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word会议邀请函

word会议邀请函

时间:2022-02-06 18:12:44

word会议邀请函

word会议邀请函范文1

扫描后用Word制作请柬模板

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

Word邮件合并批量导入

最终将文字准确打印到请柬相应位置

最近,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要走进婚姻的殿堂。由于要忙的事太多,我们做朋友的当然要义不容辞地帮忙。我那哥们也不客气,直接给我一大堆请柬和一份需要填写的嘉宾名单,让我帮忙打印。

打印文件对我来说本是一件小事,但如何把字填写到请柬相应的位置?这么多人一个一个修改、打印也是很烦琐的事情。为此,我思考良久,终于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其实,这个技巧在会议邀请函、贺卡打印等场合中,都非常实用。不信你就体验一下吧。

规范模板巧制作

由于每份请柬只是嘉宾的名字不一样,其他内容基本一致,所以我们只需要制作成模板,然后再导入嘉宾姓名就行了。

第一步:扫描请柬。请柬的框架已经印制到请柬上,为了保证我们填写的内容能准确地打印到相应的位置,所以我们需要将请柬扫描成图片文件备用。

第二步:启动Word 2003(其他版本操作类似),新建一空白文档。

第三步:设置纸张大小。因为我们的请柬大小不一,所以我们需要把纸张大小设置为请柬的纸张大小。我拿到的请柬大小为:21.6cm*18.6cm。

第四步:插入图片。执行“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命令插入请柬图片,在图片工具栏中,将图片的“文字环绕”设为“衬于文字下方”,使图片充满整个页面(见图1)。

第五步:插入文字内容。在绘图工具栏中单击“竖排文本框”按钮(如没有找到绘图工具栏,可在工具栏中右击,选择“绘图”)。在文本框中输入嘉宾姓名,设置好字体、字号。选择文本框,双击,打开“设置文本框格式”窗口,将“填充颜色”设为“无填充颜色”,“线条颜色”设为“无线条颜色”,再把文本框移动到请柬的相应位置。选择文本框,复制若干个,将请柬的其他内容填写完整(见图2)。

第六步:打印样稿。将请柬放入打印机打印。打印完后,查看效果,如个别地方位置偏移,可选择文本框,按住Ctrl键,使用光标键微调文本框位置。调整好位置后,保存为“请柬.doc”,备用。

(1)

(2)

嘉宾数据库建立好

首先启动Excel 2003(其他版本操作类似),在A1单元格中输入xm,B1单元格中输入cw,在A列中输入嘉宾姓名,在B列中输入先生、女士或小姐(见图3)。输入完成后,保存为“请柬数据.xls”,备用。

(3)

导入数据有讲究

刚才我们已经将文档模板和嘉宾数据建立完成,现在我们需要用到Word的邮件合并功能,将Excel中的嘉宾数据导入到Word文档中。

word会议邀请函范文2

计算机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掌握好计算机技术,其应用基础是关键。但是,由于我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工作比较固化,相关的课改工作反应迟钝、认识的深度不足等问题,严重限制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的提升,因而加深对课改工作的认识,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对于改善教学的质量有积极的意义,以下将做简要的阐述。

2.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改现状

2.1面临的困境

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改困境主要集中四个方面:其一,传统教学的观念浓厚。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定式,许多教师已经适应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思维难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成为了教学习惯,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因而,在课改的初期阶段就有教师有抵制的情绪,可见,改革存在的阻碍是很大的;其二,缺乏足够的课改经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开展的时间非常短暂,从2012年初到现在不足两年,许多内容都要推倒重来,没有具体的模式可以参照,因而经验缺乏,导致课改在探索中前进,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也缺少相关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可以说课改的方向不够坚定,没有科学的经验作为指导;其三,时间紧迫。由于课改开展的时间短暂,但在短期内要见到课改的成果,时间短、压力大、任务艰巨,要在一年之内的时间编写出合乎要求的教材,兼顾各方的要求,通过验收;其四,工作的任务繁杂,计算机中心的教师不但承担了信息化建设的任务,而且在课改中采取项目教学法,模块达到了24个,每个模块又进行了细分,有教学素材、单元设计、说课课件、实施方案等内容,任务繁杂,需要课改成员投入巨大的精力。

2.2课改的讨论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改之初,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谈论,但是在短暂的时间内,没有经过实际应用的检验,虽然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什么是项目,是逐个论证项目设计还是仅验收项目的最终成果,是否需要情境导入等,但在短期内做出定论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3.案例分析

在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实施课改的内容时,以《同学聚会邀请函制作》为例,通过实际的操作项目,会勾起学生对同学情谊的怀念,从内心产生愿意聚会的主观意愿,也会提升他们对于《同学聚会邀请函制作》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将word邮件合并的知识融合到邀请函的制作当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又如,在进行超市标贴的制作时,教会学生拓展应用,做到举一反三,将word中掌握的技能应用到其他领域。通过种类多样的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度高,思路清晰,在轻松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并透彻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4.课改措施

4.1逐步阶梯式的推进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改是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应用的经验不足,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需要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我们可以将整个课改的24个项目分为三轮,每一轮的课改设计工作完成之后,组织团队参与听课并进行交流,以便进行总结更新,为下一轮的工作提供参考,在此阶段尤其要注意课改设计者的亲自参与,在体验中感受课改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

4.2逐个评估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改采用项目教学法,总共分为24个项目,其中有教学素材、单元设计、说课课件、实施方案等内容,每个环节涉及到的知识非常丰富,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因而要针对每一个内容和环节进行评估,论证实施的效果,对不足的地方做好记录,以便进行改善和加强。

4.3加强交流

课改是需要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的,既有设计者,也有教学者和学生,因而为了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各方面的人员要加强交流,构建交流的桥梁,比如采取中心讨论大会、电话会议、教学部会议、短信、QQ等各种通讯方式及时沟通。在交流中可以为各个成员提供课改设计与实施的最新信息,确保信息的畅通。

4.4自愿参与

在组织课改的团队时,不将任务强加给中心教师,采取自愿的原则,充分考虑教师的积极性。因为强制性的行政指令容易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教师的课改设计也有可能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在参与人数较多的复杂团队中,要注意明确相关的责任,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强调纪律性。

4.5领导参与

领导参与是统筹课改项目按照预定进度实施的保证,并且也能促进各方面的保障工作尽快落实。在明确了课改的任务和目标的同时,达成共识,可以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有条不紊地推进课改工作。此外,领导的参与可以了解课改中存在的困难,如资金的拨付、课改设计的时间调配等,为课改工作提供有利的保障。

4.6创新课改思维逐,步完善,强化教学的效果

创新课改的思维,要积极借鉴各个专业课改工作的优点,组织特色教材的建设交流活动,并组织专门的竞赛,让教师在交流比赛中学习对方宝贵的经验,并且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探索,尝试特色教材的编写,因为特色教材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课改工作是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的,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通过学生的体验来挑选感兴趣的素材,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样的改革才可以很好地强化教学效果,并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word会议邀请函范文3

“好经验要大家分享!”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晓荷将工作心得和盘托出:“通知会议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要河里洗铁盒―面面俱到。除了会议召开时间、地点以外,还要分配与会人员的角色(召集人、参与者),之后还要了解哪些人能够到会,为安排会议发言顺序等做准备,就说说4月底召开的总经理办公会议吧……”

1.会议通知 考虑周到

撰写和发送通知是会议组织的第一步。如果电话通知或逐个发邮件,效率太低,我要让聪明的Outlook来做这项工作。

打开Outlook 2003,单击左侧“导航窗格”内的“日历”按钮,使其上方显示2006年3月和2006年4月的日历(单击“导航窗格”左上和右上角的按钮可以查看其他月份的日历),接着单击日历中的“2006年4月21日”,使“4月21日星期五”的日历显示在窗口中间。假如会议安排在当天上午10:00至12:00举行,就拖动鼠标,选中日历中的1000至1100区域。

时间确定了之后,该通知参会者了。会议有大小,角色有轻重,选中的区域内右击鼠标,选择快捷菜单中的“新会议要求”(如图1),单击“收件人”按钮,在如图2所示对话框中按住Ctrl键选中与会者的邮件地址。必须参加会议的人员,单击“必选”,视自身情况决定是否与会的人员就单击“可选”,将选中的地址放入对应的框内,会议对每个人是否重要,就标明清楚了。

会议在哪儿召开呢?一定要通知清楚。在对话框的“资源”框输入会议召开地点(例如“公司总部二楼会议室”之类),确定后回到如图1所示窗口。接下来,在“主题”栏内输入会议名称,假如没有输入会议召开地点,可以打开“地点”下拉列表选择以前用过的地点。最后,在窗口下方输入出席会议需要的注意事项,比如“请携带分公司季度财务报表”,重要事项就不会耽误了。

千万别错过了开会时间!还好Outlook 2003提供了“标签”、“提前”和“时间显示为”三种“提醒”方式。打开“标签”下拉列表,可以选择一种说明会议重要性的颜色;选中“提醒”,在“提前”下拉列表中选择出席会议需要提前的时间,届时Outlook 2003会弹出对话框提醒;如果需要以电脑播放音乐的方式提醒用户,可以单击图1中的“小喇叭”图标,打开对话框选择要播放的提醒音乐文件。

好了,开始发送通知!操作上与其他邮件没有别的区别,打开“账户”下拉列表选择代表会议召集人的账户,单击工具栏中的“发送”按钮,就可以将这个会议通知发给要参会的员工了。

2.来不来告诉我

“上周三,我之前和客户约了时间见面,后来又被通知参加季度总结会和市场部的‘头脑风暴’,都不能缺席,真是分身无术。我们安排会议怎么避免参会者的时间撞车呢?”

晓荷笑着说:“冲突是可以避免的,Outlook 2003发送的会议通知可以让与会者反馈信息。”

小提示

当打开如图1所示窗口的“动作”菜单,选中“请求响应”和“允许建议新的时间”以后,接收到的邮件除了“主题”、“发件人”等信息外,日程邮件上方会有“接受”、“暂定”等按钮(如图3)。单击“接受”按钮,就意味着用户决定参加会议,这样不仅会在他的“日历”中安排该会议,他还会在召集人更改会议信息后收到更新邮件。他人查看该用户的“忙/闲”时间,则该时间默认显示为“忙”;如果不能确定是否有时间参加会议,用户可以单击图3所示邮件中的“暂定”。此后会议日程会放入该用户的“日历”,对应的时间对于其他人显示为“暂定不可用”。如果确实没有时间,这个员工会单击“谢绝”,此时会议日程不会加入该用户的“日历”(该段时间空闲),但是他与会议召集人的联系并不会中断。一旦会议日程变更,他仍然会收到通知。只要选择了其中一个按钮,就会弹出如图4所示对话框。不参加的话,给个理由先。选择“发送前编辑响应”(如图5),可以说明自己“暂定”或“谢绝”的原因,完成后单击“发送”即可将结果反馈给会议召集人;选择“现在发送响应”,可以立即把自己的决定发送给召集人;选择“不发送响应”就关闭对话框。

3.看看谁来赴会

大家把时间都反馈过来了,我们来好好查看一下。单击会议邮件中的“建议新时间”按钮(如图6),可以看到其中列出了所有与会者的姓名和邮件地址,它们的右边就是根据上面的反馈列出的忙闲状态。此时可以单击“自动选取下一个”按钮设置建议时间,也可以手工设“会议开始时间”和“会议结束时间”。完成后单击“建议时间”按钮,就可以将邮件发送出去。先征询了大家的时间,撞车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

最后具体有哪些参会者?双击“日历”中的某个会议,打开如图7所示窗口的“计划”选项卡,就能看到被通知参加会议的所有人员列表了。鼠标指向某一时间段下面表示与会人员状态的彩条,就可以在提示框内看到有关会议时间、地点和名称的信息,而对应某个用户的彩条颜色和形状表示他能否参会(其意义显示在选项卡左下角)。“以前一个个地人工问询并记录,现在变得这么自动化,确实神奇!”

4.会议日程大家看

“现在一切都提倡透明化,我近期的会议安排要是能放到一个平台上,让大家方便看到就好了。”

“非常简单”,晓荷说:“收到会议邮件以后,单击‘日历’按钮,就可以把会议的日程放入本地日历,以后只要打开日历就可以方便地查看会议日程。”

小提示

Outlook 2003提供的会议安排查看方式非常灵活。假如需要查看某一段时间内的会议或其他活动,只需要选中“日历”导航窗格中的相应日期,对应的日历就会显示在窗口中间。单击工具栏中的“每天”、“工作周”等按钮,就可以扩大或缩小工作日程的查看范围。

领导发话了,要需要了解会议的详细内容。没问题,只须选中“视图阅读窗格”子菜单下的“靠右”或“底端”,就可以在指定位置打开“阅读窗格”,更详细地了解其内容。如果需要改变“阅读窗格”的大小,只要把光标放到“阅读窗格”的左侧(“靠右”放置时)或上边(“底端”放置时),就可以按照光标的指示改变其大小了。单击“视图阅读窗格”子菜单下的“关闭”,便可关闭。

5.有会提醒我

每天早上,准时的闹钟让我们别迟到,而在电脑上,我们也需要一个工具来提醒自己别忘了会议。只要Outlook 2003处于运行状态,就可以根据设置进行会议提醒(如图8)。单击对话框中的“打开项目”按钮,会弹出类似图1所示的窗口,有关会议安排的更多信息就尽在眼前了。

小提示

一遍不够?再来一遍,就像一些人早上需要两个闹钟一样。单击图8所示对话框“暂停”右侧的下拉按钮,可以从中选择再次提醒的时间间隔,单击“暂停”按钮可将对话框关闭。如果这个提醒不再需要查看,单击其中的“消除”按钮可以将其去掉(它在日历中的标签仍保留)。

6.会议记录就地取材

“会议记录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录音、录像以及纸张记录,我们还有什么好方法把会议的中心方便记下吗?”

“Outlook里的‘日记本’就不错。”单击“文件新建日记条目”,打开新的日记条目编辑窗口,输入主题,选择“条目类型”为“会议”,“单位”里输入主办单位,“开始时间”已自动填好,单击“起动计时器”按钮,在多行文本框中输入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完成后单击“暂停计时器”按钮,“持续时间”就是会议所持续的时间。

我们还可以在“联系人”选择这次会议的参与者,再点击“类别”按钮,选择“会议记录”。最后,点“保存并关闭”按钮,一个会议记录就编辑好了,非常实用(见图10)。

“我这里介绍的只是Outlook 2003的一部分应用,如果公司局域网用上了Windows SharePoint Services和Exchange Server 2003,会议等工作日程也上了网,Office将有更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发挥更大作用(见图11)。”

“几乎全都自动化了,非常实用!五一放假回来我要一试身手!”

小提示

实用会议模板

大力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借助标准化模板,会议组织将更顺利(见图9)!

会议申请:/zh-cn/templates/TC100947102052.aspx

会议室使用预约表:/zh-cn/templates/TC100622522052.aspx如果不借助Outlook,简单的表格,有时候作用也不小。

会议议程:/zh-cn/templates/TC010785062052.aspx凡事提前安排,顺序清晰,提前让参会者心中有数。

会议邀请函:/zh-cn/templates/TC011344892052.aspx邀请贵宾,格式要千万注意,这是关系到企业形象的问题。

会议桌牌:/zh-cn/templates/TC060860112052.aspx桌面上的姓名标注,三折就能成为立体标牌。

会议签到表:/zh-cn/templates/TC010175912052.aspx迟到者是否请到迟到席,就由制度而定了。

会议纪要:/zh-cn/templates/TC010184112052.aspx会议记录格式的优秀范本,要点清晰、布局合理,电子记录或手工记录都非常实用。

会议费支出报销单:/zh-cn/templates/TC100948532052.aspx会议报销专用,为一堆发票找到合适的落脚点。

小提示

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武器,联合作战。

用Excel建立联系人和日程简表,用颜色直观地辅助时间管理;用Office 2003群发短信通知重要人员到会,两重保险;邀请函可以到网上下载包括Word、PPT、Publisher等在内的各种美观模板;在文件批量打印之前,注意用Word自带的校对功能查看波浪线上面的错字;对外会议,可以用Visio进行会场设计;别忘了制作一批公司标志,贴于纯净水瓶、笔记本电脑、会议礼品等处,于细微处体现公司的良好形象;用Tablet PC和One Note结合进行电子签到,还可以在入口处拍照最后用照片进行现场抽奖;会上准备一个摄像机通过Windows媒体服务器实时转播,防止后排与会者看不清主席台;最后视情况把会议光盘进行刻录,发给员工或送给尊贵的嘉宾,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晓荷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看来里面的学问太大了!”

word会议邀请函范文4

在工作中我经常主持各种会议,会议还没开始我总是先找人做会议纪要。

一般情况下我会让我助理做会议纪要,但有时我的助理手上有活,我只有现场指人做会议纪要。

大多数情况下,我发现我指定的人听到做纪要后脸上露上失措的样子,有胆儿大的人对我说:

“啥叫纪要?”

