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

时间:2022-06-27 23:22:06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1

1“实践-服务教学模式的体系”的建构

1.1体系定位确定活动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参与操作,先自学,然后自己动手做,深入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发掘其探究的科学思路,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具体来说,负责课程开发实践的老师,组织安排练习,提供指导的具体问题,包括实践活动中需要的信息,实践活动完成的场所和其他对象确定。采取切实可行的研究对象,实践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为模拟实践,即让学生拆卸检测学校退休的办公及教学设备。其二为是实际的做法,即学校运行操作和维护现有的设备完成实践教学。这两种实践形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使教学与实践实验之间的差距降低,另一方面也变相地增加了学生的毕业的就业比例。

1.2建立可行性的体系这个体系包含四个部分,第一,学生的实践诉求较强;第二,学校的实践教师队伍充实;第三,学校的退休办公设备和教学设备的数量足够用;第四,扶贫教学实践。学生应掌握相关的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熟悉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的分析和设计;掌握获取、处理信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备基本的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能力。

2实践教学过程

通过在模拟实践的舞台,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①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大学的第二学期开始进行,在实践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的相关资料和网络,涉及到结构、功能和原理自学的原则控制肢体行为调查为基础的学习,掌握原理为目标的原则。②对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自己熟悉的设备,熟悉操作规程,控制过程的各种功能。通过教学活动的实践服务,其不单单提高了学生的实用技能,使得课堂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学生的视野也得到了拓展,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高。其次,学生通过在农村小学和中学教育的贫困支教过程,了解目前的人才在实践技术方面的不足,积极在农村中实施和应用技术实践,教导不仅支持教育实践,同时也为学生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检验测试的机遇。

3评测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五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并且这种评定要有可操作性,主要是定量分析。有些活动是要一定的记录的,如规章制度和各种实践活动报告书以及活动记录;实践技能则需要进行检测,一是可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设备设置、处理问题,定量考核记分。二是利用第二阶段的实践-服务,对于前期实践的效果采用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来检验记录安排任务量和完成任务量的百分比,再加上学生自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点。

4结束语

通过五个学期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进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践-服务教学模式”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实施。

作者:张丽玲单位:新疆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电子技术课程 整合 教学设计

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从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企业对电子专业人才的要求等方面来看,研究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本研究试图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建设数字化的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具体来说:(1)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3)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1、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在虚拟逼真的实验环境中,电子技术课程以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为核心,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课件等方法手段把实验内容或实验现象以一个个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历史知识经验和个人情感等因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问题出发,有目的、有选择地对教学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进行搜集、分析、整理、组合,从而建立自己的学习资源库;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案,并在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验证,获得相关的数据或答案,以验证自己的方法或方案是否正确,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2、教学环境的创设

当前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应用,为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硬件环境。数字化硬件环境建设主要是建设能支持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设施,包括各种教学媒体,校园服务设施,各种配套的教学、管理、实验实施等。首先,在电子技术室的每个实验工作台配上一台多媒体计算机,并把每台计算机用网线连接起来,形成实验室LAN,然后与校园网相连,实验室LAN通过校园网与网络连接起来。在网络的环境下,处于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之间是连通的,可以相互间进行通信与访问。

(2)软件环境。在硬件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在校园网上建立具有开放性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此虚拟电子技术平台不但能实现教学管理和电子实验,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和探索的工具、交流渠道、信息资源等。

3、教学内容的重构

针对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特点,在认知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对实验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呈现方式进行重构,以利于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4、实验内容

(1)组织形式: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遵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个知识点以问题或任务的形式呈现,将知识点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及建议性的学习方法等信息附加在其后。这些内容的有机组合能促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内容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2)实验类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把电子技术分为两种类型:基础实验和设计实验。基础实验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基础,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专业素质,为综合实验打好基础。设计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主动创新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的搜集、分析、整理、应用等信息素养。

5、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分为真实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真实实验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的电子技术中,以学生为实验教学主体,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按照自己为解决问题设计的方案、设想或猜测等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使用真实的实验仪器设备和电子原器件等建立实验电路进行实验,以验证方案的设计、设想或猜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虚拟仿真实验是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虚拟电子技术平台的电子技术中,以学生为实验教学主体,从解决“问题”出发,学生按照自己为解决问题设计的方案、设想或猜测等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在网络环境下,由虚拟仿真技术生成的一类适于进行虚拟实验的实验系统中,包括相应的实验环境、有关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对象和实验信息资源,学生利用相应的虚拟实验资源建立实验电路进行实验,以验证方案的设计、设想或猜测,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由于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只要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中利用系统提供的实验资源建立实验电路即可进行实验,不受现实器件和仪器设备的约束,省去了器件的购买、电路的制作与调试等时间,不必担心器件与仪器设备的损坏,缩短了实验周期,降低了实验费用和损耗,大大提高了电子技术的效率。而且仿真技术允许实验者按照要求设计自己的元器件,使仿真实验能实现与最新技术、器件同步,是现代电子技术最常用的一种实验方式,是各种电子设计方案、电路可行性、电路合理性等分析验证的主要方式。

6、教学的调查与反馈

教师要定期对学生就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相关内容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过程,了解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为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和有效的数据。教师也可以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就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或电子产品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以确认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以便进一步改进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桑新民 建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文化与教育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3

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经过20年发展逐渐稳定、成熟,为了全面了解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情况,笔者对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现状有一宏观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数据来源

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探索数字信息的完整,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法规体系的学科,其目的是保持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对于整个期刊出版业来说,核心期刊具有示范作用。研究核心期刊对于发展科学事业、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按核心期刊表分类的中文核心期刊涉及到档案事业类的有9种核心期刊,即《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以及涉及到非档案事业类的其他10种核心期刊,即《档案》、《湖北档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借助电子查询,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主题为检索方式,以“电子档案”、“保护”、“修复”为主要检索词,精确匹配,统计了1994-2013年中国知网的19种核心刊物上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本文分析的依据。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19种核心期刊共发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学术论文108篇。

