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会工作感想

学生会工作感想

时间:2022-08-01 19:44:27

学生会工作感想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教育 情理统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生命线”作用。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单纯,生理和心理逐步趋于成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心理承受力较差。近几年来,单亲子女和下岗贫困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多,使许多学生承受着心理压力。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服教育往往起不到理想的作用,甚至有时会适得其反,应该从情感上去感化他们,用真诚的爱心去呵护他们。因此,运用情感教育的手段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一、情感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必要性

1.情感教育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先导

思想政治工作主客体都是人,如果主客体之间在思想感情上融洽,就会产生互相理解、支持、帮助等诸多“情感效应”。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是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尊重学生希望被理解的心理,与他们平等相处,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同时,在教育中注重情感的交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的家庭、教室、寝室及活动场所,让他们敞开心扉,允许他们倾诉,用情感的力量鼓励他们,从思想深处产生奋发向上的愿望。

2.情感管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历来被人们所重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有着平等的人格价值和人格尊严,这决定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中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受教育者不愿听,不入耳,更不入脑,甚至造成反感,产生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收到成效。

3.情感教育是老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与纽带

加强同学生的交往与联系,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预见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形成集体凝聚力。为此,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让他们把老师看作是自己人,知心人,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见解就会增多,在相互间的内心世界就会架起感情的桥梁。

4.情感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疏导方针的先决条件

要使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疏导方针真正落在实处,就必须在真实地了解学生思想活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循循善诱,耐心说服教育,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而这一切都必须以情感管理为基础和先导。实践证明,情感教育在疏导过程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把行为管理和思想感情疏导结合起来,既要狠抓行为管理,又要进行思想疏导,做到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把管理工作做好。

5.情感教育是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和最终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情感教育是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动中做出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也会激励学生的各种动机和兴趣。如果学生情感反映的是一种积极的感受,就可以导致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互动反映;而若反映的是一种消极的感情,则会给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了解学生的情感,并施之以情感上的教育,将会积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实际思想工作中的运用

1.要了解学生

高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情况各异,除了要把握和处理好普遍的特点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位同学的性格特征,包括他们的家庭条件、经济状况、个人经历、成绩高低、能力大小、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都要进行详细地了解和掌握。通过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扬其长,避其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要关心学生

学生离开父母和亲人,进入新的学校,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独立生活。刚开始,由于想家、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会产生失落、自卑等情绪,他们会不适应大学生活。所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进行正统的或流于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要多关心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心理,正确引导和疏通他们的思想,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营造一个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3.要亲近学生

要经常地、主动地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接触,与他们交谈,谈生活,谈学习,谈人生,谈家庭观、婚姻观、恋爱观;谈政治和当前形势,讨论或辩论一些问题,无所不谈,无事不聊,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启发、引导他们,与他们畅谈人生和未来。在接触过程中,应该平心静气、互敞心扉像朋友似地真诚相待。通过与学生的接触交流,纠正他们的思想偏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转贴于

4.要尊重学生

首先,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并且在学习和工作中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的长处和优势,根据他们热情好动、精力充沛、表现欲强的特点,为他们提供各种条件和场所,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在遇到学生的违纪行为和错误时,要正确对待,认真分析原因,客观公正地处理。以说服教育和疏导为主,从思想上分析原因,找准违纪和犯错误的根源,真正纠正行为上的错误。

5.要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

(1)要有学识

当代大学生需要的是知识和能力,而知识和能力的主要来源则是教师。所以,作为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较强的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能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如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从心里佩服你、欣赏你、信服你,和你在一起或听了你的课,能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愿意亲近,甚至会主动和你接触交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起来就会十分顺利了。

(2)待人要和善

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大多数,是家里的“娇子”“宠儿”,所以普遍具有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的性格特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待他们要亲和友善,既要像父母又要像朋友,即使是学生犯了错误或违了纪,都应当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要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自己的错误,真正体会到他的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他(她)才会服你,听从你的教诲,你的所有教育包括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形势教育、知识教育等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在这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来开展。

(3)办事要公道

在处理学校问题上,必须要做到公道。比如学生成绩必须实事求是、真实可靠;学生评优(包括奖学金的评定)一定要严格按照条件评出;操行成绩的评定一定要按照规定公开、公平,该加则加,该减则减;在推荐学生就业时,更要做到公正,既要让学生能够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又要让用人单位满意。总之,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公开、公平、公正,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4)要选拔好学生干部

大学生与中学生的最大区别就是自己管理自己。充分利用学生干部来管理好每个班,这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因此,在选拔学生干部时,最好采用公开选举、竞争上岗,既要得到老师的认可,又要能服众,一定要将那些思想素质高、有一定管理和组织能力、学习成绩较好、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肯干、能基本处理好各种关系和问题、能热心为同学办事的人选拔到学生干部岗位上来,既发挥了他们的才能和特长,锻炼了他们,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又能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三、情与理的辩证统一

对学生实行情感教育,并不是说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放弃原则性,而是应将坚持原则性和实行人情感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情感是思想政治品德结构中最容易“泛化”的因素,所以“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方至,情阻理难通”,情感一经产生,便能促进并巩固这种情感有联系地认知。“理”是思想政治品德的核心,没有“理”的支撑,“情”就会变成盲目的激情。不能把情感教育变成片面的个人感情的联系,企图依靠人际情感来规范对学生的行为,不仅无法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甚至会导致教育对象对社会主导价值的观念的否定,引发个体价值观念的崩溃,不仅不能穿透学生的精神世界,引起情感共鸣,甚至会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因此,教师和管理者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原则性,对学生大的错误和原则性错误,该在大会上公开批评或处分的就要公开批评处分,以维护学校纪律,警戒全体同学。另一方面必须以情感人,切实做好受批评处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评教育,不应是简单的否定和谴责,而应当是设身处地地分析,是满腔热情地评点。即使对那些错误性质严重,必须给予某种处分的学生,也不应当只有冷冰冰的原则而没有丝毫的同情。

总之,情感教育是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的思想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情感管理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改进情感管理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情感管理这座桥梁,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传华.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全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6 .

[2]芮明杰.思想、心理、行为思想政治工作学探索[A].重庆出版社,1990,8.

[3]赖廷谦.思想道德修养[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7.

