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周测自我总结

周测自我总结

时间:2023-02-22 12:52:28

周测自我总结

周测自我总结范文1

【一】

两周以来的测量实习,我得到了一次较全面的、系统的锻炼,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记得第一周认识实习时,我们都很兴奋,一周下来我们感觉都很轻松,休息了两天,开始测量实习,我跟着方老师找控制点,那时候每个人都还很兴奋,以为接下来的一周应该也很轻松吧,其实不然。虽然有点幸苦,但我们每个人都学会了很多,很多只有平常“多多逛街”才能学到的东西。我喜欢思考,也喜欢总结,所以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长大了,要试着去承担一些责任。我们生来就有一种惰性,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团队,如果是在一个惰性的氛围中,那她(们)的效率一定不会很高,但如果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够努力去承担一些责任,那么效率不仅提高了,而且任务也会完成的很好。

感染力很重要。在一个团队中,要想有好的氛围,第一个提意见的人的思想是很重要的,因为后来的人都不免会有从众心理。如果他(她)的想法是积极的,那么会有人也会积极的想一些问题。反之,则整个团队就陷入消极的氛围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的想问题。

多多思考。实习是什么,实习是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知识的过程。实习过程中只有多多思考,才能多多消化知识,还能延伸出很多以前不知道的。

团队精神,同甘共苦。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词,但在这种实践中不得不提及,因为它无处不在,记得很清楚的是很多次我们在测量场地上吃午饭的;是我们都很早起床,然后在冷风飕飕中作业,每个人都在打颤;是我们都扛着仪器摸着黑回家。这一切的苦与乐,我们都一起承担。同甘共苦,我们很快乐!

学会妥协。妥协是最高的艺术,在合作的过程中,不免会有一些冲突,这时就需要我们冷静下来想想问题的解决方法,每个人都做一些退让,那么事情就容易解决了。

做最“卑微”的工作,树高傲的自尊。一个好的团队,需要每个人都勤奋一点,不怕脏、不怕累,而不是推三落四。只有每个人都积极的做每件事,才能达到实习的目的,使每个人都熟悉每一个环节。

要坦然。无论做事还是做人,我们都应该学会坦然面对。记得图画到一半时,方老师指出我们作图方法是错的,我们曾想过将错就错;记得用卷尺量距离时我们曾想过只测量一次。但最后我们都没这么做,现在想起来,这是对的!坦然面对,才是我们想要的人生。

实习完毕了,这个实习是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日子,一开始的时候很怕,现在想来,日子还是过去了,而且可以拿到优秀实习生,所以,得到一个启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对自己失去信心。

【二】

这二周进行了我入大学以来的第一次实习。这次实习是土木工程的测量教学实习。实习前一天老师布置了任务我都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去完成任务了。原来觉得很轻松的实习一下子变得不是那么简单了。

第一天我们就体会到了实习不是那么的轻松。对我们的任务我们不知道怎么开始,不明天今天该干什么明天该干什么,实习没有了好的计划。组员六人分工也没有明确,所以导致了做起事来没有效率。一系列的问题一下子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我感受到了这次是我来说是一次有力的挑战。我们第一天虽然做事效率低可是我们组一起从早上6点开工到下午7点才收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熟悉实习操作,那一天收工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很疲劳了。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好好总结了这一天实习中出现的问题,确定了每个人以后实习的具体分工。同时我们还一起规划了每天要做的内容。这样一来我们做事就更具高效性更有目的性。果不其然,我们第二天做起来相比第一天就好多了。

这次的测量实习说真的还是比较辛苦的,每天就是不停的找碎步点,定点,找点,读数,计数,画图,每天固定的工作有时真的很疲倦。还要担心我们操作是不是正确,如果出现一点点错误那数据就全部报废要返工了,那就很麻烦了。我们在测量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每次遇到困难问题时我们组总是会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不能得出结论的就问问其他组的同学,或者向老师请教。我有时真觉得我们真的很幸运和幸福,因为我们有一位很和善亲切的老师。老师每天还在测量地点陪伴着我们,不管是大太阳还是大雨天。还有老师每次见她的那脸上的微笑给人的感觉总是很亲切。

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2周时间,可是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对课本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我更从这次实习中懂得了什么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懂得了团结的力量。有快乐一起分享,有困难一起担当,我们有个很团结很优秀的小组,我们在一起做事很快乐也很难忘。我为能成为这样的优秀团队中的一员而感到荣幸和骄傲!这一次实习的经历也必定会成为以后人生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三】

实习两周结束了,从刚开始的欣喜到期间的泄气,到临近尾声的坚持让自己得到了许多,学到了许多。

工程地质测量的理论知识在这次实习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把那些在课堂上难以弄懂的理论知识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基本上掌握了。对于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的使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能过用这些仪器进行一些基本的工程地质测量任务。和两周的时间,自己对这些仪器从刚开始的完全陌生到现在能够熟练操作,全得益于老师的悉心教导。同学们的帮助。让自己有了很大的提高。

两周的实习,也亲自体验了作为土木人的艰辛,虽然只是几天时间,我们连续几天都是早上五点半就起床,中午不休息。虽然烈日当头但是,大伙都没有一点怨言。都配合组长的工作,这样才得以让我们组的工作顺利的进行。这两周的时间我们六个人对彼此的了解也进一步的加深,我们之间的的感情那就不必说了,用东北话说就是老好了。

这次的实习让我也体会到,作为一个团队,每个人都应该付出自己努力,即使你在主要环节不能出力,这也没有关系,有句话叫做,能者多劳,是的。作为一个团队,我们的目的是让我们的任务能够完美的完成。但是我觉的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应给去实践,任务完成了,那个总是上手操作的同学会越来越熟练,而其他人,在这期间就会落下一大截。我觉的不管什么时候,自己都因该去伸手去拿,而不是等着别人拿东西给你。不是有句话说机会总是给又准备的人吗。我们在平常就应该让自己全面的发展。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去发掘自己的潜力,让知识武装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强者。

实习的结束,只是一个时期的结束。自己学到的体会到的会对将来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学习是一个没有尽头的事情。只有去坚持,不懈的努力,你才会收获自己想要的东

最后我用自己的座右铭来结束自己的实习报告:与其让社会折磨自己不如让自己折磨自己

【四】

20x年6月20日我们正式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工程测量实习”,在此之前,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说明了测量任务和测量的实际意义及重要性,我们跟随老师来到测区地点,依次看了学校的七个控制点,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知道了测区是我们学院校区,虽然测区比较大,基本上是我们整个学校,测绘图也是我们整个学校的平面图。在这个已经是夏天的时节,天气非常热,但我们还是安安心心的测量,抓紧时间实习,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我们每一天都在加班的努力,尽管很累,很辛苦,可我们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同时我们也在实习中感觉到了充实,

在此之前,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工地上进行实地勘察,但那毕竟是理论的,实际操作对我们来说还是模糊的,所以,这次实习就是对我们整个学期以来本科目的一次大检验。我们把这次实习当做我们以后工作的一次磨练,把我们学到的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弥补我们的缺陷。

测量是一项务实求真的工作,半点马虎都不行,我们在测量实习中必须保持数据的原始性,这也是很重要的。为了确保计算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我们得反复校核对各个测点的数据是否正确。我们在测量中不可避免的犯下一些错误,比如读数不够准确,气泡没居中等等,都会引起一些误差。因此,我们在测量中内业计算和测量同时进行,这样就可以及时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同时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测量也是一项精确的工作,通过测量学的学习和实习,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测量学的轮廓。测量学内容主要包括测定和测设两个部分,要完成的任务在宏观上是进行精密控制,从微观方面讲,测量学的任务为按照要求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为哥哥领域提供定位和定向服务,建立工程控制网,辅助设备安装,检测建筑物变形的任务以及工程竣工服务等。而这一任务是所有测量学的三个基本元素的测量实现的:角度测量、距离测量、高程测量。

