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师德格言

师德格言

时间:2022-03-25 23:05:37

师德格言

师德格言范文1

1、要教学生正派做人,教师应先从自己正派为人做起。

2、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3、生活不攀比,工作思进取。以乐观有爱为目标,找准自己的平衡位点,人生才充实。

4、要想学生喜欢你,你必须给予学生喜欢你的机会。

5、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会讲知识,而在于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6、情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润滑剂,没有对学生付出真情,就不可能同学生进行无障碍的沟通。

7、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不光是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怎样做人。

8、对学生错误要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同情。

9、我们教师不应只关心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方方面面去关心了解学生,尽力去帮助学生克服每个困难。

10、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

11、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热情,决不能成为好教师。但是教师对于学生的爱是一种带有严格要求的。

12、高尚的师德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13、让我们用自己的行和自己的心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14、只有老师幸福快乐地教,学生才能充满快乐地学。

15、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有苦也有乐。

16、选择了一份事业,就选择了一份追求,我们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去圆自己的一个梦。

17、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孩子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孩子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

18、圣明的教师给予学生的不是现成的知识宝殿,而是鼓励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教他们建筑。

19、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

20、教师应当具备三种“力”,即教育能力、事业动力、人格魅力。

21、一个班风学风好、管理有序、生气活泼、奋发向上的班集体,必定有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善于管理的班主任。

22、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的教师。

23、用爱浇灌,用心培育,我所承担的,是一份责任,我所收获的,是一种信任。

24、当你埋怨学生太笨的时候,你也该自问:什么叫诲人不倦。

25、对学生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一种修养。

26、让爱走进你的语言、行为、态度,让爱成为习惯,用爱浇灌的花朵,必定能散发爱的芬芳。

27、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

28、学生没有教师,就像生活没有阳光。教师没有学生,就像生活没有食粮。

29、教师不能吝惜对学生的夸奖,要让学生在赏识、夸奖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30、能否对学生宽容是一个教师素质高低的标志之一。

31、在亲近自然与人性中,顺着孩子的天性去“琢”,“玉”方能成真“器”。

32、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

33、教师要学会站着看学生身高,坐着看学生眼睛,蹲着看学生心灵。

34、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温暖学生是为人师者的三大法宝。

35、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们在成长!

36、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人类的花朵,绘制灿烂的春天!

37、处理学生的问题,头脑要冷静,言行要谨慎,行为要合法。

38、教育学生,爱、理解、尊重是前提,方法、策略是保证,制度、法规是底线。

39、教师不必把学生所有过失都记得一清二楚,要去发现,去捕捉他们身上的闪现的火花。

40、倾注心血的爱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41、教师要以东风化雨之情,春泥护花之意培育祖国的花朵。

42、教师要适时地把自信、希望、善良和宽容的赞美播种在学生心窝里。

43、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44、好笋出好竹,好师出好徒;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教书。

45、爱是最特殊的教育方式,它能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拨动学生灵魂深处的心弦。

46、老师的爱是雨天里的一把把小伞,为孩子们的心灵撑起一方方无雨的晴空。

47、诚挚的心灵,是学生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德,是学生心灵的明镜。

48、倾注心血的真爱才能使孩子们早日鲜花绽放。

49、脚踏实地工作,问心无愧做人。摆正位置,快乐无比。调整心态,健康自在。

50、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51、教师的荣幸是跟世界上最充满希望的人在打交道,所以要引导他们把希望变成现实。

52、三尺讲台三十教龄,两鬓斑白两袖清风。终觉教书自有佳境,绝知育人贵在冰心。

53、学生是旋律,教师是舞者,只有舞者和旋律完美的配合,才算是一支完美的舞蹈。

54、用语言播种,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让教学因爱而充满生命力。

55、教师的眼光是学生心灵天平的砝码,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的眼神识出对他们的感情。

56、教师的微笑对学生是阳光,是春雨,是桥梁,是最好的礼物。

57、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58、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他们包括学习能力在内的多方面能力。

59、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用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你将收获更多!

60、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人。

61、教师最大的欣慰是学生的进步,最大的幸福是把学生送到理想的彼岸。

62、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都有成功的潜能。

63、育人者先育己,是为智;正人者先正己,是为德;智德兼备者,方为师。

64、用眼睛观察世界,用大脑收藏书籍,用心灵感悟生活,用行动回报社会。

65、教育教学不仅要晓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66、把爱带给每位学生。

67、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和心教育学生。

68、立师之德,树育人大计;正师之风,扬浩然正气;铸师之魂,洒无悔人生。

69、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亲切的问候,能让一名潜质生从此走出亮丽的人生。

70、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责任,所以用心;因为充实,所以无悔。

71、职业道德是做人之本,为师之本。

72、愚昧的教师只会传授真理,聪明的教师总是教学生发现真理。

73、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胜于知识的传递。

74、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75、教师的责任在于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人生的引路人。

76、不称职的教师让学生适应自己,优秀的教师让自己适应学生。

77、学生是琴键,只要音准律谐,能否弹奏出美妙的乐曲就看老师这双巧手了。

78、爱生是教师的天性,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只有把爱生和育人融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79、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80、教育学生,不仅需要好心,更需要好的方法。

81、教书育人,功德无量。

82、尊重赏识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

83、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知识的大量积累,犹如一本电脑字典,携带与运用都方便。

师德格言范文2

关键词:教师道德 师德 职业道德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作为生命价值的判断标准,道德在保证个人的自由本质的基础上还要升华为社会的和谐。“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在对象中体现出来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通,而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的本质包含了个体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群体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哲学本源上看,道德与美同样源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从目的上看,侧重生命价值判断的道德和侧重生命体验的美追求的都是人类社会的和谐。因此,德与美不仅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共同体现,两者在哲学根源和目标诉求上具有同质性。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以德性为核心的多项内容,多强调“德”及其内涵,实际上,师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以美启德”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终指向是“善”,而“美”在审美思想的萌芽时期更多的是从善的角度来解读。当楚灵王面对高大宏伟的章华台自豪地问大夫伍举“台美夫”时,伍举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wwW.133229.COm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伍举看来,美是对各方面都无害的,而不是像楚灵王那样劳民伤财。伍举的“无害即是美”“美即是善”的美学观在先秦美学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和伦理意义。虽然后来随着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美”逐渐从“善”中脱离出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善”始终都是“美”的标准之一。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说《武》乐 “尽美矣,未尽善也”,看似是将“美”和“善”分开了,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是倾向于“善”的。

