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揠苗助长教案

揠苗助长教案

时间:2023-01-24 13:35:31

揠苗助长教案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1

寓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往往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揭示一个道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占有一席之地。一位教育名人曾说过:“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但是,观察我们语文课堂中的寓言教学,包括一些名师的寓言教学,感觉未能将寓言教学提升到这一高度。以下两种现象尤为突出:

一是教师把寓言当笑话来教。可能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寓言大多内容奇特,主人公往往非常“奇葩”,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怪诞离奇,让人读了忍俊不禁。或许是因为有趣,我们一些教师把寓言当作笑话来教,着力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有趣之处,并展开交流。学生也把寓言当笑话来学,一味探寻其中的让人发笑之处,不及其他。如,教学《揠苗助长》,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农夫做事可笑之处,并表演出来。于是,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可是,因为缺少深入的思考,学生的体验是肤浅的,所得是非常有限的,更谈不上思想的启迪。

二是把寓言当成扩写材料。大多数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平实。一些教师不去思考寓言为何有这样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认识感知它的魅力,反而把寓言当成扩写材料,让学生去找扩写点,在课上进行补写、续写、扩写练习。能在教材中找到“不足之处”,学生也比较兴奋,于是,阅读课变成了写作课。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之下,学生交流写作内容时也很兴奋,甚至激动——感到自己超越了作者,超越了教材。如教学《揠苗助长》时,有的教师就让学生在课文中找扩写点,并进行扩写练习。于是,学生着力刻画农夫守望庄稼时的焦急,揠苗时的细心、认真、辛苦,回家后的喜形于色。听学生读着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的作文,教师表现出的是满意与满足,却不去引导学生反思:作者为何不这样写。

为何会出现以上现象呢?是我们教师对寓言缺乏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没有能从文本特点出发设计教案、实施教学。教学寓言时,以下两点是必须认识到:

一、貌似荒诞的寓言来源于现实生活

不少寓言故事中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十分怪诞,叙述的事情十分离奇,似乎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见到。其实不然,这些被讽刺的人与事正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如《刻舟求剑》中的楚人,不懂事物的发展变化,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让人啼笑皆非。生活中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的教条主义者难道少吗?不少人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巨大阻力。很多寓言出自古人的作品,这说明一些貌似荒诞的人和事从古到今一直存在于生活之中。这些寓言的作者们不但敏锐地察觉到了,而且“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短小的故事揭示出来,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掩卷深思,得到警示。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帮学生建立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我们自己一不小心也可能会成为故事中的人,或做故事中的事。只有这样,寓言教学的人文性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也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

二、内容的呈现形式与表达目的相适应

为什么大多数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平实呢?这其实是由其表达的目的决定的。作者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道理,而不在于铺陈故事情节。读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握故事内容,明白其中寓意,是作者所要达到的效果。正是这种短、平、快的特点,让寓言广为流传,经久不衰。这对于我们的作文教学,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些教师一味要求学生的作文要内容具体、语言生动。结果,不少孩子的作文语言堆砌,情感虚假,不知所云。其实,小学生学作文,首先应该学习怎么根据自己的目的,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让人读得通,看得懂,然后再去追求具体、生动。学生如果确实具备了较好的语言基本功,教师就要指导他们选择与写作目的相匹配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寓言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合适的练习,引导他们感悟或学习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不能让学生误以为篇幅短小、语言平实是寓言的缺点。

基于以上思考,我以《揠苗助长》为例,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检查自学,初解课题

1.揭题,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⑴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出示生词:

宋国农夫 十分焦急

筋疲力尽 兴致勃勃

纳闷 枯死

指名读,正音。

3.检查课文朗读。

请4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出示:宋国有个 ,因为想让 ,就把 ,结果 。

4.这个故事的内容,用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

。揠苗助长的——揠,意思是 。所以,揠苗助长也就是—— 。

二、入情入境,感知文本

(一)农夫的“急”

1.引导学生说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农夫。(板书:急)从哪一小节最能看出农夫是个急性子?(出示第一小节)

2.学生自由读第一节,从这一小节的哪些词语特别能看出农夫的急?在下面画上横线。

3.交流:为什么画这些词?(抓住“天天” “巴望”“总觉得”“一点儿也没有长”“十分焦急”,引导学生体会农夫的焦急)

4.指导表情朗读。

5.从第二小节感受农夫的急。

6.回顾学法,引导学生用先找关键词语,再读好词语,然后读好句子的方法继续学习第二节。

7.交流。抓住 “筋疲力尽”想象农夫累成什么样儿,引导学生换用四字词语来说一说,想一想为什么会累成这样。

8.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手中的一棵小禾苗,你这会儿想对农夫说什么呢?

9.小结。大家比农夫更懂得植物生长的规律。

(二)农夫的“傻”

1.要求学生思考第三、第四小节该怎么读,同桌讨论,练习。

2.交流。

(1)理解“兴致勃勃”。要是农夫想要告诉儿子:“经过一天的劳动,每一棵禾苗都长高了。”这句话该怎样读?要是他想要告诉儿子:“一天的时间禾苗长高了很多。”又该怎样读?读出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2)明白农夫的错误行为。过渡:不管农夫是怎样说的,我们都感觉到,农夫虽然很累,但是,心里却是喜悦的。可是,他的儿子却很——(纳闷)为什么?看来,他的儿子也知道植物的生长规律是不可违背的。齐读最后一节。

3.体会农夫的“傻”,思考农夫拔禾苗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板书:枯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用一个字来评价农夫。(板书:傻)

4.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感受这种现象的普遍性。

三、联系实际,明白寓意

1.让学生编故事讲一讲。

出示一幅果农使用膨大剂导致西瓜爆裂的漫画。

有个 ,整天想着要让 ,心里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 ,给 。回到家里,他 。

过了一段时间,他到田里一看,发现 。

小结强调:用了很多膨大剂。瓜农和农夫一样,是个急性子的人,他们都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做了傻事,看来这种现象可真不少!

2.引导学生思考。

读了寓言故事,还有老师与大家分享的这幅漫画,结合我们生活中许多急于求成的事例,你有什么收获?

