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联合教学论文

联合教学论文

时间:2022-06-20 09:17:50

联合教学论文

联合教学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大学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当代国内大学教育的主题。高校图书馆在创新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应该建设创新教育文献资源、构建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的观点,高校图书馆领导应高度重视创新教育文献资源建设,委派专人负责,充分发挥学科馆员作用,与《创造学》课程主讲教师联合,共同推进大学创新教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构建

1大学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传统的民族。在16世纪之前,中华民族曾以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和火药的创造发明和辉煌千古的历史文化,雄居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世界科技进步作过巨大的贡献。我国的科技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的经济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但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竟然沦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中国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衰退。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重大科学发展和重大发明,几乎没有中国人的专利,这不能不引起对我们教育的全面反思。

新中国的建立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当代中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的宏伟战略,以使综合国力赶超发达国家水平。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战略任务。中国要想赶上发达国家,只有走创新之路。要创新,就离不开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有创新能力的年轻人脱颖而出,必须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素质。

高等教育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教师复制、保存和传播人类已有的知识,使学生继承人类已有的知识,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二是教师创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创新成果来衡量。

21世纪的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大众化高等教育。21世纪知识经济急需培养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迎接2l世纪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必须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就离不开我们自己的创新:开拓和创造,是时代赋予我们崇高而神圣的使命

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文件指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动力。事实证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新技术、新产业,经济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02年9月8日,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教育创新,吹响了创新教育的号角,拉开了中国创新教育的序幕。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同志进一步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性,号召我国人民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和体制创新。同志在2006年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要用15年的时间,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当中,高校图书馆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高校是科技兴国的主力军,是我国科教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又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信息、创新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创新是一种能力,它依赖于知识,但仅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构建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大力开展创新教育,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与探索问题的敏锐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

目前普通高校图书馆拥有100~300万册纸质图书,50~150万册电子图书和大量的数据库,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文献检索与;创新方案和设计更离不开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图书;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文化的薰陶。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创新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成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

大学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高等教育的热切希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当代国内大学教育的主题和主旋律。

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力、有效地建设创新教育文献资源,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创新教育起步较晚,真正把学生的创新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比西方国家晚了近30年。要改变这种现状,高校图书馆必须进一步完善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重视对创新教育资源的介绍与利用,明确创新教育的任务,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全校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在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有着长足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环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拥有一批受过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教育的业务能力强、信息素质高的馆员队伍,他们在对大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中是称职的教师。因此,高校图书馆开展创新教育具有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信息素质人才优势、信息技术优势。

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包括:《创造学》教材与专著;以爱迪生、诺贝尔等人为代表的国内外创新人物传记;知识产权教材与专著;知识产权法律与法规;文献检索与创造发明;国内外专利;专利报刊;《创造与发明》、《探索》、《奥秘》等电影电视专题片。

大学创新教育可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教育两方面来实施。课外教育又主要通过图书馆教育、实践教育两方面来实现。图书馆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氛围,学生通过阅读馆藏文献信息,既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延伸和深化课堂教育,又能拓宽知识面,改善学科结构,培养多种兴趣,陶冶情操,更利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建设创新教育文献资源的举措

3.1加强领导

图书馆能否构建创新教育文献资源体系,关键在于图书馆领导的认识和决心。图书馆领导应该明确建设创新教育文献资源的重要意义,结合本校本馆实际,尽早地实施。首先要争取馆内员工的理解和支持,要在图书馆内多做宣传,让馆员们知道,这不仅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且有利于特色馆藏建设。要形成制度,专人负责,长期建设。

3.2学科馆员是建设创新教育文献资源的保证

发挥学科馆员在创新教育文献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学科馆员制度是以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图书馆高级专业人员对口服务的模式。这种服务模式旨在加强图书馆与各院系之间的联系,在师生的“需求”与图书馆的资源“保障”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帮助师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学校的院系、学科提供主动的、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我校已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他们在创新教育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已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培养创新人才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图书馆藏书结构中,应有计划的采购一批有关创造学、创造与发明、创新思维训练等书籍和创新教育的音像、数字化资源。我校已要求供货商专门提供有关创新教育资源,采访人员已专门订购了3000余种创新教育纸质图书,初步形成了创新教育资源体系。

3.3与《创造学》课程联姻

我校已开设《创造学》课程12年。《创造学》课程需要建设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明成果的教授、博士、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我校教师已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86项,软件著作登记权100余项,在科学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等出版专著5O余部。

在《创造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因此,我国许多高校已开设《创造学》和《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内容从广义来看,应该包括发现意识和发明意识两个方面。发现意识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发明意识是指自觉地进行创造新的事物,创造新的技术或方法的心理活动。而这两种意识活动都源于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的人,才能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

(2)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图书馆藏书结构中,应有计划地采购一批有关科学家自传和科学家生平介绍事迹,着力宣传科学家创新人格,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3)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体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克服信息饱和障碍。对学生进行检索、获取、利用信息资源技能的培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切创新工作的基础。培养大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图书馆通过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用户教育”课以及专题讲座,增强大学生的情报信息意识,培养大学生收集、处理、评价文献情报信息的技能。但是,在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必须要注意克服信息饱和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创造性思维。

(5)加强创新案例教学。笔者已连续性l0年担任浙江省l5所高校《创造学》课程主讲工作,已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O项,在科学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等出版专著6部,结合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创造与发明案例,现身说法,生动活泼,避免了枯燥乏味的满堂灌。例如,压电效应与逆压电效应案例教学,既讲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又讲了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压电换能器恒扭矩装配机、数控超声波铣床和超声波车削装置。由于笔者担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馆长,结合《创造学》课程讲授的切身体会,耳闻目睹学生对创新教育文献资源的渴求,深感构建创新教育文献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联合教学论文范文2

引言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是一个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的过程。明示与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角度来说,交际是明示的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展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即依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明确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而推理的关键就是寻找关联。阅读理解是一种经由语言表层推知信息产生出深层意图的认知心理过程,并且无论是信息意图的传递还是交际意图的理解,也无论传递信息是以直接或是间接的方式,信息的接受者都是以关联为原则,结合明示信息对信息发出者的意图进行推理的。由此可见,阅读是读者根据认知原则运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对文章所进行的一个积极思辨和推理的过程,是一个主观、主动的过程。而实现这种主动性的关键就是运用好关联理论,填充信息空缺,进而促进成功地理解文章。

一、文献综述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演讲中提出,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他将这些原则概括为“合作原则。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学者接受了Grice的观点,把会话看作一种双方合作的活动,这种活动受“合作原则”及其附属的一些准则所支配。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来后,在语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不少学者对他提出修正和补充。人们开始把Grice的合作原则的四准则称为古典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而把对Grice会话含义理论所作做的种种修正的理论统称为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新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对古典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在有些方面作了补充和修正分别于1969年贝尔纳普的“关联逻辑”,1970年舒茨的“意义领域”,1977年达斯卡尔的“语用关联”和“语义关联”和1986年Sperber&Wilson的“关联论”作出修正。最终Sperber&Wilson(1986)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了“关联理论”:说话人不仅要表明他有某种信息要传递,更要表明他所提供的信息有某种关联;这种关联使人们对说话人的意图作出合理的推导,达到对话语的理解。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为了证明关联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此次的目的的在于:关联理论能提高学生哪方面的阅读能力;关联理论能提高哪一类学生的阅读能力;关联理论能否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提高阅读效率。本次实验是在某一补课机构进行的,主要目标是初中学生。先把学生的英语成绩进行排序,选出好,中,差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班里进行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模式教学。首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学生在阅读中最难的问题就是篇章,以及如何寻找语篇中的关联。首对学生进行阅读测验,得出具体的分数,再向学生渗透了关联理论,对阅读进行指导,之后再进行阅读测试,得出具体的分数,把两次的分数进行对比,看看学生的成绩是否得到了提高,再分析在好,中,差三个层次中学生成绩提高的程度。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在进行关联理论指导后,学生的成绩得到的提高,优秀学生成绩提高的最快,中等生和差生次之。在进行关联理论对英语阅读的教学之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更好的理解,提高了阅读效率,这一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再为做阅读的题目感到乏味,吃力。

