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研究生论文

大学研究生论文

时间:2022-10-01 06:53:41

大学研究生论文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1

大学生是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和生力军,在大学校园中不仅需要积累基础知识和理论,更需要大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尝试,才能在毕业后迅速得适应社会需求,投入到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服务社会发展的事业中来。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在阅读和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搜集资料,并对其进行科学得分析研究,最终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结撰成文,是一个常用的科研锻炼方式。本文就文科大学生进行论文研究的方法进行总结和探讨,以期能够给予诸多学子些许启示和帮助。

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有很多,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各种方法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需要互相结合使用。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难免会在研究中“误入歧途”。所以,从事科学研究必须重视科学思维的具体方法。

一、基本的逻辑方法

人们的理性思维有共通性,做任何研究,总离不开一些基本的逻辑方法。逻辑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思维活动的基本环节和方法,它可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具体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使科学研究更加符合实际。

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突出出来,即把复杂事物的整体分为若干简单的要素进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组成这个统一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为了把握其本质规律,须将其暂时分解开来,对各个要素进行研究,找到其中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把握其基本特征,进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可以是在思想上把属于整体的组成部分或组成方面分离出来,就像人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一个活动分解为个别动作等等。分析也可以是在思想上把属于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同性分离出来。例如,把花的色、香、味分出来;把音乐的个别旋律分出来等都属于分析的方法。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者各个方面联系起来的思维方法,把具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结合起来,把事物的各方面联系起来。例如:把把各个情节连成完整的故事;把各种线条色彩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综合是把一般与个别、本质与现象、规律与外部形态相结合,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具体,从思维事物的内部本质出发,去认识事物的外部表现及其整体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和综合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彼此孤立地存在,但又是彼此联系着不可分割的一组思维方法。如果只着眼于对事物的部分分析,会出现以偏慨全、以点概面的错误做法,从而割裂事物的联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如果没有对事物的个别和部分的准确分析,综合又无从谈起,没有依据。

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性在于分析是从整体开始的(最初的综合),分析(对它部分、方面、特征、过程的分解)又是达到认识整体的手段、途径和方法,通过分析进而对整体认识得更深入和充分(再次的综合)。

归纳和演绎是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也是两种基本方法,在认识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知识(原则、原理、结论)的思维方法。即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关系的方法。分类的过程可以促成观点的形成,例如:对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区的作者进行分类,像研究北宋江西文人群体的创作,进而发现与地域性有关的一些特征或规律,用的就是归纳的方法。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知识、原则出发,引起个别性、特殊性的结论的思维过程或方法。即从一类事物都具有的一般的属性、本质来推断该类个别事物中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的方法。《论语·述而》中所提倡的“举一反三”就是演绎推理的方法。演绎的前提是一般知识和个别结论的凝聚。演绎的结论蕴含在前提之中,不能超出前提的范围。演绎的思维方向是从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象。演绎的结论正确与否,既决定于作为出发点的一般性知识和结论是否正确,又取决于所选择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否正确。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王力先生在《谈谈写论文》这篇文章中说:“所谓演绎,就是从一般到特殊;所谓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搞科研,要先用归纳,再用演绎,不能反过来,反过来就坏了。比如逻辑上的三段论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凡人皆有死,你是人,你也有死。’这是演绎法,从大前提推出结论。结论对不对,关键在于大前提对不对,主要是‘凡’字。‘凡’是归纳出来的,我们做研究工作,就是要研究这个‘凡’。怎么研究呢?就是从大量具体的材料中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结论是在归纳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开头。所谓分析,是要以归纳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归纳就做分析,那么结论常常是错误的。凡是先立结论,然后去找例证,往往都靠不住。因为你往往是主观的,找一些为你所用的例证,不为你所用就不要,那自然就错误了。归纳的重要也就证明充分占有材料的重要。因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个别的东西越多,越能证明你的结论是可靠的。也会有例外,例外少倒不怕,多了就不行。例外多了,你的结论就得推翻。”[1]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归纳必须有一个原则作为依据,那么这个原则就是已经被演绎出来的结论。可见,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互相促进。

二、文科论文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

相对于基本的逻辑方法,在进行研究时还有一些适用于不同学科的具体的研究方法。下面就适用于人文学科学术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做以介绍。

(一)考证法

考证是中国传统学术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根据事实的考核和例证的归纳,提供可信的材料,经过分析材料,得出一定的结论的方法。当代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说:“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像我们中国这样长,由古至今五千年一脉相承、延绵不绝。其他国家不是这样,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曾经是中心,那些地方的国家却是有古无今。唯有黄河和长江流域孕育的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没有中断过。”[2]我国历代学者十分懂得充分利用这笔宝贵的遗产,撰写了大量鸿文巨制,2001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收缪荃孙、孙治让、章炳麟、王国维等160多家的考证文章,共350万字。考证就是求是,就是辨别真伪,追求真理,千百年来的考证成果其作用都使我们趋向真理,逼近真理。考证法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十分广泛,例如,语言学研究中对于某一个字词的读音、语义的产生、发展、流变的研究也是用的考证法;文学、文献学研究中对于某一个作家生平经历、某一部作品版本流传等的整理求证也是用的考证法。考证是为了辨明真伪,最大程度得还原历史真实。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许多研究得以进展的基础和保证。

(二)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在一定的分类基础上,根据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相同、相异而得出结论。比较和分类互为前提,互相结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可广泛采取比较的方法。只要是在某个方面或某种程度上的多个事物有一定的相似性,就都可以进行比较。国与国、人与人、作品与作品、形象与形象,甚至方法与方法、特点与特点……

选择比较法时,一定要注意不同对象是否具有可比性,是否有比较的必要,是否会显得牵强。我国两千年前的周代有了《易经》。《易经》不仅推动了德国莱布尼兹发明二进位制,还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某些相近的观念,例如:万事万物都有相对的特性。

比较法按照方式的分类,可以分为横向的同时比较和纵向的历时比较。横向的同时比较是指选择某一特定时期,选取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具有一定相同特征的不同事物进行比较,以期发现不同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的研究方法。例如“关于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对比研究”,就是选取盛唐这一特定时期中的两位诗人,以他们的边塞题材诗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位诗人的共性与个性。纵向的历时比较则是选取某一个或某一类事物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期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方法。例如,选题“从‘为艺术而艺术’到‘革命’论述——论创造社文学观的变迁”就是以创造社这一文学团体文学观的前后变化为研究对象,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这一观念变迁的文学史意义。

(三)量化分析法

王兆鹏先生的《唐宋词史论》中对唐宋时期的词人、词作进行了数字统计、量化分析的内容。他通过对这些词人存世作品的数量、被后人引用评价的次数、词作被收录刊行的次数等方面,对唐宋词人做了一番数字分析。由此得出的结论,与人们千百年来从词作内容和艺术成就角度对前代词人的评价有极大的相似性。这种通过计量的方法来辅助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就是量化分析法。量化分析可以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但是量化分析也必须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才最有说服力。量化分析多用图标来进行标示,数学是研究事物量的科学,历史由无数复杂的数量关系组成,量化分析的方法也必然可以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但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量化分析不宜过分强调精确,过分强调量得精确,会导致混乱。例如对文学作品分期的研究,把某一个时间作为阶段性的分界点是可以的,但并不绝对。在这个时间前后的作者、作品的具体情况都应做具体分析。不能过分强调泾渭分明。承认量化分析中的模糊性,就是要承认人文科学的复杂性、多元性、过渡性,可以避免机械化、绝对化。

文科论文研究的具体方法还有很多,针对不同的研究课题,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更多的需要多种方法综合使用,才能对前期搜集到的诸多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进而得出相对准确合理的结论。掌握文科论文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对于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进一步深入专业知识,进行具有创新意义及社会价值的科学研究有着很大的意义。

注释:

[1]王力,朱光潜,周一良等著,怎样写学术论文[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5-6.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2

一、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基本内涵

道德观就是人们对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对一系列道德问题的抽象和概括。大学生和谐道德观是中国特色的新道德观,是一种有助于社会整合、为选择不同的价值体系的利益主体——大学生所共识的能够协调其行为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一)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第一要义

大学生和谐道德观以和谐为第一要义,即大学生个体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形成人与人之间道德关怀的氛围、相互合作的和谐关系;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道德观。

(二)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指导思想

******同志在2003年12月5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要通过对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对他们的利益的尊重,帮助他们确立起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始终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大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价值取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系。它在和谐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举足轻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首先,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其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作为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当前中华民族的理性自觉。再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和谐道德观。

