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毕业生转正总结

毕业生转正总结

时间:2022-08-08 04:39:41

毕业生转正总结

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1

第一个轮转科室是icu,我的带教老师是万凌老师,她是院里的操作能手,干活麻利,动作漂亮,操作规范,这无形中给了我很大压力。实习生活的开始就让我有种挫败感,在老师面前感觉自己很渺小,甚至于工作都不带脑子,只机械的执行任务,每次只想把工作做好,可越想先做好它越出错,越错越害怕,越怕越错,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以至于我都不敢主动要求做操作,可这样老师又觉得我干活不主动,有时候觉得委屈了就自己大哭一场。每天面对着老师如鱼得水忙碌的身影,我心里只有怨叹,怨自己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怨自己在以前见习时没有好好学,愿自己笨手笨脚。可能是我适应能力差,又不会与老师沟通,进了ccu还是处在彷徨中,但我也很感激我的带教老师,对我很耐心,也很关心我。到了手术室李楠老师每天都能看到我的进步,即使是一点点她也鼓励我,即使我很笨犯了错她也会给我讲原理,让我知道错误的根源而不是训斥。它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路,又重新有了工作的激情,不管多苦多累只要心里舒服,我就可以开心度过每一天!

现在我进入了第四个轮转科室骨三。本以为可以很快适应,但现实确泼了我一头冷水,感觉自己变得更傻了,不知该干什么,而老师也觉得我们实习了这么长时间,又是本科生,做起事来应得心应手才是,面对老师的无奈我真无地自容!我又一次陷入了低谷,又回到了没脑子的生活,做事一点条理也没有。然而何婷老师知道了我由于自卑,不主动而没有得到操作锻炼时,她就给我讲操作技术的重要性,并帮我寻找锻炼机会。是老师又一次激发我的热情,真的很感谢老师对我的关怀,我也会加倍努力,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

现在对于实习,我还是又憧憬又惶恐的。憧憬是因为实习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将学了四年的理论去应用于临床,实在是非常新鲜而有意思。然后,要在病人身上操作,要想真正地透过症状看到疾病本质,心中却没底,便难免惶恐了起来。也曾问过不少实习同学,各说纷纭。总之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使用懂得知识的真正掌握是把它用于实践,用实践来验证及巩固所学。学会如何与病人,老师交流;不善于与人接触是我的一大弱点,那种胆怯与不自然会使我失去很多的学习机会,所以我觉得沟通也是一门艺术,学好了将使你受益匪浅。经过这近五个月的实习,我也有了这层体会。在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理论知识的问题:以前当的一直是学生,学校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而中国式的教育一向是填鸭式的:被动地接受那么多的知识,虽然考试考了那么多次,但现在我的知识在脑海中似乎没了踪迹,只好不断翻书。当在老师的提问下一次次哑口无言时,才认识到自己记的粗浅,没有时间经过的记忆犹如沙滩上的足迹,当时似乎深刻明显,却耐不住时光的清洗。

二,角色转化问题。

实习刚开始,很多东西都不了解,虽然以前也曾见习过,但真正的要实际操作了,我仍觉得底气不足。我会不会弄错了,万一弄错了怎么办。干事情总是缩手缩脚,加上跟我一块实习的同学表现都很好,我觉得老师都喜欢她们,事情似乎也轮不到我头上,每天盲目跟着做基础护理,跟着操作。本想说让我也试一下,但又不敢。因此,我觉得角色转化是个坎,我一定要努力克服这一点。方法主要是靠主动吧,我发现,只要主动提问,主动提出操作的要求,老师都是很乐意教的。不能再像在学校里那样等着老师要求干什么了。

三,胆魄的锻炼。

面对病人,特别是外科的病人,见到血是经常的,看到病人痛苦地呻吟,特别在操作的时候,心总会提到嗓子眼,因此而小心翼翼,束手束脚,反而会给病人造成更大的痛苦。因此,胆魄得锻炼得大一点,再大一点。胆大心细是我追求的目标,只有准确迅速才能早点解决病人的痛苦。

四,无菌观念和规范化操作。

在外科实习这段时间,每个老师都强调无菌观念,因次,我深刻认识了无菌观念,操作中便不自觉地去遵守。而规范化操作也实在是个很保守和安全的做法!至于新办法,创新思维,那也得熟悉情况了再说吧。

五,微笑服务:

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2

一、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目前有很多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不对称现象,使其找工作的道路越走越窄。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把外资公司、全球500强企业当作首选,却根本就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总的来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他们的就业观念。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所以毕业生就业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求毕业生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逐步树立创新择业的意识。

1.转变依赖学校、家庭的观念

随着人才市场的建立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就业主要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这就决定,毕业生就业必须转变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观念,要依靠自身的实力,要对自己准确定位,大胆推销自己。

2.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随着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各种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将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毕业生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的学习发展,要有随时准备重新择业上岗的思想准备。

3.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的观念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认为大学的专业分得越细越好,专业之间有一种难以逾越的鸿沟。事实上,大学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只是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大学生还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拓宽自己的择业领域。

4.转变择业盲目攀高的观念

很多学生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择业过程中盲目攀高,追求三高六点式的职业(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缺乏到生产一线、基层去锻炼和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就业愿望脱离自身条件、就业实际和国家需要。为此,毕业生要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要一味盲目追逐热点,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最能适应自己的职业,从最基本的一步一步做起。

二、帮助毕业生做份职业生涯规划

为自己设计职业规划的过程,实际上是用有条理的头脑为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规定一个时间计划表,即为自己的人生设置里程碑。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很有帮助,一份好多职业生涯计划书的作用更是如此。

职业生涯规划一旦设定,它将时时提醒大学生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以及你的进展如何。一个没有计划的人生就像一场没有球门的足球赛:对球员和观众都兴味索然。 职业生涯规划大体有以下几个步骤和要点。

第一步:分析自己的需求

第二步: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

第三步:长期和短期的目标

第四步:阻碍

第五步:提升计划

第六步:寻求帮助

第七步: 分析自己的角色

对自己的目前和未来都有了较为明确的定位和深刻认识,同时也激发了奋斗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动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同学能够迅速、清晰的找到自己的劣势所在,并化了大的力气去改进这些方面,在走入职场的过程中给自己提供了宝贵的益助。

三、督促毕业生妥善准备求职前必备资料

在择业竞争中,决定胜败的因素很多,其中求职前充分的资料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求职资料是毕业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最具说服力的证明。

求职前要准备的求职资料大体包括:

1.个人简历

这种简历设计各不相同,从要求上讲,以简单明了为好。主要内容应有:本人自然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政治面貌、籍贯、毕业学校、系别、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学历、学位、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毕业时间、身体状况、特长等;主要经历(从高中写起);从事的社会工作、组织的活动、担任的职务;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受奖励情况及取得的成绩等。表格上方要贴上一张一寸近照。

2.学校推荐表或推荐信及其他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有学校推荐表、就业协议书、学习成绩单、各种证书等。

另外还有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鉴定材料,有关科研成果证明及在报刊发表的文章,推荐、引荐信等等。

四、强调对毕业生在试用期间的具体要求

毕业生初就业最缺乏工作经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强调事业心、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的同时,对处于试用期(实习期)的毕业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进步,一步一个台阶,切忌浮躁和不思进取。

具体做法是要求同学们在工作经历了一个阶段后要有工作总结,按照回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去展开。通过工作总结提高认识,量化成绩,分析缺点和不足,找出以后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并尽可能为单位的运转以及发展从新人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回顾、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要想更好地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真正的对学生的择业、就业、工作有所帮助,必须在多变的环境中不断摸索、思考、试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充分考虑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一些共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同学的素质和特点、不同规模、行业的单位的用人要求做个案分析和总结,才能切实帮助毕业生就业,提高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从而促进学院的良性发展。

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3

一、政治思想方面

作为一名党员,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领会执行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措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要契机,加强对马列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现代经济、科技、法律、办公自动化等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使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二、工作方面

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事项:

1.学生学籍注册、学历注册及学年注册的相关工作

2013.2014级学年电子注册工作的完成,2013级注册人数2752人,2014级注册人数4448人。

2015级学籍电子注册工作的完成。2015级新生共计录取5565人,注册人数4578人,放弃入学资格985人,保留入学资格2人。

2011届2482名毕业生及2012届2593名毕业生的学历注册工作。

2.学生成绩的相关工作

2014年共完成9802名在校生成绩的汇总,预计2593名毕业生在校期间全年成绩的汇总及更正,108名转专业学生成绩的录入及查询。

2015年共完成12765名在校生成绩的汇总,预计2752名毕业生在校期间全年成绩的汇总及更正,155名转专业学生成绩的录入及查询

以及每学期点名册及补考单的回收、整理入档案。

3.在校生的学籍异动

每学期进行在校生学籍信息核对的工作,学生信息核对表的制作、打印、发放、保存。近两年共办理一千余学生的休学、复学、留级、退学、转专业、保留入学资格、保留学籍等相关学籍的异动手续与登记。

4.教务管理平台的维护

作为数据平台的维护者,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确保每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及补考成绩的正常录入。

