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盘扣艺术论文

盘扣艺术论文

时间:2022-02-25 05:45:51

盘扣艺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手工盘扣;机械纽扣;生活方式;启示

“全球化现象不仅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也同时具有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这种破坏作用正在对创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文化资源起着消耗和磨烛的作用。”

――PaulRicoeur

手工艺人手工盘制纽扣,经反复细心打磨,造型近乎完美。蓓蕾盘扣、缠丝盘扣、镂花盘扣、更有蝴蝶盘扣,恰如一只只欲飞未飞的蝴蝶,缀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上,呈现出不同的衣饰语言。张爱玲时代的温婉与典雅,90年代女性的浪漫与娇倩,于端庄中见美感,古雅中见清纯。大机械生产时代,纽扣产品千器一面,少了份灵动,冰冷更不具美感,艺术感粗糙。

1 手工盘扣与机械纽扣

盘扣,也称盘纽,中国传统服装中重要的配饰之一,一般采用制作衣服剩余面料,将各种布料缝成细条,盘结成各种各样形状的花式扣子,故俗称布扣。纯手工制作的盘扣通常是一对,一公一母,公的一端为结,母的一端为环。把结系进环中,就起到了固定服装的作用。每一粒盘扣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亦可用作装饰。因题材不同,不同的盘扣赋予了不同的生活气息和吉祥寓意。盘扣造型优美,做工精巧,犹如惟妙惟肖的工艺品。

纵观历史,盘扣是古老中国结的一种,经历了中国古代绳、结、带、扣长期多样地演变,在清代的后期,盘扣的出现和发展,从美学上来说是中国纽扣发展史上的巅峰。它是中国所特有的纽扣,是中国纽扣的象征。盘扣虽为服装上的小配饰,却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是祖先智慧的结晶。

在国外,18世纪初,英、法、德等国相继开办纽扣加工厂。19世纪初,一种新型的经过染色之后的纽扣逐渐流行起来,与此同时,大机器生产的布包纽扣几乎取代手工制作的布包纽扣。在国内,随着辛亥革命的到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偏向西化,向着自由、多元的方向发展。纽扣作为衣服上的小配饰而引进中国,纽扣也在这一时期大放光彩,在造型、材质、纹样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中国,现在人们衣服上的机械纽扣,从功能上来说是盘扣的延伸。

这里,关于机械纽扣定义,更多指的是用机器制作的扣子,用扣眼把衣服等扣合起来的机械小形球状物或片状物,主要是为了区别与手工制作的纽扣。自辛亥革命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纽扣加工厂在中国建立,机器制作产品的高效率,使得机械纽扣以千器一面、冰冷的面貌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手工盘扣与机械纽扣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手工盘扣和机械纽扣,日常生活中常使用的产品,都是把衣服两片连接起来,固定衣襟,使人遮羞蔽体或严密保温,呈现穿戴仪表整齐的效果,起到实用和装饰美化功能的作用。

手工盘扣有其特殊的制作工艺,从准备盘扣的制作工具到袢条的制作,再到扣结的盘制以及盘扣固定,每一步都要经过复杂的工序,手艺人的耐心程度才能完成。这一系列的手工制作过程中,融入了手工艺人的情感。从面料颜色的选择,材质的确认,再到造型的研究,每一个盘扣都是手工艺人的精心之作,经过反复地打磨,造型接近完美。制作过程中运用细腻的手工扦边,用心制作完成扣结和盘花,表现出手艺人精益求精的精神,精巧的盘扣中蕴含着手工艺人的耐心、专注、坚持、严谨。

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生活步伐的加快,人们对快时尚生活的追求,机器制作产品的高效率,使得机械纽扣快速适应人们的生活,满足生活的需要。然而工厂生产出来的机械纽扣千器一面,产品粗糙,冰冷而没有情感,更不具备美感,因而,纽扣少了个性,也缺少了趣味和灵性。很多摆脱物质生活和热爱生活的人,对精神世界的生活就会有所需要,为机器化大生产的审美而感到疲劳,感到忧心,对生活缺乏精神的寄托与乐趣。

3 手工盘扣与机械纽扣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手工盘扣和机械纽扣在现代产品设计的各个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运用在服装设计和产品设计中。

如今,纽扣在服装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被强调,纽扣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塑造和引领时尚,巧妙地运用展示其魅力。将纽扣与产品结合设计,创造新的视觉形象。

近几年,盘扣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点缀手段又风靡全球,丰富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它不仅适用于传统类的旗袍类服装、中式婚礼服、中式服饰等,也被许多服装设计师广泛用于现代各类时装作为装饰,并将其推向了国际化大舞台。作为一个小小的手工制品,在服装上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功能。同时可用盘制而成的扣结或盘花制作手链、项链、发饰、佩戴品等装饰产品。将盘扣元素符号进行转换,和现代产品结合设计,以中国元素为灵感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热爱生活、对生活有追求的人,可以体验手工制品带来的乐趣。盘扣不仅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满足人们的文化共鸣。

机械制作的纽扣,通过制作的模子,不断的复制进行生产制作。由于高效率、低成本、廉价、大批量等特性,快速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其生产的普遍性、大批量性等特征,机械纽扣和服装都不值得被收藏和保存,故而,得不到人们的珍惜和重视。很多服装,都是用完就扔的心态。没有个性的审美,对生活、对美的追求便单一、乏味。除了主要应用在服装上,也应用在产品设计上,进行装饰。

4 结论:手工盘扣与机械纽扣对生活方式的启示

纽扣作为服装中的点睛之笔,手工盘扣和机械纽扣因制作工具、制作方式不同,呈现出来的作品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也不一样,以自己的方式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盘扣手工艺的自身魅力及其悠久的传统文化背景,相对于冰冷的机械纽扣而言,不管是对现代的服装还是产品,均体现出了不同的影响,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启示。

启示一:手工盘扣有利于高品质的生活。21世纪的人们,伴随着对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品质生活意识的觉醒,感受着人情化的冷漠、疏远,人们生活的理念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人类的物质与精神追求由共性转为个性。人们个性化的追求越来越鲜明,批量化的大生产似乎已经不能再满足人们的生活,不再那么的受到人们的欢迎。越来越多的时尚人士、对生活有热爱、有品质的人,开始注重个性化,为旧日重复单调的审美而感到疲劳,手工制作为人们的审美带来了新的理念,手工盘扣为个性化定制提供了很好的渠道,为高品质的生活提供了条件。

启示二:手工盘扣有利于环保、舒适的生活。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机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污染环境,对生态造成危害。手工制作的产品可以很好地解决对环境的破坏,为生活提供安全、舒适和环保的条件。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手工盘扣和机械纽扣在社会中分别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盘扣作为中国特有的扣子,盘扣的技艺更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人工之巧。中国的手工文化,将会在当今社会中起到积极而又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宗悦.工艺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姜露露.中华盘扣的艺术特色及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05.

第2篇

关键词:服饰元素;旗袍;室内装饰设计

0 绪论

人以居为安,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品质、居住的环境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而面对国际日益频繁的交流,受国际化的这种影响,民族的、特色的、传统的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原本多姿多彩的世界反而变得单调又乏味了。目前在我国家居室内装饰设计中;盲目跟风、模式化抄袭的现象普遍。处于一种迷失自我的状态。而这样的作品缺乏灵魂,没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对此我们应该多去吸收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沉淀,让传统的文化得以有效的继承。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重视传统思想文化。正所谓“衣食住行”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而在传统服饰中,旗袍;是众多华夏服饰的重要派别,享有“东方奇葩”、“Chinese Dress”、“服装之最”等诸多美誉。从清初的确立到民初的盛行,至今仍然不断发展和演变着,彰显着独有的魅力和别样的审美价值。通过旗袍的发展,可以清楚地在旗袍最根本的特点上,看到与之相关的一些古典美学思想。现将旗袍中优美的元素拓展运用到服装设计领域之外的家居室内装饰设计当中,做一种新的尝试。

1 旗袍的来源

旗袍,作为中国服饰的国粹,已有百年来的历史。它源于清代满族,满族分为八旗,各旗分管的军营皆称为旗人,而他们所穿的袍服称为“旗袍”。满族人民不管男女,老少都穿着旗袍,清兵入关后,皇太极为了维护民族传统习惯和缓解民族矛盾,制定了服饰制度,采纳了“十从十不从”的服装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的旗袍又专指女性的长袍,在民国时期这种长袍是一些正式场合的服装。

2 旗袍的发展历程

20年代初旗袍的特点是:有着对称的图案和纹样的装饰,衣型宽大平直,下摆比较大,直线的衣身造型几乎看不出胸,腰,臀的曲线,腰节线较低,袖式阔大,色调以淡雅为主,整体感觉简单大方;20年代末旗袍的特征是:旗袍的下摆向上升,袖式由阔大的中袖变成短袖,短袖变成马甲袖,有的袖口还会装上仿西式的克夫。

