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

时间:2022-10-27 18:19:33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大力发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精神,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方职能优势,提高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创建活动,争取全县在2011年底建立起残疾人社区康复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和技术服务网络;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资源整合的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模式和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以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训练机构为骨干,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加强社区康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争取把我县建设成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全面落实《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二类地区)》(附件2)提出的各项目标要求,适时提出验收申请,争取一次性通过省检查验收。

三、培育对象

全县所有乡镇及村(社区、居)均属于开展培育活动的对象。

四、方法步骤

此次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创建活动,从7月开始,到2011年10月结束。全县培育活动要坚持“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要求、统一验收”原则,及时启动工作,为全面达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准备阶段

成立怀远县开展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全县开展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制定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明确部门职责。召开全县开展创建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创建活动动员会,部署工作,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加大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宣传力度。

(二)实施阶段

在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以乡镇为单位,根据实施方案要求,对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二类地区)》,全面组织实施,逐条逐项落实。

(三)自评阶段

乡、镇自评:各乡镇依照工作标准,对自身以及辖区内村(社区、居)的创建工作进行自评,限期补缺补差。自评合格后,向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县评申请。

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自评: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成员单位和县残疾人康复技术指导组,对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工作标准(二类地区)》,对全县创建活动进行全面自查评估。

(四)验收阶段

认真总结,全面完善,提交验收申请,迎接省市评审验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残联成立全县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各相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要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社区卫生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要以创建活动为抓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专人负责,按照创建工作的要求,制定创建工作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有程序的实施创建;要出台有关优惠政策,为残疾人社区康复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要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确保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深入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和途径,大力宣传创建活动的意义,宣传残疾预防常识,普及康复和保健知识;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康复的认识和知晓率,调动广大残疾人和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创建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前不久,对云南省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贯通作出批示,希望独龙族的乡亲们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早日实现与全国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过上小康生活的美好梦想。这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央对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过上小康生活的关切和深情,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信心和决心。省委书记赵克志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三个不能代替’、突出‘三项核心指标’、达到‘两个90%’,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认真抓好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建设,确保创建活动有序健康发展。”学习贯彻重要批示精神,结合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必须增强战略定力,坚持改革创新,立足我省实际,推动以县为单位同步小康创建活动有序健康开展。

科学决策顶层设计创建活动

按照党的十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作出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明确提出,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顶层设计创建活动,出台了《关于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强调不以省的全面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全面小康、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老百姓直观感受的“三个不能代替”原则;突出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环境质量指数三项核心指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全省90%以上的县创建达标。提出既衔接国家标准又结合贵州实际的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制定了《贵州省以县为单位开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及报表制度,保证全省“一把尺子”监测。这些举措既充分体现了强调“同步”来强化“追赶”的思想,又体现了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确认识,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确保建成一个实实在在、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全面小康社会。

省委成立了以省委书记任组长的省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委政策研究室认真履行省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职责,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全过程,明确省全面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主要职责等事项,制定工作规则、考评办法,规范创建工作,形成了省市县乡村联动的同步小康创建工作机制;各市(州)、县(市、区)及省直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强力推进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的落实,使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全面铺开、有序健康发展。去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73.2%,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我省同步小康创建活动产生了广泛影响,湖南等省来考察学习做法,《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同步小康成为全省主流媒体的宣传主题。

坚持分类指导逐步缩小差距

同步小康创建工作涉及60多个省级部门和9个市(州)及88个县(市、区),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必须切实注重统筹,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正确推进、精确推进、协调推进。一是指导各级成立了同步小康创建工作机构,围绕同步小康创建“七项任务”、“五项政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迅速实现有人办事、有章理事。二是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县以下延伸。三是全省选派6000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3万名干部驻村,帮助基层和群众理思路、定规划、引项目、增效益。四是开展同步小康创建工作培训,组织省成员单位联络员、各市(州)县(市、区)全面小康办工作员开展培训,提高做好同步小康创建联络协调服务工作的能力。五是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力量分片负责调研督查和指导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帮助市(州)县(市、区)正确推进同步小康创建。六是创办同步小康创建工作简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全省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新动态、新举措和新经验,为省委、政府科学指导工作提供依据,促进各地各单位同步小康创建工作。

全省各县(市、区)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在推动同步小康创建活动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区分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扶贫开发、雪中送炭,鼓励发展先进县率先达小康,支持发展中等县尽快达小康,帮助发展困难县如期达小康。一是组织省统计局等单位对30个经济强县和10个后进县开展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的季度统计监测分析工作,力促经济强县在同步小康创建活动中作表率、走前列。二是调研起草了帮促发展困难县加速发展同步小康的文件,一县一策,制定支持13个发展困难县加速发展同步小康的具体项目和配套措施。三是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抓两头带中间推动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县域实际,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抓好教育“9+3”计划落实,增强下一代人脱贫致富能力,不让贫困地区年轻人输在起跑线上,努力遏制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县域的快速发展支撑全省加速发展,以县域的加快转型促进全省加快转型。

加强实践创新顺应群众期盼

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是一项创新举措,我们既坚持顶层设计更强调摸着石头过河,面向实践先干起来再说,尊重基层、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尊重首创,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凝聚共识,边干边完善,在同步小康创建实践中进行了六项创新。

一是把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作为同步小康创建的重要原则,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环境质量指数纳入核心指标,调整三项核心指标为“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环境质量指数”,增加“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变化幅度”和“县级环保部门能力建设达西部地区标准”为不记分的考核前置指标,作为申报认定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县的约束性条件。二是指导有关部门对统计监测指标的统计口径、人口基数、耕地基数等进行协调统一,保证监测客观统一。三是将由于首次设置、无经验借鉴而造成标准值设置较低的“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指标标准值从80%调整到100%;将“民族团结和睦指数”指标标准值从90%调整到100%。四是对必须推进但认识不深的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县人民群众认可度测评,我们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总方案和入户调查、电话调查、网络调查方案,按照省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开展试测评,通过实践检验完善制度设计。专家论证肯定测评方案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程序严密,调查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当地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知晓度、认可度、参与度,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呼声和感受,为评价同步小康创建是否达标提供了真实准确的依据,将人民群众满意是同步小康的根本标准变成可量化的尺子。五是开展同步小康示范创建和推选展示活动,推动同步小康示范县(市、区)、示范乡(镇)、示范村(社区)的创建,打造样板、树立典型。六是委托第三方开展县级政府行政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客观真实反映人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感受,促进县级政府及其部门转变职能、加强服务。(作者系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全面小康办主任 责任编辑/朱 江)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1、镇有健康教育机构和与任务相适应的人员、经费、工作条件和设备(市二院防保科、镇文化中心和镇广播电视站)。基层单位有专(兼)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形成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2、全镇中、小学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80%;中小学有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定期更换,资料齐全。

3、医院健康教育组织健全,有健康教育画廊,定期更换,使用健康教育处方,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多样,资料规范、齐全。

4、社区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和卫生防病工作重点开展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反映良好。社区内有固定的健康教育阵地,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0%。

5、各单位设有相应的健康教育宣传栏,每季度至少更换一次。职工健康教育普及率≥95%,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6、定期编印健康教育入户宣传资料,每季至少2期。广播电视台有卫生与健康节目,每周至少一次。

