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

时间:2022-07-12 19:57:20

应用口才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地方经济;课程体系;国贸专业;产业结构

作者简介:崔玮(1970-),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北京10002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0-0052-02

随着我国各类企业对涉外经济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外贸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地方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定位、进出口商品结构、企业类型、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依托地区经济及产业发展特色进行专业特色建设,从而培养符合本地区需求的外经贸人才。

近年来,北京市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世界城市”的新定位使得北京从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等方面着力打造城市高端形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产值已占总产值的70%以上;进出口额持续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分别达到63.7%和36.2%;①众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聚集北京,使得北京的总部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北京经济发展的独特性使其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作为主要为北京输送外经贸人才的地方性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对自身的培养模式进行调整,通过构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真正做到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国贸人才。

一、北京对国贸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1.服务经济发展对服务贸易运作与管理人才的需求

目前,北京市服务业在创造增加值、经济贡献率、实现税收、吸纳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等六个方面,占全市总量的比重均超过七成。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形成了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已成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对外开放势必促进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目前,北京市服务贸易额占全国比重的15%左右。与此相应,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也从单纯货物进出口操作向服务贸易运作与管理人才转变,如各种国际物流公司、金融企业、软件外包企业等对懂得服务贸易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的人才需求逐渐增长。

2.世界城市定位对具有良好英语应用能力人才的需求

北京已经具备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基本条件,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总部或研发机构聚集北京,这也使得世界重要的商务活动选择在北京进行。作为区域性的集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会展及办公为一体的城市商务中心区,北京CBD吸引了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其中,以总部为代表的商务服务业2934家,占到企业总数的60.3%,高端商务产业在区域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北京“世界城市”的定位及国际商务产业的发展使其对于一些具有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商务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3.进出口快速增长对具有较强实务操作能力人才的需求增加

1999年至2009年十年间,北京进出口总额从3435951万美元增加到21479103万美元,增长了6.3倍,远大于地区GDP增长。此外,随着进出口经营权的放开,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逐渐走向国际市场,经营进出口业务。逐年增加的进出口贸易量增加了对懂得国际惯例、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够较快地在业务一线独立工作的外贸人才的强劲需求,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报关员、报检员、货运员等。此外,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贸行业内分工趋向细化,新的业务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国际快递、商务文员等。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表现在不仅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务操作技能与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的深入了解,拥有上岗的职业证书或资格证书;此外,还要掌握基本的企业管理知识和技能,以保证岗位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随着高新产业的繁荣,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也稳步增长,以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北京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左右。中关村科技园区成为外商高科技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产品的交易中心,而天竺出口加工区也逐步建成外商投资高科技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区域。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使企业所需求的外贸人才应是既懂得相关产品知识又具备商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1.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课程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由于服务和货物的特点不同,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运营存在着本质区别,不同的服务行业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服务贸易运营对以传统货物贸易为主的外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对此,各院校的探索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针对货物贸易的,而针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特点,其课程体系应进一步突出对学生服务贸易理论基础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包括四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课程体系的设置最终是为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应首先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将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明确地作为本专业培养目标之一,即:国贸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国际市场调研分析能力、国际商务沟通能力及国际商务运作能力。他们能够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从事进出口综合业务操作工作,或在报关行、国际货运、金融机构等专业领域从事报关、货运、国际结算等专门岗位工作以及在服务性企业从事服务贸易实际运作与管理工作,也可在涉外经济部门从事对外经贸管理工作。

(2)进一步突出“国际服务贸易”课程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国际服务贸易”这门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将其开设为专业选修课。而对于北京地方高校而言,则应进一步加强这门课程的建设。具体措施可包括:将其设为专业核心课程,增加学时数,改革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与服务业各领域贸易发展现状紧密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最新的服务贸易理论知识,同时对各行业服务贸易发展有较深入的认识。

(3)利用现有资源设立服务贸易相关专业方向。大多数综合性院校都同时开设有国贸专业、金融专业、物流专业或会展专业。国贸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有的资源,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使学生在学习货物贸易相关课程的同时,能够有针对性地选修金融、物流或会展等课程模块,从而能够对服务贸易的某一行业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4)开设服务贸易系列讲座。在选修课环节中还可以为学生开设有关地区服务贸易发展概况的系列讲座,如北京金融服务贸易、运输服务贸易、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等系列讲座,使学生了解最前沿的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情况,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其今后在服务业领域从业打好基础。

2.通过全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系列课程培养国际化人才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满足北京对高端国际商务人才的需要,国贸专业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专业英语的教学,做到“英语四年不断线”,并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其跨文化交流及合作能力。

(1)积极开展全英语教学。探索全英语或双语授课方式,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全英语教学班。聘请外教和学院优秀教师用英语进行主要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和专业限选课程的授课,以保证学生既可学到前沿的国际经贸专业知识,又可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及专业英语水平,拓展其国际化视野,为今后从事国际经贸工作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英语基础。为了保证全英语教学的质量,对授课教师必须进行严格的挑选和培养,尽量聘请国外教师,本学校的教师则必须赴国外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深入了解国外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同时,应精心选择适宜的原版教材配合授课。

(2)细化专业英语课程,形成外贸英语课程群。大多数院校国贸专业对于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都是通过开设“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等课程,但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系统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所发挥的作用仍较为有限。为了满足北京对高端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国贸专业应进一步细化专业英语相关课程,系统地开设“经贸英语听说”、“经贸英语口译与笔译”、“国际经贸报刊原文选读”、“英语综合能力实践”等外贸英语课程群,并配合全英文开设的“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专业课程,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全方位的训练。此外,学校还可以在视听室安装商务英语方面的实训软件,并将专业英语自主学习与训练纳入课程体系。

3.构建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岗位需求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外贸业务员,或叫外销员等;二是物流操作员,或叫海运操作员、外运等;三是外贸跟单,或叫外贸助理等;四是报关员和单证员;五是外贸经理、物流经理。此外,还有一些需求量较少、素质要求较高的职位,如金融机构中的国际结算、外汇业务文员、科研与教学人员、政府公务员等。地方院校毕业生则主要针对的是上述前四类岗位,即中小型企业中的实际业务岗位。而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等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大致为:24%、36%、22%、18%。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与岗位要求相对应,充分体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1)目前课程体系中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封闭、缺乏沟通,实践环节特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环节亟待加强,学生对业务流程缺乏全面了解。为打破各门专业课之间的界限,学校将完成与进出口实际业务操作任务密切相关的、分散于多个学期的多门课程,包括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海关实务、国际结算等进行整合,开设进出口业务综合课程。该课程以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流程为主线,将原来单独开设的各门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重新整合。学生不再是独立地学习海关业务、国际结算、国际运输、保险、商务谈判及函电撰写等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进出口业务操作相关任务的展开,将这些相关专业知识穿成一个“知识链”,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按国际贸易职业活动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

(2)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由三部分构成:一是课内实训,即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关键点进行认识性实践;二是集中实践,即紧跟在各门专业课程之后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针对单门专业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训练,可安排在每学期最后两周集中进行;三是综合性实践,即针对国际贸易业务全过程的综合性训练,把课程的关键点以及国际贸易业务各个环节串连起来,通过模拟国际贸易全过程及参与企业实践,对综合业务能力进行训练,包括综合流程模拟、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企业实习等。将课中实践、集中实践和综合模拟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形成分层次、递进式、由点到面再由分散独立到系统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3)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融入课程体系。由于外销员、报关员、单证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因此,应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核心内容融入相关专业课,如海关实务课程以报关员考试教材为主要授课内容;同时,开设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集中实践课程,由多名专业教师针对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对学生辅导,鼓励学生考取国际贸易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4.根据进出口结构变化调整相关课程授课内容

由于北京进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为主,企业要求业务人员既要懂得经贸知识,又要具备相关产品知识。因此,应当对传统的商品学等课程进行改革,调整授课内容,增加计算机及通信产品以及其他高技术产品相关知识,为学生毕业后从事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要求地方高校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特点及变化,不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能力培养都应紧密结合当地企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外贸人才。

注释:

①数据来源: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10》数据计算。

参考文献:

[1]李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商业经济,2010,(3):111-112.

[2]魏兴民.地方院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2):26-29.

第2篇

【关键词】葡萄牙语 本科口译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模式 合理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H059-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161-02

引言

本人任教伊始便开始教授本科葡萄牙语大四的口译课程,作为刚刚开设的课型,课程架构还不完善,资料甚少,且学科内没有前人经验可循,我便积极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资源,勤查阅,广搜集, 所备翻译材料内容多元化,涉及经贸金融,工程合同,时事新闻,文学名著,诗词歌赋等,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强,为我校口译课程初步教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心得。本文将从葡萄牙语本科口译课程的现状,定位,教学内容以及方法,探讨新浪潮下的实用化本科葡萄牙语口译教学。

一、本科葡语口译教学现状

1.1 教材匮乏

国内葡语教学才刚刚起步,可以用到的教材屈指可数,且多停留在基础教育阶段,并未过分关注高阶口译,可选的少部分口译材料时间上均与现今相距甚远,且有一定侧重性,涉猎不广泛,题材单一,可行性并不大。“新闻的跳跃性太大,信息过于密集且重复性不够,并不适合口译教学的初级阶段。” (鲍川运2004:5)“这种教材的文本趋于书面体,语法太过复杂,生僻词出现的概率较高,对本科生来说难度过大,反而抑制了口译能力的培养。”(同上)

1.2 教学局限

由于没有现成的口译教材,需要教师通过互联网或者多种途径自行获取,自行编排整理录制口译课内容,由于上国外的相关网站有一定难度,于是大大降低了备课的完整性,给教学带来局限性。

1.3 脱离实际

即便教师再如何想方设法的寻找不同题材的口译材料,也无法全部覆盖以及达到学生的就业领域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性口译要求,这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水利,风电,机械制造,建筑等,因此产生了学生踏入工作岗位才发现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未能从大学的专业课上获得。

二、本科葡语口译教学的模式 (以天津外国大学葡萄牙语系为例)

2.1 定位

大学本科的葡语口译课程除了向学生介绍口译理论,策略和技巧,更应该做一些口译基本功的训练,为将来真正意义的口译打下基础。这一时期为职业翻译培养的初级阶段,应引导学生认知口译,了解他的职业化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

本科口译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认识口译职业,认知口译训练。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为:让学生了解口译的基本概念,与笔译的区别,对口译译员的素质要求,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双语思维和双语转换能力,掌握口译基本技巧等。