二、统计分析

1.研究发展历程分析

1994-2013年20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逐年统计结果表明,年度论文数有较大的波动,见图1。波动曲线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表明了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从1994到1996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酝酿和产生,是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除《湖北档案》外,其它核心期刊尚未涉及电子档案保护或者电子档案修复相关研究,包括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在内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也很小,因此,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为数不多。

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经过90年代中的低谷期后,步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图1表明,自1997年始,相关核心期刊刊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持续增多,在这一阶段,年均3.5篇。这表明,1997年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明显超过90年代中的研究力度,呈现出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从2003年初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在2012年形成了一个高峰。图1的曲线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一直持续稳定地增长,在近几年达到了顶峰。统计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年均7.8篇,比前一阶段年均增加论文4.3篇,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繁荣时期,近几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达到了高潮。

2.核心作者分析

从本文统计的108篇论文的作者组成来看,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支由大学教师、档案局档案保护工作者、研究所档案科研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力量。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之所以硕果累累,与他们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在这个不断壮大的研究队伍中,以辽宁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学术骨干是这个队伍的核心,组成了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统计表明,核心作者人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数为2.7篇,最高达6篇。

3.来源期刊分析

由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第一,在20种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总体看来,只有《北京档案》和《档案学通讯》两种期刊20年中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数量基本稳定,没有出现“0”发文现象。这表明,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尚未趋于常态化、理性化,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的不稳定性。

第二,《兰台世界》、《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与《档案学研究》4种期刊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数量居多,这些期刊学术研究性和理论性较强,对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较为关注。

第三,从年度论文数量分布来看,《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中国档案》自1998年以后发表数量逐渐增加,可能与这些期刊对电子档案保护类论文的重视不无关系。

第四,《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8种期刊近二十年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发文量上均稳中有减。分析其原因,由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保护研究工作对于保护技术学者来说还是个巨大挑战,处于潜心研究阶段,因此公开数量暂时略有减少[2]。

4.论文内容分析

依据搜索到的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所包含内容范围,及现有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结构,我们把108篇论文分为九大类,按年度进行相关统计。

从研究内容来看,在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不仅涉及到前人的研究、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相关内容,而且还更多关注了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电子文件的安全、长期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的比较、数字化技术保护等问题。但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例如在2009-2013年,虽然论文发文总量有所增多,但是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方面,发文数量却减少,这体现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从侧面折射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3]。

从研究类别来看,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和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是1994-2013年期间关注较多的内容。例如,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方面36篇,占到总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近33.3%,档案保护技术发展方面19篇,占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17.6%。

从研究热点看,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成为近年来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和保存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对象,但鉴于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不足和法律地位尚待明确,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保护必然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和电子文件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

三、总结与思考

尽管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的头二十年内硕果累累,但是仔细分析却也仍然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对国外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吸收不多、与国际电子档案保护界接轨缓慢、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科学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较少、专业分工程度不高、电子档案保护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深度不够等等。这是不可忽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可以说,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21世纪今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在上述论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发展的几个方向,旨在分享、交流,共同促进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向前发展。

第一,深化现有研究。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是一个深化、持续的过程。在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如在电子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上方面不断创新、研制更加有利于延长电子档案寿命的材料,针对材料性质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管理研究方面,更加突出非技术因素的作用。

第二,数字档案及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建设。档案数字化及数字档案的网络化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服务的新模式,也是保护珍贵档案原件的根本措施,包括数字信息档案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保护、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可存取性保护和数字信息档案载体保护三个方面。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特点;发展方向

由于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已深入到社会上各个领域,人们吃穿住行都已无法与信息技术分离,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重要性,人们应在深入了解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同时,掌握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动向,使得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1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概述

所谓“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指以“信息化”为核心,使电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一种处理图像、文字、声音、数字以及各类信息的手段,并可根据所收集信息进行整合、储存、传播、加工以及获取的技术形式。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包含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由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涉及范围较广,使得我国许多行业中都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例如计算机产业、设备制造业、微电子产业、元器件制造产业、专用信息应用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行业以及软件业等。

2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特点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而为了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也应顺应社会发展潮流进行创新与发展。我国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集约化特点,其中“智能化”是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能够运用虚拟程序展现人类感知与思维,并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集约化特点,对电子设备感知的内容进行科学处理分析;其次,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具有网络化、数字化特点。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中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全世界的沟通发展变得“无边界”,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发密切,适合经济全球化下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具有数字化优势,使得人们在沟通交流中形成的信息资源,可以运用数字化手段传输到电子设备上,并同时运用数字化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编制、储存,使得人们无论何时想获取资料都可以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搜索、查找,有利于网络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人们无论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对所需材料进行搜索,极大程度方便了社会各界的生产与生活。

3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动向

3.1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动向简述

电子信息技术于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期十九世纪末开始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电子信息技术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并以“应用范围广、发展速度快”为二十世纪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主要特征。在世界贸易组织设立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态势已成国际经济与社会相融相通的必然形式,因此步入二十一世纪的电子信息技术为了适应世界发展,此时的电子信息技术已进入“微电子技术”时代,以因特网与计算机的普及与完善标志信息型社会的确立,使得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已不局限于对计算机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上,在工业、科学、医学、通信、国防等方面都有应用与发展,更深入发展到人们身边,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3.2未来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动向概述