在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之初,也是常将“美”与“善”并举。亚里士多德曾说:“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普洛丁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虽然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渐渐从“善”中独立出来,但“美”和“善”之间的必然联系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六、十七世纪,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将其定位为连接“善”和“真”的桥梁,在他们看来“美”与“善”并不冲突,“美”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

二、现代教育中德与美的结合

1.教师的善与美。教师的善是指“对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教师的善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升华,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美、社会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遵从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定会对教育事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类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情感认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会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真、善、美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有系统的习惯情绪,便是情操的表现。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美。”由此可见,人格美本身就与道德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荣誉八个部分构成。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其中。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应当充分显示教师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本性,实现教师作为人的价值;应当帮助学生及他人寻找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以上这些又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第二,

崇高的师德与美学的崇高。教师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职业,但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劳动崇高社会意义的认识,对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自我道德觉悟的提高”。所以,教师职业的崇高来源于其“树人”的本质,这里的崇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与我们对“崇高”的德性探讨是一致的。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并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相应的,师德的崇高也表现出了这一对抗与提升的过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奋不顾身地护住学生的教师们,用感性形式的毁灭换来无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用一生的时间表现了坚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贫的教师们,正在同社会的畸形审美观进行激烈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是精神的升华和飞跃。

2.德育与美育。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种。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语·周语下》分析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这说明,通过人体的主要审美器官眼和耳,人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审美感知,并且感知的内容对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德育因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振奋精神,归心向善。此外,古希腊、古罗马的“净化说”“寓教于乐说”等美育原则也是与德育紧密联系的。

在传统观念中,德育侧重的是说理,用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等让人们知道行为的准则和界限;而美育则侧重于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动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强调,德育美学观是对以往功利主义美学观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义美学观危机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德育与美育具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够育德,德育也须立美。

三、师德之美的具体表现

1.身教之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则著名的表现师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在他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时,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守在原地。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崇高的师德的确让人感动,而受他帮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够受益终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又包含仪表美、体态美、外在行为美,而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美。在对教师的审美评价中,气质、风度、性格、知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较为重要。虽然它们多是人的内在美,但却能够外化为人的行为举止,体现为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的总和,或者是指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权利责任义务的资格。人格美历来都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类所展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体现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战线上,无数教师忘我奉献,无私耕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许多教师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与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典范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创性的生命魅力,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2.言传之美。教师的言语表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师能够将高尚的师德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语言之中。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刚开始给一个新班授课,自我介绍后就听到学生中有人“喵”的一声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缪老师并没有生气,接着说:“我还没有讲课呢,你们就夸我讲得妙,那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

一直夸我妙。”这样就巧妙地缓和了尴尬的气氛。

师德格言范文3

因此,德与美不仅是五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更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共同体现,两者在哲学根源和目标诉求上具有同质性。当代教师职业道德包含以德性为核心的多项内容,多强调“德”及其内涵,实际上,师德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以美启德”是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古代文化传统中的美善同源

道德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最终指向是“善”,而“美”在审美思想的萌芽时期更多的是从善的角度来解读。当楚灵王面对高大宏伟的章华台自豪地问大夫伍举“台美夫”时,伍举毫不客气地批评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在伍举看来,美是对各方面都无害的,而不是像楚灵王那样劳民伤财。伍举的“无害即是美”“美即是善”的美学观在先秦美学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他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和伦理意义。虽然后来随着审美意识和美学理论的发展,“美”逐渐从“善”中脱离出来,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善”始终都是“美rdquo;的标准之一。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说《武》乐 “尽美矣,未尽善也”,看似是将“美”和“善”分开了,但在评价标准上仍然是倾向于“善”的。

在西方美学理论发展之初,也是常将“美”与“善”并举。亚里士多德曾说:“善是一种美。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善。”普洛丁也说:“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原。”②虽然随着美学理论的发展,“美”渐渐从“善”中独立出来,但“美”和“善”之间的必然联系一直都是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十六、十七世纪,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鲍姆嘉登、康德等人也将其定位为连接“善”和“真”的桥梁,在他们看来“美”与“善”并不冲突,“美”之中包含了合目的的善与合规律的真。

二、现代教育中德与美的结合

1.教师的善与美。教师的善是指“对受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③。教师的善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本质在生命活动中的升华,它包含着强烈的人格美和社会美。

第一,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人格美、社会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遵从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定会对教育事业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理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则是人格美;而如果上升到人类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体系上的情感认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就是社会美。

人格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美,“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品德,体现着一个人的自觉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对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有所判断,形成关于真、善、美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于真、善、美有所追求。这种追求,作为一种比较稳定的有系统的习惯情绪,便是情操的表现。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在人的言行中表现出来,就是一个人的人格美。”④由此可见,人格美本身就与道德密切相关。教师职业道德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公正、教师职业荣誉八个部分构成。⑤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中,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其中。

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当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的理想和愿望;应当充分显示教师作为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本性,实现教师作为人的价值;应当帮助学生及他人寻找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以上这些又都是社会美的表现。

第二,崇高的师德与美学的崇高。教师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职业,但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这是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它来自于教师对教育劳动崇高社会意义的认识,对学生、对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来自于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自我道德觉悟的提高”。⑥所以,教师职业的崇高来源于其“树人”的本质,这里的崇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事实上也符合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的起源很早,古罗马的朗吉诺斯在《论崇高》中强调,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个方面的内涵,即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而从根本上说,崇高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与我们对“崇高”的德性探讨是一致的。