3.小结,升华感悟。

看来,禾苗有禾苗的生长规律,西瓜有西瓜的生长规律,孩子有孩子的成长规律……

四、复述故事,作业巩固

1.复述故事,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2

时展到今天,在我国步入现代化的历程后,无论是教育水平、社会环境,还是家长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孩子们的学习的要求却是越来越高。为了将来学习好,才学会说话就要他们背诗歌、学写字;为了将来素质高,拼命地送孩子进这样班那样班;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挑战,让孩子很小就要学习外语,美其名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其内在的规律的,不顾规律,最终会得不偿失。学校也好,家长也罢,对学生进行不合年龄和身心特点的过度教育,必然造成教育的失衡,最终影响孩子的成长。下面笔者对"揠苗助长"似的教育作一点剖析。

1.过分的关心

在中国的家庭,常常可见这样的现象,比如小孩子被凳子绊倒了,倒在地上大哭。妈妈就会急忙走过去抱起孩子,然后一边拍打着凳子,一边安慰孩子说:"宝贝不哭,就是这个凳子坏,妈妈打它。"这就是我们的家长!这样的教育让孩子觉得,自己出了问题是周围人、事的问题,与自己无关。而不少发达国家的教育就不是这样。曾看到一个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家批评类似上面事情的母亲:"这跟凳子没关系啊!是他自己不小心绊倒了凳子,结果是他自己造成的,并非凳子的错。你应该让他知道,如果是他自己做错了什么,责任应该由他自己负。这样,在他长大后就会懂得,在他与这个世界发生碰撞时,他该负些什么责任。"想必这个例子对我们有启发意义吧。

现在的孩子,条件越来越好,在家里他们是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围绕着他们转,吃穿用度都由着他们。作为长辈,为了下一代的"安全",上学送,下学接,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即使明知孩子自己能做,长辈也要越俎代庖,生怕有什么闪失,如此等等。这种过分的关心,让孩子不能培养起生活能力,连自理能力都没有,不是常看到有考上大学却因不能自理而辍学的学生的报道吗?更严重的是使孩子很少有机会体验挫折与失败,极易形成自私、自负、自傲的品质,与他人相处,总是先考虑自己的需求,而不考虑他人的存在。

这种过分关心的"揠苗助长"似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失却了自我,丧失了能力!值得警惕。

2.过重的压力

好多社会人士都感叹,现在的孩子书包越背越重,作业越做越多!很多学生每天的作业都要做到很晚,同时,月考要排名,期中、期末更要分出三六九等……为人父为人母的,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别人,节假日拼命地送孩子上什么英语班、钢琴班、书法班、美术班等等,叫做什么"适应未来的需要"。与其说父母这种教育只是发自初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不如说其实只不过是"拔苗助长"式违背规律办事的教育方式。

繁重的课业负担,高考的压力,使得不少学生感到生活无味,甚至造成一些学生心灵扭曲。时不时看到的学生自杀案、杀母案、杀同学案,早已为社会敲响了警钟。究其原因,多半是忍受不了学习成绩差,或者学校、老师、家长的压力。

当然,不是说一个人不需要压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度的压力有助于调整心理,激发活力。本来,班级、学校的排名排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给学生这种"压力",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绩情况,让成绩落后者"知耻近乎勇"。但是多数情况是事与愿违,多数落后者不是"知耻近乎勇",而是感到"压力山大"。所以教育主管部门不准排名是有道理的。

3.过高的期望

的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不少老师、家长把学生的成功与自己的荣辱联系在一起。孩子没考好,家长参加家长会感到"无地自容";学生没考上重点,老师感到很挫伤……

其实,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心。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和希望,这是必须的,但一定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目标过高,会让孩子感到遥不可及,失去信心;目标太低,孩子会觉得不过如此,失去上进心。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帮助学生明确目标,鼓励并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然后再确定新的目标,再实现。如此循环往复,使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吸取经验,树立信心。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3

一、培养讲普通话的习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书面表达水平

作文和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可见说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写得好不好。翻开农村学生的作文本,文章的文句不通,文理不顺,词语单调,“土话”多是最突出的问题。可以这么说,当前广大农村学生说话训练远远不够,说话能力必须加强。口头语言是在直接的交际中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让学生有充分的说话环境。因此,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形成用普通话交际的良好风气,对提高农村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学生的书面表达水平普遍比农村学生高,这与他们都能使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无关系。

普通话的推广在农村小学一直实施不好,大多数的学生不论在家中或是在学校里都使用家乡话,笔者是个农村小学教师,因此深有感触。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活环境对学生的阻碍;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的努力不够,甚至是不以为然。推普工作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应有深刻的认识,下工夫排除推普工作中的困难,教育学生认识到讲普通话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交际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说话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义务教育教材的说话训练,中高年级在低年级的基础上作了系统安排。当然,说话训练仅靠基础训练中的安排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采用多种形式,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训练,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乐于说,说得好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成功的提问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心思想,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发挥。课堂提问切忌太深或太浅。太深的提问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大,学生绞尽脑汁,不得其解。而太浅的提问让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面对“是不是”“对不对”式的满堂问,学生想都不用想,习惯性的答案脱口而出,难有展现才能的空间。课堂提问应精心设计,才能发挥作用。

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对于概括性较强的题目,学生的思维难于一步到位。教师可以将题目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由分到总,寻找答案。如在教学《题西林壁》一课中,要让学生说说该诗所蕴涵的生活哲理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时,手中拿着一个球,左右两边颜色各不相同,通过提问“这个球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两边的同学会有不同的答案?”引发学生讨论得出了“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看待,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的结论,然后再把学生的思路引回课文中,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生活当中,有什么相同的情况?”学生的思路打通了,“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2.改变角色,置身情境

如果学生把回答问题当成一种任务、一项测试,那么,紧张感必定压抑了学生的思维。反之,如果把回答问题当做一次展示知识或个性的机会,则会兴趣盎然,积极发言。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课中,教师有意说出“农夫想出了揠苗助长的办法,禾苗一天之内就长高了一大截,这样子,过不了几天就能得到丰收,农夫真是个聪明的人!”班级顿时哄堂大笑,学生纷纷表示反对,说出理由,讲明道理,并联系到生活之中。