(1)技术若想得到长远发展,其根本在于自主研究,不能只依赖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因此未来我国信息技术将以实现“芯片设计自主化”为发展动向,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硬件设施奠定坚实基础。(2)通过研究现今电子信息系统级语言发展动向,使得电子信息语言应在SystemC和Suoerlog这两种先进验证语言体系中进行抉择,这涉及未来电子信息企业创新与投资方向。(3)继续加强“HDL”(一种硬件描述语言方式,用以制作数字电路)深入发展,并以提高HDL仿真性能与综合性能为发展动向,使得我国在引入世界上先进发展经验的同时,最终可以实现自主生产知识产权相关公司的确立。(4)为了使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得到保障,国家政府应在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不断给予政策、法律的支持,使得电子信息技术能在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下,实现信息技术从创新研发到投入生产的立体化发展模式。此外,信息技术若想发展除了吸收外来先进技术手段之外,我国应积极培养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从而为实现电子信息自主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3未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动向技术代表

3.3.1云计算未来发展信息技术“智能化”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追求的终极目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云计算”。云计算概念最早于2006年被谷歌率先提出,随后云安全、云存储、公共云等概念应运而生,并深入影响着人们生活。由于云计算发展时间较短,是一种运用分布式计算机进行资源整合、处理、计算、储存的新兴计算模型,促使云计算迄今为止仍没有明确、统一概念形成,而发展方向也有多种可能,因此未来信息技术发展中必定有云计算的身影。3.3.2光电子技术未来发展通过当今信息技术发展应用发现,相较于电子显示光电子逻辑在运行较为复杂程序时优势明显,光电子技术是最大型电子显示驱动下程序运行处理能力的1000倍左右。因此,在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动向上,对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同微电子技术结合应用,将成为创造出运行更高速、容量更大、涉及范围更广新型光电集成系统的主要技术支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是时展的助推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持,是人们生活不断完善的技术保障。因此,我国应不断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完善信息技术领域管理机制以及给予资金支持,从而实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洲.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J].企业导报,2015(11):89-90.

[2]丛日新.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消费电子,2014(10):88-88.

[3]陈力宁.现代化生活中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浅谈[J].中国新通信,2016,18(24):80-80,81.

[4]龚成.论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08):197-198.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电子政府;概念;功能;价值

网络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先近生产力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信息与通讯技术与国家上层建筑的结合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的各国政府再造改革运动,产生了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电子政府最早起源于美国副总统戈尔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提出的“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运动,随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业开展了电子政府建设。我国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建设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学者的理解不同有很多称法,如“电子化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政府”、“数字政府”和“虚拟政府”等。但是电子政府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合理的学科名称。

一、电子政府概念与内涵

学者们对电子政府定义的差别,直接原因是对ElectronicGovernment翻译的不同理解。根据学者们对电子政府的定义可以把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技术平台和功能作用把电子政府的概念分为三类:服务论、技术论和改革论。

(一)服务论观点

服务论观点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即批判和改革科层官僚制政府本位以民众为顾客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思想,注重强调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认为电子政府是为民众提供信息资源及服务的虚拟政府。张成福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是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以上是服务论的观点,服务论着重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

(二)技术论观点

持技术论观点的学者多是从信息与通讯技术、网络平台为出发强调技术的作用,多注重研究电子政府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办公自动化倾向于电子政务方向。汪玉凯认为电子政府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葛笑春认为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对传统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张锐昕和黄波认为电子政府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1技术论观点主要是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建设成果,崇尚工具理性。

(三)改革论观点

持改革观点的学者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再造,重点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网络化平台上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构建政府管理体系。张志清认为的电子政府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刘宝润认为电子政府由政务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影响和推动,促使政府机制和体系重组,而形成的适应电子化、信息化需求的政府结构形式,实现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核心内容是建构一个虚拟状态的政府及其部门结构体系。许希亮、常春芹认为所谓电子政府通常是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政府,确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作模式。改革论观点强调通过改革从传统政府转向电子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政府模式,从内在本质上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公平和服务品质。

对电子政府的不同理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对电子政府从价值趋向、技术平台和作用功能不同认识构成的。可以认识到一点,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讯和互联网为技术平台构建的。他完全不同于现实中的实体科层制政府,他具有虚拟性,强调网络化、信息化、数值化等特征,强调信息技术的执行功能。在他的背景环境下必然存在信息与网络化的高度发达的虚拟社会。所以电子政府的构建完全取代实体科层制政府治理现在社会把政府的功能延伸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讨论电子政府必定把他的背景上升到网络社会的范畴。电子政府具有技术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思路,而制度主义是起主导作用的,也就是说制度按照自己的规则运用技术。技术和制度之间的护理效果不是直接的和结果性的,而是复杂的和高度依赖的。所以电子政府构建应该考虑如何把信息和网络与制度和组织相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和制度紧密结合的规范与规则运行的政府模式,而不是讨论如何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导追求工具理性,更不是忽视制度与技术结合或制度磨合把现有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硬搬到网络社会中。所以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的管理过程和信息采集自动化,重组政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重建行政职能、政府组织、构建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提供高品质服务,追求民主、效率有回应力、负责任的政府。

二、电子政府的作用

电子政府是科技创新和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他具有虚拟性,因为他服务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中。他也具有实体性,因为他具有组织结构、制度基础、服务站点和人员支持。电子政府的功能打破了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的束缚、部门的限制和行政区划的阻隔,形成“无缝隙政府”,最直接的可提供7*24*365在线服务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政府的服务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由于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填补了传统政府模式缺乏监督的弊端。

(一)电子政府对传统政府组织的冲击

电子政府创新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行政价值观的重构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宏观背景下诞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官僚制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漠视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颜雅英、庄锡福在《电子政府是抑制之良策》中指出电子政府通过发挥以下功能:(1)电子政府促进民主;(2)电子政府抑制行政膨胀;(3)电子政府促进规模适度政府的建立。从而克服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阻碍,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层次繁多、互相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等诸多问题,最大程度地消除顾客使用公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成本,成为抑制的良策。

