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

时间:2022-06-27 20:45:28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范文1

关键词:喷锚支护技术;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运用

在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大多以临时结构为主开展支护施工操作,常用的有钢板桩支护、灌注桩支护以及深层搅拌桩等多种,传统支护技术在工程结束后失去作用,但仍埋于地下中,并且对建筑工程总体具有一定的支护作用,实际稳定性较强,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喷锚支护技术就是现代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比较常用的一种临时性护壁支撑结构,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受到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广泛关注。

1 喷锚支护技术的特点

与传统支护技术相比,喷锚支护技术主要包含以下特点:

1.1 传统的灌注桩支护结构通过自身的刚度承受来自基坑边坡的土体压力,所以当基坑工程开挖完成后,如果边坡土体产生变形就会产生压力,反之就不会产生压力,所以支护结构的作用是较为被动的。而喷锚支护结构是利用钢网喷射混凝土的方式对土体压力进行扩散,其是一种主动分散承载力的过程。

1.2 喷锚支护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一方面,喷锚支护技术可以在大部分的岩土层中应用,受到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小,同时对于其周围产生的变形情况可以随时进行监测和预报,及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喷锚网本身具有很强的柔性,经过锚固作用后的当度结构能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调整。喷锚支护结构主要的作用在于抵挡土体的滑移变形,通过对变形形态的监测便能为施工人员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依据,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减少工程变形的危险。

1.3 喷锚支护施工与基坑开挖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在保证工期上有明显的优势。由于喷锚支护工程的施工设备较为简单,而且操作容易,所以在施工进度上可以与工程开挖同时进行,这样便减少了单独进行支护结构施工对工期的占用,能够有效的保证工程整体的效益。

2 喷锚支护施工技术

喷锚支护技术是指在高压喷射水泥混凝土和打入岩层中的金属锚杆的联合作用下,来实现岩层的加固,是使锚杆、混凝土喷层和围岩的协调作用的体系,在避免岩体松动、分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喷锚支护技术在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的应用原理来看,主要是通过保证土体与受拉锚杆之间摩擦的稳定性来保证土体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的土体强度,通过与周围土体的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坚固的整体,从而切实保证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建筑工程总体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基础。相关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对喷锚支护技术进行应用时,应当掌握以下施工要点:

2.1 严格控制喷射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在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地下室永久性外墙的防渗功能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在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在对混凝土进行喷射时,应当尽可能保证地下室永久性外墙的实际防渗效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当充分做好混凝土配制和搅拌工作,确保混凝土的水灰比与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标准保持高度一致,最大程度上避免混凝土喷射后出现下坠、流淌或开裂等问题,待混凝土喷射完成后充分做好养护工作,切实提高混凝土喷射的质量,为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基础。

2.2 对混凝土喷射的厚度进行控制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为保证混凝土喷射面的平整性,相关施工人员应当遵循逐层喷射的原则,匀速进行喷射,每层喷射厚度保持均匀一致,确保其与施工设计标准保持高度一致,从而提高混凝土面的整体平整性和光滑度。

2.3 严格控制锚杆灌浆质量

在进行锚杆灌浆时,需要依靠其产生的拉应力才能将土体与喷射钢筋混凝土板有效的结合为一个整体,所以进行锚杆灌浆时,要对灌注的密度进行严格控制,一般需要在稳压注浆15-30s之后浆体溢出之后,才能停止灌注。

2.4 在地下室结构中,护壁的钢筋不仅要起到临时支护的作用,更要发挥永久抵抗土体侧压力的作用,所以在进行钢筋的制作时,必须要保证钢筋合理的位置,保证保护层的厚度符合施工设计要求,才能充分发挥钢筋板的支护作用。

2.5 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施工的效率,为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因此在对喷锚支护技术应用到建筑地基基础施工中,也应当对信息技术进行合理化应用,自基坑开挖直至喷锚施工完成,以切实提高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的实际效率。

3 喷锚支护技术的施工质量控制

在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中对喷锚支护技术进行应用时,应当编制完善的施工项目管理计划,明确相关技术标准,并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开展各项施工操作,从而为喷锚支护的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相关施工人员应当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尤其是施工材料的使用、施工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开挖深度控制等,以提高喷锚支护施工的总体效果。

在喷锚支护施工的准备阶段,应当充分做好突发状况的预防和应急措施,以减少突发状况对喷锚支护施工总体质量的影响。在喷锚支护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对工程中的设计变更以及所涉及的材料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控制,对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材料质量和性能进行严格的把控,并做好现场签证工作,以保证工程竣工结算时更加简便且高效。相关施工人员应当加大对工程中成孔质量、灌浆质量等关键部位的质量监督和管理,不定期对实际施工质量进行抽查,以确保喷锚支护工程的实际施工质量。各项施工操作应当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设计标准进行施工,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并成立施工现场技术安全小组,主要负责对工程施工情况进行动态化监测,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对工程施工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除此之外,相关施工人员应当对开挖深度进行科学化控制,尽可能按照施工现场土质特点以及工程实际情况等因素来控制开挖深度,并实时监测地下水降水情况,从而保证喷锚支护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

结束语

喷锚支护技术在建筑地基基础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作为地下室永久性外墙,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提供可靠的基础。在建筑事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在地基基础施工中应当对喷锚支护技术进行有效应用,并结合建筑工程实际情况不断加以技术创新,从而切实提高建筑工程总体安全性,推进建筑行业总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建委.分析房屋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J].建材与装饰,2016(7).

[2]李英杰.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技术[J].门窗,2016(4).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范文2

关键词:冬期施工;输电线路;路基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冬期施工是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进行的,对地基土的判定,以及对工程材料的选用、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的选择上,都与常温和非冻土区不同,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稍有不慎或选用不当,极易给工程质量造成隐患或出现质量事故。

1土冻胀的分析和预防

1.1 冻土的相关物理性质

1.1.1总含水量

冻土的总含水量是指冻土中所有的冰和未冻水的总质量与土骨架的质量之比。

1.1.2冻土的含冰量

冻土的含冰量是指冻土的总含水量中冰的质量或体积与土骨架相关指标之比。

1.2 冻土的相关力学性质

地基土的冻胀对基础产生的力学作用常以冻胀量、冻胀强度、冻胀力和冻结力等指标来衡量。

1.2.1冻胀量:天然地基的冻胀量有两种情况,即无地下水源和有地下水源补给。无地下水源的冻胀量等于在冻结深度 h范围内土中自由水冻结时的体积;有地下水源补给的情况,冻胀量与冻结时间有关。

1.2.2冻胀强度:又称冻胀率是指单位冻结深度的冻胀量。

1.2.3冻胀力:是指土在冻结时由于体积膨胀对基础产生的作用力,按其作用方向可分为作用在基础底面的法向冻胀力和作用在基础侧面的水平冻胀力以及因其而产生的切向冻胀力;其大小与土质、土温、地基土有无水源补给、冻结速度,基础埋深、材料和基础侧面粗糙程度等有关。

1.2.4冻结力:是指冻土与基础表面通过冰晶胶结在一起的胶结力,冻结力与土温、含水量、基础表面粗糙度等因素有关。

1.3冻土地基的特殊性质

1.3.1融化下沉

冻土在融化过程中,无外荷条件下所产生的沉降,称为融化下沉或融陷,冻土融陷量的大小与其含水量、干密度、冻结厚度有关。

1.3.2融化压缩

冻土融化后,在外荷作用下产生的压缩变形,称为融化压缩。

1.4影响土冻胀的因素

影响土冻胀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从有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4.1土的分散性

土的分散性:即表示土矿物颗粒和组织矿物颗粒形状和尺寸的特性的土的离散程度。根据土颗粒同水相互作用的主动性,土具有不同的冻结变形能力。土组成成分中粉质颗粒占优势,就保证了水分迁移的有利条件。

1.4.2土的含水量和湿润条件

冻胀是以土结冻前含水量为条件的;同时季节冻土至湿的最广阔途径是在地下水位以上毛细管作用层范围内水的毛细管移动;因此在季节冻结层范围内有地下水存在或地下水位接近冻结面时,是土的冻胀强度增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1.4.3土的密度

土的密度是影响水分迁移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融土状态是三相体系中,冻胀强度随土的密度增大而增大,并在某一密度达到最高值,这一密度既表示土的孔隙率最小,同时又表示土组成颗粒的一种最佳团聚特征,它能保证水分迁移的有利条件。在融土状态是二相体系条件下,随土的密度的增大,导致含水量与水分迁移下降,冻胀强度减小。

3基础冻胀形成的原因

通过以上三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寒冷地区输电线路基础的冻害破坏原因,主要是由于地基土的冻胀力作用和地基土经冻融后物理、力学性能改变的结果。

3.1摩擦桩的冻害破坏原因

摩擦桩主要是靠桩周与土之间的摩擦力来承受上部荷载,同时摩擦力也起抗冻拔作用。在非冻土地区,桩基的埋置深度主要是根据地基承载力确定的,其截面尺寸和配筋主要是根据上部荷载,如恒载、风、雪荷载等来设计的。在冻土地区,摩擦桩的设计除应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满足在地基土切向冻胀作用下基础稳定性和本身的强度要求。在季节冻深较大地区,后者往往是桩深设计和钢筋配置数量的控制条件。

其二,在切向冻胀力作用下,桩截面尺寸或配筋不满足强度要求,造成断桩。断桩位置多发生在最大冻拔力载面或断筋截面处(如图4(b、c))。

其三,桩间设置的连系梁置于冻土层内或地表,桩基础在切向冻胀力和连系梁下法向冻胀力联合作用下产生上抬。

3.2墩式基础冻害破坏的原因

3.2.1当墩式基础底部置于冻结线之内或以下时,基础受到的冻胀力作用是不同的。前者,除基础周边受切向冻胀力作用,其底部还将受法向冻胀力作用;后者,基础周边仅受切向冻胀力作用。当上部荷载和基础自重不足以抵抗冻胀力(切向或切向与法向)作用时,墩式基础便产生冻胀上抬。另外基础两侧含水量条件不同时,基础两侧所受的冻胀力不均衡,也可导致基础倾斜。