7、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设有固定的健康教育宣传画廊。城区主要道路、广场等设有固定的健康公益广告。

8、建成区无烟草广告。公共场所有醒目、固定、统一、规范的禁烟标识,有足够的排气装置,未发现随地乱丢烟蒂现象。

二、职责分工

1、医院健康教育机构应能独立承担全镇健康教育的业务指导职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调研指导、人员培训、专业考核和信息交流等工作。政府应支持和督促医院即使配备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办公用房、办公和宣教设备,并落实好相应的办公和活动经费。其它部门及各基层单位、社区、街道应设置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在镇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的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

2、教育部门应要求学校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各学校应有符合要求的师资力量承担教学任务。初中、小学各个年级全部开设健康教育课。健康教育课教案规范,课时安排合理,每周不得少于0.5课时,并认真组织考核,合格率≥90%。高中(职业中学)开设健康教育讲座或选修课。各学校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控制吸烟、保护环境、远离、预防艾滋、意外伤害等多种内容的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和卫生防病知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中、小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75%。所有健康教育业务档案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积极组织学校参与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活动。从年起,每年要有两所学校通过市级验收,一所学校通过省级验收。

3、医院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档案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医院门诊和病房有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廊,内容每2月更新一次。候诊场所积极开展“吸烟有害”健康宣传。医院应为就诊者提供多种健康处方和通俗易懂的卫生科普宣传材料,有禁烟标志和控烟措施。通过培训,医护人员掌握相关健康教育理论知识,能够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有针对性地知识宣传和康复指导。能为就诊病人提供必要的健康服务场所及设施,如培训室、咨询室或心理门诊、闭路电视等。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对其它部门和单位健康教育工作给予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4、社区应有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及网络,并有专人负责。健康教育工作有长期规划,年度有计划、措施、总结。社区卫生服务站设有健康教育室(咨询室)和必要的宣传设备、材料。居民健康档案、培训以及开展各项活动的记录、照片、宣传材料等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

社区应结合实际,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健身、文化娱乐、科普知识讲座以及举办社区健康促进学校等活动;建立规范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卫生宣传栏总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应紧密围绕群众健康需求和卫生防病工作重点及时更换宣传内容,每年不少于4次;社区活动室有卫生报刊、资料,种类不少于4种。每年核心信息宣传应达到80%的目标人群,社区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70%。

5、其他部门、单位应有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网络,有领导分管,有专(兼)职负责人员。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记录、有考核、有总结。职工健康档案和有关文件资料保存完整,管理规范。各单位应设有相应的健康教育宣传栏,并结合部门行业特点,充分利用广播、闭路电视、专题讲座、宣传橱窗等形式,对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卫生法规、健康知识和职业卫生教育,普及相关健康知识。内容每季度至少更新一次。职工健康教育普及率≥95%,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80%。

同时,应积极开展创建无烟单位活动,引导所有工作人员养成良好、健康的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

6、宣传、文化、卫生、广电部门应团结协作、形成合力,对全镇健康教育工作实行齐抓共管。同时要优先、及时宣传全镇健康教育活动,努力在全镇营造浓烈的健康教育宣传氛围。

7、城管部门负责城镇区(含广场)健康教育工作,要有组织,有网络,健康教育工作档案资料完整规范。应在城区主要道路、广场设置一定数量的宣传画廊和公益广告。公共场所设置醒目、固定、统一、规范的禁烟标志。设有吸烟室的公共场所设置控烟标识,并安装排气装置。

应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将市民的健康教育工作与治理环境工作有机结合,努力培养市民的良好卫生习惯,共同维护干净、整洁的市容市貌。

三、主要措施

1、成立组织,健全网络。

镇成立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镇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健康教育工作日常事物。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村(居)委会都应成立相应的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单位一把手任组长,并明确2-3名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确保组织落实、网络健全、指挥有力、运转正常。

2、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健康教育工作是创建省级卫生镇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全镇所有部门、单位、社区、村(居)委会都要对照创建标准,制定健康教育工作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逐步推进。镇创建办会同卫生、文化、广电等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对全镇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检查与指导。

3、严格奖惩,强化考核。

镇创建领导小组、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制定全镇健康教育工作奖惩措施,定期对各部门、单位、社区、村(居)委会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以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不断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推进。

四、时间安排

1、建立组织(年4月——年5月)。各部门、单位、社区、村(居)委会根据镇创卫工作总体目标和本方案要求,建立相应组织、网络,并于年6月5日前报镇创建办。

2、人员培训(年6月——年8月)。由县镇创建办、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对相关部门、单位、社区、村(居)委会进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切实为其培养一批掌握一定健康教育、卫生防病知识的专门人才,以指导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党的经验的总结

八个“必须坚持”是党的长期历史经验、基本经验、宝贵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科学发展新鲜经验的总结和发展。

重视和善于总结经验,发挥成功经验对未来事业发展的指导作用,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在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又行之有效的重要工作方法。

同志高度评价党的基本经验,指出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一个亮点和特色,就是“系统总结了十三年来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本经验”,“十条基本经验,同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一道,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在10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继续坚持和发扬善于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们党执政55年的六条主要执政经验,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我们党还相继总结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经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的经验和创先争优活动的经验等。这些经验总结和对经验的理论升华,推进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步伐。党的十报告,回顾过去5年和10年的历程,指出:总结10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写入,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八个“必须坚持”基本要求,是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提出的,是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总结,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新水平的突出表现,具体而生动地体现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科学发展观。

坚实实践根基

党的十提出的基本要求,根植于6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丰硕而重大成就,奠定了八个“必须坚持”基本要求的坚实根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多年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这三个“大台阶”有力地证明国家面貌、社会面貌和人民面貌都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八个“必须坚持”基本要求,建立在我们党的长期实践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之上。这些实践和取得的实践成果,构成了贯彻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实实践依据和实践支撑。

现实指导意义

党的十提出的基本要求,对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实践中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八个“必须坚持”基本要求,是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攻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难点问题、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对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正确指引,体现出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对这些基本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牢牢把握不动摇,最重要的是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实际工作中坚定地坚持,大力地贯彻。同时,这些基本要求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经验一样,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需要我们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贯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的新经验,用新认识、新观点进一步发展丰富这些基本要求。

这些基本要求对于继续推进实践创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党的十对各项工作的谋划和部署都是遵循和体现这些基本要求的。贯彻党的十精神,就要抓住并实现这些基本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实践中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共同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现实又长期、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深刻领会八个“必须坚持”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牢牢把握和切实实现,我们就能更好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5

十七大报告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述了亿万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新的伟大革命”;以饱含深情的三个“我们要永远铭记”,颂扬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丰功伟绩;以理性务实的笔触总结了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实践;恰如其分地把 “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与时俱进”分别作为过去近30年最鲜明的特点、最显著的成就和最突出的标志。

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两天来,代表们在讨论中,对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改革开放进程的回顾和经验的总结表示了高度的认同和强烈的共鸣。这是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历史进程;科学总结了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宝贵经验;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实践和成果。