第2篇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的,又会在人的行为中表露出来。通过仔细观察人的行为变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把握人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人的内心,尤其是利用社会心理学知识,才能了解和理解人的思维活动,从而走进人的心理。如果不掌握一般的心理知识,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具有生命力。

1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群众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运用民歌民谣、街头剧等形式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凝聚人。如陕北民歌《骑白马》,一句“有心回家看看姑娘,呼儿嘿哟,打鬼子就顾不上”,将国家存亡与儿女情感联系在一起,让人同时体味到八路军的人格与人性。又如《黄河大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通过黄河岸边,两位老汉的对唱,把家仇国恨进行回放和再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全民动员的目的。所有这些,都是心理学在群众发动中具体而成功的应用。

2心理学的动机和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

把人们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出发点上来,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全面了解一个人的政治历史、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首先要做的工作。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就是心理学上的动机。心理学认为,动机是指引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例如,一个干部像孔繁森那样对待群众和工作,是因为他有效仿榜样的动机;动机具有指向功能,在它的推动下,个体的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动机还有维持和调整功能,当活动产生以后,人们是否坚持进行这种活动,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懂得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动机,从而根据正面引导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动机,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它可以来自有机体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如人饿了需要吃饭,这就是由机体内部的要求引起的;父母“望子成龙”,引导孩子好好学习,积极向上,这种需要是由外部要求引起的,因此,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重要源泉。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定义为,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臻于完善。懂得这一点,思想政治工作者就能自觉地引导人们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去追求高级需要,有意识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人们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这是因为从实质上看,崇高理想对人的激励作用很大,是鼓舞人们前进的重要精神支柱。人们是依靠崇高理想投身于创造历史的洪流,并推动历史前进的。崇高理想使人具有为之奋斗的最高价值目标,并具有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及克服重重困难的勇气。

3情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引导工具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成功的社会引导总是与有效的情感激发相联系的,它表现为从情感的角度唤起对象,并运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富于情感的沟通最容易产生影响。富于情感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引导者对自己所传播的引导信息有着真切而强烈的感情,情绪感染是人际间情绪同化的反应。心理学家认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映,其内容包括刺激情境、主观体验、表情、神经过程等。人的情绪和情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是由一定的刺激情境引起的。各种自然景观、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以及人体内种种生理状态的变化等都是刺激情境。但人的情绪和情感并不直接决定于客观对象,而是决定于人对环境、事件的解释或评估。对同一种对象的解释或评估不同,所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也就不一样。一个人对情绪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就是主观体验。没有主观体验,人就不知道自己是否产生了情绪和情感,不知道欢乐和忧愁,不能体会幸福与苦恼,不懂得爱和恨。在多种情况下,情绪和情感固然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但客观事物本身并不直接决定情绪和情感,它对情绪和情感的决定作用是以需要为中介来实现的。凡是符合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如饥者得到食物会感到高兴,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生活中遇到知己会感到欣慰,看到助人为乐的行为会感到敬慕,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会感到幸福。反之,凡是不符合需要或妨碍需要满足的客观事物,就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如失去亲人会引起悲痛,无端遭到攻击会产生愤怒,工作失误会出现不满和苦恼,看到某些不道德的行为会感到气愤等。那些与人的需要没有直接关系的客观事物,对人既无益也无害,是中性刺激物,一般不引起情绪和情感。懂得这些心理学道理,思想政治工作者才会对受教育者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和情感从本质和根源上进行分析,善于疏导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在符合人们需要的客观情境中努力培育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促使人们时时以积极向上的情怀去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工作。

4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更加关注人的思想

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多还是以具体的人为对象的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做不好就会积重难返,成为多人多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目前,在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对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大体存在三种错误认识:①不愿做。因为面对的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矛盾、具体的问题,所以知难而退,望而却步;②不会做。人的思想,不可能像数学中的对数表、化学中的周期表那样富有规律、合乎规则,人的思想千变万化,这就说明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高超的工作艺术,需要高尚的人格魅力,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工作艺术,别人不信,没有人格魅力,别人不服;③不屑做。认为具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太没有科技含量。实际上,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工作内容和主要实现形式。因为群众利益无小事。

第3篇

(一)突出情感性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感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必须以“感动”促“行动”。感恩教育从大学生与父母、家人的自然情感切入,由内向外、由近及远、由亲及疏拨动大学生的情感之弦缩短了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塑造思政工作可亲可近的良好形象。

(二)目标定位一致性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使命。以善报德、从善向好是感恩的本真和基点感恩教育可以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和感恩情用感恩心来融化自私I乙、冷漠心和自卑心焙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让学生的心灵纯洁而高尚实现“育德”的目的。

(三)开放互动性

当前,高校已成为与社会密切互动的开放系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日益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高校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正视现实问题关注社会热点在析事明理中帮助大学生校准人生航向。感恩教育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自我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整合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互动性。

(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理论“灌输”更强调实践感悟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感受。感恩教育不仅着力启发大学生识恩、知恩更着力引导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把感恩意识和个人的情感、意志、知觉等具有缄默特征的东西交融在一起报恩、施恩养成感恩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突显了大学生在感恩教育实践中的主体性。

二、以感恩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探索

(一)注重发挥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

育人者须先育己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教育者的表率作用和引领作用。我们在设计感恩教育时就要求教师身体力行做懂得感恩的人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常怀感恩之心、仁爱之心做到孝亲敬老与人为善关爱他人。通过开展“五好家庭”评选、举办“中青年教师授课大奖赛”、表彰学院“标兵教师”等活动激励教师将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启觉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情操立足本职笃学精技甘为人梯。激励教师带着爱和感情做工作,关心学生困难,关爱学生进步关注学生就业做值得学生感恩的事做值得学生感恩的人。在学院的积极努力下广大教师特别是学生工作者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育人的各方面具体工作之中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调查研究肩效关注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心理、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困难和需求保障和维护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学生爱戴、家长信赖、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从小处着眼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担负着“培养什么人”的重要责任是学校育人活动的灵魂。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立意要高远、要能“顶天”。但积小善方能成大德,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要低、起点要低要“立地”,以基础化替代伪崇高化。要实事求是地为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定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活动安排要在实处立足从大学生学习、思想、生活实际出发从真选择切入点从小处着手重实效,不搞大呼隆、花架子。以近距离、小目标、经常性的教育将待之以诚、授之以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有机结合,把学生的认知、行动、感悟、内化统一起来,久而久之才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实效。感恩教育追求在细节中升华坚持低起点抓落实重行动,强调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从干家务、给长辈洗头(脚)等小事入手从孝敬父母等身边最亲近的人开始字习感恩、报恩进而感激老师、同学、朋友感恩母校感恩国家,回报社会。这种由内向外、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亲及疏的心理顺序,符合人性的自然选择和思维轨迹易于为大学生接受和认同肩效避免了学生的反感和对立情绪。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用行动焕发教育的生命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克服被动接受式的教育北抽象为具体改说教为行动重体验讲感悟,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主动认可教育目标发挥主体能动性主动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和自我修养中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寸草报春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重体验,讲感悟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感恩实践让“事实”说话、用“切身体验”来证明在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方面审视自己、剖析自己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怀感恩之心、记感恩之情、修感恩之德、践感恩之行在举手投足间提升思想境界和做人的标杆。