3.2.2基底土受冻,混凝土浇注在冻土上。一方面软土或冻胀性较强的土受冻后,土的聚冰现象较强烈,其融化后的物理、化学性能变化较大,即使冻结层较薄,也能造成基础的沉陷。

4施工时对冻害的预防

防止基础冻害的方法主要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采取消除或削减冻因措施,既地基处理措施;另一方面采取增强建筑物抵抗和适应冻融变形能力的措施,既结构措施。

地基处理措施主要考虑冻胀土的土质、含水量(地基土本身含水量及外界水源补给)、及土中的负温值三个主要因素。其主要方法有:换填法、物理化学法、保温法、排水隔水法等方法。

根据线路基础的施工特点,在线路工程施工中最佳的防止基础冻害的方法是结构措施。但是,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特殊的工程地点等原因结构措施不能满足时,可以采用换填法进行地基处理,比较方便适用。

总之,土的冻胀对线路基础的影响是寒冷地区工程施工中应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在施工时的各个工序中加以预防是可以避免基础冻害的。

参考文献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范文3

1低扰动塔基型式研究

1.1基础型式对比研究输电线路杆塔地下部分的总体统称为基础。它的作用是用来支撑输电线路的杆塔。基础型式按开挖方式可分为原状土基础和大开挖基础。原状土基础包括插入式基础、掏挖式基础、岩石嵌入式基础;大开挖基础包括台阶式基础、板式基础、灌注桩类基础。研究选取台阶式基础、板式基础、插入式基础、掏挖式基础、岩石嵌入式基础、锚杆式基础和灌柱桩基础,从开挖基面、土石方量及施工临时占地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1.1.1基坑开挖范围(降基面)及施工临时占地分析基坑开挖范围(坡地称降基面)又称施工基面。平地上施工时,施工基面为四个基坑的开挖面积,在斜坡上施工时,四个基础腿要在一个平面上,需要把斜坡铲成一个平面,这个平面的占地面积就为降基面。降基面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基础边坡保护范围不够,如果不降基则需修砌挡土墙,增加成本。基坑开挖范围占地为永久性占地。塔基施工临时用地是指在塔基开挖进程中用于堆放临时堆土、建筑材料及施工人员活动的区域,为临时性占地。通过对山西省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基础类型的塔基定位观测,得出山西省220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塔基降基面范围及施工临时占地数量(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掏挖式基础、岩石嵌固式基础、斜插基础及锚杆基础开挖面积是传统大开挖基础的1/5~1/6。与传统大开挖基础型式相比,原状土基础临时占地面积略大,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所用材料及施工方法所致。

1.1.2不同基础型式土石方及弃渣量分析由于不同基础型式对保护范围、施工操作范围及基础体积要求不同,造成塔基降基及基础开挖土石方数量不同。研究以山西省多个500kV输电线工程不同基础型式为样本,研究土石方开挖数量、混凝土量及塔基范围内堆土数量及高度,并进行比较,得出不同基础的土石方量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四种基础开挖产生的临时堆土量比较关系为:岩石锚杆<岩石嵌固<基础掏挖式<大开挖台阶。大板式和台阶式等大开挖基础由于是非原状土,为保证基础稳定性往往需要较大的底板面积,底板尺寸一般为原状土基础的2~4倍,在基础深度相同的情况下土石方开挖量约为掏挖式基础的5倍,为岩石嵌固基础的10倍,为岩石锚杆基础的50倍。因此,大开挖基础施工时将产生大量的土石方量,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不建议选择大开挖基础。基础施工结束后,开挖土方大部分用于回填,由于基础本身占用一定空间,开挖土石方不能完全回填,剩余部分为弃渣。根据施工资料统计分析得出,大板式或台阶式等大开挖基础体积为80~100m3,掏挖式基础体积为5~10m3,岩石嵌固基础体积为2~3m3,岩石锚杆基础体积为1~2m3。由此得出板式或台阶式等大开挖基础产生的弃渣高出岩石嵌固等原状土基础50~80倍。不同基础产生的弃渣量满足以下关系:岩石锚杆基<础岩石嵌固<基础掏挖式<大开挖台阶。根据此结果,结合塔位土壤及基岩的力学性质,得出山西省输电线路塔基型式确定的原则:若塔位处中风化或强风化硬质岩石时,优先选择岩石锚杆基础;若薄层土壤下为强风化岩石时,优先选择岩石嵌固基础;若地表为土质好的非岩石地基或者上覆盖土层很厚的岩石地基,且地基土特性满足掏挖基础,优先采用掏挖基础;若地表为粘结力较弱土层,不易掏挖成型时,建议采用大开挖基础形式。因此,综合考虑水土保持要求和设计要求得出塔基型式优先选择的顺序为锚杆类、岩石嵌固类及掏挖类。而且,锚杆类基础开挖面积小,施工面积小,相应的施工技术也比较成熟,能够在满足水土保持要求的同时节约建设成本。

1.2不同塔基组合模式对比研究在较早的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中,山区塔基基础设计中普遍采用等长腿配合等高基础,这种方式需在坡地上修建一处平台,再进行基础修建,会产生较大的降基面及挖方量,破坏了植被和原土体的稳定性。在近期的设计中出现了等长腿配高低基础、长短腿配等高基础及长短腿配高低基础等多种塔基组合方式。通过对山西省多个输变电工程不同塔基基础组合模式的研究,分析不同塔基组合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不同塔基基础组合模式见图1.

1.2.1不同塔基组合模式降基范围分析为了解决等长腿配等高基础(图1a)扰动地表面积和土石方量过大的问题,在塔基设计中逐步采用等长腿配合高低基础(图1b),基本解决了在山脊山头施工要将山体削平的问题;采用长短腿配等高基础方案(图1c),与图1b种方案相比相差无几,容易导致塔位低于原地表,破坏了原有土体的稳定性,平台上坡面容易产生水土流失与塌方,不但造成大量开挖,同时也会给塔基安全带来问题[4]。通过对山西省多条500kV输变电工程塔基组合模式扰动面积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得出四种不同组合方式在山西省山区运用过程中扰动地表面积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短腿配高低基础仅是等长腿配等高基础扰动地表面积的一半,可以很好地解决输变电项目建设与水土保持要求的关系。

1.2.2不同塔基组合模式土石方量分析在山地丘陵区塔基施工中,基面土石方的大量开挖,不但破坏了塔位原有土体的稳定性,而且使基面及周围天然植被受到破坏和占压。开挖造成大量的弃土堆积在边坡上,土体松散,降雨时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另外,堆土增加了边坡附加压力,在水力和重力双重侵蚀下,会产生塌方[5]。基面的大量挖方,不仅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也给塔基带来了安全隐患。四种塔腿分别降基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这种小基面的设计方法使原始地貌的破坏程度降到最小,保证了点位地质状况的稳定,同时土方开挖量也大大减少。研究通过对山西省多个500kV输变电工程四种不同塔基组合设计所产生的土石方量进行分析统计,得出不同组合模式的土石方量情况,见表3.从表中可明显看出长短腿配高低基础组合模式下产生弃渣最少,分别为等长腿配等高基础、等长腿配高低基础和长短腿配等高基础的6.0%,9.6%,11.9%。长短腿高低基础因其开挖量少对应的土方工程投资也较其余几种类型低。

2不落地放线技术研究

传统的人工放线地表扰动,对植被破坏严重。在架设牵引线时,采用人工肩扛牵引线,牵引线贴地牵引,线路沿线走廊内的地表及植被受到架线人员和牵引线的双重扰动。尤其在线路跨越林区时,当牵引场的钢绳卷车牵卷牵引线时,牵引线由贴地至腾空拉紧,林木易遭割伤。目前,大部分输变电工程架线采用先进的不落地放线技术如直升机、遥控飞艇、动力伞等,然后通过导引绳逐级牵引、高空绕牵连接、导引绳和牵引绳逐级牵引,最终完成地线和导线的展放。直升机、遥控飞艇、动力伞及绕牵法技术的应用,真正实现了初导绳、导引绳、牵引绳、导地线的完全不落地展放,最大程度地减少架线对线路走廊地表的扰动,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对山西省8个500kV输变电工程中应用的不落地放线与常规放线扰动面积的计算和对比,得出的结论列入表4中。从表中可看出不落地放线技术的运用比常规放线技术减少扰动面积50%~70%。不落地放线技术的实施,大大减少了输电线路施工中青苗、果树、暖棚、植被等地面附着物的损坏,缓解了线路施工中错综复杂的施工环境和地形因素的困绕,实现了导引绳分散运输量的减少、导引绳人力展放工作量的减少、放线通道内生态环境地表附着物损坏的减少和次要跨越架搭设工作量的减少。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可知,不落地放线技术由于扰动地表面积少,减少了青苗补偿、土地补偿的费用,减少了人力、畜力、机械运输的费用。

3低扰动运输方式研究

在高大山丘区施工时,由于交通不便,车辆无法把施工基础材料运送到施工场地,一般做法是利用人行便道或砍去荆棘形成通道,方便施工人员和畜力运送材料与设备。2002年以前,高大山丘区施工的绝大多数输变电工程是通过人背肩扛完成的,后来发展成专业的骡马运输队伍,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施工成本。在运输过程中施工人员和畜力频繁来回走动,难免扰动地表,破坏地表植被,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随着各行业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山区运输材料与物资时,部分工程采用低扰动运输方法如索道运输,避免了施工人员和畜力因运输材料而频繁上下山体,减轻对地表的扰动,减少对水土保持设施的破坏,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时间。通过对山西省多个输变电工程运输方式相关指标的对比研究得出,利用索道运输方式产生的施工临时道路占地较传统方式减少73%~92%(表5)。