三、掌握说话的恰当时机,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1.课前预习检查,有备而说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不必局限于字词,可以从更多的方面着手。

2.课后总结,有感而发

课后总结的任务通常都是由教师来进行,这样不利于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让学生失去一个表达、交流的机会。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如设计“口述课文内容”“学了这篇幅课文,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联系生活实际,你有什么感想?”等说话题目,鼓励学生大胆说,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3.感受激奋情境,一吐为快

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刺激学生的说话欲望。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教师先进入角色,以哀伤、沉重的感情感染学生,让学生入情,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此时,学生对穷苦人民的深深同情、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充满了胸膛,当教师提出“小女孩的不幸遭遇表现在哪里?”“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惨命运?”“联系你的生活实际,你应该怎样珍惜幸福生活?”等这些问题时,学生情绪饱满,你一言我一语地畅吐心声。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4

1 从文本的矛盾处反思,超越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反思和批判对阅读内容进行审视、分析,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不迷信教材和教参,深入研究反思教材后,借助文本的矛盾处引发学生反思课文,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师:课文学完了,你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和课文的内容有没有矛盾?

生1:“有矛盾,禾苗都长在水田里,可课文插图中的田地黄黄的,像是沙地,没有水。”

生2:“水田里,一株株的禾苗是横成行,竖成列的,十分整齐,不像图上那样乱。”

生3:“我看见到禾苗里劳动的人都是卷起裤腿,挽起袖子的,从没见过穿着布鞋、袜子下田劳动的。”

生4:“我看图上画的不像禾苗,倒像玉米苗。”

生5:“‘一棵一棵’用得不对,禾苗应叫‘一株一株’。”

生6:“既然是禾苗,它一定还很小,即使向上拔,也只能高一点,高不了一大截。”

生7:“如果是水田,拔一下,禾苗是不会枯死的。”

……

师:是啊!书本也是有错误的。既然图文存在这么多矛盾,你们可以给编教材的老师提一提修改建议。

生1:把图中的旱地改为水田。

生2:把“禾苗”改为“麦苗”。

生3:把插图和课文都不改,在课后增加一道思考题:请你找出《揠苗助长》一课插图和课文中几个不合理的地方。

……

上述案例中学生精彩的发现与思辨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反思后的超越,正因为这种超越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摒弃了教材至上、教参至上的观念,师生在理性的探究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创新来自于怀疑,怀疑来自于反思。“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专家”的观念也已深深根植于师生的心田。

2 从教学的生成处反思,超越课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会生成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和事件。面对变化的课堂情境,教师要在情境中反思,将反思与教学行为融为一体,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适时改变教学目标,让教学超越课堂,展示未曾预约的精彩。

例如一天上午,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正指导学生做语文练习时,窗外下起了雪,同学们不时向窗外望去。面对这种情境,老师反思后对同学们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操场去观察雪,体验雪。”孩子们走出了课堂,走向了操场。他们或静静地站在雪中,或尽情地奔跑在雪地里,心随雪花飞扬,那分情意,那分愉悦溢于言表。十分钟后,孩子们回到了课堂,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写自已的观察体验与感受。一段段优秀的习作跃然纸上。

附学生习作片断:我情不自禁地走向雪中,去感受、去拥抱那细细的、绵绵的春雪。雪花在天空中飞舞,好像一个个跳伞的小精灵,又好像刚出生的小蜜蜂,还不会飞,跌跌撞撞,雪花飘落在树杈上,光秃秃的树枝变成了银条儿,向我们招手。

春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些白色的小精灵用自已短暂的生命为人们换来了无比新鲜的空气。我深深地呼吸着,五脏六腑像被清洗了一样。我真希望这雪永远留在人间。

“走出课堂,走向操场”,一次精彩的习作指导课结束了,此时留在师生心底的不仅仅是那场雪,而是冷静思考,自我超越的方法与过程。

3 从学生的心语中反思,超越自我

在教师所面临教育教学任务中,了解学生头脑中的想法是最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当我们开始从学生的眼中来看自已的时候,就可以了解“不同世界”的教学的另一方面,知道学生们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经历。针对学生的真实想法、独特体验进行反思,就能够更好地塑造教师的行为,帮助师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例如,一位教师教完《坐井观天》以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做说话和写话训练。很多学生都谈到青蛙跳出井口后觉得井外的世界更宽广,井外好。但有一同学却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向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教师示意这个学生坐下并随口说了一句:“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

课后老师批阅学生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说井里好的学生续写的故事:“老师,我还是认为青蛙呆在井里好。请看我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中浮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杈已刺穿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并不安全,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

面对学生的习作,教师郑重地写下了评语:老师错怪你了,你写得真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自己。是啊!面对学生的心语,这位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真正实现了自我超越。

4 从陈旧的行为中反思,超越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固有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在过去有它的重要作用,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理念引领下,更应该反思某些陈旧行为习惯的弊端,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变换方法,超越习惯,形成更为科学的教与学策略。

例如批低年级学生的作业时,老师们习惯用“√”和“×”来告诉学生作业的正确与否。结果有的学生看到作业本上有许多“×”后立即把本子盖住,怕被同学看到;有的学生偷偷地把本子藏在桌洞里就出去玩了,好像错题与他无关。面对这一现象,有位教师仔细分析后改变了以往作业批改的方式,用“?”代替了“×”。发现学生作业有错误时,就在错字或错题后边打了个“?”。自从用了“?”后,孩子们看到错字后会立刻皱起眉头,观察思考并及时动笔给予更正,速度很快。改对了,这位老师在下边打上“√”,如果作业中的错误没改对,“?”仍不动,似乎在盼望着学生去思考,去检查,直到改对为止。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5

饶州自元丰①末朱天锡以神童得官,俚俗②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③能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④,以竹篮坐之木杪⑤,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中间此科⑥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选自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

【注释】

①元丰:宋神宗年号。②俚俗:民间。③粗:大概。④五经:指儒家推崇的五本经典著作。⑤杪(miǎo):树梢。⑥此科:指专考幼童背诵经书的"神童科"。

【译文】

饶州从元丰末年时,有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儿凭借神童得到了一个官位,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预先就商量好价钱,教完一种经书,就给他们一些钱,白天黑夜(让这些小孩)苦读。在这期间,神童科被废除了好长时间,政治和谐后又重新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就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不是读书的料,苦读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慕(2)绝(3)终(4)中

2.翻译

(1)昼夜苦之。

(2)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死者,盖多于中也。

3.对于文中提到的培养神童的做法,你如何看待?