美学意义上的崇高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它的本质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并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因此,崇高是人的精神与力量的动态展示。相应的,师德的崇高也表现出了这一对抗与提升的过程,那些在大地震中奋不顾身地护住学生的教师们,用感性形式的毁灭换来无数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那些兢兢业业地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的教师们,用一生的时间表现了坚持的崇高;那些甘守清贫的教师们,正在同社会的畸形审美观进行激烈的斗争,其最终结果是精神的升华和飞跃。

2.德育与美育。崇高的师德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德育和美育是教育的两个方面,即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两种。但实际上,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的每一种形式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德育和美育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国语·周语下》分析说:“夫乐不过以听耳,而美不过以观目。若听乐而震,观目而眩,患莫甚焉。夫耳目,心之枢机也,故必听和而视正。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则归心焉。”这说明,通过人体的主要审美器官眼和耳,人们可以对外界事物进行审美感知,并且感知的内容对人本身有美育作用。因此,在审美对象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德育因素,这样才能使人明辨善恶,振奋精神,归心向善。此外,古希腊、古罗马的“净化说”“寓教于乐说”等美育原则也是与德育紧密联系的。

在传统观念中,德育侧重的是说理,用世界观、人生观、善恶观等让人们知道行为的准则和界限;而美育则侧重于用感性的事物和形象打动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但北师大檀传宝教授在《德育美学观》中强调,德育美学观是对以往功利主义美学观的超越,是解除功利主义美学观危机的有效途径。不可否认德育与美育具有相互独立的特殊性,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既相融也相成,而且美育能够育德,德育也须立美。⑦

三、师德之美的具体表现

1.身教之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以身作则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以下是一则著名的表现师德的事例:一位北大的新生因为要去办入学手续,让一位看上去像校工的“老师傅”替他看包。在他一个小时办完手续回来时,那位老师傅仍然很尽职地守在原地。在后来的开学典礼上,他惊讶地发现,那位看包师傅竟然是北大副校长、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季羡林先生崇高的师德的确让人感动,而受他帮助的那位新生也必定能够受益终生。

身教之美包含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外在美又包含仪表美、体态美、外在行为美,而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主体的人格美。在对教师的审美评价中,气质、风度、性格、知识、修养等方面的审美价值较为重要。虽然它们多是人的内在美,但却能够外化为人的行为举止,体现为外在美。人格是指人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性格、气质、能力、作风的总和,或者是指行为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的行使公民权利责任义务的资格。人格美历来都是生命的最高价值,也是人类所展现的强大的道德力量,体现着个体道德修养的完美程度。

在教育战线上,无数教师忘我奉献,无私耕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生命的理想境界,在这一过程中甚至有许多教师的自由精神超越了生与死的世俗考量。在不同的话语语境中,典范的人格精神都具有原创性的生命魅力,可以产生强大的感召力,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2.言传之美。教师的言语表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教师能够将高尚的师德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语言之中。例如,一位姓缪的教师刚开始给一个新班授课,自我介绍后就听到学生中有人“喵”的一声引起全班哄堂大笑,缪老师并没有生气,接着说:“我还没有讲课呢,你们就夸我讲得妙,那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希望你们能一直夸我妙。”这样就巧妙地缓和了尴尬的气氛。

师德格言范文4

摘 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人格也是在塑造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师德;教书;育人;人格塑造

人格,简言之即德,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强调以德取人,失德弃人。就个人而言,以德为重,原是做人的根本,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人格就显得更为重要。

教书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教学教育实践中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些,那么这对学生的心灵一定会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说:“他(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也有类似的感悟:“今天想来,她(蔡云芝先生)对我的接触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多么有益的影响啊!”可见,对一个中学生的心灵来说,自己教师的道德风范是任何力量都不能代替的最灿烂的阳光。

教师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生动、丰富、深刻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是一个具有巨大教育力量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格言都说明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教师的人格表现为热爱地球、关爱生命、热爱祖国、克己奉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勤奋好学、正直诚信、宽容谦和、知荣辱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作风。教师高尚的道德精神时时感染、影响着学生,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指出:“教师的思想和品德是分不开的,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所说的话,比一个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受他们鄙视的人所说的话,接受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从后者口中说出来的即使是崇高的思想,也会变成可憎恨的东西。”大量事实证明,一个缺少教学素养、道德人格欠佳的教师,难以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其教学教育也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可以说,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做好这门艺术的前提就是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和人格高尚的人。教师教书育人,用自己的知识、道德点燃学生,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即具备高尚美好的品德,这样才能塑造学生的品格。同时,教师在以高尚的道德人格感化学生、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对自身的道德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这就更应注重自身人格的完美。因此,教师在担当育人的任务时,应该是(或努力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这是最重要的。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附中)

师德格言范文5

一、人格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近些年来,许多职校将中华美德与人格教育作为职校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调查发现主要有两个问题,首先,职校重视中华美德与职校生人格教育的程度呈现不平衡性。大多数职业院校已经开设中华美德教育的课程或者包含中华美德教育内容的素质教育或德育教育课程,但也有少数院校和专业忽视该课程的学习。其次,各职校对中华美德与职校学生人格教育课程的讲授方法需要进一步探索。在调查接受中华美德教育与人格教育的途径的问题中,学生认为主要是家庭、阅读有关的书籍、社会宣传和学校教育,这说明中华美德与人格教育的宣传和实施需要有更多的渠道和广阔的社会空间,其中家庭教育、社会各类媒体宣传、出版业的配合尤为重要。另外,在调查教师讲授的方法的结果中表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教学效果起很大的作用,而且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在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二、人格教育过程的改革