30年代,这时期的旗袍造型日臻成熟,做工精良,吸取了欧洲流行的元素,在时装的影响下,整体款式向苗条型发展,造型纤长,收腰,加省工艺以显示女性的曲线美,领子融入了西式的造型,如荷叶领,开叉领,翻领,袖子变成短袖,无袖,荷叶袖,袍衩越开越高,前后开叉,并出现左右门襟的双门襟旗袍。

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其出现“改良旗袍”。随着辛亥革命与的洗礼,提倡个性解放的新思想,新观念,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穿着也跟着发生了改变,这一时期的旗袍在保留民族服饰特色的同时,融入了西方的结构元素,款式增多,领子和衣襟的变化增多。

3 旗袍元素特征分析

真正成为中华服饰文化最具代表意义上的旗袍,其诞生于20世纪初,盛行于30,40年代并形成了稳定的旗袍样式,因此综合旗袍的发展历程,提取旗袍中盘扣、刺绣、优美的轮廓和具有传统意义代表性的图案元素作为主要突破口进行分析:

(1)盘扣.也称为盘纽。传统盘扣以布料为主,配以丝绳、铜丝等材料,盘曲成各种花型图案,形态有“龙、凤、金鱼”等样式,扣型有“一字扣、琵琶扣、葫芦扣”等,植物图案中常见、兰花、等,字符类有“寿、喜、福、禄”系列,多具有吉祥之意。盘花分裂两边,有对称的,有不对称的。作用于连接衣襟的功能,更起到服装装饰的作用。

(2)刺绣。我国不同地区的刺绣工艺各具特色,最为人所知的有京绣、苏绣、湘绣、顾绣等。在旗袍绣花技术中,最常见到的是京绣和苏绣。传统的刺绣工艺有多种方法,现代刺绣中融入了镂空,采用了立体感较强的特殊刺绣方式,让面料充满立体感。材料多以:棉麻丝绸为主。

(3)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祁吉纳祥的寓意。其类型可大致分为:1)经典图案:龙凤、牡丹、梅花、孔雀、鹤鹿。工艺技法:沿用传统古法,高度还原,写实。2)中国元素:水墨画、青花瓷、文字、中国结、剪纸。工艺技法:运用某个传统元素均匀变化。其他还有:小碎花,荷花,栩栩如生的花鸟,京剧脸谱等图案;风格典雅,富有韵味。

(4)板型。从最初的长马甲形,到初期的宽腰直筒式,再到40年代后不断改良以曲线巧妙的结合展显女性风姿风韵线条美为主。综合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特征:立领、大襟、窄袖、直身、开叉。

4 旗袍元素特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4.1 盘扣元素特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正因为盘扣在旗袍中主要是有连接衣襟的功能,所以把这种功能性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巧妙的运用到门庭、隔断、柜门、以及窗的设计中。结合旗袍中多样化的门襟形式,以纯原木为主材料,加上盘扣中盘曲的花型图案用金属材料做成门把,以画龙点睛的形式,带动古典的气息,展现独特的智慧与审美情趣。

4.2 刺绣元素特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对室内营造气氛、营造意境要求的提高,设计师不断地寻找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然而刺绣作为中华民间传统手工艺中一颗古老而耀眼的明珠,它的装饰性,比起普通印刷或贴纸更具生动性,以及逼真的效果,采用旗袍中最具典型性的京绣或苏绣工艺来做装饰,赋予室内装饰中浓厚的民间、民族气息,可以达到传神的意境。因此将刺绣工艺运用到室内装饰设计中做为营造古典气氛是再好不过的选择。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将刺绣与雕刻技术相互结合使用。墙面,柱面,柜面可做手工雕刻,而屏风或隔断可用大面积刺绣作品来做分割,以增添室内装饰设计的层次感与多变性,体现若隐若现,而又立体、真实的一面。感受这种造景元素所表达的神秘性以及装饰的趣味。

4.3 图腾元素特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在旗袍中常用的图腾其象征对吉祥寓意居多,并有强烈的东方色彩,如:龙、凤、牡丹、福、禄、剪纸等。将其运用到室内装饰设计中除了有好的寓意之外,也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表现手法。抽象的:在墙面的美化上,通过加工提炼可以选择抽象的图腾纹样做壁纸以及彩绘。或打散重组取其一小部分图案进行裂解或变形,利用平面构成中的形式法则;如: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编制方式,均匀中富有变化,清晰明朗或多种图形复合形成,互相穿插,达到繁密而不乱的效果,体现主题性的装饰。

写实的:以动植物图案为主做实物的装饰,主次分明,对比强烈;在装饰品中如:灯具,摆件,窗帘的选择上也可以与其相呼应。

旗袍中图腾的元素赋予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祁吉纳祥的寓意,唤起人们内心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

4.4 结构元素特征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运用

通过旗袍剪裁板型特征,流畅的线条,展现出来女性曲线之中的柔美;可以将此灵感的来源运用到室内空间布局或陈设当中,使得空间组织更具有美感,

在表现手法上:使用,移植、嫁接等艺术表现形式。材料的选择,俗话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中国传统室内建筑材料主要也是由木质材料组成,所以可以利用竹质材料进行室内空间的分割,有着隔而不断的意韵,讲究以柔为美的特色。另外,现代室内设计中,越来越注重生态环境的美化,因此可以采用室内移用植物布景的手法,达到人与自然亲和艺术的审美目的。在室内做小型的布景,用鹅卵石铺成曲线的小路,巧妙加以的点缀,配上一些协调的盆栽,虚实结合,营造出一种自然的意境。不仅起到装饰的作用,也给予感官美的享受,同时使室内空气更加清新自然。

5 结论

在设计领域中,传统的设计符号往往是相通的,是前人在生产劳动、建造居所时经验与智慧的累积, 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是对精神生活追求的体现。作为一名设计师应深刻审视华夏的历史和文化,不断的学习,增强理论与实践水平,并能够敏锐的洞察到身边一些隐约的,零碎的,分散的元素来作为创作灵感的来源。

旗袍是中国的国粹服饰,它的元素有着独特的魅力,将优美的旗袍服饰元素拓展运用到室内装饰设计之中,将它们巧妙的结合,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让居住者在反应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在视觉上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是对民族文化的延续。

参考文献:

[1] 王崛兴.旗袍服饰特征所折射出的典型中外美术学内涵[DB/OL].四川: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2(03).

[2] 曾红.刺绣应用于时装化旗袍的中国式意境美探析[DB/OL].江西:中国知网.

[3] 胡翔.析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D].湖南:湖南工程学院与设计系.

[4] 陶瑞峰.中国传统室内设计意境的营造[D].吉林.东北电力大学.

[5] 曾慧.满族服饰文化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

[6] 钱敏.旗袍.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J].南京:艺术百家,2005(1):201202.

[7] 黄燕敏.旗袍的底蕴与创新设计[J].丝绸,2006(12).

第3篇

这些腕表蕴藏着劳力士的制表传统,让人联想到当代的不朽建筑,其布局比例和简约线条,与现代空间及光影巧妙配合。新款切利尼腕表摆脱传统的约束,彻底化身为时间的守护者,更是奢华风格的象征,真正体现生活艺术 (art de vivre) 的非凡价值。

新款切利尼系列演绎制表传统中最精致迷人之处,绝对高贵优雅。表壳由劳力士的专属铸造厂制造,备有 18 ct 白色黄金或永恒玫瑰金款式可供选择。直径 39毫米的经典圆形设计是品牌的传统标志,而造型细致的壳耳、磨光修饰,和以圆拱外圈和三角坑纹外圈组成的双外圈,让腕表更别具特色。其中象征劳力士的三角坑纹,用于旋入式表背,而表背则如昔日设计般呈圆拱形。呈喇叭形的旋入式表冠凸显出切利尼系列的精致美学。

另表盘亦引证了品牌的制表知识与传统。各表盘均经漆面修饰,或饰以黑色或镀银经典 “rayon flammé de la gloire” 放射纹,并配衬金立体钟点标记。表盘布局取决于腕表的不同功能,整个切利尼系列可划分成三大类别。Cellini Time是经典制表的典范,设有时、分及秒显示;而 Cellini Date 则藉由副表盘的指针增添日历功能,华实兼具。最后,Cellini Dual Time 可同时显示两个时区的时间,并在第二时区的副表盘窗口装配优雅的太阳与月亮昼夜指示。

所有新款切利尼腕表均配置极为精准的自动上链机械机芯,全部均获天文台认证为精密时计并由劳力士制造。为呈现最纯粹的传统风格,这些腕表备有亮黑色或棕色鳄鱼皮表带,缝线饰边,并配备 18 ct 金带扣,恰如其分地展现绅士的优雅风度。

Cellini Dual Time掌握两地时

那边太阳升起,这边的一天则快将终结。当夜色渐浓,太阳徐徐于地平线消失,而在Cellini Dual Time表盘窗口的下方,太阳则慢慢浮现。

Cellini Dual Time让佩戴者掌握不同地区的时间。只需一瞥,便能同时读取两地时间。从设于 6 点钟位置的小金边副表盘,便可知悉他方的时分显示:您在外旅游时可得知挚亲所在地的时间,亦可查看商业伙伴所处国家的时间。为区分昼夜时间,9点钟位置的副表盘窗口会出现太阳或月亮标志。呈双刃剑状的大中央指针,在旅途上一直伴随佩戴者。而时针亦可藉由接续“跳动”作独立调校,显示所在时区的时间,而不会影响腕表的正常运作或自动上链机芯的计时精准。

