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墨画教案

水墨画教案

时间:2022-06-25 13:06:35

水墨画教案

水墨画教案范文1

[关键词] 羌族服饰 图式 中国现代水墨重彩

一、羌族服饰图式解析

(一)、羌族服饰特点

羌族男子的传统服饰多为黑蓝色,他们一般身着蓝色长衫,黑色长裤,外缠一双用羊毛或麻布织成的绑腿,脚蹬圆口布鞋或云云鞋,头裹一张青黑色头帕,腰缠裹兜。羌族女装比男装更显温柔亮丽,粉红、湖蓝色和绿色是女装的主色。裤子多为水红色或蓝色的阴丹布,衣襟和袖口皆以花边做装饰,脚上也穿云云鞋,但比男鞋更显精巧灵秀。围裙是羌族女装最精彩的部分,她们喜欢把鲜花的花朵和吉祥的云纹用五彩线绣在围裙上,满满地陈铺开来,令人眼花缭乱。羌族服饰图案大多以羌绣的形式表现。,羌绣是在织物上用针穿引各色彩线所绣出的图画,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羌锈,究其图案种类与题材,大多是反映羌族生活或自然。色彩艳丽醒目,形象活现逼真,可谓风格独特,是我们中国现代水墨重彩艺术研究和创作的重要素材。

(二)、羌族服饰图式

从羌族服饰中提炼而出的羌族服饰图式,可以说是羌族服饰文化独特的表述语言,它隐喻在羌族服饰各个部件中,无论是精美的绣花头帕上,还是色泽艳丽的花边长衫,绣花围裙和飘带中。

挑花刺绣是羌族最主要的服饰图案制作工艺。挑花刺绣在形式上是二方连续纹样与四方连续纹样、几何直线型和曲线型。在方向上有横向、竖向、斜向。在使用色彩上主要是红、黄、绿、湖兰等为主色,其它的颜色为辅。内容上有宗教的图腾、偶像崇拜等,有自然崇拜的火纹、云纹、山纹、水纹等,有植物崇拜的阔叶纹、藤蔓纹、花朵纹、窄叶纹等,图案都是以点、线等作为构成形式。挑花刺绣主要用于衣服、裤子、头帕、鞋子、腰带和身上其它饰品上的装饰,表现最为丰富的主要在服装上。挑花刺绣的服饰图式具有很好的绘画表现性,不仅本身很强的图式感,而且在艺术创作中还可以提炼其图式语言创作在其他羌族艺术题材中。

二、中国现代水墨重彩画与羌族服饰图式

(一)、中国现代水墨重彩画的沿革

“文人水墨画”走过了它盛极而衰的时期。而“现代重彩画实现了‘文人水墨画’无法达到的视觉度,弥补了水墨画在视觉语言传达的不足,它强调色、线、墨的相互交织,实现了与“水墨画”交相辉映的局面。”(李明伟.中国画现代重彩画法——学院派中国画教程[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02):1)

现目前中国当代水墨重彩画所表现的题材范围涉及很广,人物,山水,花鸟甚至抽象主题,而以羌族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探索其绘画亮点的中国当代水墨重彩画作品还是相当少的。其实仅从羌族服饰图式文化元素中去不断创新摸索,都可绘出一番新天地。故当中国现代水墨重彩画创作着眼于羌族服饰图式的时候,羌锈的云云鞋和绣花围腰、帽子、氆氇、毡子、褥子、壁挂等,都成为绘画表现的重要题材。画家们不仅可以通过刻画服饰部件本身造型来表现羌族文化的深刻审美内涵,而且还讲求以置景构图及笔墨、色彩等技法语言的运用来营造某种意境,赋予羌族服饰新的文化内涵。

(二)、羌族服饰图式题材的文化内涵

“羌族云云鞋”鞋型貌似小船、鞋尖微翘、鞋底较厚,鞋帮上绣有彩色云纹、杜鹃花纹和羊角纹纹样图案。它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羌民对于生活愿望的象征意义。它是羌族人精神诉求、祈愿吉祥、追求美好生活的朴实愿望的物化,从“云云鞋”身上能找到万物有灵的宗教崇拜、自然崇拜和原始神话的痕迹。对于羌族少女而言,“云云鞋”更有另外深刻的意义,就是每一位待嫁的羌族女子,都要亲自为自己绣一双“云云鞋”,在出嫁当天穿上,以祈求新的婚姻生活平安幸福。寄予吉祥美好的寓意“云云鞋”,有着本民族自己独具的审美价值、审美造型、纹饰图案及色彩规范,蕴含着深厚的羌族历史化内涵,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水墨重彩画可以研究的一个有极高审美趣味的题材。“云云鞋”本身造型独特,具有浓厚的画味,鞋尖微翘,形同小船,鞋的正中凸起1厘米高的包皮鞋梁,鞋帮上绣满花卉图案。流线型的设计让其本身十分与众不同,单独刻画鞋子本身的艺术形象,也具有强烈民族风情。“云云鞋”的颜色和纹样均与羌族古老传承的生存观和生存环境有直接的联系,出于对羊的的崇拜,羊纹和羊角花纹是“云云鞋”的主要装饰纹样,而颜色则大都取自自然,与自然和谐相生,以代表自然万物的蓝、红、黑、绿为底色,周边点缀彩色花卉为图案。无论是从“云云鞋”的造型还是色彩以及所具有的文化内涵都有值得成为中国现代水墨重彩画的题材。

羌族服饰图案的制作由挑花刺绣方式来完成,是羌族服饰中的最有魅力的地方。挑花刺绣在衣服、裤子、头帕、鞋子、腰带和身上其它饰品上的装饰上随处可见。在中国现代水墨重彩画中以羌族服饰图式为题材,扩展到对有着精美挑花刺绣的长衫上,点缀银饰的头帕上,颜色亮丽图案华丽的腰带上。服饰背后本身的民族文化和现代构图和表现的创新相结合,创作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在取其服饰图式元素的基础上,更可以将其造型夸张化,再配以独特的衬景,高度概括的笔墨、和富于装饰趣味的色彩,将这些带有意象性的形式因素和情感徊异的精神因素融合,开辟中国现代水墨重彩新的表现艺术道路。

水墨画教案范文2

[关键词]

学前师范教育;学前师范美术教育;水粉画教学

一、水粉画的多元表现形式与创作方法

(一)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1、水粉彩墨画。

彩墨画技法中的“彩”指水粉色彩,“墨”指传统的中国水墨,所谓水粉彩墨画即是融和水粉画与水墨画的技法而成的一种水粉画。传统的中国水墨画通常以墨代色,略施淡彩。把现代装饰色彩与传统的墨色、线描相结合,即可形成装饰感很强的彩墨画。此方法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并形成了闻名海内外的“云南画派”,其代表画家蒋铁峰、丁绍光采用勾线平涂的手法,强调画面构成,色彩强烈,富有装饰美感,在悠长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块中交织出具有时代特色和浪漫气息的童话世界。

水粉彩墨画的绘制步骤包括起稿、勾线、施彩、染墨、整理等环节。其中起稿指用毛笔、淡墨直接在高丽纸上起稿,也可以先用自纸画好底稿,然后拷贝到正稿上。勾线指用水粉笔或毛笔浓墨勾出线条。根据画面艺术处理的需要,有时也可以不勾线而直接施色。施彩指在勾线的基础上用水粉色平涂或是有笔触变化地填色。用干笔画显粗犷、见力度,湿笔画显柔和、有韵味。涂色的厚薄可依艺术处理需要而定。薄彩法便有水墨画的渲染效果,厚彩法则装饰感较强。填厚彩时,色彩应适当压线、切线,以使线条有粗、细和顿挫感。染墨指待色干后,在画的背面涂染墨色。墨通过渗透,对画面正面起衬托作用,这是体现水粉彩墨画特点的重要一步。所染的墨色应浓淡合适,如果过浓会“吃色”而渗损正面的画面,过淡则会使正面的画“灰”或“花”。可以采用正面画与背面画的方法调整画面,即过浓时干后正面补色;过淡时干后背面追加墨再染。整理指根据画面整体效果的需要收拾画面,若觉色薄,可继续添加厚涂;如果色彩不够丰富,还可以重新选色叠加,以求丰富。

2、水粉版画。

版画是融绘画制版、印刷为一体的绘画艺术种类,以板为媒介,画家运用刀和笔及其他工具,在不同材料上通过刻、画等工序,制作成可以印刷的版画。传统版画如木刻版画以木板为版材,运用木刻刀等工具,在木板上表现刻制形象,制成可供印刷的凸版,再运用油墨或水性颜料拓印。版画制作工具主要有木刻刀、橡胶磙、调墨铲、调墨台、水粉笔或油画笔、调色盒、磨托、平板机、铜板机等。版画制作用的材料可根据不同的版画表现形式而有所不同。常见的版材有梨木板、黄杨木板和相应的三合板、五合板及纸版(纸版画用)、铜板、锌板、专用石板等。拓印用纸包括铜版纸、皮纸、宣纸等。拓印用颜料可以是油墨、油画颜料、水粉、水彩颜料等。

创作水粉版画时,可用硬笔或圆珠笔代刀,以吹塑纸或kt版作版材,用水粉颜料印刷。它吸收了传统版画的绘制方法,基本保持了版画强烈、洗练的独特艺术魅力与个性之美,色彩浑厚,装饰感强。由于水粉版画的印制时间较短、创作过程较轻松,因此很适应学前师范美术课堂教学的需要。具体来说,水粉版画的制作首先需要制版,即需要把图样用硬笔(如3H铅笔或是圆珠笔)刻在吹塑纸或kt版上。若要创作实物版画,则用实物直接作版,巧妙地利用实物的肌理效果,然后在裁好的宣纸或铅画纸上用板刷蘸墨汁刷黑,晾干备用即可。接着,要把制好的版和准备好的黑色印纸用夹子固定在一起,然后喷潮,用画笔蘸水粉色在版上局部着色。颜色里可加点洗衣粉或洁净液,以增强水粉色的附着力。印制时则应注意在吹塑纸版面上涂好色后,把印纸轻轻地覆在版上,用小胶磙在纸背上轻轻滚动,版上的颜色才会均匀地吸附到印纸上。在上色印刷中,着色不宜过多,可以画完一个局部就印制这一局部,画面分若干次印完为好,以始终保持印纸的湿度。全部印完后,再调整大的色彩关系,最后揭下印纸待干即成。