二、培养大学生和谐道德观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需要

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道德素质和水平随着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而逐渐提高。近年来,高校也积极探索和开展了诸多结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德育实践活动,德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悲观主义,在一些大学生中有所抬头,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存在严重偏差。具体表现如诚信意识淡薄,论文抄袭、剽窃、考试违纪舞弊,助学贷款拖欠不还,缺乏正义感,是非观念模糊,行为举止粗俗,吸烟酗酒;一些大学生婚恋观缺乏道德责任感,寻求感官刺激;对互联网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往往陷入低谷,甚至脱离现实,沉溺网络患上“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部分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将个人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上,将个人事业成功列在人生追求目标的首位,从注重奉献的理想主义转向注重实用、实惠和物质享受的现实生活,倾向于索取与奉献并重,并以索取多少来决定奉献多少。当代大学生这些道德不和谐的表现及因素,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和谐全面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提出,是高校道德观教育不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化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的新途径、新实践。

三、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实践探索

从本质来看,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培养作为一种对道德规范认同与接受的过程,对个体生命而言,就是一种心智模式的提升,人生智慧的陶冶,个体潜能的发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这一过程既不是简单的有关道德观知识的传授,更不是单纯的合乎价值主导的行为训练,而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灵魂震撼灵魂的体验。因此,在大学生和谐道德观培养的具体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非理性因素对学生行为的作用,改变过去单纯认为是理性因素决定学生的行为方式的观点。对学生始终要怀有深切的关怀与理解,关切他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成为合格的具有高度理性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一)优化大学生的心智模式,消除影响大学生和谐道德观培养的不和谐因素

心智模式,是人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思维风格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人内在的对于外在事物的一种认识、一种评价、一种判断。由于心智模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隐藏于人的内心,不容易被察觉或检视,但却影响个体道德观的形成。影响大学生和谐道德观培养的心智模式最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1.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社会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利益格局不断变化重组,价值观念发生嬗变,一些长期以来被多数人接受的道德准则被打破,而新的道德准则还没有确立,道德困惑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容易产生不利于大学生和谐道德观培养的心智模式,如道德人格缺失、价值取向偏移、理想信念迷茫等。

2.社会经济的转型导致部分家长道德观念滑坡、家庭结构不健全等,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对和谐道德观抵触的心智模式,加之大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家庭环境优越,从未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往往被家长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宠爱,渐渐地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智模式,这使他们当中不少人不可避免地在道德观方面出现种种弱点,如道德认知模糊、道德观念错位等现象。

在培养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实践中,优化大学生的心智模式主要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互动探询和辩论等方式,营造一种自由、平等、轻松的情境,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说出自己的见解,并有机会聆听别人的见解并进行反思和“自悟”。通过比较、学习、鉴别,每一个参加者都可以看清自己的心智模式对自己的道德观所带来的影响,从而改善、优化自身的心智模式,促进和谐道德观的形成。

(二)和谐互动,塑造大学生和谐道德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特殊性,决定其在大学生和谐道德观的培养中的主课堂地位和主渠道作用。2006年秋季以来,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学观念转变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掌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认真分析思想政治领域的倾向性问题,努力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通过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和案例式教学,建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适合代际交流、站在学科前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体系,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切实做到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间的和谐互动。这种和谐互动要求教师在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成为学者型教师的同时教学生“学会学习”,全面发展。具体步骤如下:教师通

过自身的学习研究,公布一些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选题点,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选题。譬如确定大学生道德观研究这一个点,学生可以在教师组织讨论下自主选择有浓厚兴趣的题目,衍生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观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生态道德观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生命伦理道德观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爱情(恋爱)道德观的调查研究、大学生消费道德观的调查研究等相关子选题。学生通过课后查资料、实践调查之后,形成论文观点,并做成powerpoint的幻灯片,以图、文、声三维的方式呈现。

这种和谐互动,不仅可以建立起师生之间和谐的信息沟通,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加以引导和分析,使德育内容真正触动学生,使学生能真正喜欢所学的课程,确立社会主义信仰,并且能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在思想多元化的社会中明辨是非,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一致,形成和谐道德观,而且还可以创造使学生潜能得以发挥的条件和机会使教师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讨论和对话的空间。结合个人优势、经验和研究心得等,最大限度地容忍差异和不同,容忍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充分展现“和而不同”的人性关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本位向人格发展的转化,由知识灌输为主向以价值道德观引导为主的转化。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武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一样就象一只受着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和谐互动,促进大学生求真求善求美,达到自身道德观的和谐。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3

《意见》中指出,目前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但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式的多变下,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不良倾向。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时俱进,发展自我”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但国际形势的多变性,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我们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1)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2)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3)坚持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4)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重视道理又要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5)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二、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密切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改革,要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落实教学时数,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形式,建立开放的教学体系,实行自然班教学,倡导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地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2.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扩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覆盖面和广泛性,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各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2)大力开展积极向上和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与学校的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和学校特色结合起来,与学校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与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的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立全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整合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的管理,绝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而且要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禁止在学校传播宗教。

(3)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别是我校众多贫困学生的特点和由此产生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

(4)关心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我们要加强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要多方面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和学费减免等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三、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努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短期内是不会有明显的成果的,若不能长期坚持,单凭一时一地的口号和所谓的枯燥学习,不仅不能对同学们思想进行引导甚至会让一部分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如此一来与我们的初衷可谓南辕北辙。充分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同学们的现实生活问题进行彻底的剖析,抓住思想问题进行点滴的渗透,让同学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会自己抵制不良思潮是我们的工作重点。由于思想是个抽象的事物,它具有难以把握性,极不稳定性,不易于被认知,因此,我们的工作会面临很多困难,所以我们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面对困难,要迎难而上而不是半途而废。思想活动也带有不稳定性和反复性,因此不要仅看一时的成绩而骄傲,一定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工作扎实的、长期地进行下去。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就必须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必须要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及时研究解决涉及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我们要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负责,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二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三是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每一代大学生都有其在社会生活影响下形成的时代特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我们要在前人丰富的经验基础上,去粗存精,既要继续实践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又要根据学生群体的时代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的活动,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是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出了切实可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大学生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党中央的名义专门就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下发决定,这在我党和我国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当代大学生的关怀和关心,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意见》深刻论述了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系统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新世纪阶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10-15.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4

素质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的思维素质外,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计算机能力,是指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构建主义理论,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要求老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不得不提到“功能性文盲”的概念,这个概念最初是指未能获得读、写及计算能力的人,而他们可能曾经上过学,时至今日,读、写及计算机能力有了巨大的扩展,“功能性文盲”的标准也有了更为广泛的涵盖面。简言之,现在“功能性文盲”是指那些受过一定的教育,会基本读、写、算却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图表,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无法利用现代生活设施的人,不难发现,计算机能力的缺乏将导致成为“功能性文盲”。

2运用计算机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计算机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教学。而软件的易传播性,也是引起教学方法进行变革的巨大动力,从历史的角度讲,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有力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动了现代社会向前发展。同样,好的教学软件也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可随着软件迅速推广全国各地,这就是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正确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么应对汹涌如潮的信息,从而获得自身发展,因此教师的角色更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另外,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的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

3运用计算机培养大学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从“参与创造”为宗旨,培养创新精神,几千年来日益增多的知识与传统所产生的具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至今在全世界大多数的学校存在,虽然有很多教育家批评这种“教师中心论”的观点,但大多数又走向了“学生中心论”的另一个极端,教师应该针对学会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传授多媒体课件“PowerPoim幻灯片”的制作方法时,我们可以先教学生制作一套简单不能修饰的幻灯片,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过的其它知识,如加入图片、动画、声音等,再补充“超级链接的应用”介绍,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幻灯片生动起来了,这样在教会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感受到面对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有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4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

计算机网络也与其他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特别是学生,当他们面对那些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时,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生网络知识的同时,必须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Internel在方便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同时,各种不良信息也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有很多不健康的信息也通过网络泛滥,因此必须使学生懂得”网络垃圾“的危害性,让他们学会自主选择健康的信息,并能对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如黄色信息、非法信息等J等进行反省,批评和处理,使他们的大脑中树立一道无形的”防火墙“,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努力规范网络行为的能力,比如对黑客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些黑客从自己的智慧去挑战别人和正常的生活秩序,从而陶醉在技术的违法行为之中,学生对此有的想入非非,甚至跃跃欲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努力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综上所述,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只能引导而不能强迫,只能促进而不能代替,只能是给予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不能“拔苗助长”只能观其素质特长因势利导,而不能任意摆布;只能以示范、说理鼓励、表扬诱导学生为主,而不能以批评、惩罚为主,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才是教育的成功之路。作为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为学”,更要教会学生“为人”。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钟志贤.2l世纪学习理念[J].教师博览,2004,4.