Cellini Dual Time备有四个表款:饰有 “rayon flamméde la gloire” 放射纹的黑色或银色表盘,搭配 18 ct 白色黄金或永恒玫瑰金的39毫米表壳。此腕表装配缝线饰边鳄鱼皮表带,按型号陪衬亮黑色或棕色款式,各搭配与表壳金属相衬的 18 ct金带扣。

Cellini Date诗意无穷尽

时间无止尽地不断流逝:昨天、今天、明天。每天都不尽相同,不可或缺。Cellini Date在时分秒显示以外,更增添了日历显示功能,尽展其典雅风格、显赫传统及盎然诗意。中央带放射纹的小金边副表盘设于 3 点钟位置,显示当月日期的完整序列。一如昔日钟表,小金指针日复一日指示当前日期。此日历显示设于单一表盘上,见证光阴荏苒,不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这款卓著的时计始终伴随。

Cellini Date备有四个表款:饰有 “rayon flammé de la gloire” 放射纹的黑色或银色表盘,搭配18 ct白色黄金或永恒玫瑰金的 39 毫米表壳。此表装配缝线饰边鳄鱼皮表带,按型号陪衬亮黑色或棕色款式,各搭配与表壳金属相衬的 18 ct 金带扣。

Cellini Time让经典再现

第4篇

中国是一个具有民族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国家。服装设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中国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其中有刺绣、锦缎的巧夺天工;蓝印花布、盘花结纽的千姿百态;蜡缬、扎缬的质朴美丽;手绘、书画绢美敦厚等艺术都使服装更添新意。民族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和创作的素材。如果说法国服装体现了浪漫与奢华,英国服饰体现了前卫,美国服饰体现了时尚,意大利服装体现了精致,那么,中国服饰的特色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国服饰的特色应该是表现和深藏于其中的民族精神。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继承民族传统、寻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魂、寻觅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如何使之与服装设计相结合既不失传统,又符合现代生活品位,如何在服装设计中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值得大家共同研讨,并摆在每一位服装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特性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我国的文化也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只有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设计源泉,设计出凝结着中华民族神韵和风采的现代服装,才能推动辉煌灿烂的中国服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现代时尚的殿堂。只有让世界从我们民族的时尚服饰中看到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服饰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的。民族象征符号特征的风格构成了服饰文化的基本元素。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蕴藏着极深的历史沉淀与极为神秘的历史传统,研究民族服饰不但要从造型、色彩、工艺入手,更重要的是了解其文化特征内涵。民族文化元素是意识的载体。服装表面上是御寒保暖和装饰身体的工具,而就其形态、内涵来说又是意识的载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对他人和社会认同度决定着其是否能独立独行。历史上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在服饰上表现又极为突出的是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他为避免当时的政治迫害,遂醉酒佯狂,放荡不羁,其服饰观直接反映了他当时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的极为反对和叛逆的思想意识。其次,服饰中的内涵精神是无形的元素,也是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人类发展中沉淀下来形成的意识观念。几千年的古代中国文明有着其独特的精神传统,其中儒家提出的是对规范、中庸态度及严谨、秩序的追求;道家提倡的是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都是对中国民族服饰的平面结构形式,装饰风格产生的影响等。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有利于对中国民族元素的提炼,加工,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最终达到创新的风格。

二、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创作之源

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而我们的创作之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中国五千年文化沉淀了优秀的哲理,多元传统文化将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灵魂。我国多元传统文化与历史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和创造观,立足本民族,与国际接轨,力创多元的中国服饰文化,寻找品味本民族文化内涵,用现代的语言,解读其内涵,用现代的手段,表现其内涵,用现代的技术体现其个性。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创作之源。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每个朝代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从服饰的演变中看到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无论是商朝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佳韵”、汉代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还是清的“纤巧”,无不体现中国古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无不体现其多元化的传统文化。其次,我国拥有独特的令世人惊叹的手工传统技艺,如四大名绣,扎染,蜡染,手绘,编织,书法,陶艺,雕刻,绘画等数不胜数。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为服装设计创作提供无限的灵感源泉。应用传统文化,是对传统素材的再认识,再创造,包括文化内涵的改变与表现形式的转换,而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设计者必须把激发创造灵感的多元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转化为切身的心灵感受,分析,归纳其元素的主要特征并加以提炼,然后以一种典型的与时代合拍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旗袍,本是满族女子穿着的一种长方形大袍,其造型并未显示女性的性感特征和体现女性的形象美,但经过改进,发展,创新,大家看到今天的旗袍的造型已能充分体现,展示女性人体的曲线美。这就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最好说明。

三 挖掘传统服饰文化 创新现代服饰设计

在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的关注和青睐,并已成为服装设计师设计灵感来源之一。现代服装设计中借鉴、继承传统,是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认识、再创造。我们应该激发创作灵感,在创作灵感的基础上再分析、解构,重组并加以提炼,最后以一种明确的,恰如其分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表现设计。在历届中国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中,我们就看到了大量既有民族传统服饰特色又强调现代时尚性的优秀作品,如首届金奖获得者吴海燕设计的“鼎盛时代”就是对大唐妇女传统服饰的一次成功的解构与组合。

其次,提取同一元素创不同风格。作为艺术文化的精华,传统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也为现代时装设计师乃至众多艺术家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设计素材。具有中国传统的元素可以说数不胜数,仅手工盘扣就种类繁多,并已成为手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将其点缀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上,表达出不同的服饰文化语言:立领配盘扣,氤氲着张爱玲时代的含蓄和典雅;低领配盘扣,洋溢着都市女性的浪漫和时尚;短坎长裙中间密密的缀一排盘扣,端庄中体现韵律感;斜襟短衫缀上几对似花非花的盘扣,于古朴中体现清纯……,盘扣是细节的表现,它运用了婉约的手工插边和盘花扣,表现出东方女性一丝不苟的涵养,精巧的盘扣中蕴涵的精致,让人爱不释手,每一例盘扣都如拥有灵魂一般,精辟的诠释了名族的风韵内涵。

再次,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创造。把握时尚的脉搏并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融入,将中国传统元素进行再创造,是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历史使命,也是表现中国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在2008年奥运会上,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服饰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从李宁为中国队设计的服装设备,融入了“未来概念”和 “中国元素”,以中国红为主色的云纹纹样,由旗袍改良的礼服,既保存了旗袍立领收腰,又融入了大量传统与时尚的元素,其中水墨青花旗袍结合水墨画的晕染方法与青花元素,充分展现了青花瓷的清雅之韵,充分勾勒了东方女性的婀娜多姿,这一切既是再创造,更是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令人所至,自成佳境,以性灵为主,不为格套形拘,不为章法所役的创新设计的真实写照。

服装作为民族文化的产物,只有以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悠久而又丰厚的文化知识宝库,把握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精髓,吸收它国与民族的精华,才能创造出凝结中华民族神韵和精神风采的现代服装,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服饰文化产业。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是在吸收先进文化基础上成长起来的,除了设计师应有的基本的一些素质比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研究能力表达和审美能力以外,还应该具备承传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两汉时期 ;漆器陈设 ;风格转变

[引言]:汉代厚葬之风为我们今天研究两汉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真实可考的文物资料。本文主要以汉代漆器艺术为切入点,试从西汉初期、西汉中期、西汉后期、东汉时期四个阶段对漆器陈设器物的造物艺术进行探索与解析,理清发展脉络,探明漆器陈设艺术风格的转变与社会变革的紧密关系。

1、西汉初期简易实用

西汉初期完成了社会的“大一统”,政治上采取“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的政策,思想上奉行“黄老之学”,为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与变革。在“无为”、“简易”的思想指导下,形成了这一时期“重生活实用性”的漆器艺术风格,“功能至上”是西汉初期漆器艺术的主要特征。

西汉初期的漆器出土以马王堆汉墓最具代表性。该墓出土漆器700余件,包括饮食器具、梳妆具、家具、兵器、乐器等器物。其中三号墓出土的黑漆案几颇为精致,以黑漆为底,用红、赭、绿三色绘夔龙纹,边缘饰有菱形几何纹,纹饰线条流畅。几足可随意调整高度,设计巧妙,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此外,该墓出土的漆器底部多有铭文出现,以黑漆或朱砂写成,有表明身份的“a家候”字样,有表明漆器出处的“上林”字样,有表明漆器归属的“大官”、“汤官”字样,有些漆器上还书写着有关器物用途的文字,如:“君幸酒”、“君幸食”字样。西汉初期漆器的这种实用主义装饰风格是黄老之学以及儒家美学思想由“神权”走向“实用”的术表现。

