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预结算管理论文

预结算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14 00:38:42

预结算管理论文

第1篇

企业在通过预算管理之后能够对企业的活动进行统一的安排以及调配,同时通过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结合,进而很好的提升了企业预算管理的能力以及施行的能力,进而很好的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并且预算管理和企业的内部控制二者之间是相互相成的,进而使二者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为了能够更好的是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进行结合,必须要对其二者的共同点进行找出,之后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的目标以及过程使相同的。通过对企业进行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结合的方式,进而使企业的内部建设得到很好的推动,同时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够更好的是企业进行预算管理,进而有效的避免了企业的盲目性管理,也能够很好的对企业的经验效率得到提高,最终使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最后就是要企业建立起系统化的授权体系,并且通过将内部控制和预算管理相结合,从而使其企业的的战略目标得到更好的试验,然而二者之间是具有着共性的,然而要对二者进行分开的处理,在对二者分开的过程中进行挤密的联系,这样才能够不会使企业出现不规范的流程出现,真正的通过对预算管理的利用来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提升。

二、关于企业实行预算管理所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在企业中,由于预算管理的概念还没有被完全的理解,并且对预算管理的本质也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认识,进而在企业中的运用并不是很灵活。所以企业在实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以下的事项进行注意。

1.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全局的规划性

所谓的全局规划性主要是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特点,并且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这点问题进行充分的利用。同时在对企业的一些方案进行确定实施的过程中,要通过共同的规划以及决定,进而使其方案的内容能够得到完成。在对方案进行确定的过程中,要实施上级分配到下级,下级在对其进行总结之后反馈到上级这一管理方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选择出适合企业的方案,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使企业每个部门之间能够有效的结合到一起。

2.必须要对企业的约束力进行增强

在企业中,很多的预算管理主要是强调事后的控制,这样导致其控制的约束能力出现下降,因此在企业中,必须要加强事前的控制以及事中的控制,并且企业的预算管理在经过上层领导批准之后,必须要根据总体的目标来去实行。与此同时,在预算管理进行执行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根据有关统计的分析,以此来监督企业的预算管理展开程度。

3.必须要建立起考核的相关机制

在企业通过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有关的考核机制,并且预算管理是一项相对来说具有着规划性的系统工程,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每个部门能够统一,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防治个别人员的惰,进而保证预算管理能够得到全面的完成,进而需要企业能够针对预算管理的机制建立起完善的考核制度,进而使企业能够实施绩效的考核,同时要对企业的工作人员实行赏罚的制度,在最大的限度上是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以调动,最终使企业的执行能力能够得到全面的增加,为企业的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保证企业在激励的市场竞争当中能够处在不败之地。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权变理论 预算管理 研究 改进

一、引言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实践已历经近30年。随着国家对企业预算管理规范的加强,绝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管理实践正在广泛开展。与此相适应,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伴随着预算实践的发展而出现日益繁荣的局面。据笔者对会计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2-2006年5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统计,以预算管理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篇数近300篇,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每年论文数量增加幅度较大(2002年至2006年占比分别为6.45%、8.47%、22.18%、27.02%、35.88%)。这表明,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了我国管理及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与西方国家预算管理研究相比较,我国预算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呈现出与预算管理实践相脱节、研究范式严重落后、缺乏理论基础等特点(郑石桥,马新智,2006)。如何改变目前国内预算管理研究现状,有效提高预算管理理论研究水平,是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解决的课题。

二、权变理论及其启示

(一)权变关系的涵义权变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认为,权变关系是一种在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的功能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被简单化地表述为一种“if―then”的关系。其中,“if”是自变量,而“then”是因变量。具体在Contingencymanagement中,“如果”(if)表示的是组织的内外环境因素,“那么”(then)表示的是管理思想和方法。所谓Contingency relationship就是组织的环境自变量与管理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FredLuthans,1976)。

(二)权变管理理论涵义所谓权变管理理论,是指以组织的系统观为基础,以组织的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所存在着的权变关系为研究对象,强调管理活动应与组织所处的具体环境相适应,旨在提出一定环境条件下,可采取的最适宜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式的一种管理理论。其基本观点包括:一是系统观。权变理论将组织视为一个与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而获得发展的开放系统。所以组织管理活动所构成的管理系统,必须置于整个开放系统中来认识。二是随帆直变原则。不可能存在某种适用于一切情况和一切组织的普遍管理原则和方法,只能依据各种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管理方式,做到随机应变。这是权变方法的基本原则。三是环境因素与管理方式存在着的权变关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的根本前提下,存在着最适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方式这一核心观点。并不存在着适用于任何条件下的“普遍性原则”。

(三)权变理论的启示作为管理理论研究方法论,权变理论的启示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系统性。权变理论与系统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系统的观点是权变理论最基本的观点,认为管理的各种因素是共存于一个统一和联系的整体的,在选择管理的方式时,必须加以通盘的考虑。权变理论并不满足于只对组织内部机制或者其中某一具体范畴的了解,而且要分析组织系统与外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系统的相互作用机制。二是实证性。企业的管理实践是检验一切理论的最终标准,实践研究能够导致更为有效的现实管理活动。而权变理论正是努力将实践研究的结果变成方法和特定情境下的精神,促进更有效的管理,以达到管理的目标。三是多维性。权变理论认为管理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必须采用多维分析技术以确定不同变量的组合所产生的特定结果。在实践中,完备的多维分析是很难实现的,作为管理研究者,要从现实众多的变量中进行提炼和分析,找出那些最为重要的因素,从而实现有限的多维分析。

三、预算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与权变理论

(一)起源阶段预算(budget)最初是在英国的财政管理中使用的一项管理工具,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财政的收支平衡(苏寿堂,2001)。20世纪19世纪末,为了限制广告费用的支出,美国企业首先将预算引入企业内部费用控制之中(迈克尔・查特费尔德,1989)。这是基于当时管理手段匮乏、没有更好方式进行成本控制的内在要求所致,也是现代企业预算管理的正式发端。随着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在企业内部就产生了分层管理。而随着分层管理带来的层级之间利益如何协调,在当时就凸显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与此同时,企业生产规模的盲目扩大也导致了一些企业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所有这些因素,迫使企业寻求对市场进行预测、计划内部生产能力与外部市场需求相协调的方法。于是,杜邦(DuPont)化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Motors)就率先将预算引人企业管理,以此来计划、协调、控制企业的管理行为。与此同时,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也对预算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20世纪初的前30年里,古典管理理论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及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深刻影响着预算体系的构建、资源配置和行动协凋等职能的发挥,而建立在“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上的标准成本制度、差异分析等方法后来则直接成为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1922年,麦金西(Mekinsey)出版了《预算控制》(Budgetarycontr01)一书,从控制角度详细介绍了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正式形成。所有这些,都进一步促使“预算制度在企业得到了急速的普及”(小林龉,1998)。其他国家如英国、日本、德国一些企业开始仿效,也采用预算制度。

(二)发展延伸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预算方法在美国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很快就被大型现代工商企业普遍使用。随后的几十年中,企业预算管理先后受到会计理论及其他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在管理方法、管理理论上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二次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也导致了生产的日益社会化程度提高。从内部来看,由于资本的进一步集中,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企业规模也日益庞大,生产和经营就日趋复杂,对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从外部来看,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竞争更加剧烈。这些新的环境和条件,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企业将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置于首位。为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西方会计学吸收了自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一些专门用于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方法,以帮助管理当局进行预测、决策、组织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这些方法的产生也促进预算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20世纪40年代末期,西方各种新的管理思想应运而生,各种新的管理学派及新的学科不断出现。这些新的管理思想和学科也对预算管理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行为科学,在行为科学管理思想的影响下,企业预算管理增加了行为管理的内涵。一些实行预算管理

的企业开始提倡和实行分权式的民主参与管理,使预算的编制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循环,形成了参与性的预算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预算执行者直接参与了编制,使编制的预算更加贴近实际,同时还提高了预算执行者对预算的认识,使其努力与组织的预算目标相一致,从而促使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余绪缨,1990)。在此期间,预算参与这一重要范畴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预算执行结果与实际经营和管理目标之间的差异,也被认为并使用作为各下层企业和部门业绩评价最常用的依据,并且评价与结果还会与奖惩制度相联系。评价方法和奖惩机制也进一步影响了管理者和雇员以后的行为取向。这样,基于预算目标完成结果评价经营和管理业绩的预算强调范畴,也在这时产生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受企业组织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管理理论发展最新成果的影响,企业预算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扩展和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下,人们认识到预算管理系统本身也可以影响组织绩效。如确定更具激励性的预算目标、更具参与性的预算编制程序,以及预算与薪酬的更直接的关系可以更好的激励员工,提高组织绩效。二是预算管理奠定了其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位置。David Ofley教授认为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将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DavidOthy,1999)。三是越来越多的人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精髓在于“权责分散基础上的集中控制”(centralizedcontrolwithdecentralized responsibility)。预算管理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和扩展之后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如今被称为“传统预算管理”的标准模式。另外,在这一阶段,人们发现了预算松弛(Budgetaryslack)现象。Low&Shaw(1968)发现,销售部门的经理在“以预算的实现程度决定报酬多寡”的报酬系统下,会产生预算松弛行为;Schiff&Lewin(1968)发现,“预算松弛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松弛程度(以经营费用预算为例)可能达到20%~25%。这些发现是预算倡导者Argyris(1952)和Hotede(1967)以及很多研究者始料未及的。此后预算松弛始终是困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一大难题,从20世纪60g代开始40多年来,对预算松弛的问题研究,一直受到西方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三)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企业预算管理趋于成熟。通讯的发达,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信息的获得、传递和分析处理更加准确可靠,从而为预算管理的发展提供了速度更快、质量更高的预测决策信息资料,大为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预见性和应变能力。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将企业细化为许多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的子系统,形成了面向供应链的预算管理体系。但在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变,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竞争性大为增强,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内部组织结构呈现出模块化组织(ModularOrganmafion)和模块化簇群(ModularCluster)的特征。这种变化动摇了传统预算管理得以运行的基础和前提,预算管理难以适时适地做出与环境变化相对应的调整、预算管理过程产生的较高管理成本,以及预算主体之间的利益不能很好地协调等诸多缺陷越发凸显,传统预算管理就进入了与组织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相冲突的阶段。基于这种情况,预算管理理论形成为对立的两种态度,也据此划分为两大阵营。一个阵营持预算改进态度,另一个阵营持超越预算态度(冯巧根,2005)。预算改进态度,认为应该继续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针对预算管理本身存在的缺陷,有目的地加以改进,使预算能够适应内外部环境条件,焕发新的生命力;而超越预算态度(beyondbudgetery)则认为,预算管理的种种缺陷表明,其无法和现实情况相调和,应当摒弃预算管理手段,以其他预算以外的管理手段取而代之(林峰国,2005)。

四、中预算管理研究与权变理论的中外比较

(一)西方预算管理研究的特点严格来讲,自预算管理实践产生,国外的预算管理理论研究就已经开始,但研究规模、研究水平和研究成果数量步入较高层次,则是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张朝宓、卓毅、胡春香,2003)。笔者认为,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较高层次预算管理的研究,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从研究主题来讲,来源于实践,并富有深度,而非学者凭空想象出的问题。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预算功能、预算目标紧度、预算松驰、预算参与、预算强调、预算整合和资本预算等。二是从研究方法来讲,以实证研究方法为主流方法,这里又可以划分为三种情况:绝大部分研究采用多级量度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部分研究采用现场访问的方式收集数据,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有为数不少的案例研究(郑石桥、马新智,2006)。三是针对预算管理的研究大多数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从一定的理论出发来研究预算问题,而不是就预算论预算(郑石桥,马新智,2006)。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权变理论、信息经济学、激励理论、控制理论、博弈理论、行为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正是由于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来研究预算管理,所以这种研究具有系统性,并且能够站在较高层次,将预算管理置于更大的系统中来分析和考察,避免了就预算论预算的窘境。