“咋写纪要?老师没教…”

老师是没教过,老师会不会写我也不知道,因为好像我记得,大约在小学4、5年级时学过怎样写《通知》、《借条》、《收据》,没教过怎么写《纪要》。

但我知道纪要应该是这样的:会议纪要让没参加会议的、参加会议的人看了之后没有问题可问,也无话可说,就像自己参加过会议一样。

我用过的所有助理我都手把手地、对每个助理都不止一次地教过他怎么写纪要。

但会议纪要到我邮箱里后我发现不是写字、字号、格式不对,就是没写时间、地点,不是没写参加人名字就是忘了谁的发言内容,不是没附件就是没邮件名…这次告诉了他们下次又忘,最后我把怎样写纪要放入了入职培训内容,还当成了课堂练习(写两天的培训纪要),在我培训了上万人小时后,很少有人做的培训纪要让我满意的。

就是我为什么要写这篇的原因。

一忌不用附件

会议要是个很严肃的文件,一般应该用Word写成,并变成附件统一保存在文档里。

那有人要问用附件发纪要,正件上写什么呀,你发给谁,就应该用正件向谁打招呼,并告诉他是什么文件,需要他补充什么。

当然会议纪要一般是群发给所有的参会者,就应该在正件上向参会所有人招呼,并征求所有人对纪要内容的补充监督。

在我看来,用邮件文本写并发送会议纪要是不专业不严肃的事情。

二忌会议纪要没主题

做会议纪要是职场上的常态,每次会议内容不同会议主题名称也不同,如果每次不给会议纪要冠名都叫一个名字那今后根本无法查找。

做会议纪要主题非常简单,是什么会议前面加个“关于”就可以了,例如是××专题策划会议,可以叫:《关于××策划会议纪要》。

如果是例会就将日期缩写在前面就可以了。例如是2015年5月31日周一例会,就叫《2015531例会纪要》。

三忌会议纪要没有会议时间和地点

会议纪要的第一行是会议的名字,即会议的主题,会议名字之后的第一行就是时间和地点,这是必须要写的,时间要精确到会议的开始到结束的分钟,地点要精确到会议室的名字。

我在改判的培训纪要课堂练习,总是安排在培训结束之前,就这样,有些个别人还忘记写时间、地点,可笑的是有人还不知道如何下笔,当然还有更可笑的是写完时间和地点之后就不知道该写什么了。

四忌纪要没参加人数、人名

写完时间和地点的第二行就该写参加人数和人名了,这个总算记住了吧,有人写到人名时为了省事干脆就写等等多少人,这样偷懒的纪要不是要发给每一个人人的,只是自己练着玩的,每一个参会的人名都要写清楚的,不然群发时会漏掉参会人员,又成了半成品。

不但要写清楚,最好用黑体或宋体写以上三行,记住主题应比内文字号大一号。

因为前面邮件篇中说过,黑体或宋体表示不可更改的,而会议主题、会议时间地点参会人名都是不可更改的。

但是以下的内容可以用楷体,因为表示是可以商?,可更改、补充的。

五忌主标小标正文字号等高字体不规范

前面已经说过会议纪要的主标题字号要比内文大一号,而小标题的字体和内文可以同一字号但不能同一字体来突出小标题。标题字体最好用黑体,而内文则用楷体,同一字号的黑体和楷体看起来后者要小得多。

一般来说,会议纪要的主标题我喜欢用二宋或二黑字体,小标用三黑,内文用三档楷,以后所有的Word文档我都用这种规格。

我将我的习惯告诉我的每一个助理,从我手里和他们电脑里出来的纪要、策划、规定、简历、邀请函、稿件等各种Word文档的字号、字体全部统一。

五忌没条理性

回到写会议纪要,一定要忌没有条理性,会议上说了几件事、有谁主发言、谁提出了些不同意见、会议上答成了什么共识、还有什么不同意见、今后的分工如何…都要整理成1、2、3、4、5条例…

记全了,一件事情记一条,一件事情发生转折时再记一条,一条上最好不要将两件事情混记。

如果是在纪录大家的讨论,先后次序不能记乱,如何是两个人对一件事情不同看法的争论,谁插话也要记清楚,以免被抄送的、没参加会议的相关同事、领导看了纪要后产生误会。

七忌纪要不完整

我作过15年的大总?,最多时管理过15个网站的内容,每一次总编联席会议、每一次年初的客户拜访都有会议纪要。

有一次我的领导批评我偏心某一家媒体,说我从不带他们去见客户,我立刻翻出2年前与他们见客户后的会议纪要,纪要上清楚地写着当时其中一条就是他们现在与一家客户最大的合作项目,我的领导无话可说。

这就是纪要完整性的作用之一。

我经常收到助理、下级发给我的会议纪要,每次都要详读并补充,有时我想,我才是他们的助理。

会议的纪要不完整性不只是做会议记要人的记录速度问题,而是做会议纪要的人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所以开会不迟到、不能开手机、不能一心两用。

八忌共识和有待共议的混为一谈

会议纪要中一定要将会议所达成的共识,强调纪录写在纪要的倒数第二条,将有分歧的有待共议的问题写在最后一条,切记不可以将己答成的共识和有待讨论、共议的问题混为一谈,这是是与非的问题,混在一起容易造成误会。

如果将有待共议的事写成共识,有的参会人员会说,我明明没同意怎么说我同意了,造谣。

还有,如果是项目会议纪要,有分工的描述时最好要付上分工表格。

九忌没有执行人和时间表

前面说过分工表,分工表中不但要列出执行人,一定要列出完成时间表发给每个人确认,最好付上每个项目执行人的倒计时时间表,以保证项目的完成。

也就是说,会议纪要的分工表要分为序号、项目分工执行人、完成时间、倒计时、备注等。

有一次我组织了一次4个网站7个入口十几万人参加的异地视频联播,项目从设想到执行完成每次会议纪要、进度通报都以表格形式,每次10项以上,一共了10次,也就是说这个项目从开始到完成大大小小百项事情,从带宽到桌花;从页面开发到正常播出;从预热到现场服务人员机票住宿…全部按会议纪要的时间表计划执行。

这都要感谢纪要的完整性。

十忌纪要漏发和不抄送给相关领导

会议纪要的完整性很重要,但直送抄送给所有相关的人更重要,否则也不能保证项目完整的执行。

特别是十几年前,网络带宽不能正常运行时,即使发给所有相关人员时,也不能保证会议?要能到达每一个人的邮箱,要用手机或者座机再追问一下不回复邮件的人。

会议纪要为什么要抄送给相关领导、相关财务、技术部门,因为是想他们知道相关进度,要得到他们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

结束语

有一次我带大伙去拜访客户,自己没做纪要,回来时竟然收到了同去同事的会议纪要,我断定这位同事将来一定很出色,果然一年后她升了主管。

word会议邀请函范文5

揣摩窃贼的想法

明尼苏达州DataSecuritySystems公司总裁SandySherizen建议,企业网站内容的守门员应该「学习揣摩小偷的想法,揣测他们可能会想窃取什么资料,或搜集什么样的商业竞争情报。公司网站上贴出的零星数据乍看下可能无关紧要,但一旦拼凑起来,揭露出的公司内部讯息、策略联盟关系和客户数据,可能远超过你的想象。

Sherizen说,企业网站不该只交给网站维护员和公关部门负责。在贴出任何讯息前,IT安全人员应先从安全性的观点把内容检视一番,毕竟他们的职责是随时留意技术弱点,设法防止黑客入侵。换句话说,他们已受过从窃贼角度思考的训练。

提防下游把关责任

当今执行的各种新法规都要求企业善尽责任。因此,Sherizen警告,疏于维护网站的安全,可能让自己背负下游的法律责任。若你公司的信息系统已和供应链商业伙伴的系统密切结合,或你透过自家网站搜集客户的资料,更要当心。

他举一个法律个案为例。某人在甲公司的网站东张西望,因为防火墙防护不足,竟摸索出一条旁门左道,可经由该网站闯入乙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而大肆破坏。尽管实际执行入侵动作的是第三者(一个名下没什么财产的青少年黑客),但乙公司后来控告甲公司的求偿官司仍获判胜诉。

遵行最低权限原则

宾州匹兹堡RedSiren公司产品策略副总裁NickBrigman建议,在网站上公布数据,要遵行「最低权限规则(ruleofleast-privilege)。这位IT安全管理主管提醒:「只贴出要执行某种功能绝不能少的数据。他说,要订出这样的规则,首先必须确定企业网站的目标和用途何在。他解释:「若目标是吸引潜在顾客,把他们导向销售团队,那么就不必把公司的资料巨细靡遗贴在网站上。提供太详尽的信息,可能泄露公司的运作细节。

RedSiren提供客户一种服务,称为「公共信息侦察,也就是到因特网上搜索任何找得到的、与客户有关的公开讯息。「我们常常发现,只要挖掘的时间够久,什么数据都找得着,Brigman说。他甚至寻获客户仅供内部参考的网页,只因为网页被不经意地上载。即使企业网站未提供这些网页的连结,但Google等搜寻引擎公司如今已设计出聪明绝顶的索引程序,能把这些数据给找出来,晾在网络上供全世界检视。

Brigman坚称,即使你认为已做好充分的安全防护,只给少数人士有限度的存取权限,也绝不该把某些内容张贴在全球信息网上。这些「企业的传家之宝包括诸如策略计划、未来的营销策略,以及与商业伙伴协商有关的任何信息。

维吉尼亚州Anteon公司HomelandSecurity公司经理RayDonahue强调,在检查自家网站的同时,也要以批评的眼光检视主要供货商的网站,了解他们怎么描述你的公司。对你的商业伙伴而言,宣布新的策略联盟可能是极佳的广告宣传,但那些讯息也许也会对全世界宣告你公司用的是哪一种软件系统,或哪一种网络设备──不啻是引狼入室,把邀请函发给乐于探知你系统弱点何在的黑客。

费城律师事务所Caesar,Rivise,Bernstein,Cohen&Pokotilow,Ltd.的智慧财产权律师兼合伙人BarryStein则提醒,网站内容若不严加把关,可能导致法律后果和销售额损失。小心翼翼避免商业机密和专业知识与技术外泄时,也不要忘了维护专利权。基于因特网全球无疆界的特性,「让原本可申请专利的发明细节曝光,若是数据外泄之前未申请到专利,可能造成公司丧失海外的专利权,他说。

电子邮件住址避免指名道姓

企业网站上贴出的讯息中,最常见也最危险的一种,就是「详情请洽某某人的电子邮件住址。NickBrigman警告:「在网站上直接使用电子邮件姓名,是你必须防范的漏洞之一。滥发邮件者常常从网站上搜集这些姓名,并以大量讯息疲劳轰炸这些电邮住址。恶意的黑客也可能撷取这些名字,用来伪造电子邮件,或把蠕虫和病毒传给不知情的收信人,让他们误以为是贵公司主管发的讯息。

Brigman建议,避开这种潜在危险的一种办法,是以网络表格作为透过网站连络的管道,而不是让外人传来的连络函直通公司内部的电子邮件系统。

RayDonahue另建议检验公司网站上公告的其它连络点。若你公布一个供潜在顾客打电话查询的专线号码,就必须确定接电话的人员已被充分告知可对外提供哪些信息。来电查询者也许想破坏你的公司、抢客户,或从事其它不胜枚举的卑鄙活动。时时谨慎就能提高警觉。

避免透露公司使用的基础设施

纽约市IT咨询公司SBI的科技长RayVelez说:「有些公司公布出标明应用服务器类型的URL(全球资源寻址器),或系统供货商,这是一大错误。比方说,旧版SunOne应用服务器的URL里包含一个标准的目录,称为NASAPP,Velez建议移除那个目录。

NickBrigman指出网站设计师可能犯的另一种常见错误:从公司网络撷取一个商标图案或档案,然后把它贴在网页上。「这个数据经常会泄露数据取得途径的线索──文件名称、系统名称甚至档案结构。提供那些信息,就等于把搜寻数据的工具交给外人,他说:「如蜘蛛结网一般,他们把数据组织起来,就能探知足够的讯息,进入下一层关卡,进而取得更多信息。

从html/asp/jsp/php原始档中删除技术评论

RayVelez说,程序开发者的评论也可能泄露你正在使用的技术类型,及其破解之道。这些评论可能在最终使用者的浏览器显现出来。「切记,Velez再叮咛一句:「黑客常阅读讯息留言板和贴文,很清楚最新的安全更新程序是用来修补什么漏洞。这是个问题,因为许多企业或个人并未安装最新版本的修补程序。所以,这些[开发者]评论可被当作破解某网站的指南。

避免显示因技术问题产生的错误讯息

Velez指出,这类错误讯息会暴露出你程序代码的弱点,且让基本架构技术的相关讯息外泄。拿掉404状态码和其它40x错误讯息,改用使用者更容易了解、而且不透露基本技术讯息的错误讯息页。

使用数字权管理以保护智能财产权

Velez建议,以密码保护你不想让网站访客任意重复使用的数据。安全控制不足,是网站一大常见的破绽。

使用无法修改的文/图张贴格式

俄勒冈州波特兰市SwiftView公司的产品经理GlennWidener另外提到,你把数据张贴在公司网站上的方式,也可能留下安全漏洞。不论是文字或图形文件,若以原始的规格(如Word、Visio、AutoCAD等等)储存,难保不会遭到窜改。即使是可携式文件格式(PDF)档案,任何人用AdobeAcrobat软件都能加以修改。

发展防窜改的安全措施可能既复杂又费时。他推荐使用根本无法修改的通用格式,像是PCL、HPGL、TIFF和JPG这类。打印格式(如PCL和HPGL)具有一些胜过bitmap格式的优点:档案较小、即使压缩也可检视,而且本文可供搜寻、索引和选取。

Widener说明:「就PCL而言,企业可允许商业伙伴从一份商业计划中抽取一段文字,但那些数据无法更改。企业只要把欲择取的那些页输出、设定成共享档案,然后传送该档案,商业伙伴即可用各式各样的浏览器,例如SwiftView的浏览器,来检视、选择和打印内文。

Widener指出,PCL在金融界使用甚广,例如抵押货款银行就因为潜在的安全性考虑,而使用PCL格式来传送结清的文件。

word会议邀请函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高素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对于刚入大学校门的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第一门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基础课,它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1]。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是每个大学生掌握的最基本技能,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重视,全面掌握这门学科,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几点体会,以求共勉。

一、做最充分的课程准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尽管不难,但实际上,要求授课者应具备较全面的计算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如果老师不熟悉内容,也不熟练操作,授课起来很勉强,缺乏吸引力,这样会影响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

所以老师要认真备课,认真编写讲稿和教案,查找各种资料,熟悉各种操作技能。另外组织教研室组的老师采取集体备课方式,对课程教学环节设计、课堂提问、板书设计、时间分配、节奏控制等方面提出统一规划,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规范。邀请讲课效果好的教师参与部门内部的试讲,请他们针对个人提出批评与建议,取长补短。

二、采取分层次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都是一成不变的,主要包括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数制与windows操作系统概述,word2003的使用,excel2003的使用,power-point2003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各地教学水平存在各种差异,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如果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授课,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就会出现有基础的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没有学习欲望,基础不好的学生学业跟不上,出现厌学的思想情绪[2]。如果我们都按照同一教学模式标准,基础好的同学就会出现“吃不饱”,在课堂中不积极,学习劲头不足,没有学习欲望,打击这些同学的学习热情,甚至能破坏课堂纪律;而一些同学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就会出现“吃不消”现象,对学习没有自信,产生厌学的思想情绪。因此,在具体教学时,针对不同的同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分层次教学[3],对于有能力有基础的同学,制定更高的教学目标,学完计算机文化基础之后,就能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对于“吃不消”的这部分同学,教学要求熟练掌握windows、word、excel操作,而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只需作初步了解。这种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有实际操作意义感兴趣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耐心疏导,引导学生达到“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例如,在讲解第一章计算机基础中,从远古时代的计数工具到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穿插各个时期主要代表人物的经典故事,着重讲解计算机发展史上两个重要人物冯·诺伊曼和图灵的生平小传,将枯燥的计算机发展史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硬件组成,学生对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都很熟悉,但是对于主机里的硬件不够了解,老师可以在课堂中拿出主板、硬盘、内存、等硬件,这样学生就能完全认识到计算机内部的各个部件,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讲解windows xp操作系统时,除了讲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外,还介绍了同学很少用到的linux、unix操作系统,也穿插了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传奇故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学习word2003的表格使用时,丰富教学内容,利用word表格学会做课程表、个人简历、工作报表等,以学生的就业需要为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合毕业论文,让同学掌握目录的自动生成等;在学习excel表格的使用时,同学对函数的理解和应用比较难,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加入了实体公司财务计算,理论联系实际,使得计算不是那么的空洞,变得好学易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源于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释放儿童的思维,以儿童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儿童学习主题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变老师对知识的讲授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研究。例如,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师生换位,将学生请到讲台上,锻炼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以此吸引全部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管理课堂纪律;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语言运用的魅力,体现指导性、启发性和激励性;在布置教学内容时,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四、合理安排课时,精讲多练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采用集中上课和上机指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总学时为44学时,其中8学时为理论,课件和板书相结合在多媒体教室集中上课,而剩余36学时主要在机房上课,主要采用教学软件方式授课,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不能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光讲不练”,达不到教学效果,所以二学时90分钟的课程,要依据老师当众演示20分钟,学生练习消化、老师全面指导50分钟,老师总结10分钟,学生再练习10分钟的安排,这就对老师提高了要求,老师的语言组织即生动又要言简意赅,做到老师“精讲”学生“多练”。

五、改进考核方法,建立“以考促学”机制

计算机文化基础考核应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各占50%,这种“以考促学”的做法,能让学生真正的重视这门基础课,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双管齐下,促使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自觉认真地去学、去练,增强了学习动力。

期末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考核方法采用上机操作考试。由于每个机房的计算机数量有限,考试时无法实现两名学生之间空一台机器,为避免相邻同学做同样题目,考试时一个考场要同时下发至少五套不同的考题,指定不同机器号的同学答不同的题目,影响到了考试的公平性。同时老师出题任务偏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题目的质量。

因此,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已经改革,是采用考试系统进行,考试时由系统随机组卷,学生答卷后系统即时给出成绩。这种考试方案能有效地避免原考试方案的弊端,比如考试系统配备的题库中大量的题目及系统随机组卷完全可以避免漏题现象的发生,再比如系统给的即时成绩既能保证试卷批改的实效性,又能保证试卷批改的准确性。

计算机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计算机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与时俱进,认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为以后的各科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涛.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

word会议邀请函范文7

一、认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目前,我们大部分中小学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处于一种较低的层次,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编写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要想真正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完美结合,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当然,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与实践。在我们的硬件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整合改革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应该发挥其带头作用。

二、信息技术教师观念的更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存在很多的误区,典型的有:

1.以技术学习为目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把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教给学生,就万事大吉了。但是,我们设立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教师不仅教会学生使用信息工具,更要教会学生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正确理解、判断、评价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课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培养计算机的操作者。

2.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由于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及应付会考等原因,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割裂开来,缺乏与其他课程整合的意识。信息技术课应融会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时时考虑到与其他课程的渗透,教师的这种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自身整合当中,不要人为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划分界线,应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当中,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将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更好地发展,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任务选择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就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来展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的能力。很显然一个合理、有针对性的任务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促进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低水平的任务反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但不能完成,还会造成时间的浪费、学习资源的浪费、学生思想的懒惰。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在任务的选择上我们要尽量扩大覆盖面,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比方说,我们在学习Word文档的格式时,给学生提供语文学科方面的诗词、优秀文摘、历年高考优秀作文等,让学生来编排,不仅能学到技术,还能学到学科知识;在学习几何画板程序时,可以结合物理学科中的典型弹簧阵子运动、波形分析等内容来展开;在学VB编程时,让学生自己编程打印函数图像;在学习动画效果制作时,可以结合我们化学学科中的简单化学反应、生物学科中DNA遗传规律来设置等,不能单纯地为了学技术而学习。总之,只要教师用心准备教学任务,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被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充分体现。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策略的选择包括很多内容,有教学内容的讲解方法、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选择等,这些内容关注的一般是教师的准备情况。但是,在教学过程,我们更要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反应怎么样,学习效果怎么样,有没有达到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我们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搞好教学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再好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关心它的实施过程,不考它的教学效果,就是一种浪费。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我认为重点从以下两方面改善

