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美术德育总结

小学美术德育总结

时间:2022-12-13 10:48:10

小学美术德育总结

第1篇

[摘要] 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的自然渗透,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思想因素,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实际找准文化知识和德育结合点,上课时找准德育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科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小学 美术教育 德育 自然渗透 课题

一、美术教学中德育自然渗透的重要性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整个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德育为首”的重要标志。既然“德育为首”的思想得到我们的重视,那么,学校就必须全面而又立体地实施德育教育,就不应该出现德育的漏洞甚至真空地带。可以说,德育教育应是无处不在,不仅在学校、在课堂,也不仅在语文、数学课上!美术课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如果美术教学中只注重画画,而不管德育教育,那么,学校的德育系统就是残缺的,也就不能很好贯彻“德育为首”这一重要思想。

二、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培养美术人才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呢?就是因为如今教育成功与否就在于能否培养出有用人才,但人才是否有用,不仅看其专业知识――智育得到如何的发展,还要看其“德”的出现问题。高科技的犯罪就是因为重在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德育教育的直接恶果!

三、美术教学中德育自然渗透的迫切性

现在已是大行素质教育之时,但从所周知美术课这一审美素质的培养阵地在学校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重视,因此,每到美术课时,哪里还去管什么德育教育呢?很自然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观点:美术课是杂课,甚至是耍课。这样也就习以为常了。可见,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是小学的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四、美术中德育自然渗透的路径

(1)教师要德高为范。要改变学生美术课中散漫的习气,首先,应从教师自身做起,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其次,美术教师在课余的时间内要大量阅读中外美术历史,美术发展概况和作品的历史背景、意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美术课程的爱好。再次,在上课之前美术教师重视课前的准备,根据教材的安排及当时的实际情况,安排上课要用的课件、范图、步骤图和实物作品,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2)教学内容的自然渗透。想要达到德育的自然渗透,就必须把德育与教学内容融合,那就是在进行美术教学时,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地进行德育的自然渗透。这也是美术教学中德育自然渗透的主要环节。下面根据教材教学的安排分三部分进行重点阐述:①欣赏课中德育的自然渗透:在欣赏课中结合作品的内容及主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为简洁有效的渗透方法。 每一件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类都有所展示的内容和表现的主题,抓住这一点就能够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的效果自然也就好起来!例如,在欣赏《笛声》这件雕塑作品时,老师开始就要介绍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在解放战争的年代许许多多的小红军,从他们憧憬未来的眼神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多么渴望读书呀,但是革命还没有胜利,为了让大家都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他们和大人们一起并肩战斗。我想同学们一定对小红军产生敬佩之情,同时也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成为别人心目中的榜样。结合作品作者讲叙与之相关的故事,不但能改变欣赏课的枯燥乏味,提高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很自然的对进行德育的教育。低年级有几课就做到了与故事相结合。例如,《小红帽》,老师需要先讲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小猪的帽子被大风吹到树梢上去了,小猪要上学去,怎么办?”同学们就赶紧想有的说可以让长颈鹿帮小猪取帽子,有的说小猴子可以上树,有的说小鸟可以把帽子取下来。这样不但活跃了整个课堂气氛,同时也让他们明白:我们生活在集体中一定要有一颗爱心,要踊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在我们的身边才会有快乐。在高年级的教材中还有很多荷兰著名画家凡高的画,凡高困苦坎坷的一生,可以让同学们从中收益匪浅,对艺术的追求应坚持不懈,不管在怎样的处境,决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要相信:金子是总会发光的!②绘画课在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中占很大的比例,可见绘画技能培养是美术课的首要任务,但德育在其中同样可以得到自然渗透。教学国画时,不妨先对国画加以介绍,指出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自成体系的中国民族所特有的绘画,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在学习齐白石老人的泼墨画时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不能拖泥带水。学习“梅、兰、竹、菊”的画法时,不妨指出梅花的“香自苦寒”,兰花的“香远逸清”,竹子的“高风亮节”,的“敖霜怒放”,让同学明白,做人也应具有如“梅、兰、竹、菊”般坚贞高洁的品质。教学水彩画时让其欣赏领略异国不同的艺术风格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艺术是无止境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先人的更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艺术,博采众长是艺术发展的动力。同时,在教授学生具体学习过程中,学习难免会遇到这样的困难,这时我们可以讲叙画家学画的故事让同学知道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教育同学勇于面对困难,并积极与之作斗争,培养其坚忍不拔的性格。③工艺美术教学中德育的自然渗透。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在整个工艺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的的比例,有剪纸、镂印、年画、竹雕、泥塑、编织等。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他们是具有的感情,树立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和生产中也能创造出美,创造出自己的艺术。贺卡制作教学,也可以让同学明白:这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能凝聚了人们之间美好的情感,表达诚挚的祝愿,而且也教育了同学们珍惜彼此和睦友善的同学,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在工艺美术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培养其绿色环保的观念,像立体、装饰画的设计等,通过利用生活中的废品来创造出美的作品,不仅让同学感受到变废为宝的神奇也让其明白这也是美化绿化环境的一个表现,从而培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学生的榜样效应。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我们德育渗透的对象,前面所讲是充分利用教师教材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其实利用学生自身的榜样作用,同样也能起到德能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同学遇到困难或者学习效果不明显之时,除了讲叙故事进行鼓励之外,我们也可以推出学生中的榜样,让大家学习其经验。这当然包括上课的认真听课,平时的刻苦锻炼,无形之中就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分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手工制作,一些小组能够顺利完成作业,都是因为相互协作,团结就是成功的保证。

总之,德育在教育中是永远不变的首位。美术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应成为思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如何成功进行德育是我们永恒的探索。但是自然渗透的路径并不是孤立的、独立的,运用之时也不是单一的、呆板的。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无所不在。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德育的自然渗透,学校的德育系统才能得以完善,其“德育为首”的地位才能真正得以显现。

第2篇

学校是青少年的聚集地,是青少年学习成长、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有必要也有责任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近年来,我校为了贯彻、落实《两纲》精神,认真学习,积极动员,在课内课外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富有成效的宣传教育活动,特别是在运用艺术教育手段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我校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和艺术特色教学的尝试。学校由校长牵头组成了以政教主任、班主任和艺术教师为主体的德育领导小组,开展了以民族艺术为主的多项宣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教育活动。比如:陶艺、书法、剪纸、京剧锣鼓、京剧表演、民乐演奏等技能学习活动。在几年的实践研究过程中,虽然在各种相关比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感觉这种教育活动“学”的成份多于“育”的成份,深深体会到仅仅抓传统艺术技能教学,仅仅偏重于一部分学生,难以形成一种校园文化氛围,不能形成大众化,对于全体学生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精神的自觉形成尚觉欠缺,更难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校领导在认真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认真学习了、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及《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我们感到必须重新审视传统艺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认清当前形势,承担责任,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在校园内(包括课堂内)开展全方位地开展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以此突破,使传统艺术教育在技能、艺术、文化、精神等层面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结合《两纲》的要求,我校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培养创新人才”的新的办学理念,怎样把这一理念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实际行动?我们通过反复研究,多方论证,确立了“以美辅德、籍艺促教”的活动理念,并积极申报了区级美育课题,开展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展现民族神韵精神”的课题研究。