(二)水粉画的基本画法

1、点彩法。

点彩法即是用普通平头羊毫毛笔,采用点状的小笔触色点绘画面,通过合乎科学的光色规律的并置,形成色彩的空间混合效果。它不用画轮廓线条划分形象,就是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又称“空间混合法”。例如绿色是用黄色和蓝色调成的,但如果把黄色和绿色摆在一起,不使其混合,观者的眼睛通过一定的距离看过去,仍会有“蓝色”的感觉。为了避免在调色盘上调色而造成色彩的混浊,尝试以原色小点直接点在画面上,可以保持色彩本身的纯度和明度,使画面色调鲜明而活泼。

2、勾线法。

此方法是在色块平涂的基础上,用色线勾勒纹样的轮廓结构,使画面更加协调统一,纹样更清晰、精致。线条可以有各种形式的变化,如粗细、软硬、滑涩等。上色时,既可以不破坏线形,也可以有意地对线条进行似留非留、似盖非盖的顿挫处理,从而使线形更加富有变化。勾勒的线形依据艺术立意可粗、可细,勾勒线条的工具可为毛笔、钢笔和蜡笔。在装饰画中用不同特点的线进行勾勒,会得到不同的效果,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协调画面的色彩关系。

3、平涂法。

平涂法是将调好的色彩,均匀地、平整地涂在已画好的图形里。调色时应注意颜料的浓度,太干涂不开,太湿又涂不匀,这就要求颜料要浓淡均匀,否则会影响画面的效果。这种画法的特点是把一切自然现象浓缩为象征图案,并排除模仿性,强调图案造型的纯粹性和创造性,抛弃透视法与气氛的束缚,从而以一种稳定、均衡、富有节奏感的造像效果塑造出新的视觉形象。此法是图案造型中最基本也最常用的表现技巧,平、板、洁是其鲜明的艺术特征。

4、渐变法。

此法是在匀细的平涂中由一个色向另一个色推移过渡,即色彩按一定秩序等差排列,也被称为秩序调和。通过渐变构成富有节奏与韵律感的调和关系,色彩间的等差数越小,所构成的色彩秩序调和的差别越大;色彩之间的等差数越大,所构成的色彩秩序调和的差别越小。渐变色彩调和处理方法有三种:一是色相秩序的调和,即按一定的秩序排列红、橙、黄、绿、青、紫等颜色,无论纯度、明度的高低都能构成以色相为主的秩序调和;二是纯度秩序的调和,即在色彩中任选一种颜色,再选一种同明度(或不同明度)的灰色,形成纯度间的秩序排列;三是明度秩序的调和,即将纯色加入不同的白色或同时加入白、黑二色,形成明度间的秩序排列,构成以明度秩序为主的调和。

二、学前师范美术教育改革建议

作为学前师范美术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水粉画教学对提高学生们的美术素养和创作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水粉画具有多种形式,也存在诸多画法,如果将这些形式和画法分开教授,往往很难帮学生打好美术基础。基于此,学前师范教育有必要充分利用水粉画的多种形式,整合美术课程,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水墨画教案范文3

在当前的儿童美术教育领域中,水墨画教学尚属弱项,让我们的孩子尝试着领略水墨画的人文意蕴和文化情趣并有所实践,无意间播下一颗“认知、挚爱、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种子,这是一个承接传统文化的良好开端。

《水墨游戏》是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的内容,为了将传统意义上的“国画”与“色彩”融合,提倡综合性的体验。因此本课程的定位在于“造型游戏活动”,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课程,区别于传统的中国画教学模式,重在游戏、趣味、体验、创新,并放弃了常规的作画模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游戏中自由体验宣纸、水、毛笔、颜料、墨等材料的特殊效果,愉快地体验创作彩墨作品的乐趣。而童话故事都是儿童在幼小听的最多,最能唤起儿童的内心想象。为此,我们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引入,促成儿童进行水墨画激情创作。我们采取灵活有趣的童话特色教学形式和儿童有感觉的水墨表现形式,展示孩子熟悉的童话故事题材水墨作品。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去体验“新发现”,凭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力去尝试“水墨新玩法”,通过点、线,浓、淡这种抽象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在不不知不觉中掌握基本的彩墨的笔墨技巧。

案例情景描述:

一、聆听童话,激发兴趣

听我国古代童话故事《西游记》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童话故事人物的特点和品质。展现人物、体验形象的有趣。并出示部分人物水墨形象图片(图1),初步感受水墨趣味。

设计分析:通过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这种小朋友感兴趣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把学生的思绪引入主题,感受趣味水墨画的魅力。

二、游戏导入,水墨体验

引入:孙悟空本领高强,神通广大,今天来教我们一种新本领。但要学会新本领,必须完成一项神秘的任务。

1、全班分成八个组,由各个组的小组长到老师手中抽取一项神秘的任务,任务内容分别为(1)用墨汁画各种各样的点;(2)用墨汁画各种各样的线;(3)用颜料画各种各样的点;(4)用颜料画各种各样的线。要求:用中国画的工具在宣纸上作画,并于几分钟之内完成。

设计分析:以童话人物布置学生一项神秘的任务导入,设置了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让同学们在强烈兴趣的支配下集体协作完成任务,学生在凭直觉体验毛笔与墨、色、宣纸等工具材料的特性中遇到的问题,可在下一环节进一步分析、解决。

2、把各组的作品贴到展板上,进行展示。请看学生画的“作品”(出示学生部分用墨汁和颜料画的各种各样的点和线的作品, 图2)。

代表分别对本组完成的任务提出疑问:用毛笔在生宣纸上作画同平时在普通图画纸上画画有什么不同?这时出示本课课题――《水墨游戏》,带着问题引出对中国画工具材料特性的分析、讲解,让同学们初步了解宣纸和毛笔的特性。

设计分析:由于每个组完成的任务各不相同,让各个组的学生对本组的作品进行自主分析、解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符合新课程标准。此时出示课题――水墨游戏,为切入本课题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改变形式,水墨练习

比较欣赏一组彩墨作品

1、请学生欣赏一组以点和线为主的作品,初步感受点的魅力。(图3)

设计分析:通过欣赏以点线为主的彩墨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点的神奇魅力,比如:点和线的不同形状、大小、浓淡、干湿以及渗透的变化等。

2、老师亲自演示不同方法来画各种各样的点。

①滴的方法(点呈圆形状)。

②洒的方法(点比较细,还有方向性)。

3、让学生尝试把儿童画的一些画法、工具和材料也应用到国画中来,进行各种点和线的练习。体会水墨带来的乐趣,并展示学生练习作品,讲评水墨趣味:

设计分析:以点、线为主的笔墨效果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画家运用水笔、水墨在宣纸上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等不同的处理,去追求画面效果及表达思想情感,而我们的少年儿童,开始时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东西,大多数的同学原来都学过儿童画,于是他们便把儿童画的一些画法、工具和材料也应用到国画中来,这一点恰恰体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多变的创造力。而且不同材料的运用也丰富了画面的效果,更增加了儿童水墨画的耐看性、趣味性,也让他们对水墨画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总之,通过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画这种独特的笔墨情韵,学生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沉浸于中国画特有的艺术氛围之中。

四、童话促情,水墨创作

请学生说说自己知道《西游记》中的哪些故事吗?请学生说一说。然后小组交流小组评选代表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故事情节,人物得形状怎样,颜色怎样(图5)……

【设计分析】: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全体性参与原则,先由学生口述,教师简单的板演示范学生自己试画讲评后修改、补充,让学生的思维由易到难,由扶到放,让学生人人有构想人物形象,人人能参与画面构思。用他们质朴、率真的笔法创作水墨画。

小结:教师激励学生,肯定学生的想象力,表扬新异的构想,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水墨技法表现童话故事。

五、展评作品,水墨延伸

①学生展示作品(图6),请每组派两名代表各拿一颗大五角星,贴到自己认为最美丽的画中,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②教师小结总评,颁奖。

③请获奖的同学谈谈感受。

【设计分析】:在这过程中,充分让每位同学自评和互评,展示学生的自我审美能力,在互评中,提高审美能力,在谈感受中,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对水墨画创作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反思】:水墨画艺术,是我国民族的瑰宝,他有着独特的水墨色间的变化情趣,融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而且水墨画作画迅速,用笔简练、形象生动,显然很容易被儿童接受,本着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关键不是得到画面的结果,而是要让儿童运用这种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进行情感的交流,让孩子初步接触民族文化,当然不是传统与精神的传教与强行灌输,而是通过笔墨来实现一个亲近的过程、一个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愉快体验的过程。

我认为没有规则其实更好。孩子画画没有目的,他们凭性情,靠灵感,为快乐为宣泄为好玩为好奇而画画,所以孩子的画才纯真可爱,烂漫自然,以至于让很多大师弯下腰来向孩子学习,坡感慨:“天真烂漫是吾师”,毕加索也说:“我一生都在向孩子那样学习画画”。技法会扰乱孩子依靠直觉进行绘画的实践,标准会干扰了孩子绘画创作的自由,但这样说并不是表示我们的水墨教学不要技法和标准,只是在教授时要懂得渗透和抓住时机。儿童水墨教学的重点是在了解和掌握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启发孩子去想象,通过水墨语言朝多方面的拓展来达到儿童思维能力的训练,进而达到儿童基础情感的培育和自身个性发展。

让童话故事引领孩子水墨飞舞吧!