5.毕业生信息的核对及毕业证书的办理

2014年完成11级大中专毕业证书的办理工作。其中大专毕业生2482人(含结业7人)。中职毕业生一专业1538人,二专业344人。

2015年完成12级大中专生毕业证书的办理工作。其中大专毕业生2593人(含实习不合格5人)。中职毕业生一专业652人,二专业166人,往届实习不合格延缓到今年毕业人数4人。

6.学生学籍学历图像信息采集的相关工作

2012级共计2602名学生,2013级共计2748名学生学籍学历图像信息采集工作的完成。

7.学生人数的及时更新及相关高基报表的统计。

每学期学籍异动后学生人数的及时更新,以及每年完成高基报表311,321,331,332四张表格的填写工作。

8.2013级共108名,2014级共155名学生转专业工作的完成

包括转专业申请表的完善,人数的统计,文件的拟定,学籍的异动等相关工作。

9.大中专学生毕业证明书的补办工作。

大中专往届毕业生毕业证明书的办理工作,包括补办资料的填写,毕业证明书的打印,验印及盖章。

10.教务处用章的管理工作

作为教务处办公章的保管者,做好用章的管理,登记工作。

11.协助部门领导完成学校质量提升工程的相关工作。

12.参与修订学籍学历管理规定的相关工作。

13.保质保量地及时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任务

14.完成学校及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学习生活方面

在工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性,一是向书本学习,坚持每天挤出一定的时间不断充实自己,端正态度,改进方法,广泛汲取各种“营养”;二是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工作中我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主动向领导、同事们请教,学习他们任劳任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三是向实践学习,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查找不足,提高自己,防止和克服浅尝辄止、一知半解的倾向。

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4

不过,这种“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也许将在2014年开始逐渐终结。

教育部已成立转型改革联盟

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曾表示,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我国将出台两种高考模式,分别针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学术型人才,学术型招考就是现在的模式。有媒体称,如此一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鲁昕在3月底表示,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

据悉,本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成立了联盟,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

国家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办公室工作人员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改革的更多细节目前还不方便透露。

高等教育改革路径

鲁昕表示,短期来看,突出的矛盾表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市场上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我国每年毕业大批大学生,去年毕业了699万,但就业率只达到了77.4%。而企业中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相对短缺,而且短缺的比例是市场需要两个、我们只能提供一个。

高等教育的一些本科院校将转为职业教育,此前一直是动议,从去年开始进入到实施环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邢广陆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教育部副部长鲁昕的讲话,相当于从政策层面,把路径明确了。对于整个职业教育,国家要构建新型职教体系,作为一种类型化的教育存在。

“通过本科教育转型职业教育,实现了职业教育体系从大专到大本、甚至于研究生、博士生的构建。其次,这个体系存在,对于职业倾向比较清晰的学生,给了他们未来成长的渠道。第三,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职业素养较高的学生。研究类的人才,只能体现社会发展的部分需求,相对而言,属于小众群体。”邢广陆说。

业内有担心,600多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会不会因为太猛太快,导致职业教育的过剩。邢广陆认为,我国向职业教育转型不存在太快太猛的问题。主要是课改问题,应用类专业,应该是动手能力、实训上更倾向一些。整体上,这种转型的中心问题还是课改。高职教育应该强化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此前,我国对于职业教育,过于强调类型了。事实上,“职业”这个词渗透在方方面面。目前强调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在课程体系中,把职业技能培养放在首位。

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既有的模式中在打通学历层次方面,中职和高职,已经有3+2连读,也就是说,中职毕业的中专生,如果深造2年,可以获得大专文凭;而高职毕业的大专生,深造2年可以获得本科文凭。另外,也可以选择3+2人才分段培养等模式:就是完成了前半部分,就可以拿到前半部分证书,进入到后半部分,学业合格也可以拿到另外的证书。转阶段时不需要再参加全国高考。通过联合招生、自学考试、专升本考试,在学校也可以修本科,甚至是硕士、博士。

职业教育的好日子近几年已经开始。青岛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有毕业生2940人,截至5月6日11时,正式就业1257人,占总人数43%,达成意向1670人,占总人数57%。应届毕业生中,很多学生提前几个月就有了去向。酒店管理、化工检验、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市场营销等都是很受欢迎的专业。青岛大炼油、海尔、海信、青啤这些大企业,连续多年来学校招聘。

变革将带来“人才红利”

邢广陆认为,未来本科调整为职业教育方向,不会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形。这是我国产业需求决定的。培养的人,不再是纸上谈兵的人,而是技能型的。职业教育不再与传统本科教育对立起来。重心不在于是传统本科还是类型化职教,实质是根据人才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未来的核心问题还是课改。

这场变革中,高等教育被认为是一种“革命性”的调整。眼下从产业需求看,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那么多本科院校整体转型,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力度。紧跟着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最终导致社会对于职业教育整个意识的变化。这在整个体系上、人的意识上以及未来队伍变化上都是革命性的。国家为了做好这件事,在人、财、物上也会有很大投入。

英网资讯股份有限公司、HR伴侣董事长初殿松表示,普通高等学校转型职业教育,这是回归教育的本质,将终结人才培养与市场不对接的扭曲格局,让高等教育尽到本来的职责,毕竟研究性人才只是一少部分需求,更多的是技术技能型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变革也必将带来“人才红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未来也会有一段艰苦的路要走,比如教师队伍,课程改革要有执行群体,需要有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这不是简单的事情。人的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转变的。但是如果方方面面跟上的话,一切皆有可能。加上就业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原来本科院校学生,就是因为教法问题,导致就业难。这种情形需要改变。总的来说,高等教育转型为职业教育,有挑战肯定也有机遇。”邢广陆说。

青岛市教育局职成处、青岛市教育局高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高校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确定,基层教育部门也正在等待国家关于转型改革细节的正式文件出台。目前,也正在做相关的准备。

行政指令强制转型未必妥当

但是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院长栾立明认为,现在各个高校开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实际上就是本科的职业教育,只是应用型的教育之路走得不太成功。

栾立明:扩招之后我们的设备上不去,教师不是真正是双师型,培养出来的学生说学术不学术,说应用不应用,所以社会不认可,就业难,这就是矛盾。我们现在需要转的是,过去我们强调的应用型本科怎么把它变成真正的应用型。

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5

一、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据调查数字显示,从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07年将达到500万,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年俱增。大学生们被蜂拥着“赶”进不算太宽敞的巨业市场。不论学什么专业,最现实的一场异常结业检验,更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和方式的嬗变,“非正规就业”方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如何看待“非正规就业”,怎样积极引导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向良性发展。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类毕业生作为高校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非正规就业”更是普遍存在着,日渐成为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的显著特点。专家们表示,近年来,我国的大城市出现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并不表明我国艺术类毕业生已经绝对过剩了。在美国和日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重分别为35%和23%,在我国仅仅5%,而在这5%的人群中,能有机会接受艺术教育的人群比例就更加少了。因此,艺术类毕业生就总体毕业生人数来说还只是少数。但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难度。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都不愿意离开其所在的大城市,都觉得只有留在大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非正规方式就业在艺术类毕业生中突出存在着,这当然和艺术类毕业生的特点是相符的。艺术类毕业生追求个性,渴望自由,使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单位,就业积极性差。大家都知道,学艺术的学生大都个性鲜明,精神上追求自由、纯粹、前卫和时尚,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这种个性特点决定了他们不愿受制于某一个具体的单位,虽然不普遍,但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宁愿无拘无束地“漂”着,也不愿固定在一个单位里“朝九晚五”,这也影响了他们的充分就业。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在学院领导的引导下,学生有了更为开放、多元的就业观念,一些毕业生开始走向中西部等较为边远的地区去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而事实证明这些从大城市走出去的毕业生往往都能受到“重用”,个人艺术专长也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二、重视教育的推动作用

鉴于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青年总体的素质状况,首先,应重视教育质量。近年来,学校重视学生素质培养,不断探索实践。在教学上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尤其是师范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突出培养学生懂教育、掌握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方法技能。而且还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在实践环节,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很多国家在扩大教育规模时却忽视了教育质量,出现了入学率提高而教育成果上不去的现象。重视教育质量,应对教育结果加以考核,通过实行标准化考试来检验教育的结果。同时,培训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解决教学观念与就业观念的更新问题,教学思想及教师的观念上要有更新与变化。此外还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新的理念。加强学校管理对家长、学商和当地社会的责任感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另外,青年人的劳动力素质并不只在大学中形成,与其少年时的教育密不可分。如今,大部分独生子女,条件优越,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书法,舞蹈,绘画等艺术学科,家长也为之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如何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别是非正规就业情况进行积极引导,应该成为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除做好常规的加强对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观念,重视和加强文化基础课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联系社会,学以致用,加强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艺术实践能力外,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增强服务与指导意识,拓宽就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毕业生进行全方位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的期望值。同时要重视调查研究,不断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加强艺术类毕业生非正规方式就业研究。大多数毕业生从学校向工作的过渡将经历比较长时间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的经历对毕业生是有益的。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对自身的职业生涯也缺乏清晰的认识,在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通过一段非正规的就业经历,获得对劳动力市场的切身体验,重新认识自己,对发展和努力的方向作出调整,对成功过渡到正规就业很有益处。说到这,笔者不由得想起去年我们学校毕业的几位学生,用自身的专业特长自谋出路,他们在陕北神木一起合开了一家琴行,一边卖乐器,一边教学生,不但取得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学校输送了一批音乐苗子,更实现了个人的价值。

