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普惠金融论文

普惠金融论文

时间:2022-12-20 08:25:02

普惠金融论文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1

【关键词】普惠金融 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 聚类分析

一、引言

“普惠金融”来源于联合国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组织很多专家共同编写的一本有关普惠金融体系的蓝皮书[1],该概念的提出就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2011年亚洲博鳌论坛后,“包容性增长”的理念成为学者关注和热议的焦点,尽管研究出发点、侧重点不同,但公平、协调均成为学者强调的核心与关键。普惠金融实际上是“包容性增长”理念在金融领域进行破题,其目的在于将“无法获得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人群纳入正规金融系统,使其有机会获取储蓄、支付、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从而与其他客户一样,拥有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2]。普惠金融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中定量化的研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普惠金融使现代金融服务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本文定量化的分析浙江省各县域金融普惠程度的差e,在此基础上分析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外已有经验和实证分析结果,倡导从不同层面推进金融普惠发展。浙江省“十三五”提出,构建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体系、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科技金融体系和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二、普惠金融的测度指标

由文献[2-3]可知,浙江省县域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存在显著性的区域差异,为了进一步的分析影响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因素,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金融发展的特点、浙江省县域的实际状况和数据的可得性从金融需求、金融供给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共选取9个变量指标,建立回归模型进一步量化研究。

从金融需求方面来看,主要包含如下变量:(1)收入水平(Income),普惠金融首先是收入的函数,国外相关文献表明,是否接受收入援助这一变量对普惠金融具有加大的解释力(Kempson和Whyley,1999),保持其他控制变量不变,收入对普惠金融的水平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对县域地区居民纯收入(取对数)可以作为普惠金融的解释变量之一。(2)年龄结构(Age),表示各省份非市辖区农村人口的年龄构成。采用少年儿童(0~14岁)和老年人口(65岁以上)所占比例来反映。一般假定老人和儿童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接纳能力有限,因此儿童和老人人口所占比重越高,金融普惠程度就越低。

从金融供给方面来看,主要包含如下变量:(1)信息化水平(Tec),其对金融包容的影响存在争论,如Geach N(2007)指出,手机技术在农村和城市贫民区的普及,将有助于弥合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且便利于居民采用主流金融服务。Kempson和whyley(2000)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大部分被排斥家庭并不拥有网络和电话,因此以电话和网络为介质的金融服务将降低金融包容。本文采用县域地区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电脑普及率及农户上网比率反映不同区域的技术水平及金融基础设施供给状况。

从普惠金融的社会因素方面来看,主要包含如下变量:Hersi(2009)指出,人口统计的变化、收入差距及劳动力的结构变动等社会要素会对某类社会群体的金融包容水平产生影响;因而本文采用(1)Emplo(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2)Dif(城乡收入差距)分别反映农业人口性别结构、劳动力结构变化及城乡社会差异。(3)Growth(农村GDP增长率)反映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4)urban(城镇化水平)为地区城镇人曰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能使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减少,提高农业生产率,使得农民收入有多元化的来源,增加农民的实质性收入,有助于提高普惠金融水平。(5)Agr-p(农业总产值占总产值比重),该指标反应国家在农业发展上的支持力度。

如县域消费水平、学历水平、电脑普及率及上网比率等指标也是国内恩爱学者研究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但鉴于数据获取的不便利性,本文不做相关研究。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2015年浙江省的58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上述9个因素来分析浙江省普惠金融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相关数据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县市卷)》等,从整体上分析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其中表示IFI普惠金融指数,该指数的计算结果见文献[4].

通过SPSS22.0软件对数据建模,采用进入的回归方法,发现城市化水平被踢出,进一步得出以下结果:

通过方差分析可知回归模型的整体是显著的。从普惠金融指数的回归结果来看,表3-1显示:从整体上收入水平0.194(t=3.752)、年龄结构0.378(t=3.238)、信息化水平0.305(t=1.782)、农村GDP增长率0.120(t=1.952)是对各地区普惠金融水平呈明显的正效应,且4个变量均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收入水平、年龄结构、信息化水平、GDP增长率四个因素对普惠金融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0.237(t=-1.069)对普惠金融水平呈负相关,这个应该和我国国情有关系。城乡收入差距0.184(t=1.267)对普惠金融水平呈正相关但只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农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0.018(t=0.113)对普惠金融水平呈正相关但只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以上结果表明影响县域普惠金融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年龄结构、信息化水平、农村GDP增长率。

四、结论

文章从需求、供给和社会因素三方面共8个指标初步分析浙江省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在回归过程中先用进入的回归分析法剔除了城市化水平这一因素,虽然这一点已有文献结论不一致,但最终回归模型中大部分指标通过了1%和5%水平下的检验,模型整体通过了F检验,得出了影响县域普惠金融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年龄结构、信息化水平、农村GDP增长率的这一结论。关于城市化指标的剔除与已有研究成果的不同,后续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琳,虞斌.普惠金融文献综述[J].金融实务,2014(2): 85-89.

[2]田霖.我国农村金融包容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要素解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1):39-48.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2

【关键词】普惠金融;小额信贷;对比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贫困群体和低收入人群,他们都在生活中的资金需求都要通过信贷的方式来满足。当今社会,主要的贫困群体都集中在农民之中,因此小额贷款的受众也就倾向于农民阶层。

一、课题相关解析

农村金融在我国的金融系统中一直是最薄弱的一环,其根本原因就是成本和风险较高,而受益则相对很低。据调查,2006年全国范围内有贷款需求的农民超过60%,但这个群体中的40%的人无法从正规机构获得贷款;而在从正规机构获得贷款的人中有30%表示获得的资金少于他们的实际需求。事实证明,农民和低收入群体在贷款等金融服务上无法享受公平的待遇,普惠金融系统的建立就有其必要性。

2005年,普惠金融的概念在世界银行举办的一次小额信贷相关的宣传年会上被提出,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普惠金融和小额信贷具有紧密的联系。经过发展,普惠金融对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民阶层筹资的困难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可以让贫困阶层利用投资机会改善贫困现状,进而推动经济发展进程。

由于更方面的实践取得了成功,我国的一些相关研究人员开始认识到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并在2006年对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一些研究文献开始出现。相关的研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并且产生很多不同的见解。比如何广文在2010年提出,普惠金融是一个从小额信贷本身延伸出的一个概念,当前只有让小额信贷行业取得良好发展才可以确保普惠金融体系很好地设立。应该建立相关的机制确保小额信贷成为相关机构的自发行为。

虽然相关的研究已经展开,但是相关研究文献太少,无法满足其发展的理论需求。而且相关文献对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造成了混淆,出现无法明确区分的现象,这将对惠普金融事业的发展形成阻碍作用。为此,本文在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对两者的产生的源头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对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罗列对比,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清晰的梳理。

二、小额信贷的发展和普惠金融的产生

小额信贷具有金额小,无担保等特点,它是信贷和扶贫的创新结合,是脱胎于传统的银行贷款的一项新举措。其发源地为欠发达地区,在亚洲和非洲等地较早出现。其最初的形式已经较为完善。其发放的金额较小,收回期限较短,拥有担保团体,可以分期还款,继而连续贷款,通过这一系列的运作,穷人得到了迫切需要的资金。但是当时几乎所有的小额信贷团体的资金来源都是政府或相关的投资者,在资金来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贷款的需求却在相应的增加,这给当时还没有存款业务的小额信贷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只好通过相关的储蓄来维持运作资金。随着其自身不断发展,相关的群众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需求。因此,小额信贷发生了转变,开始向微型金融过渡。

虽然微型金融的发展证明贫困人群有相应的消费能力,但是其服务对象无法向更广泛的范围扩展,所有人能够享受平等的金融服务的目标更是无法达到。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性,微型金融必须和服务范围更加广泛的体制相结合,于是普惠金融体系为满足这种要求而出现。

三、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产生的原因区别

小额信贷的出现了是为了满足低收入者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扶贫性质。当时,大量的贫困人口无法在正规的机构获得资金,小额信贷作为一种实验性项目首先在孟加拉和拉丁美洲开始出现,其产生之初相关人员就认为这是对贫困人员进行帮助的良好手段。1993年,我国的社科院成立了小额信贷的相关组织,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其纳入到现实实践当中。

普惠金融自身的产生过程决定其具有内生性,以依靠金融体系的不断改进来实现自身功能的展现为侧重点,强调其机构本身应该为所有受众提供服务,而不是为那些已经拥有资金基础的团体提供服务。从其业务角度来看,一个合格的普惠金融系统应该实现为所有受众服务的目标,并让相应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二)理论依据区别

信息不对称理论将小额信贷受众的边缘化地位进行了透彻的理论描述,并成为其联保机制得以构建的理论基础。小额信贷受众的边缘化体现在贫困群众无法在正规的相关机构获取没有抵押、不需要担保的资金。交易费用理论则是为那些因每次贷款金额较小、居住地距离正规机构较远而导致贷款需要付出的代价过高的受众提供相关服务的理论基础。金融创新理论则往往是和相关成本控制联系在一起的,因为通过金融创新可以实现相关成本降低的目标。

发展权理论认为,人类都需要发展,每个人都有实现发展的权利。发展权理论体现了普惠金融中服务所有阶层和群体的理念。科学发展观也是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不过其侧重点在于发展的科学性,为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进行相关的服务的过程中提供是否合理提供理论依据。普惠金融本身功能的发挥就是为了创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因而和谐社会的相关理论为其提供了功能发挥层面的理论支持。