(二)我国预算管理研究特点与西方国家的研究相比较,我国的预算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主题理论色彩浓厚,许多主题来源于学者的主观想像,而不是来源于实践(李志斌,2006)。国内预算管理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预算管理现状判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预算管理的基本状况;预算起点,研究预算的编制从什么指标开始;预算目标,研究预算指标体系的构成;预算编制,大多数是就预算编制的滚动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作业基础预算、战略导向预算等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或者预算编制程序等方面为讨论对象;预算控制,研究预算管理与内部管理控制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集团预算管理,研究企业集团预算管理模式等。二是从研究方法来讲,规范研究是主流方法,有少数的案例介绍,但不是以案例为基础的研究(李志斌,2006)。也有少数问卷调查,但这种调查不是为多元统计分析收集数据的调查,而是为了解现状的描述性统计进行的调查,所以不能作为真正的实证研究方法。三是缺少理论基础,就预算管理问题本身论预算管理。笔者查阅了国内有关预算管理理论研究的文献,很少有涉及到以现代管理学理论中的企业组织理论、社会行为理论和管理者心理理论等为基础的分析,绝大多数文献都是就预算论预算。

五、结论殛建议

(一)研究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手段,预算管理系统也是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选择合理科学的预算模式,看待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都应当首先根据环境条件,即对这些问题的客观影响因素一来确定,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找到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并继续在此基础上寻求对

第3篇

关键词:预算偏见;文化;预算参与;预算监控

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是从价值管理与行为管理两方面对支出在不同项目间进行分配、规划与控制的一种管理行为。企业中似乎已经有了这样的金科玉律:在每个财政年度的一开始就起草一份预算,似乎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预算,公司就会面临破产[1]。然而,由于预算制度无法凭空运作,不论是在规划、编制、执行还是事后追踪考核,任一阶段都无法脱离“人”的因素。预算主体的参与、管理,以及所处的文化小环境,都将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实际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这就不再仅仅是单纯的财务管理问题,而是与行为层面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开始用一种审慎的眼光看待预算,2000年南京大学对中国企业预算管理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一方面强调预算的重要性,将此作为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责,但是在实务操作上却很少能在权限划分与制衡、跟踪调查、调整与激励方面有持续改善的积极性[2]。这是因为,预算本身存在“行为偏见”,受众多行为因素的影响而无法理性制定。本文从主体行为角度,探讨文化和不确定性的感知如何通过改变预算决策个体的行为,最终影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一、文献探讨

1.预算行为。预算估计包含了一种锚定和调整机制。有关判断与决策的研究(Tversky and Kahneman,1974)[3]发现,人们在进行数字估计的时候,往往以一个大概的粗略估计开始(锚定),而后自我进行模拟可能的变化以最终调高或调低最初的估计(调整)。这种机制会随着时间框架而有所变化。一些研究(Einhorn and Hogarth,1986) [4]认为,整个调整过程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对最初估计的主观判断(如认为自己的最初估计往往是偏高的人会调低最终估计)(Wegener and Petty,1995)[5];自信程度(人们觉得自己的估计有偏的时候会加大调整力度,而更多的时候是错误的自信在起作用)(Wilson,Centerbar,and Brekke,2002)[6];认知资源的有效性(当人们的认知资源忙于应付预算伴随着的其他任务的时候,估计的调整就会被大大减弱)(Gilbert,2002)[7]。

2.预算管理。Williams(1990)[8]认为预算行为存在于以企业内部用管理会计方法构建的管理系统中,它们包括:预算的衡量与监督、预算的参与、预算沟通与预算思考能力的改变,其中与预算行为直接有关只有两个: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

预算参与:Caplan(1971)[9]认为所谓的参与式预算,就是允许负责预算执行的人参与最初的预算制定,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重提了管理学界已经被广泛讨论的有关计划工作的参与性问题,如Mayo(1945)[10]就建议高层管理者应该让实际执行决策的人拥有更大的决策能力。而Becker和Green(1962)[11]对传统预算目标遭受到部门主管抗拒的问题,建议企业高层应该给部门主管参与设定预算的机会。笔者认为提高员工对预算的参与程度正面作用在于能增加预算制定的科学性,同时改善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协调难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预算管理系统,那么预算参与很可能会削弱预算监控的效果,而对预算效果带来负面影响。

预算监控: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利己倾向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需要有一个控制系统,约束个人正确有效地使用权力。如果预算的目标难以达到(预算超支),可能会造成组织的无效率;但是预算标准过于宽松(预算松弛)也是不现实的事情。因而管理需要设计有一定约束压力的预算目标(Hanson,1966)[12]。Kim(1976)[13]认为,预算执行的成果反馈至少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引导项目人向有利于公司的目标努力,二是可以以此来激励项目人。从管理控制的角度来看,预算监控本身不应当成为管理的目的,因而管理的环境因素、管理客体的行为特征都将影响预算监控行为;而近来的研究表明,预算监控有可能会阻碍员工的创新努力。

3.不确定性感知。在行为会计的领域中,普遍采用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来代表环境不确定性的研究变量。传统企业预算规划,都针对愿景,通过财务分析来确定预算安排,这仅适合于稳定的商业环境,当外在环境变得高度不确定时,这种方法就变得不再适用。在无法对环境作出准确预测的情况下,管理者往往更倾向于采取悲观方法,制定更为宽松的预算;高竞争的压力,也使管理者相信组织必须采取多变的绩效评估方法,以至放松对预算的监控(Kaplan and Johnson,1987)[14]。

4.文化和预算管理。Harrison(1995)[15]认为企业文化与企业预算行为存在关联性:具有角色倾向的组织类似于官僚文化组织,由于保持理性,崇拜正当(legality)、合法(legitimacy)和负责(responsibility)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者对预算管理会更好执行与回应;在个人导向的文化下,权力不被鼓励,个人依据旧有经验行事,预算管理不大可能被完全接受。Goddard(1997)[16]以英国和加拿大国营公司为例,发现官僚文化的企业出现高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只有少许帮助,被认为是在浪费时间;社会导向文化的企业呈现低程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只有少许帮助,但是有积极意义;任务导向的企业呈现高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有普遍程度的帮助,但是被认为是在浪费时间。另外,组织中的高层管理者比中低层管理者能感觉到更高程度的预算参与,预算对管理者有更大的帮助,发觉预算的执行是更浪费时间。

由此,可提出本文研究的假设:

H1:个体预算行为在不确定性估计、个人风格差异下存在偏差;

H2:预算管理受到不确定性、企业文化的共同影响;

H3:只有同时考虑预算监控和预算参与的交互效应,才能带来预算有效性。

二、实验研究

为了能够更好的模拟现实中的企业预算行为,行为实验以被试进行个人的未来设定期限内的自我消费预算估计为核心任务,主要目的是研究不同期限(不确定性的替代表征)、自信水平(个人风格的替代表征)下的预算行为偏差。

1.初试(Pilot Study)。为了能够更为科学的确定行为实验假设(预算是否受到时间框架和个人自信心的影响),故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大规模、低条件控制的初试。初试面向120位浙江大学的研究生,要求他们估计下一月或下一年的个人总支出预算(等概率随机分配两种条件),同时要求他们在一个7级量表上对预算自信心进行打分(1-7分别从“一点不自信”到“非常自信”)。在处理最终结果的时候,把下一年的预算值除以12,以便能够与下一月的预算值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月度预算的均值显著低于年度预算均值(Mmonth=¥534,Myear/12=¥875,F(1,118)=953,p=00)。进行年度预算的被试其自信心显著低于月度预算者(Mmonth=560,Myear=321,F(1,118)=733,p=01)。

2.方法。75个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接受被试,他们被等概率随机分配到两组(月度预算和年度预算)。每位被试被要求做出两个预算估计:最初预算估计和最终调整后的预算。实验采取2(时间框架:月、年)×2(预算估计:最初,最终)交叉因素设计,其中预算估计为重复测量。被试提供预算估计(下个月或者下一年)以后,被鼓励去回想当时在脑海里面出现的第一个数字。提示语为“现在请回想一下在做出这个预算估计之初,是否你还想到过另外一个数字,我们也很有兴趣知道这个数字是多少”;当被试在分别做出两种预算的时候,计算机软件同时记录其反应时间(Presentation软件,以提示语出现开始计时,到报出预算时按键终止);然后被试被要求评估他们在最初做出这个数字估计的时候的自信心程度,采用7级量表(从 “一点不自信”到“非常自信”);最后要求被试估计在实际情况中,他们可能会超出还是少于这一预算估计,采用7级量表(从“我将花费少于预算,即预算松弛”到“我将花费超出预算,即预算超支”)。

3.结果分析。

(1)预算估计。采用2(时间框架:月、年)×2(预算估计:最初,最终)交叉因素ANOVA(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存在显著的双尾交互效应(F(1,73=731,p=00)),同时发现时间框架只对最终预算有显著影响,而对最初估计没有显著影响。另外,类似于初试的结果,月度最终预算显著低于年度最终预算(Mmonth=¥631,Myear/12=¥971,F(1,73)=633,p=01)。

在年度预算下,最初预算估计显著低于最终估计(Minitial=¥854,Mfinal=¥971,F(1,73)=1131,p=00)。然而,在月度预算中,最初预算和最终预算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被试在月度预算中并没有做出显著的调整,而年度预算则相反。而且,最初预算在月度和年度之间,也没有显著性的差异。

(2)反应时。2(时间框架:月度,年度)×2(反应时:最初预算反应时,最终预算反应时)交叉因素ANOVA(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有显著的双尾交互作用(F(1,74=1351,p=00))。被试在年度框架下相对最初预算,要花更长的时间在最终预算上(Mfinal=2351秒,Minitial=1736,F(1,74)=5102,p=00)。当时,在月度框架下,两者尽管有显著差异,但是差距要小很多(Mfinal=1759秒,Minitial=1541,F(1,74)=539,p=07)。

(3)自信心。两种时间框架下分别采取one-way ANOVA分析。被试对月度框架下的自信心(Mmonth=453)要高于年度框架(Myear=371)(F(1,74)=681,p=00)。结合前面的预算估计结果,可认为人们是由于对年度预算信心不足,而最终调高预算结果。对于未来是否会预算超支或者预算松弛时,年度框架下更有可能会发生超支估计(Myear=461,Mmonth=403,F(1,74)=927,p=01)。

4.讨论。本实验结果为H1提供了实验支持。由于长期时间框架会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亦削弱预算制定者的自信心,这使得个体在预算估计上更容易出现偏差,最终带来预算超支或者松弛。进一步研究这种偏差在企业管理层面的影响,则带来H2和H3,下面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H2 和H3。

三、实证研究

1.研究框架和变量关系。企业预算效果是一个综合因素,根据前面的文献分析结果,企业文化、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自变量)可通过预算参与性、预算监控制度(中介变量)来对预算的有效性(因变量)起作用(H2、H3)。

