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技术

新技术

时间:2022-11-27 03:14:26

新技术

新技术范文1

在《展望2030:美国未来技术革命战略》研究报告中,大西洋理事会详细分析了美国即将迎来的诸多新兴技术革命。报告认为,能源、智能城市与制造业将是三大最有潜力的新兴技术领域,不过,美国不仅没有为新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做作准备,也没有为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获取收益作好准备。

页岩气技术带来严峻挑战

在能源领域中,近年来发源于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早已成为官方与媒体热议的话题。这一轮来势汹汹的能源革命可能为美国实现制造业振兴、提升在国际能源市场地位乃至改变全球能源格局创造不可多得的机遇。

然而在带来好处的同时,页岩气革命也使美国面临严峻挑战。对水力压裂技术的大量使用可能引起甲烷泄漏、水资源污染、小规模地震等环境问题的担忧大量存在。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纽约州、科罗拉多州、加利福尼亚州等地区及许多欧洲盟国都禁止使用水力压裂技术。

大西洋理事会报告认为,这种潜在的担忧因素如果不能得到快速解决就会削弱页岩气革命,乃至威胁美国重要的安全利益。报告指出,美国应成立一个囊括科学家与工程师、能源企业、各州监管机构以及环境组织的跨党派全国委员会,为实现风险最小化、协调相关法规提出建议。

除页岩气革命浪潮之外,美国传统电网的发展也迎来新机遇。报告认为,建立完善的智能电网将成为美国未来政策的优先关注点。然而,美国电力基础设施升级换代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联邦、各州、自治市政府在公共与私营领域开展长期合作。到2030年,美国或许只能建立起州级与地区性的智能电网,形成覆盖全国的智能电网的可能性不大。在可预见的将来,页岩气革命仍将是能源领域出现的最具突破性的技术革命。

“如何避免城市化变成噩梦”

当前,城市面临着人口激增与资源有限的尖锐矛盾。在此情形下,“智能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其核心观念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改善城市运作方式,通过加强数据收集、信息交换与自动化应用来提高经济生产率和居民生活质量,并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

报告建议美国通过创设一套符合世界级能源与水资源能效标准的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加快对上述智能技术的采用。与此同时,将这些城市技术出售给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

“在建设智能城市方面,美国面对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避免因未能及时有效解决城市问题而导致城市化变成一场噩梦。”大西洋理事会在报告中说,这需要具有确认、采用并推广最有前景的城市新兴技术的能力。

然而,新兴城市技术本身也具有负面风险。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组织上来说,要在实际生活中有效搜集、管理并确保巨量信息的安全,都面临障碍。即使顺利实现这一点,信息的高度汇集还可能引发数据安全问题,新技术的使用也可能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导致新的社会问题。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致命冲击

3D打印、合成生物学……一大批新技术让人惊呼“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其区别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突出之处在于,它不仅是不同方式的材料结合,更实现了数字信息与物品的相互转换,颠覆了原有的社会生产模式。

3D打印技术就是突出代表之一。计算机辅助设计、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新材料的出现,降低了3D打印的成本,也使这种“平台技术”的用途更加广泛。人体器官、飞机机翼甚至月球和火星上的基地都将能被快速“打印”出来。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将带来巨大的变化。如果能围绕3D打印技术创办新企业,建一个3D打印设施的成本可能大大低于1万美元,而建立一个传统工厂可能需数百万美元投资。3D打印将能帮助发展中国家跃过一些制造业,在不需要建立大型生产设施的情况下享受先进制造带来的好处。

“前途非常大,潜在危险也最大。”报告这样评价另一项新技术――合成生物学。该技术希望用化学合成的DNA构建新生物系统或具有新特性与增强特性的生物。

如果实现,人们将能像用计算机编程一样编DNA,通过生物学改造,为生物燃料、水净化、纺织品、新药物和疫苗以及食物来源“造出”新生物。

这种数字化DNA信息可在互联网上传输并创造生物。举例来说,如果在火星上发现新生物,只要对其DNA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传回地球,就能在地球上“复活”该生物;未来人类如果移居火星,挽救生命的药物则可以通过制作成的数字文件传出,并在火星实现“即时制造”。

新技术范文2

目前生物制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1.1肿瘤在全世界肿瘤死亡率居首位,美国每年诊断为肿瘤的患者为100万,死于肿瘤者达54.7万。用于肿瘤的治疗费用1020亿美元。肿瘤是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仍用早期诊断、放疗、化疗等综合手段治疗。今后10年抗肿瘤生物药物会急剧增加。如应用基因工程抗体抑制肿瘤,应用导向IL-2受体的融合毒素治疗CTCL肿瘤,应用基因治疗法治疗肿瘤(如应用γ-干扰素基因治疗骨髓瘤)。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抑制肿瘤血管生长,阻止肿瘤生长与转移。这类抑制剂有可能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已有3种化合物进入临床试验。

1.2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脑中风及脊椎外伤的生物技术药物治疗,胰岛素生长因子rhIGF-1已进入Ⅲ期临床。神经生长因子(NGF)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用于治疗末稍神经炎,肌萎缩硬化症,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美国每年有中风患者60万,死于中风的人数达15万。中风症的有效防治药物不多,尤其是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少,Cerestal已证明对中风患者的脑力能有明显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Genentech的溶栓活性酶(Activase重组tPA)用于中风患者治疗,可以消除症状30%。

1.3自身免疫性疾病许多炎症由自身免疫缺陷引起,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于4000万,每年医疗费达上千亿美元,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攻克这类疾病。

1.4冠心病美国有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每年治疗费用高于1170亿美元。今后10年,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增长点。Centocor′s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冠心病的心绞痛和恢复心脏功能取得成功,这标志着一种新型冠心病治疗药物的延生。

基因组科学的建立与基因操作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基因治疗与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化成为可能,正在达到未来治疗学的新高度。转基因技术用于构造转基因植物和转基因动物,已逐渐进入产业阶段,用转基因绵羊生产蛋白酶抑制剂ATT,用于治疗肺气肿和囊性纤维变性,已进入Ⅱ,Ⅲ期临床。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转基因动、植物将成为未来制药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发展领域。

2生物制药发展分析

未来生物技术将对当代重大疾病治疗剂创造更多的有效药物,并在所有前沿性的医学领域形成新领域。

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例如微机电系统、材料科学、图像处理、传感器和信息技术等。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

除了遗传学之外,生物技术还可以继续改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疗法。这些新疗法可以封锁病原体进入人体并进行传播的能力,使病原体变得更加脆弱并且使人的免疫功能对新的病原体作出反应。这些方法可以克服病原体对抗生素的耐受性越来越强的不良趋势,对感染形成新的攻势。

除了解决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之外,人们正在开发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例如,正在开发之中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用于治疗成瘾问题。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瘾君子的状况,而且对于解决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具有重大影响。

各种新技术的出现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计算机模拟和分子图像处理技术(例如原子力显微镜、质量分光仪和扫描探测显微镜)相结合可以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药物研究和药物设计的得力工具。药物与使用该药物的生物系统相互作用的模拟在理解药效和药物安全方面会成为越来越有用的工具。例如,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药物审批的过程中利用DennisNoble的虚拟心脏模拟系统了解心脏药物的机理和临床试验观测结果的意义。这种方法到2015年可能会成为心脏等系统临床药物试验的主流方法,而复杂系统(例如大脑)的药物临床试验需要对这些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药物的研究开发成本目前已经高到难以为继的程度,每种药物投放市场前的平均成本大约为6亿美元。这样高的成本会迫使医药工业对技术的进步进行巨大的投资,以增强医药工业的长期生存能力。综合利用遗传图谱、基于表现型的定制药物开发、化学模拟程序和工程程序以及药物试验模拟等技术已经使药物开发从尝试型方法转变为定制型开发,即根据服药群体对药物反应的深入了解会设计、试验和使用新的药物。这种方法还可以挽救过去在临床试验中被少数患者排斥但有可能被多数患者接受的药物。这种方法可以改善成功率、降低试验成本、为适用范围较窄的药物开辟新的市场、使药物更加适合适用对症群体的需要。如果这种技术趋于成熟,可以对制药工业和健康保险业产生重大影响。

新技术范文3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技术创新 风险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经济模式急需调整等问题。企业是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经济模式转变的重要载体,而高新技术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强国家竞争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肩负技术创新的重任,是高新技术研发的主力军。然而,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技术创新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投放市场。因此技术创新活动的失败率很高,据美国的经验,高新技术创新失败率一般为70%,完全失败率达20%--30%,成功率只有20%。因此识别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对风险进行准确的测量和评价,并取有效的措施减小风险造成的损失,是高新技术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技术创新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本身的难度与复杂性、创新者自身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技术创新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我国一些学者对技术创新风险有不同的理解,如谢科范、吴涛等认为,技术创新风险,是指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项目的难度与复杂性,以及创新者自身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技术创新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袁泽沛和王琼则认为技术创新风险是指在技术创新中由于对外部环境因素估计不足或无法适应,或对技术创新过程难以有效控制而造成技术创新活动失败的可能性。不管哪种观点都非常注重企业外部风险及企业内部控制,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包括外部风险及企业内部风险,具体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生产风险和管理风险等。

一、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企业技术创新中不可避免的风险因素之一。以创新为原动力的高新术企业以先进的技术为其核心竞争力,然而由于各种内部和外部原因导致技术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创新的失败。技术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先进性

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企业在研发一项新技术时也许这项技术还是先进的,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研发和创新之后,也许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更好的更为先进的技术,而原有的创新技术在市场上就不再具有竞争力了。企业投入的研发成本也很难再收回。

(二)技术成熟度

一项创新技术能否按预期的目标实现无法确定,技术从研发到实现产品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对技术成熟的预期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些设想和发明最初看来好像是可行的,然而一旦实施就会发现许多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而整个设想和发明都要随着改动。而一些企业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实力,导致创新活动半途而废。

(三)技术开发难度

一些大型的创新技术,投资大,周期长,经济效益难以预见。一旦失败,将对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对于中小企业,选择开发难度大的技术项目,无疑是冒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失败,企业直接面临倒闭的命运。而对于一些大企业,选择苑⒛讯却蟮募际跸钅恳嘁慎重。一旦失败,对其也是巨大的损失。

二、管理风险

技术创新的管理风险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于生产系统中的有关因素及其变化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创新失败的可能性。

(一)管理者素质

“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者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企业作为一个创新团队,其创新过程中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对团队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沟通。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会降低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不合格的管理者会导致错误的决策,降低企业的效率,引发矛盾冲突,使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无法顺利开展。由此可知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这也是企业的又一风险因素。

(二)技术人员能力

高新技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莫过于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人员。技术人员的能力及技术人员流失都会增加企业的风险。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持续的团队活动,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关系到创新的成败。而技术人员个人资质不同,其研发能力有强有弱。这会导致整个团队研发的失败。另外,许多科研人员由于得不到理想的待遇而辞职,使高新技术企业面临人才流失的风险,而流失的技术人员如果到同类企业就职很可能会将原有公司的信息泄露,这些都是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三)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风险可分为企业内部组织协调风险和企业之间组织协调风险。发展壮大中的企业,由于职能部门、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需要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保证企业日常经营的顺利进行。然而企业的组织协调能力与企业的发展不一定同步,这将会导致组织管理滞后,控制不当、资源分配不科学等一些列问题,进而造成风险。另外,联合其他企业一起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常用的创新方式之一。对于合作创新的项目,往往涉及到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组织协调能力就尤为重要。没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会导致合作的两个或者多个企业之间的信息传达、沟通、资源分配出现问题,会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许多不便,而使技术创新风险增大。

三、财务风险

技术创新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资金不能及时供应而导致技术创新活动在某一环节中断的可能性。

(一)技术创新资金不足

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且每个环节都要保证资金的及时供应,才能使创新活动顺利进行。销售收入是企业技术资金投入的主要来源,销售收入状况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的成败,造成技术创新风险。如果企业销售收入不足,或是销售收入不稳定,会导致研发资金投入不充足、不及时,从而导致创新活动中断甚至企业创新失败。盈利能力则是企业持续不断投入研发资金的保证。企业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状况是根据其盈利能力调整的。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会造成企业负债率高、资不抵债,从而影响到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资金供应不足,创新所需资金得不到满足,导致技术创新停滞或失败;另一方面包括资金供给不及时,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非预见性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供给,从而导致创新项目的夭折。