【参考答案】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6

关键词:课堂提问 误区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114-0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在对小学英语教学策略的阐释中,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构建充满生命的课堂教学体系。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是在师生互动中得以实现的,而课堂提问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节教学进程,活跃大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苏联教育界曾倡导“问题教学法”,现已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方法之一。有资料表明:多达80%的课堂时间被用于师生之间的提问和回答。

一、常见的误区

反观当下的小学英语课堂,现在的课堂提问已被“师问生答”、“一问一答”、“分组问答”的陈旧模式所垄断,形成了“千人一面”,使课堂提问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作用。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相当一部分课堂只将提问当作组织教学的手段,主要教学内容仍有教师讲解完成,就整个思维过程看,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课堂的主人仍是教师。本文试对课堂提问的五种误区(即课堂提问的沼泽地)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课堂提问的对策,与读者商讨。结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总结以下六种课堂提问误区:

(一)明知故问型

明知故问型即所提的问题双方都知道答案,课堂交流缺乏信息差。所谓信息差是指一方获得了信息,另一方不知但又渴望获得此信息以保证交际活动的通畅进行,这样才会产生信息交流。当前,这样的课堂提问非常普遍,看似学生对于知识掌握也很好,其实这样的问题显得有些肤浅、平庸,缺少信息差,学生在这样的问答活动中并不能激发思维的涟漪;对于教师而言,首先是问法单调,缺乏思维的深刻性,缺乏交际性,无法引起学生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没有过渡的情境下,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链的设计不仅出现了思维的断层,没有起到为新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的铺垫作用。从语言交际的意义上来看,也无法构成有意义的交际,更谈不上提升语言学习的效益。

(二)揠苗助长型

小学生所具备的词汇量比较少,有的教师往往把握不住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走向了“明知故问”的另一个极端,即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致使提问变得毫无意义,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上的“揠苗助长”主要呈现出两种样态:一是课堂表达的语言知识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所提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超出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这本该是六年级语法板块的知识,所以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根本无从下手,这样的提问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句简单的发问中,既出现了season及best两个生词,句式本身亦超出了学生的语法认知结构,语言学习活动自然中断。

(三)举手专利型

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能兼顾学生个体和整体,不顾及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弱,任意抽“举手”学生回答,结果产生尴尬局面。或者为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总是倾向于让优等生回答,从而忽视了后进生, 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的学习分野现象。举手专利的学生越来越好,差而不问的学生越来越差,不利于整个班级的均衡发展。而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给予充足的等待时间(waiting time ,即让学生思考的时间) 就急于得出答案,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变相体罚型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总有些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思想开小差。所以有些教师借提问之机,实行“惩罚”。如对学生一时答不出或答错,常常是严厉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给学生一个“难堪”,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追求进步。殊不知,教师这种粗暴的做法大大地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人格,使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丧失殆尽,并且与教师的对抗情绪也随之越加强烈,结果是“破罐子破摔”,愈来愈差。

(五)过于封闭型

有的教师提问过于单一,有时封闭问题过多,因为封闭性的提问都是以“yes”或“no”来回答问题,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不加思索,带有猜测的成分, 甚至我们的孩子只要听见英语老师问“Yes” or “No”,不管听懂与否,回答都是“Yes”。如:“Do you like monkeys?”,“Shall we go there by taxi ?”,“Are you taking any medicine ?”等等,学生只是Yes或No回答,很难启发学生的思维,不便于引发一些深层次的话题。所以英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六)未有反馈型

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缺乏应有的反馈,不给任何评价便开始讲解正确答案或重复学生正确的答案。结果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受到挫折。个别教师甚至对学生不尽如人意的回答使用一些讽刺、挖苦的言语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师生关系走向对抗状态。这是课堂提问艺术中的大忌,教师一定要在学生的回答后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

然而,教师在每位学生回答问题之际做出任何反馈。在教学活动现场,教师的即时反馈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一是通过反馈让学生明确自身答复的准确性;二是通过教师的反馈能够进一步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二、矫正的策略

面对小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种种误区,我们迫切需要教师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走出课堂提问的“沼泽地”。什么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并且能激发、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发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易适度为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提问有计划性、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分析以上说及的现阶段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的弊端,结合平时的教学,在此浅谈以下五个有效提问的设计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和生理处于发展的过程,对外语学习的敏感度不是很强,准确和适度地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是搞好英语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疑、激疑、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提升自身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水平,以此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启发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的提问,应富有启发性。问题是思维的引擎。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引起学生的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表达过程中培养创新语言的能力。需要引起教师注意的是,不能为提问而提问。教师必须明确,提问不等于启发,好的提问才是启发式提问,启发式提问重在所提问题有价值和有意义,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并逐步形成解决语言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三)把握难度,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现有的知识储备,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难的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就会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削弱学生的求知欲。反之,太容易的问题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回答起来轻而易举,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所以说,教师所提的问题难度的原则应该是稍难但不超过学生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提问的难度要求,恰当好处地提出问题,此外,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进行提问,知识从“哪”提,向谁“提”,防止出现提而不动,启而不发的局面。

(四)扩大提问对象,设计多种提问形式的提问

教师在提问时还应分析问题对象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知识水平设计不同的问题,面向全面体,兼顾差异。扩大提问对象的范围,不要将注意力只集中在少数几个人的身上,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教师还要想方设法设计多种形式的提问,避免传统的“师生问答”贯穿于整个课堂,应做到有“师问生答”,也有“生问生答”,“分组回答等等,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提问方式,全面调动学生的耳朵,眼睛,脑袋和手,个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个个思维活跃起来,让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五)及时鼓励评价,营造愉快学习氛围

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还必须注意自己提问时的态度,小学生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如果教师在学生答错问题时态度冷淡,求全责备或言辞尖锐,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评价,肯定好的学生,用赞扬的语气和表情说:“Good/Wonderful!”,全班同学掌声鼓励并齐声说:“You are good!”如果错了,则用鼓励的语气说:“Never mind,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 Ok?”,注意要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亲切、友好、宽容的态度,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巴尔扎克也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的有效提问,以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易适度为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提问,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走出课堂提问的“沼泽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习心理教育[J].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4).