经验给人启示,历史昭示未来。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写下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丽史诗。展望未来,肩负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征程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十七大通过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是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七大已胜利闭幕了!十7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大会的这一主题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十七大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十三年来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著做出全面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十七大的精神,是新世纪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是实现新世纪奋斗目标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各个领域、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在学习中,我认识到十七大报告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十七大精神展开的,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首先要抓住学习贯彻"三个代表"这个中心环节,全面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牢牢把握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七大报告的灵魂和主线,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也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通过学习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工作之中,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指南,勤奋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市场工作的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世纪宏伟奋斗目标,迈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步伐。进一步明确了党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发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发展满足人民的需求,以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力量,运用一切资源,使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繁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到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靠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同样要靠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党的十七大确立了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才市场建设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今后人才市场建设要紧密围绕十七大精神,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立新思路,取得新的更大的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深入实施人才战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公务员制度,努力形成一个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着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事人才保证。

发展与创新,一直是我党贯彻执行的路线,也是现代化社会前进的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在工作中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拓展视野、拓宽思路,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才能加快发展,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党的十七大心得体会

金秋十月合家庆,瞩目京都盛会谋。

大计民生群聚汇,良策国运众生筹。

红旗高举精英榜,马列活学世纪喉。

步调和谐根基固,明天喜看我神州。

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坐在电脑前,观看十七大实况转播。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6

一、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德育机制和评估机制

(一)加强学校德育创新,落实德育为首的地位。要把握四个要点:一是找准定位,真正确立德育创新的正确位置;二是把握重点,努力营造生态自然的育人环境;三是明确目标,切实提高育人实效;四是注重方法,准确把握德育发展客观规律。要重新制订《广州市德育系统设计方案》,提高我市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积极破解制约学校德育的难题,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水平。贯彻落实全省创新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精神,探索广州特色的区域德育工作模式。配合省教育厅开展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调研,研究解决阻碍德育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和总结我市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

(三)积极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加强工作规划和检查督促。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及市文明办统一部署,积极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迎检准备工作,组织学校做好自评、自纠工作,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四)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和评估机制,督促学校德育落实到位。依托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进一步加强对全市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设立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优秀奖,根据《广东省中小学校德育工作评估方案》和《广东省中职学校德育评估方案》,配合省教育厅开展中小学德育评估试点工作,引导学校德育工作规范发展。

二、加强对德育课程改革和德育科研,提升学校德育水平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组织开展“生活的准则”、责任与感恩中学生征文活动,加强感恩教育、责任教育和诚信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和增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编印出版《广州市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读本》。

(二)加强对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发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思想道德教育”36所实验研究学校的作用,召开课程实验学校研讨会,努力探索德育课程改革之路;继续在中学开展“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结合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在课程教育中渗透“迎亚运、学英语”和“文明礼仪在校园”等内容。

(三)推进我市德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加强对省德育课题及“*”市级德育课题、心理课题的指导工作。组织专家对德育实验研究课题的学校进行研讨,确立我市一批德育研究重点学校和重点课题,总结推广我市首届中小学德育创新奖的成果,促进德育科学实验研究上新水平。

三、加强德育实践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整合利用广州文化资源,积极创建具有广州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人文生态育人环境。各级各类学校要紧紧抓住校园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利用我市百年老校林立等有利资源,以创建“书香校园”为抓手促文化育人环境的形成。总结、推广有关区和学校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努力实现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和优化。

(二)拓展德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使学校的人文生态环境从学校延伸到社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结合“公民道德宣传日”、“学雷锋日”、“成人宣誓日”、“志愿者服务日”、“亚运倒数一周年日”及“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实践活动,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继续深化中小学生书信节、文化艺术节、成人宣誓等品牌学生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新广州,新亚运”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传播亚运文化,与市亚组委宣传部联合举办“心中的亚运”中小学生征文活动,在天河区举办“文明礼仪进校园”阶段小结和展示活动。

(三)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为契机,积极开展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主题的德育实践和体验活动。以“我在祖国怀抱中快乐成长”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书信文化活动、征文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学校、社区的新变化,感受广东和祖国建设和发展的辉煌成就,强化为家乡和祖国建设和发展努力学习的责任意识。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深入开展“明理,立志,勤学,成才”、“学有所成,勇于创业,报效祖国”,“志存高远,规划人生”系列教育活动,强化为祖国建设和发展努力学习、提高技能的责任意识。

四、加强德育工作的管理,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

(一)加强德育和团队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挥相关支持机构的作用。切实加强德育校长队伍、班主任队伍、德育团队干部队伍、德育研究团体等几支德育队伍的建设,对中小学主管德育校长和德育主任、学生科长进行轮训,举办团队干部培训班。充分发挥我市德育研究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对市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专业委员会、学校心理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德育团体的管理,指导做好市教育学会中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的增补改选工作。筹备成立“广州市德育基地(青少年宫)协作”组织。

(二)推动实施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举办“广州市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技能竞赛活动”;继续对“名班主任”培养对象进行培训。针对班主任管理存在的问题,力争突破班主任工作的难点问题,研究制定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范管理的意见。筹备召开全省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总结交流各地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树立一批思想素质好、专业能力强、育人效果好、奉献精神强的班主任先进典型。

(三)增强教师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开展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辩论赛。开展加强师德建设专项调研,探索加强师德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五、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推动三个转变:一是从追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转变到追求心理健康的实效;二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被作为独特的工作转变成常规性的工作;三是从一般性的心理辅导转变为对每一位学生的关爱和监护。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加强对中小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做好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复评、开展第二批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评估工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贯彻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等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意见,加强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并逐步过渡到全员培训。组建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研组。

(三)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指导,开展活动课和优质心理案例评比和交流活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巡回展示;发挥局团委“青少年心理志愿服务队”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节目《打开心天空》的作用。探讨建立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机制,提出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对策。

六、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

(一)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努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要突出重点,抓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二)组织中小学法制教育活动方案的征集和评选活动,开展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情况的调研,研究提高中小学法制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继续修订完善《广州市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

(三)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制度、法制辅导员和法律顾问制度,发挥学校及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优势和作用,创建安全文明校园。

七、加强青少年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引导学生校外活动

(一)继续办好家长学校。贯彻落实《广州市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教育部门举办的家长学校。配合做好家长学校建设和家长学校教材的出版工作,加强对40所家长学校示范点工作的指导。配合市妇联开展家长学校的发展方向研究,推动“学习型家庭”、“书香家庭”的建设。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7

创建卫生村是我镇在创建省卫生镇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辐射农村,提高我镇城乡建设水平,为创建国家卫生镇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举措。我镇自20**年创建省卫生镇以来,全镇的卫生建设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使我镇的城乡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改善创业投资、居住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镇政府决定20**-20**年全面创建卫生村,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20**年全镇所有村成为市卫生村。

2、20**年全镇所有村成为省卫生村。

二、具体时间安排

创建卫生村工作从20**年2月28日开始,争取20**年9月各村全部通过市卫生村的考核验收,20**年3月和20**年9月分两批全部通过省卫生村考核验收。

三、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

1、成立**镇创建卫生村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村委会主任。

2、各村相应成立创建卫生村工作领导小组,村委会主任担任组长。

(二)广泛宣传。通过召开动员会、印发传单、悬挂标语横额、出版健康教育专栏、制作省卫生村标准宣传牌等,营造创建卫生村的氛围,做到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创建卫生村,户户争创文明户。

(三)制定方案。各村对照省卫生村的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创建卫生村工作方案,要求创建方案做到目标、任务和措施明确。