三、积极创造就业条件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拓市场,建立以学校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主要依靠市场调节,没有需求信息就等于没有就业渠道。准确而迅速的收集就业信息,随时保障就业信息渠道畅通是就业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服务工作。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主动与全国各省市的人事局、教育局、人才市场联系,收集就业信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就业指导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愈显突出,只有让毕业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明确就业方向,确定就业目标,才能实现成功就业。随着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市场的日趋完善和成熟,文化艺术生产正朝着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新的文化艺术样式、文化艺术形态、文化艺术部门在不断涌现。这是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实施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精品战略的需要。这些都需要培养有较高的文化艺术素质、理论素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专门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因此,探索和研究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就业是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但就业所反映的,不仅是如何找到用人单位,而是涉及到大学生本身的素质准备,是涉及到就业观念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涉及到如何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要求大学生从进入高校时就开始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校既要突出就业理论,又要转变就业观念,要强化文化课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把这一观念贯穿于学习阶段的全过程。我们要把今天在校的学习和明天就是走向社会的生活、工作方式及转变就业观念相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身心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也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教育学院)

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6

[关键词] 毕业率 四年制大学 社区学院 转校生

美国高等教育在美国建国以来经历了几次重要改革。这些改革推动了美国综合国力的发展。1944年,美国通过了《退伍军人法》,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目前,美国大约有1820万大学生,在过去60年间,入学人数增加了近11倍。[1]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日益凸显,包括教育成本上涨、经费投入不稳定等,这些问题又导致教师质量下降、校园基础设施质量降低等连锁反应。从长远看,这势必造成美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和经济活力衰退,从而给美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在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大学对毕业率关心不够是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存在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美国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不到50%,6年完成本科学业的学生人数也仅为60%,在发达国家中位居倒数第二,仅排在意大利之前。[2]本文将主要讨论美国四年制大学特别是公立大学毕业率低的原因(公立大学每年录取人数为1360万,占大学每年总录取人数的约四分之三)。

一、美国四年制大学毕业率现状

近年来,美国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形势十分严峻,一项来自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385所高校的2001年秋季入学的学生中,毕业率高于50%的有764所,占所有被调查高校的55.2%;毕业率低于30%的有114所,占8.3%;毕业率在30%―50%之间的学校有505所,占36.5%。[3]也就是说,在所有被调查的高校中,有近半数学校的毕业率不到50%,且公立学校占很大比重。其中排在前10名的大学毕业率均在94%―97%之间,清一色是私立大学,后10名的在18%―8%之间,其中有3所是公立大学,包括排名最后的南方大学新奥尔良分校。

经济学家施耐德称这类高辍学率的学校为“失败工厂”。而这些公立的“失败工厂”在美国为数不少。长期以来,公立大学一直因其致力于创造平等的入学机会和收取可承受的学费而受到尊重,它们在美国国家高素质劳动力的建设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大量公立“失败工厂”的出现对美国高等教育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二、导致大学低毕业率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是导致低毕业率最重要的原因。

造成美国大学低毕业率的原因很多,被社会普遍认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学费太高,造成很多家庭无法承担。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父母教育”、“家庭收入”、“种族与性别”、“高中期间成绩”、“大学入学考试分数”、“经济援助”及“就读大学特点”对毕业率的影响最大。在这些重要因素中,最核心的因素是“经济援助”和“家庭收入”,即经济问题。大约只有40%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在6年内获得学位,比高收入家庭学生的毕业率低22个百分点。[4]

前普林斯顿校长鲍恩和前马卡莱斯特学院校长麦克弗森等人曾专门对美国68所大学(其中21所是重点公立四年制大学)的近20万名1999年秋季入学学生的记录进行研究,并对四个州的公共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详细考察了四年制学生在美国公立大学完成本科学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危机。研究结果显示,非裔美国学生(尤其是男生)和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的毕业率要低很多。他们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和家庭收入过低引起学生无法专注学习深层次原因。此外,美国社区学院转校生[5]在无法按时毕业的本科学生总人数中占很重比例,美国相关调查与统计表明,经济因素是转校生无法按时毕业的罪魁祸首。

2.信息不畅通是导致低毕业率的关键因素。

在近一半中途辍学或延期毕业的学生中,占很大比例的是那些曾经有过转校特别是逆转校经历的学生。据统计,有过转校经历学生毕业率为69%,有过逆转校学生毕业率是22%,逆转校生在读完两年社区学院又回到四年制大学的学生的毕业率是49%,而没有转校经历学生的毕业率是79%。[6]由此可见,在中途辍学或延期毕业的学生中,逆转校生占很大的比例。导致逆转校的原因是这些学生最终无法顺利毕业甚至中途辍学的根源,因而是低毕业率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大量对逆转校生的调查分析,来自贫困家庭的生源占逆转校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三以上,可以说,来自低收入家庭是这些学生的一个共性。据此,以往的很多研究笼统地将逆转校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原因。但对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做的一项调查发现,父母受到更高教育的家庭的学生获得更全面的相关信息,这些学生出现逆转校的情况不多。这说明很多逆转学生是由于无法及时得到需要的信息,如学科专业预习、资金援助渠道、大学新的教育制度或程序,等等。学生和家长对信息的缺乏(而这又与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可能导致学生中途辍学或延期毕业。

在大一学生中,很多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并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因此选择转到社区二年制大学学习,结果严重影响了他们的顺利毕业。比如,有一位高中期间品学兼优并获得足额资金资助的学生,在大一仅取得了B-的成绩,这使她长期情绪低迷并最后选择转到社区学院。在被问及为什么时,她说相信自己在社区学院会表现得更出色。研究小组指出,当这位学生无法面对B-这个成绩时,身边没有人及时开导她,她的父母本身也没有完成大学学业,面对女儿这一心理问题不知如何与她一起分析。实际上,她进入大学后成绩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大学计分方式出现了变化,以及她在写作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7]

3.认识上存在误区也是导致低毕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毕业率低的原因分析中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错配”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少数族裔特别是非裔美国人在被大学录取时的录取分数低于所有申请者的平均分数,这造成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的竞争力偏低,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在学术上取得成功的概率相对偏低。这一理论在很多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的批评家中十分流行。据调查,不同种族和性别学生的毕业率相差较大,总体而言,非裔美国学生,特别是男生毕业率最低。很多赞成“错配”理论的学者和批评家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非裔美国人在刚开始选择了竞争力过高的大学,这与他们实际能力出现了“错配”,这种“高就”最终导致了他们无法实现这些大学对学生学业的预期。

然而,与其说这些学生毕业率不高的原因是“误配”,还不如说其原因是“低就”。鲍恩等人抽取了调查数据中那些在高中平均成绩低于3.0,分别被竞争力最强、竞争力较强和竞争力最弱这三类大学录取的非裔美国学生、拉裔美国学生等人群的样本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学生实际上在竞争力最强大学的毕业率最高,这与“错配”理论的结论相反。实际上,非裔美国学生被竞争力最强的学校录取后,虽然学校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但与此同时学校给他们提供的配套服务和总体学习氛围也更好了,因此他们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下更好发展,反之亦然。由此可见,这些学生毕业率偏低的主要问题不但不是“错配”,而是“低就”。社会、学校和家长在这些学生特别是比较全面发展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面临择校时,不应提醒他们去一些所谓的“更合适”他们发展的大学,而是要积极鼓励他们要有“更高目标”的追求。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对毕业时间在观念上存在一个严重误区,认为六年毕业是正常的现象。很多学生和教师就认为,“四年就毕业了好比是在10点半就离开了晚会”。[8]对此,大家必须转变观念,如果大学正常学习时间是四年,学生就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

三、启示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的过程中,在教育改制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包括如何确保扩招后的教育质量、如何处理好学费制度改革造成很多家庭教育负担过重的问题,等等。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学生无法按时毕业,其中经济因素也是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最近北京科技大学一直延期最终以抢劫银行告终的学生的例子就是一个典型。如何成功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同时确保教学质量,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好地了解美国高等教育低毕业率的原因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一定启示。

参考文献:

[1]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8 , NCES 2009-020 , March2009, nces.ed.gov/programs/ digest/d08/tables/dt08_001.asp.referrer=report.

[2]Frederick M.Hess, A New AEIR eport,DiplomasandDropouts:Which Colleges Actually Graduate Their Students(and Which Don’t),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forPublicResearch,June3,2009,省略/event/100065#doc.

[3]Frederick M.Hess,A NewAEIReport,DiplomasandDropouts: Which CollegesActuallyGraduateTheirStudents(and Which Don’t).

[4]National Educ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 http : // nces.ed .gov/surveys/NELS88/.

[5]转校生包括社区学院转校生、普通转校生和逆转校生。社区学院转校生是指在社区二年制大学读完后转入四年制大学继续三四年级的学业的学生;普通转校生指从一所四年制大学转入另一所四年制大学的学生;逆转校生指四年制大学的学生(特别是大一学生)转到社区二年制大学的学生。

[6]Sara Goldrick-Rab , “Following Their Every Move : How Social ClassShapes Postsecondary Pathways ,” Sociology of Educatino , January,Vol.79 , No.1 , pp. 61-79.