[2]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3]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2).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教学任务是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由此,小学语文教材也相应地安排了口语的交际专项训练,在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应该说,口语交际是听语、说话的发展,口语交际是训练每个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1)加强学生口语训练。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很强,根据学生好新、好奇、好仿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里的图画来激发学生看图的兴趣和说词组句的积极性,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我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教学原则,指导学生看图说词、组句。例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拼音部分,每个字母都配有图画,在进行拼音教学的同时,启发学生看图说词。如教学“e”这个字母时,先问学生,图上有谁?在哪里?干什么?有的学生说:“图上有只鹅在水里玩”。有的学生说:“有一只大白鹅在水里游泳”。通过看图学生就说出了好几个词:一只白鹅、水里、游泳等,在教学其他字母时,同样如此。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字母,积累了口语词汇,而且培养了学生具体、准确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2)结合课外兴趣活动,融入口语训练内容。开展有趣的活动,进行说话训练,大为有益。例如,做练习描述的游戏“民警叔叔帮我找朋友”,具体做法是:请出三个同学,分别扮演民警、找朋友的人和被找的朋友。找朋友的人走到民警跟前,说:“民警叔叔,我们好朋友不见了,请你帮我找一找,好吗?”民警说:“好的,请你告诉我,你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他穿什么衣服?”找朋友的人就要具体描述那一个被找的小朋友的形象。然后“民警”根据他的描述,找出那个小朋友。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不但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口语训练是作文训练的基础,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从抓口语训练入手。切实掌握儿童的心里特点、教材特点、讲究教法、训练得当。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基础打好了,就能够顺利地过渡到命题文写作。

(3)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形式,教师引导得法,就能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揠苗助长》一文时,古人帮助禾苗生长的办法是把禾苗拔高。让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开展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禾苗死了,有的说禾苗长高了,还有的说吃一堑长一智,死了再种按照禾苗的成长规律,加强田间管理才能让禾苗健康成长。学生通过大胆的讨论,无意中便培养了其听说能力。(4)坚持以生为本,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较高的个人修养和精深的文化知识,还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学生能力素养是点滴知识积累形成的,小学语文老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宗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社会交际能力。作为语文老师,要做学生说话示范者,说话要精准、干练、文明、深情,让学生感知语言魅力和说话技巧。要做学生语言引领者,与学生探究合作、相互交流、问题讨论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说话,要让学生知道说什么?怎么说?要注意培养学生流利而精准的表达技巧。要做学生读书先行者,教师泛读课文要精准,指导阅读要标准,不能随意加减字,培养学生精准阅读能力。要做学生表达开拓者,要认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进行课堂交流,表达活动开展目的、方式和过程,综合发展学生素质。也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辩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述能力。我们只有以生为本,多方面加强语言训练,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充分体验语言实践,才能让学生在浩瀚的语文世界里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快乐,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口语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生为本,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各类语言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训练,让他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感受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热情,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8

他叫威廉姆斯・基隆,刚满12岁。早在6年前,他就有了“小莫奈”之称,靠出售自己的画成为闻名全球的百万富翁。但当人们回顾他成名的这6年时间,发现许多值得推敲的关键点:如果不是父母保护好他的天赋与心性、尽可能让其少被外界影响,也许基隆的才华早在“揠苗助长”中夭折。

“他可从没画过画。”

基隆的生活与大多数同龄男孩无异,同样热爱踢足球、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5岁以前,唯一能体现他对绘画感兴趣的,就是用不同的颜料给恐龙图案着色。

2008年5月,他的绘画天赋突然展现。全家人一起到风景秀丽的康沃尔郡度假,一天傍晚,他们沿着当地的赫尔福德海湾散步,新鲜泥土的气息、瑰宝色的天空、码头上停泊的船只,让年仅5岁的基隆痴痴地立在原地。等他从如画的风景中醒过神来,第一句话就是要求身边的父母:“我想要画板和蜡笔。”母亲米歇尔与父亲基斯笑了笑,但一如既往地因为不想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满足了他。

没想到,这次满足竟成就了一个天才小画家。

第二天一早,基隆就不见了踪影,全家人都以为他去看电视了。两个小时后,他兴高采烈地抱着画板出现,父母惊讶地发现他手里的画板上已经画着天空、大海和船舶。米歇尔与基斯面面相觑,难以相信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要知道,“基隆以前可从来没有画过画。”

绘画不是刻意的模仿

基隆第一次作画跟其他五六岁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笔触很稚嫩,“但他萌发出绘画的想法像来自原始冲动。”夫妻二人认为这是一种天赋,决定让他接受专业学习加以强化。

爸爸基斯聘请了在当地颇有名气的职业艺术家托尼・加纳为他上课。

加纳任教几十年,教过1000多名成年学生,但他的教育方法总在5岁的基隆那里碰壁。每当加纳分析完一幅画,并让大家再画一幅时,大多数学员都会复制它;基隆则不同。他会在复制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其他的元素。

面对这个超级自我的小学员,加纳决定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按照你的想法。”他不吝自己的赞赏,“我不想让他的思维变得像成年人那般固化。”

而父母对绘画的理解更迥异于大多数人。基斯与米歇尔从不会让孩子巩固练习,他们觉得技巧远不如一颗纯粹而充满热情的心重要。

他们做得最多的,是让儿子无拘无束地生活:基隆可以穿着睡衣在外面乱跑;每次外出,路过一条小溪或者一座教堂,都会停下车来让孩子尽情欣赏;会认真倾听他描述在暴雨过后拍摄到一只狐狸。

“没有多少人愿意停下来去闻一朵玫瑰的味道,我们不希望他为了绘画而绘画,而是单纯地享受生活之美,尝试各种新事物,从中汲取灵感。”米歇尔说。

一年以后,对于绘画,基隆已经能信手拈来,一两个小时就能创作出一副水彩画或油画。而他以往的涂色爱好,已升级为变化多端的调色本领。

盛名与烦恼

2009年,当地的福尔特节彻底打破了基隆平静而寻常的童年。

为了鼓励与庆祝基隆在绘画上的进步,米歇尔与基斯决定将基隆在2008年至2009年间创作的19幅作品,展示在福尔特节的街道橱窗里。

几天后,他们接到橱窗老板的电话:“有人想买基隆的画。”全家人惊讶不已,“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来买画,这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橱窗展示而已!”