2.量表设计和测量。在“企业文化”类型上参考Wallach(1983)[17]编制的企业文化量表(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dex)。量表总共24个题目,以Likert五点量表衡量。官僚型:共有8题;创新型:共有8题;支持型:共有8题。将每一类型得分相加,如果大于其他两类,就表明有此倾向。

在“环境不确定”测量上,选取了Miles and Snow(1978)[18]所发展的量表,后来由Gordon(1984)[19]加以整理修正的感知环境不确定性量表,包括竞争者其市场活动可预测程度、客户品味与偏好变化、法律、政治与经济方面的限制三个维度。

“预算参与”:以Williams,Macintosh和Moore(1990)[20]编制的量表为参考,包括让员工参与预算的制定、管理者与员工一起讨论预算差异的原因两个维度。

“预算监控”:本文以Williams,Macintosh和Moore(1990)编制的量表为参考,包括预算差异的书面解释、执行的高层压力、高层主管会主动关心、预算绩效考核四个维度。

“预算有效性”是指预算最终执行结果与预期计划的匹配程度。本文将预算管理有效性分为预算超支和预算松弛两个子变量。预算超支直接以实际发生值高于预算额的程度来测量,采用主观感受判断,用Likert五点量表,统计结果取负值。预算松弛的测量采用Onsi(1973)[21]所发展的量表,最后数据作负向处理,以保持预算管理有效性评价的正向性。

3.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根据浙江省工商局2005年年检目录的5000家企业(按资产额排序,取前5000家),从中随机抽取100家企业进行预调研,得到有效回应为67家,调查问卷经过预调研和小规模访谈进行了调整。于2006年4月到2006年5月,通过邮寄和现场填写的方式,每家企业只发放一份问卷,调查对象均为投资项目负责人。此次研究总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0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78%。全部有效样本中,符合中小企业标准118家,大型企业67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传统企业160家,比例构成基本与浙江省总体企业结构分布一致。

4.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1)企业文化、感知环境不确定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运用One-Way ANOVA分析,研究不同文化类型对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的影响,发现均为显著(数据组不具有方差齐性,F值为153,p=00),观察两两比较结果,也均为显著。说明企业文化类型的差异的确会导致预算参与程度和预算监控程度的差异。

进一步进行均值检验,发现创新型文化企业其预算参与最高(M=1297),支持型文化的企业其预算监控最高(M=054)(预算参与:M官僚=-0051,M创新=1297,M支持=-0508;预算监控:M官僚=0157,M创新=-1951,M支持=0540)。

由于预算管理同时受到企业文化和感知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故而采取回归检验方法,利用0-1哑变量将企业文化转换进入多元回归方程(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企业文化和环境不确定性均进入对预算参与的回归方程。增加行业和规模的控制作用,发现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结果不受影响,只是高科技行业的环境不确定性系数略高于传统行业,中小规模的环境不确定性系数略高于大规模企业。

总的来看,在感知环境的不确定性大的时候,企业更偏向于强的预算参与,这与Goddard(1997)的研究结论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用同样的回归分析方法处理企业文化和环境不确定性对预算监控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者均进入对预算监控的回归方程,其结果与预算参与的结果基本相似,但是行业和规模对预算监控的差异要更大一些。实证结果支持了第2条假设(H2:预算管理受到不确定性、企业文化的共同影响)。

(2)各因素对预算效果的影响

将环境不确定性、预算参与、预算监控三者同时进入对预算超支的回归模型。发现,预算监控并不显著。在考虑了行业类别和组织规模的控制作用(分别作逐步回归方程),发现这一结果也并没有发生改变,最终回归结果为:

预算超支=0167(预算监控)+0917(预算参与)-04(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0009

这表明环境不确定性会降低预算超支程度,而企业预算参与程度提高反而会较大的增加预算超支,没有发现企业监控制度的严格程度与预算超支之间存在必然关系。这一有趣的结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企业目前的预算监控并不能对预算超支起作用,而这种监控管理的失效,又会使得预算参与增加的结果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反而降低了预算管理的效果。结合前面的企业文化类型对预算行为的影响,也发现只有集权性的官僚文化最能平衡预算监控与预算参与之间的关系,而创新型文化和支持型文化都过于偏向一种行为导向(分别是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这种失衡的管理将大大制约预算管理的效果。

同样将三个影响因素同时进入对预算松弛的回归模型,发现三个变量均为显著。在考虑了行业类别和组织规模以后(分别作回归方程),发现这一结果并没有发生改变,最终回归结果为:

预算松弛=-0 748(预算监控)+1090(预算参与)-255(感知的环境不确定性)+0011

实证结果支持了第3条假设(H3:只有同时考虑预算监控和预算参与的交互效应,才能带来预算有效性)。这表明,对环境不确定的感知会降低预算松弛程度,结合前面对预算超支的结论,可发现企业保持一种对环境不确定的敏感和焦虑,有利于预算管理,而对财务管理中未来掌控能力的过度自信,则是对预算管理有害的;企业预算参与程度同样可以增加预算松弛,而且要高于预算监控的作用。其解释类似于预算超支的影响因素,但是预算监控对预算松弛的影响显然更为显著。一个最为现实的解释是,企业较能通过监控管理来使得原本松弛的预算空间得到弥补(如接近计划截止日期之前警告预算对象其预算计划仍然有很大的空间没有完成,因而强制要求在限期内增加预算使用计划),而这种努力对于即将超支的预算空间显然是无效的(尽管可以事先压缩可能超支的预算计划,但是无法改变基本使用需求和项目进展对预算资金的要求)。

四、研究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其结论一致的提醒当今企业,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前提下,并没有一种企业文化或者预算行为直接是提升预算管理的良药。这说明Becker和Green(1962)关于预算参与以及Kim(1976)关于预算监控的结论具有片面性,而Goddard(1997)有关企业文化对预算的影响却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验证。现实中,企业授予了成员过大的预算权限,以使预算参与性提高,但往往会使企业的资本性支出大大超过了实际需要,或易出现严重的用途变更,这些都是预算监控和预算参与在文化和环境背景下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企业需要从企业文化、风险预测、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多管齐下,同时考虑各项要素的互相作用。

1.真正建立起预算管理体系,将资本预算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专门预算,应用于企业之中,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要真正使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必须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通过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真正建立起完整的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做到预算制订、审批、下达执行、修订、报告、评价与考核等过程的规范化,并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预算对责任主体行为的硬约束,强化对资本支出预算的业绩评价功能,确定预算松弛的可容忍范围。

2.资本预算管理不仅重在资本分配监控管理,而且重在发挥综合控制功能,同时包括了预算的参与和预算的监控。资本预算的行为管理功能说明,预算管理是一个以人为主的管理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化的管理会计。寻找合适的企业文化,充分了解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强对投资主体的绩效考核,把资本预算管理从纯粹的财务范畴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才能从根本上确立起资本支出的责任制度,从根本上树立投资主体的效益意识,最终会对预算管理最终有效性起到重要作用。

3.投资类预算除提交可行性报告外,还须提供进度安排以及预计的变动等。下属单位节余资金由总部统一调配,这是一种官僚型和支持型相结合的企业文化体现,有利于预算监控与预算参与的互动。预算管理委员会则结合预算主体在整个企业中的地位、行业发展前景、项目的风险等统一调配资金。这也是很好的预算参与和预算监控的结合,且同时也培育了创新型和支持型企业文化。

4.预算部门改变自身职能定位。在加强管控的同时,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按月进行总结,进行相关提醒和指导;预算由备案制改为审批制,这是加强监控的很好方法,同时审批过程有利于规范预算参与,并对环境进行合理预测。

参考文献

[1]王斌,竺素娥.论资本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2(5):24-28. 

[2]王允平,许美蓉.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其建议[Z].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专题研讨会(中央财经大学编印),2004:389-398.

[3]Tversky,Amos and Daniel Kahneman.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J].Science,185 (September),1974:1124-1131

[4]Einhorn,Hillel J. and Robin M. Hogarth.Decision Making Under Ambiguity[J].The Journal of Business,59 (October),No. 4,Part 2: The Behavior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Theory,1986:225-250.

[5]Wegener,D. T.,& Petty,R. E. Flexible correction processes in social judgment: The role of naive theories in corrections for perceived bia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5(68):36-51.

[6]Wilson,Timothy D,David B. Centerbar,and Nancy Brekke.“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he Debiasing Problem” in 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ed[J]. Thomas Gilovich,Dale Griffin and Daniel Kahneman,New York,NY: Cambridge,2002:185-200.

[7]Gilbert,Daniel T.Inferential Correction in 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ed[J]. Thomas Gilovich,Dale Griffin and Daniel Kahneman,New York,NY: Cambridge,2002:167-184. [8]Williams,J. J.,N. B. Macintosh,and J. C. Moore. Budget-Related Behavior in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0(15): 221-246.

[9]Caplan,Edwin H.,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Behavioral Science[J].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 Inc.,Reading Mass.,1971.

[10]Mayo,E. The Social Problems of a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J].Boston: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45.

[11]Becker S,Green D. Budgeting and Employee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1962(10):392-402.

[12]Ermest I Hanson. The budgeting control func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1966(4).

[13]Kim,D. C.. Risk Preferences in Participative Budge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1976,67(6): 303-318.

[14] R.S.Kaplan&H.T.Johnson. Relevance Lost;The Rise and Fal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J].Boston;HBS Press,1987.

[15]Harrision: Accounting[J].3rd cd. Prenticc Hall,Inc,1995.

[16]Goddard A,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Budget Related Behavior: A Comparative Contingency Study of three Local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1997,32(1).

[17] Wallach,E. J. Inp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The Culture Match[J].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1983(2):57-66.

[18]Miles,R.E & Snow,C. Organization: new concepts for new forms[J].Research Management Review,1978,28(3):62-73.

[19]Gordon L A,Haka S,Schick A G.Strategies for Information System Implementation: The Case of Zero-Base Budgeting[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4(9):11-12.