4低扰动水土保持措施布设研究

输变电项目施工区域所占范围在整个工程中所占比例较大。输变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安装设备、汽车运输、土地平整等需要,对临时占地进行地表扰动,施工结束后又要进行土地整治,两次动土对地表的破坏较为严重,同时为了防止动土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需要对其进行防护,布设防治措施,这样的施工方式不但造成水土流失,也增加了水土保持投资。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采取土工布覆盖和植被恢复措施代替表土剥离和人工种植乔灌木后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量,节约水土保持投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土工布覆盖技术可减少施工期间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的21.59%;采取植被恢复措施可减少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的15.65%;采取低扰动运输方式可减少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的29.56%,采用低扰动塔基可减少项目区水土流失总量的9.71%。采用土工布覆盖技术可节约水土保持投资8%;采取植被恢复措施节约水土保持投资6.54%;采用低扰动运输方式可节约水土保持投资10.27%;采用低扰动塔基可节约水土保持投资4.8%。根据山西省输变电项目目前每年的建设规模和进度,可节约水土保持投资约4500万元。具体计算见表6。

5低扰动水土保持技术效果分析

通过对山西省输变电工程低扰动塔基设计、不落地放线技术、低扰动运输方式及低扰动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观测与分析,经过计算得出低扰动水土保持技术与传统施工工艺相比可以减少占地面积4.55%~34.42%,土石方量减少7.81%~25.86%,土建投资减少0.59%~22.49%,总投资减少1.83%~17.50%。减少的数量与地形相关,山地及丘陵所占比例越大,效果越明显,见表7。

6结论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范文4

【关键词】EPC总承包 项目管理 费用控制 索赔

1. 前言

EPC总承包模式(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是一种国际通行的工程承包方式,是指建设单位为业主将建设工程发包给总承包单位,由总承包单位承揽整个建设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并对说承包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全面负责。

承包商索赔(Claim),是指承包商在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合同有关规定,对非由自己过错,并属于应由业主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凭有效证据按合同约定索赔程序,向业主或业主代表提出调整合同价款、合同工期等的合理要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过程。

本文作者在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5万吨/年磷石膏渣制硫酸铵总承包项目(以下简称瓮福硫铵项目)实施全过程担任费控工程师,结合瓮福硫铵项目的桩基工程的索赔成功例子,就EPC总承包模式下的索赔工作的管理、内容、程序、依据、方案等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建议。

2. 索赔的管理

索赔管理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工作,涵盖了索赔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宣传、跟踪及谈判等全过程,这些工作非一人之力所能及,也非一朝一夕之事,这就要求承包商必须建立健全索赔管理机制,要成立专门索赔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针对索赔工作过程要进行细致的分工和布置,定期召开工程索赔的工作会议,组织合同管理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认真学习有关索赔条款及合同规范,进行施工现场的勘查对比,使索赔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将来成功的索赔打下基础。

瓮福硫铵项目部,将总承包合同对现场项目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安全人员做了深入的交底,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合同外工程量或索赔事件,都做了详细的书面记录,保证施工资料签证等签章齐全有效,为结算的索赔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点是值得借鉴的。

3. 索赔的内容

在总承包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在对合同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对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可能的索赔事件,做好书面记录,并明确索赔的范围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在发现索赔事件后有针对性的对与索赔事件相关的资料做到统一管理,为今后的结算索赔做好资料上的准备。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5万吨/年磷石膏渣制硫酸铵项目总承包合同中不包含桩基施工费用,而在项目具体设施过程中由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不到设计要求,因而增加桩基工程,进而增加桩基施工费用。此项费用是原来合同中不包含的内容,因而总承包商对桩基施工费用进行了索赔。而在施工过程在承包商也对涉及桩基工程设计文件,施工文件,签证等都做到了统一管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对结算的索赔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4. 索赔的程序

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建设项目更多的是以合同为依据,来确定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瓮福硫铵项目合同中约定:“第35条 索赔。35.1 当一方向另一方提出索赔时,要有正当索赔理由,且有索赔事件发生时的有效证据。35.2 业主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或发生错误以及应由业主承 担责任的其他情况,造成工期延误和(或)承包商不能及时得到合同价款引起 的损失及承包商的其他经济损失,承包商可按下列程序以书面形式向业主索赔:(1)索赔事件发生后28天内,向业主代表发出索赔意向通知;”

我公司在发现增加桩基工程后就及时以书面形式告知业主方相关领导,并洽商了如何计量和计价等原则性问题,为日后索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另外,每次索赔的事件的发生实际也是对本单位签订下一个类似合同的一种借鉴。如本项目,签订合同时未约定桩基工程和超灌砼单价,而是索赔时双方谈定的。而经过这个索赔事件后,在类似总承包合同签订时,我方就提出,将桩基工程和超灌砼单价采用列入合同不计入总价的模式,这样省去了洽商单价的过程,也给索赔定了基调,即合同内不含桩基工程,一旦发生按合同单价执行。

5. 索赔的依据

索赔的依据是索赔能否成立的核心证据,也是索赔工作应收集资料的重中之重。下面就瓮福硫铵桩基索赔的证据重点阐述。

瓮福硫铵对设计基础条件的约定:“合同履行期间,因设计基础条件变化造成/非承包商原因导致施工图设计不能按总承包合同确定的基础进行设计,初步设计审批文件要求或业主要求承包商变更工程质量标准或内容导致合同价款变化或工期影响,按变更合同价款的方法24.4款执行调整合同总价,延长合同工期。”

而合同技术附件中约定:“虑到建设场地基本处于挖方区,暂按地基承载力20吨(200KPa)考虑。”因而,合同根据此承载力设计基础为独立基础。但是,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地勘单位出具的地勘报告中结论为:“经综合分析推荐承载力特征值为140KPa。”根据建(构)筑物特征及基础型式,施工图设计基础均是桩基基础。

依据合同设计条件,原设计设计的是独立基础,没有桩基,而地勘报告以后,因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改变,设计人员针对性的提出了桩基基础方案。在项目部现场针对基础形式的改变,承包商也组织业主、监理开了转体会议,并做了会议纪要。

综上情况,由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不到合同技术附件要求及设计基础条件变化,因而增加桩基工程,导致我公司成本超出预期,构成索赔条件。

6. 索赔的方案

合同协议书、合同技术附件、地勘报告、桩基础施工质量保证资料和施工验收资料、各阶段提及桩基工程的会议纪要、索赔报告及业主的回复等资料齐全,索赔事件事实清楚、理由充分,并在承包商积极努力下,与业主方最终就瓮福硫铵桩基工程索赔事件意见达成一致,我方索赔成功。

索赔事件最好单件处理,避免一揽子处理。主要是每个索赔事件的原因情况不同,要有针对性的处理,而一揽子处理容易在手续和概念上混乱,业主方一旦抓住索赔事件的漏洞或者缺陷不放,将会使得索赔事件很难进行下去,所以作者认为索赔事件宜单件有针对性的处理。

7. 一些建议

通过对瓮福硫铵项目桩基工程整个索赔事件的成功经验总结,作者对EPC项目费用控制工作过程中的索赔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1)通读合同协议书、技术附件、设计文件,为日后有可能发生的索赔事件,做到心中有数。

(2)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已经发生的应该索赔的事件吗,应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如地勘报告、施工图设计、会议纪要等。

(3)项目部内部管理人员、工程师、安全人员等应树立严谨的索赔意识和概念,在整个项目实施全过程和工作资料针对性的对索赔事件认真处理。

(4)与业主方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积极沟通协商,及早以书面形式告知业主方索赔事件的情况、进展等相关情况,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范文5

关键词:CFG桩;软土地基;施工工艺;质量检测

中图分类号:TU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泵站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城市排涝、防洪和降低地下水位等重要任务,对促进城乡雨水控制及农田灌溉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泵站工程一般位于软土地基上,由于软土地基具有天然空隙大、高灵敏度、抗剪强度低、压缩性高等不利性质,容易导致路基出现较大沉降和失稳的现象,对泵站工程的排涝功能发挥及质量安全都会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泵站工程软土地基加固处理就成为了建设单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CFG桩作为一种新兴的桩基类型,具有施工简单、水泥用量少、成桩质量高和造价低廉等优点,能够有效对砂土、粘土、淤泥质土、填筑土等软如地基进行加固防渗处理,目前在城市建筑软基处理工程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及推广。

1 工程概况

某电排站为桩号12+720的一级排涝泵站。涝区总控制集雨面积79.36km2,其中山地面积32.34km2,平原地集雨面积47.02km2。涝区内排涝受益农田4.09万亩,保护人口2.20万人。其中电排站设计排涝流量为15.1m3/s,排涝总装机容量为2130kW/6台。泵站出水压力涵采用3机1涵型式,共7节,总长70m,孔口尺寸为2孔3.0m×2.50m(宽×高),涵身壁厚0.60m。涵箱底板高程3.85m,堤顶高程为12.66m。

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电排站地基土层自上而下分为:①填筑土:褐黄色,稍密状态,主要由硬塑状态的粉质粘土回填而成,中等透水性,厚约1.30-8.40m;②淤泥质粘土:灰黑色,软塑-流塑状态,高压缩性,弱透水性,厚约6.90-13.5m;③中细砂:灰黄色,稍密-中密状态,中压缩性,中等透水性,厚约9.60-11.70m;④含泥砂卵石:黄色,密实状态,砂砾石和泥胶结较好,局部夹有卵石,中等透水性(见图1)。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表1电排站地基土层物理力学指标

3 基础处理设计

电排站压力涵涵箱基础面高程为3.25m,基础置于填筑土层,该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20kPa。由于穿堤建筑物多为在原堤深开挖基础后,浇筑混凝土复堤而成,地基在施工前后荷载变化不大。但由于基础深挖,开挖基坑地基土的回弹变形是穿堤建筑物设计需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经计算,本工程压力涵在天然基础条件下总沉降量为632mm,大于规范允许要求,需进行基础处理。