一家人对这突如其来的惊喜毫无准备,甚至不知道该怎么给画定价,最终只能任由买者出了一个价格。惊喜像涟漪,更多人开始为基隆的画而来:老板嗅到商机,把其他的画都装裱起来;当地媒体连续几天都对他做了报道,以“6岁天才小画家”称呼他。

之后,BBC、《每日邮报》、《太阳报》等全国媒体也涌入福尔特。短短几个月时间,基隆已在英国家喻户晓,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天才小画家。同年12月,备受鼓舞的基隆在家乡举行了第二个画展,开展14分钟,16幅作品销售一空,银行账户进账18200英镑。有艺术爱好者专门从伦敦开车来购买他的作品,连草图也有人青睐:有人出900英镑购买他水彩画的草图。

此时,作为天才的的父母,米歇尔与基斯感到焦虑和担忧。基隆出名后,每到周末都有粉丝守在自家附近,无论外出还是在家,都有被监视的感觉。

除了生活被侵扰,他们还警觉地发现,孩子年纪太小,无法承受如此高的名气与关注度。稍不注意,他就有可能在浮华中迷失自我,创作时也备受外界压力。

为天赋定制专属课堂

“我们只希望他在想作画的时候才作画。”2010年,他们买了一栋独立式住宅,果断搬了家。

为了让基隆回归一个6岁孩子应有的生活,父母鼓励他在曾经热爱的足球、游泳、自行车那里找到运动的激情。这甚至“动摇”了基隆的梦想:“我以后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或者足球运动员。”当绘画不会成为他唯一的目标与全部精力的所在,父母舒了一口气。如果孩子只关注一件事,那他的未来也许是个悲剧:如果有一天他厌烦了绘画,他还能做什么?

除此之外,米歇尔与基斯还制定了一个符合基隆个性的学习方案。2014年夏天,基隆升入中学。在一次学校的晚宴上,老师对米歇尔说:“他渴望户外的天地,他会疯狂地踢足球,也会凝视大雁飞过留下的痕迹。”听了此话,夫妻俩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让基隆离开学校,在家接受教育。

这个决定并不冲动,夫妻俩参考了自己读高中时的感受,“因繁重的学业,充满恐惧与忧虑。”而基隆具备自己钻研艺术和自主学习的品质,何不为他创造一个更自由的成长环境?

从此,基隆的文化课程由米歇尔负责,并特地请到一位退休校长进行学业监督。课余时间,基隆全都用来享受大自然、与小伙伴们玩耍和绘画。

当艺术与金钱挂钩

基隆的画最终会被展览、卖掉,如何让孩子免受金钱交易的利诱?基斯与米歇尔决定担当起“过滤罩”的职责,为儿子创建了一间经营画作的公司,帮他创作以外的所有事物。基斯负责销售,米歇尔负责公司内务与行政工作,这对身份特殊的打工者丝毫没有越俎代庖或利用基隆赚钱的企图。

他们聘请了律师,定期进行会面,确保公司的妥善运行;他们会推掉大部分的采访和活动邀约,避免基隆在各地推销画作、接受采访中丧失创作热情;他们还为儿子的收入组建了一个信托团队,衡量每一笔投资的正确性,“这是他的钱,我们没有权利为他做决定。”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9

关键词:优化;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悟能力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走过了几个年头了,新课程走进了每一所学校,走入了每一节课堂。课程的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创新是教育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源源动力。而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是关键的,创新知识的火花需要创新思维的去点燃。我认为教学课堂是贯穿创新思维的最好途径。

一、教师要做好“导演”工作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课堂上大多是自编自演,权威性很大,把学生当做了观众,看作是旁观者。老师是主演,努力在课上充分的展示自己,给学生死板的灌输营养液。

而在创新教学中,老师只担任导演的角色,学生们做演员,把展示的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有思维的时间,创新的过程是学生参与的过程,是用学生丰富动作、新颖的表演形式代替老师的“单口相声”表演。这样能让孩子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力求把学生“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把“老师为主演”变“学生为主演”。

二、给学生的思维松绑,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

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给学生展开飞翔的翅膀,每时每刻都要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学生学完课文了解了恐龙的灭绝有多种原因,学生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允许学生的想象海阔天空。孩子们可以自由的发言,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想象恐龙能飞上蓝天,想象出恐龙的灭绝原因是互相残杀 ,有的学生想象更奇特,恐龙可以代替吊车的工作,不但省油还易操作,重要的是能环保哇!……这些充分说明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 。更充分说明了学生具有创造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兴趣会使儿童主动积极的对事物进行观察思考,我们做教师的就应该多给学生创造引起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设计该项内容的训练。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一文时,学生知道古人帮助和苗生长的办法是把禾苗拔高,等待和苗长高心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在观察图画的同时,给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开展积累的讨论,发现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禾苗死了,有的说禾苗能长高了,因为他拔苗的时候用脚踩实了地面部分禾苗能活下来,还有的说吃一堑长一智嘛,死了再种就会按照施肥浇水细心管理的方法帮助他生长。答案很多,但大部分都符合实际,启迪学生创新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四、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做好因势利导,让学生自读自悟。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诸如此类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学校中教学时间的有限,各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一味的让学生自读,不可能马上有所悟。 因此,教师应利“导”为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不至于走许多弯路。当学生的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时,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