(四)抓好整改。各村要依照省卫生村的标准,认真落实本村的创卫方案,积极开展创卫活动,切实做好村容村貌的整治,建立健全各种卫生工作制度,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①建立健全垃圾清运制度。每村要求建设一个标准垃圾中转站,保证垃圾日日清运。

②设立健康教育专栏。每月出版一期,宣传普及卫生健康知识。

③建立健全保洁制度。要有专门保洁队伍和工作制度,主要街道要实行16小时保洁,上门收集垃圾。

④整治直排厕所。公厕、户厕都要按标准改造成无公害卫生厕所。

⑤切实提高净化、绿化、美化水平。大力整治卫生死角、露天垃圾池、村道乱堆的杂物,清扫墙上垃圾、地面暴露垃圾,村道硬底化,覆盖下水道等。

4至8月期间,市、镇爱卫办、镇创建卫生村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调研活动,对各村的创卫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五)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各村创建卫生村。相关部门要积极协助村委会,对各村辖区范围内的乱搭乱建、违章广告、无证经营、占道乱堆放等难点问题,加大整治的力度,确保创建卫生村工作顺利开展。建设部门要协调各村做好建设垃圾中转站的选址工作,争取在今年8月前建好并投入使用。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8

2012年是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市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为目标,以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健康素养促进、扎实开展控烟履约工作为重点,创新健康教育方式,拓展健康教育内容,努力实现健康教育工作新突破,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行为能力。

一、加强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专业机构,重点加强市、镇、村三级健康教育网络建设,配齐配强专业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切实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贯彻《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和《健康教育专业机构绩效考核办法》,落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工作责任,强化督导检查,推动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市级健康教育专家组,加强对全市健康教育工作技术指导。加强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开展健康教育专职人员能力测评,提高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等业务技能。倡导“健康优先、健康教育先行”理念,促进健康文化建设。

二、继续推进健康素养促进工作。以健康素养促进为核心,丰富载体,扩大健康素养66条的宣传。完善健康素养评价指标,逐步建立监测体系。推广应用健康素养网络测评与学习系统。有针对性的开展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制定健康素养干预方案。继续开展“社区健康大讲堂”、“亿万农民健康教育示范点”等活动,探索适宜不同人群的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创建各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示范,总结经验,加强交流,提高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三、抓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以社区、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和老年人、妇女、儿童、慢性病患者为重点对象,以“和谐我生活,健康中国人”为主题,以“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为主要内涵,积极开展健康“一二一”行动,实现“健康护小康,小康看健康”的战略目标。加强主要慢病和传染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工作,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开展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增强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健康教育示范镇、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做好辖区示范镇、示范单位的推荐、考核、验收工作,发挥示范效应,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知识水平。

四、扎实推进控烟履约工作。继续落实卫生部《关于2011年起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全面禁烟的决定》和省卫生厅《关于加快推进全面创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巩固无烟医疗卫生系统创建工作成果。加强控烟工作的督导检查,采取明察暗访、交叉督导等形式,进一步加大控烟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无烟医疗卫生机构的创建工作。结合世界无烟日主题,扩大控烟履约宣传。开展无烟学校、无烟机关等无烟公共场所创建工作,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

五、落实健康教育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应履行好健康教育职能,结合本单位、本专业特点,主动做好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创建健康教育示范单位。要充分发挥市健康教育所对医疗卫生单位的指导作用,加强医疗卫生单位与健康教育所的协调配合,推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9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办好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共建生活品质之区,打造高品质*教育”大讨论活动和作风建设年活动,全面提升教育管理的有效性,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进一步整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协调、优质发展;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打响高品质*教育品牌。

二、具体措施

(一)深化两项活动,为打造高品质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

继续深化“共建生活品质之区,打造高品质*教育”大讨论活动和“作风建设年”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市区党代会精神,确立新理念、明确新思路、落实新举措。各单位要在前一阶段学习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围绕“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这一主题,认真查找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强化整改。同时,及时总结大讨论活动和作风建设年活动中的好的做法和经验,通过一系列活动,努力营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氛围,为全面打造高品质*教育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障。

(二)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切实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预算管理,合理规范使用教育经费。根据省教育厅等七部门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20*年规范教育收费、进一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严禁中小学为社会机构和个人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举办的各类培训班提供场地、组织生源;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此类办班教学和管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障青少年健康的文件精神,保证学生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时间,积极组织开展“体育艺术2+1”实践活动和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普及中学生校园青春操。组织开展好区“三跳”比赛和区第三十七届中小学生运动会、读书活动、科技活动及各类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切实贯彻《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浙江省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治安管理办法》等六项安全管理制度,依据《纲要》和学校实际,制定学校安全教育计划、保证公共安全教育的时间。积极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学习、培训和演练,提高学校和师生预防处置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控制在校和教学活动中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严防校方责任事故发生。继续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提高创建水平。组织开展“20*年感动校园的人和事”评选活动。

(三)坚持以发展为本,着眼于学校和教师的成长,推进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爱岗敬业的精神。20*年的暑期师德培训,要围绕“有效管理的核心——能动”这一主题,并结合“感动*教育十大人物”的优秀事迹,积极开展师德学习和剖析,努力在系统内营造“恪尽职守、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同心同德”的良好氛围,逐步把“树新形象,创新业绩”活动引向深入。

搭建多种平台,加大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快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整合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促进学科专业结构与专家型教师梯队的构成,大力提高全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能力,特别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明显提高。完善区域内城乡“校与校”之间教师的定期交流制度,开展学科带头人定期送教制度,逐步推进人才资源的共享。开好教育系统人事工作会议,总结提升我区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促进教育系统人才的更快成长。

建立教师队伍合理有序流动和调整机制。把好入口关,新教师实行凡进必考制度。完善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度,在职教师继续实行全员聘任、评聘分离。对教师的考评要进一步突出教师工作实绩和业务水平的考核。

(四)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构建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

积极推进部级“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实验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总结新《纲要》实施来的成功经验,对新《纲要》实验园进行调研,分析实验情况,总结典型经验。探究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机制,结合项目研究和幼儿园、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努力探索基于“协同”的教研评价机制。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对教师培训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要加强科学性和实效性研究,构建开放式、参与式的教师成长培训机制,使教师学有所用。加强对幼儿园的等级评估工作,根据《*市幼儿园等级评估标准》,做好已认定等级幼儿园的复查、重新认定工作;对没有认定等级的幼儿园进行合格评估。

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以“中小学教学常规修订”为契机,加强“有效教研,有效教学、有效管理”的研究,大力推进常态诊断调研,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做好课程改革的总结和推广工作,完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按照促进学生成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构建自评与互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管理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继续开展中小学、幼儿园发展性督导评价工作。积极开展中小学校特色发展的调研和考察,推进学校特色形成和发展。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成人教育。做好*高级中学和*职业高级中学申报省一级重高和职高的准备工作,不断提升我区高中教育的办学水平,进一步扩大两所学校的影响力。加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基地网络建设。开展*区成人(社区)教学示范点的评估、认定工作。办好社区(村)教学点,对各教学点负责人进行岗位业务培训,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区的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工作。

(五)着眼于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加快*教育信息化第二代应用平台项目的实施,完善教育信息网管理和软件建设及应用管理,不断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以实施《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为抓手,继续完善教育城域网和新建学校教育装备的配备,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0

