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22-09-21 04:40:1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1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

为了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各地大力倡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学校建设规划、校际对口支援、教师补充机制、经费保障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均衡发展已成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和教育秩序,这都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合肥市针对教育公平,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针对教育质量,提出要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针对教育秩序,采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手段,加强教师师德建设。通过多项措施,使社会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学生爱学校、爱学习。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高水平、有特色的发展,给家长和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行知学校注重发展内涵和特色,坚持硬件软件并举。

一、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是保障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新学期的开学,区教体局也加快了区属建设的步伐,而首当其中的就是资金投入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对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来说,不仅意味着校园设施的完善,校舍的更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丰富了校园文化载体的内涵。其目的是要达到各校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学设施一样全,公用经费一样多,教师素质一样好,管理水平一样高,人民群众一样满意。

我校积极响应上级要求,近年来大力加强学校建设:利用暑期对校园进行了翻新、增加绿化面积美化校园;修建了自行车棚,彻底解决了校园内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配置、完善各实验室、功能教室,首批更换了500多套课桌椅,为每个班级安装电扇,使我校学生能用上一流的教学设施,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全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落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作为市首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学校,我校至今已接纳了上千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均衡分班,让他们得到和合肥市学生同等学习条件的机会;对随迁子女的入学、升级、升学实行跟踪制度,关注他们的成长;定期开展各种活动,并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关注随迁子女的心理健康。

二、师资力量逐步平衡

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使学校建得再好,没有合格的教师,义务教育均衡就是空谈。

近年来我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校本教研体制,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在校园内开展读书活动,组建教师“读书共同体”,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我校还安排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为推动区内教育均衡发展做贡献。

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研开展,区教体局也是广纳贤才,夯实根基,旨在用最短时间壮大区内教研力量。区教体局组建了区级教研队伍,进一步加强校际间的教学研究互动,通过定期开展的主题互动活动,加强校际之间的学习与共享;上移管理重心,全面加强对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建立了以校为本、自下而上的教学研究制度,突出教育教学质量工作主线。鼓励学校积极承担省市级重点课题研究,从宏观上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主动辐射研究成果;区教体局在加强师资培训的同时,把引进优秀教师作为发展的一个基点,制定了优秀教师引进制度,干部教师培训的长远计划和年度计划,同时,组织名师讲学团,到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学校去教学,促进教师和教学之和谐。通过名师班、骨干班等形式,培养一批骨干教师。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区教体局积极与高校合作,加强教师培训。我校自2007年开展引进优秀教师活动以来,三年间从各地共引进了10位市级以上“教坛新星”,并以他们为核心重新组合学科组、备课组,辐射、引导全体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学校加强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管理、评价机制,落实教学常规,几年间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提升。

三、择校问题逐步缓解

市教育局改革评价和招生制度,采用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的办法,把普通高中部分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确保学生公平享有优质教育资源。2007年,合肥市明确规定严格禁止跨行政区招生,严格控制择校生比例,重点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2009年,择校生比例降为5%以下。同时以“指标到校”为杠杆,逐年提高省示范高中指标分配比例,2009年比例由2005年50%提高到65%,2010年比例提高到70%,有效引导初中学生就近入学。我校在招生过程中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宣传招生政策,积极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严控择校生比例,2009、2010年学年起始年级招生中择校学生比例均控制在5%以内。

四、教育均衡注重特色发展

创建特色学校,提升教育内涵水平。教育均衡不是齐步走,更要注重特色发展,这样才是更好的教育均衡。为有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市区教育部门在评价机制上进行改革,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重点考核合格率、综合率,淡化优秀率、良好率,引导各中小学之间由“升学竞争”转向“办学竞争”,引导“热点”学校向名校成长,薄弱学校向特色校行列迈进,实现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校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明确了建设“创新教育”的特色办学理念,认定目标,全力以赴,让行知学校前进的步伐更加稳健。

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知识

一、什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什么是基本均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在义务教阶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学校、城乡、区域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一项既定不变的方针,更是一个螺旋式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师资源等办学条件的改善只是“初步均衡”,实现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才是“基本均衡”。

二、如何把握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

均衡发展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解决我国目前现实教育问题的新举措,是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基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边远山区学校建设问题;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当特别关注薄弱学校建设问题;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目前在当物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其最终目标,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教师,实现教育公平。

三、国家确定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标准是什么?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门槛、两项内容、一个参考。

(一)一个门槛(基本办学标准评估)。要求在对一个县(区)进行评估认定前,要对其所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是否达到本省基本办学标准进行评佰。达到这一条件的县(区),才有资格接受均衡督导评估认定。

(二)两项内容(均衡督导评估认定的核心内容)

1、对县域义务教育学校际间均衡状况评估(差异化系数)。是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数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合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来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达到基本均衡评估的标准为: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不高于0.55。

2、对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四个方面)。主要是通过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的17项指标来进行,每个指标赋一定分值,总分为1000分;达到85分以上的县方可视为达到此项评估的要求。考虑到省情不同,要求省级在制定实施办法时,可适当增加对县(区)级政府工作评估指标。

(三)一个参考。指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的满意度,作为评估、认定一个县是否实现基本均衡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将会起到什么作用?

1、督促地方政府进一步落实国家法律的政策要求,切实履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职责。

2、帮助各地进行自查自评、自我诊断。

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及早实现。

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一)强化政府责任、明确督导评估对象是地方各级政府,并且要求政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督促政府切实履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中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二)注重实效。评估认定以结果性评估为主,即以县域内务教育学校校际间差距的评估为重点。同时,评估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情况,引导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积极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学校资源。

(三)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把行政性评估与广大群众的实际感受结合起(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将公众评价作为评估的重要参考。努力缩小校际间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回应社会关切。

七、怎样开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程序,主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即县级自评、地市复核、省级评估、国家认定。

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体系有哪些特点?

这次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体系,与以往督导评估体系相比,有三个特点,也是三个创新:一是更加强调科学性;二

是更加强调开放性;三是体现公众参与性。

九、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 ,县(区)人民政府的领导责任是什么?

1、统筹管理的责任。

2、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要保证本县义务教育经费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

3、要努力做到本级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三个增长”,确保上级用于教育转移支付的50%不被挪用和截留。

4、确保教师工资及时发放,完善教师工资发放的行政一把手负责制;确保校舍安全,加大农村初中、小学危房的改造力度;确保中小学的公用经费,补足农村中小学校实行“免杂费”后的公用经费缺口。

5、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攻坚各项工程配套资金的到位和工程建设的质量。

6、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十、进诚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享受哪些政策?

