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音教学法论文

语音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2-12-20 23:01:51

语音教学法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小学;拼音教学;教学方法;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114-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汉语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促进各国之间加强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的各个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所以这种差异性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大力推广普通话和汉字教学,在学习语言和汉字时最先接触到的就是汉语拼音。所以,学好汉语拼音对于更好地掌握汉语和汉字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小学的初级阶段,小学生应当努力掌握汉语拼音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从而为汉字与汉语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也应当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一、汉语拼音教学的概况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汉语作为世界上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其难度可想而知。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学好它,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在社会生存以及别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而拼音作为学好汉语的基础,做好拼音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就等于做好了汉语的教学工作。

在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和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汉语拼音教学被赋予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下的拼音教学注重的是从整体着手,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多层次教学,而不在是先前传统的、相互独立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不管是从国家新颁布的语文课程编写标准还是已经通过相关部门审核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汉语拼音教学都不再是单一、独立的教学,而是将拼音、语言交流、识字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做好拼音教学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对学生识字、阅读等方面的教学工作。

二、如何提高汉语拼音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通过开展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年龄原因,通常都比较好动、学习不认真,再加上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导致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进度缓慢不说,效果还不好。这就要求老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比如小学生好动,爱做游戏。老师就可以在游戏中,进行拼音教学。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被抓住的同学要接受惩罚:背诵一段拼音字母表。如果合格则继续回归到“小鸡”队伍中去,如果不合格,则要当“老鹰”,继续去抓别人,直到抓到其他不会的同学。这样将拼音教学和游戏、活动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有利于老师做好小学生的拼音教学工作。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高科技设备逐渐被应用到教学中来。多媒体设备是集图像、声音、色彩、动态、文字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科技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使用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将所要学的拼音字母以图像、声音、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由于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这样做不仅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三)建立学习小组,使同学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对小学生进行拼音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按组坐在一起,由老师出题,对他们这段时间的学习情况做下检验,比如“谁能完整地背诵一段韵母表”“谁认识这几个字母”,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一些的奖励,物质奖励、精神奖励都可以,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小组让给予一定鼓励,切忌不要批评和体罚学生。通过这种良性、健康的竞争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四)模拟场景,使学习过程更生动

大多数小学生由于没有良好的习惯和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因此导致他们在学习拼音时没有足够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童话故事来构建一些场景,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将汉语拼音比做一座城堡,将各种不同的拼音集合比做城堡中的不同主人翁。例如将Y比做妈妈,i比做女儿。但是ü没有亲人,于是Y就安慰他,帮他擦掉了眼泪以后就共同快乐地生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容易地被调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拼音学习效果。

汉语之于中国人来说相当重要,因为汉语不仅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且汉语对于中国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好汉语可以说意义重大。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汉语拼音教学来说,教师应当在课前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促进小学生对汉语拼音的高效掌握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郑惟莉.浅谈汉语拼音教学[J].广西教育,2009(22).

[2]戴晖明,桂三平.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浅见[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9(22).

第2篇

论文摘 要: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改革,以便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

一、绪论

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语言教学的科学,语言学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语言学概论从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即语言观的角度,给语言教学以宏观指导,影响到对语言教学的性质、目标、原则和方法的认识,从而成为不同的教学法流派的理论基础。因此,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必须要有坚实的语言学基础。在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语言学概论也往往被设置为专业基础课。据观察,目前该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教学目标没有结合对外汉语专业实际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任务是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在对外汉语专业开设,应注意联系汉语教学的实际。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忽视了对外汉语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差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测试等方面没有做出区分,使用同一套教案进行教学。这必然造成教学没有针对性,不能满足对外汉语专业的需求。

(二)课程内容没有协调好与现代汉语课的关系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编)与《语言学概论》(叶蜚声、徐通锵著)的教材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尤其是语音、词汇、语法几个章节内容重复较多。如语音部分都讲语音单位、语音要素、语音的属性、元音辅音的发音、音位划分,而且举的例子都是汉语普通话的语音材料,这就使教师和学生认为语言学概论的一些章节内容是现代汉语课内容的重复。对于这些内容,有的教师只简单串讲一下,做一个复习,有的教师则干脆省去不讲。我们知道,不同课程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现代汉语语音部分以《汉语拼音方案》为基础,运用语音学的原理,系统讲述有关普通话的语音知识,使学生对普通话有完整的了解,从而具有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和使用、推广普通话的能力。而语言学概论是在介绍语音学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音系学的研究,关注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作用,让学生初步掌握确定一种语言音位的方法,了解区别特征在音系中的作用。所以,两门课程在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都存在差别。教师应在备课时注意区分两门课程的内容,补充不同语言语音或方言语音的例子,避免简单重复。

(三)教学方法保守,不能激发学生兴趣

语言学概论属于理论语言学,是关于语言的一般规律的理论研究。传统教学中多采取讲授法,教师单方面的讲授,甚至照本宣科式的讲授,使学生认为语言学很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另外,教学中列举的语言事实拘泥于书本,局限于书面语,脱离生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在我们的调查中,语言学概论课成为大多数学生认为较难的一门课。

这些问题都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迫切需要对面向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目前学术界对语言学概论课改革的研究大多数是从中文专业教育出发,为了适应中学语文教学需求,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充分,成果也较多,在此不一一列举。然而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进行研究的却比较少。本文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讨论。

二、教学改革

(一)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教学目标要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类型而有所区别。中文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并掌握有关语言学的知识和理论,把对现代汉语知识的认识提高到对人类语言普遍性知识的认识,对母语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借以提高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打下基础。而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应体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对语言教学有理论指导作用。具体包括:

1.掌握语言结构的特点、语言演变的一般规律,重点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及语用的基本规则和特点,了解其它语言的相关特点和规则。

2.比较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行汉外语言对比分析,熟悉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能够运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汉语中的言语现象,分析外国人使用汉语的言语现象。

(二)改革教学内容

1.更新教学内容

一方面,我们可以及时更换最新教材。语言学概论的教材基本以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语言学理论迅速发展,各种流派纷纷出现。新的形势要求课程能够反映语言学发展的实际。最新修订版的《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反映了最新的知识和观点,主要表现在语义与语用、语言接触、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以及语音部分等方面,修正了个别观点和材料,如关于声母“r”的发音描述由卷舌浊擦音修正为卷舌近音。另外关于文字的单位及文字的特点及分类划分也有修改。修订版教材体现出了最近半个世纪语言学的新进展,尤其是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发展的新趋势。

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要调整教学内容。首先,要体现语言观的发展,从立足于语言本体、静态剖析语言结构到立足于语言的社会功能、动态考察语言外部关系。教学内容加入语言与外部经验世界的关系、语言与所在社会的关系、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对知识有意识地向外延伸,引进当代语言学界的热点问题:如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学科动态。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语言学作为基础学科既有其学科魅力和学术价值,同时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门领先的科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2.有区分有侧重地对待交叉内容

现代汉语是个体语言学,研究现代汉语的结构和特点。而语言学概论是普通语言学,研究人类语言在共时结构上的共性,探求人类语言在历史发展中的共同规律。语言学概论课教师在讲述与现代汉语交叉的相关内容时,要以语言系统性为纲领统领各个小节内容。例如语音部分,现代汉语课重点讲授现代汉语的语音知识,针对学生母语指出学习普通话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语言学概论课就应该从宏观角度介绍语音理论,不能局限于现代汉语,不能把适合现代汉语的术语照搬过来,例如不能采用“声母”“韵母”。把重点放在音系学研究上,重点讲授音素与音位的关系、音位的划分、音位的聚合、语流音变等。另外在音素的发音讲解中,重点讲解汉语中一些有标记的语音,如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舌尖后辅音的发音、儿化音的发音等。另外还应补充外语和方言中的一些音素的发音实例,让学生由对普通话语音的了解扩展到对其它语言或方言语音的了解,更深入认识语音的特点和性质,能够从音系学的角度分析汉语语音特点,了解汉语语音学习的难易点和教学的重点、难点。 "

再如文字部分,现代汉语课程从汉字的特点、构造、部件及汉字的整理和规范化等方面讲解汉字知识。其中笔画、笔顺、现代汉字构造等内容对汉字教学有很大帮助,现代汉语课上我们可以更强调汉字的笔顺、结构、字形与读音的关联、偏旁与意义的联系等问题。另外很多汉字圈国家的学习者能够书写繁体汉字,所以繁体汉字的识别也应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应该具有识别繁体字的能力。而语言学概论课则阐述文字的起源、发展、类型与改革问题,重点讨论汉字与汉语的关系。这样两门课程的知识就可以相互补充,各有侧重,不会重复。

(三)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我们多年来的教学观察和调查,不论是中文还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对语言学概论课都抱有畏难情绪,没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觉得理论性强、内容枯燥、脱离实际生活。面对这一普遍现象,很多教师也都在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的模式和途径。王健(2005)提出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课后辅导几个环节作出了新的尝试。洪水英(2006)从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出发,提出了把握课程特点、重视知识的理解与体验、重视语言体验与多媒体化三个方面的教学建议。罗耀华、柳春燕(2008)谈了创新教学的尝试,提出了启发式、点拨式、研讨式教学法。这些研究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都没有提及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没有注重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教学实践,为了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1.精讲多练

对外汉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要善于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善于分析和总结知识。如语言学流派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根据教师给出的参考资料进行自学。每一种教学法理论都有一定的语言学理论作基础,通过对语言学流派观点的分析,了解教学法理论的语言学背景。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掌握某种教学法的实质,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法。再如讲授“句法分析”部分时,教师可以先讲授分析句子的几种方法,再给出大量例句,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句子分析,点拨学生总结出各种句子分析法适用的情形,然后举出一些留学生的偏误句子,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句子分析法分析偏误,并进行改正。学生能够把分析句子的方法运用到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上来,对语言学的兴趣自然就提上来了。

2.互动学习

语言学概论课理论性比较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必然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比如讲到“语言的功能”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根据生活中的现象观察语言功能的表现,讨论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人际互动功能、思维功能,能够对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得理论观点更加生动具体。另外在讲到“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学生可以结合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发展过程和特点来讨论语言习得与思维发展的关系,结合留学生的交际失误讨论思维方式的特殊性。

在课堂上下,多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研讨,为传统的课程内容传授开拓了很大的空间。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深入全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第二语言教学的内容,也要求具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

3.实践调查

根据相应章节的内容,我们设计了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方言语音调查、外国人汉语语音偏误调查及描写、书面语规范化调查等。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践报告。通过语言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训练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其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代社会用语出现了巨大变化,各种新的语言现象精彩纷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语言生活的影响都有明显表现。组织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言,研究身边的语言使用情况,对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有非常好的帮助。如学生对学校周边商店店名、市内理发店名、楼盘名称、街道名称、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及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及文化因素。这些调查报告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引导学生思考及解决语言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获得满足感,进而产生对语言学的学习兴趣,也为以后从事语言研究做了一点的准备。

三、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要具备综合全面的专业素质和知识,这使得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与相关专业的课程存在密切联系,但又具有专业特色。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引起对对外汉语本科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教学的方法,为培养更多的对外汉语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5.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科初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2.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1,(1).

[6]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

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4).

[7]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常熟理工学

院学报,2005,(5).

[8]洪水英.语言学概论教学法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

(6).