2、西汉中期奢丽华美

本文将武帝至宣帝时期作为西汉中期的所属范畴,源于这一时期是一个事功显赫、垂泛立制的时代。武帝定儒学为尊,实现了中华文明内在的精神统一,成就盛世繁华;昭帝与民休息,加强戍防;至宣帝时期,汉代达到最鼎盛阶段。同时西汉中期也是漆器生产的繁盛时期。国力的强盛促进了器物设计审美意趣的改变,经济的繁荣为漆器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这时期“质以文美,实由华兴,器赖雕饰为好,人以舆服为荣”成为西汉中期社会各阶层共同追求的风尚。漆器设计从汉初的平民化走向贵族化、从追求实用走向追求审美,崇尚奢丽华美。

西汉中期,官府在中央及地方均设有漆器生产地,这时期出土的漆器多为木质胎器,金、银、铜扣饰以及髹漆装饰开始流行,针刻、锥画等技法更加高超。以河北满城刘胜墓为例。该墓出土的漆案、漆尊、银扣漆盒、银扣漆盘、银镂带樽、耳杯、银扣漆奁等器物表面多有金、银、铜质的扣器装饰物,镶嵌松石、白玉等贵重材料组成图案。在漆器陈设器物上装饰金、银、铜等做法在北京大堡台汉墓、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等多处墓葬中均有发现。这种“奢丽华美”的装饰风格既是工艺本身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同时也与当时经济的高度繁荣以及统治阶级奢靡的消费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

3、西汉后期错彩镂金

汉室盛衰,当以宣、元为界。元帝过后,汉室朝纲较为废弛,儒学思想神学化,谶纬学说十分盛行。这一时期在“厚人伦、美教化”的儒学思想统治下,漆器装饰之风较前期更甚,漆器制作追求“绮丽雕饰”,髹饰工艺更为繁复;此外,漆器生产国有化的政策以及漆器制造细致明确化的分工为漆器的大量生产创造了条件,漆工匠人们可以极尽技艺所能制造出能表现汉代帝国雄浑气象的奢华器物。错彩缕金的漆器陈设成为贵族统治阶级奢靡生活的必备品。这一时期的漆器陈设艺术风格由西汉中期追求视觉审美走向追求极致奢华,装饰性远远大于实用性,漆器艺术迎来了它最为繁盛的时代。

西汉后期的江苏邗江姚庄101号汉墓中出土随葬品250件,其中漆器131件,头厢发现漆器57件,侧厢发现漆器12件,同时还出土有铜扣漆盘、银扣嵌玛瑙七子漆奁等器物。该墓中出土的银扣嵌玛瑙七子漆奁制作十分精美,器表纹饰由银扣和金银贴箔组成,空隙处绘有云气纹,奁盖中心绘柿蒂纹,纹饰中心嵌红玛瑙,纹瓣出各嵌一鸡心状小玛瑙,玛瑙之间绘纹饰,四周以金银贴箔表现山水禽兽图案,表达羽人祝福。类似的漆器在湖南、贵州等地均有出土,数量之多、制作之精美达到汉代顶峰,为我们展现了西汉后期漆器陈设“错彩镂金”的盛况。

4、东汉时期弃奢致用

东汉王朝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但其兴盛时间十分短暂,明帝和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皇权进一步得到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巩固,和帝亲政后横扫外戚,国力达到极盛,自此后的一百余年历史中,朝政内忧外患,逐渐走向衰落。这也是本次研究没有对东汉进行分期论述的原因。东汉时期的漆器陈设艺术摒弃西汉晚期追求极致奢华的装饰风格,将视角转向现实社会,不拘泥于技巧的炫耀,提倡“重实用、斥奢侈”,较少使用贵重材料做装饰,逐渐回归器物本身的实用性,漆器制造也由西汉时的国营生产转为私营所属,生产规模大大下降。

东汉时期的漆器出土较少,一方面由于东汉时期的墓室多是砖石结构,不利于器物的保存,另一方面瓷器制造兴起,逐渐取代了漆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综上,本文以两汉四百余年的社会变迁为切入点,将汉代的漆器艺术设计纳入社会历史范畴,以文化视角审视社会现象,探究社会制度与思维方式的嬗变历程对漆器艺术风格的影响作用,将器物的表象特征分析引向深入研究,揭示汉代漆器艺术由“实用”走向“装饰”进而追求“奢华”直至最后“弃奢致用”的风格变化的社会原因,准确把握汉代漆器艺术的设计规律,为当代漆艺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思想动力。

[参考文献]::

[1]林剑鸣.秦汉社会文明[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09.

[2]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4,07.

[3]北京古墓发掘办公室.大葆台西汉木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7,06.

[4]潘天波.汉代漆艺美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第6篇

时移世易,她不仅在逐渐升华其色、香、味,还添赋了艺之风雅;

我们安然而座,把五感交给她,她将引领我们进入美轮美奂的感官之旅……

上册,看董氏如何重振旗鼓,在他的独创意境菜的背后,背负着作为中国人的使命感,形成一代中国风。还有同具东方雅韵的日系怀石风,在精巧的摆盘中展示日本的禅与意。

中国意境菜

细说意境菜的流入,我们要先来到北京大董烤鸭店。

大董老板董振祥创立意境菜,全因看到中国的饮食危机,“各种中式菜肴经过数千年的衍化融合,许多程式化的地域味道已不再适用现代中国,例如京川菜太油腻,野味又不合潮流,加上外国饮食文化传入,高手外流,烹饪比赛频频失利等种种原因,就是这份使命感,令我决定打破传统,令中菜在世界饮食界中再度提升。”

以“改造中国菜”的口号,跟一些新派推手钻研中菜可以怎样走下去,董振祥的理念是:食物不能单靠味道取胜,还要懂得说故事:“六七十年代大家都只求温饱,我就是想让自己吃得饱才入行,直至九十年代,人们吃得好也要追求质量,而近来人人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所以也重视品位。”

杂谈意境菜

大董老板董振祥

“以味道为核心,将中国绘画艺术与古诗词之意境,浓缩于咫尺盘盅之中的烹饪理念。”董振祥闲时最爱摄影,亦给每个徒弟送一部相机,更要求他们多看艺术书,“照片讲究的光影、选色和比例,跟弄菜的原理一样。”菜式太美,不禁令人想到食物多是“好看不好吃”, 为打破客人的这种想法,他把“当节当令,不时不食”的元素融入菜式之中,三两年间便成功将意境菜引领成为中国菜系外的另一新流派。

梁文道

在很多资深食家眼里,做意境菜的人都有点“阿茂整饼”。我对这些东西本来也是敬而远之,但不知是不是时间久了,试的机会多了, 渐渐理解他们的用心。例如大董, 以一味烤鸭成名,是最最最传统的老东西,近日还跟上潮流,打起分子美食主意,结果呢?竟然不错,他推的新菜都可口。

Shadow Kwan

意境菜是一种品位,学不了,也抄袭不了,要自己不停探索领悟。不同国家的春夏秋冬景象不同,所以美感的表达在于厨师的个人修行及经历,而大董意境菜表达得很出色。

沈宏非

意境者,可以是诗,可以是画,可以是曲;“有我”亦可,“无我”亦无不可。能把“意境”这个美学范式变成可以用味觉来感受并且能吃到肚子里的一碟好菜者,大董是也。堪称前无“古人,期待后有来者。”

董振祥

梁文道

食家和文化评论员,被称为文化教父,活跃于电视以及电台,为多份报纸撰写专栏。

Shadow Kwan

饮食专栏作家兼食物造型师,推出《徘徊在幸福餐桌之间》及《漫游异乡厨房》等多本著作。去年与甜品名厨Tony Wong 合作开设饼店及乳酪雪糕店。

沈宏非

当今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食评作家之一, 曾获选“年度中国杰出专栏作家”, 著作有《写食主义》、《发现广州餐厅》、《食相报告》等。

董氏烧海参

海参是大董意境菜的研发重点,菜式苍劲而秀美,呈现出“横眉群山千秋雪,笑吟长空万里风”的铁骨傲气。海参入口咸润丰膄,与浓郁的葱香夹得恰到好处,招牌菜果然名不虚传。

四季味 四季美

翻开大董的餐牌,美得仿如仙境的菜式尽入眼帘。要数最受欢迎的就是四季意境菜系列,以春歌、夏梦、秋韵及冬趣来命名,无论菜名及摆设都充满诗意。

春歌

橄榄油上蒋小嫩豆

灵感来自宋词《满庭芳》一句“小桥外,新绿溅溅”,表达出初春将至的意境。小嫩豆加雪舫蒋火粒,以橄榄油一拌,味道清新。

夏梦

河蚌狮子头

灵感来自春转夏湿湿滑滑、小花满地开的景象。透明胶包的是汤浸狮子头,狮子头用的猪肉肥瘦比例均称,加入马蹄、豆腐、香菇,汤头加上江南特产河蚌同煮,鲜味提升。

秋韵

提拉米苏配糖葫芦

灵感来自宋词《少年游》中一句“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杯里是Tirimisu,线条优美的糖葫芦是塞了红豆馅的山楂,满有秋风吹在旷野上的荒凉意境,是一份不错的中西合壁甜品。