(二)融资渠道不畅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企业往往无法全部靠自有资金,融资就成为企业投资的重要来源。企业融资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创建初期,达不到上市要求;而对于发展到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国家对申请十市的公司限制条件较多,导致企业上市较繁琐。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固定资产较少,商业银行等信贷机构认为其风险过高而很少贷款,即使贷款要求得到允许也多为短期贷款,缺乏长期资金的支持。国家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也提供了一些资金支持,然而其资金支持非常有限。据统计我国企业得到的资金支助不足15%。这些问题都会造成企业的风险。

四、市场风险

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是指由于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或变化而未被市场充分有效接受的可能性。产生市场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

(一)产品市场生命周期

现代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从投放市场到衰退的周期己经大大缩短,投入大量资金研发的新产品还未问世,也许就已经落后了。这对发展中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很大的风险。

(二)产品市场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是指产品符合市场要求的程度。没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是失败的产品。没有竞争力的企业是失败的企业。纵观国内外企业发展,许多行业领先者由于失去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而导致企业失败。

(三)消费者需求变动

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盈利。无法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技术创新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消费者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确定的,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企业如果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动,就会失去消费者的青睐,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许多企业因为错误估计消费者需求的变动而破产。

五、环境风险

技术创新的环境风险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外部的社会、政治、法律、政策及经济的变化会造成企业创新的失败。

(一)法律政策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要考虑是否符合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政策等条件变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对某些产业进行限制可能会导致原有的工艺、设备、生产技术无法继续使用,从而造成企业技术创新风险。

(二)经济发展态势

国家经济形势及其发展态势的好坏、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的高低、经济周期的繁荣与萧条阶段属性均对创新活动的风险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当国家的经济发展处于繁荣时期、经济形势和发展态势都很好时,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必将达到较高的水平,经济也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此时创新活动的频率和成功的概率都将得到提升。

(三)竞争对手

新技术范文4

关键词:新技术;新材料;工程技术管理

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需要有更多新型施工工艺和建筑材料作为促进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运用在工程建设中的新技术新材料融合了更多新科技,与传统的建筑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相比,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更为有利。文章主要对新技术新材料在工程防水施工、外墙节能施工以及屋面保温节能施工等方面的运用进行分析。

1防水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分析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建筑工程防水材料多样化的发展,也提高了对防水工程施工技术的要求。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防水材料和施工技术的正确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在接触防水工程时,需要了解防水材料的基本类型,这是防水工程的最基本的工作。在当前的很多工程建设中会运用到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防水施工技术,它是保证建筑物免受雨水侵蚀或自来水、地下水渗透的基本介质。运用该施工技术时,需要分别涂抹塔楼屋面以及裙楼屋面,待之前涂布的涂料干燥之后再进行下一次涂抹。保持铺设处于垂直方向,最上面的图层厚度大于1mm。另外对涂膜防水层多涂几遍防水涂料,避免出现堆积或者流淌现象;为了能避免抹灰层出现开裂现象,外墙防水施工需要采用加气砼砖墙。加气砼栓墙在抹灰之前需要用钢丝网悬挂在不同材料之间,然后再处理基面。在进行基面处理时需要用20%水泥和25%108胶水混合配置成浆体进行涂刷,接着进行抹灰层施工。要注意在进行砌筑的时候,不能使用含水饱和砖或者干砖,也不能出现随便浇砌的现象。在防水层施工过程中,应该采用二液防污型的污染氟涂料,于找平层用十字交叉的刷法进行厚度为4mm的二道涂刷。在施工完成之后需要及时采取洒水养护措施。面对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掌握目前市场上各种类型的建筑防水材料类型的特点,并了解各式各样的防水材料的施工工艺,对于保证建筑物防水工程具有重大意义。

2屋面保温节能技术与材料分析

当前,建筑工程中进行屋面保温,需要在屋顶设置保温层,主要是为了建筑物内部在冬天的温度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这也是建筑节能的体现和要求。拓展型屋顶绿化在中国是屋顶绿化的一个新理念。主要是对土地使用的一种补偿,提高空气质量,通过保存雨水减轻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压力,节约能量并美化丑陋的灰黑色屋顶。一般情况下,屋面节能主要是将较低容量、较小导热系数和较低吸水率,而较强保温效果的材料作用于屋面板与防水层之间。在进行屋面保温隔热材料施工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产品的使用技术规范进行操作,把控好材料导热系数、容量、外观以及吸水率等各方面的参数。同时要注意做好防潮防水储存,在施工过程中做好严格配比和施工操作。屋面绿化即是在屋面进行花草树木的种植,以此降低建筑降低室温气体以及能耗的排放量。拓展型屋顶绿化非常轻,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6cm的种植土层已经足够。重量范围在60~150kg/m3。这是一种有效的节能绿化措施,一方面能满足建筑景观需求;另一方面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屋顶绿化可以对屋顶的荷载承载力、建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以便于能更好的满足屋顶疏水板轻巧、安装简便、易搬运和稳定等屋顶绿化需求;而倒置式屋面能颠倒传统屋面构造中的防水层和保温层,在防水层之上放置保温层。

3外墙节能技术和材料分析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对于我国市场需求庞大,节约能源的问题必须重视,在建设施工工程中,资源的节约问题也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外墙保温技术发展迅速,是节能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与材料的革新是密不可分。必须以发展新型节能材料为前提,才能有足够的保温绝热材料做基础。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墙体保温施工是外墙节能的主要施工技术,在墙体节能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及时进行墙体保温系统施工。无机材料相间复合而成的保温墙体是当前较为典型的墙体,该类墙体除了具备传统的承重及隔音效果之外,还具有保温隔热的作用。而轻集料混凝土空心砌砖技术与内外填充轻集料混凝土多孔砖填充墙体技术是外墙保温技术的两种主要技术,具有节能、降低自重和节材等优点,其传热系数在1.04W/m2•K。可外挂60mm厚eps聚苯乙烯泡沫板薄抹灰层是外墙保温常用系统,具有较高的保温效率,能降低采暖空调费用,具有较好的室内热稳定性,结构墙体温度湿度都不会有太大变化,使用寿命较长。仿石复合涂料能降低保温墙面外饰面重量,饰面厚度经过多道工序处理,比一般的涂料要厚9倍左右,有良好外防水功能。仿石材料相较于纯石材而言,具有价格低、易于控制质量、便于操作、质感强烈等特点,也具有较强节能性。保温材料仅是保温体系的一个组成材料而已,研究墙体的节能技术方案必须从系统的角度考虑所有组成部分的性能和适配性,保温材料只是一个外墙体保温系统的组成部分,材料本身的好坏不代表系统的优缺性。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出现在建筑工程中。建筑工程领域要将科技成果得到转化运用,快速提高工程技术含量,是建筑工程企业技术得到进步,提高建筑技术整体水平,必须要依靠科技力量。

4结束语

现代工程建设大力提倡技能环保型施工,在现代人类建筑生产过程中,节能工程能有效促进生产的进步和发展。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能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如期完成,需要在整个建筑工程中运用大量新技术新材料,以此提高建筑企业得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维维.建筑装饰新技术新工艺及施工要点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6,(6):56.

[2]梁雯娟.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6,(36):105.

[3]李阳.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中外建筑,2015,(6):190-191.

新技术范文5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新药

澳大利亚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新药。这种名为“FT-11”的新药并不会彻底治愈糖尿病这种慢性疾病,但是会对其引发的一些与肾脏、心脏、肝脏和肺有关的并发症起到预防和延缓的作用,从而帮助糖尿病患者脱离透析治疗。

新型仿生晶状体

英国研制一种新型仿生晶状体。仿生晶状体植入眼部手术需半小时,手术后患者老年时不会患白内障。研制中的高弹性仿生晶状体工作原理为,眼部肌肉将仿生晶状体挤压为合适形状,使人在看远处或近处时眼球聚焦点都能准确落在视网膜上。

全球首颗“三维心”问世

据英国媒体报道,全球首颗电脑三维心脏近日揭开面纱。英国医学研究人员说,这颗心脏模型有望为心脏手术带来变革。“三维心”和人类心脏一模一样,连瓣膜和脉管都完全复制,真实到甚至可以接受“手术”。医生可在电脑上切开它,观察其内部构造和血液流动。此外,“三维心”还能“复制”心血管动脉堵塞等心脏病,供医学院学生或实习医生学习和研究手术治疗方案。

超级疫苗

英国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一种超级流感疫苗,它只需接种一次,就能保护人体终身免受各种类型流感病毒的侵袭。新研制的疫苗将能对所有流感病毒产生作用。这种流感疫苗将把基质蛋白和白接种入人体,“吸引”免疫系统注意。这些病毒蛋白质侵袭细胞开始繁殖后,人体T细胞将学会识别病毒,把它们杀死。下次再遭遇这类蛋白质,T细胞就能轻车熟路地充当“杀手”。

超声波医用绷带

美国公司最近研制出一种超声波医用绷带。将这种绷带定位在靠近伤口处,其发出的超声波脉冲能促进多种伤口愈合。这种超声波绷带由底层、粘合层和转换材料三部分构成,含有转换材料的粘合层可使绷带粘附于伤口处或伤口附近的皮肤上,以将声能转移到伤口上来促进伤口愈合。这种超声波绷带使用后即可丢弃。

电 子

神经传导手机

世界第一款神经传导手机近日在郴州一家科技公司下线。这款手机采用的神经导音技术填补了世界空白。该手机利用人体骨骼和神经传导系统传音,具有神奇的功能。接听电话时,无论手机放在身体哪个部位,都能听见对方的声音,尤其适用于有听障的消费者。而且,其强大的过滤杂音功能让用户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能实现清晰对话。

美国开发脑电波意念操控技术

美国日前成功试制出了能够用传感器读取用户的脑波并用于手机各种应用的系统。这一系统采取耳机式,由读取脑波的传感器和数字信号处理部分等构成。使用时,系统通过接触用户额头的任意部位来读取α波和β波等脑波,进而大体掌握用户大脑的放松程度和集中程度,同时利用Visualizer将检测到的脑波信息显示在手机画面上,以及利用大脑的集中程度操控游戏和卡通形象等。

靠眨眼操控计算机装置

捷克科学家不久前发明了一种仅靠眨眼即可操控计算机的装置,以帮助那些手脚失去正常功能的残障人士使用电脑。该装置被放在一个小型照相机内,并与照相机一同安装在一副眼镜上,以观测使用者瞳孔的活动。同时,这套装置会将相关信息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屏幕的光标上,这样仅靠眨眼便可代替鼠标操控计算机了。

屏幕与键盘分离的“未来型手机”

日本日前展示了一款屏幕与键盘分离,无需按键即可操作的“未来型手机”样机。“分离手机”外观类似普通翻盖手机,实则用磁石吸附了屏幕与键盘,两部分可轻易分离。该机可将键盘部分放在耳边通话的同时,手握屏幕部分收发邮件。还可将屏幕放在桌上,用键盘作为遥控器欣赏音乐、动画等。

化 工

低反射抗污自洁玻璃涂料

国外最近研究成功了一种涂布纳米涂料。太阳能光伏电池采光玻璃表面采用该纳米涂料,能在光伏电池采光玻璃表面形成一层防护层,此防护层在光线的照射下及雨水的冲刷下能保持其表面的洁净度,最重要的是本纳米材料涂层与采光玻璃结合时不影响玻璃的光学穿透率,一般超白玻璃表面受到油污染后的玻璃光穿透率明显大幅下降至只有约70%,但涂布纳米涂料涂层的超白玻璃能在光的照射下能逐渐提升光穿透率直到如崭新的玻璃一般约95%以上,进而能保持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该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目前市场上一般涂层都会造成光穿透率的下降。

太阳能电池油漆

英国研究人员已开发出一种“太阳能电池油漆”,一旦涂覆到钢板上,就会奇妙地产生大量的、能满足任何需求的能源。这种通过辊涂工艺涂覆在钢板上的油漆是一种液体粘合剂。依据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产生的电力。

