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

时间:2022-06-27 20:31:36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范文1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局人事科工作总结

__年,我科室全体同志围绕全年重点工作任务,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回顾今年,我们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指导建筑企业引进人才及劳务基地建设

指导全行业企业重视人才集聚,从企业未来发展的大局出发,大力招聘使用技术型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行业共招聘录用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___人。全行业企业对大中专毕业生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为应对建筑业操作型人才紧缺的瓶颈,与企业共同研究在___举办劳务公司,通州四建合作投资___万元在___仪陇成立了___盛大建筑劳务公司,同时,___通州建筑劳务基地也既是成立挂牌。

二、加强建筑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全行业各类职称的___申报工作,搞好指导服务。已___申报中级以上职称材料___份,其中建设类高级工程师___人,中级全民工程师___人,中级乡镇工程师___人,遴选工程师___人。另有第三批___多人乡镇工程师即将上报。完成建造师继续教育、五大员等各类培训___多人次。完成大中专毕业生初定助理工程师___人,评选乡镇助理工程师、技术员___人。___报考一、二级建造师___多人。新注册一、二级建造师___人,完成二级建造师延续注册___人,二级建造师变更、注销、补办证书、增项等___人。

三、加强建筑业操作技工队伍建设

___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达___人,___质检、安全等五大员培训考试达___人次。召开了建筑业高级工、技师培训考核工作会议,制定了培训计划,部署了全行业全年培训考核工作,申报高级工___份,技师___份。另外,根据省建设工会的要求,___了我区建筑企业工会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培训,有___人经过培训获得了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证书。___建筑企业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防范知识讲座,全系统___多名从事劳动用工管理的同志参加了培训。

四、做好老干部工作

不断完善老干部工作机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老干部工作。完成了老干部支部的改选工作,充实了新的力量。春节期间___召开了局老干部春节团拜会,对部分老干部进行了慰问。___召开局老干部捐资助学座谈会,对捐助对象进行春节前和暑假期间的资助,共资助了___元。制订了局老干部和关工委年度工作计划。总结了局关工委工作并在区一老一少工作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___了一次老干部赴无锡的考察活动,使老干部愉悦了身心。

五、做好___部的维稳、慰问工作

关心系统内下岗、退休___部生活,春节前和建军节前,及时了解部分___部的生活,为___名因病较困难的同志申请了困难补助,并发放到位,及时将政府两节的慰问金发放到位。

六、做好劳动工资和档案工作

根据区人社局统一安排,及时完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测算和机关人员工作晋级、晋档工作,未发现计算错误。对机关事业人员的档案资料及时归档。

局人事科__年工作打算

__年,我们科室在做好老干部、工会、妇女工作、___部维稳、服务工作、人事档案、工资管理工作以外,在行业发展上,着重要抓好建筑业人才发展工作。要坚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着力建设一支应用型、创新型、管理型的高素质的建筑人才队伍。

一、明年人才工作的目标是

1、力争全区建筑人才年增长率为___%以上,一级建造师新增加___人,二级建筑师新增___人。

2、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新增各类中级以上职称人员___人,其中,研究员级工程师,力争新增___人,新增南通市级拔尖人才___人,副高级工程师___人。

3、新招录大中专毕业生___人,其中新招录研究生人才___人。

4、高级工、技师培训考核___人。

二、具体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着力抓好人才的引进工作。根据现有人才的结构,充分用好区政府人才引进的激励政策,加大力度引进我区建筑业紧缺的人才,特别引进实用型一、二级建造师人才。在人才引进,发挥主管局服务功能,努力为一些成长性好的企业调剂相关人才,为企业资质晋级服务。注重引进高学历的毕业生,加大高资质企业推介力度,力争吸引更多的知名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到企业发展。

2、着力抓好人才的培养工作。突出重点,强化培养,从整体上提高我区建筑人才队伍的素质和竞争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申报建设类高级职称。加强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力争形成创新型研究成果。与省内著名高校联系,举办企业董事长(总经理)高层次人才培训班,提高企业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管理素质。选拔一定数量的科技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深造。突出抓好一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工作和五大员培训,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3、着力抓好人才基础管理工作。根据职称申报和评审的有关文件规定,及时做好职称初定、评审工作;切实做好一、二级建造师和小型管理师及职称人员的管理工作,合理调剂使用建造师和职称人员,满足施工企业资质年检和晋级的需要。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通州建校为基地,校企合作为纽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加快培养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同时,抓好初、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形成与建筑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人才结构,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及时___现有的技术工人等级考核定级和升级,充分发挥技师、高级技师的带动作用,广泛开展名师带徒,结对帮扶帮学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培养实用的操作型人才。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范文2

论文摘要:制造业人力资源建设在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具有引领、示范、推动、凝聚作用。要把知识与技术创新体系和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紧密结合,为企业培养培训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撑。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偏少;二是学历结构上偏低;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四是劳务工技能等级低。缺乏相应的培训。

2、高端、紧缺、关键人才不足。对集团人才队伍存在问题的反映主要有:一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例较缺乏。西门子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50%,而上海电气仅16%;二是适应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很大:三是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大的差距。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1/3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术工人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24.4%。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统计表不完全统计,党政管理人员中的本科及以上学历3223人,占党政管理人员总数的25.16%;同时党政管理人员的总量较大。共有12809人,占调查企业人员总数的22.93%。

3、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存在不足。调查显示,54.6%的职工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7.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技术人员群体中52.5%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6.7%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中基层管理人员中33.6%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及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5.2%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三、进一步加强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上海电气作为是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技术工人的水平和质量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按照集团发展规划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到“十一五”末,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要超过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要达到8%,45岁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比重达80%左右,并涌现一批中青年领军高技能人才,带动中、初级技能工人队伍相间梯次发展。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水平。

要加强劳务工的建设。参加教育培训、提升工作等级已经成为劳务工的迫切需求。上海电气集团职工队伍结构老化的矛盾较为突出,劳务工的加入使得职工队伍老化的状况大大改善。目前集团一线劳务工10175人,占一线职工的35.7%,占劳务工总数的75.48%。如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电焊和冷作两个主要工种中。劳务工已占在职工人数的30%,10年内30%的在职焊工和冷作工退休。在职技术工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劳务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比较粗浅。76.9%的劳务工比较希望和非常希望参加教育培训,目前有39.4%劳务工参加过技术培训,55.9%的劳务工没有参加培训。要立足上海、延伸国内外,在外省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对技术工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计划工作,通过教育培训、鉴定考核、择优选拔,建立分层、分类实施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造就一支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技术工人队伍。

企业通过建立能级体系,制订相对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培训体系,推进企业各类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

2、实施科技专家、项目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的选拔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旗帜型人才。要实施上海电气科技专家、上海电气项目科技带头人、上海电气首上海电气席技师的选拔制度。以推进集团科技进步、技术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激情,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与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加强上海电气人才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大力提高人才资源对上海电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筑上海电气人才资源建设,使之成为上海电气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使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培训——上岗——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完善制度建设,为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制定规范和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制度,《生产人员持证上岗及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师傅带徒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四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用工管理暂行办法》、《“首席岗位制”管理办法》、《员工培训考试考核奖惩规定》、《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首席工程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人才管理办法》。《高级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创新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工人学习培训制度》、《劳务工学习培训制度》等。

二是建立培训激励制度。要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为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公司建立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实施职业生涯管理,设立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三通道职业生涯发展体系。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在晋升、工资、福利、带薪学习、休假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范文3

在整体规划基础上,学校通过建立“引进,培训,激励,管理”四大机制,采取“请进来、派出去、下企业、结对子、促教改、搞科研”六项举措,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打造师资队伍,全力提升教学质量。小编为大家整理某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案例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一、建设背景

20xx年9月21日,经教育部、人社部和财政部复核,确定xx市xxx教育中心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学校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学校发展,教师先行。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速学校发展的关键。《xxx的决定》(国发【20xx】xx号)明确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名师引领、双师主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我校示范校建设的主要目标,为高标准完成师资队伍建设任务,在整体规划基础上,学校通过建立“引进,培训,激励,管理”四大机制,采取“请进来、派出去、下企业、结对子、促教改、搞科研”六项举措,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打造师资队伍,全力提升教学质量。

二、建设目标

按照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培养规划纲要》,依托一体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四支教师队伍。以专业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校企共同培养为途径,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为重点,努力打造一支“名师引领、双师主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适应学校发展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三、实施过程

(一)强化领导,加大投入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成立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校长高连奇亲自担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主任、系部主任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主要履行以下职责:组织领导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确定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统一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经费的投入和支出,保证教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基本形成了教师培养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落实的长效机制。

在师资培养经费投入上,近四年来,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的中央及地方财政经费高达16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再投入教师培训专项经费30万元,占教师工资总额的3.75%。确保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健全机制,狠抓落实

依据学校《“十二五”师资队伍培养规划纲要》,制定了《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认定标准》、《兼职教师、班主任培养方案、聘任标准》等教师培养政策,确立了“引进、培训、激励、管理”四大培养机制。

1.引进企业和高校的专业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校企合作不断加强,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在实习实训岗位上不单要有一般的指导教师,还需要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参与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实习实训指导工作。兼职教师是我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在这样的形势下,我校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要位置,立足于要为企业培养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操作型人才。为了打造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教学团队,实现专兼职教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学校注重从企业聘请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骨干、技师等“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先后聘请了58名行业骨干入校,进行一线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满足了学校实习实训需要。

兼职教师队伍的引进,活化了学校的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工作,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有力补充。

2.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出国培训、部级培训、省级培训、县市级培训、企业培训以及校内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在培训选择上注重实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改革创新,把职业教育的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好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培训当中;通过一系列的培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而且提升了专业实操技能。

3.强化管理机制。实行分级管理,一是校级决策层,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为培训把关定向;二是培训执行层,由教务处具体负责。制定校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各种培养实施方案,编制开展校本培训计划,在校委会的领导下,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并通过强化管理,扩大教师参与面,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4.确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为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潜力,学校建立实施教师激励机制。将教师的工作岗位、量级及具体效果与绩效奖励挂钩;鼓励教师培训提高,承担教师参与各级培训的所需费用;对教师研究生学历提高所需费用全额予以报销。

(三)多措并举,着力培养

1.请进来,固理念,奠基础。对于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采用现场传授,现身说法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大家接受起来会更加迅速,更容易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对症下药”。学校针对以上这些情况,特聘请一些教育名人,行业专家,甚至国外的名师来我校进行“现场培训”,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当面指导,从而提升大家的整体水平。