参考文献:

[1] 《“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 钟启泉著 《教育研究》2007(6).

[2]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杨小微著 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课堂教学技艺》 许高厚著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江苏教育》 江苏教育报刊社.

[5] 《小学语文教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6] 《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杨章宏著《科学》出版社.

[7]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叶澜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8] 《班级差生的转化策略》 冯克诚著 《海南》出版社.

(浦江县浦阳第一小学 浙江金华)

点评:水墨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内涵博大、技法丰富,课时却不多。学生临摹一直成为中国画教学的主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是示范,结果稍一不慎学生作品就照葫芦画瓢,造成千人一面或老气横秋的现象;也有教师任由学生放手涂抹、挥洒无度,一味追求水、墨、色在宣纸上晕染渗化的偶然效果,学生却茫茫然不知所措,这样就丧失了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

陈越老师试图克服以上水墨画教学的两个弊端,在深入研究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做了这几方面尝试:一是将孩子最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作为水墨画练习的载体,结合本校童话特色教学成果(浦阳一小是儿童文学家洪汛涛先生的母校,是“神笔马良”的诞生地),让鲜活有趣、丰富生动、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和有儿童感觉的水墨表现形式进行对接,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这样有的放矢的学习就如孩子们用水墨画重新讲了一遍童话故事,是对经典童话故事的再演绎与再创造,是童画童话,是童心童画,是童眼童画,是童手童画!这一课《大话西游 飞舞水墨》就是水墨版的西游记,童画版的西游记,这样的实验无疑是审美育人的有益尝试。二是对水墨画独特的表现语言从形象中剥离出来,进行单独的点、线、面,水、色、墨在宣纸上练习,使之对水墨画工具材料有初步感性的认知与把握,然后再将这些表现手法植入到形象中,这样从无形到有形,从抽象元素到具象表现。让学生的学习过程非常轻松自然。任何艺术的学习都是语言的学习,水墨表现语言的学习其实是“意象”表现语言的学习,意象美的“笔不到意到”、“似与不似之间”,这些原则正与似是而非、天真烂漫、矫而不作的童心童趣非常衔接。所谓水墨表现语言剥离与植入的教学过程是对传统水墨的传承与发展,这个实验过程是从单一的技法练习或单纯的笔墨游戏向美术素养、个性表现、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让学生从拘泥的描摹或无序的墨戏转向自由灵动的创造性发挥与抒写,表达的是自己独特个性化的体验与情感。

水墨画教案范文4

一、方案简介:

此方案重在开发幼儿多方面的智力潜能,例如: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智能、语言智能等,为幼儿入小学作好知识及能力的准备。

二、课程安排:

除开设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开设适宜的活动课程,包括:游泳课程、汉语拼音学习、水墨画创作、科学探索活动。

游泳课程:由班级教师带领,到游泳馆,由专业教练进行培训。

科学探索活动:按照20xx年版“小灵狮”幼儿科技教材开展科学实验活动。

水墨画创作:由有经验的教师,教授水墨画技能。

汉语拼音学习:聘请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教授小学汉语拼音课程。

三、时间安排:

游泳课程: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科学探索: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

水墨画: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汉语拼音: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

怎么样,您对我们的活动计划感兴趣吗?因名额有限(只招收25名)请快加入我们的暑期乐园吧!(活动时间:7月1-31日)

我们的收费标准是:

水墨画教案范文5

一、 方案简介:

此方案重在开发幼儿多方面的智力潜能,例如: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智能、语言智能等,为幼儿入小学作好知识及能力的准备。

二、 课程安排:

除开设正常的教学活动外,还开设适宜的活动课程,包括:游泳课程、汉语拼音学习、水墨画创作、科学探索活动。

游泳课程:由班级教师带领,到游泳馆,由专业教练进行培训。

科学探索活动:按照20xx年版“小灵狮”幼儿科技教材开展科学实验活动。

水墨画创作:由有经验的教师,教授水墨画技能。

汉语拼音学习:聘请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教授小学汉语拼音课程。

三、时间安排:

游泳课程: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 科学探索:每周二次,每次1小时

水墨画教案范文6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中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中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1设计意图:

喜欢动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而这首根据小蜗牛的特点写的幽默诙谐、好听的歌曲吸引着孩子们,让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通过让孩子感受3/4节拍的特点,用流畅、欢快的声音唱出小蜗牛逍遥、自在的心情。

活动目标:

1、感受活泼欢快的曲调,了解并拍出3/4拍的强弱弱的节奏特点。

2、能用跳跃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创造性地表现出歌曲所表现的情景。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在自然角饲养小蜗牛,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特征和习性,并与小蜗牛交朋友。

2、《我是快乐的小蜗牛》课件、小蜗牛图片和头饰。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谜语,听一听它是那种小动物?谜语:说它是牛不是牛,背着房子去旅游。

伸出两只小犄角,一别看来一边走。

小朋友动动脑筋想想,你一定会猜出迷底是什么。

2、出示实蜗牛课件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蜗牛的外形特征,激发幼儿对小蜗牛的兴趣。

(1)小蜗牛长得什么样子?

(2)小蜗牛平时都在干什么?

(3)小蜗牛爬起来是怎样的?它的表情怎样?哪个小朋友来形容一下?(引导幼儿用肢体或语言表达),前一段时间就有一只小蜗牛在我们班做客,可是后来就爬走了,小朋友们知道它去那儿了吗?小蜗牛到底去那里了呢?它给我们带来了一首歌,听完你们就知道它去哪了。

3、欣赏歌曲,学唱歌曲。

(1)欣赏第二遍歌曲,幼儿随音乐节奏学说歌词。提问:听完歌曲,你们知道蜗牛去哪了?你们听到歌曲中唱了什么?说说自己感觉哪句歌词最有趣?自己喜欢哪句歌词?并尝试唱一下或用动作来表现。

(2)教师将幼儿根据喜欢的歌词进行分组,教师弹唱,幼儿随音乐尝试大声跟唱。(教师给予表扬,纠正唱错的地方。)(1)刚才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觉?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或肢体动作表现出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4、再次欣赏歌曲,熟悉旋律,掌握3/4拍的节奏特点。

播放歌曲《我是快乐的小蜗牛》音乐,引导幼儿完整欣赏歌曲,教师跟幼儿边听歌曲边拍节奏。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曲调。

5、采用不同的形式演唱,表现歌曲。

(1)引导幼儿用男女对唱的形式练习演唱歌曲。

(2)鼓励幼儿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加上创造性的动作演唱。

(3)教师和幼儿共同确定表演的动作并进行练习。

6、每个幼儿分发一个空白头饰,教师边唱歌词边画蜗牛,然后幼儿在自己的头饰上画出小蜗牛,请幼儿戴上蜗牛头饰,随音乐集体表演歌曲。

7、教师小结:多可爱的小蜗牛呀,跳得真好,外面的景色真美呀,我们一起去旅游吧。

在《我是快乐的小蜗牛》的音乐伴奏下,带孩子走出活动室。

活动延伸:

中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2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树叶。

能述说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2、掌握树叶贴画的基本方法。

3、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4、激发幼儿喜欢画、愿意的画的活动兴趣。

教学难点

1.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2.能够完成树叶贴画作品。

活动准备

1、发动幼儿家长与其幼儿利用秋游、爬山、散步等活动,采集和捡拾各种大小不一,形状和颜色各异的树叶若干。

老师把收集到的树叶进行压平、晾干处理后,分成四类(制作金鱼类、制作葡萄类、制作鸭子类、制作孔雀开屏类)树叶材料。

2、秋天落叶飘落图一张,树叶贴画成品图两张。

3、白纸、剪刀、乳胶各4;

几种彩色卡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小朋友,大家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

出示秋天落叶飘落图,让幼儿观察落叶的情景,感受秋天的独特风景。

老师:叶子宝宝纷纷地离开了妈妈,它们随着秋风飘落下来。一群群孩子把这些可爱的树叶捡起来,带回了家。你们知道把叶子宝宝带回家能做什么吗?(幼儿由发言、表述)

二、欣赏树叶贴画作品

老师:老师跟小朋友们一样,非常喜欢秋天的叶子宝宝,因此就把它们收集起来,根据叶子的形状和颜色,加上一些修剪工作之后,把它摆一摆,拼一拼,贴一贴,贴成美丽有趣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出示树叶贴画作品(金鱼帖画和葡萄帖画)

问:我们来看看,叶子变成了什么?(金鱼和葡萄)

这样用树叶贴出来的画叫做树叶贴画,你们想不想也用树叶贴画呢?(想)

三、认识几种常见的树叶。

出示枫叶。请幼儿观察它的特征。

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叶子?(枫树叶)

老师:枫树叶是怎么样的?谁来说说?

引导幼儿说出枫叶有红的,有黄的,像鸭子的小脚丫一样可爱。

出示柳叶。请幼儿说说它的特征。

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叶子?(柳叶)

老师:柳叶又是怎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说出柳叶有绿色的,也有黄色的,细细的薄薄的真好看。

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让幼儿了解大叶榕树叶、小叶榕树叶、葡萄叶等外形特征。

老师小结:这些叶子宝宝都是小朋友和爸爸妈妈所收集到的,经过处理后,我们可以把叶子贴成一幅幅有趣的画来。小朋友们能做到吗?

