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04-02 11:08:17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3号)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基〔*〕14号),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效地缓解中小学生在课业负担、人际交往、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中小学德育开拓途径、丰富内容和改善方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现代德育体系,提高德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从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广东加快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领导和管理,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建立教育行政主管与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年前,各市、县(区)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一般应设在高校或科研、教研部门,尚未按此要求设立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既要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领导,又要充分发挥专家业务指导的作用。

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作为工作的标准和原则,切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科化和医学化。工作要立足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提升广大教师心理素质。当前主要是立足于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推进工作要坚持科学严谨、规范运作、定期检查、有序推进的原则,切忌急功近利。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

省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运用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中小学校提供服务,切忌以营利为目的。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决定,确定工作发展目标,做好推进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检查和指导。要切实抓好师资培训、科研课题研究、示范学校建设等项工作,指导中小学校逐步推进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要加强协调配合。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在认真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工作决策和决定。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制定的工作计划和活动实施方案,要主动报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再组织实施。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与专家业务指导相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明确工作目标与任务,把握工作内容与原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富有韧性、承受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以发展性教育为主,预防性教育为辅。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流、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握的基本原则:

一是发展性原则。教育活动立足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偏重于某一方面的心理教育。切忌把心理健康教育只作为提高升学率的手段。

二是主体性原则。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活动,通过情感体验,讨论分析,沟通交流,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是活动性原则。以活动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通过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拓宽工作途径,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全过程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与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密切有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之中,渗透到教师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到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与学校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既不能用德育工作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心理健康教育取代德育工作。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

(二)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要发挥品德与生活课、品德与社会课、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上从地方课程课时和班会课、团队活动时间按平均每学期3课时安排,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

(三)开展心理辅导*年前,省、市一级学校要逐步建立心理辅导室。提倡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室,配备心理教育专职教师。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四)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环境

中小学校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

一是注重发挥校长的主导作用。学校校长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抓落实。积极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

二是注重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广大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发展为重的教育观念,提高师德水平,改革教育方法和途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冶心理品质。

三是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校园景点设计、环境布置要以优雅的环境、怡人的景色帮助学生调适心情,陶冶情操。

四是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营造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必须加大师资培训工作力度。*年前,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都要选派教师参加培训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具体培训的学时与学分管理由教师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委托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各地对师资培训工作要给予支持和配合。尚未组织培训的市在近年内要加大工作力度。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分级培训工作,要规范管理,做到学内容、统一课时、材、统一备课、统一考核、统一颁发证书,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民办高校学生虽然在生源质量上相对普通高校较为薄弱,但也具有自己的个性优势。1.思想活跃,思维开阔,有所特长。在学习成绩上民办高校学生虽然无法与普通高校学生匹敌,但是他们思想活跃,对社会和人生都有着各自的认识。此外,民办高校学生的思维开放性使得他们在形象思维、动手能力上有所发挥,不少学生在文学、艺术、技艺等等特长方面有良好的表现。2.竞争失利,但少负担。民办高校大学生大部分都经历了高考失利这一人生的重大挫折,大减娇嫩之气,在心理上更趋于成熟;另外能够在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基本上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心理上相对于公立高校有较强的优越感。因此大多数学生都能客观的认识并评价自己,因而求职与生活的目的比较实际,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与生存发展能力。3.乐于交际,富有情感。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相对普通高校来说,他们少了更多的课业压力,因此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所以他们乐于交际,富于情感,善结人缘,这也是在实习与求职时,用人单位容易接受民办大学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认知存在偏离

民办高校大学生初衷思想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弥补不足,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创新、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很多外在因素,如社会评价、自身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期望和现实之间有落差,生活和学习的热情逐渐消减,开始抱怨学校环境差、师资力量薄弱、同学不友善等,面对诸多的不满意,部分学生随波逐流,无法看清自己的定位与未来,形成了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偏离。

(二)不同层次生源的心理差异

民办高校的更加注重招生的数量,而生源的质量问题相对忽视,所以生源分为几个层次: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无奈报考民办大学;部分独生子女,生活相对优越,不愿远离家乡求学;部分学生是本来就不爱学习,随便有个学校读书,混个文凭就好。每类学生的出发点不同,就会导致相应的心理问题,由于高考失利的学生中不乏有一些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面对昂贵的学费,觉得愧对父母,再加上家人的埋怨,思想上容易走极端,认为只有学习成绩提高了才能改变现状,不参加任何的集体活动,形成了自我封闭、内向的性格,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对于不爱学习,混文凭的学生来讲,民办高校在管理上更加严格,这些学生不喜欢受约束,喜欢挑战“极限”。

(三)心理健康意识差

对于心理健康这个话题,部分学生会选择逃避,不喜欢谈论,怕和自己扯上关系;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认知上存在误区,认为心理老师可以看穿学生的心思,不愿意和心理老师交流,认为心理有病才需要去咨询心理老师。正是这种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偏差,无法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许多心理问题形成的初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干预,变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危害到身体健康。