第3篇

[关键词] 辅音错误;语料库;倾向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32-04

0 引言

随着外语教学在国内的不断普及,关于英语语音习得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从最初单纯的中英两种语音系统的对比和经验总结式的研究,已经发展为依据不同语言学理论、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不同层面深入研究的多元时代。尤其是近20年间,多种现代语音学、音位学、语音习得理论和研究方法逐渐运用到国内语音习得研究的各个方面,同时,运用这些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的实证和实验研究也逐渐增多[1-3]。

以错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COLSEC),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常见的辅音发音错误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主要从4个方面探究了COLSEC中涵盖的辅音发音错误,即错误频率、错误类型、错误分布及性别差异,旨在发掘常见辅音错误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1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

自从Selinker提出中介语理论之后,国外对于中介语语音体系的研究就成为了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虽然在一些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差异,但是中介语音系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所具有的独特性,已经被很多学者接受并认可[4-7]。在探讨中介语发音规律的研究中,对比分析方法逐渐被错误分析方法所取代,但对比分析法作为最基本的语言比较研究方法,还一直被沿用至今[8]。

国内中介语音系研究的基础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的中英语音对比研究,到九十年代达到一个高潮,涉及到了两种语言在语音各个层面的对比[1]。随后,运用不同语言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也逐渐增加[9-11],使用大型语料库数据进行学习者中介语语音习得规律分析的研究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出现[12,13]。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介语语音系统的规律性做出了阐释,也是中介语语音研究不断发展的表现。然而,运用语料库进行中介语语音方面的研究从总体数量上并不多见。本文运用COLSEC,通过统计大学生英语辅音发音错误的数据,尝试分析中国大学生英语辅音发音错误的规律性及其根源。

2 研究设计

1)研究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大学生英语辅音习得过程中的现象与问题:(1)辅音发音错误的倾向性;(2)辅音发音错误的分布规律;(3)辅音发音错误的性别差异;(4)发音错误的成因。

2)研究对象。本文使用杨慧中教授等创建的COLSEC中的原始语料,对三届在校大学生302组共926人的辅音发音错误进行分析。研究对象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和武汉三个城市的大学生,其中男生277人,女生649人。

3)语料库及研究方法。杨慧中教授等创建的COLSEC,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英语学习者最大、最权威的有声语料库,其涉及面广,内容全面,语音错误标注详尽,使用该语料库进行语音错误方面的统计与研究更有说服力。

对语料库中的原始数据,在对所标注数据中的单音发音错误分类后,排除了一些标注不清或者不具有分析价值的标注、一些非典型发音错误和误读现象后,首先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统计,从中发现辅音发音错误的一般规律,然后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进一步探讨发生辅音发音错误的内在根源。

3 数据分析

3.1 错音频率的倾向性

从表1、表2可以看出,辅音发音错误频率按辅音类型划分最高的是边音/l/,虽然英语中边音只有一个,但其在所有错音中居首位,有156人次。其次是摩擦音,但因为英语中归入到摩擦音的单音有9个,相比之下这些音的错音频率只有/v/、/ /、/亢z/高于边音/l/,分别为213、198、178和160人次,其他单音的错音次数都明显减少。其他类型辅音错误类型依次为通音、鼻音、爆破音和破擦音。按照单音发错音的次数计算,次数最多的是摩擦音/v/,其次分别为/ /、/亢z/,全部为摩擦音,再次分别是鼻音/n/,通音/w/、/r/和爆破音/t/。

3.2 错音分布

为了进一步发现单个辅音错误在发音位置上的规律,笔者对每个辅音错误在词首、词中和词尾的三种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只有三个单音/ ,/的词首错音明显多于其他单音,其他辅音没有显示出明显的位置分布趋势。当然,这些数据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说明问题,还要考虑这些辅音本身在英语单词中不同位置出现的频率。例如,/w/这个音主要出现在单词开头,而很少出现在单词末尾,还有像/ /不出现在单词词首,/j/不出现在单词末尾,因此这些音对应的分布数据不具备典型性。但总体来看,学生在发某个单音时如果出现错误,在词首、词中和词尾三个位置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差异。

3.3 性别差异

根据本研究所有辅音错误数据显示,男生平均错音数量为1.98个,女生平均错音数量为1.56个,不具备典型性,可以说男女生在辅音发音错误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4 结果与讨论

1) 从单音错误频率较高的辅音类型来看,摩擦音和边音最多,而这些摩擦音多数(/ /、/俊/z/)是汉语辅音中缺少的,从这些音的错音类型上看也比较分散,错音类型分别为6种、9种和8种,这说明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在习得这些汉语语音中没有的辅音时还存在问题,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些音发音的正确方法,尤其是在会话过程中,由于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发音错误的类型也成离散状态。这种现象从通音/r/(错音种类8种)和边音/l/(错音种类7种)错误类型较分散的情况也可以看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习者对英语语音系统的规律性和与英语拼写相结合的辅音发音方法及其规律不甚了解。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音系的辅音系统辅音数量更大,因此有些音是汉语语音体系中没有的,学生极易用相近似的汉语单音替代,这种现象是一种典型的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错音类型与原辅音比较的数据显示,英语中的一些摩擦音容易被相近的汉语摩擦音替代,而浊爆破音则易被其对应的清音替代。前者是由于汉语语音中缺少这些音而产生的替代现象,而后者则是由于对英语辅音中清、浊辅音对立的这种典型现象不了解而造成的。这些现象部分可以归结为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英语学习初期对某些语音本身的系统知识了解不够而引起的替代和得不到及时纠正而逐渐形成的僵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与中学阶段学习英语初期英语教师的语音知识系统及其教学是有很大关系的[14,15]。

2)从辅音错音在词内的分布和男女生错音的分布情况看,没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在英语辅音习得方面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一旦一个单音发音出现错误,这种错误将在所有的位置以错误的发音形式出现。这种情况的普遍性说明语音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问题。国内外语教学在几十年前就提倡听说领先,但是作为听说环节最重要的语音知识与能力无论在哪个层面的教学却一直没有得到研究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作为中高级英语学习者的大学生群体依然在此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这确实是外语教学及其研究领域的一大缺憾。

5 结论及建议

以错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基于COLSEC,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常见的辅音发音错误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探究了COLSEC中涵盖的辅音发音错误,即错误频率、错误类型、错误分布及性别差异,分析了常见辅音错误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最易产生语音错误的辅音为边音和摩擦音;(2)错误辅音通常与源辅音属于同种辅音类型;(3)某些辅音的语音错误趋向于出现在词定的位置,但总体来看错音分布没有明显的倾向性;(4)性别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辅音发音影响甚微;(5)英语学习者辅音发音错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忽视语音规则限制等。上述研究成果对外语学习及教学均有一定借鉴意义。

基于以上结论,在英语语音教学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加强英语教师语音素质的培养及相关研究。英语教师(尤其是英语学习初始阶段的教师)的语音是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但相关研究显示,由于我国英语教学迅速普及,英语师资的需求加大,但相关的师资培训跟不上,造成基础阶段合格的英语师资缺乏、中学英语教师的语音素质不高的普遍现象。另外,在教师发展的研究中,针对教师语音水平的研究相对缺乏;(2)不同阶段适当强化语音训练。语音作为一种语言最直接、最表面化的表现形式,在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都应该是语言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年龄段和认知水平相应地进行语音教学。在初级阶段应主要让学生模仿,了解拼读规则,了解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中单音发音的不同特点,以掌握英语发音的特殊规律性。但到中、高级学习阶段,尤其是大学阶段,应该适当增加语音系统知识的介绍,结合语言实践,让学生更多地从知识体系的角度了解英语语音系统与汉语语音系统的差别,达到避免僵化的目的;(3)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语音意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关于学习者语音意识方面的重要性、达到语音教学的要求并切实提高学习者语音水平,国内学者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16]。要提高学习者的语音意识,教师对语音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也至关重要,教师本身语音意识的提高是基础,结合自身语音水平的提高,在语音教学中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语音教学,最终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

参考文献

[1]戴炜栋,菜君梅.国内汉英中介语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2006,(1):35-43.

[2]许高渝,王之光.论二十世纪我国的汉英语音对比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50-55.

[3]王立非,孙晓坤.国外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研究的进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25-29.

[4]Ioup G.“Exploring the role of age in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A]// In J.G.H. Edwards & M.L.Zampini(Eds.), Phon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008:41-62.

[5]Major R C.Foreign accent:The ontogeny and phylogeny of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M].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5.

[6]Selinker,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New York: Longman Inc,1995:259.

[7]Yavas M.Final stop devoicing in interlanguage[A]//In M. Yavas(Ed.),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phonology,San Diego, CA: Singular,1994:267-282.

[8]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

[9]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陈乾峰,二语韵首塞音和流音辅音群习得的优选论分析,2008:1-7.

[10]马照谦.中国EFL学习者语音感知的功能音系学分析[J].现代外语,2007,30(1):79-88.

[11]王鲁南. L2语音语际迁移的多维解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2):8-12.

[12]程春梅,何安平. 高级英语学习者口语音段错误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3):38-42.

[13]杨慧中,卫乃兴.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建设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4]杜晓梅.初中英语教师语音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教学研究,1998,(4):255-256.

第4篇

关键词:英汉对比研究;理论研究;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25-02

一、引言

对比是研究和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是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做共时、静态的观察和分析,属于共时语言学(synchronic linguistics)。对比的方面可以包括语言中的各个层次: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等,通过发现其中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并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篇章语言学、语言哲学、思维与文化等各学科理论去归纳和总结规律。英汉对比研究不仅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对语言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能够有助于英语教学和现在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学。本文选取了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通过对其研究把英汉对比研究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二、第一阶段

我国的英汉对比研究起源于1898年,当年出版了《马氏文通》(马建忠)和《英文汉估》(严复)。之后又出版了一系列的主要研究语法的著作,包括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和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因此,1898―1949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刘重德,1990)。这一时期对英汉对比研究有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指导意义。吕叔湘先生指出英汉对比研究最需要注意的是“此有彼无或者此无彼有”的这种相同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情况。

三、第二阶段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汉对比研究不如俄汉对比研究活跃,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但还是“取得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许高渝,2003)。

1.语音。在英汉语音对比研究方面有初大告的论文《英语语音的特点及学习的方法》、方淑珍的论文《英语和广州话语音比较分析》和吴千之的论文《英语语调的研究和教学》。初大告(1956)着重分析了英汉双元音的不同,指出英语元音有长短之分,而汉语元音的长短区分没有作用。文章分析了中国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并提出了学习英语语音的难易顺序表。方淑珍(1957)认为英汉语音对比研究的意义在于把本族语言发音习惯带来的消极因素变为学习外语的积极因素。她对发音方法和具体音素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在学习语音中会碰到的困难。吴千之(1963)提出了建立“比较语调学”的命题。他认为英汉语在语调上有本质的差别,因此如果在英汉语调对比研究上有重大的突破则对英语教学将大有裨益。

2.语法。这一时期的英汉语法对比研究主要体现在陆殿扬的两本著作《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和《汉英词序的比较研究》上。陆殿扬对英汉语单词和词组作定语、状语、宾语时的词序进行了对比研究,对英汉的异同进行了考察,总结出正常词序、局部颠倒词序和全部颠倒词序,是这一时期具有较高水准的研究成果。