(二)电子政府的基本功能

电子政府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后的政府,他也具有发挥政府功能作用为民众提供服务和治理网络社会的功能。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的功能有:(1)提升政府信息资源水平,(2)重建政府组织体系,(3)改进政府决策模式,(4)再造政府业务流程(5)优化政府人才结构。张成福把电子政府的功能归纳为:(1)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2)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3)提高政府的反映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4)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提高政府效率;(5)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

矛盾总是存在两面性,电子政府构建可以扩展政府的服务功能,填补传统政府治理中的缺陷,但是也由于随着民众参与治理的程度提高和网络的无边界信息资源丰富易获取性、治理客体的虚拟性,给政府的权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削弱了政府的权力。电子政府推动了民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一方面网上过度的民主会产生民主危机。张锐昕、黄波认为网上过分自由的信息传输有可能引发民主危机,如果任由网上“自由”、“民主”泛滥,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不仅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失控,信息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导致政府失灵,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过度的民主也会滋生“无政府主义”。人们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有人可能会打着构建电子政府这一旗号,另有一番“心思”。因此,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民主的尺度。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政府运作中的运用创造了电子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科技及其工具理性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飞跃性变化。科技及其构造的工具理性就会成为一种针对所有人的异己力量,窒息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造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所以,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价值观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它自身蕴含的巨大力量。在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代表更多人利益制度之前,民主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电子政府也同样适合这种选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民主是会引发“无政府主义”。所以电子政府应该追求合理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对电子政府价值取向作了研究。

(一)电子政府的基本价理念

电子政府有着与传统政府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将导致传统政府理念体系的重大变革,推动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购和更新。李传军把电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为:民主理念、科学理念、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二)电子政府与公共价值观的追求

电子政府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同样追求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为实现公共价值观的重建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基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虚拟政府。因此电子政府也追求公共管理重建以追求人为中心、效率、责任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并重的公共行政价值观。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是网络政府

电子政府为网络政府提供了技术前提,网络政府则为电子政府塑造了价值的灵魂。在政府信息改革过程中应努力构筑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同时将公平、民主、参与等人类价值追求渗透其中以构建网络政府。纪丽萍提出:网络政府是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即在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上嵌入公平、民主、参与的价值,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网络政府。

(四)电子政府的基本价值追求与实现形式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公共权益、正当程序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趋向。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充分发展,使信息成为优势资源,事实上,信息归根接地是权力。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使信息很容易获取人们信息,并拥有权力,权力的产生必须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机制,民主就是最优选择。民主与电子化信息化结合产生了电子民主。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的最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民主和自由。也有学者以网络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平台研究电子民主(ElectronicDemocracy),提出电子民主是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势,宋迎法研究给出了电子民主的概念,认为电子民主是使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因此,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的网络和数字化建设,消灭“数字鸿沟”问题是电子民主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正是电子政府本身公平价值理念的体现。

电子政府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新公共管理范式构建,作为政府治理新模式它还是一个新领域。在实践中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经历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3).

[2]于凤荣,王丽.电子政府与现代政府之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01(11).

[3]赵雪.我国电子政府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8).

[4]李传军.电子政府的十大理念[J].湖北行政学院院报,2002(1).

[5]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J].新视野,2002(2).

[6]葛笑春.业务流程再造基础上的电子政府建设[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9).

[7]张锐昕,黄波.政府上网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

[8]张志清.电子政府建设与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6).

[9]刘宝润.对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概念的理解和关系比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报,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电子专业;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2-0000-01

一、信息化与电子专业课程教学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科技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主要表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技术不仅成为了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成为课程教学当中最重要的手段和方式。

首先对于什么是信息化教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还有的学者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不论是哪种学说观点,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即信息化技术是信息化教育实现其目的的一种有效工具和手段。

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课程教学的发展演变不仅仅受到文化的影响,同样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课程教学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动力。信息化技术同课程整合的实质是社会信息文化对当代课程改革、建设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过程,是信息化环境下传统课程体系和新课程体系及其文化重新建构的过程。电子专业课程教学作为课程教学的一种,也在不断实现与信息化技术的整合,信息化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也在不断推动着电子课程教学的发展。

二、信息化条件在电子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化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冲击,信息化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的时间、空间、资源上突破了限制。所以,信息化教学对于电子专业的教学来讲是有着巨大的优势。

(一)电子专业教学中使用了网络教学的方式。

电子专业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技术发展的延伸,各种电子设备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依托,比如网络协作、Web Quest模式等。通过网络这一新的媒介可以将很多信息和电讯展示出来,网络的使用不仅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扩展,同时利用网络查询到现在关于电子学科的前沿动态以及前瞻性内容。另外,随着各种智能型产品的出现,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进入这些产品的主页,将最基本的信息以及产品设计图的概况进行分析,这不仅节省了上课的时间而且可以使得同学们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在面对一个新的电子产品的时候能够联想起电子专业的相关基本知识。利用信息化教学可以很好的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学生心理研究,很多学生的集中时间只有15分钟,也就是说教师上课时如何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很多老师都是原封不动的将课本上知识重述一遍,这样既不能让学生很好的接受知识,很多情况下学生还会产生厌烦心理。但是,信息化教学搭配上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使用,在教授理论的同时,播放一些关于电子的一些图片及解说,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情境,使得理论的东西更加直观和易懂,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

(二)利用了网盘使得信息能够与学生共享,逐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标准的改变,我们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思维扩散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所以,信息的扩大与共享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网盘的使用能够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自由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电子专业教学中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主要是基于多媒体技术和投影技术将很多相关的图片、动画能够更加清晰的播放,这样很多东西就不再仅仅是作为书本上死板的东西,而是将其能够生动的刻入每个学生的心里,这样知识的传授就更加容易。