学校聘请全国德育专家朱洪秋教授来学校进行德育专题培训,德育工作方面的一些个人经验以及“问题学生”的管理经验,对于提升我校的德育工作,特别是对于班主任团队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效果明显。为了切实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学校聘请英国教育与教学质量控制协会(AQCET)Leslie教授来学校培训SCL教学法,范围覆盖全体专任教师,从而使学校掀起了改革践行“SCL”教学法的热潮,将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提升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利用水平和先进教学理念的学习应用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为实现这一效果,学校聘请国家微课比赛评委张伟教授为全体教师培训学习微课及翻转课堂的先进教学理论,同时教授大家微课的具体制作过程和实施方法,教师对于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热情被这次培训激化了,今年有十六名教师报名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师微课大赛。

三年来学校聘请台湾幼儿体育专家黄永宽教授、国学大师“汉字宫”作者白双法教授、中科院高登义教授等xx位专家来校为教师培训讲座,面对面传授技艺,使我校教师有了高端平台交流的机会。

2.派出去,转观念,铸名师。学校把名师培养作为专业建设核心内容,不惜重金选派教学领导、学科带头人出国深造,参加国家、省级骨干教师及县市级培训,先后有张延东等2人赴德国、张瑞涛等2人赴新加坡出国进行培训,尹亚娟等21人次参加了部级骨干教师培训, 25人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4人赴沈阳广播电视大学参加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培训。

3.下企业,强技能,提素质。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证实,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持续高效发展的必由之路。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校密切与企业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我校十分重视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培养环节,制定出台了《xx市xxx教育中心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组织实施“1+1工程”。即每名专业教师主动联系一家企业,每年深入企业锻炼学习不少于一个月。教师到企业学习的目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理论为指导,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现代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了解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克服只掌握教材上的知识,而不能掌握最新的先进设备原理和操作方法的不足,很好地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使专业教师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通过到企业深入学习,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提高动手能力,打造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4.结对子,传帮带,共提升。为提升学校专业理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优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同时提高实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将实习指导教师与专业理论教师开展“师徒”结对子培训工作。“师徒”双方职责分明,目标明确,并有严格的考核验收标准,确保带“徒弟”成效。目前,已有32位教师结成了对子,在学校师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种师徒结对子的培养学习形式,我校已培养专业带头人29人,骨干教师53人,他们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材开发、教法创新、教学研究、经验推广等方面起到了率先垂范作用,在当地行业领域有着良好的社会影响。

5.抓内涵,建模式,促教改。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以专业教研组为基本单位,进行适合本专业课程特点的教研教改活动,探索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具有专业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将生产质量标准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有机组合,实现“做学教”的有机统一。

焊接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模式,探索模块式教学和仿真式教学,依据“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进行“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空间设计,将课堂按照车间的格局进行布置,以此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学前教育专业形成了情景环境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把情景教学的特点与任务驱动的教学特点有机融合,以一定的教学情景为学习背景,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手段来组织编排教学活动。这样就充分吸取情景教学模式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各自特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建筑装饰专业形成了“以项目教学+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成立由企业共同参与的改革委员会,以项目导向教学方法贯穿教学过程,在单项能力训练的基础上,送学生去企业轮岗综合实训,当学生岗位职业能力达标后即能顶岗实习。

6.重联手,上项目,搞科研。学校的科研工作立足于教育教学实际,主要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教师教育科研工作搭建好了一个大舞台——校企合作,通过校企联手,打造教师科研平台。以产教结合、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产品研发、技术培训等科研项目为抓手,在科研项目过程中锤炼教师,使教育科研过程变成了新教学理念形成发展的过程、教学模式优化改革的过程、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

四、条件保障

(一)机制保障

学校成立教师队伍建设领导小组,构建了“引进,培训,激励,管理”四大机制,为教师队伍建设保驾护航。

(二)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了《“十二五”师资队伍培养规划纲要》、《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认定标准》、《兼职教师、班主任培养方案、聘任标准》等制度方案,形成了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三)资金保障

在示范校建设以来,除中央支持专项建设经费外,学校还设立了教师培养项目资金,全力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中央及地方财政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高达160多万元,教师培训专项经费近三年来累计超过90多万元,占学校教师工资总额比例的3.75%。强大的资金支持对学校师资队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建设成果

在领导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经过示范校建设,形成了“名师引领,双师主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格局。195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2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91人、正式聘任高级职称78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79%、97.95%、40%。

(一)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系统化。近三年来,刘福春老师被授予中国名师;尹雅娟老师被授予省级名师;张琎瑛、杨怀等老师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专任教师中校级以上专业带头人29人,占专业教师的23.2%,骨干教师53人,占专业教师的42.4%。他们在校内主持科研项目、承担专业培训、教改指导等任务,校外示范引领,发挥名师作用。

示范校建设以来,我校教师主持或参与研究部级课题6个,省级课题27个,地市级课题11个,并顺利结题,其中《基于应用的礼仪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和《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英语口语多媒体教学的策略与研究》在河北省第七届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三等奖;取得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成果8项,公开发表期刊论文87篇。尹雅娟等15名技术能手多次参加国家、省级技能大赛,其中,邓二娜老师荣获国家信息化说课大赛二等奖,王宏霞老师获三等奖,王秀梅、刘艳红、樊银凤均获全国视频公开课大赛三等奖。刘德山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在专业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参与开展社会培训服务20多期,年均培训规模近22700人天。

(二)双师培养制度化。为落实《教师下企业“1+1”实践制度》,三年来,学校专任教师中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累计达6835人天,公共基础课教师下企业实践累计达1302人天,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打下实践基础。结合《xx市xxx教育中心“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学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xx1人,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6.8%,师资的双师型转化进一步加速了学校专业建设的进度。

(三)兼职教师培养规范化。结合《xx市xxx教育中心兼职教师聘用与培养方案》和《xx市xxx教育中心兼职教师管理和评价细则》,学校面向社会、行业、企业聘任58名技术骨干及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的29.74%,使学校师资成为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的教师团队。

数控技术应用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先后被河北省职业教育学会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六、体会与思考

1.领导重视是根本。学校领导班子加大师资建设力度,在《xx市职教中心章程》中明确提出“落实教师再培训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

2.措施有力是关键。“引进、培训、激励、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功效强大,校企合作培养形式成效显著,成功的关键在如何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企业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税务教育培训 师资人才库 意义

在税务干部的管理中,教育培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提升税务干部的素质,提高税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因此,加强税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建设税务教育培训师资人才库对于促进我国税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设税务教育培训师资人才库的现实意义

1.1适应大规模干部培训的需要

随着税收事业的快速发展,各项税收工作对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客观上要求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当前,税务干部大规模培训、轮训工作对师资的需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全国现有国税、地税干部近八十万,按照《条例》和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每年每人至少需要脱产培训12天,每年近千万人天的培训任务,没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难以完成的。目前,全国税务系统培训机构无论是从年培训规模来估算,还是从专职教师数量来计算都远远不能达到圆满完成培训任务的基本要求。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机构的效能,充分利用系统内的教学资源,也要充分利用系统内的兼职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合理地吸收部分社会资源,通过建立专兼职师资库的方式更好地为干部培训所用,使师资的资源能够共享,互相补遗拾缺,增加培训的数量,提高培训质量,实现教育培训的根本目标。

1.2整合系统内外的专门人才的需要

目前,全国税务系统已经建立起专门人才库,入库干部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骨干作用。组建师资人才库既可以使系统内各类人才库得以完备,又可使师资人才库与专门人才库进行有机结合和有效对接。二者的结合可以使培训师资与工作在一线的税务干部实现信息交换,专职教师可以从其他专业人才库人员那里获取最有价值和说服力的案例与资料,一线的业务骨干也可从专职教师那里获取理论上的指导和相关问题的探索;二者的对接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目前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专职教师授课过程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足的问题,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到培训机构授课的形式升华自己的业务知识,探索解决相似问题的规律,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2.建设税务教育培训师资人才库的目的

2.1为加强教育培训和人才资源管理提供支持

教育培训工作是百年大计,事关税收事业的长远发展。总局教育培训主管部门通过组建师资人才库,可以摸清从事税务干部培训的师资资源现状及结构分布,为今后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师资结构提供基础资料。

同时,通过师资人才库的建设,整合后的师资力量可以被统一调度,在加大力气开展集中培训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培训基础条件的现状和干部学习的时间分配,广泛开展送教上门或远程培训工作,尽其可能地发挥各地师资的作用。

2.2规范对系统内师资人才的管理

近年来,总局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对培训机构和师资进行了有效管理,切实保证了教育培训工作的稳步推进。但是,培训机构和师资的变化较快,总局掌握的数据有的不很全面,这就弱化了总局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在决策与管理中的针对性与规范性。因而,组建师资人才库也是对系统内师资人才进行有效管理、规范管理和动态管理,随时以最近的师资信息为基础税务机关服务的有效途径。

2.3突破师资瓶颈,提供管理规范

当前,市级与县区级税务机关普遍面临着师资匮乏的问题。由于绝大部分干部不能够进行异地集中培训,使得基层税务干部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少,基本上是靠个人自学和小范围内的短时间学习来进行教育培训,知识更新与技能提升的速度适应不了税收事业发展的需要。组建师资人才库就是要通过系统内部网络,将师资信息进行,解决基层税务机关“聘师无门”的问题。

此总局教育培训主管部门所建立的师资人才库可以为各省组建本地区的师资人才库提供管理参考,进而形成统一规范的分级分类的师资人才库。

3.建设税务教育培训师资人才库的任务

3.1选聘高层专家人才

高层次专家人才既包括培训机构中符合条件的专职教师,也包括那些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和教学水平较高的专家学者及税收业务骨干。根据设定的资格与条件,总局可以在系统内外广泛选聘有影响、有实践、有能力、受欢迎的高层次专家级人才,组成总局直接管理的师资人才库。通过师资人才库的建设,将此类人才进行科学管理、统筹规划,及时满足不同层次税务干部教育培训的需要。

3.2统一管理调配使用专家人才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总局师资人才库组建之后,各省及各市也应相应地建立起符合本地区税收工作需要的师资人才库。总局师资人才库将面向全国,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各地区师资人才库在本地区统一管理与调配。

3.3提供信息平台

各级各类师资人才库信息均予以公开,除统一管理和调配外,更有利于不同地区对异地师资力量加以了解并在教育培训工作中自行联系选聘。这一方面将师资人才库的效用扩大化,另一方面又将入选师资库的教师置于全系统干部面前接受检验和考核评判,对师资的发展必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4加强师资队伍的考核评估