在这次实习中,我们学到了测量的实际能力,更有面对困难的忍耐力,同时也认识到小组团结的重要性以及测量的步骤。首先,是熟悉了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的用途,熟练了水准仪的使用方法,掌握了仪器的检验和校正的方法;其次,在对数据的检查和校正的过程中,明白了各种测量误差的来源,其主要有三方面:仪器误差、外界影响误差(如温度、大气折射等)、观测误差。了解如何避免测量结果误差,最大限度的就是减少误差的出现,即要做到:1、在仪器选择上要选择精度较高的合适仪器。2、提高自身的测量水平,降低误差。3、通过各种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如:多次测量取平均数等来减少误差。除此之外,还应掌握一套科学的测量方法,在测量中要遵循一定的测量原则,如“从整体带局部”、“先控制后碎步”、“由高级到低级”的工作原则,并做到步步有检核。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误差的积累,及时发现错误,更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通过工程实践,学会了数字化地形图的绘制和碎步的测量等课堂上无法做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与同学的交际合作能力。一次测量实习要完整的做完,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构思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小组的合作和团结才能让实习快速而高效的完成。

一周多以来,我们都坚守在自己的“阵地”,观测、记录、计算、描点......我们分工合作,力求更好地完成任务。在测量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和疑难:如

(1)立标尺时,标尺除立直外,还要选在重要的地方。因此,选点就非常重要,同时并菲点越多越好,相反选取的无用点过多不但会增加测量、计算和绘图的时间浪费,而且会因点多而产生较大的误差。

(2)在用水准仪和全站仪测量的过程中,气泡的居中也会产生误差,十字丝的对准的等

周测自我总结范文2

关键词:圆的周长;内涵;活动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是一节公式推导课,属于平面几何范畴,教材中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很自然地让“圆的周长”这一公式的推导变得更有趣味性、更通俗简单。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这一环节的实施要注意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既不能只强调了知识而忽略了过程,也不能只放大活动而淡化数学的严谨性,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一、“圆的周长”知识内涵

1.“圆的周长”公式的由来大体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在古代,这个问题几乎是依赖于对实验的归纳。人们在经验中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着一个常数的比,并把这个常数叫做圆周率(西方记做π)。于是自然地,圆周长就是:C=πd或者C=2πr(其中d是圆的直径,r是圆的半径);后来的数学家们就想办法算出这个π的具体值,数学家刘徽用的是“割圆术”,也就是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求得圆接近192边型,求得圆周率大约是3.14。

2.公式类知识的推导必须遵循n-1法则

即想要求一个量,公式中其他的量要已知,就本节课内容来说,我们都知道周长公式C=πd,你想得到C的公式,必须知道π和d。现在六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只学过d的概念,还没有π的概念,于是教材中设计了数学活动,完成■之间关系的呈现,顺势引出π。与其说这节课是圆的周长的推导,倒不如说首先是圆周率的推导,有了π的概念,由π=■的式子,让学生自然导到C=πd,完成这节课的根本任务,这也是这个数学活动的巧妙所在。

二、数学活动的根本目的

1.深刻理解周长的概念

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即图形一周的长度,而圆的周长是指圆的一周的长度,是一个曲线的长度。可以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从准备好的学具中挑选所需要的工具测量圆的周长,教师可以参与其中,注意观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必要的引导。还要注意分组展示,汇报测量的方法,这个环节必不可少,最后总结归纳出测量圆的周长的方法常用有绳绕法和滚动法,并可以用课件演示规范测量的方法。

2.填表活动

实验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圆周率)”,学生分组用准备好的三个大、中、小不同的圆片作为测量材料,分工合作,(或者更多种圆,图表可相应增加)分别测量各圆片周长,除不尽时保留两位小数。

3.π的引入

得到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并告诉学生其实这个常数就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并介绍祖冲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在测量和计算的活动中,要力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防止学生因为事先知道圆周率的值放弃探究,或为了迎合教师,得到表扬而汇报的是虚假数据,缺乏真实性。

4.推导

总结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在学生已经认识圆周率后,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就很简单了,如何求圆的周长?应该知道什么条件呢?讨论交流后,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C=πd或C=2πr。

周测自我总结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案例教学 总结

一、课堂教学中主要课堂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把上次活动拍的照片给大家带来了,你们喜欢吗?同学们给老师提了一个建议,想把它放到我们的黑板上,为了美观一些,可以把它的周围用彩带给围上,那多漂亮啊!那我们需要多长的彩带呢?

生:大约需要6 厘米长的彩带,但是有4条边,需要四六二十四厘米的彩带。

师: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上下两个边是6 厘米,左右两边是3 厘米,一共是18 厘米。

师:要想知道这条彩带有多长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这个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的内容――周长。

在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教师注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学生在活动上的照片,通过美化照片入手。

这样的教学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很快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我们说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节课的导入是有效的 。

环节二:讲授新课,认识周长

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而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本节课的学习后,通过教师的反思我们发现,班级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周长的内涵。

在“认识周长”这一环节中,讲授“什么是周长”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归纳出什么叫做周长,具体解释这个定义中个别词语的含义。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抽象概括能力相对较差。

环节三:学生动手操作,测量物体的周长

我们说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在对话中学习”,本节课老师设计的测量物体周长的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学生带来了一些漂亮的不同形状图形,你们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同学们先独立思考1 分钟,小组同学再交流一下。(同学讨论时间为4 分钟)

师:将你们讨论好的汇报一下。

环节四:测量物体的周长

师:我们下面来实际的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注意测量的结果取整数,

采用四舍五入法。

(学生用直尺测量教科书上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教师深入学生中进行指导,并选择两种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将方法写到黑板上。两种方法分别是:2×2=4cm 1×2=2cm 4+2=6cm;1+1+2+2=6cm 这时下课铃声已响)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率,也就是说一定的教学投入,教学相关知识的辐射越多越好。但是,并不是忽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本节课教师渴望尽可能多的完成教学内容,在下课铃声响起之际还在讲授“如何测量物体的周长”。

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每节课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其实很短,教师在铃声响起后还在讲解,以下的学习效果将是微弱的,乃至是负面效应。

二、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呈现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实物和图形:树叶、国旗、数学课本、钟面等实物图和五角星、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教材设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周长的一般含义。接着教材呈现出:“有办法知道上面这些图形的周长吗?”让学生实际动手解决这一问题,感悟周长的实际含义。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导入新课,让学生产生学习周长的需求;讲授周长的内涵,并且在生活中感受什么是物体的周长;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寻找测量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探索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课堂小结。首先,教材让学生通过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感受周长的含义,形成对周长含义的感性认识。

三、反思与总结

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果,现在应该不断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以此来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业务提升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与课堂随机应变能力行为的历练阶段,这种不自觉的自然进展、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内力,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祝新宇.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观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 2006,(07).