四、分组制作树叶贴画。

1、老师演示小鸭子的制作过程:用黄色大叶榕树叶做鸭子身子,叶梗做鸭子的长腿,红色枫叶做鸭子的小脚丫,小叶榕树叶做鸭子的头部,剪些彩色卡纸做眼睛,这样一幅生动的树叶贴画就做成了。

2、将幼儿分成四个小组,10个小朋友为一组。

每组小朋友根据老师给的树叶材料来共同完成四种不同的贴画作品(金鱼贴画、葡萄贴画、鸭子贴画、孔雀开屏帖画)。老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

今天,小朋友通过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了树叶贴画作品,你们觉得漂亮吗?其实,美就在身边。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像树叶一样的自然材料,如布头,瓜子,蛋壳等,只要我们能像今天这样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将它们拼一拼,剪一剪,贴一贴就一定能做出美妙有趣的东西来。

中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3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深海里的各种怪鱼,大胆地发挥想象,具有初步的想象力。

2、愿意动手绘画出自己想象中的怪鱼。

3、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海底世界(课件),各种各样的怪鱼卡片,彩色笔、白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条怪鱼,引发兴趣。

2、引导幼儿说出这条怪鱼怪在哪里。

二、交流讨论

1、带领幼儿到海底世界寻找出各种各样的怪鱼。

(观看课件)

2、幼儿自由找怪鱼并说出找到的怪鱼怪在哪?

3、教师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怪鱼的外型特征。

4、激发幼儿大胆想象,说出自己想象的怪鱼。

三、大胆表现

1、鼓励幼儿幼儿试着用笔绘画出自己想象的怪鱼。

2、幼儿可以把自己想象中的怪鱼名称、告诉老师,一起把怪鱼画出来。

四、体验成功

1、找同伴或老师说说自己想象中的怪鱼。

2、表扬大胆想象的幼儿。

中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4活动目标:

1、爱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情感。

2、初步培养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

3、通过大熊猫的黑白对比、学习浓墨、淡墨的运用。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到动物园参观过大熊猫;大熊猫的图片资料、水墨画工具。

活动过程:

一、欣赏讨论

1、你们喜欢黑色吗?

其实黑色也很漂亮又很有用,想一想我们画哪些东西的时候需要黑色?

2、欣赏大熊猫图片

找找大熊猫身体上哪些地方有黑色。

二、师生共同讨论画法。

1、今天我们要用水墨画来画大熊猫。

墨可以调成淡墨、浓墨,那么大熊猫身上黑的地方用什么墨?

其它地方又用什么墨呢?

2、请个别幼儿上来试画大熊猫,大家欣赏讨论。

(边欣赏大熊猫图片)

大熊猫由哪些部分组成?像什么形状?用浓墨还是淡墨?

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教师和幼儿共同完成范画。

三、提出创作要求

刚才我们欣赏了这么多的大熊猫,有吃东西的,有睡觉的,有坐在地上的,有爬在树上的…….现在我们用画笔来给你喜欢的大熊猫照个像,照相前要先想好:大熊猫和谁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把大熊猫的动作也要照下来!

四、幼儿作画,教师指导重点

1、导刚入门的中班孩子掌握调浓墨、淡墨的技巧。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作不同的熊猫形态。

3、提醒幼儿注意水墨画作画习惯,鼓励刚入门的孩子正确握笔。

4、引导大班的孩子用不同的水墨画技巧作画,并能用颜料添画背景,鼓励中班孩子向大班孩子学习。

五、欣赏评价

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说为什么。

中班艺术主题活动方案5活动目标:

1、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设想。

2、用自己喜欢的色彩给太阳涂上漂亮的颜色。

3、体验艺术活动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活动准备:

课件、彩笔、油画棒、水彩颜料、纸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发兴趣

1、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说一个谜语,你们来猜一猜!有位老公公,一副圆脸庞。

有朝一日不见它,不是下雨就刮风。(太阳)

2、师:对!你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答案就是太阳。

3、师:孩子们,今天的太阳它来我们班做客了。

(出示太阳)我们和太阳公公打声招呼吧!

4、师:谁知道太阳的家在哪里?太阳光晒在身上有什么感觉?如果没有太阳会怎么样?

师小结:太阳的家在天上,他的光晒在我们的身上让我们感觉暖洋洋的,我们人类和动物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太阳。

二、观察图片,交流想法

1、师:太阳公公好不好啊?可是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太阳公公来找我,他哭着对我说:“看看你们班的孩子们,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漂亮的衣服穿,而我总是这一件衣服。

”我对他说“不要哭了,明天我让我们班的孩子们帮你换件新衣裳吧!”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帮太阳公公换件新衣服啊?(想)

2、师:那现在就请你想一想你想为太阳公公换件什么样的衣服?然后和身边的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3、师:谁说说,你想给太阳公公换件什么样的衣服?

4、师:咱们先来看看我给太阳公公换的新衣裳吧!(出示图片,供幼儿欣赏)。

边欣赏边请幼儿说出图中的太阳的新衣服是用什么材料画出来的。

5、师:我给你们准备了水彩笔、油画棒、水彩颜料,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来帮太阳穿上新衣服,动手吧!

三、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1、幼儿动手操作

2、教师巡回指导。

四、师生评价,体验乐趣

1、展示幼儿绘画作品,师生评价。

水墨画教案范文7

关键词 水墨画 美术 教学

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人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人们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的完善。在今天,“人文”教育已成为社会的强烈呼唤和主流。美术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而应是文化教育。在这样一个文化渲染中,通过含有特殊意义的儿童水墨画教学,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和努力的方向。那么在小学美术课程里如何进行水墨画的教学呢?

一、水墨画在美术中的独特性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列夫·托尔斯泰将艺术视为人与人交流的一种手段,就像人们用语言传达思想一样,人们也用艺术在交流情感。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

新课标指出:“要以人为本,挖掘学生自身的个性,体现人的价值,完善人的品质。”而社会正呼唤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美术教育正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阵地。其作用不言而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水墨画简练概括的造型,出神入化的运笔,富于变化的墨色,不仅为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而且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水墨画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它在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交流和传承的作用无可替代。水墨画已成为新时代的人文情操教育手段,它的笔墨既能协调手部肌群,促进儿童大脑发展,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因而,在当代美术教育中应更加重视水墨画的教育教学。

二、水墨画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自主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对于这一新生画种也一知半解,适当地引导学生从一些优秀的传统作品中学习学好水墨画,学会欣赏、感悟是必要的。

在欣赏齐白石的虾时,我给学生讲齐白石老爷爷为了画好虾就亲自养了一些虾经常进行观察,所以他画的虾特别生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发现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

前不久,我上了一节美术公开课,课题叫《水墨游戏》。课始我以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让学生讨论交流会用怎样的方法画鸡蛋,学生说出了许多方法,如:用铅笔画、用水彩笔、用蜡笔等。师小结过渡:这些方法都很好,但是老师今天不许你们用这些方法来画,老师要介绍一种新的画画方法给你们。很自然地过渡到要学习的内容《水墨游戏》。在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学着用水和墨来表现事物,画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同学们可以大胆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画,纵观整个教学,教师通过对水墨画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大胆创造的信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充分表现出来。这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每个学生的点滴创造不单能受到大家的尊重,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

三、水墨画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目前,小学水墨画教学过多采用临摩,使学生产生单向的审美和思维定势,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意识,造成思维闭塞,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主题情感创造意识的失落。黄宾虹曾说:“艺术之事,所贵于古人者,非为拘守旧法,固定不变者也。”因此,在儿童水墨画教学中,应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与行为习惯。那么,如何更好地有创造性地进行水墨画教学呢?

(1)游戏激发兴趣。古人云:书画同源。书法讲究的是用笔用墨,水墨画讲究的是线条,线条是水墨画的生命线。因而,在水墨画教学中,要让学生做线条游戏,在宣纸上随意拖出一根线条,在不经意间让线条游离在纸上,在此过程中,体验使用毛笔作画的感受。不知不觉中,儿童就会在饶有兴趣当中发现隐形的变化,感受到线的柔韧与墨的干湿,顺理成章地掌握水墨画的常识。

(2)生活孕育创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早就指出:“在教育中,艺术中介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富有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运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完成。”所以,在水墨画教学中,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水墨的技能技巧表现方法时,选择一些具有人文性的素材,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写生家乡的具有厚重历史和文化的景点,既为学生的创作积累了素材,又得到了文化的熏陶。

水墨画教案范文8

六一儿童节这天,中央美院美术馆很热闹。小朋友欢天喜地围着大飞行器和大球玩,一直关注潘公凯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馆长理查德也很兴奋:“潘公凯很有意思,又搞理论,又有实践:又有水墨,又有装置,跨的领域太多了。这次又到了一个新境界,装置和水墨又有内在联系。”他打算将潘公凯厚厚的文献翻译成英文,放入古根海姆的亚洲档案。

自1917年杜尚将小便池放进美术馆,西方现代艺术就被改变了。潘公凯名为“错构・转念――穿越杜尚”的展览,徐冰说:“实际上是和杜尚,隔了近百年的一个对话。有意思的是,潘公凯既是摆小便池的,又是设计小便池的,又是制造小便池的那个人。”

潘公凯有一个大牛人爸爸潘天寿,子承父业的他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是艺术家,也做建筑设计。这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他的装置草图17年前在美国旧金山就已画好。但此后他都在研究20世纪美术,而奥运会、世博会设计项目也让他的装置计划一拖再拖。

寻找了17年的艺术边界

为了解决中国画的问题,潘公凯1992年特意去美国看当代艺术。在那亲历了疯狂的要打破艺术与生活边界的讨论。“那时杰夫・昆斯刚出来,他把跟老婆的照片拿出来,马上就卖了100多万美元。连美国西海岸最前卫的旧金山美术学院的教授都在骂这个小子太不像话,实在丢我们的脸。”

艺术到底是干什么的?艺术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艺术今后还会干什么?思考这些问题时,潘公凯提出“错构”的概念。“就是把生活中的东西,拆散打碎,变个花样,重新组装,往艺术的位置上一放,瞧,错构了,它就成艺术了。”潘公凯说,比如把一辆废弃的小汽车放到水压机上压两下,原有合理结构改变了,或者一个小便池摆在展厅,这种错构是引起注意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错和不错,是艺术和生活的边界。有了错构,艺术品才可以实现它的审美超越功能,如果没,艺术品跟生活是一样的,审美心态就无从产生。”