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7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统计指标 就业率 制度 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187-03

1999年,教育部首次向社会公布了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以下简称就业率),随后,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高校相继实施了就业率统计和公布制度(以下简称就业率制度),并沿袭至今。10多年来,就业率制度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围绕就业率制度问题的争议也一直不断。因此,分析就业率制度的产生、作用和不足,将有助于进一步建立科学完善的就业率制度。

一、就业率制度的起源

在计划经济时期,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派遣到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等全民所有制单位,全部实现正规就业。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多种经济实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实施,部分毕业生不能按时实现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毕业生生活得以保障和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和途径,而毕业生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和智力保障。因此,了解就业状况,促进毕业生及时充分就业,进行就业率统计显得尤为迫切。

就业率统计之初,由于国家没有明确就业统计范围,各地统计标准略有差异,但统计方法是以有明确接收单位且领取就业报到证到接收单位报到(含定向、委培)和继续学习(考取专升本、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的大学生)等已就业毕业生人数除以毕业生总数。研究该统计方法不难发现,以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等隐性就业方式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无法反映出来,统计结果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率,而是传统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反映,实质上是大学毕业生的报到率。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毕业生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大量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实体接收毕业生,以及部分以短期临时性、非全日制、劳务派遣等形式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根本不需要就业报到证,部分毕业生亦不签就业协议实现了灵活就业,这些社会现实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原就业率统计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为此,2004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统一、现行的就业率统计方法: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100%

公式中“毕业生总人数”指按规定完成学业、取得毕业资格的大学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有明确接收单位并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的大学生人数,以及继续学习、国家和地方项目就业、灵活就业(含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的大学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有就业愿望,但截至统计时尚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指暂无就业愿望、拟继续学习、身体健康原因或其他原因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为每年度的9月1日和12月30日。

二、就业率制度所承担的责任、使命和作用

(一)就业率制度提升了高校的就业意识,推动了高校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招生规模的确定、主要经费的投入等均由政府统揽,培养的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分配、派遣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实现全部就业。政府是高校的管理者,高校只以政府为中介与社会进行沟通与联系,而不需要考虑如何适应社会,更没有主动面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就业的强烈意识。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的实施,既要求大多数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通过竞争实现就业,更要求高校主动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迫使高校同市场和竞争逐步密切相联,而不能超越外部社会行为环境而存在。20世纪末,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生源竞争压力日趋残酷。就业率制度的实施,引发了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也深深地触动了高校,促使高校提升就业意识、重视就业工作。同时,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改革教学和人事制度,优化就业指导队伍、强化就业指导服务,加快直接与社会进行沟通与联系的步伐,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就业率制度成为了推动高校面向市场办学的抓手、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任务的基本结束,高校本身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和矛盾的焦点,迫切需要通过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去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和各种矛盾与问题,包括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规格、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招生和就业等各种不同社会需求的问题。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高校就业制度中期改革方案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大众化急速来到,这些带给高校难得的改革和发展机遇,但高校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突破口。就业率制度的适时实施,成为了推动高校主动面向市场办学的有力抓手,面向市场办学成为了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

为推动高校主动面向市场办学,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就业率制度,让社会评判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随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高校也相继在一定范围内执行就业率制度。2002年政府又提出“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进一步明确要求毕业生面向就业市场通过竞争实现就业,高校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产学合作或产学研(教育模式)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并经受市场化竞争生存压力的检验。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步伐,2004年,国务院要求“建立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工作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2006年,教育部又要求“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职院校教学评估和独立学院教学评估中,将毕业生就业状况提升为一级指标或核心指标”,“必须坚持年度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硬挂钩,对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和学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明显偏低的要减少其招生计划,就业率连续三年下降的省市,要暂停其新设本科院校,并停止其高职院校的备案工作”。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就业率制度在促进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特别是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实施,高校将就业工作摆在了学校工作的突出重要位置,并切实根据市场的需要、要求和变化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高校的各种资源,进一步加强高校与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增强高校对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三)就业率制度促进了高校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格,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求。我国高校长期处在计划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系统中运行,实施的是一种“资源约束”(指根据资源的状况包括数量、性质和特点,确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和结构)为主、“需求约束”(指根据社会和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确定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等)为辅的发展道路,以至于高校长期完全和单纯地以学科为本位,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并以此作为高校办学的基本思路和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颠倒了高校建设的本位和高等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逐步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非社会需要为中心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的模式,致使高校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需要存在较大差距,毕业生难以实现学以致用。

市场经济客观要求高校必须以社会需要为本位、面向市场办学,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毕业生,以贯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办学本位。就业率制度的实施,特别是2001年教育部要求“加快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以就业率来考核、评价、推动和促进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2003年国务院又要求“对就业率低的长线专业,要暂停招生或减少招生”。就业率俨然成为检验高校专业设置、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就业率制度实施以来,各高校努力提升专业设置的市场灵敏性和社会适应性,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专业结构,培养与时俱进的各类人才,努力促进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

(四)就业率制度提升了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度,引导考生合理填报志愿。就业率制度不仅引起了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更引起了考生和家长的极大关注。毋庸讳言,就业率不仅反映了毕业生就业的进展状况,而且还从另一个视角体现出高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体现出社会对其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的认可程度,体现出学校专业设置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对于每一个考生及家长来讲,接受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学生走上社会的第一步能寻找一个比较理想的、具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职业岗位,使自己生活得以保障、人生价值得以实现、家庭经济状况得以好转。同时,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对高校的了解相对比较少。因此,考生在选择高校和专业的时候,政府公布的就业统计信息将是十分重要的参考,就业率将积极地引导考生与家长根据高校的办学水平、社会认可程度和自身的需要合理填报志愿。

三、就业率制度存在的争议及问题

(一)现行就业率统计对象范围过宽。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就业率应该是已就业毕业生占有就业愿望毕业生总数的百分比。现行就业率计算公式中,将继续学习毕业生纳入就业范畴,笔者认为是不妥的,毕竟继续学习毕业生没有参加社会劳动和获得劳动报酬,而且用这种方式统计的就业率比实际的要高,显然是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同时,笔者认为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亦不应该列入就业率统计之毕业生总数范畴,否则,其统计结果亦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高校就业工作的努力程度。

(二)现行就业率统计方式缺乏公正性,其结果公信力不够。国外高校的就业统计,一般是由民间机构或官方的专门调查机构来统计,同时有独立的机构对其进行评估,以保证就业统计的客观、公正和真实。自1999年至今,我国就业率统计实施的主体一直是高校,整个统计过程基本上没有独立机构公平、公正的监督和评估,统计结果与统计者本身利益攸关。即使教育部和各地就业主管部门公布的就业率,也往往是高校统计数据的汇总转发而已。因此,现行就业率统计方式缺乏公正性,其结果缺乏公信力,官方引入独立统计机构势在必行。

(三)现行就业率无法客观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核心技术指标,而就业状况本身就含质和量的情况,但现行就业率仅表明截至某个时间段有多少毕业生实现了就业,某个专业有多少毕业生有工作干,无法体现毕业生就业的流向,也无法全面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亦无法客观体现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

(四)现行就业率已无法反映当前毕业生就业内部结构的深刻变化。就业可分为正规就业模式和非正规就业模式。正规就业模式指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城镇集体企业等全民所有制就业部门实现就业的模式,非正规就业模式是指在私营企业、个体经济实体等非公经济实体,以及以短期临时性、非全日制、劳务派遣等灵活形式实现就业的模式。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几乎所有的毕业生均以正规就业模式实现了就业,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相对单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和市场化、非国有化、开放型经济的迅速建立,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迎来了毕业生大众化就业时代,一方面是逐年创新高的毕业生总量,另一方面是没有明显增加的有效正规就业岗位,毕业生就业环境异常严峻,致使毕业生非正规就业人数总量迅猛增长,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非正规就业逐步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虽然政府公布的就业率未出现明显的波动,但现行就业统计指标根本无法反映出毕业生就业模式的转变,更无法反映出就业内部结构已发生的深刻变化。

四、修正就业率统计方式,构建科学、完善的就业统计指标体系

就业指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系统状况或表现的一种统计量数,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有关部门据以理解或判断就业进展的程度。单一就业率指标很难客观反映就业生就业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和高校的办学水平,也很难在毕业生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中科学定位和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可以设置必要的描述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原生性(基础性)和再生性(结构比例性)指标,修正和完善现行统计方式。

(一)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性指标描述。根据毕业生就业过程所呈现的特征,分析毕业生离校前后就业状态、就业流向、就业方式等情况,设置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础性指标。首先,根据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状态,可以设毕业生总数、已实现就业人数、继续学习人数、待就业人数和暂时不就业人数等一级基础性指标。其中毕业生总数为已实现就业、继续学习、待就业和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的和。其次,根据已就业毕业生就业方式,可以设签约就业人数和灵活就业人数等二级基础性指标,以及反映灵活就业的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和临时就业等三级基础性指标。再次,根据已就业毕业生就业流向,可以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出国工作等二级基础性指标。当然,还可以设置描述高校专业供需情况、毕业生性别和年龄,以及毕业生实现就业途径、工作满意度、薪金水平、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岗位与专业相关程度等指标。总之,我们可以根据工作和研究的需要设置适合的基础性指标。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结构比例性指标描述。根据以上毕业生就业状况基础性指标的描述,结合当前毕业生就业统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设计如下几种基本的统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结构比例性指标。