第4篇

关键词:高校预算;精细化编制;改革方案

高等学校财务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龙头,预算体现一个学校的发展动态,直接影响财务核算的效率与效果。长期以来,各高校重核算轻预算的现象较为普遍,预算管理较为粗放,预算数字仅仅作为一种指标,没有起到实际的控制作用,无论是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监管还是预算绩效评价等都非常不规范,预算并没对学校的资源配置起到优化作用。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加强预算管理势在必行。

一、精细化预算管理概述

高校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编制、控制、调整、执行与分析以及绩效考评等方面。精细化预算就是指预算管理和执行的精细化,其实质是从预算的申报、编制、会计科目的设置、预算的调整、预算的执行、预算的监督管理到预算的绩效考评的全过程实行“类”、“款”、“项”、“目”管理,不仅在总量指标上进行控制,分项指标上也同时进行控制。高校实行财务精细化预算能够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参与预算编制,优化资源配置,为维护高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精细化预算编制内容

预算由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两部分组成,本文以某高校为例,具体介绍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的编制方法。

(一)收入预算的编制

收入主要包括财政拨款收入、教育事业收入、附属单位缴款收入、科研收入、其他收入。根据各收入来源情况,预测20××年该学校收入总预算,分析各收入比例结构。

(二)支出预算的编制

1.学校总支出预算的编制。支出预算编制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预算年度的预算控制数,而预算控制数必须与绩效目标相联系,又要符合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对支出进行分类,不同项目参照不同的分配标准。

2.各部门支出预算的编制。在学校预算收支的总框架下,各部门根据实际自行编制本部门预算,按照精细化预算要求进行经济分类编制。

三、精细化预算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完善,建立高校预算管理系统将成为推进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预算管理系统

该预算管理系统提供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控制、预算执行及绩效分析等功能,实现预算流程的优化和预算信息共享;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实现经济活动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估。

(二)预算管理系统主要功能

1.对预算申报、预算审批、预算下拨、预算调整、预算执行等全部预算过程实现网络化动态管理。

2.与财务管理系统无缝对接,预算管理系统制定各个项目的收入支出经济指标,通过财务系统定额对经费管理进行实时控制,对执行情况进行实时查询分析,动态生成预算分配计划与实际收支情况的完整对照,提供多种形式,包括不同时间的对比、环比和结构分析的预算执行进度及差异分析功能,根据分析结论合理调整预算,最终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三)预算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该系统主要包括系统设置、预算申报设置、项目立项、预算申报管理、项目编制、预算结余管理、预算拨款、预算执行、年末处理、报表分析等模块。其中系统设置包括支出、收入相关设置、用户管理及权限设置、系统参数设置、数据同步、数据管理、日志管理等;预算申报设置模块包括通用代码管理、部门设置、预算申报事权字典、收入/支出分类属性、收入/支出申报模板、收入/支出申报方案等;项目立项模块包括支出项目立项、收入项目立项;预算申报管理模块包括收入/支出项目申报结果维护、业务活动申报管理等;项目编制模块包括支出项目编制、收入项目编制;预算结余管理模块包括结余初始化、预算结余查询等;预算拨款模块包括拨款录入、按计划拨款、批量拨款、生成批量凭证等;预算执行模块包括规则设定预算控制、预算控制、预算调整、预算分析四个模块;年末处理模块包括年末结转、年初数修改等;报表分析模块包括报表、分析两部分。

参考文献:

[1]刘俚伽,曹富兰,蒲俊梅,骆艳.高校精细化预算编制探索———成都体育学院精细化预算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实践与思考[J].财经论坛,2012,(10):38-42.

[2]李莉.高校预算的精细化管理[J].会计审计,2014,(7):58-59.

[3]孙博文.论高校精细化预算管理信息平台构建[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32(4):111-114.

第5篇

关键词:铁路企业;功能;模式方法;全面预算

中图分类号: X731 文献标识码:A

对全面预算理论的概念可理解为,以企业战略为中心,以提升企业经济收益为目标,科学分配资源,促成生产、财务、广告、销售、采购等项目相互合作,达成最终目的。现在,铁路企业有自身发展的矛盾,就是大幅度提升运输量、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这时,全面预算理论的应用就更加必要,这是提升管理效果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提升内部控制最有效的办法。

1全面预算的方法及对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的指导

目前常用的全面预算方法主要有固定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综合平衡预算等。其中,固定预算是指不论实际达到的活动水平如何而保持不变的一种预算。评价业绩时,只是比较总的预算数额与实际数之间的差异(包含数量波动的影响),固定预算适用于数量的波动管理人员可以控制的情况。弹性预算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预算数额,以某一个“相关范围”而不是某个单一业务水平为基础编制。不受固定预算所规定的某一预算水平的限制。滚动预算又称永续预算和连续预算。

全面预算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工具。随着铁路运输管理格局的变化及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铁路运输企业必须从过去传统的以安全为中心的运输生产管理转移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管理上来。编制预算时要注意,参考从前的数据,对未来的工作进行预测,力求提升方案实行的准确性,不可过于简单或全盘照抄,不能教条,实际中,应充分预测各种情况,灵活把握因素,不可僵化,以资金管理为例,通常将预算作为未来控制的依据,而遇到短期内亟需资金的状况时,往往被逐层批报的流程所耽误,这时应当有特殊通道,专门负责此类问题,以免耽误工作正常开展,因小失大。

2全面预算的模式及对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的指导

预算管理的模式随着企业市场环境、企业的规模与组织、发展阶段的不同有所不同,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将预算管理分为四大模式:

2.1以资本预算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企业初创期的预算管理。具体包括:对拟投资项目的总支出进行规划。确定投资项目的总预算;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与决策,确定项目预算:为保证项目的资本支出需要,结合企业情况进行筹资预算;从机制和制度设计上确定资本预算的程序与方式。

2.2以销售预算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在企业增长期适宜选择此种方法。这时要突出营销工作的重要性,预算管理着重要利用预算机制,帮助营销工作开展,选择最先进的管理模式保证企业竞争优势的持续有效。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一个是重视市场的重要性;第二,根据销路、销量的定值来决定生产的数量和速度,进而实现对费用、生产和各种职能的预算;第三,各个职能预算是基础,实现综合预算。

2.3以成本控制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企业市场成熟期,这一时期企业的产品产量、价格、市场及现金流量均较稳定,成本控制成为该阶段财务管理乃至企业管理的核心。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以企业期望收益为依据,以市场价格为已知变量来规划企业总预算成本,进而以预算总成本为基础分解落实到成本发生的所有管理部门和单位。形成约束各预算单位管理行为的预算成本。

2.4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该预算模式在理论上适用于衰退期的企业。事实上由于现金流量的重要性使得以现金流量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成为企业日常财务管理的关键。此模式和先进预算密不可分,对部门以及企业的各种资金流转、去向和剩余状况进行控制,讨论如何获得资金,如何控制资金流动的有效性,避免滥用,是必要的。

铁路企业遍及全国,铁道部、各铁路局、各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实行分权管理,铁路企业必须针对自己的业务特点、组织体系、经营规模、内部控制流程等综合考虑,根据上述思想设定不同的预算起点,分设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以组织结构为基础,本着高效、经济、权责分明的原则建立预算责任网络,制定预算战略与管理体系。层层分解预算。不断提升预算管理,多在成本控制上下功夫,实现刚性约束,提升资金管理与完善,充分调动资金来源,为企业运转服务,提升使用效率,降低运作风险;资产管理更加完善,保证产品质量,实现持续,稳定的效益增长。

3企业预算规划及对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的指导

企业的生存必须面临不断变化和竞争的周围环境,这需要科学的计划作为前提。在科学计划时,需要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决策者之目标,环境保护等因素都考虑进去。而企业需要整体考虑的问题是:怎样确定企业未来的目标,怎样制定政策和策略,根据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以及长期目标来制定工作流程。

决策者掌控着企业发展的大方向,而规划参与者使目标真正可行,二者都是企业发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其素质、能力、知识的考察十分必要,让更多有激情、有能力的工作者参与到工作中十分必要。预算是工作计划的一部分,关系到未来工作能否顺利展开,因此,对其处理要端正态度,准确处理问题,保证计划具备可操作性。

4预算实施、考评与激励及对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的指导

企业年度计划及预算编制完成后,应通过目标下达、编制方法、汇总审批、执行控制、差异分析与考核等措施确保其得到严格施行。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逐步实现预算管理的总体意义。国外企业管理会计系统较为完善,通过对历史会计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管理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决策支持信息。预算管理应通过预算编制、预算调控和预算考评等环节的循环,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差异分析和业绩报告是预算实施的重要环节,将实际中的运算花费以及预期花费相比较,谨慎分析情况,找到差异所在,在下次预算中有所重视,并告知当局注意。每一次预算执行过后,责任中心要及时生成业绩报告。业绩报告的内容主要有三项:“进度情况”“预算与结算差异和业绩评估结果”“应对办法和意见”。

综合上面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叙述,总结出它为一项系统管理,有助于实现战略性管理、使资源的使用更高效、经济效益加强,降低风险,节约资金,激励人员工作动力,提升考核工作的有效性,这是权力、责任、利益的有效结合,目前,这一理论大量实现在铁路企业的运作中,不过在预算编制方面做得不好,往往是对原有数据的调整补充,对预算管理之内涵掌握不够,仅在初级阶段有所设计,生产经营过程尚谈不上严谨有序,信息平台的建立尚有诸多不足之处,考评指标的设定和执行效果不达标,对执行者的工作绩效缺少科学依据。

全面预算管理是在现代企业发展状况之下提出的,有助于改进管理模式,提升工作效率,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铁路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积极吸收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有效内容,帮助铁路经济增长手段变化,提升运送效果。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概述了国内、外预算管理理论和实践情况以及国内个业财务预算编制的原则、预算管理的基本内客和应用体会。

企业预算管理的意义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现代企业是组织社会化大产一产的营利组织是市场经济的卞体。为了求得企业的产存、盈利和发展必须强化企业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职能实施预算管理刁能让所有职能部门和所属单位的日标与企业整体日标趋同。囚此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迫切需要搞好企业预算管理并在管理中产产一效益是检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产权制度变苹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苹的小断深入企业产权结构发产一了变化出现了分散的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分散投资者小仅关注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小仅关注企业当前实现的利润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营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小仅关注利润的总额而且关注利润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投资者的需要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和规划当然也要从经营结果利润预算扩大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并进而延仲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适应财务活动性质变化的有效机制

    企业的财务活动小是简单的资金收付活动而是包括资金筹措、投资决策与日常管理等在内的十分复杂的活动。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小仅要对小同的投资方案进行比较和选择还要为企业的产卜产经营活动筹措资金以及对资金的日‘常运用进行管理。囚此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财务活动性质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机制。根据成功企业的经验预算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实施财务答理的有效机制。

此欠发达地区项日吏为丰富这此活动都是人们自发进行的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也是体闲的一种方式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和健身功能。所以要组织一此机构对这一部分把这此体育文化发掘出来然后规范其健身的形式充分发挥其群众性、简易性、多样性等特点加大人们对健康体育的认识。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存在的日的是追求利润企业财务管理的日标是使企业和投资者得到最大限度的财富即满足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要求。要使资本真正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功能就必须建立和完善资本经营机制必须促使企业按照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运作一泛有效地进行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是在科学经营预测与决策的纂础上围绕企业战略日标对一定刊期内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与规划使产一产经营活动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进行流转和运动以实现企业理财日标的有效管理机制与资本经营机制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囚此实行预算管理是企业资本经营机制运行的必然需要。企业要进行资本经营必然要引入财务预算管理机制。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企业在实现财务日标的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把市场需求与企业内部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以保证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民期在市场上获得最大收益。

国外企业预算管理理论及实践现状

    预算管理在西方国家的企业应用极为普遍尤其是在美国、日本及西欧大多数企业都利用预算进行管理预算管理被视为企业实现管理控制与评价的有效办法。小同的国家其运行模式也有所小同。美国企业的预算般是山高层管理者做出预算过程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编制预算刊卞张销售预算的编制优光于部门预算的编制并采取在销售预测到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模式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反应较快责任比较明确但小利于调动巾、纂层答理人员的积极性而日本的企业预算一般是山集体做出也是光确定公整体的纲领性的利益计划以此为依据设定预算编制方针再根据预算编制方针来编制预算编制过程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多次协商和侧究是一种典型的参与型预算。日本企业的预算方式能集中答理者的智慧考虑问题也比较周到囚而推行起来比较容易产产一的实际效果也比较好。

    从运行模式上看西方企业预算答理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多数企业都设有专的构对市场进行预测和制定预算并特别注意编制体现企业今后发展的中、民期预算。

    现今西方国家的企业集团仍将预算作为实现答理控制和对公!经营业绩进行评价的卞要依据在企业集团山于卞要决策者没有其他可行的非正式控制具囚此吏加强调满足预算的要求答理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在小断地对预算答理进行吏深入的研究以使企业预算答理能够吏加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发展阶段