一、建议稿起草过程

“十三五”时期是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和实施好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基本理念、重大举措,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同步小康大局,事关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福祉。

省委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建议起草工作,专门成立了由省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的文件起草小组。起草组成立后,时任省委书记赵克志同志主持召开2次起草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建议起草工作。陈敏尔书记多次组织研究我省“十三五”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多次主持召开起草小组会议和起草班子会议对建议起草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多次对建议稿的基本框架、重大思路、重要目标、重点举措作出重要指示,多次对建议稿进行审改。

3月25日,文件起草小组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启动起草工作。4月2日,省委发出《关于开展“十三五”规划建议重大问题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从各方面反馈意见看,大家一致认为,新常态下,“十三五”是我省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省决战决胜扶贫脱贫、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冲刺期,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也前所未有,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大家普遍希望,通过制定规划建议,对“十二五”的成绩和经验进行全面总结,明确“十三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实实在在地提出切合贵州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本理念、重大工程、重要举措,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文件起草组成立以来,深入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多次召开会议对建议稿进行讨论修改。6月16日至18日,到贵州视察指导工作,对贵州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文件起草组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建议初稿进行了修改完善。9月30日,形成征求意见稿,向39家省直部门征求意见。10月上中旬,根据陈敏尔书记指示,对省人大、省政协有关调研成果进行了充分吸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后,起草组根据全会精神对建议稿作了较大修改。11月初,建议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派省委、省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意见,并先后召开2次省委常委会议审议建议稿。

从反馈情况看,各地各部门对建议稿给予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建议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贵州省情实际和阶段性特征,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总结成绩实事求是。“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顺利完成了各项主要目标任务,社会事业迈出了新步伐、踏上了新征程。二是分析形势科学准确。建议稿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深入分析了我省具备的后发优势、面临的难得机遇和存在的突出困难,确定了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方面主要目标,为我省未来五年发展指明了方向。三是部署任务重点突出。提出的发展总体布局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的十大方面战略任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是指导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

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各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议更加强调大数据的战略引领性,明确发展定位和重点举措。二是建议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议扶贫攻坚要着重体现好、贯彻好全省扶贫开发大会精神,突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要求。四是建议更加突出贵州农业的山地特色,鲜明提出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目标。五是建议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并对相应内容进行丰富完善。

省委责成文件起草组认真研究和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文件起草组全面汇总、逐条分析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

二、建议稿的主要考虑和基本框架

建议稿的起草,充分考虑了未来五年贵州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第一,“十三五”规划是我省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规划,建议起草工作必须吃透上情、把握省情、掌握外情。吃透上情,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中央精神消化好、吸收好、转化好。把握省情,就是要深入思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贵州应该怎么发展,重点解决速度、结构、效益、体制、动力等方面的问题。掌握外情,就是要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好的经验做法,深入思考如何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第二,“十三五”规划是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必须对我省新常态的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把握,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作为工作总纲,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坚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坚持既要“赶”又要“转”,更加注重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更加注重开放带动和创新驱动,更加注重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谋划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具体行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建议稿明确提出要把这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起来,贯彻落实到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第四,“十三五”规划作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开发是最大“短板”,在人均生产总值、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存在一些明显短板。谋划我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另外,为处理好规划建议和规划纲要之间的关系,规划建议主要是明确发展方向、理念、思路、重点任务、重大举措,而一些具体工作部署留给规划纲要去体现。

在建议稿起草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把中央精神和贵州实际相结合。既全面贯彻中央关于“十三五”发展的各项要求,又立足实际谋划好我省“十三五”发展重点。更加注重把贵州放在全国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的深刻变化,抓住用好转方式调结构重要窗口期带来的重大机遇。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注重用全面小康目标倒推,明确各个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具体任务;又注重围绕解决突出问题顺推,提出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既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又注重突出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关键瓶颈制约。四是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统筹。既强调规划建议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建议的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做到虚实结合。

在结构上,建议稿分三大板块、十二个部分。导语和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属于总论。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第二部分分析了“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阐述了总体要求和发展理念,提出了主要目标。

第三至第十一部分构成第二板块,属于分论。第三部分讲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贵州产业体系。从高端定位、优先突破新兴产业,改造提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广泛培育、加速升级服务业,大力提高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4个方面展开。第四部分讲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从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富有活力的城镇体系,推进产城景一体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推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和民族地区协调发展4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讲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从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全面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全面推行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5个方面展开。第六部分讲全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攻坚战。从进一步强化大扶贫工作格局,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采取一揽子措施解决贫困问题,加快推进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攻坚4个方面展开。第七部分讲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从探索具有贵州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路子,培育具有龙头带动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具有贵州地域特点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3个方面展开。第八部分讲加大投资强度,建设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内通外联的基础设施体系。从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超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3个方面展开。第九部分讲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深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积极促进大众创业就业,大力建设健康贵州,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5个方面展开。第十部分讲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后发优势的创新型省份。从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3个方面展开。第十一部分讲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贵州。从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建设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5个方面展开。

第十二部分和结束语构成第三板块。第十二部分讲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提供坚强保障。从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广泛动员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强化“十三五”规划建议目标任务的分解、细化和落实机制5个方面展开。结束语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三、需要重点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十二五”发展成绩和经验的总结。考虑到过去五年我省发展取得的成就极为不易,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极为珍贵,形成的一系列抓发展、抓工作的理念、思路、方法、经验极为宝贵,为了充分反映全省干部群众为贵州发展付出的艰苦努力,进一步提振决战决胜同步小康的士气,建议稿专门单列一个部分,用“五个最”和“五个必须”对“十二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总结。

第二,关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纲和主基调。对我省作出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重要指示,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十三五”时期的根本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全力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贵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建议稿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贯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总纲,并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主线在各个部分具体加以论述。

同时,建议稿明确提出,要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坚持“加速发展”,就是要抢抓机遇,创造条件,奋力拼搏,使我省经济发展速度高于西部、高于全国。坚持“加快转型”,就是要抓住用好转方式调结构重要窗口期带来的重大机遇,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新跨越”,是对“十二五”时期主基调内涵进行丰富和完善的集中体现,是我省“十三五”发展最为重要的目标。建议稿从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社会建设和法治保障5个方面对“新跨越”的内涵进行了具体阐述。

第三,关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和重大战略行动。建议稿提出,要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这是对“十二五”时期主战略的继承和发扬。贵州发展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我省正处于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工业经济,应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持续增强和发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省城镇化水平依然大幅落后于全国,应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按照“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四化同步、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坚持产城景互动,完善城镇体系,推动黔中城市群率先突破,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坚持主战略的基础上,建议稿提出,要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当前,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全球大数据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大数据技术运用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商业运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体现出巨大价值。中央对大数据发展高度重视,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对贵州而言,发展大数据是我省坚守两条底线、实现弯道取直、寻找一片“蓝海”、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和现实路径。发展大数据不仅仅是产业战略,更是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近年来,我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在数据集聚、融通、应用等方面快速起步、抢占先机,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贵州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已经具备将大数据上升为重大战略行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引领和促进全省产业转型升级;更要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推广运用,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各行各业的管理水平,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管理价值和社会价值。