1 毕业生就业率是反映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总量指标。该公式剔除了继续学习人数和暂时不就业人数,更能科学地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以及更客观地反映就业工作人员的努力程度。同时,该公式与社会就业率的计算公式形式和内容均相同,对全社会来说不会对继续学习人员重复计算就业率。公式如下:

毕业生就业率=已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100%=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已就业毕业生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100%=1-毕业生待就业率

2 毕业生继续学习率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的一个指标。当然,从另外一个视角也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就业环境的优劣。该指标也可细化为考研率、专升本率和出国留学率等,从而为具体的研究项目提供分析数据。公式如下:

毕业生继续学习率=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3 毕业生暂时不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它便于从宏观上对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公式如下:

毕业生暂时不就业率=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100%

4 毕业生灵活就业率可以细化为自主创业率、自由职业率和临时就业率,从而可以更详细地反映当前毕业生就业内部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公式如下:

毕业生灵活就业率=灵活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数-继续学习毕业生人数-暂时不就业毕业生人数×100%

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8

关键词:毕业生;有关政策;认识自我;就业氛围;如何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由个别关注,逐渐上升到群体关注、社会关注。合理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关乎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近年来大中专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家每年都会出台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文件及政策,各省市也相当重视,为何就业问题还没有从根本解决?就业问题与我国的国情有一定的关系,但毕业生本身,或是能影响毕业本人思想的人也有起到不可忽视的反作用。

一、把握了解政策,学以致用

国家就业政策的出台,无非是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就业局势,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每年新毕业生,又有多少了解国家政策?据不完全统计,稍能了解国家就业政策的不到毕业生的3%,那出台政策的意义也没法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使用好、开发好高校毕业生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具有重要意义。就业政策有面向全部的,也有照顾个别的,既有全面扩大就业的,也有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有照顾困难家庭的,也有给未就业毕业生进行补贴的。那为何毕业生一离校后就会感到困惑,被就业压力搞得迷茫呢?关键还是没有清楚地了解国家政策。首先,各大院校就业指导中心没有发挥好真正的引导作用,不能只是基于形式,仅仅达到“水过地皮湿”的效果,要从根本上宣传国家人才战略、人事政策和人才环境,更需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做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其次,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职能,把服务应摆在头等的位置,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做到永以民生为主不以政绩为先。加大力度宣传人事优惠政策,尤其对“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毕业生,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既达到锻炼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为民服务的宗旨。最后,社会氛围还远不如期。把成才的标准定位在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是开创一个知名的企业,忽视从事个体经营或到非公企业工作也是价值实现的摇篮。因而把国家出台的有关“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企业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政策都作为耳边风,甚至视而不见,不要谈引导,就是了解都是无人问津的。这种现象的本质在于整个社会的宣传偏移了轨道,人们的认识偏移了方向,家庭学校的教育偏移了目标。所以全社会有责任更有义务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达到正确引导毕业生就业,以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关键在于运用,每个毕业生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具体政策,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情况,做到广泛就业、合理就业。

二、合理评估能力,认识自我

只要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都是创业的乐土。那自我价值就显得尤为突出重要,一方面关乎自己理想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关乎自我发展及日后为社会所做的贡献。自己到底能做多大事,或什么工作是自己最合适的?这就要进行自我评估,合理的评估是杜绝“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唯一的方法。毕业生问的最多的问题是:“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有没有什么测试或别的东西能告诉我,哪种职业适合我?”答案是没有。毕业生们不能指望一个测试告诉自己一生中剩下的日子做些什么好,但可以使用各种自我评估工具,把它们结合起来帮助自己做决定。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过程的第一步,是收集自己的信息、做出明智的职业选择。自我评估内容有价值观、兴趣、性格、技能。各行各业工作都是由人来做,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就要从工作职位本身着手,分析职位要什么样的人,然后把自我评估的结果与职位要求相比较,找出最合适自己的工作,那就大胆朝这方面努力。永远记住“最好的并不是最合适的”。完成自我评估后,很重要的一点是,考虑其他可能影响择业的因素。另外要记住,自我评估只是职业规划过程的开始,而非结束。完成这一阶段后,毕业生们得进入下一阶段,即发现自己面前的机会,衡量各种职位,看看它们是否有与自己心里的评估结果相吻合。尽管自我评估显示出某类特定职位与自身的兴趣、技能、价值观相符,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其选择,这就需要认识自我,因为自己也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中的。人生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经历与理想。当能力与知识达到由量变到质变时,就需要重新评估自己,再次对自己的职业做个规划,朝新的目标进行开拓。另外还有一种自我评估或是价值实现的方法,那就是“先就业,再择业”,通过平时的工作,发现自己的优缺点,摸索自己最适合的道路与职业,达到稳定或是解决眼下经济等困难后,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去发展。“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免去父母担心之忧与经济支持之苦,同时也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锻炼机会。这样对日后自我的发展百益无一害。

三、培育就业氛围,促进就业

进一步完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正确引导毕业生就业,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毕业生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的结合起来。就业指导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就业指导,是指给要求就业的劳动者传递就业信息,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沟通的桥梁。广义的就业指导,则包括预测要求就业的劳动力资源,社会需求量,汇集、传递就业信息,培养劳动技能,组织劳动力市场以及推荐、介绍、组织招聘等与就业有关的综合性社会咨询、服务活动。在我国,就业指导还应包括就业政策导向,以及与之相应的思想教育工作。高校就业部门要真正地把政策读深、读透,宣传积极的就业政策,缓解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有效的就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有效地把企业文化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可使就业指导的方式方法得到新的改进,工作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公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导致非公企业的用人量也不断扩大。如果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能及时把这些企业的文化和需求进行宣传与公布,那势必会缩短毕业生与企业距离,更会省去不少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各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进一步更新人才观,带头做好表率。并非学历更高,能力就会更强,企业招人是要招适合的,并非一定把学历放在首位,长期下去,会使招高学历的毕业生只是提高企业知名度的门面,这样不但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更会虚夸就业形势的严重性。导致的后果是既不利用企业的发展,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更新大型企业的人才观也是相当重要的。

四、就业的几点注意事项

(一)如何办理就业手续

通常讲的就业手续,是指毕业生找到工作后,到人事部门办理就业的程序。到国企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就业手续,一般情况由本单位的人事管理者组织办理;如是在非公企业工作,就业手续一般都由本人自主办理。办理就业手续,会让毕业生档案直接转为人事档案,关系到工龄、档案工资、转正定级、职称确认等。下面着重以到非公企业为例,来说明办理就业手续的流程。若毕业生找到工作单位后,携带《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备案表》一式两份用签字笔填写后由用人单位盖章,毕业证书、报到证、身份证原件、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需加盖单位公章)到当地人事部门备案审批,待人事部门出具干部行政介绍信,才是就业手续办理完毕的标志。就业手续也有一定的时效性。按照我国现行人事管理政策,国家统一招收的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执行一年见习期考核合格办法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后具备干部身份。干部身份是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单位之间、城市之间人才流动的必备条件之一。国家计划内统招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都带有干部身份,如果在两年择业期内没有办理相关手续,指标自动作废。

办理完就业手续,一般情况下,会被要求与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签订《人事》合同。人事是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受用人单位和个人委托,在国家人事政策法规指导下,为对象提供人事管理综合的总称。办理人事,对毕业生来讲,好处颇多,例如:解除了就业单位无人事关系和人事档案管理权限或人事关系、人事档案无人管理的后顾之忧;保留本人全民所有制干部或工人身份,工龄连续计算;协助办理专业技术职称的确定和申报手续;协助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及缴纳住房公积金等;出具有关证明和协助出国政审;确保流动人员人事、工资及人事档案有人管理和接转等。尤其国家现在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基本要规定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这里讲的工作经验就是办理就业手续或人事。可见就业手续的办理,关系到毕业生毕业后的起步与发展,一方面解决了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为毕业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二)户口、党组织关系的迁转

来到学校读书,户口从原籍迁到学校,但在学校是临时性的,毕业后都应该迁出。户口迁移证,是学生毕业时其户口从学校所在地派出所迁出的证明,不能丢失,不管到哪里,要在规定时间内把户口落下来。毕业生持就业报到证、毕业证、身份证和就业相关证明到生源地或单位所在地派出所进行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毕业生中的中共党员,其组织关系可以转到其所在工作单位或社区,也可以随档案转到人才交流中心并编入所属党支部参加党员活动。毕业生在校期间入党后未转正的,可在转正期满前一个月向其组织提出转正申请。

(三)职称的确认及今后的晋升

毕业生的转正定级、职称评定等相关事宜都是学籍档案转换成人事档案后才能进行的。按国家政策规定,大中专毕业生毕业(以报道证人事部门签署日期为准)一年后,即可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服务机构批准转正定级;本科毕业生毕业工作一年(以报道日期计)、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工作满三年可申报初级职称,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委托的人才服务机构负责办理。