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从而更好地对职校生进行人格教育。(一)为了实现职校生人格培养的目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模式属于“灌输式”教学,是指以教师为主体并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众所周知,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刻板,教师一味地讲授知识,学生一味地接收知识,几乎不加思考,这种教学方式明显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型的知识人才,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内涵。为了响应时代的需要,为了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创新型人才,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被广泛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即教师讲授部分知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识。这需要学生和教师双方的配合,教师应该合理地完善教学方式,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应付为负责。在开展中华美德课程时,应注意课程开展的重点和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这更要求灌输教学的模式应该被坚决废止。以教师为主导和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也无法很好地给学生做出榜样,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为了实现职校生人格培养的目标,需要从改进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做起。教师和学生应该有各自的定位,在教与学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作为主导者,应该带领学生,鼓励学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培养人格。(二)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是站在三尺讲台上的人,是讲授知识的人,是解决疑惑的人,教师既应该是教育家也应该是启蒙者。作为教育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有足够的能力去开展教学。具有渊博知识的人,自带人格魅力,会让学生产生自然的尊敬感和爱戴感。其次,作为启蒙者,教师应该德高望重,具有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道德素质。“为人师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具有高素质的教师往往会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其所带领的学生,给予其正确的引领。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样言行一致、品行高尚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高尚人格的学生。教师的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对学生进行的无声的人格教育。任教中华美德课程、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教师尤应注意,自己要时刻做一个模范,以良好的教风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三)为了落实人格培养的目标,应该丰富教学形式。中华美德课程是一个教育性、说理性较多的课程,如果课程形式单一,学生难免会觉得无聊,这样不利于课程的开展和人格培养目标的实现。丰富教学形式,使学生参与互动,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和一定的思考空间,不仅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达到双向课堂,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可以在课堂开展组织讨论,但讨论发言会因学生性格的不同,造成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可以将普遍发言与重点发言相结合,学生主讲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和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打破讨论发言的局限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对中华美德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和美德水平,最终落实人格培养的目标。

综上所述,本文先提出了结合中华美德对职校生进行人格教育过程中的问题,接着给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作者:杨新顺 周佳佳 单位:重庆化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利玲.人格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彭美贵.青少年的人格培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师德格言范文6

在这一学年度的工作中,我能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学校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现就本学年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做到了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语言文明,待人礼貌,举止端庄,衣着朴实,仪容整洁)使自己在思想、学习、劳动、生活等多方面做学生的表率,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必须言传身教相结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始终把师德放在第一位,对学生热心、耐心、贴心,不歧视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发现学生进步之后,及时表扬,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并且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我深知“身教重于言教”,“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

二、做到了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从不体罚学生,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成为了学生值得信任的朋友。作为班主任,我结合教育教学的特点,将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旦发现有学生的思想出现问题,及时找他谈心,纠正他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一旦有学生生病了,马上带他去校医室看病,或请家长过来接孩子回去看病。

三、在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同时,加强教育教学专业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认真参加科组教研活动,和同事一起学习和探讨专业知识以及教学的新观念、新思想,并把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

四、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学校,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从不迟到或者早退,有时候生病了也能坚持上好课。我尽量做到严于律己,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与同事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教师师德表现自我评价

对于师德,我们并不陌生。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暑期的学习,我对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意义有较明确的认识,对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也更熟悉了。让我知道了: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3、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师德格言范文7

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每天的课程安排是满满的,课余时间又非常有限,代课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基本上就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 50分钟。时间少教与学任务重,师生间缺乏交流沟通。在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极为重要,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良好的师德是一个好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 练就扎实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最起码的基本功。站在讲台上,心理优势至关重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可帮助老师获取心理优势、建立自信。自信对老师很重要,自信中流露出职业给予的威信。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不断发展的学生,教师只有终身学习才能满足学生变化无穷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靠老师的成长来促进的。由于语言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语言现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所以英语老师们必须不停的学习钻研才能了解言语的变迁,才能把世界文化介绍给学生,做一个不落于时代的语言教师,用广博的知识影响学生的情操。

2. 培养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

英语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在课堂言语的运用上。对于语言教学来说,言语是教学管理的必然途径。换句话说英语语言教学过程是从事教学管理的过程。娴熟的个性化的课堂驾驭能力风格是在实践中逐渐磨练出来的,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逐渐普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丰富了英语老师们驾驭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优化了课堂结构,新颖活泼人性化的教材设计增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的适用性。但同时也给老师们曾加了教学难度,为了更好有效地施教,在课前英语教师们必须得有较传统教学更多的付出。多种媒体辅助教学虽优化了课堂教学策略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但实践证明盲目的运用及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老师要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怎样合理地运用好多种教学设施辅助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兴趣使之达到输入和输出的和谐统一。在博学、博闻和博思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更新知识,只有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人,才能更好地游刃有余于方寸讲台,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得信于学生。

3. 良好的师德

良好的师德风尚于国于民都是受益匪浅的。在教育职业生涯中师德是永恒的主题,随着教育性质及培养目标的变化师德也体现出与人为本的时代性。教师对祖国的热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宽心、关心和信任等等无不折射出老师闪光的人格魅力。身正为范,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老师是学生模仿的表率和楷模,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辐射力很强,对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培养健全人格功不可没。为了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康发展,老师必须首先致力于自己人格的塑造,这很重要,因为师德与国民素质戚戚相关。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时代所受到的教育对学生今后的道德形成和人格塑造有着重要影响。张贵新,铙从满,李广平(2006)等在《新时期师德修养》里指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以后,将在学生时代的道德品质基础上去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各种社会行为做出适当的评价,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选择,从而为树立行业新风、维护社会稳定做出贡献。英语作为一门跨文化的交际性工具语言,英语老师是用这一工具进行文化传播的传播者。老师人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一个有良好师德的老师言语之间会把自己的爱国情操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英语学生的言语修养在国际交往中会自然隐含着英语老师言语的教养。

用情感笼络学生

情感是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很希望把握好课堂言语的度,但这的确很不容易,同样的话因人、因地等不同,学生的感受也会不同。为尽可能降低课堂上老师言语对学生可能造成的“冒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各种信息,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以“言”换心。有的时候老师不妨放下架子,坦诚冷静地对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时刻注意教师角色