(四)不断丰富活动内涵

在“寸草报春晖”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创新中发展。ZOor年该活动荣获河南大学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案例一等奖、河南大学优秀学生工作品牌2012年,该活动又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在每届活动中我们都力求有所突破和提升不管是在活动项目设计还是活动后的总结提高阶段都把创新贯穿其中使感恩教育年年有新意届届有突破、有提高这对学生的陶冶和教育功能是非常明显的肩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识恩、感恩意识和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的美德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五)注重整合社会资源

第4篇

[论文摘 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要求,这一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在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这一基本要求,必须从理性思考的层面进行认真的思索。?

一、充分认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法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工作性质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广义上说,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人也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那么,在这项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对施教方与受教方需要双向互动,即施教方的个性修养与说理对受教方能够产生心灵上的感动,真心实意地愿意接受施教方的道理并落实到行动上。?

鉴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要提高其说服力,增强其影响力,进而使教育方的意志左右被教育方的意志,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创新,因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为客观现实的需要所服务的,脱离了客观现实需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不可能存在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形式对同一内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具备这些通性的基础上,更体现出需要施教方予以人文关怀的特征。因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相对成熟阶段,且大都刚刚脱离父母与家庭,富有情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式的思想政治工作可贴近其情感,通过情感共鸣对施教者的道理达到心悦诚服的效果。?

2.思想政治工作切合受教育者实际需要的正确选择。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多年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一些传统的方法已被认同和使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与全局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具有共同点,这也是在高校有始以来的工作实践中形成并一以贯之的使用着的。但是,在继承式的使用着以往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思想问题及其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

反映在在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小大都生活在溺爱与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中,又大都只有着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经历,社会历练少、社会经验少,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差,对困难与挫折的承受能力差,且又持有心高气傲的秉性与我行我素,不愿意与别人沟通与听从他人说教的个性特征,往往依赖于个人的主观想像判断事情的正误,更极易产生思想问题,并做出过激行为。如大学校园中出现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据有关统计,到2002年,我国心理和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25%。缓解人的心理压力、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实现人的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维护团结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应有之意。?

3.思想政治工作寻求最大时效性的必然要求。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实效性应从针对性、情感性、前瞻性、系统性的实现中去寻求,而这其中的寻求与体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法密切相关。?

针对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有的放矢。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于把自己作为教育主体,将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在思想方法上,多从“单相思”出发,先考虑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很少考虑学生有什么需求,往往造成教育内容形势化,缺乏针对性,事与愿违,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敷衍了事的态度。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中必然体现着对接受教育者——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转变过去的思维定势和教育模式,将施教目的与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紧密结合起来考虑,力戒形式主义,克服空对空的倾向;把讲道理与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大学生思想中的疑点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做得其心、暖其心、稳其心的思想工作。?

情感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有“人情味”,以情感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正是情感性实现的具体体现。作为教育者——校方及至承担着具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的考虑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感,乐于接受所讲授的道理。情感化教育可以弥补理性化教育形式的缺陷,使教师既有奔放的感情,同时又保持冷静的头脑,使学生能够从情感上接受教诲。?

前瞻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的所有工作一样,都必须紧紧围绕高校的发展战略目标来考虑,作到一切从大局出发,用发展的观念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生命力,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格,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的同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系统性要求高校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贯性的重视起来,长期地、认真地、细致地抓下去。大学生肩负着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使命,通过高校的学习生活要使他们实现文化科学知识与思想品格的双重塑造,因此,高校教育不可偏重于前者而忽视于后者。?

在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情感性、前瞻性、系统性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做法毫无疑问的贯穿其中,离开了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作法其实现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

二、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式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大学生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式思想政治工作的总的原则,而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式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则应注意从以下方面去体现:?

1.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者要以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思维方式谋划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职工要用和谐的方法培养大学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甘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决心,并将之落实到学习掌握好所学专业知识的实际行动上。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普遍为我国高校所重视,心理健康课已在高校普遍开展,在这样的基础上,高校应将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地落实到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师资,二是确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师资的培养重在提高其敬业意识与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应包括:用和谐的方法、和谐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养成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在人与人关系上,树立合理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倡包容合作精神,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高校要着力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注意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学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独特作用,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有效地调节大学生的情感和心理,消除忧郁感、失落感等不良情绪。现在,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引导大学生将满腔的爱国热情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冷静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诉求,不做任何不利于党和国家的大局与社会与同学团结的事。?