[3]L-fSLIC.计算机教师的德育工作.教育,2003,5.

[4]魏宁.论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科学思想的缺失[J].信息计术教育,2007,6.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5

【关键词】学生管理模式;和谐;转变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因此,要革新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做法,积极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与体制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新形势下应明确的三大转变

1.主体的转变

学生和教师永远是高等学校的两大主体,而在某种程度上讲,学生是高校主体中更为重要的一级。高校的学生工作,即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应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之一。所有管理者的工作内容都应有利于塑造学生成才,都应为学生的发展考虑。

2.管理内容的转变

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主要靠计划调节,实行统招统分,学生免费上学,学生工作主要是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奖惩、学生档案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等,没有相对独立的机构及实施系统。近年来,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日俱增。学生缴费上学,毕业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取消大学生年龄限制,在校大学生可服兵役等等,一系列改革与制度出台和实施后,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不断扩充,工作内涵不断拓展。

3.管理方法的转变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深化高校体制改革的任务,明确指出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是要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思想,要树立“学生为中心”、“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2)要建设情感化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且持久的教育因素,它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节教师与学生行为,提高教育效果,它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心理健康的维护及个体社会化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

(3)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有效的教育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自我教育作用才起作用。把对学生教育管理的着眼点放在教师单方面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与学生自我管理相互配合和协调,双管齐下,相互促进,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管理结合的最佳效果。

(4)要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校园内的一种文化氛围,在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精神境界的提升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构建和谐的学生管理模式的具体做法

1.坚持德法兼治,构建和谐的学生管理微观环境

学生管理是一项“做人”的教育,它既包括对学生政治方向、学习动力和学风、道德修养的教育,还包括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良好习惯的教育,以及意志、毅力等个性品格的培养。要构建和谐的学生管理微观环境,须坚持以法规范和以德善诱相结合。

(1)以法规范,是构建和谐学生管理微观环境的制度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要保持安定,是因为有法律作监督;而学校要想保证健康发展,也必须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要创造性地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总之,应创设科学、民主的学生管理机制,靠机制创造公平,靠机制调动积极性。

(2)以德育人,是构建和谐学生秩序的思想保证

以德育人,即在素质教育中,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德育力度,加强学生的“三观”教育。以德育人,首先要健全德育机制,成立全校齐抓共管的德育领导班子,制定德育目标,监控德育过程;其次要找准德治的突破点,从“实、近、新、趣、悟”入手,求真务实地开展德育工作。

2.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就是要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运行,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1)提供育人条件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要培养一批高瞻远瞩、远见卓识的人才,管理工作必须面向21世纪,以超前的意识创建良好的育人条件。青年学生能够在活泼、健康、和谐、竞争、拼搏的环境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提高。

(2)制定育人措施

正确的育人途径应以有利于培养和塑造“四有”新人为出发点和根本原则,有效地实施管理育人政策和措施。要打破陈旧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不断改革育人措施,采用目标管理和量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提高育人本领

各行各业的组织管理都要求按其本身的规律办事,高校管理干部必须适应形势,更新观念,调整知识结构,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学习现代管理科学,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创造科学的育人条件,使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超级秘书网

3.加强教育引导,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引导学生思想和谐。在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思想和谐才能引导学生行为和谐。

其次,引导学生心理和谐。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要拥有乐观向上的情绪,必须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树立健康而快乐的人生态度。

再次,引导学生言语和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使人的道德达到完美与和谐的境地,那你就要创造环境与言语和谐的关系。”在引导学生言语和谐时,提倡“五多”和“五少”。“五多”:多说宽容的话,多说尊重人的话,多说关怀人的话,多说鼓励人的话,多说商量人的话。“五少”:少说抱怨的话,少说做不到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少说批评的话。

参考文献: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6

关键词: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

基金项目:黄河科技学院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研究”(项目编号:KYSK20122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研究――从实践主体、客体、中介的角度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5日

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更多地融入人文关怀,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的内涵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这里的人不仅指大学生,也包括教师。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教师主导地位强调过多,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又对学生主体地位强调过多,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教师一方或只强调学生一方都是片面的。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来,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促进大学教师的发展为目标,提高教师教学的热情,唤起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并在此过程中,增强教师个人成就感,实现教师自我价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离学生实际现象。这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关心的问题了解不够,教师讲的不是学生想听的。部分教师教学内容大而空,不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因而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不想听,不愿听;而另一方面,也存在个别大学生对老师讲什么都漠不关心的现象。这种双向作用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学生个性现象。表现在重整体轻个体。每个学生与其他学生的出身、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知识结构等都不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不能一刀切。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忽视学生个性差异一刀切的现象:体育、音乐、艺术类学生和普系学生一个样,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学生一个样,授课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人的现象。以学科、教材、党和国家的要求为本位,关注教师和大学生自身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某种程度上见物不见人,学生和教师没有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对教师尊重不够的现象。部分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公共教学部,没有自己的学生,要到各个学院去上课,学院从心理层面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要,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排的基本上是“边角料”时间,如下午的七至八节或是晚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给专业课让道。这种心理和行为打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维能力、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能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依实践的类型不同,客体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精神。中介是连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般来说是工具,还包括运用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涉及的就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所用的工具,因此要从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以及中介的角度来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人文关怀体系。

(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人文关怀,从教师本身来讲,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黄河科技学院社科部开展了铸师魂、练师能、养师德、美师表活动。“铸师魂”,教师有“人类灵魂工程师”之称,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练师能”,教师要提高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专业技能,能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艺术。“养师德”,教师要爱岗敬业,要做好良心活,要关爱学生,要教书育人。 “美师表”,大学教师穿着要得体,不能艳,不能土,不能脏。在“美师表”方面,笔者的做法是,春夏秋冬每季的衣服都准备几套上档次的,每一周上课时和上一周穿得都不一样,这可以给学生以新鲜感。教师的修养和言谈举止等不仅代表了他的个人形象,还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一堂无声的美学课。

1、课堂教学注重人文关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教师教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学的对象是教师,所谓“教学”,是又教又学,教和学是分不开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生的言行也会影响教师。从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听课认真,教师讲课就有激情;学生说话、玩手机等不认真听课则直接影响教师讲课的情绪。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认真;教师讲得不好,学生就会做其他事情或者睡觉。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人文关怀,既要关心学生一方,又要关心教师一方;既要强调教师尊重学生,又要强调学生尊重教师。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表现在,把学生当作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而不是把学生当作无生命的原材料去灌输。案例式教学是较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分四个步骤实施:第一步,教师提问题。学生根据这些问题看书,对内容有一个基本把握;第二步,教师讲案例,创设情景;第三步,学生对案例思考讨论,把所学理论和案例结合起来;第四步,学生发言,把思考的结果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老师点评总结。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与规律”的教学中,笔者讲了“亚马孙的魔鬼花园”、“勾股定理的由来”等十个左右的案例,通过学生的讨论、发言和老师的总结,学生对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等内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看书认真,讨论热烈,发言积极,充分地进行发散思维,联系内容并不限于本节课,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中,对教师的组织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调动起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凡主动发言的同学,不管讲得如何,平时成绩一律加分,以示鼓励;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分层。那些积极发言的、抢先发言的同学不能超过两次;而那些性格较内向、不愿发言的教师要给他机会发言,如点名发言;再次,教师点评要恰当。对勇于发言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对学生发言中的正确观点和思想闪光点应予以充分肯定;对发言中有失偏颇的思想观点应予以纠正等。

2、课间及课下人文关怀。在课间,可以放一些歌曲使学生愉悦轻松,而且一次课所放歌曲风格相似;还可结合所学内容放一个主题的歌曲,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到第二章第二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国家》、《大中国》等,还播放了《八荣八耻歌》,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在课下,在学期第一次上课时,把QQ号留给学生,方便学生与教师课下交流,学生可在QQ上与教师讨论问题,和老师交流思想。笔者有一学期被邀请加入了一个班级的QQ群,学生有什么动态,第一时间就能知道,后来又成为了这个班的班主任,这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虽然现在不代他们课了,学生有什么问题,还打电话与笔者联系,探讨交流。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了学生的兴趣所在,讲课时才能有的放矢,使学生喜欢听、愿意听。

(二)大学生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1、在课前,学生要做好准备工作。学习委员要提前把教室门打开,学生提前到教室,黑板擦好,把多媒体打开,等着老师来上课。笔者有一个班就是这样,令老师非常感动,觉得如果不上好课就对不起他们。而有一个班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课铃响了才开教室门,老师再准备准备,上课时已经过了五分钟,这很影响老师的情绪。