各级教育培训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师资人才库的数据,依据考核指标对师资进行科学评估和动态管理。凡是符合条件的继续聘任,凡是不符合条件的将予以降级或不再聘为师资。完善竞争制度,营造竞争环境,用竞争的机制培养教师、造就教师,切实提高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整体素质。

总之,建设税务教育培训师资人才库,可以实现系统内的资源共享,解决制约教育培训发展的瓶颈问题,从而提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因此,各个税务机构必须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做好教育培训师资人才库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范文5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实状况,总结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过程中的新鲜经验,推动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与发展,按照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关于做好全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专项调研的通知》(教师司【2008】48号)要求,湖南省开展了“湖南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现状”的专项调研。

二、工作进程

1.调查组织 。 湖南省成立了以省教育厅副厅长葛建中同志为组长的调研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如下:

组 长:葛建中

副组长:廖湘生黄超文

成 员:蒋维加贾腊生胡惠明李再湘

统 计:肖波戴玮

2.调查对象 。湖南省各市州教师科、教师培训机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和教师代表。

3.调查形式 。①座谈会;②专项调研;③问卷调查。

4.调查时间 。 2008年11月25日,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按照省教育厅的有关指示,转发了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的有关通知和相关问卷调研表106份,至2009年3月5日收回89份调研问卷,随即进行统计和分析,并开始撰写调研报告。

三、调查结果

1.湖南省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湖南省拥有普通中小学总数18058所,其中农村学校总数13570所。普通中小学教师总人数为496486人,其中农村教师总人数为238016人,公办教师为429389人,特级教师919人,县级以上的骨干教师(含学科带头人)总人数为16516人,幼儿园总数为5516所,幼儿教师总数为31310人。

2.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情况。

(1)设置情况。湖南省有13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5个市辖区、87个县(县级市),共设置教师进修学校106所(18个市辖区无教师进修学校,通道县进修学校与通道职业总校合并,醴陵进修学校已撤并)。

(2)资源整合的基本情况。①完成了培训、教研、科研、电教、电大几个机构之间的整合的有15个单位,占16.85%;②完成了培训、教研、电教几个机构之间的整合的有14个单位,占15.73%;③没有进行机构整合,但经常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的有53个单位,占59.55%;④未进行机构整合,也未与其他相关机构合作的有7个单位,占7.8%。

(3)教师培训机构基础条件情况。①占地总面积为2442亩;②建筑总面积为825095平方米;③教室配备:普通教室的配备1234间,多媒体教室213个,计算机教室159个,多功能报告厅51个,其他综合型教室465个;④图书阅览室藏书总数为1800685册,订阅杂志5613种,报纸1383种,音像资料161893学时;⑤各机构拥有计算机总数为9075台;⑥配备摄、录、播设备80套;⑦建构了机构自身网站的有53个,占59.6%;⑧本地区实现了“校校通”工程的有44个,占49.4%,培训机构实现了与“校校通”相连的有37个,占42.5%,其中有42个单位为本地区网络体系提供服务;⑨机构中设置了教师培训科85个,干部培训科55个,教育科研室43个,中小学教研室共计230个;⑩机构拥有完全由机构主办的附属学校16所,基地学校23所,实验点51个,未设立实验基地的26个;师资配备方面,各学科配备专职教师的单位占50%左右,而高中阶段配备语、数、外三科师资的单位只占45%,其他学科均在35%以下。

3.干部队伍情况和教师队伍情况。

(1)干部队伍情况。校级领导共382人,其中男性357人,占93.5%;女性25人,占6.5%。按年龄分,56岁以上的占3%,46~55岁之间的占40.1%,36~45岁之间的占44.2%,35以下的校级干部占12.7%。按学历情况分,硕士研究生21人,占4%;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77%;其中85.4%的干部具有高级职称。

(2)教师队伍情况。

专职教师结构:①教职工总数为3296人,专职教师2592人,其中男性占64.6%,女性占35.4%;②专职教师年龄结构相对老化,56岁以上的占7.6%,46~55岁之间的占26.5%,36~45岁之间的占46.1%,35岁以下的仅占19.7%;③专职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普遍偏低,拥有博士学位的仅有1人,硕士研究生也只有49人,仅占1.8%,绝大部分教师都只有本科学历,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7%;④专职教师中职称情况也不容乐观,拥有高级职称的仅占36%;⑤在专职教师中共有特级教师3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53人,有56.1%的教师能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⑥在这些专职教师中拥有16年以上教学经历的有1287人,占48.3%;⑦在这些机构中主持“十一五”省级以上课题的有89项,参与研究的有69项。

兼职教师结构 : 兼职教师总数为1283人,其中来自义务教育学校的有605人,占47.1%;来自高中学校的有407人,占31.7%;来自高校和科研部门的有271人,占21.1%。在这批兼职教师中有特级教师89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66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577人。

在培训者培训方面 : ①从培训内容上划分:参加教育科研培训的占62.9%,新课程培训92.1%,信息技术培训93.3%,学科业务知识培训75.3%,还有参加培训技巧和中外优秀文化知识培训的分别为49.4%和15.7%;②从培训方式上划分:请专家讲课的占87.6%,下校指导教学活动的占83.2%,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占69.7%,组织外出学习考察的占86.5%,运用网络研修的占57.3%。

4.整体作用发挥情况。

(1)在学历培训方面:有84.27%的机构从事专科学历培训,有79.78%的机构担任了本科学历的培训,有4个机构担任了研究生课程班的培训,有7个单位未承担学历培训。

(2)在非学历培训方面:①有33.03%的机构开展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共培训4692名校长,其中农村校长3286人,占70.04;②有79.78%的机构开展了新教师岗前培训,共培训新教师11424人,其中农村教师6130人,占53.66%;③有83.15%的机构开展了教师岗位培训,共培训78028人,其中农村教师51695人,占66.25%;④有64.05%的机构开展了骨干教师培训,共培训骨干教师8577人,其中农村骨干教师5815人,占67.80%;⑤有62.92%的机构开展了新课程培训,共培训73154人,其中农村教师53571人,占73.23%;⑥有66.29%的机构开展了全员培训,共培训教师116880人,其中农村教师84854人,占72.60%;⑦农村教师中参加3次3天以上集中培训的有44506人,2次3天以上集中培训的有44542人,1次3天以上集中培训的有76959人,有39887人从未参加过集中培训,占总人数的24.03%。

(3)在培训方式方面:有97.75%的机构采用过面授辅导方式,有82.02%的机构采用过现场教学培训过,有73.03%的机构采用过专题研讨培训方式,有21.35%的机构采用过情景模拟培训方式,有46.07%的机构运用过互动体验式培训方式,有65.17%的机构进行参观考察的现场培训,有62.92%的机构采用函授辅导方式进行培训。

(4)在远程培训方面:有50.56%的机构运用光盘教学资源进行远程培训,有64.05%的机构运用网络教学的方式进行远程培训,还有10.11%的机构借助卫星转播方式进行远程培训,在89个被调查的单位中有20个机构未开展远程培训,占22.47%。

(5)在远程培训授课方面(2007~2008年度):在201学时以上的有16个单位,占17.98%,在101~200学时的有15个单位,占16.85%。

(6)在校领导和教师下校指导方面:①校领导下校在31~40天的有98人,占23.56%,领导下校在41天以上的有165人,占39.66%;②专职教师下校指导在51天以上的占32.82%,教师下校指导在41~50天的占19.58%。

(7)在组织送教下乡(校)方面:在101次以上的有5个单位,占5.62%;在51~100次的有7个单位,占7.86%;在30次以上的培训单位有36个,占40.45%;另外还有3个单位从未举办过送教下乡(校)活动。

四、经验总结

1.机构建设与发展经验。

加强研修机构建设,完善教师研修网络。湖南省有15个县级培训机构不断完善机制、优化措施,构建培训、教学、科研一体化校本研修运行机制,为教师专业成长铺设了快车道。如长沙市岳麓区充分整合教育局直属的师训、教研和仪器电教职能,构建了“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教师培训与教研指导中心,实行“教研训一体化”。并构建了“以校为基础,以区、片为平台”的三级研修网络:①建立健全学校教研职能机构,区直属学校、教学片成立教科室,配备专人和兼职教研员;重建学校教研组,建立了以学段为单位的学科教研组和以年级为单位跨学科的综合教研组。②加强教研组建设,打造教师专业联合体。教研组在学校教学教研中起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加强教研组建设,他们坚持了下校调研制度,每周到学校调研一两天,及时发现学校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在教研组建设工作中,他们始终把握以下三方面基本原则:一是以需求为基点,定位教研组目标。他们要求教研组在制定教研组计划时,充分考虑本组教师实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确立本组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以目标为牵引,保障教研组建设的正确方向。二是以制度为保障,活化教研组活动。他们要求各学校教研组活动做到“六定”,即:定时间、定时量、定主题、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确保教研组活动制度化、常规化。三是以评价为机制,提高教研热情。他们注重对教研组的检查、考核和管理,每年评选与表彰优秀教研组和先进个人,促进了学校教研组与教师教研主动性的提高。③出台研修管理制度,规范校本研修行为。初步建立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研管理制度,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与实施,确保了学校教师学习和培训工作常抓不懈,规范了校本研修行为,避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2.创新培训内容、模式与手段等方面的经验。

(1)重视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现实中学校和教师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果隐藏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的‘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不被提出来讨论,将无法开启行动研究的大门。”(刘良华:《校本行动研究》,P193)针对教学现实,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体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教师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帮助教师寻找教学问题,引导教师发现值得研究的教育教学问题,使教师认识到教学问题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普遍性,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同时要以此作为后续的校本教研活动的“研究主题”。

针对现实中一些教师对问题的处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不作深入思考的现象,我们要引导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问题的价值所在。实践中,可运用“教学反思”“案例分析”“课例研讨”等多种教研形式,组织教师探讨实际问题,发现与剖析教学问题,帮助教师提高对教学问题的认识。

(2)引导教师广泛开展问题教研。问题即课题,当问题的价值被人们认可与提升时,问题就转化成为一个个课题。我们要注意加强“问题”与“课题”的转化工作,帮助教师梳理与提炼问题,将一系列问题课题化,开展“问题教研”。具体做法是:帮助教师把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成可操作的课题,在课题目标的导引下,经由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扎实有效地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帮助广大教师梳理与提炼问题,形成课题的同时,还应该组织与指导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作为教研指导与服务机构,在指导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中,区县教研部门应该发挥特殊的作用。我们制定了《新课程改革校本教研课题指南》,为各中小学、幼儿园提供参考选题,并按照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规律,认真做好课题立项、开题论证、形成性检查、结题验收等方面工作;提出“校校有课题,人人都参与”的目标和要求,引导教师立足校情,立足学科教学,投身教育科研,追求卓越。