(三)相关机构类型区别

小额信贷的相关组织不同于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是一些指向性较为明显的组织,没有吸收存款和买卖债券的职能。普惠金融的相关组织则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银行类和非银行类机构以及一些合作性质的组织都提供相关的服务。

四、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贫困群体对资金的需求也随之增强,小额信贷和普惠金融为其需求提供了资金支持。二者都是具有扶贫性质的贷款服务。本文通过对本课题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对两者之间的发展情况作出对比,进而实现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相关解析。

参考文献:

[1]黄志华.发展小额信贷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研究[D].发展小额信贷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研究,2012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3

为了更好地研究普惠金融,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本文在对普惠金融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论述了普惠金融的兴起和必要性。随后又总结了信用体系对于降低信贷成本、减少信J抵触和不公、解决贫困和社会公平的意义,从基础服务、供求关系、社会法制角度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有针对性地讨论普惠金融中可以改进与解决暂时问题的路径和方向,从而为提升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提供更为细化的对策。

普惠金融扶贫农村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

一、文献综述

在普惠金融受到广泛关注的这近十年间,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其与农村金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晏海运(2013)认为普惠金融的逐渐兴起源自于传统金融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缺陷、中小企业融资相对较为困难、农村金融服务具有广泛的缺失性和贫困农户等弱势群体某种程度上被排斥于金融体系之外等问题,并就制度、市场、主体、工具这四个层面分别提出关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对传统金融服务体系进行改革,建立起囊括多种金融机构、金融机制、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的完整普惠金融体系,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合理结构和减轻贫困农户的生活压力,力图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等。卢娟红(2014)通过研究得到结果证实普惠金融的发展切实改善了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福利差距,缩小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提出当前应当大力推进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区域化发展战略,深化普惠金融制度改革的建议。蔡洋萍(2015)采用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指数的测算方法,研究得出普惠金融对湖南、湖北、河南的作用力是较为有影响的,且为正向的影响。焦瑾璞、黄亭亭和汪天都等人(2015)通过研究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并将其与世界各国的水平进行对比,得出中国已然达成了加速发展普惠金融的条件,但也还有不少的的薄弱部分和限制因素亟待解决的结论。他们建议通过开展更进一步的金融改革,建立更为完善的统计汇报制度,大力鼓励金融体系创新等方式来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普惠金融的兴起与发展现状

如今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其逐渐变得重要并已经成为了当下经济的核心,而近年来针对更广泛群体而提出的普惠金融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普惠金融”是指一国金融体系立足于机会平等的诉求,目的在于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拓宽至纳入原先被排斥在了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对象,能够具有可持续性的为有金融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切身有效的金融服务的新理念。建立“普惠金融”主要运用的方式有加速金融体系发展建设、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加大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等。近十年来,联合国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对普惠金融的发展和推广给予了极大程度上的支持,许多相关组织机构也纷纷提出了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的建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直都高度重视着农村区域金融的发展状况,长久以来在农村金融方面的持续研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是,我国距离实现全面性的普惠金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政策和软硬件基础服务设施方面的引导作用。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由于基础服务设施覆盖不足造成的地理距离远、客户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因素使得其在面对弱势人群、弱势产业和弱势地区时出现了金融排斥。而普惠金融的兴起为这一棘手问题的解决和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新途径,它可以提供融资以帮助低收入群体紧抓机会进行创收,改善他们以往不合理的消费开支结构,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家庭生活水平,提高贫困农户的生产能力,帮助低收入人群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健康服务。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贫困人口,缩小区域贫富差距,推动农村金融的长足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普惠金融的关键在于“普”和“惠”,也就是惠及更广泛的群体,因此成本与风险是其中的重点。我们目前的迫切任务就是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探寻平衡风险与成本的新策略。普惠金融这一需求正好就是我国目前推进的“供给侧改革”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普惠金融的发展需求正是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普惠金融面向弱势群体的特性使之将资金尽可能的投入在薄弱部分。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使社会保障更完善可持续,金融环境更公平正义,能够更好的支持供给侧改革。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金融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当前的普惠金融推进阶段中,关于扩大基础性金融服务覆盖面的举措,主要还是采取填补贫困县域金融服务空白这一方式。通过向下发展银行网点以及推广相关基础设施,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村居民寻求基础金融服务时的便利度。但根据农户调查显示,目前贫困县域地区基础性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都相对较低,使得普惠金融的推进措施对贫困地区的效果并不明显。金融基础服务整体滞后的状况,从侧面反映出农村居民的金融参与程度低等问题。

(二)贫困农户对普惠金融的需求及信贷抑制

从多方调查资料中进行了解之后能够发现,贫困农户的信贷需求虽然是旺盛的,但实际中的借款金额却往往并不大。由此进一步分析贫困农户信贷需求,发现其需求一般都是基于生产或者消费。一方面,成本高,受贫困地区群众议价能力弱和对资金可获得性关注度高等因素影响,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而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匮乏金融知识并且信用意识薄弱,加之某些农户未获得贷款的负面效应,会造成农村居民对金融支持的给予未能怀有足够信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服务的顺利实施。

(三)社会法制环境建设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

在目前的普惠金融发展阶段上,县域经济主体的法制意识相对淡薄,法律执行力度不足,对人民群众的信用也缺乏评价、监督、激励和惩罚机制,难以形成良好的信用关系、有效应对失信行为,信贷行为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村金融;普惠水平;金融普惠指数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073-04

引言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普惠金融理念引入中国,意在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普遍、有效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为进一步消除金融服务空白区,实现普惠制金融,2011年3月银监会出台《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空白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2016年1月15日,我国首个普惠金融的国家战略规划《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标志着我国普惠金融翻开了新的一页。普惠金融是指将金融普遍惠及所有群体,特别强调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中提供金融服务。中国地域辽阔,普惠金融的指标很不平衡。在以上背景下,研究农村金融普惠水平测度对普惠制农村金融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湖北处于横贯东西的长江中游,是中部崛起带的核心,对周边经济区形成强大的辐射与吸纳,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战略支点作用。湖北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发展湖北经济,提高普惠金融水平至关重要。2015年3月,湖北实施“金融服务网格化”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这是顺应我国金融服务城镇化、社区化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要想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就要先了解湖北省各县(市)的金融服务水平概况。本文对湖北省各县(市)的金融服务水平进行测度,主要分析普惠金融水平。

一、湖北省的金融概况

2014年年末,湖北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5.6%,增速比上年末低0.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贷款3 408.8亿元,比上年多增406.8亿元,是历史最高水平。其中,新增中长期贷款2 388.6亿元,是上年的1.7倍,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0.1%,比上年提高22.4个百分点,贷款增长呈现较为明显的长期化趋势。三农、小微企业和县域贷款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全部贷款平均增速1.4个、5.1个和4个百分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贷款增速连续两年超20%,新增保障性住房开放贷款是上年的2.6倍,小额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及扶贫贴息贷款等实现稳定增长。2014年年末,湖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增长12.1%,实现利润增长3.6%,不良贷款率1.6%,比年初提高0.1个百分点,年末拨备覆盖率163.9%,贷款拨备覆盖率2.9%,比上年末分别提高13个和0.3个百分点。全省新增村镇银行37家,小额贷款公司53家。

2014年年末,湖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为7 414个,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218 000个)的3.4%;从业人员总数为125 762人,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总数(3 725 000人)的3.38%。①由此可见,湖北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面是比较低的,从业人员也较少。但湖北省的财务运行相对稳健,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业、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上在不断加大,这为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理论研究

Beck et al(2007)最早列举了能够反映金融普惠性的相关指标,包括银行机构在地域和人口上的分布数量、ATM 机在地域和人口上的分布数量、人均贷款账户数量(每千人贷款账户数量)、贷款收入比、人均存款账户数量以及存款收入比等八个指标[1]。Sarma(2008)提出用三个维度来测度普惠金融水平(IFI),该指数吸收普惠性金融的三个维度信息(地理渗透性、使用效用性和产品接触性)提供了测度普惠金融水平的综合方法[2];Chakravarty(2010)提出金融包容性指数的测算方法,其将不同维度上的影响因素加总成指数,分析各种因素对于总指数形成的百分比贡献,提出了公理化方法[3];徐敏(2012)运用Chakravarty改进的普惠金融指数计算方法分析了新疆83个县(市)2010年的农村金融普惠水平[4];王洪光和冉笑影(2015)运用Sarma提出的方法考量了2013年度河南省的普惠金融水平[5];孙平(2016)采用空间聚类模型方法分析影响浙江省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6]。

三、水平测度

根据湖北省行政区域划分,湖北省共包括21个市。①由于难以取得鄂州市全面有效的相关数据来测度湖北省普惠金融水平,因此本文选取除鄂州市外的67个县市作为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文借鉴Sarma的研究方法,用IFI指数代表普惠金融水平,选取4个维度,并用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来代表各维度的值,对湖北省普惠金融水平进行测度,即银行渗透性、银行服务获取的便利性、实际使用度和壁垒。