2、在课堂上,学生对老师的人文关怀。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不能随便出入,耳朵里不能塞耳机,不能看其他书或者说话、玩手机,学生如果有这些行为,就会破坏课堂的氛围,教师就会觉得不被尊重,从而影响教师上课的积极性。

3、在课下,学生对老师的人文关怀。在校园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在节假日时打电话或发短信问候等,这些会使教师感到受尊重,从而激发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激情和热爱。

(三)从中介的角度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关怀

1、学院应经常维护多媒体。所用多媒体的电脑要经常杀毒,课件感染病毒就会影响正常使用,如U盘打不开、课件自己翻页不受控制、视频播放不出来等,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要保证投影仪的效果。

2、教师多媒体课件要保证效果。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时,背景不能太暗,字体大小要合适、字体要醒目、字体颜色要鲜亮,整张幻灯片布局要合理。从内容上来看,多媒体课件内容要丰富、生动、形象,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马从兵.注重人文关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教育探索,2010.12.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给大学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据原国家教委1989年对12.6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23%.[1]校园内,出现学生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现象不断增加,给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大高校的使命。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同样不容忽视”[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3]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环境、角度的变化导致难以适应新生活的焦虑心理。

作为大一新鲜人,在刚进入大学时就会遇到生活上的不适应。中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系使得学校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了相当严重的隐患。大部分的同学们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家里通常是饭来张口,衣来张手。而进入校园后,由于习惯了原来生活的亨受,则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大学生活。在另一方面的学习生活来说,大学里的学习制度和方法都与中学时的大大不同,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常束手无策,焦虑不安,日积月累极有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疲倦失眠等神经衰弱症。

2、不擅人际交往造成的抑郁心理。

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可以说成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进入大学以后,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而有的大学生可能性格上比较内向、孤僻,或不擅言谈,不知道怎么样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导致疏离的结果。

3、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进入大学前,经过高考的学生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生涯再次重新归为零。在面对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都会很兴奋地想象自己的大学会是怎样,自己的学习生活又会是怎样。但事情往往不会那么顺利,有些学生因为家长的专制或成绩、运气等的因素,没有如愿地来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他们就会感到前途渺茫,困惑失望,从而形成了失落的心理。

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压力是无形的,是工作本身、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给我们造成的紧张感。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还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再加上如果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感兴趣的,就很容易在学习上感到些微压力,更不用说预备考研,参加各类证书考试等等带来的应试压力了。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5%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左右是特困生。对金钱压力的切身感受,让他们感到自卑,更加深了在学习上的压力。

5、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上,大学生们对未来的生活虽有向往和迎接挑战的兴奋,但在没有丝毫社会经验和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没有他人的引导,反而更易产生迷茫的心理。在受挫之后,更加容易采取被动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徘徊不前。

6、自我意识不正确而致的自卑心理。

在上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是中学的尖子。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自己总是受瞩目的,能干的,优秀的。而进入大学以后,环境改变了,原有的优势不再了,由于经验不足,屡遭挫折,进而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深渊。

7、恋爱的烦恼。

经过了高中严酷的学习生活,进入大学后的学生们不再受到过多的限制,学校也不像以前那样明文规定不准学生谈恋爱。所以,当在校园中看到一些学长学姐们的潇洒身影时,为了摆脱空虚和寂寞,也萌生了谈一场恋爱的愿望。而大学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程度,很可能出现一些伤害他人或伤了自己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二、解决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基本上是在此时形成。在面对新的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将会乘虚而入。如果他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指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

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心理上的专业知识,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学校也可以开展并提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了解情况,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3、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学校可以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定期性地进行学生的必理健康调查,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做到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系统化的了解,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8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当代大学生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和研究,比如:冷漠、消沉、叛逆、厌学、恋网等。这些不良心态为什么会出现?

当问及学生本人时大多认为是精神空虚,但当我们和学生进一步交流却发现,现在的“80后”、“90 后”学生,普遍具有许多喜新求变的想法,甚至展现自身价值的抱负。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消极不良情绪,大凡不都是因为空虚,而是因浮躁心理所致。浮躁是不踏实、急于求成的现实体现和内心焦躁不安心理体验的综合体现。其特点:一是冲动,二是情绪化,三是盲目性,四是偏执。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为:急功近利、狂热浮夸,因为他们有诸多的想法和抱负,所以眼花缭乱、无所适从,焦躁不安、做事无恒。这种浮躁心理,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就业、成才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只有认真研究、制定相应对策,才能更好保证和促进高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保障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

通过多年从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对多届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笔者认为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它们归结起来可说是“新读书无用论”与“独子综合症”的集中反映。

1.“新读书无用论”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首要原因

许多人都还记得,十年浩劫时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造反有理”而生,那时青年人不用读书只会造反照样能混迹社会,甚至能荣登国家政治舞台;改革开放初期,“读书无用论”是因为短期致富的成本远远低于长期读书致富的成本所致;市场经济初期,“读书无用”则是因为市场选择出现了“脑体倒挂”,重视结果平等,而忽视了实质平等;而当今则出现了另一种比较严重的“新读书无用论”思潮。 年据重庆市招办人士透露,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为什么不读书放弃高考?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就业;二是成本。在笔者分管大学生就业工作多年中,亲眼目睹了几届毕业生如何走向社会。他们在先就业后择业的指导下,通过双向选择、专业考试、面试筛选、待遇谈判,几轮下来,所剩无几;其工作待遇:一般情况是专科生每月800 元-1500 元,本科生每月1500 元- 元;但在很多情况下是工资与学历无关,大学毕业生甚至和临时工一样待遇,而且月终收益还不如他人。这还算是已经就业了,仍有一些大学生根本就找不到工作,就连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找工作也是难上加难,甚至是“海龟”也变成“海带(待)” 了。其实,多数人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然而,从就业角度看,教育的高投入与就业的低收益形成强烈对比,一些家庭因孩子上大学,债台高筑,使人们不得不望而却步。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徐安琪在《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调研报告中指出,从直接经济成本看,0 岁至16 岁孩子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 万元左右,如估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支出,则可能高达48 万元。一个家庭节衣缩食辛苦供养出一个大学生,最终还要为工作发愁。学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来到校园,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坐在教室里,一方面是为自己前程到大学来深造;另一方面还要为今后很不确定的生活前途担忧。他们的心情消极失落、犹豫不定、烦躁不安、彷徨失措,沉迷网络从中找回现实的缺失。低效益就业的社会现实形成“新读书无用”思潮,造成当代大学生的浮躁心态。

2.“独子综合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影响因素

1978 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概念日趋强化,我国长期受“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决定了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娇生惯养等不恰当的教养方式。有关专家曾指出,父母在独子教育中容易出现的以下失误:一是过分满足是形成独生子女自私任性的根本原因。当孩子的要求都得到满足时,他会认为生活没有约束,变得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二是过分关注是形成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来源。当孩子受到家人过多关怀时,他以为自己永远是中心,会表现出对他人缺乏关注与爱心。三是缺乏对子女是非辨别力的教育引导,使子女内心善恶界线不清。由于父母教育的袒护和放松,对子女出现的不良行为过于温和,造成子女辨识力低弱,行为放纵不羁。四是过度迁就使子女养成不受别人的监督和提醒的习惯,自我控制约束力较低,做事不靠自己毅志力的努力和组织纪律的约束。父母教育的失误在子女身上发生以下问题:子女只知道被爱,不知道给予爱;惟我独尊而任性放纵;缺乏责任心和义务感;消费超前,勤俭滞后;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弱;孤独感盛,人际交往差;自信心强,自制力不足等这都是“独子综合症”的体现。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属于“80 后”、“90 后”一代,从小一些人由于受家庭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影响,形成“独子综合症”现象,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诱因。

3.“恋爱消遣症”是当代 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

笔者一次在四川某名校学习无意间路过一个百花园,却见俊男靓女成双成对,促膝闲聊或搂搂抱抱,感觉不像是在校园,园外墙上有一则“甜蜜小屋”钟点房出租小广告,下面联系电话便条已被消费者撕去不少。已进入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于对爱情有着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现象,然而现在,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高校,都面临着一些大学生恋爱观失衡问题。学生中流行“不恋爱是损失”、“说好毕业就分手”、“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还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如有不顺心,二者皆可抛”等爱情观;进入大学以后,有的学生在大学宽松的环境下孤独茫然,试图将心理的空虚转化到谈情说爱上;他们怀着好奇、急于求成、情感寄托、寻求刺激的心理,沉迷于爱河消遣,丢了学习,忘了纪律,甚至不能自拔。这种“恋爱消遣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点。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教育管理的缺失。一是缺乏学习目的和社会责任教育,照本宣科的教书现象在高校依然存在;二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和人文关怀不够,很多高校教师下课就走,学校辅导员也形同虚设,这都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4.“网络成瘾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一大特征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满足了学生多样化文化的需求,但同时也加重了学校教育者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空间,这一虚拟空间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社会转型期,由于大学生的辨识能力不强,对网络的自控能力表现不足,显现出行为上的浮躁、功利、实用等特征;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熟悉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倾听学生的心声,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德育教育,进而增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网络综合症”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又一特点,应当加强重视和引导,以趋利避害减少负面影响。