3.农村教师培训经验。

这次调研我们发现了很多农村教师培训的好经验,他们充分利用自身的有限的资源,通过科学管理,从而获得较好的培训收益。如新邵县就提供了他们的很好做法,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1)送教下乡。新邵是一个多山的省级贫困县。为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解决工学矛盾,进修学校采取送教下乡的培训形式。

(2)走出去,引进来。为了开阔中小学教师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新邵县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所谓“走出去”,一是选派骨干教师去北京、长沙等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师培训机构观摩、考察,以借鉴培训经验,二是选派一线教师到省、市参加骨干班主任培训、学科培训,以提高培训者的素质;所谓“引进来”,就是聘请部级或省级专家来讲学,使广大教师能及时接受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时展的脉搏。

(3)进行自主研究,内部提高。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

(4)积极开展校本教研。他们依据本县实际,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和校本教材研究与开发。如根据中小学安全教育现状,编写了《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指要》。

该校已形成了如下鲜明的办学特色:一是送教下乡;二是科研兴校;三是对培训进行调研跟踪,及时反馈信息;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努力提升培训者业务水平;五是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优质培训队伍,上挂高等院校、省级名校,下联中小学校,组建一支由教授、专家、学者、名师以及本校的骨干教师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

4.构建教师进修院校网络平台的经验。

建立问题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将教师遇到的各种教学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教学问题资源库。建立了个人、教研组、学校、区县市四级教学问题资源库。采取会议交流、竞赛交流、网络交流和文本交流等主要形式实现教学问题资源的共享。教师个人的问题资源库以教学后记、教学札记、教学日记、教学故事、学习笔记等多种方式呈现。教师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问题集中到教研组或年级组,组内合作研究,经验分享。学校的问题资源库着重收集校内带普遍意义的问题,校内进行研究,成果推广。区县市教师进修学校则将各校的问题资源库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提炼为区域性问题,形成教学问题资源库。教育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本着“服务、引领、指导”的宗旨,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构建和完善了集“研”“训”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教育信息平台。与此同时,组织一年一度的校长论坛、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教育理论知识考试和两年一度的教育年会,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五、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国家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重视不够,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被“边缘化”。有的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把教师进修学校当包袱甩、撤、停、并、转现象确有存在,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师资培训工作的开展。

2.政府对培训机构投入不足。财政投入方面:国家和省政府虽制定了比较好的政策,各级财政要将教师工资总额的1.5%用于师训,还有教育事业费、学校公用经费等都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师训,但无法落实到位,等同空头支票,从而造成师资培训无钱,教师进修学校生存都成问题的现状。由于没有经费保障,我们的培训只好向参培学员收取学费,教师的待遇本来就不高,且学员回单位报销难,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参培的积极性。

⒊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性质和定位不明确。它既不是普通中小学,也不像大中专院校;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像单纯的教学单位;它就像悬崖上的一株草,在夹缝中求生存。

4.在人力资源方面,由于进修学校待遇不好,一些优秀人才不愿在进修学校工作,造成内部人才流失,外部优秀人才难引进。师资配备欠专业化。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研究“校本教研”“音体美学科”等方面欠缺有一定专长的老师。培训时,经常要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请求人力支援。

5.在硬件建设方面,校舍陈旧,甚至连“D”级危房都得不到改造;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缺乏,设施设备有待创新。特别是明年新一轮继续教育即将开始,其设备能否满足全县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有待研究。

6.师资培训的模式、内容滞后,方法、形式老套。培训机构人员待遇低,积极性不高,学员参加培训要自交培训费,积极性更不高,加之培训机构因经费严重缺乏,培训条件很差,从而造成师资培训的恶性循环。教师大部分是为了评职称,被逼参加培训。各学校及教育行政机构没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给予保障,因此,相当一部分人不主动参培,甚至抵触。

以上问题,主要是政府重视不够,缺乏政策支持,培训机构的硬、软件不达标,受训者缺乏动力,经费的落实不及时、不到位,打折扣的现象时常发生,农村教师的培训存在“工学矛盾”“设备欠缺”“教师本身年龄老化”等问题。

六、对策与建议

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和对策是:

1.必须明确教师培训机构的功能定位。教师培训机构应定位为“组织、指导、协调”等,动员全社会关注教师继续教育。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要让各级政府部门认识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要转变中小学教师的学习观念,积极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2.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师训机构的投入。从人力、物力方面建设好培训机构的硬、软件。各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政策按教师工资总额的1.5%列入预算,拨付给教师培训机构统一管理使用。学校的公用经费应有5%的比例用于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此规定必须由国务院、财政部、教育部发文,并作为当地党政一把手评估的必备条件。

3.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基础的建设。教育要发展必须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师训机构的发展。前者从知识、人才方面保障教育发展,后者从教学能力及教学实践方面保障教育的发展,两者兼顾。国家应制定专项政策保障师训机构的发展,从而发展教师培植、培训基地,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4.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并请国家立法。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应建立教师培训激励机制。在制度方面,要施行持证上岗制,规范教师进行终身学习,这是从教的必备条件;在动力保障方面,要激励教师不断进取,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建设一支人事制度相对开放的教师队伍。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范文6

一、进一步明确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目的意义。近年来,在我省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产品和技术更新日益加快,各行各业对掌握一定技术能力、从事相关技术工种的熟练工人(以下简称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技术工人总量不足、整体素质较低、结构失调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瓶颈之一。为进一步调动各部门、各行业、各组织的积极性,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整合资源、合理推进的要求,需要将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合并为全省职工技能素质工程,围绕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尽快缓解技术工人供求矛盾,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一线人才支持。

(二)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按照“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充分合理使用、促进岗位成才”的原则,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崇尚技能、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快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抓、行业配合、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推动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建设。

(三)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70万人左右,到2010年,全省技术工人的总量由目前的343万人增加到700万人,初级、中级与高级技能人才比例达到40∶45∶15,初步建立起一支以初级工为主体、中级工为骨干、高技能人才为龙头的结构合理、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工人队伍。

二、构建培养体系,加大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力度

(一)鼓励企业全面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地要建立企业技术工人业务进修培训和技能考核鉴定制度,使每年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人数不少于技术工人总数的20%,形成职工技能正常成长的通道。要加强对企业职工培训的帮助指导,支持企业在职业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投资建设实验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高级技能培训政府补贴政策,对参加各地紧缺职业(工种)提高技能层次培训的企业在岗技术工人,按照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由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经费补助办法。企业技术工人占职工总量的比重、开展职工培训的状况及落实技术工人待遇情况,可以作为企业参加投标、评优、资质评估的参照条件。

(二)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和职业院校培养技术工人的主渠道作用。各地要进一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形成规模优势,办出技工学校和职业院校的品牌和特色。各级重点技校要根据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开设1—3个高级工专业,拓宽培养高级工的专业范围,提高办学层次。从今年起到2010年,各地要确保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高中段招生总数的比例、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占高校招生总数的比例不少于50%,使各类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基本满足各地区、各行业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衔接与沟通,继续开展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单考单招”,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综合课程教育试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立人才成长“立交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具备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训一体化的“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技能水平。

(三)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大力推动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训方式和就业等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支持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股份合作等形式办学,组建教育集团,提高培训能力和规模。鼓励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建立校企联合、产教结合和依靠企业办职教的育人新机制,采取“订单培养”,建立“教学车间”、“教学工厂”等形式,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提供工学交替、专业化实践、对口就业等条件。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办学质量保证体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促进社会培训机构和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四)加强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的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工学校以及省高职教育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中职学校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投入,高标准、高起点建设100个集教学、科研、生产和职业技能培训“四位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以产学结合为突破口,建设一批稳定的、互惠互利的校外实习基地,切实改善职业院校的实训条件,保证学生实训时间,提高实训质量。结合我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在全省范围内建设若干个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特色明显、面向社会的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解决生产企业紧缺人才的培训问题,通过实训基地的产业化运作,逐步做到纯消耗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的结合。支持各级工会组织走“会企合作”的路子,建立形式多样的职工技能培训基地。

(五)加大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技工学校、职业院校的专项经费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增加实训设施和教师培训;对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力市场紧缺、企业生产急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训提供相应的经费补贴。要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举办产教结合的企业和开展社会服务。各地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应不低于20%,其中用于职业学校和高技能培训基地专业设备投入的比例不低于50%。各类企业要按照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职工培训。对职业技能教育成效显著的各类培训主体,有关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表彰奖励。

(六)广泛开展职工技能提升活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青年技术能手脱颖而出为落脚点,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创新与攻关等活动,提高职工的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省里将每年选择一批技能含量高、从业人员多、通用性强、社会影响大的技术工种,开展省级一类技能大赛,以此推动全省的技术比武活动,并及时为比武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术工人颁发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其技能等级。各级劳动竞赛组织要有计划地开展各种职业技能竞赛和职工同业技术交流等活动。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积极开展“职工素质工程三年计划”、“浙江省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巾帼建功”等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学技术、比技能,鼓励岗位成才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人才机制,完善技术工人成才服务体系

(一)加快企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各地要建立起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在评价机制上,坚持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在组织实施上,坚持行政指导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在现有考核模式上,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难题相结合,并增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考核内容;在管理体制上,坚持属地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应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突出新技术、新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要求;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评价,应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强化综合性考核和多项技能的考核。要突破比例、学历、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

(二)扩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范围。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推进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工作,坚持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的指导思想,按照统一标准、命题、考务和证书等质量管理原则,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技术支持和质量监督,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力度,逐步完善以城市为中心的鉴定实施体系,扩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要合理规划与调整职业鉴定机构布局,充分发挥和利用职业学校的优势,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或职业资格考核机构,避免重复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特定行业、特定工种、特定岗位的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尤其对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岗位,必须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对违反有关规定的企业,要督促其限期整改并按规定予以处罚。

(三)坚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全面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并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其学历与大学专科同等。鼓励职业学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直接申请参加专业技术从业资格考试,引导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四)建立技能人才引进、交流、服务体系。各地要建立技能人才信息库,收集和完善各专业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资料,为企业发展、市场需求提供人才储备,定期通过互联网和新闻媒体供求信息。要加快技能人才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网上技能人才资源市场,形成有形市场与网上市场优势互补。对需求量大的技能人才,可举办专项招聘会招聘和引进。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企业集团、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交流工作站,搭建技能人才交流平台。与此同时,各地要引导企业建立与项目相结合的引进机制,在招商引资中一并引进关键技术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四、完善激励政策,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水平