委托人事的应届毕业生见习一年期满后,按国家规定的可持存档凭证向人才交流中心申请办理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意味着干部身份的正式确定,如果毕业生想要通过办理人才引进、落户北京、上海等“门槛相对较高”的大城市,或者进入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转正定级将作为享受有关待遇的主要依据。转正定级手续涉及毕业生切身利益,用人单位应当协助毕业生办理该手续。同时,由于转正定级手续的办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必须是在毕业后工作满一年时才能办理,过了这个时间段,按规定是不能补办的。因此,有办理需要的毕业生一定要及时办理。

全日制普通院校毕业生,见习一年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即可在转正定级之后,申请办理初定专业技术职务手续(个别职称系除外)。人事毕业生可于见习期满,向人才交流中心申请办理相应职称(职务)初定手续。如果毕业生在择业期内不办理就业手续,将影响其有关资历的认定、待遇的提高和就业的机会。职称能反映自己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工作成就。就学术而言,它具有学衔的性质;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它具有岗位的性质。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其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企业的成功与人员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对企业来说“赢要赢在起跑线上”,把毕业生由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是储备人才更是今后发展的助力器;对人才来说,职称一方面是对自己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向更高层次择业的一种凭证。

总之,机遇和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大中专毕业生要正视所面临严峻就业形势,要转变观念,调整定位,务实求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以及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在求职择业中既要勇于参与市场竞争,积极主动地展示自身优势,又要善于自我调节,克服困难,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9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已经在社会各个阶层引起了不同反响,上至中央下至百姓都给予关注。本文试着从开展就业指导方面探讨如何解决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精神,提出高校办学与就业率“三个适度挂钩”的管理运行机制,即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事业发展、专业设置、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评估挂钩,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高校,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在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中,对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应严格控制或减少招生规模。从2004年开始,对连续3年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低于本省平均就业率的高校,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一个新专业的同时,撤销一个旧专业,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仅反映了社会对学校的认同,高中毕业生就读的意愿,同时也决定着高校的生存空间和时间。因此,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重视也越来越从理论上、口头上的形式主义转入到实际行动上来,无论是从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的设置,就业指导工作专职人员的安排和就业指导经费的投入都体现出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高度关注。

国家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总书记、总理在2003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发表了重要的讲话,要求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11项政策措施,确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的基本框架。中央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出台了14个配套文件。明确了107项具体政策。在此基础上,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进一步打破了限制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的障碍,拓宽了毕业生就业的渠道,使高校毕业生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截至2003年6月30日,本专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49.84%,截至2003年12月26日,省内本专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0.92%(其中,本科生94.45%,专科生88.88%),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99%。

从公布的数据看,到目前为止,还有9700多名有就业愿望的高校毕业没有就业,从学历层次上看,未就业的毕业生以专科毕业生居多。这是否表明专科毕业生已经远远地超出了社会的要求?其实不然,而从有关途径反馈回来的消息是大部分的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对动手能力强的专科毕业生有大量需求,在媒体上可以看到企业以年薪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招聘高级技工和大批量招聘“蓝领”工人的信息,造成这种“有岗无人上,有人无岗上”的情形,虽然有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作为培养专科学历层次学生高职高专院校在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问题能够做的、可以做的就是做实、做细学生就业指导的各项工作。

一、转变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观念

现阶段,在国家行政指令下,几乎所有高校都设置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高职高专院校也不例外,但还没有多少机构象国外高校那样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目前毕业生就业率低的高职高专院校在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队伍转型慢,就业指导人员多是从“管”就业工作岗位上转来的,习惯了“你能去哪儿、不能去哪儿,限制政策是什么”,大部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指导教育,缺乏指导的知识和经验,不善于指导毕业生怎么“找到”工作,不善于利用科学的手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能力倾向。二是教材内容空泛,形式上全是书本讲义,没有先进应用技术和实际可操作的内容,没有把就业能力和学生实习、实训联系起来。三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仍然停留在事务性工作的层面上,只是为学生办理各种手续,开展简单的咨询和讲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而且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只是在毕业班进行这样由于学生接受就业指导的时间关系,信息少,收获微,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方面上没有选择的余地,正是由于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到位从而导致毕业生找工作主要信赖人才招聘会和亲朋好友帮忙推荐两条途径,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明确,盲目找工作,就业难在所难免了,在这个层面上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学生没有尽到应负责的责任和义务。

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的程,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更要按教育部的指示精神,建立一个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服务体系。

(一)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化

就是说要转变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责任,而且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事情,如果把学校作为人才生产的企业,那么人才的生产从原材料采购(招生)到生产(教育)再到产品营销(就业),任何一个环节都同等的重要。对产品的营销(学生就业)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没有质量过硬的产品(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营销人员水平再好,也不能把产品销售出去(毕业生难以就业)。好的产品离不开任何一个环节,在不同岗位上的每一位企业的人员都有使产品销售出去的义务,同样道理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员工人人都有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义务,只是在不同岗位上的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指示精神,要把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定位于“一把手负责制”,在实施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中,党委书记和校长要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负总责,要把毕业生就业作为一件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纳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对毕业生就业负具体责任,主要是做好毕业生各种关系的办理和服务工作,收集有关就业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对学生进行的政策法规和就业观教育;系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部分就业课程的组织、就业信息的收集帮助学生就业。建立由校级领导、职能部门、系主任、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保证毕业生的顺利就业。

(二)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

要转变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只在毕业班进行的观念,其实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要从学生入学开始,而不是等到学生毕业才开始就业指导工作,高职高专院校定位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合格劳动者,使学生尽早清楚院校培养的方向,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方向定位非成重要,因此要从一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方向的教育和指导,使学生尽早清楚地知道从事某种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根据心理测试的结果对自己人格特征适合的职业有一个方向性的了解,结合自己的实际,制订个人职业生涯的规,让学生从入学开始为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做准备。以后在每学期都安排与学生就业有关的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修正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方向,促进学生在个人品德修养的成长,通过政策讲座和咨询,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解决毕业生在就业前的心理误区,如恐慌、焦虑、迷茫等,有利于树立毕业生的就业信心,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避免毕业与失业并行出现的情况。

(三)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培养人才的合理使用,因此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是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从社会、学校到家庭、学生都很需要的具体的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内容、方式方法是涉及心理学知识、政策法规、计算机操作、市场预测、信息收集、统计学等等知识的运用,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就业指导人员也要接受专业教育,也就是要持证上岗的工作。在这方面来考虑就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项专业化的工作来做,由专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

学生上大学继续学习和深造,本身就是为今后就业做准备,在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的专业选择实质上就是职业选择的开始,但由于中学没有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加上高考的激烈竞争,学校和学生一般都很少把考大学与今后从事的具体职业联系考虑,当时学生更多地是考虑能不能上大学,尤其是高考成绩一般的学生选择专业的余地很小,甚至没有考虑的余地,最后选择高职高专院校实在是出于无奈。所以,进入高职高专院校后不少学生仍弄不清自己所学专业有什么用,说不清自己是不是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对自己所学专业将来可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今后的就业现在要做什么样的准备等更是都知之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还没从高考的状态调整过来,又要面对激烈、复杂的就业竞争,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比其他高校学生迫切渴望能得到学校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就业知识和掌握必要的择业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也要把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专业化的工作来做。

(四)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性传递的时代,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各种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发送。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是学校把搜集到的用人岗位信息及时通过校园网和就业信息公布栏,另外把毕业生个人信息资料分别建立资料库,再把所有信息进行放到政府人力资源网上共享,这样通过互联网,一方面可以高速实现“人一岗”合理匹配,从而提高企业用人与学生就业的效率,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信息化还可以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成本。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现在的毕业生为了就业,从服饰打扮、制作精美的简历、赶赴各种各样的人才交流会、到用人单位推荐自己,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支出,这样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学生更是难以承受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与时俱进的就业信息化可以使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及时掌握有用信息,做出适当的调整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保障,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快捷通道,此外,毕业生资料库的建立可以使学校全面及时动态地掌握毕业生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和再培训,促使他们能早日就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作用

大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偏低,远远不能满足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难集中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许多深层次问题。

2003年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中高职高专毕业生超过50%,这与高职高专院校在发挥就业指导对院校学科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的作用上认识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就业率来看,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连续多年超过95%的情况。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一直以超过95%的就业率占在同类院校的前列,深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与该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发挥淋漓尽致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介绍,他们通过就业指导工作、深入市场,在解决学生出口问题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入口和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里有一个“专业设置委员会”,及时把握毕业生工作反馈回来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所蕴含的就业市场,为学院的专业学科设置提供各方面综合信息,使该学院专业的设置、培养的人才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吻合,这样也就解决了人才与岗位不适配的问题,这也在无形中实现了高职高专院校按市场需求实行“订单式”教育的模式,既充分发挥了教育资源作用,又解决了“有岗没人上”和“有人没岗上”的矛盾,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合格的劳动者。

三、转变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观念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高职高专学生必须对社会的发展和自身有正确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型教育转变成普及化的教育,高职高专学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已经从天之骄子变成了社会主义建设有知识的合格劳动者。