三、关联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根据传统的任务型教学法,我们可以把关联理论对英语阅读的指导分为三个步骤:1.阅读前:主要是对文章作者的意图和主要思想进行预测,激发兴趣,在准备阅读材料时,教师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或者当前流行的材料。教师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向学生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激活文章的语境假设,让学生的认知环境中有文章的背景信息。教师也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知道此话题、背景的学生讲出相关知识。2.阅读中:阅读过程就是让学生寻找关联性的过程。往往在这一过程,隐含信息很难被学生挖掘出来,所以老师在这一阶段应该根据关联理论指导学生运用上下语境来推论从而得出隐含的意思。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通过对词,语法,段落以及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来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恰恰脱离了语篇中的语境。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利用关联理论,寻找文章中的假设,从而找出其中的最佳关联,得到最终的答案。3.阅读后:教师应启发学生去反思并用所学知识来满足阅读前制定的阅读目的。通过对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测验,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通常会以口头叙述或写作练习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四、结论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阅读教学也是一个不容易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讲解阅读理解,教师应把关联理论运用到阅读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分为三个步骤: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关联理论去分析文章,找到其中的最佳关联。同时老师也应该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能更加充分地理解文章,从而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作者:邢慧姝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联合教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关联理论 阅读理解 阅读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语用学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对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的研究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关联理论的介绍引进,到逐步运用于外语教学,一些学者作出了贡献(何自然,1997;何兆熊,2000;熊学亮,1999;熊学亮、曲卫国,2007等,对关联理论的研究,以及冉永平、张新红对关联理论与翻译研究(2007)。将关联理论运用于阅读理解及阅读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成绩(施庆霞,2001;王盼妮,2001;金杰,2006等)。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英语教师往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的效果仍不甚理想。许多教师注重对篇章中语言的理解而不是对作者意图的理解,注重语言或篇章结构的分析,而忽视阅读技能的培养。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一方面,教师必须首先对阅读这一行为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即阅读理解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阅读的原则。另一方面,学生借助于概念意义的语言知识不难理解明示信息,但是对于暗含话语信息的理解往往感到很难。因而常常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过分依赖词典释义,生搬硬套;能够理解句子里的每一个词,以及句子的语法结构、语义关系,却不理解整个句子的语用关系;偏重于孤立地对每个句子的理解,而忽视了句子之间的联系、抓不住段落的主要思想,对推理、判断、结论、评价等一些较高层次的理解把握较差;对文章中出现的隐喻、反语等修辞格无法辨认和理解。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语用及语篇意识,已成为阅读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关联理论为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二、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解释力

关联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是一种有关语言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该理论是在格赖斯(Grice)会话含义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旨在发展一个具体的心理认知模式,提出有关人类交际交流的新理论”(何自然,1997:139)。它从认知角度研究语言交际,揭示了信息接受者理解和推断信息发出者真实意图的心理认知过程,并从揭示语言理解的规律和原则来达到对语言应用规律和原则的认识。

关联理论吸收了当代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某些研究成果,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生转移到话语的理解。它提出认知环境以及交际主体之间的关系,这些观点对在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过程中出现的语际语言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ostensive inference)过程,并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Sperber和Wilson认为,人类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着关联的原则――“任何明示性的交际活动都意味着本活动有最佳的关联性”(Sperber & Wilson,1986:158)。就言语交际来说,交际双方所说的话都必须和整个话题以及对方前面所说的话相关联;人们正是根据话语之间彼此关联的信息来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他们还认为,对话语的理解过程不仅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manifest)方式进行编码、表达意图就是指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ibid,1986:49),如果听话人能明了说话人所作的明示行为,那么我们就说这种明示行为便是向听话人显映的。“推理”是对听话人而言的,听话人凭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的方式进行解码,并将解码所得到的证据作为前提的一部分,再结合听话人本身的认知语境(旧信息)对话语信息(新信息)按一定的方向进行推理,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何兆熊,2000:182-186)。

从关联理论的途径研究阅读,突出了阅读者的认知特性,它研究读者的交际能力,也就是阅读理解能力。读者要具有对原文产生多种阐释并根据关联原则从中选出一个最佳理解的能力。根据关联理论,阅读理解是一种语际阐释活动,也就是读者尽可能进行关联性程度最大的逻辑推理,从而理解作者意图的语用推理的心理过程。关联理论对指导外语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技能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关联理论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关联理论进行推理,进而提高他们的语用识别能力。

三、阅读课教学关联理论的运用

在具体的阅读课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把教学重点从句子水平提高到语篇水平上。在课文讲解过程中,除介绍背景知识、解释具体的词汇、语法、典故外,应重点分析文章的文体、篇章结构、句式、修辞及写作特点,并把写作及翻译技巧贯穿其中。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承上启下及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词,找出每一段落的主题句,概括段落大意,搞清语篇结构,分析作者的主要观点及全文的中心思想。通过寻找明示信息来推导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因为读者要读懂英语课文,就要熟悉英语文章的结构,从而跟上作者的思路,加快理解的速度,加深理解的程度。

(一)运用关联理论推测词义

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是正常的,如果每遇到一个生词就停下来查词典,势必会大大降低阅读速度,而且还会影响阅读效果,制约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一个词在词典中可能会有很多种释义,如果过分地依赖辞典释义,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词义,尤其是一些隐含有特殊语用关系的词,这是因为英语词义对语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必须结合语境才能做出有效的推导。推断一个词的词义,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关联,关联性越强,推断的准确性就越高。关联理论认为寻找关联是正确认知的基础。例如:

Tom got on the motorbike,I sat behind him on the pillion,and we roared off into the night.(引自王艳:2007)

句中的pillion为生词,依据上下文语境,结合记忆中被激活的有关motorbike的图式草案,根据现时语境假设,pillion与motorbike最为相关。我坐在他身后,那么我只能坐在摩托车的后座上,所以可推导出pillion为摩托车后座。

(二)运用关联理论推测话语涵义

Sperber和Wilson(1995)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一是认知原则(即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二是交际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推理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最大关联是指交际中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最佳关联则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为了确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听话者需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人类认知通常需要最大相关性,而交际活动则寻找最佳相关性。例如,

A:Do you like rugby?

B:I am a New Zealander.(引自李佐文,吕佳:2003)

这里B的话语给A提供了一个推理的认知语境,使A获得“B is a New Zealander.”这个信息,再从这信息中构建“New Zealanders like rugby.”这个语境假设。然后A就以这两项信息为前提进行逻辑推理,即从B提供的明示信息中,分析其暗含前提,推断出其暗含意图,最终获得“B likes rugby.”这个语境效果。又如:

A:Would you drive a Mercedes?

B:I wouldn’t drive ANY expensive cars.(引自彭琳:2003)

从表面上看B的回答与问题不相关。要理解B的话,A必须进行推理。在推理前,A的认知语境里已有了关于Mercedes的认知草案。为了寻求关联,A必须根据当时的语境,并结合认知语境,提出语境假设,再从中推断出语境暗含。其推理过程如下:

a. Mary will not drive an expensive car.

b. Mercedes is an expensive car.

c. She will not drive a Mercedes.