定居美国20多年的王瑞芸是研究杜尚的专家,认为西方艺术至今没人超越杜尚的她,看到潘公凯作品却说,潘公凯归纳的“错构”,的确能涵盖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基本功能。

潘公凯说把边界问题想清楚了才这样做展览。他在球状物中制作类似登月舱的飞行器,当然是假的。“如果是真的飞行器那就不是错构了。”飞行器里是他的办公桌。这是一个标准的观念装置。

这是潘公凯的作品第一次在自己花费不少精力主持修建的美术馆展出。当初美术馆设计者矶崎新在20多个设计方案中,最后做出的弧形效果和潘公凯的方案最相近。

徐冰说,装置蛋壳套蛋壳的形式,跟潘公凯做中央美院美术馆是同样的工作,美术馆弧度和蛋壳装置弧度具有相似性。而理查德也一眼看出装置和美术馆外观的呼应性。

有人认为真办公桌摆进美术馆就算一个作品,但潘公凯说这样技术含量太低了。“我看到很多装置做得太粗糙,没有技术难度了,只是一个想法。装置作品要体现手工的精美。”

由于制作精良,也有人说,如果放进科技馆,会不会变为科技展品。潘公凯解释:“宇宙飞船,实际上是不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几个圆在一起,也不是有意要做成真的星际。科技含量不够,只能说明它是艺术品,这个就是错构。因为错构了,所以只能放在美术馆。反过来证明了错构是艺术品和生活之间非常必要的那个环节。”

通过审美摆脱日常生活的烦恼

潘公凯上世纪90年代在旧金山画出的草图上,书桌前一片虚空,而今天书桌前是一片有秩序的宇宙。艺术家展望看到潘公凯的装置后,“想的是为什么在办公桌前面还要看宇宙?”

“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桌子和后面的虚拟东西放在一起,如果我不能时不时让自己从常态生活解脱出来,我这个院长当得就实在太没劲了。我如果整天忙得半死,怎么忙大家都不满意,评职称大家不满意,大家觉得加的工资还不够,那肯定是院长当得不好。所以我只好在心里时不时跳出来,要不然我就要跳楼了,或者是晚上睡不着,这个就是自我疗伤。”濡公凯说在艺术的千万条功能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审美来超越自我,摆脱日常生活烦恼。

潘天寿的好口碑,已载入艺术史。但潘公凯的努力,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作为名家子弟,潘公凯无形中承受很多压力。“人们对你的要求就会高,会觉得做得好是理所当然的。”2001年从中国美院调任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说过,不是在中央美院土生土长的教师,要想跟大家一起把工作组织好,不是一件轻松事。

和父亲潘天寿一样,潘公凯常忙得没时间画画,他是95%的院长,5%的艺术家。“95%的时间都在做行政工作,而且是拼命工作。布置工作的人是我,去干活的人是我,检查的人也是我。”也许没哪个校长忙成那样。宿舍床怎么放,柜子怎么摆,电话怎么装,都得管,甚至设计学生食堂窗户,调学生宿舍墙壁颜色……每个细节他都亲自做,但从不拿设计费。

即便如此,仍有许多不满,“比如评职称,升职务等等,十个萝卜两个坑,就生怨恨,有破口大骂的,有发短信威胁的。总以为我院长说句话就可以进,其实哪能呢。有的甚至在网上大写匿名信,造谣诽谤,恶意中伤,骂个没完……什么样的人都有”。

艺术的重要功能就让他在无休止的繁杂工作中,保持好心态:不烦恼、不委屈、不抱怨、不焦躁。他在水墨中,既不画人,也不画生活场景,想表现的就是“对超越现实生活的意境和情怀”。

不用水墨画原子弹

潘天寿将写意花鸟引入全新领域,但他一笔都没教过潘公凯,既没劝他学画,也没动员他考美院。“他觉得你自己愿意就画画,他觉得做人更重要。爸爸是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他不会教我怎么画黄瓜和柿子。”

潘天寿的《晨曦》、《春塘水暖》、《石榴》、《春酣》,画面充满张力与生机。他画中巨大雄奇的石头还被称为“潘公石”。潘公凯说父亲强调大结构、力量感和对秩序的把握,这对自己危作也有很大影响。尽管上附中接受苏式教育,潘天寿也从没给他开小灶,也不让他临摹自己的画。

“我的大幅作品也是画得比较重,用墨比较多,强调力量感。”潘公凯的水墨有“大水大墨”之誉。批评家高名潞说画得很不错。而北大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认为潘公凯既继承父亲构图险奇的特点,又有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意味,有些画带有“国画的书法化,书法的国画化”。

这次展出的水墨荷塘,就明显不是画荷塘,而是写荷塘,下笔有力,带有极强的书写性和抽象性。“中国水墨画中,强调笔墨就是强

调书写性,所以我尽可能把水墨画得跟书法有更大的内在关联。”

上世纪30年代,身着长衫的潘天寿面临过只有一个学生听讲的窘况:50年代,又有人提议取消中国画这个画种。作为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不仅撰写《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来回应,还花了几年时间制定一套迄今影响最大的中国画教学体系。

半世纪后,新的问题摆到潘公凯面前,“中国画,尤其是写意水墨画,发展到当代有严重的困境。没法放到一个国际化的叙述平台当中去”。潘公凯试图把放不进去的中国水墨,跟最当下的装置,建立起联系。潘公凯说在国画里画一个原子弹爆炸,或把写好的书法做成一个大球,这样简单沟通是不行的。“我不会把装置做得像水墨画,或者在水墨画里画一个装置。水墨要在水墨的价值结构中做出水墨的努力,我不能走到装置那去。”

第一次做装置,他就想做成非常符合装置要求的装置。在美国画图纸时,中国的美术馆,还都是小展厅。“所以最初的草图里没有这些球。现在这个展厅很高大,要把它用好。里面一层是一个宇宙,其实外面一层也是一个宇宙,但符号和形态是不一样的。”潘公凯这次完全根据展厅创作,包括水墨画,也根据展板长度画。

装置外表覆盖着宣纸,很有文人气。隋建国说如果把水墨画拿掉,仍然是当代文人的一个境界。而邱志杰则说:“即使装置里没有荷花,还是看到了中国文人,在一张书桌前,眼睛一离开这些公文,面前出现一片宇宙,是世界千古、八方六合。”

潘公凯说,虽然是高科技的感觉,但表达语言不是很野性。“现在的装置很多太激烈,好比把一头牛杀了,血淋淋的。”

“我活着比杜尚有意义”

1947年潘公凯出生时,50岁的潘天寿正担任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在潘公凯眼中。父亲是有担当、正派的知识分子。“他非常低调、谦和、朴素。站在校园里,你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门房老头。”

从1966年被揪出来游街批斗,到1971年去世,潘天寿没等到。“在‘’中,父亲和我们家的冤案是全美术界最大的冤案。其实在‘’前父亲也有很多起落,但他是典型的儒士,有非常好的控制力。”潘公凯说父亲什么都不计较,有关利益的问题想都不想。

对自己,潘公凯则用过时劳模来评价“我不贪污腐化,不得好处,不求表扬,也不宣传,群众投给我的票数也不是最高。若考虑得失,像我这么做到现在,就活不过来,撑不下来。除了工作量,还包括难度、风险。过程之难没法说,做的过程没人理解。所有困难都要一个人吃下肚去。”

虽然不像不问世事的杜尚那样自由。“但是我觉得我活着比杜尚有意义。”潘公凯说支撑这个社会的毕竟不是远离红尘的人。“如果所有人都做了杜尚,世界就会闹饥荒”。

专访潘公凯

把艺术当作疗伤

《新周刊》:如果不是初中美术老师替你报名浙美附中入学考试,也许你现在是―名科学家。这个装置更像你小时候未完成的一个科技梦?

潘公凯:我小时候是一个狂热的科技爱好者。但后来做装置的动因是为了研究美学上的问题。杜尚这条线20世纪初就开始了,60年代后成为新潮流,使美术史研究者困惑。我90年代初在美国,虽不知道阿瑟・丹托、汉斯・贝尔廷在写艺术的终结,对问题的感觉是同样的。

《新周刊》:你在中国美院当过院长,但离开杭州时还是无房户,你父亲也把家里的房子捅出去,住宿舍。你跟父亲很相似。

潘公凯:我比较少想自己,我父亲也不太想自己。他自己的生活非常简单,住好房子、差房子他一点也无所谓。我们家从来没有吃什么、穿什么这个话题。但他非常理想主义,非常有责任心,一直关注大方面,不关注小事。

《新周刊》:80年代,你在新潮派眼中是“守旧派的新代表”,那时你被称为保守派?潘公凯:我当时是'85新潮激进理论家的主要对立面。老先生几乎都不来参加会议了,年轻人大都主张激进改革,主张全盘西化。我跟高名潞是会议里面的主要辩论双方(笑),但也是很好的朋友,到现在也是。其实那我不仅提到要向西方学习,而且提到绿色、环保、艺术作品对人精神生活的维护,这样的观点拿到现在还是很前沿。只不过当时,大家觉得我在维护传统,好像维护传统就是保守。

《新周刊》:你的艺术的自我疗伤观点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潘公凯:就是'85新潮时的“绿色绘画论”。物质再丰富,生活条件再好,未来人生活仍然会有痛苦。痛苦就需要有超越的东西,我的绿色绘画主张审美超越。

水墨画教案范文9

一、故弄玄虚说墨梅

《墨梅》是一首五言绝句,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但初读此诗,尤其是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免会让学生产生生活中确有墨梅的错觉。事实上,还真有孩子这么认为。当我问及他们在现实世界是否见过墨梅时,他们这才咕噜一声说没有。恍惚之际,其他孩子亮出正确答案:“墨梅就是只用黑墨勾勒,不用色彩渲染的黑色梅花。”此语一出,多人哗然:“哦,说了半天,原来是指画在纸上的梅花呀!”那怪怪的表情大有被诗人耍了一把的感觉。