下面笔者以我校葡语本科高阶口译课程为例介绍一下教学内容。

2.3 教学方法

与其让学生口译高不可攀的专业性极强的对话,不如选择学生熟悉,语言 无过多困难的素材,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进入真正的双语环境,扬长避短。”(刘和平,鲍刚,1994:22)。上述课程设计便本着这个原则设置,首次课以聊天的方式为学生预热,缓解一个假期后口语的停滞期。理论部分只需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让学生了解口译的基本概念,与笔译的区别,对口译译员的素质要求,职业素养等足矣。真正进入主题的是以听写一首脍炙人口的葡萄牙法多歌曲来恢复听力,可以找学生到黑板上完成,也可以作为摸底练习。之后选取一部中翻葡的电影台词作为首次模拟口译练习,生动易懂,生活化且娱乐化,更容易激起学生对口译的兴趣,使他们觉得口译并不不是一门让人紧张的课程,且可借此要求学生本学期每天看电脑追韩剧时不妨花三五分钟简单的做一下台词的口译练习,寓教于乐,主要还是练习反应能力。“本科口译的教材重点不在于涵盖多少主题,而在于教材本身的语言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学生在能够应付的情况下学习使用语言,培养口译能力。”(路旦俊,2005:183)。以上部分教授完成,便可带领学生进入多主题的口译世界中去,本课程编排,涉及体育,教育,经贸,旅游,文化交流,法律,外交等,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对本科葡语口译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避免过分强调译文质量

口译强调的是应用,不要在初级阶段过分斟词酌句, 及时纠错使学生丧失信心,口译同时总是瞻前顾后,担心语法,纠结动词搭配,译到一半退回去重译,扰乱思路,从而产生不良效果。“教师应强调必须硬着头皮把能译的译出来,使整个活动能够继续下去才是实战口译的首要考虑,翻译的准确程度只有照顾到了首要问题之后,才有意义。”(林超伦,2004:13)。老师可以在之后的点评中,可以在学生口译的思路基础之上稍作调整使语句通顺,意思准确,指导学生灵活多变的把译不出的部分用其他方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口译思维。

3.2 多做口译模拟训练

口译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学生课下很难自觉练习或有条件练习口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少讲解,多重复。“应带领学生在少而精的技巧指导下做大量而有效的练习。”(王晓燕,2003:56)。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口译情境,模拟口译现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口译演练中去。

3.3 背诵代表性例文

背诵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手段,他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口译也不例外。老师可以选取优秀的有代表性,标志性的口译材料,经过课堂上的反复演练后,要求学生背诵。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潜移默化, 让学生烂熟于心,用到时从容不迫。

3.4 勤做个人总结

有学生觉得反正口译材料以后也用不上,上完课就不再看了,这是不对的,每当练习完一个新的材料,要做总结,一是总结新词汇,包括新语境下的特殊词汇和常用的表达方式,二是总结新技巧,比如笔记是否做好,口译时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使译文更加贴切等。

四、结语

“口译能力归根到底是一个技能,其最佳途径是通过有指导的训练和个人大量的实践。”(王俊华,2003:29)口译教学并不能简单的套用某种模式,也不能单纯的被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练习课,教师要利用好这门课,为学生四年的葡语的学结提升,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技巧。让学生认识口译职业,积累口译知识,具备口译技能,适应新浪潮下的译员要求,为将来独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鲍运川. 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及教学 [J]. 中国翻译,2004 (5)

[2]林超伦. 实战口译 (教学参考)[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第3篇

(湖北民族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以电子专业微机原理和单片机原理课程为例,提出引入比较教学法和Proteus仿真软件,通过一个综合性实验,从电路结构、程序设计和仿真结果3方面进行对比和分析。最后以问卷调查形式说明比较教学能够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利用Proteus仿真软件能使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和灵活,有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关键词 :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比较教学;Proteus仿真软件;微机原理;单片机原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61263030,61463014);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4JY005, 2013JYZ08);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3JY008, 2014JY033)。

第一作者简介:高林,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技术与智能控制,glhust@163.com。

0 引 言

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对象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知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或认识的正误深浅,以达到辨识、了解和把握认知对象之目的的一种方法[1]。

在高校电子技术专业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则是应用型专业课。前者偏向于原理性的介绍,涉及的实验比较简单;而后者则偏向于应用性,涉及的实验较多。这两门课程的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芯片及编程方式非常类似[2-3],可见这两门课程适合进行比较教学,因为两个对象既有相同或相近的特性,同时又有相异的特性,这样的对象才是合适的比较对象[4]。为适应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这两门课程的变化,首先对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再通过一个综合性实验对比仿真来具体探讨两门课程的特点,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检验教学效果,以求摸索出一条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途径。

1 教学内容比较

在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原本先于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一学期开设,现在变成在同一学期开设,而且两门课程在理论学时减少的同时,实验学时均有所增加,这样就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增加了难度,又因为两门课程存在紧密的联系,所以利用比较教学法对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可得出两门课程之间存在以下3个主要的关联点。

1)两门课程的核心芯片不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核心芯片是8086微处理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核心芯片则是51单片机。虽然核心芯片不同,但是它们与外部进行信息传递均采用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的“三总线方式”,均存在引脚复用且需要外接地址锁存器,这些内容可在讲解时进行对比,便于学生理解。

2)两门课程的编程语言完全不同,前者是汇编语言,后者则采用C51语言。虽然前者是低级语言,后者是高级语言,看似不相关联,但通过对比学习能增进理解。例如汇编语言中关于堆栈以及进栈、出栈指令的知识,能帮助学生在学习C51语言时更好地理解函数的调用和返回以及函数的嵌套调用等内容。

3)两门课程的接口技术内容相似,均包含并口、串口、中断控制、定时器/计数器、D/A和A/D等。为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一般在前者授课中既讲工作原理又讲接口电路,而后者中对应部分只讲接口电路,不讲或少讲工作原理。例如,两门课程在讲到并口部分时,前者既要讲解可编程并口芯片8255A的工作原理,还要讲解8086与8255A的连接电路和编程;后者则重点讲解51单片机扩展并口电路和编程,并口工作原理则略去不讲。

2 比较教学手段

虽然已经对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但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在进行理论教学时,通常采用“板书+课件”的教学方式,这样会把接口电路、程序及运行结果这三者割裂开来,无法检验接口电路是否可行、所编程序是否有效以及程序在电路中的运行结果是否正确。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通常采用“电脑+实验箱”的教学方式,也存在实验设备昂贵、容易损坏、实验电路固定、设计内容少等问题,导致学生无法了解接口电路工作原理,从而缺乏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

能否找到同时提升这两门课程教学效果的手段?解决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Proteus仿真软件是一款包含大量系统资源、丰富硬件接口电路,具有强大调试功能和软硬件相结合的仿真系统[5]。Proteus强大的设计与仿真功能被广泛应用在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和实验中[6]。

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之后,在两门课程的理论课上,可以预先画出接口电路的原理图,然后用相应的编程软件编写程序并加载到对应的核心芯片上,最后将运行结果演示给学生看,这样使课堂变得直观、生动,还能将接口电路、程序及运行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另外,在两门课程的实验课上,由于该软件拥有实验箱中几乎所有的元器件和虚拟仪器、仪表,能够让学生在实验箱中完成硬件实验的同时,也能在该软件中对实验电路进行仿真,从而实现与硬件实验完全相同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该软件还拥有很多实验箱中没有的元器件,能让学生进一步修改电路,甚至设计出多种功能的实际应用电路进行仿真,从而锻炼学生电路系统设计的能力。

3 比较教学实例

以一个综合性实验为例,从电路、程序和仿真3个方面来对比探讨两门课程的特点。该实验名称是“PC机通过串口控制数字时钟”,要求在以8086为核心的微机控制系统和以AT89C52(一种51单片机)为核心的单片机控制系统中均实现这样的功能——当PC机发送数字1时,数字时钟运行;当发送数字0时,数字时钟暂停。

3.1 电路结构

该实验电路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图中上面虚线框中是以8086为核心的微机控制系统,下面虚线框中是以AT89C52为核心的单片机控制系统。从电路结构来看,前者更为复杂,后者相对简单。这是因为8086是微处理器,并口、串口、中断、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均需要外部扩展;而AT89C52是单片机,这些功能大多数内部就有。例如8086内部没有串口,需要通过串口扩展芯片8251A实现串行通信,再经由RS-232连接到PC机;而AT89C52则可以通过自身串口经由RS-232连接到PC机。类似的情况还有8086需要通过中断控制器8259A来管理中断,通过计数器/定时器8253控制串口波特率,而AT89C52内部具有中断控制系统负责管理中断,其内部定时器/计数器可作为串口波特率发生器。

3.2 程序设计

8086主程序和AT89C52主函数流程如图2所示,图中左边是8086主程序流程,右边是AT89C52主函数流程。从程序设计来看,8086的控制重点是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A和中断控制器8259A,其中包含大量访问外部接口的程序;而AT89C52的控制对象主要是其内部的两个定时器/计数器和相应的中断,访问外部接口的程序相对较少。例如8086需要不断查询8251A状态字的RxRDY(串行接收准备好)标志位来判断是否接收到数据,当完成接收后,再以“CPU get X”(X为所收到的数据)的形式回送给PC机,这些程序均要访问外部接口。而AT89C52则只需不断查询内部RI(串行接收中断)标志位来判断是否接收到数据,当完成接收后,再以“MCU get X”(X为所收到的数据)的形式回送给PC机,这些程序全部在单片机内部完成。

3.3 仿真结果

先在Proteus仿真软件中分别完成8086电路和AT89C52电路的原理图设计,然后将两个电路原理图中的RS-232串口COMPIM的通信波特率均设为2400bit/s,并设置其占用计算机串口COM2,串口调试助手软件占用COM1,再通过虚拟串口软件VSPD设置虚拟串口,使COM1口和COM2口虚拟对接[7]。

该实验在8086电路中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图中数码管显示当前时间是23时59分46秒,RxD端显示10120,表示已从PC机发送了5个数字,依次是1、0、1、2、0。TxD端显示的就是8086电路回送给PC机的5条字符串,其中数字从上往下与RxD端显示顺序一致。

该实验在AT89C52电路中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图中数码管显示当前时间是00时01分50秒,RXD端显示10130,表示已从PC机发送了5个数字,依次是1、0、1、3、0。TXD端显示的就是AT89C52电路回送给PC机的5条字符串,其中数字从上往下与RXD端显示顺序一致。

从仿真结果来看,两个电路均顺利完成实验要求,而且结果清楚、直观,此结果还能与实验箱上的实物效果进行比较,便于学生理解实验箱内部电路的工作原理。

4 结 语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学院对现有电子专业进行改造,提出“3+1”培养模式,即“前3年在学校学习,后1年在企业培训”,为此还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8]。学院在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主要依据时间集中、强化基础、减少理论、重视实践”的原则来设置课程,因此,部分课程的开设与以前有较大的区别,其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两门课程的变化具有代表性。

当两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全部结束以后,通过对2011级电子专业9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得知,关于比较教学有42%的学生认为效果好,35%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效果,23%的学生认为效果不好。认为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微机原理课程中汇编语言难学、部分实验箱损坏等。关于引入Proteus软件辅助教学有54%的学生认为效果好,3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效果,只有13%的学生认为没有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原因主要是Proteus中还缺乏一些实际的元器件模型导致电路不能仿真等。此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两门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方式能够增进理解,引入Proteus仿真软件不仅能够使理论课变得更为形象和生动,使实验课变得更加灵活和开放,还有助于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文. 比较教学法在汇编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 9(10): 2402-2403.