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家庭经济办难的,可享受“两免一补”政策。

十一、教育部提出的有关“减负”工作的五项要求是什么?

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评价观,不准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实

行免试就近入学,不准小学、初中招生举行选拨考试;坚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不准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组织集体补课;坚持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不准按考试成绩排队。

十二、什么是义务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

一是县级人民政府对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二是中小学在校生生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三是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步增长。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2

从2006年开始,我们“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围绕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教师交流及支教、教师工资规范化和农村教师培训与专业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山东泰安市泰山区、宁阳县,山东潍坊市潍城区、寿光市,四川成都市及其青羊区、蒲江县,北京市和辽宁沈阳市等地区,分别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源配置的政策和制度创新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探索,推动了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近几年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迅速由理念层面上升到政策层面,又由政策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2005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政府文件。2006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第一次从法律上得到强制性规定。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教育列为民生和社会建设的第一条,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后的主要任务。

教师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对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可以产生决定性影响。近些年来,各地在缩小义务教育师资的城乡差距方面进行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但是,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不均衡分布的状况依然比较明显。2005年的首份《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例为32.3%,分别比城市低8.9和14.5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和本课题组的专项调查看,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对口、教学水平等五个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同时,在教师晋升机会、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教师工资待遇、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等四个方面,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

普遍存在着的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学校在配置教师时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优质教师资源向城区、向强校单向流动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基于此,本课题把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和制度创新作为主要的研究目标。

根据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状况产生的原因,本课题提出了“一手抓配置,一手抓提高,主要靠制度和机制”的实验思路,期望通过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配置政策、工资待遇和培训机会,促进城乡间教师的良性流动,促进农村教师的能力建设,缩小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差距。

1、建立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

由于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在现有教师资源的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差距,因此建立教师交流和支教制度成为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必须。

(1)“人走关系动”,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

长期以来,教师是“学校人”,资源在学校之间的配置具有极大的刚性,这是制约教师流动的最主要的制度因素。这一约束能否被打破?2006年暑期,辽宁沈阳市正式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建立规范性的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每年都有15%的专任教师在各区的“大学区”内交流,其中80%的教师是“人走关系动”,实现了在职教师资源的二次配置。这种大面积的“人走关系动”式的教师流动方式,打破了教师在一所学校从教终身的旧有格局,是教师交流中难度最大、力度最大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和启迪价值。

(2)建立区域“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教师由“单位人”成为“系统人”

为了进一步消除制约教师流动的制度,2007年,四川成都市青羊区专门成立了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管理机构――青羊区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在全区范围内统筹配置人才资源。全区教职工的人事关系纳入中心统一管理,实现了优质教师资源的区域内共享。

(3)建立城区学校流动编制,探索支教的有效模式

相对于“人走关系动”的定期流动和教师转向“系统人”的人事管理改革而言,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进行一定期限的支教策略,因其较少涉及体制问题而率先被提出,成为较为常见的提高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水平的一种方式。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此就已经有了相应的规定。

但在过去,这种支教形式常受到编制的限制,虽早有政策规定但不能制度化,各地实施情况也不平衡。针对这一问题,本课题把探索落实优秀教师支教的保障策略作为研究内容之一。比如:山东寿光市教育局建立了定周期、定编制的定向流动编制制度,使城乡教师交流有了更为制度化的保障。

(4)“青蒲对流”,建立跨区县的支教模式

在四川成都市,蒲江县与青羊区建立了“青蒲对流模式”,积极推动蒲江县与青羊区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两地的研究培训机构、学校积极互动:青羊区的著名教师和专家到蒲江县开设专题讲座;蒲江县组织教育干部到青羊区参加“先进教育理念培训会”,派学校干部到青羊区的学校挂职锻炼等。通过互动,城市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辐射到蒲江,弥补了蒲江教育的“短板”。

2、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促进资源柔性和良性流动

为了实现学校间、教师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许多地区在实践中认识到,需要建立学校间合

作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平台。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发展共同体成为各地逐渐重视的一种形式。这也是一种以评价促均衡、以共享促均衡的重要思路。

(1)城乡教师师徒结对制度

四川成都市在城区确定18所省级以上示范中学、22所窗口小学为农村教师进城跟岗培训学校,每年组织3600名农村骨干教师到进城跟岗培训学校进行不少于25个学时的观摩教学,并确定进城跟岗培训学校的600名骨干教师作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引领者,结成以城区教师辐射农村教师为主、城乡教师共同成长的研修团队。

(2)建立城乡学校共同体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在特定的区域中,将独立的城区学校与农村一个或几个相对薄弱的学校联合起来,把各自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实行发展水平捆绑式评价,构建起“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建立荣辱共担、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联合体。城区学校的校长为共同体的第一责任人,农村学校的校长为第二责任人。

四川成都市青羊区将区内54所中小学校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组建成7个“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分别开展学校层面、校长层面和教师层面的活动,实现了城乡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3)城乡教育科研共同体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构建“教育科研共同体”,成员由教科研人员、城区教师和农村教师共同构成,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进行沟通,分享各种学习资源,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教学研究任务。

3、一手抓配置,一手抓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对农村教师进行大规模有效培训

近年来,北京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的硬件条件都已得到极大改善,但教师素质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北京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但长期以来,大多数农村教师很少因此而受益。北京农村教师的年轻化程度是空前的,35岁以下的教师约占2/3,明显高于城区。当前是对年轻化的农村教师进行优质培训的最佳时机,其边际效益也最明显。因此,北京市通过实施“绿色耕耘行动”,对农村教师进行了大规模的优质有效的培训,并进行了相应的培训制度创新和培训模式创新。

(2)打破时空界限,实现网络培训与交流

山东泰安市泰山区通过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网络教研系统、学科教研博客网、视频直播系统等方式,打破了城乡教研活动、教师交流的时空限制,保证了城乡区域互动教研活动的开展。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建立了“潍城教研网”,进行“网上互动教研机制和平台优化研究”,开发网络教研指导、交流和研讨功能,在全区城乡学校之间搭建了互动教研平台,促进了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