(二) 测度结果

1.指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以2014年湖北68个县(市)农村金融为研究对象,剔除数据缺失的样本县(市),最终选择67个县(市)作为样本数据,占98.53%,能够代表湖北农村地区。数据来源于2014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4年《湖北统计年鉴》,银监会和中国农业信息网。主要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如下:(1)维度1(值):最大值和最小值所属县(市)分别为恩施市和襄州区,总平均值为0.2036;标准差为0.1467较小,说明该样本变量波动不大;偏度值为2.8557,说明该样本变量成右偏态分布;峰度为12.5363,说明该样本变量有过度的峰度,分布形态相对较陡峭。(2)维度2(值):最大值和最小值所属县(市)分别为宜都市和随县,总平均值为0.3605;标准差0.1716较小,说明该样本变量波动不大;偏度值为0.5562,说明该样本变量成右偏态分布;峰度为-0.1224,说明该样本变量有不足的峰度,分布形态相对较平稳。(3)维度3(值):最大值和最小值所属县(市)分别为恩施市和襄州区,总平均值为0.2991;标准差0.1579较小,说明该样本变量波动不大;偏度值为0.4677,说明该样本变量成右偏态分布;峰度为0.2257,峰度值较小,说明分布形态相对较平缓。(4)维度4(值):最大值和最小值所属县(市)分别为恩施市和沙洋县,总平均值为0.4655;标准差0.2277较小,说明该样本变量波动不大;偏度值为0.0444小,说明该样本变量基本成正态分布;峰度为-0.1948,说明该样本变量有不足的峰度,分布形态相对较平缓。

2.IFI计算结果

(三)结论

1.整体县(市)的普惠金融水平较低。2014年,湖北省67个县(市)的IFI值平均值为0.3059,其中33个县(市)IFI值位于平均值水平以上,占所有统计县(市)的49.25%。IFI值位于0.3~0.5区间的县(市)个数有36个,占总数的53.73%,普惠金融水平居于中等水平,这36个县(市)主要分布在黄冈市、孝感市、荆州市和十堰市。其余31个县(市)IFI值介于0.1~0.3区间内,占总数的46.27%,普惠金融水平均较低。英山县IFI值在所有县(市)中居于最高水平,但只有0.4950小于0.5。赤壁市IFI值在所有县(市)中居于最低水平,仅0.1727。从这些数据可看出,湖北省的整体普惠金融水平并不高,但特点是分布相对均匀,有半数达到均值以上。

2.同一县(市)各维度值排序存在差别。综合各县(市)4个维度值可知,任一维度值的大小都无法确定其他维度值的取值,也无法预测IFI值的大小。例如云梦市,其d1的值在所有县(市)中居于第54位,偏小,而其余3个维度的值排序依次为第17位、第47位、第19位,其IFI的值居于第28位,相对较大。而通山县,其d1的值在所有县(市)中居于第11位,较大,而其余3个维度的值排序依次为第60位、第36位、第60位,其IFI的值居于第60位,相对较小。这表明,湖北省各县(市)普惠金融水平存在差异性,衡量IFI指数采取综合性指标和对各指标进行线性无量纲化的必要性。

3.同一地级市下的不同县(市)普惠金融水平存在差异。同一地级市下的县市,其普惠金融水平高低不一,存在差异。例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和鹤峰县这8个县(市)均隶属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辖,其IFI值分别是0.4355、0.3726、0.2306、0.2735、0.3077、0.2741、0.2583、0.3262,在所有县(市)排序中分别居于第3位、第13位、第57位、第46位、第31位、第44位、第49位和24位。

结语

综上,湖北省67个县(市)农村普惠金融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区差异,IFI值最大的是黄冈市的英山县(0.4950),IFI值最小的是咸宁市的赤壁市(0.1727)。同时,整个省的农村金融普惠程度偏低。湖北作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交通枢纽,经济的发展对周边省市的经济推动作用明显,故提高湖北农村金融普惠水平,从而促进湖北省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中西部金融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普惠进程提出以下建议:

1.湖北省地区的农村金融产品目前仅局限于银行和保险,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大都集中在存、贷、汇。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需求不仅是存、贷款业务,理财、咨询和业务也不断增加。故要不断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发展金融机构农村地区业务的多元化,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各类金融需求。

2.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切实做好政策保障工作。目前,惠农、支农法律法规还明显不够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到位,政府部门应建立政策法规制定健全监测评估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切实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政策激励引导作用,保证地区金融均衡发展。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强普惠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定期开展“金融知识宣讲”活动,另外将金融体系与电信体系和互联网公司联系起来,充分开通手机金融服务,这样可以大大扩充金融服务的运用范围。切实提高农村人民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与应用。

3.普惠性金融推进既要满足农户、中小企业的金融需要,又要充分考虑金融机构尤其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金融机构应该根据市场金融需要明确其市场定位,采取形式多元化的方式既满足农户、中小企业的金融需要,又要维持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的盈利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小微企业和个体等应加强自律管理。做到诚信经营与借贷,不断完善积累自己的信用记录,使得普惠金融活动能有序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Beck Thorsten,Asli Demirgüc-Kunt,Honohan Patrick.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Measurement,Impact,and Policies,2007.

[2] Mandira Sarma. Index of Finacial Inclusion[N].Working Paper,Indian Council for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2008.

[3] Chakravarty S R,Pal R.Measuring financial inclusion:An axiomatic approach[R].Indira Gandhi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Research,Mumbai Working Paper,2010.

[4] 徐敏.农村金融普惠的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为例[J].财政与金融,2012,(5):104-107.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5

关键词:普惠金融;研究综述;评述

联合国与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的概念,并界定普惠金融是一个为社会所有群体和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体系,尤其覆盖到低收入和贫困人群。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在客观上决定了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风险性较大、付出成本较高、回报率较低的特点,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政府和商业银行只有深度参与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结合本国经济发展的实情,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在确保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为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等理念应运而生。

一、国内研究动态

(一)关于小额信贷的研究

何广文(2002年)在小额信贷的发展前景方面认为,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规模、信用评级等方面是具有比较优势的。杜晓(2004年)在中国小额信贷的类型和实践中的具体操作研究中指出,小额信贷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扶贫活动,是组织制度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信贷活动与扶贫项目的有机结合。

吴国宝(2003年)指出,我国的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比较优势的方面是小额信贷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政策环境,因此小额信贷未来的发展,我国农村信用社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何广文(2006年)认为我国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在信用筛选、信用评级、农户参与、客户群体培训、农户参与、监督等借鉴、和信用文化建设和运用是非常成功的,可以说是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在中国正规金融领域的一种创新。

(二)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

在2006 年 3 月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焦谨璞认为普惠制金融可以以商业可持续性方式,为包括弱势经济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体系特别关注到目前尚不能被传统正规金融服务所覆盖到的低收入及贫困群体,这是小额信贷及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一种金融公平的体现。

在中国金融论坛中杜晓山(2006年)指出,对农村建立金融体系,中央三个一号文件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描述,该体系应该要建立一个功能完备、分工合理、优势互补、产权清晰、竞争适度、管理科学、可持续发展和监管有效的普惠性金融体系,适应和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王睿(2008年)等认为普惠性金融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公平、高效、稳定以及与经济结构的相容性。

焦瑾璞(2010年)认为普惠金融体系从深度和广度上对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是对目前现有金融体系的不足所进行的改进,是同时依靠技术革新和政策支持来鼓励金融市场向经济落后的地区开放,并且提供价格合理和种类丰富的金融产品。

周小川(2013)将人为普惠金融是 “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社会低收入人群和欠发达地区,向他们提供方便快捷、价格合理的金融服务”。

在国内实践方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坚持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服务“三农”的定位,充分利用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走出了一条商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成为全国金融服务中网点规模最大、网点覆盖面最广、客户最多的机构,率先成为我国普惠金融的领头羊。截至2014年底,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拥有6.6万台ATM机,近4万个营业网点,提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服务渠道,服务遍及城乡的范围,资产总规模突破了6万亿元,位居全国银行业的第六位,资本回报率高,资产质量良好。

2015年3月31日,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旗舰企业宜信普惠率先在业内推出“普惠金融家”品牌,为行业从业者建立规范、专业的职业规划与发展路径,宜信CEO唐宁表示,所谓“普惠金融家”是对应“银行家”而言,“银行家”服务于银行客户,而“普惠金融家”则服务于小微企业客户。“普惠金融家”将通过大数据金融云、物联网和金融科技创新,为高成长性人群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普惠金融服务。

二、国外研究动态

(一)关于小额信贷的研究

Vogel(1995),Rhyne 和Christen 认为小额信贷的可持续性,是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机构不需要国际机构、政府和慈善组织提供优惠的条件而独立存在和发展,他们认为服务更多的穷人与可持续性是小额信贷的最基本的两个原则。Timothy R. Lyman,Richard Rosenberg(2003年)对小额信贷的性质、作用和监管都作了详尽的描述,肯定了小额信贷在消除贫困方面的作用。

在实践方面,・尤努斯最早在1983年正式成立孟加拉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创立小额贷款。孟加拉乡村银行是当今世界运作最成功\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小额贷款金融机构,该模式是一种利用社会压力和连带责任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多数发展中国家模仿或借鉴这种模式。作为一种相对较为成熟的扶贫金融模式,主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模式的关键是提供小额短期贷款,按周期还款,整贷零还;2.执行小组会议和中心会议制度,检查项目的落实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办理放、还、存款手续,同时交流致富信息,传播科学知识,提高贷款人的经营与发展能力。3.主要瞄准最贫困的农户,并以贫困家庭中的妇女作为主要的目标客户;4.按照一定比例的贷款额收取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作为风险基金;5.以五人小组联保代替担保,相互监督,形成内部约束机制,无须抵押和担保人。

(二)关于普惠金融的研究

Nimal A. Fernando及Robin Young(2004年)指出非政府组织(NGO)改为正规金融机构后,一方面关注正规金融机构如何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及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应具备的条件;另一方面关注为了业务的扩展并获利从而保证机构的可持续性发展。

2006年联合国指出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健全的政策、法律和监管框架下,都应该有一整套的金融机构体系,共同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给所有层面的社会成员,这是普惠金融的目标。金融服务只有将贫困群体有机的融入到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金融体系,过去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的弱势群体才能获益,这种普惠性的金融体系最终才能够为大部分人提供金融服务。