    计划经济刊期的预算

    计划经济刊期纂于我国财政预算制度企业的产一产、销售等个部被纳入财政预算在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这刊的企业预算答理完个与财政预算融为一体企业预算只是附属于国家财政预算而成为国家财政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形成自已完整、独立的预算答理系统。

世纪年代后期我国部分企业开始实行定额答理年代又推了班组核算答理及至年代又推行了内部银行、责任会计制度及经济责任制、个面质量答理、市场预测、日标答理等企业答理方法对强化企业答理起到了的积极作用。

    引进光进的答理制度

    改苹开发以来西方国家的企业现代答理理论被引入国门世纪年代初期西方的此欠发达地区项日更为丰富这此活动都是人们自发进行的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也是体闲的一种方式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和健身功能。所以要组织一此机构对这一部分把这此体育文化发掘出来然后规范其健身的形式充分发挥其群众性、简易性、多样性等特点加大人们对健康体育的认识。

第7篇

[关键词]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

[DOI]10.13939/ki.zgsc.2017.08.043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力度不断扩大,农业科研水平有所提升,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由于农业科研人员对资金使用和管理要求认识不足及预算管理不当等问题,导致、滥用浪费科研经费等现象层出不穷。并且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预算法》的贯彻实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来源越来越广,类型多样化,以及规模在不断扩大。我国预算管理体系起步较晚,重立项、轻绩效是目前我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最普遍的问题。同时,农业机构科研经费还受到科研实力、区域布局、学科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结合农业科研机构自身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国内不少学者对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都有所研究[1],但是目前针对农业科研机构经费预算管理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从委托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两大理论视角出发,解释目前农业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一套适用于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

2文献综述

国外开展科研项目的评估工作时间较早,早在1860年左右,美法德等国就开始尝试评估政府支持的科研活动,包括投入、产出及影响力等方面。并且于1980年左右,欧盟部分国家也相继实施绩效考评,采用多种指标进行评价。Martin和Irvine(1983)最早提出绩效考评的四个维度,分别是科学维度、教育维度、技术维度和文化维度。随着研究的深入,评估指标也在不断扩展,Godindore等学者(2003)从科学、文化、政策、经济、环境、人才等多个角度,对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探讨。

我国最早是在1950年左右开始研究绩效评估,但此时只是简单的定性评估。随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人们对科技创新及研发经费越来越重视,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也迫在眉睫。袁海霞等学者(2008)从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两个角度,建立典型的三级科研绩效指标体系。顾雪松等人(2010)利用聚类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2]这些学者都为今后在各个领域研究科研绩效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朱云学者(2010)指出,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管理意识薄弱,应该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宋歆炜(2010)则针对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激励制度进行调查问卷,实证研究影响科研人员工作绩效的激励因素。

自2014年8月公布的《预算法》提出了绩效预算的思想,从法律层面上支持预算管理、预算监督、预算执行等方面,关于预算绩效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任红艳(2014)学者基于绩效预算的角度,提出自己关于规范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的思考。[3]张钰等学者(2016)人则针对基础科研项目的预算绩效评价进行案例研究。[4]但是目前我国对农科院绩效评估的研究仍然较少,将绩效评估应用于预算全过程的只是定性分析,并没有进行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率先构建较为完整,且符合农科院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3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3.1委托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因发现企业所有者兼经营者的做法存在很大弊端,于是美国伯利和米恩斯学者提出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基础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即笔者常说的信息不对称性。在委托理论中,委托人作为授权者,指定雇用人也就是被授权者为其服务,授予其一定权力,并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但是由于双方都在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和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委托人并不能观测到人的行为,双方会存在利益冲突。在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经费的预算管理中,就存在这样的委托关系。首先是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方面,政府是委托人,农业科学院所是人,由于委托关系的信息不对称性,农科院可能隐藏一定的信息,夸大或虚报预算额度,以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使实际需要支出的金额与预算编制的金额并不相符,可能会造成浪费。其次是预算执行及监管方面,在这里,具体进行科研活动的是科研人员,可以看作人,而农科院执行预算监管和控制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可以视为委托人。科研人员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和休息时间,可能并不会认真对待科研,而是应付了事,企图蒙混过关。同时,基于信息不对称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可能不会掌握科研进度及经费使用情况的一手资料,甚至基于追求自身效用,而对一些、浪费经费的现象视而不见,从而导致管理不恰当,监督不到位,控制不及时。不仅使科研成果的质量降低,违背了政府鼓励科学创新的本质意图,而且还降低了预算管理的职能,使预算流于形式。[5]

3.2激励相容理论

经过长时间论证,学者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的个人行为都会受利益的驱使。但是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契合,也就是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一致。这一制度安排,就是哈维兹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激励相容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单位包括本文所讨论的农业科研机构都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即缺失激励机制。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根据资历、学历、职称来确定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经常能听见“论资排辈”等说法。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只会片面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同时长时间的劳动贡献与劳动报酬不对等,会导致科研人员过于看重个人得失,或多或少产生心理不平衡,然后消极怠工或是不作为,最终使得科研效率低下。[6]

通过上述委托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对农业科研机构中存在的项目预算编制不当、违规支出经费、经费监管不严等问题的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是下面几条:一是要减少地方政府、农科院相关部门、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农科院的角度来看,需要树立科研人员诚信的价值观,让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后果及危害。同时在农科院内部,通过建立一套快速公开传递信息的信息体系,从而使农科院各个部门及科研人员能够共享关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等所有相关信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要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及手段,要将科研人员的劳动贡献与报酬直接挂钩,在做科研经费预算时,可以将一部分经费用于科研人员激励,根据科研成果质量高低实施奖励。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淡化资历、学历、职称等对收入的影响,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双赢”。

3.3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先将影响评价对象的各因素按属性分类,不同类别的因素分属不同层次。再对较低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单级模糊综合评判。然后在单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再进行上一层次各个因素的综合评判,依次得到二级、三级等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4实证研究

4.1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4.1.1指标体系的确定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农科院科研经费绩效评估体系和预算管理系统构建的相关文献[7],认为应把绩效评估应用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科研经费的投入(经费投入A1)、科研经费的使用(经费管理A2)、科研结果评价(科研产出与效益A3)。本文结合文献法和实地访谈法,在听取相关专家意见后,依据指标的选取原则确定了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三级指标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所对应的七个二级指标和二十个三级指标。

4.1.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通过征询高校及农业科研院所的15位专家,对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打分,同时借助AHP层次分析软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分层次确定矩阵里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进行层次总排序,进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得出CI=0.009,RI=0.532,CR=0.017,CR

综合以上内容,所得的具体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如下表所示。

5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从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用、成果三个角度出发,将绩效评价运用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对今后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在农科院的推广提供借鉴意义。并以某农科院的科研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虽然最终得出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等级为良好,但还是发现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漏洞。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5.1做好预算绩效理念培训工作

目前在基层农业科研机构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预算,对预算绩效的应用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应大力做好预算绩效理念的宣传,多次开展关于预算管理专题培训会,增强科研人员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科研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认识。

5.2大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5.2.1提升预算编制质量

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能存在侥幸逃避心理,产生预算松弛。同时,科研经费应按需合理分配到各个阶段,进行分阶段编制预算。由于科研项目周期一般较长,一次性的预算编制往往不贴合实际,所以持续动态地进行预算编制,可以使科研经费与每个阶段的科研目标更加契合。并且,可以令财务部门加入预算编制工作中,让预算编制更加合规,提升预算编制质量。

5.2.2做好预算执行工作

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首先关注重点支出,如劳务费、仪器设备等,对这些重要且金额较大的经费支出应该谨慎处理;其次可以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公布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在接受大众舆论监督的同时,提升科研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最后不能忽视结题的重要性,不能做“半吊子工程”,可以设立奖惩机制,对提前结题的科研项目进行激励,对未按要求完成的科研项目根据情况进行项目延期或是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5.2.3加强预算监管控制

加强预算监管控制是目前预算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农科院可以模仿企业设置内控审计,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专项资金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细致的审计。同时可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科研项目的风险评价,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且利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农科院管理制度的建设,也能对科研经费科学有效地使用起到促进作用。

5.2.4注重科研成果产出效益

农科院应加强科研成果的绩效评价,不能单单只依靠论文专著发表数或是专利数量,应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如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专利技术的转化即实际应用的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建芳,郭宇,张艳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4):38-40.

[2]顾雪松,迟国泰,程鹤.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学学研究,2010,28(4):508-514.

[3]任红艳.从绩效预算角度对规范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4):11-14.

[4]张钰.基础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管理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5]张岚.关于完善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14(1):40-45.

第8篇

关键词:预算松弛;信息不对称;权变理论;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4日

一、引言

预算信息在组织中对管理绩效评估与经理人薪酬激励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能够有效地激励经理人努力工作,企业通常采用预算式的激励契约,将经理人的劳动报酬与某个具体的预算目标相挂钩。然而,经理人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将有动力通过确定一个松弛的预算目标而提高其自身效用。鉴于预算松弛的普遍性,预算松弛也具有多方面成因,例如预算目标特点对预算松弛的影响,预算参与对预算松弛的影响,信息不对称和预算强调对预算松弛的影响,预算公平对预算松弛的影响,基于行为理论的预算松弛原因分析,信息不对称和报酬方案对预算松弛的影响,战略对预算松弛的影响。

Chow、Cooper和Hadded(1991)认为,预算松弛是预算目标低于期望水平的一种故意的干扰。而且许多经验研究也证实,预算松弛可能产生负的效果,比如经理人低的努力程度、公司资源的误配以及干扰企业经理人和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等(Dunk and Nouri,1998)。然而,也有众多学者认为预算松弛有时对企业经营也可能是有益的,因为它可以成为企业对抗不确定性的一种缓冲(Cyert and March,1963;Merchant and Manzoni,1989)。所以,形成了理论观与权变理论观两种观点。

二、预算松弛成因

(一)信息不对称与预算参与。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为了充分发挥各层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部分企业会采用参与型预算编制模式。Lukka(1988)认为,预算参与给下属经理提供了一个直接导致预算松弛出现的机会,而低程度的预算参与则会限制这些机会。尤其当上下级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下级在提供预算信息时,会为了本部门或个人私利,则利用自己掌控信息的优势,对所要上报的信息进行修改、装饰、削减、夸大等,由于时间、专业问题的限制,即使上级知道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无法获得标准的预算数据和相关信息,最终使预算松弛成为预算编制中不可完全消除的一种普遍现象。有些学者研究表明,当上下级之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时,经理人通过预算参与,不会增加预算松弛(CamMann,1976;Merchant,1985;Onsi,1973)。他们的研究直接指出,预算参与使得经理人几乎没有必要去制造预算松弛。

(二)预算强调。预算强调与预算松弛有正相关关系。预算强调是指上级管理者以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为依据,用来考核各部门、岗位的经营或管理业绩,并以考核结果作为对被评价者制定薪酬或奖惩方案的基础。由于经理人薪酬经常取决于与标准相比较的业绩,所以可能的结果是,在双方讨价还价后制定的预算中,就包含了预算松弛因素。而且大量的研究文献都得出在预算参与中采用预算强调的业绩评价方式,可能会产生预算松弛现象。例如,Onsi(1973)的研究结论显示:经理人以制造预算松弛来满足以预算为基础的业绩评价要求。Cammann(1976)在研究了一家较大规模公用事业公司的经理人后得到的结论是:如果上级强调预算信息的考评目的,下级就会以制造预算松弛来做出反应。