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信息技术作为文化发展的一部分,尤其是计算机文化对教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K罗宾斯&F韦伯斯特所说:“计算机文化欲以它‘改革化’的形式解放学生,赋予学生控制他们的环境和自己的能力,它能被有效使用,也能被误用;问题不仅如此,还应该比这更深刻。计算机已深深卷入改变我们自身的形象、改变权力与控制的关系之中。这不是暂时的误用问题,而是一个本质的、基本的方面,一个对‘改革化’社会控制的发展形式极为关键的方面。”所以,信息化的教学条件不仅仅有助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三、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息化的教学条件存在发展的必然,而且对于现代教育来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采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相应的问题。

(一)电子专业教学自身存在的问题

1.电子专业教学的内容与实际市场需求有一定差距

电子专业是依托于现代技术发展的一门学科,但是,电子专业作为基本的学科体系,它的传授仍旧离不开传统理论的讲解。所以,对于电子专业的一些课程来讲,虽然其理论化的程度很强,但是多是基于传统的电子技术的理论而言,很少能够跟上现代技术的更新换代,所以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相对滞后;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电子教学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扎实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但是在很多高校对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传统电子技术上,很多新的电子技术还没有被纳入到学生学习的范畴中。然而很多大的企业所采取的都是比较高端的技术设备,仅仅依靠学校中所学取的东西是无法适应工作的要求的。

2.电子专业的师资能力不足

笔者认为好的电子专业的老师是需要两方面的能力,一是理论传授的能力,即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将电子专业的基本问题以理论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二是实践动手能力,即当面对一个全新的技术时,能够很好的将其具体的操作方式表现出来。在现阶段电子专业师资中,能够完全跟上时代步伐学会具体操作每个电子技术的老师的数量是匮乏的。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在于老师的个人能力的缺乏还有学校对老师培养的问题,不可否认,技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我们不能要求一个生活在70年代的人能够很快的掌握电脑,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但是,作为一个电子专业的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各个电子的操作是无法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更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学校积极地对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进修等是非常重要的。

3.需要明确教育信息化的条件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为目的

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授课时将关注点移向了单纯的科技手段,例如在利用信息技术仿真模拟实验时,过多的关注仿真模拟而忽视了课堂实验,或者是为了达到课件的美观化而专注于课件多媒体动画的制作而忽视了课件内容的整合。技术是手段,是工具,信息化教育产生的原因本质上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电子专业教学服务,而不是教学为了信息技术而存在。

4.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很多教师产生了焦虑现象

随着教学信息化力度的加大,很多老师都产生了一种焦虑心理。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本身对技术的熟练程度不够;二是学校进行绩效评估的压力。电子专业是一门工科专业,对于电子专业的老师而言,熟悉各种电子设备和现代电子产品是一项必备的能力。但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情况的调查表明,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仍然停留在基础阶段。另一方面就是随着信息化条件的不断提高,学校对于师资能力的评估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老师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同时,伴随着教育的改革信息化教学带给老师的压力也就越来越大。

(二)电子专业的教学分析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理论、方法与技能的掌握与应用状况,直接影响着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与效果。所以教师如何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进行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焦点。

1.采取多媒体混合教学模式

顾名思义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在以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混合使用的效果。在信息化的教学条件下,多媒体的适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单存适用多媒体会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过度关注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自己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充分发挥多媒体功效的过程中,伴随着板书的方式,这样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产生最大的效果。例如,在对“支路电流”这一节进行指导时,老师可以事先将一些基本理论、概念、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板书的方式书写下来,另外利用多媒体将很多动态的图片进行演示,这样同学们在关注图片的同时会基于基本的理论进行思考,而不是单存的观看。

2.电子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方面

所以电子技术本身就是技术与理论的结合,所以单纯的知识讲授根本不能达到电子技术课程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把理论教学和技术实践结合起来。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轻视预备知识,盲目实践,结果收不到成效的问题。因此在学生操作之前,应先对学生的预备知识进行考核,这样能较为有效地督促学生学习。但因为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进行手把手的指导,所以整体教学效果还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中实训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造就了学生追求成功的探索精神。当前实验室并不能做到随时为学生开放,为了使理论知识和实验充分结合,可以把部分实验器材搬到了教室,帮助学生下载电子实验平台软件EWB,使学生可以随时在电脑上仿真。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3.提高师资的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

师资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对教师的培训。如前所述,教师在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熟练程度;或者因为压力而产生的焦虑心理;或者是传统教学思维的根深蒂固等等。这些情况看似很难解决,但是如果学校能够对老师进行集体培训以及在绩效评估时能够多从老师的角度出发,同时,老师自己进行自我提高,那么信息化的教学肯定能够对电子课程教学发挥很好的作用。

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它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要方式,在信息化技术同课程教学的不断整合的过程中,信息科技作为实现电子专业教学质量优化的一个工具,一位助手,是使电子技术课堂充满活力、促进学生增强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推动教育改革和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贾巧云.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探析[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3(14).

[2]张伟平,杨世伟.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J].课程与教学研究,2010(01).