(一)建立技术工人岗位津贴制度。各地要引导企业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薪酬分配制度,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对聘任的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建立相应的技术等级津贴。技术等级津贴的指导标准是,中级工、高级工的技术等级津贴每月为80元和150元,技师、高级技师的技术等级津贴每月为200元和300元。技术等级津贴在企业工资总额中列支。

(二)完善异地人才落户政策和技术工人保障机制。我省高级技工学校、职业培训学院(校)学制教育开展高级技工培训在异地招收的学员,培训毕业并通过考核取得国家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证书,在本地就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可将户口迁往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合法居住地落户。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技术工人的养老、失业和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指导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等补充保险工作,并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倾斜,对企业紧缺的高级技师,因工作需要,经批准,可适当延长退休年龄,但最长不超过65周岁。

(三)完善企业技术工人岗位成才的激励机制。坚持“使用和培养相结合、考核和选拔相结合、业绩和待遇相结合”的原则,引导企业建立完善技术工人成才激励机制。探索在企业关键职业(工种)、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建立“首席工人”、“首席技师”、“职业技能带头人”等制度,并给予相应的待遇。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被企业聘任后,可享受相应的待遇。对在市级一类技能竞赛中取得前3名的,省级一类技能大赛中取得前8名的选手可破格晋升为技师。建立“钱江技能大奖”、“全省技术能手”等评选奖励制度,对获奖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要重视提高技术工人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评选劳动模范和其他社会先进人物,应兼顾技术工人。

五、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一)加强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组织领导。成立省职工技能素质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劳动保障厅),负责全省职工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竞赛组织实施工作。省劳动保障厅、经贸委、总工会等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全省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后,由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工作。各地要加强对职工技能素质工程的组织领导,建立机构,落实责任,加大推进力度。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范文7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36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政发〔〕52号)精神,加强我市职业培训工作,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充分发挥职业培训对促进就业和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切实将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来抓

(一)重要意义。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工作,不断完善职业培训制度,是解决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职业培训摆在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健全培训制度,完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结合实施《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带动能力,为实现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战略目标,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目标任务。建立覆盖城乡各行业的职业培训体系和信息平台,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满足重点产业用工需要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需求,保障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和稳定就业。“十二五”期间,力争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劳动者进行一次职业技能培训,每个新生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初级以上职业技能,创业人员至少获得一次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企业技能岗位职工至少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到年,在全市建成2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养5000名高技能人才。

二、加强职业培训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职业培训水平

(四)强化职业院校社会培训功能。鼓励职业院校、民办培训机构调整专业结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开展与全市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发展,以及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相适应的专业(职业)培训。技师学院要发挥技工院校高端引领作用,重点培养技师、预备技师和高级技工,各类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师资、自身场地、设施设备等有利条件,积极举办与自身优势专业相关的职业培训。鼓励技师学院、各职业学校及医专等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提升职业培训能力,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备、设备先进、培训质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职业培训示范基地。

(五)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内部培训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专业培训师资,从资金、场地、设施设备等方面加大投入,着力提升企业内部培训能力和培训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承担社会培训任务,并为职业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学员提供实训实习条件。

(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9号),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资金项目支持,依托有条件的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建立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管理、公共财政投资、技术含量高、服务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培训鉴定公共实训基地。各县(区)要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需要,以煤电、草畜、果菜、旅游产业技术工种为核心,依托各县(区)就业培训(服务)中心或职教中心建立县级重点职业培训基地,从资金、项目、师资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快在我市建成一批覆盖城乡、技术先进、功能齐全、专业性强的实训基地和实训中心。市上确立技师学院、工业中等专业学校、医专和农校4所学校为市级重点职业培训基地,重点支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地方产业升级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新能源、建筑材料、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国家扶持并有地方特色专业的试验实训水平。

(七)加强职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要按照国家规定的1∶20师生比标准,科学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编制;要继续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上开展的名师培训和专业带头人培训,扩大市级骨干教师和转型教师培训,使职业培训教师每年在职培训累计不少于80学时,力争利用3年时间,使全市职业技术学校专职教师在省级重点职业院校轮训一次。同时,积极引进紧缺人才,通过多种渠道,加快引进一批紧缺专业优秀职业培训教师,畅通吸引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实习指导教师的渠道,鼓励市内外技师、高级技师以及高级工程师担任专兼职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通过组织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开展调研实践,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八)提升民办培训机构办学水平。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是职业培训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要注重加强对招生、收费、培训、就业等环节的指导与监管,在师资培养、技能鉴定、就业信息服务、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面与其他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对待,促进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

(九)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职业培训体系。适应城乡全体劳动者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职业培训制度。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逐步完善以企业岗位提升为主体、职业学校培养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参与、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的职业培训体系,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贯通技能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形成职业培训覆盖劳动者就业前、再就业、在职期间全过程终生培训的机制。

(十)坚持城乡统筹,积极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的需求,坚持城乡统筹,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根据其转移就业要求和劳务输出意愿,紧密结合劳务输出订单需求,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紧密结合当地重点拓展的就业领域、符合产业调整政策的行业和需要发展的职业(工种),重点开发面向城市社区就业的服务类技能培训项目;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2—3年的学制性职业教育培训;对企业新录用的人员,结合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师傅带徒弟、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岗前培训;对退役士兵,积极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提高退役士兵就业竞争力;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培养,使他们掌握中级以上职业技能;鼓励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训,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10万人,每年培训2万人以上。开展城乡“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不低于2.5万人,每年培训5000人以上。开展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每年培训1万人以上。开展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培训不低于5万人,每年培训1万人以上。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每年培训1000人以上。

(十一)深入开展创业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以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建设为契机,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平政办发〔〕108号)精神,鼓励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复员军人等城乡各类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学习开业申办、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财务管理、人员管理以及我市扶持创业政策等相关内容,掌握创业知识和技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合理界定创业培训补助范围和标准,为创业者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十二五”期间,全市开展创业培训不低于1.5万人,每年完成创业培训3000人以上。

(十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技师学院和职业学校为依托,完善招生政策,落实新增学费补助政策,推行资金分配、学校评估、奖励评先等与招生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在坚持两年制培训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等多种培训模式。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办学力量,实现传统专业规模化,主导专业品牌化,创新专业高端化。造就一批师德高尚、专业素质精湛、具有创新精神的技术带头人,力争每年培训煤电化技能人才1000人,草畜、果菜、旅游等支柱产业方面技能人才2000人,养生技能人才1000人。示范带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和转岗转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基本扭转我市急需工种的短缺现象。

(十三)组织开展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技术攻关、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对技术工人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方面的培训。逐步完善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在企业的关键岗位(工种、工序)逐步设立“首席技师”或“技能带头人”职务,同时,大力推行“名师带徒”制度和“技师研修”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内技师考评和使用制度,切实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开展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不低于10万人(次),每年开展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2万人以上。

四、促进就业服务,提高培训质量

(十四)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模式。根据就业需要和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深化职业培训模式改革,大力推行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要加强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各县(区)要加强政策引导,将职业培训的开展与本县(区)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与重大项目建设紧密结合、与当地就业状况紧密结合,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开展订单式培训或定岗培训。

(十五)加快职业培训信息化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全市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职业培训管理信息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信息平台主要功能涵盖职业培训工作各个方面,包括承担政府补贴培训机构认定、政府补贴培训项目管理、学员信息管理、教学组织管理、设施设备管理、师资管理、在线培训和远程培训等多个功能,以及已享受政府补贴人员信息数据库和培训资源数据库;提供与职业培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以及培训机构信息和培训项目查询;具备信息录入、资料保管、数据统计、管理分析等综合功能。

(十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各类劳动者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完善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及时采集、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和职业培训机构开设的专业信息,为各类劳动者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职业培训提供便利。基层社区平台要了解、掌握培训需求,收集、公布培训信息,将就业困难群体作为公共就业服务重点,积极动员组织行政区域内就业困难群体参加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协助落实相关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其实现就业。

(十七)建立职业培训质量监控体系。要建立“培训前审核—培训中监督—培训后考核”的职业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各职能部门在培训开班前要依照国家职业标准认真审核培训机构提供的教学计划大纲、师资配置和实训设施配备情况。培训过程中要进行定期、不定期现场检查,设立举报电话、电话回访、到用人单位咨询跟踪了解培训效果以及培训对象满意程度。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结束后,都应当进行结业考核。

(十八)建立科学规范的鉴定考核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和加强各类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创新鉴定方式,改进鉴定手段,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学校和企业各种职业、各技能等级的技能鉴定工作体系。指导职业院校、企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全面推动职业院校落实毕业生“双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核发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加强考评员队伍、质量督导员队伍建设,发挥好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准入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确保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稳步提高。

(十九)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以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导向,坚持培训是基础、鉴定是手段、就业是目标,切实将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检验培训成果的主要方式,建立“培训—鉴定—就业”一体化模式。建立职业培训结业与技能鉴定同步实施制度,凡享受政府职业培训补贴并符合条件的,在培训结业时均须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完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指导企业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要求,开展企业内职业技能评价工作。积极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员工培训、考核、定岗、薪酬确定中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供求变化来调整职工队伍和后备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把政策性补贴与技能鉴定结合起来,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培训机构的积极性。

(二十)加大职业技能竞赛举办力度。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切实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的带动作用,广开渠道,多方式、多工种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系列活动,为全市各类技能人才搭建竞技平台,促进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达到“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目的,提高参赛选手技能水平,示范带动广大企业职工和职业学校学生、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成才、岗位成才。

五、建立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强化职业培训资金监管手段

(二十一)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对政府各类培训项目实行统筹管理,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请、择优认定、社会公示”的原则,制定承担政府补贴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件、认定程序和管理办法,组织专家进行严格评审,对符合条件的向社会公示。同时,统一培训标准和培训教材,统筹下达培训计划,统筹使用培训资金,统一组织考核鉴定,统一为考核合格人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对培训项目,建立质量督导制度,严格实行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提高项目培训质量。健全培训补贴资金与培训成本、培训质量、就业效果的绩效评估机制。

(二十二)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城乡劳动者特别是就业困难群体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企业新录用劳动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费补贴。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并对农村学员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生活费补贴。对退役士兵参加各类职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人社、财政要会同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全市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就业状况以及企业用人需求,按照培训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职业资格培训期限为基础,认真测算、科学合理地确定政府补贴培训工种的补贴标准。

(二十三)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筹措的投入机制。市、县(区)政府要加大对职业培训各项补贴资金的整合力度。将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部分与“阳光工程”资金、扶贫资金等统筹安排,提高效益,避免重复和浪费。各级财政要加大投入,调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确保市、县(区)就业专项资金中培训资金支出不低于20%。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支出不低于30%。对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培训、职业技能竞赛、评选表彰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设施专项经费时,将技工学校及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的各项培训补贴按相关规定执行。