3.1 方案比选

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及结构对地基的要求,选用Φ800钻孔灌注桩基础与CFG桩复合地基进行比选:Φ800钻孔灌注桩基础技术可行,但造价太高;CFG桩复合地基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加水拌和形成的高粘结强度桩与桩间土、褥垫层一起形成复合地基,并可通过改变桩长或桩距来达到不同的地基承载力,且造价较低(见表2),最后选用CFG桩复合地基。

表2 基础处理方案比较表

3.2 CFG桩基布置

由于穿堤涵箱沿水流方向所受荷载变化较大,堤中段涵箱与堤侧段涵箱沉降量也不尽相同。为减少涵箱间沉降差值,堤中段涵箱与堤侧段涵箱分开布置,桩基布置形式及桩距见表3。根据地基各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选取含泥砂卵石层为桩端持力层,桩长22.80m,深入该层1.50m。由于堤防特殊的防洪要求,褥垫层选用C10混凝土,厚度150mm。

表3 CFG桩基布置情况表

3.3 复合地基承载力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时可由下式计算:

式中: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桩土面积置换率;

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

fsk——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

R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Pa;

Ap——桩的截面积,m2。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的取值,当无单桩载荷试验资料时,可按下式估

式中:up——桩周长;

qsi——桩周第i层土的侧阻力特征值,kPa;

Li——第i层土的厚度;

qp——桩端阻力特征值,kPa。

本工程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结果表

3.4 沉降变形计算

根据复合模量法计算总沉降量

式中:n1——加固区的分层数;

n2——总的分层数;

P0——对应于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时的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kPa;

Esi——第i层土的压缩模量,MPa;

Zi、Zi-1——基础底面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m);

ai、ai-1——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层土、第i-1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ξ——模量提高系数,ξ=fspk/fsk;

ψ——为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本工程计算结果:堤中段涵箱沉降量87mm,堤侧段涵箱沉降量73mm。

4 CFG桩施工

4.1 施工工艺

CFG桩采用长螺旋钻机成孔,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工艺流程为:清除表土平整场地钻机、混凝土泵就位钻孔管内泵压下料钻至设计深度提拔钻杆继续泵压下料拔钻杆成桩。

4.2 施工要点

(1)施工顺序:施工采用跳打法,桩机走两遍完成全部桩的施工。为避免桩基出现串桩现象,每遍间隔时间不少于7d;

(2)拔管速度:钻机就位后,垂直进尺钻到设计高程后,改用慢速电动机拔管,拔管速度控制在不大于1.5m/min,匀速提升,边提升边泵送混凝土混合料,严格控制避免桩基出现“缩颈”现象;

(3)配合比确定:混凝土混合料按计过磅加料,加料顺序宜为:石子、砂、粉煤灰、水泥、水。为方便混凝土混合料泵送,减少塞管现象,混合料搅拌时间要充分,不得小于90s,混凝土坍落度严格控制在16-18cm。本工程CFG桩立方体28d龄期的抗压强度为13.4MPa,设计参照配合比(重量比)为:水泥:水:粉煤灰:砂:石=248.4:175:106.5:697.9:1046.9。在实际施工中,根据设计桩体强度及塌落度要求,结合室内外试验确定的配合比(重量比)为:水:粉煤灰:砂:石=260:169:60:726:1159;

(4)桩头保护:CFG桩施工是停浆面高于桩顶设计标高500mm,成桩7d内任何机械、设备不得碰撞,以免扰动造成断桩。

5 质量检验及效果

CFG桩的质量控制贯穿在施工全过程,施工中必须随时检查施工记录和计量记录,并对照规定的施工工艺对每根桩进行质量评定。检点是:水泥用量、桩长、钻机提升速度、停浆处理方法等。CFG桩基完工28d后,委托有关单位进行了检测。从静载荷试验情况来看,单桩承载力>780kN,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380kPa,符合设计要求(见图1)。

图1 压力涵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静荷试验P-S曲线

电排站穿堤涵建筑物基础处理于2011年10月动工,同年12月复堤填土,涵箱荷载加至设计值,观测到穿堤涵的最大沉降差为11mm,未发现穿堤涵有倾斜变形现象。

6 结语

通过CFG桩在泵站软土地基加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可知,CFG桩复合地基具有诸多的优点,能够充分发掘出地基土体自身潜在的性能,有效提高软土地基的承载力,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而采用干作业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施工工艺,各项指标可以达到了泵站工程预期的设计要求,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基础如果设计方法不对或者选型不当,将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不恰当的基础设计,可能因承载力不足引起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导致建筑物开裂或倾斜,引起难以修复的工程质量问题。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个有效措施。基础工程在建筑工程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通常情况下可以达到25%左右,在结构复杂或者地质情况复杂时,所占比重还会有所增加。因此,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合理选择基础形式对缩短施工工期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基础工程的施工工期可以占到土建工程工期的30%左右,因此正确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对节省施工工期有很大的意义。

一、建筑工程地基与基础的结构设计的内容

建筑基础的设计,包括下列各项内容:

(1)选择基础的材料、类型,进行基础平面布置;

(2)确定地基持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

(3)确定地基承载力;

(4)确定基础的底面尺寸,必要时进行地基变形与稳定性验算;

(5)进行基础结构设计(对基础进行内力分析、截面计算并满足构造要求);

(6)绘制基础施工图,提出施工说明。建筑基础设计时要充分掌握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地基勘察资料,地基勘察的详细程度应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相适应。在仔细研究地基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考虑上部结构的类型、荷载的性质及大小和分布、建筑布置和使用要求以及拟建基础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即可选择基础类型和进行基础平面布置,并确定地基持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

二、建筑结构基础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在很多的建筑物中对于抗震烈度的要求在六度的时候,很多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认为六度没有必要进行防护措施,这样更加利于受力分析。但是没有防护的结果会导致承重柱的截面较小,在外界强加外力的作用下,会使柱与梁之间产生断裂的现象,这样就会对建筑施工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降低了建筑的耐久度,一旦有强烈的地面运动就可能会发生倒塌的事故,轻则建筑歪斜,重则人员的伤亡。

2、砖混结构中建筑工程构造柱与承重柱混淆不清

如构造柱与承重柱混淆使用会降低墙体的约束作用,一旦有地震发生,构造柱的强度不及承重柱就会使其中的薄弱环节遭到破坏,最终导致建筑的坍塌。在建筑的过程中构造柱一般不另设基础,这就会造成承重能力比较薄弱,当构造柱当做承重柱使用的时候,较大的负荷就会使支撑的部分发生裂缝,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一定要正确区分构造柱与承重柱,根据自身的特点在适当的地方使用,避免错误使用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建筑工程地基与基础的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建筑基础工程是工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为了避免质量通病的发生,消灭其中的安全隐患就得注意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若要提高基础工程的施工质量,首先应避免这些质量通病的发生。

1、基础轴线位移

基础轴线位移原因:(1)基础大放脚收分(退台)砌筑尺寸不易掌握,当砌至大放脚顶处,再砌基础直墙部位容易发生轴线位移。(2)横墙基础的轴线,待砌横墙基础时,基槽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无法吊线找中。防治措施:(1)在定位放线时外墙角处必须设置标志板,防止槽边推土和进行其他作业时碰撞而发生移动。(2)防止砌筑基础大放脚收分不匀而造成轴线位移,应在基础收分部分砌完后,拉通线重新核对,并以新定出的轴线为准,砌筑基础直墙部分。(3)横墙轴线不宜采用基槽内排尺方法控制,应设置中心桩。

2、基础中标高出现偏差

基础标高偏差原因:(1)基础大放脚填芯砖采用大面积铺灰的砌筑方法,铺灰厚薄不匀或铺灰面太长。(2)由于基础大放脚宽大,砌砖层与皮数杆形成标高差。(3)砖基础下部的基层标高偏差较大,在砌筑砖基础时对标高不易控制。(4)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因停歇时间过久挤浆困难,灰缝不易压薄而出现冒高现象。防治措施:加强对基层标高的控制;对于宽大基础大放脚的砌筑,应采取双面挂线保持横向水平,砌筑填芯砖应采取小面积;在基础的中心位置夹砌;基础皮数杆可采用小断面方木或钢筋制作,使用时将皮数杆直接。

3、基础防潮层失效

基础防潮层失效原因:在施工前基面上不做清理浇水量不够影响了其粘合度,操作时呢压不实养护不好导致脱水等和受冻等关系都会英气基础防潮层失效。防治措施:施工时不流会少留施工缝,同时注意防潮层施工宜安排在基础房心土回填后进行,避免填土时对防潮层的损坏。

四、建筑结构基础设计的分析

1、基础施工技术

在建筑中基础的施工技术包括土方开挖、现浇混凝土、基坑的支护等,工作,所以建筑的基础施工是整个建筑中的重点工程。其施工周期也较长,占总工期的30—40%左右。在《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明确的提出,对于基础埋置高度有不同的要求,埋置桩基时要占总建筑高度的1/15,埋置天然地基时占总建筑高度的1/12,要注意不能将桩长算在埋置深度中。由于建筑的施工地点一般是城市的密集场所,施工场地比较狭窄。所以要对周围建筑以及市政工程设施要有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同时在施工中要对基坑的稳定和位移不能出现任何的差错,而基坑工程在施工建设中不属于长期的工程。对于深基坑的开挖和支护,在施工中的危险性比较高,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强,力学强度与位移的问题都要有很好的把握,同时还要解决土力强度与支护结构的相互影响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施工中不能够有精准的计算,就会造成施工设计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基坑的工程事故。在基坑深度超过5米以上的工程,就要采取专项的施工方案,对于边坡支护和底下降水有特殊的要求,在经过施工专家组的许可得到审核通过后才能够进行下一步的施工项目。