4、提高教师待遇,关注教师的精神需要与生活需要

(1)推进校长、教师工资管理的规范化

城乡校长、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与城乡学校校长、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有密切关系。为了引导教师良性流动,需要把推进校长、教师工资管理的规范化作为一项前提性的基础工程。①试行校长职级制,校长的工资待遇与职级挂钩。四川成都市青羊区率先在涉农学校进行校长职级制的试点,评定出校长职级,校长工资待遇与职级工资挂钩。这一举措为全区推开校长职级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吸引优秀管理人才到涉农学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②推进教师工资规范化,统一县域内的教师工资标准。教师应该同工同酬,但由于种种现实的因素,全国各地教师工资标准还不统一,甚至一个县内也存在多种工资标准。这就阻碍了教师的交流和流动。尽管山东泰安市宁阳县是部级财政困难县,经济基础薄弱,但他们还是制定了调整、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系列政策,通过县域内统一发放工资、逐步提高乡镇教师工资水平等措施,缩小了县乡教师的工资差距。

(2)满足教师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需要

为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各地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例如:在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的住房问题上,成都市各区(市)县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在中心城镇集中修建教师公寓,并以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优惠卖给教师。蒲江县2007年财政投入1200万元,征地60亩,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山东的一些实验区把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公积金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教师的情感与心理状况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流动教师的增加,实验区逐渐开始关注教师心理和职业幸福感等问题。如四川成都市青羊区将2005年和2006年分别定为“教师关爱年”和“教师发展年”,实施关爱教师工程。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涉农地区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稳步提升。

任何一个政策的实施,都需要相关配套措施的配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成体系的和相互补充的问题解决策略,需要教育系统内外协同努力、多管齐下,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保障条件。

1、观念转变和领导保障是前提

促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首先要转变观念。例如:有人认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会降低某些地方的教育质量,又有人认为,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难以实施。其实,均衡发展类似“为学”,“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如沈阳市的教师交流,当初有人认为难以推动,但他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定支持下,不仅做到了,而且运作比较平稳。

教师问题涉及人事、组织、财政等多个部门,各实验地区的各项改革举措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是因为当地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这一工作,并注意加强相关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的统筹和协调。如前所述,山东宁阳县经济基础薄弱,但县委、县政府对统一全县教师工资标准工作非常重视。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就乡镇教师工资统筹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县里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多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教师工资规范化项目课题实验研究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证了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在山东泰山区,区委、区政府领导亲自参与农村教师成长的统筹规划,并把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纳入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议事日程,全面启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工程。各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口联系1~2所学校,定期深入学校了解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工程的实施情况。

2、制度建设和法制保障是根本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体制基础是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从全国一些地方的情况看,这一改革尚未完全落实到位。一是教师工资标准不统一,二是教师工资

没有纳入县本级财政预算,致使教师不能在县域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同时,教师人事管理没有真正归口到县教育行政部门,导致促进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政策无法落实。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开辟道路,就要消除城乡学校在编制上的不同标准政策和城乡教师在工资上的倒挂现象。

要把改革的成效充分地积累起来,就要把成功的改革举措因时制宜地转化为有效支撑的制度。无论是成都青羊区的校长职级制、建立教育人才管理中心,还是沈阳市的教师定期交流轮换制度,或是寿光市建立的教师流动编制,都得益于规范的制度创新。为了使制度改革的成果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适时推进成果的法制化。目前,沈阳市拟启动“九年制义务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将对教师交流轮换制度作出规定,以从法制上保障此项政策的实施。

3、共同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杠杆

山东潍坊市潍城区等实验区的城乡教育共同体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它们都建立了共同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引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

在激励机制方面,辽宁沈阳市教育局在分配职称指标时,非交流教师的晋升机率为15%,而交流教师的晋升机率则达到60%。此外还有其他各种评先评优的激励措施。这些措施发挥了很好的杠杆作用。

各地在激励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方面,还普遍建立了高级职称评审与农村工作经历挂钩的机制。

4、财政保障是物质基础

推进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各种保障性和物质激励性措施都需要财政方面的支持。例如:沈阳市为恢复全市35所民办公助学校的公办性质,以保障各校之间的教师工资大体相当,财政专项投入达1.7亿元。山东省宁阳县在推进教师工资规范化过程中,仅2006年的经费缺口就达5848万元。对于像宁阳县这样的部级财政困难县,亟需进一步加大县级教育财政投入和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3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模式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15-0009-05

在我国,教育公平作为政策议题缘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学术界的讨论,这个讨论也转变了我国教育学研究的学术生态,使其由宏大的理论体系架构,转向了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关注,教育政策研究由此破土而出。教育公平的话题也从“教育公平是什么,教育公平为什么”的学理追问逐渐转向了教育公平如何实现的实践思考。而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则是实现教育公平必经的阶段和不可回避的命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三大差异”显性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和教育话题,它是政府、学术界、业界和民间的责任。这也是中国教育创新的难点所在。因而,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成为我国的一项政策议题,成为政策目标。形成政策文本,绘制政策路线。形成政策绩效,以此来推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动态的年度扫描

在我国。政府作为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央政府层面的教育均衡发展是宏观的,是以点带面,以东带西,以发达带欠发达,以中央帮地方为主要思路的。在中央政府层面上,一般不提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更多提的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央政府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实现的必要环节,是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失衡、东西差距加大和贫富分化显性化的主要手段,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在《教育规划纲要》中,中央政府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通过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2011年,教育部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及201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制订了义务教育分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分规划,与有关部门一起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深化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教师国培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了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支持力度。

2011年3月,教育部与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在省部级层面上进一步强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年7月,教育部还与浙江、贵州、陕西、山西、湖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到2011年底,教育部共与27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在备忘录中。明确了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责任和任务,绘制了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的蓝图,一省一个特色,突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省承诺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按年度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具体情况见表1。

通过签署备忘录的形式,省部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2020年战略目标的重要机制。

二、强化地方政府的统筹力度,

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

各省以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为契机,明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地对本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部署。在各省、市、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中可以清楚看到各省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与教育部签署共同推进教育均衡的备忘录之后,许多省也与县签署了责任书。下一步要强化各级政府的督导和评估。像对义务教育“普九”督导验收一样。对基本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进行验收。

地方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上,主要是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为平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4

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明确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次亮明自己的“法律”身份。

>>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人取向”县本管理 试析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化发展中的制度排斥与消解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 师资配置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长大有可为 地方政府的“改革智慧”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路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分析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立法思考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西安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和范式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探析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阆中答卷 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凡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6-7)

②④关松林:《论基础教育发展的均衡与失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年第5期

⑤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tongji/20110318102138138.doc(2011-6-7)

⑥《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2007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8页

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教育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义务教育监测报告:中国小学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中国教育报,2009-12-05 http://.cn/show/er.htm?ID=2009-1205104235-766(2011-6-7)

⑧⑩王建华,卢真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问卷调查研究报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第33页

⑨[美]R.J. 斯腾伯格, J.A. 霍瓦斯:《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1期,第31页