我国现在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加,远大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再加上农村城市化带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企业改革等所导致的下岗再就业人员,就业环境变化在所难免。如果高职高专毕业生仍固守传统观念对物质待遇和工作环境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无异于自己把工作选择空间变小了。因此。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就业观念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

据我们对我院2002届毕业生做了一个调查,其中有一项内容涉及到就业观,调查结果情况如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部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观的一种普通现象,愿意到民营企业的最低,其实很多民营企业发展得很好,可能企业的规模、名气或者其他的一些方面不如外资、合资企业,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强调的是实际操作能力,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职高专培养人才的定位是应用型白领、高级蓝领、技能型专门人才,把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也就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恰恰是最适应在企业一线工作,如果毕业生不对自己的就业长处或者说是就业能力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定位,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政府机关、大企业等岗位,是以己之短较人之长,就业谈何容易。

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10

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开展了德育答辩活动。实践表明,德育答辩不失为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

一、德育答辩的实施过程

德育答辩是指应届本科毕业生将自己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接受政治、思想、品德、法纪、心理等教育的效果,按照规定的格式,以总结报告的文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形成个人德育状况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班级的同学、答辩委员会成员宣读,同时接受提问,回答问题,由同学和答辩委员会就其德育表现作出评价。

(一)精心组织、严格要求,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

为了上好德育答辩这堂“课”,理工学院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实施方案,成立了由院领导、学工部(团委)负责同志、学部书记、辅导员、“两课”教师为成员的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按照学院的总体部署,德育答辩分为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三个阶段。

撰写论文阶段。学院要求每个毕业生认真回顾自己四年的学习、生活,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全面总结,寻找并弥补不足,调整发展方向,达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目的。

2010届2196名毕业生全部撰写了德育论文。

论文评阅阶段。学院专门安排了德育答辩论文导师,对毕业生德育论文进行指导、审核、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大部分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从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做了认真总结,写出了有质量的论文。

现场答辩阶段。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的真情告白,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建议。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委员会成员分组深入各学部,听取学生陈述,进行现场提问,根据德育答辩评分标准评定现场答辩成绩。

(二)根据学生在校思想政治表现,评定德育答辩教育成绩

学生德育答辩的成绩由现实表现、书面总结、现场答辩、毕业离校期间表现四部分成绩组成。其中,现实表现的成绩占50%(辅导员打分)、德育论文的成绩占20%(指导教师打分)、现场答辩的成绩占30%(答辩评委打分)。

德育答辩的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90分以上)、良(75分以上)、合格(60分以上)和待考察(60分以下)。对于成绩评定为待考察的学生,指导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不及格的,按结业处理。

2010届有2196名毕业生,其中有248名毕业生因工作需要(顶岗实习)不能回校答辩(但均提交了德育论文),在校答辩1948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9%;有81名学生第一次答辩成绩不合格,进行了二次答辩。

(三)发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延伸德育答辩教育效果现场答辩阶段,学院鼓励低年级学生旁听。对于毕业生本人来说,这是对自己大学四年的总结和人生的升华,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心灵鸡汤,为他们的大学之路指明了方向。答辩结束之后,德育答辩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德育论文,将其集结成册,提供给在校学生阅读,进一步扩大德育答辩的影响力。同时,学院围绕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把优秀毕业生在德育答辩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感悟传递给新生,进一步促进了学院优良学风、校风在高低年级间的传承。

二、德育答辩的实际成效

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是对大学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对毕业生在高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总结性的考核评价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的全面考核,是大学毕业生德育状况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德育答辩成为加强毕业生离校教育工作的有力方式

相对于专业答辩,德育答辩形式更加灵活,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更具吸引力。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毕业生的感触颇具代表性:“在离校前夕,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与教育、帮助、关心我们四年的老师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实在是很难得。老师们不仅帮我分析了优缺点,还给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对我走向社会大有益处。”

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全面考核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学校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其他专业课教师和“两课”教师,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2010届毕业生成为历年来毕业离校期间表现最好的一届毕业生。

(二)德育答辩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为学生提供一个量身定做的教育环境是德育答辩工作的出发点之一。按照教育规律,大学教育是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最终以学生自我教育来实现的。而毕业生德育答辩活动的形式特点是,它从毕业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出发,充分反映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答辩会的时机、内容及形式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个性互动的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自我总结、交流、答辩、阐述,使学生在浓郁的人文氛围中自觉地投入。经过学生入脑、入心的理智思考获得的心灵体验、思想升华的效果是任何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学校注重将德育答辩理念加以推广,发动低年级学生现场旁听毕业生德育答辩,以德育答辩成果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德育答辩成为贯穿所有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纽带,成为学校德育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的载体,成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有效途径。

(二)德育答辩成为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专业答辩是学生完成学业的检验,那么德育答辩就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综合考核,是学习期间思想状况的展示和总结。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增加了一道“出口”检验关,改变了以往学生重专业、轻德育的思想。与专业答辩相比,德育答辩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与实践的总结和展示。通过这种“出关”,更增强了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更增添了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的信心。

按照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安排,在2010年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基础上,已组织新生结合入校以来的所感所想,在辅导员和个人成长导师的指导下,撰写德育论文开题报告,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为自己4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也为学习4年后的德育论文答辩积累资料。从入学教育时的“德育论文开题”到毕业教育时的“德育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和入学教育首尾相连,同时辅以二、三年级德育论文的阶段答辩,一个完整的本科生德育工作体系正在该校逐步形成。

事实表明,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以德育答辩为载体,以学校德育理论教学和学生德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学校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为支撑的模式,成为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学院毕业生的普遍特点。学院2010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受到社会、同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肯定。

三、德育答辩的实践启示

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对于高校优化育人过程、提高育人效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德育评价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评价体系亟待改革。河北科技大学德育答辩工作的实践表明,德育答辩正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重要平台。

(一)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人性化

重视人的差异性,突出人的主体性,这是人性化评价理念的基本要求。德育答辩认可了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德育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答辩、毕业答辩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过程。这个过程立足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提高他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促使学生由对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促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启动功能和激励功能,实现德育评价育人育才的真正意义。

(二)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动态化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评价注重静态取向,重视的是评价的判断和鉴定功能,并进一步异化为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以终结性评价结论来区分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因此,教育者必须以发展的目光、前进的观念来看待每位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行为表现,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最终结果,而应关注其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指引他们看到自己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方向。通过对学生阶段的、单元的和局部的道德发展水平评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全面发展,也能对德育工作进行不断调整,改进德育体系及其手段方法,甚至重新构建。这样,在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德育评价的互动中,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德育工作目标也能够最终实现。

(三)德育答辩能够实现德育评价的多元化

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11

[关键词]流动党员;建设;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就业形式多样,渠道增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其中一些学生党员或者留在学校附近租房复习考研,或者去“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或者自主创业,而且表现出比较大的流动性。据我们调查,20%左右的毕业生一年内换二三次工作岗位,30%的毕业生两年内换一次岗位,到第三年才比较稳定。与此相适应,毕业生中的流动党员表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数量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占到毕业生党员总人数的36%左右,理工科院校的这一比例还会更高一些;二是流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表现在跨地域同行业流动,而且由于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好,有的在毕业后一两年内又考上公务员或者研究生,表现出跨领域、跨行业性的流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流动党支部建设,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和改进对这一特殊党员群体的教育和管理,使他们在校外的流动中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和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任务,也是党组织改进和加强党员教育与管理的一个新课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因此,研究和解决这一课题,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与统一、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毕业生流动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指学生已经毕业走向社会,党组织关系还没有转走、挂靠在学校党组织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党员。现在许多毕业生将档案委托人才交流中心管理,接受委托管理的人才交流中心对毕业生党员情况不熟悉,对其教育与管理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况。严格地说,这部分毕业生党员也应该纳入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范围。毕业生党员已经离开学校,高校党组织对其控制和约束的力量与手段已经不存在,加上地域的限制和隔离,因此在教育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组织管理难以落实到位。在全国以社区为单位的党组织建设机制还没有健全以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其就业地挂靠无着,现在一般挂靠原来毕业的高校。这些高校尽管有的成立了流动党支部,但是由于受管理体制不健全、地域隔离和经费不足以及党员个人主动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不到位或者疏于管理的现象,使这部分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能正常地过党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与监督,履行党员义务,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汇报思想和工作无门,考察和进一步培养工作难以落实,转正难以履行正常的组织程序。即使回校履行转正手续,由于党组织对其知之甚少,对其帮助和指导也很难到位。个别组织观念淡薄的,不按规定提出转正申请,脱离于党组织之外,处理起来有一定困难。

(二)思想教育难以落实到位。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的特点,使党员教育在时间上、人员组织上都难以落实。过去在高校那种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性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群体。这些人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由于学习和工作忙,对于党的新理论和新的方针政策,学习与了解的渠道变得促狭,基本上变为纯粹的个人行为,没有统一的要求,也不能接受检查与监督。特别是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的思维走向多元的思维,高校在如何针对他们每个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教育方面,更是显得苍白无力。

(三)加强流动党员的作风建设问题难以落实。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龄短,接受党组织教育和培养的时间不长,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成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加上脱离了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比较容易受消极腐朽和没落颓废思想文化的影响,政治信仰、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可能发生动摇,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生。特别是个别党员找工作失败,生活中碰到困难以后,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不思进取,自怨自艾,不仅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会产生反面的影响。