5.“就业恐慌症”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特点的反映

近年来,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思想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和需求矛盾问题可简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招聘难的矛盾,源于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二是国家高度重视提供的多种优惠政策很难落到实处,源于配套措施不到位;三是教育的高成本投入导致就业待遇的高期望值,而实际却与企业低成本的追求产生直接矛盾;四是传统应试教育培养出的高智低能的接班人与实际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恐慌症”的客观原因。比如闭关自守型学生,往往是指无钱、无能、无胆的学生。他们到社会上找工作衣食住行都要花销,而经济能力差的学生因经济窘迫,只好关在学校守株待兔;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专业技能、社交能力、相貌气质条件不佳,因而自惭形秽,坐室观望。还有部分独生子女学生因为长期被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较弱,面对就业无所适从、茫然无措,闭关自守成为无胆派。还有好高骛远型学生,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理所当然要享受优厚的社会待遇,以至高估自己,缺乏客观认识挑三拣四,造成有业不就,越临近毕业就越感着急恐慌,签约的人越多越心急火燎,因相互攀比措手不及而坐失良机。

二、有效防止和克服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

随着高教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凸显重要,不断变化的形势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心理浮躁的问题,我们力图从现状中寻找成因所在,探究对大学生教育指导的有效办法:

1.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锤炼,从根基上克服盲从依赖习惯

流行音乐歌星王菲词曲的《浮躁》写到:“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里,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只有简单的22 个字,却道出了浮躁心理的一大成因——平淡无聊。我们现在的“80 后”、“90 后”,都因为自己是独根、独苗,因而被奉为掌上明珠、家里的皇帝、学校的贵族。不管学习怎样、水平高低、能力如何,都被捧成“好的”、“棒的”、他们在温室里养大,在褒扬和赞美声中成长,在迁就和容忍中前行,一路平坦,生活无碍,体验到的社会生活就只有两个字——平淡。所以他们“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就缺烦恼”,因而难以避免产生浮躁。因此呼吁学生家长,一定要让温室花朵走出温室,要把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还给子女,让他们学会自信、自强,自理、自立;学会在争取权利的同时注意承担责任;懂得在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准备经受失败的痛苦;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独立面对艰难困苦;在生活的锤炼中克服平淡无聊,盲从浮躁。

2.调动情绪、确定任务、设定目标、集中精力学习,克服浮躁情绪

让学生集中精力忙于学业,是有效凝聚学生注意力的适当办法。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调动兴趣,确定任务,设定目标。

首先是调动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情学生可以无师自通。然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的能力和特长也是千差万别。为此,一是教师要具有学生喜欢的魅力。教师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讲演,广泛的爱好,卓越的特长,高雅的气质,良好的品质等;要让学生喜欢,教师就要具有自身魅力,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二是要让学生对所学学科有兴趣。建立学科兴趣要强调学科的应用性,明确学科的专业性,突出学科的新奇性等等;总之,不要让学生为学而学或为考而学,而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想去学、自觉的学。

其次是确定学习任务克服懒惰盲从。充实学生学业生活,就是要确定任务让学生有序地行动起来,不确定任务学生就可能不知道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表现出学习懒惰性和盲目性,甚至在生活上也表现出消极和不安等诸多问题。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就会有序行动起来,把精力集中于完成学业上,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富有意义,对于有效克服和浮躁情绪具有积极意义。

再次是设定目标让生活充满意义。设定目标的积极意义前面已经讲过,但教学与管理目标不是随意设定的。一是要结合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结合教育教学资源;三是要符合学生的自身需要。根据目标确定计划,并加强过程监督和指导,既要让学生做起来,还要让他们做得有意义。倘若我们也高度重视并积极实施教学管理的目标性,设定目标,确定任务,加强过程检查,并适时给以认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享受达到每一个阶段目标的成就感,取得每一个进步的认同感,体验到不停升级的幸福感,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翰墨书香的深刻含义。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9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管理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北京

您的学校背景:北京理工大学

要求字数:6000 (开题报告)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是否需要盲审(博士或硕士生有这个需要):否

补充要求和说明:先要一个开题报告! 正式毕业论文的要求 学校还没通知 开题报告要求 见 附件 题目方向是 三维制造工艺 对机加企业(车间) 的影响 或 数字化制造 对机加企业(车间)的影响 (最好是针对航天制造企业)

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基于三维模型的工艺对技术对航天制造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一、学位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 选题背景

进入21世纪,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在国际航空制造业新产品研制中发展迅猛,传统的以模拟量传递为基础的设计制造手段,已经逐渐被以数字量传递为基础的数字化手段所代替,通过全面采用数字化产品定义、数字化预装配、产品数据管理、并行工程和虚拟制造技术,极大缩短了机型研制周期、提高了产品质量。

二、本选题研究领域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分析

三、研究方案

四、研究计划进度表

五、经费预算

六、参考文献

[1] masuzwa t, fujino m, kobaryashik. wire elctro-discharge grinding for micro-machining [j]. annals of the cirp, 1985, 34(1): 431-434.

[2] yan b h., chung tsai h, yuan huang f. the effect in edm of a dielectric of a urea solution in water on modifying the surface of titaniu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XX, 45(2): 194-200.

[3] assarzadeh s, ghoreishi m. neural-network-based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electro-discharge machining process[j]. XX, 39(5): 488-500.

[4] soni j s. micro-analysis of debris formed during rotary edm of titanium alloy(ti 6a1 4v) and die steel(t 215 cr12)[j]. wear, 1994, 177(1): 71-79.

[5] murti v s r, philip p k. an analysis of the debris in ultrasonic-assisted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j]. wear, 1987, 117(2): 241-250.

[6] 冯新明,张固.数字化技术在新支线项目研制中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XX(10):56-59

[7] 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arj21数字化样机实施规定[g].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项目,XX

[8] 杨玺.基于单一产品数据源的飞机制造信息管理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XX.

[9] 卢鹊.大型飞机的并行数字化定义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XX.

[10]范玉青.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综述[d].航空制造技术,XX(10): 44-48.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基于语料库;含out短语动词;中介语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06507

收稿日期:2012-11-14

作者简介:徐鹏(1982-),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二语习得。

在英语学习中,动词加上介词或副词等小品词构成的短语动词被广泛应用于英语的口语和书面语中。这类动词语法结构固定,意义灵活,在英语中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词汇领域,但这却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难点之一。难度主要在于作为由动词加小品词或介词构成的短语,其意义分为字面型和引申型,字面型的意义可以根据字面意思推测,而引申意义短语动词由于小品词或介词的介入,导致意义上的变化,从而使学习者认知记忆方面的负担增加,使用时错误突出。

一、 相关研究与概念

(一)国外对短语动词的研究

Quirk等从结构主义视角,在多词动词(multi-word verb)的框架下分析了短语动词,对多词动词做了详尽的分类和阐述[1]150。Bolinger从语义方面考查短语动词,研究了有连接性的短语动词。且认为,是不是短语动词是由它的“度”来决定的[2]6。同时他也研究了小品词的语义特征,认为“小品词的核心意义蕴含了两层意义,一个是动作意义,另一个是结果意义” [2]85。 Lindner是第一个从认知角度分析短语动词的,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含有up或out的短语动词上[3]。受到Lindner的影响,Morgan [4]也试图从更深层次的隐喻角度分析Linder的文章。但他们的研究均停留在认知层面。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一些学者运用语料库对短语动词进行了研究。Akkerman[5]用布朗语料库做出的研究揭示出最常用的动词加小品词搭配,以及动词后小品词的顺序如何决定短语动词的意义。就短语动词定义而言,《柯林斯短语动词词典》指出:动词和副词小品词或者介词小品词的组合称为短语动词[6]。《朗文英语口语和笔语语法》认为:由一个动词后接副词小品词构成的多词动词称为短语动词,且该小品词含有核心方位意义,且常用于引申义[7]。学界一直以来对短语动词的界定持有分歧,主要在两个方面:1) 动词和介词的组合是否应归为短语动词;2) 短语动词的词义是否必须为引申义,而非简单的词义叠加。本研究基于语料库数据检索,试图最大限度了解含out短语动词使用情况,因而采用采用了Jack Richards et al 的最具有包容性的定义:既包含动词和介词的组合,词义也不局限于引申义[8]。