3.词汇。英汉词汇对比研究主要有唐逸的《英语构词法》、张培基的《习语汉译英研究》和《英语声色词与翻译》。唐逸(1959)在对转化法、合成法、前缀、后缀、词根等英语构词法的讨论中,引入了英汉对比的内容,指出了英汉之间的异同。例如,在一词兼用上,英汉颇为相似。张培基对英汉语中的习语、拟声词和颜色词做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并指出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是与不同的生活风俗、习惯和经验息息相关的,因此,英汉语中有关“心脏”、“狗”“黄色”等的习语与用词均反映了不同的民族传统。

四、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汉对比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持续至今,产出了丰富的成果。

1.语音。桂灿昆(1978)的《汉英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比较》对英语语音教学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从语音语调等多方面讨论了英汉语的区别和特点。潘永(1999)的《英汉元音变化的比较》通过历时研究,发现英汉语的共同规律,解释了一些共时研究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

2.语法。这一时期的英汉语法对比研究有赵世开(1981)的《英汉指示代词的对比研究》、沈家煊(1984)的《英汉介词对比》和王菊泉、宗福常(1988)的《英汉被动意义名词性短语的对比研究》等。这类研究对于英语教学和英汉互译均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到了21世纪,英汉语法对比研究较倾向于对句子结构的研究,同时研究角度也渐渐从英语教学转向了对外汉语教学,学者们通过英汉对比的方法也重新审视了汉语这一母语的语法特征。例如,潘文国(2003)在《从“了”的英译看汉语的时体问题》的论文中质疑了“了”字是汉语时体标记的这一观点。在英汉对比研究与其他学科想结合方面,也渐渐从结构主义理论和转换生成理论转向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例如,魏在江(2008)的《基于功能的英汉情态隐喻对比研究》从情态的实现手段、及物性系统的转换、情态与意态等几个方面就英汉语中的情态隐喻进行了对比研究,并指出从功能上讲,英汉语都有情态的隐喻用法,而从形式上讲,英语采用形合而汉语采用意合的手段。

3.词汇。在英汉词汇和语意对比研究方面,刘宓庆(1980)的《试论英汉词义的差异》和杨自俭(1986)的《试谈英汉多义词的比较》不仅研究了英汉词义的差异,而且讨论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和对英语教学的借鉴意义。自上世纪末,英汉词汇对比开始与社会学、认知心理学、思维与文化等学科相互结合。邵志洪、郑国锋(1999)的《近20年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就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英汉对比研究的范畴又被扩大了,研究成果也更加丰富了。

五、反思与展望

纵观英汉对比研究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其对英语教学、翻译理论、词典编纂和现代汉语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尚有不足。①实用性大于理论性,对教学的实用价值研究较多,而对英汉对比理论本身研究较少。②微观多于宏观,对英汉单词、语法等细节研究多于对英汉语言的发展、演化等的研究。③个性研究重于共性研究,对英汉个别差异的研究多于对英汉共性差异的研究。④定性研究超过定量研究,即建立语料库的研究较少。⑤描述有余,而解释不足,对英汉差异的对比较多只是停留在找出差异,描述差异的阶段,而没有十分系统的理论体系去解释和支撑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表象。可以说如何把运用的理论工具与实际的英汉语料更好地结合起来,是英汉对比研究碰到的共同问题。

随着英汉对比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在各个方面对世界认识的加深,今后英汉对比研究将更多地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包括心理语言学和哲学等。英汉语义与句法层面、英汉句法构造的功能原则方面、英汉语言演化的认知机制,将很可能是英汉对比研究今后发展的主要领域。

参考文献:

[1]刘重德.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序;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许高渝.不可忘却的一段历史――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汉对比研究成果回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3]杨自俭,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综述和构想[J].外国语,1990,(3).

[4]邵志洪.英汉微观对比研究30年(1977-2007)综述[J].外国语文,2010,(5).

[5]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6[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第5篇

关键词:民族院校 语言学概论 实践教学 创新路径

就我国民族院校的教学现状来看,由于语言学概论以人类的一般语言为考察对象,而现行教材通常以汉语和英语为主要语料,这一方面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纯粹的理论教学也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难以培养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现状,实现教学创新呢?

结合笔者近三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只有充分考虑民族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理论运用实践的能力,才可能有所创新。民族院校拥有大量的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一优势,成为许多民族院校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为吸收更多具有民族语言基础的优秀生源,将一些本科计划单独用于该专业民族语测试考生录取,要求考生必须有一定的南方民族语言基础,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地处多民族区域,设置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对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考生进行民族语言测试或民族语言口试,测试合格则优先录取。这些举措使民族院校少数民族生源的特点更为突出,也为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认为,从实践教学出发,围绕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结合民族院校的学生特点,探寻创新路径就有章可循了。

一.构建语料库:以少数民族语言为特色

“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语言特点,选取合适的语料对理论加以阐释与分析非常重要。而目前教学过程中语料的收集与整理相对单一。发掘民族院校的特有资源,组织学生收集与整理民族语言的语料,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特色的语料库,既可解决当下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语料问题,又为民族院校的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了基础。

作为民族院校,有很多学生来自少数民族,也有不少学生的母语就是少数民族语言,利用学生的母语作为语料来讲授抽象性较强的语言学基本理论,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丰富的语料活跃了教学气氛,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而言,针对语言学概论不同章节不同内容,我们让学生利用录音软件自主收集民族语言语料,采集语料的过程中,对这些语言现象加以分析与整理,主动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来解决实际的语言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相关语言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同时提升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而达到教学目的。在语料采集中,教师须对采集对象作详细说明,对语料的整理方法与格式作统一说明,比如语料采集者、采集语言的类别、采集语言(如果是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对译与翻译、采集语言所属具体地点、采集语言对象的说明等内容均须作详细说明。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著《语言学纲要》,根据每个章节的需要,我们设计了语料采集内容。

如语音部分,学生较难掌握的某些元音与辅音存在于某些同学的少数民族语言及方言里,通过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并对这些同学的发音进行采集,可以提升学习效果。比如颤音的学习,对于民族语言及方言中没有此辅音的同学来说,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而维吾尔语、撒拉语、蒙古语等北方民族语言中存在,这些同学的现场发音,让其他同学真切地感受到这个音的发音特点,同时我们将其采集下来,整理到教学语料库中,为教学服务。

又如语法部分,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讲到述宾结构,这种结构是人类语言中普通存在的结构,但两个成分的排列次序不同语言各不相同,汉语中宾语在述语之后,而傈僳语、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中宾语在述语之前。我们通过对傈僳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同学的语言资料进行采集,丰富教学语料的同时更好地加深同学们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认识,并引导同学们去留意与思考这种语言现象。

再如语义和语用部分,关于词的象征意义,我们在教学中举出同一词,在英语、法语、日语等语言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学生对自己懂得的语言能自然接受,但对自己陌生的语言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那么在讲这一知识点之前,可要求学生去收集自己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词,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积发,课堂气氛得以活跃,相关的理论知识大家也很容易接收。

作为教师,如果针对不同章节,组织学生有意识地收集相关的语料,建构属于自己院校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那么长期积累下来就是非常可贵的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素材。

二.分组实践: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教学互动

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方言区域,他们的母语大多为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这是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

近三年来, 我们给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语言学概论,对所有学生进行细致调查,收集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情况,并建立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这个基本信息库包括有学生的姓名、学号、民族、籍贯、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情况、掌握文字情况等内容。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拥有不同的母语,涉及不少民族语言,如壮语、黎语、藏语、苗语、白族语、畲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彝语、侗语、水语、锡伯语、哈萨克语、撒拉语、珞巴语、土家语、傣语、朝鲜语、布依族语、仫佬语等,还包括不少的汉语方言,遍及各大方言区,如赣方言、粤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及东北、西北、西南及江淮等方言。基于学生语言基本信息库,按掌握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情况进行分组,这就形成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基本组成单位,大部分的调查与报告均以小组进行安排。

语音部分的教学历来是语言学概论教学中的难点。语音部分要求明确认识语音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初步掌握人类发音、准确掌握普通话发音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国际音标。这些教学内容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单纯从理论着眼,讲授发音相关原理,学生接受效果就很差。讲语音的物理属性,涉及语音四要素音高、音长、音强、音质等,讲其生理属性就会涉及发音器官、发音部位,这些内容倘若抽象进行讲解,学生难于理解,就需要借助一些实物、运用一些仪器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实际去使用浪纹仪、语图仪等,通过亲自去实践加深对语音四要素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常用国际音标的掌握,除了课堂上通过录音与教师的实际发音,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发音要领去体会外,还需要课外的练习与辅导。民族院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或汉语的不同方言区域,对常用国际音标的学习自然会呈现出个体的差异性。针对这一点,我们对所有学生掌握民族语言及方言情况进行了统计,建立了数据库,根据不同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对学生进行了分组,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加强了分组的课外辅导。在学习了语音部分后,让同学们根据给定的语料运用录音软件对自己的民族语言及方言进行了录音,鼓励学生运用国际音标进行基本的记音活动。在记音过程中,同学们会自觉地运用国际音标,遇到问题也能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在这种实践教学形式中,学生加深了对常用国际音标的认识与运用,进而达到相关的教学目的。

语法部分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如何让学生去理解语法结构的基本规律?如何去理解与分析语法现象中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怎样理解语言的普遍特征?如何分析语言的结构类型?这就需要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将这些问题细化,例如语法的组合规则中语素是怎样构成词的,结合自己的母语来谈谈这个问题。学生会首先想到自己母语的情况,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查,不得其解时,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在课堂上也能将自己的思考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语言的结构类型可按构词法与句法的不同角度进行划分,让学生首先去考察自己母语的结构类型,并进行论证,形成研究小论文,分组进行讨论,并请每组代表在课堂上将小组讨论的重要观点进行陈述,这种研究报告的教学形式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果。

再如,语言的演变与分化规律性较强,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及亲属语言的关系如何?这一部分的内容实践性较强,可组织学生深入不同阶层、各行业调查语言使用情况,对社会方言的形成及特点有更深入地认识;按所属方言不同进行分组讨论,各地方言有何特点;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亲属语言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研究的历史、方法及重要观点。

三.学生本位:引导民族视野下的语言学创新项目

立足民族院校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在项目的申报与研究中将民族性、现实性与专业性三者融合在一起,在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之下,将民俗与语言结合在一起,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将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调查与现象分析的能力与水平。

在进行语言学概论教学时,我们将所有学生掌握语言及方言的情况作了细致的统计与调查,由于学生人数过百,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种类及汉语方言较为丰富,我们按其所掌握语言的情况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我们开展的所有实践活动均以小组形式进行,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每个小组内部通力合作,有些作业是单独完成,但有些作业如研究报告之类,我们要求以小组形式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容成员之间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加强,成员之间加强讨论与交流,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性得以提升,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可申报创新项目,进行深入研究。目前我们指导学生成功申请了与语言学相关校级、省级、国家级创新项目,在项目的申请与完成过程中,学生们对语言学概论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实践的调查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语言学概论基础的学习,尤其是其中较难的语音部分,这部分在实践调查中显得格外重要,是语言实践调查的前提。在此阶段,这种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转化为一种主动的需求,学习的内容也不仅是课堂上的有限知识,而是调查实地的鲜活而丰富的生活体验。