日本开发出测定生活用品化学毒性新方法

日本研究人员利用海藻自身发光的特性,开发出一种检测洗涤剂等生活用品所含化学物质毒性的新方法,可使检测时间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新方法利用了外界照射光线被阻断时海藻能自身发光的特性,测定添加含有化学物质的生活用品后海藻的发光情况,分析化学物质多大程度上阻碍海藻发光,进而判断其毒性。虽然海藻发出的光非常微弱,但是研究人员开发的光电倍增管可以捕捉到这样微弱的光线。新方法可将测试时间缩短至24小时以内,费用也仅有以往的约十分之一。

可节省空调耗能新型玻璃贴膜

日本研究人员新开发出一种能保证光线大量通过但同时有效反射热的贴膜,将它贴在窗玻璃上能节省建筑物内的空调耗能。研究人员通过在厚0.1毫米的一种热可塑性塑料表面添加一层0.3微米的薄膜而开发出了新型贴膜,添加的薄膜由氧化硅和氧化钛等材料层叠而成。利用这种薄膜制成的贴膜透过的光线亮度约为阳光的80%,但阳光中的热量被反射一半以上。研究人员说,如果把这种贴膜贴在建筑物的窗玻璃上,建筑物内空调的耗能可节省20%至30%。

机 械

燃料电池机器人

最近,世界上第一款由燃料电池提供动力的机器人问世。这款机器人高50厘米、重4.2公斤并带一个内置氢罐。为该机器人提供动力的燃料电池不仅易于更换,而且环保。它是通过氢和氧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电,在这个过程中惟一的副产品只有水。与此相比,传统电池需要数小时的时间充电,这种装在电池盒里的燃料电池更换起来则十分方便。

会骑独轮车的机器人

日本科学家研制出一款新型机器人,名为“村田女孩”。它的“新”就在于可以骑独轮车,这可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办到的事情。“村田女孩”的外形像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身上安装的传感器可帮助它保持平衡并让它完成前进和倒车。由超声波传感器制成的电子眼能够告诉它何时会撞到障碍,大脑随之帮助它改变方向。“村田女孩”体内的一系列陀螺仪均可帮助它保持平衡,即便静止不动时也是如此。这款机器人重5公斤,人们可以通过用于电话和电脑上的蓝牙技术对其进行操控。

定点悬浮式潜水机器人

美国日前设计出一款能悬浮在海里的潜水机器人。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海洋学家、石油公司和海洋考古学家的工作。这一新装置名为“奥德赛4号”,“奥德赛4号”打破了前几代“奥德赛”机器人无法悬浮在某处的局限,它能在最深达6000米的水下活动,并能停留在任何水流中,适时调整自己的位置。同时,它还能行驶到预先设定的任何目的地。“奥德赛4号”不仅能简单地观察一个海底物体,还能像直升机那样,在水下负重工作。现在,利用这一装置可以造访油井、采样并带回到陆地上来。

水下机器人

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自主与遥控混合作业模式水下机器人“北极ARV”,日前在北纬84度北冰洋海域成功完成冰下调查,这是我国水下机器人首次在如此高纬度开展冰下调查工作。“北极ARV”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共同研制开发。它是具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极冰下自主与遥控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是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纺 织

带香味的棉被

日本一家化纤公司生产的香味棉(纤维)制成的棉被盖在人身上后,棉被总是散发出清香,而且经久不衰,最多的可以使香味散发5~7年,可是却用不着洒香水。棉被采用一种特殊纤维材料,它和普通的纤维不同,是一种空心纤维。当然,这种空心的管状纤维用肉眼是很难看清的,但在显微镜下就看得清清楚楚。而且,这种纤维不仅中间是空心的,在纤维管壁上还有许多海绵一样的细小微孔。在制作香味棉被时,就事先在这种中空纤维的空心内灌注香料,然后在纤维的外层包上一层不透气的聚酯聚合物薄膜。纺纱时,先纺成很长的纤维,然后按需要切成一定长度的短纤维,由于短纤维两端有切口,香料就从两端的小切口处慢慢散发出香味来。因为香料只能从切口处发散,香料挥发的速度受到限制,所以香味就能保持很长时间。

一步法纺丝研发成功

一种新型纺丝工艺――聚合熔体直接纺丝(简称“一步法纺丝”),近日由我国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并通过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成果开拓出的连续聚合熔体直纺聚乳酸长丝新技术、新工艺和所开发的聚乳酸长丝及其下游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将给化纤、纺织、服装等行业带来重大变革。

新型睡枕

日前,由北京一家公司研制开发的“小软健康枕”获得了国家三项专利。专家认为,该健康枕的研制问世,改变了传统睡枕的历史,是对传统睡枕的一大突破。该睡枕利用减压回力绵、人体颈椎“23度仰角曲度”和经颅生命磁三大技术,采用独特的蝶形凹槽回波设计,呈现出自然牵引的明显特点,有助于改善脑部、面部供血,自然矫正变形的颈椎,睡眠质量和颈肩头部的舒服度大力提高。

智能机械服

日本一家公司日前推出一款新型高科技机械服,这款机械服可以辅助使用者行走,对失去独立行走能力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新型机械服名为HAL,是混合辅助肢体的缩写,由电脑控制,并安装有感应器,感应器可以阅读大脑信号,通过皮肤指导肢体活动。这套电脑系统重达22磅(约合10公斤),由电池驱动,绑在使用者的腰间,它捕捉到大脑信号后,将其传输给绑在膝盖和腿上的机械支架,在使用者走路时提供帮助。

食 品

生态型橘红心高端大白菜培育成功

日前,优质抗病橘红心大白菜新品种在青岛培育成功。该大白菜新品种由青岛农科院大白菜课题组综合利用国内外优良白菜种质资源,采用深翻土地,即把熟土全部翻出,用豆饼等与深土重新培植土壤,经农科院种子提纯,全生态化无公害培育。据悉,此优质抗病高端大白菜被命名为M168,其胡萝卜素含量为普通白菜4倍以上,维生素C、可溶性糖、粗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普通白菜,长期食用具有保健防病作用。

能在太空吃的方便面

日本一家公司把拉面制成能一口吞下的面球,并在面球表面涂了一层蛋清,因此就算淋上热水,面球也不会变形、散开。这种面球还采用了特殊的包装袋,解决了常温下的保存问题。新技术不仅能用于生产太空食品,还有更广泛的用途,比如为患骨质疏松症和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生产特殊食品。

广东食用植物油检测技术获得突破

日前,广东科研人员经过近三年的刻苦攻关,一举攻克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国际难题,完成食用植物油脂基因检测ISO国际标准研制的全部实验研究工作,其主要科研成果为食用植物油脂中核酸提取纯化技术。该技术主要采用低温差速离心原理分离、去除食用植物油脂中伴随目标核酸存在的蛋白质、磷脂、淀粉和破碎的无效核酸片段等各种水溶性干扰物质,以及利用核酸在电场中迁移的特点,通过电富集纯化装置纯化、浓缩,从而达到纯化的目的。该技术可以稳定、高效地从各种初榨和精炼植物油脂中提取适合PCR等下游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核酸,适用的油脂范围包括大豆油、菜子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棉子油、橄榄油、棕榈油和调和油。

轻 工

太阳能自行车可减缓骑车疲劳

英国发明了一种靠太阳光产生动力驱动的太阳能自行车,这种自行车可以减缓骑车人疲劳并且对环境没有任何破坏,是环保型概念车。这种太阳能自行车外观看起来和普通的自行车没有多大区别;不过在自行车上却载有一个可以接收太阳能的天篷装置。当使用者蹬自行车上的脚踏板后,天篷将会把接收到的太阳光转化成能量储存在自行车电池中,该电池通过放电驱动自行车后轮处的电子发动机,使得自行车行进。

日本开发出防老人摔伤便携气囊

日本一家公司最近展出了一种可随身携带并防止老人摔伤的气囊。这种安全气囊重1.1公斤,内部装有15升压缩气体,行动不便、容易摔倒的老人可将安全气囊折叠起来缚在后腰上。在老人行走时,气囊中的一个电子传感器可以感知他们的移动方向。当电子传感器探测到使用者不慎滑倒、被不平坦的路面绊倒或在楼梯上摔倒时,气囊会在0.1秒内迅速充气膨胀。充气后的气囊大约相当于3个足球大小,会垫在后脑勺、臀部等人体易受伤的部位,提供缓冲保护。

成像能力接近人眼的新设备

日本一家公司通过重新组合感光器件,已开发出接近人眼功能的新型电荷耦合器件(CCD),可用于数码相机。这种新型CCD有助于在强烈明暗对比的情况下拍摄画面,并能够在昏暗光线下遏制画面的噪点。新型CCD的感光组件排列方式是将红、蓝、绿同色的像素以两个以上为组沿倾斜方向布置。在感光度方面,相邻的同色感光组件将作为一个像素感光。这增加了感光面积,可以将感光度提高一倍,分辨率也维持了很高水平。

智能钥匙

日本一家公司的新款手机利用了一家自动车公司研发的“智能钥匙”技术。这项技术可以让车主无须从口袋或手包中掏出车钥匙,就能打开车门,发动汽车。这样的轿车装备有“感官系统”,当车钥匙靠近该车时,车门会自动打开,当车钥匙进入车里时,引擎会自动发动。

建 筑

不翘曲变形的陶瓷窑具

海外一家公司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窑具。该窑具是用于烧制陶瓷商品的一种重要辅助用具。这种窑具的生产方法是用陶瓷纤维和堇青石粉按60:40配比混合,置于搅拌机中加入水,拌和,同时加入丙烯酸有机粘结剂和阳离子凝集剂进行絮凝化处理,使堇青石粘固在陶瓷纤维上,然后将拌成的这种料浆注入底面带金属的模具中,由其下方持续吸浆,使料浆固体分堆积在金属网上,形成湿窑易坯,脱模,叠置干燥,烧制。使用表明,由此制成的窑具如匣钵或棚板,具有良好性能,在其上面放置陶瓷坯体如瓷砖坯,入窑烧成过程中,坯体不会翘曲变形,确保烧成产品的尺寸精度。

超省空间折叠卫浴

英国一位设计师日前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折叠的垂直浴室。这个集成式卫浴被形象地称为“脊椎”,它将马桶、水槽、浴缸和两个淋浴器整合在一起。整个装置的中轴是一根铁柱,里面囊括了所有的管道系统。当你需要使用哪个部分的时候,只需将它轻轻推出来即可。

新技术范文6

关键词: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创新理论

一、技术创新理论的起源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都对技术进步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国家的富裕在于分工,而分工之所以有助于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有助于某些机械的发明,这些发明将减少生产中劳动的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某些机械的发明”的论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技术创新”的含义。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他关于“没有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资产阶级是不可能产生的”这一结论充分体现了这一点[1]。

技术创新理论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一些学者对占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不满[2]。其发展是从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无视技术创新和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弊端进行批评开始的。尽管亚当·斯密和卡尔·马克思等重要经济学家都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都没有对其进行系统论述,而熊彼特将创新作为其一生经济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最终使创新得到了其在经济分析中本来应有的地位。

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创新理论”以后,又于1939年和1942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周期》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部专著,对创新理论加以补充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体系。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提出“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对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它包括五种类型: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采取一种新的组织方式[3]。

熊彼特对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熊彼特的分析结果相对于他所研究问题的层次和内容而言是合理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没有摆脱对均衡状态的依赖;撇开了生产关系;未能以大量实证经验为基础,没有统计分析;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新的独立变量来考察其对经济增长以至社会变迁的影响作用,但是却把与企业紧密相关的制度视为给定的外部条件,使创新游离在制度层面之外;忽略了创新在扩散过程中的改进和发展,也忽略了渐进和组织创新的重要性等等。尽管存在很多局限性,但它毕竟为技术创新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其后的经济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线索。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之后,由于受到同时期的“凯恩斯革命”的理论影响,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长达近20年的高速增长“黄金期”,这一现象已不能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加以简单解释。西方学者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产生了兴趣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而使技术创新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纵观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可以将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分成新古典学派、新熊彼特学派、制度创新学派和国家创新系统学派等四个学派。