[2] 高林. 单片机原理与微机原理综合仿真系统的设计及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31 (3):91-94.

[3] 赵晚昭, 周柳娜, 赵晚春, 等. 微机原理及单片机课程改革浅谈[J]. 物联网技术, 2012 (7): 74-76.

[4] 冷汹涛, 蔡铭辉, 庞文颖. 比较教学法三要素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性探索[J]. 高教论坛, 2013(8): 70-73.

[5] 周冠玲, 冯占英, 李战.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中国电化教育, 2012(6): 105-107.

[6] 陈越, 顾晖, 梁惺彦. Proteus虚拟仿真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应用, 2012, 38 (1): 106-108.

[7] 曾维鹏, 蔡莉莎, 林尔敏. 基于VC++及Proteus的上、下位机串口通信仿真技术[J]. 镇江高专学报, 2013, 26 (4): 74-76.

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口语课 课堂实践 教学方法应用

【论文摘要】英语口语课程是根据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开设的一门职业基础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语言技能训练课。英语口语课的实践与教学方法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针对高职英语口语课的实践授课与教学方法的应用提供可行性总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服务外包项目的纵深延续,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以其出色的实践能力愈来愈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在外资企业、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商务贸易等方面的接待服务和管理工作。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尽快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英语口语课程是根据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要开设的一门职业基础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语言技能训练课。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强调打好语言基础,语言基本训练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英语口语课程设置特点就是要强调综合知识与实践结合的原则,突出英语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交际的习惯,清晰、流畅、达意。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表达思想的能力,学会英语思维和逻辑性的培养。英语口语课的实践授课与教学方法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以下是笔者通过多年的口语教学的心得:

1 英语口语课实践授课环节

1.1 热身练习

在课程开始时,可以选取一些英语绕口令,故事接龙游戏,猜词等方式展开,全体上课学生均参与进来,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对课程主题的介绍,相关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导入。使学生对课程主题有相应的认知,并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也可以让学生分享各自的信息和知识,做到资源共享。

1.3 实践环节

此环节为口语课的精髓所在,教师可通过此环节检验学生的口语作业完成情况,也可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讲,互动对话,看图说话等锻炼语言运用能力的练习。在此环节给学生传递压力,增长动力。

1.4 教师点评

口语课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每位学生发言期间,尽量不打断学生的语流和思路,在学生表达完毕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音、语言构成和语法等方面的错误进行纠正,点评环节是极有针对性的,它可以使学生及时找到语言表达的欠缺之处,此时给学生指正收到的效果最好最大。

1.5 口语作业

一般情况,口语课没有笔头作业,但并不代表没有作业。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口头作业,如针对下一课编对话、布置演讲、文化背景知识积累等。这里强调的是:下次课一定要检查,这是进一步压力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培养学生课下也说英语的习惯,才能构造出英语语境,逐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6 总结

每次课程结束前,教师应做出针对性的总结。这样,可使学生的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学生在教师总结的过程中,对本次课中各自的知识点做出梳理,并对自己语言表达中的问题再次回顾,加深印象。"

2 教学方法应用: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英语口语的提高,一靠多实践,二靠方法对。用正确的方法多实践,是学好英语的基本规律。英语口语课更需要有相应的语言环境,有正确的语言材料和交流对象,学生们就可以通过反复的模仿,交流,反馈和纠正运用,不断提高口语表达水平。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开口,从简单的模仿老师或教材中的一词一句开始,继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

2.1 新单词和语句的出现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情景,先用简单的日常用语去解释学生不懂的语句,必要时还可以配合运用手势,身体语言,图表解释等方法作提示和引导,并同时鼓励学生运用刚学过的词句与老师或同学进行课上和课外的口语交流。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适应和掌握用英语去解释英语,用已知的词句,地道的语言去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英语语感和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形成自己正确的口语学习方法,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英语口语课堂操练和课外交流。

2.2 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一旦被激发,能量是不可低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提供若干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并对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意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交流活动,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听说能力。例如:Date and Appointment一课的学习,采用分组的形式,每组二到四人组成,教师在课前提示本课学习主题,让每组同学课前自学课文对话,并鼓励学生自己将不完整对话补齐,或把情景对话进行再创造,原创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对话。课上每组同学脱稿表演对话。每组表演后,教师根据学生对话内容,提问并纠音,以使学生是在真正理解语言的前提下,自然对话而不是死记硬背。指导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进行必要的眼神交流和随机应对,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并及时让学生认识到date和appointment的区别,正式商业约会和非正式约定的表达方式,西方礼仪和思维习惯。每组表演这样的授课方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有成就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

2.3 语言表达欲望、语言组织和胆量培养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 商务口译 培养模式 ESP

【Abstract】Analyzing the courses of business interpret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ESP has a positive meaning.Through the comprehensive demand analysis and the comparison study of several patterns of currently used modes,this study put forward a new training mode which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language ability,the acquisition of professional business knowledge,interpretation skills train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Key words】Applied; Business interpretation; Training mode; ESP

一、前言

1.研究的背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商务口译就是将口译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放置在特定的商务环境中,致力于培养既熟知商务知识,又具备较高口译水平的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开展日益频繁,对商务口译人才的需求激增,译员培养也相应成为口译研究的热点问题。商务口译课程仍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成熟的培养模式。因此在ESP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探析商务英语口译课程设置是非常必要而有积极意义的。

2.理论基础。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它是ESP的一种,因为它具有ESP研究领域共同的要素,如需求分析、大纲制定、课程设计和教材建设。如同其它ESP,商务英语是一种特别的语体,强调的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特种交际,它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学习者有明确的目的,应用于特定的职业领域;二是有特殊的内容,即涉及与该职业领域相关的专门化内容。

ESP是以调查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目标工作场景对语言技能的实际需求为前提的,而这些调查结果又成为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由于在商务英语领域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比其它ESP分支所需要的语言技能更难以预测,因此需求分析对于商务口译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设计

新的教学模式以地方市场商务口译人才需求调研为基础,针对市场的需求,明确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对外经贸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外向型的口译人才。然后从分析当前商务口译教学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比较国内外先进的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对外经贸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为涉外企业和外经贸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化商务口译人才。

本研究首先分析当前我国以及我省商务口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在对口译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市场的需求,明确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培养目标,然后从分析当前口译教学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口译教学的先进经验,通过比较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厦门大学口译训练模式以及“3P”商务口译模式,提出一种由四大模块构成的商务口译教学新模式,以期能为我国商务口译教学和译员培养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步骤

1.研究方法。本研究从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的口译人才需求出发,主要对商务口译人才用人单位以及商务口译院校培养院校进行调查,以了解企业对于商务口译人才培养的要求及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于开设商务英语专业院校的院校进行调研,了解各个院校培养模式的差异。并针对市场的需求,根据当前口译教学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借鉴国内外口译教学的先进经验,通过对比国内几大口译训练模式,提出一种由四大模块构成的商务口译教学新模式。

2.三大口译模式调查。

吉尔模式:法国口译研究学者丹尼尔・吉尔教授根据口译过程所涉及的技能,分别提出了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三个公式,即:

(1)同声传译=听力与分析+短期记忆+言语表达+协调;

(2)交替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笔记+短期记忆+协调;

(3)交替传译(第二阶段)=记忆+读笔记+传达。

厦大模式:厦门大学的林郁如教授等在吉尔模式的基础上推导出的口译人才训练模式为:成功的口译=口译技巧+理解+职业准则的运用。

“3P”商务口译模式:“3P”商务口译模式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的教师赵敏彭在吉尔模式和厦门大学模式这两种著名的口译模式的指导下,结合高职高专的培养目 标及注重实践教学的教学特色,在实践中总结研究而得出的独特的商务口译教学模式。即:“3P”指的是口译训练的三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即:译前准备阶段,现场口译阶段和译后总结阶段。

3.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对比以上几种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发现,以上三种模式有很多共同之处,即都强调技巧的重要性,强调语言知识与言外知识及其对两者的分析是口译理解的重要内容。

吉尔的模式是其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该模式清楚明了地阐述了口译过程,较为具体地讲述了口译技巧;厦门大学模式则较为宏观,以技巧与职业准则为训练核心,强调口译过程中对语言及言外知识的理解,语篇与跨文化交际因素的分析及语言信息及知识重组,强调技巧的重要性;这两种模式是口译工作人员及口译训练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要的参考方法,对口译训练的内容方法及口译课的课程设置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这两种模式都主要适用于本科以上的口译教学。

地方高校的学生受到双语水平、师资力量、资源配置、市场需求和区域优势的限制,则主要负责贸公司输送外事接待、联络陪同、文秘等市场需求量更大的商务口译口译人才。所以,地方商务口译人才的培养要结合自身实际,以普及和提高本科生口译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使培养出来的本科阶段口译人才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工作、旅游及商务活动中所需的一般交替传译能力,进而为本省提供较为合格的应用型商务口译人才。

“3P”模式是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提出的。该模式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培养学生的基础和基本技能,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该模式由于结合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在各个环节中体现了现场评估这一重要环节,适宜于大学专科学生商务口译课程的教学。