少数民族民歌以少数民族语言为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深入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又能运用语言学概论的相关理论对民歌的语言载体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比如有学生是畲族的,会说畲语,对畲族山歌很感兴趣,我们指导学生收集与整理传抄及口头流传的畲族山歌,从语言的角度,对山歌中的韵律、词语及修辞手法进行研究。又如有学生来自蒙古族,会蒙语,对鄂尔多斯准格尔旗漫翰调很感兴趣,我们引导学生收集与整理这种民间山歌,对其中存在的方言词、蒙语词进行探究,考察漫翰调变迁的历史。再如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调查与研究、对土家族哭嫁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等等,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语言为载体的民歌、传说、谣谚等又是如此的丰富,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创新项目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极为有力地提升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效果。

语言学概论教学历来重视理论课程教学,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活动一直处于附属地位,流于形式而没有实质效果。为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我们制订了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围绕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安排好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做出细致安排,对实践活动的成绩评定做出详细的说明。学生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学生书面作业评定成绩;一部分是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评定成绩。这两部分的成绩占学生课程总成绩的40%。书面作业可以是通过文献调查完成的相关教学练习,还可以是通过社会调查形成的书面调查报告,通过研究某一论题完成的研究报告等等,根据其完成的情况评定等级。按学生所属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不同,将所有学生进行分组,尽量每个小组内部成员所属语言一致,选定组长,有系统地组织实践活动,采取同学互学互评制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将理论运用实践能力的同时,加强团队意识。

笔者结合近三年来的实践教学,探索了语言学概论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即,构建民族特色的语言学概论教学语料库、开展基于调查与报告相结合的分组实践教学、加强民族视野下学生本位的语言学创新项目研究,对于推进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的实践教学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彭泽润,“语言学概论”和语言政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3.张先亮,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10年第2期;

4.黄育红,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瓶颈”及对策探讨,教育探索,2010年第10期;

5.谢荣娥,语言学概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学教育,2012年第8期;

6.龙海燕,民族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刍议,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第6篇

众所周知,拥有标准的普通话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未来的教师,如何在短短的两三年之内掌握这门技能,一方面依靠自身条件和自身努力;另一方面依靠教师的教学。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不仅仅依靠教师的范读、带读、教读,更重要的是教师正确方法的引导,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语音教学的层次感。

一、音素教学打基础

现代汉语语音系统中分析出32个音素,其中有10个元音音素和22个辅音音素。它们是借鉴西方语音学理论,从音色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着眼于发音特征、声学特征将元音和辅音描写得淋漓尽致,这对掌握辅音声母和单元音、复韵母、鼻韵母的发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实验语音学发现,元音是乐音,发音过程声道通畅不受阻碍并被声道的空腔放大调制形成响亮的乐音。[1]而辅音是噪音主要由声道中的某两个部位接触或接近形成阻碍或积蓄气流突然爆发或持续摩擦形成噪声。声带震动的被称为浊辅音,声带不震动的成为清音。音素本音发音原理的掌握为后面的学习垫定基础。

由于元音和辅音最大的区别就是发音响亮不受阻碍,所以在一个音节中元音成为不可缺少的主角。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说普通话要字正腔圆。传统的声韵母分析方法又注重韵母发音的口形,这正好和西方语音学理论互为补充,形成汉语完备的语音理论系统。教学中让学生通晓这些原理是必须的,不是可有可无的。

二、音节训练循规律

方块汉字通过声韵调实现语音的外化,声韵调合力生成独一无二的汉语音节,对音节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梯层进行。第一阶梯层静态训练,在无语境状态下,使口腔状态稍试紧张,同时落实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韵母发音的整个过程通过韵腹的支撑作用凸现出来,声调附着在韵腹上一并呈现。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习惯直接操练整个音节,这是急于求成的做法。在初学阶段这种方法不可取,受到自己方音方言的负迁移,标准语音很难建立。我们必须通过二拼法、三拼法,琢磨音节的发音技巧,通过语流掌握音节的运用规律,从而为第二阶段动态语境下语音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音位教学随境生

音位指的是一种语言或方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单位,它是从辨别意义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音位理论是区分语音错误和缺陷的核心理论。如:/u/―主要音位变体有[u].[w].[v]。[2]学生平日读“挖、窝、微、文、翁”开头的音不念[w]而念[v],主要是受部分电视节目主持人发音影响,受北方方音影响,大部分同学都念[v]。按普通话测试评分标准,在朗读和说话测试项目中不算作缺陷,但在单音节字词和多音节词语测试项目中,会被判为缺陷。判定理由在于念[w]和念[v]虽然两个音节意义没有改变,但音色有所变化,并不是标准的普通话语音,音节在静态状态下应保持语音的原味,所以被判为缺陷。又如:鼻音[n]和边音[l]在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里是具有辨义作用的两个音位。但在西南方言大部分地区方言语音系统里没有鼻音音位,只有一个边音音位。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1、在教学中引入音位分析理论,有助于普通话重点音、难点音的学习和掌握;2、在教学中能将音位理论内涵讲透,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不规范语音和减少错误语音的出现;3、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音位理论和语音发音语境联系起来,可以改善普通话语音面貌和提高普通话水平,对提高语音标准度和稳定性具有恒定作用。

四、音变顺畅求通达

正如林焘、王理嘉所说:“语音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而自然流畅地说话,我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总是一个音紧接着一个音说的,各个音连续不断,形成长短不等的语流。”[3]将音节置于语流中,进入第二阶梯层动态训练,在语流训练过程中选择好材料,从词语训练入手解决语流中的音变问题。现代汉语语音音变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轻声、儿化、变调、“啊”的音变。其中轻声和儿化发音好坏是提升普通话语音档次的关键性指标。语音的柔美和灵动也将依赖轻声和儿化得以实现。变调、“啊”的音变在语流中起着和谐音节间关系的作用。承载语流音变的训练语段可以是短小的古诗,可以是深情并茂的散文,也可以是叙事的小说。凝练的诗的语言,优美的散文化语言,朴实的叙事性语言能将学生吸入语言的殿堂,语流音变的训练受美的语言的感染产生协同效应会变得顺畅。最高层次的训练是学生脱离语言材料,将语音理论知识内化,通过个体之间自由交谈,持续磨练,最终达到像说自己的方言一样无任何障碍,做到不经大脑思索即能脱口而出。

学生发音习惯的改造,音节规律的习得,语感的培养,经过层层深入,逐步渗透由量变到质变,实现顺畅到通达的境界。反馈控制学生语音信息系统,整合提升学生语音智力技能系统,促进内化学生语音认知策略系统,开放激活学生语音情感态度系统,强化学生训练语音动作技能系统。课堂气氛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精讲多练,以系统化、理论化、信息化、生态化、人性化达成效率化、品质化教学课堂。

第7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英语;语音学习;自然拼读法

中图分类号: G62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

语音是在人类大脑神经支配下由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一定意义并能为人们所理解的声音。[[1]邢福义. 吴振国语言学概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4.][1]语言学习涵盖了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语音是语言的本质,是语言存在的物质基础,没有语音就没有文字,离开了语音,语言就不能存在。人类通过语音相互了解思想、情感,相互传达信息。学习语言,必须首先学习语音。要搞好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必须从语音教学开始。因此,要学好英语,语音是关键。

二、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

五年制高职即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方式,修业时间为五年,毕业后发省教育厅验证的大专文凭。选择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大都是中考的“失利者”,他们的中考分数通常达不到普通高中的要求,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五年制高职。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基础薄弱,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出现英语考试不及格的现象,有的甚至从未及格过。大量的学生单词认读无法独立完成,尤其是多音节词,即使标注音标也不能读准;单词的拼写错误百出,听对话、读短文更是艰难。

其次,自信心无,积极性低。不少同学戏称英语为“天书”。会者不难,难者不会,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因为基础差,学习英语缺乏信心,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低。

再者,兴趣缺乏,内驱力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学生因为英语差,对英语学习缺乏应有的自信,没有兴趣,自然就不会产生“想学好”的内驱力。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交际法的优点是强调教学过程的交际化,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宗旨,强调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具体而言,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知识点”和“语法点”,把英语的语法教学当作重中之重;却忽视了语言的技能性和交际性,忽视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上了大学却还只停留在“哑巴英语”的水平。其根本原因是基础没打好。

三、语音之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3.1语音是英语学习的坚实基础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其中语音是最基本的要素。作为人类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语言依附于言语(口头语言)和文字(书面语言)两种形式。语言的交际功能首先是靠声音,即“说和听”来传递的。据美国语言学家M.S.Temperl的统计,在人类语言交际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正确的读音是听、说、读、写的基础,是打开英语大门之锁的钥匙。换言之,口头的有声语言是书面语言的根基,要将一种语言真正学好,必须有声地来掌握该种语言,因此,语音就是基础中的基础。

3.2语音是英语学习的必备技能

其一,掌握语音有助于学生读得准。语言的最小表意单位是词,学习词首先是掌握它的发音,发音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词义,如,sheep [英] [ʃi:p]和ship [英][ʃip]两词的拼写不同,词意各异,但读音有相似之处,读不准就容易产生误解。其二,掌握语音有助于学生听得懂。语言的表达通常富含特定的语调情感。重读、连读、爆破都是说好英语的基础,该重的不重,连读读错都会影响意思的表达,甚至造成误解。准确掌握,沟通无碍。其三,掌握语音有助于学生拼得准。学好语音,掌握发音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英语单词,拼读和拼写才能准确。其四,掌握语音有助于学生说得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更好地进行交流,因此,语音学好了,学生自信了,说的胆量和底气自然增强了。

3.3语音是学生自信学习的前提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学会语音,具备单词拼读能力,为学生进一步锻炼并培养预习能力、自学能力及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的打下基础。过了基础关,学生对英语学习不再恐惧,不再抵触,自信心得到树立,英语学习自然不再是“水中月,镜中花”。

现代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具备“听、说、读、写”四会能力,正确的读音不仅是听、说、读三者的根基,而且是正确拼写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正确的读音是打开英语大门之锁的钥匙

四、如何在五年制高职中有效开展语音教学

4.1语音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语音教学得到的重视不够

语音教学得到的重视不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师资力量的薄弱。小学、幼儿园的英语老师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自身的语音存在一定的问题。城区和农村的英语教师基本功及能力差异更大。二是初中以前的英语教学没有强化语音教学的具体要求,学生大都是机械地模仿。这就和孩子不会走路,就让他们跑,是一样的道理,无疑学生学习英语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的地位。

(2)语音教学的系统性不够强

现行中学英语教材将语音教学的内容安排在初一和初二的第一学期。跨度为三个学期,要完成单音教学、读音规则、重音、连读、爆破等语流音变的教学。如此教学安排,无论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语音教学过于分散,战线太长,看似延续一定的规律,却恰恰缺乏系统性。

4.2五年制高职有效开展语音教学的对策

(1)改革英语教学与测试

国家不断提倡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我国的教育始终没有走出“考什么教什么”的怪圈。测试是教学的主导因素,两者密不可分。科学的测试推动教学,促进教学发展。改革目前的教学与测试模式,在英语教学大纲中纳入语音教学和测试的内容,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明确地将语音列为统一测试的范畴,从根源上解决语音教学得不到应有重视的弊端。