冬趣

江雪糖醋小排

意境构思来自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原始石材为盘,糖醋排骨为景,上菜时侍应一边谂诗一边洒下糖粉,猪小排甜甜酸酸,相当开胃。

日系怀石风

日本师傅的沪菜情缘

北京有大董,香港则有玉蕾。

上海菜以怀石料理风格演绎,始作俑者是这里的日籍大厨今川先生。拥有廿五年上海菜经验,自小对艺术有兴趣和研究,后步父亲后尘入行做厨,“当年如果不做厨师,已经去读艺术了。”今川先生说。

今川先生认为上海菜味道好但造型平凡朴实,想令朴素的家庭菜式跻身成高级料理,便要努力钻研华丽的设计来美化菜式。无论食物颜色配搭或构图,今川先生都满有心得,加上一流的刀工,以及日本厨的严谨个性,每道菜上台时都变成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作,好像眼前这份五彩特色拼盘,构图丰富、色彩鲜明,吃的明明是醋渍海蜇、盐水海虾等的上海风味前菜,一旦换上日式的摆盘方法,看得人心花怒放之余,一小口的份量也足以让人细味咀嚼,吃出食物的最真味道。

五彩特色拼盘

醋渍海蜇

海蜇以日本醋腌制,清爽中带点酸甜,伴以日本洋葱芯同吃,爽脆度提升。

芝麻和牛肉粒及橙皮丝

用上日本A4级和牛,以中国酒及香料腌制后再烟熏,入口芝麻味香浓,牛肉松化无渣。

盐水海虾

选用日本海虾,以盐水煮熟再冷冻,特别爽口弹牙,鲜味突出。

春菊金华火腿卷

金华火腿味太抢风头,配以散发淡淡清香的春菊菜,食味变得平衡。

康鱼干伴青瓜丝及日本红芜

时令的鮟康鱼味道格外鲜甜,配上青瓜丝及日本红芜,味道清新,似花火般赏心悦目。

今川干也 行政总厨

今川大厨拥有25年烹调上海菜经验多年来都在日本学习及烹调上海菜,所以他的作品既保留传统风味,又带有日本色彩。

日本食材入馔

虽说是做上海菜,但店内食材不少都是来自日本,如醉蟹以九州的新鲜青蟹为原料,因其膏和肉比例匀称;芥末粒炒牛柳则用上佐贺和牛,入口鲜嫩。调味方面,即有沪菜浓油赤酱的特点,也可转为清淡鲜香路线,像图中两道菜,扣肉保留肉味不偏咸,而长鲷配的则是日式辣油,不抢味甜,有效提鲜。

窑烤松子肉

以粗盐加蛋白堆成一座山,内里是荷叶包着的松子扣肉,放进焗炉焗七分钟而成,用意是令扣肉保留肉味及水分,解开盐壳和荷叶,即见荷香四溢的的扣肉,肉质松化好吃,肥膏脂香丰腴。

茹香汁尾长鲷

尾长鲷鱼鱼鲜肉嫩,加萝卜垫底,味道清甜可口,配香辣的茄香汁作茨提出鱼鲜味,以炸莲藕做装饰,富日菜的美感。

第7篇

摘 要:汉代漆器是我国漆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本文试从汉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对汉代漆器制作的影响的角度浅析汉代漆器。

关键词:汉代;漆器;儒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153-01

汉代初期为了恢复生产、安定民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休养生息,在恢复生产的同时,诸子百家的学说也再次兴盛起来。汉武帝时,汉朝经济得到恢复,并日渐强盛,但社会潜伏着许多危机和矛盾,急需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以传统儒家学说为基础,以将阴阳五行学说为基本框架,又融合了道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并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适应统治阶级统治需要的新儒学。董仲舒说服汉武帝采取了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文化反对文化,控制人们的思想,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儒家文化,推崇到最高地位,而其他的文化则加以限制。而这也确立了儒家学说在此后2000多年在中国的统治地位,更是汉代文化的思想主流。

汉代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对汉代漆器设计有着深远影响。漆器艺术最明显的特征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密切关联的物质文化活动方式,它不同于艺术形态的纯艺术,不同于一般纯物质性材料制造,而是通过人工创造而成为社会与经济生产特有的艺术活动。

汉代儒家思想对木、火、土、金、水等五行思想的重视,也是对具体物质的重视,这种对于具体物质的高度重视,导致漆器设计向“尽美矣,又尽善也”的方向发展。汉代出土的漆器主要有鼎、壶、钫、樽、盂、卮、杯、盘等饮食器皿,奁、盒等化妆用具,几、案、屏风等家具,种类和品目甚多,但主要是以饮食器皿为主的容器。这些漆器大都是日常用具,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同时也具有审美性。如扬州姚庄101号汉墓出土的彩绘木胎漆砂砚。此砚由楠木雕拼成,平面呈风字形砚台通体髹黑,用褐漆描绘云纹。砚壁外观用银箔饰虎、豹、鹿、龙、高髻羽人等图案,画面生动,刻画细致入微。砚底髹朱,边缘有用黑漆描绘的几何纹样,中间则用黑漆绘制一条游龙出没于云气之间,动感极强。但是最有特色并不是它精美的构图和生动的画面,而是它独特的设计。此砚前端设马蹄状顶式砚盒,后端是梯形的砚池,砚盒内设有水箱,在水箱与砚池斜面交接的立墙上有一个活动的木雕羚羊头,研磨的时候摇动羚羊头,水箱里的水就能从羚羊口流到砚池中,如果砚池中的水过多,也可以再顺着羚羊口流回水箱之中。砚池的漆中还混有极细的沙粒,便于研磨。此砚构思精巧、工艺精湛又不失美感,可谓“尽善尽美”的典范。再如扬州邗江西湖胡场20号汉墓出土的银扣贴饰鸟兽纹七子奁,这是用来盛放各种化妆品和器具的漆奁盒。此盒为顶形盒,奁身为圆筒形,里面放有7个子奁,其中马蹄形,椭圆形,正方形盒各一件,长方形,圆形盒各2件。不同形状的子奁有不同的用途,一般长方形的用来放置刷子,马蹄形的放置梳子,其他的则用来放置各种不同的脂粉。子奁与母奁都是内髹朱漆,外髹褐漆,用赭色在器表绘有云气纹、圆点纹和不规则几何图案。盖顶皆嵌柿形银箔。其中母奁盒的盖顶及四壁还分别用银箔平脱四只走兽纹。漆奁盒是汉代妇女常用的日用器具,其组合化、系列化的包装模式集中的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的漆器工匠们解决包装设计问题的理念与方法,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神化儒学的思想十分重视天象、天文,所以汉代时期天文学十分发达,其中也出现了不少漆器天文仪器,如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漆拭盘,此盘是汉代的天文仪器,木胎,髹深褐色漆。此盘分为天盘和地盘天盘为圆形,地盘为方形,意寓“天圆地方”。天盘有内外圆,内圆有用竹珠镶嵌的北斗七星;外圆内部刻有十二神名,外部刻有二十八星宿,均为篆体。地盘四维八道,内层篆刻十天干,十二天支。《春秋繁露・官制天象》中载:“十者,天之数也,十二者,岁之度也。”外刻二十八星宿,每边七宿。分别为:东方七星,形状如龙,称为东宫青龙;西方七星,形状如虎,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星,联为鸟形,称南宫朱雀;北方七星,其形如龟,称为北宫玄武。地盘共有182圆点,每点代表2度,共365度。磨嘴子汉墓出土的这个漆拭盘是汉代漆器设计中的精品,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还体现着汉代五行宇宙思想的特征。

汉代儒家思想对汉代漆器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汉代漆器艺术迅速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的不断发展。因为造物艺术从来就是时代的温度计与生活的风向标,是在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层面的展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物质与精神需要也越来越高。于是汉代的手工业门类开始迅速增多,技艺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制作的物品越来越精美,漆器艺术以此为契机蓬勃发展起来,达到了我国漆器历史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ISBN].福建: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年4月版.