作者单位 唐山师范学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5

明显的成效

各级政府合力推动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把它当作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大事来抓,又将其提升到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的高度来谋划,相继出台一系列法规、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设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截止到2012年9月6日,教育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完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初步形成。

地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在资源均衡配置方面,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有效整合,提升了存量教育资源,高标准新建学校进一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增量资源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倾斜。在经费投入和管理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力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足额及时到位。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资金使用管理不规范的县(区),实施重点监管。海南省2012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投入218.34亿元,连续7年实现大幅度增加。在师资管理方面,各地积极探索实行校长、教师在校际和城乡之间流动的有效机制。在强化教育管理方面,调研省份普遍实行了学区制,既强化了教育末端管理,促进校际资源共享,又较好地调动了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天津市一手抓学校建设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一手抓教育质量优质化,探索出科学定标、独立督导、专家(业)主导、民众参与(监督)的管理模式。

各地政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强化。安徽省在解决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上率先打破户籍限制,规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他流动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中考并报考高中阶段学校。河北省实施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寄宿上学问题。海南和宁夏等省区为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问题,在部分地区实施了投入力度大、政策整合度高的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把山里的问题在山外解决,把扶贫的问题用扶智的办法解决”。

省级统筹在保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的成果开始显现。作为改革试点省份,安徽省发挥省级政府统筹作用,统筹制定规划,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细化到每个县的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统筹资源配置,一手抓扩大增量,一手抓政策倾斜;统筹规范管理,以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为动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解决;统筹健全机制,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坚持“省拿大头”,为推进县域(特别是贫困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阶段性特征

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义务教育虽已普及,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据有关专业监测,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区县的乡镇和农村学生学业成绩达标比例在20%~40%以下;在大多数县区内,学生学业达标率的校间差异甚至比发达国家全国范围内的校间差异还要大。这种非均衡的、两极分化的义务教育,势必带来固化社会阶层差异、拉大城乡差距、加剧社会矛盾等问题。总体来看,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呈现出初级性、行政主导性和脆弱性的阶段性特征。

办学条件均衡上的初级性。办学条件上的均衡(标准化建设)仅仅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初级阶段,多样化、优质化发展才是均衡发展的必然方向。现阶段的努力主要是侧重改善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硬件资源,而较少关注和追求区域内教育质量的均衡。评价、考核义务教育学校质量的标准更多集中在升学,而较少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养成教育、公民教育。只有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个目标,扎实推进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断超越条件均衡,“高标准、高质量地办好每一所学校”,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才”,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进均衡发展中的行政主导性。自上而下、较少地方自主的行政主导性曾经是造成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如今又成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特征。政府确实应当对公共产品的提供担负主要责任,但公共产品的配给应跳出“政府包办一切”、权力集中在上层的框框。调研组认为,上一轮布局调整主要是由分散办学(公社办高中、学区办初中、村村办小学)转到集中办学,表现为村小大规模撤并、初中进镇、高中进城。这种布局调整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问题出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一是政策决策重心过高,由国家发动学校布局调整;二是政策执行重心过低,由县级政府负责调整布局,其保障能力有限,未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不少地方出现了“一刀切”式的硬调;三是民众和社会参与不足,监督权缺失,致使失衡状态不断加剧,矛盾不断积累,政策负面效应不断放大。我们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不是停止布局调整或者恢复一定数量的村小,而是要切实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并把学校去留的决策权留给地方,把监督权还给社会和民众,把统筹保障责任明确落实到上级,在全面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可持续均衡发展上的脆弱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了巨大财力,个别地方已经占到民生投入的极大份额,但结果不尽如人意,要达到更高水平的均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保障困难群体、边缘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利,以及保证“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等的实施,仍需要大量的投入。义务教育后续就学升学、学生的全面发展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加上农村留守儿童总量在1亿上下。站在新型城镇化的新起点上,必然要迎来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格局重塑的新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将面临新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对于巩固和发展现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果,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以改革促均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调研组认为,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它将伴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伴随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的全过程,伴随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我们要用“中国式”智慧与路径破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命题,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国之路”。

要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和政策空间。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法》,适时出台《学校法》,为建立现代义务教育学校制度提供法律保障。从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出发,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全面落实“省统筹、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各省要根据省情探索行之有效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核心是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形式。明确民办义务教育的法律地位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角色,为全面实施“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铺路。同时,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法治保障范畴。国务院应以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为依据,加强对省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统筹作用的监督检查,杜绝推诿和不作为现象。

面向新型城镇化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依据国家和地方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制定区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绝不能“见物不见人”,不仅要包含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还应该突出教育规划。教育部门应深度参与城镇化规划,做好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同步研究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背景下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宏观指导政策;严格执行有关城市新住宅区配套设立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撤并的程序规定,切实缓解城镇教育资源极度紧张和农村儿童向城区无序流动的问题,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政府保障范围。同时,实施县镇教育资源扩大工程,适当调整已经实施的国家教育项目工程,使之覆盖到县城和城市困难区的学校。对必须长期保留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实施专项建设工程,按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在师资配备、办学条件、经费标准等方面,实施大幅度倾斜政策。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加大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并完善转移支付经费监管,扩大保障范围,以弥补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缺口,逐步降低直至取消“三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教育专项建设项目资金的地方配套比例。对中西部地区城市困难的区和县城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给予一定的财政转移支付。将公办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纳入中央财政支付范围,实施农村和“三区”义务教育教师岗位特别津贴制度,继续完善实施农村教师特岗制度。省级政府要对辖区内的财政收入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对财政薄弱县加大投入力度,明确省级与县级的财政投入比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6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社会公平

建国以来,针对新中国面临的实际情况和祖国建设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轨迹总体上采取了国家主导、效率优先的义务教育发展与变革取向。从1986年我国开始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2000年底实现基本普及的目标; 2004年国家启动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如期完成,我国义务教育整体上由“基本普及”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的新阶段。从基本普及到全面普及,从全面普及到城乡全面实行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实现了穷国办大教育的伟大壮举。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入学率、升学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目标。但也出现了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社会对教育不公平的批评也越来越强烈。

面对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2010年1月4日,教育部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的目标。

1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经过几年的尝试和推进,我国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中小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部分区域内的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差距正逐步缩小。但从总体看,距均衡发展特别是区域间的均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推进均衡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和认识上的误区急需理清或解决。主要表现在:

一是不切实际,求全求大,盲目整合。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并校扩大规模等同起来,不顾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未来人口变动状况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盲目撤并,城镇同规模或自然环境不同地区同标准,有的地区甚至将所有中学全部集中于县城,将扩大学校规模与均衡发展相混洧。

二是标准滞后,自行其是,标准化学校不“标准”。目前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最突出的地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这部分地区财力有限,教育投入欠帐较多,办学条件较差,如没有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标准作指导,仅根据各地自身财力或意愿来建设,可能出现不标准的“标准化”学校,导致新的不均衡现象。

三是重校舍建设,轻仪器装备。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地方只注重校舍建设,建好教学用房,将规划内服务半径的学生集中起来,就算完成了均衡发展,对教育教学所需的教育技术装备没有同步规划配备,甚至学校用房建成后仍不急于配备。

四是将硬件均衡或是将校舍的均衡等同于均衡发展,忽视软件建设和内涵发展。均衡发展不仅是在教育投入、教育设施、教师资源等基本办学条件的均衡,最关键的是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而有些地方只热衷于建房子,“房子”建起来就认为实现了均衡,对如何实现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热情不高。

五是先硬件,后软件,将改善办学条件与提高办学水平割裂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办学条件是为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提升办学水平。实际工作中,有些人认为只有先改善办学条件,各项硬件均达到优质校或“重点校”的标准后,再抓软件建设,研究如何提高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内涵发展。

2 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转变观念、健全制度、完善措施、注重监测、积极引导等方面入手,科学、有序推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满足社会对教育公平的要求。

一是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各地区在制定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尊重民意,尊重教育规律。切忌不同民族地区、不同自然环境地区一个标准进行调整,切忌不顾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急于扩张而出现的辍学现象,切忌不顾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硬性撤并,切忌因条件不具备而盲目集中带来交通、食宿等安全隐患。

二是尽快制定出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本建设标准,以指导各地在调整学校布局、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既要避免出现不切实际的盲目调整,也要避免因指导不力而出现的标准过低、落后现象。

三是软硬件兼顾,侧重补短板。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在规划学校布局时,要将硬件建设与软件同时规划,同时推进;学校管理者要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狠抓管理和教育质量。学校建得再漂亮,如没有好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仍吸引不来好学生。

四是完善经费投入制度,增加“软件”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中央、省级经费分担比例,对规模小(如在校生不足200人)的学校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或拨付专项经费,以确保其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在重点扶持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同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位于中部地区但未被列入国定扶贫县而经济发展水平又不高的地区。在扩大“特岗计划”等措施的同时,设立中西部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确保这些地区的教师有精力、有能力进修提高。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7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差异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167-01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都在不断的提高,同时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就成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的需求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出现的择校问题、教师资源集中流动等问题的出现,表明我国义务教育己经呈现出严重的非均衡发展的态势。这种非均衡发展的局面不仅存在于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发展的差距和社会各种差距互为因果,导致了这些不均衡因素的存在。因此,缩小教育发展的差距,就要从小范围内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均衡发展。

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概念

文喆指出:所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例如一个县、一个地区、一个省的范围内,在义务教育的硬件投入方面,实现国家(含地区政府)投入的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均衡化,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初步实现居民之间义务教育权利的平等,实现公民发展权力的起点的公平。

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整体偏低,而农村教育投入更加不足,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因财政投入的不足,农村学校建设跟不上城市的建设,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入学需求增加,学校基础设施严重短缺,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使的大部分学校入学压力巨大,超负荷运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地区,财政拨款的数额有限。现在教育投入的使用结构也不合理,这就影响了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城乡学校办学规模呈现两极分化

在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下,学校规模大小直接决定了教育经费的充裕程度和财力状况,适度的学校规模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趋势的加剧,城市的学校学生数量激增,出现极度拥挤与压抑的“大班教学”现象,而农村学校由于生源的流失,逐渐出现了“萎缩”甚至消亡现象。这种城乡学校办学规模两极分化的趋势不但抑制了农村学校的发展,而且使城市学校出现了负荷过重的现象,县城班容量超过55人的大班普遍存在。再加上许多农村学校尚未达到义务教育办学标准,教学质量不高,导致许多农村学生到城市借读,这既造成了部分农村学校的生源减少,师资和教学设施的浪费同时加剧了城市学校的就学压力。

(三)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存在差异

从数量上看,城市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素质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城乡教师长期无序的“逆向”流动,造成乡村教师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教学技能方面明显劣于城市学校。同时,农村年龄偏大的教师由于生存环境和生存压力等综合性的原因,大都出现了职业倦怠和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很难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育技术;相反城市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则由于环境条件和自身努力的原因,早已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原因。

三、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为了更有效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必须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统筹教师的资源配置,深化教育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城乡教师的流动速度,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争在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

(一)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的投资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坚持义务教育多渠道筹资原则,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供给的多元化。义务教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政府保障其经费需要是其职责所在,但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仅仅是一定办学条件下的经费需要,如果要改善办学条件应当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

(二)依法治教,建立合理的办学规模

要使城乡义务教育平衡发展,严格执法、依法治教是必不可少的。各级人大要进一步做好教育立法的工作,颁布适合国情的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的法令,让农村义务教育驰入快速、公平、正常的发展轨道。各级政府要对现有的教育法规的执行情况做好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切实解决教育投资、教师工资、学生辍学等突出问题。

(三)以人为本,打通城乡教师良性互动的通道

在当前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的背景下,促进城乡教师的合理流动,对于缓解教育系统的矛盾乃至社会矛盾,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形成城乡教育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等无疑具有很强的必要性。要真正解决城乡教师的发展不均衡问题,一定要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改变目前“只堵不疏”的思维,从经济待遇、生活便利、职业发展等几个方面给教师创造良好的流动环境。

总之,为实现2012年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宏伟目标,首先应依法治教,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途径促使农村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加大城乡教师流动速度,以提高农村整体教育质量,最终实现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来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景玉.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J].教育理论研究.2011-07-04.