二、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上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原因,即随着经济主体多元化,党员分散流动,党员队伍建设的机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步伐;也有高校自身党组织管理工作不到位或者疏于管理的因素;还有党员个人党性观念不强,组织观念淡薄的因素。本文仅从高校的角度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一)对流动党员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些高校党组织存在怕麻烦的思想,认为毕了业的党员是“嫁出去的女儿别人的媳”,教育和管理是“夫家的事”,是地方党组织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高校党组织存在着畏难情绪,认为毕业生分布广,流动性强,情况复杂,怕管理不好。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建设缺乏有效的思路、对策与办法。

(二)责任不明确。建设机制缺乏。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不同于农村外出打工流动党员和破产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分流出来的党员,后者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地,已经编入了某一个固定的党组织,他们的流动具有暂时性的特征。目前在全国已经实行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明确了流出地党组织、流入地社区党组织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以及党员的临时管理办法。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则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社区党组织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党组织关系。那么,高校毕业生党员流出以后,高校党组织、流人地社区党组织、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各自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如何管理?例如高校毕业生中的预备党员转正是到档案委托管理单位——人才交流中心还是学校?到人才交流中心去履行手续,他们比学校履行教育、管理与考察责任的难度更大;若由高校履行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责任,他们的档案关系又不在学校,缺乏政策依据和保障。这就出现了社区党组织不愿管、高校党组织不想管、人才中心管不了的情况。从全国来看,应该加快在非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步伐。在此以前,应该出台一个政策性的规定,明确高校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的责任,健全工作机制。

(三)组织机构、人员和经费难以落到实处。随着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多数高校已经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在机构设置、人员与经费保障上还没有落实到位,想管力量不足,想教育、考察、指导又没有经费,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 转贴于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建设的对策

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关键是搞好组织建设。要摸清底子,建立每个流动党员的档案,分清情况,把毕业生流动党员编入相应的党支部,使他们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忘党员身份,离校不忘党员义务,发挥党员的作用,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

(一)设立流动党员总支部,全面负责和履行对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在校一级,可以设立流动党员总支,与党校一起归口党委组织部管理,对内联系各个党总支,布置和安排工作任务,协调关系,指导流动党员队伍建设,对外负责与流动党员的联系。要配备1—2名政治理论水平高,精通现代网络技术、协调沟通能力强的同志负责这一工作。在校园网络上设立“流动党员QQ群”、“流动党员视窗”、“政策解读”等特色鲜明的栏目,构建“流动党员之家”,加强与流动党员的交流与联络,安排相关的工作,进行党的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同时流动党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或者与其他党员交流等。在联系中,结合毕业生党员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性知识、技能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依托自身,分清情况,切实加强流动党支部建设。二级院(系)党总支要区分情况,在学生毕业前夕详细地建立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联系方式,把党员编入某一个党的支部。一是在本市就业或者在学校附近租房复习考研的,分专业就近编入高年级学生党支部,与在校学生党员一样教育与管理。传达文件精神、理论学习与培训、组织生活、党员活动等,通知他们参加,使他们也一样接受党组织的考核与监督,其表现作为预备党员转正、考研政审的依据,他们享有与在校学生党员同样的权利与义务。这些党员联系方便,有些事情还要依靠学校,组织起来相对容易。二是在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地域,以城市为单位,打破年级、专业的限制,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由组织能力强、政治素质好、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由他们在流动地进行自我教育与管理,以后每届流入的毕业生党员编入其中一个支部。学校每年可以到实地进行检查、督促与指导。在实践中,毕业生往往定期或者不定期聚会,也是学生党员发出号召、牵头组织,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引导。三是以高校就业联络处为依托,建立党支部。一些高校为了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在一些经济比较活跃、就业市场庞大的地区建立了就业联络处,这些地方是毕业生去得最多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在就业联络处建立学生党支部,选派组织能力、党性观念强的老师担任党支部书记,一方面承担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承担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三)加强与地方党组织的联系,依托社区党组织进行管理。为了消除毕业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盲点”,高校党组织要加强与学生就业地党组织的联系,把学生编人社区党组织某一支部。现在社区党组织建设正在逐步走上规范化,例如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零散的自由职业者党员的组织关系转移到了社区,社区党组织已经成为扩大党在城市覆盖面的组织基础。无论何种类型的企业,都有一个隶属的街区,无论毕业生流动党员就职于什么样性质的企业,都有一个落脚点。组织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像对待农民工、下岗职工流动党员一样,规范管理办法,明确责任,明确社区党组织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有管理的权利与义务,从而使党员一毕业,无论其就业情况如何,都能够找到党组织,防止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出现“真空”。

[参考文献]

[1]吴坚.加强对大学毕业后的流动党员的管理[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12).

[2]陈俊英.积极探索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8).

[3]刘冰冰.谈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3).

[4]曾小兰,葛维展.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4,(12).

毕业生转正总结范文12

最近这段时间,校园里似乎更加忙碌起来,大家先是忙工作,忙论文,忙答辩,接着是拍合影照,吃散伙饭,食堂旁边、宿舍楼下、学校的贴吧里开始有人陆陆续续地处理物品,这一些似乎都在提醒人们——又是一年毕业时。

年复一年的毕业,就像话剧似的,有人要谢幕,有人要上场,总会有人要离别,只是这一年,逢到了你们的青春散场。

有的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有些事,一恍惚,就定格为回忆。“总以为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却各奔东西”,原来岁月是这么经不起推敲与研磨。在校时对学校的林林总总不尽人意的地方总是不停地抱怨,真要离开还真有几分依恋,几分不舍。记忆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回忆从离别时开始,今天的典礼是个标志,随着岁月的过滤,往日的种种不快都变得脉脉温情起来。

毕业之际,伤感、惆怅、无奈、无助;向往、兴奋、憧憬、期待;还有几许恐惧,几许焦虑……这重重的感觉在校园里氤氲起来,弥漫开来,不同程度的缠绕在即将离校的同学心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年的毕业仿佛与往年没有什么区别,老师们说着一些发自肺腑的相似的话,大家忙着一些相似的事。但是,今年的毕业与往年又有很大不同。2009年毕业的同学们,你们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每一届毕业生都听到这样的话。不过,应该承认,你们毕业的这个时代或许更为困难,在某种意义上也更令人生畏。

然而,这正是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候。

首先,不要过分抱怨。老实讲,大家处在这样一个时期:读小学时,上大学不要钱;读大学时,上小学不要钱;要读研究生了,研究生不值钱了。还没能力工作时,工作是分配的;有能力工作时,找不到工作了。对于这些,在学校里抱怨一点,吵闹一些,学校会宽容大家,不会苛求大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走出校门,离开学校,社会不会在乎你的抱怨,不会同情你的处境,不会在意你的感受。所以,需要大家做的,先摆正自己的位置,存大志,做小事,先找个吃饭的职业,从小事做起,先做你能做的,再做你想做的。不要因为眼前暂时的不如意,就怨声载道,相信生命之中一定会有峰回路转之时。大家要承认,今天的暂时挫折,源于我们昨天的努力不够;大家更要坚信,今天的努力,将来一定会有大收成。

其次,学会适应社会。大学里不是教给你现成的东西,她给你的只是一点获得更多东西的思维方式。现在四年的河大学习已经结束,但是课有终结,学无止境。社会也是一本书,更需要大家去阅读,去学习,去适应。任何一位同学,不管他在学校里学得多么努力、学得多么优秀,他所能学到的现成知识,也只能占整个人生所需要的知识的很小一部分。从校园到社会,会有一个理想破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自觉地去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要做好身份的转换,角色的转移。社会不会再像老师那样,欣赏你的天真清纯。社会不会迁就年青的新成员,社会要求你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的劳动与贡献。社会奉行自然的法则:适者生存。偶有成功,千万不可得意自满;倘遇困境,也不必气馁绝望。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也许是无法改变的,但如何适应环境则是自己完全可以控制的。一个有追求的人是不会轻易被生活所征服的,总会去适应,去磨合,去融入,这就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人生。

第三,规划好自己的人生。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总是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四年的大学时光过去了,才发现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完。这些天,学校贴吧里也有不少毕业的同学发出这样的感叹,“如果可以重来,我一定会好好珍惜”,问题是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所以,大家需要反思,需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大家要有明确的目标,要规划好近期目标与长远理想。没有前进的目标,就会茫然无措,就会失去快乐和激情。不管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所爱的人砍柴看花;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生总得需要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越明确,你成功的几率就越大。人生需要不停地往前走,朝着目标不停地走。

第四,要有信心。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承认,但不付出肯定得不到承认。在向目标行走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挫折,会有迷惘,甚至有失败;面对艰辛的生计和复杂的社会,焦虑乃至畏惧在所难免。但是,无论何时,都必须坚信,天道酬勤,天道酬诚,对于勤奋的人,对于诚实的人,世界是不会永远沉默的。

一句话,走出校门,你们要告别的不仅仅是学校,是老师,是同学,你更应该做到的是告别自己,告别从前的自己。现在需要大家做的是:点击一下刷新键,一切从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