一、在艺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要在艺术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教师和教材,而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当属艺术教师。我校有多名教学能力强、师德高尚的艺术教师,他们都是课题组成员。一年来,他们认真学习《两纲》文件,领会精神实质。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通过分析、筛选,根据教材中已有的内容整合出一套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的校本教材,并将其中的内容分阶段地安排在学期教学计划中。为了使课堂教学能起到预定的效果,他们认真备课,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音乐教师在课堂中精心选择教材中与育有关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演唱或欣赏,在教学中精心设教学过程,注意新课题的导入的新颖性、趣味性。比如:以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事例入手,引入主题;以讲故事的形式开始,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乐器演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无限暇想;用精心制作的课件中的优美画面来打动学生。特别是教师们通过研究教材,刻意挖掘出音乐作品中的与孝道、与奋斗、与成长、成才、成功有关的思想内涵,通过提问、讨论、讲解与引导,以激起学生的思想共鸣,进而引起学生对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对传统美德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比如:流行与东北的《摇篮曲》优美温馨,使演唱者感受到无私的母爱,亦可体念到母亲对襁褓中的新生的呵护和无限的怜爱。《东方小故事中》的主题曲欢乐、活泼,勾画出一幅充满童趣的儿童生活画面,在欢快的演唱和生动的情境表演中,学生似乎又回到儿童时代,快乐的情绪充溢心间,同时激发起对中华民族先贤们孝亲敬老、互爱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由衷的敬佩之情,从而更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青春、美好生活。学生通过在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故事的生动演绎,以及老师充满情感的讲解,进一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使心灵得到又一次洗涤,思想得到升华(音乐胡新生老师曾经开设的以《一生一世学做人》的美育探究课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一学年来,我校音乐老师结合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开设了多堂以艺术为载体的美育教学课。所选择的内容有:聂耳的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交响乐《历史的画卷》,《可爱的家》,《民乐之韵》、《走近京剧》、《戏情曲韵》等。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聆听、观赏、讨论、演讲外,还要求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得到提高,大部份同学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听后感,有些学生还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谈了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看法:比如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对老师的爱戴之情,谈了自己在学习上遭遇的及困难如何面对的心路历程。有的学生提到复旦大学生投毒、昆明车站事件、食品安全、雾霾现象、甚至还提及、黄页岛争端----- 这些国际、民生的大事也常挂在学生的嘴边,并时不时见诸于笔端。文章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感,让观者无不为之感动。总之,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眼界变得更宽、思考得更多,对民族文化、对传统美德的含义有了较深的理解。对人类心存悲悯之心,对民族的发展有更美好的期许、更长远的展望。

二、在课外艺术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一学年来,我校成立了许多艺术团队,比如:校民乐、校合唱团、京剧锣鼓队、舞蹈队、京剧表演队等,在这些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艺术活动中,我们都注意到结合“中华传统美德”这一主题进行美誉渗透。

学生们通过艺术团队的训练和学习,其个性特长得到发展,艺术素养得到提高。在团队的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关心别人和帮助别人,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宽容,使自身的生命个体得以充实,思想境界、道德品质和生活品质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去年下旬,我校的京剧表演《梨花开》参加陀区学生艺术节比赛荣获二等奖,民乐队演奏的民乐合奏曲《大中国》也获得同一届艺术节器乐专场比赛的三等奖。令人感动的是,民乐队的队员在这次比赛过程中的出色表现(由于赴参赛途中因遇长时间堵车,队员们都毫无怨言,安静等待,至上场比赛前,队员们互相帮助、积极主动地帮老师调音、整谱架,搬乐器、摆椅子,做到临场安静,高效、有序,使比赛得以准时进行);队员们的一举一动,给评委老师和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适时地体现了玉华中学学生的良好风貌。去年“六一”前夕,我校又成功举办了第九届美育节,学生表演的节目受到来宾和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预备年级的合唱《友谊地久天长》、《同一首歌》让观众在歌声中感受到友谊的珍贵;民乐队的演奏体现了队员们的良好的艺术修养,也让观众感受到音乐的和谐的美感,有学生自主创作的反映家庭伦理、亲情友情的相声节目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动人的魅力。 优美而又极具动感的拉丁舞,充分展现了秒令少年的青春活力,无不让观众体悟到生命的勃勃活力和生命个体的无限创造力,无不让观众对“人”这一生命奇迹发出深深的感叹――不能不说,美育节的举办对于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起到了其它学科所起不到的巨大作用。

三、 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运用艺术形式渗透美德教育

我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有多种形式,不论是全校性的主题活动,还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主题班会,我们都经常以歌唱、表演的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种生动活泼的非说教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比如:十四岁生日共庆仪式,以演唱生日歌、《我的童年》、《我与我的母亲》的演讲等,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学期,预备年级在政教主任张老师的倡导和组织下,举办了学生创班歌、唱班歌的竞赛活动。学生们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纷纷投入到创作和排练中去。由学生自己创作的班歌学生自己演唱、自己评分。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班歌的演唱比赛,班集体的凝集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班集体的主体精神得以彰现。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培养。(预备三班创作、表演的《可爱的小蚂蚁》获这次的班歌比赛一等奖。)

四、校本课程相结合,自主践行传统美德

我们还将传统美德教育与校本德育相结合,一方面避免“两张皮”的重复操作;另一方面也是为传统美德教育寻找一个自主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究一套行之有效的弘扬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诸如“孝敬教育”等传统美德教育与艺术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我们遵循从实践至理念,再由理念指导实践的认知规律,以情感激发、以学生为中心,以艺术为载体,努力实践“以美辅德、籍艺促教”的教育理念,让同学们在艺术熏陶中净化心灵,在艺术表演中展现自我,在德育实践中完成自我教育,从而逐步形成良好习惯和品德。 例――(见图表)

主题月活动以年级为单位、班主任为指导,由政教主任和年级组长安排具体时间,按确定的主题有计划地进行活动,活动有内容,有反馈,有检查,有评价(自评、互评、师评等),活动成绩记录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中。

第3篇

一、利用媒介丰富课堂内容,陶冶学生的心灵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媒时代的到来,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画在纸上的几幅画作,更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向影像领域拓展。借助一定的媒介刺激的学生感官,是现代教学中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在上《妈妈和孩子》这一课时,节选了动画片《宝莲灯》中“沉香救母”的情节放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动画制作原理的同时知道中国传统美德“孝”,歌颂母爱的伟大,将品德教育渗透到美术课堂中来,这样可以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情感共鸣。当然所谓媒介并非只有课件、投影仪等现代技术设备,教师要注意课堂媒介的多样性。小学美术教学中绘画课占很大比例,这类课程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如,在上《方形物品》一课时,可以在学生画画前总结方形的特征,四条边、四个直角、方方正正。告诉学生做人也要堂堂正正,踏踏实实。利用媒介渗透德育的方法有很多,老师们应该在实际课堂中把握机会,灵活运用,使这些媒介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以善为美,加强引导,净化学生品德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同其他形式的教育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发展,提高审美教育有利于加速学生在品德教育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到主动改变的转化,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模仿是动物的本能之一,低年级的孩子尤其如此。因此,学生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他们从老师身上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注意对教师言行的模仿。这种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式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甚至超过授课内容本身。因此,教师用自身的言行来教育学生是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每节课都要注意自己的外表和言行。不能因为美术老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就忽略这一点,要起到表率作用。在上课时语言要尽量做到简洁、准确,动作要保持规范,做到“语言美,行为美”,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组织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建构良好品德

美术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思想品德课,不能靠说教和口号。要更加重视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中的地位,紧密联系生活,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具有育人功能。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汶川,帮助汶川的孩子。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如何教育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用它们的画笔去展现他们的感受和心情,上一堂美育和德育结合的课,是每一个老师该思考的问题。在那天的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地震现场发回的视频,让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灾难的真实面貌,然后要求他们每个人画一幅画,写上一句祝福语送给灾区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情。那一次的作业孩子们画得格外用心,每一个孩子的心灵都得到了一次净化。

四、总结

美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但存在于教学过程,同时融于我们的日常和社会活动。《亲密的一家子》《植树》使学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劳动的快乐;《绘画日记》辨析真、善、美和假、恶、丑;《我的家乡》、中国古代建筑》让学生体验到祖国山河的自然美,科学知识的深刻、严谨,激发学生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精神。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从自身做起,随时随地渗透德育,发挥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让我们的学生在美的境界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完善他们的人格。

作者:闫立杰 单位:辽宁省台安县实验小学

第4篇

关键词:德育;欣赏;绘画;制作;以身作则;渗透

德育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是学校教育的需要,是国家民族的需要,更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除了肩负着美育的重要任务,还肩负着德育的重要任务。美术课就是通过美术教学有机渗透德育,做到“要学画先学做人,要做人先学立德”。美育和德育应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德育应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中。那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现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学,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在欣赏美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