(二十四)全面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当年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要用于企业一线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企业应将职工教育经费的提取与使用情况列为厂务公开的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公开,接受职工代表的质询和全体职工的监督。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市、县(区)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人社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统一做好培训服务。

(二十五)强化职业培训资金监管。市、县(区)人社部门要会同财政等部门加强对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管理,明确资金用途、申领拨付程序和监管措施,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要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各县(区)要合理确定并向社会公布政府补贴培训的职业(工种)。根据培训对象特点和培训组织形式,在现有补贴培训机构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直补个人、直补企业等职业培训补贴方式。对补贴对象审核、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实行公开透明的办法,定期向社会公开资金使用情况,严格进行审计审核,防止骗取、挪用、等问题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对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人,监察部门要进行责任追究,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范文8

(一)目标任务。我市企业到2010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为: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总数15%以上,中级工占45%以上,初级工占40%左右。从20*年起每年高技能人才、中级工和初级工分别以2个、6个和4个百分点增长。各类企业应根据全市统一要求,结合本企业实际,制订技能人才发展培训计划,分步实施。

(二)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力量,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重视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快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抓、行业配合、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推动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建设,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障。

二、政策措施

(三)建立企业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制度,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

1、强化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建立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技能与待遇相联系的用工制度,推行岗位工资与技能水平、绩效贡献相挂钩的企业薪酬分配制度,使技能人才获得其劳动能力和业绩贡献相符的报酬。积极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对获得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并在相应岗位上签订劳动合同的技能人才建立相应的技术等级津贴,技术等级津贴的指导标准是中级工、高级工津贴每月分别为80元和150元,技师、高级技师津贴每月分别为200元和300元。技术等级津贴在企业工资总额中列支。

2、高技能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可参照相应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实施。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应与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大体持平。获得高级职业资格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生,在使用、工资福利等方面比照大专学历人员享受同等待遇。鼓励企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补充养老金、补充医疗保险,提高其经济地位和保障水平。

(四)加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筹措技能人才培训投入机制。

1、市政府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专项资金,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的经费补助、技能人才基地和评价体系建设及优秀技能人才表彰等。对企业员工参加统一组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照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由市政府设立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专项资金给予培训补助,每培养一名高级工平均补助500元,技师补助800元,高级技师补助1000元。

2、加大对职业技能教育与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克服“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要逐年提高教育费附加用于职工教育的比例,重点用于增加实训设施和教师培训,对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力市场紧缺、企业生产急需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培训提供相应的经费补贴。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应市场及企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师资结构,增加“双师型”教师,切实解决专业教师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不足问题。

3、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在税前列支,并专项用于职工培训,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其中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不少于30%。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确保专项用于职工培训。

(五)积极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实行技术工种持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从事技术工种的劳动者,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企业在岗职工仍未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没有安排初、中、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培训的,企业应当安排与其相应的岗位培训和技术等级培训,对不安排职工培训的企业,市劳动保障等行政监管部门要依法予以处罚,以加大对技术蓝领队伍建设的推进力度。

(六)建立企业技能人才培训制度和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

各企业每年要制订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培训,每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不少于10%,形成职工正常的技能成长通道。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对工作业绩、贡献突出和参加市(含市级)以上技能竞赛取得较好成绩(前三名)的技能人才授予“温岭市技术能手”称号,每年表彰一次,获奖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设立“温岭市突出贡献技师”奖,每三年评选一次,给予一次性奖励。对特别优秀、团队作用发挥突出的高技能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并给予重奖,奖励在市高技能人才培训专项资金中列支,上述三个奖项不重复评选。

(七)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在培训技术工人方面的作用,要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技工、职业学校创造条件创办高级技工班。逐步建成与我市主导产业(行业)用人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鼓励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规范和效益较好、知名度高的企业通过自办或“校企联办”形式,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实习基地。同时,每年在我市紧缺专业和主导专业中选送一批具有相当文化素质、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青年技工到对口院校深造。

(八)政府组织引进高技能人才与企业直接引进高技能人才相结合,切实解决紧缺工种高技能人才不足问题。用人单位要解决引进的高技能人才工作、生活方面的困难,使他们真正享受与市民相同的待遇,并落实好市委、市政府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

(九)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技能人才在我市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先进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示范作用,宣传我市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摒弃“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技能,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三、组织领导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范文9

一、年教育十项建设工程

1.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年,我市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投资9700万元,其中市级投资4000万元,改扩建农村(山区)中小学30所,改造校舍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

2.义务教育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工程(未央区试点建设)。从年起,我市与未央区政府联合对未央区基础教育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集中建设。到年,计划投资3亿元,完成36所定点学校改造建设及50所学校远程教育系统建设,更新60所学校的教育实验设备。其中年计划投资14435万元,改造中小学18所。到2017年,完成100所中小学校的改造任务。

3.阎良区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的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年,计划总投资4012万元,新建校舍24330平方米,改造校舍10000平方米,新建塑胶跑道和人造草皮57600平方米;年,全区规划定点小学全部改扩建到位,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全面完成。年,完成新布点小学、九年制学校建设,启动新布点高中建设。

4.莲湖区民族教育学校规划建设工程。莲湖区民族教育规划建设中学2所,小学4所,幼儿园1所。年,启动一期工程,总投资865万元,将市25中打造成为标准化高中,利用贡院门小学旧校址建设一所市一级标准的民族幼儿园。二期工程:一是按照一级标准打造鼓楼小学和洒金桥小学,二是加强合并后的贡院门小学建设,三是继续办好回民中学。

5.市启智学校建设工程。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市启智学校建设。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投资800万元,新建3000平方米启智楼、2000平方米学生公寓和餐厅等后勤设施;投资200万元,对原有4000平方米教学楼、综合楼进行改建,设立康复中心;投资500万元购置康复、教学、后勤设备。启智学校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我市特殊教育体系,并将成为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智障教育实验基地、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

6.市中小学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工程。基地在市102中学基础上建设,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承担军训﹑社会实践﹑课外活动﹑拓展训练和基础教育课改等活动。基地占地65亩,建筑总面积19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名学生开展各类活动。年,拟建设5379平方米的第二综合楼公寓楼、7170平方米的餐厅报告厅、300米环道训练场,扩建检阅台和观礼台,建设6500平方米的拓展训练基地等。

7.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在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旅游职业中专学校分别建设市职业教育电子类、机电类和旅游类公共实训基地,依托文理学院建设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依托教育电视台建设动漫设计制作实训基地。其中,职业教育电子类、机电类和旅游类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已基本确定。年,建设总面积9.92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计划于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8.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规划占地549亩(净地),总建筑面积23.99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5.9亿元。其中:一期建筑面积15.05万平方米,总投资3.42亿元;二期建筑面积8.94万平方米,总投资2.48亿元。

9.市教育科研大厦建设工程。为提升我市教育综合实力,建立教育支撑体系,启动建设“市教育科研大厦”。“大厦”将容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市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中心、市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市勤工俭学管理中心、教育电视台、市动漫设计制作实训基地等单位,占地12亩,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00万元。

10.文理学院二期建设工程。市政府决定投入1.8亿元实施文理学院二期工程(第二教学楼)建设。该项目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主要功能包括教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目前已开工建设,计划年8月竣工交付使用。

二、年市推动教育发展八项改革措施

1.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制度,以调研检查为手段,以提高教师适应新课改能力、课堂教学、学分认定与管理为重点,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推动、教研部门专业引领以及学校的主体作用,努力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层次学校课程改革的新路子,使高中课改成为我市高中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成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契机,成为促进高中教育再发展的强劲动力,建设一批在省内乃至在全国有影响、有特色的知名学校,树立、推出一批能走出、迈出省界的著名课改专家、校长和教师,形成鲜活的、有借鉴意义的课改及教学管理经验和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课改研究成果。

2.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认真筹备实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工作。

3.积极稳妥推进高中招生模式改革。通过局部试点,分步实施,努力促进生源均衡配置,不断降低择校生比例,逐步建立起以统一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以“差额投档、分批录取、扩大选择机会、多样化招生、网络支持、管理规范、社会有效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公平、公正、透明的高中招生模式。

4.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市场需求,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订单教育”、“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新路子。

5.推进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和改革。保持普通高中适度规模,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努力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

6.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学校教职工岗位设置和全员聘任工作,进一步推进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以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公开招聘、专家队伍建设、名师工程培养为支撑的四位一体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加强支教工作,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转任交流机制,促进师资在城乡间和区域内的科学合理配置。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范文10

关键词:党校工作;干部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精神

《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了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和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干教培训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规定了改革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党的十要求,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在此,笔者就县级党校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和党的十精神,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县级党校改革发展刻不容缓

《纲要》强调了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创新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不竭动力,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保持生机活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对我们县级党校来说,既是发展的重大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不可抗拒的挑战,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刻不容缓。

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发之后,《纲要》的印发,使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迎来了新的春天,对党校干教工作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凸显党校、行政院校的干部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条例》已经对党校工作作了战略性的定位,各级党校是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纲要》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这既是对党校干教工作的基本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主渠道、主阵地这一基本方向;同时,这一规定也是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首要目标,根据这一目标,确立党校发展规划,使党校的发展充满着无限生机。二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地位和功能更加突出。《纲要》别强调“把理论素养、学习能力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这给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创造了优越的政策环境,提供了坚强的措施保障。因此,县级党校应该大大方方抓教育,理直气壮搞培训,把这一“重要依据”的政策性规定,用足用活。

当然,有机遇就必然有挑战。《纲要》给我们的也不全是“美味的蛋糕”,更多的是对党校干部教育工作的严格要求,也不乏令人担忧的因素。一是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目标要求是质和量的统一。《纲要》强调,“坚持质量第一、注重实效”,“要突出培训特点,增强培训实效”。要形成“教师联系实际教学、学员联系实际真学”的教学培训机制。这里强调的是质量,要的是真功夫,不是花拳绣腿,更不是做做形式就能过关的。既要有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实现量的积累,也要有品质的提升、培训实效的凸显,实现质的飞跃,从而达到质和量的统一、协调发展。二是区县党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压力增大。《纲要》指出,深入推进县(市)党校办学体制改革。根据《纲要》规定,无论是整合资源、精减重组,还是创办分校,县级党校和党校的员工都面临着一次有关前途命运的重大抉择。在选择中,有顾此失彼、患得患失的情感波折;有何去何从、难以取舍的犹豫不决。这是一种叫人难以抗拒又不得不面对的心理压力,过渡好了才会事半功倍。