在实践方面,玻利维亚团结银行(BancoSOL)的贷款对象是中低收入阶层,贷款小组一般由3~7人组成,贷款发放时所有会员可同时得到贷款,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也比较灵活, 1个月到1年不等。但每笔借款数额较大,平均大于1500美元,年均贷款利率为47.5%~50.5%,还需要支付2.5%的佣金,贷款利率相对较高,高利率贷款使得银行实现财务自立,不必依赖政府补贴就可以获得高收益。巴西的银行业务模式,是巴西各大城市的零售商店、销售点、邮局成为银行分支机构的补充,允许银行在更大的范围内以更多的形式提供金融服务。菲律宾Novaliches的发展组织模式是典型的的合作社模式的代表,是经菲律宾农业合作发展局批准成立的非政府组织,该组织主要通过提供金融服务和吸纳存款等方式向成员发放贷款。一般都是在拥有一定的初始资本后,才申请向政府有关部门核准注册,招募成员是通过收取会费、吸纳存款等方式,产生贷款审核委员会等机构是通过选举,向成员提供资金信贷等系列服务。

在普惠金融的创新方面,M-Pesa在肯尼亚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业务极大便利了肯尼亚普通居民的金融服务,其客户大多是“蓝海”市场的客户,极大地方便了肯尼亚大量没有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人群能够享受类似银行业务。2013年,M-Pesa业务推出以来,客户数量达到1710万,占肯尼亚总人口的35%左右。收入及客户数量持续快速增长。

三、述评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在小额信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普惠金融体系, 把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小额信贷纳入到正规的金融体系中,使被传统金融机构排斥在外的金融弱势群体纳入到金融服务的范围中来,本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成果也能使他们分享。

普惠金融是在经历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的发展以及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对本国金融弱势群体的逐渐关注而形成的,不仅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更是带有人文关怀的金融创新,对促进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平衡发展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些年来,肯尼亚M-Pesa,印度EKO以及菲律宾G-Cash的成功实践,都给世界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满足本国金融弱势群体的需求提供了大量可以借鉴和参照的运行模式。当今,对于我国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差距的拉大,对于普惠金融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对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将突显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莉萍.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在中国的实践[J].财经科学,2007(04).

[2]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中国农村经济,2004(08).

[3]郭磊等.国外农村金融组织支农的经验与借鉴[J].世界农业,2010(07).

[4]杨金波等.浅析小额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对外经贸,2010(08).

[5]向忠德.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2.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问题及对策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但是从近几年的形式来看,受到传统农村金融的种种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始终未能走上康庄大道。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飞速传播,互联网金融也逐步深入到了人民的生活,给陷入桎梏的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特别是农村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力量,使农村经济走上了开放、透明、高效的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现实出发,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影响,剖析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普惠金融的概念和特征

“金融”其实不像大众描绘的那么晦涩,它的本质说来就是资金融通罢了,要让资金流动起来,就需要把闲置的资金投入到资金匮乏的地方去。从步入2013年之后,“普惠金融”这个词汇就经常在大众周围出现,它的概念,简单来说首先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能够为全社会所有大众提供高效率、全方位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具有深刻的内涵,它的主要目的是为比较弱小的经济体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系统的平台上,所有的客户不论大小,都有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力。

南方基金的总经理杨小松在圆桌论坛“普惠金融与基金业可持续发展”中谈到,他认为普惠金融主要有三个特征。首先是普及性,应该让普惠金融做到最大的容纳量,要让所有人民都能享受到金融给他们带来的服务和便利;其次是包容性,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就要有创新,创新就有可能带来风险,要能够包容某些失误。再次是便捷性,随着社会的进步,金融工具使用的主体也逐步扩大,新的庞大的金融消费群体希望能够得到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希望无论在何地做何事,都能享受到及时、便利的服务。[1]

(二)互联网金融的范畴

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比较新的词汇范畴,它是在传统金融行业的基础上,融入了互联网技术,给传统金融提供了更先进的平台,把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注入到传统金融的骨髓中,给其带来新的活力。凭借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工具,传统金融可以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更加高效。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等模式。

不能把互联网金融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互联网和金融的物理式结合,而应该理解为在有技术保证的、安全的互联网技术平台上,能够为人们所便利地使用的新型金融模式。

二、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

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一直受到传统农村金融的种种限制,其发展速度始终不尽如人意。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农村地区的传统金融带来了冲击,农村中小企业纷纷呼吁要借着互联网的东风,让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跟上时代的洪流。另外,农村普惠金融的理念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把这个理念和科技相结合、和互联网相结合,借助互联网金融普惠覆盖的范围更加广泛、准入门槛设定的更加低、服务的效率更加快捷、交易的成本更加低廉、服务的角度更加多元化的优势,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011年我国加入了由发展中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组成的“普惠金融联盟”[2],和其他国家一起研究推进普惠金融的课题,此后我国推出了一系列的决定、做出了一系列的部署,可以说国家从思想上是把普惠金融的推广放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上,各级地方政府也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等诸多的问题。

三、互联网影响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服务点覆盖率较低

虽然各村县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的文件,积极推进本地区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建设的步伐仍然跟不上需要的速度,在2013年的《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中》指出,目前行政村的助农取款点覆盖率仅有58.82%,电话转账服务点覆盖率仅有44.7%,农村保险服务点覆盖率更是低到了3.2%。[3]即便是已经覆盖的地区,由于收M过高,当地的农民也可能会放弃使用。

(二)线上线下业务融合不紧密

村县级地区的农民需求量最大的金融服务其实还是现金服务,要加强这项服务,还是离不开线下服务网点的建设,虽然农村地区的一些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对外称,它们能够提供“无卡取现”的服务,仍然还是需要用户把银行存款通过手机转到卡上,再到ATM机取现金,而ATM机等物理服务点是不足的,这就说明,即便线上服务发展再快,如果线下服务跟不上,不能实现同步发展,仍然是无功之劳。

(三)未能有效推进农村中小企业贷款

金融发展的地区不均衡,对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是不利的,对中小企业的成长更为不利。目前农村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成本高等问题。首先,农村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由于其信用记录常常存在缺乏或着难以提供的现象,造成银行没有办法判断这些企业的还款能力,并且居民征信数据的统计是不同部门完成的,行业壁垒造成这些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其次,农村中小企业的业务量相对来说较少,银行对其提供服务所取得的利润也较小,造成这些企业申请贷款时付出的成本相对较高。

(四)农村普惠金融在农民当中认知度不高

由于农村区域的特殊性,农民所接受的教育有限,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农民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纳速度相对较慢,政府的宣传不够及时到位。即便将来普惠金融的服务点覆盖率提高了、服务模式创新增多了,面对“不会用,不能用,不该用”的农民,这些高新的技术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四、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点的覆盖率

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点覆盖率的现实,不符合普惠金融的理念,难以做到开放和公平,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村县级政府必须对此引起重视,尽快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扩大本地区金融服务点的覆盖范围,加快光缆的布设,加快互联网硬件升级,对相对收入较低的农民,降低收费标准。

(二)加强线上线下业务的融合

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需要提供更多品种的产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尽力去满足农民的切实需要。在推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的同时,除了基本的存取支付功能,还应提供咨询、管理、消费、理财能其他相关服务,并且要让第三方支付更加便捷,增加互联网终端的形式,增多服务的平台,使传统银行金融机构和电子商务平台相互配合,线上线下服务同时发展。

(三)向农村中小企业推广更多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由于传统金融模式不利于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使这些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所以应该通过互联网金融开拓中小企业融资的路径,比如近几年兴起的P2P网络平台、众筹、电商小贷,还有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理财、以支付宝为首的互联网支付等[4],都能为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打开新的思路。相对于魍辰鹑诶此担通过互联网融通资金,成本显然要低得多,而且企业不用办理繁琐的手续,这就体现了农村普惠金融包容的特性,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四)政府加强宣传和培训

面对无法使用高新技术的农民,互联网金融企业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为了使农村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开枝散叶,需要村县级政府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政府应该在群众中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宣传,多组织一些免费的培训活动,让村民们积极参与、多多学习,尽快掌握互联网金融的使用平台。

五、结语

近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各级地方政府在探索的过程中积极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服务点覆盖率低、线上线下业务结合不紧密、农村中小企业融资难、认知度不高等诸多的问题。本文从农村经济发展现实出发,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互联网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带来的影响,剖析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栾汉青.和讯基金网.2016-3-27.