周测自我总结范文4

BAEP检测对鉴别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前庭中枢性眩晕 前庭周围性眩晕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自觉的平衡感觉障碍,或空间位象的自我体会错误,患者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物呈旋转摆动、直线运动、倾斜、升降或头重脚轻等不稳感觉。流行性研究资料表明[1],人群中眩晕患病率为0.5%,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为5%~10%,在住院病例中为6.7%,耳鼻咽喉科门诊患者的7%。且眩晕发作常呈反复突发性,大多数患者来院就诊时症状缓解,缺乏客观体征,而目前对其病因学、病理学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难以区分类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中听通路接受短声刺激产生的特定电活动,能敏感地反映前庭神经和脑干听觉通路中不同结构的生物电活动,并能监测一些亚临床情况,凡累及听觉通路的任何病变(如炎症、缺血、占位等)都会使BAEP发生变化[2]。据此,对100 例系统性眩晕患者进行BAEP检测,并结合病史及相关检测,探讨BAEP对系统性眩晕的定位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2008年1月具有典型运动感性眩晕发作的患者100 例。按中枢性眩晕与周围性眩晕的鉴别标准分为中枢组(72 例)及周围组(28 例)。对照组: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 例,无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无心、肺、肝、肾、内分泌及高血压病变,无头部外伤及酗酒史,神经系统及一般体格检查阴性,近期均未服任何药物。3组被检者年龄范围20~60 岁,性别与年龄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  检测方法

    BAEP检测:采用美国产Nicolet Ⅳ型神经电生理多功能检测仪,由神经电生理检查职业人员操作,在电磁屏蔽室内测试,被试者取坐位或卧位,记录电极置于Cz点,参考电极置于同侧耳后乳突,接地电极置前额正中(FPz)。用短声作为常规刺激,刺激强度采用感觉级(主观感觉+60 dB),对侧耳白噪声(感觉级-40 dB)掩蔽,刺激频率10次/min,带通范围为100~3 000 Hz,平均叠加1 000次,分析时间为10 ms,电极及皮肤间阻抗<5 kΩ,左右耳分别检查,重复2轮。

    1.3  观察指标

    波峰潜伏期(PL):包括Ⅰ、Ⅱ、Ⅲ、Ⅳ、Ⅴ波的PL;波间潜伏期(IPL):包括Ⅰ~Ⅱ、Ⅱ~Ⅲ、Ⅲ~Ⅳ、Ⅳ~Ⅴ和Ⅰ~Ⅴ的IPL;Ⅲ~Ⅴ/Ⅰ~Ⅲ峰间潜伏期峰比值(Ⅲ~Ⅴ/Ⅰ~ⅢIPL);同侧Ⅴ/Ⅰ波幅比值(Ⅴ/ⅠAmp)。

    1.4  异常判断标准

    各波PL及IPL大于对照组平均值加3个标准差:Ⅲ~Ⅴ/Ⅰ~Ⅲ IPL>1;同侧Ⅴ/Ⅰ波幅比<0.5。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使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BAEP异常率的变化

    眩晕组BAEP总体异常率:眩晕组100 例(200耳)BAEP总体异常共93 例(159侧),总体异常率为93%(按侧计为79.50%)。健康对照组按本课题异常判断标准无1 例异常发现。中枢组与周围组的总体异常率:中枢组72 例(144侧)有69 例128侧异常(异常率为88.89%),而周围组28 例(56侧)有25 例31侧异常(异常率为55.36%),经统计学处理,中枢组BAEP检测异常率显著高于周围组(P<0.05)。

 2.2  各波的平均波峰潜伏期(IP)变化

    除Ⅳ波外,中枢组其他各波的平均波峰潜伏期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周围组较对照组Ⅰ、Ⅱ、Ⅲ、Ⅴ波的平均波峰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但却短于中枢组的Ⅳ波,较对照组和中枢组均差异无显著(P>0.05)。三组各波的平均波峰潜伏期变化见表1。表1  三组各波的平均IP比较与对照组相比P<0.05。2)中枢组与周围组相比P<0.05。3)与对照组相比P<0.01。

    2.3  平均波间潜伏期(IPL)的变化

    各波的平均IPL变化:中枢组Ⅰ~Ⅴ的IPL为(4.32±0.36) ms,显著长于对照组的(3.99±0.17) ms(P<0.05)和周围组的(3.92±0.20) ms(P<0.05),其中,尤以Ⅲ~Ⅳ、Ⅳ~Ⅴ延长显著(P<0.05),且显著长于周围组。周围组Ⅰ~Ⅱ和Ⅱ~Ⅲ的ILP显著长于对照组和中枢组(P<0.05),而与对照组的Ⅲ~Ⅳ、Ⅳ~Ⅴ和Ⅰ~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各波的平均IPL变化见表2。表2  三组各波的平均IPL比较与对照组相比P<0.05。2)中枢组与周围组比较P<0.05。

    2.4  Ⅴ/ⅠAmp及Ⅲ~Ⅴ/Ⅰ~Ⅲ IPL异常率的变化

    中枢组的同侧Ⅴ/ⅠAmp异常者为11侧(异常率为7.14%),与周围组的12侧(异常率为21.43%)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中枢组Ⅲ~Ⅴ/Ⅰ~Ⅲ IPL异常者为26侧(异常率为18.06%),与周围组的3侧(异常率为5.36%)相比,差异极其显著(P<0.001)。

周测自我总结范文5

关键词:唐氏综合征;产前筛查;中期妊娠绒毛促性激素;甲胎蛋白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07-01 唐氏综合征(DS)为常见新生儿先天性智力障碍疾病,患儿生活完全无法自理,违背优生优育的生育原则[1]。由于病因尚未明确,因此只能通过产前筛查与选择性流产防止该类患儿出现[2]。为探讨唐氏检测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400例中期妊娠孕妇,孕周在14-20周,通过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对所有孕妇的血清甲胎蛋白与游离β绒毛促性腺素水平进行检测,并结合孕妇的孕周、年龄、体重、既往病史等因素通过筛查软件评估风险,根据综合分析得出唐氏筛查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2月到2014年4月于我院进行唐氏筛查的孕妇中选取2400例中期妊娠孕妇,年龄在21-38岁,孕周在14-20周,所有孕妇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研究仪器: 采用型号为EFFICUTA的全自动化样本前处理仪与型号为ANYTEST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仪,以上两者均为苏州新波生物制造。试剂均为上述仪器配套的AFP与free-β-hCG时间分辨免疫荧光诊断试剂(苏州新波)。

1.3 方法: 孕妇清晨空腹状态采集3ml静脉血,分离血清,放置于4℃冷藏器中保存,根据仪器与试剂检测说明操作,对产妇AFP及free-β-hCG进行检测,之后确定产妇年龄、孕周、体重、既往病史、民族等资料,输入于唐氏筛查软件中,计算结果低于截断值的孕妇,需定期进行产前检测,结果高于截断值的,应当结合羊水、胎及B超等筛查手段对染色体进行深入检测,如果染色体结果正常,则按低于截断值孕妇情况处理,若染色体异常,则需与医师及孕妇商讨处理意见。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400例孕妇中,共52例结果为唐氏筛查高风险,占2.17%,对唐氏阳性筛查结果孕妇行羊水穿刺检测,2例检测为21-三体综合征,占唐氏阳性筛查结果的3.85%,18-三体综合征9例,占总筛查人数的0.38%,高神经缺损风险者5例,占0.21%,其中预产期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妇为29例,占筛查总人数的1.21%,占唐氏阳性筛查结果的55.77%,具体见下表。

表1 2400例孕妇的唐氏筛查结果

类型例数比例唐氏综合征高风险522.17%18-三体综合征90.38%神经缺损高风险50.21%预产期年龄超过35岁291.21%表2 唐氏筛查异常病例中的AFP与free-β-hCG情况

类型 AFP(ng/mL) free-β-hCG(ng/mL)AFPmomfree-β-hCGMom唐氏综合征40.31±22.060.84±0.3848.88±33.323.29±1.1918-三体综合征20.58±3.020.41±0.057.18±7.030.43±0.17正常孕妇61.88±23.921.16±0.4118.96±15.180.98±0.79注:唐氏组与正常孕妇组比较,p

3 讨论

DS是人类常见染色体变异疾病,表现为先天性严重智力障碍,并可伴有严重心脏疾病与各类畸形[3],临床中尚无有效治疗办法,只能通过产前筛查与选择性流产防止该类患儿出现,但对每位孕妇进行染色体检测,不但技术难度大,还需要大量费用,并存在一定检测风险,因此该种方式无法广泛开展[4]。当前唐氏筛查主要通过对孕妇血清中AFP及β-HCG浓度进行检测,确定高危人群后,再结合结合羊水、胎及B超等筛查手段重点诊断。本次研究的2400例孕妇中,共52例结果为唐氏筛查高风险,占2.17%,对唐氏阳性筛查结果孕妇行羊水穿刺检测,2例检测为21-三体综合征,占唐氏阳性筛查结果的3.85%,18-三体综合征9例,占总筛查人数的0.38%,高神经缺损风险者5例,占0.21%,其中预产期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妇为29例,占筛查总人数的1.21%,占唐氏阳性筛查结果的55.77%。由此可见,对孕中期产妇进行甲胎蛋白与游离β绒毛粗性腺素水平检测对于胎儿异常检测及不良妊娠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有效减少新生儿缺陷率,并结合羊水、胎及B超等筛查手段,提高筛查准确率,对于优生优育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聚春,曹利.8 864例孕妇唐氏综合征筛查与羊水穿刺结果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2,20(1):30-32.