第5篇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状况越来越严重,学生党员队伍中也出现了为了炫耀,或者为自己铺路,为了谋取某些利益而想方设法想要入党的大学生,而让学生党员队伍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让学生党员队伍在学生群体中所发挥的模范带头作用真正逐渐减弱。现阶段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感恩教育,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

学生党建;感恩教育;义工

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优秀的先进分子,他们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全体大学生的行为习惯。近年来,随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状况越来越严重,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学生党员队伍在大学生中是具有较高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的中坚力量和骨干队伍,在学生群体中能够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感恩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学生行为规范。

一、学生党员感恩教育必要性

(一)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有些学生党员认为入党是为了炫耀,或者为自己铺路,为了谋取某些利益;对于党组织的教育、培训、组织活动不够积极,态度不正确;党员意识淡薄,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识不够到位。伴随着学生党员入党动机的转变,随之直接影响着学生党员的“三观”形成。有些学生党员意识淡薄,不坚定,受到“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以个人为中心,重视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讲报酬、讲享受、讲索取,做出不好影响的行为。只在有些特定时刻才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党员,没有时刻把党放在心中,时刻以合格的党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这些都是与我们党的宗旨和目标相违背的。

(二)学生党员的思想作风不成熟

现阶段学生党员队伍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影响力,是因为在思想作风上的不成熟,很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甚至不能发挥作用。有的大学生党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代表着党组织的行为形象,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自己周围出现的不良现象,不敢阻止和劝导,怕得罪人,怕破坏同学关系,而成为同学中的“老好人”,没有履行好应尽的义务,没有行使好自己的权利,行为不端正,没有树立良好的形象,作风不良,而有部分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而且还跟随坏的作风、社会风气走,形成坏的行为、作风,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能主动奉献,担负起一名党员应尽的义务。

(三)学生党员的自我意思膨胀,信仰缺失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90后大学生思想日趋复杂,如何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是学生思政工作的关键,而学生党员在现在社会环境下表现出来的自我意思膨胀、信仰缺失等问题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当代大学生中,问及他们“毕业后你想要什么”时,大多数的学生告诉你的是舒适稳定的生活,要赚很多钱,要找一份好的工作等类似以个人为中心的“理想”,这样的“理想”在学生党员中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就造成有的学生党员在他人需要帮助时,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他人、集体漠不关心。这样的心理出现与当下的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模式有着一定的关系。学生党员教育是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党在新时期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从上分析可以看出当下社会环境下由于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思想作风等的转变,学生党员教育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如何加强学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

二、高校学生党员感恩教育的现状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对学生党员形成感恩的心态、品德和责任,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教育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感恩教育的连贯性不足

在很多高校针对学生党员的感恩教育常常是流于形式,认为只要做几次感恩教育活动就能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缺少感恩教育氛围的营造,缺少正确的扎实的教育基础,违背了循序渐进的教育本意也就不能系统性的连贯性的进行感恩教育规划;不能真确认识感恩活动所反映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加强连贯性感恩教育管理。最终结果就是,学生能感动一时,但并不能将感恩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使得感恩教育呈现阶段性,削弱了学生党员的热情与积极性的同时也削弱了感恩教育的针对性。

(二)感恩教育的系统性不足

在高校学生党员感恩教育中,时常忽视基本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与学生的实际脱轨,存在“远、大、空”的弊端,使得教育缺少了目标。感恩教育的内容比较宽泛,在当下环境下,有关于感恩主题的书籍或者事例较多,但未能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在学生活动中感恩教育内容不是涉及的较少就是点到为止,有些内容还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缺乏创新,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而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只是接受片面的教导,很难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感恩教育就很难形成系统性。

三、探索学生党员感恩教育的新途径

感恩教育在提高学生党员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能取得一定的成绩,能带动当代大学生的施恩行为,并且能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互动。但同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感恩教育存在着连贯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对当代学生党员的培养不能起到时效性的作用,教育措施只有和环境条件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可以从情感引导、社会实践和机制的健全三个层面来实施感恩教育。

(一)重视对学生党员感恩情感引导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思想教育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情,陶冶学生党员的道德情感。感恩教育工作应是全员育人的工作,所有的教师都应是感恩教育的实施者。为了能实施感恩教育,学校德育部门要先把感恩教育纳入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使感恩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教育他们回报祖国、感恩社会和亲人。然后,让感恩教育进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情感引导。最后,学校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者要侧重于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生活体验的交流,渗透感恩教育。在“全员育人”的感恩教育体系中,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的表率示范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行为举止很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开展感恩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要规范言行,深怀感恩之心,自身充满人文情怀。教育者应做好情感的沟通与传递。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体谅和感情移入,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二)建立学生党员义工制度,从实践中进行感恩教育

学生党员义工活动的开展除了能够协助解决社会问题及服务对象的需要,提高服务对象的生活质量,还能从学生党员义工学生制度的建立完善学生党员感恩教育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足的缺陷。将积极分子的发展、预备党员的吸收和转正与义工服务相结合,要求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季度主动的不计报酬完成一定时间的社会服务工作。义工活动的开展是对学生党员思想进行引导,让学生党员通过实践活动学习助人的精神,担负起一个公民的社会责任,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尤其是职业道德品质,并得到了感恩的教育。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党员充分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况,加深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培养学生党员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工作态度,有助于端正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和思想的转变。通过义工服务,还可以让学生党员了解到自身的局限,从而刺激学生党员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促进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义工活动对学生党员是一种思想情操上的教育,是一种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种学识的提高,是一种能力的锻炼。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政治素养、完成高校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和根本途径。党的思想教育必然把青年群体作为主要对象,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先进分子,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因而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占有重要地位。以学生党建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俊峰,凌英菲,张娇琪.大学生党员义工常态化问题[J].科学视界,2012(31).

[2]欧红湛,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探析[J].高校党建,2007(3).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al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IAN We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1)

Abstract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ivilization, not only to seize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which can cultivate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professionals. IQ and EQ are both essential qualities of talent, it is essential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nducted analysis of emo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otional education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还牵涉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交流思想情感的过程,情感教育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要探究情感教育路线,让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上进行转变。

1 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的基本含义就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波动以及情绪的感染,这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态度体验,是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都来自于情感,它对人们的认识和行动都起着调节和支配作用。在现代教育的思想指引下,情感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情感路线对人的情愫提出具体的要求,有目的地对学生情感系统施加积极的影响因素,促进情感机能的发展。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具有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感品质,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需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则,才能体现出情感教育的魅力和价值。情感教育需要遵循教育规则,能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尊重学生,让学生培养自控能力,针对学生周边的事物进行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保证形成独立的人格特征,保证学生全面发展。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2.1 情感教育的引导和调节作用

人在认知的过程中都会受到情感因素的控制,这样在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意志就会控制和制约自身的发展。进行情感教育能够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正确的认知度,能够将学生的认知能力调控在一定的层面上,指引学生对教育活动有正确的认识,这是分辨是非、判读真假的必要途径,也能够提高认知水平。①一旦人的意识被激发出来,就能够积极认知客观事物,并让自己为了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也是情感教育的职业和调节作用的体现。