1.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过是教师演示完后,学生自由练习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关心的比较少,教与学几乎成了互不相干的活动,这是教师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局面中,学生几乎成了“小面人”,老师教什么他就练什么,根本谈不上举一反三和创新能力培养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唤醒了懒散的教师,更应该唤醒的是熟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改革中,需要整合的不仅是教师的思想和教学活动,还应该把学生拉进来,他们才是受教育的主体,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白,自己是主角,自己要积极要求进步。当然,教学中的新思想,新理论要潜移默化地贯彻到各科教学的始终,教学的目标要明确地告诉学生,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在构建教学模式上,要多采众家之长,象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探究教学、分组教学、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动起来,教师明确自己的角色是主持者、引导者、监督者。

2.引入嘉宾教师,加大监督力度

经过目前的调查分析,我发现大部分中小城市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里还是不太受重视,有的竟然被忽视。既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课堂也几乎成了学生唯一的开展与课程整合相互动的途径,那么信息技术教师有什么理由不积极行动起来,搞好自己的教学呢!为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我试探邀请其他教师参与到教学中来。开始,邀请其他学科教师来我的课堂,只不过是为了听听课,给自己提出些宝贵的意见,当然对他们的学习也是一种帮助。因为一线教师也是最近几年开始熟悉电脑使用,所以他们也乐意来。经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确实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建议,积极采纳后,教学效果提高了不少。目前,每准备一个教案后,我都尽量多请几位学科教师来评评课。当然,其中最关键的还是学科教师和学生平时接触的机会多,比较了解他们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所以在安排任务上,能够切实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更好地监督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确实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丰富教学资源,推进整合发展

如果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课程整合就会落空。在因特网和校校通的网络条件下,网络资源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除了网络管理人员的努力以外,更离不开我们学科教师的辛勤付出。比如,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完善各学科资源库:包括教学素材、课件教案、各种类型和水平的试题、复习指导等;还可以建立学科论坛,师生共同参与。不仅可以交流学习经验,还可以进行感情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心理上的难题,真正容技术与学科的学习中,有效促进学科的整合、思想的整合。

4.改善评价方式

word会议邀请函范文8

近几年来,笔者一直在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探索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途径,有WebQuest与博客的整合、Moodle课程开发、Discuz开源社区应用、微博交互、QQ空间、云存储等,这些技术都能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学习环境,记录自己的学习痕迹。2012年下半年笔者接触到群学网,它是由台南大学开发的网络课程平台,功能与Moodle相类似,但其使用方法对教师的网络课程设计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就像WebQuest有固定的模板,教师只需要把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填进相应模块,就能比较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在台南大学林奇贤教授的指导下,笔者开发和实施了两个主题实践课程,下面以校际协作课程《校园植物大搜索》为例,介绍群学网的功能和开展实际教学的历程。

课程设计

1.数位图书馆

以教师身份登录群学网,首先进入系统的第五个模块“数位图书馆”,根据提供的搜索工具,检索是否有同类课程,如果有,并且符合自己的设想,可以直接采用原有课程进行开课。原有课程中的师生数据都会清空,只保留课程内容。如果只是借鉴,可以加入到自己的“公事包”。群学网有一个特别的规定,即每次课程内容学习结束后,开课教师必须制作一份教学个案陈述,要用视频的方式展示,内容包括教学目标阐述、学生学习收获、学生作品、课堂精彩教学片断、教学反思等。因此,从已有课程的教学个案陈述就能深入了解其实施过程的得与失,也为教师之间的进一步交流打下了基础。

进入第二个模块“我的研究室”,在二级菜单中进入“公事包”,就会显示在“数位图书馆”收藏的课程名称。打开“主题探索课程工具编辑箱”,网站会出现课程设计模板,共有10个选项,具体包括:课程基本资料、情境图片、标准、国际素养、情境、任务、教学设计、网络资源、评量设计和参考文献。其中标准是指台湾制定的中小学和高中职课程纲要,指标设计非常详细,每个领域、年段、学习工具、学习程度都有具体表述。我们的课程名称是《校园植物大搜索》,里面就有相应评价指标,如“选定某一(或某一类)植物和动物,作持续性观察,并记录其间发生的大事件。觉察植物会生长,觉察不同植物的特点,会辨认名称。注意到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及土地等环境”。这对课程目标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用不着教师自己去思考,只要到标准中去匹配即可。国际素养也是一个类似的标准库。“工具编辑箱”降低了教师开发主题课程的难度,能够让这种开放性主题课程普及开来,惠及更多的师生。

《校园植物大搜索》课程摘要:使用数码相机、PPT对我们的校园进行展示,提高PPT的制作与设计能力。分组制作校园植物分布图,了解校园植物分类和数量,对校园绿化布局提出建议。独立重点观察某种植物,了解生长习性和特点,记录秋冬变化情况。各地区学生用网络相互交流,了解不同的校园环境和地区植物种类差别,拓宽学生的视野。

情境

想和外地的小朋友们一起分享我们美丽的校园吗?校园里有哪些植物?怎样来进行分类?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和特点吗?它们的生长和当地的环境、气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如何来进一步美化校园和教室?

任务

活动1:美丽校园我来拍

开展以“美丽校园我来拍”为主题的摄影活动,进行诗意校园剪影,然后将照片做成演示文稿进行展示。作品必须为校园内拍摄的照片,且为原创,不得从网上下载。照片展示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新颖、创新,符合主题。幻灯片作品要有封面,里面照片数量要在20张以上,每张照片必须要有作品名称、拍摄地点和拍摄作者三个要素。一般情况下,一张幻灯片上有一张摄影作品,同一个地方不同角度拍摄的两到三张照片也可以放在同一张幻灯片上。播放效果设置为全部自动播放,幻灯片背景建议用黑色,字用白色,突出影像效果。

活动2:制作校园绿化平面图

在活动1中我们对校园的绿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能够对校园植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请同学们分组制作一份校园绿化平面图,在图上注明绿化植物的分布情况。说明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植物,也可对校园绿化提出你的建议。根据本地植物分布情况,还可以增加哪些植物。

活动3:制作植物说明书

请每位同学选择校园中的一种植物,用Word或PPT做一份介绍,然后在班级中进行演讲分享,让大家对校园植物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特别要关注这种植物在校园中的生存状态,它是否在健康成长,在季节中的变化,要有比较详细的观察日记。

课程实施

课程设计完成后,就进入开课环节。学生在网站上注册,加入教师开通的班级,注册是开放的,但必须要用到身份证号码。教师在开课时,会有三个选项,第一个是本校同班,第二个是本校跨班,第三个是跨校跨班级。本次课程是校际协作学习,所以选择第三个选项。开课成功后,进入具体课程页面,也就是群学网的“虚拟教室”。“虚拟教室”有9大板块,分别是课程内容、协同教学、编辑课程成员、课程作业管理、编组机制、合作学习日志、学生园地、学习讨论区和教学个案陈述。

“课程内容”是利用“主题探索课程编辑工具箱”提供的模板设计的课程设计,以学生的视角来说明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任务和作品要求。

“协同教学”是专为课程的指导老师团队设计的,有一个教师联络的备忘录,可以发表自己对课程教学进度、教学策略的看法,毕竟各校学生情况有差别,不可能做到步调全部统一。

“编辑课程成员”有两个功能,一是发出加入本课程的邀请函,二是确认申请加入的课程成员。申请加入课程也是有时间期限的,一旦超过了预定的日期,就无法再加入课程。

“课程作业管理”,教师根据课程的任务设计相应的作业要求,作业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凡是指导教师,都有权限和批改作业,不分学校和班级。

本次课程作业共有五项,分别是“美丽校园我来拍”小组合作方案、校园植物分布平面图、介绍校园电子小报、数字故事制作和思维导图作品。由于各校学生技术能力差异,完成作业的侧重点也有差别。

“编组机制”是对各校参与课程的学生进行编队,能设定小组名称和组长,成员可以来自本校,也可以来自不同学校。

“合作学习日志”,主要是方便师生查看各小组的学习记录,这个记录包括小组活动情况的记录,收集的电子资料。

“学生园地”,可以了解每位同学在群学网的学习情况,有登录次数,学习时间总量、学习积分,还有各组完成作业的情况和教师的评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群学网有一整套完善的学习积分评价体系,全程记录学生在网站上的活动情况,如果有学习贡献,系统会有积分奖励。

“学习讨论区”是本课程的一个小型论坛,师生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不仅仅是围绕学习内容,这是同学们最喜欢参与的地方,能相互增进了解,结交学友。

“我的教学个案陈述”在上文提及,是开课教师对本次课程的一个视频总结。

因本次课程是跨校跨班级,所以课程名称会在系统的第四个模块“虚拟学校”中出现,供有兴趣的学校师生申请加入。原定我们是四所学校共同参与这次远程协作学习活动,有台湾省嘉义县福乐小学、江西省吉安县敖城中心小学、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和甘肃省兰州市四十六中。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林奇贤教授发邮件来说,有一位台南市中西区进学小学二年级的林于安同学也想加入,我把她编入张家港市锦丰中心小学的一个小组中,她在学习讨论上比较活跃,介绍校园植物的微视频作品做得很棒。

教学反思

本次研习活动共有四所学校参与,大家通过群学网、QQ群、电子邮件进行协作交流,各位指导老师在课程的基本框架上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王林华老师用视频记录了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植物的养护工作。陈沛珊老师勇于接触新事物,利用QQ、QQ流,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李娜老师能够克服学业压力大的困难,带领部分同学开展校园植物拍摄活动。笔者与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林老师相互协作,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林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并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请语文学科陈老师指导学生撰写校园介绍的习作,然后结合学生的拍摄照片制作电子小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本次活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一次挑战,在群学网和花果山网注册,并把两个账号相连,取得虚拟币,加入到群学网的课程。群学网“虚拟教室”的小组功能、作业上传与分享、学习讨论区的使用;在校园内拍摄、整理照片,QQ群共享文件,用PCstory制作视频。这些都需要学生边学边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效率。在做“介绍我的校园”的视频时,因条件所限,没有配上语音,老师在作品规划时没有加以引导,照片的编排效果还要加强。在校园植物分布图和植物观察方面,没能落实,离课程的设计重点有所偏差。

在这次活动中,大家各自分组拍摄校园照片,制作校园植物分布图,再把照片做成介绍校园植物的微视频,在群学网上并相互浏览点评。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还互发电子邮件,彼此逐渐相知。在台湾同学的强烈要求下,双方利用QQ群视频开展了一次网络视频交流活动。在一个小时的视频互动中,锦丰中心小学的电脑房不断传出大家的开心笑声。一开始,两所学校的孩子们显得有些拘谨,有些冷场,但随着共同话题的拓展,现场气氛活泼起来,吹笛子、背唐诗、谈音乐、聊学业,时间到了还意犹未尽,大家共同期待下次再见。

虽然课程暂时结束,但我们还会继续深入,带领学生观察校园植物,制作植物介绍作品,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相信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能够更加高效地参与今后的研习活动。

校际活动设计与学习平台的适用性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从中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探究的课程。课程领域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和社区服务与实践。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形式一般是三到五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发挥团队智慧,共同探究。活动的方式有观察、实验、调查、采访,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根本。教师只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社会课堂、一个综合能力的训练场,一个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尤其是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活动,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由于现实种种原因,这种学习形式一直处于实验层次。活动主题的开发,首先要突出实践性,要让学生动手做,其次关于安全问题,尽量不出校园,再次要让参与活动的各校学生有内容可交流,要关注地区差异,才能显现出跨地区跨学校活动的优势。活动形式要多样化,用到各种学习工具,包括电脑、数码相机、办公软件、思维导图等,特别关注问题的激发,不能停留在资料的收集层次,要让学生能够批判地在真实的情境下来学习。

word会议邀请函范文9

    一、电子邮件能否作为证据

电子邮件能否作为证据,我国目前尚无规定,但电子邮件已被现代经济社会所接受却是现实。电子商务、电子教育、电子政府等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合同法》第十一条“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电子邮件已列为书面合同的一种形式。合同的双方通过电子邮件来达成,来实现购买行为。其购买、结算、质疑、退货、索赔等均是通过电子邮件来实现的。如今,网上订票、网上挂号、网上咨询已实际进入我们的生活。由此可见,如在涉及于此的诉讼中,负有举证义务的当事人必然会将双方往来的电子邮件作为证据提交到法庭,以支持自己的主张。这就为电子邮件可以成为证据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但是,在我国的诉讼法中,被承认的证据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当事人(被告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等七种。并未包含有电子邮件,而作为诉讼中的证据,其形式首先必须合法,即证据应是在法律所规定的证据范围之内,之所以这样,是为了保证诉讼程序的公正、合法、有效。但笔者认为,不论何种形式的证据,都必须符合两个基本特征:

1、是它确实是存在的事实,而非猜测和虚假的东西;

2、是它与案件事实有着客观联系。

在诉讼法中,虽对证据形式有所规定,但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证据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如在1980年的《刑事诉讼法》中并未将视听资料作为证据,但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并不排斥这种证据。而是将其作为书证或物证看待,在1996年的新刑诉法中,即将其列为一种独立的证据类型。同样电子邮件作为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如仅仅因为其未被列入证据种类,而简单地否定其证据效力,既脱离实际,又不利于查明案件事实。笔者认为我国合同法把电子邮件作为书证的一种不够准确。第一,书证的载体通常是纸张,使用设备较为简单,而电子邮件的载体是的数字化设备,使用设备较为复杂。第二,书证表现方式一目了然,直接表现,容易保存,电子邮件需专门的数字处理设备读取后用显示设备表现出来,不容易保存。第三,书证被复制,修改后易被技术鉴定出来,电子邮件无法证明是否被复制、改动,因为它被修改后无痕迹可查。因此,不易用我国传统理论对证据种类的划分,应将电子邮件作为一种新的证据种类。

    从当前国际发展情况看,联邦德国在1997年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面规范Internet的法律棗“多媒体法”(德文简称IUKDG),其中即有对电子邮件的规范。美国在发生了大量的电子邮件侵权纠纷后,联邦政府也正在积极推进制裁所谓“垃圾邮件”的立法活动。其各州政府开始对电子邮件侵权纠纷进行审判,如1997年11月德克萨斯州的TRAVIS郡审理的flowers.com E-mail侵权案中,电子邮件既作为直接证据被法庭确认,并据此判决赔偿。更有甚者,在1998年华盛顿州检察长亦以同样的事由和证据,对电子邮件侵权者提起了刑事起诉。所以,不论是从与国际发展同步,还是从适应高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而言,对于电子邮件均不宜采取只因证据形式不合法,而否认其效力的做法。

    二、电子邮件成为证据的条件以及认定

电子邮件与传统的通信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把人们所要表达的意思转化为数字信号,并通过网络传输呈现在对方的电脑屏幕上,因此互无“真迹”,充其量也只是在自己电脑上的打印件,而一经发件人从其“发件箱”、“回收站”中将文件删除,便不见踪影,而电脑打印件的易于伪造或删改的特性,而又不能不使人们对其疑虑有加,故电子邮件成为证据的条件应相对严格。

    在审查电子邮件的证据效力时,首先应对电子邮件的特征有所了解。电子邮件的最大特点是每个电子信箱均对应一个唯一的注册用户(它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些人),其用户名、账户名、密码均是唯一的。任何人只要掌握了某一注册用户的用户名、密码,就可在任何地方,使用任意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在该用户名所对应的电子信箱上收发、删除电子邮件。电子邮件还有一个特点是传输过程的复杂性,尤其是跨国界传递的邮件要辗转经过多个服务器才能到达目标服务器。在实践中,直接由电子邮件引发的纠纷尚不多见,其一般是以证据的形式出现,在以证据形式出现时,如果双方均对电子邮件的内容及收发人无异议,在诉讼中接受双方当事人的质证,认为可以作为证据认定,在此类情况下,电子邮件的证据形式已不重要,因当事人的承认性陈述本身就可以作为证据认定,而这种承认性陈述又可被电子邮件的内容所印证,所以,应当被法庭认定。

    如果双方在诉讼中对电子邮件有争议,不论是由电子邮件直接引发的纠纷还是以证据的形式出现的电子邮件,只要其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及关键问题的确定,即会引发争执,主要表现以下几种情况。

    1.对收发件人的认定

在诉讼中,如果当事人对电子邮件的收发人发生争议,在此种情况下,审查电子邮件的内容已无意义,因当事人如否认是电子邮件的收发人,实际上已经否认了电子邮件的内容。其最为典型的案例是发生在某大学的一名学生以另一学生的名义,发出了一封回绝那名学生受到留学邀请的电子邮件,致使那名学生失去了留学的机会。该案在审理中,被告人否认自己发出了这样一封电子邮件,而法庭主要是采用排除法来确认是否为被告人所为。很明显,在这里被告人否认自己是电子邮件的发件人比否认所发电子邮件的内容更为对自己有利。该案虽然最终以庭外调解结案,但如果双方未能和解,以排除法的结论来作为确认被告人侵权的证据是否充分,则值得商榷。以笔者的看法,在确认电子邮件的收发件人时,首先需查清的是电子邮件的地址是否是收发件人的,其是否拥有合法的用户名、账号、密码等,因每一个注册用户均对应一个电子邮件信箱,合法用户的上述资料及个人资料(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身份号码等)在“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即网络服务提供商) 处均有备案,如使用人的个人资料于ISP的备案一致,则可以确认该信箱是使用人的,在该用户的信箱密码未被他人盗用的情况下,以该信箱收发? 牡缱佑始淖髡?nbsp;即为信箱的拥有者。笔者曾遇一案,当事人否认自己给对方发出过财产情况的电子邮件,后经核对该电子邮件地址的ISP备案,与该当事人的情况一致,法庭据此确认该电子邮件的内容,并做出判决,结案后该当事人服判。

    当前,由于某种原因,有些信箱成为公用信箱,使用该类信箱的非注册用户,则无权要求获得法律上的保护。对开放自己的电子邮件信箱者,无异于等于放弃自己的权利。当然,电脑“黑客”的侵袭或恶意的发送匿名电子邮件则另当别论。