欣赏课是美术教学中的四大课型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通过引领学生对美的作品的欣赏后,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课型。美术欣赏的内容包含很多,有绘画、国画、年画、雕塑、建筑等。祖国珍贵的美术宝库,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智慧。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除了让学生依其直观感受产生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作品艺术表现的深入挖掘,在挖掘过程中,提示其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欣赏以及教师对艺术作品生动仔细的讲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赏《中国水墨》、《中国建筑》、《民间剪纸》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艺术美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间传统艺术,唤起他们对生命的追求、对生活的信念。

二、在绘画的同时,渗透德育

小学美术课本中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小鸟的家》、《茂密的花》、《海底世界》等有关动物、植物绘画的内容时,除了充分发挥个性潜能、激发形象思维和表现绘画个性、特性能力外,还积极创设各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教学情境,利用生活实践和对大自然的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用画的方式表现内心的体验,并根据画的内容讲述自己对环境资源的理解与认识。理解“画”与“话”的不同表达方式,展现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保护环境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并逐步学会环境保护的常识,增强爱护环境意识,培养学生从小对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

三、在制作过程中,渗透德育

手工艺制作的种类很多,有纸工、泥工、布艺、绳艺、平面颗粒造型、软金属材料造型、植物材料造型、木艺等项目。在手工艺制作中,不仅要教学生制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爱人民、爱集体的高尚情操的培养。在上《纸花》时,让学生知道花是美好与幸福的象征,通过学习制作纸花,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在上《纸盒游戏》一课时师生合作,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的自由结合,工具材料的互相借用,技能上的切磋、交流、合作,都是培养人与人交际能力,集体主义合作能力,体现友谊的德育因素。通过手工艺制作的学习、制作,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源于劳动人民辛勤的双手,为了让我们的明天更加幸福、灿烂。教育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努力学习,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动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昌盛。手工艺教学还能促进学生眼明、手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耐心、细致、整洁、有计划的学习习惯。手工艺课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学习了服装美术的知识,就应该懂得“自然、高雅、乐观”是一种美,浓妆艳抹,一味追求时装化,并不一定真美。学生学习了环境艺术知识,就要懂得美的环境不是光靠昂贵的材料堆砌的,而是需要有高尚的修养与文化的追求。要使学生懂得,仅有高档的物质享受还不是幸福的全部,能享受人类的高雅精神文明成果,才能使生活更充实、更幸福。

四、教师以身作则,渗透德育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节俭;创新;环保;审美;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40-01

要教育好学生,我认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俗话说得好:“文化成绩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美术教学是学校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培养“四有”新人和全方位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源泉。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切实的德育教育,是我们广大教师神圣的职责,下面结合实际,就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把美育和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挖掘教材内涵,提炼德育因素。

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其实质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些因素或明显或含蓄,需要我们教师牢固树立德育意识,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于显性教材。如教学《升旗》一课,其目标要求以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描绘作品,在进行教学时,我先将事先录制好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投放到大屏幕上:随着雄壮的国歌,五星红旗在国旗护卫队的护卫下,在神情肃穆的人民群众的目光中冉冉升起。在声音与画面的共同作用下,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还有些教材其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发掘、发现和理解,被称为隐形教材。如《朝霞和月夜》表现了早晨和夜间的景色,其德育因素并不明显,我们就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在教学生学画的同时,除了引导他们识别色彩的冷暖倾向,用合适的冷暖色表现主题,还联系实际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而培养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中实施节俭教育

工艺课是美术实践操作性较大的课业,一点碎布,几张彩纸,一个塑料瓶,一本挂历,通过精心的设计,巧手制作,便会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因其强烈的反差性,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但在准备阶段,不少学生在购买材料时,往往一买就是很多,制作时又不懂得节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浪费现象更加严重。我发现后,就及时进行教育,在班上树立勤俭节约的好榜样,指导他们合作购买材料,怎样使用材料可尽量避免浪费。我还鼓励学生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多采用一些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制作,使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在工艺制作中,学生需要自己动手去做造型,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手脑并用,在实际动手操作中,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如今的小学生是未来祖国的建设者,加强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有助于打破学生眼高手低,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毛病,培养学生踏实勤劳的品质。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切实体验到动手动脑带来的成功的喜悦。所以,我们不可小看一件泥塑、一件纸塑给学生带来的勇于实践、务实探索的道德品质是多么重要。

四、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

对多数孩子来说,环保概念既熟悉又陌生小学生社会阅历少,认识水平有限,纯理论或口号他们并不一定能接受和理解。我就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际体验,以动手制作的形式,参与到认识材质并利用材质的过程中,即在“玩”中学到了环保知识。如在剪贴画制作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积极寻找身边一些视为“废弃”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和有机组合,变废为美。又如我们一次性筷子做成一座桥,用废报纸制作成漂亮的风景,用易拉罐做成花篮、头饰等等。这些课业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中受到了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五、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

第6篇

关键词:中国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社会;美术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75-01

一、教育概况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来自于社会生活。因此艺术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灵宝教育的区域影响和辐射作用不断扩大。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办学水平全面提升。这也是全国中小学城市社区教学的基本状况。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思想的第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美学观念的引入和确立。发展至今,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美术教育正在演绎重大变化,逐渐得到群众大多的认识,并有重视的意识,而在一些中小城市,尽管“素质教育”这个教学理念在人们口中进行传播,但面对升学就业,大多群众,仍无视美术教育的教育功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的另一种作用是说明生活。”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欣赏者认识生活的同时,也就教育欣赏者对人,对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一切艺术的来源都来自与社会生活。因此,艺术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既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仅从推动社会发展这一面来讲,积极推进美术教育的发展是刻不容缓了。

这种艺术与人的精神道德联系在一起的观念来自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本身就是哲学领域里的浪漫主义运动,他成为艺术领域了的浪漫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在美学方面,康德和希勒等人对美、崇高、悲剧性、自由、天才等范畴的研究,歌德对个性特征的强调,以及赫尔德和黑格尔等人把艺术放在历史发展大轮廓里去的初步尝试,都起到理解放作用,深化人们对于文艺的敏感和理解,使人们对文艺的要求的要求具有深刻的情感思想和伟大的精神气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人物使席勒(SCHILLER)面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席勒把病源诊断为人心腐化,于是就把审美教育定为治疗社会的方剂。”他相信只有通过审美教育人才能从自然的盲目状态进入理性的道德状态,这是自然与理性的统一,也是艺术的特征和功用之一。

里德非常赞同席勒关于“审美教育将会促进道德的高尚”观点。他说,“人类道德的再生和悔悟只能由道德教育来完成,如果道德教育不先于所有其它教育形式,这个世界没有希望……但是我们已经表明这里的道德并非是指通过道德概念的教育,而是指审美的教育。”而且他把:审美教育“进一步定义为:可以通过音乐、诗文和造型艺术慢慢将善性美德注入人类心灵之中的教育,而这种善性美德则使一个自由社会存在的先决条件。众所周知,只有当构成某一社会的所有个性都具有健全完满的人格时,这个社会才能和谐的运行。所以里德坚持我们的教育首先应该考虑的时所有形式的审美活动。

二、美术创作

建立自信心、独立性。洛温菲尔德认为“孩子们如果根据自己的水平表达思想和观点,他就会因自己的方式、自己独立的思考而变的更自信。独立的思考将帮助孩子们自己处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论感情上的还是理智上的。孩子的表达也是感情的流露。美术创作通过对美的理解曾经被认为是培养良好道德、美好感情的途径。如今美术创作又增添了20世纪中期完美人格及健康理智的新内涵。

三、审美能力 审美意趣

21世纪市教育和人才竞争的世纪。因此,一个民族和国家,要在21世纪占有自己生存的空间,不得不注重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教育问题。

艺术教育是教育和教学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不可缺少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在教育教学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过程中有特殊作用,它和德智体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艺术教育主要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解决人们的审美意识与客观存在的美的关系。它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艺术教育离不开审美实践活动,寓教育于美的形象中,于享乐之中。艺术教育始终以情感活动为中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使教育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自己的心灵也得到净化,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美术教育以真善美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和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要使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美术教育是他们人生中的必修课;是一个深远的教育体系,它在不断的发展着,不断的完善着,是感性和理性的完美结合,能够促进孩子心理素质,人格品质的完善发展。我们提倡人文主义教育,美术教育不但要重视,更要科学的安排,科学的组织,要实现陶冶孩子心灵,丰富人生的目的。