由此可见,c改变了A的认知语境,同时得到这个假设所付出的努力又最小,与B的回答的关联度较大。因此c是B的真实意图。

(三)运用关联理论理解语篇

语篇的关联主要是通过语法手段如照应、替代、省略、对偶、语态、时态、数目等,或词汇手段如重复、同现、同义、反义、阐释、语义等,或结构如等级、次级等方法体现语篇结构和意义的表征因果关系。语篇关联无论是语法上、词汇上、结构上,作为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语义、语言与形式、预设与期待的纽带,只能是意义上的关联(卢植,2003:27,转引自金杰,2006)。阅读课上要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序:词汇――课文(分析句子结构、译成中文)――练习,课堂大部分时间都将花费在词汇讲解和语法分析上,而且教师给的例句往往缺少上下文,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应在什么环境中使用,则往往会造成学生在阅读时不善于抓住字里行间隐含的意义及段落的中心思想,一遇到较高层次的理解题,如推理、结论、评价等就常显得不知所措。若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段落或语篇的理解上,根据篇章中的字面信息,结合当时的语境假设,进行思辨、推理,以寻求最佳关联,获得相应语境效果,则能够正确理解语篇。例如:

John was in the bus on his way to school.He was worried about controlling the math class.The teacher should not have asked him to do it.It was not a proper part of the janitor’s job.(引自李佐文,吕佳:2003)

当读完第一句话,多数读者可能推断John是个学生,乘车去学校。因为构建这个语境假设与一般读者的百科知识相一致,读者付出的努力也较小。但当读到controlling the math class时,读者的推理又可能改变,因为这一新信息与前面的语境假设相矛盾。依据关联理论,当新信息与现实的语境假设产生矛盾,或者新信息足以否定现实的语境假设时,就会产生新的语境效果。于是推断John是一位教师。而第三句的新信息使读者的推理又回到前者,因为教师显然不是John,直到第四句读者才能得到正确答案,即John是学校照管房子的工友。可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依据作者的明示信息,不断检验、修正语境假设,寻找到新信息与语境假设之间的最佳关联,才能正确有效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图。

四、结语

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认知过程,关联理论的语用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的特征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积极地寻找篇章、话语中的逻辑关联,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用关联理论指导阅读教学将会提高学生的词汇、语法等微观技能,还可提升他们对文章的宏观把握能力,进而从总体上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何兆熊主编.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金杰.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关联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

[5]李佐文,吕佳.从关联理论看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4).

[6]罗明燕.关联理论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6,(5).

[7]彭琳.关联理论、常规关系与跨文化阅读理解[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3,(4).

[8]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施庆霞.关联理论与阅读理解教学[J].外语教学,2001,(3).

[10]王盼妮.论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解释能力[J].山东外语教学,2001,(3).

[11]王艳.关联理论的语境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联合教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关联理论 大学新生 口译教学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一体化的新型经济环境,党的十再次强调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就大学英语教育而言,中国是一个口译大国,口译教学的作用不容小觑。重视口译能力的培养现已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主流趋势,如何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口译能力,也已成为英语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对大学新生进行口译教学的意义

随着口译教学的不断发展,开设口译课程的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教学对象一般是在外语系高年级学生。但随着国际化的日益加深,用人单位越来越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一定口译能力的毕业生备受青睐,培养非英语专业口译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学生的英语学习甚至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直到他们开始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他们已经学习了将近15年的英语。此时传统的学习内容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学生在高中就接触过口译,甚至还通过了中级口译考试,因此作为大一的新生他们更期望能够学好口译。虽然对大学新生的口译教学只需涉及到较浅的层次,但是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尚未引起广泛关注,专题研究也略显不足。探索大学新生口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般而言,从所掌握的词汇量以及其他百科知识来看,大一新生英文水平是有限的,还不能进行全面的口译训练。但这并不是说不能进行任何的口译教学。在此阶段教授某些口译技能可以促进英语教学尤其是听说教学。

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一种语用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也是一种翻译指导理论,“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到推理的互明过程”[1]。关联理论是由法国巴黎大学Spurber和伦敦大学Wilson共同提出的,是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策略推导话语和语境的关联,并解读由此产生的语境暗含(extentual implicature)的思维过程的理论[2]。它包括明示—推理、语境效果、最佳关联等三个主要方面,这三个方面在英语口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关联理论的交际观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行为或话语进行各种推理。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主要看听话人能否使用正确的语境,即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假如听话人使用了错误的语境信息,交际就无法进行下去。只有透过语言输入信息来提供线索进行推理,构建新的语言信息语境,并通过对新信息的语境认知作出准确的理解判断,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

2.关联理论与语境假设

语境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有条不紊的,正是这种有条理的特性使得理解的过程变为一个语境推理和选择的动态过程。口译时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找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联,特别是最佳关联。根据最佳关联理论,就可以通过构建最适合的语境,准确地理解话语。因此,从语用关联的角度探讨语境问题,为教师和学生在口译训练过程中避免误解和分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3.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

关联理论的语境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还包括人们对世界的一系列假设。关联理论中的语境是认知性质的,即认知语境。熊学亮给认知语境下的定义是:为了系统地分析语言的隐性内容,我们必须把所涉及的具体或抽象语境因素结构化——其结果就是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因此可以达到有效的理解话语。[3]

4.最佳关联原则

最佳关联原则是关联理论的核心原则。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因此,人们对话语和语境的假设、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内在的关联就越清楚,越能取得较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地理解话语,获得交际的成功。同样,在进行口译训练时,我们可以透过文字信息所反映的具体语境,借助推理找出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理解的准确性。虽然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人们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并且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都能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但是通常情况下都是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并且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某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如何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大学新生英语口译教学中

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口译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下面就从关联理论的三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关联理论在大学新生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1.关联理论中明示、推理的应用

交际过程存在明示和推理两个过程。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是指“说话人能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4]。从听者方面来讲,如果能够听明白说话人所做的明示行为,那么这种明示行为就在听者那里得到“显映”[5]。推理是听的人凭借说话人的明示,再结合自身认知的语境进行推理、理解,最终用口译表达出来的过程。

由于高校口译教学普遍只在背诵对话和练习对话上下功夫,忽视了让学生对语意、语境的揣摩,从而导致学生的口译能力停滞不前。所以,在贴近他们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注意选择能激发其积极性的内容,比如在口译课上组织一场相遇的情境。可以将学生分大组进行讨论,每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演示情景,其余人员对组员进行指导与评价。下面是发生在咖啡厅里,一位顾客向另一位顾客询问的片段。

学生甲:Excuse me,is it okey if I sit here?

学生甲明确表达出自己要坐这的意图,而乙就得在揣摩甲所做的明示意图后,结合自身的认知语境对其做出“显映”,即:

学生乙:Sure,go ahead.

其余同学也可以凭借这种明示与自身头脑的推理,感受“go ahead”在此语境中表达的是让其实施坐的行为。从而提高口译表达的准确性。

2.关联理论中语境效果的应用

除了运用明示——推理引导学生进行口译练习外,还要注重语境效果对英语口译教学的作用。语境即语言使用的环境,而语境效果,就是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和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6]。在一场口译交流的过程中,说话方随时要建立并处理和语境有关的假设。而取得语境效果的决定因素必然是一系列的语境假设中所存在的关联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就越强。如果回话方不能理解问话方的寓意,一段对话的语境效果就没有被充分表达,之间的关联性也就不复存在。这时作为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的语境去体会对方所要表达的意图,彻底杜绝对答过程中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

例如:Every young man should have big ambition.和Hitler's ambition was failed at last.两句话中的“ambition”这个词即指“野心”也指“雄心”。对于一词多义的情形,作为回答者就要结合文化语境对其词性是“褒义”还是“贬义”、与主语的搭配合理性进行分析,使其在良好的语境效果中得以发挥正确意图。回答者也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对话顺利进行。

3.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的应用

在英语口译对话过程中,语境效果是同关联性成正比的。如果说话人能够为听者创造足够的语境效果,听者轻而易举就能听懂,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获得最佳口译对答效果的基础,例如:

He is a good man.(他是一个好人。)

Dogs are often regarded as man's good friends.(狗经常被认为是人们的忠实朋友。)