    2、电子合同收到与合同成立地点认定

“收到”这一概念,在电子商务贸易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法律意义。国际货物销售公约和大陆法规定,不论是发盘还是接受,均以抵达接收人或发盘人作为生效的条件之一。而英美法则规定,信件或电报一经发出,立即生效,生效的时间以投递邮件收据上邮局所盖邮戳为准,而不管对方是否收到。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为避免贸易纠纷,确定了“收到生效”的原则,也就是说,不论什么传递,只有在被对方适当地收到了,才具有法律意义。这就要求传递的单据必须能够进入对方在合同中指定的接收电脑。同时,在电子商务环境中,对收到的定义也作了严格的规定,即当传递进入到接收方的接收电脑时,即为收到,不管接受方有没有检查传递的内容。反之,在能进入指定的接受方的接收电脑之前,没有一份单据被认为是适当地接收了,也没有一份单据会产生法律上的义务。这与以纸张为基础的贸易环境中的情况是相一致的。

    我国新《合同法》规定:“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第十六条)”。该法同时规定,“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第三十四条)。

    3.对电子邮件内容的认定

电子邮件的内容,亦是在诉讼中不易认定的部分。在确定了收发件人后,就要对电子邮件的内容进行审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手书的信件,有“原件”与“复印件”之分,不易做假。因而电子邮件中,似乎已无“原件”与“复印件”之分,因电子邮件的内容是必须借助于计算机为载体才能呈现,离开了这一载体,即为电脑打印件。故以审查书证的传统审查方法进行审查,在此已不可行。因对这类证据的审查主要是审查其是否为原件,是否有本人签字,是否盖有公章。对境外的函件还需有公证、认证。

    但对电子邮件来说,所有这些审查方法均不可行,因电子邮件的传输方式已决定了电子邮件不具备上述特点。如仍以该种方法审查电子邮件,无异于将电子邮件排除在证据之外。当然,对于一般人员来说,直接在Internet mail的收件箱中删改纯电子邮件信件亦非易事,因收件箱中的电子邮件是只读文件,拒绝删改。其另存方式也只是改变文件的位置,文件的属性并未改变,仍是。eml文件。从外观上看,纯电子邮件信件的信头上均带有收发件人、收发件人的网址、收发件时间等详细资料。故对这类文件只要上述信息清楚,以笔者见,可以作为证据认定,如还有疑问,可要求当事人将电子邮件“转发”至承办人指定的计算机上或干脆通过“连机”、“共享”的方式直接到举证人的计算机上查阅原始信息(虽目前法院在设备上尚不能满足)。可能发生的删改一般是随电子邮件以“插入”“附件”方式发送的MIME非文本文件,如Word、Excel、gif、mpg文件乃至声音、影像等多媒体文件,因该类文件的打开是在相应的编辑软件下进行,故可以删改。该类文件的电脑打印件,与普通电脑打印出的文件无异。故仅凭打印件很难起到证据的作用。

    此外,另有一类电子邮件是被收发件人从其电脑中永远删除了,并据此否认收发过电子邮件。对此类情况目前尚无较好的办法。从技术上讲,已可以做到将所有“网上信息”搜集起来并永久保存,在必要时,通过检索使其还原。由于我国目前尚无要求网络服务商对传输的电子文件储存记录或转存的制度,造成了一旦发生争议,将无第三方可出具中立性的证据。而部分地方法规已有了相应规定。如《广东省对外贸易实施电子数据交换暂行规定》就规定:电子数据服务中心应有收到报文和被提取报文的回应和记录;电子报文的存贮期最短不得少于5年;对进行电子数据交换的协议双方发生争议时,以该中心提供的信息为准。如该方法被用于司法实践,将给审判工作带来极大便利。

    三、 合法举证问题

在通常诉讼过程中,谁主张,谁举证。但无纸化电子邮件交易中,举证是个难题,证据不好保存,也不便提取原告对于其主张的事实即却没有任何证据。因原告无法举证证明其主张的权利或法律事实令其承担败诉的风险,这是不公平的。如果要求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存在原告是否受到侵害尚不明确,且不谈受害的原因系电子签名(密码)被冒用,或因网络系统的不安全隐患所致,如何举证才合法呢?笔者认为;

1. 由当事人将邮件打印出来作为证据提交,其可信度较低,而且以Attach方式发送的非txt纯文本文件和Html文件,有时还不能随原邮件一块打印出来,需在其它专用软件中打印,而在专用软件中一般都有对原文件进行更改的功能。

    2.在诉讼之前,当事人可以请公证机关作出公证文书,也可以采取律师见证、外交机构认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鉴证以及利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制成视听资料等方式保存证据,或者申请人民法院采取诉前证据保全。

    取证的方式,最好以查看源代码并Coyy出所有内容粘贴到字处理软件中编辑并打印,这样能够取得邮件中的所有内容;附件中的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文件格式,尽可能不失真地用高档设备打印出来;如是声音文件的,可记录成文字后打印出来,并保留原声音文件便于将来庭审中质证。

    3.在诉讼中,当事人可以将导出的邮件放在软盘中提交人民法院,经对方质证后无异议的,可打印出来经双方当事人签字后附卷。如对方有异议,应由人民法院按现场勘验的方法取证,现场勘验的笔录应由双方当事人当场签字。另外,当事人只提交打印稿,而原件已从电脑中永久删除的,除非对方承认,否则无论对方是否有能力提出反证,该打印稿均不可作为定案的根据。因为此时无法判断该文件是否就是原件,更不能因对方举不出反证而确认该证据有效。

    4.认证机构在网络化的商事交易中处于枢纽地位,其义务之设定与履行,关系到电子商行业的成败。认证机构具有安全、真实、及时、公开、谨慎、保密等方面功能。因此,从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据真实有效。

    目前,虽然我国尚无完整规范Internet、E-mail的法规,Internet的普及程度亦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司法机关的设备尚无法满足审理此类纠纷的物质需要。但是,Internet、E-mail所带来的法律问题却已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电子证据的法规与其他法规相比,需要电子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多,这就给立法、司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外的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已使国外有了相对完善的计算机法律。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计算机法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来制定并完善我国的电子证据法律。电子证据法律必将成为网络时代的又一护航者。

    参考文献:

1.张楚著:《电子商务法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版。

2.王利明等:《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版。

3.刘采等:《全球电子商务》,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版。

4.最高人民法院:《人民司法》,2000度1-12期。

word会议邀请函范文10

(一)建立机构,明确责任

1、成立了领导机构。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藏区免费教育的实施意见》(办函[]156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为组长,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为副组长,军分区、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委维稳办、市发改委、市民族事务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与劳动社会保障局、市团委等14个单位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

2、明确了责任。市教育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具体指导、协调、组织和督促计划实施工作;做好成员单位的联络、协调工作;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负责统筹安排藏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学校的建设任务和有关资金、项目管理。

市委统战部、市民族事务局负责指导计划实施中的民族、工作。

市委组织部、团市委负责指导藏区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和党团员发展工作。

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指导藏区“9+3”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工作。

市维稳办、市公安局、市司法局负责指导和协调计划实施中的维护稳定、治安和法制教育工作。

军分区负责指导、实施学生军训工作,开展国防教育。

市委宣传部负责计划实施中的宣传工作。

市民政局负责指导对藏区学生的关心关爱及救济工作。

3、具体工作。具体工作由分管职业教育的副局长胡北负责,同时成立了“9+3”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主任、副主任各一名和一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相关县(市、区)、学校建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由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并配备了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管理工作。

(二)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1、精心准备。6月份,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市虽然是“5.12”特大地震重灾区,也接受了藏区“9+3”免费教育学生的任务。接受任务后,市委、市政府立即召开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市教育局具体做了五件事:一是召开局工委、行政会议,传达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会议精神,对接收藏区学生做了具体安排,成立了接待小组,确定了责任科室,集中人力、物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二是确定了接收藏区“9+3”学生学校。三是召开了接收藏区“9+3”学生任务学校校长及所在区(市)教育局长、科(股)长和市教育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会议,对接收藏区学生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1)按照“热烈、有序、安全”的原则,周密安排藏区学生接收工作;(2)尊重藏区学生风俗和习惯,精心做好安置工作,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3)优化课程设置,坚持因材施教,加强教育工作,引导藏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4)深入开展关爱行动,帮助藏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5)充分发挥藏区管理教师、双语教师和管理干部的作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提出“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办好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班,要以深厚的民族感情办好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班,要投入优秀的师资力量办好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班,要把先进的实训设备用于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班教学,要把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作为学校“一把手”工程来抓。在把握民族政策、把握民族学生特点、把握民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状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四是召开局机关职工大会,号召全局职工都要关心、支持这项工作,并纳入年终工作考核。五是组织相关科室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到四所学校检查准备工作情况。四所学校多次召开校长办公会和校务会进行讨论,还分别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全校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教师大会、管理人员大会,反复说明“9+3”免费教育计划的重要意义,要求师生员工高度重视,认真准备。

2、学校重视。六所学校校领导多次查看教学和生活设施的准备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为了在学生到来之前对藏区学生有一定了解,6月,商贸校由在藏区工作过的李正春副校长带队前往阿坝州,已接收“9+3”学生的一职中、成都铁路运输学校考察学习;职中也组织人员赴市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考察,学习兄弟学校的管理经验。省信息通信学校还确定了储备班主任人选,经过三次培训,并协助现有班主任工作,期末考核,根据其工作和表现,决定是否聘为下一届“9+3”学生班主任。

3、招收藏区学生情况。两年多来,市接收藏区学生学校共6所,全为部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4所,分别为省商贸学校、省信息通信学校、西南安装高级技工学校、省市职业中专学校;新增2所,分别为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省什邡市职业中专学校。现有在校生997名,涉及专业16个。学生来自阿坝藏族自治州的13个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县。我市997名在校“9+3”学生中,省商贸学校217人,省信息通信学校264人,西南安装高级技工学校166人,省市职业中专学校117人,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118人,什邡市职业中专学校106人。

(三)领导重视,亲切关怀

1、省委、省政府领导关怀。10月2日,省委副书记李崇禧到视察实施“藏区学生“9+3”免费教育计划”落实情况,看望了正在进行军训和入学教育的藏区学生,并与师生座谈。李崇禧勉励藏区学生要珍惜在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拼命学习,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必须学会吃苦。要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培养五种思想:一是感恩的思想,二是仁爱的思想,三是上进的思想,四是爱国的思想,五是自强的思想。同时对各级党委、政府和接受“9+3”任务的学校也提出了要求:一是各地、各部门和学校,要尽全力帮助从藏区来的学生,要把接受藏区学生的中职学校办成全省最好、全省有名的学校;二是各承担“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要安排他们就读有前景的专业;三是严格管理,与内地学生一视同仁;四是要关爱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省委副秘书长马波,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副市长、参加了视察和座谈活动。书记还与信息通信学校师生共进晚餐。

10月5日,省委副书记李崇禧、副省长对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工作作了重要批示。

副省长还要求,要按照“政府主抓,属地管理,输出地配合,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藏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健全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挑战性;加强内地中职学校藏区新生的教育管理,不仅是学校和教育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省教育厅姜树林副厅长多次到学校看望学生,实地察看学生生活场所,并对学校“9+3”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省委督察组的同志也多次到学校了解情况,看望学生。

2、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领导经常深入学校实地察看藏区学生住宿、生活和学习环境,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鼓励藏区学生刻苦学习,学好技能,健康成长,建设家乡,回报社会。

每逢节假日,肖龙溪副市长、市教育局彭勇局长、胡北副局长带领相关科室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到藏区免费教育学校,向校长和藏区带队老师、双语教师和管理干部致以节日的问候,为他们发放礼品和慰问金。10月1日国庆佳节,市教育局局长冒雨到“9+3”学校看望和慰问“9+3”学生及驻校藏区干部、班主任和教师。学生及干部、教师深受感动。市教育局局长、分管副局长等领导平时还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团市委等单位的领导多次与学校共同讨论管理细节。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推动了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3、调查研究深入。10月7—12日,省教厅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联络员赖英莉与市教育局工作人员一起,深入辖区内的市职业中专学校、省信息通信学校、省商贸学校、西南安装高级技工学校,召开藏区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征求藏区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座谈中,部分学生对学校食堂及工作人员的卫生,学生澡堂、寝室设施设备,教师的教学工作等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工作组将学校存在的问题分类整理提交学校,并及时与学校衔接沟通,尽快得到了解决,学生十分满意。

4、关爱学生。年10月8日,西南工程学校藏区学生更登甲木措出现腹泻,浑身无力,发烧,间歇咳嗽,经医生和学校商量,让其住院观察,因病情严重,10月9日下午,市人民医院医生建议转院。

在市医院和学校组织转院的同时,学校艰难的与更登甲木措的母亲取得联系,将病情告知了她,同时告诉她,学校和医院将全力抢救她儿子的性命。10月9日17:30左右,更登甲木措转入华西医院并被立即送入重症监护室,受到精心护理;19:00多,华西医院下达病危通知。经华西医院医生全力抢救,学校藏汉干部、教师全力陪护,10月10日凌晨,更登甲木措转危为安(更登甲木措患的是血液感染性休克病)。省教育厅驻“9+3”联络员赖英莉多次过问更登甲木措病情,并及时向省教育厅有关领导作了汇报。

市政府副市长10月10日批示:学校要配合医院做好康复治疗工作。10月19日该生病愈出院,学校支付了全部医疗费用19,639元。

西南安装高级技工学校09级机电安装五班藏族学生参年6月在家乡一工地打工,不慎将左手摔伤,造成手腕骨折,无钱到正规医院医治,在当地草地医生处医治,结果导致左手骨折未痊愈并加重病情,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该生2009年9月11日到西南安装高级技工学校就读,学校花费2万多元为其医治。

2010年3月17日上午,省信息通信学校“9+3”一女生妇科出血,市医院不具备手术条件和技术,学校立即将其转往华西医院治疗,学校支付医疗费1万多元。

(四)科学管理,规范行为

1、解决“五个到位”“四个问题”。为使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工作顺利推进,市教育局多次召开有关中职学校校长会,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五个到位”,解决“四个问题”,即“认识到位、管理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保障到位”,学校要改进管理方法,树立全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着力解决好“态度问题、责任意识问题、方法问题、途径问题”。教师要当好“两长”,即在学生管理上,藏区学生与汉族学生一视同仁,学校老师要成为藏区学生的“师长”,在生活上要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成为藏区学生的“家长”。

2、“以人为本”抓管理。藏区学生远离家乡求学,陌生的环境、迥异的生活习惯、民族思想观念的差异等等都需要慢慢磨合,最终达到融合,这就需要管理工作具有超前意识和科学意识,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宽严相济”的原则,围绕抓好学生常规管理,强化学生法纪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开展“文明评比月”、“法制教学月”、“感恩教育月”、“素质教育月”等专项教育培养方式,“由宽到严”,“从牵手到放手”,“特殊不特别”的人性化管理,收到了显著效果。

职中成立了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12人领导小组,下设12人管理及活动小组、11人教学管理小组、10人突发事件应急小组、7人后勤保障服务小组、40人轮流夜间和节假日护校值班管理小组,组成了共计65人次的藏区学生管理团队,全面负责,落实藏区学生的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探讨研究。制定了《“9+3”藏区学生管理方案》,信息通信学校制定了《藏区学生管理预案》,各学校选派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在藏区有长时间工作经历的老师担任班主任,并对班主任进行了专门培训。

3、营造“家”的氛围。藏区学生到达当天,职中藏区管理团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到迎接学生,一组在学校负责接待,安排食宿,发放生活用品,并熬制了香味十足的奶茶;提行李、送茶水、量体温、拉家常……,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一直到凌晨3:30分将藏区106位学生全部安排好,老师们才离开学校。各学校在藏区学生入校后,教师都会深入到课堂、寝室、操场、食堂等,采取多种形式逐一了解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家庭和本人情况。通过接触,发现藏区学生身上具有很多优点:善良、纯朴、重情义、尊敬长辈、做事执着等。他们也有缺点:知识面窄、自卑、害羞、认死理、易冲动、自理能力和卫生习惯差等。针对这些情况。与阿坝州驻校工作组的同志沟通协作,安排教师组成心理辅导小组,为性格内向的学生、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各学校在生活方面都把藏区学生当成亲人来关怀,细致入微,事事操心。关心学生的伙食口味、住宿情况;教他们整理床铺、打扫环境和个人清洁卫生;带领学生上街购物、办理银行卡、手机卡;组织学生体检、办理保险、防控甲流;优先注射甲流疫苗等,学校24小时都安排有专人陪护学生到医院就诊治疗。职中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专门为他们添置了液晶电视、乒乓球桌等,为他们举办篮球、足球友谊赛,加强他们对汉族学生的交流与认同;周末开放图书室和计算机房,方便他们上网学习娱乐。中国移动公司分公司团委还为这些学生献出了爱心,送来了日用品和衣服,让他们感受到了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这点点滴滴,包含了多少人的关爱,学生情不自禁地称呼学校的老师为“妈妈”、“爸爸”。

4、抓军训规范学生行为。藏区学生进校后,全市统一组织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军事训练,军训当中通过教官的严格要求和规范训练,让他们知道了学生和军人一样,应该遵守铁的纪律。信息通信学校三位校长和学生处长分别为学生进行了四个专题讲座,全面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懂得了纪律的约束性和重要性,同时教会他们像军人一样的生活习惯和作风,逐步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还让他们懂得对违纪学生的教育处理和本地学生一样,一视同仁。职中十月上旬还组织了“9+3”学生到金堂清江监狱进行法制教育,让他们听取部分典型的犯人现身说法,真实地体会犯人的心路历程,教育学生遵纪守法,还特邀监狱的一名心理咨询师,对学生们进行法制心理辅导,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增强学生法制意识。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各学校还建立了“警务室”和“警校共育办公室”,省信息通信学校与旌阳区公安局凯江路派出所,建立了警校联动的治安管理机制,对学校实行定点、定位、定时巡视,确保学校安全。城西派出所指导员张宏伟被职中聘为法制辅导员,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10月20日,学校邀请市检察院的副检察长同志到学校进行法制讲座,以很多典型的案例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以此对学生进行警示;10月下旬,又组织藏区学生参观市特警队的办公区和警察的生活区,感受警官生活的严谨,邀请特警队的警官们到学校与全校学生进行联谊活动,拉歌、拔河、独唱以及其他的互动活动,增进了师生们对警察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逐步树立起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6、培养“9+3”学生干部,促进有效管理。西南工程学校把藏区学生干部的培养作为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培养,建立一支有自我控制能力,有威信,有团队意识的藏区学生干部队伍,最终实现无为而治。什邡职中决定将现有的34名藏区学生培养成学生干部,为今后学校接受新的藏区学生打好管理基础。