2、结构转化层施工技术

不同高度的建筑从建筑功能上有明显的区分,对于上部就要用小空间的轴线布置,对于下部则用大空间的轴线布置,这种区分与自然布置截然相反的。在力的作用下,下部楼层所受到的载荷较多,上部楼层受到的压力载荷较少,自然布置就要在下部楼层加强刚度、柱网等建设,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之间的距离,为了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就要与自然布置的方式相反,下部布置大空间、下部布置小空间的方式。在楼层设置转换层,这样就能够满足在上部实现刚度大的剪力墙,在下部楼层有小的框架柱。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进展,转换层的位置也要不断的上升,所以要对带转化层设计出筒体的结构。主要影响筒体结构的因素为外筒的刚度、内筒的刚度以及转化层的高度。转换层设置的越高,在上下层之间的位移角就变大,对抗震性的影响就越大,所以在工程设计时要对转换层的高度进行限制,在转换层较低的带转换层中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可以通过调整上下层之间的位移角进行控制,同时提高筒体及落地墙的厚度,可以有效地增强建筑的抗震能力。

结束语

建筑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建筑质量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身财产的安全。“百年大计,基础为本”的话不是没有根据的,特别是现今的人们对于房屋建筑要求越来越高,新的技术应用也越来越多,但基础设计作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根本的一部分,其重要性却是一直不变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思考学习,加强基础施工技术,努力做到好。

参考文献

[1]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范文7

关键词:地基基础;桩基础;施工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47 文献标识码: A

一、地基基础和桩基础概述

用来连接建筑物和地基的枢纽就是土木工程建设中所说的基础。地基指的是在兴建建筑物时,岩土中某一范围内由于建筑物荷载导致原来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这部分岩土体就叫做地基。地基一般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类。天然地基主要由本身地质构造构成,辅以适当的人工改造,有时不需要进行处理就可以把基础直接放置在上面,天然地基一般较浅;当天然土层的土质太软或者地质条件很差时,就需要进行人工加固或者处理,这样人为建构起来的地基,一般埋深会比较大,从而可以用深部的坚实的土层来作为荷载支撑,也就是土木工程中所说的桩基础。

二、影响房屋建筑地基基础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容易对房屋建筑地基基础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各类地基基础的缺陷,以及其对建筑物安全、使用和耐久性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2)地基基础和结构的变形,包括变形数值的大小和整体的发展趋势;

(3)建筑的上部结构对其地基基础的变形能否很好地适应,包括整体性、使用要求和安全性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的适应性;

(4)地基的处理技术的选择。

三、常见的地基基础处理技术及问题

3.1 几种较常见的地基基础处理技术

上面表格中所呈现的四种技术即为地基基础处理中采用最多、最为常见的处理技术,它们各有特性,但一般会视土壤情况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处理技术来改善土质,使其达到符合基础施工所要求的性质。对于容易发生湿润膨胀的土体,就要采用高稳定性、高强度的材料来把这种软土层替换掉,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采用分层填土的方式,防止土体中出现孔洞和缝隙,从而大大减少了土层的沉降性,提高了地基基础的强度;而碾压和夯实技术是较为普遍的提高地基强度的技术,主要分为机械碾压法和振动夯实法,两种方法虽然施工过程不同,但都是通过机器产生的冲击力,来碾压和夯实松软的土质,从而使建筑物竣工后地基的沉降量得到最大化的降低;有的土质由于其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导致承载强度大为降低,就需要排除土壤中的水分,而在水分被排除后土体就会自动发生固结,从而承载力得到提高,这种地基基础处理技术操作简单效果却很不错,已经在建筑施工中被广泛应用;另外对于不符合基础施工要求,利用常规方法又不能很好改善的土质,一般会使用化学方法来对其进行加固,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加入一些发生化学反应后能粘结土层的化学物质,来协助改善土体本身的性质使其符合基础施工的要求,一般采用碱液、丙烯酸铵、水泥浆等能够发生固化的物质。

3.2 地基基础处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地基基础处理过程中一般较为常见的问题有塌方、地基受损、施工不善等,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

①塌方:在地基基础不稳的时候,由于人为原因或者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很容易就会出现塌方。塌方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完全破坏了整个地基土层的稳定性,影响周围建筑的稳定和安全性,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为了尽可能避免塌方的产生,设计人员必须做到在施工前对当地地质结构进行充分的考察和了解,在对危险系数高的地段施工则要时刻监管,及早预防事故的发生;

②地基受损:施工的时候如果不能对地基基础进行很好的保护,一旦遇到下雨天气就很容易使地基进水,破坏土层结构,影响整个地基的质量,增加施工成本,所以在施工工程中必须对地基基础时刻做好充分的保护;

③施工不善:如果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容易导致挖出来的基坑与设计要求出现偏差甚至不符,地基基础的荷载力因此下降,进而对工程质量产生了根本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管理,并且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好工程整体的质量。

四、常见的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及要点

1 常见的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

上表所示即为工程施工中四种最为常见的桩基础,每种桩基础除特性不同外,相应的施工方法也不相同。预制桩一般采用的是焊接法和硫磺胶泥锚接法来进行接桩;钻孔灌注桩则通过钻机的钻头转动来破坏掉原有的土层,然后利用高压泵把泥浆压到钻孔里去,泥浆可以加固孔壁,保护其不发生坍塌,同时保持固定的孔型,钻孔高度达到要求后就可以清理掉残土和杂物,安放钢筋笼,进行灌浆了;沉管灌注桩则是采用振动或者锤击打桩机完成的,打桩机将带有钢管的桩底或者混凝土桩头压到土层中去,同时在钢管里放置钢筋笼然后灌注砂浆,之后一边振动一边拔出钢管,灌注桩就形成了;比较新型的树根桩是小型钻孔灌注桩的延伸,施工方法和钻孔灌注桩大同小异,只不过由于树根桩的直径比较小,需要同时灌注很多这样的桩,这种方法适用于在原有建筑上进行重新建筑的时候加固地基。

2 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的要点

桩型和桩长的选择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桩基础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就要根据具体土质特性提供多种桩型和桩长的方案,这些方案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对桩基沉降的预测以及实际操作的困难度。施工方则必须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好桩基与设计要求的偏差,并适当地采取一些技术比如增加拉梁和承台的高度、配筋等来解决桩心偏差的问题。总而言之,正是由于桩基础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才必须严格对桩基础质量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五、总结

地基基础和桩基础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正如其名,是最为基础的工程,但同时又由于其过于隐蔽,而且在工程竣工后很难再进行检查和修改,因此在施工的时候就要做到边施工边监测,杜绝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在施工之前,设计人员要多对目标地基所在地的土质和环境进行细致的考察,了解土质的性质,设计全面详细的方案,施工人员则要具有足够的责任心,保证施工过程落实到每个细节。地基基础和桩基础都是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地基和桩基础的施工质量意义仍然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姚树太;浅谈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4:160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范文8

【关键词】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措施

【正文】:随着现代社会不断高速发展变化,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高层建筑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具有工期长而且投资大以及施工复杂性相对较高等特点,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主楼的施工工期通常起着控制作用,然而若要将工期进行有效的缩短,其主要关键是在于缩短主楼施工的时间。随着社会的不断高速发展,我国的高层建筑在社会中不断的普及,因此专业人员针对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关键组成,也有着越来越高的重视度。在高层建筑施工的过程的当中,施工质量是其主要的基础,应当将主楼的施工时间进行提前,想要有效的将施工工期进行有力的缩短,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就必须要运用一些科技手段或人力资源的投入。基于此背景,笔者做出如下详细深入的阐述。

1 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问题

1.1 基础选型

基础方案在选择的过程当中,专业工作人员对于体现出来的多个目标要求,需要给予绝对更好的满足,并且针对其性能目标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有效优化,对于施工性能还有施工现场周边的环境等诸多方面,需要进行综合有效的多方面考虑,于此同时针对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甚至矛盾性的特征存在于很多的性能目标之间,实践当中进行处理的时候,笔者认为首先需要进行主要问题是全面兼顾协调性,其次需要针对选型优化所遵循的原则进行考虑分析,然而次要性能是其所需要遵循的主要原则性,在实践选择过程当中对于主要问题只需要充分的进行强调,不能够忽视次要性能,否则性能的优化在整个过程当中也难以得以有效的全面实现。随着地基基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社会中逐渐的和地基处理方案以及有关基础形成式之间相互整合,显得越来越模糊化,在现实工程项目当中出现了包括复合桩箱基础,以及包含性能优良的地基与基础融合体。

1.2 主、裙楼基础的处理

因建筑功能的要求层数较低的裙房会建在高层建筑主楼旁,在有的情况下沉降缝可以不予设置,比如通过计算确定差异沉降产生的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内力与配筋。如果主、裙楼层数的差额大于10层,那么地基基础设计的等级应为甲级,地基变形设计与变形验算也要根据具体的规范要求来操作。如果沉降缝要设置,依据地基土质情况主楼与裙房的基础埋深要有一般不低于2m的高差,钢筋混凝土墙要设置在沉降缝两侧,拆模板、防水层操作会影响缝隙宽度,要进行考虑,为了使高层主楼地下室产生侧向约束力,应用粗砂填实缝隙内室外地面以下的部分。一旦主、裙楼基础施工完毕,就要及时采取回填措施,还要注意回填土的压实情况,压实系数要在0.94以上。

2.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路线

2.1 施工主线为结构和基础施工

建筑项目在施工前期,开始建设主要的框架,这样对于投入以及牵涉面都比较小,那么对工期进行有效的缩短所造成的影响也必然有所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埋深度通常都是比较大,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建筑物的高度直接决定着埋深度的大小,然而在此阶段所处于的施工环境就显得不尽人意,而且在基础工程量方面也显得具有很大的波动,将整体的施工工期也进一步的得以增长。

2.2 高效垂直运输体系是主要支撑

高层建筑的施工进度要求不但高,而且还需要完全保障施工质量,在进行高层施工中避免不了需要进行高空作业,然而高空作业有着非常多的技术难度,而且在作业过程中的环境也非常恶劣,甚至还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所以,在施工作业的时候就需要借用科学有效的新科技成果为高层建筑做出服务,尽可能的采用机械化施工提高垂直运输体系的工作效率缩短施工进度。