2.2 情感教育对道德认识的支持和转化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能够尊重并不断培养大学生的情感品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情况的调控能力,让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更加系统化,保证有良好的道德信仰,成为一个真正有理想、有道德品质的人。列宁就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感情,那么他将不会对真理进行追求。②实践也告诉我们,通过情感的作用,大学生能够将情感和具体事务进行关联,并在教育的环境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这也将是大学生正确认识道德的基础。此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转变也需要情感教育,在情感的体验中探寻精神世界,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平时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独特标志。

2.3 情感教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起促进作用

21世纪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的新一代,他们出生的年代,社会处于转型期,因此他们是我国新生力量。作为独特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可以很快接受新鲜事物,并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对于知识也有很快的接受能力。③但是往往会受到年龄以及知识结构、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导致没有足够的判断鉴赏能力。很多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也迷茫的情绪,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心缺乏等,这是大学生的不足,需要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予以更正,培养大学生通过正确的情感教育来激发自身的能量,保证其跟上时代的节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完善的人格品质,并能够正确而又顺利地度过大学生时期,以更加从容的心态迈上社会,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成功之处。

(下转第124页)(上接第83页)

3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

3.1 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社会各界予以支持,只有在各级的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共同关心和注意下,才能凝聚力量,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情感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家庭教育,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指引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庭的每个细节中都体现出情感教育,这样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做很好的铺垫。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的情感教育搭建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让教育者能够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和水平。高校通过加强管理和服务水平,能够建立情感保障制度,对学生的实际困难予以解决,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大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注重并突出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助人的乐趣,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样才能更突出高校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2 加强教育者的情感素养

对高校的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教育者的素养问题,只有教育的双方都是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情感才能成为维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加深自己的理论基础,并提高道德素养,用自己的良好品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大学生能够在一点一滴中感受到教师的情感表达,那么学生也会将自己的老师作为模仿的对象,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产生信任感。一旦学生开始信任教师,那么就会开始师生之间的美好情感。因此高校需要对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培训,加强他们的情感素质培养,以此为基点,促进教师内在素养的提升,这对于大学生的情感教育而言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3 加强情感教育的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起点就是情感,良好的沟通能够加强双方的情感,让彼此相互理解和认同,这是融洽的环境氛围。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使用情感教育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者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理解和尊重,用最为真诚的态度去寻求师生之间彼此的共鸣点。情感教育中有效沟通的切入点,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进行思考,达到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情感沟通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思路清晰能够给大学生带来情感的体验。此外,需要讲究艺术,明白学生的意愿和根本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需要真正用心地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只有坚持不懈地指引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情感,促进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行,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走,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努力,就会看到大学生在情感教育下的转变,这才是情感教育的重点。通过重视情感教育,能够有效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注释

① 关英明.略论高校辅导员的情感教育理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第7篇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思想工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026-2

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是我党思想工作中长期研究和探索的话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加强思想教育,积极开创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工作方法势在必行。人们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使传统的理论说教、思想灌输等思想工作方法不能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思想工作的直接对象是社会化的人,而社会心理学正是研究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思想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学问,将其有效地应用到思想工作中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们复杂多变的思维活动,从而走进人的心理。以人们的心理为基础和导向开展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社会心理学和思想工作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来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即“怎么想”的问题。而思想工作则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即“想什么”的问题。两者的研究和作用对象都为社会化的人,“怎么想”和“想什么”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过程。一方面,思想工作必须以社会心理学对人类社会心理和现象的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这样才能保证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想工作的开展将会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和例证。另外,思想工作中所指的“思想”,在社会心理学中就是通过个体或群体的思维而得到的认识、行为的观点的综合反映。社会心理学关于个体心理特征的研究为区别对待不同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可以为思想工作直接运用。

二、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学中动机和需要、情绪和情感、人际关系、归因等理论的应用上。

(一)个体的动机和需要理论是思想工作的出发点

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就是在了解个体政治历史、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把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这里的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也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动机。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引起和推动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人的各种活动是在动机的指引下,并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动机具有激活和指向功能,懂得动机产生的本质和功能运动机制,有助于思想工作者深入了解和分析人们活动的各种诱因,从而根据正面引导的方针,采取不同方式,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动机,使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社会心理学认为,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它可以来自个体内部,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产生的重要源泉。思想工作者只有准确的了解了教育对象的需要,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教育对象不良动机的产生,从而实现思想工作在尊重教育对象需求、得到教育对象认可和支持的状态下,引导教育对象在符合社会要求的动机下产生行为。

(二)情绪和情感理论对思想工作的及时性引导

在思想工作中成功的实现对教育对象的社会引导总是与有效的情感激发相联系的,它表现为从情感的角度唤醒对象,并运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富于情感的沟通最容易产生积极的效果。富于情感的沟通方式首先要求思想工作者对自己所传播的思想信息有着真切而强烈的感情,这就使被引导者在情绪上受到教育者的感染,从而使自己的思想逐渐向社会要求的方向靠拢。情绪感染是人际间情绪同化的反应,它是情感低级的、简单的表现形式,具有情境性和时效性,是情感产生的基础,受已经形成的情感的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和情感相互转化。

情感和情绪具有信息交流和影响心理状态等功能,所以,思想工作者要注重对教育对象情感、情绪的影响。比如消除心理屏障,找到思想上的“切入点”。就是要注重消融受教育者的防御、抵触情绪,能在对象倾向方面找到共同点。其次要注重情感感化,即主动观察、寻找和教育对象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以便使教育对象情感发生微妙的改变。还可以通过对教育对象性格特点的了解进行相应的情境和事件感染,以此来达到对受教育者教育的目的。

(三)人际关系理论促进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等。”人际关系有多种类型,就思想工作者而言指“教育者团结和协调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相关的受众群体,以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活动的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取得教育对象的信任和支持,顺利开展思想工作的前提条件。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紧张、情绪对立,任何形式的思想工作都不会取得积极效果,反而会使教育对象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发生消极行为。这就要求思想工作者首先要坚持真诚原则。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以“真正的自我出现”,没有防御式的伪装,做到表里一致、真实可信;其次,要坚持尊重原则。尊重原则包括对自我尊重、对他人尊重、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在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中,自尊、人尊和他尊是紧密联系的:只有首先尊重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才可能尊重别人,别人才可能尊重自己;再次,要坚持宽容原则。宽容是一个人自信、魅力和勇气的表现,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错误明显在对方时,如果能表现出“有理让三分”的宽容态度的人更是如此。宽容是一种美德,通过宽恕别人而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建立起人与入之间和谐友好的桥梁。