第7篇

蔡元培与小原国芳处于同一时代,二者都是在本国积极倡导美育的教育家,他们的美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同时也体现了本国教育传统与国家政治、经济状况赋予美育的特殊使命。这些异同主要体现在:美育与宗教、美育与道德、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美育的实施这几个方面。

美育与宗教

在蔡元培与小原国芳的美育思想中,都涉及了美育与宗教的问题,他们在关于美育与宗教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而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小原国芳则认为“圣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要求,艺术的终极是宗教。本文不对美育与宗教的关系作哲学的思辩和学理追问,只希望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回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家的生活环境里,发现其思想与社会背景、生活环境之间产生共振的基频。

蔡元培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明,遭遇西方现代文明的冲撞,社会文化、道德伦理、教育价值都在剧烈的转换中,从传统旧学中走向西方寻找救国之路的蔡元培留学归国后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蔡元培提出了“五育”(体育、智育、德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宗旨。

1917年4月8日,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应邀到北京神州学会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专题演讲,后来这篇演讲分别刊于《新青年》第3卷第6号和《学艺》杂志第一卷第2号。演讲中蔡元培指出宗教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同时也阐明了宗教的时代局限性,他指出“吾人精神上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知识;二曰意志;三曰情感。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有之。”②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知识与意志脱离了宗教,“于是宗教所最有密切关系者,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谓美感。”③与美育相比宗教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④“故不能以宗教充共振的美育,而只能以美育代宗教”。

当时“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一经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了振聋发聩的启蒙效应,在教育界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蔡元培本人对这个命题多次进行演讲和撰稿,此命题的完善和补充一直延续到30年代。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直接参与了新文化运动的建设。成为“五四”时期反封建的理论武器、现实武器。新文化运动喊出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但“科学”与“民主”并未涉及人的情感慰藉与终极关怀,“美育”关乎情感,涉及自由,所以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当时具有填补时代空白的作用。与蔡元培处于同一时代的小原国芳身处日本明治后期、大正年间和昭和时期三个时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潮兴起,“天赋人权”思想到处传播,要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声浪此起彼伏。日本陷入民主大潮之中,这种民主大潮造就了小原国芳的民主主义思想,在京都帝大时期,小原国芳潜心研究西方经典著作,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思想,为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及其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此走上了反封建专制、反军国主义、反旧教育的教育革新道路。

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内容包括真、善、美、圣、健、富六个方面,他认为学问的理想为“真”,道德的理想为“善”,艺术的理想为“美”,宗教的理想为“圣”,身体的理想为“健”,生活的理想为“富”。全人教育就在于创造真、善、美、圣、健、富六项价值。在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中,“健”的价值和“富”的价值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价值,而“真”、“善”、“美”与“圣”四价值是绝对价值,其中“圣”的价值为最高价值要求。小原国芳在其著作《教育的根本问题———宗教》中涉及美育与宗教的关系,他认为:“美的极致是神圣,神圣也是美。就是说,艺术的终极也是宗教。”⑥小原国芳认为在理想的“圣”的教育和“美”的教育中,追求神的心情和创造美的心情应达到一致,达到二者的融合无间。他希望“无论道德、学问、艺术、宗教、体育、经济生活,特别是外交、政治、企业,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成为神支配下的浑然统一体。⑦

小原国芳的美育思想中带有明显的宗教倾向,这与小原国芳的、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其出生地九州在15世纪至16世纪是天主教传播的故地,九州成为日本天主教的圣地,势力之大是日本之最。小原国芳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成为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其教育思想中的宗教倾向与他的信仰密不可分。

美育与道德

席勒在《美育书简》第二十四封信中说:“人在他的自然状态中只能承受自然的力量,在审美状态中他摆脱了这种力量,而在道德的状态中他支配着这种力量。”⑧

蔡元培与小原国芳的美育思想中都涉及了美育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从这些思想中可以看出席勒美育思想对他们的影响。蔡元培倡导新式教育,肯定了美育的独立价值,同时蔡元培继承了中国传统道德观,他希望通过美育教化人心,完善道德。小原国芳也强调美育的道德教化作用,但小原国芳明确提出不能把美育当成劝善惩恶的工具,他认为美育最终是为了培养人性完整的人。

蔡元培在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编印的《教育大辞书》中提到:“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生不外乎意志;人与人相互关系,莫大乎行为;故教育之目的,在使人人有适当之行为,即以德育为中心是也。顾欲求行为之适当,必有两方面之准备:一方面,计较利害,考察因果,以冷静之头脑判定之;凡保身为国之德,属于此类,赖智育之助者也。又一方面,不顾祸害,不计生死,以热烈之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⑨由此可见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体现了席勒美育与道德的观念。蔡元培希望通过艺术养成美的趣味、健全辨别善恶是非的良心,用美来纯净人的情感,由美的门户而升入道德的堂奥。由于中国长期受到道德至上主义的影响,蔡元培把德育作为人格之本。他认为:“五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⑩1931年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中提到舍一己的生以救众人的死,舍一己的利以去众人的害,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不能从知识上获得,是完全发动于感情的。每个人都有感情,但这种感情不一定能转化为伟大高尚的行为,所以要通过美育陶养感情,转化成高尚的行为。

可见,蔡元培虽倡导新式教育,肯定了美育的独立价值,但其美育思想体现和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和美育价值观。

在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通过美来修正道德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同样,在小原国芳的美育思想中,也肯定了美育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但小原国芳明确提出不能把美育当成劝善惩恶的工具,他提出美育是为了培养人性完整的人。小原国芳认为:“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和娱乐形式,它应该是一种摆脱一切自私的纯净而有力的东西。”他还认为美育是拯救人类道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与德育密不可分。这种观点在其《美育论》中有明确的表达,“真实的艺术是和真实的道德相一致的;在真实这一点上,二者之间没有丝毫区别。无论是道德、哲学、宗教、艺术,都是一种人格迸发出来的东西。”他说,优秀艺术的极致就是真正优秀的道德,小原国芳十分欣赏席勒《美育通信》中的一句话“我们拯救一般人的道德须求助于艺术”。他肯定了席勒所持有的纯净的艺术拯救道德的观点,认为优秀艺术的极致就是真正优秀的道德。同时他希望执政者达到中国孔子所倡导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境界。小原国芳在其《美育论》中提到“席勒的《美育通信》,确是值得细读的名著。席勒说:“所谓为道德而道德,自康德开始才有可能,我们拯救一般人的道德须求助于艺术。”确实如此。自香川师范以来,我进行的道德教育,差不多也是求助于宗教与艺术的力量。名著名文的阅读,清新的绘画或音乐的鉴赏,特别是戏剧,都具体地给人格的形成以巨大力量。”同时小原国芳认为不能把美育当成劝善惩恶的工具,他提出美育是为了培养人性完整的人。“它把人从机器、煤烟、油污、电、铁这些物质世界造成的苦闷、神经衰弱、死板和涣散中拯救出来”。

由此看出,小原国芳认为美育有完善道德的作用,也希望通过艺术教育拯救人的生活,把人从物质世界造成的压抑状态中解救出来,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健全的人、完整的人。

美育的实施

蔡元培的“五育”并举,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都希望实现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期望培养人性完整的人,通过美育发展个性、崇尚自然,培养自由之人。蔡元培与小原国芳不仅提出美育的主张,而且都在实践层面对美育的实施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体现了他们的美育理想,同时也折射出时代所赋予美育的使命。