3 使用JCCAD软件进行高层建筑基础设计

3.1 地质资料的输入

建筑物周围场地地基状况的描述指的就是地质资料,其也可为基础设计提供重要信息。若要进行沉降计算,在JCCAD中输入地质资料是首先要做的,在地质资料输入中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可这样理解这个参数:可以按两种方法输入地质资料中的标高,与上部结构模型一致的坐标系或地质报告提供的绝对高程。若选择前者,地质资料输入中的所有标高都要按与上部结构模型一致的设计标高输入即把地质报告中的绝对高程数值进行换算;若选择后者,地质资料输入中的所有标高都要按绝对高程输入即把与上部结构模型一致的设计标高进行换算;无论选择前者还是后者,上部结构模型中的标高与基础交互输入中所有的标高在系统中应该是相同的。

3.2 地基承载力校核

《地基规范》第5.2.1条指出:基础底面的压力,在轴心荷载作用的情况下,Pk≤fa。应注意在做基础设计时满足规范上述规定是必要的。在不符合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提高地基承载力与增大基底面积两种措施。如果高层建筑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值大于4,就要避免基础底面零应力区的出现。主楼与质量偏心较大的裙楼要分开计算。设计人员应以重心校核输出的最大及最小基底反力为依据,把基础平面的尺寸调整到合理的范围内。

总结

总而言之,高层建筑基础设计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在实践工程项目当中,相关部门以及专业人员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和组织方案,施工期间不断调整与完善施工方案,笔者相信在后期的发展过程将会取得更加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顾为何. 让射阳城市建设跨越式迈入“高层时代”——关于推进城市高层建筑发展的调研[J]. 经济视角(中旬). 2011(05)

[2] 张玉成,杨光华,钟志辉,姜燕,乔有梁,方大勇,胡海英,刘鹏. 软土基坑设计若干关键问题探讨及基坑设计实例应用分析[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2(11)

[3] 邹良浩,梁枢果,汪大海,熊铁华. 基于风洞试验的对称截面高层建筑三维等效静力风荷载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2(11)

[4] 沈国辉,王宁博,鲍侃袁,孙炳楠,楼文娟. 考虑土体结构相互作用的大型双曲冷却塔风致响应分析[J].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11(06)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范文9

关键词:软土地区 基础变位 地基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本次设计箱涵位于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区,工程位置处受地形条件及净空要求限制,采用桥梁结构桥梁净空难以满足河道排洪要求,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选用五孔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结构。现浇箱涵具有结构厚度小、造价低廉、施工方便等优点;但同时因其横向宽度较大,具有对地基不均匀沉降较敏感的特点,是本工程的设计难点所在。本文通过介绍珠海市某新建箱涵结构计算,分析基础变位对其内力计算的影响,并提出减小软土地区连续箱涵基础不均与沉降的处理措施,为软土地区多孔连续箱涵设计提供参考。

2.工程概况

2.1工程地质

本项目位于珠海市,工程地处广泛沉积的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带,软土地基分布广泛,存在较厚(层厚达16.8~42.8m)的软弱淤泥、淤泥质土,孔隙比大、含水量高、强度低、压缩性高。

2.2结构设计

结构采用5孔钢筋混凝土箱涵,净跨径L0=8m,横向总宽为43m,净高h0=4m;顶、底板厚度60cm,边、中墙厚度50cm,箱涵基础采用PHC 600 B 110型预应力管桩基础。

3.箱涵内力计算

钢筋混凝土箱涵一般可简化为平面刚架模型进行计算。设计中,考虑箱涵施工和使用阶段的受力特性,进行不利荷载组合下箱涵的内力计算,分析得到各控制截面的最不利内力,并将此作为箱涵截面设计的依据。

3.1计算模型

采用Midas程序进行结构计算,将箱涵简化为平面刚架模型,计入自重、土压力、水压力、汽车荷载以及箱涵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图3.1 箱涵计算模型简化图

3.2特征节点计算结果

图3.2 计算结果内力图(弯矩,kNm)

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箱涵受力最不利位置为顶、底板跨中与各跨板端,为便于比较分析,后续计算仅摘取AB、BE构件的弯矩结果(未计入基础变位效应),不利组合下内力汇总如下:

表3.1 特征节点内力表(弯矩,kNm)

4.基础变位敏感性分析及处理措施

4.1基础变位敏感性分析

本项目场地内分布较厚的淤泥层,承载力低,其工程性质差,欠固结,在自重压力和附加荷载作用下软土的固结沉降历时长,最终沉降量大,如不进行软基处理则可能造成建筑物下沉、开裂,对结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本次分析选择在箱涵结构上加强制位移的方式模拟基础变位。在三个计算节点C、D、F上分别加上强制位移δ(假设每次仅一个节点发生沉降),分析各不利节点的组合内力值变化情况,经计算A、B、E节点处内力对基础变为最为敏感,因此仅对基础变位引起A、B、E特征节点的内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如下。

表4.1 基础变位引起A节点的内力变化表(弯矩,kN・m)

表4.2 基础变位引起B节点的内力变化表(弯矩,kN・m)

表4.3 基础变位引起E节点的内力变化表(弯矩,kN・m)

整理计算结果,将基础变位引起各节点内力变化趋势用图表反映如下:

由上述图表可以得出各节点内力随基础变位的变化影响趋势:当计算节点位置发生基础沉降,计算节点最小弯矩的绝对值变小,而两侧节点的最小弯矩绝对值增加。

在不同的基础变位值δ下,各节点内力均有显著变化,且随着不均匀沉降值δ的增加,内力变化幅度变大。

当δ=10mm时,各节点位置发生沉降,两侧节点的内力增加值均超过20%,当B节点处基础发生较大沉降(即D节点δ=10mm)时,A节点内力值相增大了38%。如在使用中出现这种情况,对结构安全非常不利,所以结构设计中必须严格控制基础不均匀沉降,以减少其对结构安全的影响。

4.2基础不均匀沉降处理措施

软土地区建设工程的后期沉降是控制工程投资规模和施工工期的重要因素,设计中应结合工程地质及结构形式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以确保箱涵在施工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可靠。结合软土地区地基工程特性,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时提出如下的处理措施:

(1)箱涵处地基与两侧路基段同时进行固结处理。

1)本工程所处软土具有欠固结特性,地基土固结过程中会对管桩产生负摩阻力,不同区域的欠固结土对管桩产生的负反力效应有所差别,对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不利影响。

2)管桩基础为刚性基础,地基土在结构使用过程中固结,造成涵底出现脱空现象,对箱涵基础结构使用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作者提出对箱涵处地基基础同两侧路段一起进行固结处理。根据本工程范围内软土层深厚、工程性质差的特点,在结合珠海地区软基成熟处理方法与经验、施工机具设备、材料供应、施工场地条件、环境保护要求、用地范围以及工程造价等方面,从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工期可控、施工方便等综合因素分析采用排水固结法对场地进行地基处理。

(2)根据地基土层及结构反力,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并采取措施,使箱涵基底沉降量协调。

桩基础沉降主要来自桩身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压缩变形和桩端土体在竖向应力场作用下的压缩变形,控制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应从控制桩身长度、桩端持力层两个方面着手。

1)箱涵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管桩不仅具有桩身刚度大,而且还具有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桩身质量好、压缩性小、施工周期短、对环境影响少、造价经济等优点,并且避免因地层土质差而引起的灌注桩缩颈的现象,应用于深厚软土层,能够充分发挥其技术和经济上的优越性。

2)为避免桩身在荷载作用下压缩量的差异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合理调整桩基布置,尽量减少桩基长度之间的差异。

3)为避免桩端地基土桩端竖向应力场作用下的压缩变形引起的沉降差异,调整桩基长度,使各部位桩端均位于压缩特性相当的土层。

5.结语

本项目位于软土地区,通过计算表明,在箱涵使用阶段,不均匀沉降,对箱涵内力影响较大,即箱涵内力分布对基础变位敏感度较高,为避免基础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保证结构在使用阶段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在结构设计中必须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基础的不均匀沉降。作者通过分析总结,在进行软土地区多孔箱涵的设计时,为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对箱涵基础设计需采取如下处理措施:

(1)对箱涵处地基同路基段采用排水固结法对场地进行地基固结处理;

(2)箱涵采用预制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要求桩顶进入强风化层不少于2m,使各桩桩端所处地层情况保持一致性,保证桩端地基土压缩量尽量协调;

(3)结合计算调整桩基布置,在荷载相当的情况下使桩长尽量保持一致,以使各桩桩身压缩量协调。

参考文献:

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S].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范文10

关键词: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073-04

一、贵州产业园区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自2010年10月27日贵州工业发展大会闭幕以后,贵州就进入了工业强省的道路,实现“后发赶超”的贵州经济发展道路。在贵州工业强省道路中,产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贵州产业经济要又好又快发展,这些都凝结在贵州如何有效地建立产业园区上。针对贵州产业园区建设,省政府于2010年11月18日向社会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这一指导贵州产业园区又快又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2年2月国务院向社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二号文件”,该文件也就贵州的产业经济发展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之前无论是中央纲领性文件还是贵州省地方纲领性文件的出台,都能看出贵州产业园区的发展承载着贵州经济腾飞的希望,是贵州经济振兴的基石,它将得到财政政策上与税收政策上巨大的支持。但是,纵使针对贵州产业园区的资助较多,但是无论是财政上的资金支持还是税收上的资金支持毕竟财力有限,为了产业园区更好的发展,市场化是产业园区良好发展的必经之路。在一定程度上,贵州产业园区市场化的进程也符合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

因此,产业园区市场化道路进程的推进始终离不开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如果基础设施不发达,那么产业园区在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入园发展的影响力势必被削弱,进而影响产业园区对于贵州经济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势必会影响园区内企业的良好发展,而影响整个园区工业产值的增加,进一步影响贵州产业经济的发展。所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产业园区健康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贵州产业园区发展的现状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纳入贵州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的111个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超过4 10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预计2014年贵州省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将突破6 000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左右。