(四)归因理论促进思想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了解原因之后就可以对行为加以预测,从而对人们的环境和行为实行控制。思想工作者需要预见教育对象的行为,通过控制周围环境,以便使教育对象在行为发生前对其行为的适宜性有清醒的认识。归因理论可分为外在归因和内在归因两类,外在归因主要是把事件的原因归咎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内在归因是把事件的原因归咎于自身的主观因素上。思想工作者既要注重从外在归因出发,了解和分析外部环境对教育对象思想的影响和制约,预测对象思想的变化动向,寻找时机展开思想工作;又要注重从内在归因入手,根据对象对即成事件中自身因素的总结来制定相应的思想工作策略,从而以恰当的方式和气氛开展思想工作。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作为思想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其理论成果还是其研究过程在思想工作中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思想工作者首先应以社会心理学个体动机和需要理论为出发点,从而对教育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对象的情绪和情感是影响思想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充分关注和分析教育对象的情感和情绪能够对思想工作进行及时性的引导 。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思想工作的效果,人际关系理论能够帮助思想工作者正确处理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必然促进思想工作顺利开展。人总会在一定事件和事实发生后产生思想的波动和变化,不管是积极还是消极的,积极主动的对其原因进行了解和分析,强化对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的预见性,从而实施符合教育对象需要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将归因理论运用于思想工作当中。总之,社会心理学在思想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是创新符合时展需求思想工作方法的必然要求,以社会人自身的心理为出发点,思想工作定能取得积极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肖旭.社会心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陈大柔,丛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4]孙时进.社会心理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非是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灌输、启发及诱导,为学生开启真善美的大门,使其心灵得到净化、觉悟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健全、个性得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高校学生在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成共识、统一行动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便是语言。马克思说过,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语言艺术不仅将会对其工作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还会影响学生的品行养成,是忽视不得的。

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语言艺术的特点及其价值

口头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与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相比于其他的交流工具而言,其具有独特的特点。时空上的灵活性较强,人们通过口头语言的交流,可以将自身的情感与知识毫无保留地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口头语言还可以开导并引发人们的思维和智慧。因此,口头语言是迄今为止最方便、最直接,也是最为经济的现代交流工具。与书面语言相比,其具有的主要特点如下:口头语言以流动的声音作为交流的主要载体,承载着说话者的情感与思想,具有声情并茂的特点;口头语言几乎很少借助其他的媒体进行交流,主要进行的是以面对面为主的直观生动的交流;口头语言一般都是与生活接近,极为通俗易懂,使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灵活时效的交流手段。

口头语言艺术是指在沟通、交流以及教育等情境中善于运用及极为准确、规范、生动的话语,用以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交流。口头语言艺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具有较为独特的交流风格,具有巧妙的语言策略以及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口头语言艺术是一个人文化底蕴与内在修养的真实反映,是一个人高深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沉积、娴熟的表达技巧与独特的个人魅力的有效结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语言艺术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第一,重视倾听的重要作用。倾听是接受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并对其做出必要反应的过程。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最完美的说话艺术,不是一味地说,还要善于倾听他人内在的声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让学生能够打开心扉,解开心中的不愉快,赢得其信任与尊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便是要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人们交流中的一个技巧问题,更是一个态度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学会倾听,并通过倾听使学生感受到理解和尊重,缓解学生的压力,从而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与尊重的关系。

第二,重视语言沟通技巧的重要作用。沟通是实现信息双向交流并能让对方充分理解的重要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与学生谈心的初期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通过交流与沟通使学生了解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建立起学生判别是非对错的标准,从而实现与学生沟通的最初目标,达到与学生交流的最终目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语言沟通的技巧,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提高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第三,语言沟通时应注意情感及鼓励性语言的运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万次地相信,没有一股有诗意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高校学生情感丰富,在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运用热情洋溢、富有情感的话语来感动他们。此外,运用富有鼓励性的话语不仅能激励高校的学生们奋发向上,还能激起其对国家民族的关心及社会责任感。所以,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充分重视情感及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亦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语言艺术的运用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只有充分掌握了语言艺术的技巧,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董秀花.浅析口头语言艺术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潜在价值[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

第9篇

思想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有意识的主观精神,包括政治、道德,法纪等内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观念的形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的切身体验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伴随着认识、情感、情绪、意志的转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先导,并直接影响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关系着人的内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转移的方向和程度。可见,如何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去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其思想、观点、立场和行为,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进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遵循认识规律,引导个人认识

人的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和人对社会的体验。人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积淀的过程。个体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认识都是由社会存在而来,是由社会存在经过人脑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形成的观念。所以,认识也是心理倾向定势的表现之一。当代大学生处于时代瞬息万变、信息急剧膨胀、各种思想纷至沓来的特定时代,这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往往会由此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形成诸多“热点”,在思想上产生飞跃式迷惘,认识出现多元化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不但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式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为此,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实事求是面对现实。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正视社会现实的诸多矛盾,直面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努力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方法。第二,坚持双向交流。即师生间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教师要以理服人,着重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不能搞居高临下的“我打你通”。应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努力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第三,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适应需要动机,激发人生追求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当人的需要有了可以达到满足的条件时,就产生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主观愿望和动机,进而产生为实现这种主观愿望而进行的行动。因此,需要是人行为的基础和根源,而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直接原因。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的关系是: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为需要满足紧张解除产生新的需要

不难看出,需要在人的生活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了解和认真解决大学生的需要,以形成高尚的动机,对转变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在校学生来说,最突出的需要就是生活上的需要(主要是饮食需要)、求知需要、健康需要、求助需要、荣誉需要、文艺娱乐和体育锻炼的需要、恋爱的需要等等。只有正确对待学生的多种需要,并承认其合理性,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应该看到,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思想问题,往往是由于我们没有正确对待学生的某些需要,对学生提出的某些需要表现出厌烦、冷漠的态度,甚至认为学生多事,强调客观理由太多,太强调个人利益,这种思想有碍于学生正当需要的解决,甚至会激发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首先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对不合理、不切实际或者合理、但又一时不能满足的需要,要以党的政策、法令和规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使学生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因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向高低不断发展,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为四化而奋发努力学习上来。第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时正确引导学生个人与集体需要发生矛盾时,能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需要协调一致,而不为一时利益所束缚。