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说到:“我说美育,一直从未生以前,说到既死以后,可以休了。”一些学者把这段话理解为蔡元培先生一生践行美育的决心。其实,这是蔡元培美育实施方法的具体体现。在《美育实施的方法》开篇中,蔡元培提到“:我国初办新式教育的时候,只提出体育、智育、德育三条件,称为三育。十年来,渐渐的提到美育;现在教育界已经公认了。……现在的教育状况,可分为三个范围:一、家庭教育,二、学校教育,三、社会教育。我所说的美育,当然也有这三方面。”蔡元培认为美育应该从胎教开始,让孕妇住在风景佳胜的胎教院,阅读乐观的文字,听优美的音乐,给胎儿美的教育。孕妇生产后,要到公共育婴院,通过优美的环境,对婴儿进行美育。在学校教育中,蔡元培提倡从幼稚园开始,普通教育与专门教育都要给学生美的教育,在学校里设置音乐、舞蹈、绘画、文学课程,通过艺术教育实施美育,而且“美育的范围,并不限于这几个科目;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社会美育中,蔡元培希望通过美术展览会、音乐会等活动给人提供美育的条件。社会美育对道路建设、建筑样式、公园环境、名胜的布置、古迹的保存以及公坟布置都提出了美的要求。从未出生以前安静优美的胎教院,到既死以后庄严古雅的坟院,都是美的。所以蔡元培说:“我说美育,一直从未生以前,说到既死以后,可以休了。”是对个体实施美育跨度的总结。

在这些美育的方法中,可以看到蔡元培美育的实施处处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弊端,比如,蔡元培认为美育要从胎教开始,但他怀疑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下的父母可以提供完美教育的可能性,所以要让孕妇在公立的胎教院与育婴院进行胎儿和婴儿的美育。到了入学年龄,孩子可以在新式学校中接受美的教育。蔡元培提出实施社会美育的场所,美术馆、音乐会、历史博物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曾有的。提到公坟,蔡元培认为中国人的坟墓没有美感,按照理智人死之后应该“废物利用”,但活人对死人的尸体寄托了哀思,对尸体不能简单的处置,所以蔡元培提出中国设仿效西方的公坟,划一块地,种植林木花草,碑文要各具匠心,处处体现美。

正如上文所说,小原国芳生活在日本明治后期、大正年间和昭和时期三个时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潮兴起、经济发展。这使得小原国芳在其全人教育中,可以把“富的教育”列入其教育理想之中。同样,小原国芳教育理想中的“美的教育”也反衬出日本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当时日本正处于学历社会,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调查团于1970年调查日本的教育政策,在其总结报告书中说明了“学历”在日本的重要情况,“根据一个人在其十八岁时的某一天(注:指升大学考试的日子)所取得的成绩如何,即可决定他的一生。这样做的结果,虽然世袭的贵族主义是不存在了,但是却代之而出现了一种学历主义。”学历社会是以明治维新后成立的新政府,在明治五年(1872年)提出颁布学制的政策为起点的。在明治维新以前的幕府统治下,一个人的职业和他的社会身份要靠门第门阀,命里注定,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僵硬而死板的社会。到了幕府制的后期,由于下级士族的叛乱,那种僵硬而死板的社会崩溃了,新的明治年代的政府成立,从此开辟了可以靠“学问”这种新的“实力”而发迹的道路。明治十九年(1886年)“,帝国大学”的成立,更加促进了学历社会的发展。而到了大正七年(1918年)政府颁布了“大学令”之后“,学历社会”也就在社会上扎下了根。小原国芳在其《全人教育论》中说到:“在日本小学校中,鉴赏曲还远远不够。歌唱也是少数人的事。现在有倍增的趋势,希望尽可能地增长三倍才好。再者,一定要学习乐器,无论如何也要掌握一种乐器,至少一个横笛。甚至一片树叶,一片草叶也可以嘛!”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小原国芳对于当时学校美育课程的课时太少感到不满,学历社会下的学校里到处都是为升学考试做准备,像音乐这样的艺术课程往往被挤掉。小原国芳期望增加美育的课时,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希望培养出“能担肥干活又能弹钢琴,……能掏地沟又会唱第九交响乐。”的全人。

第8篇

【关键词】 美术教育;美育;德育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这里面提到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纯洁的心灵感受美的熏陶,而后得以健康发展,这点是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所以,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尤其是小学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完美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要热爱我们的祖国。同时,经过德育培养,还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最终使学生更加热爱美术,热爱自己的生活。那么如何利用美术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产生良好效果呢?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在“美”“德”兼备中的几点做法吧。

一、绘画中的德育

小学美术普遍以绘画课为主,有些课可以明显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有些课却需要教师去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蕴含着的德育内容。如《家乡美》这课,先是让学生欣赏书本上的名家作品,那温暖的色调和如诗如梦的画面,让他们似乎看到了家乡那熟悉的美景,然后再说说各自喜欢的景色,最后抓住家乡美的特点创作出美丽的图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歌颂家乡的感情。

二、手工中的德育

小学美术手工课也很多,手工制作向来是学生最爱的一项美育活动,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作灵感。如果他们能把一件众人眼中的废品经过创作,变成一件美妙的艺术品,他们该有多高兴啊!这时教育学生要关注生活,创造美丽应该很有效吧!如《走向明天》一课,对于要离开母校的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课内容涉及名字的设计,是检验学生综合美术素质能力以及对艺术字的运用能力。书中也呈现了学生的制作过程、集体制作的场面和学生集体作业的范画,这些,都能强烈地激发学生想给母校留个永恒纪念的情感。

因此,手工制作课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需要我们教师能认真地挖掘美育中的德育因素。

三、欣赏中的德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利源泉。”因此,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内容包含很多,有建筑、雕塑、绘画等。我们可以一边让学生欣赏作品,一边教师配上生动的讲解,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感受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悠久历史以及民间艺术的优美和深沉。如《剪纸作品欣赏》《中国雕塑作品欣赏》《革命历史画欣赏》等课,都能很好地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不断增强,并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艺术的良好思想品格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就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这些伟大的古建筑是我们国家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技术的结晶。从而认识到,保护好国之精髓是我们新一代不可推卸的、神圣的职责。这样,不但让学生重温了过去学过的历史知识,还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四、其它中的德育

除了刚才所说到的美术课本规定的教学内容以外,我们在课上还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和形式来进行德育教育。

1.细节中的德育

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穿一身得体的,又很有风度的衣服,并提前到教室等待上课,用严肃又亲切的目光巡视教室里的孩子们,然后给他们送上一个表扬的微笑或小小的动作……想象一下,那是一种多么美妙又亲切的感觉啊!我们的孩子们又会怎么样呢?还有,教师要创设较好的学习气氛,和学生平等地交流,给他们以信任、以真诚,让学生大胆发言,鼓励他们积极创新,使他们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收获到创造想象所带来的快乐,这样持之以恒,不正是对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德育吗?

2.评价中的德育

一个好的教师,在保持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同时,只要送上一句赞扬的话,一个舒心的微笑,一个幽默的动作,就能缓解学生不良情绪,让他们体验美好的情感并得以升华,那么学生身心健康也能得到很好地发展。我们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创新型的教学风格,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去影响学生的美育行为。评价美术作业时,也具有一定的德育作用,教师写下的评价语,对学生,对班级都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3.导入中的德育

在教学的导课环节时,我们要用生动的、形象的、富有情感的语言,带领学生的思想感情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中,引发学生产生共鸣,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使他们受到了具体生动的爱国教育。比如《升旗》一课,我先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进行投放,随着国歌声地雄壮响起,五星红旗也冉冉升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明显地表现出来。

总之,德育在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是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小学美术教学中必须注重德育渗透,让祖国的花朵在美术课的小摇篮里茁壮成长。

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的,它的作用不亚于其他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在现在的社会教育前提下,我们要做到全方位渗透德育,要充分利用美术教学这一载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感到“美”本身就是对心灵的净化。“美”与“德”相辅相成,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就让我们一起――“美”“德”兼备吧!