重新确立五年制高职英语的教学要求,将其目标定位为:应用为先,口语为主。以此为导向,建立以口语测评为主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促进教师把精力放在语音教学上,强化语音训练和口语训练,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步入英语学习的自由天地。

(2)普及注音知识是首务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好语音的前提是对注音有足够的认知。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国际音标(IPA)。IPA是1888年经英国的H・斯维斯特倡议,由法国的P・帕西和英国的D・琼斯等人完成,发表在《语音教师》上(“国际语音协会”前身“语音教师协会”的会刊)的一套标音符号。主要适用于标注印欧语言、非洲语言和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IPA注音方式,至今它我国英语教学界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清华大学外文系程慕胜教授,我国德高望重的语音专家,力推“音形”结合的“自然拼读法”,他认为国际音标是导致我国英语教学一直以来严重存在的“音形分家”问题的源头:教师和学生往往把单词的“音”和“形”分割开来,似乎这两者之间毫无联系。这种错误的做法引起三个后果:1)音,发不准;2)形,常拼错;3)记忆单词,很费劲

所谓“自然拼读法”就是根据语言发音的自然规则归纳而成的一种发音学习方法,它是根据26个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则,建立字母及字母组合与发音的感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学习英语字母组合的奥妙,掌握英语拼读规律,从而达到“看到单词就会读,听到单词就会拼”的学习目的。

“自然拼读法”的优势在于:1)音形一致,简单易学,费时少,见效快;2)有效利用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3)避免学习国际音标带来的干扰;4)可以因地制宜;5)培养自学能力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英语单词的“音”和“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与“义”却毫无关系。英语单词的“形”是由拉丁字母按一定的规律拼写出来的,80%以上单词的“形”和“音”之间是有规律的。根据统计数据,在50万英文单词中,属于音形不一致的只占2.6%,音形一致的占97.4%。运用“自然拼读法”教学,让学生掌握单词中字母及其组合的发音,见词能读;并利用读音和拼写间的规律记忆单词,听音能写。

对于大多数英语初学者,“自然拼读法”是一门实用的工具与方法,如能掌握,不需要借助音标就都能够读出80%的英语单词,把枯燥无味的背单词变成一件简单的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年制高职的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某种程度上无异于初学者,自然拼读法相较于国际音标更易于他们学习掌握。

(3)加强教师基本功培训

教师的语音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音掌握,加强英语教师的语音培训是治本之举。教师的培训应包含语音能力和语音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教师不仅要自身基本功过硬,而且要会教学生, 教师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传授语音知识更利于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发音技巧。到目前为止,我国绝大部分的一线英语教师学习的是IPA注音方式。要推广使用“自然拼读法”,首先要培训的是教师。

(4)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帮助学生重拾自信

2000年,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率先将此方法引入,并进入大规模推广和普及阶段。这种教学法简单高效,符合人类学习语言的规律,即使从来都没有学过英语的人通过学习和训练,在不依靠国际音标的情况下,就能达到“看字读音,听音拼字”的惊人效果,学习效率飞速提升。教学实践证明,自然拼读法是任何年龄、任何学生学习单词最快、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在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中推广“自然拼读法”,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指导他们根据26个字母的发音规则来学习,突破语音制约的瓶颈,带领他们破除“英语是天书”的魔咒,帮助他们重拾英语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邢福义. 吴振国语言学概论.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4.

[2],封婧超. 大学英语语音教学及英语国际音标使用状况调查分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年第37卷.

[3]王 毅,封婧超. 论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音学习的必要性.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6期.

[4]喻萍芳. 语音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与教学方法.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第8篇

1.研究背景

2.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综述

3.研究目标和内容

4.研究方法

5.研究计划

1.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语音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规范的语音、语调能为有效的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英语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语音,发音的准确是关乎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记忆单词的方式就是一遍遍地重复书写,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只会默写单词,而不能读出单词的现象。Phonics直拼法通过讲授字母在单词里的发音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发音,是提高小学生英语接受能力的较佳方式。

1.1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采用中文注音现象频现,拼读能力欠缺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于英语语音的学习能力较为薄弱,通常是机械地进行死记硬背,没有学习头绪,缺乏记忆热情。学生在进行拼读学习的过程中,大多采用中文注音的方式来记忆发音,不看汉语就想不起单词的发音,拼读能力迟迟得不到改善。

2)单词拼写写能力普遍薄弱

学生单词的拼写能力与发音能力一样,忘得比记得快,在听写单词的过程中,很少有同学能够将单词全部拼写正确,这对于英语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很大影响。不会读也不会拼写的现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时常发生,学生的单词拼写成为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阻碍。

3)语音及词汇教授方法上存在问题

教师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担任着重要作用。目前,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词汇,不观察学生的学习细节,只是盲目地进行授课,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一般。

1.2原因分析

1)机械记忆单词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对于低段小学生如果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语音、单词会很大大降低学习英语的兴趣。相比机械记忆,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更相契合。学生能够发现英语发音规律,使英语学习更具趣味性。基于该方式,小学生能够通过音标、音节、发音规律等方面而学习单词,规避传统错误学习方式,因而可提高其学习能力。

2)传统小学语音学习方式急需变革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小学阶段二级标准关于语音的要求是:“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关于词汇的要求是:“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想要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就要对传统的小学英语语音学习方式进行变革,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上述目标。Phonics直拼法就是讲授这个字母有哪几种拼读的规律,以及每种规律的发音,由此建立音、形二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来学习词汇。

2.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综述

Phonics 直拼法,最早使用是从 18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阅读教学。我们所熟悉的直拼法教学专家 Blevins认为这种方法很直观的揭示了音形之间的内部关系,按照这种有规律拼读的方法,学生都能容易拼读出单词并能听音做到书写单词。

直拼法在国内开始流行的时间大概是在于20世纪90年代,高敏的研究显示,英语直拼法教学英语单词语音与拼写统读起来,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的能力。兰华芳的研究显示英语直拼法从儿童容易接受的拼读入手,通过一些绘本和游戏极,大地满足了儿童的心理需要,调动了学习主体的动机。

大量的研究都表明,Phonics直拼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建立字母以及字母组合与发音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帮助学习者记忆单词,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3.1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借鉴国内外 phonics 直拼法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将 phonics直拼法作为为语音辅助教学工具进行小学英语语音教学;探索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融合的应用策略与基本方法;解决语音教学长期存在的低趣、低效问题。

3.2主要研究内容

1)分析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融合的价值及可取性。

2)以相关学习理论和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论为指导, 构建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融合优化的教学设计框架。

3)在遵循 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融合的原则的基础上,对比研究绘本直拼法和直拼组合法,并提出教学应用策略。

4.主要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和案例研究法,从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层面开展phonics 直拼法对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促进的研究。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个层面进行教学活动记录,并围绕研究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和总结,再继续研究并不断反思,最后解决问题。

4.1文献法

利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阅读、整理和分析,形成文献综述;在现有理论的指导下,制定相应较完整并具有一定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4.2案例研究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针对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的低趣和低效等问题,将 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进行优化融合;在相关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记录课堂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使用的不同评价方式,比较、研究、分析、总结更适于英语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5.研究详细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一年,详细计划如下:

2018.03—2018.04

课题调研,相关文献资料收集,进行课题的前期准备。

2018.05—2018.06

完成分析小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以及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融合的价值及可取性的研究。

2018.07—2018.08

完成 phonics 直拼法与小学英语语音教学融合优化的教学设计框架构建。

2018.9—2018.10

采用文献法,对绘本直拼法和直拼组合法进行研究,分析两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并给出教学策略和应用方案。

2018.11—2019.02

通过案例研究法,进行实践教学;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记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反馈,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和完善。

第9篇

关键词:音乐美学;汉语语境化;华化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1-

一、 音乐美学的“华化”

音乐美学是以美学的方法来研究音乐现象的学科,其构成要件有二:一是作为对象的音乐(以及将一切以音乐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总称为“音乐学”的观念与范畴),二是作为基本学科方法的美学。就汉语学术界的音乐美学传承而论,作为其基本研究方法的美学是从西方古典时期(尤其是18世纪)以来的学术传统中延伸而来的,在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语境中并无对应物(尽管我国古代有较为发达的关于音乐艺术的思想和关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文艺理论,但并未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将这些思想统摄为有关艺术感知问题的“美学”)。在19世纪后半叶,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语境中(同时也伴随“音乐科学”[德语:Musikwissenschaft]这一概念的产生),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学的一个分支,主要基于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思辨方法在西方学术界确立起来。

但在20世纪以来的学术进程中,尤其是近三十年来汉语学术界的音乐美学研究历程中,音乐美学这一发端于西方学界的学科日趋呈现出“中国化”(或称“华化”、“汉语化”)的趋势,这就文化传播与中西学术交流的角度来看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就音乐学的各众多组成分支而言,音乐美学是思辨性最强和方法论意识最强的子学科之一,和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同属于“综合理论”学科。相对于较晚进入我国、在方法论和理论视阈上基本依赖西方学术理论输入支撑的音乐人类学,以及研究方法更多由研究对象性质所决定的音乐史学来说, 汉语语境下音乐美学的现状相当耐人寻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学者固有的学术观念与西方传入的学科内容的结合。一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音乐美学研究起步开始,经过90年代深入发展的时期,直至近年来学科框架的基本完成,汉语语境下的音乐美学注重“综合”的学术旨趣日趋明显,即将研究对象界定为有关古今中外一切音乐文化现象的审美感知过程,在研究方法上,倾向于在西方经典哲学-美学理论之外,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思想与审美观念,引入音乐学其他子学科的理论工具;另一方面,汉语音乐美学的基本范畴与概念,均是百余年来西学东渐的成果,且成分复杂――在1949年前有较大影响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理论与音乐观念(如青主的乐论);解放后、前又引入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理论,其基础性地位直至1990年初依然存在;自改革开放后,各种西方人文学科的新思潮又扑面而来,涵盖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诸多领域,成为此后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构的重要砖瓦。值得关注的是,这些20世纪重要的西方人文-社会学科理论,都在音乐美学界几次大规模地争鸣和我国学者的美学作业中,不同程度地被汉语语境消化吸收(尽管可能是文化学上的某种“误读”),并转换生成了一批可观的学术作品,使我国的音乐美学研究在理论原创性和自身话语系统上似乎遥遥领先于音乐学中某些同样具有强烈西学背景的子学科。

如何得出这样的认识?首先,从音乐美学这一学科在西方学术界的发展而论,在1980年以后呈现出日益式微的现状,音乐美学的基本方法和理论范畴在西方音乐学的研究视域中趋于消解,并有被“音乐哲学”取代的趋向(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在2001版的《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中“音乐美学”这一词条消失了,其相关内容被纳入了“音乐哲学”条目中)。