省商贸学校在全省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专题发言。

7、“9+3”工作成效显著。由于领导重视,工作扎实,措施有力,我市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工作得到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一行到调研,对我市藏区“9+3”免费中职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指出经验值得全国推广。教育部拟在开现场会。省政府督导组督查后指出:“9+3”工作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从完成任务向做强事业转变;二是从重个性、重差异向一视同仁转变;三是从管得住向管得好转变;四是从单一管理向重在专业实践转变;五是从重在学生行为习惯向重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转变。

(五)因材施教,快乐学习

1、摸清家底,制定方案。各学校接受藏区学生“9+3”免费中职教育任务后,对学生情况进行了摸底分析,在首批学生中文化层次差距很大,其中,没有上过小学或小学肄业46人,小学毕业69人,初中毕业307人,高职毕业或肄业34人;汉语水平为:能听、说、写汉字的370人,能听、说、不能写汉字的54人,完全不懂汉语的32人。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各学校决定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办法进行教学。省信息通信学校在教学研讨会的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管理预案》,教学预案突出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纪律以及关爱教育四个重点。教师们积极行动,撰写了29篇“9+3”教学论文。7月27日,学校召开了“9+3”教学研讨会,教师们在会上做了论文交流和讨论。会后,这29篇论文修改后汇编成册,供教师们相互借鉴。通过论文写作与教学研讨,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

2、因材施教。职中在全面扎实推进专业教学的同时专门为学生开设文化补习班,特邀重点小学的优秀教师为他们补习语文、数学、普通话等基础文化知识,逐步缩小他们之间的文化差距,弥补并提高他们的基础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他们学习专业技术课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平时科任老师对不同文化层次的藏区学生进行分别要求,有针对性地重点辅导。专业课教师分别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到西林汽车集团公司、市经纬机械厂现场参观,实地考察了解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从阶段测试和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部分学生成绩进步显著,达到了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

3、改革对“9+3”学生的考核评估办法。针对“9+3”学生的特殊性,为了促进学生进步,帮助学生成长,让学生明确前进目标,让学生找到自身的闪光点,找到自信,发现不足,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信息通信学校倡导“不唯基础唯进步”,积极实施发展性评价制度。每学期初,每个学生要就自己的语言、学习、道德、技能、文艺体育等各方面填写现状评价表,并制定学期发展目标。每学期末,学生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对比自己学期初的目标,通过总结反思,评价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共同核实每阶段的表现。根据前一阶段的表现,共同制订下一阶段的目标。《“9+3”学生发展性评价表》装入学生学籍档案。每学期末,学校召开总结大会,表彰各方面进步突出的同学,给学生家长发喜报,通报学生的成长情况。经过一学年的实践,通过发展性评价,让学生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激励学生天天有进步,月月有进步,年年有进步。

4、改革课堂教学。信息通信学校秉承“教学为重,技能为优,就业为本”的理念,十分重视“9+3”教学工作。学校针对藏区学生理论差、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学校通过学习宁波市职业技术学院经验,推出了“实战教学模式”,强调一堂好课的三个标准:“课堂是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是否突出能力培养,能力是否通过项目来检验”。专业课程的每个单元有项目,整个课程也有项目。比如,学生学习WORD,制作“新年祝福”电子报刊,完成了一个综合实战项目。“9+3”学生去年9月入校以来,学校面向全体“9+3”学生组建了各种学习兴趣为主的业余兴趣班,免费在业余时间为学生开放“计算机绿色机房”,并派出了专业老师无偿辅导。学生踊跃参加业余兴趣班的学习,2009级的“9+3”学生都参加了计算机五笔录入兴趣班的学习。2009年春季学期的计算机兴趣班主要是结合专业课的安排学习WORD、EXCEL。下一步还将学习计算机组装、网络建设、网页制作、互联网技术、动漫设计。通过开办业余兴趣班,弥补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课余生活,使学生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特别是促进了“9+3”学生的管理工作,放得开,收得拢,做到了无为而治。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到学校调研,对学校“9+3”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学校的办学经验值得在全国推广。鲁昕副部长表示,教育部拟在信息通信学校召开民族教育工作现场会。

5、改革教学模式。西南工程学校选择就业率高、就业薪酬高的“双高”专业安排藏区“9+3”学生学习。学校根据对藏区“9+3”学生的前期基本情况的调查,针对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按原有固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是不能实现其培养目标的。为此,学校决定对藏区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开放式、多层次教学方案,即: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学时确定、学分配置、教学模式等具体内容在学期初或学期中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意愿分层次予以安排和实施,这虽然增加了教学组织的难度,但更适合藏区“9+3”学生的具体情况,也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藏区学生在体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针对这一特点,教学安排上,学校在保证学生理论基本知识“够用”的基础上,增加技能实训课课时数和实训内容,采用理论和实训交叉进行,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对“9+3”学生的技能培养,不是单一工种的培训,而是以一个工种为主来实现综合技能的培养。因制定的开放式、多层次教学方案,很容易在教学行为上出现分歧,产生随意性,这就需要学校进行教学动态跟踪管理。为此,学校制定了全程跟踪管理方案和教学调整的预备方案,指定专人负责收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处理教学偏差,以保证教学质量。

6、突出学生重点,分层次教学。省商贸学校对藏区“9+3”学生进行了入学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调整教学计划,挑选出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组织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做到“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次教学,对语言不通的学生制定了单独教学的培养方案。在教学中,突出技能训练,重点加强了同学们的汽车维修、钳工、餐饮服务、导游讲解等的训练。

(六)感恩教育,凝聚力量

1、营造“感恩”环境。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藏区“9+3”学生,国家和学校、老师对他们关爱有加。为使他们具有感恩的意识,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学习,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感谢学校,感谢自己的父母朋友以及身边每个关心爱护自己的人。10月3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职中以“增进民族团结、增进班级凝聚力、感恩教育、生日祝福”为主题,来自藏区新生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庆中秋晚会”,为12位10月份过生日的同学买回生日蛋糕,让同学们为他们唱生日祝福歌,学校为他们赠送生日小礼物;学校教师以及相关市领导和藏区学生载歌载舞,中间还穿插藏区学生同省领导、父母亲的电话问候,传达深深地思念之情。通过学生与家长、与省委副书记李崇禧的通话活动,教育学生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记住党和政府的关爱,好好读书,报效祖国。一个叫德清泽让德学生在写给他爸爸的信中说:从2009年到学习,已经有一年时间了,虽然我不在家,但这里的老师就像你们一样关心我、爱护我,希望你不要担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不给你丢脸,也不给马尔康丢脸。这次中秋节虽然我不能回家,但是老师给了我们家的温暖。为了不让我们感到寂寞,老师们没有和家人过中秋节而是和我们一起过。学校校长付校长、党支部尹书记、政教处宋主任和关心爱护我们的付老师,一起带着我和几名同学到公园玩。后来老师又带我们到农家乐去吃饭,饭桌上的菜我们从来都没有品尝过。晚上,老师们又安排了“中秋晚会”,老师们各自表演了节目,我们三个班也各派了一名代表唱歌。节目十分精彩,同学们都很开心。这样的气氛一直维持了很久,直到我们点名休息时心里还是一样激动。这一天,这一年的中秋节过去了,留在我们心里的却是老师们关心、爱护我们的身影,这个影子永远留在我们心里。爸爸,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我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我了,请你不要为我担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而且老师们对我们又那么好,我知道这次机会对我来说来之不易,所以我一定要好好珍惜,学好本领,为自己的将来铺路搭桥。杨建同学在给他爸妈的信中说:金秋佳节至,月圆倍思亲。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又到了每年的咱们团圆、聚餐赏月的时候了,同样的团圆却有着和以往不同的感受。爸爸妈妈,今年儿子虽然没有和你们一同过中秋节,但今年在学校里和老师们一同过中秋节时,我能感受得到和你们一同过节时的快乐和温暖。学校给我们每一位藏区学生安排了一位老师帮扶我们藏区学生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节日早晨,老师们一大早就在宿舍门外等我们了。帮扶我的老师是班主任,班主任和其他几位老师商量要带我们到三星堆去玩。三星堆真的好漂亮哦!每到了一个好看的景点时老师就和我们合影,每到达一个草坪时老师就会和我们一起躺在草坪上,那一刻,我们就像躺在自己家乡宽广的草原上。玩遍了三星堆后就带我们到了一个当地非常有名气的农家乐吃午饭,老师把农家乐里最贵最好吃的菜给我们点上,而平时我们的老师是多么的节俭,可今天为了我们老师也不节俭了。在吃饭的时候老师像你俩一样给我们夹菜、倒饮料。晚上,老师还特意给我们组织了中秋晚会活动,晚会中老师给我们唱歌、跳舞、朗诵诗歌、发月饼,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在家时的那般温暖。在这里老师对我们真的很好,好像和你们在一起一般。爸爸妈妈,儿子今后一定好好学习、刻苦学习,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读好书,做一名好学生。

2、开展“感恩”活动。11月初,组织校团委、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倡议学生每周给父母一个电话,一个月一封书信,一学期交一张成绩单,开展“感恩父母,你我同行”活动。“9+3”学生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给远方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告诉自己的家人,自己在这边的学习和生活,让父母放心。其中有一个学生泽仁哈幺的家长给学校回信代表所有藏区学生对学校表示感谢。信中这样写到:“我的女儿没读过多少书,汉话也不会说,性格内向,通过本学期在你们学校学习,她会写汉字、说汉话,性格也开朗了,这次收到她的信和照片,我们全家非常高兴,这些都是你们帮助和教育的结果,你们辛苦了,我们全家感谢你们全校老师和同学们。”通过感恩教育,学校学生的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懂得节约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整个校园讲文明,懂礼貌蔚然成风。

(七)家校联系,寓教于乐

1、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平台。藏区学生离家遥远,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职中负责德育工作的尹红和班主任采取了通过电话、信件传递等方式和家长们沟通,让家长知晓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了解分析学生家庭状况、成长环境,在家时的思想状况及表现,学习、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表现,指导家长正确育人的方法;比如,12秋汽修二班的华尔丹,家庭比较穷,花钱却不懂得节约,几天时间把自己带来的500元花完了,没有钱就打电话叫父母转账,可父母说过些日子转50元过来,当时他已欠下班主任上百元的欠款。家长居然给班主任说:他要用钱你就借给他。班主任耐心教育华尔丹要体谅父母、节约用钱,同时多次和家长沟通,希望配合教育孩子懂得节约。如今,华尔丹已能节约用钱,体谅父母了。另外,通过电话征求家长对学校的管理意见和建议,争取家长支持、协助学校教育学生;对个别学生采取有针对性地教育。家校联系这种方式,解决了很多学校单方面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2、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藏区学生由于远离家乡和父母,生活和学习环境变化较大,生活习惯、民族信仰、思想意识都与汉族地区不同,因此思想上出现想家、想念亲朋好友、情绪不稳定、抵触发泄等情况,学校为他们安排了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和三位具有丰富教育管理工作经验的优秀教师给他们进行心理辅导。老师们发现,这批学生中有部分性格内向、表现很害羞;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常常出现情绪不稳定,做事容易情绪化;部分文化水平低(或者文盲)、汉语水平低难以交流的学生,常表现出很自卑,不和群;部分学生性格耿直、冲动、容易发生矛盾纠纷;还有一小部分学生离校休学时间过长,身上沾染了很多社会习气,行为习惯极差。在掌握了这些情况后,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积极行动起来,有的放矢地和他们谈心交友,排解心理障碍。比如,有一个学生,今年19岁,来校读书前已离校4年之久,染上了许多社会不良习气,甚至染过,曾因群殴被拘留过。通过深入了解,他家里面姊妹八个,上面七个姐姐,他是一个独儿,从小娇生惯养,行为乖张、情绪化,经常冲动,了解了他的家庭背景后,立即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今后学校与家庭教育达成一致,之后,老师经常把他找到身边促膝谈心,和他交朋友,并对他的意志品质进行分析,性格倾向性进行鉴定,告知他今后应如何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否则会后悔终生。现在这个学生在各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大转变。正是因为学校采取了果断措施,积极做好心理辅导,化解了很多矛盾纠纷,及时平息冲突、制止扩大事态起到了重要作用,预防并减少了心理问题引发突发事件,有力保障了藏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他们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得以平稳过渡并逐步稳定。

另外,对那些文明礼貌、勤奋学习、热爱集体、乐于助人、热爱劳动,进步最大的学生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进行表彰,而且把学生得到的奖状寄回他们的家乡,使他们感到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同,他们的人格受到了尊重,他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并找回了自信,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了全面提高“9+3”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懂文明、重礼仪,进行地方文化教育。年10月23日,职中校团委组织“9+3”学生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馆内展出的古蜀国先民留下的精美玉器、青铜器,让学生非常震憾,他们被古蜀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秘莫测深深吸引,他们认真聆听导游的讲解,了解到三星堆古蜀文化就是岷江文化的延伸,知道了自己的故乡与千里之外的三星堆古蜀遗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血脉相承的渊源,藏汉本是一家人啊!每到一个好的景点,老师们都与同学们合影留念;每到一块草坪,老师都和学生一起躺在草坪上。一个学生在写给家长的信中说:“那一刻,我们就像躺在家乡辽阔的草原上。”参观后,老师们和藏区学生一起跳起了藏族的锅庄舞,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市市长毛君甫为藏区学生献上一首藏族民歌,他用歌声表达了对同学们的关怀之情和美好的祝福。有的老师还带学生到亲戚家做客,让学生了解当地人情世故,如何尊老爱幼。有的老师带学生到农家乐与与朋友谈天说地,让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走亲访友,作客串户,增进了师生感情,了解了风土人情,营造了“家”的气氛。为了给“9+3”藏区学生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12月初,职中校团委组织开展了学校艺术节,主要内容有:书画作品展、学生演讲比赛、合唱比赛、师生同台表演的综合文艺节目等。藏区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因为他们喜欢表演,特别是他们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歌舞,演绎出了民族原生态天籁艺术,其中的36名藏区学生舞蹈还代表市参加了市群众文艺汇报演出,受到了广泛好评。

(八)抓党团组织建设,促学生上进精神

是实施“9+3”教育的第三年,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管理模式,以党团组织建设为抓手,以育人为核心,以民族融合为己任,全面提升“9+3”教育质量。

1、抓党团组织建设。西南工程学校积极组织“9+3”学生参加业余党校培训,在“9+3”学生中,有64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36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11人被发展为预备党员,有82人参加了团组织;省商贸学校通过党课和业余党校培训,已有70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现有预备党员13人。

全市997名“9+3”学生中,已有404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有入党积极分子192名,预备党员58名,中共正式党员4名。2011年5月13日,彭勇局长在全省“9+3”学生党员发展座谈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全市现有“9+3”学生团员701人。

2、狠抓就业工作,着重抓了“9+3”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意识、社会责任教育。全部落实新生就业岗位390个。西南安装高级技工学校“9+3”学生就业有五个特点(“四高一少”):一是基本做到按专业就业,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二是基本落实在具有规模效益的企业就业,就业稳定性高;三是专业设置决定了学生就业薪酬高;四是基本上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绝大多数在省外就业,就业质量高;五是无一回州就业,回州就业少(0)。全市“9+3”就业工作做到了“三个满意”:藏区学生满意,藏区老百姓满意,藏区各级政府满意。今年3月22日,胡北副局长在全省“9+3”就业工作会上作了经验介绍。

3、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精神。以活动为载体,对“9+3”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增进民族团结、增进同学友谊等教育。2011年6月20日,省“9+3”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文艺汇演,共17个节目,我市省信息通信学校和职中参演节目2个,均获得优秀奖。省商贸学校从重在学生行为习惯向重在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精神转变。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教书育人,培养“技能之星”、“奉献之星”、“友爱之星”、“劳动之星”、“勤俭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内务之星”……,“星星”向荣,星星闪耀。学生中参加翔云学生艺术团的达80人,参加其他社团的160余人,学生会干部9人,校团委干部3人,评为军训标兵的32人,三年来获得各种奖励和表彰的310余人次。中江职中在今年国庆期间组织“9+3”学生参观“抗美援朝特级英雄”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9+3”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纪念馆全部展厅。看着馆中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收藏品,听着解说员详细的讲解,同学们被那种“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深深感染,驻足在展厅中,久久不愿离去。参观结束后,全体“9+3”同学在特级英雄雕塑前进行了以“继承先烈遗志,热爱祖国,忠诚人民,不怕困难,敢于胜利,自信坚强”为主题的宣誓。

4、以宣传舆论工作为引领,推动“9+3”工作健康发展。我市“9+3”办及各“9+3”学校向省及以上新闻媒体推荐“9+3”典型人物和事件40多个。

5、积极推动“9+3”学生到部队训练入伍。对全市2009级390名学生中男生全部动员,报名达89人,体检政审合格入伍27人。

6、创新管理模式。

一是把握报到关,新生报到经过17个程序关口,入学教育成效显著;二是积极推行“9+3”学生与内地学生“混班混住”模式,积极探索“混班混住”模式管理办法;三是处处体现一视同仁管理、常态化管理;四是对6起恶性事件处理时,凸显前瞻性;五是深化“三禁两不”,向市政法委报告“9+3”学生校外被刺事件,政治校园周边环境,合理维护“9+3”学生合法权益。职中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学校工作会上作经验发言。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工作难度大。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思想素质、年龄等各方面因素差距太大,参差不齐,男生哥们儿义气重,自制力差,好冲动,易打架且不计后果,教育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二)经费严重不足。“9+3”学生教育成本较高,按照上级相关文件要求,各校成立了“9+3”办公室,加强教学和管理人员配备,并购买相关设备,增添设施,学生打架斗殴伤害、生病等需要学校支付经费,学校被迫压缩其他经费开支,影响了整个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学生就业观念转变难度大。各校对“9+3”学生开展了职业生涯培训,也对“9+3”学生进行了就业意向调查。但“9+3”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很难,他们“就业”“创业”认识停留在“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培养目标方向上不是特别容易把握。

(四)生活习惯差,他们是父母呵护下长大的青年,乱用手中的钱财,不懂节约和安排。

(五)接收“9+3”学校校际间沟通交流少,尚未形成共同教育学生的平台。

三、措施和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9+3”免费教育计划的重大意义。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9+3”免费教育列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办好这项事关藏区长治久安和藏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事,让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放心,让藏区群众满意,让藏区学生学有所成。