四、商务口译人才需求分析

通过对一些用人单位的调查可以看出,很多单位都认为高级别的专业口译人才奇缺,想要找到熟练在大型会议或者商务活动中担任口译的人才更是困难,招聘到高素质的商务口译人才一直是一个困扰用人单位的一大难题,通过在古都洛阳的走访,一些著名景区都面临着中译外人才紧缺的现状,积极、主动地把优秀的中原文化传播出去的难度更大,不仅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另外对于翻译的思维能力和双语文化都有较高要求。

五、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新模式

1.培养目标。应用型商务口译人才培养就是致力于打造既熟知商务知识,又具备较高口译水平的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为企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等培养和输送能胜任各类商务性接待、洽谈、谈判、招商推介、小型新闻会和记者招待会等活动的高水准商务口译人才,为推进商务各方理解与沟通、交流与合作服务。

2.培养重点。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口译的关键,好的听力能力是口译的首要条件,强的双语转换能力是口译的基础,准确、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口译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后自觉强化双语(母语和英语)的听说能力,通过大量的听力与口语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双语语言能力。

(2)商务专业知识。在商务口译中,译者对商务专业知识的掌握非常必要的。商务不仅包括以往的进出口贸易、业务谈判、函电等,还涵盖了贸易、金融、营销、法律等几个方面,因此,对这些领域专业知识的了解对口译活动的成功有相当大的辅助作用。

(3)口译技巧。商务口译教学中,学生口译技巧的培训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听辨理解训练;2)记忆能力与笔记训练;3)翻译技巧训练;4)表达及交流技巧训练。

(4)跨文化意识。译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传递的桥梁,不仅要了解双方语言文化内涵,更要充分考虑交际的需要,主动弥补说话人表达的失误或缺陷。

3.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模式。口译的技能知识板块是口译训练的核心课程,根据口译课程的技能性、实践性及阶段性原则以及在教学实施环节中具体的教学指导方针,系统合理地设置口译课程,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实效性,组织仿真的课堂口译训练,开展有效、形式新颖的课后训练和丰富多彩的口译实践活动,对口译系列课程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改革。

(2)教学管理模式。提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在为学生输送信息的同时,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探索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如采用“模拟实战”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仿真的口译真实现场、环境,供他们进行模拟练习。通过模拟实战,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场景的口译现场,比如模拟商务谈判、外贸洽谈会或者产品新闻会等,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口译实战能力。尝试多媒体、网络、语料库等互动式口译教学,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录音、口译自主训练和口译实战操练,自建英汉语文化资源库、专题口译资源库。

(3)口译评估模式。应用型商务口译人才的培养以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更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业务水平,所以考核方式也可以多样化。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口译职业资格考试,参加各类口译技能比赛的选拔,如CATTI、BEC、“海峡两岸”口译大赛、“中译杯”全国口译大赛和“高教社杯”全国口译大赛等,以证代考,以赛代考,以丰富课程考核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商务实践模式。建立商务口译实训基地,要培养高水平的商务口译人才,除了课堂上的仿真模拟训练外,学校还应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为学生设立口译实习基地,向学生提供长期稳定的实习机会。学生通过参加商务会谈、谈判等实战活动,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检验自己的语言水平和技能水平,形成个性化且适用性强的技巧组合,并在实践中实现技巧运用的日臻自动化,考验自己的心理素质并锻炼自身的应变能力,成为毕业就能上岗的实用型口译人才。

六、结语

应用型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是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及经济转型需要的,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举措。因此,各高校的外语专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商务口译课程,积极提高教学质量,改进商务口译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一批熟知商务知识,掌握商务口译技巧及灵活运用语言的的复合型商务口译人才,并为提高英语专业学科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空间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葛卫红.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译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首都贸易大学学报,2009.

第6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实验教学 教学体系

国际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能力培养一直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建立国际贸易实验室,开展模拟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其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在国际贸易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过于注重仿真形式的设计而忽视仿真内容的编排、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依赖外贸软件本身的操作而忽视与课程模块的衔接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通过改革现有实验课程的内容设计,从加强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联性与衔接性的思路出发,初步构建了国际贸易实验教学体系,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对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问题,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一、国际贸易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开展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就是能够在涉外企业中担当对外贸易实际操作并运用国际贸易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验室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资源和保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实验室建设上依旧是穿新鞋走老路,建设思路因循守旧,依然固化于学科性、学术型教育的窠臼,导致相关实验室的建设缺乏特色,往往是重形式、走过场,多数实验室形式单一、功能匮乏,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搞好校内实验室创新,是当前应用型高等院校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条可行之路。

(二)现有课程设置大多缺乏完整、有效的实验教学体系

目前,在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中,基本上是先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实验,由于各门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知识融合性沟通,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时候,只是独立对待,如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实务、外贸函电等课程仅单独作为教学课程设置在不同的学期,学生只根据教学要求掌握对应的理论知识。但当进入国际贸易实验室进行实践时,学生往往已经将以前所学的内容忘记了,需要重新复习和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这不仅造成学习资源的浪费,而且不能使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性凸显。实验教学课程设置不全面,实验中缺乏各项外贸技能的贯通联系,所设置的实验课程条块分割,致使许多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流程根本不熟悉,毕业后对实际外贸业务束手无策,如何完善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是摆在各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实验室的设立应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实验内容应密切结合所学课程,为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帮助。因此,需要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将实验的内容与学生所学课程密切结合起来,实现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案例的整合和创新,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外贸业务的特点使得国际贸易实验教学体系化成为可能

国际贸易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因此,国际经贸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国际贸易实验教学内容往往是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出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单证模拟、通关模拟、国际结算模拟、外贸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而这些看似分立的单项实验实则是围绕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交易业务环节而开展的,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和承接性,那么,按照进出口贸易的一般流程即国际市场调研、建立业务联系、出口报价、磋商、经济核算、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报检报关、制单结汇等设计各项实验内容,将国际贸易专业的全部实验教学课程整合起来就完全成为可能,这样对学生来说,更容易了解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进而熟练掌握相关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货商、银行及政府机构的相互关系,熟悉国际贸易的运作方式,真正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二、国际贸易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

我们对国际贸易仿真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仿真实验的精髓就在于“活”与“真”,有形有样的商品、实实在在的交易、活生生的贸易伙伴、不断变化的市场,为书本上单调枯燥的知识赋予生命,使学生把知识变成技能。于是,我们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要点,把使所有相关专业课程以一份国际贸易合同为同一业务背景,使各门课程分割的、单一化的实验向多样化、综合化转变,在理论课程教学中适时加以设计并运用,再将其对应安排在实验课程当中,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更新,在原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设计出具有综合性和承接性的实验内容进入实验课程体系(见下图)。

三、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的实践

我们学院的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现装有南京世格全套外贸软件(包括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外贸单证教学系统、外贸模拟练习系统、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四个部分)及国际贸易单证模拟教学系统、报关报检模拟软件、国际商务谈判软件、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实训系统等四个独立的实验软件。我们围绕如何使外贸软件与课程教学更加紧密结合问题,在摸透各个软件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整合与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实验教学的实践。

(一)准备阶段

1.全面规划安排实验内容。我们将所有专业课程里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及要求加以汇总,做了全面规划,制订出了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由中国上海金苑公司向美国纽约SUN公司出口一批男童夹克的统一背景资料,在诸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外贸英语口语》等理论课程中适当加以切入,编写学生在学习订立合同条款、撰写相关函电及口语接洽谈判等知识的授课案例,在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外贸单证设计模拟实验、国际结算模拟实验、通关模拟实验、外贸综合实验中等集中实践环节,设计与该交易背景相一致的操作任务,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明确交易内容,并随着相关理论知识的逐步掌握,在实验中反复穿插演练,不断得到相应业务能力的锻炼。

2.及时更新软件内相关知识信息。随着外贸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国际贸易课程体系的知识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对实验软件的内容进行更新。如随着《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201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出台及根据每年海关政策和报关规则所发生一定变化,我们直接对外贸单证教学系统、国际贸易单证模拟教学系统、报关报检模拟软件、外贸模拟练习系统里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删改,保证与理论授课内容相统一;为体现实验操作的时效性,尽可能与实际情况相符,我们对外贸实习平台和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实训系统里的汇率、利率、海运费等相关信息按实验时的市场行情也进行了重新设定。

(二)实施阶段

首先,我们在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以中国上海金苑公司向美国纽约SUN公司出口5000件男童夹克的外贸合同为情境展开教学,讲解了关于合同中各项条款的签订及履行的理论内容;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的《报关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和《外贸单证实务》的课程教学中,我们有意将该笔出口业务作为相关理论知识讲解时所运用的案例,在随后开展的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外贸单证设计模拟实验、通关模拟实验和国际结算模拟实验的教学指导工作中,我们继续将该笔出口业务延伸到各个实验项目当中,给学生布置了相应实验任务,帮助学生围绕谈判、制单、报关、结算等工作,逐步熟悉这5000件男童夹克的出口业务的相关操作;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的《外贸英语口语》课程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分别扮演中国上海金苑公司和美国纽约SUN公司的业务人员展开口语交流,最后在为期三周的外贸综合实验过程中,以强化学生市场开拓能力和业务核算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按照不同的交易角色相互以不同贸易术语和不同付款方式完成这批男童夹克的进出口全部流程。

(三)总结阶段

当学生完成每门学期的实验课程后,我们都及时对教学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我们发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事先没有考虑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操作练习中会提出一些疑问并直接反馈,如对这5000件男童夹克出口价格的核算中,会涉及许多相关成本和费用资料的补充要求,针对这批货物的托运、订舱环节,需要及时提供从上海到纽约的航运信息,等等。学生普遍反映,这种将同一个案例背景运用于专业学习的各门相关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当中,让他们有了“边学边做”的感觉,强化了实验的模拟效果。通过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我们不断调整一些具体细节问题,并运用于下一轮的教学实践当中。

四、结语

有效开展实验室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我们初步实施的教学改革情况看,将专业课程教学及案例的使用与实验内容充分结合,使整个专业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连成体系,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更容易理解和完成实验任务,从而更好地达到各项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显现出较好的实验效果,这是对国际贸易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同时,这对于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研究者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教学情境的创设和编排工作,把实验室的各项软硬件条件更有效地加以运用,切实达到实验“形式”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仿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小利.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教学效果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

[2]全锐.高校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探讨[J].学理论,2012,(9).