[3]朱燕子.基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电子电工课教学[J].科学技术.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7

届时,大会还将继续凸显“我国电子认证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重点”的介绍,并以“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高峰论坛”为本届大会的突出亮点,集纳各界经典名篇、学术成果、研究课题、应用经验,编辑出版《2013中国信息安全技术展望学术论文集》,其中优秀论文将择优在《信息安全与技术》(部级刊物)、《信息网络安全》、《计算机安全》、《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上刊登,并全文收录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CNKI系列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龙源期刊网。

征文内容如下:

1.计算机安全、下一代网络安全技术;

2.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密码学、软件安全;

3.信息系统等级安全保护、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4.云计算与云安全、物联网的安全;

5.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移动计算平台安全性研究;

6.信息内容安全、通信安全、网络攻防渗透测试技术;

7.可信计算;

8.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9.系统与网络协议安全分析;

10.系统架构安全分析;

11.面向业务应用的整体安全保护方案;

12.信息安全漏洞态势研究;

13.新技术新应用信息安全态势研究;

14.Web应用安全;

15.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实施与发展现状;

16.国内外电子认证服务相关政策与标准研究;

17.电子认证服务最新技术和产品;

18.电子认证服务应用创新;

19.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研究和热点事件解析;

20.可靠电子签名与数据电文的认定程序/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21.数字证书交叉认证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22.电子认证服务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融合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应用发展情况;

23.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

24.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标准化;

25.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集成技术;

26.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性的技术指标与经济成本;

27.信息安全产品设计和系统集成;

28.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评估与认证;

29.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30.工业自动化安全面临的风险;

31.国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做法;

32.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33.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性的建议;

34.工控系统与信息系统对信息安全的不同需求;

35.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用性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36.应用行业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37.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测评体系;

38.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安全策略;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8

论文征集

现特向海内外广大教育界人士、教育与信息技术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电子课本与数字化资源开发工作者以及关心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征集学术论文、讲座报告、或相关开发成果演示,主题涉及(不仅仅局限于以下主题):

1.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应用

(1)教育中的新兴技术

(2)ITLET标准的新趋势

(3)智慧教育系统架构与智慧教育环境建设

2.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理论探讨

(1)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等相关概念研究

(2)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应用的社会环境、创新观念与学习新理论

(3)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应用的学习环境和活动与学习资源的设计

3.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与技术

(1)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究

(2)电子书包体系架构、学习终端、电子课本、虚拟学具、学习服务的研制现状与趋势

(3)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列标准的应用与评价

4.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产业发展与应用

(1)国内外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产业发展

(2)基于不同设备(平板电脑、上网本、电纸书、手机等)的电子书包学习终端的设计与开发

(3)基于不同操作系统(操作系统Android,IOS,微软)的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设计与开发

5.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教育应用创新

(1)国内外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示范应用项目研究

(2)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教育创新示范校应用实践

(3)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重要日期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5月31日-2013年8月30日;

论文录用日期:2013年10月8日-2013年11月1日。

更多详情见http://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9

关键词:档案工作 档案管理 计算机 多元化

应该说,进入21世纪,人们处于一个纸质与电子、模拟与数字共存的状态,处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过渡转型期:档案馆内部存有大量的纸质档案、缩微胶片、录音和录像带等各种载体的实体档案,档案馆新接手的档案既有各种形式的电子信息,也有大量的纸质档案。在这个特殊时期,档案载体形式多元化、管理工作复杂化、技术手段多样化、服务利用个性化成了现实的挑战,而档案管理的组织和队伍却很难随之更新和发展。因此,随着档案资源和档案信息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档案信息的管理问题势必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引起档案工作者思考同一的管理思路,兼顾所有载体档案的统筹管理。

一、档案管理传统理论面临的机遇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档案资料的需求呈现出全方位、多元化、高效率的趋势,档案馆目前的单一馆藏结构、有限馆藏内容很难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发展同在;现代信息社会对档案管理传统理论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档案管理传统理论面临着绝佳的更新和发展机遇。

1、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当前我国社会安定团结、经济稳步快速发展、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全社会正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为档案管理理论的更新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大环境。

2、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开展。档案管理传统理论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具有全局性、广泛性和全球性的特点,这必然会增强世界范围内的广大档案界人士发展更新档案管理理论的紧迫感,促进他们不断进行创新性思考与探索,不断加强区域之间、国家之间、学科之间、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有效推动档案管理传统理论的革新。

3、档案科学研究工作日益深入。现代档案学教育层次多种多样,同时为了适应时代和实践需要,现代档案学教育往往注重培养和造就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广博管理知识的档案专业人才,这些人才较少受到传统观念与思想等条条框框的束缚,思想活跃,必然能促进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与进步。

4、现代信息机数飞速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档案管理实践必然会逐步积累起许多成功的经验或者失败的教训,通过对经验和教训的概况总结、抽象升华,必然会形成适应新的信息技术、新的网络环境的行之有效的现代档案管理的新理论。

二、现代化档案工作的发展思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数字签名法》的与实施,明确了电子签名具有与手写签名或手工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电子文档与书面文书一样也具有了同等法律效力。作为档案进行归档的电子文档与纸质档案一样具有凭证性、价值型和知识性。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档案管理工作,在传统的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中,现代档案管理手段代替了传统管理手段。利用计算机完成文档一体化管理,计算机辅助立卷,档案文档的全文和档案内容信息的存储与检索,档案自动标引、编目、统计、借阅,档案库房管理等,并且在进行管理时,计算机可以不分各个业务管理环节的先后顺序,使传统档案管理的有时间先后的各个业务环节实现了无缝衔接,从而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静态图像、图形、手稿、照片、文字、录音、录像等各种不同载体的档案以数字形式存入计算机,对档案进行综合处理,是利用者能随时查阅文字、照片、声音、影响等多种形式的档案信息。从而改变了传统档案都是平面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载体的信息相互分离存储,难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局限,促进了档案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多种类型档案信息的综合性管理。网络化是档案工作步入现代化的最好的技术手段。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档案馆档案收集、归档和信息利用的方式。

仅有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需要档案管理理念、方法和思路的全面革新。面对电子文档的技术特性和管理手段的变化引起,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变革势在必行,只有采用科学的现代管理思想,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管理好电子文档。