(二)国内外对含out短语动词的研究

作为短语动词构词常用的小品词out,其意义更加难以掌握,其研究更具有代表性。而国内外关于含小品词out构成的短语动词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已有研究主要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加以剖析,重心置于out的意象图示上。何学德,蒋橹[9]沿用Lindner对out的意向图示的分类,分析了带out的一系列动词短语。林芸,雷卿[10]也是通过认知语言学的容器观,分析了out构成的短语动词的认知理据。徐丹[11]基于一定的语料基础,在认知理论的框架下,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将词频与语义联系起来得出相关性的结论,并阐明了各种out短语的语义分布上的特点。然而,对含out构成的短语动词基于语料库的中介语对比分析的研究几乎没有。

(三)中介语对比分析

中介语对比分析(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CIA)是“在可比情况下对本族语和非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使用的对比与比较” [12]143。Granger把基于学习者语料库所进行的中介语分析称为中介语对比分析[13]。“中介语对比分析法利用目标语和学习者两个语料库,除了从目标语语料库中获取典型的语言信息,通过对学习者语料库与目标语语料库的比较,能较系统地发现学习者中介语的非母语特性,即偏离,包括误用、多用、少用和回避等。”[14]228Biber[7]依据《朗文英语口语和书面语语料库》研究发现:最常见的短语动词搭配小品词依次为up,out,on,in,off,down。而笔者曾通过LOCNESS语料库检索,发现在所有的v.+particle 结构的短语动词当中,out构成的短语动词最为常见,位居第一。因此在中国大学生笔语中,v.+out结构的短语动词研究也不容忽视。

二、 研究设计

(一)本研究力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和本族语大学生议论文相比,中国大学生议论文中含out的短语动词频率分布总体特征如何?

(2)过用和少用的短语动词在搭配和语义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3)这些发现对教学有什么启示?

(二)语料库介绍

Sinclair认为,学习者语料库是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不同的设计标准而收集的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外语或二语原始的语言文本。本研究中选取了两个语料库WECCL,LOCNESS,分别作为学习者语料库和参照语料库。鉴于研究需要,我们从WECCL中建立一个议论文子库。该子库覆盖26个作文话题,共计4 680篇文章,1 207 968词次。作者大都为一至四年级英语专业学生,从而有效地保证了作文的质量与本族语者有可比性。LOCNESS语料库作为国际学习者语料库建设项目下的一个参照库子项目,由比利时卢汶大学语言学中心的Sylviane Granger主持开发,汇集了436篇美国和英国大学生议论文,共计324 304个词次,涵盖了涉及交通,政治,狩猎,电脑等100多个话题。我们摘取其中部分建成一个含有209 783词次的英美大学生纯议论文语料库作为参照用。

(三)研究步骤

本研究采用Granger (1998) 所倡导的中介语对比分析(Contrastive Interlanguage Analysis)方法,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大步骤:

1.以WECCL生语料库和LOCNESS生语料库为源语料库,分别转换获得三个衍生语料库:WECCL 原型语料库,WECCL附码语料库,WECCL原型附码语料库,LOCNESS 原型语料库,LOCNESS附码语料库,LOCNESS原型附码语料库。这六个语料库将会用于不同的目的。

2.使用语料库检索工具Antconc,从WECCL原型附码语料库和LOCNESS原型附码语料库分别检索所有的含out的短语动词,选取两库前十位的短语动词进行比较。以参照语料库为对照,揭示中国大学生议论文中含out短语动词的频率分布及语义分布特征。

3.选取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短语从搭配,语义分布两大方面进行跨库深度分析,比较其与英,美国大学生的使用差异。

三、结果与讨论

(一)中国大学生议论文中含out 短语动词使用总体频率特征

通过Antconc软件,获取两库中所有含有out的短语动词列表。考虑到两库规模上差异悬殊,单纯比较短语动词的词形词次频数意义不大,且WECCL库中含有大量凭空臆造、低频率、无效的干扰短语搭配,如:say out,widen out等。为确保较高可比度,本文选择两库分列前十位的含out的短语动词进行对比,共涉及13个短语动词。鉴于两库的规模差异,单纯的频数比较必须配合卡方检验方能揭示两库短语频数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为了解各短语动词的使用深度和广度,本文利用WordNet词典,分列出每个短语动词所涵盖的义项数(见表1,表2)。

表1,表2显示,WECCL中最常用的含out的短语动词频率由高到低依次分别为go out,move out,find out,carry out等词,而LOCNESS库中最常用的短语动词却分别为carry out,point out,find out,go out等。在两表前十位共计13个短语中,有六个使用频数表现出极强的差异性(p

(二)过用的含out短语动词

中国学生对move out和live out的过用难以理解,因为此两列短语在本族语语料库中的出现频率较低。在LOCNESS中,live out的出现频率仅为零,且这两则短语在语义范围狭窄,均只有两个义项。通过使用Antconc检索功能,从WECCL 原型语料库中检索出所有的含有move out的句子,随机抽选15条仔细观察,发现句子几乎均与校园生活主题紧密相关,最强搭配名词系student,college,reason,dormitory。例句如下:

(1)…then it be the time to move out of dormitory and strive for the ideal …

(2)…after graduation,I think it be not necessary to move out because they already …

(3)…second home,more and more have the tendency to move out.There must be something really attractive …

(4)… to settle down in dormitory.I think I won’t move out of my dorm even the dorm be uneasy for me to lie…

(5)…,that be one of the reason that college student move out there…

表3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议论文中

过用及少用含out短语动词

过用少用

move out2 义项carry out2义项

live out2 义项point out3义项

bring out9义项

run out8义项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的move out被置于校园生活的语境下使用。且在整个WECCL语料库1 207 908词次中,有419篇文章147 245词次(占文本规模12.19%)的内容是关于同一个话题:大学生在校外租房。而move out作为该主题不可避免的短语而被学生高频率使用。相似的live out也符合这一解释。此处live out指“在外居住”,实则等同于live outside,与move out一样,其最强搭配词分别为campus,student,school,rent等校园主题的词汇。而Antconc的词簇功能显示,在38例live out的结构中,有23例是以live out of的形式存在。严格来说,live out of 中live out只是作为“自由组合”(free combination),所取均为字面意义。live out作为短语动词有两层引申涵义:a.“实现(梦想)”,如live out one’s fantasy;b.“住完一段时间”,如live out one’s life。而中国学生的使用均未涉及到这两涵义。

语料库显示在过用短语使用上主要呈现的特征为:语义狭窄,深度不够。尽管这些短语动词在绝对频数上呈现出过用,但实质原因为命题内容偏颇导致,属于样本取样失误。短语在使用深度上有所欠缺,短语使用义项集中化,往往只局限于某一种义项被高频率大范围使用,而该短语其它义项则无所触及。通常被中国学生熟练掌握的为短语的字面含义,可以由动词和小品词的意思直接判得。出现这一现象与学生的短语习得规律有关。张晶[16]研究表明短语动词透明度是造成学生短语习的困难的主要因素。这一结论可以解释中国学生过用短语动词的字面义项。

(三)少用的含out短语动词

根据表2显示,中国学生在四个短语上存在少用倾向,且具有较高的显著性差异。其中carry out在使用上呈现的显著性最强,p

1.搭配特征。

搭配研究可以反映学生使用短语的偏好。Firth最早提出搭配的概念,指出“通过一个词的共现词来认识一个词”[17]179。随后引发大批语言学家对搭配现象的研究,包括Halliday[18],Kjellmer[19]等人。各语言学家对搭配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派:1).“频数观”认为搭配即为一定跨距内词汇较高频率的共现,代表人物为J.R.Firth,M.A.K.Halliday,John Sinclair等。2).“短语观”主要受俄国短语学影响,以A.P.Cowie为代表,认为搭配是一种词的组合,虽不完全,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定的组合。由此可以看出两者观点差异,频数观不强调词与词之间内核关系,只以频数量化其共现,而短语观强调词与词之间的有机结合,突出其内在结合的稳定关系。本文为了考查词汇的共现,语境,遂采用John Sinclair的定义,将搭配定义为“在文本中一个较短的跨度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汇共现”,此定义中“较短的跨度内”一般指定为左右四或五词距之内[20]170。