[2]刘志艳.城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研究-以大庆市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3]刘振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J].数据解读.2010(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8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在上世纪末,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保障适龄儿童由“有学上”向“上好学”的转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成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家长择校、学校乱收费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成为新时期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在2010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均衡的内涵和基本目标

关于义务教育均衡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

1.从受教育者的权利

最低层次必须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这也是义务教育均衡旨在解决择校问题的目标之一;最高层次是使每个受教育者达到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衡,这是从教育的结果的角度来看的。即义务教育均衡不仅仅是要平等地为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还要尽力保证我们提供的教育能够使每个适龄儿童少年在义务教育结束后能够拥有相对平等的个人发展空间。

2.从社会公平的角度

义务教育均衡包括推进学校间、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均衡。推进区域内学校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3.从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

义务教育均衡首先意味着全国每所中小学都必须达到一个最低的办学条件标准,这是教育资源配置所必须要保障和提供的。其次义务教育均衡并不意味着教育资源的绝对平均分配,而是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自身的发展情况配置相对平均的教育资源。但这种相对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不同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水平必须控制在一定的差异系数内。

另外,在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明显缩小。到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而为了实现这一基本目标,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2013年教育部与北京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在省级层面上进一步强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以及2012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均衡发展的意见》。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在全国各地的稳步发展。

二、A省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1.部分督导评估指标无法量化,缺乏有效的评估依据

根据《暂行办法》,接受此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的单位,必须满足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本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条件。也就是说省级单位对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县级单位的督导评估工作分为两部分:其一考察该县义务教育学校是否达到本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其二根据《暂行办法》的相关要求评定该县是否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根据A省下发的关于印发《A省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督导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A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主要由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以及31项评定要点组成,根据规定只要有3项及以上评定要点为不合格,则该校将评定为不合格,而该校所在的县也将不能参与此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的评定。通过分析可以发现A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的前5个部分属于可量化,通过实地抽查便能一目了然的指标,而第六项一级指标“管理与质量”分为3个二级指标和7项评定要点,均属于软性指标即很难量化,并且学校容易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的指标。如“公办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得到基本遏制,学校均衡编班,没有分重点班、快慢班、特长班、实验班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1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校园文化富有特色,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等等。这类指标无法量化,而在评估时又缺乏相关的考核依据,学校完全可以在评估期间临时抱佛脚,评估过后又“打回原形”。

2.校际间均衡指标缺乏效度

此次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八项均衡指标中有五项反映的是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三项反映的是教师的情况分别是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其中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这一项对A省这样的教育先进省份来说并不具备考核意义,当前A省各中小学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基本上至少是本科学历并且有逐步向研究生学历发展的趋势,因此A省几乎所有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都是高于规定学历的,由此得出“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这项指标对A省并不适用。

3.公众满意度调查机制尚不健全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公众,而公众对教育是否满意是教育的重要诉求之一。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区域内的公众提供相对平等良好的教育。因此,把公众的满意度纳入义务教育均衡考核指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暂行办法》中指出公众满意度调查可通过问卷、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问卷可有省级评估组进行,也可以由省级教育督导机构委托政府统计部门、科研单位、专业调查机构等进行。而实地走访则由省级评估组进行。笔者认为此办法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可操作性不强,如若方式不当很容易弄虚作假,使得此项考核指标形同虚设。首先问卷调查由省级评估组进行实施起来就很困难,因为如果让评估组到地方实地去评估时再进行公众满意度的调查,便与《暂行办法》的要求相悖,即省级评估组只是评估符合规定的参评县,评估组评估时参评县的公众满意度调查这一项是已经达标了的;其次如果让评估组提前到每个申报县去组织问卷调查,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因为省级评估组是全省各地教育方面的专家组成,组织起来不容易,而且是去进行问卷调查这样技术层面的工作实属不妥。另外,如果委托专业机构或科研单位去做,耗时长、费用高(如今年A省报此次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县的就有81家)而教育部有没有相关的拨款。因此,操作起来不容易。鉴于以上两种方式实施起来都比较困难,A省决定让各县来承担这项工作,由各县组织公众满意度调查。这种方式看似简化了问题,实则给了各县弄虚作假的空子,最后的结果是所有的申报县公众满意度都很高。

三、针对A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具体建议

1.将A省教育投诉的相关数据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

A省教育厅在2010年出台了《A省普通高中素质教育省级督导手册》,并对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提出了具体详尽的要求及相应的违规办学惩处措施。为了确保相关规定的有效实施保障公民权益,A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开了对应的投诉电话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投诉举报受理制度。根据A省教育厅受理投诉电话统计出的相关数据表明,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最集中的是违反“五严规定”。即“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禁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而“五严规定”中的内容与上文提到的评估办学条件中缺乏评估依据的“软性要求”基本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各参评县每年被投诉属实情况的数据作为评估其办学条件中相关的要求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之一。

2.重新审视八项基本指标的效度

首先,从横向来看,这八项指标必须能够反映全国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基本情况。要在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和先进的省份之间权衡。如若出现类似A省这种指标失去效度的情况,是否有相应的弥补措施或方案。

其次,从纵向来看,这八项指标还必须根据每一年全国总体情况的变化发展的做出相应的调整。如在这次评估的八项指标中有五项涉及中小学校办学的硬件设施,三项涉及师资水平,学校硬件设施的比重高于师资。而随着教育经费的不断增长和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师资配备的均衡势必会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而在一些教育先进省份优秀师源已经成为各校争相抢夺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评估中这八项基本指标是否应考虑向师资水平的考核倾斜。另外为了与这项考核指标相匹配,是否应该在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方面和在职教师培训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优秀教师的培养应该从学校就抓起。

3.设立公众满意度调查专项资金,

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将公共满意度调查指标纳入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的评估无疑是明智之举,但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所提及,如若方式不当往往会事与愿违。为了避免A省出现的这种所有参评县公众满意度都很高的失实现象的情况,笔者建议教育部设立专项的资金,由教育厅负责通过第三方机构展开对全省所有参评县的公众满意度的调查。首先,由教育部出资可以减轻省级单位的财政负担,提高其认真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的积极性;其次,由教育负责而非各参评县自己寻找第三方机构可以有效避免参评县通过各种方式给第三方机构施加压力导致调查结果失去意义。最后,通过寻求第三方专业机构而非教育行政机构内部来实施公众满意度的调查,可以提高调查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上海市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探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

[3]张民选.公平而卓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追求[J].教育发展研究,2008.