三、实施情感渗透,升化理想信念

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人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因素,具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包含着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意义。对于个人和集体而言,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是认识结构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因素,它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情感使人际交往变得深入、丰富、细腻。它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也是德育成功的前提。强烈的情感可以舒展情怀,净化心灵、催人奋进、形成较强的意志。

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是复杂、动荡、微妙的。他们常常因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欢欣鼓舞,也会因一时得不到满足而悲观失望。他们的情感一般易于外露,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但有时也表现为内向性和闭锁性,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自信心很强,不愿望把内心秘密和真实思想轻易向别人吐露。

如果学生不愿和领导或辅导老师说心理话,认为说了也不解决问题,心门紧锁,那么,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奏效。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情感操纵着人心灵大门的启闭,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情通理顺、顺情入理的教育。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高尚、炽热的情感,真心实意去关心、感化、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发挥情感在生活实践中积极作用。同时应对学生充满爱心,争取以情感叩开学生的心扉,努力进入他们的精神天地,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理智上不断升华理想、信念的境界,确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抱负;在情感上不断升华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责任感和对学校班级集体的荣誉感、义务感,把能为祖国和集体贡献一份力量作为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在审美上不断升华对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追求和修养,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只有通过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才能较深刻地了解德育对象的情感、情绪倾向和状态,才可能启动情感、引导爱憎、培养意志,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四、重视意志品格,塑造完美个性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心理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大学生属较高的社会知识层次,他们由于知识量逐年增加,实践能

  

第10篇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优势,同时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当今的高校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口头语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主要手段,它不仅快捷直接,也更经济。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通过语言方式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往往不够重视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是一个人修养和价值的重要反映,它不仅关系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外在形象与内涵,更加是其品格与形象的象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非是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灌输、启发及诱导,为学生开启真善美的大门,使其心灵得到净化、觉悟得到提升、人格得到健全、个性得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过程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和高校学生在相互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成共识、统一行动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高校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便是语言。马克思说过,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语言艺术不仅将会对其工作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还会影响学生的品行养成,是忽视不得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语言艺术的特点及其价值

口头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与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相比于其他的交流工具而言,其具有独特的特点。时空上的灵活性较强,人们通过口头语言的交流,可以将自身的情感与知识毫无保留地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口头语言还可以开导并引发人们的思维和智慧。因此,口头语言是迄今为止最方便、最直接,也是最为经济的现代交流工具。与书面语言相比,其具有的主要特点如下:口头语言以流动的声音作为交流的主要载体,承载着说话者的情感与思想,具有声情并茂的特点;口头语言几乎很少借助其他的媒体进行交流,主要进行的是以面对面为主的直观生动的交流;口头语言一般都是与生活接近,极为通俗易懂,使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灵活时效的交流手段。口头语言艺术是指在沟通、交流以及教育等情境中善于运用及极为准确、规范、生动的话语,用以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交流。口头语言艺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具有较为独特的交流风格,具有巧妙的语言策略以及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口头语言艺术是一个人文化底蕴与内在修养的真实反映,是一个人高深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沉积、娴熟的表达技巧与独特的个人魅力的有效结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语言艺术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第一,重视倾听的重要作用。倾听是接受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并对其做出必要反应的过程。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最完美的说话艺术,不是一味地说,还要善于倾听他人内在的声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让学生能够打开心扉,解开心中的不愉快,赢得其信任与尊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便是要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人们交流中的一个技巧问题,更是一个态度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学会倾听,并通过倾听使学生感受到理解和尊重,缓解学生的压力,从而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与尊重的关系。第二,重视语言沟通技巧的重要作用。沟通是实现信息双向交流并能让对方充分理解的重要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与学生谈心的初期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通过交流与沟通使学生了解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建立起学生判别是非对错的标准,从而实现与学生沟通的最初目标,达到与学生交流的最终目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语言沟通的技巧,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提高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第三,语言沟通时应注意情感及鼓励性语言的运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万次地相信,没有一股有诗意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高校学生情感丰富,在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运用热情洋溢、富有情感的话语来感动他们。此外,运用富有鼓励性的话语不仅能激励高校的学生们奋发向上,还能激起其对国家民族的关心及社会责任感。所以,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充分重视情感及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亦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语言艺术的运用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只有充分掌握了语言艺术的技巧,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朱小根(1965-),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广西 南宁 53002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061-02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面对市场经济社会的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现实,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逐渐增大。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以及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工作实效的必然途径。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包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它们分别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展开工作,两者的最终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健康发展的人。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组织或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其思想觉悟。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个人的成长及人格健全,关注学生的学习困扰、人际关系、生涯规划、情感发展、就业等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真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受学生欢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学生工作者的推崇。

据目前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前者为说教,后者则多为倾听、引导。虽然两者的工作本质看似不同,而根据笔者的经验,学生的很多思想问题、行为问题追根究底都是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我们从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能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延伸。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且亟待加强的内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爱党、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理想和现实落差大、学习与就业压力大等现实问题,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失望、焦虑、抑郁、无价值感、无安全感、信任感低等心理问题,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动摇与偏差。这些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而这些问题仅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是无法解决的,说教的方式会诱发大学生的反感、敌对、无力等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认清自我。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而不是只抓思想层面的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补充。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目标、教育方法和手段、教育工作队伍上的有机结合,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途径

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实现这个目标,必然要以学生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可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解决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1 注重人文关怀,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强调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和内在发展需要,导致实际效果不理想。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人文关怀,就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具体实施人文关怀时必须与心理疏导相结合。首先,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满足广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讲究教育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其次,要全面关注大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大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包括满足感、自豪感、成就感、安全感、被尊重感等多个方面。我们要通过情感关注与心理疏导,让大学生的情感得到尊重与关怀,让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的疏导。总的来说,通过加强人文关怀,保护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切实享受到组织的关怀,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 强化课堂教学,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完整的理论内容体系,能使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会基本的自我调节技能,正确认识自己,开发潜能,适应环境,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并为今后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识,清楚地认识心理素质与成才的关系;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正确认识自我,热爱生命,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具备基本的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面临心理困惑、心理危机时的自助和求助意识;积极探索自我成长历程,扬长避短,选择合理的人生发展方向,对自己的人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3 加强软性管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软性管理是高校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校园文化来影响学生的意识和行为的管理模式。而校园文化又主要是通过校风、舆论导向、榜样力量、文化环境等潜在影响力来达到管理目的。软性管理是一种宽松型的管理。主要借助静态或动态的校园文化氛围来管理学生,具有潜在性、渗透性、持久性。软性管理以潜在规范支配每一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易被学生所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除课堂灌输外,隐性课程发挥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可以领悟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可以端正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热情。具体来说,软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注重校风建设;注重校园景观文化建设;注重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加强师