[2]弓永钦.互联网助力中国普惠金融发展[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5(01):42-46.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7

【关键词】普惠金融;问题;法律

一、普惠金融的产生和发展

(一)普惠金融的发展

虽然普惠金融提出的时间不长,但从历史来看,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特别是其在实践上的探索也一直持续着。例如早在15世纪,意大利修道士就开展了信贷业务以抑制当时盛行的高利贷利率。

从近期来看,20世纪80年代,全球小额信贷项目在早期方法论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扶贫融资的概念。在2005年联合国倡议的“国际小额信贷年”活动中,“普惠金融”首次被提及,同年,年焦瑾璞率先在国内引进普惠制金融的概念。

可见,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发展经历了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普惠金融这三个阶段。

(二)普惠金融的内涵

一是公平化的金融服务理念。普惠金融最初是针对因金融资源分配不均、社会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而提出的新金融发展理念。因此,普惠金融关注的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包容性。

二是金融服务对象的广泛化。要实现公平化金融服务理念,就必须消除金融特权,让更加广泛的人群和更加广阔的地区分享金融业发展的成果。

三是金融供给主体的多元化。面对广泛的服务对象,普惠金融需要让多元化的金融供给主体参与到金融服务中来。

四是金融产品与服务内容的多样化。为了满足广泛化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普惠金融要求多元化的金融供给主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设计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既要提供传统的存贷、结算等金融服务,又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二、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遇到问题

(一)商业金融机构的“金融排斥”

普惠金融强调,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每个人无论贫富,都应该享有平等的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然而,市场化金融体制下,商业金融机构往往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开展经营活动。在这一目标约束下,商业金融机构的服务普遍倾向于高净值客户。低收入社会群体、交通及通讯设施落后地区的居民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资产抵押和规模经济效应而被商业化的金融机构排除在服务对象之外。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金融排斥”现象。

(二)政府监管的错位

为了消除“金融排斥”,需要通过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适度干预来完成。然而,受惯性思维、经验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干预还存在严重的监管错位现象。这具体表现为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越位”和“监管缺位”。

“监管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过度干预,这造成金融市场开放不足、政企不分等问题。“监管缺位”主要表现是,由于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政府对于金融市场主体的违规违法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

(三)社会信用体系的缺失

受目前我国金融交易主体信用观念薄弱、信用文化教育缺乏、信用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金融交易主体信用违约事件发生的概率还很高,对金融市场的危害性也较大,并成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律保障

(一)国外普惠金融法律保障情况

美国:《社区再投资法》主要用来规范商业银行在中低收入社区的信贷服务,《公平信用报告法》主要用于规范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普通消费者之间在信息公开、使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行为,以使得普通消费者享有平等的信息权力和隐私保护。《联邦存款保险法》则是规范问题金融机构的资产处置和分配的法律,这有利于在商业银行出现风险时保护普通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这三部法律构成了美国普惠制金融法律体系的核心。

日本:在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加入了农协,因此,日本普惠金融的开展依托于农协组织。农协的金融机构提供吸收社员存款、优惠贷款给社员的信用服务及防备意外灾害的保险服务,支持农村发展,保障了农民的收入实现。组织将会员中所剩余的资金投放到需要资金的会员企业手中,使其通过对农民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他们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出效率。

(二)构建普惠金融法律的若干建议

1.在宪法中明确经济权利为所有公民享有

国家有义务通过法律的构建满足贫困主体获得平等金融服务并谋求发展的权利。在规范的意义上,我们应该将这种权利视为一种人权。在制度层面上,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基本权利,因此其在实体上具有金融服务平等供给的请求权,以及通过正当程序要求给付的程序上的权利,特别是通过行政救济途径以及司法途径获得程序上保护的权利,以此使得该项权利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2.制定专门的普惠金融促进的法律

为了普惠金融事业能够更加健康发展,我们还应该建立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纲领性立法。目前虽然对新式的金融组织形式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如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都有相应的暂行规定或指导意见加以规范,但按照法律渊源的效力层次来看,位阶都很低,有一些规定基本没有法律效力,因为法律层次低,所以导致其法律强制执行力很弱,权威性差。所以,当务之急,应该清理现有行政规章和政策规定,进一步予以完善,提升其立法层次。

3.尽快建立全面的征信体系,并尽快出台征信条例

虽然目前并没有政策或法规阻止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小额贷款公司开放,但因为技术上的问题,目前必须要由行业统一开发一个接入系统,才能实现顺畅对接,而小额贷款公司因为自身的原因很难通过该系统获取信息,也不能将自身掌握的信息及时反馈。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征信法律制度方面还是很滞后的,只有2009年央行出台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因此,建议加快征信法律法规的建设。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8

关键词: 普惠金融;建设;阻碍;策略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步伐迟缓,大部分的金融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一直都得不到较好地满足,这使得农村的发展一直缺少必要的金融支持。在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现实背景值,农村金融基础薄弱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就是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之下,需要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直面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阻力,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限措施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一、农村普惠金融内涵与意义

1.农村普惠金融内涵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是在2005年的联合国国际小额信贷年会议中被明确提出,普惠金融简单来说就是给所有的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公民提供金融服务,让每一个人都平等的享有金融服务供给。普惠金融的核心思想是对于目前不均衡、不平等金融体系的一个否定,目前的金融服务体系更多的是满足富人的金融服务需要,而普惠金融则主要给低收入群体以及贫困人群提供金融服务。普惠金融是以较低价格来提供给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而不是免费提供兼容服务,普惠金融的非免费这一属性有助于这一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强调每一个人在的享受金融服务方面的权利,农村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就是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实惠的金融服务。

2.农村普惠金融意义 。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在促进金融公平,提升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供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来看,资金不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通过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可以帮助农村解决发展层面的资金困境,让更多农民都享受到金融服务供给,形成一个更加公平的、现代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发展现状

1.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初具规模,覆盖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已经有了普惠金融,其中普惠金融的主体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的金融机构。不过目前依然有数百个乡镇没有被普惠金融体系所覆盖,这会也说明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任重而道远。

2.体系不断完善 。从目前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情况来看,当前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无论是产品方面,还是服务层面,亦或是运作流程、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在不断的完善。不过整体来看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以及完善方面依然还有的很大空间,未来需要针对这一体系的实际运作情况来进行不断的调整以及优化。

三、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阻力

当前发展普惠金融是一项艰巨任务,这一金融服务体系发展中面临着诸多的阻力,具体阐述分析如下:

1.普惠金融成本较高 。农村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成本较高,这是很多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成本成为了阻碍很多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主要因素。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成本较高与农村居民集中度不高,金融服务需求分散且规模小有关,很多金融机构都会再三考虑下成本因素,这成为了阻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

2.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另外一个阻力就是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农村目前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很不完善,无论是网点建设,还是通信设施建设等等都存在较大的不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普惠金融发展没有一个良好的支撑以及保障,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普惠金融体系建设。

3.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尽管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获得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在不同的场合强调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深远意义,并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政策支持力度依然不够,亟需进一步的出台更具有实效性普惠金融政策,从而更好的推动这一体系的发展。

4.普惠金融风险较大 。农村普惠金融风险相对较大,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尚没有建立起来的,对于农民的信用情况,金融机构做不到有效的掌握,这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普惠金融风险。另外一方面普惠金融风险较大的原因在于村民信贷资金主要用在农业以及相关领域,这也导致了风险的加剧。

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策略

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依然面临诸多困难以及阻力,这需要政府对于这些困难以及阻力,给予高度重视,制定的相应的解决策略,发挥不同策略间的协同效应,解决好的这些问题,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

1.加大金融创新 。金融机构需要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通过金融创新,来提供更加合适的金融产品服务给广大农村居民,更好的满足的农民的需要。金融创新方面需要注意成本这一个关键点,通过产品的创新来有效的降低产品的成本,这样就能够较好的减少成本对于普惠金融发展的限制。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不足,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金融基础涉设施建设,一方面就是要的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交通技术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另外一方面则是要重点鼓励以及支持金融机构来进行是实体网点的建设,从而为普惠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从政策扶持来看,因为普惠金融本身的属性,仅仅依靠金融机构的自觉自愿并不能够的有效地推动这一金融体系的发展。举例而言,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一般没有贷款抵押财产,同时也没有人来提供必要的担保,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自身就不愿意进行普惠金融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政府出台的相应的扶持政策,注意切实解决好农民享受金融服务中存在的困难,从而更好的推动普惠体系建设。

4.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关键就是要重点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设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金融机构需要重点锤炼自身的风险应对能力,一方面要具有良好的风险意识,另外就是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的办法,这样就能够在较高的小额信贷风险面前做到游刃有余,较好的解决风险过大对于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的冲击。政府层面则需要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解决好金融机构以及农民在信用层面的不对称状态。

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体完善的重要一环,国家要对于普惠金融的建设给予更多的重视,采取良好的措施来解决好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以及阻碍。从而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更好发展。 (作者单位:1.重庆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重庆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彦彬.构建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障碍与突破[J].征信,2014年12期.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9

【关键词】普惠金融 互联网 发展

“普惠金融体系”源自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这一新概念是联合国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提出的。普惠金融的基本含义指“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全方位、有效地为社会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姜丽明等,2014)。其主要任务是为传统金融服务不到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改善普通群众的经济状况,分享金融发展的红利,更好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提出至今只有短短几年时间,却引起了国际各国的广泛关注。2006年,联合国将审慎监管存款、维持金融体系稳定与发展普惠金融并列为三大目标。用互联网来推进普惠金融进程的理念,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广泛注意,许多学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互联网下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得到了学者们的肯定,但普惠金融体系也面临着覆盖率不够广泛、基础设施不完善、监管不明确、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多方面的挑战。本篇论文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总体现状的分析,指出基于互联网发展普惠金融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目前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概况

著名学者杜晓山、焦瑾璞最早将普惠金融的概念引入我国。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第三部分第12条)。在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改善经济状况的主要内容之一。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出要加快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要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在技术进步、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机构活力增强、政府监管兼容并包等种种因素的推进下,我国的普惠金融迅速发展起来,P2P网络借贷平台、快钱、余额宝、蚂蚁金融服务平台等新型互联网普惠金融形态得到大力支持。

二、基于互联网发展普惠金融的优势

(一)网络覆盖广

当前网络技术的有效覆盖,是互联网金融业务在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的基础,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的束缚,用很低的成本,就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由享受到互联网金融服务,进行金融产品的查询、交易等。网络的高覆盖促进了我国互联网金融覆盖率的提高。在理论上,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能实现网络覆盖,移动客户端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在全球范围内都能有效提供金融服务,实现互联网金融全覆盖。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网络覆盖率的不断提高,基于互联网发展我国普惠金融的优势更加突出。