第7篇

[关键词]人才红利;创新人才培养;人口红利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6-0191-04

夏新颜(1976-),女,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教育与德育。(河南洛阳 471023)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2011fsh013)、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高校创新教育与大学生成功创业关联性研究”(项目批准号:122400450192)的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均gdp增长率中有27%的贡献来自于“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优势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社会的“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进入老龄化社会,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受到的挑战也会日益严峻。从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人口红利”,转向依靠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人才红利”上来,对于加快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创新性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

“人口红利”是由安德鲁·梅森于1997年在《亚洲——太平洋人口与政策》中首先提出的。“人口红利”指凭借庞大的人口数量、较高的中青年人口比重、较低的劳动力价格等形成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

“人才红利”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创造性劳动参与率。创造力是劳动者素质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也是衡量一国人口智力素质和人力资本总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人才作为劳动者中知识、技能和素质相对较高的一部分人,其创造能力也相应地高于普通劳动者。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条件下,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新技术、新思想的提出上,同样也表现在把若干领域的技术成果加以综合利用,把前人的各种片面的、不成熟的思想放在一个体系里重新组装,由此创造出新的劳动成果,提出新的思想等方面。人才作为同时具备思维力、想象力与知识智力的人,在其劳动过程中,不断地将其创造性发挥出来,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嬗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红利”功不可没。我国自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以来,经历了三次人口生育高峰,随着20世纪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少儿人口的出生率明显下降,进入20世纪末,劳动年龄人口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据统计,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再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少儿人口(0-14岁)比例从36.3%到22.9%和16.6%,,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从59.3%到70.2%和74.5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年龄结构的这些变化,大大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大大减轻了人口的抚养负担。根据对1978—1998年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分析,在此期间的年平均9.5%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中,物质资本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8%,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4%,人力资本因素的贡献份额为24%,劳动力部门转移对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1%,其他为3%。良好的人口结构比例,在改革开放政策和有效的经济、社会政策的推动下,促进了劳动人口的充分就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形成了“人口红利”,创造了“中国制造”的奇迹。

但是,“人口红利”并不是永久性的增长因素,哪个国家都无法回避老龄化这一客观必然。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进入一个低生育阶段,人口再生产出现了转型,人口年龄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65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953年为4.4%,1964年为3.6%,1982年为4.9%,1990年为5.6%,2000年为7.0%,2010年上升为8.87%(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老龄化的进程逐步加快,社会总体养老负担迅速加重。虽然老龄化的人口结构并不必然阻碍经济增长,但这种变化毕竟意味着经济增长可资利用的“人口红利”,即

经济增长的一个额外优势将逐渐弱化乃至最终消失。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人口转变是挑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很可能未富先老。因此,充分挖掘人口转变的潜在贡献,不仅是我国获得经济崛起的重要手段,也是迎接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当务之急。未来中国必须从投资拉动型经济走上人才拉动型经济之路,让“人口红利”提升为“人才红利”。概括地说,就是从依靠人口数量、依靠低成本劳动力的“红利”,转向依靠人口质量、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红利”。

历史经验表明,利用廉价劳动力和物质资源消耗,只能换来粗放式的增长。只有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才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了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大力开展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高校责无旁贷,要更有担当。

三、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顺利过渡,关键是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要着力改革不适用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温总理多次提到钱学森之问,“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说的就是体制性问题,即创新人才贫乏的深层次原因在大学制度。总之,政策和制度创新是人才战略的保障,要从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快推进和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的各项改革。 生制度

高考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公正选拔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纲要》明确将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体制的枢纽,系统阐释了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提出要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考试制度。高考内容要实现考核对象从知识点的掌握,向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转变上来,考试的科目一方面可以根据考生的专业兴趣,自由组合和选择;或者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自行确定科目和分值组合。美国高等教育发展遵循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原则,政府都不干涉或参与高校招生。不仅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的高校各有不同的录取标准,即便是同类高校在制定录取标准时也各有侧重,方法灵活多样,甚至于同一所高校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录取标准也有可能不同。充分自主的招生权力,独立自主地制定本科的招生录取标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政府高度分权、学校高度自治的教育管理体制。同时,美国社会具有高度刚性的司法程序维护了公民的权利,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得以公平运作的法治环境,使其得以朝着合理、科学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现实的社会诚信制度还不太完善的情况下,教育公正成为衡量社会公平的一个底线,社会民众对高考改革的科学性、公正性、公平性、权威性、安全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司法程序的刚性、完善法律法规、增强社会维权体系对公平的维护能力,社会诚信在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都得以保障时,改革方能实现。

(二)学生评价制度

评价本质是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动态的而不仅仅是定量评价。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混淆着“考试”和“评价”的概念,更多的是强调考试就是选拔人才,忽略了评价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前,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进程中,传统的学生评价观正在向现代的、发展性的评价观转变。要依据现代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建立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能够体现时展要求的、具有创造性的

、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人才评价机制。美国对高校学生的评价体现在以人为中心,主张从每名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评价方式和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灵活、无统一的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突出过程考评。许多学校都建有学生学习档案,用以评价学生学业的进展情况。这样的学业评价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坚持学生的基本发展与自我实现发展相统一。当然,灵活动态的评价,需要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规定以及保障措施,以保障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

(三)教学制度

教学制度作为高等教育的内部制度,外延很广,这里只探讨教学管理制度。耶鲁大学校长莱文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教学中不给学生特定内容,而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思维、严密分析、从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应在教学管理理念、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具体反映,学生创造力的养成和培养,主要是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教育而实现的。美国课程理论家赫佛林曾对美国110余所4年制学院的课程作过调查统计,发现这些学院每年要淘汰5%的旧课程,增加约9%的新课程。为此,我们应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可以通过压缩、精选专业必修课模块,在保证基本的专业培养规格基础上,扩展通识课模块。同时,应该扩大选修课的规模,包括人文社科课程、现代信息技术课程、外语训练课程、实践应用课程、方法类课程等,要提高选修课程的地位,使之能够与普通教育课程和主修课程同等重要。课程体系的弹性越来越大,课程的种类越来越多,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新知识外,学校还要尽可能利用一切现代化手段,如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让学生更多更快地接触新信息。

(四)学生培养制度

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奠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必然要求在人才培养观念、培养视角及教育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其中“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实质上就是教育的模式如何转变的问题。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上强调以知识为本,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纲要》就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特别强调了几个理念: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突破既有人才培养模式的障碍,“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做”一体化基础上,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大学生就业跟踪反馈结合的“1+2+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教”,重建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个性化教学平台、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编写新概念教材、改革考核方法、创新学生管理手段;通过“学”,捕捉交叉学科的切入点、密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联系、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通过“做”,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和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的科技作品在企业孵化,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通过“毕业跟踪”,准确反馈毕业生质量信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模式。

(五)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制度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需求;招聘广告;课程设置;翻译专业;本科

引言

需求分析是课程设置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当然,因为市场具有不稳定性,我们不能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然而。背离市场需求的课程必定缺乏合理性。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那么我们的教育目的何在?正因如此.通过社会需求分析,或多或少能为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提供一些启示。

一、翻译学科的发展与本科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学校开始在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招收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硕士研究生;90年代中期开始,南京大学等高校开始培养翻译方向的博士生。1997年1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设立(以下简称广外)了内地第一个翻译系。“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在2004年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学位点的设立.标志着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地的高等教育体制中获得了合法的地位”。

从2008年起,广外开始招收翻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成为国内第二家拥有翻译学硕士、博士学位点的高校与此同时,广外首倡设置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至今为止,全国已经有大约i50所高校培养翻译方向的硕士生,20所左右高校培养翻译方向的博士生。“20多家大学以培养翻译专业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翻译学院(系)成立”。

与此同时,教育部自2006年起陆续批准一些大学设置翻译本科专业。这一举措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翻译学”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广外、复旦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率先获得批准.可自2006年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2007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设立翻译本科专业。2008年1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外语学院6所高校申报设置翻译本科专业的申请正式获得批准.可自2008年开始招生。

随着翻译本科专业的设立,一些新的问题涌现。本科专业在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不同于研究生专业.因而亟待解决一系列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等问题,从而使翻译本科专业逐步步人正轨。尤其是课程设置的问题比较突出.许多本科翻译专业(方向)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交叉性,课程分配失衡,体系不完整,缺少必要的课程内容,课程数量过少,翻译技能课程、应用专业课程不足,忽视母语与中国文化和翻译实战训练,缺乏语言、文化比较类课程…。此外。还存在课程设置过于重视理论、文学翻译比例过大、课程设置脱离实际等问题。翻译课程的设计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这就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

二、社会需求对翻译本科课程的启示

需求是“指望得到的东西和现存状态之间的差距”。换句话说,需求就是课程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距。需求可以分为两类: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前者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翻译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其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

对外语学习进行需求分析能够“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最初的需求分析不但要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而且要结合国家的语言政策、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来进行”。需求分析的首要任务即进行广泛的调查,这是信息收集的一个重要过程。“需求调查包括对学生、教师、管理人员、职业雇主的需求调查和分析,以便最广泛地把这些需求体现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欲了解翻译市场对译者能力需求的信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调查方式就是分析招聘广告、应聘面试中要求的内容和方式、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的语言语用错误。

招聘广告是反映翻译市场需求的个窗口。为了分析用人单位对翻译人才的要求,笔者通过网络信息,随机搜集了东方翻译中心、北京奥莱克(aluike)翻译公司、山东东营信意达翻译咨询有限公司、lingochina、厦门精艺达翻译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思必锐翻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天和汇佳翻译有限公司、福建省翻译工作者协会、深圳市飞蓝翻译有限公司、济南市双泽翻译咨询有限公司、纬度翻译有限责任公司、中兴通讯、长沙青铜翻译咨询有限公司、无锡市翻译协会、国际翻译网等15个翻译公司对翻译人才的能力要求和任职资格的文字描述。其中囊括了对高级译审、质量控制总监、翻译项目经理与高级翻译等职位的任职资格和能力要求,翻译人才需求领域涉及一般翻译、科技英语翻译、文件翻译、专利翻译等普通和实用领域。文字描述详细而具体,却无法进行统计。因此,本文采用内容分解法,把每一个翻译公司的要求按照能力进行分类,分解为双语互译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iri'知识、翻译经验、语言风格、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软件汉化、翻译技巧、相关专业知识、翻译资格证、trados等翻译工具以及文化知识等14类。然后,对15个公司中相应的能力要求进行统计。例如。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公司有l0个.看重职业素养的公司有12个。最后,统计结束后,再计算出它们各占公司总数的比例(见表1)。