[2]潘鲁生.民艺学论纲[ISBN].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第8篇

古董表作为一种重量级的投资艺术品,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风靡全球的。在此之前,无论是挂表还是手表,都只是一种计时器,与所有的机械产品一样,老表每年都在折旧,每年都在降值。但这一切都在1985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人们惊讶地发现,美国纽约的名流们手上戴起了二战以前的老表,并且引为时尚。于是,这种怀旧潮从美国涌向了日内瓦、巴黎、伦敦……据拍卖纪录及经营商的销售资料显示,古董表当年的市场价格比上年上涨了1/3。巨大的升值潜力,让全世界人刮目相看。从此,全球性的古董表收藏热就这样迅速兴起了。

古董表行情狂热飙升的市场信息告诉人们,收集古董表不仅仅是一种闲情雅趣,更是一种投资与升值的行为。它的潜在力量使香港人大大地振奋,开始了寻觅古董表之旅。

香港人选择了上海,上海在20世纪30年代是远东经济金融中心,被誉为东方的巴黎。当时的上海人除了长于做生意之外,还很讲究生活情趣,经济也比较富裕。玩表风靡上流社会、工商界和社交界,连名噪一时的亚洲影后胡蝶也出现在瑞士手表的广告中。而这些沉淀下来的大量西洋古董表,却蒙垢含羞地被上海人遗忘在角落里。

香港人率先抢占了上海滩的古董表市场,台湾人紧跟其后。他们瞄准了劳力士,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时,劳力士公司在国外的最大点就是设在上海南京路上的惠罗公司。而当年从惠罗公司售出的劳力士手表正静静地躺在旧货店的柜台里,与劳力士一起躺在那里的还有欧米茄、浪琴,还有金壳挂表、打簧挂表、珐琅挂表,还有19世纪的老爷表等。微微泛黄的白色表盘记载着它们特别的身价,依然清脆的滴答声显示出高超的技艺。香港人、台湾人悄悄地从旧货店里用兑换券换走了一块块古董表。等到上海人觉察出古董表蕴藏的价值时,古董表的价格早已超出他们购买能力的限度了。

据报道,上海手表厂第一批手表产品现在已被拍卖到十几万。当然,现在国内很多表厂的第一批产品都成为收藏的对象。20世纪40年代进口的瑞士产劳力士等名表,当时不过几百元,至今已升至万元、几十万元。一块瑞士产欧米茄日月星表,在国内市场已高达120万人民币。30年前一块售价仅200多元的瑞士英纳格机械表如今在收藏市场上已升值到数千元。

尽管通常所说“古董”二字需以历史为尺度,但缘于钟表历史只有三百多年,无须像家具器皿般追溯到几朝几代,只要是不再继续生产的表款,就可称为“古董表”。

一只古董表,按鉴别的难易度和决定古董表价值的因素,可分为这几步:表盘、机芯、表壳以及带扣、证书等附属品。

和一位古董表专家聊天,他曾说,“一般所说的二手表,其软肋在于表盘的印刷。一方面是由于当年的丝网印刷工艺不过关,另一方面是由于材料工艺的不完善,从而造成了古董表表盘的字体成为鉴别品相的一个关键。与稀罕的瓷面珐琅或烧青面相比,印刷表盘的成本最低,质量不稳定,也终于造成了今天原装印刷的表盘的难得,而成为钟表原装度的首要指标。”

对于钟表品相的追求,催生了钟表的翻新打磨工艺,这一行当也成为古董表市场的专业户。工艺精湛的翻新高手的“作品”真的堪称精品,只有阅表无数的老表迷透过十倍目镜才能与原厂的工艺进行比较而辨别一二。

至于机芯的鉴别,与表盘的鉴别相比就没有那么直观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甚至得有维修经验才能胜任。不同型号和档次的机芯,总有一个基础机芯,这就造成了机芯零部件互换的可能。新手看起来没有多大区别,机芯也走得算正常,但老手就可以根据夹板上的铭文和色泽进行判别。

多年前的一些表友对是否开过盖、有无维修史等问题很是不屑,但很快就明白了“90%的表是修坏了的”的观点确有见地。二手表,特别是一些产量比较少的古董表,机芯结构特殊,零部件罕有,学艺不精事小,如果维修师傅仅仅是抱着修理一件机械制品的态度,十有八九要坏事。所以对于古董表的机芯的原装度要保持严肃的态度。

机芯的鉴别往往不在官方手上,因为技术上的原因,或由于资料文件的缺失,而造成机芯鉴别的难度和深度。比如今天您可以根据手上的PP 机芯和表壳编号,发邮件给PP 百达翡丽总部,花上100 瑞郎,就可以补一张注明出厂和售出日期、但对于机芯和表盘原装度不评论的“证书”。

表壳的翻新就没有多大技术含量了,纯手工。对于一只古董表来说,有正常佩戴的痕迹或维修时留下的小划痕,只要保持原装度,总可以接受的。二手表贩为了迎合一些人对外观的要求,大刀阔斧、心狠手辣的例子层出不穷。一不小心,这类表真的就成了“两手”,很难有下一手承接。

至于带扣等手表附属品,就没有那么讲究了,一来本身不对手表造成功能性的影响,二来价值也不高。不过对于追求完整度的表友来说,配有原装带扣的手表,价值就看高一点。而像大部分的古董表,在当年是将表头和带扣分开销售的,今天的原装扣,一扣难求也就不足以为奇了。至于像表盒、证书(有称“出世纸”)等是否奉上,则见仁见智,因为这类东西后配不难,除非您对像古董欧米茄的“星座”银表盒这类特别包装有所追求。

民间是二手表的最大市场,而像古董表这样的二手表鉴别也在民间。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需求,哪里就催生专家。如果阁下有心入手二手表,特别是古董表,一个浮沉于表海多年的老表迷随行是必需的。

收藏古董表,选准收藏的主题至关重要,主题的选择可以显示出收藏者独到的眼光。

A.品牌

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专攻自己喜欢的一个牌子。在国际上,经济实力最雄厚的收藏家喜欢收藏四大顶级名牌――百达翡丽、江诗丹顿、爱彼和伯爵,但这并非是一般收藏家所能承受的。现在大部分收藏表者将目光瞄上二三线牌子,比如欧米茄、浪琴、罗马、梅花、雷达等。以专收劳力士牌子的人最多。这种收集有利于对该品牌的研究,收集多了,就是一部该品牌的生产发展史。

B. 门类

以古董表的门类为收藏主题,它所涉及的范围要比牌子类更小。以收藏劳力士品牌为例,它的款式之多,也非一般人所能投资得起的。另外,收藏目标可以瞄准某一专门用途的表型,例如运动表、航空表、万年历表、军用表、衣饰表、珠宝表、医生表、铁路表、航海表和天文台表等。

C. 年代

以年代为收藏范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以年代为收藏主题的方法通常将20世纪前划分为19世纪后期、中期、前期,18世纪后期、早期。20世纪后可划分为20世纪初期、20至30年代、40年代、50至60年代。一般来说,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挂表时期,之后是手表时期。

D. 材质

有人喜爱18K金的雍容,有人喜爱铂金的高贵,有人喜爱不锈钢的沉稳,还有人喜爱塑料的轻灵。通过专收同一材质的手表,可以形成自己喜爱的收藏系列。

E. 纪念

纪念表通常是为纪念一些重大的历史题材而隆重面世的,且代表了各厂商的传统精髓。如日本西铁城公司为纪念生产标准型手表20周年而特制的超薄型手表,做工精美绝伦。为重大事件生产的纪念表多数有编号,一些特殊编号常被收藏者追逐,如1226号诞辰百周年纪念表、1997号香港回归纪念表等。

第9篇

【关键词】传统服饰元素;现代服装设计;意义;应用

1传统服饰概述

1.1概念

服饰不同于服装,它如头饰、纹饰一样,是一种附着在具体物质上的饰品,用于装饰、美观作用。就服饰的概念而言,它指的是附着在衣服上面的图案、花样、纽扣以及胸针、腰带、项链等各种饰物,是除去衣服本体之外的包括首饰、鞋子、帽子在内的所有物品。服饰所展现出来的是人们一种个性化的装扮行为。

1.2传统服饰元素的特点

由于传统服饰元素是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感染下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体现出了浓厚的中国传统特色,是我国悠久璀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书法、中式家具、民族风格建筑等都可以以某种形式参与到传统服饰元素中去,作为现代服装设计的重要素材来使用。就传统服饰元素的特点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服饰元素风格具有含蓄、简约、保守的特点;其次,在造型方面,传统服饰体现出了宽松、平面的基本结构特征。如唐代的长裙曳地、汉代的广袖长袍、清朝的满服等,在造型方面都基本上体现出了这一服饰特征。其目的是借助飘带、披肩、广袖等来达到一种虚实结合的人体衣着装扮效果;再次,从色彩构成方面来看,传统服饰元素具有重彩调构成的特点。且不同的色彩以服饰元素被运用到服装当中,能够对服饰所有者的身份、地位起到很好的彰显作用。如,象征贵族的赤、青、黑、白、黄;象征身份卑微的绀、紫、红、缥等多为颜色亦深亦浅的中间色。在服饰着色上唐朝更是有“一品红、二品紫、五品朱、七品绿、九品青的”的说法;最后,我国传统服饰具有重装饰的特点,强调通过装饰图案来发挥出一定的表征作用。除此之外,我国传统服饰元素还具有工艺考究的特点,手绘、镶、嵌、盘、绣等都是其具有代表性的制作手法,其工序繁多、考究是其他国家服饰所无法比拟的。

2将传统服饰元素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的意义

2.1有助于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传统服饰元素是在历史发展的产物,是民族文化在传统服饰上的进一步延伸。在服饰制作工艺逐渐精良化、科技化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在继承和学习传统服饰元素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其独有特色,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对其进行新时期的改良,以促进传统服饰文化在21世纪的良好发展。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自然风潮”“民族风潮”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兴起,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广大消费者都对传统服饰元素给予了深刻的厚望,希望借助传统服饰元素能够激发起设计师新的现代服装设计灵感,给予消费者多元化的装扮体验。