(二)综合成本低

利用互联网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更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而不是人力的投入,这有效的降低了人工成本。尽管在推进金融互联网化的前期仍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但后期的边际成本较低。因为客户数量足够多之后,多服务一个客户的边际成本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就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依托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可节省投入在各级网点机构上的大量场地、人力及管理成本。相比传统金融体系,较低的综合成本有利于促进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信息收集广泛、运用有效

一方面,相比传统的信息收集方式,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收集的信息更加广泛。各个市场主体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并非独立存在的个体,如客户、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多个方面收集市场主体的信息,并通过将零碎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对市场主体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从而大致推断了其他方面的信息,互联网利用大数据搜集的信息更加广泛、全面。

另一方面,相比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互联网金融利用云计算更能有效、高速的进行信息处理。传统金融模式下,信息资源较为分散、零碎,形式也较为多样、复杂,信息很难得到有效的数据处理。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信息由社交网络生成和处理,信息资源较为集中、统一;搜索引擎通过组织、分类和筛选信息,以满足不同的搜索需求;云计算保障信息得到高速处理,从根本上促进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发展。

(四)更容易实现金融的普惠性

传统金融体系由于物理网点限制、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主要以“二八定律”作为经营原则,计算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因此,在传统金融的营销策略中,金融机构更愿意关注能创造80%收益的20%高端客户群,忽略80%的普通客户群,从而导致金融服务具有专业化、精英化的特点,过高的服务门槛,使弱势群体难以参与其中。

然而,互联网金融具有客户群体大、单笔交易金额小的特点,以及化零为整的规模优势。这种低消费,高数量的经营模式,凸显了长尾效应,金融服务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关注80%的普通客户群。互联网金融认为这部分客户积少成多,“尾部”产生的总体收益也许会超过“头部”。互联网金融致力于为普通群众提供多样的金融服务,让弱势群体也能分享金融发展的红利。互联网金融的经营理念为普惠金融发展带来了巨大潜力。

三、基于互联网发展我国普惠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服务覆盖率不高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宗旨就是普惠金融,但实际上,互联网金融覆盖的大多是城市居民,小微企业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对弱势群体的覆盖率较小。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不够多样化,不能满足不同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服务层次不够丰富,不能吸引不同类型的资金需求者。存在的这些问题导致金融服务覆盖率不高。

(二)小企业、“三农”金融服务力度不足

近年来,人民银行和其他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提高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服务力度,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总量已连续5年实现“两个不低于”。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中一些问题仍然显著。首先,政府对小企业、“三农”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仍有待加强;其次,随着在全国范围内试点建立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小额信贷被注入了新鲜血液,迅猛发展起来,但其中也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小额贷款公司大多贷款给中型企业,然而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贷款比例是非常低的,这不符合国家的政策预期,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目标出现偏移;最后,信贷技术缺乏创新,小微企业、“三农”等弱势社会群体不能得到有效的资金配置。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自2013年以来,我国互联网金融迎来了迅速发展,然而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风险控制意识仍然不足,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风险控制体系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企业准入不够严格,信息披露制度与风险评估系统的建立不够完善。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前,风险控制能力的缺乏将引发个人风险、系统性风险,导致企业倒闭,甚至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

(四)外部监管及法律规范缺失

2013年,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就是互联网金融,快钱、余额宝、拉卡拉等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推出,互联网与金融的联系愈发密切。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之际,外部监管及法律规范缺失问题必须加紧解决。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提出互联网监管的五大原则,并积极探索制定相关的监管政策。但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还有待完善,监管责任不够明确,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等问题依然显著。

四、基于互联网发展我国普惠金融的建议

(一)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

第一,设法满足社会不同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互联网金融具有选择自由化、用户行为价值化、运营模式多元化等特征。因此,应该鼓励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合适的运营模式,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群体的金融服务诉求。例如,小金融服务的客户更关注的是交易收益和交易成本,而大额交易更关注交易的安全。因此,建议适度减小小金额交易的风险评审机制,寻找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平衡点,以适应不同额度交易的客户需求,从而提高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第二,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吸引不同类型资金需求者。创新产业链信贷产品,用来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开展大型器械抵押贷款、集体所有权抵押贷款、土地抵押贷款,用来缓解农村抵押担保品不足的问题;探索开展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贷款,用来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针对农村合作组织特点,探索创新“农户+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企业”等多种方式的信贷支持。

(二)加强小企业、三农金融服务力度

第一,加强政府对小企业、“三农”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大力支持互联网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及小微企业提供支付结算服务、小额信贷等业务,协助其完善硬件设施,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如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涉农小额信贷及非营利性P2P产品贴息等。从而使小企业、“三农”金融服务力度得到改善。

第二,鼓励信贷技术的创新。跨时间和空间的资金配置是金融的核心作用,而利用互联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进程,就是要使小微企业、“三农”等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有效的资金配置。鼓励信贷技术创新是资金优化配置的关键。互联网公司应继续使用云计算、大数据、定位服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信贷技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三)提高互联网风险控制能力

第一,严把准入环节。相关监管部门必须严格把关互联网金融的准入环节,企业必须在满足相应的准入条件,经监管部门批准,才能从事相应的金融业务。

第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备案制度,用来评估判断企业的流动性、安全性、经营成果等信息;要求互联网企业向客户公开每笔金融交易的信息,方便客户查询交易进度和资产状况;要求交易双方要标明时间、期限、地点、利率等要素,明确合同的权利、义务以及债务索赔、司法介入等信息。

第三,建立风险评估系统。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进行风险评价、风险监管是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关键环节。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确定预警指标,对提高风险预警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不同类型的互联网风险进行分类,并按风险程度的高低进行风险等级划分,按“先高后低”的顺序实施相应的风险监管。

(四)尽快明确监管责任,出台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规章,使监管做到有法可依。相关部门应重点关注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法律法规、准入条件、惩罚机制、业务活动范围等方面的规定,使监管部门能够迅速判断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性质,资金活动的合理、合法性。明确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制定互联网金融平台在组织形式、经营范围、风险控制及行业自律等方面的规范,明确互联网参与者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和违约责任,从法律角度保护客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让更多人享受现代金融.今日财富,2014:1-2.

[2]田明力.互联网催生普惠金融.财经界,2014:43-44.

[3]王念,王海军,赵立昌.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基础与模式之辨――基于中国的实践.南方金融,2014,(3):4-5.

[4]王金龙,乔成云.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普惠金融的互动发展.新视野,2014,(5):14-16.

[5]蔡洋萍.互联网金融:以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为目标的普惠金融实现模式.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4):22-26.

[6]徐会军.利用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问题探讨,2014,(4):68-70.

[7]李明,张培英.对深化新疆普惠金融体系的思考.新疆农垦经济,2013:66-68.

[8]钟会根.互联网技术应用、服务理念更新与普惠金融发展.武汉金融,2014,(12):62-64.

[9]李森.当前制约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与对策建议.现代经济信息,2015,(1):314.

[10]杨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研究.征信,2015,(2):21-24.

[11]林宏山.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发展探讨.上海金融,2014,(12):38-40.

[12]娄飞鹏.金融互联网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选择.金融与经济,2014,(4):33-36.

[13]韩壮飞.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2013:16-20.

[14]陈小林,杜若华,刘永锋.我国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建设路径思考.西部金融,2015,(2):87-90.

[15]赵静.新形势下普惠金融发展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4,(9):109-110.

[16]叶纯敏.农村金融的新时代.本期关注,2015,(3):22-29.

[17]张明哲.新时期普惠金融发展与创新分析.金融教育研究,2014,(2):1-5.

[18]毕颖妍.浅析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与基本途径.时代金融,2014,(2):30-34.

[19]白杰.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演进及问题研究.2014,1-66.

[20]袁新峰.关于当前互联网征信体系发展的思考.征信,2014,(1):39-42.

[21]周孟亮,李明贤,孙良顺.基于普惠金融视角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研究.2012,(7):2-7.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普惠金融互补融合

一、传统金融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与不足

(一)传统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中的重要性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因此要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传统金融机构因为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比较完善、资金实力比较强大,所以比较安全与稳定。另外,传统观念上,传统金融机构一般是农村各群体认可与信赖的,应该作为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形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等正规金融机构为核心,以根植于农村地区的非正规金融体系为补充的传统同金融体系,该金融体系相对健全,然而也存在很多不足。

(二)传统金融在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中的不足

普惠金融的目标是建立为所有群体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那么人人都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那些被排斥在金融体系以外的农村各群体尤其要得到重视。所以小额信贷和小额保险等微型金融应该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但是传统金融在这个方面却存在先天的不足。

1交易成本高。传统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对客户信息的要求比较高,有严格的信用评估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这样交易成本、人工及管理费用比较高。大企业因为管理制服比较完善和规范,因此信用信息比较容易获取,信贷额度大也可以降低单位成本,所以传统金融机构比较倾向于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户等农村各群体信用信息获取比较困难,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等,所以金融服务成本比较高,这也就使农村各群体会被排斥在传统金融服务之外。

2业务品种少。农村的金融需求往往存在多有裕这主要是因为农村金融需求在地区、行业、阶段等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农村金融机构最主要的金融产品是储蓄存款或者信贷供给,很难满足农村金融的各式各样的需求。另外,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业务品种都有相对严格的贷款条件,而农民和农村涉农企业贷款额度比较下、客户分布比较分散加上符合要求的抵押品比较少,难以获得贷款。所以,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品种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需要。最后,在农村金融机构从业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硬件设施水平不高,对金融产品的创新也比较缺乏能力,这使传统金融在发挥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上打了折扣。