二、抛砖引玉题画诗

在《墨梅》这篇课文中有一幅《墨梅》图,图文同题是巧合吗?终于有一男生告诉我:“这是一首题画诗。”理由是他想起了王仕桢的《题秋江独钓图》。经他这么一启发,其他几首题画诗也从学生脑际跳了出来,如清代郑燮的《竹石》,唐代王维的《画》……一些观察仔细的学生还在《墨梅》图上发现了“痕”和“坤”字。于是,全班学生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一个个侧头读起诗,低头盯起画来,学习的兴奋与自觉全都刻在脸上。

三、忆文入诗崇王冕

《墨梅》的作者是元朝的王冕。那么学生对王冕又有多少了解呢?于是孩子们又温故起了《王冕学画》的故事,得知王冕少年家贫,是经过刻苦自学,终成诗画大家的,眼神里不禁流露出对王冕的崇敬之情。同时,细心的孩子还发现,《王冕学画》中讲的是王冕学画荷花的故事,而《墨梅》中画的是梅花。两种不同的花,王冕均能手到擒来,那其他的花、其他的景不也一样吗?不知不觉,孩子们对画艺精湛的王冕又增添了几分敬意。

四、寻根究底洗砚池

说起洗砚池,大家的思维都聚焦到几位书画大家身上,其中最为有名的便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于是不由地联想到王冕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学作诗画的情景。从而也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大家”不是生来就是的,而是经过无数次的磨练与煎熬才慢慢得到人们的赞赏与认可的。

五、艺术提升赏墨梅

《墨梅》作为一首题画诗,画的鉴赏有助于诗的理解。有资料如是说:“《墨梅图》是王冕画梅的代表作。此图写一干倒挂嫩梅,枝条生长茂盛,枝头缀满繁密的花朵……这种以繁梅形式表现出清贞孤傲气概的艺术手法,较之疏梅更为不易。此图是王冕晚年画梅艺术臻于化境的精心之作。”读着这么精妙的语句,不仅是我,而且孩子们的艺术修养似也瞬间提升了许多,同时对如何利用疏与密的关系进行巧妙构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苏教版本鉴梅魂

不同版本的教材,由于传抄者的问题,同一首古诗有时在个别的用词用句上会有不同。课上,就有一善读书的学生问我:“为什么这本书上是‘个个花开淡墨痕’,而《小学生古诗文必背70首》中是‘朵朵花开淡墨痕’呢?”我让学生先自己去寻求答案,有的说“个个”与“朵朵”是近义词,有的说“个个”读上去轻快悦耳……我也说出了我的理解:“在诗人眼里,梅花不是花而是人,瞧瞧图中的梅花,那一朵朵已经绽放的抑或是没有绽放的,难道不是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存在吗?”于是,我们很自然地对“只流清气满乾坤”和“只留清气满乾坤”进行了探讨。课堂又一次掀起了高潮。孩子们说苏教版课文中的“流”充满动感,有弥漫之意,而且还有穿透之意,似乎真能感觉一股清香之气从画中溢出来。而《小学生古诗文必背70首》中的“留”仅有留下之意,内涵不够丰富。我也脱口道:“此处的‘流’还有流芳百世、流传千古之意呀。”孩子们啧啧称是。

七、潜移默化学做人

水墨画教案范文10

关键词:纹理化;宏观;微观;笔墨;材料;程式化

1纹理的辨析

在绘画范畴中谈起肌理和纹理,大多情况下是近义词甚至是同义词,因为这两者一定程度上都有表现质感的作用,《说文解字》中说到“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纹的故体即是“文”,本意是“错画也”,[1]后引申为图案纹样。理的意思则是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由此可见,纹理泛指物体面上的花纹或线条,除了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之外,同时又有一定的质感表现的作用。说到肌理,则仅是表现物体质地化的感觉,虽然有时候也有一定的装饰性,但是不作为主要的作用来运用,表现形式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表现上也不带有纹样的概念,而纹理基本属于平面的范畴,除此,因为纹样化的存在,还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主观性、文化性等人文因素,或者说,纹理的构成是带有一定的符号性特征(符号论)的。这也就是能够经常发现肌理多用于西画而纹理多用于国画的原因,当然这样的说法并不绝对,只是对于普遍的绘画而言,尤其是传统绘画上表现的更明显一些。

2纹理化的产生与发展

从数千年前的彩陶和青铜器上,就可以看出远古祖先对于纹样的偏爱,其构成、走势、分布皆变化莫测,不可名状,具有抽象意味的纹样,具有明显的装饰性作用,除此之外,有些还带有一定的宗教和文化的信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如,饕餮纹的出现表明纹样化是具有告诫教育意义的[2]。这种对于平面纹的使用贯穿整个上古时代,“纹样”主要体现的还是图案化的模式,直到人们对于周围事物有了描画的意识,不再仅仅满足于装饰、宗教、文化的抽象表达,而在于对事物进行具体客观的表现,于是“纹理”逐步出现,但是此时,“理”的成分尚少,纹样性依旧是占主导地位,从汉代壁画的青龙白虎,到马王堆棺椁上神奇诡异的人形怪兽,再到早期卷轴绘画,如《洛神赋》中的树石衣纹来看,依旧透露着浓浓的图案化气息,“状石务于雕透,如冰澌斧刃,绘树刷脉镂叶”[3]充分说明了彼时的绘画形态较为刻画,写实性较为稚嫩,是偏重于图案化的。由于古人并没有掌握客观的写实技巧,或者说绘画的技巧依旧处于不成熟的萌芽状态,绘画中所流露的必然是参酌了主观化审美的特性,好比画家无法将一棵大树繁密的枝叶进行详尽的描绘,不得不将一片片平面化的树叶按一定的主观形式进行排列,没有前后的层次,不严格按照物理的生长来排布,同时物体倾向于平面最大化的表现,这些都符合纹理化的特征。

这种情况到了五代时期开始有了大的改观,技法的逐渐成熟使得写实性开始增强,对于客观事物的表现性能力增强,于是纹理化中主观的有序排列、平面最大化手段一方面向极致发展,而成为偏重图案式的工艺美术,另一方面写实性的成分增加,逐步进化为成熟的中国绘画。但是,并不是说,写实性的增强就会导致纹理化减弱那么简单,而是使得纹理化进化为一种能与绘画性配合的天衣无缝的新面貌,这才是国画纹理化的真正滥觞。

3纹理化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

纹理化是主观性的文化产物,是会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发展,审美变化而变化的。如:早期先民的物我不分,崇尚鬼神,于是就有了绘制在陶器上的类似图腾的纹理,神秘而古朴,富有韵律和节奏感而且,纹理化作为绘画中重要的元素,是受人们主观的审美意识所支配而存在的,即便是为了刻意写实的写生手段,所表现使用的纹理依旧是被文化和审美所感染过的主观模式的运用。

从绘画的内容看,虽然有分为“六门”(唐《历代名画记》)、“十门”(北宋《宣和画谱》)、“八类”(南宋《画继》)、“十三科”(元代《画鉴》)等类别,但是总体还是以人物、山水、花鸟为核心,也是以这三门的兴衰发展为主要纲目的,纹理化的现象也是始终伴随着这三个门类的绘画的变化而变化。

早期绘画带有“助教化,成人伦”的劝解教育意义,故作品多以人物画的形式表现(如《女史箴图》和《列女传》),技法和意义几乎都落在人物画上,当时的纹理多是人物的衣纹、饰物、须发等方面,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春蚕吐丝”的密体笔法来表示,显得高古而端庄,其时作品尚在早期,绘画技法尚不成熟,故而线条变化和排列都比较单一,非常趋向于图案化,而且人物形象运动幅度较小,整体的气息体现出静谧的美感。到了唐朝,吴道子用“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笔法来表现内容,则显得潇洒灵动,技法的推进也将纹理化的内容大大丰富,此时的图案花纹就可以有粗细的变化,刻画性减少而生动性便随之而提高,由于线条粗细的变化而营造出视觉上的节奏和韵律感,体现出运动的美感。

山水花卉彼时多为人物作品的陪衬,即便是有山水作品,主要也是为了“圣贤瑛于绝代,万取融于神思”的求道精神的目的而存在[4]。隋唐以后,随着对于审美要求的提高,文化观念的改变,绘画技术的不断成熟,山水和花鸟作为独立的画科也开始逐步成熟,写实的风格和纯审美的目的受到了推崇,直到五代北宋,画法高度成熟,皴法的出现不仅对于纹理化这一现象大大丰富,而对于整个山水画科的发展来说更是质的飞跃,上古时代那种早期纯线描式的图案化的纹理逐渐被为了表现各种客观事物而采用的更多样笔法所构成的纹理,即皴法所替代。直到元朝,士大夫们成了绘画的主流,他们所推崇的“逸格”影响了之后几百年的中国画坛,山水画不再追求客观景物的表现而转为带有游戏笔墨意味的“逸笔草草”的个人情感抒发行为,到了明清,画家更是要么将横涂纵抹的随性当做了发泄心气和逞才使气的手段,追求“我自为我法”,要么抱残守缺泥古不化,讲究“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火”的两个极端。绘画开始衰退,纹理化更多成了程式化,古代的堂皇正气逐渐衰退,失去了生气的纹理化成了遏制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纹理化的作用和特征