[4]安晓敏.教育公平指标体系研究―基于义务教育校际差异的实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

[5]刘成新,苏尚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三重义意蕴及其超越性[J].教育研究,2010

[6]王璐.英国教育督导与评价[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白华.差异化绩效责任制:美国中小学均衡发展的新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1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9

一、认识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1.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观—均衡发展,逐步成为全国基础教育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思想。因为新的发展模式是以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普及、质量与均衡三者协调发展的模式,合乎国家教育数量与质量标准的国民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的主导思想。

义务教育发展的问题是城市义务教育与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二者差距较大。当前及至今后一段时期内,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应放在全面保障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上来,应放在巩固义务教育普及的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来。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构建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是义务教育法的主要目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明确要求,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促进师资力量均衡发展,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均衡现象

1.师资配置的不均衡。每年分配大学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时,一些较好的教师、紧缺专业的教师往往是选择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而农村基层学校对他们的需求是可望不可求的。本来城镇学校由于种种优势,集中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无论是师资还是软硬件配备,都是一般基层学校难以望其项背的,再加上这些新教师的填充,师资力量不断雄厚、壮大,而基层学校情况就不好了,一些紧缺专业教师难以分配到基层学校,即使偶尔分配到了基层学校,也由于各种因素,最终也所剩无几。

2.资源流失的不均衡。近几年城镇学校频频从乡村基层选拔教师,造成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均衡流失,尤其骨干教师的流失,使本来缺乏好教师的基层学校师资力量更加薄弱,骨干教师所剩无几,教师队伍出现极不稳定的现象,基层教师从教的信心被动摇了,死心塌地的为基层教育服务终生的教师没几个了,这无形给教育均衡发展设下了很大的障碍。

3.资金紧缺的不均衡。农村基层学校相对于城镇学校资金紧张,制约学校发展。在教师业务培训上农村学校仍受资金约束,影响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培训,影响基层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学校的均衡发展

要消除学校不均衡发展,破解之道首先是实现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1.加大对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努力增加教师培训经费,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加强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努力培养优秀教师,壮大学校骨干教师队伍。

2.制止农村基层教师向城镇流动趋势,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稳定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尤其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3.大力推进教师交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推进教师交流,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教师资源合理配置,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尤其在交流形式上重点做好教师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校的交流与流动,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4.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向农村教师倾斜,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维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利益,激发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我们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的调节手段。

(1)在评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时,要把是否有支教经历作为一项重要依据,并适当提高农村教师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10

《求是》杂志最近刊登文章指出,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它将伴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伴随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的全过程,伴随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要用“中国式”智慧与路径破解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命题,努力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中国路”。

要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和政策空间。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法》,适时出台《学校法》,为建立现代义务教育学校制度提供法律保障。从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出发,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全面落实“省统筹、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各省根据省情探索行之有效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核心是探索多样化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形式。明确民办义务教育的法律地位和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角色,为全面实施“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铺路。同时,要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法治保障范畴。国务院应以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为依据,加强对省级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发挥统筹作用的监督检查,杜绝推诿和不作为现象。

面向新型城镇化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依据国家和地方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制定区域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绝不能“见物不见人”,不仅要包含土地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规划,还应该突出教育规划。教育部门应深度参与城镇化规划,做好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同步研究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背景下的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宏观指导政策;严格执行有关城市新住宅区配套设立学校的规定,严格执行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撤并的程序规定,切实缓解城镇教育资源极度紧张和农村儿童向城区无序流动的问题,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政府保障范围。同时,实施县镇教育资源扩大工程,适当调整已经实施的国家教育项目工程,使之覆盖到县城和城市困难区的学校。对必须长期保留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实施专项建设工程,按照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在师资配备、办学条件、经费标准等方面,实施大幅度倾斜政策。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衡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加大中央财政对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并完善转移支付经费监管,扩大保障范围,以弥补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缺口,逐步降低直至取消“三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教育专项建设项目资金的地方配套比例。将公办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部纳入中央财政支付范围,实施农村和“三区”义务教育教师岗位特别津贴制度,继续完善实施农村教师特岗制度。省级政府要对辖区内的财政收入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对财政薄弱县加大投入力度,明确省级与县级的财政投入比例。

制定新型评测标准,引导义务教育走向质量均衡。研制包括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和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在内的均衡指标,测算义务教育质量均衡指数,适时替代现行的针对硬件资源配置的差异系数,并纳入督导和评估范畴。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对各地学生的学业水平、均衡程度、课业负担状况等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跟踪了解进展变化情况,检验相关政策落实成效,为政策调整和政府问责提供信息依据。

全国大学生新党员接受示范培训

据《中国教育报》消息,2014年7月26日,由中组部、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新党员培训示范班在北京开班,本次培训班以“讲理想跟党走,明责任勇担当”为主题。中组部部务委员兼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主任吴玉良,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并讲话。

吴玉良在开班讲话中指出,大学生新党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肩负着民族振兴、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使命。希望大学生新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领导,进一步增强“三个自信”,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锤炼,严格党内生活,严守党的纪律,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特别是在刻苦学习、服务社会、道德品行、未来择业等方面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11

论文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接受教育,特别是公平的优质教育,不仅是每个孩子的根本权利,也是每个人所应承担的对国家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这不仅关系到教育发展的速度,影响教育公平的实施,更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义务教育的发展任务有: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在2000年,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适龄少年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还很薄弱,各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其中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一、义务教育失衡的现状

我国在2000年基本完成了“两基”任务。近几年的教育成果也很突出。已经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适龄少年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薄弱,当今社会大众追求的“上好学”的矛盾日益凸显,教育质量很不乐观,各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区域差别。义务教育区域发展失衡,主要是指我国东、中、西部义务教育整体发展状况的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状况比较发达,基本实现了“普九”。中、西部以及边远和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学校由于财政投入的不足,办学经费紧缺,教育条件缺乏保障,一些学生时时面临失学的困扰。

(二)城乡差别。1.经费保障与办学条件方面。城区重点中小学不仅能够得到政府经费投入的倾斜政策,设备先进;而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异常缺乏,办学条件十分艰苦。2.教师待遇和整体素质方面。最好最优秀的教师大都集中在城市或重点学校。而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学历层次、科类结构不合理,小科教师紧缺。

(三)校际差别。义务教育发展的校际发展失衡主要体现在同一区域、同一城市学校之间的发展差异上。实力雄厚的重点校得到政府的重点支持,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而非重点学校无论是在教育质量、办学声誉,还是在办学设施和经费数额方面,均无法与重点学校相比。

(四)群体差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困难群体在受教育方面所应该占有的份额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就学困难、辍学严重。城市居民和农民、流动人口之间差距十分明显,尤其是城市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缺乏正常、稳定的经费来源,学业因为经常流动也容易中断。

二、关于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原因研究

(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差距,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城乡的经济状况差异加大,并指出受教育已成为农民改变子女、家庭的命运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就业形势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在校率,这直接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国家经费总量投入不足。我国义务教育投入经费总量不足,拨款标准低;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短缺和浪费并存;义务教育经费负担结构不合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资金补充不到位。这些都会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师资配置不均。农村教师队伍质量差是城乡学校在教育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3]不合理的师资配置也是当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有必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学教师政策以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危害