二、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

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以索洛(R.Solow)等人为代表,运用了新古典生产函数原理,表明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以及随时间变化的技术创新。他区分出经济增长的两种不同来源:一是由要素数量增加而产生的“增长效应”,二是因要素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水平效应”的经济增长。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述评》一文中,索洛提出了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的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和发展。这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1957年,索洛在其发表的《技术进步与总生产函数》一文中,推算出1909—1949年间美国制造业总产出中约有88%应归功于技术进步,索洛残差[注:“索洛残差”是指经济增长率扣除资本和劳动贡献率之后的余值。]索洛(1957)把这一余值归结为广义技术进步,即是由除资本和劳动之外的其他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又被称为“索洛黑箱”。是技术进步的结果[4]。在继续深入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同时,新古典学派还开展了技术创新中政府干预作用的研究,提出当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供给、需求等方面出现失效时,或技术创新资源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时,政府应当采取金融、税收、法律以及政府采购等间接调控手段,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干预,以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新古典理论仍采用正统经济理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因此也不能反映技术变化和创新处于时时动态的经济现实,没有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中技术和制度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方式。为了尽可能接近并反映现实世界,自然不应该抽象掉对于制度和技术研究至关重要的动态特性,制度与技术经济理论研究必须以演化的、发展的眼光,对制度和技术的动态性及创新、变迁的过程予以特别关注,才能使得该理论在更加科学的方向上得以不断推进和突破。因此,对于一些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如决定企业生产率水平高低的因素是什么,决定企业间生产率差异的因素又是什么,新技术的产生、筛选、扩散过程怎样,仍未能给予充分的回答,这说明新古典理论与现实存在严重脱节。另外,技术创新的新古典学派是将技术创新过程看成一个“黑箱”(blackbox),他们本身并不关心这个黑箱内部的运作,这与将技术创新作为一个过程进行研究,研究“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新熊彼特学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技术创新的新熊彼特学派

新熊彼特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南希·施瓦茨等,他们秉承经济分析的熊彼特传统,强调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主要是将技术创新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重视对“黑箱”内部运作机制的揭示,并在分析这样一个过程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许多著名的技术创新模型[5]。研究的主要问题有:新技术推广、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等等[6]。

曼斯菲尔德对新技术的推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新技术在同一部门内推广的速度和影响其推广的各种经济因素的作用,并建立了新技术推广模式。他提出了四个假定:①完全竞争的市场,新技术不是被垄断的,可以按模仿者的意愿自由选择和使用;②假定专利权对模仿者的影响很小,因而任何企业都可以对某种新技术进行模仿;③假定在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新技术本身不变化,从而不至于因新技术变化而影响模仿率;④假定企业规模的大小差别不至于影响采用新技术[7]。在上述假定的前提下,曼斯菲尔德认为有三个基本因素和四个补充因素影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这三个基本因素为:①模仿比例,模仿比例越高,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就越快;②模仿相对盈利率,相对盈利率越高,推广速度就越快;③采用新技术要求的投资额,在相对盈利率相同情况下,采用新技术要求的投资额越大推广速度就越慢。而四个补充因素具体包括:一是旧设备还可使用的年限,年限越长,推广速度就越慢;二是一定时间内该部门销售量的增长情况,增长越快,推广速度就越快;三是某项新技术首次被某个企业采用的年份与后来被其他企业采用的时间间隔,间隔越长,推广速度就越慢;四是该项新技术初次被采用的时间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阶段,阶段不同,推广速度也不同。

尽管曼斯菲尔德的理论填补了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一个空白技术创新与模仿之间的关系以及二者变动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技术模仿和技术推广的解释,但其理论假设的前提条件与实际相差太大。比如,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状态,而新技术出现的初期一般都处于垄断状态,只是维持时间长短而已,因此模仿者根本无法自由使用,而使用是要付出很大代价和成本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风险;专利权是受法律保护的,企业如要使用也是要付出成本的,因此也会直接影响模仿者的选择;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只有不断地创新与变革才能保持其生命力,所以新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是需要持续不断去完善的,因此也会直接影响模仿比例;企业的规模大小也会直接影响其是否采用新技术,毕竟采用新技术存在很大的风险等等。由此可见,曼斯菲尔德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是有限的。

卡曼、施瓦茨等人从垄断与竞争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把市场竞争强度、企业规模和垄断强度三个因素综合于市场结构之中来考察,探讨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提出了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模型。卡曼、施瓦茨等人认为:竞争越激烈,创新动力就越强;企业规模越大,在技术创新上所开辟的市场就越大;垄断程度越高,控制市场能力就越强,技术创新就越持久。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缺少足以保障技术创新的持久收益所需的控制力量,而且难以筹集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同时也难以开拓技术创新所需的广阔市场,故而难以产生较大的技术创新。而在完全垄断的条件下,垄断企业虽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但由于缺乏竞争对手的威胁,难以激发企业重大的创新动机,所以也不利于引起大的技术创新。因此,最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所谓“中等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6]。

卡曼、施瓦茨的研究成果是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熊彼特是把技术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要素来研究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没有对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等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与阐述。卡曼、施瓦茨的研究层次虽然仍偏重宏观层面,但更深入、更具体,对技术创新原因或动力问题的解释更有说服力。卡曼、施瓦茨的研究虽然揭示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关系的实质,但缺乏对每一种市场结构具体的分析,按照经济学上对市场结构的划分来看,“中等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理解为包括两种市场结构,即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对在这两种市场结构下,技术创新有何不同,以及这两种市场结构比较,哪种市场结构更容易引发技术创新,他们没有作进一步分析阐述。实际上,在寡头垄断市场下,寡头垄断者依靠垄断势力能够获得更多垄断利润,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开辟市场的前景更大,但一旦寡头垄断者之间形成某种默契或现有产品存在高额利润的前景时,就会阻碍技术创新的进行。而在垄断竞争的市场下,企业虽有一定垄断程度,但占有市场份额相对较小,无论在资金、技术力量还是在开辟市场能力等方面,一般达不到寡头垄断企业的实力,因此技术创新的程度相对较低,但一旦有了技术创新,企业就会马上组织生产,抢占市场,获得垄断利润,因此在这种市场结构下,技术创新发生得会更频繁、更活跃。

新熊彼特学派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发展。该学派虽然坚持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传统,但所关注的是不同层次的问题,熊彼特忽略了创新在扩散过程中的改进和发展,而新熊彼特主义者的着眼点则在于创新的机制,包括创新的起源、创新过程、创新的方式等内容。另外,还有一些新熊彼特学派的理论研究,这里没有一一概述,总之,新熊彼特学派通过系统的、科学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初步搭起了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但没有得出更多深层次的理论规律。

四、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

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学派以美国经济学家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斯等人为代表,戴维斯和诺斯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革与美国经济增长》一书中,提出了制度创新理论。他们认为,所谓“制度创新”是指经济的组织形式或经营管理方式的革新。该学派利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的一般静态均衡和比较静态均衡方法,在对技术创新环境进行制度分析后,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设定一种能对个人提供有效刺激的制度,该制度确立一种所有权,即确立支配一定资源的机制,从而使每一活动的社会收益率和私人收益率近乎相等;产权的界定和变化是制度变化的诱因和动力,新技术的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产权制度,以便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使之接近于社会收益水平;一个社会的所有权体系若能明确规定和有效保护每个人的专有权,并通过减少革新的不确定性,促使发明者的活动得到最大的个人收益,则会促进经济增长等。戴维斯和诺斯把制度创新的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一行动集团,即对制度变迁起主要作用的集团;提出有关制度变迁的主要方案;根据制度变迁的原则对方案进行评估和选择;形成推动制度变迁的第二行动集团,即起次要作用的集团;两个集团共同努力去实现制度变迁[8]。

以戴维斯和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把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与制度学派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了制度安排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发展了熊彼特的制度创新思想。但制度创新理论中所说的制度是指具体的政治经济制度,如金融组织、公司制度和工会制度等,而没有包括作为背景的社会政治环境。另外,戴维斯和诺斯的制度创新理论是在“经济人”假设的前提下展开的,所提出的市场规模的变化、生产技术的发展和预期收益的变化等促进制度创新的三要素是外在于制度创新过程的,是一个重要的隐含假定。实际上忽视了市场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本身是制度的函数,即制度安排是决定市场规模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另外,对于制度的研究,制度创新学派坚持局部均衡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越来越向新古典范式靠拢(如契约理论),而且由于作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交易成本和产权都是很模糊的概念,使得经验实证方法很难运用。

五、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

技术创新的国家创新系统学派以英国学者克里斯托夫·弗里曼、美国学者理查德·纳尔逊等人为代表,该学派认为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功劳,也不是企业的孤立行为,而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4]。国家创新系统是参与和影响创新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效率的行为主体、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的综合体系,在这个系统中,企业和其他组织等创新主体通过国家制度的安排及其相互作用,推动知识的创新、引进、扩散和应用,使整个国家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

20世纪80年代弗里曼在考察日本企业时发现,日本的创新活动无处不在,创新者包括工人、管理者、政府等。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辅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只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使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工业化大国。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国家在推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的追赶和跨越,必须将技术创新与政府职能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创新系统。由此,弗里曼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一书中提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即前者包括国民经济中所涉及引入和扩散新产品、新过程和新系统的所有机构,而后者则是与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机构。

纳尔逊以美国为例,分析国家支持技术进步的一般制度结构。他在1993年出版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书中指出,现代国家的创新系统在制度上相当复杂,既包括各种制度因素和技术行为因素,也包括致力于公共技术知识研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中负责投资和规划等的机构。纳尔逊强调技术变革的必要性和制度结构的适应性,认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因此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制度安排应当具有弹性,发展战略应该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

弗里曼和纳尔逊的研究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人们认识到国家创新体系在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上的重要作用,尤其可以更好地指导政府如何通过制定计划和颁布政策,来引导和激励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加快科技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和应用。但弗里曼和纳尔逊的研究是集中在对一国创新体系结构中各组成部分效率和结合的研究,没有对各国创新体系的比较研究。因此对不同国家支持技术创新的组织和机制,国家之间的异同和这些异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差别能在何种程度上以什么方式来解释各国不同的经济绩效等问题没有深入的研究。

六、结语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没有对技术创新进行系统和明确的阐述,熊彼特开拓性地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为后续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古典学派研究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度问题,但仍把技术创新作为外生变量进行研究,因此对一些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仍未能给予充分的回答。新熊彼特学派对技术推广与扩散、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由于其假设的前提条件与实际相差较大,因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释有限。制度创新学派阐述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但所研究的制度是具体的制度,忽视了市场规模扩大和技术进步本身是制度的函数这一现实,研究方法仍采用传统的局部均衡和比较静态分析,因此经验和实证方法很难运用。国家创新系统学派认为技术创新是由国家创新系统推动的,国家创新理论体系的提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创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战略性地位,但仅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没有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对创新生成和运作机理的影响,没有构建一个完整的自主创新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毛凯军.技术创新:理论回顾与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55-59.

[3]彭纪生,刘伯军.技术创新理论探源及本质界定[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2):101-103.

[4]李永波,朱方明.企业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3):188-191.

[5]余志良,谢洪明.技术创新政策理论的研究评述[J].科学管理研究,2003,21(6):32-37.

[6]叶明.技术创新理论的由来与发展[J].软科学,1990(3):7-10.