为了研究carry out 所处的语义环境,借助于Collocator1.0软件,本文选取两库中与carry out搭配最强实义词进行比较。由于兼顾绝对频数,本文选择 T值衡量搭配强度。则获得的搭配最强的20个实义词如表4所示。

1)从词性上来看,两库前20位的搭配主要由名词构成,且形容词和副词搭配在频数上差别不大。而情态动词,中国学生却存在着过用倾向。在WECCL库中should 与must两搭配词与carry out的T值搭配强度分别高达2.127 1和1.516 2,而本族语语料库LOCNESS中,carry out前20位搭配词中并未出现情态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外语学习者更倾向于将carry out与should,must连用,带有“职责”,“义务”的语义倾向。

2)carry out作为一个短语动词,其搭配的名词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依然根据表4,两库中carry out搭配的名词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语义倾向。WECCL库中出现搭配强度很高的名词有government(T=3.172 2),plan(T=2.983 1),policy(T=2.623 2),education(T=2.197 3),reform(T=1.720 5)等,这些词同属一个语义场,集中表现浓厚的“政府执行”,“社会管理”,“政策性”等政治性语义倾向。这一点与之前使用should,must情态动词表示“职责”,“义务”的语义倾向相吻合。而英语本族语中搭配名词中却未呈现出该语义偏好,搭配词未集中表现出某一特定语义场。词汇分布范围广泛均匀,涉及人文,商业,医学等,且大部分搭配名词为一些通用词汇,如check,plan,treatment等。

3)尽管搭配形容词在频数上差别不大,但两库在搭配形容词的语义韵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依据表4,前二十位搭配词中,WECCL库中出现四个形容词分别为:opening,strict,successful,educational;LOCNESS中为heinous,brutal,lazy三个均带有较强贬义色彩的形容词。carry out有伴随消极的语义环境出现的倾向。鉴于三个形容词难以概括全貌,本文遂检索两库中carry out左右跨度为5内全部搭配形容词进行考查以证明这一猜测。考查结果表明:在LOCNESS本族语语料库中,carry out搭配的形容词大多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或者贬义色彩,例如heinous,brutal,lazy,criminal等带有很强的贬义。除此之外是一些中性色彩的形容词如extensive,biological,high,long等。鲜有明显积极色彩的或褒义形容词。而中国学生使用的语义韵特征却极其不同,WECCL库中carry out主要搭配褒义,积极色彩的形容词和中性词,如new,efficient,powerful等等。大体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消极贬义的词汇只有illegitimate,dull ,old等寥寥无几(见表5)。可以表明中国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并未意识到carry out的适用语义色彩和语境。

2.语义分布特征。

为了考查carry out在两库中的语义使用上的区别,本文检索出其在两库中所有宾语,进而考查carry out的词义使用(见表6)。根据WorldNet词典的描述,carry out主要有两层词义:

1)put in effect 实施

2)pursue to a conclusion or bring to a successful PLETE,ACCOMPLISH 完成

共计63共计27

从表6可以看出,中国学生语料库中carry out搭配的宾语式样丰富,大量系自我杜撰,在英语中不可接受(表中以*标示)。和之前结果一致,中国学生carry out的搭配宾语呈现出较强的政治执行性的语义倾向,且在carry out的词义使用分布上,carry out的两条词义使用相对均衡;而在本族语语料库中,carry out大部分情况下是被用作“完成”的含义使用。而“实施”的含义使用的少之又少。

3.原因分析。

中国学生在使用carry out,在词义使用、搭配、语义倾向,语义韵上都和本族语使用者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特征在于:1)过用其 “实施,执行”义项,少用 “完成”义项;2)carry out带有很强的政治语义色彩。其直接原因是学生在短语使用上不具备相关意识,认为carry out的含义是“实施”,“完成”,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学生自然而然将carry out简单等同于汉语的“实施”。而汉语中的“实施”具备很强的政治性语义倾向,常被使用在政府文件,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中。中国学生在使用carry out时继承了这一语义倾向和相关搭配。由此还可以解释中国学生产出的无效搭配,如carry out privilege (实施优惠)。而至于词义2)“完成”,中国学生则会选择使用单词替代词,如complete,accomplish,finish等。如Liao& Fukuya[16]的结论表明中国学生中级英语学习者倾向于避免使用短语动词而改用单动词。也可以部分说明和本族语语料库相比,中国学生为何carry out在频数上显著性少用,而在词义分布上“实施”的义项相对过用。

教学方面,教师在教授短语动词时,未能及时全面提供整个短语动词的使用特征。就carry out而言,在教学过程中,义项1)“put into effect”被强化,而义项2)“complete”被弱化。有甚之,教师自身也不了解这般义项使用分布。更不用说搭配、语义倾向、语义韵等只有在大规模语料中才能显现的“隐藏”特征。此外,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教师也未能提供足够、地道有效的例句来佐证。究其深层次原因,中国教师通常将英语教学简单分拆为语法和词汇,在教学中分而教之。正是这种二分法导致当下短语教学脱离语境,缺少搭配、语义倾向等意识的培养。同时,中国作为缺少英语全语境环境的国家,学生很难接触到大量的自然语言输入,也是导致学生无法习得搭配意识又一重要因素。

四、对教学的启示

针对以上问题和成因,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培养相关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树立“词汇语法”意识,防止割裂语法和词汇之间的有机联系。Sinclair指出:“考虑词汇和句法之间的相关性比将二者孤立地对待更有效”[20]104。要扭转教师在教学上词汇语法二分法的错误观念。同时加强培养学生对短语动词的搭配意识,指出短语动词的语义倾向,语义韵特征,防止学生过度概括,产生离奇的搭配。

2.减少母语迁移影响。母语迁移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二语学习中,应尽量排除母语干扰,选择目标语或双语解释,避免直接将carry out直接等同于“实施”的现象发生。

3.加强语料库在英语教学方面的运用。语言教学的实质就是教会学习者如何在真实的情景下使用地道的语言。通过使用语料库,向学生呈现大量纯正,有效地自然语言输入,进而帮助学生挖掘出隐藏在大规模语料中的深层次语言特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使用BNC,BROWN等通用语料库以及各种专业语料库,以满足自己不同的学习需求。由语料库的问世带来的数据驱动学习法(Data Driven Learning)——学生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语言共现结果,自己分析语言范式的特征和规则——也被认为是在中国这样的缺少纯正英语输入环境的情况下一种有效的补偿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辨识能力较弱,面对海量的语言数据有可能不知所措,无法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因此这也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从而保证学生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总之,语料库技术在外语教学上最大的优势就是从大规模共现语料数据中归纳出核心的范式结构,特征等。具体的运用如:辨析近义词;调查短语结构搭配模式;探讨意念的表达形式;发掘篇章语言特征模式;文学作品特征赏析;文体风格对比;利用语料库编写,检验教学大纲;编排设计教学内容等等[21]。

五、 结论与不足

以上短语动词的对比考查有力地揭露中国学生在短语动词使用上的特征和问题。中国大学生议论文中含out短语动词的使用依然受语义透明度约束,使用率较高的短语动词集中在go out, move out, find out等词义单一,语义透明的短语上,且偏好使用字面含义,使用深度上有所欠缺。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在部分短语动词上存在着显著性的过用或少用。短语动词使用上缺乏搭配意识,语义倾向,语义韵运用不当,使语言缺乏地道性。而这些主要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缺失造成的。这也恰恰是中国学生学语中所要克服的最大的困难之一。

受条件限制,本研究只选择了少数几个含out短语动词进行研究,未能够覆盖全部;没有对短语动词的回避现象进行跟踪探讨;选取的只是议论文体之间的比较,没有与非议论文体作对比探究。这些问题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Quirk,et al.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London:Longman,1985:1150-1160.

[2]Bollinger D.The Phrasal Verb in English [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1971.

[3]Lindner,Sue.A Lexico-Semantic Analysis of English Verb-Particle Constructions with UP and OUT[D].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1.

[4]Morgan P.Figuring out Figure out:Metaphor and the Semantics of the English Verb-particle Constriction [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7,8(4):327-357.

[5]Akkerman E.Verb and Particle Combinations: Particle Frequency Ratings and Idiomaticity [J].ICAME News,1984 (8):60-70.

[6]Collins COBLUID Dictionary of Phrasal Verbs[M].London and Glasgow:Harper Collis,1989.

[7]Biber D,et al.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8]Richards J C,et al.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9]何学德,蒋橹.小品词-OUT-语义的认知语言学分析 [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4):46-49.

[10]林芸,雷卿.探寻英语中黏附out的短语动词的认知理据 [J].宜昌学院学报,2007 (11):92-93.

[11]徐丹.带out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09.