【参考文献】

[1] 程明太.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学科德育特点及其实施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课20门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详见《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学科德育的实施

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

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德育、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教师的教学来实施,而对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为此,我们于6月底、7月初在10所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虹口区三中心、复兴东路第三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江宁路小学、青浦县实验小学、金山县实验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曲阳路第四小学)作了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在11所中学(大同中学、育才中学、曹杨二中、向明中学、松江二中、梅陇中学、娄山中学、尚文中学、罗店中学、青浦中学、下沙中学)作了1006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各项德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在小学各类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显性课程,学生认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次为小学社会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而学科之间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调查中得到进一步了解。中学学科德育的问卷调查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各学科德育的特点和实际。详细请见《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汇总表。从调查问卷的汇总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课在20个德目中,除“审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50%以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占到90%,显示出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并为学生所公认。(二)语文和历史是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地理相对次之。(三)音乐、美术学科在德育方面审美教育和情操熏冶最为突出,而体育学科在爱集体、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锻炼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较显著。(四)纵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尊重事实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方面则为文科、特别是理科所共有。(五)职业导向、中学社会、综合理科等三门课程,由于试点的学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和说明问题。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课改方案中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教材在实施学科德育任务方面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而学科德育渗透所具有不同的学科个性和侧重,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的成效

一、不少学校的领导重视并组织教师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专题研究,取得可喜成果。例如虹口区教育局总结了该校学科德育渗透的三条经验: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南市区尚文中学。对初中各门学科的教材,逐课排出了德育点,并印发给全体教师,使学科德育扎扎实实地进行。青浦县青浦中学组织各科教师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新教材德育功能的做法,各科都总结出各具特色的经验。

二、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学科德育渗透的经验,一些教师对此作了总结,有的还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写出文章”仅从最近几年不完全的搜集,就有40多篇文章。市、区县教研部门自1992年以来,多次组织市和区县的发挥学科德育功能的经验交流和研讨会。市教研室1990年编辑出版了《中学各科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参考资料》生物、历史、地理分册和数学、物理、化学分册,1994年出版了《中华传统美德教学资料》、《情系中华》两史一情教学经验等书。在组织全市学科优秀课教学评选中,重视学科德育渗透和教书育人的贯彻。

三、学科德育应根据学科教学内容,自然、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但同时还要注意学科之间在德育上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以形成“合力”。在一所学校,有计划地确定若干教育主题,组织各学科共同配合进行教育是一种好形式。就全市来说,近几年在全国或全市重大教育活动中,如贯彻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纲要、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教育、迎接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教育等,都注意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的协同作用,使孤立、分散的教育化为整体有序的教育。

四、通过学科德育的落实,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许多中小学校都作过总结。

学科德育渗透中的问题及原因

课程教材改革几年来,本市中小学各科的德育渗透虽然取得不少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学科德育内在联系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难以形成“合力”。

各学科智育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学科德育往往容易强调自身特点,各行其事,难以形成合力。以中学为例,同一年级学科一般都在十门或十门以上,但所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科之间德育横向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重复,或有的过深,有的过浅,有的可能缺漏,就不能综合实现它们的德育功能,使德育工作难成合力,不利于学校德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同一门学科,在不同年级面临着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同样需要研究它们德育之间纵向有的机联系。

(二)学科德育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留下“断裂层”。

一是教师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才能在钻研教材中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教师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也会视而不见。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甚至同一个学科不同的教师之间,学科德育渗透与否,成效如何,差别是很大的。对学科德育渗透重视并积极实践和研究的,总的来看尚不如智育方面,随意性尚未能得到克服。

二是年级之间不平衡。小学的低、中年级,初中、高中的非会考年级、非毕业年级,教学改革、德育渗透比较注意;不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到了会考、升学考,教学改革、德育渗透就相对比较弱。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连一些名牌学校、重点学校也不例外。不少校长对此也认为无能为力。

三是学校之间不平衡。全市看,只重视智育成绩、不重视学科德育的学校当不在少数。

这些不平衡性的存在,就使学科德育的纵向(年级、学段)之间,横向(教师、学校)之间的衔接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断裂层。

(三)学科德育评价滞后,缺乏制约机制。

目前较普遍的状况是,学科教师在上分开课时,参与评课的领导和教师还较重视对该堂课学科德育渗透的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除此外就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手段,对学科德育状况进行管理和评价。广大教师较习惯于应用现有的评价方法测量和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科德育的评价既缺乏可实用的评价方法,更缺乏这方面的观念,学校领导往往仅关注于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教学状况,对学科德育落实状况缺乏刚性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评语,与学科德育教和学之间,呈现着的是松散的无序的联系;学生毕业、升学、就业依据的是学科知识考试分数,本来仅作参考的操行评语还常被“从宽处理”得难以反映学生操行的真实状况。显然,学科德育评价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学科德育的健康发展。

(四)学科德育理论研究的不深刻性。

从全市来看,在有了课程改革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有了较注意体现德育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下一步需要着重从总结实际教学经验、学校管理经验,引向深入研究:如学校如何形成德育综合网络,使“三线一面”落到实处?学科德育如何有分工又有协作,发挥整体效应?学科德育的规律性和方法论如何?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解决德育、学科德育的评价问题,建立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的评价机制?等等。

对于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还来不及作深入的探讨,初步分析,是否有以下几点:

一是整个教育体系尚未彻底摆脱单纯应试教育的模式,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尚未完整地确立,突出表现在考试评价、招生、招工的机制上,教书与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割裂,学科渗透德育有时就变得可有可无。

二是学科德育总体协调不够,除了课程标准制订中的问题外,编写教材、培训师资、教学研究三者之间也有脱节现象存在。

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德育的投入、研究队伍建设、教学软件的开发方面,都远不如像智育那样的重视。教育手段相对比较贫乏,这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形象性、感染力。

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各不同类型座谈会的研讨以及课题组的综合,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加快素质教育新体制建设的步伐。课程教材改革仅是第一步,还需有德育运行机制和升学考试改革的相应配合,否则新的课程教材也会被纳入升学应试教育的轨道,而使改革有名无实。

(二)建立学科德育运行机制,解决分散、孤立、无序的问题。在市和区县两级,需解决教材编写、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的协调机制问题,使其相互协调、配合、衔接。在学校一级,要有健全的德育组织领导,统一协调“三线一面”在学校中的实施,协调各学科德育的相互配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形成综合效应。在学校德育的关系上,作为学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学科,从教材编写组,教学研究人员到教师,尤其要主动了解各学科德育渗透状况,主动与各学科教师配合,使主线与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建立学科德育的评价机制。

从学科采取必要的教育措施到青少年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明显的发展,这过程不是立刻完成的,而是以他们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或掌握为其中间环节,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发展过程。学科德育有其近期效应,但也有许多效应将在远期逐步显现出来,基于这样的状况,目前应用于学科知识的评价手段很难直接用于评价学科德育的状况。

德育作为一个系统,既从属于社会学系统,又从属于心理学系统,受两方面规律的双重制约,所以不能把德育建成象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那样的精确评估模式,也不能把它建成象哲学、文学、伦理学那样的模糊评估模式。它需要模糊与精确相结合。模糊论并不完全反对数学测试与数学统计,但是,由于学科德育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就象数学中的“集合”。因此,应当象模糊数学对待“集合”运算那样,更多的采用“描述”的方法。

学科德育的评价,如何既借助于传统的统计数学进行测试,又采取综合总体模糊识别方法,建立起一套操作上易行,能客观描述学科德育状况的评价机制,显然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得急于花力气解决的课题。