新技术范文7

【关键词】消防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是在基础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及灾害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涉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学管理,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密切相关。消防技术创新就是要在火灾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消防新技术研发。在当前消防安全保障日益依赖科学技术与设备的智能化、信息化时代, 技术创新与对新技术、设备的应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防控火灾的主导方向与手段。

消防技术创新的现状

技术创新市场应用前景广阔

由于我国消防技术创新事业起步晚,消防技术商业化进程发展缓慢,而社会发展对消防安全技术保障的需求紧迫,消防技术创新与应用形成较大发展空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效应的带动,国际消防技术的交流与技术创新的信息沟通更为便捷,一些停滞的领域逐渐启动,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促使消防厂家不得不在技术创新方面作更多的投入,并自行加强与具有创新职能的机构的横向联合,这些都使得技术创新日趋活跃起来。

技术创新水平整体滞后

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消防技术创新目前仍处在较低水平阶段,从事技术创新的专业机构少、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少、创新成果少的情况,不少研究单位重视对国外创新成果的消化吸收,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总量不大,有些方面还是空白。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赋予公安消防机构抢险救援的任务后,面对形形的救援现场,很多时候救援者感到棘手的还是技术手段的落后和装备的欠缺。

技术创新人才培育机制不完善

很多人在接触消防工作以前对消防职业体制与技术知之甚少,无法志愿加入。消防院校着重点是培养消防指挥与管理型人才,消防技术创新仅依靠为数不多的消防科研机构、院校和不以之为重点的消防企业来完成,这种情况对消防技术创新人才的成长十分不利,难以形成系统性人才培育机制。

消防救援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重视不足

以消防救援过程中的空气污染为例,随着人们对消防工作的重视,大部分建筑在建设过程中都使用了丁阻燃剂,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建筑的抗燃性。当前,建筑中广泛使用的阻燃剂主要是阻燃效果较好的卤系阻燃剂,但是其在建筑发生火灾的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致癌气体,对周围环境及人体形成二次污染。另外,在消防救援过程中使用的氯代烷气体灭火器,诸如1301、1211等,对地球大气臭氧层造成了重要影响。因此,在消防技术创新过程中可以以绿色消防理念作为其创新点。

消防技术创新的重点方向

1、防火隔热技术的创新

火灾被引发的火源大多是明火、高温等热源, 因此提高材料的耐火性能与控制、减少热量产生与积聚是防火的首选措施,如应用纳米技术可以生产出阻燃聚合物P层状无机物纳米复合材料等系列阻燃新产品,对众多类型的阻燃剂可进行超细化和表面处理。控制热源方面推广使用Led 光源灯、开发溶剂油、导热油等,改进以高温高热、采光采暖的各类产品。

2、防爆抑爆安全技术的创新

爆炸是火灾的一种极端状态,要像消防水源保障一样,同时以几种可靠的措施应对意外情况, 从监控、探测、警报、物料紧急切断、堵漏以及环保等多方面全程实施防控,技防是防爆抑爆的关键。如在所有液态、气态危险物料储存场所均强制设置针对性的应急堵漏设施。此外从长远看,在危险物品泄漏等险情随时有可能发生爆炸事故的极度危险环境中,现场处置理应研制危险作业机器人去完成。

3、消防水源保障措施的创新

消防水源是一般火灾现场处置的底线保障资源,除在相关规范中作出强制性要求外, 还应通过关键性技术手段使其得到可靠的实际保证。

(1) 研制低压报警装置。很多建筑消防水源被擅自关闭或水压不足, 构成严重火灾隐患。研发使用低于设定压力自动报警且用户不可自行关闭的装置,使水源始终得以保证。

(2) 研发无需取水平台的取水设施。供农村以及偏远居住区方便使用天然水源。

4、火灾早期防控系统的创新

多数重大恶性火灾事故都有着发现不及时的教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类型已实现多样化,但由于环境影响等原因运行不够稳定,故障率较高,还应在技术方面加以突破。很多系统在使用中疏于维护而失灵或被人为关闭,GB 50440-2007《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已经颁布施行, 应加快实施进度并切实落实技术保证措施。

5、灭火装备的创新

当前的灭火条件仍有很多方面亟需加强和改善。如开发火灾发生场所消防定位系统,消防车辆应装备导航装置,避免消防车在赶赴火场途中出错。灾害现场人员救助以及消防员自身防护领域技术创新尚有大量空白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手段去填补。

(1) 开发“氮系”灭火剂。氮气是大气的主要组分,且是良好的灭火剂,具有成本低廉且无污染、使用后不破坏大气臭氧层等多种优势,“氮系”灭火剂以及控氧注氮技术有着广阔应用空间,但现实中除少量用于IG541气体灭火系统外并没有被普遍开发利用。

( 2) 现场排烟设施。火灾发展过程中烟气是致人伤亡的主要因素,消防人员到场经实际侦查后在合适位置设置高强性能的现场排烟设施,如通过走道横向排烟降低建筑内部垂直方向上的烟气浓度或将烟气向无人员活动区域排放,均可大大降低烟气对人员的危害程度。

( 3) 实现资源区域共享。推广一些地方的经验做法,如对一些大型与尖端消防装备的配置使用如消防直升飞机、消防艇、消防机器人等可采取协议的方式紧急租,水上救援作业可利用防汛抗洪抢险设施。

绿色消防产品的研发

气溶胶灭火技术

气溶胶就是将固体及液体的悬浮颗粒集中在气体中,形成一种溶胶。气溶胶在存储的过程中不需要采用耐压容器;而且在灭火的过程中采用淹没的方式进行灭火;气溶胶灭火颗粒由于质轻,其可以绕过建筑内部结构障碍,进入狭小的空间内进行灭火。在相关技术研发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气溶胶产物的释放速率以及灭火颗粒的粒径进行控制。

细水雾消防灭火技术

细水雾消防灭火技术原理是水被雾化之后再喷人到火上的时候可以吸收大量的热量,并挤走周围的氧气,最终达到阻燃的目的。其关键技术在于其发生设备及其相关的调整参数。由于细水雾灭火技术对水雾的直径要求尤其严格,要求即使在低压情况下依然可以进行正常工作,且要求其在喷头1米范围内的水雾直径由于1毫米。

总结

消防技术创新是消防事业发展的核心环节,是支撑消防安全监管、装备保障以及火灾防控效率的直接构架,是火灾科学研究价值的延伸与具体体现,其应用范围涉及防火、抑爆、减灾以及消防人员自身防护等,技术创新必须从理论到实践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为社会消防安全保障发挥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 林兹宝。“数字化消防”的特点及其在图书馆消防安全工作中的应用[J]. 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9(04)

[2] 王馨。 浅谈GIS技术在消防中的应用[J]. 科技广场. 2009(03)

[3] 唐华邦。探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家庭中的应用与推广[J]. 科技资讯. 2010(08)

[4] 李丽丹,王旭。 浅析建筑防火材料的应用[J]. 辽宁建材. 2010(03)

新技术范文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71)

[摘要]技术创新对于生产力的创造,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基于自身特质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创新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出技术创新的最大效力。本文对近三年国内外学者的关于技术创新模式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比较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67

技术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新主体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不同的创新因素组合记忆配置的方式和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从创新主体的行为的角度可将其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从创新对象的角度可将其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两者的结合;从创新的目的可将其分为产品创新和生产创新;等等。选择怎样的技术创新模式,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做到因国家制宜,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基础制宜,从而对技术创新模式准确定位,实现创新效果的最优化。

1不同国家的技术创新模式

1.1巴西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石。有学者研究得出:巴西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干预主义和国家主义。在对创新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之后,巴西认为科学研究与企业的需求往往脱节,致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大大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时需要政府的加入,起到连接作用。对此,巴西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强化创新,推出一系列若干领域科技发展的重点规划和促进计划。政府主导型的创新模式使巴西可以在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水平下最大限度的集中资源,实现技术突破,促进了巴西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这一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如限制了新技术的进口,阻碍了和国际顶尖技术接轨等,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巴西再次利用立法以及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工程和扶持中介组织等政策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正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式。

1.2俄罗斯的技术创新模式

与巴西相比,俄罗斯的技术创新模式较为复杂。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俄罗斯的大型企业较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大,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俄罗斯整合行业资源,建立了一系列超大型的国家公司和4个技术推广型经济特区,以此发挥规模优势,从而推动技术创新,这种模式使俄罗斯在原子能、航空航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特定技术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高水准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在技术的应用方面程度较低,竞争力较弱。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在《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中提出未来十年将形成社会主导型的创新发展模式,这将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1.3印度的技术创新模式

一些学者认为,印度是典型的以点带面型的技术创新模式,即通过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印度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实行了税收减免和扣除等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产业。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资源向这些产业倾斜,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通过产业集群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2010年,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左右,超过60%的世界500强公司向印度公司购买他们的软件,这一切都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为重点突破口的区域技术创新模式,软件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1.4中国的技术创新模式

中国的创新模式和巴西一样,政府在技术创新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立法,制定扶持政策有效促进官产学研的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大提升,取得了耀人的成绩。当然,这一模式的缺陷也不可避免:创新体制呆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制订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更加注重民生,目的是培养出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1.5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

有学者提出,与金砖四国相对应的科技强国日本,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可概括为“基于引进的简单模仿创新—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知识创新”。日本基于技术引进的简单模仿创新是与日本战后的“贸易立国”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日本有选择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引进过程中强化政府的干预和积极指导,迅速提高了技术水平。形成一定的生产基础后,日本企业强大的模仿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从50年代起,日本的创新活动逐渐加强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利润链逐步向上游转移,这种“逆向技术创新”为日本带来了后发优势。这一模式与当时日本政府制定的“赶超先进国家”战略相吻合,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70年代以后,日本的产业结构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日本企业已初步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市场需求为企业带来了创新动力,主要表现为二次创新。这一模式的选择适应了日本政府推行的“科技立国”战略。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创新模式逐步由市场推动型转变为知识创新驱动型,知识创新逐步成为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制定对这一转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国家,应该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世界背景下,根据自身的经济政治情况、技术现状以及发展特点,采取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技术创新策略,走多元化创新道路。

2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为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创新模式。

2.1技术性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性企业的环境变动迅速,产品生命周期短,风险高,是企业中的特殊群体,对技术的要求高于一般性的企业,因此要建立起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模式。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企业战略,这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先决条件。一些学者提出,对于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应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系相适应。他们认为,自主创新对于这类企业具有特殊意义,发展中国家的自主研发可以防止由于技术引进而带来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控制和技术侵略。而对于科技型的中小型企业,他们在创业初期自主创新能力比较欠缺,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更有利于帮助中小型企业克服资金短缺、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等劣势。图1、图2所示分别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流程。总之,技术型企业在进行技术模式选择时应根据企业自身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以及实际情况,分别采用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或者将几者相结合。

2.2农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在农业方面,基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界定,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明显的地域性,较高的风险性,较长的周期性以及公共属性。农业的这些特质使得创新模式的选择与技术类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自主创新模式需要较高的投入且投入的风险大;模仿创新的过程复杂,因而这两者都不适合农业。然而,如果采取合作创新模式的话,可以使各个同业企业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减少全球化背景下农业的劣势。因此,合作创新的模式势必成为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首要选择。因为这种虚拟组织可以弥补农业这一领域的各种技术障碍以及资金障碍,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图3为三种创新模式的区别。

3不同基础的技术创新模式

3.1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复杂系统》的专辑中对这一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复杂系统是不能通过对系统一个分量或者部分的理解,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性质完整理解,M.Waldrop将它理解为一个系统的组成单元通过无数种可能的关联和作用在相互作用。复杂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非线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涌现性,不确定性和智能性。基于这些特点,复杂系统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彼此联系。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机理具有复杂系统自组织特性,自组织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来实现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各个创新行为主体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自动选择的一种结网行为,通过合作创新产生协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加速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和演化。同时,政府作为创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主体,政策的制定对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演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3.2基于技术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中,有的专家明确提出:在技术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应当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模式。曹素璋等专家认为,“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创新模式的匹配是企业有效创新的关键”。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技术能力的匹配要求不同,不同特点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要求有相应水平的企业技术能力予以支持,因而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企业进行准确定位十分具有必要性。

众所周知,企业所处的环境受各种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创新模式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上来看,无法准确把握具体的度量,只能运用相对宽泛的形式从整体上把握这些要求,即对模仿创新的要求较低,对合作创新的要求较高,对自主创新的要求总体很高。这一点从我国众多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总之,技术能力不是企业选择创新模式的唯一标准,但必须作为影响模式选择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考虑。

4结论

创新是发展之本,技术创新又是重中之重。这一切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模式的选择是否得当。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得出,不同的创新模式并无很大的优劣之分,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所处的环境,包括国家的社会背景,政府的宏观政策,企业所处行业背景及发展需要,企业文化,企业基础以及自身的技术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要素。发展是第一要义,创新模式是手段。选择与国家,与行业,与企业相适应的创新模式,技术创新就能得以实现,从而推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召珍.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陈勇星,屠文娟,杨晶照.基于技术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及其演进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2.

[3]陈念红,曹暕.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D].北京:北京农学院,2010.

[4]易由页.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优化选择[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5]于珍.陕西省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能力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2.

[6]戴园园,梅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3.

[7]生延超.“金砖四国”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商学院,2011.

[8]李博.日本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模式的关系[J].日本学刊,2012(2).