2.2有助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全球经济、文化、科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当中,做为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统服饰元素对于我国多元化文化特质的表现能够通过媒介作用的发挥,将这些文化内容带向世界,使世人看到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灿烂所在。如,影响范冰冰近年来在国际影展上穿的“龙袍”“鹤裙”等,除独特的服装设计外,都凭借着礼服上精美的传统服饰元素使外国人大开眼界,引起了世界对中国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

3传统服饰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服饰元素发展至今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丝滑亮丽的丝绸、舒适自然的棉麻,象征吉祥的龙、凤、牡丹、祥云,做工考究的盘扣、刺绣等等,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面料、图案、饰物已经逐渐被服装设计师们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去,并形成潮流,来影响人们的穿衣装饰习惯。

3.1传统服饰理念的应用

中国传统服饰元素是在传统文化深刻的影响下而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因此其在理念上具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如对自然、喜庆、稳定、吉祥、丰收等理念的追求,这些情感、理念借助于独特的传统图案造型体现出来。设计师在进行现代服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对传统服饰图案造型元素内涵的挖掘,通过对各种图案的重新设计、创新来将其合理的应用到对现代服装的设计中来,以此来形成风格独特的艺术效果。

3.2传统服饰纹样的应用

纹样是传统服饰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凭借多变的样式,得到了人们的喜爱,是我国传统人文精神和审美理念的重要体现。随着近年来复古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纹样被现代服装设计师们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去。具体来讲,传统服装中的盘扣、立领以及门襟等这些具有一定象征意味和实用性的纹饰,不仅是传统服装的点睛之笔,在现代设计师的手中结合具有现代特征的服装剪裁,能够将穿者的气质很好的体现出来。如,一些设计师将旗袍与西方的传统礼服相结合,上身保留旗袍具有代表性的盘扣、斜边门襟、立领,下身采用西方独特的大蓬蓬裙,整体图案采用简约化的符号、图腾纹样,但运用现代的印染、压纹等工艺进行表现,去除西方浮夸的服饰元素,整体给人以高贵、简约的感觉,将女性含蓄式的优雅很好的展现出来。总之,在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今天,人们对服装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服装设计行业更是竞争激烈。传统服饰元素不仅内容丰富、多变,其当中体现出来的高深理念更是被越来越多现代人们所喜爱,同时穿着具有传统服饰元素的服装也成为人们展现自身个性、修养的一种表现。而服装设计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实现创新式设计,对传统服饰元素的应用和研究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陈红珊.浅谈中国传统服饰工艺元素在现代纺织服装业的运用[J].艺术探索,2009(01).

[2]周棣.具有中国特质的服装设计——以“花栖树”女装品牌的具体设计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第10篇

怎样练好太极拳,算是老话常谈,可能令人耳中生茧。练好太极拳,是习太极拳者终生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每一位习拳者都能如愿以偿,很多人带着无限的迷惑与遗憾,在攀登太极拳巅峰的路途上停滞不前。

京城已故太极拳名家杨禹廷公,一生修炼太极拳,可说是达到了“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意境。他原地不动,不见有什么动作,就能将人拿起一米多高,放出几米远,见者叹为奇观。先生拳艺虽高,但仍每天盘拳不辍,直到九十五岁寿终。他生前留下许多习拳心得,如“不要到外边瞎推,要好好练拳,太极拳就是两个势子,一阴一阳,一通百通”。盘太极拳对于习拳者是十分必要的,是每天的必修课,就算修熟了、通了、懂了,每天也要盘拳。杨师自幼养成每天盘拳的习惯,即使有人请客赴宴可以不去,但不能不盘拳。他盘拳循拳理拳法,十分规范,神、意、气内外相合,行功走架上下相随,每一个动作都是从脚下节节贯穿到手,但似乎又不像,外行看上去只是两只空手循着弧形飘舞。但内行若专注看他盘拳,就不难看出其中功力。老拳师一般每天盘六趟拳,有时要盘八趟拳,即左右、正反二趟,左单手正反二趟(右手松垂不动),右单手正反二趟(左手松垂不动,只走意念),无手(左右手松垂,脚下走步法)正反二趟。几趟拳练完,以每趟拳45分钟计算,也要六小时,这还不算练单势和推手的时间。他和学生推手每人推五分钟,四五十位学生加起来,总共要推手三四个小时。有几位店铺老板跟他推手,先生只是松柔化解对方来力,并不摔跌这些财神,对方推累了休息,再换人推,加起来每天几个小时。没有深厚扎实的功底行吗!

老子《道德经》说“道法自然”,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细细琢磨就会发现,他的学说和思想是很有道理的。老子说的“善人”,在这里不是指善恶之“善”,而是指敬业者,“善”的对立面是“恶”,即“业不勤”者。如果习太极拳者不用心钻研修炼,则不如不练。

太极拳常练常新,这是中外太极拳爱好者的共同体验,也是太极拳艺术的魅力,是太极拳的文化品味,是太极拳的迷人之处。怎样练好太极拳呢?说来十分简单,做起来又十分艰难。但还是有一些基本道理可循,即不但要遵循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按太极阴阳学说规范动作,还要以安静平和的心态,从神、意、气和手、眼、身、步上下功夫。盘拳修炼,不要只想着练拳,那就什么也没有了。太极拳是人体松柔动态运行的艺术。其中切忌三不动:一没有动意;二不主动;三不妄动,像手表的表心。应该一环套一环,丝丝相扣,一动无有不动,中正安舒,上下一条线,手上虚灵空手转,脚下阴阳变动。这样盘拳,立身中正,手也按阴阳变动,到此太极拳的“味道”便显现出来。太极拳是高品味的拳术,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拳理源于《易经》、《道德经》,其中有孔子的影子,也可以找到孙武的思想。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只有积极地继承祖先流传下来的光辉灿烂的太极文化,然后才能谈得上发展,不认真习练,没有继承,更谈不上发展,那只是亵渎。

打开太极拳理论宝库,太极拳的拳论、拳经、拳谱、拳诀、拳歌等太极拳之经典著作不计其数,这是历代拳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值得我们细心咀嚼、消化和体会。

总之,破译太极拳的奥秘,除遵循法理之外,还需要认真去练,心炼、气炼、意炼、神炼!〖JY〗

第11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内容;特征;完美结合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按照各民族不同的审美习惯、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按照民族认同的“美的规律”“美的法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而流传至今的世界的舞蹈艺术。而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都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经过千百年的继承、发展和积淀所创造出来的舞蹈文化的结晶。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学者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你跳个舞给我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民族的人。”因为这些学者可以清醒地认识到,研究舞蹈文化就是在认识人类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应当意识到“人体”自身的美的时候就必然会选择自身为“第一审美对象”,必然会顺其自然地选择自身作为抒发生命情感的载体。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也是许多原始民族的“文化焦点”,直到今天,许多民族还保留着自己的特色鲜明的舞蹈文化传统,甚至有的舞蹈文化还作为国家象征而得到推崇。因此可以说,不了解舞蹈文化,就不能说完全了解舞蹈这个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今天所言的历史是经过考证、经过修辞的文字的历史。舞蹈文化是一条奔腾的历史长河,是舞蹈审美的观照物,而舞蹈审美则是一簇燃烧的求索之火,透射着舞蹈文化的真谛。

1.肢体语言美

舞蹈是身体艺术的极致,舞蹈通过肢体动作将人物的感情、性格特征、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意境创造表达出来。“肢体动作”是舞蹈的“语言”。身体语言在自然表达中逐步丰富,身体因之获得了强大的表现力。一般来说,作为舞蹈艺术之物质媒介的舞蹈演员,都有着漂亮的容貌,婀娜的身姿。也就是说,构成舞蹈的美的物质媒体——人,本身就是美的。舞蹈动作作为人体的艺术表现,更有着特殊的、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艺术表现功能,有着一种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许多世界文学名著或其他一些语言作品被改编成舞蹈、舞剧,或是人们用舞蹈、舞剧来表现某一题材内容时,表演者用动作表情表现故事情境,常常会产生一种其他某些艺术难以达到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生活中任何一种素材,无论是静态的花草、树木、桌椅,或是动态的谈话、爬梯、等待,甚至是抽象概念的空间、速度、力量、平衡等,也尽可以用表情性动作、表意性动作、装饰性动作去表现,从而产生特殊的审美效果。世界各民族的舞蹈,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各自永恒而独特的魅力。芭蕾舞以“开、绷、直、立”为美,中国古典舞则以“拧、倾、圆、曲”为美,各民族民间的舞蹈的呈现,更是纷彩绚丽、千姿百态的美!