在这两个例子中,首先,学生会认为“good”本意是“好的”。但结合到具体的语境中,如果都翻译为“好的”则不能明确表达话语所要传达的意思。所以教师要提示学生结合语境去联想“good”可能是一词多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好”一般修饰“人”,而修饰“狗”的词包括“可爱”、“忠诚”等褒义词,同时也包括“疯狂的”、“凶猛的”等贬义词。根据语境分析,和“朋友”搭配的应该是褒义词,而“忠诚”比“可爱”更符合大众心理。这样可以从一系列的语境假设中找到关联性,取得语境效果。其次,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处理话语的努力程度来验证话语最终是否具有最佳关联。再回到话语中,用“好的”来翻译两句中的“good”,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好人”比“狗经常被认为是人们的好朋友”更符合中国的文化,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因为后句会使人更多地联想到狗是怎么样成为人的好朋友的,是能和人谈心呢,还是一种拟人用法?所以理解“狗经常被认为是人们的好朋友”要比“狗经常被认为是人们的忠实朋友”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根据关联理论的最佳关联原则,要想获得最佳关联,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只需较少努力,就能获得最大语境效果的话语。

结 语

综上所述,关联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分析方面来指导口译的,而心理处理信息的过程是复杂的,多变的。它涉及文化、认知、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等多方面因素。由于大一新生对口译材料涉及的背景知识存在不同程度的陌生感,所以以课文内容为主题来组织口译教学并不合适,而是应该以实践操练为主线。可以先选择一些专题性不强,套路相对固定的内容进行训练,如,致祝酒词、欢迎词等礼仪致辞。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学生模拟一场中外学生友好联谊会,学生轮流致欢迎词,进行口译演练。然后可以逐渐过渡到一些专题的翻译。但专题材料的选择也应注意避免过于专业性和技术性,而要注重一般性和代表性。

以上用关联理论的主要概念分析了大学新生口译的教学方法,但只涉及到基本的理论和训练。实际上还有很多问题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需要尽快制订出符合大学新生特点的口译教学大纲,以满足大学新生学好口译的期望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导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Sperber D, W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2002.

[3]熊学亮.语用学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6(2).

[4]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5]叶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63.

联合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关联理论 阅读理解 英语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阅读课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英语阅读课堂,学习语法知识,增加词汇量,提高英语阅读理解水平,并获取相应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阅读课在高校英语课程中占的比重最大,而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实际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现有的词汇量以及语法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抓住句子的表面信息,却很难理解文章整体蕴含的深层信息。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阅读过程中依赖课后生词释义或字典,导致阅读速度缓慢,各个单词释义的相加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整体句义;2.过分关注单词、单句,无法结合上下出有效的推测,割裂上下文联系;3.对词义生搬硬套,只理解文章的表面内容,无法理解比喻、幽默、反语等修辞格隐含的深层次含义。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阅读理解,而且学生在英语等级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也受到限制。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大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为例,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关联理论对阅读理解的解释

作为一种语言交际理论,关联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0世纪80年代,Sperber 和Wilson 提出了关联理论,这是一种有关语言交际与话语理解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交际,揭示了信息接受者理解和推断信息发出者真实意图的心理认知过程。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本质是推理,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说话者提供关联性最大的信息,明白无误地或含蓄地示意,听话者则挑选关联程度最大的假设作逻辑推理,从而理解说话者意图[1]。任何话语的理解过程都是在上下文当中寻求话语之间的关联性,确定最佳关联的明示――推理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讲,阅读理解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它是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交际活动。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读者在语篇上下文当中寻找最佳关联并进行推理的过程。读者一旦找到了最佳关联,进行逻辑推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真实意图。因此,关联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英语阅读这一特殊的交际活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对篇章中明示的话语信息无须太多的努力,便可理解作者意图。但在作者创作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出现信息空缺的现象。对于这些暗含的交际信息,读者往往需要付出努力,根据上下文来获取信息的最佳关联性,进行逻辑推理,从而体会作者的真实意图。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在篇章中获取作者明示的话语信息。在此基础上凭借认知语境中的三种信息即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做出语境假设,并努力选取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关联的强弱取决于语境效果与处理努力之间的关系。关联越强,效果越大,关联越弱.努力越大[2]。由此可见,阅读理解就是一个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该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根据上下文来寻求最佳关联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关联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关联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中词义的理解

在大学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学生过分地依赖词典,不仅造成阅读速度缓慢,而且由于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学生不能准确把握词义,正确理解文章。英语中的词义对语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必须结合语境才能做出有效推导。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中Unit 1 Time-conscious Americans一课中单词为例作说明。

Once the sands have run out of a person’s hourglass, it cannot be replaced. We want every minute to count.

其中的hourglass和count两词,对学生来说都不是生单词,但是学生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就稍显困难。Hourglass一词本义为“计时用的沙漏”,count一词本意为“数数”,此时,只靠字典的释义就很难解释该句了。根据关联理论,话语交际过程是一个明示暗示以及推理的过程。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向读者提供关联性信息,读者则根据明示或暗含的信息,从话语中寻求最大关联性,对话语做出合理的推测和理解,正确理解作者的真实写作意图。本篇文章的主题是Time-conscious Americans――“有时间观念的美国人”。根据之前段落中的信息:“It is a precious resource. Many people have a rather acute sense of the shortness of each lifetime. ” 时间是宝贵的资源,人们深感到人生的短暂。根据之前作者提供的关联信息,结合上下文语境,读者不难推测出“run out of a person’s hourglass”以及“ We want every minute to count”两部分表达分别指的是人生一去不复返的道理;人们想要每一分钟都过得有价值。

根据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进行阅读;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语言知识和上下文语境,从上下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经过推理获取最佳关联,找出最佳的解释。根据字典释义,结合上下文,推测出作者真实表达的信息,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在传统的阅读课堂中,多数学生认为只要掌握了生词词义便能理解文章。但是关联理论对英语阅读的解释力更加明确了寻找上下文语境关联性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以后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去寻求最佳关联性,从而得出文章想要传达的真实信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二)填补信息空缺,增强有效理解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中国学习者往往会出现“信息空缺”的现象。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于一些他认为与读者共同拥有的背景文化信息,会自动进行省略。但这对于外语读者来说,缺失的上下文背景文化信息,会增加读者寻求最佳关联性的难度,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Unit 2 Charlie Chaplin 一课中有一段话。

“He was born in a poor area of South London. He wore his mother’s old red stocking cut down for ankle socks. His mother was temporarily declared mad. 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 But only Charlie Chaplin could have created the great comic character of ‘the Tramp’, the little man in rags who gave his creator permanent fame.”

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Charlie Chaplin 喜剧大师的主要生平事迹。大二下学期的学生能够理解文中关于Chaplin悲惨的童年生活的描述。但对于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一句,感觉疑惑不解。其中原因便是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缺乏理解此句的文化信息,找不到最佳关联。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及时填补文化空缺。Dickens 著有《雾都孤儿》一书,其中就描述了主人公Oliver Twist的悲惨童年。卓别林的童年便和书中主人公的童年一样的悲惨。通过文化信息背景的补充,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也可以找到最佳关联,正确理解文章。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学生将会付出额外的努力来寻求最佳关联性,阅读理解的难度将大大增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有效地填补学生的信息空缺并增强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体会文章。

(三)关联理论对反语、比喻等修辞格的解释

在《新视野大学英语阅读教程》第二册Unit 3 Section B Rich Meeting His Future Mother-in-law一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So what do you think of Rich?” I finally asked, holding my breath.

She tossed the garlic in the hot oil which bubbled in a loud, angry sound. “So many spots on his face.” she said.

I could feel the goose bumps rise on my back. “They're freckles. Freckles are good luck, you know.” I felt compelled to defend on his behalf, a bit too heatedly as I raised my voice above the noise of the kitchen.

“Oh?” she said innocently.

“Yes, the more spots the better. Everybody knows that.”

She considered this a moment and then smiled and spoke in a Chinese dialect: “Maybe this is true. When you were young, you got the chicken pox. So many spots, you had to stay home for ten days. So lucky, you thought.”