师德格言范文8

全县“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中小学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的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今天,县教育局在这里召开全县“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中小学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其最终的归宿就是要把师德真正付诸于全县老师们的行动之中。所以,我的发言题目是“以德修己,恪守师德”,唯有牢记此训,以此而行,方能善始善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县教育局和各中小学多年来一直把教师的思想素质作为衡量教学工作的一个标尺,各级领导经常带领老师们认真进行政治和业务学习,并要求、监督老师以热忱的态度教书育人;同时,不定期让老师对照师德标准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剖析自己,改正自己,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常抓常新,在各项工作中获得了多项殊荣。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的深刻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教师的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在精神追求与现实利益面前,有些教师耐不住寂寞与清贫,选择了放弃崇高,而把知识作为商品,去换取眼前更现实的物质利益,从而导致教师道德失范,被人们称为“净土”的学校,这一育人生态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引起了全社会对师德问题的普遍关注。虽然违背师德的只是一些少数人,但问题出在育人的“为人师表”者身上,其危害和影响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这次从省市县自上而下所开展的“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很及时也很有必要。新的师德规范的颁布实施,向我们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今天我在这里发言,虽是万分荣幸,更感任重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严格依照规范要求,将“爱与责任”作为核心和灵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在深入开展“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中,学校将结合自身的实际奏响“养师德、练师能、铸师魂、育新人”的主旋律。我们将努力做到爱国守法,提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党员教师要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我们将树立爱岗敬业,忠诚职守的思想。每一位教师都应愿为教育事业立行、立德、立言并为之自尊、自信、自豪,做到爱校如家、忠于职守、诲人不倦、一丝不苟;扎实教学,兢兢业业,严格遵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科研实践,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注重博采众长,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注重自我反思,总结提炼形成独特育人风格。我们将乐于合作,珍重合力。善于团结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积极力量,互相协作,形成教育之合力,共同教育每个学生;关爱学生,满怀激情,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善待学生,相信学生,满腔热忱地为学生排忧解难,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努力成全他们生命的健康发展。我们将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表率。仪表端庄,风度优雅,身教重于言教,一名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师表意识,做到理想坚定,人格高尚,学识渊博,为人真诚,以崇高的师德风范,为学生树立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榜样。我们将无私奉献,服务社会。弘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杜绝利用职务、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切实做到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

师德格言范文9

关键词 师德 道德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是品德的修养和情操的高尚,约束自己的行为作风检点,约束自己的品德以禁止道德败坏,约束自己的生活作风正派,可以立于讲台的品德修养之人,才可以成为教师,这个才是教师的师德。

师德的特点: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自觉性是指每个教师都应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不能去违背它;示范性是指优秀的教师的言行会给周围的个体主要是学生带来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影响这些人的言行;道德结果的深远性主要是指教师道德行为的影响力对接受教育的学生来说是持久的、深远的,教师优良的道德行为结果会对学生的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师德包括以下几部分:

1对学生的道德责任

创设和保持安全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智力和心理的发展,尊重他们的尊严和贡献。认识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性和潜能,理解每一个学生特殊的弱点。

2对家长的道德责任

(1)发展和学生家长之间的相互信任。

(2)尊重每个家庭关于学生养育的价值观,以及他们为自己的孩子做出决定的权利。

(3)以一种发展的观点,向父母解释每个学生的进步,帮助家长理解和欣赏学生身心发展的价值,提高他们做父母的技巧。

3对同事的道德责任

(1)与同事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营造一种信任和公正的氛围,使得全体教师的言行在儿童、家长面前和早期教育行业具有代表性。

(2)与同事分享资源和信息。

(3)为同事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4)对同事的职业成就给予应有的认可。

(5)对帮助和指导过我们的同事给予尊重。

(6)当我们与同事的行为存在利害关系时,我们应当首先尝试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7)我们在评价同事的个人品质或职业行为时应当谨慎,言论应当以第一手的材料为依据,并且一切以不伤害儿童的利益为准则。

4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1)促进学生早期教育领域的专业发展,强化教师的责任。

(2)我们应当熟悉保护儿童的法律和法规,不参与违反保护儿童的法律和法规的活动。

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灵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生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在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笔者严格按照师德要求自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根本。

(2)用无限的师爱,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笔者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3)用规范的言行,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

“无德无以为师。”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的人。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肩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为祖国的未来夯实基础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本身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这种人格魅力表现为教师必须要有敬业精神,必须具备健康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其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都在用行动诠释着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参考文献

师德格言范文10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师 人格修养 人格品位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79-02

“一位好教师就是一所好课堂,乃至一所好学校”。这“好”,指的是教师的人格,即好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综合。教师的人格,往往影响学校与教学的特色与生机。因此,一个称职的教师总是很注意自身的人格修养。而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对象、内容及教学特征决定了思想品德教师应该从文化理念、专业知识、教育理念、审美情趣、言行举止、人际关系、处世心态诸方面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

一、深厚的文化素养与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思想品德教师人格品位的基础

新课程性质的人文性要求“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1]同时,新课程还要求“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2]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即以文化之,文之以晓礼义,化之以成人格。思想品德教师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不仅必须使学生明白“以文化之”的深刻内涵,而且要身体力行地引导学生“以身体之”,致力于营造高雅的人文环境,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思想品德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并以文化的理念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即懂得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熟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理念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很有必要博览群书,对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乃至世情百态,都能通晓或了解,起码也要略知一二,以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以便能更好地引领师生传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同时,在“以文化人”和“以身体之”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自强进取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既要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又要具备强烈民族意识的民族文化,是一位知识丰富博学多才的学者,为思想品德教师高雅的人格奠定基础,并能影响学生崇尚文化科学,传承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以思想品德教师为楷模的巨大的驱动力。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思想品德教师人格构建的基本要素