档案管理在构成整个社会的科学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社会信息系统的基石。总之,档案工作者对电子文档管理工作的提前介入,主要目的是保证电子文档的现行有效性和内容完整性,以及追中转化为档案时能保持其作为档案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属性和价值,保证它的真实、完整、有效与可读。数字信息时代,电子文档归档范围、保管期限的确定,首先是由档案部门会同文书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制定标准和规范,但其实施执行却与传统的档案管理流程有所不同。

三、信息化背景下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

电子文档的真实性是指文档内容、结构和背景信息经过传输、迁移、归档等处理后保持不变,与电子文档完成其现行期工作任务时的原始状态一致。真实性反映了各项社会活动的历史原貌,是构成档案价值属性的基本前提。保证电子文档的真实性是确保电子文档归档后具有行政有效性和法律凭证性的重要基础。

电子文档的特点造成电子文档真实性的确保比传统文档的难度大。《电子文档归档与管理规范》中提出应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技术措施来保证电子文档的真实性。也就是:建立对电子文档的操作者可靠的身份识别与权限控制;设置符合安全要求的操作日志,随时自动记录实施操作的人员、时间、设备、项目、内容等;对电子文档采用防错漏和防调换的标记;对电子印章、数字签署等采取防止非法使用的措施。

根据《档案法》和有关文档的规定,档案馆属于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我国多数档案馆是统一保管党和政府机关档案的管理部门,所以它既是党的机构,又是国家机构。由此可见,保障电子文档的安全,档案馆有着重要的义务和责任。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10

1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优势分析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水平的飞速提升,电子信息工程成为各行业领域的重点应用技术,人们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需求在日益增加,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中的核心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还包含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技术、控制基础。例如,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不断创新,提升其使用安全性,手机与网络才能更加快速地对信息进行传递、收集,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还具备较强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会涉及到众多行业领域的知识,例如通信、网络等。

2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分析

2.1通信工程

随着科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且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基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其具备良好的应用发展前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中的信息处理作为核心技术。通常来说,电子信息工程的任务处理量较为复杂且庞大,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数据。在数据信息处理过程中,应具备一定的及时性、准确性。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互相融合,可以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技术也会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产生一定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具备较强的复杂性,还比较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攻击,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目标较为明确,其自身优势主要体现为对信息的处理,因此也会对信息的安全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图1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示意图可以发挥量化的优势,提升电子信息工程信息的处理质量与水平,并给予其足够的空间,确保信息处理过程中安全性。通常来说,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问题极为重要,尤其是对于通信工程来说,在数据进行通信的过程中,只有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才能提升传输的效率与质量。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来说,将其进行合理应用,可以加强信息的处理效率、实效性,确保数据信息的整体安全,可见图1。这也是目前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问题,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将上述问题有效改善以及处理,利用密钥技术、防火墙技术等,从而提升系统整体的安全性能。

2.2设备开发与应用

随着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尤其对于设备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为设备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多种功能、技术的支持,如图2。①对于通信干线方面来说。根据目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其在一般情况下位置呈现相对较为固定的状态,会将其置于广域网通信干线后方的位置,无论是对于用户企业的网络接口,可是各个接入线来说,其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将其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技术人员明确专用线路与公用线路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②传播媒体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提升,尤其对于邮件的传输以及信息的查询等方面,另外还包括资源共享。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传播媒体的发热应用范围比较广,其中包含科研机构、政府单位、高校等。通过广泛的应用,使得该技术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基于整体层面角度来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提升世界的综合竞争能力。③WEB浏览器。利用电骡技术,可以在互联网中实现文本阅读的功能,尤其是对于超文本文件的阅读,利用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便可完成上述目标。这种技术对于企业机构来说,可以促进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以提升,还可以利用多种渠道获得更加多的网络资源与信息。

3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安全性评价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的各方面水平都得到了飞速提升,尤其是信息方面,也获得了告诉的发展。基于信息社会背景下,任何信息都可能存在被盗取、篡改、破坏的危险。尤其对于企业、国家政府来说,如果机密的信息出现泄露,便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对于近几年来的信息泄露安全事件数量在不断上升。例如在2013年,有人曝光了圆通速递的用户信息可以在网络进行购买,还可以对相关用户的购买信息进行查询。在2014年,携程网的用户基础信息,其中含有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遭到黑客攻击出现泄露。2015年,网易邮箱的用户个人信息出现了大量的泄露,其中包含用户的密码、登陆ID等多种信息,对用户的切身利益形成了严重的损坏。通过相关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的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的热点。因此,应在利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过程中,加强其应用安全性。有部分企业利用广域网的方式实现互相联通,还将此作为基础成立局域网,以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对于日常信息的处理方面,除了由于系统漏洞导致的信息泄露之外,黑客的攻击也会造成信息的泄露问题。例如在2014年,索尼公司便遭到了黑客的入侵攻击,其承受了巨大的损失,无论是公司的财务档案、员工信息,还是内部的邮件都被曝光。被黑客盗走的数据数量达到了100TB。美国媒体将该次事件称作为斯诺登事件的好莱坞版。可以看出,为了确保信息数据不被黑客攻击而造成数据的丢失与泄露、损坏,应定期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备份,还应实施有效的日常维护管理。在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进行计算机网络安全性评价的过程中,数据库信息的备份与维护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做好备份与维护工作之后,还应避免利用位置的移动存储设备,避免使用未知链接,确保计算机免于病毒程序的供给与破坏。与此同时,用户还应在电脑中安装杀毒软件与防火墙软件,要设置多元化的访问权限,还应在日常工作、生活过程中,养成及时加密文件信息的良好习惯。

4结语

随着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只有将其安全性问题进行严格控制与管理、评价,才能提升其应用效果。另外,在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过程中,应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例如安装杀毒软件、信息数据备份等,从而确保该技术的应用安全性。

作者:张顺茂 单位:广东长实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磊.探析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安全[J].科研,2017(3):00318.