2.强烈的抒情性

舞蹈善于用肢体动作抒发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人的精神面貌。强烈的抒情性是舞蹈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舞蹈表达强烈情感的直接形式。《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德国艺术史家恩斯特·格罗塞说:“再没有别的艺术行为,能像舞蹈那样转移和激动一切人类。”可见舞蹈艺术是情感表达的极致。这种动态艺术所显示的生命之美,比静态的造型艺术和抽象的语言艺术及空灵的音乐艺术更有力度。任何一种情感的存在必然有其社会根源,情感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互相交汇的产物,也是个人社会交际在个人意识空间的映射,人们很容易通过情感产生共鸣。舞蹈以其特有的表现手段,通过肢体语言对现实生活的高度概括来深刻反映人的内心世界。舞蹈形象是人类情操的高度升华,它以鲜明的美感和强烈的抒情性深深感动着人们。舞蹈以情感为动力,以艺术化的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以外化的人的思想与情感作为美学特征。舞蹈家将客观生活的情感融合在肢体语言中,通过艺术表演将情感表达给观众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肢体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所以,身体是艺术表现的最直接的媒介,身体艺术是最具直接感染力的艺术,而舞蹈是身体艺术的精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它可以把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可以激起人类的情感或是唤起人类在情感上的共鸣。而这种情感,也正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需要和渴求的。

3.舞蹈艺术编排的独创性

舞蹈的独创性是舞蹈的生命源泉。创新意识对于舞蹈艺术而言,犹如阳光、空气和水之于生命。舞蹈文化包括舞蹈审美的发展,是以创新意识为根本动力的。创新是形成舞蹈审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纵观舞蹈发展的历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都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程式化、格律化的长期稳定,甚至是停滞状态下开始寻求新的创作观念,寻求全方位的探索,获得长足的进步的。而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提高,当那些陈旧的主题和内容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时,就需要有一些“精品”应运而生。所谓“精品”正是要靠创造性的劳动来打造。纵观古今中外优秀的舞蹈作品,几乎都具有创新的艺术风格。今天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在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提高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在精品工程实施的五年里,相继涌现出了大批彰显国家艺术水准的舞蹈作品。

总之,舞蹈是包罗万象的艺术。鉴于舞蹈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在其传承中也一定给舞蹈艺术带来综合性的审美特征。舞蹈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魅力。同时,舞蹈又与其他各门类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舞台表演以“舞”为中心,而音乐、美术、戏剧、文学、武术等都可以成为舞蹈的辅助手段。舞蹈精彩绝伦、音乐动听感人、舞美神奇变幻、道具造型逼真、剧情扣人心弦、内涵丰富雅致,舞蹈也可以气势恢宏博大、多位一体,这正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品位,铸造了独特的舞台魅力。但是,舞蹈的综合性也存在着一定弊端,在多位一体的交融中,如果出现配合不当,也很容易使整个作品受损,成为各种门类艺术的拼盘。只有避免这些问题,循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从其他艺术门类中碰触灵感、汲取营养,但又不让其他因素在作品表现中喧宾夺主,让舞蹈和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等姊妹艺术结合得丝丝入扣,才能将舞蹈艺术丰富的审美内容和特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舞蹈文化和舞蹈审美机制应该相互作用、相互交织,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妙的作品,才能使观众闯入玄妙的、美的舞蹈世界。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

[3]瓦尔特·索雷尔著.欧建平译.西方舞蹈文化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0.

[4]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主编.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第12篇

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最南端,地处南岭北麓与粤桂接壤,是全国瑶族人口居住最多的县,江华瑶族能歌善舞,长鼓舞就是瑶族人民特别喜爱的代表性舞蹈。

长鼓舞源远流长。瑶族民间传说瑶族祖先盘王死后。子孙们做起长鼓击打歌而舞之祭奠盘王。这就是长鼓舞的由来。史籍对瑶族长鼓舞也有记载,晋朝干宝在《搜神记》中写到”……用糁杂鱼肉扣槽而号,以祭盘瓠,其俗至今……”号,歌也,扣槽,敲打动作也。虽然写得明显,但也可以说是边歌边击“鼓”祭祀盘王吧。到了唐朝,记载已经十分清楚。樊绰在《蛮书》中写道:“俗传正月鸣鼓连腰以歌…俗三月八日为大节,以陈词享振铎击鼓师舞为敬也。”描写了瑶族人民长鼓舞的习俗。瑶族的经典文献《过山榜》中也记载了长鼓舞的来源。隋文帝开皇二年(582)的《榜文》记述道:“……长腰木鼓……儿孙连手抱臂,呵呵跳唱,作乐三天三夜惊天动地。”在岁月的流逝中,瑶族人民不断地将生产生活的实践加以艺术提炼,糅进长鼓舞中,使长鼓舞的内容不断丰富,艺术不断完善,成为瑶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长鼓最初是将原始树干挖空逐步发展成绷绳式、横背式、手持式,多用空桐树、梓木做成,中间小,两头大,状如喇叭,并挖空,蒙以羊皮或牛皮,鼓身有彩色龙凤花纹,并在两头系上彩丝。长鼓有大有小,大2.4米,口径达20厘米,6对彩绳将两端拉住,绳子中间用竹片绞住,以调整松紧,调适鼓声,可抬着打,亦可吊在对上击打,鼓捶为沙包,击打时,声音洪亮。这种长鼓主要游行在平地瑶地区,每年金秋十月盘王生日期间,平地瑶的各村寨都要派出长鼓队,汇集到盘王大庙举行赛鼓会,看哪个村寨的鼓做得最好鼓声最为洪亮,从而评出鼓王,悠远洪亮的长鼓声此起彼伏,汇集成奇妙的乐章。小的长鼓造型精巧,鼓身仅有56厘米,口径只有6厘米,便于舞时手持。长鼓舞的动作一般有36套,复杂的有72套,内容上可分制鼓、造房、生活、自然景观摹拟、祭拜等等。制鼓动作有寻树、砍树、背树、锯树、挖鼓心、放鼓等:造房动作有选屋场地、砍毛草、量地基、盖屋、压屋顶等:生活动作有春米、磨米、筛米、打铳等;耍鼓动作有约鼓、比鼓、十八响等;摹拟动作有小莲花、大莲花、扫地莲花、雪花盖顶、画眉走路等;祭祀动作有启步、拜鼓等。握鼓的方法有阳手(手心朝上)握黄鼓、阴手黄鼓、阳手直鼓、阴手直鼓、正竖鼓、反竖鼓、上阳斜鼓、下阳斜鼓、上阴斜鼓、下阴斜鼓等。基本的鼓花为竖莲花、平莲花、斜莲花、莲花盖顶等。基本脚步为点步蹲、右点靠步、大八字步蹲、丁点步蹲、弓步蹲、箭刀步、拐腿蹲、走角、穿堂、走路一、二、三、四、行路、跳鼓、走鼓、游鼓、休息、走三胎等。

每当春节或庆贺丰收、起新房、祭祀仪式都要跳长鼓舞,通常在堂屋举行。若是到外村外寨或联合聚舞的则在村里较宽敞的地方举行。受邀跳长鼓舞,当到达主家门前时,乐队便立即吹奏《进房牌》唢呐曲,进入堂屋后,主人摆上自酿的米酒招待,俗称吃“脱鞋酒”。长鼓舞的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4人、8人、大群舞。4人合舞为男女各二,男女错开,每人占一方,面对舞是面对面的舞蹈,舞者左手握鼓腰,右手击鼓的两端,每个动作东南西北各做次,即舞完一套动作,回到原位后再做另一套。动作程序是每做一套动作,先做一个平莲花或大莲花的程式动作,再做舞蹈的内涵动作(如起屋),做完一个方位,用“走路”或“走解”换位,再接程式动作,以此类推。较有特色的是“桌上长鼓”两个舞者在一张四方桌上围着烛火穿来转去地舞动,动作紧凑,热烈。数人合舞是大型舞蹈活动而用之。

由于瑶族有不同的支系,语言、习俗、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差异,其反映在长鼓舞动作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有的打法比较活泼,动作带跳跃性,节奏较快,花样变化多样,常有“武打”之称;有的比较稳重,有微小的颤动,动作温和缓慢而且较柔,节奏较慢,常称之为“文打”。

长鼓舞的特点之一是屈膝、稳健、有力,舞时不论高桩(两腿半蹲)矮桩(全蹲),还是行进跳跃动作时,都是两膝弯曲,再现了瑶族人民在山坡上的生产生活环境。

长鼓舞的另一特点是“曲”、“拧”,每次换位的姿态都必须保持“曲”的线条,拧身而过,长鼓贴身而舞,动作不能过大,必须非常紧凑严紧。

长鼓舞的音乐以唢呐为主,辅以奏鼓。据场地和时间的区另,分为“大吹大打”、“小吹小打”。大吹大打一般用于还盘王愿时而舞,以两支唢呐主奏,用大鼓、大锣、大钹、挽锣、钞等打击乐配合,庄严隆重。小吹小打多用于喜庆等场合,亦以两支唢呐为主奏,用小鼓、小锣、小钹、挽锣、抛锣等打击乐配合,显得热闹活泼。其曲牌两者通用。唢呐音色清脆,悠扬悦耳,增添了长鼓舞的喜庆色彩。

长鼓舞是瑶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之一,2008年收录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同时成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产保护对象,2007年瑶族长鼓舞,被推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长鼓舞记载着瑶族的历史,它架起了瑶族和各民族的友谊桥梁。作为瑶族的一名文艺工作者,有责任把瑶族长鼓舞传承和发扬下去,让它的魅力永远绽放。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江华民族歌舞剧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