扶贫攻坚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中的短板”,是我们“十三五”时期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大扶贫既是大目标也是大行动,总的来说就是要按照陈敏尔书记提出的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三大理念”和“五个责任”的要求,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到扶贫脱贫攻坚战中来,全力以赴地扶贫、全面精准地扶贫。建议稿把大扶贫作为“十三五”时期重大战略行动,提出要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贫困县、贫困乡全部摘帽,所有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根据国家现行贫困标准,我省仍有623万贫困人口。我们计划到2020年,通过产业帮扶解决185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解决64万人脱贫,通过扶贫生态移民搬迁解决142万人脱贫,通过医疗救助解决74万人脱贫,累计465万人左右。还有158万无力脱贫人口,通过农村低保实行政策性兜底脱贫。按照国定标准和既定目标计划,到2019年,我省50个重点县将全部实现摘帽,其中2017年25个县、2018年24个县、2019年1个县实现摘帽。到2019年,全省900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退出。

第四,关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确定这一目标,主要考虑是:从需要看,一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需要。按此增速,2020年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可达到92.3%。二是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需要。按此增速,预计2020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占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比2015年提高8.9个百分点,达到69.1%,占西部的比重将提高5.3个百分点,达到78.6%。三是保障就业的需要。按此增速,“十三五”可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60万人左右,满足城镇新增就业需要。从可能看,一是具有产业支撑。按照10%的增速,一、二、三产业需分别增长5%、11%和11%。据分析测算,三次产业实现上述目标是有条件的。二是具有投资支撑。要支撑经济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需达到18%。综合分析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储备项目等方面情况,“十三五”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三是具有需求支撑。据测算,“十三五”我省最终消费需求、资本形成总额、净流出需求可综合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从宏观经济环境看,国家按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推算,“十三五”经济年均增长底线为6.5%以上,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对我省经济的影响,确定10%左右的目标是积极稳妥的。

第五,关于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我省2014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6.4%。按照常住人口计算,2014年我省城镇化率为40.01%,城镇常住人口超过1400万,其中有693万是农民工和其他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在城镇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按照中央政策要求,建议稿提出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从供给看,在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情况下,对稳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成本,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看,对扩大消费需求、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具有重要作用,既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1

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资源(特别是药材、医疗服务和组织体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04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了持续跟踪调研。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专家对运城市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结合运城市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需要和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提出了将运城市设立为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设想,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1 落实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必要建设相应的主体功能区

最近几年,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战略选择。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战略相适应,“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被列入2008年国务院的主要工作,其具体措施已在国务院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向社会,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国务院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和协调中医药工作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鉴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广东、河南、吉林等省也分别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大省的目标。结合在运城地区和其他省份城市所进行的各类调研,专家组认识到:①要全面、切实地推动中医药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国家有关部委之间的部际联动,同时也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类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积极的纵向与横向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挖掘、释放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性作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软

实力。②要解决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应该从政策、体制、人才、临床、教育、科研、产业、标准、涉外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的个别性分析和设计思路转变到综合配套改革、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方向上来,并且只有坚持从实际状况和工作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探索出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群众受益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经验,使“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当前,围绕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积极推动我国区域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区的工作;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卫生部正在逐步开展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部领导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以上部委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有鉴于此,结合当前我国中医药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家组认为,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分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即“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形式,在密切结合实际、坚持实践先行的原则统领下,创造性地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探索可行路径。目前,运城市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议国家首先在山西省运城市开展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的试验,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广。

2 运城市具备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条件

2.1 运城市正在开展建设中部崛起示范试点城市工作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全市人口约500万,城镇人口占31%,属于传统的农业地区。由于运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特征,目前该市正在按照要求启动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工作。该市利用当地历史悠久、质量道地的中药材种植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加工制造业,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充实高效生态农业,以技术优势推动普及应用、带动经济优势,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身利益和自觉要求;而认真贯彻“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方针,广泛调动各类积极因素,使遍布运城城乡的以特色专科为主的中医药服务资源在运城医疗体系中更加普遍,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对于提高运城人民的身体健康乃至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从更广的视野看,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优势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对于培育运城市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3个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进而实现地区经济总体的可持续性跨越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试验将使运城在中部崛起方面的示范意义内涵更加丰富,实现自主创新条件下具有典型意义的“运城模式”,带动和促进我国中西部的综合发展,甚至可能开创出新的时代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反哺东部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新局面。

2.2 运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创造出许多先进和典型经验

运城市辖临猗、万荣、稷山、新绛、闻喜、垣曲、绛县、夏县、平陆、芮城10县,永济、河津两市和盐湖区,共计13个县(市、区),下辖77个镇、56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3338个村委会、7873个自然村,较之中西部其他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而言,运城市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众多是一个明显特点,这对保障当地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在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稷山县太阳村成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面旗帜,总结出了抓卫生促保健、以保健促生产的先进经验,创立了全国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新模式,周恩来总理亲自为太阳村签发了奖状。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口腔卫生规划管理研究会”在运城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市口腔专家牛东平创立的“教学-临床-社区”三位一体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新模式。1997年,山西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现场会在运城召开。目前,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科技为一体的,国有、集体、个人、公办、私营多种形式并存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已形成规模,广覆城乡,“农民健康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率先为300多万农村居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7%,卫生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推进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新措施。

2.3 运城市中医药工作创新性强,独具特色

20世纪70年代,运城市卫生工作者大力开展“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和推行新医疗法,以头针专家焦顺发、痔瘘专家任全保、骨髓炎专家杨文水等为代表的优秀医学专家脱颖而出。1987年,卫生部在运城召开“全国中医专科医院工作会议”,推广运城小型专科医院建设的经验,运城市曾一度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人”。2004年,该市成为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试点市。2008年初,运城市人民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争取尽快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造福运城500万人民。目前,该市根据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精神,通过考核颁发“地方粮票”,为民间中医及中医一技之长人员行医提供了准入资格。特别是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市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卫生部系统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试点市”,力求按照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服务全市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为我国中医药立法探索经验。

2.4 运城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条件

运城市人文荟萃,儒、释、道文化各擅其胜,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余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根祖文化旅游已经产生广泛影响,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10项)已经颁布。运城人自古以来就崇教重学,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撑。由于中医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运城市的文化基础为中医药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积极借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能够使运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加工制造业、中医药服务业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链,既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扩散,更能够通过农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创意结合,在提升终端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为未来创新型载体空间的开发探索宏观重大产业政策的经验。

3 运城市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做法

3.1 将大卫生、大文化、大产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编入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大卫生”理念要求把卫生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既要看到“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也要看到卫生事业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使卫生事业既成为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大文化”理念要求既看到医疗技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作用,更要看到“人文化成”在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中的基础性作用。“大产业”理念要求既看到经济增长的手段性,更要看到经济发展的目的性,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衡量、约束和引领经济发展。同时,不仅要看到不同产业内部的运行和绩效,更要看到经济总体的运行和绩效,关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社会群体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社会性卫生事业滞后的突出矛盾,不能只靠医疗“小处方”,还要靠社会“大处方”,通过统筹兼顾,提高国家综合治理能力。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可以被认为是运城市中长期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它首先是服务于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它又可以被单独视为一个总体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通过大卫生、大文化与大产业的互动发展,构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联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相关行业包括中药材采集和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中药材与药品流通、中医药保健与医疗服务、中医药人才教育与培养、中医药文化宣传(平面与多媒体)与推广(旅游)等。从运城市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在有关各个行业制定具体的业务战略目标,并进一步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功能机制组合和协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配套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职能战略部分的制定和实施),就构成了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既包括突出中医药的普遍特色和优势,更强调突出运城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充分考虑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把整体配套、协调发展作为目标,以安全的业务运作和成功的品牌建树为标志,使中医药大产业成为运城振兴地区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创新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一方和谐社会的支柱性产业。力争产生大区域(如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成功示范效应。