(二)明确“9+3”免费教育计划工作的目标。省决定通过连续五年招收“9+3”学生50000人,学生在内地中职学校学习时间跨度为8年。通过连续8年的“9+3”免费教育计划实施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藏区孩子将全部达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文化,具备中等职业技能,彻底改善藏区学生的受教育状况。这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促使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进一步对“9+3”工作加强指导,强化管理,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加强对“9+3”藏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感恩教育,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五)加强对“9+3”藏区学生的法纪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养成良好的为人处事行为。

word会议邀请函范文11

关键词:网络 (互联网) 网络犯罪 犯罪行为地 犯罪结果地 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

-

一、引言

网络犯罪是指危害计算机系统、网络和计算机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对这些系统、网络和数据进行滥用的行为[②].网络犯罪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扩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肆意蔓延,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③].世界各国均力图对网络犯罪进行严厉打击,但是网络空间作为“第五空间”,网络犯罪以其在独特的“虚无空间”中的犯罪区别于传统的具有稳定物理空间范围的犯罪类型,是一种新型的犯罪类型;各国刑法对网络犯罪的立法和司法又不统一和协调,尤其是对网络犯罪如何行使刑事管辖权缺乏明确的立法和司法协调机制,造成了对网络犯罪打击“力不从心”。而网络空间中犯罪行为地与结果地的确认是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确认的核心标准,围绕着“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问题,世界各国对此进行着不懈地理论探讨和立法、司法实践,力图找到一条有效地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这种“跨国界”的犯罪[④].本文认为可以在通过变通解释现有的犯罪行为地与结果地理论和法律制度,适应打击网络犯罪的需要。本文以单独制定中国网络刑法为宗旨,构建网络空间中的犯罪行为地与结果地理论和法律制度。

二、网络与网络犯罪的特征

网络刑事案件和互联网有着密切的联系。互联网是由网址和密码组合成的虚拟的但是客观存在的世界[⑤],一个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成千上万相互协作的网络以及网络所承载的信息结合而成的集合体[⑥],它是由计算机语言符号“0”和“1”编写所形成的计算机数字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产物,同时,它不仅是一个有形的用各种缆线连接的计算机网络,而且是作为一个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资源最丰富、使用最为迅捷的网络信息库[⑦].从表现形式上看,互联网不仅是一张网络,还包括网上的信息。从功能上讲,互联网是由电话系统、邮政服务、新闻媒体、购物中心、信息集散地、音像传播系统等功能结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互联网运用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er)技术以及传输控制协议和Internet协议(TCP/IP)将全球原本独立的计算机网络连为一体,形成一个虚拟的无国界的“地球村落”。

和网络犯罪密切相关的网络空间特征主要是[⑧]:

(1)客观性。网络空间的客观性不是指构成网络外部条件的计算机终端和缆线等硬件设备、计算机程序的客观存在性,而是指由这些外部条件支持着的独立的信息传播、交汇、衍生的空间的客观存在性和可感知性。网络空间是不可视和触摸的,可视的只是具体计算机信息在屏幕上的显示,但不能因此否认它的存在,它和地理空间(或称作“物理空间”)一样可以被感知。在网上的行为一样可以对客观的外在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正因为网络的这种客观性在信息时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世界各国正力图通过民事、经济、行政、刑事等包括法律在内的综合制度加大对网络和网络行为的管理和控制。

(2)全球性。网络的全球性是指行为人实施网络犯罪的行为在网络空间中转化为数据信号形式可以在瞬间抽象地“越过国界”,出现在世界上有网络连接的其他国家,它是网络空间最重要的特点,也是据以产生大量跨国管辖问题的基础。目前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使用网络,只是在普及的程度上存在天壤之别。网络使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地球村”,在这个村里,没有物理空间上的有形界线,包括国界和任何地区界线,彼此之间可以无界线的交流信息,互联网用户可以自由地互相访问、交流、共享信息,开展跨国商业、文化等活动。因此网络空间的一体化的自由状态是计算机联网并全球化的结果。今后随着加入互联网的地区和用户的增多,网络空间也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和膨胀,直至每个用户都能足不出户,人不离国,和世界各国人们随意沟通。

(3)管理的非中心化。网络空间中没有最集中的管理,互联网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作为其他计算机的服务器(server)。这种对网络空间的管理的非中心化倾向是由互联网核心技术本身决定的,因此,在网络空间里没有中心,没有集权,所有机器都是平等的信息交流平台。目前,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彻底地控制和有效地管理互联网,由此产生了包括网络空间中严重的刑事管辖权冲突在内的许多法律、政治、文化、教育等问题。

(4)交互性和实时性。网络空间中,只要行为人实施了计算机操作命令,这些网络数据信息就会即刻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开来,同时网络上的行为又是互动的,通过网络,用户可以自主地发出信息、接受信息、回复信息。

正由于网络的这些特征决定了网络犯罪行为经常地突破国界,跨越不同法域,形式上符合一国的犯罪构成要件从而具有刑事责任可追究性和刑罚可罚性。网络行为的跨国犯罪性又导致了各国对网络空间中行为人实施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行为如何行使刑事管辖权发生严重冲突。

三、网络犯罪给传统的犯罪行为地与结果地理论产生的冲击

网络是在现代社会中和领土、领海、领空、拟制领土并列的第五空间,网络行为者可以随意的、有目的的或者在“过失”[⑨]情况下,实施对本国或者他国的网络资源的合法用户的权益的“严重违法行为”[⑩],对于这种“跨国界”的“抽象越境”[11]行为,如何认定其法律性质,对传统的犯罪地理论-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结果地理论和法律制度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在网络犯罪的管辖权确认中,如何正确确定犯罪地,是一个争议激烈的问题。传统的刑事管辖理论通常认为,与当事人有关的任何因素如果能够成为法院行使刑事管辖权的根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2]:一是该因素自身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稳定性,至少是可以确定的;二是该因素与管辖区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度。所以事实上,上述问题的法律根源在于如何认定网络行为是否符合行为对象国家的刑事管辖法律规定,网络行为是否纳入一国的刑法 调整范围,而行为纳入一国刑法调整范围的连接点在于一国刑法如何认定行为的发生地与结果地是否发生纳入该国刑法的调整范围,例如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二条:“犯罪行为或者犯罪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国领域内犯罪。”因此确认对网络行为的刑事管辖权问题就转化成最初如何认定网络空间中的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结果地的法律问题。

根据网络数字传输规则,一个完整的网络犯罪行为可以分解如下:第一,具体犯罪人通过终端设备在某一特定时空条件下进行联网、访问、远程控制或下载、上传、设置超链接、设置URL(统一资源定位器)、转发等行为;第二、犯罪人的操作指令以及犯罪指向的目标内容以数据流的形式在终端设备、IAP(Internet接入提供商,即Internet Access Provider)服务器、节点计算机设备、ICP(Internet内容服务提供商,即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服务器及其他网络设备(缆线、MODEM、网卡、中继器等)之间进行传播;第三、指令及数据流到达目的服务器,完成相应操作(复制或存储等)。在网络行为者实施这一系列的行为的时候,就会在事实上跨越若干个国家的“国界”,在形式上符合若干个国家的刑法规定所认定的犯罪行为,造成“刑事法律冲突”[13],是否这一系列行为都是犯罪行为,网络信号经过的国家的刑事法律都拥有管辖权或者只有其中的某些国家拥有管辖权,现有的各国刑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承认这些国家都有刑事管辖权,就使得各国的法律的刑事管辖权产生了冲突。

涉及到该法律问题的最著名的案件是:几名前联邦德国的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入美国国防部为克格勃窃取军事机密一案。这几名学生从西德登录到日本,然后再从日本登录到美国的一所大学,再从这所大学登录到美国国防部的军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并进而窃取军事秘密。在本案中,如果所有的过境国都是犯罪行为地或者是结果地,即从联邦德国登陆电脑,发送网络信号-网络信号途径西德、日本和美国一所大学-登陆并通过计算机程序和网络信号攻击美国国防部网站,这一系列行为是否都是犯罪行为,如果都具有刑事违法性,就必然会造成各国对该网络行为都行使刑事管辖权,产生激烈的网络刑事管辖权冲突。

四、网络犯罪行为地与结果地的确认依据

(一)我国刑法中传统犯罪地及确定犯罪地的标准的认定

刑法理论中的犯罪地(locus commissi delicti)问题刑法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14].在如何认定犯罪地问题上,到目前为止有三种学说:

1.以犯罪行为实施地为犯罪地的“行为地原则”。这种学说亦称主观说,是将犯罪的本质视为行为人反抗意志(主观恶性)的表现,强调刑法的一般预防功能的主观的犯罪概念在犯罪地问题上的反映。因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是通过犯罪行为,而不是犯罪结果表现出来的,因此应该以犯罪行为地为决定犯罪地的标准。

2.根据犯罪结果的发生地来决定犯罪地的“结果地原则”。这种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将犯罪的本质归结于犯罪的客观危害,强调发挥刑法保护作用的客观的犯罪概念。由于只有犯罪结果才是刑法所保护利益实际遭受侵害的标志,因此这种学说将犯罪结果的发生地视为犯罪的发生地。

3.将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发生均视为犯罪地的“折衷原则”或“择一原则”(亦称“扩张的行为地原则”)。由于无论将犯罪的主观恶性或对法益的危害性绝对化,都具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采取主观恶性与客观危害兼容的犯罪概念,强调刑法的一般预防功能与保护功能并重,是世界各国刑事立法的主流,故当今世界各国的立法例或司法实践多采用这最后一种学说。

我国刑法采用第三种理论进行立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条第三款:“犯罪的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按照该规定,下列情形可以视为发生在我国境内:(1)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全部都发生在我国境内;(2)只是犯罪行为发生在我国境内;(3)只是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境内。我国刑法中的“犯罪行为”从行为形态看,包括犯罪预备、中止、未遂、既遂行为;从行为的实施阶段看,包括全部的犯罪发展阶段都在我国境内实施的犯罪行为,也包括那些“部分”在中国境内实施的行为,也包括从我国境内开始实施的、在国外实施终了的犯罪行为,还包括自国外开始实施、在我国境内实施终了的犯罪行为。“就行为的实施方式而言,要注意以不作为犯罪在犯罪地问题上的特殊性。因为,对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来说,犯罪行为的实施地应是行为人法定义务的履行地,与行为人在应履行法定义务时身在何处无关。如一个外国人认为了逃避在我国纳税,在纳税期限截止时,虽然他已身在国外,但其犯罪行为仍应视为是发生在我国境内。[15]”就我国刑法中“犯罪结果”的认定在我国刑法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犯罪结果,就是犯罪行为已经造成的损害结果或者具体的物质性结果;第二种观点认为犯罪结果是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所造成的损害[16].按第一种观点,犯罪结果是自然意义上的结果,只存在于结果加重犯或结果犯的完成形态之中。按第二种观点理解的犯罪结果,是犯罪行为法律意义上的结果,由于没有侵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就不是犯罪行为,因而任何犯罪,包括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等未完成形态,都必须具有这种结果。本文认为,就网络空间中的犯罪而言,《刑法》第6 条第三款中的“结果”包括 “具体的物质结果”,如网络信息泄密;还包含未完成的犯罪行为可能实现的结果和危险犯所造成的危险状态,如潜伏中的电脑病毒所隐藏着的对网络安全运行、信息保密、数据完整性的损害。

(二)网络空间中网络行为的刑事违法性的判断

网络行为的刑事违法性的判断是指何种网络行为应该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即哪些网络行为是犯罪行为。如前所述的,网络行为是一系列连续性的行为-网络子行为组合而成的联合行为,要完成网络犯罪行为,任何一个子行为都不可缺少。那么是否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进而具有刑事违法性呢?答案是否定的。

犯罪行为有预备、中止、未遂、既遂四种形态,网络犯罪行为同样有这四种形态,但是刑法不能因此追究所有这四种形态的行为。依据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的法律制度,在故意犯罪中,存在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形态,同时把这三种形态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赋予其刑事违法性加以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对预备行为不加以严格区分-有些行为开始是不存在犯罪动机的,如甲看到单位乙很有钱,甲曾经说要去“盗窃”乙,于是有一天乙的工作人员丙在看到甲到市场上买了一些铁锤、电钻等工具后就到派出所报案称甲要盗窃乙财产,派出所就以甲买工具行为认定为盗窃准备工具的犯罪预备行为拘留了甲,而事实上甲购买工具后并没有实施对乙的盗窃的一系列行为,其购买工具行为存在多种可能:或者家用装修房屋,或者赠与他人,或者用于盗窃,在此种情况下就很难认定甲的行为是否具有刑事违法性。因此对预备行为一律予以刑事法律化,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意大利著名刑法学者贝卡利亚认为:法律不惩罚意向[17].也就是说贝卡利亚认为“着手实施犯罪以前的行为不具有可罚性”[18].国外一些国家也从立法上限制把预备行为刑法化,如《匈牙利刑法典》第1 9条就规定:“凡意图犯罪而与犯罪构成无关行为者,如供给工具,或者使工具便于犯罪行为或者招引他人实施犯罪行为,而自己表示为此目的予以帮助或者由于他人的劝说而加以担任或者作成关于共同实施犯罪之约定,应按预备犯罪处罚之,但以法律有处罚预备行为特别规定者为限。”。我国在修改刑法时仍然保留了1979年刑法中的预备行为犯罪化的规定,即1997新刑法第22条。保留这种理论和法律制度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其存在着不少的弊端[19]:(一)从主客观相统一上看,预备犯大多社会危害性相当轻微。因而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大多数犯罪的预备犯是不予刑事处罚的,但是现行刑法仅规定了处罚预备犯的一般原则,这就一方面使上述司法实践的正确做法依法无据,甚至违法,另一方面又使法律的规定不能切实贯彻而有损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而造成了立法过剩与虚置,导致法律资源的浪费;需要通过刑法总则关于犯罪预备的规定作为预备犯处罚的,主要是故意杀人罪、罪、抢劫罪等极少数犯罪[20];(二)在举动犯罪的场合下,不存在未遂的情况:(三)对一切故意犯罪的预备行为、未遂行为都加以犯罪化,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由于公安机关的办案经费和警力严重不足,公安机关对既遂的大案要案的侦查常常疲于奔命,面临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法律作了规定,但是在实践中真正予以刑事处罚的仍然是少数(极少数)严重罪行的预备行为和未遂行为”;(四)将导致犯罪范围宽泛化,刑法触角延伸过长,刑罚权任意扩张;(五)导致监狱人满为患,不符合人道主义,使得监狱陷入管理困境,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六)对危害不大的预备行为、未遂行为都一律加以犯罪化,会折断行为人回归社会所架设的“黄金桥”,和国家的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相悖;(七)必然导致人们过于迷信刑罚在抗制犯罪中的作用,从而轻视并削弱其它法律手段和社会措施在抗制犯罪中的作用。

上述对预备行为、未遂行为一律规定为犯罪的弊端分析是很中肯的,尤其是对网络空间中发生的预备行为和未遂行为是否应该一律赋予犯罪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要追究网络行为的犯罪后的刑事责任,必须是行为实施的某一形态的行为实质侵害了一国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时才能够把该行为纳入该国刑法的调整范围,如前举例子:几名前联邦德国的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入美国国防部为克格勃窃取军事机密一案。这几名学生从西德登录到日本,然后再从日本登录到美国的一所大学,再从这所大学登录到美国国防部的军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并进而窃取军事秘密。这几名学生的行为可以分解成若干连续的行为:预谋阶段-从西德到日本再到美国的一所大学-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实施阶段-从美国的大学进入美国国防部的那一个侵入计算机网络的行为才是实质的“网络犯罪”行为。预备阶段的行为除了目的外和普通的网络行为并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这些行为是纯粹的手段行为,对于这种手段行为是否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应该以一国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最终受到侵害为前提,因为这些行为经过的国家并不是唯一的行为“路径”,具有选择性,可以选择其他国家的网络转道进入美国国防部,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法律威胁:没有在“路径国”散发病毒,没有破坏这些国家的网络信息也没有影响网络的安全运行。事实上,就算是在物理空间里,也存在这样的过国境但是不违法该过境国刑法的法律现象,如某些国家规定了安乐死是合法的行为(A国),有些国家却规定为非法行为(B国),我们不能把那些试图中转B国到A国的行为视为非法行为,适用B国的刑法。再例如:甲乙两人是同一国籍的人,但甲现在A国,乙在B国,甲为了谋杀乙,只身不带作案工具转道C、D、E国到达B国,如果转道国事前不知道甲的中转该国的目的,就不可能对甲的过境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事实上甲的过境行为也没有给过境国产生实质的违法性-既没有在该国进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也没有实施对该国刑法所保护的法益进行侵害的行为。如果只是凭借中转该国就确认甲的行为违反刑事法律显然有些牵强和没有实质的法律意义-刑事违法性。本文认为,在故意的网络犯罪类型中,着手行为应该是行为人找到了最终的目的网络或者网站后开始运行计算机程序命令攻击行为对象的那一瞬间才是着手行为,此前的行为都不是着手行为,除了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故意杀人罪-例如电脑病毒侵入医院婴儿暖房电脑,指令电脑错误操作空调或者氧气设备,致使暖房气温过高或者氧气减少,造成婴儿不适应而死亡,除此之外,都只是具有轻微的社会危害性,尚不能引起刑法对该预备行为的调整。又根据我国刑法第22条的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犯罪预备,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刑罚。因此本文认为为了减少网络刑事管辖权的冲突,应该确认这些行为经过的国家不具有刑事管辖权,只以行为最终要抵达的目的地来确认该行为的行为地或者结果地,只有当网络行为给“路径”国的网络造成了实质的侵害时才拥有合法的刑事管辖权,这就要求各国对现行的刑法所规定的行为地和结果地确认标准进行变通的解释。

(三)网络行为的类型及其法律价值

网络行为包括如下三种类型:积极的接触网络行为、消极的接触网络行为、互动的(或者称双向性)接触网络行为[21].