[2]梅逸岚.浅谈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安全[J].电脑迷,2016(9).

[3]刘猛猛,朱秋丽,李娟.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安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0).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62

1 引言

现今社会,高职院校应将学生培养成为有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术、具有实践能力的多能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技术改革适应现代时展,专业的体系改革会使学生们身心愉悦,自我实践能力提升,为进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为就业减轻压力。

2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特征

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开设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电子信息行业、生产、管理及服务为一体的专业人才。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行业领域广阔,所涉及的专业岗位繁多,高职院校必须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构建了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1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具备职业教育特征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要求学生职业素质较高,同时在智能结构、技术应用能力等各个方面适应职业岗位能力或者岗位群能力的需要。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应该具备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征,不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技能,同时也要结合职业素质、可持续发展素质以及岗位素质,大力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专业外语等各类通用学科的能力、专业理论运用能力以及特定岗位的适应能力。

2.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具备技术应用性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重在应用性与实践性,因此具备技术应用性特征。必须依靠各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才能让使学生就业后适应岗位的能力强,技术应用能力强,为以后专业方向的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具备现代化特征

近些年来,各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急需高技术含量的职业岗位,这些岗位所需的人才要求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因此,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岗位技能。

3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3.1 重在学生的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办学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在教学改革中应该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大力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岗位工作技能水平。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具体是:一是高职院校要针对职业岗位群,拓宽学生的知识专业面,让学生一专多能,从而增强学生专业适应性,为学生将来专业方向夯实基础。二是针对岗位知识能力的需求,高职院校应该打破学科体系束缚,加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整合,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与实用性。三是要针对就业方向,围绕专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调整,来强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设置的专业针对性。四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教学计划中,设置主修、辅修专业方向。加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设置能力拓展模块,为学生拓展就业方向、提高就业能力提供条件。 五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要以满足岗位群能力为前提,加强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开设多门实训课,不断加大实用性较强的实践项目,强化实践教学。六是大力开设电子信息技术综合实训课,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能力的发展。

3.2 重在产、学、研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办学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因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一是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且让企业与毕业生双方相互了解,有利于促学生到实践企业就业,同时通过信息反馈渠道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二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让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有效结合成一体,不但能够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增强学校的科研水平,同时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大力提升,增强了就业能力效机制。三是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在学生中实施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实践教学与岗位技能实现“零距离”。四是大力采用“导师制”模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设置不同的个体专业定位,增设一些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选修课。

3.3 重在教学内容创新

高职院校教育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本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重在教学内容创新,对学生将来从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的需要,摆脱学科系统性、完整性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专业理论教学以应用性与够用为根本,加强各个阶段的课程整合;突出培养岗位能力。

3.4 重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创新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一定突破传统的普通教室、黑板、粉笔等教学方式,大力增强专业教室、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强化用电子教案、网上答疑等各种先进教学,为学生工作后能够适应不断发展更新的新技术、新技能的要求夯实基础。

总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应该体现出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的特点,以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特征为根本,不断增强课程体系建设,以满足行业和企业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4 结语

经过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技术探索发现,改革高职院校教学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改革措施,不仅使学生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也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培养多能型的人才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满足社会就业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林训超.电子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2-23.

电子与信息技术论文范文12

这三所高校,在教育部的IT领域的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是中国IT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这三所学校是很多想要在IT行业发展和成长的学子首选之处。每年高考收分也是相当的高。下面中国名校自主招生网的老师就来简单介绍这三所院校。

1、专业实力雄厚

既然是名校,那专业方面的实力更是不必说。在信息领域主要的一级学科共有4个,分别是: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四个一级学科覆盖面广、积淀深厚、发展迅速、热门度高,是信息领域的核心学科,也是中国各大高校——尤其是C9高校和其他985高校重点发展的对象,因而竞争极其激烈。

在2012年的教育部学科评估中,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简称“电子”)、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简称“通信”)、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简称“控制”)、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算机”)4个信息领域一级学科中“两电一邮”排名相当可观,其中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电排第一,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北电排第一,其余几个专业这四所学校的排名也都靠前。

电子科学与技术

以电子器件及其系统应用为核心,重视器件与系统的交叉与融合,面向微电子、光电子、光通信、高清晰度显示产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在通信、电子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具有宽广的适应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

信息与通信工程

一个基础知识面宽、应用领域广阔的综合性专业,涉及无线通信、多媒体和图像处理、电磁场与微波、医用X线数字成像、阵列信号处理和相空间波传播与成像以及卫星移动视频等众多高技术领域。培养知识面非常广泛,不仅对数学、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传输、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等基础知识有很高的要求,而且要求学生具备信号检测与估计、信号分析与处理、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能力。

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控制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的学科。控制科学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研究各应用领域内的共性问题,即为了实现控制目标,应如何建立系统的模型,分析其内部与环境信息,采取何种控制与决策行为;而与各应用领域的密切结合,又形成了控制工程丰富多样的内容。本学科点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和军民结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又称为资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2、三所院校各有优势

成电,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成都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个国家工程中心,5个重点实验室,5个协同创新中心,ESI工程类学科全球前100。两电一邮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

西电,简称“西电”或“西军电”,坐落于古都西安。是中央部属高校,直属教育部、工信部共建,国家首批“211工程”,是“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个(国家九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重点实验室5个,3个协同创新中心,ESI工程类学科全球前100。“20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中国电子信息领域、邮电领域的“2011计划”牵头高校),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56所获批设立研究生院的重点大学之一,也是北京高科大*盟的重要成员。

北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实验室2个。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北京高科大*盟”成员,为首批硕士与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由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设有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