新技术范文9

一些品牌开始把“技术成熟周期”作为一种工具,评估新科技的可见度,并利用时间轴以及市场可见度(媒体曝光度)决定是否采用某项新科技。作为营销者,如何运用这一理论框架,开发新产品或服务?

现在有很多新技术,譬如无人驾驶汽车、嵌入式传感器、让人身临其境的界面显示器,以及许多可穿戴技术,这些技术将很快改变我们已知的世界。

但是,这些新技术,其中哪些很快就会变成现实并成为市场主流产品,哪些还必须经过十年或几十年的开发才能成熟?通过“技术成熟周期”--五阶段发展曲线,营销者可以认识清楚,哪些是炒作,哪些将成为真正火热的产品。

这是许多营销者每天必问自己的问题,因为把握好时间点是一切成功的关键。如果过早推出一个产品,消费者可能还没有准备好。但是,如果适时抢在别人前面推出新产品,那么企业将独占鳌头,譬如耐克智能健身腕带(Fuelband)——该腕带可以计算出你在运动中消耗了多少能量。

然而,一些进入新市场较晚的品牌,虽然能因此更好地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教训,然而也面临很大的风险,因为此时市场或许已经饱和,新来者很难进行市场渗透。

譬如,莫里森超市(Morrison)刚开通了网上配送服务,而其他各大超市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网上运营经验。就像莫里森超市营销负责人阿曼达梅特卡夫(Amanda Metcalf)所说:“以前我们在网上运营的无所作为,导致很多客户转向竞争对手。”

技术成熟周期

在新产品时,许多人要参考技术成熟周期:这一理论框架在1995年由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提出,可用于分析预测及推论新科技的成熟演变速度,以及达到成熟需要的时间,用以追踪新兴技术的演进,它包括五个阶段。

这一框架可以协助营销者更好地决定何时推出新产品,并且能够告知营销者,在哪些情况下成为新市场先锋不一定能成功。

简单点说,技术成熟周期表明,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趋于一致且遵循着五阶段模式。

第一阶段是技术萌芽期(Technology Trigger),这意味着一种新技术诞生。往往是这种新技术在参加了一些行业前沿展会譬如消费电子展(CES)之后,由于其新奇性、高科技含量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

第二阶段是期望膨胀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一些企业推出产品。在这一阶段,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有很多失败的案例,让很多企业暂停创新。

第三阶段是幻想破灭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新产品、新服务达不到公众的预期。

一旦进入第四阶段--复苏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那么此后新技术将稳步发展,步入成熟期并最终跻身主流市场,即进入第五阶段--实质生产高峰期 (Plateau of Productivity)。

“人们通常会为一个新创意实现的可能性感到兴奋,因为它意味着可能对现实产生巨大的冲击,然而有时企业要意识到把一个创意变成现实是异常困难的。”高德纳分析师马克罗斯基诺(Mark Raskino)说。马克是《掌握技术成熟周期》(Mastering the Hype Cycle)一书的作者之一。

马克说:“有时候需要几年时间才能解决问题;在经过了第三阶段幻想破灭期的淘汰之后,市场剩存的已经不多了,而那些还能继续存活下来的,往往经过了重塑、重新包装或再度改造。”

譬如,WAP手机银行(WAP banking),一开始,其服务的目的是让消费者通过手机访问自己的银行账户,但是它最终没能达到消费者的预期。

马克说:“尽管当时人们对电子商务感到兴奋,但是它很快失败了,因为它的技术不成熟,消费者也没有准备好。”

等待合适时机

虽然WAP手机银行最终在市场上变得无足轻重,但是几年后,在2008年,第一个银行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诞生了。

“本质上它采用了相同的概念。”马克说,“但是现在这款应用程序更有安全性,更有可执行性,同时改善了应用程序的消费者界面,可以和其他系统整合,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今天,由于非接触性的支付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金融服务业再次受到动摇,但是新技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Visa欧洲手机负责人玛丽卡罗尔哈里斯(Mary Carol Harris)说,她在这个领域已有14年从业经验。

Visa在投放市场前,花了数年时间,专注于产品支付原型研发及消费者测试,但是直到2007年,才将其支付模型推向市场。当时,它对这项技术及其市场需求充满信心,确信这种安全而又低成本的交易技术将大受欢迎。

2013年,“随着消费者意识增强和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完善,非接触式的交易支付开始成为市场的主流支付方式”。哈里斯说:“作为一项技术,非接触式支付在市场上已经运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这项技术已处于实质生产高峰期,进入成熟阶段。”

她说:“而我们所做的就是改变这种行为,以一种新的支付方式取代它。其中,消费者行为非常关键,因为让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或放弃某种习惯不容易。”

成为市场新品类的第一个先锋者往往面临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这也让消费者调研变得非常重要。本来,五个阶段之间的过渡还会更快,如果此前Visa一开始不是锁定那些小额支付商,而是锁定那些较大的零售商,那么市场进程将会改变。哈里斯说:“但是,从支付行业的技术层面看,这种过渡仍然是非常快的。”

可穿戴技术

自耐克在2012年推出智能健身腕带(Fuelband)之后,可穿戴技术发展一直呈现稳步增长的势头。

关于腕带活动追踪器,虽然耐克是最为人们认可的第一品牌,然而它却不是第一个推出运动腕带的企业。蓝牙耳机和扬声器品牌Jawbone在2011年推出了Up智能腕带,随后耐克智能健身腕带才投入市场。而以记录器产品出名的FitBit品牌,最近也在美国推出了自己的下一代运动腕带--FitBit force智能腕带。

正是耐克打开了一个新的市场,推动这种新技术成为市场主流,加速其迭代进化,让市场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接受类似的设备。

“我们的重点是产品导向,而不是品牌导向。”Fitbit负责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的副总裁兼总经理加雷斯琼斯(Gareth Jones)说。

他说,那些以运动追踪器赢得名声的企业,现在正在寻求一些新的途径,以便让自己和Fitbit Flex运动腕带有所不同,譬如和其他设备保持实时同步状态。

很快,耐克智能健身腕带就被效仿,而其他企业能够制造出更便宜的版本。“我们在2012年消费电子展上推出Flex智能健身腕带时,我们就谈到了产品的一些技术和特性,那些话都完全可信,市场上现有的各式各样产品都能够证实。”

“我们的目的是把它引进健康保健市场,我们有信心让它有更多的功能,价格更低。”琼斯说。

科技杂志《T3》的编辑马克希尔(Mark Hill)说:“耐克是这个市场的先行者,通过Nike+运动追踪器、耐克智能健身腕带,它为市场后来者铺了路。这些后来者与耐克比有很大的差距,但也因此加快了他们追赶的速度。”

他认为,可穿戴技术的崛起,譬如耐克智能健身腕带,已经引发了大众市场品牌的市场聚合度。耐克已经开始探索高科技领域,同时触动了Polar这样的专业健康技术公司,这要归功于耐克的创新最终让类似的产品逐步成为市场主流。

客户洞察

基于客户成熟曲线,以便确定什么时候是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这始终都要根据自己的客户洞察做出决定。英国电信供应商O2公司的客户战略和发展部负责人乔纳森厄尔(Jonathan Earle)说。

“不管你是在一开始,或者是半途,或者是直到后期才出现在新兴市场上,这都要根据客户洞察做出决定,同时要根据你对自己产品或服务的信心,判断你推出的新产品是否满足了客户预期。”厄尔说。“初期,许多品牌之所以失败,是他们太快进入市场,没有想好应该如何进行市场和消费者引导。”

在索尼公司客户洞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索尼是市场上推出智能手表的先行者之一,现在它是这个品类的领先者。它在推出新品时考虑三个要素:先进技术、用户反馈和市场需求。

索尼移动西北欧市场营销负责人凯瑟琳谢里(Catherine Cherry)说:“成为市场新品类的先行者,往往面临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消费者调查非常重要。索尼一直都在积极探索新技术,同时让自己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虽然成为市场第一人会遇到很多困难,但这也意味着和竞争对手相比,我们能够更好、更快地根据市场做出调整,改进产品。也就是说,除非我们意识到自己有了足够的进步,可以很有信心地新产品,否则我们会按兵不动。”

索尼已经推出了三代智能手表,最近为其最新的一款SmartWatch2手表附加了一些新功能,包括和智能手机实现一键近场通讯配对,以及提升手表在阳光下的视读度。

同时,索尼加大了健身追踪器研发力度,刚刚推出了运用索尼核心技术的SmartBand运动腕带,以此参与市场竞争。

不畏逆境

知道什么时候,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仍然坚守一个好创意,这也是成功推出新产品的一个关键。马克说,为此他对比了乐购超市(Tesco)和西夫韦超市(Safeway)如何处理客户忠诚卡开发问题。

最初这两个超市凭借各自的客户忠诚卡举措,都获利颇丰。但是,西夫韦超市的客户忠诚度项目却连续4年处于低谷期,最终坚持不下去而放弃。

然而,乐购超市却一直坚持自己忠诚度项目,并且基于这个项目获得的数据,根据消费者洞察调整业务。

“现在大多数分析师认为俱乐部卡(Clubcard)是乐购超市成功的主要原因。”马克说,“在其他超市放弃忠诚度项目时,乐购超市还能坚持下去,确实不容易。”

而莫里森在2004年收购了西夫韦超市,莫里斯最近承认,由于缺少一个数据驱动的忠诚度项目,所以导致圣诞节期间西夫韦超市业绩不理想。西夫韦超市已决定在接下来的4到6周时间里,试用一个新的忠诚度项目。

莫里森也是很晚才推出自己的网上运营业务,和乐购超市比慢了近5年。然而,虽然它在这个领域缺乏经验,其数字化营销负责人阿曼达梅特卡夫(Amanda Metcalf)说,较晚涉足电子商务,可以更好地学习竞争对手的经验、吸取教训,并且更好地处理一直困扰消费者的线上杂货购物诚信问题。

索尼是智能手表领域的领先者,在开发新技术时非常重视消费者调查。“如果有选择,我们也不想这么晚才涉足市场。”她说,“我们也希望早些进入,但是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弥补失去的时间,主要是提供更透明的服务,解决消费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有证据表明,购物者在订购食品杂货时,主要担心食物是否新鲜,因此莫里森承诺,担保所有食品都经过严格检查并保证让客户满意。一旦有客户因为任何原因不满意,可以立即退款,同时收到一张同等金额的优惠券,用于下次购物。

新技术范文10

关键词:IT技术;金融;进步;安全

一、引言

所谓IT技术,是信息技术的简称,英文InformationTechnology,指与信息相关的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主要由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三个部分组成。而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从传统的概念上来讲,信息技术发挥着支持银行业务的作用,类似于行政支持,属于后台工作的一个部门。而今天,IT部门已经整合到银行的业务当中,科技策略已经变成银行整体策略的一部分。

二、信息技术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一)改变了金融业的操作方式

上世纪80年代,金融业以手工操作为主,柜员用算盘计算每一笔单据,用笔和报表记录每一笔业务,用人工传递报表和汇票的方式实现行间的业务交互。这些方式速度慢,错误率高,且与柜员的心情、身体状况和工作强度有很大的关联性。而且从客户角度,每笔业务不论大小,都必须去柜台排队办理。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和创新。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计算机性能的大幅提高,互联网和传感技术的出现和普及,金融业的操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数据的输入,如卡号、密码的输入和客户信息的输入,用传感的技术解决,用户只要刷卡或通过语音就可以完成。而数据的储存、取用和计算,则全是由计算机完成。数据的传输则通过网络实现,达到了高效和便捷。操作方式的进步,节约了时间,也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样,从客户的角度,办理业务可以选择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无论身在何处,只要上网点几下鼠标就能完成业务的办理,也提高了客户使用金融产品的积极性,间接的支持了金融业的创新。

(二)提高了金融业风险预测的能力

从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新的金融产品的推出需要经历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收益预测、风险预测、操作流程设计等等,一系列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在每一步中都要用到数学模型和对大量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而在以前这些工作都是由技术人员手工完成的,工作量大、耗时长,往往还未算出结果,之前采集的数据已经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得不可靠了,大大增加了创新的风险。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些数据的获得、互传、挖掘、分析,以及得出合理可行的结果后,投放市场进行进一步的追踪检测,都变得简便,大大缩短了从理论到市场的时间。所以可以明显看到,近几年新金融产品的推出速度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另一方面,金融业的最大风险来自于对其客户的动向的把握,客户以往的信誉等级,以及现阶段的变化情况,各种的信息不仅需要全面,更需要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企业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企业之间进行沟通,登陆央行建立的诚信系统,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自己的客户的历史。同样,业务员不需要经常的去客户那里了解最新的资料,只要上网查询有关部门反馈的报表,就能对客户的资料实时更新。这样就大大降低了金融业的风险。