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我们都要明白,抓住机遇可以谋求发展,拒绝挑战将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迎难而上,充分利用《纲要》给我们带来的历史机遇,早做规划、早一步行动。把政策和机遇等有利条件充分用足用好,把困难和问题等不利因素考虑周全,力求做到党校有新发展、职工有新收获、工作有新成效。

二、继承与提高同步,县级党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几十年来,县级党校为党的基层干部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培训经验。根据《纲要》精神,在继承和发扬既往成绩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党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只有做好了继承工作,尊重和珍惜历年来,党校人艰苦努力、无私奉献奠定的坚实基础和创造的宝贵财富,以扬弃的哲学精神,借鉴经验,融会贯通,党校的发展才能得以提高;只有提高了,党校的发展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原有的成绩才能得以巩固。

在继承方面,力求做到:一是认真总结党校办学以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历史经验。县级党校在办学历程中,无论是党政干部的轮训培训,还是以函授为主的学历教育,都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要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党校办学史上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历史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并且提炼到精神文化层面,形成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政治内涵的理论体系,展现党校人的精神风貌、理想追求和政治素养,使党校工作者感受到作为一名党校人的骄傲和自豪。同时,也不要回避问题和矛盾,找到发展中的差距和不足,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借鉴。二是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党校办学历程中,在争取领导重视、调训轮训安排及教育教学管理、科研咨政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参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及信息化建设等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是党校和党校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绩的总结,不是为了显耀门庭,更不是拿来存之高阁。而是要把这些成功经验,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导和参考,提供经验支持,成为党校发展的动力源泉。特别是一些好的做法,更应该发扬光大。

在提高方面要做到:一是与时俱进,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学员到党校学习培训,能否学到知识、是否提高能力,关键是教学内容的设置。科学设置教学内容,是党校干部教育永恒的话题。因此,我们要根据《纲要》中“以培训需要为导向”的要求,搞好分类培训。训前针对学员情况,开展学员需求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学员对象的基本情况,学员对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的需求和建议,希望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对党校培训服务的建议等等。然后,对调研情况进行收集整理,作为制定培训课程的依据之一。开展专题调研,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将调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实现教学出课题、科研促教学、成果进课堂的目标。“真正做到科学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成长缺什么就补什么,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为干部成长服务。”二是积极进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党校教师要针对学员特点和需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优化课堂结构,多方式实施教学。“推广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原则,教师要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在增强党性锻炼、理论基础的同时,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落实好“将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作为谋划、推进和评价改革的基本要求”,使我们的教学培训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广大学员在校培训期间,理念有升华、知识有更新;对学员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有指导、能力有提高。

三、特色与创新共举,县级党校改革的战略定位

县级党校,因其基础条件和在党校系统的层级地位,都不具有优势,特别是贫困的县级党校,办学条件更是捉襟见肘。因此,要想走出一条强校之路,必须创新办学,必须办出特色。

创新兴校,是县级党校改革的重要战略。一是创新学员培训机制。按照《纲要》要求,“改进培训班次设置方式,推广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按干部类别开展分类培训。探索跨地区、跨部门、跨学校的合作培训模式。积极推进分段式培训,创新校外培训模式,多渠道多形式建立校外培训基地,重点放在本区域内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推广价值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做到每所党校多基地,每个基地有培训,每次培训有特色。进一步完善县级党校主体班的各类培训机制。完善对学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学员参与学习的态度、学习中的才能展示、结业时的答辩或调研报告进行综合评价。不以考试成绩论成败,而以党性是否增强、能力是否提高、知识是否增加为评价标准。积极争取组织人事部门支持配合,创新党校培训与干部的选拔作用结合机制,让县级党校名副其实地成为干部成长的摇篮。二是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县级党校的改革发展,关键是师资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师资的选聘、培养、评价机制。建立教师聘用机制,推行本校教师与外聘教师相结合并以外聘为主的办法。县级党校的师资力量普遍呈现出任课杂乱、专业性不强,重知识传授、实践针对性不强等特点。因此,在安排教师时,可以“大力选聘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形成结构合理、专兼职比例适当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创造条件培养专职教师。营造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鼓励教师钻研业务、勤奋工作,培养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完善专职教师培训机制。县级党校要做好专职教师的学科建设,有计划、分学科培养。多渠道争取教师外出学习机会,有“请进来”,就应该有“走出去”。让教师多见点世面,多长点见识。严把专职教师准入关。对新进教师,我们常说是“输入新鲜血液”。但要“新鲜”起来,就必须按照择优录用的原则,进行公开招考,把有学识、有能力、有品德的青年才俊吸收到党校大家庭中来。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范文11

一、强化担当,完善自身建设长效机制

1.强化责任担当

学院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重要的使命来抓,做到五有。

一是工作有专班。成立开展“培养职业精神 提升职业技能”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学院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处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院办,负责活动的协调工作。

二是年度有目标。学院将自身建O工作作为年度的重点工作,列入全市人社系统年度工作任务中学院的个性工作目标任务,并分解到每一个月,逐月予以落实。

三是建设有方案。制定自身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和日程安排,落实目标任务。各科处室按照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同时制订自身建设检查考核实施方案,加强监督检查,使整个创建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

四是任务有督办。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班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督办自身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五是落实有体系。明确各科处室创建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创建联动机制,自身建设工作体系完整。

2.完善长效机制

自身建设既要有历史传承,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一是传承特色办学理念。校训重视历史传承:团结、勤奋、严谨、进取;办学理念讲求科学特色:管理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品牌荣校;校风力求与时俱进:守法、明理、勤奋、精进、创新。

二是构建规范管理体系。学院构建了制度健全、体制顺畅、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学院管理模式,涵盖了党务管理、行政管理、教学实习管理、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好学院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形成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

三是完善科学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制定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制度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按期组织学生实习,有计划、有课题、有实习评价、有实结;每年都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撰写总结材料,并在全院教职工会上汇报交流。

二、营造氛围,建设优良文化育人环境

1.重舆论引导

自身建设既要领导重视,还要群众人人参与;既要注重抓落实,还要善于抓总结提升。

一是引导大家人人参与自身建设。制定自身建设宣传工作方案,编印自身建设创建活动宣传资料下发师生员工,宣传自身建设创建活动主题、目标要求、活动意义,在学院网站开辟专栏,利用电子屏宣传,使自身建设创建活动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二是带领大家宣传推进自身建设。制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和信息报送与考核试行办法,规范新闻宣传,推进自身建设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三是总结提升自身建设工作经验。鼓励大家总结提升自身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积极予以宣传推广。仅2015年就在省级及以上媒体宣传学院20余次。

2.营造特色氛围

按照室内室外、功能分区、彰显特色、打造多样化宣传景观的原则,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一是屋顶宣传重在营造技能文化的大气场。在学院主要建筑物屋顶安装宣传标语。临街门面顶安装: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综合楼屋顶安装对青年学生的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教学楼屋顶安装校训:团结、勤奋、严谨、进取;学生宿舍屋顶安装校风:守法、明理、勤奋、精进、创新;实训楼的屋顶安装:劳动光荣、技能宝贵。

二是校园宣传栏重在弘扬工匠精神。建设了企业文化墙、成果展示窗、知识拓展廊、多彩涂鸦墙、德育园地等室外文化展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企业文化。

三是室内文化区重在励志。建设了理论教室、实训室等室内文化展区,悬挂名人名言、规章制度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技能成才。

四是道路景观重在典型引路。学院主干道建设技能大师路;综合楼小花园西面建大型励志宣传景观;多年的绿化,形成了以综合楼小花园、樟树林、竹园、实训楼景观带、花坛、草坪等为主的校园景观;技能大师典型引路,激励学生技能成才。

三、突出特色,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数字校园

提高校园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校园管理实现数字化。

一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投资近80万元设计建设了校园数字化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等校园管理工作实现了数字化。

二是推广使用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使用培训,建设单位已对科处室工作人员进行了两期培训,目前学院管理基本实现网上办公。

三是完善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制度。制定了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制度,加强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指定专门处室负责管理。目前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已完成了试运行,2016年准备全面实行数字化校园管理。

2.专业对接市场

强化市场导向,专业设置紧跟变化莫测的市场。

一是建立校园对接产业园、专业对接产业制度。化工专业对接荆门化工产业园,机电电子专业对接荆门电子产业园,数控车工、模具制造、焊接加工对接荆门航空产业园,财会、幼儿教育、电子商务等对接服务业,并与福耀玻璃(湖北)有限公司、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天茂集团、中集宏图、利盛石化、东光电子等30多家技术含量高、行业特色明显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化工专业对接天茂集团、凯龙集团,先后开办了中级工、高级工定向班,并对员工进行了多次提升培训,得到企业好评。力争达到“办好一个专业,支撑一批企业,提升一个产业”。

二是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2013年11月、2015年3月、2016年12月先后多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业领导、技术能手参加,就专业建设如何对接产业献计献策。专业建设研讨会得到省厅领导充分肯定。

三是打造品牌专业。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主动适应荆门市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瞄准地方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打造装配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群,成为湖北省职业培训电工电子类中心教研组组长院校,学院有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部级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重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5个。学院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校校合作,打通了中高职直升通道。

3.深化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学院在多个专业推行了一体化教学,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湖北省唯一进入2016年全第三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学院成立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小组,制订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总体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实施。

二是建设专用场地、组建教学团队。学院按照现代企业“6S现场管理”规范,建设一体化教学专用场地。精选骨干教师、吸纳技术能手、聘请课改专家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并多次邀请人社部一体化课改专家黄景容、姜大源等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

三是总结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学院一体化课改经验在全省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国家人社部《职业》杂志以《六措施保障 三阶段落实》为题介绍了我院一体化教改的经验和做法。

4.强化职业素养

育人先育德,始终把德育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放在优先位置。

一是编写职业素养教材。2014年,《技工院校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被确立为部级课题,被评为省重点课题一等奖。《职业素养基本训练》教材也通过了人社部教材审批出版,得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广使用,《职业行为养成训练》编写即将完成。

二是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同志作《永远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院被吴天祥同志誉为“人民的贴心学院”;开展 “厉行勤俭好风尚、传承美德正能量”和“互联网+分类回收”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举办文艺晚会和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道德情操。通过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来影响家庭、辐射社会。学院学生张子轩和唐文菊被团市委分别授予“最美中职生标兵”和“最美中职生”荣誉称号。

5.注重创新创业

以培养创业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学院实训工厂,投资200余万元,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办公室8间的机械加工创客空间,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创客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并制定创客空间实施方案和运作办法。