4.1宏观角度分析

1)对于人物画。首先从宏观的角度说来,纹理化的基本作用在于装饰性,在人物走兽这些绘画中,纹理化首先最重要的作用是装饰性。传统仕女画中,衣饰的描绘一直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画家对于繁复的花纹是不会如细化家那样按照色彩感觉而归纳成色块的,而是会一丝不苟地将图案精细的描绘,从绮罗人物到唐仇的仕女图再到张大千的作品,无一不是,那西画也有对衣纹的描绘,区别何在?在西画中,任何花纹都是服从于整体的明暗,衣服的结构,即便是刻意追求精细装饰效果的作品,如莫罗之《莎乐美》,安格尔之《静坐的莫瓦特雪夫人》,花纹虽然无处不在,但是其本质终究还是贴合所附着的物体的结构形态上的色彩,是要符合附着体的空间透视的,是有着前后互相遮挡,色彩明度的客观变化的,服从的是整体的透视和色彩关系。而国画作品中,纹样往往呈现是正面化的透视的描绘,也极少会随着衣服的褶皱而有明显的转折,即便是某些特殊的地方需要纹理必须随着衣服的结构做出一些调整,也是在不破坏纹理的装饰性的前提下进行的,服从的是完全的正面化最大化的图案的装饰性展示。因为,在中国美术中,纹样是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必须最大化最清晰地呈现出来,是要对画面的主体做出补充作用的,是利用的工艺美术的特性来对绘画做出补充的。在对于毛发的描绘中,纹理化起到了概括性的作用。顾恺之画裴楷像,“颊上益三毛”,而“神明殊胜”的典故,苏轼也曾说:“吾尝见僧惟真画曾鲁公初不甚似,一日往见公,归而喜甚曰:‘吾得之矣。’乃于眉后加三纹,隐约可见,作俯首仰视,眉扬而蹙者,遂大似。” [5]说明一组简单的线条也能构成纹理化,并能体现出的以一当十的作用,而裴楷脸上是否真有须毛,是否真是三根则不必介怀。这种简单的纹理就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在别的画中是没有的,这也正是国画中纹理化的巨大魅力和价值。张大千曾说“用浓墨细笔,依着面型方位,疏疏落落略撇十几笔,然后再用淡墨渲染而三遍,显得柔和而润泽,有根根见肉的意思,自然清秀可爱”, [6]说明这种线条的排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国画中毛发的绘画绝不同于真实的情况那样互相交杂错盘,而是根根等距,长短有序,互不交叉,轻起轻收,淡墨渲染而成,别具一种清雅滋润的恬静的装饰美感。不管是《送子天王图》中的力士,《韩熙载夜宴图》中的文人,还是《调良图》中的马倌,须发的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描绘的技法基本一致,并没有因为用同样的手法表现不同的人物身份而感觉不合,相反,有的只是一致的和谐与得当。

2)对于山水画。纹理对于山水画来说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突破,早期山水作品都是“空勾无皴”,勾勒的技法虽然古雅,却是无法对于物象做客观的精微质感处理的,相对而言,人物的面手部分以及衣物部分,从顾恺之的密体到吴道子的疏体,用做描摹轮廓来说,则是够用的了,但是要将大自然中山石的各种质感表达清晰,却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山水又有着晴雨风雪,昼夜四季的变化,石面凹凸曲折,这些更是对原本只适用于人物画的技法提出了新的要求,[7]虽然早在晋朝顾恺之就在《画云台山记》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如何绘制山水画,但是彼时皴法未现,文中所谈多是构图和内容,于技法则谈论较少,且“青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尽素上下以瑛日”的手段与后世成熟的山水风貌差别很大,属于极早期的绘画风格,[8]从“秋毛冬骨,夏荫春英”,“高墨尤绿,下墨尤”等画论中可以逐渐观察到山水画技法逐步发展的脉络,[9]直到五代皴法的出现和对于笔墨的强调,[10]则标志着山水画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至北宋臻于成熟和完善,山水画技法逐步丰富之后到,继而才能进一步提出“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11]这样对山水进行拟人化的更高境界的要求。皴法其实是用不同的线条按照不同的需要所组合成块面以达到赋予物体以质感的技法,这就构成了山水画的纹理,虽然这些纹理在形式上更类似于表现立体质感的肌理,但是这些造成质感的手段是有序的,是经过历代画家试验和总结后的产物,也就是说,这些线条点子是经过一定的安排和组合才能造就出所需要的质感,是有着浓厚的文化主观成分的,这点可以从西画的风景画做对比,山石树木的质感体现并无一定形式,用的是光泽色彩的客观因素。这些经过严格锤炼的纹理在表达质感的同时暗示了地貌、季节、气候以及相关的信息,例如李成的作品中出现的枣树,刺槐,枝多叶少,而董源的作品中则看起来烟水氤氲,泥土滋润,所绘树木则浓密垂荫,是为温带植被的风貌,这些都是相符相成的,故而能营造出画面的和谐和统一。山水画中另一个纹理现象非常明显的元素就是对于水的描绘,依靠各种线条的变化和组合可以营造出江河湖海,晴雨变幻,传世南宋马远的《水图》(见图1)靠着不同的笔法和线条所构造的纹理,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时而精微、时而开阔地将各种水况表达的淋漓尽致,甚至能让读者品味到出诗词的意味,既有着“吹皱一池春水”那温婉的词境,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诗情,而这这些意境是仅靠各种线条钩织出的纹理就能将自然的美与绘画的美与文学的美结合的如此紧密,这样的表现一直贯穿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继承中,直到近代,陆俨少的云水纹理更是将纹理化的特征发挥到极致,有蕴含古意,启功先生有诗赞道:“昨日抱图归伏枕,居然彻夜听涛声。”可见纹理化的云水的魅力所在。

3)对于花鸟画。纵观花鸟画的发展,上古之迹已不可见,但从现存最早的作品看,直到如今,基本上所有的花卉作品中,植物的叶片中的叶脉都是忠实表现出来的,不管是勾勒的墨线还是留出的水线,这条叶脉,作为叶子的一部分是不会被省略的,多少片树叶就有多少条叶脉,构成了中国画特殊的纹理,不管是宋代院体工笔花鸟,还是元代墨花墨禽,明清写意,甚至是恽南田的没骨花卉,技法流派一再嬗变,而对于叶脉的重视和表现却一如既往,这就是纹理化的进化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绘画并不强调明暗,即便是深浅浓淡也不过是为了表现每一片叶子的客观现实,增强画面丰富性,但要表现出叶子的结构向背,光靠深浅变化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叶脉起到了指明叶子的走向、支撑起整个叶子的构成感觉、强化了结构化的作用,这种构成的感觉还来自于坚挺的线条与块面形成的统一性,线条牢牢抓住了叶子的铺开,仿佛叶脉的线条才是这片叶子的真正主体,有了纲领性的线条作为构架,块面状的叶子便可以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形状。即便植物作为画面中陪衬的部分,作者也不会遗漏勾勒叶脉(见图2)。而在西方绘画中,不管是繁密还是稀疏,即便是只有一片,讲究的都是一个整体,一个色彩关系,叶脉是不会刻意勾画的,首先叶脉并不明显,其次清晰的描绘也会有破坏整体的感觉,特别是繁密枝叶的时候,所注重的是整体的明暗和色彩的关系。中国花鸟画,即便是枝叶再繁密,必然也是会将叶脉一一勾勒清楚,靠一种有序性,或者是规律性来控制画面的整体感和节奏感,同时也构成所有枝叶的构成骨架,这就是纹理所特有的结构化(见图3)。

4.2微观角度分析

从微观的角度来谈纹理,就不得不先要提及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笔墨和纸张的关系。六法中,除了气韵是画画技法之外的总纲,应物象形是对于绘画的核心要求外,骨法用笔占据了技法因素的首位,[12]这就确定了用笔在国画中的至尊地位,随后五代荆浩又在《笔法记》中说到“笔绝而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将用笔更为丰富,又提出“吴道子山水画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吴当采二子之长而自成一家之”的“笔墨”共存的概念。[13]历经五代两宋,在元墨被高度重视,由于作画材料的变迁以及时代所造成的文人的因为心理的变化而导致审美的变化,笔墨本身已经成为了山水画审美中一项重要指标,又有董其昌所鼓吹的“以径之奇怪论,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山水决不如画”[14]的引导,直接决定了晚明,整个清代乃至于民国时期,笔墨几乎成了山水画欣赏和品评的唯一标准。

从元朝开始,参与绘画的画家很多是文人士大夫而非两宋时期画院中的画工那样的职业画家,所用材料也非素绢硬,而采用了质地较为紧密的一种“毛熟纸”,使得笔画在纸面上呈现出毛涩的感觉,[15]结合疏朗雅致的笔墨,讲究明净清和,空灵致远的感觉,与当时“聊写胸中逸气”的目的也颇为相宜。画面笔墨相比两宋则大大减少,于是画面中每条线条的质量被独立成为考核笔墨的重大内容,力求线条能避开光、板、腻、平等忌讳而能符合毛、活、清、稳等标准,这与五代北宋重视的注重整体画面效果而不是画面的某一构成元素的“整笔”[16]要求俨然是不同的。客观地说,毛涩的感觉不是仅仅用干笔渴墨就能达到的,纸面的纤维纹理同样也是营造出这样笔迹的重要元素,放大来看,每条线条或者每个墨点都包含了无数大小不一的空隙,形成天然的纹理,但是这样的纹理形成,相比于前文所说的描绘勾勒出来可完全重复的纹理而言,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的,虽然彼此相似,却无法完全相同。同时,作画已经不是在绢上可以洗染修整,纸上下笔不容迟疑修改,所谓“一笔着纸,便见泾渭,便定终生”, [17]而这也恰恰构成了国画中所特有的“天趣”,其实这种纹理即是陆俨少所说的“线条之间有了东西”,也就是线条不再单一而富有了韵味,即便是一个点子,也能发现因为用笔不同而千变万化,将这些线条和点子组合在一起,就能对于审美所推崇的画面上的“苍茫气息”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5总结

由上所述,纹理化现象是一直伴随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而发展的,“合则两美,分则两伤”,可谓相得益彰,但是绘画中还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对于客观物象的表述,这也正是文中各种纹理化所发展的参考和重要依据,例如各种皴法的产生是画家在观察和实践中所获得的无上瑰宝,用以表现各种山川气象,而后世刻意划分种类,原本是“量体裁衣”式的用笔墨来描绘对象却发展成了“削足适履”式的让对象屈从于笔墨,大大减弱了写实性而增加了程式化的意味,又经董其昌所鼓吹的绘事南北宗的理论以及明末和有清一代的全力奉行,将这些原灵动自然的元素僵化了,原因并非是技法和笔墨的落后,而是社会风气和审美的标准起了重要的变化,正所谓“苏州画论理、松江画论笔”,[18]弱化了对于物象的客观构成,强化了对于笔墨的重视,于是对于绘画本身的绘画性审美标准逐渐转化为书法性审美,对笔墨的审美要求几乎成了山水画的全部要求,程式化的情况一再严重,乃至张大千先生曾痛心地说:“一部中国绘画史,简直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活力的衰退史”。[19]各种纹理化的表现自然需要继承,但是也需要新的发展,这样才能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复兴繁荣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玉裁(清).说文解字注[Z].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25.