3信用透明度低。农民居住的地区比较分散,信息获取上比较困难,也就很难进行建立信用信息档案,没有一定的信用体系建设,信息不透明不对称,这将导致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贷款的信用风险。风险大再加上贷款管理成本高等,削弱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也使金融机构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中有一定的阻碍。

二、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一)互联网金融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形成互联网金融的新型状态。互联网技术具有处理大量信息数据的能力,这就可以对农村群体进行信用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大大降低了传统金融机构在提供小额金融服务时的成本。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共享性及高效率性和普惠金融的宗旨是互通的,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平台。

1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下金融服务更多的依赖互联网技术和通讯信息技术,这样可以减少物理网点,也节约人力物力投入,这就降低了网点建设成本及人工成本。初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搭建的成本比较大,但是建成使用后的边际成本比较低。随着客户群体的扩大,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会不断显现。随着客户认知度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互联网通讯技术获得金融服务,很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都可以得到整合,那么银行就可以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金融需求,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

2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传统金融在提供信贷供给时是有门槛的,也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并且提供信贷的模式是固定的,创新的功力也不足。互联网金融在提供金融服务时不需要中介,不需要传统金融机构,这就使银行在压力和冲击下进行业务和产品的创新,满足农村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传统金融机构由于盈利性及安全性的考虑,会倾向于高端客户,小额的金融需求一般被排斥。互联网金融自身的草根性使更多的农村群体可以参与到金融市场中,也可以运用自身大数据挖掘的技术优势降低寻找其目标客户的成本。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可以运用数字化信息,增加对客户的了解,针对不同客户类型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和落地率,这就大大的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3缓解信息不对称。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与云计算存储功能可以实现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者的信息进行搜集,做到个性需求挖掘、信息高效匹配,也可以实现信用风险评估,信贷流程中的跟踪等,这就使传统中的信用信息不健全,不透明的问题得到缓解。缓解信息不对称可以提升传统金融风险控制能力,这就降低了客户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

(二)互联网金融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不足

在我国,2013年互联网金融才蓬勃发展,相关的制度规范及发展经验还比较欠缺,在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不能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甚至可能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1金融风险高。互联网金融下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运营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三个方面。首先,互联网金融中的网络信贷平台成立门槛低,本身缺乏风险控制,信息的真伪难以辨别。2016年数据统计,全国出现问题的网贷平台数量3000多家。其次,互联网金融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所以网络技术安全问题是核心,根据国家的数据显示,2016年2月,网站感染病毒的有300多个,网络平台数据被篡改的数量有15000多个,信息系统安全漏洞近1000个。最后,我国互联网金融缺乏相关的合规标准,监管部门的监管政策及法规等落后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些企业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现象,比如2015年e租宝借贷平台因为逾期无法支付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立案。

2接受度有待提高。农村各群体由于知识观念等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产品应用的活跃度不高,即便有些农户对互联网金融的产品比较熟悉,接受度也高,但是依然会比较习惯于应用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所以提升农村群体的互联网金融意识及技术接受的熟练程度是农村很多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互补融合

(一)传统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

互联网金融创新了金融业务,但本质上还是金融的属性,所以还是需要传统金融产品与服务作为坚实的基础。互联网金融如果缺乏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支持,也是泡沫化和虚无化的,会导致金融风险。所以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是必须要借助传统金融模式的支持,也要借助传统金融模式的风险防控,强化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在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开展主要是在农村传统金融机构中,苏北的所有县域农村金融机构都有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及微信银行业务,经过调研,运用这些功能获得金融服务的县域的及农村客户占50%以上。

(二)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创新的方向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传统金融需要加速金融改革,适应这样的发展和趋势。所以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和互联网金融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实现合作共赢。现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在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中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网络直销银行等一系列产品出现在市场中,满足了农村各群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合作,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的广覆盖,也可以控制金融服务的风险,同时降低交易成本,这也是普惠金融共享、有序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要求的。

四、促进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互动发展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互联网金融有很多异于传统金融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风险与不足,其发展的基础还是传统金融。因此,必须实现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互补融合,共同发展,以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一)发挥传统金融应有的作用

1引导传统金融机构支持农村金融普惠。政府对大型的银行金融机构,应该鼓励其支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很多县域金融机构贷款融资脱离农村现象进行引导。必要时应该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加强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往来资金进行分析,保证农村的存款用在r村。另外,政府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比如人民银行可以对支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金融机构进行再贷款支持;也可以对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准备金的优惠措施,适当提高存款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支付。

2创新传统金融机构适应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传统金融机构就是为资金匮乏的个体提供融资的,那么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发挥其本身的作用,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加速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化,竞争化,创新金融业务和产品,根据农村各群体的特点设计和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另外,农村各群体的风险是固然存在的,这是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所以需要从传统金融机构本身去设计风险防范的体制,改善风险管理的方法,有针对的进行风险管理。在融资的流程和条件上,可以进行合理的改变,在抵押品上可以尝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等作为抵押品,为农民贷款提供更多符合要求的渠道。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优势

互联网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这种优势的发挥需要一定的前提与基础。需要金融监管体制、理念和方式的与时俱进,风险管理更加复杂,所以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作用需要加强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发挥作用需要完善的征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建立覆盖面广泛的统一社会信用体系;互联网金融还应注重技术的提高,做好安全防护,加强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互联网金融的微观主体要增强自身的合规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对互联网金融用户普及互联网金融方面知识,让农户有理财意识、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及全民金融意识。

(三)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优势互补助推农村金融普惠

传统金融在资金方面、合规方面和风险管理方面比较有优势,互联网金融具有创新优势,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联网金融具有草根性,提供金融服务的门槛比较低,金额小,交易成本低,效率高。传统金融的金融服务门槛高,金额相对比较大,效率不高,所以二者可以效率和安全上寻找平衡点,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传统金融使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转型方向。

(四)加强金融知识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宣传

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对农民进行金融知识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的宣传非常重要。农民由于观念落后及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对很多金融服务的接受程度比较低,对消费者应有的权利不明晰,不会利用金融服务,也不会在消费中正当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传统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教育辅导作用,在为农户提供服务时,要做充分的说明,让农户更好管理自身资产。另外,对于很多新的金融产品,也可以通过农民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让农民有充分的了解的基础上做正确的选择。如果农户在金融服务过程中遭受侵权时,可以通过金融消费保护机构得到及时保护。

(五)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普惠金融发展的长效保护机制

加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帮助农户及涉农企业建议信用档案,并定期进行更新,动态管理。也可以建立信用信息平台,覆盖一切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农村各群体,对这些群体进行信用评价,发挥征信的信用识别和信用增进功能。但是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控制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制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根据办法制定相应的激励扶持农村各信用主体的政策措施,让农民感受信用的力量,发挥信用的效应及辐射力。

参考文献:

[1]侯瑞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视角[J]青海金融,2014(8)

[2]阚怡然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比较与互补融合探究―基于发展普惠金融的分析视角[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7(3)

[3]丁杰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理论及现实悖论[J]财经科学2015

[4]夏斌,陈道富未来10年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战略[Z].改革内参・高层报告,2012(4)

[5]李国华“普惠金融”是怎么回事[J]求是,2014(3)

[6]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11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逐渐的认识到金融在我国生活中的重要性,对此,文章通过上文针对金融排除视角下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进而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该体系的起源、内涵分析和目标

微型金融和小额信贷的理论和实践为普惠金融概念的基本来源,但是,和微型金融与小额信贷进行比较,其有着更为宽泛的含义。

针对普惠金融体系而言,指的是能够将可持续获得、广泛的金融服务提供给绝大多数的人口,进而对他们具有包容性、他们需求的金融体系给予满足,于06年这种金融体系开始向我们国家引入。

但是,国际上对给金融体系的定位各持己见,与我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将国内外学者的定义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此金融体系:金融形势具有一定的充裕性,能够将金融支持服务体系提供给更多的人群。

二、问题分析

1.较差的服务水平

我国金融服务体系的洼池仍然是农村的金融,没有充足的抵押品存在于农村中,没有合理的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存在着较为薄弱的农村金融基础,还有不够充分的金融竞争情况,这样金融服务缺失的情况就会出现在其中。

2.缺乏创新能力

以互联网理财、P2P信贷、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等不断的出现,这样就会有移动化和网络的趋势出现在我国新型惠普金融服务体系中,并且创新能力在金融机构中还非常有限。大型机构长期的主导着金融体系,很难有针对的性去关心金融服务的具体需求。

3.在和新的群体进行碰面的过程中,互联网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金融体,和传统的金融服务进行比较有着不同风险特征会存在于互联网中,有着一定的渗透性和交互性存在于其中,但是,针对这方面的制度规范和技术标准还不够完善和全面,因此,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具体的解决措施分析

(一)背景分析

在对其背景进行分析中,我们主要是了解现阶段三农、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民间融资的风险问题。首先,虽然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国家对于农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因为数量过多,很难顾及全面,使农业发展中的资金还不够充足;其次,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很难找到合适的项目,对于我国的金融环境就会带来一定的冲击;再次,民间融资风险较大,例如现阶段的投资理财公司就非常的多,他们的资金去向根本不够清晰,导致很多人受骗,因此也会冲击着我国的传统金融环境。

(二)风险的控制措施分析

1.要有一定的排斥性存在于惠普金融体系中

以金融供给的层面入手进行分析,要有广泛的金融供给形势存在于其中,对金融创新和金融多样化应该大力的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向着主流金融体系中将非正规金融渠道纳入进去。相关部门应该对不正规的金融活动制度进行引导、规划和设计,确保能有一股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产生于惠普金融体系中。