在园区建设一片如火如荼的繁荣发展时节,基础建设资金匮乏已成为阻碍贵州省产业园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当政府财力有限时,如何有效解决贵州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问题刻不容缓。如何通过对贵州省产业园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和资本,使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结构优化、合理配套,充分发挥资源和资本效能;构建新的融资模式,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扩大资金流量,实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基于资本市场融资角度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模式设计

1.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信托融资方式设计

信托这一概念源自于英美法系的信托制度,随着各国资本市场的良好发展,信托制度正被众多的大陆法系国家所接受,其中,就包括中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建立起适合自己的信托制度。英国著名的法学专家Underhill给信托下了一个“信托是一种平衡法上的义务,因此,持有财产的人为了受益人的利益而管理处分该财产。此外,任何一个受益人都可以要求履行该义务”的定义。而美国信托法权威Bogert认为“信托是一种信任关系,一方享有财产的所有权,并负有为他人利益管理和处分该财产的衡平法义务”。此外,根据中国《信托法》对此的定义,认为“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通过对信托概念的阐述,可以看出,信托有具体如下主要特征:信托财产的所有权的主体与受益权主体的分离、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有限责任与信托管理的连续性。

因此,将信托融资应用于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中,具体进行如下方案的设计。首先,将产业园区中的开发公司作为信托融资中的受托人,将所选择的信托公司作为信托融资委托人,而其中的受益人主要是作为受托人的贵州省产业园区中的各开发公司。再者,在明确信托融资当事人的前提下,由作为信托融资委托人的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公司向信托公司提出基础设施融资的信托意向。其次,由信托融资中的委托人产业园区开发公司与受托人信托公司就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情况签订信托契约。另外,在签订信托契约后,由产业园区开发公司将作为信托财产的基础设施转移给信托公司。再其次,由信托公司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进行融资管理,以此执行信托融资的契约。最后,当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完成后,信托当事人可以终止信托融资关系。

在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信托融资方案设计过程中,为了信托融资有效开展与顺利融资,笔者认为,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公司应该明确基础设施信托融资属于信托融资中实物信托业务类型。第二,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公司在选择信托融资基础设施时,应选择营利性项目中的经营项目或者准经营项目,以此存在收益为信托融资中的投资者带来收益回报、为信托公司带来佣金。一方面,这不仅仅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中给予投资者、信托公司物质上的回报或者激励;另一方面,而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下一次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信托融资的顺利完成。

2.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地方债券融资方式设计

一般地,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等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并且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其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债的证明书。此外,它也具有偿还性、流通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特征。并且它具体包括了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与国际债券。具体地,政府债券分为中央政府债券和地方政府债券。其中,地方政府债券又称市政债券,它是地方政府及其机构或授权机构发行的一种债券。虽然市政债券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资本市场工具,但是,中国《预算法》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融资方面由于法律制度上的限制而很难通过发行市政债券来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进而现阶段中国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融资更多地选择“准市政债券”作为基础设施融资的主要方式。“准市政债券”是指由政府所属的企业所发行。

因此,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地方债券融资具体的设计方案如下。首先,贵州省各产业园区应设置相应的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者控股公司,这些公司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和授权的,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专门负责资金的筹措与管理。其次,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并以政府信用作担保,由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者控股公司面向社会公众发行准市政债券,以此进行基础设施地方债的融资。再者,以营利性基础设施作为地方债利息与本金的支付保证,按期支付利息,到期偿还本金。

在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地方债融资方案设计过程中,为了地方债融资有效开展与顺利融资,笔者认为,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公司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应该清晰地了解关于发行准市政债券的法律条文。第二,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应积极对基础设施营利性项目进行有效管理,不断提高项目效益,以此能有效保证准市政债券利息的顺利支付与本金的顺利偿还。第三,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应该对准市政债券发行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合理的评估,以此保证通过准市政债券的发行顺利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筹集到充足的资金。

(二)基于项目融资角度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模式设计

通过之前基于资本市场融资角度对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方案基本思路的设计,笔者发现,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在吸引社会投资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并且在未来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方面社会投资将占主导,而且对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所起的作用巨大。所以,接下来笔者将基于BOT项目融资角度,以此来进行相应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模式设计。

BOT项目融资方式全称为建设―经营―转让项目融资方式,它主要指政府与非政府投资方签订特许权使用协议,由政府将专营的基础设施融资、建设和维护等委托给非政府投资方,并允许非政府投资方在特许权使用的期限内向基础设施的使用者收费,以此来回收投资、赚取利润等,并待特许权使用年限届满后非政府投资方无偿将基础设施转交给政府。

因此,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BOT项目融资具体的设计方案如下。首先,由贵州省人民政府采用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非政府投资方的选择。一般地,参与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开招标的以企业居多。其次,在选择了非政府投资方参与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全程建设后,政府应对非政府投资方给予充分的信任,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进而使得非政府投资方顺利完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BOT项目融资、建设、经营与管理,以此促进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在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BOT项目融资方案设计过程中,为了BOT项目融资有效开展与顺利融资,笔者认为,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应注意以下事项:第一,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应熟悉BOT项目融资的主要操作流程。第二,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在BOT项目融资投资方选择时应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第三,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者控股公司应选择营利性项目中的经营项目或者准经营项目,以此存在收益为投资方带了回报,进而为投资方顺利偿还基础设施融资过程中所负担的债务提供收益保证。此外,这也为下一次BOT项目融资顺利完成提供铺垫。

四、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模式选择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选择的研究结论

经过对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的现状、存在问题与融资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设计,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融资主要依靠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这一单一融资渠道。(2)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存在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不足、资本市场融资建设支持不足的问题。(3)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将会形成以政府监管为主,更多社会投资参与的新型融资发展趋势。具体地,依据政府投融资与项目区分理论,针对非营利性项目,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模式还是主要依靠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为主;针对营利性项目,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模式更多地采用政府监管的方式,以社会投资为主。针对项目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基础设施融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这释放了单一依靠地方财政资金支持的压力。

(二)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选择的政策建议

结合以上得出的研究结论,我们首先建议建立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然后再分别建立由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所控股的各具体产业园区的开发子公司,以此以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的法人代表。具体地,笔者将给出如下富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第一,建议在设立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后,积极完善自身公司治理结构,利用贵州省产业园区产业集聚的优势,积极谋求以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者以部分子公司为主的公司股票上市,以此通过股票上市来解决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通过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公司股票上市来募集资金更符合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融资方向,也更有利于缓解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压力。与此同时,因为股票上市具有严格的审核程序,所以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者部分控股子公司在谋求股票上市时应熟谙中国股票发行的具体法律条文与操作流程,并以自身良好的经济效益来增进股票上市的成功。在这过程中,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部分控股子公司也不妨仿照企业股票上市的模式,引进优秀的战略投资者,例如机构投资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以此确保股票上市的成功。此外,在这过程中,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或部分控股子公司也应该积极熟悉自身的企业化运作流程,以优秀的财务业绩去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目光。

第二,建议以贵州省开发总公司为债务承担对象,发行适合贵州省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准市政债券。与此同时,也建议不断提高贵州省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等经济效益指标,以此以优异的产业经济效益来吸引外国银行的贷款。由此,通过贵州省开发总公司债务发行的方式,使得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不再局限于有限的地方财政资金支持,而是更面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第三,建议以贵州省产业园区开发总公司为牵头对象,积极建立产业投资基金、设立集合委托贷款、BOT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等基础设施融资方式,以此来促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完成,进而促进产业园区的健康、持续与长远发展。更近一步地,贵州省开发总公司可以具体的利用股票上市或发行准市政债券的方式所容得的资金,根据贵州省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因地制宜地应用于全省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其中,尤其确保营利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毕竟它是被用作偿还债务、吸引投资者长线投资的收益保证。

第四,在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由地方财政资金支持转向吸引更多社会投资的过程中,建议贵州省人民政府加大对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过程中的监督,合理判定其中的风险与收益。具体地,贵州省人民政府可以在政务公开网站设立一个专门对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建设、管理与维护的监督平台,以此让广大社会群众谏言,进而揭示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此外,贵州省人民政府应设立专门针对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状况评价的专家小组,其中,专家小组主要包括政府官员、产业园区管理人员、高校学者与发达地区产业园区管理人员等,以此出台贵州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状况评价报告,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以此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范文11

关键词:基础工程; 造价; 影响因素; 管理;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evelopment,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also there are some new situation, the new question, and how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he engineering cost management as soon as possible into the standardized, systematic, legalized track, it is urgent. In this paper, how to control the engineering cost basis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basic cost five factors: hydrogeology conditions, basic design, material price, management level, an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expounds the corresponding treatment measures, this article is one's opinions, available for peer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Basic engineering; Cost; Influencing factor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造价控制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质量的高与低,只有以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建筑施工中的基础工程造价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成果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目标,才能保证施工的可行性.