(三)使金融产品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

作为服务业范围的金融业,应该多为客户着想,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挖掘能力和风险运算能力加强,使金融产品的设计者有能力针对不同的客户,设计出相应的产品,而不像我们看到的传统产品对于每个客户都实行标准化的利率和价格。现在,这样的例子已经有很多,如:证券公司根据客户对收益率和风险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理财方案。银行卡发放部门针对客户的不同需要,开放不同的业务组合,收取不同的年费。信贷部门在全面了解了要求贷款的客户的情况后,给与一个合适的额度和利率水平。这样能提高客户的消费积极性,使客户真正感受到温暖。

(四)改变了金融企业的内部结构,使其机构设置扁平化,提高了效率

传统的金融机构分为很多的层次,从银行业看,层次众多: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而且每一级机构有指定的业务范围。这样的机构划分不利于新政策的传达,不利于新产品的推广和监管,同样给客户带来不便。引入了信息技术后,数据传输变得简便,上层机构有能力同时监管下面的几级机构,而各网点处理业务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有能力处理更加广泛的、上几级机构的业务,所以众多的层级设置就变得没必要了。现阶段一般的金融企业只设三级:总行,负责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制定和监管,以及重要金融产品的研发设计;分行,负责地区范围内的政策制定、监管和经营,以及金融产品的修改和推广;支行,负责所属辖区内的经营(也允许跨区推广业务)。这样的企业内结构的扁平化,使运作更加灵活和高效。同时,消费者进入一家网点就可以办理几乎所有的业务,分担了分行的压力。

(五)扩大了金融业的业务范围,促使金融业资源朝着混业经营的方向重新整合

传统的金融业以银行业为主,而银行业的收益主要来自存款和贷款的差额。银行的存贷利率一直是由央行调控的,商业银行自主浮动的权力很小,所以,1995年以前,银行的目标单一,揽存款和放贷款,这两项工作的量的大小就决定了银行的盈利能力,而且当时风险调控的手段落后,各银行一味的追求量的优势,而忽略质的优势,使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大大高于国外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国有四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量则更高一些。1995年以后,在国内银行业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重质量、重风险、重创新的思想开始被普遍接受。信息技术的应用则给银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的支持,大量的基于信息平台新业务开始涌现。这些新业务大多属于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特点就是服务性和无风险性,银行提供相关服务,收取相关的手续费。因为中间业务的好处,所以银行业在逐步向以中间业务为主营业务的方向转变,并且不断的推出新的金融产品,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银行业如此,其他金融行业同样如此,因为信息技术大大的提高和解放了生产力,节约了个方面资源,整个金融企业都有能力去开拓新的市场,尝试进入其他金融分支,办理其他业务。所以整个金融业孕育着一次巨大的变革——混业经营,不再有银行、证券、保险、租赁的分割,金融企业经过资源整合和重组后,形成从事所有的金融业务的金融集团,从而使其有更强的竞争力。/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金融业带来隐患

(一)信息技术本身的技术漏洞带来的隐患

这种隐患称为技术风险。任何一种技术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其出错的可能,信息技术同样具有。比如:数据在计算过程中因为使用了不合理的算法而出错;传输过程中因为数据报阻塞而丢失、出错和延时;存储过程中因为硬件损坏而丢失等等。技术风险最有名的案例是世纪之交的千年虫问题,许多银行的程序和账户信息都是以两位数计年,从1999年到2000年,计算机就出现了计算错误甚至于有些程序根本不会计算。但如果处理得当,技术风险是可以提前预测和规避的。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这类风险会降低到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

(二)信息技术给网络金融犯罪提供了可能

由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缺乏有效性、科学性、规范性和完善性,有些不法黑客利用网络,盗取企业或银行的信息,再以合法的方式对其账户进行操作,或者直接利用网络或系统的漏洞犯罪,以达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这种安全风险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因为这种风险是人为造成的,所以较难防范,但提高风险意识,加大风险教育,能适当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3、郭同峰.论我国金融业的创新与监管[J].理论探讨,2005(2).

4、施建淮.金融创新与长期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2004(9).

5、张萍.论金融创新电子化[J].金融科技,2003(8).

6、宋逢明.金融科技是推动金融创新的不竭动力[N].金融时报,2005(11).

7、廖宇.计算机与金融风险的防范[J].财税与金融,2003(4).

新技术范文11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成都高新区”)是以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精密机械、通信、光电显示为主导产业的集群。在中国55个国家高新区中,知识创造与孕育创新能力、产业化与规模经济能力排名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则排名第二。自从波特1990年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集群就在国家竞争优势与格局的形成与技术转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随着时间转移,地域集群如何影响该地区企业的创新和成功是组织科学中需充分研究的课题[2]。为了分析在传统的严格管制和区域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作者考察了成都高新区的起源与发展,研究其在促进技术转让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这有助于理解企业高层决策是如何影响其他公司在该地区的行为,国际战略和企业家精神的竞争优势是否可使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由于科学园区往往会导致快速增长、行业内企业的地理聚集,因此正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促进技术转移与区域发展。

2理论背景

2.1集群: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由地理上接近,在某特定领域的业务上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公司和相关机构构成。作为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参与人员竞争力[3]。然而20世纪后期的技术和社会变化已对组织形式和特点产生了深刻影响,市场和层次之间的分界线变得模糊不清,建立在区域网络基础上的工业系统成为构成集群竞争力的主要因素[3]。一个地区的工业系统具有三个维度:本地机构和文化、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工业结构突出了社会分工,客户、供应商和竞争对手之间联系的程度与性质决定了产业集群的优势。拥有发达工业系统的集群更加灵活,比那些实验和学习仅限于个别企业的有更强的技术活力[3]。得益于集群中的互补性,集群内企业容易获得专门的投入、员工、信息、机构和公共产品。生产力与创新是集群互补性提升后的结果。集群企业之间的联系不需要企业牺牲灵活性来换取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低进入门槛促成了新企业的产生,通过创业和高增长潜力进一步增加了集群的优势[4]。类似于企业竞争优势,集群优势意味着集群更有生产力,比别人更创新。Porter(1998)解释了集群与生产力、集群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及集群和新业务的形成[4],假设集群是同质性的,则公司的汇聚导致了高生产力。更重要的是,如硅谷这样的集群成为促进技术转移和吸引创新集群的重心。

2.2集群形成背后的动力集群、技术转移和创新依赖于创新过程中各个阶段所提供的知识的不同来源。创新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设备投入,包括公司相关制造产业、大学R&D集中度、工业R&D集中度和商业服务提供者集中度所构成的网络[8]。一旦企业的技术不确定性、制度压力相似,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会鼓励企业采用模仿知名企业等模仿整合模式[5]。当面临不确定性时,企业为了节约搜寻成本,会去模仿其他组织的行动[6]。由于集群往往与先进技术、快速增长行业、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相联系,所以高水平的相互关联很可能会使得企业为了应对这种不确定性而采取模仿行为[2]。集群是个聚类过程,组织模式本身对其他组织的作用往往受到高技术产业环境不确定性和剧烈动荡的影响[2]。当两个企业聚集到一个地方时,竞争双方更注重对方的行动和战略信息。为此,竞争对手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展正式和非正式关系。集群也是企业集体努力,控制生产者生产的结果。需求方面,企业集群可以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供应方面,企业集群可以从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取信息和劳动力,公司可以建立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关系,以利用互补优势。

3产业集群:成都高新区的案例

3.1成都高新区的先决条件科技园的资源主要是围绕如下几个特征来配置的:与大学或其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正式的业务联系;知识型企业与其他组织的成立与发展;将技术和业务技能转移到组织现场中的管理功能[7]。这些带来了在集中网络空间的中小企业集群,它们常常利用柔性生产技术,其特点是与本地企业具有广泛联系[8]。当然,并非所有相似或者相关产业的小企业的空间集聚就构成科技园,其必须具有一个有效运作的企业网络[12]。其实一个集群在产生之前是很难识别其是否出现的,先决条件导致研究人员去研究促进产业集群出现的区位因素:军事基地、研究型大学、科技园区、国际机场、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娱乐设施[9]。例如,先决的区位因素至少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半导体产业会在美国硅谷发展起来,斯坦福大学为技术工业园提供了一支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同时,该地区已经存在了一些电子公司,旧金山湾还有大批军事和航空航天设备的潜在客户。类似情况也存在于成都高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经济格局。在之前停滞的经济中酝酿了巨大能量和动荡,这有利于企业活动产生。不同于前苏联大棒式改革,中国采用了循序渐进和步步为营的改革方案。这些外部变化带来了更多的国内和国际竞争与合作[10]以及企业家精神的诞生和兴起,更灵活、自负盈亏、以技术为基础的公司的增长。成都高新区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成都高新区主要分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分别位于成都南郊和西郊。成都南郊和西郊一带以其研究和教育机构密集程度被誉为四川地区乃至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智力集中区。虽然中国对该地区自“一五”和“三线”时期开始已进行了多年投入,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政府才认识到科技知识的商业价值。在那之前,科技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与产业相独立的,由于对专业人才进行严格限制,研究人员也缺乏将研究成果商业化的动力。伴随着改革开放,创新氛围开始涌现,政策试图通过建立市场化的机制来重新组织现有研究制度,如政府大量削减中科院下属研究机构的研发经费,鼓励中科院自筹经费和市场导向的投资。中央政府还设立项目,如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直接支持成都地区某些科学研发,这也引发了科技创业的热潮。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的重新布局及新方案和项目形成了高技术发展所需的良好环境,鼓励了国有科研机构成立密集的、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来挖掘其创新潜力。

3.2成都高新区的诞生和发展企业集群有时候起源于一个快速成长并取得成功的新创公司[11]。在北京中关村的示范效应下,一些人开始扮演冒险者,如1992年11月成立的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批准的,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第一家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股份制试点企业。这是在美国硅谷成功例子基础上,得到技术转移和扩散的中国化模式。然而,这个模式在头两年面临着相当大的、深深植根于传统指令性经济的质疑。这种情况到1993年开始转变,并在随后发展成为一种带来高新区建设与管理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经济支撑为主的转化的重要经验。企业有加强合法性、避免新责任的动机[12]。加强合法性的一个主要方法是取得政府机构的支持,这在中国转型经济中尤为重要[13]。成都高新区诞生和成长背后的有形之手是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作为监管机构,管委会处理诸如许可证、税务、国际贸易、金融和投资、就业及高新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事务。在企业增值服务方面,建立了专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创新投资公司等专业服务团队,帮助解决发展困难和问题。在创新创业服务方面,不仅打造了全国最大的科技孵化园,还配套了创业辅导、风险投资等服务措施,尤其是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的“梯形融资”体系在全国范围产生了示范作用。另外,还特别重视培育本土的大企业、大集团,每年锁定一批重点企业,在市场开拓、上市融资、政策扶持等方面采取针对性的内培服务,帮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同时还监督企业,确保它们遵纪守法。作为奖励,管委会会给表现良好的企业颁发证书,这个证书是企业申请国家科技贷款的先决条件。如果公司的业绩不佳,不仅会从高科技企业名单中除名,还会丧失诸多优惠待遇[13]。

4成都高新区的成长路径

4.1成都高新区的技术转移和创新一旦网络集群通过自发分拆或位置因素得以初步建立,则其他新创业公司会继续寻找附近的竞争对手。如果第一家进入企业取得成功,其供应商、技术工人、投资者等变得可用,会降低后续企业进入成本,使该地区更具吸引力[9]。成都高新区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的典范之一[13]。该地区在历史上已因高密度、高质量的研究人才及大量发明和专利存量而著名。但技术优势并未商业化以创造财富,直至科学园出现。在政府鼓励技术引进而不是销售进口和零件组装的战略推动与网络经济效益的拉动下,自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以来,中国形成了许多类似的高科技创业企业集群,成都亦是如此。这些科技园已经成为中国孕育大量高科技产品的温床。