例如,在《翠鸟》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问:“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翠鸟捉鱼动作的可爱?”将此问作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引导学生从翠鸟的动作迅速、敏捷,眼睛灵活、锐利,小鱼的机灵以及苇秆摇晃、水波荡漾等等不同角度体会翠鸟捉鱼本领的高超,为学生的思考指明了方向;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开课时,我请同学们读课题后,找一找课题中哪一个是重点词?同学们都找了“富饶”这个词,在同学们读全文之前,我又请大家带着“富饶”这个词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收获?这时教师的利“导”,给学生的自读自悟指明了方向,学生读完后,收获不少:有的明白了“富饶”一词的意思;有的找出了表现西沙群岛“富饶”的词、句;还有的能体会出这篇课文是围绕西沙群岛物产丰富来写的,所以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样的“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向明确,使学生的思维直奔主题,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开放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成为问题“专家”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个个有头脑、有思想、有个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以他们为主体,根据他们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老师不再提出问题,学生也不再只等待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老师以亲切的口吻或商量的语调试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你们对那些问题感……?从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文,理解课文。如《语言的魅力》一课,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后,理解课文时,请同学说出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有的提出 :盲老人在木牌上写上“我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没有人给他钱,而诗人在“我什么也看不见”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以后给他钱的人多极了?有的提出:语言的魅力是指谁的语言有魅力,魅力在哪儿?怎样才能写出有魅力的语言?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交流,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学生获得成功与满足。

以学生的问题做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提高了他们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程度。

在课堂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嘴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凡是他们不懂的、不会的都可以提出来,与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质疑的过程就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就是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同时也为学生的创新提供可能。“会提问的学生会学习”也说明了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如《欧阳海舍身救列车》一课,学生在读课文后就提出:课文开头是清风扑面,细雨沾衣,为什么到了课文后就变成了风停了,雨住了,天空搭起了美丽的彩虹?学生能提出这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既体现了学生读书细致能发现问题,又体现了学生能认真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上对于能发现问题、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对于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要不断的启发、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使每个学生成为问题“专家”,从而进行创新活动。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10

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

总分

得分

一、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4分)

A.荆棘(jīnɡ jí) 吆喝(yāo hē) 蜈蚣(wū gōng)

B.竹竿(zhú gǎn) 饲养(sī yǎnɡ) 炎热(yán rè)

C.仿佛(fǎnɡ fú) 滋味(zī wèi) 抹布(mā bù)

D.粗糙(cāo zào) 损坏(sǔn yǔn) 绚丽(xuàn lì)

二、读拼音,写字词。

(12分)

三、加上不同偏旁,写出新字,再组词。

(16分)

四、量词巧填空。

(6分)

一(

)马

一(

)牛

一(

)松鼠

一(

)彩虹

一(

)泪珠

一(

)大山

五、在括号里填上加点词语的反义词。

(10分)

1.夏天天气炎热,冬天天气(

)。

2.太阳驱走了黑暗,带来了(

)。

3.大象的耳朵很大,老鼠的耳朵很(

)。

4.这处河水很浅,很安全,不像那处河水,很(

),很(

)。

六、按要求写句子。

(6分)

1.照例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他在田边转来转去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她趴在书桌上写作业。

2.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他们做游戏,一会儿教他们学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用上加点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我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3.把下面顺序错乱的词语排列成一句通顺的话,注意写上标点符号。

你 大自然的 会 方向 帮助 指南针 辨别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6分)

1.诗句我来写。

描写黄鹂歌唱,白鹭飞翔的诗句:

,

古代儿童散学后放风筝:

,

描写柳树外形的诗句:

,

2.我的积累。

(1)四海无闲田,

(2)小信成,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6分)

(一)课内阅读。

(7分)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1.段落节选自《

》。(1分)

2.根据解释从段落中找出对应的词语。(4分)

(1)表示下文是最终出现的情况。

(

)

(2)形容精神和身体极度疲劳。

(

)

3.他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后,最后结果会怎样?(2分)

(二)课外阅读。

(9分)

花狗医生让猴子化验员给动物验血。

病人真多呀!蜘蛛、蜗(wō)牛、小虾、蚯蚓……全都来了。猴子化验员把它们的血抽出来放在一根根玻璃管(guǎn)里。

花狗医生看化验结果出来了,可是玻璃管上一个名字也没有。原来猴子忘了写名字,它急得哭起来。

花狗说:“别急,青绿色的是蜘蛛的血,淡蓝色的是蜗牛的血,青色的是小虾的血,玫瑰(méi guī)色的是蚯蚓的血。”猴子听了,细心地在玻璃管上写名字,并说:“今后,我一定要认真。”

1.蜘蛛的血是

色的,蜗牛的血是

色的,小虾的血是

色的,蚯蚓的血是

色的。(4分)

2.读过短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分)

3.你有过马虎的时候吗?简单说一说吧!(3分)

九、看图写话。

(15分)

图中的人物都有谁?他们分别在做什么?仔细观察图片,简单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一、C

二、景 漂 碧绿 垂柳 桃 杏 湖 荷

三、愿 愿望 意 意思 精 精致 类 分类

四、匹 头 只 条 颗 座

五、1.寒冷 2.光明 3.小 4.深 危险

六、1.她趴在书桌上认认真真地写作业。

2.听听音乐 看看电视 和小弟弟一起玩游戏

3.大自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

七、1.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2.(1)农夫犹饿死 (2)则大信立

八、(一)1.揠苗助长 2.(1)终于 (2)筋疲力尽

3.禾苗会枯死。

(二)1.青绿 淡蓝 青 玫瑰 2.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认真。 3.示例:一年级的时候,我写作业很马虎,老师让抄写第2课的生字,我抄写成了第1课的生字,结果老师批评了我。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11

你好!我是个上高一的女生。初中有很多好朋友,但是到高中以后,没有一个知心朋友。我和男生关系很好,不太爱和女生交往。前天因为和男生说话,让班主任狠批了一顿。我赌气不读书了。班主任也不重视我,班上有我没我都无所谓。反正现在我能出去打工,也有妈妈的店铺可以经营。可是,我的爸妈为此找很多人来劝我,班上的男女同学也都来劝我,现在我回学校了。可是,我真的无法面对这样的环境,我真的一点都不幸福。心曲姐姐,帮帮我。我怎么办啊?