究其缘由,笔者个人猜想是:一是在20世纪实证主义学风影响下,19世纪晚期以来崇尚思辨的音乐美学研究受到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和民族音乐学等新兴学科的冲击,而和音乐美学原先同时产生的音乐史学在这一时期又注重史料考据和技术分析,西方音乐美学日趋受到分析哲学的影响,其感性成分逐渐消解(或成为其他音乐学子学科――如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二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音乐学”在西方学术界对崇尚实证的传统发起了挑战,但经过“新音乐学”洗礼的西方音乐学界并未重新拾起具有美学观念特质的方法论体系,而是出现了新趋势:部分音乐史学家的研究转向文艺批评式的阐释;而其他学科则更多地接受20世纪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思想的影响,也没有重新回归美学范畴(尽管“审美的”视角始终存在)。当然,这两点表面原因背后,是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文化原因的,绝不仅仅是由学者们的主观愿望与研究兴趣来决定的。

其次,在我国,“音乐美学”却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和中国当下社会文化环境中知识分子的个人意识及其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背景与当代学术直觉的对接。就学科本身的发展而论,“音乐学”这一大学科在1980年代之后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基本上在中国学人当中建立起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音乐学学科架构,这为作为其分支的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当然,就未来的发展而言,中国音乐美学的拓展空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还相当巨大繁多,尤其是在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体系的衔接和中西音乐美学思想的整合上,似乎还有待深入;而立足于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大力开展音乐批评实践,也是对中国音乐美学家们的重大挑战与机遇。

相对于音乐学中的其他分支学科,音乐美学得到了中国学者的特殊关注(当然这一关注背后也是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的),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成就,这突出地表现在将西方古典音乐美学的基本观念、对象、内涵、范畴、方法等要件以中文的形式加以表达并在中文的语境中加以理解,中国学者开始比较自如地运用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如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符号学、释义学)来看待并解释音乐美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音乐美学的元理论的问题和对西方经典作品的感知层面的理解)――这是西方学者所没有触及到的,换言之,中国学者接过了西方古典音乐美学的传统,将其在汉语的学术语境中加以延续,并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古代故有之音乐思想相接续。 在这一过程刚开始之时,“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汉语音乐学者通过翻译、引进西方音乐美学方面的重要典籍和基本理论, 对音乐美学的核心内涵进行具有中国特点的理解和辩证,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构筑起自身的话语体系,而当语境的转化完成之后,产生了“新中学”――汉语音乐美学,后来之西学便为之所用了。在这一过程中,和许多西学华化的例证一样,存在“移植”与“嫁接”之辩。即音乐美学究竟是从西方语境中“移植”到中文语境,还是和中国学术系统中固有的成分进行“嫁接”? 如果是“嫁接”,那么是否已经成功?其华化过程是否已经完成?如未完成,则汉语音乐美学界应该如何应对?外来学术系统以嫁接的方式实现其语境的汉语化并非偶见,中国古代佛学从印度传至中土的“华化”过程中早已有所体现。并足以为理解“音乐美学的华化”问题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 佛学华化的启示:语境转化与学理建构的过程

佛学是一种外来宗教思想体系,通过历代传译与讲习,逐渐填补了中国古老思想体系中

没有的内涵,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学说。“中国佛学是随着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思想相接触,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新学说。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一方面,印度发展者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断传来,给予了它持续的影响;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中国佛学思想也逐步成熟,构成了如天台、贤首、禅宗等各种体系。因此,所谓中国佛学,既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也不同于印度的思想,而是汲取了印度学说所构成的一种新说。”这从2世纪中叶佛学初入中土、直至7世纪中叶基本华化的历史过程可以得到确证。

后汉桓灵之世,经过西域佛学家的传译,佛教经典首次以汉语的形式出现,如安世高在桓帝时于洛阳翻译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法相宗经典(僧佑《出三藏记集》称其:“讽持禅经,略尽其妙”) 而与其同时期的另一位西域人士支娄迦谶则致力于大乘经典的译述,将《道行般若经》包含“般若”这一印度佛教重要概念的著作介绍过来。魏晋乱世,盛极一时的两汉经学趋于凋零,王、何玄学思想兴起,为印度佛教哲学的华化奠定了精神土壤。三国时,西域支谦自中原去建业翻译经典,不仅将佛学传至江南,而且其所译之《维摩诘经》、《大明度无极经》、《法句经》等著作进一步推动了西晋之世以老庄解释氏的思想潮流。而值得注意的是,佛教传入中土之时,也正是道家神仙术流行和玄学开始兴盛的时期,佛学思想在中国流传尚浅之时很容易与玄学发生关联融会,除了从梵语音译之外(如“般若”),还借助玄学的观念、范畴、术语来实现语境的“华化”,同时也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可以认为,东汉末年至西晋,佛学小乘、大乘系统的理论同时传入中土,而中国佛教徒已经从自身观念和语境出发作出了倾向性的选择,即更重视以般若学为中心的大乘佛教,这为两晋玄学性佛教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两晋之世,随着佛教在中土的继续流行,佛经翻译也更为繁盛。西域月氏佛学家竺法护从武帝泰始至怀帝永嘉间,译经超过150部,将《法华经》等大乘部重要经典译介至中国,并对之前支谦等人的译本进行重译;《光赞般若经》的译成对两晋般若学的流行贡献极大。佛学思想的盛行对中土旧有之宗教思想构成了冲击,尤其是在汉末作为民间宗教流行、东晋开始逐渐体系化的道教,对外来之佛教产生了反动。据传产生于西晋的《老子化胡经》即是佛、道论战的产物(这也算“西学中源”观念的最早体现吧)。但佛学仍以其更为严密和深刻的哲学内涵成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中国思想的主流,并实际对道教思想的最终形成发生了巨大的作用。佛、道冲突的过程,也是作为外来宗教和哲学系统的佛学艰难而顽强地融入中国文化和汉语语境的另一个侧面。

东晋十六国中原版荡之际,佛学的华化进程却未中止。公元4世纪之前活跃在中土的佛教理论家和翻译家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西域、通晓华言的胡人;而在东晋中期(北方前秦时代)却产生了首位重要的华人佛学家――道安(312-385年)。作为十六国前期西域大德浮图澄的弟子,道安在当时不仅门墙雾列,受到前秦苻坚和东晋孝武帝的尊重优礼,而且在校注经典、阐发经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可以算是第一位重要的出身中土的汉语佛学家,这对于佛学的华化显然具有标志性意义。道安为大量佛经撰写的序文实际上是汉语佛学家对印度佛教哲学进行独立阐释的较早尝试;而他对译经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原则也是对梵文佛典汉语语境化的重要提示,对后世影响深远。道安门下对“般若”的“格义”之解,其实是中土僧人对这一基本范畴还未深解之时的一种“误读”,但亦是中国佛学家对佛教义理进行汉语阐释的一种努力。比道安稍晚的龟兹人鸠摩罗什(344?-419?年)在凉州和长安进行了译经活动,进一步将天竺佛教哲学的重要核心理论移植到了汉语语境之中,提高了汉语佛教理论家的认识水平,成为“中国佛教从移植期转向成长发展期的原动力”。罗什在姚秦世译经达300部之巨,将般若部和中观派的经典系统地引入汉语佛学语境,从罗什的学生僧肇(被乃师誉为“秦人解空第一者”)的论著来看,中土佛学家对于“般若”的理解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罗什与道安传人慧远(334-446年)通信结集的《大成大义章》体现了当时印度型佛教思维与中国型佛教思维的对照。而此后东晋南朝僧侣对《涅磐经》和《华严经》的译传则为汉语佛教哲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因素。

南北朝150年间,是对东晋十六国时期大量传入中土的佛经进行消化、吸收、再创造的时代,随着佛教在南、北朝均受到帝王和朝廷的重视,官方宗教的性质日趋强烈(梁武好佛与《洛阳迦蓝记》所记录的洛阳佛教兴盛之景是其表征),在民间的信徒达到空前程度(北朝后期,佛教僧侣近300万人,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佛学在与道教、儒家思想的斗争中继续发展(如在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时发生的灭佛事件是佛、道斗争的结果;南朝齐梁之际的神灭、神不灭之争则反映了佛教徒与儒士的思想对立),中土佛教的诸学派(如涅磐、成实、地论、摄论诸派以及禅宗、净土宗和律宗的出现)开始形成,尤其是成实论诸法师的研究(《成实论》在印度本为小乘经典,与大乘诸派对立;而进入中土后却和大乘学说互相扶持影响,几成为大乘佛教的附庸 ),已经能在印度佛经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哲学创作了;大量伪经的出现亦表明佛学语境已逐渐中国化。佛教思想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成分,佛教哲学思想向着最终“华化”的目标迈进。

隋唐是佛学华化最终完成的阶段。隋朝虽历年短促、二世而亡,却是佛学实现语境中国化的重要关键。隋文帝灭陈,统一全国,造成了南、北佛学的融会贯通,此后,北方的实践性佛教(如净土宗、律宗)和南方的思辨性佛教(如天台宗、华严宗)的结合,造成了基于对南北朝佛教思想进行扬弃的隋唐新佛教诸宗派,从而使得此后的汉语佛学成为“独立创造出来的中国人自己的新佛教。”尤其是三论宗吉藏(549-623年)运用逻辑推理对于佛性的深刻阐发(“破邪显正”的《二谛论》),表明中国佛学者已经能在汉语语境中对佛教的基本内涵进行哲学创造了。而在中华文化兴盛发扬的唐代,佛学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经过玄奘(602-664年)、义净(635-713年)等杰出僧侣的引进和再造(玄奘西游17年,最后在长安大慈恩寺共主持译经75部、1300余卷;义净留居印度10年,回国后在洛阳译经56部、230卷),同时期印度佛学的精华(主要是瑜伽学说)被中国佛学家完整地吸收融化,并与汉语佛学已有的成果相结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各个学派(法相宗、密宗、禅宗等)。在将佛教哲学从梵文语境最终华化的唐代佛学者中,玄奘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在曲女城“称扬大乘,立真唯识量,序作论意,示一切人。若其间有一字无理能破者,请斩首相谢。竟十八日,无敢论者。” 唐太宗尝称其:“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唯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 玄奘及其门生窥基所开创的法相宗(又称唯识宗、慈恩宗)是汉语语境下佛教哲学极盛时的翘楚,其“相从之人物,非惟集一时海内之硕彦,且可谓历代佛徒之精华” ;他们所发扬的“唯实论”就是以汉语的形式去表述梵文佛经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给予新的阐发。在这一过程中,以玄奘为代表的汉语佛学家特别注重正本清源、对天竺佛学的研究成果加以学习和继承。西天取经,就是为了取回中土残缺不备的瑜伽宗经典(如《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并向印度学者深入学习其要义,最终将其译为华言,在汉语的语境下对“万法为识”的要义其加以解读。特别是玄奘的《成唯识论》,“陶甄诸义之差,有叶一师之制”(窥基语),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在梵文经典之上的建构了。《成唯识论》所提出的“八识”理论,以严密的思辨方式对主观和客观世界进行名相分析,代表了我国中古思辨哲学的最高水平。

纵观唐中期之前,佛学在中土的流布,可以发现:发端于古印度的佛教思想(尤其是公元1世纪开始出现的大乘佛教中观部和瑜伽部的理论),经过历代佛教翻译家和研究者的传习,最终实现了学术语境的华化,而这种语境的转化并不是单纯的“移植”,而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土壤的“嫁接”。这一过程就是不断从印度和西域输入佛教经典,并和中国故有的哲学观念相融合(有时一部佛经会被多次翻译,最后质量最高的译本便成为汉语语境下的最终形式――如南朝真谛所译《俱舍论》),最终成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某一历史时期的主流)。唐玄宗时《开元释教录》记载汉译佛经1000余部、5000余卷。唐中叶后,中土佛教的发展就不再依赖印度和西域佛典的翻译与传布了(“教理昌明,组织渐完,……此则因本身之真价值,而不待外援也” ),并与中国文化习俗完全融合(过去佛教僧侣“沙门不敬王者”、“不拜父母”的习俗被官方取缔;管理佛教事物的国家机构也从鸿胪寺改为尚书礼部中的祠部),其500年的华化过程终告结束。7世纪后,大乘佛教哲学在印度开始趋于衰亡,至12世纪末最终灭绝,大量汉译佛经的原始文本消失;而中国成为佛教哲学最主要的传播基地与研究中心,并进而对日本、韩半岛的佛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宋代以后的整个中国哲学体系中,佛教哲学的影响力亦从此难以消除:即使是在佛教的兴盛期之后,儒家思想重新取得中国哲学史的主流之后,佛教哲学的养料却成为宋学的重要来源,亦是其区别于两汉经学的重要原因。

三、 嫁接而非移植――音乐美学的“华化”是否已经完成?