(三)预算目标特点。预算目标的特点在本文中主要就是指预算目标的清晰度及难度二者的综合作用。目标清晰度是指这样一种程度,在这种程度下预算目标能够被被专业和清楚地表述,能够被负责施行这些预算的单位经理人所理解。从对预算松弛影响的角度看,比预算参与的水平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具有不清晰目标工作的经理人,会面对与目标完成紧密相关的较高不确定性。研究表明,目标设定的越明确,对个体的动机具有越积极的影响。在预算管理中,一个明确的且能完整分割,不存在交互部分的预算目标能够使执行者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任务,执行者能够量力而行,上级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下级制定预算目标;反之,执行者就算有足够的能力,但是对他将要完成的工作不完全清楚或者责任界定与其他人有重合,执行者就会低估自己的能力,尽量争取较低的预算指标,从而产生预算松弛。Rose(1995)也发现,在这样不确定性环境下工作的经理人,会招致较高的工作压力。经理人之所以产生预算松弛,往往为的是减少完成预算目标的不确定性,或者疏解工作压力。预算目标也会从很松及很容易实现向很紧及很难实现而变化。

(四)个人风险偏好。管理层选择何种发展战略将直接影响企业在未来遇到不确定风险的大小,而具体到预算编制过程中,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预算松弛来分散风险。具体地说,一位风险偏好型管理者具有很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在选择企业发展战略时,他更倾向于选择了多元化、国际化、差异化、进攻性等风险性较大的发展战略,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就会面临更加复杂的不确定性,预算管理的难度较大,这就需要企业实施较为宽松的预算管理控制机制,从而使预算松弛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反之,一位风险厌恶型管理者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在选择企业发展战略时,他更倾向于选择对企业发展风险较小,更加稳妥的发展战略,相应的,预算管理的难度没有那么巨大,从而使预算松弛发生的可能性减少。

三、预算松弛的经济后果分析

(一)理论视角。许多学者认为,预算松弛会增加企业的内部成本、侵蚀企业的资源、降低企业经营效率。更为严重的是,严重的预算松弛水平还会使员工养成不诚实的习惯,比如很多企业用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来对员工进行业绩考核,这样那些越是倾向于预算松弛的人,越是提出虚假预算目标的员工,反而越容易因为预算目标完成的好而受到表扬与奖励。相反,越是诚实的员工,他们付出的努力更多,反而没有得到应该的鼓励,这样就会对他们的积极性产生影响,会诱导他们在下次预算编制执行中产生更大的预算松弛。Jense把这种现象称为“为撒谎者买单”。

根据理论的观点,当企业上下级之间、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时,一方面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做出有损于对方的行为;另一方面不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会为了自身的利益想办法去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样就会增加双方的成本。理论的观点认为预算松弛行为会导致企业资源浪费、管理层业绩考核不准确等,预算松弛会明显增加企业内部成本,侵蚀企业资源、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

同样,基于理论,关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预算松弛也会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企业管理层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比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还要严重。虽然根据公司法,企业的重大决策都是由股东大会来决定,但是由于企业的股东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他们并不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相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所掌握的信息非常少。当披露年度预算目标时,管理层可能会为了造成超额完成任务的一种结果而产生预算松弛行为。而宽松的预算目标可能不能对管理层产生足够的动力去使企业的业绩最大化,由于预算目标比较容易实现,他们只要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激励,因此预算松弛现象不利于企业的业绩最大化。

(二)权变理论视角。虽然大部分学者都在指责预算松弛,认为预算松弛会对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但是也有学者提出,在有些情况下一定程度的预算松弛水平是有益的,他们认为预算松弛在特定的环境下也有积极的一面,认为预算松弛的存在是必要的。

根据权变理论的观点,考察预算松弛的后果要放在具体的环境中去,要根据企业所选择的竞争战略以及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来判断,当企业采取进攻型战略或者企业正处于成长期阶段,由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比较高,这时候就需要相对较高的预算松弛水平来缓冲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这个时候一定程度的预算松弛对企业是有利的;同时,当企业采取保守型战略或者处于成熟期阶段的时候,外部环境相对比较稳定,较高的预算松弛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权变理论的观点认为,考察预算松弛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时要具体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以及企业采取的战略。

四、预算松弛的防控对策

国外学者对预算松弛的防控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研究发现,“真实诱导性报酬方案”(是指假设以员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管理层利用数学的方法设计一套特定的报酬方案,诱导员工利用参与预算编制的机会“说真话”)可以有利于降低风险偏好为中性的员工制造预算松驰的概率。Fisher提出一种新的预算思路――“以预算为基础分配稀缺资源”和“横向披露各团队的预算信息”,即在预算计划阶段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资源稀缺性和社会压力迫使组织成员真实预计产能,并且它将上下级之间的预算矛盾转变为下级之间的资源矛盾,这样可以有效地抑制预算松她,提高预算计划的准确性。同时,还提出企业应当有一个内部报告系统,便于为管理者和各团队提供预算信息和业绩信息。还有学者提出应该建立完善企业的组织文化,从道德与声誉方面预防预算松弛。如研究发现,员工会主动减少预算松弛,以追求更好的声誉;同时实验也证明道德对预算松弛的约束力具有稳定性。

五、结论

在企业预算管理制定过程中,现有经验研究已经证明,组织中的预算松弛是十分普遍的。而对于预算松弛成因我们已经从预算参与、信息不对称、预算强调、预算目标、个人风险偏好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各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本文还从理论和权变理论角度对预算松弛的经济后果进行分析,理论认为预算松弛会给企业带来严重消极影响,而权变理论认为当企业面临环境不确定性比较高时,预算松弛可有效地缓冲这种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柴静.预算松弛:基于预算目标难度的实证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

第9篇

成本预算的模糊管理与一般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管理方法的特殊性,不是采用刚性的、事前规定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和约束被管理对象,而是通过系统整合实现人本管理及其管理目标,以及采取适用于复杂管理的方法论来进行成本预算管理。

在企业经营业务预算中,成本预算是最基本的预算。在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等条件限制,使得企业成本预算管理陷入了“上下相互扯皮”的泥潭中。对此,本文将以“模糊管理”思想为指导,从而提出成本预算管理的新思路。

1企业成本预算的模糊性:模糊管理思想的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模糊性”无处不在,比如,人的身高有高与矮之分,但高个与矮个的标准到底是多少呢?高、矮本身就是模糊的概念。从理论上讲,模糊性是一种描述的不确定性,它是事物在性态和类属方面的亦此亦彼性,也就是中介过渡性。事物的“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当两极对立的绝对性消失了,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模糊性。那么,该如何理解成本预算管理的模糊性呢?

首先,成本管理方法的精确性和可行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结果的精确性常常以方法的复杂性为代价。以产品成本计算为例。众所周知,产品成本计算是经过一系列归集分配过程而完成的,如原材料、人工等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和制造费用的分配等,在这些分配过程中,企业选用不同的分配方法,其产品成本的计算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精确的计算方法往往是最复杂的。无论多么精确的方法,对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的企业会产生不同的效用。因此,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应是精确性和可行性兼顾的方法,如果把复杂的模糊的事物人为地精确化,这势必降低成本管理方法的可操作性。

其次,企业所生存的环境,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模糊的环境,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经常接触各种模糊事物和信息。因此,企业要实现费用预算的精确性管理也是不现实的,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时,还要综合考虑其具体情况,如生命周期发展阶段、行业竞争、企业文化等,成本预算的确定应以提高员工创造力、最大发挥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为前提。

2企业成本预算模糊管理的具体思路

成本预算的模糊管理与一般管理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管理方法的特殊性。具体而言,它有以下特点:

(1)不是采用刚性的、事前规定的条条框框来限制和约束被管理对象,而是通过柔性的、伸缩性强的原则性要求来潜移默化地调节、影响被管理对象的行为规范。

(2)通过系统整合实现人本管理及其管理目标。这里的系统整合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利用技术手段,充分了解管理过程或管理阶段发展变化特征,然后综合运用定量及定性分析方法,对管理过程的性质、发展变化作出判断,并形成相应的应对办法。

(3)采取适用于复杂管理的方法论来进行成本预算管理。其管理方法特点为:一是非优化,即成本预算管理方法不以追求最优化和最高效率为基本原则,而是在吸取科学管理确定性原则和理性的前提下,将不确定性引入成本管理范畴中,使管理更符合客观实际。二是非规范化,即力求使员工在更大的空间,以更大的自由度从事创造性的生产经营活动。

笔者认为,坚持成本预算的模糊管理,企业当务之急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以人本管理为核心做好成本预算编制工作。人是根本,一切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由人去掌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人的活动来落实,离开了人,管理活动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因此,成本预算管理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行人本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上下级预算方案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企业按照模糊管理思想要求,对于偏差较大的下级预算方案重点审视其准确性,对于偏差较小的下级预算方案则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予以解决,从而提高下属单位执行预算的积极性。正如某CFO所提及:如果能将企业利润大幅度提高,我欣然接受成本费用预算金额提高的现实。

二是建立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结合的成本预算管理模式。就成本预算管理体系而言,企业应以柔性管理为主体。这就要求企业根据具体环境特点使成本预算体制的设计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市场状况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制造费用预算可以考虑采用弹性预算的方法;鉴于未来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企业还可以将成本短期预算与长期预算相结合;为避免在成本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短期行为,企业可以考虑采用滚动预算方式,每过一个月,立即在期末增列一个月的预算,逐期向后滚动,因而在任何一个时期都能使预算保持12个月的跨度等。就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分解、落实责任指标而言,企业应强调刚性控制,特别是月度执行预算,应以刚性管理为主。

三是将模糊思想融入成本预算管理目标中。企业成本管理的目的是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为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必须设置成本预算管理目标。成本预算管理目标的模糊管理已体现为两点:

第10篇

    文献综述

    (一)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当委托人与代理人拥有的关于某一事项的信息数量不一样时,拥有更多信息的代理人较之委托人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上述理论体现在公司的预算管理之中就是由于下级员工拥有更多上级没有的与预算相关的信息,从而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利用自自身的信息优势,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松弛的预算。Christensen(1982);Young(1985)和Kren(2000)等通过实证研究提出在公司实行预算管理时,下属可能会通过说假话或者其他途径来隐瞒部分或所有的内部信息,不让上司知悉公司的具体情况,从而造成预算松弛情况的出现。而国内学者张朝宓(2004)指出信息对称对预算松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影响非常明显。郑石桥和王建军(2008)也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上述研究结论。

    (二)薪酬方案:20世纪70年代Schiff&Lewin的研究表明,预算松弛的出现是由于预算责任人非常知晓他们获得的薪资会随着预算的降低而增加,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预算责任人才会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故意降低目标的实现难度,引起预算松弛问题。Hopwood(1972)提出如果用预算标准评价预算执行者的经营业绩或者管理业绩,这将会导致预算机制的功能发生紊乱。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中,马良勇(2002)的研究表明,利益诱使了预算松弛的产生,因为当预算执行者的绩效评价标准是有其自己制定的,预算执行者就有可能通过减小预算的目标,增加他们当期所实现的业绩,从而获得比较理想的薪酬。