积极的接触网络行为是指网络行为人有目的的把某些信息发送到特定或不特定的网址的行为,如攻击网络保密系统、破坏网络信息、发送网络病毒等行为。积极的接触网络行为具有目的性、攻击性、希望性、直接性、行为对象特定性。消极的接触网络行为是指将某些信息上传到特定或不特定的网址任由他人浏览、读取、复制、下载,并不针对特定的网络浏览对象,如诽谤信息到公共论坛上由他人浏览、读取、复制、下载。消极的接触网络行为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攻击性,具有放任性、目标对象不特定性。互动的(或者称双向性)接触网络行为是指网络行为人有目的地在特定或不特定的网址上传特定的信息,希望信息接受者明确回应的行为。例如有些行为人有目的地把某些色情信息或者商业信息发送到特定或者不特定的网址,希望信息接受者能够积极回应行为人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对于三种行为,我们认为从行为人的行为目的处罚,只要这些行为旨在引起法律所保护的法益受到侵害就符合犯罪主客观要件,就构成犯罪。

互动的(或者称双向性)接触网络行为具有重要的刑法价值[22],体现在其对确定某一法律管辖区域以外的网站具有管辖权。美国目前已经出现这样的判例:对于非互动性网站没有管辖权。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法院在Zippo Mfg. Co. v. Zippo Dot Com Inc. 952 F. Supp.1119,1124(WF PA,1997)一案中将网站费为如下三类:(1)单纯非互动式的网站,只提供资讯,不具备与网友互动的功能;(2)明显地在网络上从事交易的网站,允许使用者在该网站上定契约、传档案或者下订单;(3)“中间地带的网站”,让使用者得以与该网站的主电脑交换资料。在此基础上,美国第五巡回上诉法院认为,:各州法院对处于本区域外的非互动式的网站没有管辖权,而对于具有实质互动式接触的网站具有刑事管辖权。

三种网络行为类型表明网络行为从目的角区分,可分为有目的的、主动性的行为和被动性的行为,虽然网络行为人的行为目的地难以从客观的网络越境行为中简单地看出来,但是从网络行为实施网 络行为时经过的“路径”,通过网络过滤和跟踪技术,完全可以判断出网络行为的所有“路径国”,通过分析行为经过的“路径国”,结合行为自身的身份以及已经实施的行为-已经到达最终目的地的行为或者正在试图到达最终目的地的未遂的行为,是能够分析得出行为的实际最终目的地国或者地区的,所以我们主张对传统的行为地的内容进行限制性的缩小解释,网络犯罪中的行为地仅仅是指网络行为人最终要到达的犯罪地,而不是指所有的包括网络一个完整行为中的所有行为。

(四)网络空间中犯罪行为地与犯罪结果地的确定

在网络犯罪行为中,犯罪的行为地包括整个网络犯罪的一系列行为,但是只有给路径国造成了实质损害的行为才是应该受到刑法惩罚的行为。犯罪结果地应该是网络行为造成了实质损害的结果地。行为的最终目的地因为是犯罪行为人意图侵害的最终结果地,所以犯罪行为的最终目的地也应该是犯罪地之一,犯罪的实际结果发生地-实质损害地以及行为最终目的地应该都受到刑事法律的惩罚。

就如何正确认识网络环境下属地管辖原则问题,即是如何判断犯罪最终目的地与犯罪结果地,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国际私法学者柯里提出 “政府利益分析说”[23],该学说认为“哪个州有正当利益,就适用哪个州的法律,其前提则是本州的法律理当能够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借鉴柯里教授的这一法律思维,我们在对某一网络犯罪行为是否进行打击,关键的一点在于该网络犯罪行为是否侵害了一国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侵害了哪一国的法律就适用哪一国的刑法,“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属于主动针对,是否对对象地造成了影响或者说是实害,是判断队某一行为是否存在管辖权的关键[24]”因此本文认为: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应该坚持属地原则为主、保护原则为辅,具体认定行为是否应该纳入我国刑法的调整范围,应该以该网络行为是否侵犯了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法益,即是“实质损害”。具体而言,实质损害是指网络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造成的严重危害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滥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和数据的一种客观存在的损害状态。我们主张对网络造成的实质损害应该兼具技术性和刑事法律性质,以技术性损失为社会危害标准,通过刑事法律赋予该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对于网络行为在实施时何时何地构成犯罪,并不以行为人实施时所处的国家的刑法规定为判断标准,而应该是以网络行为是否给过境国造成了实质损害为依据。那么如何认定网络行为是否构成了实质损害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最低接触原则”[25]具体量化判断标准:(1)与管辖法院的区域接触的行为性质;(2)行为接触的数量;(3)接触的原因;(4)一国法院就此网络行为进行开庭审判对该国的利益帮助;(5)双方方便的原则。

最低接触原则是美国在网络空间中行使民商事管辖权和刑事管辖权采取的教为灵活的原则,但是由于也存在不能解决网络空间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美国国内外不少学者、法律界的激烈争议和强烈反对。但是“存在就是合理”,美国的最低接触原则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管辖网络空间的一种理论,自有其符合逻辑、适应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合理、科学的一面,因此有必要合理地评价美国的最低接触原则。最低限度接触原则,是指案件被告在法院辖区内有没有交易行为和民事侵权行为,法院要对案件行使刑事管辖权,则被告和该法院间应存在某种最低限度的接触,这种才能满足适当程序条款和公平原则的要求。美国由于其属于联邦制的国家,存在着州刑法和联邦刑法双重法律体系,导致网络犯罪管辖权冲突极其突出。按照最低接触原则,在网络行为的管辖权争议中,非属一州居民的被告通过网络行为与法院管辖权区域发生接触,是否足以使法院对被告人取得对人的管辖权,其判断依据就在于是否符合最低接触原则的具体标准,该理论和制度的核心就是被告人必须有目的地在某一州法院管辖区域内行为,将其行为指向该州法院管辖区域,而获得该州法院管辖区域法律的利益及保护[26].最低接触原则能够解决网络行为人故意实施网络犯罪时如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问题,但是对与网络行为属于过失的情形就措手无策,因为过失犯罪没有明确的犯罪目的。例如在2004年5月,由德国一名年仅17岁的黑客-斯文编写“震荡波”病毒在全球爆发,根据斯文的辩解,其编写该程序初衷是为了对付电脑病毒,但是将程序上传网络后发生了预想不到、控制不了的全球1800万台电脑感染该病毒造成瘫痪的严重后果,其中美国三角洲航空公司也因此遭受重大损失。本文认为如果斯文的辩解成立,其行为应该构成过失犯罪,美国最低接触原则的可操作性将面临重大考验,因此美国的最低接触原则仅仅适用于行为人“有意利用”-也就是有明确目的的主动性的网络行为-网络进行网络犯罪的情形,对于过失犯罪如何管辖急需另谋出路。

虽然根据美国的最低接触原则这种刑事管辖权原则也会导致各国对网络犯罪行使刑事管辖权产生冲突,但是该原则在各国没有达成使用普遍原则的情况下是可以减少各国之间的刑事管辖权冲突的,也是比较合理的一种制度选择,既能够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又可以立足各国的国情决定是否对某一网络犯罪行为进行追诉从而保护本国的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国民的利益。

(五)确认网络空间中犯罪行为地与结果地需要参考的因素

管辖原则的基础应当是在方便诉讼和更好的保障当事人权利等诸方面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点,而确认管辖必须依赖犯罪行为地和结果地的确定。由于网络行为的特殊性,所以在确认网络犯罪的刑事管权时,本文认为在具体确认刑事管辖权时需要考虑如下的参考因素:

1、网络犯罪行为实施地。网络犯罪行为实施地是指实施网络犯罪行为的计算机终端所在地或行为人有目的利用的ICP服务器所在地。网络犯罪行为要具体地实施需要借助计算机设备来实施数据复制、传输、指令上传等一系列行为,通常要涉及计算机终端、ICP服务器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网络犯罪行为以数据复制或存储的形式被记录,并能通过技术手段被感知。从网络行为的过程来看,IAP服务器、DNS域名服务器、节点计算机设备、网卡、MODEM等网络设备上的数据存储和复制是随机的、动态的和临时的,类似于计算机缓存,随时会被覆盖和更新,而在终端计算机上和ICP服务器中,除非有意识地删除,数据将保留较长的时间,因此相对稳定。而犯罪行为人使用的终端计算机设备是行为人积极实施犯罪行为的必要工具,受害人使用的终端计算机设备是其感知犯罪行为的必要工具,ICP服务器则是犯罪行为在网络空间得以完成的终点,也是犯罪结果在网络上被感知的起点,可见实施和发现网络犯罪行为的计算机终端和ICP服务器与网络犯罪行为存在实质性的关联。因此以实施网络犯罪行为的终端设备、ICP服务器为设备和技术参考因素,以犯罪行为人中心,以“有目的利用”作为认定犯罪意图的判断依据,把实施网络犯罪行为的计算机终端所在地或有目的利用的ICP服务器所在地认定为犯罪行为地,既符合网络行为的技术特征,又能最大限度的寻找到行为的源发地,便于侦查和打击犯罪行为,所以是合理的确认依据之一。

2、网络犯罪行为结果地。网络犯罪行为结果地是指被害人发现网络行为的计算机终端所在地或被害人有目的的和合法使用的、发现网络犯罪行为的ICP服务器所在地。网络犯罪实质是损害网络资源合法使用者的法益,行为人实施网络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害在表现形态上可以是即时产生的损害,如网络信息泄密,也可以是缓冲形式的蚕食损害,如网络病毒占用资源空间造成网络瘫痪,也就是说网络犯罪行为造成的损失会因为网络资源的合法使用者拥有的资源大小遭受不同的实质损害。因此,网络犯罪结果与被害人的法益息息相关,网络犯罪行为结果地的确定,应当以被害人为中心进行判断。在存在抽象过境的情况下,如果网络行为给过境国的网络安全形成了实质的损害,这些过境各国应该视为网络行为的结果发生地之一,各国享有实质的刑事管辖权。

这样确认网络犯罪地类似于民商诉讼法中的“原告就被告原则”[27].虽然网络犯罪与网络侵权存在巨大差异,所确定的管辖权依据也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网络空间中使用该判断依据,同样会引起一些争议:以原告发现网络犯罪行 为的计算机终端或服务器所在地为确定网络犯罪行为结果地的标准,原告可以随便通过公证从任何地方下载相关的网页、邮件资料,从而将使原告选择管辖法院的权利无限扩大,导致全球的法院均有可能管辖特定的案件。我们认为:由于网络犯罪不同于传统的犯罪,所以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也就体现出有别于传统刑事管辖权的定义和内容。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是指确定对网络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由此确定由哪一个国家的司法机关最适宜对该行为进行判决和处罚,从而维护网络的运行安全和网络使用者的利益的一种法律制度。所以在确认对网络犯罪的审判应该是基于“方便法院”理论情况下,同时兼顾相应的实质损害理论,从而最大限度的解决刑事犯罪的管辖权以及刑事管辖权的冲突问题。对“越境”的网络犯罪提讼时必然会存在着刑事管辖冲突的问题。在存在明确被告,而且被告人是明确对管辖提出了管辖异议的,我们可以要求原告提供所的法院是最方便的法院的理由,被告同时可以以“不方便法院”作为对原告选择的法院提出管辖异议的理由,这应该能有效防止了原告的滥诉。另外,在存在同一级别的管辖权冲突的情况下,基于传统的管辖理论,先受诉法院取得管辖权,即使是在先诉法院存在不适合审理该案件的情形,也可以依据指定管辖来解决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冲突问题,而其他法院则自动丧失了管辖权。因此,以被害人发现网络犯罪行为的终端设备、ICP服务器为设备和技术参考因素,以“有目的利用”作为主观状态的审查标准,网络犯罪行为结果地理所应当确定为被害人发现网络犯罪行为的计算机终端所在地或被害人有目的的、发现网络犯罪行为的ICP服务器所在地确认作为刑事管辖权的连接点是合理的,是符合计算机技术、便于刑事管辖操作的标准,解决了网络空间中犯罪行为人有目的地实施犯罪和过失犯罪时如何确认刑事管辖权的问题。

在次,需要说明,本文认为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是可以共享或者让渡的,所以才有方便法院理论成为解决网络犯罪案件刑事管辖权冲突的依据之一的制度构建。

网络犯罪因为其特殊的存在空间,要实现对跨国的网络犯罪进行有效打击就需要各国之间密切的司法合作和司法协助,而要顺利实现国际司法协助,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一国的刑事管辖权能否部分让渡或者和他国共享?这种管辖权的让渡和共享理论类似于国际刑事管辖权移交理论[28].刑事管辖权的国际转移是指某一个刑事案件的一个案件的管辖权由一个国家转移到一个国家。刑事管辖权的共享或者让渡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刑事合作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依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利亚的观点:国民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契约的形式部分让渡权力给国家从而形成了刑罚权[29].那么我们可否这样思考:国家也应该能够为了确保国家安全(以国家名义保护本国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国民利益)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以契约的形式部分让渡权力或者和其他国家共享,形成打击网络犯罪的刑罚权、刑事管辖权。这也是在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全球一体化趋势下形成的国家让渡论与国家共享论[30]在法律之一社会上层建筑的具体体现。因此本文认为要有效的打击网络犯罪行为,不仅要能对网络犯罪行为予以法律上的否定评价,还要能实际上对犯罪分子给予实际的处罚和威慑,从而彻底的惩罚犯罪,这就需要在确定网路行为实质损害了一国刑罚所保护的法益引起该国对该网络行为实行刑事管辖权,体现法律正义、公平、公正的同时,考虑诉讼管辖权的有效行使。如果本国能够实现对犯罪的有效的打击,处罚犯罪人,那么就应该坚持用本国的法律对犯罪人进行判决和处罚,如果犯罪的另一受害国能够对犯罪人进行比本国更有效地打击和处罚,也未必不可以适当让渡一部份司法权力,让另一国家来判决和处罚犯罪人,这一原理和我国的民事审判原理是一致的精神,目的都在于解决纠纷,实现对已然犯罪人的惩罚和打击,所以让外国的司法机关来追诉犯罪人也应该是国家行使刑事管辖权的一种表现形式,只是此种情况下,国家司法机关以原告的身份在法院地国追诉网络行为者的法律责任。这样可以节约法律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同时提高打击网络犯罪行为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在国际司法时间中,该种理论最具有实践意义的是引渡条约和司法协助,例如1957年欧洲引渡条约,1958年,苏联和匈牙利签订的《关于民事、家庭和刑事案件提供司法协助的条约》,1964年欧洲国家签订的《欧洲惩处道路交通肇事罪公约》。联合国中的公约最明显的是1988年通过的《禁止非法贩运品和精神药物公约》,该条约第8条规定:“缔约国应该考虑对于按照第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犯罪的刑事相互移交诉讼的可能性,如果此种移交被认为有利于适当的司法处置。”1990年,联合国预防和罪犯待遇大会上通过了一个《关于刑事诉讼移管的示范条约》,综合了世界各国开展的刑事案件管辖权移交的实践,号召各国积极开展这一国际刑事合作。

因此我们认为,为公正、有效的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应该实施网络犯罪案件的刑事管辖权的共享或者转让。可以通过签订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国际冲突协调公约的方式来实现:(1)可以和各国、区域组织签订司法协助的双边条约,可以参照联合国的反腐败国际条约签定双边条约;(2)参与联合国主持下的世界各国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签订的多边《反网络犯罪公约》。

3、网络行为的最终目的地。

网络行为者实施某一方面网络行为都具有特定行为对象,也具有特定的目的,这些目的或是概括的、不明确的目的-例如随意的浏览网页信息内容的行为,只是为了了解信息,或者是明确的目的-针对性的浏览信息并实施一定的行为-例如下载信息,攻击网络密码。这些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但是只有有目的地浏览并实施具体行为的行为才符合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中的主观要件。

犯罪目的是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希望达到的危害社会结果的主观反映[31].国外一些国家也是从犯罪目的角度确认犯罪地的,如《奥地利刑法典》第67条规定,所谓的犯罪结果发生地是指“犯罪结果全部或一部发生之地,或行为人设想应当发生之地”;德国刑法典第9条(1)地规定,“犯罪结果发生地,或犯罪人希望结果发生之地,皆为犯罪地”。网络行为者的实施某一网络行为也是有一定目的的,行为人在网络空间中实施行为时都是在内心形成了某一动机后通过实施网络行为表现出来的。有学者就认为:“犯罪地是仅仅指犯罪人操作计算机的地点或者行为人利用网络所积极指向的地点”,[32]从这个定义处罚,网络行为应该是有目的的行为,其所实施的行为是有一个最终目的地的。在此有一个著名案件以“犯罪目的”作为定性依据[33]:2003年,迄今为止杀伤力最强的病毒“冲击波”诞生。年仅18岁的美国少年杰弗里。帕森因制造了“冲击波”的一个变种病毒被逮捕,他虽然不是主犯,但是其制造的病毒也感染了7000台电脑,被美国媒体成为“少年毒王”。他被指控有“有意危害或企图危害计算机安全罪”,如果最后被认定有罪,他将面临最高10年的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金。这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杰弗里。帕森被指控犯“有意危害或企图危害计算机安全罪”实际上就是以犯罪目的作为追诉其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网络行为中存在过失犯罪的情形,但就刑法所要保护的法域和现有的网络行为来看,过失的网络行为一般没有给网络的安全运行和用户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对过失的行为完全可以通过法律效力较低的行政法、经济法等法律给与惩罚,即便是重大过失行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依然可以通过犯罪结果地原则追诉犯罪人的法律责任,所以我们可以变通传统的刑事管辖权确认的依据,确认某一网络行为是否纳入某一国家的刑法的调整范围应该根据行为的最终目的地或者结果发生地来得以确认。这样就可以解决网络行为的抽象越境行为经过的国家的刑法是否可以惩罚网络行为,如果行为没有给越境国造成实质的损害,该国刑法就不能对该网络行为行使刑事管辖权,如果网络行为给过境国产生了实质损害:破坏了该过境国的网络信息,严重影响了网络的安全顺利运行-该国刑法就享有对该网络行为的刑事管辖权。例如,2000年5月,菲律宾两个基本点犯罪嫌疑人制造了爱虫病毒,给包括该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用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是,由于菲律宾没有确切的法> !