表1表明,15个翻译公司都要求译者具有双语互译能力;13个公司强调翻译经验,占公司总数的87%;12个公司看重职业素养和相关专业知识.占总数的80%:10个公司要求计算机应用能力,占67%;4个公司看重团队合作精神,占27%;3个公司重视学习能力。占20%:2个公司提及it知识、语言风格、软件汉化、翻译技巧、trados翻译工具的使用能力、文化意识和口笔译翻译资格证书.但是其比例都低于20%。

由此可知。翻译市场已经对人才的需求达成共识。在选聘口译、笔译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是译者的双语互译能力。这也表明,互译能力是合格的译者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撇开互译,翻译将无从谈起。所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应该加大口笔译课程的比例,以确保“翻译”的核心地位。其次,87%的公司强调翻译经验,说明翻译实践不仅不容忽视,而且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与本科翻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保持一致。再次,翻译是双语转换的过程,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称职的翻译应该具有基本的双语文化知识,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译和错译。当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必须具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的能力.以实现准确传译的目的。另外,翻译这项工作要求译者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够通晓一些相关专业知识,如计算机知识、知识、翻译工具的使用等各方面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对各类翻译人才的需求。此外,译者的职业素养也应该受到相当的重视,以保证翻译这一职业健康有序地稳步发展。

翻译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对课程设置起着导向作用。那么。我们在设置课程时,应该充分考虑翻译市场的需求,尽可能体现这些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结构合理、体系完整、板块清晰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三、翻译专业本科课程模块设置

依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本科翻译专业应开设以下课程(见图1):

1.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和核心。为便于阐述,本文将核心课程分为核心课程i(笔译理论与实践)与核心课程ii(口译理论与实践),以分别阐述其课程设置。

(1)核心课程i。大多数译界同仁认为,本科教育是培养实践性人才,笔译实践课必须开设。当然,笔译实践离不开笔译理论的指导。脱离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很难造就一批译才。翻译学理论是一个系统庞大的体系。鉴于学生就业方向不是搞研究,理论课的内容应该具有总括性、指导性、宏观性。而且,翻译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翻译与文体、翻译批评和政治、经济、旅游等翻译专题方面的知识。此外,“现代社会的信息量之大,绝非全文翻译所能穷尽。随着翻译用途的增多,逐句全文照译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信息量的需要。因而,学生必须掌握根据不同需要和不同方式处理译文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变译——及全译、摘译、编译的能力”。变译课是顺应时代潮流而必须开设的课程。

因而,笔者认为,核心课程i应该包含:笔译概论、笔译史、翻译与文体、翻译批评、翻译专题研究、变译课和笔译工作坊。

(2)核心课程ii。此类课程历来受到忽视。然而,对于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也许多数会择业于各部门从事口译工作。缺乏必要的i:7译知识,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急剧增长的需求。因此,口译课不仅不能忽视,而且应该享有与笔译同等重要的地位。口译有不同于笔译的自身特点与规律,因而本文特别强调分别适用于笔译、口译的理论。以具有更强的指导性与针对性。口译与笔译开设的课程可以相仿。至少开设六门:口译概论、口译史、同声传译、连续口译、口译专题研究和口译工作坊。以上两类核心课程均属于必修课。

2.关联课程。关联课程是与核心课程密不可分的课程。关联课程可以分为关联课程i(双语转换技能课)、关联课程ⅱ(双语基础课)、关联课程iii(文化背景课)、关联课程iv(信息课)与关联课程v(其它课程)。下文将详细阐释各类应该开设的课程。

(1)关联课程i。翻译涉及到双语转换,而双语转换本身是有一定的内在规律可循的.因而此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提高翻译人才的素质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翻译专业应该开设以下两门课程:笔译技巧和口译技巧。笔译技巧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处理技巧.涉及归化、异化的取舍等:口译技巧包括记忆训练、做笔记的技巧、应急策略等。此类课程也属于必修课。

(2)关联课程ii。必要的双语基础知识,是学生翻译能力高低的必备条件。笔者认为,此类课程可以分而设之,以必修课与选修课来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此类必修课应该包含必要的双语基础知识,包括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说、现代汉语、古汉语、双语写作和英汉双语对比。选修课为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词汇学、文体学、修辞学、语言学、应用文写作、英美报刊选读、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和外国名著赏析。选修课以学分限制,鼓励学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选。为语言功底的积淀奠定基础。在此。笔者想重点强调中文课程,尤其是中国经典名著,因为这些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奥妙精深,是中国源远流长的绚丽文化的精髓。为了避免中国人不懂中国古典文化。不知道孔盂为何许人的悲剧再度上演,而不使中国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关于关联课程ii,大多数学校给与了足够的重视.因而应该继续扬长避短.合理构建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

(3)关联课程iii。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多方位、多层次发展,使翻译活动空前繁荣。翻译本身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工具和手段。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同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译者对原文误解、误读。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导致译文“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此类课程设为选修课,应该包含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与中西文化对比。笔者强烈建议,学校应尽可能开设此类课程,以弥补学生在文化方面的欠缺。

(4)关联课程iv。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信息处理能力的空缺,与信息化的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相矛盾。机器翻译的问世,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大量的翻译任务,可以借助于人机合作的手段完成,以提高效度和准确度,满足社会对各种信息量的需求。为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论其培养目标如何,信息课必须开设。此类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查询与利用、机助翻译与翻译软件简介。对于以机器翻译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校,应加大此类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除以上课程外,再加设一些课程,如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数据库、机器翻译系统等。以培养出“专业+特色”的翻译人才,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填补机译人才的空白。

(5)关联课程v。翻译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翻译教学的基本知识除教育学外,涉及语言学(包括汉外语法学)、美学、文化学、逻辑学知识、科普知识(尤其是it知识)以及汉外对比语言学、修辞学、传播学、国际政治、法律、中国及外国的文、史、哲、艺等等”。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已不只局限于文学翻译。随着国家全方位改革的深入,各行各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更多。笔者认为。各校可以适当调整本校的培养目标。考虑“特色”人才的培养,侧重多元化发展;可以考虑开设外交、商业、法律、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等翻译方向,使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就业针对性更强。根据各校的培养目标,可以开设以下课程:外交学(外交礼仪、外交史等)、商学(国际商贸、贸易谈判等)、法学(法学概论、西方法学、东方法学等)、政治学(国际政治、政治概况等)、经济学(经济概论、东西方经济等)、科技学(科普知识、科技史等)、教育学(教育理论、心理学等)、管理学(公共管理、人才管理等)、传媒学、美学、逻辑学等。

以上所设课程只是一些建议。至于具体的某一学校,应该因地适宜,灵活设置课程,如该校的学生语言基础较好,那么就可以适当降低双语基础课的比重,而相应增加核心课程的比重。

第9篇

关键词:高职国贸;专业课程:完善

从2001-2007年,我国贸易额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5%,200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1738亿美元,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估计,2008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与之相应,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大幅攀升。有资料表明,我国外贸人才的缺口约为180万,仅广州外贸人才的缺口就达到了20万人,根据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的数字显示,2007年外贸人才的需求较2006年增长了25%。一方面,外贸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但另一方面,大量的外贸专业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一项调查表明,外贸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外贸工作的比率不超过20%。大量的外贸企业认为,开设外贸专业的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与企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高职国贸类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以及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均对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原则性的规定。加入wto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从现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要求而言,传统的外贸专业课程体系与我国现实外贸形势发展不相匹配,外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没有真正反映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课程重点不突出 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突出课程重点,就是要根据目标岗位对国贸类人才的需求,开设用得上、学得精的专业课程。笔者认为,重点不突出就是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占总课程中的比例过低,一些与职业核心能力关系不够密切的课程开设过多,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在校时间里对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时间明显不足。据笔者对杭州、温州和宁波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不少高职院校的公共课时数占了30%左右,与外贸工作毫不相关或者关系不大的课程占到了40%以上。以浙江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国贸专业三年总课时为2200学时。英语课总课时(包括大学英语精读216学时,商务英语72学时,外贸函电32学时,英语泛读72学时,英语口语72学时,听力108学时)共572学时,占总课时数的26%。就课时数而言,高职国贸专业的该门课程已经占据比较大的比例,但是就实际效果而言。高职国贸专业毕业学生的商务信函写作和英语会话能力明显不足。

重知识体系建构,轻职业技能培养 国际贸易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因此。在国际贸易课程设置中,实践性教学应该是第一性的,其中的理论课程设置应该是为实践服务的。在课程形式上,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国贸专业课程的教学上,仍然以理论知识构建为主,人为的将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技能课。不少教师认为,技术是理论的应用。基础扎实了,才能学好技术。因此,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被过分强调了。连一些专业技能课,如国际货运代理、国际运输与保险也以描述性知识介绍为主,仅仅在高年级阶段才安排一些实践和实训的内容。另外。一些宏观性很强的理论课,如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被广泛开设,出现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上岗用不上”的尴尬局面,这种重理论、轻动手能力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还需要外贸企业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再培训。

内容陈旧,与时代不符 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现代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与变化,尤其是海关、税收、商检、外汇政策等进出口贸易管理政策的变化,需要相关课程的内容及时更新并与之同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适应高职院校职业特色的教材较少,其中的一些内容还存在着大学本科教材的烙印,如国际贸易、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实务谈判等教材,这些教材不仅理论性很强,还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图书市场的高职国贸类专业的教材进行分析发现,约80%的国际贸易实务或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课本还是沿用《ucp500》作为施教内容,而涉及进出口报关课程中的“报关人”、“滞纳金和滞报金最低起征额”等知识点,还是2006年以前的内容,明显滞后。因此,高职国贸专业教材内容过时,是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缺乏职业针对性 在中国加入wto组织后,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贸企业愈来愈重视岗位设置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以

岗位需求来招收和录用新的从业人员。从外贸业务流程而言,外贸企业的从业岗位设置主要有:货物报关、货物报检、单证制作、外贸跟单、外贸业务、国际货运代理等。依据外贸企业的特性,一般要求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某一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兼顾上下岗位和岗位发展的专业知识。而目前高职外贸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外贸岗位衔接不够紧密。从笔者对杭州、温州和宁波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调查来看,全面开设国际结算、进出口商品检验与检疫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实务或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的高职院校较少,而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些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课程,不仅是区别本科教育的标志,也是学生顺利就业所必备。