[2] 张宏红,周从容,陈蔚清.贵州省222例唐氏综合征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3766-3767.

周测自我总结范文6

【关键词】测控专业综合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 综合实践模式 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29-02

一、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过渡,教育活动的目的也由过去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或者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要求教育形式、内容及教学活动的各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教委对我国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进行了调整,并于1998年颁布了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专业调整后,本着以一级学科办专业的精神,仪器仪表类的十几个相关专业,如检测技术、自动化仪表、精密仪器、光电信息等,被归并为一个大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简称测控专业)。该专业的诞生标志着仪器仪表人才宽口径通识教育的开始。

我国现有180多所高等学校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由于各学校原来的相关专业情况和发展历史不同,所以现有办学条件、专业规模、教学水平也各不相同。从专业方向来看,由于各学校原来的服务对象不同,现在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实践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从招生情况来看,近几年测控专业的学生构成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外,很重要的原因是行业市场低靡和该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造成的。

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前身为精密仪器专业,设立于1986年。多年以来,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成了多版教学计划的修订。经过不懈努力,目前本专业已逐步形成了以光、机、电、计算机为学科基础,偏重于光机电一体化结合,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培养特色。近几年来,在专业内涵改变、大学理念更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首都城市创新战略一系列背景下,我校测控专业教学团队又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实践,完成了多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在测控专业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测控专业综合实践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为适应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在最新版的测控专业培养计划中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以及独立设置的专业教育、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其中测控专业综合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设计之一,它是在学生完成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之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整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的最新技术进展,培养并锻炼工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在当前学生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形势下,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的毕业设计环节受到了一定影响,工科专业的学生往往有到就业单位进行实习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过毕业设计之前的测控综合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综合训练,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学生就业优势具有重要作用。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由多学科交叉形成,其主干学科是仪器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技术是以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以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为基础而形成的综合学科。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仪器仪表已发展成为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具有信息获取、存储、处理、传输等综合功能的测控系统。

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结合市属市管高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服务面,为使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不断调整更新、覆盖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复合程度越来越大、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强,探讨建立一种

适当的专业综合实践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对专业综合实践模式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历届测控综合实践实施总结

从1998年开始,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开始了对测控综合实践实施方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以下对历届综合实践实施方式和效果进行总结:

开出时间:整个测控综合实践持续时间为三周,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最后三周或第八学期初最早三周集中进行。

实践内容: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为基础,选取典型的测控系统或测控仪器,安排学生在了解整体构成和设计思路的前提下进行系统或仪器中某个具体模块的设计、调试。曾多次采用的题目包括:51单片机恒温控制系统;PLC物料分选系统;步进电机速度测控系统;伺服电机闭环速度调节;语音信号光电调制;激光测距;激光三角法测量三维面形等等。这些系统或仪器都是光、机、电、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典型应用实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首先了解系统整体性能和模块组成,然后根据安排自己动手设计其中的光路、机械部件、电路、程序模块等,模块调试完成后嵌入原有系统并进行整体调试。

组织形式:测控综合实践采用分组方式进行,参加指导的教师每人负责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3~9名不等,根据教师所指导题目可用设备情况确定。每个小组中的同学分工合作,各人负责不同模块的设计调试。学生确定分组以后,指导教师向学生讲解系统原理、组成及模块划分等情况;之后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2~3天的设计;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审阅后学生进实验室进行实际调试;最后一周,学生在调试的同时撰写正规设计报告;最后1~2天安排验收和答辩。

成绩评定方式:成绩由四部分组成,即设计调试过程;调试结果;设计总结报告;答辩。

取得的经验:测控综合实践所采用的题目都来自于工程实践,学生通过该环节较好地锻炼了工程设计和调试能力,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对测控综合实践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创新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另外,每个题目都是多门课程的知识综合,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不仅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还将相关的专业课程“串”在一起,巩固和掌握了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各种设计工具。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①学生要在短短三周之内深入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并进行具体模块的设计、调试往往比较困难,尤其是扩招之后。如果降低难度则等同于一个大型实验,起不到专业综合锻炼的作用。工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分析、设计、调试、总结、报告书写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这些环节分摊到三周之内过于紧凑。②教师工作效率较低,每人只能指导几名学生,且需独立向学生讲解光、机、电、计算机等各方面的知识。

多届学生完成测控综合实践环节后,虽然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该环节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但因为上述问题的客观存在,测控综合实践的继续实施遇到了较大困难。

四、新的测控综合实践模式

在测控技术与仪器2008级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强调了对学生专业工程能力的训练,也更加明确了测控专业综合实践的地位和作用。经过广泛调研,借鉴国内其他院校专业综合实践的成功经验和国外面向工程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对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实践模式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经过修改的测控综合实践实施方式概括如下:

1.时间安排:测控综合实践第七学期进行。第七学期初向学生布置设计任务,安排指导教师;整个学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散设计和调试;学期末安排两周专用时间进行联调、验收、总结、答辩。

2.课程设计内容及基本要求(见附表)。

3.组织方式:集中开展和分散开展相结合。测控综合实践按80个学时计算(折合每天8学时,一周40学时)。按照设计内容及基本要求中的规定,其中的第(1)、(2)、(3)、(4)项在第七学期的第3~15周分散进行,第(5)、(6)、(7)项在学期末安排两周集中进行,即学生在学期初确定自己所做题目(每人一题,或多人组成一个设计小组,不同题目由不同教师负责指导),之后根据课程安排和实验室可利用情况在专业实验室进行分散设计、调试,最后两周进行集中调试和总结。

4.教学方式:学期初由教师集中讲解课程设计任务、设计要求等,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查阅资料制订设计、调试方案;学期中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系统分模块设计和调试,教师负责答疑等指导工作;最后两周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系统联合调试,根据调试结果和中间的实验数据撰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并参加课程设计答辩。

5.考核方式:根据学生查阅资料情况、方案设计、调试过程、最终调试结果、设计报告、答辩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其中方案设计、调试过程、最终调试结果、设计报告、答辩各占20%。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教委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

3 王代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125~128

4 宋爱国、况迎辉.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48~51

5 张文娜、熊飞丽、叶湘滨、罗胜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6):33~35

6 祝学云.测控技术综合实验的设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5):46~48

7 向 欣、王永骥.测控与自动化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8):119~122

8 吴天凤、杨洪涛.测控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与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9):85~87

9 王桂梅、吴炳胜、柴保明.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96~97

周测自我总结范文7

关键词:观测点,观测成果,沉降量

一、沉降观测的要求

1、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2、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在未有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性的高层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我们在广东省广州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就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各项观测指标要求如下:

(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h=∑a-∑b≤l√n―,表示测站数。(或h=∑a-∑b≤1.0√L―,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2)前后视距:≤30m(3)前后视距差:≤1.0m(4)前后视距累积差≤3.0m(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1.0mm(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

3、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4、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再就是,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二、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三个以上水准点,水准点的间距不大于100米。(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由场区水准控制网,依据沉降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沉降观测点布点图,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3、沉降观测

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后决定。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十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十500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

4、平差计算

将各次观测记录整理检查无误后,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从而确定出沉降量。某个观测点的每周期沉降量:c=Hh,I―Hn,I-1