[12]Pery Woodley M.Contrasting Discourses:Contrastive Analysis and a Discourse Approach to Writing [J].Language Teaching,1990 (23):143-151.

[13]俞燕明.中介语对比分析法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07(5):46-51.

[14]Granger,Sylviane & Tribble,Chris.Learner Corpus Data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Form-focused instruction and data-driven Learning[M].In Granger Sylvaine,eds.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London:Longman,1998:228.

[15]Liao Y D & Fukuya Y J.Avoidance of phrasal verbs:The case of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J].Second Language Studies,2002,20,(2):71-106.

[16]张晶.中国学生英语短语动词习得困难探究[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

[17]Firth,John 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1951 [M].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1957.

[18]Halliday M A K.Lexical relations [A].In Kress C,et,al.System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Selected Paper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19]Kjellmer G.Aspects of English Collocations [A].In Meijs W,et,al.Corpus Linguistics and Beyond [C].Amsterdam:Rodopi,1987.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11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同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性,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主体,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文化传播中进行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其发展早期,就融入了中国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养生等众多文化内容,自成一体。在其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增深拓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武术文化。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运用了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深入的分析了武术文化的内涵、特性及功能,进而阐述了其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作用。

三、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武术文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1.武术文化的内涵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就是传统的武术,专指源流有序、风格独特、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可定义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领域中文化的总和,包括影视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领域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等。广义的武术文化包含了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是武术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没有武术也就不会有武术文化。下面我们所讲的武术文化和武术,指的是广义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概念。

2.不同视域下武术文化的功能

(1)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体育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健身性、防身性的功能特点,这是武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另外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武术伤科、功夫按摩、运动医药、伤科针灸、救治偏差、练功疗法、特种功夫等成果,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这就是体育武术所追求健身价值。体育武术的防身功能主要基于他的技击性功能的延伸,攻防技巧的应用,目前社会上热门的女子防身术、军警擒拿格斗术等武术防身应用招法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2)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影视武术,它具有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而来。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通过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释放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娱乐的效果。武术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通过武术表演促进学习,让同学们在掌握武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编套路或节目表演,传统艺术的审美知识(形、神、气、韵等)贯穿在武术教学中扩大教学的知识涵量。

(3)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功能

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武术文化的作用

1.传承传统文化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合,如与易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其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它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武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功能,它的教育意义应该与武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都能体现,充分涵盖武术文化中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文化与各行各业的结合,都有其发展创新的灵感源泉,我们充分挖掘其武术文化的特色价值,寻求在高等教育中的突破口,如果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充分结合,并不断的研究创新,通过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融入武术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武术文化、体验学习武术文化,发挥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我相信他们走向社会势必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

武术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生存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教育具有培养学生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意义重大。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欢迎进入dylw.net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促进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注重了对大学生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道德、体育意识等方面的 培养,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对武术文化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但事实上,常常被作为一种简单的体育项目,而忽视了它的教育意义,很多人把重心放在竞技武术的争金夺银上,把它作为高考加分为杠杆,竞技武术的文化底蕴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淡化,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就是一句空话。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对武术动作的演练和领悟,达到由形及神、由表及里的审美意识,提高自身的生活文化境界;通过对武术的内外兼修的学习,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的结合,尤其重视运气、营气,对大学生的情感调节和心理健康具有特殊作用;通过对武术技击动作的演练体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应变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武术文化,能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四、结语

大学是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完善人格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武术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诸多特点,在熏陶大学生素质提高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价值。通过对武术文化功能的深入研究,我们能更好的利用其服务于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1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1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渐露端倪,近几年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从2003年至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加量超50万,而每年毕业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70%左右,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未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10万,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似乎已很难避免。尤其是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

目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遇到三难,即落实用人单位难、专业对口难、正式上岗难。最近几年对外公布的初次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75%之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影响到高校稳定、社会和谐和人力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等,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有识之士的更多关注。

2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就业问题的缩影,很多国家都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中国目前这个问题比较严重。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为了尽量满足更多人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创造不了如此多的就业机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需求。

2.1大学生就业遇上严峻的“大环境”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就业状况。导致就业难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扩大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1]大学生就业难处于“两难”境遇: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地区和单位不要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及乡镇长期招收不到应届大学毕业生。二是国家就业制度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很完善。用人指标、户口、档案等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放弃既有机会,用人单位招不到人。三是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超饱和。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然因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绝对减少,大学培养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等,使他们在求职择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2.2大学生就业面临困惑的“小环境”

从“小环境”看,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等,专业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失衡。同时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很多单位在通过与学生面试中反映,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再次,很多高校连续扩招后,教师工作量加大,整天忙于应付事务性的工作,没有时间补充新知识,缺乏职业生涯指导的专业研究。[2]另一方面,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盲目提高用人标准,条件要求也愈加苛刻,文凭已经不再是走向理想职业的唯一“通行证”,除了崇尚高学历,要求毕业生具有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多数应届毕业生往往不能够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为许多用人单位所“嫌弃”,不少招聘单位的广告明确地写明“只限男性”或“男士优先”,性别上存在歧视。再者,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很多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而社会对“80后”这一代评价褒贬不一,用人单位认为“80后”大学生员工普遍存在着散漫、忠诚度低、责任心弱等缺点,使用人单位招聘时有所顾忌。

2.3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一方面,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等等;另一方面,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只把目标锁定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上。择业期望值普遍偏高,不肯放下架子,缺乏脚踏实地从基层开始干起的精神。二是自身素质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较大,部分毕业生“心比天高”,过高估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但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较差,缺乏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3]。三是缺乏创业意识。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制约了大学生成功就业,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等”、“靠”、“要”等思想,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在面对当今市场巨大的创业平台,高校毕业生宁愿成为现有就业市场廉价的替代者与竞争者,也不愿意实现对自我的突破,不愿意走上创业之路。

3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多管齐下,优化大学生的就业“大环境”和“小环境”

政府及社会应对大学生择业就业难应有所作为。第一,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强吸纳能力,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第二,应扩大毕业生入伍、研究生招生比例,这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为未来国家竞争力储备力量。第三,鼓励经济相对优越的毕业生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第四,鼓励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第五,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取消落户限制。第六,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用人单位要放低门槛,寻求真正可用之才。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在目前毕业生数量庞大的情况下,把录用人才的门槛抬得过高,本来是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岗位,却要聘用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用人标准虚高,使得相当一部分人难找到工作,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因此,要动员用人单位改变用人观念,多注重高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而不要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民企、私企单位,为规避缴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责任,不与就业者签订劳动合同,侵犯了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自己公共形象,进而造成大学生不愿意到这些单位就业,人为地促成了“就业难”。

高等院校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高校应根据整个经济环境来预测未来的人才需求状况,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的专业和规模。在课堂教学方面,高校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把从片面注重专业知识教育转移到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轨道上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水平。从学生入学时起,高校就应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职业课程的指导,逐步进行职业规划,并在大三、大四加大指导力度。

家庭要承担起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责任。首先,随时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注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知道自己孩子的不足,并能及时给予指导,使孩子少走弯路,更快成长。其次,督促孩子毕业后尽快成功就业。再次,不要强求学生绝对专业对口就业。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学生喜欢,只要学生肯努力,不管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都能干出一番事业。最后,家长要转变就业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流动越来越普遍,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整个社会充满了竞争,现在没有一包到底的“铁饭碗”,单位都实行合同制。毕业生要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

3.2努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

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一方面,大学生不能总是盯着“热门”职业。随着社会的变迁,旧的行业在不断消失,新的行业也不断产生。过去被人视为“低贱”的工作,反而更能锻炼人的本领,发挥个人的潜力。另一方面,树立多元化就业观,不能等到毕业时才决定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有的学生只是在找不到工作后才想到去考研,或是考研失败后转而去找工作,这些都是漫无目标的行为。只有早做准备,在大学期间才能形成一个明确的择业目标,才能够在毕业时不会感到迷茫。要强化机遇意识,牢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大学生在校期间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的根本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毕业时就业核心力低,不能达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应成为“T”型人才,“竖”代表专业基础知识,而“横”则要求大学生通览各方面的知识。

大学毕业生强化创业意识。大学生应努力培养创业意识,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改善目前就业难的局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毕业生创业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减轻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随着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大学生创业不但可以改善毕业生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可以为社会上其他的待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达到创业带动就业的理想境界。然而创业带动就业需要来自社会、高校、学生个人几方面的努力才能完成。社会应该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制度;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生个人应该具有勇于拼搏、大胆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穆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择业与就业,2008(4).

[2]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1):10-14.

[3]邵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14-15.

[4]陈永昌.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路和对策[J].北方经贸,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