内容重复,开课顺序不合理 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高职国际贸易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它从属于理论性很强的经济学学科门类。高职国贸类专业的每门专业课程,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理论基础、国际经济法、国际运输与保险都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区域地理、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内容重复,已经成为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如,国际结算与国际金融部分内容重复,国际货运与保险与国际贸易实务部分内容重复等。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有些学院的课程安排存在明显的先后顺序不合理,如,国际贸易实务课排在国际贸易理论课的前面,而且这门课有排在一年级的,还有排在二年级的,更有在一年级就开设国贸实务谈判课的。以上课程安排现象不仅让人匪夷所思,而且也很难想象其中的教学效果。

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基于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高职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职责的需求出发,以岗位任务群为主线,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本行业各岗位职责的多项要求。即满足外贸业务、外贸跟单、单证制作、货物报关、货物报检、国际货运代理等不同岗位及相应的岗位任务群的要求。经过对外贸行业岗位的调查,笔者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重点突出外贸业务中最核心的业务接洽、外语表达、单证制作、商检报关、函电、运输保险等能力的培养。此外,课程设置除了体现高职国贸的职业特性外,还要体现国贸的涉外性,除了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开设法律课程外,还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国际商法类的课程。同时,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沙龙等灵活教学手段,切实保障教学效果,使得高职国贸学生成为通晓外贸岗位实务操作、能运用国际惯例规避风险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注意切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先易后难、先基础后提高的规律合理安排课程顺序,降低学生掌握国贸专业知识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职业技能 以外贸类专业目标岗位所需要的技能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在课时安排上,国际贸易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达到1:1,实践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进行实践能力训练。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形成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包括外语的应用技能、商务接洽技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技能、外贸应用写作技能等:专业技能包括外贸市场开拓、外贸单证制作、外贸函电应用、商检报关、跟单等;综合能力包括外贸市场分析、外贸公司管理、外贸产品销售、外贸团队管理等。在训练方法上,让学生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外贸产品演示、外贸公司顶岗实习、模拟公司实训、单证制作训练、外贸心理素质训练、国际商务礼仪训练、外贸商务情报搜索训练等等。使外贸岗位技术应用与职业素质要求有机结合。在实训项目的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实行现场的模拟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国际货运与保险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分别扮演海关、银行、政府、货运代理商、承运人、出口商、进口商、消费者角色,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国际货物运输的流程和各环节操作要点。

精简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优化课程内容,就是要全面清理目前课程中重复交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避免重复学习浪费,减轻学生负担。要从岗位对知识和技能需求的质和量出发,按照岗位需求,确定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量和学生掌握的程度。笔者所在的学院就曾经邀请了浙江多家省级外贸公司一线经理和资深专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最后确定的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知识体系非常精简,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一环。变革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自成一体的、具有

特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这种教材至少具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特点。基础理论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合理选择确定知识模块及知识点,不必照顾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摒弃冗长、枯燥的知识陈述,使基础理论的表述简洁明了。同时,充实大量的图、表、例。加强教材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增加思考、训练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第10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2009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中提出了当前高职教育“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思想,“两个系统”是指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按照“两个系统”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推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课程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

从导向上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要服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要符合高职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与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从结构上设计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系统目标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1)知识目标: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领会口语交际规则、策略、技巧及其他相关知识,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知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技能、写作技能、口头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从功能上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形成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系统的设计思路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起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根据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一个开放式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平台。针对的专业不同,课程内容系统设计侧重点不同。例如旅游类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中外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公共关系》等。市场营销类专业着重“一副好口才”的训练,同时又不能忽视应用文写作和聆听归纳能力的培养。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社交口才》、《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普通话训练》、《社交礼仪》等。文秘专业类应重点掌握一般公用文体、日常文体、事务文体的写作技巧,同时要求字迹一定要漂亮。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文书写作》、《书法训练》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文学鉴赏》、《商务礼仪》等。

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编制课程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基本框架。高职教育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要体现“教学做合一”、理实合一、手脑并用等特点。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课堂教学目标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相适应,突出职教特色、专业特色和语文课程特色。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应贯彻于整个课堂教与学互动过程,包括课文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练习巩固、作业布置、课外辅导等各个环节,重点研究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选择,与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系统相对应,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即互动式教学模式,延伸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即挑选一些比较易理解和掌握的章节,先让学生自学,上课时安排学生主讲,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做总结评论。这样既学到了知识,也进行综合实训,形成了能力。延伸式教学模式即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不同专业属性与学习需求,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沟通的教学突破点,从语文出发,激发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项目式教学模式即利用特定的项目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时,可设定这样的项目:模拟求职招聘现场,可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求职者、考官等角色,完成个人简历、求职演讲、现场答辩等环节,通过实际的项目演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才,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超越自我。

教学评价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系统设计应改革传统的以一考定乾坤的高职语文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按照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价值标准,建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个人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学生与教师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例如《大学语文》应该从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10%,平时测验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40%。《演讲与口才》应该从考勤、课堂实训、课外社团活动、课后作业、期末测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实训20%,课外社团活动参与(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表现20%,课后作业10%,期末考试40%。下面以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中“春江花月夜”一堂课为例,说明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方法。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和把握好本诗的实质精神,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欣赏水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并能运用这些能力解决国贸专业的有关问题;(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东西的态度。

2.内容定位。本课是《大学语文》第四章面对自然的第二篇课文,前面已学习了人类栖居的家园,本堂课承上启下,为后面的人与自然的对话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出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教学。

4.教学过程。课前项目任务问题导入基础知识实际应用综合实训(项目作业)多元评价。(1)课前项目任务:请学生搜索整理古代诗歌中用“明月”、“江水”、“落花”为意象的诗句,寻找本堂课的切入点。(2)问题导入:播放三则有关中秋佳节、人们购买月饼来走亲访友的广告,提问三则广告能引起人们购买欲望的落脚点在哪来导入新课。(3)基础知识:通过看、听、读、品、说几个环节来分析主题、介绍作者、把握层次,然后讨论归纳本诗的艺术特点。(4)实际应用:中秋将至,请学生结合本诗所体现出来的情境作广告文案。(5)综合实训:课后项目作业,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训练。(6)多元评价:课前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20%(学生相互打分),课堂随机测试占20%(教师当堂打分),课后项目作业占60%(教师批阅作业后打分)。

课外课外活动的系统设计包括以培养兴趣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系统设计两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课外语文活动系统 其主要形式有:知识墙报、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会、文学知识大赛、诗歌朗诵、书法比赛、专题讲座、社会调查、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语文小组等。各类活动由语文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利用墙报介绍趣味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语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开展课外语文活动,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例如组织文学社团、读书会、诗会、演讲会、辩论会、书画社等。这些社团活动能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资源的系统设计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标准、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纸质教案、电子教案、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课外教学资源包括课外实训大纲、课外实训指导、学习指南、学习手册、项目习题、网络课程、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高职语文课程应构建多功能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教育部目前还没有制定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教学实际,编写高职语文系列校本教材。教材编写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教材的诸要素,充分考虑专业教学的需要,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例如《应用文写作》、《口语训练》、《社交关系》等都要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编制教学录像、实训指导、学习指南、项目习题,供学生使用,并编写比较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纸质教案、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供教师使用。可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构建课程网络教学应用平台,教师把课程基本内容模块及结构模式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专门的聊天室、“bbs”、“e-m ail”、“blog(博客)”等和学生沟通,为学生在课上、课下遇到的有关问题能及时答疑解难。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省高职语文学会这一平台,开发功能强大的高职语文网络课程学习系统,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不断充实教学录像、教学视频、测试题库、教学课件等资料,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笔者从构建高职语文课程系统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课外活动、课程教学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当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当然,高职语文课程的系统化建设还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

[2]曾庆柏.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第11篇

Abstract:It is oral ability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that decide undergraduate’s social adaptation in the future. Considering the fact that or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likely to be a two-way communication, or a dynamic communication, we couldn’t replace the examination of undergraduate’s oral ability with a certificate of qualification, as known as PSC (Putonghua Shuiping Ceshi), which is a standard spoken test. There are diverse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setting up different optional courses; reinforcing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ctivities in university, etc. Cultivation of Oral Ability counts a lo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talents.

关键词:言语能力 综合素质 隐性课程 高素质人才

key words:oral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ltural activities high-quality talents

课题项目:本文系笔者主持的江苏大学教改与研究专项“言语表达能力与大学生软能力培养模式及其考评方法研究”(JGYB2009047)和镇江市2011年度社科应用研究课题“具有镇江特色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对策研究――关于镇江市区社会噪音现状的调查报告”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茅海燕,上海崇明人,副教授,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主要从事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的研究。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常常在言语交际中有所展现。言语交际能力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而且影响他们未来的社会交往与生活,甚至影响到他们未来工作成就的大小。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文明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言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提高大学生言语交际的能力。

一、大学生言说能力现状分析

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学生自身语言习得的制约影响,学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既缺少系统的培养计划和必要的实践训练, 也缺少评价机制,致使大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存在放任自流或停止不前的状态。

1、普遍存在畏惧心理。由于紧张或担心被别人耻笑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对开口讲话,普遍存在畏惧心理。一般不愿也不敢在课堂、座谈会等公众场合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同学间的交往和交流,也宁愿选择“看书”、“欣赏音乐”、“网络对话”“QQ聊天”等不打照面的交际活动。

2、书面色彩过于浓重。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区别的。应试教育中语文教学体系是听写读说并重,但多年的教学过程往往把“说”的环节忽略,或用“读”来替代“说”,加之少年时期的羞涩,让更多的青少年失去了“说”的勇气,只好用“读”来应急,自然就形成了浓厚的“读书腔”。

3、口语表达词不达意。由于缺乏系统的“说”的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不完整、不流畅、不简洁的现状特别突出。不少学生爱说套话,表达模式化,没有个性,没有新意。词不达意或用语粗俗。有些学生吞吞吐吐,说话时离不开口头禅“这个、那个、嗯、啊”,极大地影响了口语准确传递信息的功能。

4、选词用语多不得体。口语交际必须讲究礼貌,真诚、慷慨地赞美别人,尽量理解对方的心境,掌握分寸,适度说话,同时注意避讳,尽量避免无原则的争论。但是有的学生讲话不得体,不能根据场合、情景、对象说话,没有良好的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习惯,甚至出现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让人皱眉的尴尬场景。

5、应变的思维能力欠周密。劝说别人、安慰别人、称赞别人、批评别人、就连说笑话,开玩笑也需要周密的思辨能力。有的学生在几个知心朋友之间可以侃侃而谈,但一遇到突发事件或陌生人,应变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很苍白,不仅不能化解矛盾,甚至会引发更激烈的言语冲突。