教育教学永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思想品德教师就是德育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既是熟悉精通业务的学科带头人,又要在教育教学理念和一般策略上成为同事的引导者。所以,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上活思想品德课,给同事们做出榜样。毋庸置疑,当今社会正在现代科学文化的轨道上飞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教育自然要与时俱进。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注重看书学习,尤其是有关教育教学的报纸杂志,尽量做到每日必读,了解掌握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从而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确立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并以之作为指导,组织引导同事紧跟时代步伐,在实践中探讨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发展。于是,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在改革创新中显著提高。这无疑是思想品德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志,构成思想品德教师人格的重要因素。可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修养是何等重要。

三、文明的言行举止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思想品德教师高雅人格的艺术体现

思想品德教师的言行举止时时处处都引人注目。所以,思想品德教师不能不拘小节,不修边幅,平时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首先,是端庄仪表。思想品德教师也是校园里的“居民”,每天都要进课堂,学生经常的集合或重大集会都要到场,有时甚至还要登台讲话,所以,必须讲究仪表与着装,力求端庄文雅、朴素大方,切忌奇装异服。其次,谈吐文雅。无论是大型集会的庄重场合还是在严肃的课堂或乃是平时与同事员工的交往,都要讲究语言表达的效果。凡重要讲话,事前要有充分准备,有的放矢,并力求言简意赅,切忌拖泥带水不着边际,措辞要艺术一些,尽量通俗易懂却又不乏幽默风趣,让人回味无穷,而语调更应抑扬顿挫、扣人心弦。再次,行为要规范。所谓“教师无小事,处处是楷模”。思想品德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严格遵守校纪校规,且不忽略小节。如在课堂或会议上,不接听手机电话,不吸烟;休闲时,切莫聚众酗酒,狂呼猜码,影响他人休息等等。同时,要平易近人,早晚与师生员工见面,也应该主动招呼,问一声“你好”;说话和气,对师生员工的过失不高声呵斥而要循循善诱。此外,与师生共忧乐。教职工的红白喜事以及学校乃至班级的一些活动,都要力争参加,以表示自己的一份心意。例如,在一些师生的联欢会上,可尽量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爱好表演个“节目”,以达到与师生同乐,从而加深师生对思想品德教师的了解,觉得思想品德教师既彬彬有礼又才气横溢,值得尊敬。

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是思想品德教师必备的人格修养。教师是校园文化的领军人,校园的一景一观的设计,无一不与师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关。学校是育人的环境,思想品德教师应怀着“以文化之”的理念来构建教书育人的校园文化,始终要把握严肃高雅的原则设计校园的人文景观,让师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而形成健康高雅的人格。

如此观之,文明的行为举止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就是思想品德教师的风度,就是思想品德教师高雅人格的艺术体现。思想品德教师应将此作为修身的艺术不懈地追求。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淡泊名利的心态是思想品德教师高尚人格的魅力

学校的发展,需要社会的理解和赞助,更需要校内师生员工的支持。思想品德教师应成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增进友好往来,请社会有关单位或人士到学校参观指导,或者座谈交流,以便让社会了解学校而得到支持和赞助。这种交往讲究谦恭礼让,但决不能献媚讨好而降低人格。特别是遇到关系学校的利益和师生权益的事情,态度更要不卑不亢,据理直言,依法处理,大胆地维护学校的利益和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这样,师生员工会觉得思想品德教师是他们的忠实代表而增加对思想品德教师人格的钦佩和信任。

对外的人际关系如此,对内则更要讲究。说到底,学校的管理核心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靠全体教职员工来具体实施才能完成。而教育教学人员特别是教师的工作,完全是一种“个体”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规章管理就能有成效的,而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理性的情感来协调。因此,管理者必须着力创设有利于教师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环境,以创造宽松、进取、和谐为根本标志的学校氛围。这就要求管理者有“知人善任”的识才眼力和“唯才是举”、“唯贤是用”、“唯德重用”的坦荡胸怀,并讲究用人艺术,根据其专长和兴趣爱好安排工作。“唯才是举”、“唯贤是用”、“唯经重用”是用人策略,本质都建立在人格影响的基础上,是一种“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古老的文化关系,这种文化是需要思想品德教师率先垂范并孜孜以求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显然,这是思想品德教师自身人格影响的效应。

淡泊名利的心态也是思想品德教师儒雅人格的标志。学校不像官场,没有高官显位可以追求;学校更不是商海,没有巨额利润可以发财暴富。学校只是“人才工厂”,出去的“产品”只是人才,回收的不是现金,而是为国家创造的永久的社会价值。在商品经济到处泛滥的现代社会,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有为社会创造永久价值的宁静心态,不被外界五花八门的商品诱惑,不去追名逐利,坚持独立思考,坚持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大胆改革,创新发展的同时,坚守学校教育的主业,抗御或左或右的社会思潮的冲击,防止学校管理的失控而变异为市场。比如,将学校食堂“商品化”等等,思想品德教师都应将之拒之门外。力戒官僚习气,少一些奸商铜臭味,多几分文人书香儒雅之风度,爱岗敬业,为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思想品德教师甘守寒窗、默默奉献的情怀,自然是高雅的人格使然。思想品德教师如此淡泊名利,自然使同事员工备受感染、启发而安心本职工作,并激发拼搏奋进的进取心。这就是思想品德教师高尚人格的魅力。

思想品德教师的人格魅力越大,学校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就越强,学校的发展速度就越快越好,这一切,都与思想品德教师注重人格修养密切相关。

师德格言范文11

教师的语言艺术风格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强烈磁性的语言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的氛围达到空前的热烈、欢快,使知识传授效果明显,能够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共鸣。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更需要教师的论辩能力超群。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努力研究,不断探讨,在提高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要认真研究语言表达的艺术,提高自身的演讲能力,从而更加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对此做了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