(四)加强学科德育的投入,用于课题研究和软件建设。

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与学科特点思想政治课类思想品德课进行以“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包括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礼貌待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诚实正直、同情宽容、认真负责坚毅勇敢、惜时守信、知耻自爱、热爱科学等17个德目,由浅入深地贯彻于小学五个年级教材中,初步养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能力和健康心理。属德育显性课程和主要渠道。思想政治课初中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包括道德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爱国责任教育,涵盖了初中阶段培养目标中德育目标的基本内容,使学生知识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责任,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健康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高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教育,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志向,为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本,能初步运用所学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经济、政治现象,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属德育显性课程和主要渠道。文科类语文根据语言思维密切联系、文道统一的原则,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和形象感染,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良好道德、心理教育;在指导课外阅读和作文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每册语文都有三十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某种程度上成为一本思想政治、道德、伦理、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给学生以多角度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和印象深刻的影响,既具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英语通过反复地进行学习英语的目的性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在英语教材的内容和语言训练中,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国际主义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小学通过看图识字、看图说话、对话游戏、唱歌等教学活动进行爱祖国、爱学校、爱父母家庭及文明礼貌教育。初中主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高中增加了法制、纪律、安全、心理品质和理想、情操教育的内容。其特点,主要是隐性教育。历史通过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了解,近代落实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历史是如何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进行热爱党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近现代中国国情的了解,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给中国指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通过世界史学习,加深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认识,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国际主义义务的认识。历史人物的高尚品德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内容。历史学科的德育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具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特点。地理通过讲解我国的自然国情(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和我国的人文国情(政治、经济、人口、文化、教育等)提供我国人口、土地、资源、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和数据,使学生既了解乡情、国情、基本国策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又了解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基础薄弱的现状,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的认识,激励起自力更生、艰巨奋斗精神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高中阶段进一步使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人类与环境、国情与国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社会本学科是社会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融经济、政治、历史、地理、伦理、法制、科技、文化等基本知识于一体,具有丰富的政治思想道德及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等教育内容,是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德育课程。小学三年级“认识周围社会”进行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道德教育;四年级“认识祖国和世界”,进行心中有祖国、有人民的爱国主义教育;五年级“了解世界与中国的变化”,形成现代意识世界意识。中学第一册了解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责任;第二册了解中国基本国情;第三册隐含社会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第四期振兴中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第五、六册,开阔视野,培养改革开放意识,树立“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思想。具有德育显性课程的特点,涉及内容广泛。理科类数学小学阶段结合数学知识,选择有说服力的数据,通过例题、习题、统计图表及阅读材料(“你知道吗?”)等形式,渗透教育(如计算祖国疆域、海岸线,许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体积、南浦大桥的长度等)。中学阶段通过数与形、常量与变量、静止与运动、直线与曲线、有限与无限等等进行辩证关系教育;从实际问题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教育。用有力的数据、百比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用我国数学发展史料介绍祖国数学科学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弘扬历代著名数学家的优秀品格,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自然结合自然现象的探索进行相信科学、破除迷信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现代科技成就(如地震预报、四大发明、煤和石油的最早使用等等)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实验等实践活动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等道德品质教育;通过科学家的创新精神、科学技术对社会的重大影响,自然环境的保护等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物理通过种种物理现象,揭示其规律,进行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的教育,通过物质存在形式的多样性、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波粒二象性、物理定律的普遍性和局限性等内容和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我国古代和当今物理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例的介绍,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优良品质的教育。结合实验操作进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等教育。化学介绍我国古代工艺成就和我国当今化学工业、化学科技成就以及著名化学科学家业绩,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高尚品德的教育。结合化学知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在物质结构学习中进行物质无限可分观点教育,在化合与分解的学习中掌握对立统一观点,在元素周期率学习中掌握量变质变观点,在溶解平衡中掌握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观点等等。结合化学实验操作进行科学态度和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品德教育,结合我国自然资源和国情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教育。教材中大量关于我国古代和当代化学工艺及建设成就照片图表,增强了德育感染力。生物在“人体与卫生”中,通过我国解放前后流行病的不同遭遇,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养成卫生习惯,吸烟有害,禁止吸毒等教育。在介绍我国生物资源、我国古今在生物栽培和生物科学方面的成就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志向。在生命起源、生物体内部矛盾,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和环境的统一,生物的进化等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此外还在生物遗传与人口教育中进行婚姻法和计划生育等有关的政策教育;在生物实验与观察中进行品德纪律和科学态度教育。理科本科学是理、化、生等自然科学学科的综合课程,包含有这些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的德育内容,强调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的法则,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视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等与人类相关的问题,重视观察实验能力和综合考察自然的能力,并结合着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如克服偏食、抽烟、喝酒、不良习惯,培养文明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等)。体育与保健通过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造就一大批运动员创全国和世界纪律的有力数据和运动材料,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信心教育。结合体育运动和训练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训练。如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尊重爱护他人、集体主义精神,爱护体育器材和场地等公共财物的教育。体育在培养良好心量素质方面,如诚实正直、积极向上、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竞争进取,严格要求,不骄不馁,自我锻炼和自我管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技艺类唱游音乐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音乐教学与思想情感教育的紧密联系,从认知、操作、情意三方面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祖国音乐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通过编选教材《国歌》、《我爱你中国》、《红星照我去战斗》、《祖国颂》、《丰收之歌》、《我们的中队》等寓意深刻的歌曲,欣赏高雅的音乐作品,进行高尚情操,活泼开朗、爱美弃恶的品德情操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于歌曲的演唱、评述、音乐家的介绍等教学活动之中。美术通过绘画、欣赏、创作等培养学生爱美、追求美的思想感情,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高尚情操,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从爱自然美到爱家乡美、祖国美,为祖国悠久灿烂的绘画文化而自豪。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美术家生平作品的介绍,用他们的创作态度、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严谨认真、辛勤劳动的精神,启发、教育学生,并在实际的绘画练习中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小学“生活与劳动”、中学“劳动技术”在德育方面担负着劳动教育的任务,其突出的特点除劳动技术的学习,主要是结合劳动操作进行教育训练。“生活与劳动”中的德育渗透,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紧密结合,如爱惜粮食,爱惜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家务劳动,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等。“劳动技术”课加强了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教育。高中,进一步明确劳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职业观念和质量意识以及劳动中好品德、好作风。让学生在劳动技术的学习和操作过程中直接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爱护工具、勤劳节约等良好习惯,这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最大特点。职业导向通过社会分工和职业形成等内容,使学生“了解职业,了解社会”,懂得各行各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行行光荣的思想,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为参加劳动和工作,献身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计算机通过世界和我国计算机的发展,激发学生开拓进取精神,在wps中选用具有爱国主义等思想教育的文章段落;通过计算机的操作训练,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遵纪守法(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团结协作等品德行为。在高中还渗透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教育。

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

第10篇

20xx年度自我鉴定(一)

岁月如梭,转瞬间今年的工作即将结束,回顾一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争做优秀教师,在学习中,我以积极求进的态度认真参加各项学习,认真仔细地做好学习笔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同事,专研业务,为人师表,积极投身到工作之中去。

在本学年中,我任教九年级美术及德育处德育辅导员工作,在教学方面,我总结以前教学中的经验,运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好地方丰富有利的教学资源,以激趣和引导为主,让学生在浓厚的趣味中自己开拓思维,遇到困惑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寻求突破,使课堂不在是乏味的教学,不在是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老师融入学生中去,和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同时进行分层次地教学,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矗

在任教的同时,辅导学校德育主任做好德育处的工作。时刻牢记“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做好全校学生的表率,在平时的各项工作都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总之,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在这片洁净的土地上我快乐地学习和工作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倍地努力,为孩子们寻找和创设更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环境。

岁月如梭,转瞬间今年的工作即将结束,回顾一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争做优秀教师,在学习中,我以积极求进的态度认真参加各项学习,认真仔细地做好学习笔记,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同事,专研业务,为人师表,积极投身到工作之中去。

在本学年中,我任教九年级美术及德育处德育辅导员工作,在教学方面,我总结以前教学中的经验,运用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利用好地方丰富有利的教学资源,以激趣和引导为主,让学生在浓厚的趣味中自己开拓思维,遇到困惑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寻求突破,使课堂不在是乏味的教学,不在是老师教学生学,而是老师融入学生中去,和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同时进行分层次地教学,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矗

在任教的同时,辅导学校德育主任做好德育处的工作。时刻牢记“爱岗敬业”和“为人师表”,做好全校学生的表率,在平时的各项工作都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

总之,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在这片洁净的土地上我快乐地学习和工作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倍地努力,为孩子们寻找和创设更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环境。

20xx年度自我鉴定(二)

一、以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在思想上不断提高自己。

今年我在院党总支及科支部的领导下,我认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学习当代军人何祥美>及<向~同志学习>等系列理论和精神,端正了服务理念,增强了服务意识,改善了服务态度,营造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以“八不准”严格要求自己,以“xxxx”来指引自己,在医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室主任的英明决策下,不断的努力工作,时时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