从第一产业而言,要从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现实和潜在)比较入手,结合技术因素方面考虑,发挥比较优势。首先鼓励当地传统优势药材的采集与种植,其次鼓励当地中医医疗服务具备优势的领域(养生和治疗疾病种类)所需药材的采集和种植。提高政府和商业机构在药材采集和种植方面的自身业务能力和对种植农户的扶持能力,全力实行对“品种、产地、机构(生产组织)”的品牌(名牌)优惠政策,从源头保证药材质量;同时,编修地方中药志的工作应尽快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以利早日创建本地道地药材知名品牌,改变当地道地药材被邻近省份“贴牌”流转全国、本地医疗机构反要使用“出口转内销”中药材的利益流失局面,提高种植农户和合作机构的赢利能力。

在第二产业中,以优势产品为基本点而非以所有制属性为基本点,发掘、壮大中药加工制造业中的优势厂家;按照符合当前国家药品管理规则的品种、运城当地普遍应用的历史传统品种和运城当地疗效显著可靠并已被患者广泛认可的典型品种(主体应是制度许可的,如专科医院内的某些制剂)的顺序和结构加以规划和支持。除人体用药外,对已在全国渔业养殖业认可的运城市鱼药制造和服务应予以政策支持,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持续自主创新,尽快向禽类、畜类中药制造和服务业扩展,使之成为运城市加工制造业的特色和亮点,成为现有以高耗材(资源消耗)、高耗能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开展结构优化的生力军。

在第三产业中,中药材与药品流通领域关键的工作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确保药材、药品安全。中医养生和疾病治疗服务要继续坚持运城市已经先行一步的改革方向,本着“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中医药入手寻找解决公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和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结合的路径,其中重要的是要把运城中医药事业的特色从以“最后一站”著称的运城中医专科医院为主转向以培育从“最先一站”(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养生保健)到“最后一站”的全过程优势(“人生健康路上站站都有中医药”)为目标,设法解决和持续改进中医药服务进“保险门”(公费医疗、大病统筹、新农村合作医疗甚至商业健康保险的报销)的问题,使运城的中医药具有足够的肥沃土壤滋润、成长、壮大;此外,在服务对象方面,可考虑以收入水平的两头人群(贫穷人口和富裕人口)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者可以在政府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中安排,作为“事业”来进行,而后者应在商业化服务领域开拓、解决,作为“产业”、“商业”来开展;在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域,一方面是中医药人才教育和培养(从事业开始动作,走向事业和产业并重),从培训、进修逐步向正规教育发展,以适应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的要求,促进运城市文化教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此外,在中药材采集与种植业、传统中药加工制造业、中医药养生与疾病治疗服务业等各行业发掘和培养一定数量的、有相当质量的、具备典型或特色意义的人物、机构、小地域(小群落)的前提下,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这个产业内既可以充分发掘、增殖运城地区中医药历史、传统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社会。

3.2 以基础设施和内容服务有机结合率先建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地区历史传承和现实具备的资源和要素优势,立足于服务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中长期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完善、创新和扩张。完善以确保现有优势得以正常发挥,创新以寻求新生优势的培育与成长,扩张则是以质量为保障的优势外延。

运城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中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以保障全市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开辟“河东特色”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为旨归,通过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和扶持中医药政策,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医疗服务与养生服务协调发展,深入基层,面向农村,服务百姓,充分发挥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人才、文化、科技和市场优势。在上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铺设信息高速公路,服务网络要体现快捷和面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群众主动利用服务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中医药养殖业,保障食品安全,使群众的基础饮食结构达到绿色有机标准,从根本上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 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长时期坚持实行的改革和发展方针,建立与发挥中医药的主体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相联系。我们认为,其现实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通过中医药工作的综合改革和发展,能够从产业层面为发展我国最具优势的主导产业全面铺垫社会基础,通过农业、养殖业、流通、中医药深加工、中医药医疗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的拉动,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培育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其区域龙头地位,更快地促进中部崛起。

其次,通过中医药的普及应用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建设,使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模式创新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下,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开拓新路,在产业发展和全面医疗保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福利,突破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医疗改革和中医药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使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发展出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意志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根本改变文化贸易的逆差现状,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创造我国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典范。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综合协调发展,能够让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建立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主体产业,从整体上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5 建议

小康创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2

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资源(特别是药材、医疗服务和组织体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04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了持续跟踪调研。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专家对运城市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结合运城市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需要和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提出了将运城市设立为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设想,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1 落实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必要建设相应的主体功能区

最近几年,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战略选择。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战略相适应,“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被列入2008年国务院的主要工作,其具体措施已在国务院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向社会,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国务院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和协调中医药工作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鉴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广东、河南、吉林等省也分别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大省的目标。结合在运城地区和其他省份城市所进行的各类调研,专家组认识到:①要全面、切实地推动中医药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国家有关部委之间的部际联动,同时也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类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积极的纵向与横向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挖掘、释放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性作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软

实力。②要解决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应该从政策、体制、人才、临床、教育、科研、产业、标准、涉外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的个别性分析和设计思路转变到综合配套改革、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方向上来,并且只有坚持从实际状况和工作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探索出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群众受益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经验,使“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当前,围绕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积极推动我国区域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区的工作;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卫生部正在逐步开展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部领导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以上部委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有鉴于此,结合当前我国中医药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家组认为,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分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即“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形式,在密切结合实际、坚持实践先行的原则统领下,创造性地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探索可行路径。目前,运城市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议国家首先在山西省运城市开展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的试验,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广。

2 运城市具备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条件

2.1 运城市正在开展建设中部崛起示范试点城市工作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全市人口约500万,城镇人口占31%,属于传统的农业地区。由于运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特征,目前该市正在按照要求启动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工作。该市利用当地历史悠久、质量道地的中药材种植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加工制造业,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充实高效生态农业,以技术优势推动普及应用、带动经济优势,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身利益和自觉要求;而认真贯彻“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方针,广泛调动各类积极因素,使遍布运城城乡的以特色专科为主的中医药服务资源在运城医疗体系中更加普遍,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对于提高运城人民的身体健康乃至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从更广的视野看,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优势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对于培育运城市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3个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进而实现地区经济总体的可持续性跨越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试验将使运城在中部崛起方面的示范意义内涵更加丰富,实现自主创新条件下具有典型意义的“运城模式”,带动和促进我国中西部的综合发展,甚至可能开创出新的时代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反哺东部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新局面。

2.2 运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创造出许多先进和典型经验

运城市辖临猗、万荣、稷山、新绛、闻喜、垣曲、绛县、夏县、平陆、芮城10县,永济、河津两市和盐湖区,共计13个县(市、区),下辖77个镇、56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3338个村委会、7873个自然村,较之中西部其他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而言,运城市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众多是一个明显特点,这对保障当地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在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稷山县太阳村成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面旗帜,总结出了抓卫生促保健、以保健促生产的先进经验,创立了全国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新模式,总理亲自为太阳村签发了奖状。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口腔卫生规划管理研究会”在运城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市口腔专家牛东平创立的“教学-临床-社区”三位一体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新模式。1997年,山西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现场会在运城召开。目前,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科技为一体的,国有、集体、个人、公办、私营多种形式并存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已形成规模,广覆城乡,“农民健康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率先为300多万农村居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7%,卫生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推进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新措施。