三、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民办高校生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较优越。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只身一人来到新的环境。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作息时间、方言、地域等差异,从而引发许多问题,加之不善于自我调节或寻求帮助,久而久之,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民办高校政策扶持较少,所收取的费用较高,加之总体教学质量相对不高,社会声誉不高,就业问题对许多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患。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而言,各高校虽然都十分重视,但实质效果并不显著。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过大,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较为频繁地更换,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更容易引起学生对学校产生不安全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因此,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获益也非常有限。

(二)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刚经历过紧张的高考,心理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欠缺,习惯依赖他人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如:不会计划经济开支、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不会安排、情绪不懂得控制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四、民办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在新生刚入学之际,建立全面的学生心理档案,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完善档案,做到随时跟踪、随时记录、随时引导。民办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心理老师和辅导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指导,多关注学生动态,了解学生性格,抓住问题所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分析心理困扰的具体原因,提供社会支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在生活中对心理困扰学生进行帮扶,使他们感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心理学进课堂

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是实现以全校学生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这样不仅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规化、常规化、专业化。也使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消除心理顾虑,鼓励学生参加心理培训课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掌握自我心理调适与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组织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自信,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专职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走出去、引进来,多去老校、名校观摩课程、交流经验,同时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进行培训,使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性、联动性和整体。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寓教于乐,以学生普遍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讲,分学年、分专题、分层次,有计划和针对性开展各类活动。大一新生,注重入校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把期望和现实相结合,健康快乐地成长;二、三年级学生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要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确处理学习与学生工作的关系;四年级学生则以就业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就业指导、交流等方式,在他们步入社会之前,为他们传授一些必不可少的社会常识。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图书馆;阅读疗法

大学年代是很多人向往的青春如画岁月如歌的年代,然而现实的情况其实不然,一些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不断增多,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迫切需要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关注,高校的教育应该。加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卫生教育。

一、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心理承压能力弱

造成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的心理承压能力弱,他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压力:大学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相比中学变化很大,一些自我管理能力差,不会主动学习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不知道如何学,考试也常挂科。

生活压力:目前中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贫富差距,价值观世界观的冲突加剧了他们的生活压力和自卑心理。

交际压力: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一些学生从小备受宠爱,任性,自私不懂得理解他人体谅他人,进入大学以后不习惯集体宿舍生活,表现为交际困难,自闭。

情感受挫: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就业压力: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困难以至于社会上出现大学毕业等于失业的说法。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①

要解决心理问题首先要敞开心门,需要精神的沟通。高校图书馆作为继承前人文化遗产、丰富完善自身精神文化修养的场所,它具有强烈的文化辐射功能,这种特有的文化功能,使图书馆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特有的馆藏以及相关文化拓展活动,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乃至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会起到深远的作用。

二、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一)开展阅读疗法

阅读疗法是一种藉由阅读图书或接触其他信息材料,帮助读者纾解负面情绪困扰,进而达到身心平衡之状态。通常是由图书馆员、心理治疗师,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员,针对个别需求,进行材料选择,并利用这些材料给予读者治疗。

阅读没有门槛,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无论你贫贱富贵,自卑还是骄傲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恰当的阅读能驱逐孤独让人领悟,净化。诗人但丁说过:“我在悲痛时想在书中寻找安慰,结果得到的不仅是慰藉,而是深深的教诲,就像有人要寻找银子,竟然发现了金子样”。

阅读疗法在高校中也已经开展。2011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阅读与心理健康分委员会开出了“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对症书目”。此书目由泰山医学院图书馆主持阅读疗法10年、经验丰富的宫梅玲委员开列初稿,经过多位专家补充修订,并在社会上广集意见最终确定的。

书目针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门别类,有减轻求学焦虑的,有超越困境、激励志向的,有克服交际困难的,有认识和享受孤独、寂寞的,有令人流泪减压、平静心态的,还有减轻抑郁症的。

201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国内很多图书馆都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心书推荐——大学生常用“心灵书方”百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将《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对症书目》以写真图在图书馆“书香驿站”上墙。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举办了以“博览经典图书,点燃智慧人生”为主题读者书活动,期间进行了《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对症书目》宣传推广和主题征文活动。

(二)举办健康讲座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基地应该经常举办一些讲座。很多名人像李开复、杨澜都在大学校园内举办过讲座,他们的人生智慧照亮了无数学生的心灵。不过名人讲座毕竟是阳春白雪。图书馆应该多请一些心理专家,教授、医生,包括校园内的优秀辅导员,老师给学生们传播心里卫生知识,指引人生。从我在书库工作的观察来看,心理学书籍流通呈上升趋势,如果再有心理科一线的专家为大家解疑排惑,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卫生知识,这样不但帮助了自己,关键时刻还能拯救他人。

(三)营造舒适的阅读环境,提高馆员素质

图书馆是汲取精神粮食的圣地,图书馆的环境应布置得温馨宁静。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开辟一个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配备一个具备心理保健知识的馆员,他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面对自卑抑郁或者焦躁逆反的学生应该询其所需,主动向他们推荐一些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富有哲理的书,用真挚爱心去帮助他们。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具有心理健康疾病的人在逐年增多。1999年9月23日《健康咨询报》在全国范围内抽查12.6万名高中学生的结果表明,20.13%的学生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其中男生高于女生。2001年8月15日《人民日报》以《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为题,报道了杭州市对2961名中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发现有16.7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卫生问题亦有较大幅度上升,高中生高达25.39%。