二、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努力工作完成目标。

在工作期间严格按照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开展工作,要勇于吃苦、甘于奉献,正确对待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从无怨言,不计得失。并虚心向前辈和周围的同事学习,依照年初医院和科室制定目标努力、踏实的工作,并向这个目标发起冲击。

三、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要充分抓紧时间,把握一切机会,不间断的坚持多方面的学习。不但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各种医疗方面的知识。刚开始工作,我也曾一度进不了状态,跟不上大家的工作节奏,我犹豫过、害怕过、退缩过。在前辈们的帮助下我鼓励自己学习,上班时间,向前辈学,向领导学,在病人摄片检查过程中,利用dr成像快的优势,把自己不会的和有疑点的记录下来,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工作之余再虚心请教。在与临床医务人员相处的短暂时间内,常常咨询他们一些业务相关的知识,使之更好的为我所用,不仅丰富了知识,也对正确的诊断起到很大帮助,下班时间向书本学,向网络学。通过学习,给我带来了信心,给我带来了效率,极大鼓舞了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

总的来说,医生年度考核个人总结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认可。医生年度考核个人总结既是对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过程,又是人们思想认识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人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吸取经验教训,使今后的工作少走弯路,多出成果。

20xx年度自我鉴定(三)

本人荣幸地跨进育新名校任教已经半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这既让我感到光荣,又觉得责任重大,所以本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希望能够对得起学生的未来,家长的希望,和学校的荣誉。下面,本人将对这些日子里自己的表现,作出一个客观的自我评价:

古代哲人告诫我,要想教好人,必先做好人, “为人师表,厚德载物” ,成为我时刻告诫自己的座右铭,人的能力或许有大小,天份或许有差异,但是,我始终相信,付出比将有回报,因此,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时刻注意把一个有知识,有素质的教师形象展示给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 认真备课,勤写反思,全心全意为学生,也能赢得学生喜爱.电脑课虽然是副课,却可以影响学生的未来,学生往往喜欢游戏,如何正确引导,成为我努力的方向,让知识与欢乐共同分享.

教学教研方面,认真虚心的向其他教师请教,重视听课特别是师傅欧阳老师的课,每周听课不少于三节,认真写听课笔记,分析此节课的教学亮点.陶行之说过,教育理论只有和实践结合,才是真实的知识,让教学和科研一起成长,让理论和实践一起内化.

为人处世方面,真诚对待每一位同事,,当同事有困难,及时帮助,特别是换课,同时听从领导的安排,认真完成任务, 虚心对待同事给自己的建议.出勤方面,不迟到,上课不打手机,在校不作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第11篇

关键词:课前准备;积极参与;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084-01

一、课前准备,事倍功半

公开课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都有不小的压力,是我们不优秀吗?不是的,对于每一堂公开课由于有领导,有同事来听课,就怕出错,就怕被挑出毛病,所以我们不能像平时那样肆无忌惮,随心所欲的,在课前就做充足的准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等着听课的老师们来了,仔细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总是有遗憾,这些遗憾无不与我们的准备工作不到位有直接关系。课前的教案设计、教具准备,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等等,都是准备的范畴和内容。

1.首先,教师备课是一个准备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上课。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教学内容优化,对教材优化。要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一些不适合的内容进行删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先制定出了难易适合的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2.其次,要准备好教具。美术课的目的是在于引导,我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准备的课件和范画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不但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创作灵感,而且还为接下来的创作做好铺垫,何乐而不为呢?

3.最后,备学生,很多老师在上课中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于只备了教学设计,备死了教案,没有以人为本,要知道你的教学对象是学生,你的成功与否不是你在课堂上的“呼风唤雨”,是要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地学到什么?如:在我第一次上《弯弯的小路》时,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完全打开他们的思路,教师教得多了,学生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下的奴隶。以至于,到作业呈现的时,学生的作业单一,雷同,像这种未顾忌学生的备课是失败的,当我第二次上《弯弯的小路》时,我吸取了上一次课的经验,在课堂上忽视技法,知识性的讲解,而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吸引学生,共同交流,回忆,打开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潜在意识,发散思维,老师只需要简单的引导与总结,学生们呈现出来的作品是五花八门的。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贴近孩子们,从学生的思维和年龄等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讲、多说、多谈感受,并作适当的引导与补充,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事倍功半。

二、积极参与,享受乐趣

在美术课堂中积极参与,享受乐趣,是人不可缺少的健康心态。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在美术课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从而产生心理愉悦,获得成功的快乐和满足感,与积极参与更是密不可分的。

1.范画欣赏,看中参与

绘画是由线条、色彩、形体等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举办同班同学的或同龄人的优秀绘画作品展览会,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老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构图、色彩等方面的优点,学生会掌握得越快,越全面。

2.师生平等,学中参与

在传统教育中,师讲生听。讲台与课桌近在咫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却遥遥千里,甚至感到“学海无涯”,教师就应该更努力的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如在上《弯弯的小路》时,我邀请学生上台来完成路旁景物的添加,学生们也愿意参与,我教得认真,学生学得开心,真正体现自主参与,师生平等。

3.作品评价,说中参与

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采用教师讲评法,这是片面的,为了提高小学美术课质量,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并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弯弯的小路》作业点评时,我采取送“权利棒”的形式,喜欢谁的作品,就把“权利棒”交给谁,完全平等,公平,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绘画、审美、创新等美术素质之目的。

总之,美术课堂是轻松、愉悦、充满美感的,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的求知、求趣、求参与、等心理特点,应用于美术课堂,积极参与,享受快乐。

三、拓展升华,情感教育

现今社会的孩子们在情感品德教育上缺乏韧性,想让孩子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需要我们去培养,道德品质的提升也不单单是语文课,思品课的事,良好的美术课也能图文并茂的阐述我们想要的道德范畴,有时比说教更能深入人心。

首先要学会欣赏前辈与同龄同学的作品,用心聆听同学的回答,其次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反思,在拓展升华时,更可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来提高德育的质量。

如我在教学《弯弯的小路》时进行了一番尝试,在拓展升华环节,把美术课与思想品德课中的挫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借助多媒体视频边播放边讲解。三次的作业分别展现就能很好的告诉孩子们,黑底白画喻指人生之路上会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困难,只要我们像那些铁路工人一样不怕苦难,抬头,挺胸,微笑,也会迎来我们的“天路”。恰到好处的情感升华,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

总之,要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美术课堂,就应彻底改变过去“重传授、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重技能、轻能力”的现象。师生之间平等互动学习的学习模式,重视情感教育,美术课一样可以得到。

参考文献

[1]杨炳华.让学习者提出问题[J].教学月刊,2002,(7).

[2]柯赛珍.新课程下的惊喜与思考,2003.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结合全员育人有关精神,按照学校德育工作要求,以“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同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相结合、内化与外化相结合、寓德育于生活之中、寓德育于情境之中”,全面加强学生的美育、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审美情操的陶冶做为本学期的工作重点,重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锻炼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性情,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重在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情感成长。

二、目标措施:

1、加强德育工作贯穿整个美术教学中的思想。端正思想,提高认识。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教学中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死记硬背、轻创新能力的培养,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思想,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放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

2、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与基本文化素质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根据各学科德育工作要点,把德育内容扎扎实实的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1)在美术备课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德育渗透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环保教育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动脑动口动手等实践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风气与意志品格。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做到德育与美术学科教育的渗透。如:环保方面,让学生爱护花草树木,让学生爱护大自然,亲密大自然。

3、深入探求生活德育、情境德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营造各种德育灵活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创设各种实践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和成长。

(1)让各班、各年级积极行动起来,用学生美术经验来丰富校刊、校园网、黑板报、走廊文化等各种德育活动。让学校每一个角落留下班级美术文化的痕迹,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达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学有专长,全方位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2)组织学生到室外去采风,写生,让学生画生活日记、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人、事、景、物,积极在生活中收集素材,并把这些素材加以提炼,提高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学生的作品情趣化,生活化,艺术化,人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气艺术品味,利用一切媒材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创造欲,表现欲。提倡奇思妙想,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4、以活动为载体,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体验的机会,寓德育内容于各项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