二是推动师生创新创业。鼓励学院师生(包括近几年的毕业生)入住创客空间创新创业,所有入住的创客均可享受荆门市相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已有2名创客入住众创空间。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将创业知识列入学生教学的内容,完成创业模拟实训室建设,培养师生创新创业精神。

四、多措并举,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1.校企共建实训室

深化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双方优势,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一是制定实施计划。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制定校内、校外校企共建汽车修理实训室(校中厂)和数控加工实训室(厂中校)计划。

二是精选合作企业。本着优势互补、平等自愿、互利双赢、长期合作的原则,多次深入相关企业考察、洽谈,签订校企共建实训室协议。

三是规范实训室建设。引厂入校,学院出场地,合作企业出设备,与顺航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共建汽车修理实训室(校中厂);厂中建校,合作企业出厂房,学院出设备,在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数控加工实训室(厂中校)。

2.建设企业标准化实训基地

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实训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制定建设方案。学习借鉴企业标准制定校内企业标准化实训基地数控加工中心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建设。

二是制定管理办法。借鉴企业6S管理办法,制定实训基地6S管理办法,成立6S管理检查考核领导小组。

三是实施6S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按照6S管理进行组织。

3.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

给技能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交流平台,发挥其技能攻关、带徒传艺、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效率。

一是积极申报。学院根据相关条件,积极申报省级袁秋芹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省厅批准。

二是制定方案。借鉴荆门地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借鉴部级郭振恩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经验,制定建设方案。

三是规范建设。按照建设方案,添置设施,配齐人员,完善职能、制度和职责,袁秋芹技能大师工作基本建设完成。

4.开展技能大讲堂文化节活动

传播技能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一是举行拜师学艺活动。与全国技能大师、荆门石化总厂机修钳工郭振恩合作,设立郭振恩励志班,举行拜师学艺活动。

二是传播技能大赛知识。邀请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技能大师、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徐国胜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车赛项发展方向”为题,介绍了国际、国内技能大赛情况和发展方向,并对学院数控、模具专业教师如何进行大赛准备作了专题辅导。

三是开办启迪求真系列专题讲座。组织教师以工匠精神、智能制造、信息时代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其中院长许松以“工匠精神”为题,为全院师生进行了第一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是举办优秀毕业生报告会。邀请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毕业生王贤伟、荆楚理工学院毕业生张玉鹏和学院毕业生张芳、刘军、潘运虎等作报告,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

5.开展技能文化节活动

宣传校园文化,展现师生风采,检阅办学成果。

一是举办技能节暨开放日活动。先后举办了三届技能节暨开放日活动,举行学生技能竞赛和教师公开课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观摩,得到广泛赞誉。

二是开展学生创新创意竞赛。举行了由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冠名的首届“航特杯”学生无动力车滑行竞赛。无动力车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滑行竞赛也由学生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创新精神。

三是举办学生实训、手工制作作品展。面向社会多次举办学生实训、手工制作作品展,特别是在全市春风行动中展示,得到原市委书记万勇的充分肯定。

6.组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展示教师和学生技能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承办荆门市职业技能大赛。学院先后承办荆门市第一、二、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和“农谷杯”创新创业技能竞赛。

二是参加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湖北省首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

三是参加中职学校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省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学生制作的《水塔水位自动控制装置》荣获湖北省创意设计竞赛一等奖,学生苏雪娇参加了首届中国青年技能夏令营活动。

五、注重实效,取得自身建设丰硕成果

1.以环境文化影响人

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学院从外在的环境建设出发,推动内在的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了外在环境的建设。学院完善校园基础环境建设,精心设计和构思学院环境,既重视物质环境建设,更注重充满学术氛围的读书育人环境。

二是注重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学院不断挖掘文化内涵,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展示办学理念、校训、校规等校园文化,初步形成了技能人才培养理念。

三是构建了多样的文化载体。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建设,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橱窗文化、道路文化、教室和宿舍文化等文化载体,设立企业文化苑、成果展示窗、知识拓展廊、技能大师路、德育园地等文化栏目,形成了环境与师生的良好互动。

2.以人文文化教育人

成才先成人,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一是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建立了学院、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了警校、社校共建机制,构建了政教、团委、保卫和学生会相结合的校园德育工作网络。

二是开展系列活动。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内容、天天有活动,开展“养成”教育,实行学生在校24小时无缝对接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教学、管理、服杖位一体为提升师生文明素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学院将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和学习行为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如文明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师孝亲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通过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来影响家庭、辐射社会。

三是营造德育氛围。用广播、校园网、黑板报、墙报、会议等各种形式加强德育工作,策划主题教育活动,达到了提升师生文明素养的目的。

3.以制度文化规范人

以人为本,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建设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学院不断增强市场办学的危机意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党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涵盖了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是形成了规范的管理模式。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好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构建了体制顺畅、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学院管理模式,形成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

三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细化管理制度,关注干部师生的发展与追求,重视人才培养,在学院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良好和谐的校园秩序和校园氛围。

4.以技能文化培养人

突出技能教育核心,始终把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放在突出位置。

一是学院坚持质量兴校,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重点,以一体化教学改革为抓手,突出技能教育核心,开展了拜师学艺、技能比赛等活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后,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三是高度重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职能,提升培训能力,成为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市公共实训基地、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地、市金蓝领培训基地、市公关礼仪培训基地、市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多次承担省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市大中型企业职工的培训、技能就业计划培训等工作,年最高培训人员达5000余人。实现了学制教育和技能培训“两条腿”走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持。

二级建造师培训总结范文12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为依据,以促进教育优质高效发展为宗旨,以服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均衡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通过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培养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定位

——理念定位。从人本理念出发,创造各种条件,满足教师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培养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区师训工作的持续创新进程。

——模式定位。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教师队伍情况和需求,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分别制定针对性强又符合本区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实施分类指导,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机制定位。遵循教师专业成长规律,分析教师的各种需求,创造条件,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潜能,将教育培训与事业发展、个人成长紧密结合,推动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三、工作目标

按照“分级管理、自主选择、项目推进、有效培训”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在职专任教师完成5年一周期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培训区级骨干教师约300人;完成所有新录用教师180学时的岗位培训。

四、主要任务

按照既定目标,结合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实施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保障全体教师获得高质量、个性化的专业培训。

(一)及时举办新教师岗位培训

对新上岗的、教龄在一年以内的教师,以师德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炼和教师职业行为养成等为主要培训内容,组织实施不少于180学时的集中培训和实践培训,其中岗位实践培训不少于100学时。

(二)精心组织全员岗位培训

以5年为一个周期,对中小学、幼儿园在职专任教师开展每人累计不少于360学时的专业发展培训,包括周期内每人至少参加一次不少于90学时的集中培训。其中,幼儿园教师需完成《市学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11~2013年)》确定的新一轮全员培训任务。

1.90学时集中培训。按照“教师自主选课、学校审核、培训机构确认、按期参训”的网上选学模式,区教师培训中心每年开设8个左右主要是面向本区初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的90学时及以上的培训班,提供培训菜单,供教师选学,并实施培训。

2.学科全员培训。主要是依托区教研室、教科所等力量,每年组织开展各学科3天左右培训时间的全员岗位培训。

3.校(园)本培训。周期内,各中小学、幼儿园组织有针对性的校(园)本培训,培训时间不超过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4.学历进修。鼓励在职教师参加本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进修。进修期间按每年72学时折算培训学时,全过程培训学时折算不超过180学时。

(三)分类实施骨干教师培训

以打造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方向,统筹实施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1.区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中小学各学科骨干教师为培训对象,采取合作培训、服务外包的形式,分学科、分批次进行集中培训培养,每年培训50名左右。

2.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以各幼儿园骨干教师为培训对象,采取集中培训、合作培训、辅导网络培训等形式实施,计划培训50名左右。

3.名特优教师培训项目。以建立区名师工作站为契机,各个名师工作室具体组织和落实名特优教师培养项目。周期内,各名师工作室至少有一名教师入选市名师或名校长。

(四)有效开展各类专题培训

1.实施“农村及民办幼儿园教师技能培训”工程,5年完成所有农村及民办幼儿园教师口语表达、弹琴、绘画、舞蹈、歌唱、手工制作、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技能培训。

2.根据需要,分别以师德教育、法律法规、现代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等为主题,开展面向全体教师的专题培训。

3.适时开展中小学德育干部和班主任培训、幼儿园教师专题培训、阳光学校教师培训、外来工子弟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体育艺术等小学科骨干教师培训。

(五)积极搭建辅培训学习平台

有序组织教师论坛、名师沙龙等活动,分类分层开展教育教学理念、经验等的交流与推广;稳步推进名师工作室培训项目,探索团队式培训和任务驱动型培训等模式。

(六)全面加强师训基础能力建设

1.加强区、校培训网络体系建设。师训中心在区教育局领导下,配合相关科室做好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同时精心策划和组织好各类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各中小学、幼儿园积极与区教育局职能科室和师训中心沟通、协调,在努力做好校(园)本培训工作的同时,全力参与区级教师论坛和沙龙,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培训成效。

2.加强教师培训网络建设。更新教师培训网内容和模块,整合、引进区内外网络培训资源,拓展网络培训课程,建立网络培训运行管理机制。

3.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以市、区名师及以上骨干教师为主体,组建专兼职培训师队伍,构建专家师资库。建立培训师准入与退出机制,不定期进行培训师自评、互评和第三方评价;加强培训者进修学习工作,明确每人每年上挂进修和下校蹲点的学时要求,着重提高相关人员项目开发设计、培训组织实施和过程管理等专业能力和水平。

五、基本措施

从制度和组织保障入手,强化管理机制,强化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训工作研究,确保师训经费投入。

(一)明确职责分工

区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师训工作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贯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法规政策,制订本级师训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保证落实师训经费投入、场地建设和人员配备等,负责培训过程的领导、管理和督评。

区教师培训中心是我区教师培训的业务指导与管理机构,承担全区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和业务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全区师训的各类计划及实施细则;承担师训教材、参考资料的征订与编印;选聘教师;做好组班、授课、考核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做好培训档案管理工作;指导各校的校本培训工作;研究、探索师训工作的规律和方法;及时总结培训工作经验;接受上级部门的检查评估;加强培训基地师资和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继续加强师训基地建设,改善办学环境,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师训基地的网络体系,为教师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育。要适应信息化趋势,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在培训中的作用,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共有共享。

(三)加强师训的科学研究

继续加强培训的科研工作,提高培训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学术水平,为培训提供依据,逐步提高培训质量。开展教师成长规律、培训规律、需求、特点、内容、方法、模式等的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进行交流。注意对本地和外地培训工作的新进展、新要求、新情况、新问题的把握了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