中学教育;思想品德;教学语言;方法探究

教师由于自身的钻研精神、工作的努力、教科研的实效,使自身水平有了提高,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的教师即使具备上述的条件,也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地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更要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语言表达水平。教师的语言艺术风格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才华,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强烈磁性的语言会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的氛围能够达到空前的高涨,使知识传授效果明显,可以使学生和老师产生共鸣。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理论性较强,更需要教师的论辩能力超群。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努力研究,不断探讨,在提高教学教法的基础上要研究语言表达的艺术,提高自身的演讲能力,从而更加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一、豪放的气势美

思想品德课教师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说服人、教育人、鼓舞人的功能要职。所以,要以自己的能言善辩为之能事,不仅要具有演讲家的口才,更要有凛冽傲气、激越昂扬、豪言壮语的语言风格,同时还要有语言词汇的使用能力。“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豪放激情的语言气势宏壮、色彩鲜明、胸怀坦荡,将其充分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会对你感到非常的敬佩,被你的语言表达所折服,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一种非常强大的吸引力,还能增添学生的审美功效。比如,我在执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一课时,我向学生说道:“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应该说是:建设具有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若是想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就要使人民振作,使祖国振兴。让人们懂得强国富民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接着我播放了‘虎门销烟’‘’‘辛亥革命’等视频选段。然后进行了总结性的鼓动:同学们听到了这‘五四’怒吼,‘八一’枪声,卢沟惊雷!但是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都没有能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时间是那么的久远,几个世纪过去了,一代又一代都销声匿迹了。而我们的强国梦到来了,我们的祖国开始崛起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康乐的崭新形象,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通过这一导语唤起了学生的心声,他们的精神由此振作起来了。

二、温柔委婉美

思想品德课除要有豪放高昂的特点外,还要有温柔委婉之美。温柔委婉与豪放高昂相对而言,它能使语言更加优美,语言更加雅致,表述内容结构深细缜密,寓意含蓄委婉,语言含蓄而绮丽,语言更加雅致。情调柔美,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我们只有高昂的语调一直贯穿下来会使人感到疲倦聒噪,过于庄重让人不舒服,若是掺杂了温柔委婉的语言会使人感到舒服、入耳。心情有一种愉悦之感。所以,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也要有这样的语言风格,时时刻刻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他们永久难忘。比如,我在执教“怎样才能实现宏伟目标”一节时,我说道:“我们伟大祖国的宏伟蓝图绘制和实现,要经过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完成;国富民强之路是靠我们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克服困难,拼搏奋斗,梦想通过奋斗会变为现实的。”通过这样的描述,辩证而曲折地表达了其思想意义,更具有一波三折之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呆板感。并且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宏伟目标的实现问题。

三、轻盈灵秀之美

灵秀就是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它能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灵秀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它的节奏既充满着强烈、深厚的情感,又回荡着起伏不停的音律,能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

总之,作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有全面的语言表达能力,思想品德课的特点要求我们要从语言上进行艺术的研究,我们知道诸葛亮舌战群儒,靠的是语言艺术,但是抛开政论的角度是达不到如此效果的,只有思想品德课,才能更好地展现教师学生的高强表达能力,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一门关键学科,更要求教师要有高深的表达能力。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艺术,强化表达能力,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

作者:李艳秋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哈达山镇中学

师德格言范文12

一、言语行为之内涵

教育,需要言传身教,言教占有基础性地位。言教之,行导之,言行结合,方能奏效。这是我们的传统认识。在这里,我们所说的“言行一致”、“言行不一”是把“言语”和“行为”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的。实际上“,言语”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表现。说了一句话,就是完成一个行为,即“言语行为”,这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按照索绪尔的理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体运用语言符号和规则,表达个人思想情感,达成与他人沟通之目的的行为过程[1]。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则把言语行为分为表述行为和行事行为。表述行为是指用来描写事件、状态和过程的各种陈述;行事行为是指说话本身就是行为。显然,任何言语行为都有一定的语义和言语形式,音、调、形、义要合理排序,恰当结合,才能表达特定的意义,产生一定的言语效果,完成相应的交际任务[2]。

二、教师言语行为之德育功能

(一)言语行为是师生交流的基本方式

在心理语言学中,言语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在言语交谈过程中,言者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还要关照对方的动机、情绪和思想观念等。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言语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识,了解学生的思想,达到沟通的目的。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有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行为:策略行为和交往行为。策略行为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目标的行为。交往行为是交往双方通过言语交流,相互理解,取得共识的互动行为。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理性论证的言语过程[3]。他的理论说明,人们期望借助言语行为,与别人达成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这是一种交往理性。师生之间需要交往理性。当然,由于言语行为双方的角色不对称,教师适当运用一些策略行为是可以的。但是,教师应当把握教育目的,使言语行为符合德育的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相互尊重才会有效地沟通。师生双方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时,道德教育才有了坚实的基础。正所谓“亲其师,信其言”。

(二)教师言语行为是师德的表现

语言伦理学者认为,语言的运用与社会道德密切相关,言语行为离不开伦理道德的规制。一个人是文质彬彬,还是污言秽语,是言行一致,还是言而无信,与言语者的道德品质直接相关,也与社会道德环境有关。“任何言语行为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道德问题。”[4]提升公众的言语素养,建立文明的言语交际秩序,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正如王国维所言“:夫言语者,代表国民之思想也,思想之精粗广狭,视言语之精粗广狭以为准,观其言语,而其国民之思想可知矣。”[5]教师的言语行为反映了教师的道德品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语行为和道德品质。

(三)教师言语行为是德育教化的载体

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需要言语行为,阐释道德,陈述理由,劝导说服,使学生理解或接受某种道德观念,改变或形成某种思想态度。因此,道德教育本质上就是一个言语行为过程。在德育实践中,教师要想使学生接受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就必须与学生平等、自由地说理。可是,教师往往不耐烦与学生说理,不顾学生的认识水平,甚至以自己的权威压服学生,这样就难以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果师生之间并非平等的交往关系,教师以学生为改造的对象,强迫学生接受教育,当然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认知语言学也强调,认知和言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恰当的言语表达,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认知效果。