4.2成都高新区的创业文化临近性、资源共享以及新兴集群有助于提升创新环境。集群可以利用当地力量推动本地企业行为[4]。大量分化或新建企业的创业精神可以推动企业创新和文化发展。此外,由劳动力资源、供应商和竞争对手组成的网络会刺激创造力和思想交流[3]。竞争者、供应商及其他相关业务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信息交流会泄漏竞争对手的信息和创新实践[3],促进集群内企业竞争信息的发展与完善[2]。成都高新区的大多数高科技企业已经接受了政府主张的“四原则”,即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自负盈亏、自作和自我承担损失责任。对此,企业家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给予回应,国有科研院所和企业里的研究人员与科学家已被卷进到市场竞争当中。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就是一个成功例子,其转制而来的中科院成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ASIT)是中国软件行业50强之一。在行政职务、管理和人才方面均实行市场化运作,其支付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的设备、技术和人才使用费,并用部分利润为研究所发展提供支撑[13]。同样,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也成立了几十家高科技企业。创业领导者的存在是科技园区建立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在成都高新区中,从国有企业中分化出来的企业以及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孵化出来的创业企业担任了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

4.3成都高新区的战略概要成都高新区中企业的一个主要战略是专业化和差异化。其大部分制造企业都缺乏持续的、专门化的标准化生产流程,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变化配置,小批量生产专业产品。成功的企业家则是那些选择了与他们的上级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相关的细分市场的战略。更重要的是,即使对细分市场,进入也是不公平的。原因在于中国不同部委控制下的大多数工业部门中的刚性、垂直的国有企业体制,各部委强大的行业控制力所形成的壁垒是很难进入的。但也有诸如生物医药、计算机软件、新材料等少数例外。这种模棱两可的区域边界给了企业家采用边界模糊战略的巨大机会。其主导逻辑就是政策未明确禁止的事就是可以做的事[14]。另一个关键战略在于该地区已经网络化了。企业和其流通区域内的供应商共享资源与知识,并成为包含所有成员公共利益的社区的一部分。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竞争对手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错综复杂的网络关系[4]。它们分享在大学、熟练人力资源、高素质供应商网络以及风险资本池等方面的关系[2]。这些相互关系的延伸促进了集群的形成,并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集群的存在性[3]。华人社会交往被广泛认为是由非正式的人际关系所组成的[13]。成都高新区中,企业家们一直试图将个人之间的非正式人际网络转化为正式和非正式的组织间关系。由于成都高新区中两个企业之间主要存在信息共享和投入产出交易两类联系,因此,信息交流主要靠如下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定期的高新区调研信息网络,有超过5种调研信息提供区内不同类型产品的目录,主要是为了支持上级部门和党工委管委会以及区内外各企业及时掌握情况。二是非盈利组织和活动,它们分别存在于不同时期,解决不同的问题,例如有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改革政策,谋求小企业信用担保或新创企业投融资处理办法的投资说明会;有为了弥补企业资本运作不熟悉的局限,加快全区企业改制上市进程的上市培训会。这些沟通方式加强了企业与其不同上级政府部门下属国有企业之间以及与不同类型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显著地促进了合作创新。

5成都高新区可能面临的挑战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成都高新区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显示出结构转型特点中衰老的迹象。判断方法是对比不同时间点高新区内企业的组成。成长初期的特点是橄榄状结构,如图2。长远发展中一定要尽量避免出现北京中关村那种集聚经济正在被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少数几个玩家的市场结构所占据,使得模仿和聚类的竞争压力减少,最初高度创新的公司竞争策略已经失去了势头,其他公司更多表现为对大公司的依附而非竞争。这种限制竞争的视角会产生“盲点”,限制公司的创新潜力,影响其绩效[2]。随着集群进一步发展,规模过大,交通拥堵,集群饱和可能会慢慢切断集群经济的优势[2]。随着生活费用、房地产价格和技术人员工资的持续上涨,可能会出现集聚但不经济的情况。当前中关村科技园中,企业被无差别的竞争搞得不堪重负,多样性的优势正在减弱[14],集群所需的技术和财政资源正在降低,创新动力也在下降。这些变化最终使其他地区更具吸引力。当制造业出现过大规模时,集群经济可能就会受到破坏,规模经济逐渐转向规模不经济。集群竞争优势逐渐丧失。

5.1阶段过渡与结构会改变对成都高新区而言,二次创业阶段的特点是产生更多创新和推动新一轮增长的能力不足。与早期阶段的发展经验相比,要尽量避免发生如下变化[14]。(1)鼓励创新的环境氛围减弱。随着经济发展,启动成本、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都会显著增加,导致有些大公司开始投资房地产,控制住巨额的商业和工业财产。同时,高新区土地价格的迅速上升也对新公司成立形成了限制。随着经营成本上升及知识产权保护缺失,企业很可能会变得不那么积极地投资于研发,而更喜欢追逐短期利益,导致相关行业垂直分离,使得越来越多公司不看创新和核心技术,只看股票上涨,并容易落入多元化陷阱。(2)高新区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成都高新区目前的社会结构是扁平和简单的,这非常有利于中小型企业发展,使该地区成为有抱负的企业家创业的天堂。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资源会集中到已完成初始资本积累,并取得了较大经济实力的大企业,留给小型和中小型企业的机会所剩不多。橄榄状结构代表了更有利的营商环境。而金字塔型结构则是大企业和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控制了关键的资源和政治联系。这种体制结构是不稳定的,抑制了中小企业发展,限制其向上流动,切断了集群的可持续增长。(3)区内主导的创业文化衰落。如果大学的发明难以获得适当回报,带来新资源和创新的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里的智力资本慢慢会被受保护群体与特殊利益的政治网络结构所取代,主要的研究机构就会成为旁观者,而非创新和技术转让的领导人,高新区与高校学术机构之间的隔阂会越来越深。出现只有很少R&D创新活动、很少新初创企业、新进入者和先进入者之间很少联系、很少的自我成长的局面。这会是企业持续自主创新的一个明显缺陷。如果区内大量企业把业务重心转向贸易,则高新区会堕落成一个电子产品交易市场。

5.2成都高新区的推动因素与转型地理分化可能会削弱强大本地网络的形成[14]。从历史来看,高科技企业中研发中心的设立是临近于总部的,所以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后,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迁入成都高新区。截至2007年底,园内有外商投资企业700余家,园内主导产业产值已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77%。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首先,这种分散主要与土地需求和产业关联直接有关。统计显示,成都高新区只有不到30%的产品正在进入其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有些产品和工艺已经标准化,随时可以转移到其他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地点。第二,虽然当前成都高新区的办公室/店铺租金相比于成都其他地区要高15%左右,但相比于北京中关村地区每平米6000元人民币/800美元左右的价格而言,仍非常便宜,增长速度也较缓慢。所以,目前成都高新区还处于大量企业不断移入园区的阶段,但以后很可能会出现如北京中关村内因为租金等商业成本过高,造成园内企业不断移出的现象。虽然成都地处中国内陆,离北京、上海等政治、经济中心较远,但当地政府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即使是国有企业,在处理外汇流入、生产决定等方面都需要与其合作。因此,包括联想、英特尔等在内的企业已经占据了成都高新区顶层,使得高科技企业可以避免刚性的旧体制约束。当然,在这些新趋势出现前,仍有更多的跨国公司不断将国外或国内东南沿海地区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和区域总部转移到成都,尚无一家企业从园中撤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家需要在成都高新区发掘新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在中国建立合适的社会网络极其耗时与昂贵,但不可或缺。网络一旦建立了,企业家是不太愿意放弃的。这会促进高新区内企业领导、风险投资机制、技术转让等的重新定位,以帮助大学和科研院取得适当回报,建立有利于中小创业公司,而不是大公司与垄断力量的要素市场。许多高科技公司被迫专注于其他业务,如房地产开发或进口产品的销售。很多小公司宁愿获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溢出效应也不愿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减少了对部分企业继续R&D投资的激励。长期下去,公共和私人利益可能均会受到损害。

新技术范文12

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要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中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引用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来源。熊彼特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创新属于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创新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

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S Altshuler),这个复合型天才在1946通过提炼成千上万个优秀发明专利,从中得出一套创新方法―TRIZ。他指出,任何发明创新都是为了解决矛盾冲突;技术系统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发展进化。

创造发明与创新的区别在于,创新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因此,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为了满足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其创新也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创新。

理解创新的目的并不难,但探讨创新与创造发明的区别更具有指导意义。如何理解创新的内在?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到复杂机电装备,从微积分到图像分析处理技术,从分子原子学到纳米制造等等,产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密不可分―新产品几乎不可能在剥离技术的前提下满足人们的需求。如果仅仅停留在让世人知道某项技术可以实现人们的愿望需求,那么此类活动即使包含再多的技术、再复杂的重组要素也不是创新活动,而只属于发明创造,是研究人员的个人喜好。因此,创新活动的另一个基本动作就是开发设计产品―只有商业化的产品才能带来收益,才算是完整的创新活动。

将技术、生产要素与用户需求相结合就是产品创新―产品是技术的载体,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表现和验证形式。总而言之,创新活动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产品开发,而创新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两个方面。

由于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在很多方面颇为相似,所以它们往往会被混淆或被错误地对待。这会影响企业的组织结构和重要决策,给企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影响公司的未来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术在农耕时代甚至更早时期就已经存在,只不过那时不被称作技术而是技艺、手艺,且大多掌握在能工巧匠手里。这些能工巧匠生产出来的东西也非产品,因为那时候不存在社会化大生产。虽然手工制品的一致性较差,却蕴含着科学技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会懵懂地利用自然现象或资源进行原始的“生产”,在这个过程中,诸多生产要素在缓慢无序的、反复偶然地进行重组。产品是在工业革命到来后,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而出现的。而技术是随着科学探索、实验研究与社会化大生产而来的。文艺复兴后,西方社会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大发展,人们系统化地建立起了各类学科,尝试对自然、社会和人类个体进行科学解释。这些学科也为服务于产品的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决定创新的生产要素开始有目的、有顺序地组合,人类在不经意中走进了技术创新的田园。

技术创新导致生产要素不断重组和累积,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令用户目不暇接。

那么技术创新必然导致产品创新吗?如果这一命题成立,那么在逻辑上两者可统称为技术创新。然而,产品,尤其是创新产品,是通过复杂的产品研发才得以实现的,并且存在很大的风险。根据美国管理协会对部分企业的调查问卷显示:在美国,企业50%以上的新项目达不到预期目标,产品研发的成功率仅有10%左右。而国内企业产品创新成功率更低,普遍在10%以下。

影响产品创新的因素很多,其中技术因素尤为重要。成功的技术创新是产品研发、产品创新的前提和关键,但技术创新却不是影响产品创新的唯一因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能快速获取产品及产品涉及的技术信息。用户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对产品和品牌的忠诚度却在逐渐降低。由于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不得不快速创新以留住用户。用户需求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不断地相互影响,它们在使产品种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使用户产生了选择困惑。人们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狂轰滥炸”之下,一改过去对技术突破的崇拜、欣赏态度,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甚至毫不知足。但苹果、阿里巴巴等非技术型超级企业却用新产品、新技术一次次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人们仿佛又找回了久违的崇拜感,欣然追逐着创新。正如任正非所说,“人类需要的不是颠覆,人类需要的是技术高质量的继承与发展”。

以客户需求为基础,技术创新即可实现产品创新,风靡全球的苹果手机就是将用户的体验做到极致才获得成功的。尽管如此,苹果也不能抹杀早于其产品创新的技术创新,只是苹果没有亲自做而已。尽管科技已经发展到了如此发达的地步,但依然不能说在人类的科技货架上供给已经足够。实际上,客户需求与技术创新依然存在冲突、矛盾―企业无法依照用户需求选配技术,生产产品。如今,随着技术储备相对过剩,已经不是技术支配产品的时代了,而是用户需求。《任正非管理日志》就明确了用户需求的重要性:“华为的观点是,在产品技术创新上,华为要保持技术领先,但只能是领先竞争对手半步,领先三步就会成为‘先烈’,明确将技术导向战略转为客户需求导向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