N表示某个观测点,I表示观测周期数(I=1,2,3……)且H1=H0累计沉降量:C=∑c (n),n表示观测点号。

5、统计表汇总

(1)根据各观测周期平差计算的沉降量,列统计表,进行汇总。

(2)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

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

将统计表中各观测点对应的观测周期所测得沉降量画于坐标中,并将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连线,就得到对应于荷载值的沉降曲线。

(3)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我们可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将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的反馈到有关主管部门,正确地指导施工。特别座在沉陷性较大的地基上重要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观测显得更为重要。

利用沉降曲线还可计算出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建筑物倾斜度:q=│Cm-Cn│/Lmn,Cm,Cn分别为m,n点的总沉降量,Lmn为m,n点的距离。

对沉降观测的成果分析,我们还可以找出同一地区类似结构形式建筑物影响其沉降的主要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同样也为勘察设计单位提供宝贵的一手资料,设计出更完善的施工图纸。

三、需要思考的问题

(1)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的合理性。由于现行规范对施工单位施工过程的沉降观测要求不明朗,这对施工单位在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选择随意性较大,但是精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沉降观测成败。对沉降观测精度选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合理适宜,适合工程特性的需要。既不造成无谓的浪费也要保证观测结果的准确性。这样,本人认为一般高层及重要的建(构)筑物在首次观测过程中适用精密仪器的设备(高级水准仪、铟合金尺等)在±0.00以上部分按二等以上水准测量方法,采用放大率倍数较大的S2或S3水准仪进行观测,也可以测出较理想的结果。

(2)观测值回升处理

在沉降观测过程中,沉降量时间与关系曲线不是单边下行光滑曲线,而是起伏状现象。应该分析原因,进行修正。①第二次观测出现回升,而以后各次观测又逐渐下降。可能是首次观测精度过低,若回升超过5mm时,第一次观测作废,若回升5mm内,第二次与第一次调整标高一致。②曲线在某点突然回升。原因:水准点或观测点被碰动所致且水准点碰动后标高低于碰前标高,观测点碰后高于碰前。处理措施:取相邻另一观测点的相同期间沉降量作为被碰观测点之沉降量。③曲线自某点起渐渐回升。原因:一般是水准点下沉所致。措施:确定水准点下沉值,与高级水准点符合测量,确定下沉重。

周测自我总结范文8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居民消费;行为生命周期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43-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12

一、引言

行为生命周期模型是结合行为经济学理论与生命周期模型而形成的。由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引入,使得行为生命周期模型的行为人有很多非理性限制,进而该模型特别适用于描述实际行为,而非如同生命周期模型般仅总结行为人理特征。同时,由于行为人的非理性限制,使得行为生命周期模型对一些经济现象的预测可能将完全不同于生命周期模型。其中,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恰为其中之一。根据生命周期模型可以预测:当养老金增加时,储蓄则会相应减少、消费增加①。而根据行为生命周期模型做出的预测则恰恰相反:养老金的增加会使储蓄增加、消费减少。那么,究竟哪种模型的预测结果会符合我国实际?根据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我国居民储蓄率却没有下降趋势[1],我们可做出初步判断,即行为生命周期模型的预测结果会与中国实际较为符合。

二、行为生命周期模型

(一)自我控制模型

基于消费者的感性和理性冲突,行为生命周期模型假设个人作出两组共存却不一致的偏好:一个关注长期(称作计划者),另一个关注短期(称作执行者)。假设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延续至T期,则生命周期收入流:y=(y1,…,yT)。总财富为LW=∑Tt=1Yt。消费流用c=(c1,…,cT)表示。且生命周期预算约束为∑ct=LW。

又由于计划者利用意志力减少消费,会对其正面效用(快乐效用)产生负面影响,即痛苦效用。因此以Zt表示消费者总效用,其为快乐效用和痛苦效用的加总。并令意志力努力变量为?兹t,表示t期运用的意志力数量。并假设消费减少导致的边际效用递减比运用意志力时相应的效用损失要小,可得到:

D=*->0 (1)

其中,在?兹=0时求值。差分D可看作运用意志力的净边际成本。

因此,由于意志力成本高昂,计划者需要采取一些诸如强制性定期储蓄等技巧以获得自我控制。

(二)心智账户模型

一个简单的公式化的心智账户体系把财富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现有可支配收入(I)、现有资产(A)和未来收入(F)。且在一个给定的时期,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未来收入(F)边际消费倾向最低,现有资产(A)的边际消费倾向居中,即:

1≈?坠C/?坠I>?坠C/?坠A>?坠C/?坠F (2)

且行为生命周期总消费函数对于三类账户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即:

C=f(I,A,F) (3)

对于短期收入账户(I),用符号mt表示其在第t期开始的余额。假定诱惑越大,选择任何给出的消费水平ct

?坠/?坠mt(*)

综上,结合上述两个模型,笔者可对养老金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做出预测,而这个预测将在下文阐述。

三、模型分析

设想一个人为了应对日后的退休而储蓄他或她10%的年收入。假设总储蓄部分由以下部分构成:6%作为养老金计划;4%作为自由处置储蓄。若他或她被迫把养老金的比例从6%提高到7%,总储蓄、总消费会发生何种变化?(撇开以下因素:捐赠所得、流动性约束、税率、保留退休金权利的收益,以及被劝诱退休)生命周期模型的预测是:总储蓄、消费不会受影响。即令PS为养老储蓄金,DS为自由处置储蓄,则生命周期模型预测是dDS/dPS=-1.0。然而实际上,通过格林(Green,1981)以及库尔兹(Kurz,1981)等人的实证分析表明,dDS/dPS的数值与-1.0相距甚远,甚至有些测算为正值[2]。

而通过行为生命周期模型则可做出如下预测:随着养老金储蓄的改变,自由处置储蓄发生相应变化的程度(在绝对价值意义上)小于1.0。

这意味着当强制性质的养老金增加时,自由储蓄的减少额会小于相应的养老金增加的数值。通过不等式(4)可以推出结论:养老保险会抑制消费。即增加养老金的提取(s),则财富从I账户转移到F账户,并假设Ct(s)

同时,通过简单的理论分析也可以得出此结论。对于行为经济学理论中的典型家庭来说,短期收入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接近于1,但是远期财富账户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首先是由于自我控制成本高昂。当人们面临即期消费或远期消费时,很难抵制当前消费冲动的诱惑。其次是大多数家庭在进行消费决策时,是按照一整套心智账户体系做出判断的。比如,虽然房子和养老金账户对于人们来说是财富,但人们在决定即期消费时很少考虑到这些账户的实际价值,而是以当前手中的短期收入或流动性资产做决策。当然,对于当前大额消费和日常消费,我们在做出决策时所判断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即通过不同的心智账户进行判断。

因此,当养老金计划从短期收入账户向远期财富账户转移1元时,人们容易忽略这部分资产的当前效用,而是作为财富储蓄起来,即总储蓄几乎也增加1元。又由于支出通常调整到与可支配收入一致的水平,所以工资的扣除额度减少了用于支付的货币。因此,一旦养老金缴费变成养老金财富,就会相应地抑制消费。

四、数据说明与实证分析

(一)时间序列数据模型

1.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都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统计年鉴,最终选取了1989—2010年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P)作为养老保险的量化指标,国民总收入GDP(Y)作为收入的量化指标,居民消费额(PC)作为消费的量化指标。在这里做一点说明,我们本来准备选取居民的收入作为收入的指标,但是没有搜集到关于居民收入或者居民储蓄的相关数据,而国民总收入是包括居民收入在内的,对养老保险基金和居民消费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国民总收入还包含其它的因素,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养老保险基金和居民消费。最后笔者选择以国民总收入替代居民收入作为收入的指标。 所有的统计分析均在Eviews5.0软件上完成。

2.回归分析

(1)平稳性检验

在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先进行平稳性检验,首先采用ADF方法对P、Y、PC三个样本数据进行检验,经检验三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检验结果如下:

考虑搜集到的是年度数据,数据间隔很大,误差相应偏大,不利于建立模型分析。所以对三列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得到新的三列数据样本,再次进行ADF检验后,显示新的三列数据都是平稳的,检验结果如下(下文的模型分析讨论都建立在新的三列数据之上):

(2)协整检验

进行平稳性检验后,还需要检验数据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即进行协整检验,直接对新的三列平稳数据LOGP、LOGPC、LOGY进行回归后得到残差序列resid,对残差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

残差序列resid无单位根,t统计量小于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所以新的三列平稳数据之间是协整的,它们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最后还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统计的角度确定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在Eviews5.0上进行滞后两期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显示结果如下:

经查表得,在5%的显著水平下,F0.05(2,20)=3.10的临界值,根据表中的F统计量大于该值的项,表明LOGP、LOGPC、LOGY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LOGP、LOGY是LOGPC的格兰杰原因,因而最终选择LOGP、LOGY作为解释变量,LOGPC作为因变量。

(4)建立回归方程

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下面进行回归分析,在Eviews5.0中回归得到的结果为:

LOGPCt=-0.1919606174*LOGPt+1.193600559*LOGYt

(0.030700) (0.051600)

t=(-6.252704) (23.13173)

-1.699886597

(0.378567)

(-4.490318)

R2=0.998452,R2=0.998289,F=6127.260,DW=1.214117

结果中拟合优度达到了0.998452,但是DW统计量为1.214117,这时的样本量为22,解释变量有2个,在5%的显著水平下,查DW统计表得:dL=1.147,dU=1.541?圯dL?刍DW?刍dU,无法判断是否存在自相关性,还需进行进一步检验。

(5)检验异方差性与自相关性

对方程进行怀特检验结果如下:

nR2=2.605989?刍?字20.05(2)=5.991,不能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不存在异方差性。

用拉格朗日乘数法(LM法)对方程进行滞后一阶的检验结果如下:

LM(1)=(n-1)R2=2.250969?刍?字20.05(1)=3.841,无法拒绝原假设,结果显示也不存在自相关性。综上所述,最终的回归方程为:

LOGPCt=-0.1919606174*LOGPt+1.193600559*LOGYt

(0.030700) (0.051600)

t=(-6.252704) (23.13173)

-1.699886597

(0.378567)

(-4.490318)

R2=0.998452,R2=0.998289,F=6127.260,DW=1.214117

此时t检验与F检验都很显著,拟合优度也高达0.998452,且不存在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说明模型拟合效果很好。根据方程结果显示,养老保险基金平均每增加一元,居民的消费就会减少0.2元,表明养老保险对消费的抑制作用。

(二)截面数据模型

1.数据来源

数据也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笔者搜集了全国31个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的总消费支出和收入金额,二者之比为最终消费率(FCR),还有各地年末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和总人数,定义二者之比为养老保险覆盖率(COVER)。

2.回归分析

由于这部分统计数据属于截面数据,不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等,所以可以直接进行回归,得到的结果为:

FCRi=0.5141004915-0.1557488609*COVERi

(0.026077) (0.117266)

t=(19.71460) (-1.328167)

R2=0.057341,R2=0.024835,F=1.764027,DW=1.291555

可以看出拟合系数R2=0.057341很低,说明结果很不理想,于是本文采用怀特检验来检验异方差性,得出的结果:

由上可知,nR2=16.71744>?字20.05(2)=5.9915,式中有两项含有解释变量,因而自由度为2,所以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笔者采取加权最小二乘法(WLS法)对异方差进行修正,选取的权数为1/COVER,再次回归得到的结果为:

R2=0.984656,R2=0.984127,F=58.70096,DW=1.559097

最终R2=0.984656,F检验与t检验也都非常显著。对样本量为31,有一个解释变量的模型,在5%的显著水平下,查DW统计表得,dL=1.363,dU=1.496,模型中dU?刍DW?刍4-dU=2.504,因而不存在自相关性,模型拟合效果很好。结果说明了各地养老保险与消费呈负相关关系,也即养老保险对消费有抑制作用。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养老金对居民私人消费的抑制作用及养老保险覆盖率高的城市消费低的现象,验证了行为生命周期模型的相关理论,并得出:养老金的增加会抑制居民消费。这意味着如果我国政府以提高居民消费率为最终政策目标,那么通过建立广覆盖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方式是行不通的。

因此,根据行为生命周期模型理论,笔者建议一方面改变养老保险金的筹资方式、降低居民的缴费率并提高居民收入,使居民的现有可支配收入账户的数值增加进而增加居民消费率,同时以其他资金来补充养老保险基金。至于其他资金的来源,可通过国企分红来补充[3]。另一方面,由于短期收入账户的消费倾向高,如若政府想提高居民消费率、降低储蓄率,可从改变现行的工资制度着手,如降低年终奖金额度(减少现有资产账户收入)或将年终奖改为季度奖励(使得奖金数额不足够大以被居民编入现有资产账户)等方式。

需要补充的是,笔者在对不同城市间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和消费率做实证分析时,发现北京和上海与其他城市差异较大,即养老金对消费的影响不明显。究其原因,本文推测为北京和上海的经济水平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养老金的扣除额度对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账户影响不大。如果此推测正确,也可验证笔者在上文提出建议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Peter·Diamond, Hannu·Vartiainen.行为经济学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周测自我总结范文9

关键词:加气站 ;城镇;监测;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 X8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12.059

随着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天然气以其质优、清洁、高效、污染小和有利于改善环境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已成为城镇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而新疆作为我国西气东输的源头省份,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为新疆各市、县的能源结构改变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优势。近年来,能源危机已经日益严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升,人们的出行基本靠汽车等交通工具。汽车等交通工具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环保人士新的关注点。天然气以其高燃烧热值,能效高,易于运输,燃烧后有害气体排放量小等特点已经逐渐替换汽油和柴油。推动加气站的发展,能够有效的缓解能源危机,促进绿色能源工程建设,减少大中型城镇空气污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新疆某地区加气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环境污染物的监测结果,分析加气站运行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1 项目情况

该加气站位于新疆西北部,建于一座拥有26万人口的城镇边缘,建设规模为日供CNG 16000立方米,LNG 25立方米,有4支加气枪及2支加液枪。地下储罐总体积86立方米。

2 大气环境影响与分析

本项目大气污染物主要为进出加气站汽车排放的尾气、站场存储设备及加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无组织废气以及冬季采暖使用的燃气锅炉废气。

加气车辆进站加气怠速和慢速行驶,产生的汽车尾气经过自然扩散作用排放进入大气环境中。由于车辆行驶缓慢,且车辆数量有限,因此车辆废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

天然气存储设备及加气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有极少量的天然气以无组织形式逸出扩散到空气中。主要为非甲烷总烃。通过对这部分废气进行了连续2天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厂界无组织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最大值为2.77毫克/立方米,未超^《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新污染源二级标准限值,说明天然气储存设备及加气设备正常运行时无组织泄露的废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对采暖锅炉进行了连续两天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燃气锅炉废气总排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监测结果最大值分别为18.1毫克/立方米、99.8毫克/立方米、2.86毫克/立方米,燃气锅炉废气各监测项目均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96)新污染源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废气通过15米高排气筒达标外排,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

3 水环境影响与分析

加气站员工,车辆司机员工等会产生废水,主要为厕所冲洗废水,年排放量约为40立方米,生活废水排入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用于加气站周边绿化。对污水处理设施出口水质进行了连续2天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废水总排口pH值范围在7.59~7.93,氨氮、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悬浮物、动植物油的最大日均排放浓度分别为18.7毫克/升、58.4毫克/升、26.4毫克/升、24毫克/升、0.63毫克/升,各污染物最大日均排放浓度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限值要求,表明加气站运行阶段废水在可接受范围内,对周边环境没有造成污染。

4 声环境影响与分析

加气站的主要噪声来自压缩机、调压器和泵产生的机械噪声以及过往加气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主要通过采取减震、消声、隔声、减速慢行等措施来降低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连续两天噪声监测结果表明,加气站周边各监测点昼间噪声结果为40.2~53.5分贝、夜间噪声结果为36.1~46.4分贝,加气站周边各监测点昼夜噪声结果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排放限值要求,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得到控制,不产生环境影响。

5 固体废物影响与分析

该加气站产生的固废主要为员工生活垃圾以及来往加气车辆司机及随行人员产生的垃圾。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t/a,集中堆放在加气站门口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负责清运至市政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

6 结语

通过对新疆某加气站运行期产生的大气环境影响、水环境影响、声环境影响及固体废物影响的监测与调查,结果表明,该加气站运行期间各主要环境污染均得到相应的治理。监测结果显示,各类环境污染物的实际排放浓度均在环保标准范围内,运行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对周边环境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参考文献

[1]郭杏妹,张秋云.汽车加气站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J].广东化工,2009,36(05):96-98.