义务教育发展失衡对于整个国民的影响来说非常不利,会影响到国民的教育质量、整体人口的素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等。具体来看,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数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和非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还不具备国家规定的最低办学条件,甚至无法保证最基本的教育质量,影响我国“普九”任务的完成。第二,受过高质量教育的劳动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发展不到位会严重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三,义务教育发展失衡成为社会和谐的不协调音符。教育的不公平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公平,并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采取了很多分类指导及分步实施的方案和策略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限于各地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实现全国同步的义务教育是不可能。但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可能的。

(一)政府责任

1.推行相对集中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义务教育的投资应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与基层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在整个义务教育投资中承担较大的义务与责任。西部和中部地带,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应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而不是由财政收入较少的县来承担。

2.政府应从宏观上调控义务教育整体均衡发展。政府应弱化对学校的直接管理,要赋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发挥学校自身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市场机制对学校教育的调节作用。在发挥市场机制调节教育的过程中,政府还应该尽快完善相应的教育及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学校在市场中竞争的公平性。

(二)学校责任

1.倡导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特色课程,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全面发展每位学生的轨道上来。

2.实行校长、教师“定期流动轮换制”。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保持学校间教师队伍的年龄、专业和性别结构的相对合理。而且有助于各校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平衡。

(三)社会责任

1.正确的公众舆论督导。公众参与政策决策的广度和深度体现着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有效性的程度。参与的基本理由在于“官僚体制内的专家无法获得制定政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甚至得不到正确的信息。因此,如果排除公众对重大决策的参与,将会造成政策上的失误。在教育领域中的政策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同样需要公众舆论正确的督导。

2.正面的文化价值引导。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行政文化。在当今社会我国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行政文化,改变官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只有树立为民服务和以民执政的理念,才能使我国的公民,特别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村儿童得到政府的服务。第二,加强对公众文化意识的培养。改变公众长期以来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理念。这需要统一社会各界的思想,达成广泛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http://wenku.baidu.com/view/cd7694c5bb4cf7ec4afed043.html,2011-3-8.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12

论文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公平问题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接受教育,特别是公平的优质教育,不仅是每个孩子的根本权利,也是每个人所应承担的对国家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这不仅关系到教育发展的速度,影响教育公平的实施,更是涉及到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义务教育的发展任务有: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在2000年,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我国已经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适龄少年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还很薄弱,各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其中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一、义务教育失衡的现状 

我国在2000年基本完成了“两基”任务。近几年的教育成果也很突出。已经基本解决了绝大多数适龄少年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基础薄弱,当今社会大众追求的“上好学”的矛盾日益凸显,教育质量很不乐观,各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区域差别。义务教育区域发展失衡,主要是指我国东、中、西部义务教育整体发展状况的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状况比较发达,基本实现了“普九”。中、西部以及边远和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学校由于财政投入的不足,办学经费紧缺,教育条件缺乏保障,一些学生时时面临失学的困扰。 

(二)城乡差别。1.经费保障与办学条件方面。城区重点中小学不仅能够得到政府经费投入的倾斜政策,设备先进;而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异常缺乏,办学条件十分艰苦。2.教师待遇和整体素质方面。最好最优秀的教师大都集中在城市或重点学校。而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学历层次、科类结构不合理,小科教师紧缺。 

(三)校际差别。义务教育发展的校际发展失衡主要体现在同一区域、同一城市学校之间的发展差异上。实力雄厚的重点校得到政府的重点支持,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而非重点学校无论是在教育质量、办学声誉,还是在办学设施和经费数额方面,均无法与重点学校相比。 

(四)群体差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困难群体在受教育方面所应该占有的份额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就学困难、辍学严重。城市居民和农民、流动人口之间差距十分明显,尤其是城市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缺乏正常、稳定的经费来源,学业因为经常流动也容易中断。 

二、关于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原因研究 

(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差距,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城乡的经济状况差异加大,并指出受教育已成为农民改变子女、家庭的命运的重要手段,但目前的就业形势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在校率,这直接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国家经费总量投入不足。我国义务教育投入经费总量不足,拨款标准低;政府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短缺和浪费并存;义务教育经费负担结构不合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资金补充不到位。这些都会对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师资配置不均。农村教师队伍质量差是城乡学校在教育质量上存在明显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3]不合理的师资配置也是当前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有必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学教师政策以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危害 

义务教育发展失衡对于整个国民的影响来说非常不利,会影响到国民的教育质量、整体人口的素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等。具体来看,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数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和非贫困地区的薄弱学校还不具备国家规定的最低办学条件,甚至无法保证最基本的教育质量,影响我国“普九”任务的完成。第二,受过高质量教育的劳动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教育发展不到位会严重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三,义务教育发展失衡成为社会和谐的不协调音符。教育的不公平会进一步加大社会的不公平,并且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四、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采取了很多分类指导及分步实施的方案和策略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限于各地的基础和条件不同,实现全国同步的义务教育是不可能。但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可能的。 

(一)政府责任 

1.推行相对集中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义务教育的投资应由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与基层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在整个义务教育投资中承担较大的义务与责任。西部和中部地带,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应主要由中央和省级政府负担,而不是由财政收入较少的县来承担。 

2.政府应从宏观上调控义务教育整体均衡发展。政府应弱化对学校的直接管理,要赋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发挥学校自身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加强市场机制对学校教育的调节作用。在发挥市场机制调节教育的过程中,政府还应该尽快完善相应的教育及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维护学校在市场中竞争的公平性。 

(二)学校责任 

1.倡导多元化的办学理念。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特色课程,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全面发展每位学生的轨道上来。 

2.实行校长、教师“定期流动轮换制”。这样做不仅有助于保持学校间教师队伍的年龄、专业和性别结构的相对合理。而且有助于各校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和管理水平的相对平衡。 

(三)社会责任 

1.正确的公众舆论督导。公众参与政策决策的广度和深度体现着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有效性的程度。参与的基本理由在于“官僚体制内的专家无法获得制定政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甚至得不到正确的信息。因此,如果排除公众对重大决策的参与,将会造成政策上的失误。在教育领域中的政策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同样需要公众舆论正确的督导。 

2.正面的文化价值引导。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行政文化。在当今社会我国必须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型行政文化,改变官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只有树立为民服务和以民执政的理念,才能使我国的公民,特别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村儿童得到政府的服务。第二,加强对公众文化意识的培养。改变公众长期以来成的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理念。这需要统一社会各界的思想,达成广泛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义务教育,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wenku.baidu.com/view/cd7694c5bb4cf7ec4afed043.html,2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