三、教师言语行为之德育要求

教师,作为德育主体,其言语行为在伦理学视野中当然备受关注。教师的言语行为理应符合伦理道德的规制,才能胜任德育之要求。从此意义上讲,教师言语行为必须符合以下“四化”标准。

(一)教师言语行为规范化

王远新认为,个体的言语活动和语言使用,“必须服从语言的结构规则和社会文化习惯”[6]。教师言语行为也必须符合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语言规范。服从语言的结构规则就是遵守语言规范。任何言语行为必需首先合乎语言规范。语言规范要求教师一定要使用标准普通话,这是教师特定的职业要求,也是师生顺畅沟通的保障。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行为起着主导作用,如果操一口“家乡话”,不但影响教育效果,也有损教师形象。教师遵守语言规范,还表现在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学修养,字词使用准确,语句严谨简洁,坚决杜绝错别字、曲解词、瑕疵句。从功能和结构的角度看,言语被区分为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一般说来,发出声音的言语被叫作外部言语,默想而不出声的言语是内部言语。外部言语是由内部言语转化而来的,这就需要一个遣词造句的加工组织过程,这也正是言语规范化的过程。格赖斯认为,交谈是一种合作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言语行为传递的语义信息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是说出来的话传递的话语的逻辑内容,二是话语的接受者从具体话语中理解出来的引申的“含义”。影响语义理解的因素很多,如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是否一致,言语环境是否适宜以及社会时代因素等[7]。老师常有感叹,“如此苦口婆心,学生怎么就听不进去呢?”这不是学生的原因,而是老师未能准确界定与学生的关系,忽视了与学生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差距造成的。课堂是一个传授知识的庄重的场所,最适合规范化言语行为。结合专业术语,规范并清晰准确地表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当然,辅地使用口语化的表述也是允许的。口语化的简洁、灵活、通俗、随意,让人感觉更自然亲切。但是,用得不能太多,不能过于粗俗。二是道德规范。教育毕竟是培养人的事业,不仅涉及知识,更涉及伦理道德问题。我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言语与道德的关系,认为言语不仅传达个人的思想,而且展现个人的德性。言语行为是一个人在其内在道德准则指导下的行为。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教师被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有先进的思想觉悟,有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并且通过言语表现出来。教师要尊重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维护法律的严肃性,要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忧国为民,爱岗敬业。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个人成就感,使之提高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的语言修养是他精神修养的一面镜子。祖国语言的美好和伟大,力量和表现力是影响孩子,并使他的感情、精神、思想和体验变得高尚的最重要的手段。”[8]

(二)教师言语行为情感化

人的情感需要是复杂的,情感表现是不同的。一个人,拥有丰富而强烈的情感,才会显现出人性的完美和个性的丰满。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不仅要晓之以理,更需要动之以情,需要真诚的情感自然的流露,刚正不阿,爱憎分明,这样才会对学生产生理想的情感效能。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乏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9]。所以,情感是教师言语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应当赋予言语行为充分的感彩。首先,教师应保持热情。热情是一种热烈而稳定的感情。教师应当善于把热情和智慧结合起来,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学生,对待社会,对待人生,让学生从教师的言语行为中,感受到真诚和友善,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作为教师,切不可缺少热情,以至厌烦学生,厌倦工作,甚至厌弃生活,那就失去了作为教师的资格。其次,教师应满怀豪情。豪情是一种豪放有气魄的感情,是一种可贵的情感状态,尤其是理想教育,需要豪情壮志。可是,在当代社会,豪情壮志似乎已经过时了,或者被功利主义淹没了。人们沉浸在平淡而实际的生活中,不再讲什么豪情壮志,豪言壮语也听不到了。然而,没有豪情壮志,就没有大作为,就不会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教师应以理想教育为己任,培养学生的崇高信仰和豪情壮志。当然,教师首先要拥有豪情壮志,言语行为才能表达豪情壮志,展现豪迈气魄。再次,教师应充满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情感。激情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追求的人的真情体现,也是人性情感的最高境界。激情使生活更充实,使人生更绚烂,使人性更富有审美情趣。激情使教师言语行为更富有感染力、号召力、说服力。教师也要善于激发和保护青少年内心的纯洁激情。

(三)教师言语行为艺术化

教育,要讲究艺术。讲究言语行为艺术,是对教师言语行为的不可缺少的要求。首先,艺术化应以净化为前提。教师不管是在课堂内外,都要坚决杜绝脏字、粗话,避免侮辱人格、伤害感情、压抑个性的语言,勿用不平等的、监管式的、斥责的、谩骂的语言。“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组委会曾经的一个调查结果显示,81%的被访小学生认为,校园“语言伤害”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个别教师对学生恶言相送,冷嘲热讽,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是非常严重的[10]。对教师来说,善于把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必要的能力。其次,教师言语行为要美化。言语规范,语汇丰富,修辞考究,富于言语艺术,是对教师言语行为美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拥有细致的美感,要热爱美,创造美,善于保护学生心灵中的美,在学生的心灵中培养高尚的情操。教师应当加强文学修养,追求美化、诗化、哲理化的言语境界。言语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就能增强言语效能。当然,言语行为美是建立在心灵美基础上的。语言是心灵的写照,只有心中有阳光,才能播撒光明,照亮他人。再次,追求沟通的艺术。师生沟通是教师的主要职业活动。沟通对象不同,需要不同的言语行为方式;沟通内容不同,需要不同的言语行为风格,这都需要适当的选择。比如,运用比喻,可以由此及彼,用非常简单的道理说明复杂的问题;运用推理,可以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逐步引导出结论。对某些问题,要和声细语,春风化雨;对某些问题,要理直气壮,义正词严。另外,对教师言语行为的声气腔调、动态表情都应有艺术化的要求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