该段对话中生词较少,学生能够理解对话的内容。但是对于最后一句“so lucky, you thought.” 学生在理解上稍显欠缺。如果学生只是根据词典来释义,便不能真正地把握作者的笔调,达不到作者写作的预期效果。根据上下文的关联信息“I had seen her expression when she opened the door, her forced smile as she surveyed him from head to toe.” “I tried to anticipate what criticisms she would have.” 这两句话中的“forced smile” “criticism”两个表达,不难推测出母亲对于Rich 的态度是不满意的。因此,最后一句话为反语。反语就是反话,通常使用与本意相反的句子表达其本意,可以使表达具有讽刺辛辣、幽默风趣的作用。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运用反语能更加引起注意,加深印象,产生特殊效果。因此,未来中国丈母娘的挑剔与不满情绪跃然纸上。

对于反语、比喻等修辞的理解,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去理解话语的隐含信息。读者要想理解修辞中隐含的信息,就必须付出额外的努力,通过上下文信息来寻求最佳关联。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堂的教学实际向学生传达关联理论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大学英语阅读的课堂,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水平。

四、结束语

阅x是我国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联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问题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关联理论能够帮助教师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阅读的信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联合教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联结理论;中学;英语教学;启示

一、引言

英语在我国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国传统中学英语教育方式以“满堂灌”为主,过分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输入,忽视了培养中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倡导中学生探究、体验、实践等学习方式。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的学习规律与本质,强调的就是通过“试误”来使学生建立学习联结,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有重要指导价值。联结理论对培养中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意义重大。本文将介绍联结理论的主要内容,浅谈该理论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试图把联结理论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使中学生通过大胆尝试,不断探究,丰富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二、联结理论的主要内容

20 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联结理论。桑代克提出“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第一次从联结的视角对学习现象和行为进行了探究。他认为动物没有观念和观念的联想,而联结是人和动物都有的。桑代克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了联结理论的三大基本理论观点,即“联结说”“试误说”和“三大律”。

(一) 联结说

“联结说”指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S―R)的联结,是桑代克通过大量动物行为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行为进行研究。即用动物的学习行为中总结出的规律来探讨人类的学习行为,以此来揭示人类学习规律。

桑代克曾经做过“饿猫逃出”的实验。据此,桑代克认为,初次进入一只新的迷箱时,动物的活动都不是根据对笼子性质的理解,而是依照某种一般的冲动行事,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正确反映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刺激―反应联结。在实验中,正因其“刺激”(食物)是有效的,“反应”(触动机关把门打开)是有效的,所以“联结”(猫逃出笼外吃到鱼)才是有效的。由此,桑代克提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结,并提出一种精致的刺激-反应心理学模式。即所谓学习就是提高刺激-反应的联结概率;所谓遗忘就是降低这种刺激-反应的联结概率。

(二)试误说

“试误说”即“尝试-错误”理论,指联结的过程形成须经“尝试与错误学习”的过程。他认为学习过程是试误的过程,即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的反复过程。并且这种试误过程由四个步骤构成:以各种不同的反应进行尝试;发现了有效的反应;选择了有效的反应或减少了无效的反应;经过多次练习将有效反应固定下来。

桑代克认为,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形成或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桑代克提出形成情境与反应相联结的三大定律,即所谓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三) 三大律

1.准备率准备率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则感到烦恼。

2. 练习律这一定律的基本涵义是:“任何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必然牢固。如果其他条件相等,不用则联结的力量逐渐减少,练习则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不用的时间越长,则联结的力量减小越大。练习的时间越近,则联结的保持力越大。”这就强调了练习的作用。练习的次数越多越熟练,练习间隔的时间越短,效果越好。

3.效果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三、联结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激发兴趣,强化动机

联结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一定的联结。情境包括大脑的外部环境刺激,同时也包括“脑内状态”,即思想、感情等。学习外语,是一种情境刺激,中学生对这种刺激持何态度,有何反应,是多样的。英语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采用激发、诱导方式,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外语学习目标,在学生追求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可以通过观看英文原版电影、进行英文演讲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二)充分备课,鼓励预习

根据联结理论的准备率,学生在刺激――反应联结建立前,做好准备时,学生会处于满意状态,否则会烦恼。这要求中学英语教师了解中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及当前学业状况,仔细钻研英语教学大纲和英语教材,针对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通过对现有教材的详细分析和必要修正,根据学情设计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前复习旧课、预习新课以及根据教师所规定的范围、内容和方法提前收集资料。提前预习新单词,朗读新课文,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高自学能力。

(三) 适当练习,及时反馈

联结理论的“练习律”要求学生多做练习。中学生记忆力强,反复练习有助于语言学习。课下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熟练程度。但是,只有当学习者发现重复练习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时,练习才会有助于学习。没有强化的练习是没有意义的。这要求学生进行某些外语练习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强化,没有反馈的练习哪怕次数再多,也不起作用。教师在布置练习时,要适当增加练习量,并及时给予纠正与反馈。

(四)合理奖惩,督促进步

联结理论“效果律”认为,合理的奖赏与惩罚都可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促进作用。首先,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奖赏的增强作用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及时进行表扬。教师的赞赏是对学生所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的途径。其次,适当惩罚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同样能起到促进作用。最常用的惩罚手段是口头批评,批评是教师指出学生某些方面的不足或有待改进的地方而不是打击他们。对成绩好的学生,在表扬他们的同时,也要指出他们尚需努力的地方。对成绩差的学生,要使他们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督促他们重新努力学习。

四、结语

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联结理论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桑代克的联结理论来自于动物实验,推及到人类学习领域,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其在学习规律和学习心理上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联结理论对我国的英语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课前备课、布置作业、记忆单词,以及制定奖惩评价办法方面,英语教师都会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6

[2]段双全,浅论“联结理论”与语文教学选点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2010,

联合教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联合教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联合教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西南联大 学术纯粹性 改革 教师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026-03

一、问题的提出

钱学森老先生关于人才培养的世纪之问由来已久,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并不能给钱老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为什么我们现在的高校培养不出大师呢?笔者结合盛产大师的西南联大,并比照当下教师的评价制度,对原因略析一二。

尽管处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但西南联大能够在短短的八年时间,为社会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在各个领域都有建树的人才,这和当时联大的师生们秉承着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术精神分不开的。在联大的校园,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感使得联大的知识分子深刻意识到,只要文化不灭亡,那么我们的民族就是有希望的。他们以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来维系中华民族的血脉,坚定地投入用学术救国的行列中,以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报效祖国。然而,这种纯粹的学术精神恰恰是当下高等教育所缺乏的,尽管现在环境远远好过抗战时期,但我们的教育成就却无法超越西南联大。

广东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与京沪是可以分庭抗礼的,但是在文化和学术上却没有这种抗衡的资本。学界有京派和海派之说,但学界并没有岭南学派,倘若广东要在学术风气和治学风格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打造学术界独树一帜的岭南学派,那么广东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重点考虑如何重新构建健全的制度来保障学术的纯粹性。

二、西南联大的学术概况

(一)宽松的晋升制度

联大的教师职称评定并不注重所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物的数量,其规定:“国内大学毕业助教。助教三年,可升教员。国内研究院毕业得有硕士学位者,为教员。教员三年得升专任讲师。讲师三年得升副教授。副教授三年升得教授”。[1]同时,教师职称升任一级所需的三年也包括不在同一所学校的教龄。这表明教师的学术评价和职称评定方面,主要偏重于职业操守和授课能力。联大的助教和教员在评讲师职称时必须开出两门以上的课程,且授课受到学生的欢迎,效果良好,这是主要的条件。同时还要具有能够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发表过著作或多篇论文,但这只是次要的条件。讲师,在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被全院或全系师生公认,并在科研方面有学术专著或创造发明,都可提升为副教授。同等道理,副教授可提升为教授,且手续简便公开,准备好所需的材料,上报校常务委员会,经教师聘任委员会审议通过即可。[2]教授或副教授的评审,没有名额限制,为一切优秀的人才敞开大门。

可见,联大教师的晋升制度主要以任教的时间长短和授课效果为参考标准,不会因为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达到数量上的硬性指标而对其职称和待遇做相应的调整。众所周知,学术并非一蹴而就,很多学科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官员兼任制