一、影响基础工程造价的因素以及处理对策分析研究

基础工程作为建筑中的一个分项工程, 它的费用在整个工程费用中占越来越大的比例, 尤其是高层建筑中, 基础的费用更是不可忽略。基础工程属于地下工程, 由于基础工程的不可见性, 基础工程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有效的控制基础的造价, 就必须正确认识影响基础的因素, 认真落实以上控制方法, 使基础造价做到最低。基础工程费用与建筑物总造价的比例, 视其复杂程度和设计、施工的合理与否, 变动可以从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之间。一般采用浅基础的多层建筑的基础造价占建筑造价的 15% ~20% 左右, 采用深基础的高层建筑基础工程造价占总建筑费用的比例为 20% ~ 30% 左右。既然基础费用在整个造价中占了这么大的分量, 则影响价格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影响基础造价的因素,大量的工程事实证明, 影响基础工程造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一是,在建工程所在位置的水文地质条件。工程的水文地质条件对基础的影响最大, 地质条件越好, 基础的承载力越高, 基础埋深也就越浅。相反, 基础持力层越深, 基础的埋深就应该越深。基础埋深超过一定的深度, 相应的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才能保证基础的顺利施工, 另一方面, 随着基础深度的增加, 基础形式也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基础的结构形式和基础的埋深, 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基础的造价。因此, 在工程建设前期, 我们必须准确的了解建筑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当然, 工程地质条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因素, 不同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同的地质条件, 就算是相邻的地方, 地质条件也有可能发生改变。也就因为如此,基础的造价浮动变化很大, 基础工程造价预算的结果并不是很准确, 基础工程造价“三超” 现象很严重。决算严重偏离工程预算结果。二是,基础设计对工程造价也是一个较大的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 基础形式在设计的过程中予以确定。基础形式对基础价格有着很大的影响。不同的基础形式, 采用的地基处理方式也不同,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础造价。目前在我国的工程造价过程中, 人们在谈论控制工程造价的时候, 关心的总是控制施工过程中的造价。其实, 这种控制工程造价的方法的效果并不是很大, 控制施工过程中的造价只是一种事后的控制方法。一旦设计方案确定, 基础的结构形式以及埋深很多因素都已经确定, 更可以说是施工工艺都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确定, 这样基础的造价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经确定。所以, 在控制工程造价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施工过程中, 那样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我们应该改变以往的控制造价的方法, 把控制造价的方法从事后控制慢慢的转化到事前控制, 在工程设计时就对工程的价格进行严格的控制。三是,材料价格的变动对基础造价的影响也非常大。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无论基础工程, 还是上部结构, 材料的费用总是在整个工程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材料费用占整个工程费用的 70% ~80% 左右。但是材料的价格却不是一成不变, 材料价格每天都在不停的变化。随着价格的变化, 基础工程造价也就发生着不停的变化。因此, 在工程的预算过程中, 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价格的变动因素, 才能准确的预测整个工程的造价。四是,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工程的造价。施工人员的管理水平越高, 产生窝工、返工的现象越少发生。窝工、返工现象不仅耽误了施工的总体进度, 浪费人力物力, 而且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工程开支。五是,基础工程的施工工艺也是影响基础造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选用不同的施工工艺, 所选择的施工设备也就不同。不同的施工设备, 不管是选择国产设备还是进口设备, 更是严重的影响着基础的造价。其次, 企业应该重视施工工艺的改进, 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 不仅可以提高施工的效率, 还可以降低工程的造价。因此, 施工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 必须要注意改进企业的施工水平, 这不仅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 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六是,建筑基础工程施工的工期控制中的造价管理,所谓工期控制,就是针对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手段,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实现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目标,从而保证总的工期目标的实现。工期控制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工程项目的进度计划。除了上述六个影响造价的因素之外, 施工过程中设计的变更以及工程签证的发生, 工程资料的准备不够齐全都影响着基础的造价。

2、造价控制方法,由于工程造价受时间、地点、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所以降低工程造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合理地降低工程造价, 就必须要全方位地实行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一是,基础形式的优化选择。在基础工程中, 基础形式主要有桩基础, 扩大基础, 条形基础, 满堂基础等几种。不同的基础类型,采用的施工工艺必然不同, 地基的处理方式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从而基础的价格也就千变万化, 因此, 在工程设计中, 我们必须选用合理的形式, 不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二是,选用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 落实技术组织措施。施工方案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施工方案不同, 工期就会不同, 所需机具也不同。工期越长, 人工费用越多, 相应的管理费用, 材料租赁费用相应增加。特别在施工的过程当中, 应尽量避免不同工种之间的相互干扰, 造成窝工返工现象的发生。三是,重视材料设备的采购、保管, 降低材料成本。材料成本一般可占整个工程费用的 70% 左右, 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降低材料的成本也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在采购过程中, 我们应尽量做到货比三家, 反复比较, 购买物美价廉的材料。四是,必须加强施工队伍的建设, 加强施工人员的素质培养。施工人员素质的提高, 必然带动施工质量、施工水平的提高。这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结语

建筑基础工程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具有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施工环境艰苦、占用资金较大、施工技术含量较高等特点,所以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造价在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成本控制中是非常重要的。没有结实的基础, 建筑物的质量就难以保障。对建筑物来说, 基础工程就是工程的咽喉要塞, 基础的设计和质量直接关系着建筑物的安危,在建筑界中, 基础的费用总是大大的超过预算价格。怎样控制基础的价格是我们每一个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将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莹. 工程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J] . 中国煤炭地质, 2009( 4) : 56 57.

[2] 宣旭煌. 浅谈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J] . 中国商界, 2009( 12): 88 89.

[3] 冷春晓. 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 [ J] . 山西建筑, 2009, 35( 12) :235 236.

地基与基础施工总结范文12

“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目标得以全面实现,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1.生产基础设施显著加强,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对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更新改造了中部粮食主产区的140处大型排涝泵站,“十一五”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三电合一”覆盖面达到了近个县,受益农户达到了1.4亿户,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提高,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3850万个,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8.8%,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2.生活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民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了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3.56万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了30.95万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41.56万公里⑤,全国乡镇公路通达率达到99.4%,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4.2%,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东、中部地区“油路到村”,西部地区“油路到乡”的建设目标;解决了118.5万户,573万无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全国规模化养殖场中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4000处左右,全国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按计划达到10万个。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大幅度改造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31%和97.23%,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729个,占全国总数的95.5%,参加农民达到8.14亿人,参合率达到91.5%,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二)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十一五”期初农田受旱面积为3.11亿亩,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4.39亿亩,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中等干旱年份灌区缺水300亿立方米,每年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二是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推广难以普及,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信息化程度低。由于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缺失,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农业生产成本也因此而提高。

2.农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攻坚难度加大。一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严重。全国还有超过1.5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由于长期得不到安全饮用水,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不良影响;二是农村道路建设路网密度较低,技术等级较差。农村道路建设中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问题严峻,道路建设技术和质量不合格,道路翻修问题突出,建养体制不健全,加大了农村道路建设的攻坚难度;三是一些偏远地区仍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全国尚有近1000万无电人口。

3.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供给薄弱点犹存。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上学难的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滞后。一些农村卫生机构运行质量和效率不高,发展滞后,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还很高;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电视广播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尚未全面覆盖,农村网络信息系统投入成本高、建设难度大,目前,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近1/3的人口,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5%②。

二、“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条件分析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条件

我国已经具备“十二五”期间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条件。一是国家支农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2083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98%,“十二五”期间国家“三农”支出将继续保持扩大趋势;二是农业获利空间进一步扩大,农业农村吸引投资的能力将逐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加工链不断向横向和纵向延伸,加工总量持续提升,农产品增值过程逐渐向农业农村加工企业转移,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新兴农业形态不断涌现,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环境将更加优越。新兴的生物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必然带来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显著提升,从而将有利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和利用效率的提高。(二)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利条件

一是城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二元投入体系制约。在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下,我国形成了“城管城、乡管乡、城乡分离”的二元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如地方支持农业支出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为7161.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1.81%;二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民经济其它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国家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一直明显偏低,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占同期国民经济各行业基建投资的比重仅为2.7%,中央财政在农业生产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共支出5335.4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10.69%,远远滞后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三是地方政府缺乏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动力。中央政府上收了农村基层的权力,乡镇政府财力的萎缩导致了相应的一些准公共品的供给责任逐渐淡化。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或者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单纯注重地方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短期增长而忽视地方的长期发展,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思路、目标与重点任务

(一)总体思路

围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依据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以纯公共品一类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中央投入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重视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渐向中小型基础设施延伸;依据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设标准同城化为原则,集中力量攻克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点问题,循序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广度和建设深度。

(二)目标

以民生问题为中心,紧紧围绕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农村道路、农村能源、农村住房、农村医疗卫生和农村文化教育、农村通信和信息网络设施等基础设施问题,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科学实施农业农村生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巩固前期成果,实现新突破。

(三)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生产设施建设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次分阶段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落实农田水利设施的重建、改造、管护和运营工程;继续推进江河重要控制性工程及大江大河河道整治,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设施建设,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实施标准化农田建设,加大推行土壤改良的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重大病虫控制体系、农药和化肥使用控制体系、危险病虫检疫防疫体系和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在水禽主产区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相结合的联合育种机制,加强对引进水禽品种的评价和消化利用;继续推进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和交易的普及和应用范围,提高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继续支持六大跨省粮食物流通道中的部级节点项目以及重要节点的散粮接收、发放设施和企业信息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同时支持低温储藏保鲜、分选加工以及配送中心等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生活性设施建设的难点突破。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重点建设中西部地区贫困村的人畜饮水工程,按地方需求新建供水站,彻底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以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建设;继续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继续加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村小水电建设工程投资力度,不断完善中西部农网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电力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循序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工程;加大对农村生活设施的管护力度,切实巩固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成果;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切实夯实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重点工程,搞好学校规划布局,加大先进教学设备配备,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重视普通和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以县(市)区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鼓励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院;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和网络建设村村通、“西新工程”(、新疆等边远省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农村重点文化设施和乡镇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

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改革措施

(一)调整分配结构,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破除传统二元财政分配结构,协调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其它建设的投资平衡,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是积极调整宏观政策趋向。应当及时地把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调整到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制定一套有的放矢而又切实可行的政策,在更加平衡的宏观经济增长的范围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给予更大的支持,从而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二是政府在财

力增长的情况下,要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和补贴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中央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对中西部地区降低配套比例,不断增加对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力度;三是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办法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共同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倾斜。(二)吸纳社会资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

依赖政府提高财政投入比例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地方投资为主体,群众集资投劳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格局。一是强化支农专项资金的监管。完善农业资金拨付使用制度,建立严格的支农工程项目管理监督检查机制,杜绝支农资金挪用、截留等现象的发生;二是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力量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通过创新引导商业银行涉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将部分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变为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综合运用对项目直接补贴和对银行招投标补偿两种运作方式,鼓励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来。

(三)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实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众多部门和诸多环节,须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实施项目建设。一是实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导责任制,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二是加强部门间、上下级间的协作与配合。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建立工作责任制,认真做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工作,积极主动做好协调服务;三是切实加强与本系统上下部门之间、同级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市乡村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四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