[2]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53.

[3] 张彦远(唐).历代名画记[Z].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80.

[4] 宗炳(南朝宋).山水画序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C].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76.

[5] 苏轼北宋.论传神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C].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270.

[6] 陈滞冬,张大千.谈艺录[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66.

[7] 徐建融.书画心赏录[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6062.

[8] 顾恺之(晋).画云台山记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C].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44.

[9] 萧绎(南朝梁).山水松石格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C].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104,107.

[10] 荆浩(五代).笔法记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C].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184197.

[11] 郭熙(北宋).山水训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C].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213.

[12] 徐建融.晋唐美术史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162.

[13] 荆浩(五代)笔法记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C].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184197.

[14] 董其昌(明).画旨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C].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467.

[15] 谢稚柳.水墨画[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62.

[16] 邱陶峰.贺天健画山水自述[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43.

[17] 邵洛羊.洛羊论画[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78.

[18] 唐志契(明).绘事微言洪再新.中国美术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331).

水墨画教案范文11

关键词: 初中美术 国画教学 困境 突破策略

在日常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发现,为了实现教学的目标,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探究,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不断提升其感受美、热爱美及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教育,丰富课堂的整体文化内涵,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能够加深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识,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价值观、艺术修养及人文情怀。

一、初中美术国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

1.学生对国画课的学习热情不足

目前国画教学中缺少中国画丰富色彩和透视解剖,因此学生对国画的欣赏兴趣比较低,学习过程中也不能积极参与其中,只是听老师讲解,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少,自己在进行国画绘画的时候不认真,因此课堂学习效率较低。

2.国画教学内容不完善

目前初中在国画课开展中,欣赏课和技法课的开课率较低,由此学生就不能对国画有较深理解,学生对国画的理解一直处于模糊状态,在对国画进行欣赏的时候,不能从专业角度进行分析其内涵。学生自己进行国画创作的时候,连基本的用笔技法也不会,因此就不能将将国画的韵味美和节奏美体现出来。

3.国画教学场地有限

国画学习场地不能局限于课堂上,课堂上学生对国画的理解只是局限于书本的理解,应该向户外拓展,让学生对真实的人物、花鸟及山水进行创作,这样才会真正理解水墨晕染所体现的美感。但是目前初中国画教学中并没有给学生创造户外创造的条件,因此学生的国画水平提升十分有限。

4.国画教学空间具有局限性

国画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注重课堂教学,更要将校内外、课内外的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接触更多丰富的国画教学资源。而目前许多学校的国画教学往往局限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国画学习空间。

二、改进初中美术国画教学的策略

1.欣赏课的策略

经过几千年的流传,目前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国画作品,尤其是唐代以后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从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到花鸟、山水及人物三大系的繁荣。因此,在初中国画教学中就需要注重欣赏课,让学生通过欣赏课与古人进行“交流”,分析国画中笔墨和线条的艺术特征,感受国画美的独特表现形式。在国画欣赏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一些影视资料,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我先给学生播放有关宋朝市井生活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对宋朝普通市民的基本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对《清明上河图》进行欣赏。

教学中可以通过书本也可以通过投影来学习,教师对学生讲解“整幅图长525cm,宽25cm,全图有人物五百多,牲畜五十多,船只、车轿二十多,还有上百的建筑物,比如城门楼阁、寺院、官邸及村舍等。整幅图描绘了清明时节汴河上的繁荣景象”。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整幅图的场景、构图及笔法进行分析,体会整幅图的内涵,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会随之提升。

2.笔法课的策略

(1)学习水墨画

在水墨画的绘画过程中要使用到宣纸,由于宣纸的材料特殊,会使水墨产生丰富的变化,产生水墨淋漓或者枯燥荒芜的感觉,在绘画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笔法的使用,这样才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国画效果。学生在进行水墨画创作之前,需要将墨汁和水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体会不同比例的水墨所产生的墨块和墨线的效果。比如在进行浙江美术出版社初中美术教材中《树石组合》一课的绘画时,要体现出石山的不同外形,比如丘、壑、岗、岭、巅等,将那种连绵不绝、风雨云雾的自然美表现出来,在绘画过程中,需要注重各种皴法的使用,利用线条的变化来表现出不同纹理的山水感受。在进行山石组合表现的时候,重点是需要将勾、皴、擦、点、染五大类手法表现出来,在用笔中要注重中、侧锋并用,运笔过程要有停顿、转折、提按,在笔与笔之间注重连断避让,不能只注重轮廓的圈描。

(2)临摹水墨画

在进行国画笔法课教学的时候,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由于中学生的造型力和艺术理解力都比较弱,因此需要安排适当的笔法训练,让学生了解国画中的线性造型和水墨表现的艺术形式。直接让学生对国画进行创作存在一定困难,可以让学生对画作进行临摹。在国画创作中,需要使用宣纸,水墨在宣纸上能够产生丰富变化,达到水墨渲染或者枯燥荒芜的效果,同时通过不同毛笔的用笔,丰富国画的表现力。在进行具体的笔法训练过程中,可以先进行速写训练,然后注重笔墨的使用。比如在进行“齐白石”这课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注重“以神写形”的画法,如果直接让学生对人物进行临摹,则教学效果并不好。但是此时若让学生先用铅笔将所要表现的人物的形象勾勒出来,再采用毛笔和水墨进行绘画,教师还可以将生宣纸换成半生宣,这样就可以降低宣纸的吸水性,等到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笔墨技巧提升以后,再让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这样学生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就不需要过多考虑笔墨,只需要注重人物的动作、神情表现,然后逐渐提升笔法的技能。

三、结语

尽管目前初中国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只要教师不断提升其国画技能和教学技能,对国画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国画创作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春霞.浅议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的困境及突破[J].文理导航,2014(3).

水墨画教案范文12

成长。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水墨画教学;研究分析;提高策略

小学美术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应试教育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要求,许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自己都对小学水墨画教学提出了质疑。为了能够改善我国传统小学水墨画教学中存在的固有弊端,从20世纪初开始教育部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小学新课标课程改革,小学新课改从其本质上来说仍然延续了我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内涵,但是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和创新,小学新课改在创新传统水墨画教育手段的基础上对小学水墨画教学提出了新的教育内涵,并丰富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小学水墨画教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意义,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水墨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1.缺乏专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尤其是偏远山区

专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小学水墨画教学质量的提升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小学素质教育这个阶段而言,学生的心智和基本的理解能力还非常欠缺,需要教师对其加以指导与教育。笔者认为,提高我国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中水墨画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小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强化再教育、再培训的功能。近几年来,我国财政对偏远山区尤其是一些贫困山区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许多小学都具备了较为完好的小学美术教育硬件设施,但是缺乏专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对小学专业教师队伍显得尤为紧迫。

2.小学水墨画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过于突出

这样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在新课改背景下根深蒂固,造成了学校课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极大的限制。笔者认为在现今新课改体制下教育部门需要严格落实新课改的教育措施,解决改善教学条件的同时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积极的改革。

3.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仍然需要加强

我们需要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培养更多的适合于小学新课改的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于提高我国小学水墨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对于新课改教育措施的落实也极为紧迫,结合我国当下小学美术水墨画教育现状,笔者提出一些必要的改进措施,以促进我国小学水墨画教育质量的提升,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提高小学美术水墨画教育质量的措施分析

1.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强化对教师的再教育、再培训

人才作为我国小学美术水墨画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小学生还处于人生认知的起步阶段的时期,人才的引进就显得更为重要。笔者认为,人才的引进需要加强以财政支持为基础的投入,利用财政在教育中的支撑性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是要将财政投入用到好处、用到实处。人才引进最大的障碍就在于人才的待遇问题难以解决,尤其是关心到人才的家庭等问题。引进人才又要让人才能够安心进行教育活动,解决其后顾之忧,与学生、学校、引进的人才而言都是互惠互利的。

强化教师的再培训、再教育功能需要从加强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建设入手,以教育新课改为契机,在制定更加科学完备的考核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再学习、再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笔者认为,一支好的队伍建设需要“两把剑”,一方面需要用胁迫力来让教师时刻保持上进心和活力,能够通过胁迫力来要求教师不断去砥砺自我、突破自我,让教师时刻保持在高水平教育地位;同时要对教师队伍的辛勤劳动进行奖励和鼓励,不能一味地对教师队伍进行高要求、高压胁迫,也需要对教师队伍做出的努力予以肯定,“压力+胁迫”的考核模式对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感受儿童的纯真世界,走进儿童的真实生活

在新课改大背景下小学素质义务教育在延续了十几年的改革大潮中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果,尤其是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务实学生基础知识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笔者认为,当下我国小学素质教育中美术水墨画教育感受儿童纯真世界,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真正走进儿童内心世界,走进儿童的日常生活。教师作为小学素质教育中水墨画教学的实际承担者,无论是在心智成熟程度还是在知识储备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儿童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难以理解,因此需要教师真正地走进儿童生活,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教师的爱。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