焦急等待答案的文西西

亲爱的西西:

你好,你的名字让我想起了郑渊洁老师笔下的好孩子鲁西西。我想,你和她一样,都是个善良正直的孩子。我可以理解你现在的焦急心情,一方面不知道怎么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还特别想好好学习,得到别人的认可。

西西,先别急。遇到任何事,我们要先做到稳住。不要急于做什么决定,待自己静下来,思路打开,一切问题都会有答案,并且至少三个答案。而任何时候,都要做好你自己的事。世上有三种事:上天的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上天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别人的事情,我们掌控不了;唯一能做好的就是自己的事情。现在在高中,自己的事情就是学习知识,学习做人。我从以下几个角度帮你理一下思路:

一、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

西西,你说班主任不重视你,但是我却感受到了他的关注和爱。老师和父母一样,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怎么能不管呢,只不过有些时候他用的方式不太适合你而已。这样就需要沟通交流,你的语气、态度都直接影响到你们交流的效果。有时候可以用向老师请教的方式,让老师知道,你很用心,你在学习。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一辈子要学习的。不过我发现你的人缘蛮好的,看你写的信就知道,班级的男女同学都来劝你,说明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不愿意高中的日子没有你的身影陪伴。你看,你有这个能力处理好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不想办法,让这些关系更加顺畅和谐呢?有老师同学在身边是不是很幸福呢?

二、学习慢慢成长

现在你有能力经营一家店,只是经营好坏而已。当然我不觉得你有一个月或者更短时间让你的店倒闭的本事,但是要把一家店经营到更好,就需要各方面的学习。现在在学校就是学习这种本事的,这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是从经验中学习成长,这不是吃什么神药就能一下子补上。这是需要时间慢慢来的。任何事物都是有关键期的,所以在高中合适的时间做合适高中生的事。你听过“揠苗助长”的故事,就知道,接管店面的事,真的是急不来的。

三、学习听话

听师长的话,最起码的收获是不吃亏。因为人生有许多东西我们现在还没法看透,而师长比我们有经验,听师长的话,然后一切就会听我们的话,人生就会一路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都教育人们要尊敬父母长辈,不能违拗他们的意愿。在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里面,更是强调家庭中爱的序位,不能有僭越。现在你只要记住:听父母的话对本人有好处。懂得这些是不是很幸福?

揠苗助长教案范文12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动参与;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28-01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我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设计最佳方案

在教学中,学生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一个好的组织者,好的领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先要吃透教材,先是把课文读几遍,然后再看各类教学参考书,在查阅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领悟备课。同时也鼓励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前通过课外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在上课时给予表扬肯定,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自觉的学习获得知识。这样教师学生同时运用得来的知识会更牢固,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合理引导,剌激想象

在教学课文《开天地》时,我让学生观察头顶天,脚蹬地的图画,想象当时战天斗地的情形,而没有引导学生该从哪方面展开想象。于是有同学想到了要穿多大的衣服;有同学想到了当时的想法:一定要把天地分开;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睡在那里不吃不喝,他为什么还那么健壮?等一些与主题不符的,表面的东西。后来,我说:"同学们,开天地中也有许多故事,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西天取经所遇到的困难相似。"于是同学们惊"哦"一声,展开丰富的想象;想到了赤手空拳打败南疆欲神;一口气把前来阻止分开天地的灵火神雀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再也不敢来捣乱;一脚踩死了引诱他的青蛙怪兽;还割下大腿上的肉喂快要锇死了的小狗,等一系列对强恶决不手软;对弱小舍身相救的感人故事。也展现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英勇气概。

3.创设情境,激起共鸣

有些课文记叙的人或事,因为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较远,或者因为学生的社会知识、生活体验的欠缺,阅读时,往往理解困难,出现思维停滞。比如《麻雀》一文,庞大的猎狗,面对弱小的麻雀,竟然不战而退,这是为什幺?从十来岁孩子的生活体验来看,显然不合常理,如果教师仅凭讲述使学生知道,是麻雀面对凶残的猎狗,面对强者,敢于搏斗,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气势吓退了猎狗,这样做,学生仅仅是囫囵吞枣地记下答案,而没有真正地逾越思维障碍,突破教学上的难点。这里一种较好的做法是:①情景再现。通过投影仪再现三个情景: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走近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飞下来掩护小麻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慢慢后退了。②音乐渲染环境,准备一段节奏鲜明强烈表现激烈搏斗的音乐,随画面的变换、事情的发展,音乐由弱到强,再到弱,充分地渲染弱者敢于战胜强者的紧张气氛。③教师伴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这几个步骤,创设情境,学生的情感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在不知不觉中与麻雀产生感情共鸣,意会出"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这种情境给学生思维流程的畅通,提供了最优化条件。

4.灵活统一分歧点,激励求异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对同一问题也常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如何把片面的认识引向全面,把分散的意见统一起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抓住分歧点,把各种不同的"负反馈"调整为"正反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揠苗助长》一课时,学生对"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产生了异议。有的同学认为禾苗会枯死,有的同学则认为禾苗虽被子拔高,到第二天也不至于会全部枯死。教师巧妙地抓住分歧点,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往高里拔"、"长高了一大截",并结合课文插图等方面来理解,通过讨论,很快统一了分歧点。

相反地,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拘泥于"求同思维",还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的机会,以鼓励创造性思维。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课教学时,就"花生米并不多,好像并没在因为多一个人而增加份量"一句引出的讨论:"你认为花生米的份量增加了吗?"得出两种不同的答案:一种认为从"好像"一词,看出了花生米增加了,增加后的花生米还这么少,的生活简朴到了极点;一种认为,花生米只有数得清颗数的一丁点,没有增加份量,是将自己有限的食物分给客人,他是多么简朴和好客啊!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感人的两种答案,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没有根据教参来确定一种标准答案。教师及时给予的鼓励,激励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5.实施高效课堂

解放思想,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发挥才智,在实践中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总结来说,表现为两个方面:

5.1把课堂的某一部分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下放导语权。每一节语文课的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要求学生设计本课导入语。在学生激情的引导下,同学们已把目光聚焦到这篇课文上来,接着,教师乘势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