生情感交流;大力提倡和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可以成立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社团,通过举办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解决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困惑,达到自助和助人的目的。

4 充分利用网络,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中,网络的价值和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随着自我独立意识的逐渐增强,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络构建的虚拟世界这一新兴的事物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大学生钟情于网络的现状,反映了大学生本身所固有的时代特性。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身心发挥着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发挥其积极的正面影响。第一,开设高校学生论坛,由一名思想政治教师与一名学生共同管理论坛。学生可以就学校和社会的热点事件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政教师可以从论坛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以及学生对生活、对时事的看法。第二,开通电子邮箱。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提出问题,及时指出教师教学的不足,畅谈感想与收获,鼓励、肯定与支持教师的工作,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困惑向老师倾诉,及时地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和尝试新生事物,以上两种方式以其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等诸多优点,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思想政治教师也由此找到了一种间接与学生交流的有效途径。第三,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QQ群。同样设一名教师和一名学生为群主,与前两种方式不同,QQ群给师生提供了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能得到更有效、直接、及时的引导与帮助。以上三种方式是值得积极提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网络教育模式能使学生在匿名的状态下倾诉自己的思想、心理困惑,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排解这些困惑。另外,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同辈之间的思想和心理交流平台,让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主人,从而实现促进同辈交流的目的。

5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充实思政教师师资力量。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一支强有力的队伍,党政领导、两课教师、学工干事、辅导员都是学生思政工作队伍的主力军。而相比之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力量非常薄弱,这就很难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角度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因此,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第12篇

【摘要题】高校思政

【关键词】美的法则/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美/人格美/方法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爱美,也总是乐于接受美的事物或观念。与人的爱美特性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地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一、美的法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开发智力的作用

学生个体通过审美修养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才干,更有学习能力。蔡元培先生曾要求科学家“兼治美术”,就是因为“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很多伟人都爱好和擅长文艺,这种爱好同他们的事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爱读文学名著,爱因斯坦常常拉小提琴,李四光谱写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作品,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美的魅力和神奇,激发了众多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的渴望和执着;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培养和促进了他们的观察力,引导他们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鼓舞他们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

美育对于创新人才的智力开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挖掘,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家依据大量的科学实验分析告诉我们,创造型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卓越的文艺天赋。创造性人才不仅表现在智力上,也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创新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好奇心,一个人有了这种好奇心,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尝试冲动,美育能够通过积极的态度,扶植和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审美修养方面的确应该先走一步,更高一层。

2.道德感化的作用

古代儒家教育很注重诗教,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所谓“兴”,就是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所谓“观”,就是考察社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就是互相感化和社会凝聚的作用;所谓“怨”,就是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可见,诗的这四种作用对人的道德发展是有帮助的。儒家还十分重视乐教,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名著《乐记》,对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了详尽的阐述。《乐记》主张用乐教来陶冶人的性情,养成内心的和谐。其实,古代儒家所讲的诗教、乐教就是运用美的法则来使人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美的感染,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变得高尚起来,起到道德感化的作用。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若不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导致社会风气、道德情操的滑坡。而审美教育则是一剂精神良药,在审美教育中,它并不强求学生必须如何行事,而是通过提供某种审美理想、范本,感召他们应该如何行事,当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道德认识相契合并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时,审美情感也就自然地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驱动道德认识、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向道德行为转化。这种道德行为一旦成为定势,就会对道德意志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审美教育可以辅翼道德,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3.人生导向的作用

审美修养是从多方面发展人生价值的过程,从而使人更加珍惜和热爱人生,生活之路也就会更加宽广,且可以摆脱生活的种种束缚、困扰和烦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崇高的志向,获得精神上的平衡。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审美修养是提高需求层次,创造人生价值和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一定程度的审美修养,也就在相应的程度上摆脱了低级趣味,心灵受到了美的净化,精神上就有了更高的追求,生活、娱乐的格调也随之提高,生活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多彩,学习的目的就会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会大大增强,就会朝着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目标加倍努力。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运用美的法则

1.创造环境美

环境影响人,造就人,美好的环境对人的美好心灵、美好品德有着熏陶和感染作用。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美化校园自然环境,一是可以使学生怡情悦目、精神振奋,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二是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需要通过师生的劳动创造和保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美化校园的社会环境,诸如宽松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更大的影响力。

2.展现人格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人格美,就应从四个方面努力:第一,培养与教育使命相适应的思想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和埋头苦干建功立业的思想;要摆正利益观,耐得住清苦,严于律己,品行端正,做一个“仰不愧于天,府不怍于人”的有德之士;要以身作则,为人先行。第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理论素质是道德认识和气质涵养的基础。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情操高尚。第三,具有良好的能力结构,如调查研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等等,能够把丰富的知识自觉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第四,风趣幽默,刚柔相济。同一件事,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就不同;同样,不同的人和事,用同一方式处理,也会把事情弄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处理学生的具体问题时,要有热情、有策略、有分寸、有弹性,特别要因人因事而宜,语言要风趣幽默,在谈笑中使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

3.追求方法美

(1)注重情感激励。美的东西往往把不可言状的情感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人在想象中体会到情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高层次上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用美的语言体现“情”,做到入情、入理、动心,做到情真理切,理在情中,真正使学生心悦诚服,激起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热情、信心和力量。

(2)利用活动熏陶。高校一定要结合大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以及反对空谈的心理需要,注重采用情趣转移、寓教于乐的熏陶式教育,把教育内容艺术化、文学化,使学生在各种轻松、愉快、高雅、富有艺术性的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升华,达到调节精神,增长知识,沟通情感,提高觉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