对照前述佛教哲学从印度梵文语境转换至我国古汉语语境,并最终成功的漫长历史过程,除去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和政治经济环境的作用,可以发现同一思想体系或学术系统在不同语境间转换并最终生成的几个步骤:

1. 以新语境和原语境中相关联的因素进行对接与理解(时常是某种“误读”);

2. 对原语境中经典的较为系统、严谨而全面的翻译与介绍;

3. 由新语境对翻译后的经典(汉语语境化)进行解释与阐发;

4.原语境中的学术系统已经消失或发生重大转向;但新语境中的学术系统依然保留了原语境的基本内容、方法与范畴,并在这一新语境中进行独立的创造和传播。

如果说,音乐美学的汉语语境化并非简单地将西方音乐美学移植到中国,而是一种外来学术系统和中国固有的音乐思想观念成分的嫁接,则佛学“华化”的经验完全适用于音乐美学当下的处境。那么反观当下汉语音乐美学的学术状况,是否符合这几个要件呢?

和音乐美学的另一个母学科――美学一样,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系统中有着与之相关联的丰富素材与研究对象,但直到20世纪西风大量东渐之时,音乐美学才开始在汉语的语境中立足发生,这是因为: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中并无西方近代美学学科得以确立的诸多核心范畴、方法与视域,中国古代音乐的文化特质与音乐存在方式也与近代西方有着极大不同(不同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美术),很难以美学的方式加以概括。质言之,尽管中西哲学思想和美学系统本身存在各方面的差异,而由于音乐文化上更大的鸿沟,使得中国古代音乐思想与西方近代音乐美学的差别更为明显。从理论上看,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是可以继续发展的(犹如中国古代社会一样),但由于种种外部原因,这种发展被必然性地中断了,其大量内容被新兴的汉语音乐美学这一新学术系统所接纳、收容与考察(这具体体现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不是中国音乐思想史!――这一汉语音乐美学下的子学科)。然而,由于中国学术思想的近代化过程并非一边倒的“西化”,汉语音乐美学发展过程中,1980年代之前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余脉亦与之发生反动并交锋(在1980年代出现的“音心对映论”大讨论其实正是这样的反应), 犹如佛教传入中土时出现的神灭、神不灭之争一样,这样的交锋有效地实践了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系统与华化过程中的西方音乐美学系统中相关联因素的对接,最后以“交相胜、还相用”的辩证形式沉淀在了汉语音乐美学的学理机制之中,为这一学术体系的中国化打下了最初的印记。当然,中国社会本身(包括音乐文化)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美学必定会不断反映出这种变化,在西方事物大量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传统音乐思想无可避免地将进入转型期,其被汉语音乐美学所接续至少在现今,已是某种事实。目前,至少在非音乐美学专业的音乐学者来看,音乐美学这一学科较为成功地(相对于音乐学其他分支学科)实现了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融合与渗透,这表现在中国音乐思想史的丰富研究成果以及运用西方音乐美学的某些概念与范畴开展的针对中国当代新音乐作品的评论与思考,尤其是后者,成为音乐美学这一学科在汉语语境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支撑,并实现了学科研究对象的具体的形而下内容的文化背景的置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中国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学理性的基石。

就对原语境中经典的较为系统、严谨而全面的翻译与研究来看,汉语音乐美学是较为落后的(尤其相对于汉语世界中一般美学哲学的学科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学术话语的建构和学理基础的稳固。即以《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辞典》(2001版)“Philosophy of Music”)词条后所列的参考文献而言(该词条及其文献的规模在该辞典中远不能说是最多的),大多数都没有中译本(相当一部分著作的中译本还是作为一般美学哲学经典被译介的),相当一部分文献甚至没有在汉语音乐美学界被引介过(当下我国音乐学分科中,亦无“西方音乐美学史”或者“西方音乐思想史”的专业),像已故何乾三教授译伦纳德・迈尔《音乐的情感与意义》、于润洋教授的《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杨燕迪教授译达尔豪斯《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这样的学术成果在汉语音乐美学界还是不多见的。相对于佛教哲学经典的翻译,汉语音乐美学界对于西方音乐美学经典成果的吸收就更觉有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当然不全怪我国的音乐美学家,而是由我国音乐学的整体研究水平所决定的。但在西方文献引入较为匮乏的情况之下,中国学者运用音乐美学理论研究音乐文化现象,就有可能出现道安门下“格义般若”的问题,最终仍不免发现“取真经”的重要性。因而,在当前的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加大对西方经典音乐美学著作的翻译(特别是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音乐美学”占主流的时期)与对西方音乐美学史的系统研究应该是重要任务;而就此观之,音乐美学作为学术系统真正实现“华化”还处于进行时,而非完成时:玄奘的时代似乎还未来临。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英文歌曲,英语教学,功用,应用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跨越国界、超越语言和文化,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共鸣,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英文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丰富的内涵辅助着英语教学。这在儿童、少儿学习英语的阶段尤为突出。教唱英文歌曲成为英语学习启蒙阶段的重要内容。通过“ABC song”、“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Jingle bells”、“Happybirthday”的学唱,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英语建立起了良好的印象。然而,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目的的变化而逐渐被教师忽略。事实上,由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教师更应该利用英文歌曲来激发、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学习。

值得高兴的是,笔者发现部分大学英语教材如华东师大编辑出版的《Step by Step》、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以及上外编写的《In And Out》中都有英文歌曲相关内容的设计。国内一些高校甚至将英文歌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如嘉应学院在2003年就推出了英文歌曲课程,并在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效果良好[1]。因此,英文歌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也必须占有一席之地,它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下面就对其理论依据、功用及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加以论述。

1.理论依据

1.1 生理学原理

神经生理学相关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半球具有语言中枢,主管抽象思维和对语言的处理和语法表达,如词语、句法、命名、阅读、写作、学习记忆、数字、逻辑、思考、判断等能力,被称为“知性脑”。而作为“艺术脑”的大脑右半球则与空间技巧相关,如对三维形状的感知、空间定位、自身打扮能力、音乐欣赏及歌唱等。学习英语可以激活学生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使其兴奋。听唱歌曲则激发大脑右半球的功能,使学生感受到快感。而将英语学习和听唱歌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左右大脑都处于兴奋状态,既有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又使学习在音乐声中成为一种更愉悦的体验,还有益于开发大脑的潜能。

1.2 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受控处理和自动处理是执行任务的两种处理方式。在语言学习中,这两种方式主要体现在“学得”和“习得”上。习得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指学习者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学得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学习语言规则的过程。Krashen[2]认为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习得要比学得更重要。而将英文歌曲应用到教学中正是使学习者在无意识的重复的听歌中强化语言知识,使其能够自然而然的习得,实现语言学习中的自动处理。

1.3 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智能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得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3]。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包括语言、数学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自然观察八种智能。他们相互独立又彼此渗透。其中,音乐节奏智能是人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乐等的能力。音乐可以使人减轻压力,愉悦心情,并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美的享受。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脑机能最为活跃,工作效率高,记忆功能显著增强。因此,教师合理地运用音乐活动在发展学生音乐智能的同时,又能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他们语言智能的发展。

1.4 暗示教学理论

保加利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罗札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认为,音乐可以使人放松心情,发挥想象,是可以使人调整到在“适当的大脑波长”上学习的有效手段。处在这种波频下的大脑能够积极有效地接收外来信息,进行其进行快速处理和学习。此时学习到的知识记忆特别持久稳固,不易遗忘。相关实验数据表明,有音乐相伴的教学比无音乐伴随的教学在记忆有效率上高出2.17-2.50倍。显然,音乐能够极大地推动语言学习。

2. 英文歌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功用

2.1 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营造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英文歌曲,无论是经典老歌还是流行金曲,大都旋律优美,节奏感强,再加上歌手声情并茂的演绎,总能带给人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放松愉快的同时,也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优美的歌曲可以为沉闷枯燥的课堂注入活力。围绕歌曲所开展的活动既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拉近师生距离。

2.2 综合提高学生语音、词汇、语法、听说等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歌手在演唱英文歌曲时运用了大量的连读、略读、重读、弱读、节奏等技巧。学生边听边学,能提高其语音准确性和辨音能力。听说不分家。语音准确度和辨音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听力能力的发展。同时,歌词也是最地道的语言的直接反映,学生能从中学习到很多适用于真实语境下的口语表达。另外,多样的歌曲题材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可见,英语歌曲融合了语言学习中的语音、词汇、语法、听说等多个方面论文网。沉浸在优美的旋律和歌声中应用,学生可以同时提高发展多方面的技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2.3 了解西方文化,培养文化意识

歌曲除了承载语言信息外,还是西方文化的有效载体。英文歌曲的题材广泛,涉及了生活、爱情、友谊、宗教、政治、节日、战争、自然、死亡等,直接地反映了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生活面貌、人文风情等。因此,对文字背后的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帮助学生透彻地领悟语言的深邃内涵,掌握英美人士的思维方式。同时,这也能激起学生的文化意识,自觉地将中西方文化尽行对比,并有意识的在语言学习中充分考虑文化所起的作用和带来的影响。

2.4 提高修养、陶冶情操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因而,英语教学绝不是简单的语言教学,它还承担着如何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任务。把英文歌曲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因此,英文歌曲不仅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4]。

3. 英文歌曲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 语音教学

语音一直以来是困扰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一个老大难问题。英语语音系统中独特的发音方式和韵律感的语调与汉语的发声和四声语调有很大不同,致使许多学生发音不纯正,说英语时带有浓厚的汉语腔调。英文歌曲中含有地道的发音和大量的连读、略读、重读、弱读、语调等技巧,是学习和纠正语音的好素材。如学生可以通过Mariah Carey的歌曲“Hero”重点学习连读的技巧。(下划线部分表示连读)

There’s a hero if you look inside yourheart. 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 of what you are. There’s ananswer if you reach into you soul. And the sorrow that youknow will melt away.