[2]祝家新,林文胜.天然气汽车加气站发展趋势及LCNG加气站技术特点[J].能源技术,2007(02):20.

周测自我总结范文10

作者:杨斌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统计图统计图(statisticalgraph)采用各种实物形象来绘制的,表明研究对象在数量上的变化和对比,如柱状图、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其特点是形象具体、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比如,在以《物体的沉浮》为主题的科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木珠、三角板、杯子、铁片、回形针、积木、勺子、碗和玩具等材料,进行沉与浮的实验,了解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是沉入水底的,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记录方式为有一个沉或者浮于水面的物体就在相应的部分画上用以表示该物体的符号。幼儿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识所选物品的沉浮情况,从上图得出结论:一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一些是沉到水底的。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够浮在水面而有的能够沉入水底呢?这就为幼儿发现问题、认识规律提供了思路,使幼儿有兴趣进行进一步探究,找出问题答案。教师继续引导:能不能想办法使铁片也浮在水面上呢?通过教师的启发,幼儿把铁片放入塑料大口杯,使铁片不能沉入水底。从而得出新的结论:很多原本沉入水底的物体,通过外力作用可以浮在水面上。统计图提供的信息,看上去清晰具体、一目了然。操作过程也便于教师进行指导和引导,适合于初学统计的中班儿童。同时,这种方法允许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对操作结果进行表达,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统计表统计表(Statisticaltable)是由纵横交叉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的形式,是比统计图更为抽象和复杂的统计方式。统计表的作用是:①用数量说明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②用数量把研究对象之间的变化规律显著地表示出来;③用数量把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别显著地表示出来。通过对比,便于人们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例如,有的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用点名统计的形式帮助孩子们学习统计。阳光幼儿园大一班点名册星期一:请你用A签到。星期二:请你用B签到。星期三:请你用C签到。星期四:请你用D签到。星期五:请你用E签到。本周的全勤宝宝是:幼儿乙、幼儿丙阳光幼儿园大一班点名册第二周星期一:请你用a签到。星期二:请你用b签到。星期三:请你用c签到。星期四:请你用d签到。星期五:请你用e签到。本周的全勤宝宝是上表(第一周)中横向总计为该幼儿一周到园的总天数,纵向总计为一天到园幼儿的总人数,所有横向总计之和等于纵向总计之和。在此项活动中,既可以训练幼儿的书写能力,又可以引导幼儿对一周乃至一个月的班级出勤情况进行分析:从表中可以看出,星期一大一班总共到园3名幼儿,幼儿丁没有来园原因是幼儿丁生病了;星期二总共到4名,星期三……;第一周的全勤宝宝是幼儿乙和幼儿丙,他们各来了5天,幼儿丁缺勤最多;本月的全勤宝宝是XXX,缺勤最多的是XXX,原因是……,解决方法是……。第二周则是第一周的变化延伸,在幼儿熟悉了这种统计方式的运用之后,可以采用多种记录方式进行书写和统计,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分析。通过此类统计活动,幼儿在练习书写的同时,使他们学会了通过简单的统计方法去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儿童会用、善用统计表的习惯,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统计方法较为抽象,适合于有一定统计经验的大班儿童使用。

幼儿园统计教学活动设计举例

活动名称:量量我的身高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用各种物品进行测量,知道不同物品测量会有不同的结果。2.喜欢用不同物品进行测量,并能用统计方式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3.逐步学会应用统计表这种统计方法。活动准备:身高统计表(大:一张;小:若干)、柱状统计图、铅笔、幼儿自己收集的各种物品(如跳绳、盒子、木棒、积木等)若干、黑板、粉笔活动过程:1.教师用了解自己身高的方法引出主题。“小朋友用什么来量自己的身高?”“老师想知道自己有多高,可没有尺子,怎么办?”引导幼儿想办法:可以用跳绳、胳膊等物体进行测量。教师请幼儿来帮忙,分别用跳绳等不同物品测量自己的身高,提出问题:“用了这么多工具测量,怎样才能记住哪个工具量了几次?到底哪个比较准确?”引出统计的方法,在黑板上用统计表记录下来,并把统计表中的内容和用法讲解给幼儿听。2.提出问题“还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测量工具?小朋友想不想自己来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允许幼儿自由地组合,或单独进行,每人拿一张统计表格,进行测量。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用多种物品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准确的记录在身高统计表上。3.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我们测量的物体的数量不同呢?初步学习使用柱状统计图来分析自己的身高与物体数量的关系。出示柱状图,解释用法。待幼儿理解后,请他们将自己测量的结果用填涂颜色的方式绘制到教师提前做好的柱状图中,并请测量好有代表性的幼儿到前面讲给所有的幼儿听。鼓励幼儿要说完整话。4、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引出教师制作的大的统计表。“小朋友测量的都很好,记录的结果也很对,可是这么多人,我们怎么才能从表上看出谁高谁矮呢?”引出使用大的统计表。“老师想了个办法,我们把所有小朋友量的都写到一个表里,就能看出来了。”将几个有代表性的测量结果写到统计表,引导幼儿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幼儿甲小朋友的盒子有7个,幼儿乙的有6个,说明幼儿甲比幼儿乙高,请幼儿来讲述。教师通过这种统计方法引导幼儿进行分析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测量的结果准确吗?哪种方法最麻烦?为什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测量,从而得出结论。活动延伸:1、“还有哪些物品可以用来当做测量工具?”鼓励幼儿动脑筋,想出更多的物品。2、“我们怎样来测量弯曲的东西?”启发幼儿用可以变形的东西进行测量。3、还可以怎样记录测量的结果?启发幼儿进行思考。本案例中,教师指导幼儿用测量方法进行初步统计学习。测量是指把待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首先以测量自己的身高为活动内容,引发幼儿测量兴趣;然后启发幼儿运用自己身体上的“测量工具”(手、胳膊等)以及幼儿事先自己收集的盒子、积木、跳绳等材料,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对自己和小伙伴的身高进行多种测量并学会做记录,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学习使用简单的柱状统计图。当儿童研究测量概念的时候,他们正在探索多种测量的属性(如长度、重量、时间、准确性等)。例如,通过比较长短、高矮、粗细等构建测量概念,儿童用自己坐的小椅子和收集到的纸盒、纸条、瓶罐等各种物品测量着活动室、桌子、图形的长度并记录结果。幼儿在测量过程中,积累的不仅仅是空间认知经验,更重要的是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并激发了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统计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统计是人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一种数学工具。在科学教育中运用统计教学有助于幼儿总结规律,帮助幼儿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促进他们发现、分析、理解、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统计教学要求幼儿有较高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而幼儿期儿童典型的思维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有统计思想的抽象逻辑思维仍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因此,在幼儿教育教学中使用,应首先着重考虑幼儿的思维发展阶段及接受能力。注重多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创设真实情景,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引导,在多个领域进行实践,使幼儿有兴趣参与、有能力接受,进而让幼儿掌握统计的方法,促进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周测自我总结范文11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初步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通过对圆周率π值的探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和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及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圆周率研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现在大家都说说,你们都知道关于圆的哪些知识?