    (三)预算编制机制:公司进行预算管理时会形成相应的预算编制机制,企业编制预算需要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的共同参与,预算编制机制并不仅指编制预算,预算的执行与反馈也对公司的预算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预算参与和预算松弛的关系研究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Schiff&Lewin(1968)年通过研究发现经理人会故意利用预算参与导致预算松弛,这对提高生产能力有消极影响,降低企业的效率;另一种观点认为,在预算编制中经理人的参与并不会增加预算松弛发生的概率。Ons(i1973)指出,预算参与使得经理人相信没有必要将预算当成可利用的会计工具去制造预算松弛,而且预算参与还对减少预算松弛起了重要作用。Murray(1990)通过研究甚至指出,经理人参与编制预算不但不会引起预算松弛问题而且会激励他们难度更高的任务目标。国内学者林峰(2004)研究表明参与预算可能会导致预算松弛问题产生,给出的解释是虽然中下层的管理人员通过编制预算使自己拥有了表达意见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工作主动性与积极性,但是在此过程中,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仍会利用参与预算的机会增加预算松弛。上述文献对企业预算松弛问题的研究均未考虑不同的产权制度,在我国不同产权制度下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有较大差别,国有企业代理问题明显高于民营企业,而企业的预算通常是由各级管理者编制的,管理者可能会出于自利心理的考虑为了增加自身的在职消费或许会影响预算的编制。因此,本文拟分析在不同产权制度下高管在职消费对预算松弛的影响。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根据产权制度的不同,我国企业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是指由国家控股的企业,相反,控股股东不是国家的企业就是非国有企业。由于控股股东的不同,两种类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企业中管理层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我国的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的薪酬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一般国有上市公司管理层获得的货币薪酬较低,股权激励机制也不成熟,这就使得在职消费成为了管理层薪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额很可能已远超过货币薪酬。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管理者的薪酬采取的是企业自报、国资委审核备案的方式。因此,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管理层很可能会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来影响薪酬。而通过编制松弛的预算增加公司运营所需的费用,使得管理者个人可以尽享其行使职务所发生的在职消费。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是家族企业,其控股股东同时也是公司的管理者。因此,企业经营获得的利润属于股东也就是属于管理者的,管理者就不需要寻求其他手段获得额外的薪酬。在职消费消耗了公司的资源的同时也就减少了身为管理者的股东的当期收益,所以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会比较理性的对待在职消费,也就不需要通过制造松弛的预算来增加自身的在职消费。所以,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在编制预算时会使用更加符合实际的预算,而不会出于自利心理的考虑而刻意编制松弛的预算。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假设1:国有企业由于管理层更容易获得在职消费;假设2:管理层在职消费与预算松弛成正相关;假设3:国有企业的预算松弛问题更严重

    (二)样本选择:本文选取沪深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公司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使用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CSMAR)提供的相关公司的财务与公司治理方面的数据,并且参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对样本公司的行业进行了相应的划分,实证分析部分使用的统计软件为Stata10.0。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于本文所使用的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均通过Winsorize,剔除了0%-0.5%和99.5%-100%之间的极端值样本,同时,也剔除了一些数据缺失的样本。最后共得到335个样本数据。

    (三)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以往关于预算松弛的研究多使用利科特量表来计量。但调查问卷的回复率并不能控制,一般情况下回复率较低,而且公司管理层填写问卷时也未必会按照真实想法或行为来填写。所以,使用上市公司已披露的客观数据来衡量公司的预算松弛更客观。本文使用公司年报中披露的预计净利润增长率与当期实际净利润增长率的差额,差额越大说明公司的预算松弛问题越严重。管理层在职消费,本文使用管理费用率衡量公司管理层的在职消费情况。我国管理费用是指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组织和管理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相关费用。企业高管人员在职期间的工资以及其他的一些在职消费一般都计入其中(陈冬华等,2005)。一般情况下,管理费用率越高就说明公司高管人员发生的在职消费就越高。公司产权情况,本文通过翻阅上市公司资料查看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性质来确定公司的产权情况。控制变量,企业规模对公司的预算松弛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规模大的企业管理更规范,预算编制制度更完善,所以预算松弛程度可能相对较低。变量定义见表(1,表略)。根据上述变量选择,本文使用以下三个模型来分析检验企业性质、管理层在职消费与公司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模型一:GUANLI=β0+β1STATE+β2SIZE+β3蒡IND+β4蒡YEAR+ζ模型二:YUSONG=β0+β1GUANLI+β2SIZE+β3蒡IND+β4蒡YEAR+ζ模型三:YUSONG=β0+β1STATE+β2SIZE+β3蒡IND+β4蒡YEAR+ζ

    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从表(2,表略)中可以看出,各个公司之间的预算松弛问题有些差异,这可能是由于行业不同、管理机制不同各企业的情况可能存在差异。我国公司的管理费用率较低,而且公司之间的差别不大,这可能是由于管理费用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净利润,而且作为上市公司若管理费用过高将会被要求出具相关的说明,另外从税收筹划方面考虑,税法对公司每年可税前抵扣的业务招待费用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各上市公司每年管理费用的支出与营业收入之间的比例相差不大。

    (二)组间分析:表(3,表略)为不同性质企业管理费用率的均值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的管理费用率显着高于非国有企业,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层一般是由政府委派,所有者缺位,多级代理形成的代理环节比较长,导致管理层在企业中处于强势地位,从而形成了内部人控制现象,管理层拥有更多的机会享受在职消费。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

    (三)回归分析:本文用于回归的数据仅有2010年,为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于本文所使用的因变量、自变量和控制变量均通过Winsorize,剔除了0%-0.5%和99.5%-100%之间的极端值样本,而且也剔除了一些数据缺失的样本。经过上述筛选后,最后得到335个观测值。本文对国有企业与管理费用率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如表(4,表略)所示。表(4,表略)中显示解释变量STATE的系数为0.4981,表明其与被解释变量管理费用率之间正相关,并且是在1%水平下显着正相关,即当企业的性质是国有企业时,管理层在职消费数更大。这一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设1,由于国有企业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较大,而且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激励机制不健全,管理者的薪酬采取的是企业自报、国资委审核备案的方式。因此,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可能会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增加其可获得的福利,这些福利通常被称为管理层的在职消费。为进一步验证管理层在职消费与预算松弛的关系,将各项因素对预算松弛的影响程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5,表略)所示。解释变量管理费用率的回归系数为1.0819,表明管理层在职消费与预算松弛之间正相关,并且在1%水平下显着正相关。管理费用率越高,预算松弛程度越大。这与前文假设一致,管理层在职消费情况愈严重,公司的预算松弛程度愈大。当管理层有机会享受在职消费时,会采用夸大预算的手段来增加其工作福利,这些福利可以是薪酬福利也可以是添加豪华的办公用品等其他福利。综上所述,模型一表明我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其管理层享受在职消费的机会更多;模型二表明更多的在职消费使得公司预算松弛问题越大。根据以上两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可以大体认为在国有企业管理层拥有更多机会享受在职消费的这一前提下,由于在职消费与公司预算松弛问题成显着正相关,所以国有企业的预算松弛问题比非国有企业的预算松弛问题更加严重。但这一结论只是通过上述实证结果推导出来的,还需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其进行实证检验,以得到准确的结果。表(6,表略)显示的是企业性质与公司预算松弛之间的关系,被解释变量上市公司性质的系数为0.9787,与公司预算松弛在1%水平下显着正相关,这说明国有企业的预算松弛问题更大。这一结果与本文的假设一致。从表中看出公司规模越大,预算松弛问题越严重。这可能是因为当公司规模较大时,管理层被授予了更多的权力,这时管理层通过编制松弛的预算来增加其在职消费的机会也就更多,另外,在我国,国有企业的规模普遍大于非国有企业,也就是说公司规模越大,其属于国有企业的可能性越大,由于国有企业更容易出现预算松弛问题,所以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可能造成公司规模越大,越容易出现预算松弛的问题。

第11篇

【关键词】预算松弛;信息不对称

一、引言

预算被当作是为数不多的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于一体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Otley,1999)。它将公司治理、公司管理、内部控制、业绩评价与薪酬等企业问题全部囊括其中。随着预算管理实践的广泛推进,我国的预算管理理论研究也呈现出繁荣局面,已经成为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企业预算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预算松弛(budgetary slack)现象,限制了预算作用的充分发挥。

理论认为,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委托人与人会为自身利益影响预算的具体制定与执行,进而有可能导致预算松驰的出现。实质上,预算松驰是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信息不对称成为影响预算松驰的重要因素。在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如果允许各层级经理人有较高的参与程度,那么他们就会利用自己的私有信息影响预算目标的制定和实现(Chow等, 1994;Young,1985)。预算松弛和信息不对称之间的相互影响会导致基于这种效应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经济后果。Horngren (1982)甚至认为,预算松弛是在预算控制中尚未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从预算松弛的成因及其他方面进行探索。

二、预算松弛存在的必然性

最早提出“松弛”概念的是Cyert和March(1963),还有Williamson(1964),而最早明确提出“预算松弛行为”可操作性概念的是Schiff和Lewin(1968),他们认为管理者具有在松弛的环境中运作的需求,管理者通过在制定预算中低估收益、高估成本而建立松弛(张朝宓,2004)。Williamson(1964)认为,由于自利行为,经理人员总是尽力影响预算编制过程以获得松弛的预算将预算松弛行为定义为超过项目所需的预算行为。Dunk和Nouri(1998)将预算松弛界定为完成某项预算任务时,有意低估收入或产能、高估成本或资源的行为。从上述国外学者对预算松弛的定义可以看出,他们对预算松弛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过去单一的只定义费用成本或者资源松弛,到后来的全面反映松弛的各种情况,关于预算松弛内涵的理解日渐清晰。国内学者对预算松弛的研究大概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在参考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确切的定义,认为预算松弛行为就是预算管理中的逆向选择,发生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但也影响到预算的执行,其具体含义是指下级极力将预算确定在比实际可以达到的较低水平上,使得下级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于增彪,2001)。

预算松弛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经理人拥有的私有信息是影响预算松弛的重要因素(Young,1985;Merchant,1985;Dunk,1993等),企业经营的关键在于提升经理人的经营业绩,以及利用合适的手段对经理人进行激励。在预算制定过程中,如果企业所有者允许经理人有较高的参与程度,那么经理人就可以利用自己的私有信息影响预算制定(Chow等,1991;Young,1985等)。万良勇(2002)提出,基于规避风险和争夺有限的资源的考虑,信息不对称为预算松弛提供了环境条件。参与型预算为预算松弛提供了制度基础,制造预算松弛可以虚增业绩从而谋取更多的激励性报酬。此外,祝红月(2003)、黄海梅(2004)、许弟伟(2006)、韩立军、韩立龙等(2006)、施燕、宋良荣等(2006)、袁立、韩红梅等(2007)展示了他们共同的观点:维护部门或个人利益是产生预算松弛的最大主观动因,预算标准评价业绩客观上刺激了预算松弛的产生。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概述

信息不对称理论根据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将信息不对称划分为事前信息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研究事前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包括阿克洛夫的逆向选择理论、斯彭斯的信号传递理论以及斯蒂格利茨的信息甄别理论。研究事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主要是效率工资理论。在预算管理中,下级拥有与预算相关的信息而上级不拥有,下级凭借自己的信息优势,利用参与预算的机会,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松弛预算。Young(1985)、Kachelmeier、Smith和Yancy(1994)、Kren(2000)、张朝宓(2004)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了信息对称对预算有十分显著的抑制作用,各国学者对信息不对称产生预算松弛这一结论基本一致。