该曲歌词真切、曲调悠扬、催人奋进,前六句就出现了大量的连读现象。Look inside、afraidof、an answer、reachinto、melt away的连读属于辅音结尾的词与紧跟着的以元音开头的词的连读。What you、that you的连读是语音的同化现象。学生反复听读并哼唱,有利于纠正语音,形成地道的英文发音,同时也能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

3.2 词汇、语法教学

Eken曾说过,音乐可以用来操练词汇[5]。英文歌曲题材多样,涉及面广,大量的单词、词组、惯用语在歌曲中复现。如上例中提到的“Hero”的几句歌词中就含有soul、sorrow、melt away等词汇。学生通过歌曲的形式来学习这些词汇,印象深刻。再如Westlife的歌曲“Season inthe sun”第一句就出现了惯用语black sheep。经过教师讲解,学生懂得它是“害群之马,败类”的含义,而不是字面意思“黑羊”。此外,一些语法现象也会在歌曲中反复出现,有助于学生语法知识的巩固和理解。Richard Marx的“RightHere Waiting”可以用来操练将来进行时;Delta Goodrem的“Bornto Try”中含有大量的定语和宾语从句;The Beatles的“AllYou Need Is Love”可以用来巩固被动语态和过去分词。

3.3 口语、听力教学

地道的语音,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都为学生的口语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英文歌曲中大量生活化的口语表达可以使学生学到大众化口语,如wanna (want to)、gonna (going to)、 gotta (gotto)。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课前收集和歌曲相关的信息,课上进行交流讨论。英文歌曲除了有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外,还是锻炼听力的好帮手。歌曲速度不一,适合程度不同的学习者。对于听力水平一般的学习者,“Moon River”、“Colorsof the Wind”、“Yesterday Once More”之类的歌曲为上选,语速适中,吐字清晰,节奏规整,这类歌曲能给听者信心,提高听力水平。如果听力水平较高,可以听听Rap说唱音乐。如教师可以播放流行曲“Lonely”,通过听歌填词,回答问题、听写歌词等来锻炼学生的听力。

3.4 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不可分,二者相互依存,而英文歌曲恰恰是二者的完美融合。除了对上述的语言层面的学习有所促进外,歌曲还可以成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扇窗。在文化导入,介绍背景文化、深化主题上,教师可以深入英文歌曲挖掘文化瑰宝。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为例,在学完第三册第一单元Love Without Limitation时,可以让学生欣赏Luther Vandross的“Dance WithMy Father”,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浓浓的父子情,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讲授第四册第八单元的美国奴隶制度,黑人渴望获得平等、自由时,可以播放Michael Jackson的“Heal The World”。歌曲呼唤世界和平,创造美好世界的内涵深化了文章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四个方面的教学并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的。教师可以利用一首歌的学习来综合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及文化素养,做到一举多得。

4. 结语

马克思曾说过,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莫勒也认为歌曲和语言都是传达意义的声音,并在音调、重音、节奏等方面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6]。英文歌曲作为语言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多个层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积极地辅助英语教学。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音乐素养,把歌曲恰当地引入到课堂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博.高校英文歌曲教学探讨[J]. 内江科技, 2005(2), 36.

2.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3.Gardner, H.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Intelligences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4.黄赤强,张育琴.经典英文歌曲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中的应用[J]. 海外英语, 2011(1), 22-23.

5.Eken, D. K. Ideas for using pop songs in the Englishlanguage classroom [J].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996, 34.

6.Mora, C. F.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melodysinging [J]. ELT Journal, 2000, 54(2): 146-152.

第11篇

摘要:教育是提高我国整个民族素质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全民族教育的基础。而加强儿童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建设,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

关键词:小学  英语矫饰   专业素质

目前,我国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已基本普及,而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因此小学英语教师任重道远,不可小觑。基于小学阶段英语教育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指从事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方面素养的总和。本文所探讨的专业素质主要指英语专业知识、英语教学相关的理论素养、英语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四个要素。

一、 英语专业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 的基本内容。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对于从事未来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未来英语教学的保障。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教师向学生传播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等专业知识,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水平,以适应教学的要求。同时学习外语起始年龄早最主要的优势是在语音方面可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儿童语言模仿能力强,有较好的语音能力,但准确的语音、语调只能通过模仿准确的发音而获得。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语音纯正、语调活泼、优美。因为孩子一旦模仿了不合格教师的语音,错误的语音、语调一旦形成,纠正起来要比从头学难得多。为了不给中学,以及今后的英语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技能尤为重要,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过语音关。

二、理论素养  就理论素养而言,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现代外语学习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一)外语学习理论  小学英语教学要科学化,要符合外语教学规律。外语教学本身有其特殊性。教师要了解影响外语听力理解的因素,采取适当的听力策略;了解外语词汇教学的最佳途径;了解外语语法教学的适宜方式;了解外语教学中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性等等。因此教师要了解最新的外语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特殊性有清醒的认识。小学英语教师还应了解语言教学中的流派,了解一些教学法,如直接法、听说法、情景教学法、交际法、全身发应法、整体语言教学法、等产生的背景及其长处与不足。

(二)教育心理学  教育具有科学性,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素质教育更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心理学理论的指导。小学英语教育的重点应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学习英语的机会,打下较好的基础,这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正确学习方法的掌握。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引导有益的英语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提高学生素质。

小学英语教育要适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儿童的大脑没有固化,短时记忆能力强,有一定的归纳推理能力。自我意识不强,活泼、好动,勇于表现,学习主动性强,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必须从枯燥的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 要通过适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 如英语歌谣、英语故事、角色扮演、英语短剧、英语游戏等,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语用环境, 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 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这些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熟悉教学规律及原则, 才能使英语教学达到最优化。

(三)课程理论  了解课程方面知识是未来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素养。因为小学课程是基础中的基础,身心各方面都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儿童远远没有定型。掌握课程理论对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英语有极大的作用。

三、教学能力

教学技能是评价教师的核心技能。儿童英语教学技能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儿童英语教师的基本功,如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教态、教学语言、板书设计、绘制简笔画、演唱英文歌曲、讲英语故事、表演英语短剧、教案设计等等;另一方面是儿童英语专业教学技能,即如何再英语字母、语音、词汇、句型、情景等教学内容上发挥教师的基本功,展开形式多样、活泼新颖的教学活动,培养儿童听、说、读的能力,同时激发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

儿童英语教学技能包括:英语字母教学技能,英语语音教学技能,英语词汇教学技能,英语听力教学技能,英语口语教学技能,英语游戏教学技能,英语歌曲、歌谣教学技能,英语故事教学技能,儿童英语教师备课技能,课堂教学管理技能。

四、教研能力

由于教育活动是极具个性的实践活动,所以,小学英语教师除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小学英语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指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收集到的小学英语教育事实材料,依据一定的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研究,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揭示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

儿童英语教学科研的目的和意义在于:

(一)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

(二)有助于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以上所讨论的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四项专业素质。要做一个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 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小学英语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为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现代的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以及教研能力的教育家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张志远.《儿童英语教学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2000年8月第1版

2. 李延安  荆戈  马跃.《教育学》.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 2001年6月第1版

3. 刘焱.《学前教育原理》.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4.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里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第12篇

【关键词】韩语 中文 发音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54-01

一、韩国语与中文的差异

1.中文发音

在中文中,影响发音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声母、韵母以及声调。普通话共分为22个声母,其中三个为双唇音,三个舌尖前音,四个舌尖后音,一个唇齿音,三个舌面音以及三个舌根音。韵母共有39个,主要类别有单元音韵母、复元音韵母、前鼻韵母以及后鼻韵母。中文的声调有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以及去声。

2.韩国语发音

和中文不同的是,韩国的语言没有声调,辅音和元音是韩文两大组成部分,此外“辅音+元音+收音”的形式也是韩文的常见形式。在韩国语言文化中,当没有收音节时,我们称之为开音节;当有收音节时,我们称之为闭音节。处于礼仪的需要,韩国语言中有很多对人的敬称呼,成为敬语。针对不同的对象,所采用的敬语也各有差异,通常在谓语中体现。此外,韩语中采用的是拼音音节文字,只要能说出来就能把文字写下来,韩国人书写文书时都要留一个空格,这和英语的表达方式类似。

二、韩国语言发音纠偏

在韩国语中,轻唇音f[f]是不存在的。对于韩语的初学者,往往会感到发f[f]很别扭,这也是由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所导致的。很多人会将f发音成为双唇音送气清塞擦音p[p’],主要原因在于韩语中也有一个音类似的音色。部分韩语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和中文相同。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是,韩国语言中不存在所谓的双唇和齿唇等两套声母,此时,很容易将p和f混淆。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f和p是韩语学习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之一,曾经困扰到许多学生,对此,也成为韩语教学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

从教学经验来看,发音误差主要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知道发音位置,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其二是知道发音方法,但是没有找到正确的发音位置。无论是哪一种误差,都会导致韩语发音不准。

三、韩国语发音教学方法及其措施

从上文中我们不难看出,韩语和中文还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其因素来源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也来源于日常习惯中的潜移默化。然而,无论怎么演变,想要学习韩国语的第一步便是学会正确的发音方法,先读准字音,再在交流和沟通中体会韩国的语言文化。为此,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由于韩国语是母语之外的第二门语言,受到母语的影响,学习韩语时难免出现混淆的现象,形成“不土不洋”的尴尬局面,母语和第二语言的混乱状态是制约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瓶颈,不仅仅是在韩国语言中表现,在其他外语的学习中也有体现。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学生离不开对教师发音的模仿,一般采取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正确地发音,纠正学生在模仿发音中的位置误差和发音误差,教会学生正确的发音。建议教师借助于多媒体以及相应的图片来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舌位以及唇形。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进行韩语发音,还应该注意母语的迁移。将韩国语和中文相互对比,解析两者的异同点。在学习的顺序方面,建议从与韩语发音相似的韩国语发音学起,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开始较快的接受新知识,在和汉语的联系中找到学习韩语的乐趣。然后,再教导学生发较难的音。在此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部分学生受汉语影响不能准确发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从而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

3.和一般的教学不同,韩语的发音教学更多的注重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有主有次,把握有度。可以在较快的时间内将所有的语音都讲述一遍,学生则采取跟读的形式。对于学生发音不准的词语,教师可以重读,通过反复纠正,不断练习的方式,对韩国语发音逐一突破。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仅仅短暂性的记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注重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在每一次教授新单词之前,巩固以往的学习内容,查漏补缺。

4.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会发音,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学习语言是为运用语言而服务的。因此,学生在学习发音的过程中,还应该练习听音和辨音,将语言的用处以及用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简答的说,即听、说、读、写等步骤要同步进行,听是为了听懂对方的意思,说是为了将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传达给对方,读是为了了解对方更深层次的文化,写则是为了实现更高层次的交流,从而在反复练习中不断加强自身的韩国语言水平,真正达到学习韩国语言的目的。

小结:在语言学的大力发展下,韩语教学蓬勃发展。随着对外语教学的深入研究,我们找到了韩语和中文之间的异同点。汉语的学习可以对韩语发音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能够起到干扰作用,关键是寻找一个平衡点。对此,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中韩文化的异同点,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练习,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交流和沟通中,从而在实践中补充理论的不足,在理论中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使自身的韩语水平更上一层楼,而这也是广大学生学习韩国语言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艳敏;汉韩辅音系统对比及韩语语音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李得春;韩国汉字音韵母系统的几个特征[J];东疆学刊;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