因此,除了过失形态的网络犯罪,其他网络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所以网络行为的最终目的地就是网络行为的实施者试图最终要实施网络犯罪的行为地,如在存在抽象过境的情况下,只有行为试图实施对某一特定对象的网站所在国才是最终的目的地,对于最终目的地的网站所在国当然享有刑事管辖权。

五、结论与相关立法完善建议

1、结论: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的犯罪行为地和犯罪结果地不同于传统的物理空间中的犯罪行为地和结果地,只有犯罪行为的最终目的地和实质损害的犯罪结果发生地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才能把该种行为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并予以刑事责任追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和解决网络空间中严重的刑事管辖权冲突。

2、相关立法完善

由于网络空间完全不同与物理空间,所以对因为在网络发生的犯罪有必要单独予以立法。关于网络空间中的犯罪行为地与结果地以及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法律制度表述如下:

第一条 网络犯罪是指危害计算机系统、网络和计算机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对这些系统、网络和数据进行滥用的行为。

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是指确定对网络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由此确定由哪一个国家的司法机关最适宜对该行为进行判决和处罚,从而保障网络的运行安全、计算机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和网络资源合法使用的法律制度。

第二条 行为人实施网络犯罪行为所希望到达并给网络资源的合法用户造成严重危害结果的地点是犯罪最终目的地。网络行为的最终目的地的国家对该行为享有刑事管辖权。

行为人实施网络犯罪行为存在抽象过境时,如果给网络资源的合法用户造成了实质损害结果的,该实质结果发生地为犯罪结果。网络行为的结果发生地国对该行为享有刑事管辖权。

行为人实施网络犯罪行为存在抽象过境时,尚未到达行为最终目的地的行为都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预备行为。如果该预备行为没有给过境国的网络资源的合法用户造成实质损害结果的,网络行为的过境国不应对该预备行为享有刑事管辖权。

实质损害是指网络行为人实施的犯罪行为造成的严重危害计算机系统、网络和计算机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滥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和数据的一种客观存在的损害状态。

第三条 判断某一国家能否对网络犯罪行为行使刑事管辖权的参考因素包括:

(1)网络行为实施地,即实施网络犯罪行为的计算机终端所在地或行为人有目的利用的ICP服务器所在地。

(2)网络犯罪结果地,即指被犯罪人发现网络行为的计算机终端所在地或被害人有目的的和合法使用的、发现网络犯罪行为的ICP服务器所在地。

(3)网络犯罪最终目的地。

第四条 确认对网络犯罪行为行使刑事管辖权的具体量化标准包括:

(1)与管辖法院的区域接触的行为性质;

(2)行为接触的数量;

(3) 接触的原因、动机和目的;

(4) 一国法院就此网络行为进行开庭审判对该国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与促进该国网络发展的帮助;

(5) 双方方便的原则。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张智辉主编:《国际刑法问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2、赵秉志主编:《新千年刑法热点问题研究与适用(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文燕主编:《计算机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4、胡鸿高、赵丽梅著:《网络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钟明通著:《网络法律案例解读》,九州出版社,2000年版

6、蒋平著:《计算机犯罪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7、于志刚主编:《网络犯罪定性争议与学理分析》,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许秀中著:《网络与网络犯罪》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9、赵秉志主编:《刑法基础理论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赵秉志主编:《国际区际刑法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赵秉志主编:《犯罪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二)论文:

1、王德全:《试论Internet案件司法管辖权》,《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

2、陈钧:《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确定》,《法律适用》,2000年第6期

3、石英:《计算机网络犯罪与刑事管辖权》,《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4期

4、孙晔:《网络管辖权初探一从个案的分析到规则的创建》, www. low— /detail a>?ID:261

5、徐宏升:《网络行为与跨国诉讼》, www. twincmet about 1/About us 199—21hcu.htm

6、王双京:《涉及网络刑事案件管辖权》,/wl

7、冯震宇:《网络犯罪与网络犯罪条约(上)》台湾地区智权情报网文章2002年7月31日

8、《跨国网站管辖案》,iip.nccu tlu/tw/iip/new-iip/page/review/111111.htm

9、《如何确定全球在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法制日报》,2002年11月26日

10、赵秉志、于志刚:《计算机犯罪及其立法和理论之回应》,《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11、周文:《欧洲委员会探制网络犯罪公约与国际刑法的新发展》,《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

12、赵秉志、卢建平:《网络犯罪与刑事立法(下篇)-遏制网络犯罪:法律尚待完善》,《检察日报》,2003-7-4

13、马文秀、梁晓林:《我国计算机网络犯罪及其防治对策》,《河北法学》,2003年报第4期

14、罗冰眉:《由计算机犯罪所引发的思考》,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15、陈正沓:《论计算机犯罪对我国刑事法之冲击》,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4期

16、杨博:《计算机犯罪问题的若干法律思考》,《法商研究》,1995年第2期

17、周露露:《欧盟引渡制度的新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法学》,2003年和经12期

18、张越今、张朝霞:《全球化视野下构建网络犯罪防控机制的理性思考》,《法学家》,2003年第5期

19、[加]唐纳德 皮智格夫、卢建平、王君祥、杨易龙:《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中的国际合作》《法学家》,2003年第4期

20、杨海坤:《“全球治理”挑战国家》,《南风窗》杂志,2004年3月1日,总第257期

21、珈山樵夫:《美国法院关于In ternet案件管辖权的司法实践》, /personal/ysxs/fnsx3/fnsx2961.htm

22、珈山樵夫:《欧洲法院关于Internet案件管辖权的的司法实践》,/personal/ysxs/fnsx3/fnsx2960.htm

23、珈山樵夫:《澳大利亚法院关于Internet案件管辖权的司法实践》,/personal/ysxs/fnsx3/fnsx2959.htm

24、珈山樵夫:《加拿大法院关于Internet案件管辖权的司法实践》 ,/personal/ysxs/fnsx3/fnsx2958.htm

25、珈山樵夫:《中国法院关于Internet案件管辖权的司法实践》, /personal/ysxs/fnsx3/fnsx2957.htm

26、珈山樵夫:《美国法院长臂管辖权在Internet案件中的扩张》,/personal/ysxs/fnsx3/fnsx2956.htm

27、刘欣燕:《试论传统管辖规则在网络侵权案件中的扬弃》,

中国法学网,.cn/zyw/n163/ca208050.htm

-

[①] 作者简介:刘祥和,男(1978-),广东省梅州市人,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研究方向是中国刑法。

[②] 参见2001年11月23日欧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网络犯罪公约》序言部分

[③] 以计算机病毒为例: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近63000种病毒,估计造成了650亿元的损失,但是只有很少的人受到了刑事,入监狱的人更是屈指可数。除了1999年“梅丽莎”病毒、2000年“库尔尼科娃”病毒、2002年WELSH病毒等少数几个病毒制造者受到法律制裁外,包括“红色代码”、“尼姆达”等恶性病毒在内的病毒制造者一直逍遥法外。

参见《南方都市报》,2004年5月23日,B31版,玲珑主笔

[④]现行几种理论如下:网址管辖基础论、取消侵权行为地作为识别因素的理论、技术优先论、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论、“最低限度联系”理论、服务器所在地法院管辖论、新理论、管辖权相对论。

[⑤] 参见齐爱民、刘颖主编:《网络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⑥]为了给世界各国的网络立法提供统一的参照标准,《关于网络犯罪公约》对计算机互联网中的主要术语作了解释:计算机系统是指任何设备或者一组相互联接或者相关的设备,其中一台或者数台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数据进行自动处理;计算机数据是指适合于在计算机系统内处理的形式而存在的任何事实、信息或者概念的表示,包括能引起计算机系统执行某种功能的程序;服务提供商是指任何为用户提供服务,使其能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通信的公私实体,以及代表这种通信服务及其用户处理或者存储计算机数据的其他实体;业务数据是指任何由组成通讯链的一部分的计算机系统产生,与通过某一计算机系统进行的通信有关的,表明其来源、目的地、路径、时间、日期、大小、持续时间或者潜在服务类型的计算机数据。

[⑦]事实上,对网络本身的认识关系到网络管辖权的最终确定。典型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可以被看作是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网络,信息能够在计算机之间相互传输和接收,因此,用户从这一网络的任何一点进入,都能够通过众多不同的路径和连接点与其他各点相互发生联系和作用,相应的,这张网上的任何一点都和用户的计算机相连。这种观点的要旨就在于认为一旦用户将一定内容放在互联网上,这一内容就在同一时刻出现在这张网的每一点上。按照这种观点,根据用户把信息放在互联网上这一事实,只要在法院地可以接触到互联网,法院就倾向于具有管辖权。这种观点的核心是认为所有全球互联网信息的提供者,都可能被世界上任何一个法院宣布享有属人管辖权,只要从该法院地是可以接入互联网的。另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可以被看作是一条信息高速路,用于在互联网上放置的任何内容,以及用户本身在互联网上的出现,在任何给定的时间上只能出现在一个地方,进一步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服务器和其特定的物理位置相联系,由此,当用户通过互联网传输信息时,事实上可以被看作是从一个服务器所在的物理位置到另一个服务器所在的物理位置。持这种观点,为了决定法院有无属人管辖权,法院就会探求当事人住所地或其主服务器所在地。根据这种观点,一般情况下法院对于域外居民将不行使管辖权。而例外的情况是,如果域内的网址被域外的黑客袭击了,或是受到域外发来的侵权信息时,基于网址这一事实本身,就可以对域外居民行使管辖。这种例外情况实际上由于更多的涉及了公共利益因而表现出不同。

参见孙晔:《网络管辖权初探-从个案的分析到规则的创建》 /detail1.asp?id=761

[⑧]除这些特征外,网络空间还具有虚拟性、无纸性等特征。参见齐爱民、刘颖主编:《网络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⑨] 对于网络犯罪的主观形态,存在只有故意、不存在过失说和故意及过失兼有两种分歧观点,本文认为网络犯罪以故意主观心态为主,过失犯罪心态为辅。

[⑩] 之所以说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原因在于世界各国对网络行为是否认定为刑法上的犯罪行为标准不一。对同一网络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世界各国的刑法存在不一致,网络法律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可能会规定的全面一点,如美国,由此造成了世界各国对网络行为作为一种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否都认定为犯罪存在区别。

[11]“抽象”越境,是指行为人本身或者其犯罪行为并未在某一国家的领域内实施,而只是在互联网络上以信号或者数据传输方式跨越了某国国境。

参见《如何确定全球化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c?word, 《法制日报》, 2002年11月26日

[12] 参见王德全:《试论Internet案件司法管辖权》,《中外法学》,1998年第2期,转引自于志刚:《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第109页

[13] 网络空间中的刑事法律冲突因为网络行为的抽象越境性质决定了该种刑事法律冲突具有国际性,是国际刑事法律冲突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该种刑事法律冲突是指各国家对含有涉外因素的网络刑事犯罪是否行使刑罚权、是否适用国际刑事规范还是国内刑法规范,以及适用本国刑法还是他国刑法而产生的冲突。

[14] 参见:MANDOVANL,DIRTTTO PENALE,第921页

[15] 参见林:《关于我国刑法属地原则的理解、适用及立法完善》,《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第14页

[16] 参见高铭暄:《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页

[17]参见(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凤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页

[18] 参见陈兴良著:《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97页

[19] 参见黄开诚:《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存在范围》,《中国刑事法学》,2004年第2期,第22-28页

[20] 参见陈兴良著:《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00页

[21] 有学者通过区分“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来论证刑事 管辖权的归属。积极行为是指行为人使网络上的特定人得到信息数据,并希望他人访问该网页,或者有意向特定的目标发送信息、数据。消极行为是指将某些信息上传到特定或不特定的网址任由他人浏览、读取、复制、下载。消极接触和积极接触,二者所体现的主观上的关联程度是不同的。将信息放在网址任人读取,与读取者构成放任的关联;信息发送给人读取,则与接收者构成故意的关联。后者显然比前者更为充分。如果承认消极接触构成充分关联,则每一个网址拥有者在逻辑上就会不确定地受制于世界上任何有互联网服务的国家的管辖权。但是互联网协议(protocol)本身是不允许对来访内容进行区域限制的,而且互联网使用者必须积极搜索才能得以浏览某一网址上的信息,如果忽略了这些事实,势必会造成过多的国际管辖权冲突,而不是解决原来的冲突。美国法律所坚持的“最低限度接触”标准,属于对关联度的判断,任何管辖都必须找到一个联结点,关联点的选择除了要有关联点本身的要求外,还应当考虑关联点的质量要求。积极指向行为,可以推定为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接受被指向国家的法律,就如同一个外国人到本国。积极指向行为,考虑了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在网络这个特殊的无边境的,领域内为行为人自己选择了法律管辖的适用,排除了陷入到无法选择的诉讼中,无疑对于人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积极的指向行为,对于国家的保护也兼顾到了。国家对于积极的指向本国的行为,可以依据指向地也是犯罪行为地,从而获得管辖权。

参见王双京:《涉及网络刑事案件管辖权》,/lw/lw_view.asp?no=906

[22] 参见于志刚:《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第107页

[23] 参见赵耀斌:《从冲突法的调整对象角度简评“政府利益分析说”》,/view.asp?id=106

[24] 参见于志刚:《关于网络空间中刑事管辖权的思考》,《中国法学》,2003年第6期,第108页

[25] 2004年5月,德国一年仅17岁的黑客斯文因为编写“震荡波”病毒被逮捕,警方指控其犯有破坏电脑罪,但是由于其在2004年4月18日刚刚年满18岁,按照德国的法律要依据青年治罪法处理,如果被认定有罪,最高为5年有期徒刑。此外,斯问还将面临多家机构的索赔,如美国三角洲航空公司、澳大利亚西太平洋银行、英国海岸警卫队。据报道,斯文是由于在其身边的人向微软公司告密而遭到警方的逮捕的。

“震荡波”病毒案的具体案情可以参见《南方都市报》,2004年5月23日,B31版,玲珑主笔

[26]在美国,适用该原则的著名案例有:1996年的Maritz,Inc.V.Cybergold,Inc.案(案例1)中,原告是密苏里州的一家公司,被告是加利福尼亚州的公司。被告在加州拥有一个网址,并在其网址上创建了一个邮递列表,使访问该网址的用户可以通过该邮递列表收到公司服务的信息。原告于1996年4月向密州东区法院,控告被告公司侵犯其商标权及进行不正当竞争。被告提出了管辖异议,认为密州法院无权管辖,但密州法院裁决对此案有管辖权。法院认为,被告网址的特性并非是被动的,因为用户可以通过邮递列表收到来自被告公司的信息。这种情况符合美国关于被告和法院所在州间“最低限度接触”的原则,密州法院有权管辖。在Cybersell,Inc. V.Cybersell,Inc.案(案例2)中,原告是亚利桑那州的一家公司,被告是佛罗里达州的一家公司,两公司的名称中都有“网络销售(Cybersell)”的字样。被告创建了一个网页,其中包含“网络销售”(Cybersell)的标识,一个本地的电话号码,一个发送电子邮件的邀请函以及一个超文本链接(用户能通过此链接介绍自己的情况)。原告向亚利桑那州地区法院被告侵犯其商标权。地区法院以管辖权不充分为由驳回此案,联邦上诉法院第9巡回法庭维持了该裁决。法院认为,被告在亚利桑那州通过网络并没有任何的商业行为,被告在亚利桑那州没有“有意图地”谋求该州的利益和希望受该州法律的保护。法院最后总结说,“简单地将别人的商标作为域名并放置在网络上,就判定该人的居住地法院有管辖权,这种说法是缺乏依据的”。原告需要证明被告有意图地将他的行为指向诉讼管辖地。这两个案例,充分反映了美国法院的“最低联系原则的”的发展轨迹:案例1的观点认为被动的网址不能作为确定管辖的基础,但“交互性”的网址可以构成“最低联系”;案例2认为除了网址之外,还应当具有“有意图地”即“有意接受”才能构成“最低联系”。除了上述两个观点之外,营业活动原则是美国法院在适用“长臂管辖权”时确定“最低联系”的又一标准原则。在Codt V. Ward一案(案例3)中,康涅狄格州法院就适用了这一原则,认为被告通过电话、E-MAIL和聊天室,采用虚假陈述的手段诱导了原告购买股票,构成了与康州的“最低联系”。

[27] 这种情况反映在中国侵权法律领域。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11月22日通过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明确规定:“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 对此,有学者指出:我国与Internet相关司法实践的畸形发展将使我国涉外民商事司法管辖权的协调和Internet的发展面临重大隐患。如前所述,我国法院没有很好考虑Internet法律性质的独特性,而是简单地将现有法律制度沿伸到Internet案件中。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侵权行为地”能否扩大至Internet中,而在于“侵权行为地”这一连结因素在网络空间中是否仍然合理有效。很容易想象到的结果是,如果这一连结因素继续得到扩大使用,我国同样面临在全球范围内被诉的危险。因为假设案件的原告(外国当事人)一方在国外的法院对我国的当事人提讼,这一局面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这必然不利于国际范围内司法管辖权的协调和Internet的健康发展。

参见珈山樵夫:《中国法院关于Internet案件管辖权的司法实践》, /personal/ysxs/fnsx3/fnsx2957.htm

[28] 参见赵秉志主编:《国际区际刑法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9] 原文为:“人们牺牲一部分自由是为了平安无忧地享受剩下的那份自由。为了切身利益而牺牲的这一份份自由总合起来,就形成了一 个国家的君权。君主就是这一份份自由的合法保存者和管理者。……无疑每一个人都希望交给公共保存的那份自由尽量少些,只要足以让别人保护自己就行了。这一份份最少量的自由的结晶形成惩罚权。”参见(意)贝卡利亚著:《论犯罪与刑罚》,黄凤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P9-11

[30] 有学者指出, 国家让渡部分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通过相互让渡而得到某种协调;还有的学者则认为,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维护国家统一与独立的基础上产生的国家让渡现象日益增多,如加入区域经济集团的国家让渡部分经济给集团的统一机构,以维护集团的有效运转;同时,集团成员之间为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互相出租本国的领土、领海、领空的现象已经很普遍,这正是部分国家政治的让渡。国家让渡论与国家共享理论存在密切关系。国家共享理论认为,在经济全球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问题等等,这些跨国的问题需要加强各国及区域组织的作用,从而实现国家的部分共享,当然,国家让渡只能是经济的让渡,是国家在处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际环境治理、国际犯罪等方面全球问题上日显无力,在此背景下带来国家向国际经济组织让渡部分的必然。这种“让渡”并非基于对的否定和弱化,相反,这正是国家处分其能力的体现,是国家处于自身的利益的选择,从而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更好地维护和获取国家的根本利益。就国际社会整体而言,适度地让渡一部分,恰恰是一国权力的延伸;这种让渡是建立在各国平等基础上的,它是各个民族国家之间公平的、平等的让渡,让渡真正目的在于共同享有,可见,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众多调整国家平等、自愿地让渡部分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约定,各国又都平等、自愿的接受这些规则的约束,从而使各国秩序的维护得以建立在平等协商而非实力较量上。从全国人大近年来批准签署的有关国际公约,我们发现,渗透在其中的是契约所蕴含的平等、合作精神。

参见杨海坤:《“全球治理”挑战国家》,《南风窗》,2004年3月1日,总第257期

[31] 参见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第2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