联大纯粹学术氛围的形成,除了在聘任和晋升制度上赋予教师极大的自由外,其学科官员兼任制的实行也是重要原因。学校官员不会有特权,更不会因此增加薪资,而使教师获得额外的收益。(见表1)

表1:西南联大改定教职员俸给标准(1944年8月9日)

资料来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第485页

以上是联大规定的不同职位最低薪资和最高薪资,行政职务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不同层次的教师又有差别,教授最高可以拿到每月600元,但普通教员最高也只有240元。全校薪资最高的是三位常委: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均,他们的薪资为每月710元。[3]而联大的其他行政官员都属于兼职,虽然有官职在,但并不增加薪酬。如算学系教授兼主任杨武之的薪额是590元,而教授姜立夫是600元,教授江泽涵是590元。从统计数据来看,600元是最高的薪酬,做官不一定拿得到,不做官能拿最高薪酬的大有人在。

1942年10月,联大的教授们集体拒绝了一笔特别办公费,这放在今天,等同于行政津贴,理应得到,但他们却拒绝了。“……盖同人等献身教育,原以研究学术,启迪后进为天职,于教课之外兼负一部分行政责任,亦视为当然之义务,并不希冀任何权利……”[4]这封拒绝信后附上了冯友兰、张奚若、陈岱孙等25位兼职行政教师的签名。实际上,在抗战后期,由于通货膨胀,很多教授的生活举步维艰,他们典当衣物及书籍,卖稿卖文,停止子女教育,实属不易,很多老师都要申请其他补助,但是他们却拒绝了理所当然的行政费补贴。可见当时的教授将学术研究和学生教育视为教师的天职,并不追逐行政职务,反而将其作为一种义务。

三、广东高等教育存在问题

(一)过于量化的学术评价标准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授、研究员职称评审条件,除了达到基本的学历要求、外语要求,专业技术工作条件、业绩成果条件和论文、著作条件都已经量化。教授或研究员的评审,其论文或著作应该达到以下条件之一:(1)年均授课240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5篇(部),文科类6篇(部);(2)年均授课120-239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6篇(部),文科类7篇(部);(3)年均授课60-119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7篇(部),文科类8篇(部);(4)年均授课59计划学时以上者,论文、著作要求:理工类9篇(部),文科类10篇(部)。[2]从以上的规定中可以得出,教授的评定主要看课时量和论文的完成,并且没有详细的分类,而是笼统规定理工类和文科类。但实际情况是,学科之间的差别很大,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科目,单纯的论文数量并不足以说明学者们学术功底的深厚。高校的教师本来是学术自由的主体,现在他们不仅要授课,还要进行科研,因而教师们是十分疲惫的。短期内,为了达到所规定论文的数量,可能会导致大量的文字垃圾出现,从而造成虚假的学术繁荣。

(二)“以刊论文”负面影响加剧

广东高校在教师职称论文的评定中,除了上述的授课量和论文数量给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也对所发表的论文刊物作出了限定。“论文”是指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独立完成或第一作者),其中应有二分之一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3]

以刊论文,其目的是促使高校教师们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期刊,并不是某一学科的专业平台,而是多种学科交杂在一起,学科边界并不清晰,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在CSSCI1998-2006年的600余种来源期刊中,刊登单一学科论文的期刊只有4种,刊登1到3个学科论文的期刊只有29种,刊登10个或10个以上学科论文的期刊占总数的72.3%。[5]这些数据表明,大多数学术期刊不是专业期刊而是综合期刊,在审核投稿者的论文时,可能无法区分学者的真正研究水平。此外,为了评价方便,在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和项目申报等方面,行政部门常常依据学者们所发表的论文进行评定,这直接导致了恶性循环。实际上,广东各高校都对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实施不同的奖励,如广东商学院规定核心刊物的科研计分为4-5分,非核心的一般期刊则为2分,然而深圳大学则只奖励核心期刊,对于非核心期刊的论文无奖励。[6]如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高校教师为了在核心期刊上,量体裁衣,只注重发表在哪里,而忽视了他们真正应该写什么。

(三)官本位现象愈演愈烈

现在的高校,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做官,因为做官带来的效益显而易见。不同级别的官员在学校的地位、待遇和话语权不尽相同。在项目申报、评奖评优方面,有行政级别的教师比普通教授更具有优势。行政级别将高校教师分成三六九等,在某些学校,行政工作人员的工资比一线教职员工要高很多。更何况,教师成为官员后,要忙于事务性工作,忙于上级领导的考核,忙于各种应酬,他们哪有时间去做研究?而现实的情况下,高校的官员不仅仅是官员,他们还要继续当教授,做科研,带研究生,其结果可想而知。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但科研成果含金量少却不会给他们的职位晋升带来不利。高校的校长一般都是任命制,很少进行公开选拔,31所副部级大学校长职务由中央直接任命,这也是因为行政级别的存在而导致的直接结果。并且,不同学校的校长的行政级别不同,中山大学是985高校,校长的行政级别为副部级。普通本科一般为正厅级,与地级市的书记、市长级别相当。试想,当高校的教师都热衷于做官时,又有多少人可以在这种风气中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学术精神?有多少可以拒绝成为行政的附庸呢?又有多少教员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一片净土,以期若干年后将自己打造成大师呢?

四、广东高等教育改革的对策

高等教育培养不出大师,不在于硬件条件。想当年,联大的师生们,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外部环境是何等恶劣。现在各方面硬件要比过去好很多,而教师们都忙于,评职称,上课念课件,内容人云亦云,少有创新。行政化现象愈演愈烈,高校官本位主义导致许多学者无法安心教学,却争着竞争各种行政岗位,以寻求相关利益的实现。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还在于我们的评价考核标准不恰当,直接导致了学术纯粹性的缺失。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尊重学科差异,合理设置考核标准

高校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授课和科研,因此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考核。授课部分,应该积极推动学生评价。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授课的好坏,理应由学生进行打分,促使教师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对于不同年龄的和不同职称的教师设定相应的授课量,如青年学者主要是完成授课任务,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中;而中年学者由于其拥有长期的教学经验,则可以重点进行授课,传播知识,减少科研任务。科研考核方面,由于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各个学科应该采用适合本学科评价的标准,分二级学科甚至三级学科,重点是学科内的比较,不同的学科应该有符合其学科特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重点。对于人文学科,由于其研究成果的现实价值存在潜在性,更应该采用和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论著代表制度。如果该学者的论著是其学科内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那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免除量化考核,也许在这一时期没有发表其他论文,但他相应的待遇不应该有变动。应依据不同学校的学科特色,制订更加详细和更具可行性的考核标准,逐步降低对论文数量的要求。

(二)推动同行评审,营造宽松学术氛围

同行评审是利用同行专家在其擅长的学科,对某一成果的价值做出判断。由于专业的类似性,使得同行的专家们对相似的问题,在评审过程中更客观,能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同行评审的效果是直接的。对于高校的教师来说,同行评审形成的舆论压力对其工作更具有约束力。同行评审的质量主要取决于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因此,选择合适的评审员非常关键。而成为评审员的首要标准是在其研究领域内具有十足的公信力,选择的成员也可以包括国外的同行,以增加评审的宽度。评审员的选取和评审规则应该透明化,对外界公布评审的流程和结果。此外,应当采用双向匿名制,对于利益相关者,要进行回避,采取不记名投票制,定期更换专家库,建立专家信誉档案等。

(三)学术回归原点,去除行政化

为了让高校的教师单纯地追求学术,行政化现象势必要得以纠正。去行政化,并不是单纯地去行政,行政是必要的,对于日益庞大的高校来说,行政工作人员不仅是为学生服务,也应该是为忙于授课和科研的教师们服务的。去行政化只是去除行政权力在教育氛围内的过度作用,有能力的教授可以成为学校的行政官员,但不能将各种利益和官职挂钩。因此,不仅仅要淡化学校的官本位色彩,而更要加强学校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管理。要加强大学内部建设,保障教师的地位和权益,强调学术的价值要高于行政权力,让学术主导高校的运转。应从实行校长遴选制度开始,取消行政级别,改变以往的政府任命制,真正由教授选出职业化的校长。如此程序产生的校长能够首先实现高校的独立,让校长根据学校的特色,组建行政工作团队,在校长的带领下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得教师们真正有时间和精力去做纯粹的学问。

五、结束语

在大学做学问的教师们,不缺乏对其学科真正有兴趣者,但由于现行的各种考核制度,扭曲了他们的本意,疲于奔波各种不恰当的考核,浪费了很多时间。一个国家的强大,需要一批真正做学问的人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这样才会培养出独立精神的人才来为社会服务。广东省应改革当下不合适的评价制度,维护学术的纯粹性,赋予教师学术自由的权利,让教师醉心于授课和研究,还校园一片宁静。

[ 参 考 文 献 ]

[1] 西南联大改定教职员俸给标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85.