(二)学习新课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圆的周长。(板书:圆的周长)

我想问问同学,你们都带了哪些圆形实物?

两人互相指指圆的周长在哪儿?

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老师手里这个圆的周长。

谁跟他指得不一佯?为什么这样指不行?

老师这有一面镜子,我要给这面镜子镶一条不锈钢边框,怎么才能知道这个边框长多少厘米呢?

老师这还有一个杯子,用它喝水有时烫手,我想编一个杯子套,怎么才能知道套口应该编多大?

哪个小组愿意帮助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组都带了一些圆形实物,我们要通过小组合作测出圆的周长,并填写实验报告。

请你在实验报告上填出你测量的实物名称,周长是多少,直径是多少。

(学生分小组测量手中圆形实物,并填写在实验报告上。能测量多少数据就测量多少数据。)

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同学们想了那么多种方法,看来你们真了不起。我们归纳起来,同学们都是用缠绕、滚动的方法把曲线变直的。(板书:绕、滚)

(师出示黑板上画的圆)谁能用这两种方法来测量这个圆的周长。

看来光靠绕、滚这种实践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是不行的,我们必须研究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

想一想,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正方形的周长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圆的周长和谁有关系呢?举个例子说明,是不是这样呢?请看屏幕。

(用电脑演示三个滚动的圆,看出圆越大滚动的轨迹越长,圆越小滚动的轨迹越短。)

我们得出了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

这是我们大家一起发现的。科学家往往发现问题就要去研究,我们同学长大想不想当科学家?今天我们就先学着科学家来研究一个问题:用我们测量的数据,通过计算分析,来研究圆的周长到底和直径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分小组讨论。)

通过同学们实验研究,我们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3倍多一些)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电脑演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这是一个固定的倍数关系,我们叫它圆周率。(板书:圆周率)

谁能说说圆周率是怎么得来的?

请同学们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早在2000年前,我国古代数学经典《周髀算经》就指出:“圆经一而周三”,(用投影打出这句话。)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至今人们常用它来估算圆的周长。刚才,老师就是用这种方法来估算同学们算得是否准确的。谁知道世界上最早将圆周率准确到7位小数的是谁?(学生口答)他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

(出现祖冲之的画像,同时放配乐录音,介绍祖冲之。)

约15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就已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比欧洲的数学家要早1000年左右。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环形山,就是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

我们确实应该为前人的聪明、智慧感到自豪和骄傲。后来瑞士的数学家欧拉用希腊字母π代表圆周率。(板书:π)

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如果用这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参加计算是不方便的,故通常将π取两位小数。(板书:π≈3.14)

既然π是个固定的值了,只要知道什么就能求圆的周长?(直径。)

现在我们能不能计算黑板上这个圆的周长?

什么条件不知道?(直径。)

谁来测直径,用“分米”作单位。(板书:分米)

如果直径是2分米,半径就是几分米?

用半径能不能求圆周长?

现在我们试着用直径或半径来求黑板上圆的周长。

谁用直径求出圆的周长?

(板书:3.14×2=6.28(分米))

为什么这样列式?

(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π表示圆周率,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板书:C=πd)

谁能用半径求圆的周长?为什么这样做?

如果用字母r表示半径,字母公式怎么表示?

(板书:C=2πr)

(三)巩固反馈

1.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单位:厘米)

2.判断,你认为正确画“√”,错误画“×”。

(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

(2)圆的周长是6.28厘米,它的半径是2厘米。()

(3)圆周长的一半与半个圆的周长相等。()

3.选择:你认为哪个答案正确就举几号卡片。

(1)车轮滚动一周,所行路程是求车轮的[]

①半径

②直径

③周长

(2)圆形水池的直径是4米,绕池一周长[]

①25.12米

②12.56米

③12.56平方米

(3)A圆的直径是6厘米,B圆的直径是2分米,圆周率[]

①A圆大

②B圆大

③一样大

4.甲乙两人分别沿①、②两条路线从一端走到另一端,谁走的路线长?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

周测自我总结范文12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境 体验 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人,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①。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的形成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应用需求。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尚未发育成熟,具有直观性、形象性、集体性的特点,更偏重于直观思考,这种具体性与直观形象性的思维模式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经验,使他们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好地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得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需要我们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生成知识,比如学习分数,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把一份西瓜分给四个人,每人能分多少;学习负数,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一楼、二楼、地下一层怎么计数呢?圆周率是“圆的周长”这一知识教学的关键点。以前的传统教学法是直接告诉学生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3倍多一点,但这样,就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没有去主动探索把前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学得不牢固,很容易就忘记。所以,在《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我先让孩子认识圆的周长之后,自己去想,互相讨论测量圆周的方法,接着小组同学动手操作、相互合作,测量几组圆周长与直径的值,最后,通过观察、比较,在充分地交流之后,得出圆周长与直径的固定比值,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另外,在探究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环节中,我遵循不完全归纳法的过程,先观察实验得到的数据,初步体验到“所研究的圆的大小不同,但每个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再用直径去度量三个圆形车轮,发现“每个圆的周长也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再引导学生想象,“换成其他的圆,它们每个圆的周长还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通过“是”“也是”“还是”三个层次,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现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得出最终的结论。学生在实验、发现、归纳等数学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经验,凭借思维的具体性和直观形象性,积极探究,真正经历了探究的全过程,学习效果显而易见。这样,孩子得到的知识真实、牢固。

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仅仅以教材和教参的重点和难点去衡量是不是学生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设置适合自己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体会知识的生成,让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更加和谐。

二、通过实践,掌握一定的技巧与技能

数学技能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重点培养心智活动技能和动作技能,在小学主要体现在:计算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如教学测量圆周长中,在分组讨论圆周长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个问题后,学生就动手测量起来,有的用围的方法,有的用滚动的方法,通过这一活动培养了他们的活动技能,即测量技能。在探索圆周与直径关系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又是测量圆周,又是测量直径,最后又计算起圆周与直径的比值。在此环节中,孩子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既提高了数的计算技能,又培养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数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又要我们小学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按照“懂用熟巧”去培养。这就需要通过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这个过程既可以是动手去实践体会,如自己做个计数器,一些图形的空间形状;也包括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的技能。知道了某一物品的单价和数量,用乘法估计一下最多带多少钱就够了;或知道了两种以上物品的价格,用加法估算大约需要多少钱等等。

三、经历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之灵魂,这种思维方式以数和形为思维对象,以数学的语言和符号为思维的载体,并以认识和发现数学规律为目的。数学思维的方式很多,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②。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中学会分析、掌握方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实现技能之后可以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如:分类的思想、矛盾的思想、划归的思想等,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刻的思考。

从圆周长测量方法的提出,到有意识地去测量圆周与直径,最后在班内交流其两者之间的关系,自然总结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点儿,总结出圆周率的意义。这里,学生寻求答案,要有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学生的讨论,学生的语言描述恰好是很好的思维过程的展示,实现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和谐结合。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能力目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形成发展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四、通过训练提高数学能力应用

《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③。数学能力包括把握知识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课堂以及相关的练习。这种作业将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注意变式训练,既要训练发散思维又要培养收敛思维。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提高学生知识的使用和迁移能力,就要精心设计练习,使之有梯度、有层次,从计算直观的图形的周长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进一步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对上述应用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评价,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包括测量长度的能力;百分比计算的能力;发现问题(自己不懂得问题、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未知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的创新能力;还包括综合汇总、评估的等能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运用了已有的数学能力解决了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数学能力本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应着眼于促进小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根据小学数学教育规律,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历过这些程,学生才会有大的收获!

【注释】

① 丰仙花. “经历过程”的数学学习,《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1期.

② 金敏飞. 培养数学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考试周刊》,第19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