6、情绪自控力影响表达。有的同学面对突发事件,无言以对,手足无措,甚至不能自控情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除了具备人文教育,科学教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同时,还应具有比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具有较好的情绪自控能力,才能在情急之中较准确地运用言语沟通技能。

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与言说能力对比

针对广播电视工作者、演员、师范生、部分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实施了近18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简称为PSC),对推广普通话,推进社会和谐交往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PSC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员口头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的测试和评定,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全部测试内容均以口头方式进行。PSC由四部分组成:单字、词语、读文章、说话。前三项考评总计60%。“说话”这个项目的测评,占测评总分的40%。《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描述“说话”这个项目为“考察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能力和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 [1]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在当代大学生中全面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与时代对人才的言语需求有较大的距离。张一清[2]也(2009,105)认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根据自身的测试目的,其测试内容绝大多数针对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等所占得比列并不大。”

从我们掌握的针对师范生和在岗教师的PSC情况来看,应试人的口语表达能力的确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师范生面对测试划定的话题范围常常“无从说起”,致使测试成绩极其不理想。PSC中“说话”这个项目是单向表述。尽管允许话题范围事先可以准备,但是在实际测试时,被测者仍然不能把那些自己所经历的非常熟悉的人或事,使用较准确的普通话较完整地顺畅地单向表述三分钟。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在高校师范生中开展的PSC考前培训,多数辅导人员把培训重点放在“单字、词语、读文章”三项上,“说话”项目的培训只介绍考核中的注意事项,对“说话”训练几乎是放任自流。二是PSC培训采用的是典型的语言考核应试训练形式,没有在语言思维训练方面多做文章,应试者一旦没有准备好“腹稿”或紧张“卡壳”忘记了“腹稿”,就无法继续表述从而匆匆结束“说话”。

我们认为,高等院校各个专业的大学生目前需要的是言说能力的系统指导,而不是应对PSC。因为口语交际使用更多的是双向交流,是动态交流。无论是在学校学习、公司实习,还是去应聘工作,或代表公司参加商务谈判、讨论问题、交流沟通都离不开言语表达。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将表达技能与07级学生毕业成绩挂钩[3]。无独有偶,09年3月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也开始施行“一口话”测试制度。这种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的就业指导服务,契合了经管职业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较高要求。这是应用语言测试方式的一大进步!

三、大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 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指出 :教育应当培养未来人才的四种基本能力――认识世界的能力 ,共同生活的能力 ,参与合作的能力 ,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而这四种能力的培养与展现都离不开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语言素质的教育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国的应试教育已经让很多人习惯于沉默寡言或照本宣科。这种口语表达现状严重地束缚了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削弱了大学生的竞争力。

言语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它能反映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社交能力、性格情操、礼仪风度等。加强对学生语言素质的教育 ,是培养开拓创造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在市场经济中就业竞争的胜出率。社会交际的实际需求要求学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基础教育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模式,绝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非常欠缺。加之在“考碗”背景下出现的考证书、考雅思、考托福、考GRE、考编制、考公务员等等现状又使得学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锻炼交际能力。

言语表达能力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并训练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建议,以求信息接受者能够理解、明白、认知的能力。那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言说能力的培养,如何大面积地开展交际言语的测评工作,一直是我们探索的课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1、开设丰富多样的校级公选课,提供综合素养供给平台。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校开设了“交际语言艺术”、“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公关语言艺术”、 “大学语文”、 “广告语言研究”、“人际交往心理学”“公共关系心理学”、“实用语言艺术”、“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结合每门课程的学习,设置一些相关的交际活动。比如,要求学生在临时组成的教学班主动寻找朋友,并且把寻找过程、交往过程记录成文,加以分析评价总结;要求学生设置调查问卷,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发放,将收回的调查问卷分类总结,写出书面报告;要求学生主持小型座谈会,就校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评价;要求学生在校园或附近社区就某个问题进行寻访,完成分析报告;提供文字材料,课堂开展讨论或辩论等等的言语应用活动。当然,因为是公选课,所有的课程学生有权自由选择;因为是公选课,每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是公选课,口语表达能力的课堂训练极其有限。这个方面还有待相关的管理部门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来整合、调整、梳理并完善。

2、加强高校隐性课程的建设,激发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育过程不仅发生在学校和课堂,还发生在众多不同的环境中,教育产生的结果有时常常是无目的的,无目的的结果可能比有目的的结果更有意义。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 年在其《教育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它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隐性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中学习到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行为和情感态度,具有“潜在性”。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还具有涉猎范围的宽广性。隐性课程打破了显性课程固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经验的状态;隐性课程更多地体现为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文化现象,有助于弥补作为显性文化现象的正规课程的不足,潜移默化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作为重要的隐性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正常的生理发育。校园建筑、校园设施和校园美化物等物质文化有助于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

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学、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校风和班风,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 “学什么”和“怎么办”,让隐性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我们认为首都师范大学08年开始在学生中开展的“校长邀你喝下午茶”、“校长助理招聘”等系列活动就是与提高大学生言说能力有关的隐性课程建设的最好尝试。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言说能力,解决困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建设文明社会培养一批批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6号.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Z]2003年5月15日

第12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堂教学;口腔生物学;思政元素;思政教育;育人目标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力强调,高校教师务必要把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用好,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成协同效应[1-2]。2020年5月,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专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内容传授,而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思政元素育人的作用[3-4]。在目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重设口腔医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入思政育人目标,完成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已成为口腔医学课堂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5-6]。本文以《口腔生物学》课堂教学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如何融入课堂教学,以及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及意义。

1修订教学大纲,重塑教学目标

《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7]。以往很多高校的教学大纲,主要是围绕专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来制定的,一般会忽视思政育人目标,在专业课与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环节,设置育人目标,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三者有机融合,合理设置,形成有机的育人体系[8],将育人的思政内容有机的整合进课堂教学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及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口腔医学人才是口腔医学的培养目标,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将课堂教学内容的各级目标与育人目标一致,把育人目标细化的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章节中,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中,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施。如《口腔生物学》中口腔生态系部分章节内容,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口腔生态系概念及组成,熟悉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了解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作用;能力目标则通过对生态系宏观和微观的认识,培养学生从多维度多视角的去认知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育人目标则通过联系生态失衡造成的影响,倡导绿色生态平衡理念。

2打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2.1改进策略,拓展路径与方法。高校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力拓展思政融入课程建设中的方法及路径,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9-10]。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课堂教学育人体系[11-12]。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广的进入课堂,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学生学习的便捷性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在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之下,借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巧妙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其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改进的。2.2创新组织形式,协同课程思政育人。随着现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都在改革的如火如荼,借此教学模式改革之际,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育人功能的同向同行,切实体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13-14]。如今很多高校教师也都在努力探索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现在的高校课堂教学离不开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也是丰富多样,如精品资源共享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资源,将优秀的网络课程及网络短视频教学合理融入课堂教学;增加教学软件的辅助实现智慧课堂的教学,构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增加研讨课及考察课的教学比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2.3设定过程思路,规范课堂流程。在常规课堂教学流程基础上,实施规范化教学流程,通过旧知引入回顾知识,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新知传授指导教学,结合应用巩固练习,知识归纳完成总结,课后思考拓展运用。建立规范化课堂教学体系,在规范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和提炼思政育人元素,逐渐形成完善的思政元素资料库,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凝练形成规范的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育人元素及课程融入点,使规范的课堂教学体系及育人元素体系的有机双重融合统一,并通过完善配套建设形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而推动课程思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15-16]。2.4深入挖掘剖析,精准提炼育人元素。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细致梳理课堂内容,深入挖掘并提炼思政育人元素,将思政育人元素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既可提高专业课教师把握课程思政的能力,又可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从知识点挖掘素材,可以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对科学问题的反思分析和经验教训,可以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也可以是学科发展历程、著名人物的故事、教师个人经历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政元素挖掘切入点。例如《口腔生物学》绪论引入中,我们可以通过口腔科医生的工作状态导入。再如《口腔生物学》微生物学部分,在讲到口腔细菌中的致龋菌时,口腔链球菌是必讲的细菌,其是唾液中的优势菌群,也是在龋齿形成过程中的主要菌群之一,是重点讲述内容。因为此处涉及的细菌较多,各类细菌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学生学习记忆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提升学生科学钻研的浓厚兴趣,本人便结合自身主持的口腔链球菌的国自然基金项目,从科研选题到项目立项,到创新发现等环节过程中凝聚的点点滴滴,通过切身体会与学生探讨科研背后的故事。

3考核与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3.1思政育人目标纳入过程性考核。考核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对教学成效的判断,对教学各环节起着有益的促进,以往期末考核以终结性考核为主,根据目前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过程性评价有机融合是形成性考核的必然要求。将思政教育的考核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相统一,实现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课程形成性评价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反馈教师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效果,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对学生理论素养和价值观念等深层次方面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达到口腔医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标准是必要的。在设计过程考核时,可以将育人元素设计成有一定深度的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课堂思政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17-18]。例如,口腔微生物一章内容包括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牙菌斑及其生物膜、口腔正常菌丛、口腔生物膜疾病与微生物关系,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应了解口腔生态系影响因素,掌握牙菌斑生物膜概念,了解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及组成,了解生态平衡对维持口腔健康的作用,熟悉常见口腔微生物,了解不同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此部分考核内容除常规考核外,可以通过安排学生查阅资料、开展调研、小组讨论、总结汇报的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结合上述基础知识组织学生查阅口腔生态学、口腔致病菌等相关资料,参与到临床专业教师开展的口腔流行性疾病调查,组织学生通过PBL分组讨论口腔微生物在龋齿形成中的作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等。3.2增加学习渠道,构建多样化过程评价体系。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专业课或基础课课程性质不同,积极探索开拓多渠道多方式学习途径,利用相关网络课程资源,开展PBL小组讨论等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期末理论试卷考核、实验考核、网络课程考核、实习调研、总结汇报、平时(PBL等讨论)考核等相结合,分别按照不同比值权重相加,全方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在《口腔生物学》课程考核中,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不同环节。参与小组讨论项目占10%,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得出此项分值;观看老师指定的网络课程占10%,通过学习通可以实时查看学生观看进度;参加实习调研占10%等,增加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进而多方位多层次评价学生。

4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内容后的教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