[2] 黄晓通.大学贵在有大师——回望西南联大教师聘任[J].文化学刊,2010(2):48-53.

[3]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十四年四月份俸薪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488.

[4] 西南联大25名教授拒受特别办公费致常委会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537.

联合教学论文范文10

关键词:理论联系实际;高中生物;教师;学生

一、前言

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随着我们社会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从这一点上来说教学的意义不是仅仅学会考试方法,而是理论结合实际,进行生活运用。高中生迫于高考的压力,往往会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学习理论知识,这就使得学生面对枯燥的理论知识越来越反感,久而久之就形成消极的心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高中时期特别是高三阶段难熬的原因。高中生物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理论知识较为文科性,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识记,但是实验方面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实验的探究支撑着理论,实验与理论两者实际上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我们说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是相当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的,培养学生这种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现阶段的高中生物教学并没有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综合地运用,多数教师的教学还是以考试为主,这种纯理论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探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六条有效途径,改变高中生物教学。

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综述

我们用马克思认识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认识的过程就是“实践―理论―实践”的多次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认识就是遵循这一规律的,同时我们的教学也是以其为根本指导原则的。理论联系实际也是说让理论再一次回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增强认知。教学其实也是这种意义,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在联系实际的情况下将大大降低知识的难度。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1)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可以使原本较为难懂的问题变得简单,同时将强化学生的知识。(2)我们从学生的个人发展方面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将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3)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也将对学生的情感方面有很深的影响。从高中生物课程出发,其内在本身就要求教学过程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生物是一门以讲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学科,这些内容是我们自身的起源,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运用于生物教学的优势

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1)课堂的开头是课堂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这节课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课堂的开端有效地引用实例,将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在探究问题中实例的重要性我们不容忽视。(2)对于高中生物中的重点难点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重点教学内容中,为了充分地了解酶的作用,进行试验探究,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可以结合实际,了解酶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洗衣服中添加的活性酶等等。(3)理论联系实际也将帮助学生深入地巩固知识和拓展新视野。对于生物的秘密探究依然真正进行,我们的高中生物教学其实也是要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性能力的,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物科学体系不断的完善。

四、如何将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理论充分联系实际

高中生物课程有其教学方面的特殊性,我们所探究的高中生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主要有六条。

1.将高中生物教学与大自然联系起来。生物知识本身就是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中与大自然联系无异于将高中生物教学回归自然,回归实际。比如说,我们教学中在讲解光合作用时,就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光合作用还原。光合作用原本就是高中生物中的难点知识,教师可以将光合作用知识与大自然充分地联系起来。

2.让高中生物教学与社会充分地联系起来。很多生物知识已经被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酶的活性的知识,酶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洗衣粉等生活用品中都添加了酶。还有在讲解蛋白质的知识时,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三聚氰胺的事件,教师也可以用三聚氰胺的事件做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了解蛋白质。

3.生物知识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将生物知识与我们的生产联系起来也是有效途径之一。杂交水稻我们都耳熟能详,它涉及了我们高中生物中生物育种的知识点,教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将杂交水稻作为实例进行分析探讨。

4.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在生物教学中联系生活。

5.我们自身本身就是一个生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联系自身,将生物知识套用到自己身上。

6.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历史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生物教学时联系生物科学史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物种起源其发展历程我们清楚地了解将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五、总结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一门较为实际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高中生物知识原本就是与生活较为贴切的知识点,只是我们没有剥开这些知识点的外衣。当剥开其外衣我们将会发现这些看似难懂的知识点与生活其实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我们将其与实际相联系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铎.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生物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0(03).

联合教学论文范文11

关键词:互联网;美术;课堂教学;效率;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96-1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化,互联网被逐步应用于各个领域,教学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应用研究。对此,笔者考虑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提升当今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融合,从而形成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教学的资源高效利用、创新能力培育、突破技能培育限制以及因材施教的综合效应。

一、利用互联网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互联网融合分析

1.利用互联网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美术课堂教学创新融合,具有以下可行性:

第一,互联网的平台以及资源能够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多元化素材,并进行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多渠道学习。

第二,相较传统课堂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美术学习沟通,不仅仅局限于原先的师生课堂关系,更发展至课堂内外的主体沟通、超越校园的兄弟学校同学间的互动沟通,从而为美术教学提供更广泛的交流空间。

2.利用互联网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

实行融合互联网的美术课堂教学,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和学习理论,并通过相关理论指导,进行美术课堂教学互联网应用的研究,结合现阶段美术课堂教学发展情况,可以借助学校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络主题,形成立体化的的美术课堂教学的互联网融入。

二、利用互联网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对策

作为新兴技术,互联网不仅仅是应用于学科的整合,也运用于教学方法创新与课堂教学的创新,更是各类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以及互联网传播方式的整合。这种整合,是基于科学合理的教学理论和学习方式理论下的教学创新,本研究主导的课堂教学与互联网资源融合创新是将教师、学生和课堂以及媒体的资源进行相互协调和动态发展,并通过上述各类因素之间的结合,形成协调效果和教学效果提升的集聚效应。

当今美术教学,主要是结合基础审美、美感体验以及艺术鉴赏等素质要求的综合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审美认知、意识、判断和基本的美术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在其之后的美术专业发展以及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审美判断与价值持有,从对策上应能确保互联网对于美术课堂教育的融合,获得上述各方面要素的习得累积,而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在课堂上全面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这一主观能动性激发的关键在于学生与教师,以及美术教学间的关联,互联网由于是当前学生广泛关注的信息平台,对此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其平台的优势,能够充分融入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实践教学,并且将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步实现基于互联网的美术课程自主学习、研究探索性学习模式创新、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卓有成效的方式方法。为此本研究根据上述分析,形成以下利用互联网与美术教学融合,提升其课堂教学效能的创新对策,详析如下:

1.整合美术课堂教学的互联网可用资源。

实施基于互联网的美术课堂教学,借助辅助教学等软件,以及对应的网络互动资源,形成包含图像、文本等介质在内的多项通过校园网进行宣传、任务布置的美术课堂教学任务,形成以信息化课堂教学的美术课堂教学资源扩充以及效率提升;同时,也促使教师积极地备好课,掌握好课堂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内容更丰富,涉及面更广。

2.突出美术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互联网培育。

基于互联网资源融合性的美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利用互联网的细致主题经营,要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延续保护。而对于我国目前衔接的美术课堂教学,则还需要组合学生更为丰富的美术鉴赏与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做好美术课堂对于互联网的应用,例如能便利地使接入网络,部分年轻教师携带一定设备,进行网络浏览和应用评估的。

3.利用互联网整合美术课堂教学重难点。

利用互联网进行美术课程的准备,主要是与传统教学形成新的比对。借助于互联网进行的多重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则可以以更多的资源陈列平台使学生抓重点、理论验证;同时,这一过程主要还需要学生进行主观能动方面的积极要求提示,是一个互联网融入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

4.形成互联网的美术课堂因材施教教学。

根据这一点,互联网作为现代化优势的引用,能够充分结合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强大的交互功能体验,提供学生发表新作品、美术鉴赏的看法,实施互动问答;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问题,也可以通过关联定位,明确对方的个性化指导;最后,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专门多角度沟通交流。