2.3 运城市中医药工作创新性强,独具特色

20世纪70年代,运城市卫生工作者大力开展“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和推行新医疗法,以头针专家焦顺发、痔瘘专家任全保、骨髓炎专家杨文水等为代表的优秀医学专家脱颖而出。1987年,卫生部在运城召开“全国中医专科医院工作会议”,推广运城小型专科医院建设的经验,运城市曾一度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人”。2004年,该市成为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试点市。2008年初,运城市人民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争取尽快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造福运城500万人民。目前,该市根据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精神,通过考核颁发“地方粮票”,为民间中医及中医一技之长人员行医提供了准入资格。特别是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市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卫生部系统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试点市”,力求按照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服务全市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为我国中医药立法探索经验。

2.4 运城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条件

运城市人文荟萃,儒、释、道文化各擅其胜,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余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根祖文化旅游已经产生广泛影响,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10项)已经颁布。运城人自古以来就崇教重学,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撑。由于中医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运城市的文化基础为中医药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积极借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能够使运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加工制造业、中医药服务业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链,既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扩散,更能够通过农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创意结合,在提升终端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为未来创新型载体空间的开发探索宏观重大产业政策的经验。

3 运城市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做法

3.1 将大卫生、大文化、大产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编入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大卫生”理念要求把卫生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既要看到“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也要看到卫生事业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使卫生事业既成为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大文化”理念要求既看到医疗技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作用,更要看到“人文化成”在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中的基础性作用。“大产业”理念要求既看到经济增长的手段性,更要看到经济发展的目的性,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衡量、约束和引领经济发展。同时,不仅要看到不同产业内部的运行和绩效,更要看到经济总体的运行和绩效,关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社会群体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社会性卫生事业滞后的突出矛盾,不能只靠医疗“小处方”,还要靠社会“大处方”,通过统筹兼顾,提高国家综合治理能力。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可以被认为是运城市中长期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它首先是服务于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它又可以被单独视为一个总体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通过大卫生、大文化与大产业的互动发展,构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联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相关行业包括中药材采集和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中药材与药品流通、中医药保健与医疗服务、中医药人才教育与培养、中医药文化宣传(平面与多媒体)与推广(旅游)等。从运城市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在有关各个行业制定具体的业务战略目标,并进一步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功能机制组合和协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配套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职能战略部分的制定和实施),就构成了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既包括突出中医药的普遍特色和优势,更强调突出运城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充分考虑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把整体配套、协调发展作为目标,以安全的业务运作和成功的品牌建树为标志,使中医药大产业成为运城振兴地区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创新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一方和谐社会的支柱性产业。力争产生大区域(如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成功示范效应。

从第一产业而言,要从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现实和潜在)比较入手,结合技术因素方面考虑,发挥比较优势。首先鼓励当地传统优势药材的采集与种植,其次鼓励当地中医医疗服务具备优势的领域(养生和治疗疾病种类)所需药材的采集和种植。提高政府和商业机构在药材采集和种植方面的自身业务能力和对种植农户的扶持能力,全力实行对“品种、产地、机构(生产组织)”的品牌(名牌)优惠政策,从源头保证药材质量;同时,编修地方中药志的工作应尽快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以利早日创建本地道地药材知名品牌,改变当地道地药材被邻近省份“贴牌”流转全国、本地医疗机构反要使用“出口转内销”中药材的利益流失局面,提高种植农户和合作机构的赢利能力。

在第二产业中,以优势产品为基本点而非以所有制属性为基本点,发掘、壮大中药加工制造业中的优势厂家;按照符合当前国家药品管理规则的品种、运城当地普遍应用的历史传统品种和运城当地疗效显著可靠并已被患者广泛认可的典型品种(主体应是制度许可的,如专科医院内的某些制剂)的顺序和结构加以规划和支持。除人体用药外,对已在全国渔业养殖业认可的运城市鱼药制造和服务应予以政策支持,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持续自主创新,尽快向禽类、畜类中药制造和服务业扩展,使之成为运城市加工制造业的特色和亮点,成为现有以高耗材(资源消耗)、高耗能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开展结构优化的生力军。

在第三产业中,中药材与药品流通领域关键的工作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确保药材、药品安全。中医养生和疾病治疗服务要继续坚持运城市已经先行一步的改革方向,本着“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中医药入手寻找解决公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和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结合的路径,其中重要的是要把运城中医药事业的特色从以“最后一站”著称的运城中医专科医院为主转向以培育从“最先一站”(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养生保健)到“最后一站”的全过程优势(“人生健康路上站站都有中医药”)为目标,设法解决和持续改进中医药服务进“保险门”(公费医疗、大病统筹、新农村合作医疗甚至商业健康保险的报销)的问题,使运城的中医药具有足够的肥沃土壤滋润、成长、壮大;此外,在服务对象方面,可考虑以收入水平的两头人群(贫穷人口和富裕人口)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者可以在政府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中安排,作为“事业”来进行,而后者应在商业化服务领域开拓、解决,作为“产业”、“商业”来开展;在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域,一方面是中医药人才教育和培养(从事业开始动作,走向事业和产业并重),从培训、进修逐步向正规教育发展,以适应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的要求,促进运城市文化教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此外,在中药材采集与种植业、传统中药加工制造业、中医药养生与疾病治疗服务业等各行业发掘和培养一定数量的、有相当质量的、具备典型或特色意义的人物、机构、小地域(小群落)的前提下,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这个产业内既可以充分发掘、增殖运城地区中医药历史、传统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社会。

3.2 以基础设施和内容服务有机结合率先建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地区历史传承和现实具备的资源和要素优势,立足于服务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中长期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完善、创新和扩张。完善以确保现有优势得以正常发挥,创新以寻求新生优势的培育与成长,扩张则是以质量为保障的优势外延。

运城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中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以保障全市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开辟“河东特色”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为旨归,通过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和扶持中医药政策,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医疗服务与养生服务协调发展,深入基层,面向农村,服务百姓,充分发挥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人才、文化、科技和市场优势。在上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铺设信息高速公路,服务网络要体现快捷和面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群众主动利用服务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中医药养殖业,保障食品安全,使群众的基础饮食结构达到绿色有机标准,从根本上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 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长时期坚持实行的改革和发展方针,建立与发挥中医药的主体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相联系。我们认为,其现实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通过中医药工作的综合改革和发展,能够从产业层面为发展我国最具优势的主导产业全面铺垫社会基础,通过农业、养殖业、流通、中医药深加工、中医药医疗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的拉动,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培育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其区域龙头地位,更快地促进中部崛起。

其次,通过中医药的普及应用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建设,使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模式创新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下,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开拓新路,在产业发展和全面医疗保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福利,突破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医疗改革和中医药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使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发展出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意志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根本改变文化贸易的逆差现状,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创造我国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典范。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综合协调发展,能够让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建立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主体产业,从整体上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5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