2.要能够统筹兼顾的将惠普金融体系建立起来

以系统运作的层面进行分析,对金融资源的分配进行调整,是惠普金融体系建立的宗旨所在,所以,对于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及系统外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协调好。因此,这样就应该统筹运作此系统,将金融系统和商业性金融系统、政策性金融系统、财政系统的关系协调好,使小型的金融系统能够同大型的金融系统一同的发展下去。

以分配利益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对于金融服务者和各类金融机构的利益惠普金融系统应该综合的进行考虑,兼顾起来各方的利益关系,因为有一定的价值功能会存在于金融系统中,零和博弈的情况并没有存在于各个供给方中,但是,分享利益和共同发展的可能却长期的存在着。所以,在分配利益的过程中,对于公平分配和多方共赢应该努力去实现,如此一来,才能够确保有足够的活力存在于惠普金融体系中。将金融服务的范围和品种予以拓展,确保能够共融金融系统各个组成部分。

3.构建会惠普金融系统时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

随着微型金融系统的发展延伸就产生了会惠普金融系统这种全新的系统模式,所以,在对惠普金系通过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微型金融的重要经验应该积极的需吸取,其实微型金融系统建设中遵循的原则就是惠普金融系统所遵循的主要原则。主要包括:1要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提供给贫困人口,绝对不能只表示为信贷;2在反贫困的过程中,惠普金融系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方式;3有效的服务于贫困的人群,将其作为惠普金融系统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准;4对于自负盈亏惠普金融系统一定要能够承担起来,并且,为了对更大规模的贫困人群带来更好的服务,对于自负盈亏它们必须要努力实现;5将对永久性本土金融机构的建立作为惠普金融体系建立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6对于无法解决的小额信贷问题应该予以关注;7在对利息上限进行设定的过程中应该认真的进行权衡,因为信贷服务获得好坏与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对穷人们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8惠普金融体系要积极的接受国家的支持和调整;在建立惠普金融体系的过程中,要努力将自身的管理者和稳健的机构建立起来,因为这是建立惠普金融体系的基础所在。9积极的去接受慈善全款,进而有效的补充私人资本,不要将它们视为竞争对手,要做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够为惠普金融系统的建设增加力量。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12

【关键词】普惠金融 小额信贷 农民创业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心的问题,国家政府一直在探索新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城乡贫富差距大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民创业可以带动农民就业,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普惠金融体系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我国的重视并得以发展。但普惠金融的不完善性仍会限制对农民创业发展,只有实现普惠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更加推动农民创业,从而更好更快的发展农民经济。

二、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出台普惠金融发展支持政策

近年来,政府陆续出台各类财政支持政策,通过运用小额贷款,区别再贴现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一系列金融货币政策,鼓励和引导大中小银行,贷款公司,农信社等金融服务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措施都是由政府出面,在市场机制存在不足的情况下,试图建立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来帮助解决普惠金融“高成本、高风险”的问题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

(二)全面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21.03万个,自助设备总数达到62.69万台。县域银行业物理网点11万个,24个省实现了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并已覆盖全国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证券机构服务网点基本覆盖地级市。县区保险分支机构增至6.7万家,农村保险服务网点增至2.2万个,覆盖全部县域和大部分乡镇。

2.新型金融机构发展迅速。截至2013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贷款余额3632亿元;农村资金互助社49家,贷款公司14家。小额贷款公司7839家,贷款余额8191亿元。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组建113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包括1071家村镇银行、14家贷款公司和4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地处中西部地区的占比达62%,各项贷款余额中农户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合计占比90%。截至2014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127家,贷款余额8444亿元。

三、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农村金融环境相对较差,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农民资信情况不佳,经济发展相比城市地区较为缓慢。在市场的竞争机制下,各类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经济效益,势必减小对农村地区的贷款投放量,农村地区金融水平只会进一步萎缩,而这部分减少的信贷资金将会自发的流向城市和东南发达地区,这导致城乡贫富差距和金融服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后果。

第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作为自身实力比较雄厚的服务农村金融的排头兵,农业银行在推进农村金融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没有发挥到强有力的功效;另外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不强。此外,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差,从业人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法等问题仍然很突出。

第三,出现农户“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由于存在贷款门槛的问题,贷款手续相对繁琐,很多农民除了自身的宅基地和可供使用的田地之外没有更多可供担保的资产,这使得其难以从金融机构得到资金支持。其次面向农民贷款的金融机构数量不多,涉农贷款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风险相对较高。另外,由于农村客户信用意识淡薄,缺乏资金时不愿向金融机构贷款,金融机构较难获取农民的资信情况,对贷款的风险水平比较难把控,甚至会出现扭曲逃避金融机构债务的现象,因此金融机构无论是出于自身工作的可操作难还是贷款的风险大的原因,就更不愿意贷款给贫困农户。

四、农民创业现状

团队采取问卷访谈,对江苏淮安,连云港地区农民创业者实地调研,调查的对象具有典型性,年龄18~65岁,获得有效问卷307份,其中淮安地区有效问卷份145份,连云港地区有效问卷162份。调查发现,改善生活、发家致富是农民创业者选择创业的主要原因,成为创业的直接动机。其次是追求独立的想法,追求独立、发挥自身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再次是成就动机,振兴本地经济、带动周围乡邻致富。农民创业不仅给家庭和个体带来收益,同时也带来一些正的外部性效应,如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振兴本地经济发展、带动周围乡邻共同致富等。

(一)农民创业特点

1.以男性居多,规模大多不大,大多是风险规避者。农民创业者男性占样本总数67%,女性占33%。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43.6%,初中学历的占47.1%,小学文化程度仅占9.3%。现有资产在10万以上的占41.6%。选择低风险低收入的类型的占91.5%。

2.创业带有明显的兼业特征。农民专业化创业的比例不足30%,大部分农民创业者有或多或少的农业兼业行为。主要原因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创业者抵御风险能力低,创业者都将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因此,对于离开土地进行创业的农民创业者来说,并没有彻底割断同土地的“脐带”关系,仍不肯“放手”手中的土地农业。

3.创业资金来源及困难。创业者通过其它途径很难获得所需的资金,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创业发展和创业者提高创业绩效的重要障碍。农民创业者的启动资金主要源,“个人与家庭积蓄”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民间借贷”,再次是“银行贷款”,最后才是“政府项目扶持资金”。除资金外,“创业中您最缺乏的是什么”时,创业者的选择依次是“技术”、“政府支持”、“市场和经营管理能力”。

(二)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农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受传统思想影响大。多数创业是为了养家糊口,并且仍然缺乏创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培训、经验和胆识。选择的都是风险及回报较低的行业。随着创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创业者的厌恶风险的特征越发明显,往往都选择“点到为止”,满足于目前的创业现状。

2.缺乏创业资金。创业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资金,而在创业资金的来源中,个人和家庭积蓄是最主要的来源,向亲戚朋友借款占居第二位,而向银行贷款和争取政府的项目投资难度较大。政府和银行不给予较大的支持,信贷门槛高,资金问题不能解决,农民创业者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实施创业规划和施展创业才能。

3.缺乏创业环境。创业环境作为外部因素影响着创业的成败。创业环境优势主要集中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25.9%),发达便捷的交通资源(20.9%),而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足服务效率低下(16.6%),市场竞争激烈、秩序混乱(35.4%),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13.4%)是创业者集中认为不好的地方。调查改善本地创业环境时,创业者们提出首先要提高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水平,其次是改善政府部门服务水平,再次是规范本地的市场竞争环境,进行有限监管,最后是完善公共基础实施建设和营造创业文化环境。

4.个人能力不足。农村地区由于学历普遍较低,所接受的知识信息不足,导致创业农民自身存在局限性。无论是管理能力,风险意识,战略眼光都有所欠缺。从而导致其创业规模无法进一步扩大。

五、从普惠金融角度谈促进农民创业

第一,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依据,进一步完善法律和制度设计,提供良好稳定的的普惠金融运行环境。

第二,普及普惠农村金融教育,提高居民对普惠制金融的认识,使其自觉运用小额信贷工具脱贫致富。可以举办各类金融知识普及活动,送金融知识下乡,不断丰富社会农民对金融的了解和对金融机构的了解,消除农民想不到找银行贷款或者不敢不愿意找银行求助现象。通过知识普及,进一步完善农民的信用意识,自觉维护自身信用水平,降低贷款违约率和损失率。

第三,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业务。作为主力军,我国大型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政策。利用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进行业务结构,设立专门面向农村的小额信贷部门,开辟对城乡居民和农村小企业的信贷窗口,提高贷款覆盖面;进一步推进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作用,深化农信社小额信贷试点工作,把符合条件的农信社办成专门从事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乡村银行”;邮政储蓄赢;利用其网点多,在农村地区工作开展深入的特点,进一步扩大邮政储蓄小额信贷规模,努力成为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的第二方阵。

第四,结合目前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在农村地区的普及,重视发挥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的作用,发挥互联网金融的创新能力,让金融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向需要它的农民手中。

六、总结

普惠金融理念作为和谐金融的一种体现,是对现有金融理念的继承和扬弃。在今后一个时期为农村及农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大力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必将是今后的一个方向。为此政府金融机构等要多方助力从组织体政策支持产品创新宣传普及等方面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推广普惠金融服务,努力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这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相信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体系的作用,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必然能促进农村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吕萍.1156家小额贷款公司可变身村镇银行[N].北京商报,2009-06-19.

[2]王华峰.普惠制视角下的农村金融制度建设探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0).

[3]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三十年[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杨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的研究[J].征信,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