互联网作为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平台,具有重要的结合性意义,当今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在充分进行美术课堂教学与互联网融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构建实践教学、培育鉴赏能力等对应模式。当然,随着互联网资源以及平台“中心化”特点的日益显著,现代美术教学工作者更加注重对于每一位学生个性特点,及其对于美术教学需求的关注,从而形成更为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少青.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郑金州.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联合教学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最优关联;关联理论;二语教学;阅读课训练

1986年,Dan sperber与Deirdre Wilson合著了《关联:交际与认知》,1995年,Sperber和Wilson又对关联理论做了必要的修订和补充。大大拓宽了该理论的应用疆域。

关联理论的贡献之一是将语用学的研究重点从话语生成转移到了话语理解,对二语习得中的认知环境、程序制约以及最佳关联等概念做出了独特的解释,从而可以更好地解释某些语言习得现象。该理论主张在认知环境下进行二语习得研究,将语言学习视为学习者与认知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一、关联理论在二语教学中的研究成果概述

该理论在二语教学中的口语、听力、写作和翻译教学上的研究应用颇多。总体来看关联理论在中国的二语教学研究在五个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理论研究、语法研究、词汇/短语研究、语言技能、课堂语言研究。关联理论框是现代语言学的三大理论之一,它的研究视野越来越开阔,而基于该理论的二语习得研究更是如火如荼。

二、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进行二语阅读教学

从课型划分来看,关联理论在听说写译四个方面无论是语言教学还是语言测试都取得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成果。反观阅读教学,虽然早已经开始采用该理论进行教学,但都只是用了该理论的某一方面来研究,如认知语境、交际关联等,却始终未能形成较为系统的教学与研究体系。

本文旨在通过对阅读课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科学系统的应用方法,让二语习得者在阅读中,能够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辨和推理,以建立起最佳的关联语境,成功完成交际。

阅读是二语习得者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是读者潜在的一种交际能力。在阅读这一复杂的,ti,N和智力过程中,作者和读者之间是一种看不见的交际活动,作者将自己的意图、打算、思想和感情等用书面语表达出来,而读者通过对这些语言符号的辨认、联系和推理去判断存在与语言符号背后的作者真实意图。而阅读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是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对文章最准确和有效的理解,在教学中运用关联理论,可以较好的达到这一目的。

笔者在班上多次采用四川省英语三级考试真题卷对学生进行英语测试,此次专门对其中的阅读成绩做了一番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阅读存在地区差异,不存在性别差异,并发现语料难度、题干与选项、猜词线索及语篇理解是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所以从影响阅读因素的角度对阅读训练进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其研究成果应该可以直接指导教材编写、指导教师课堂操作。这样的研究在中国国内方兴未己,有深入的必要。本文力图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阅读教学做一些可行的探讨。

1、关联理论在阅读材料选择上的应用

阅读过程复杂性的探讨和阅读过程的区分对于阅读实质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与二语阅读教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阅读过程中,至少要介入下列几种关系:眼睛与文字的关系;大脑与眼睛的关系;大脑与文字符号的关系;读者已有的语言知识与阅读材料语言难度的关系;读者已有知识的体验与阅读材料内容的关系;读者的意象与意念及意境的关系。

学者胡春洞、王才仁将以上相互作用的几种关系归纳为阅读理解过程中的四种能力:理解言语作品形式的语能、理解言语作品内容的才能、理解交际意念的智能和提高眼脑反应速度等良好阅读习惯的技能。二语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正是着力培养上述四种阅读能力。阅读材料的选取应该以培养这四种能力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同时,阅读教材的选取除一般原则,还要注意下述问题:

(1)二语语言与教学的特点。

(2)要故意设置“障碍”和“圈套”,如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学生没学过,但通过猜测或跳过的方式来解决字、词和语法现象,培养其猜测和跳障碍的能力。内容不要平铺直叙,而应该有些可能引起误解的内容;故事情节可以给学生一思考的空间。在这一点上,英语雅思的测试手段是很有信度和效度的。

(3)教材应该有阶段性,每个阶段的教材在各方面必须体现本阶段的教学要求和特点。

2、关联理论在阅读课教学策略设计上的应用

(1)阅读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现在国内的阅读教学都采用了分级教学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各阶段的阅读教学笔者拟提出以下的训练方法。

1 初级阅读训练

文字是书面语言的物质外壳。单词训练是基础。单词的训练与教学,主张多采用扩展联想,例如:

child---children---childish---child—hood---toddler-teenager……

通过词缀、词根、归类等多种方法来扩展单词量。在初级阶段,要求学生在短语中,短语中来对单词的用法进行记忆、强化,最后要能够自己造句,自己做总结归纳。

单词教学必须和短语教学相结合,一般采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组词练习、短语/短句阅读练习、朗读练习、组句(长句,复合句)练习。

组句练习的目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所学的词和词组,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扩大阅读时的视幅,为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打好基础。

2 中级阅读训练

中级阶段是阅读能力全面训练的阶段,关联理论的指导作用在这一阶段有明显的优势。以下列举的几种重训练内容和方法都是基于关联理论认知语境和交际的关系来提出的:

第一,继续进行识字和词语理解训练。这阶段应该从初级阶段的分析为主的方法逐渐过渡到以归纳为主的方法。

第二,突出语法训练。具体有:通过压缩长单句来理解句子意思,根据关联词理解复句,根据句子的修辞特点和上下文理解难句;关于段落理解的有:根据段落主句抓文章主旨,根据段落中的提示词语把握段落的内容;关于篇章理解的有:分析文章标题,寻找文章主题段、主题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三,加强文化知识的介绍。中级阅读训练的材料难度逐渐加大,而文化因素含量是难度加大的原因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对文章中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关的文化现象加以解释说明。

第四,培养猜测、推断能力。主要是指帮助学生根据造字法和构词法猜测字义,根据构词法和上下文猜词义,根据上句的意思或关联词语推断下旬的意思。这是培养阅读和快速阅读能力的必要措施,因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不断吸收新字和新词。只有伴随猜测和推断,运用大视幅的扫读才有可能进行。

第五,培养“抓关键,跳障碍”的技巧。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抓关键性的内容和主要意思,跳过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的非关键性的词语。培养这样的阅读技巧,多采用限时阅读和练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督促和鼓励他们快速阅读,养成“抓关键,跳障碍”的习惯。

3 高级阅读训练

高级阶段除了初级、中级阶段的基本训练,关键是选择阅读材料,要充分考虑文体和专业阅读的需要。

选择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阅读,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风格和特点。

针对学生的专业和专业倾向的需要选择材料,进行专业阅读训练,使学生保持阅读兴趣,把良好的阅读习惯持续一生。

(2)阅读训练途径:

开设专门的阅读课。

可以根据阅读的需求,加强有针对性的语速阅读训练。教学中将精读和泛读,细读与速读结合起来,分类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学习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择更有效、更科学的阅读方式。

把阅读和学生的专业或职业联系起来,选择适当的,可以激发学生阅读自觉的材料,按阅读训练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教学。

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外阅读。这必须结合课堂检查,否则就成为空谈。

三、关联理论在二语阅读教学中的前景与展望

1、关联理论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对二语习得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

它通过语境效果和心力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来界定关联(relevance)这个概念。语境效果越大,发出相关语句的刺激信号就越有关联;付出的心力越多,则刺激信号的关联度越小。而人所能够期望的只是相关语境会带来足够的语境效果,且不至于是人为之付出过多的心力,这种关联不是最大关联,而是效果和心力的恰当调配,即优化关联(optimal relevance)。

本文认为,阅读课的教学效果可以以获得优化关联为标准。就前文所述

的教学材料、教学策略设计的应用,关联理论在阅读测试的研究和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积极学习国际先进理论,不断丰富中国国内的二语习得教学研究。将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跨文化交际用于中西文化交流中,积极为学生创造仿真的语言学习环境。

2、社会发展、教育观念更新与阅读教学

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既要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又要实现全面培养劳动者素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