但对沟通交流是否会减少信息不对称看法迥异。Baiman和Evans(1983)认为,通过与预算执行者的沟通,可以获取其私人信息,避免产生预算松弛。Waller(1988)指出,如果预算执行者意识到其私人信息被结合到预算编制中,会影响其业绩评价,会采取保留态度。随着预算网络的推广,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将会逐渐缩小,技术上的革新将会抑制预算松弛现象。

对信息不对称和预算松驰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都对其展开了各自的理论分析。

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预算松弛。从预算管理过程来说,绝大多数人都认为由于上司和下属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预算松弛。Chow等人(1988)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真实导向和松弛导向两种报酬方案之间的松弛不存在差异;而存在信息不对称时,真实导向报酬方案下的松弛明显较低,这说明报酬方案和信息不对称交互影响业绩。考虑到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棘轮效应,Chow等人(1991)还使用多期间实验去检验真实导向报酬方案对预算松弛的作用,以及在编制预算时棘轮效应对下级选择的影响。国内学者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也证实了预算松弛行为与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朝宓等,2004);即使因为实验控制条件不成熟没有得到此实证结论,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理论对信息不对称加剧预算松弛(郑石桥、王建军, 2008)也做了详细分析。

另一方面,预算松弛会使信息不对称更加严重。预算松弛会导致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反过来也会作用于信息不对称。Akerlof(1970)提出的典型的“柠檬市场”效应认为,信息不对称引起预算松弛,预算松弛的程度影响着下属不诚信程度,最终使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水平更加严重。

四、小结

(一)目前国外预算松驰方向及我国的相关研究差距

目前,国际前沿的预算松弛研究主要探讨个人风险偏好、声誉和道德认知、公平感受、参照认知等对预算松弛和业绩的影响,足以见证这个过程的研究主题向“以人为本”的方向转移。

对比国内关于预算松弛行为动因研究的内容,我国学术界对预算松弛问题的认识还处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上,现有的研究更多地关注预算管理体系本身,还远未上升到“以人为本”的研究层面。因此不管是立足于提高学术研究国际化水平,还是满足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都要求我国理论界要与国际主流的学术研究交流,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研究领域,深入认识预算松弛产生的本质。

(二)预算松驰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发展应该是综合运用理论、权变理论、行为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等相关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和预算管理实践的发展,人们必将更多地关注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科学研究最终会回归到管理最本质的元素――“人”的研究上。

另外,从企业整体的角度讲,预算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未来研究发展应该考虑引入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学等理论基础,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和解决预算松弛问题。充分吸收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多角度地深入认识预算松弛问题是今后研究的正确方向,也只有这样,才能探寻出真正能够解决企业预算松弛问题的有效方案,才能真正开发出一套符合企业实际、具有操作实用性的预算管理系统。

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及委托理论,从信息不对称角度结合国内外有关预算松驰的研究文献探讨了信息不对称水平与预算松驰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结合目前国外预算松驰方向,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预算松弛研究的差距,进一步提出关于预算松弛未来研究的方向,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Dunk,A.S.The effect of budget emphasi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budgetary participation and slack, The Accounting Review,Apr,1993.

[2]Abernethy,M.A.,and J.U.Stoelwinder, Budget Use, Task Uncertainty,System Goal Orientation and Subunit Performance:A Test of the“Fit”Hypothesis in Not-for-Profit Hospital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91.

[3]Williamson OE.The Economics of Discretionary Behavior:Managerial Objectives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M].Prentice Hall,1964.

[4]于增彪,袁光华,刘桂英等.关于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4(8).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浅析

 

近年来,审计署每年都会将其审计的中央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以审计结果公告的形式对外公布,而且审计和对外公布涉及的中央部门单位数也是逐年增加,成为其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部门预算也已经成为一个公众话题,所引起的社会关注度日益提高。

1.2选题的目的

本文经过对2009年9月审计署公布的第12号审计结果公告进行研读,试图通过将其中涉及到的54家单位的2008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的数据分析

2.1审计结果的数据

本文的数据依据均来源于审计署2009年9月公布的第12号审计结果公告,所涉及资金仅限于公告中提及的范围。同时在将公告中提及的问题资金进行了一定的归类后,主要通过违规所涉及部门的绝对量指标,和各类违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比重的相对量指标来对数据加以说明。

具体到审计结果公告来看:

1.公告中涉及挤占、挪用、在项目支出中开支其他用途等擅自改变财政资金用途的部门有40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32.19%。

2.公告中涉及预算未细化到具体项目问题的部门16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32.71%

3.公告中涉及错报、错计、未按规定结转资金结余等会计核算问题的部门28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9.19%。

4.公告中涉及账外账问题的部门14家金融论文,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6.07%。

5.公告中涉及虚列支出、未纳入预算管理等编报不实问题的部门26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5.61%。

6. 公告中涉及应收未收、面临或造成损失问题的部门12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4.75%。

7.公告中涉及存在违规收入及收入应缴未缴问题的部门12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3.45%。

8.公告中涉及扩大支出范围、为非财政拨款预算单位申请财政资金等超范围使用财政预算问题的部门25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3.32%

9.公告中涉及未及时批复、未执行等问题的部门10家,涉及的资金占全部问题资金的2.71%。

以上数据中违规资金涉及比例最高的是擅自改变财政资金用途和预算未细化两类问题,均占到了全部问题资金的近三分之一,同时问题所涉及部门最多的项目也是擅自改变财政资金用途这一类问题,占到全部被审计部门的近四分之三。

2.2成因分析

审计结果公告中所涉及到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首先预算编制方面存在虚报、漏报、编制项目不具体等问题杂志网。其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执行不力、内控不严,预算资金存在风险和浪费、肆意改变预算资金的用途等问题。最后在预算监督方面存在审计意见提及的问题不能得到完善和纠正、预算的公开透明程度不够、部门内审不到位等问题。

本文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预算编制方面

第一,预算支出编制标准体系不完善、不到位。其中既包括基本支出的定员定额标准,也包括项目支出的标准。第二,部门预算的“上”与“下”在时间周期上不尽合理。从申报到审批再到拨付资金和执行存在较长的“时差”。第三,部门预算未能做到全覆盖。其中有的漏项是预算单位,有的是预算资金,无法完整地体现部门预算是一项综合性管理的基本原则。

2.预算管理方面

第一,财政结余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大量的财政资金结余产生,客观上造成资金沉淀,使得整体资金的统筹使用受到影响,降低资金使用效率,也产生了违规资金出现的可能。第二,在预算部门内部缺乏一个权力部门来对自身部门预算编制、执行等全过程进行统筹管理和监督。第三,部门的内控体系不够完备,财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这一点在预算级次多的部门、对外投资活动多的部门中尤为重要。第四,预算绩效的评价体系不完善,预算资金的效益衡量缺乏评判标准。

3.预算监督方面

第一,预算执行部门的自我监管水平,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发挥尚待提高。第二金融论文,人大、审计的监督范围、力度还有扩大和加强的空间。第三,政府预算不公开或者公开预算不具体,都使得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有限。

三、部门预算执行改进的建议

透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改进部门预算执行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3.1预算编制方面的建议

对于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编制首要的是要明确预算的综合特征;对于财政部门,预算编制主要是要完善和建立预算编制的标准体系。

1.预算编制部门应当建立一套在部门最高权力机构领导下,由财务部门牵头,其他业务部门分工、配合的预算编制组织体系。因为只有在本部门最高权力机构的领导下,才能更好地将本部门事业发展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集中体现,反映出部门预算的综合性特征。

2.预算编制部门要将部门本级,以及所涉及的下属各级次预算单位的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进来,不重、不漏,有细化、有汇总,形成一本预算。它是一个统一的计划,包括政府所有部门的开支。它是一个详尽的计划,要列举所有项目的开支,并对它们进行分类。[1]

3预算编制部门要消除本位主义,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合理、有效配置资金资源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预算编制。树立对纳税人资金负责的观念,所有的资金分配,使用部门和人员不是资金的所有者,只是代行分配权。[2]对于项目预算,预算部门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内部的项目预算数据库,对于项目预算施行滚动管理,履行自己的内部管理职责,确保向财政部门上报预算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

4.财政部门应严格划分基本支出预算与项目支出预算,继续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建立和完善覆盖面更广的财政支出标准体系,为预算编制、预算审核、实际开支提供支撑,实现预算管理的不断细化。通过不断扩大试点金融论文,并最终覆盖全部事业单位,改变多年来通过基数法核定部门预算的做法。

3.2预算管理方面的建议

对于预算编制部门,预算管理主要是要明确预算强制约束性特征;对于财政部门来说,预算管理主要是加强对于预算资金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

1.预算编制部门必须明确预算是法律界定的一项制度,具有的约束力是刚性的杂志网。这个计划必须对政府的行为有约束力,没有列支的项目不能开销,列支的钱不得挪作他用。[3]那么即便某种环境因素导致的不确定性发生时,需要对预算进行适时的调整,也必须是严格按照调整程序进行,不得擅作更改。但是预算编制部门可以通过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学性来减少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差异;可以通过结合当前工作与未来事业发展的目标,从中长期预算与即期预算综合考虑编制部门预算,从而保持了预算的稳定性,即满足了“吃饭”,也实现了“发展”。

2.以充分体现预算部门受托责任为目标,改革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针对政府会计、事业会计分别设计制度,完善预算会计的报告体系,提高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

3.财政部门可通过提前编制预算,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等方式,减少目前预算编制程序下,部门预算“上”“下”的时差,同时应加强和规范部门预算专项结转和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做到资金的统筹使用。如将事业单位基本支出结余的管理,同行政单位一样按照结余资金的有关规定统一管理,一方面避免沉淀,一方面也可避免预算部门未经批准擅自动用结余。

4.财政部门应当继续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项目支出进行全面的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被考评部门今后的项目预算安排结合起来,兼顾约束与激励的平衡,为促进预算部门提高预算项目的质量金融论文,项目预算的效益,针对不同的考评结果可在以后的项目预算资金安排、项目预算审批上区别对待。

3.3预算监督方面的建议

部门预算的构想最初是在财政部报送国务院的《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意见改进和规范预算管理工作的请示》中提出的,可以说这项改革本身是人大、审计监督直接推动的结果。随着时代和环境的改变,对于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形式和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人大和审计,而应当是一个适应关注各方要求、特点的多方位立体监督体系。要建立和健全科学的民主决策机制和严密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预算管理公开、公正、规范、科学。

1.提高部门内部预算监督和管理水平。避免和减少由于一些部门内部监督的薄弱,财务内控机制不够健全,直接导致预算执行中挤占、挪用、浪费现象严重。

2.通过修订和完善《预算法》强化部门预算责任,明确追究责任制,强化预算的严肃性,明确政府预算的法律地位,依法监督。

3.加大预算信息公开的力度,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不断提高部门预算的透明度,自觉主动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4.继续发挥人大、审计部门的预算监督作用。一方面扩大报送人大审议预算和纳入审计署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的部门范围,一方面也应在部门预算监督的范围纳入更多绩效考评的项目,应加强部门预算执行的绩效审计,减少因各种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预防预算管理中的腐败行为。

参考文献

(1)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10年),财政部预算司

(2)2009年审计结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官方网站,http://www.adudit.gov.cn/n1057/index.html

(3)杜娟,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研究

(4)王建光,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研究

(5)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186号)

(7)王绍光,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8)王加林,发达国家预算管理与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