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意见》,提出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要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又分别在1999年和2000年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明确指出中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不但应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心理。

二、研究思路、对象与方法

(1)研究思路。本研究力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发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特别是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了解现状和发现问题,借助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和自我教学实验总结,对比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等提出的相关要求和注意事项有针对性的制定出相应心理健康教学策略。

(2)研究对象。①问卷调查对象。以江苏省吴江市在校高中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以上海(华师附中)、南京(南师附中)的部分师生为辅助调查对象。②访谈调查对象。访谈苏州市吴江区一线体育教师4人、教学研究专家1人(姚丽芳老师)、高二学生10人(男生5人,女生5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师生2人(教师、学生各1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师生3人(教师2人,学生1人)。

(3)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研读了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江苏省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参考》,进一步探讨笔者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从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下载中心下载了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60余篇。②问卷调查法:制作“体育教学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现状调查表”(见附1)。③访谈法:制作“高中心理健康问题访谈问卷”(见附2)。④观察法:利用观察法对课堂内外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情绪、人际交往、课堂氛围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总结。

三、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对学生访谈后发现,学生对“健康”基本不了解,9人回答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健康两方面、1人回答只包括身体健康,只有1人提及社会适应能力;对教师的访谈后发现,目前高中体育教学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不知道怎么样去关注和引导;关于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涉及哪些方面时,教师知之甚少;对心理教育专家访谈后发现,高中学生目前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不能只靠教师独自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承担起教育和引导学生的责任;指出心理健康在“健康”中属于中枢地位,心理健康往往体现着幕后的作用等。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比较匮乏;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高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希望能挖掘点滴教育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集体发力,最终实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和各种访谈、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可以得出目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以及心理健康教学有以下特点:①学生体育学习信心不足,个性发展不明显,养成“体育健康学习习惯”的不多;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健康知识学习过于“本本主义”,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四、高中体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策略建议

(1)创设情境,树立信心,重视个性发展。①创设情境,树立学习信心,发展学生个性。第一,因材施教、褒贬结合。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高中学生是一群性格各异、需要教育的群体。教师要在表扬中批评不足之处,在批评中表扬其闪光点,并结合相应的创设情境,最终达到树立学生自信心的目的。第二,激发兴趣、创编教材。兴趣是一切学习动力的源泉,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助推器。教师合理巧妙地安排利用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按照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灵活地创编教材,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条件,创设可以创设的情境,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②创设情境,营造有利环境,体验成功。第一,因势利导、关注个体。学生是一群能力千差万别的个体,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特别关注“后进”个体,特意为他们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特别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体验成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获得运动的成就感。第二,民主第一,多点结合。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宽松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而这里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充分挖掘各种有利关系,这些内容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以及其他环境等,把这些要点结合在一起,能最终实现营造最有利环境的目的。

(2)教材革新,突出社会适应能力。①强调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体现社会适应能力。如“5.12”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枣桑中学这样一所农村中学却无一人伤亡,不是因为他们学校的建筑质量是最好的,而是因为他们学校经常组织体育的逃生演练,在地震来临时他们像平常一样有序、快速地撤离到了安全的操场上,整个撤离时间只有1分36秒钟。这就是体育服务于社会最好的例子!地震、火灾、水灾中的逃生本就是体育的原始属性,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属性,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练习这些最基础、最原始的能力,应对危险来临时的应变,感受社会的真实一面。②突出体育教学的合作性,体现社会适应能力。合作学习最大的优势就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将个人的目标转化为群体的目标,使小组成员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实际上就是“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的成功与否。合作学习是充分利用了1+1>2的理论,利用了团队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集思广益,最优化地达到目标的一种理论。体育课堂首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体育课多是开放性的、流动性的,比如篮球、排球、武术、体操等教学项目都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讨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动作特色,因为教学内容没有唯一的答案。合作学习充实了体育教学的学习方式,“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小组学习,有助于学习的特色化和速度化,也有助于团队成员的互相了解、互相信任,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自我语言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同时,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学生消除隔阂,创建和谐人际关系,真正体现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应用。

五、结论

利用上述手段,笔者建立了相应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对选取对象在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配合下实施24小时监督,并在体育课堂上对这些学生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学手段和方法。经过三个月的教学后,教师对两组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和本学期期中考试的高考三门功课(语、数、外)以及100M跑和立定跳远成绩对照后发现:测试组学生体育爱好显著提升,学生慢慢爱上了运动,体育成绩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幅度不大);测试组学生更愿意与人交流,更能够集中注意力,精力更加充沛,关键是文化课学习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这说明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成绩,而且能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情感,使学生树立积极态度、奋发向上的精神等,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

附1 体育教学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现状调查表

感谢您填写此调查问卷,请您如实回答,不要讨论或寻找参考,谢谢!

一、除第8题外其余均为单选题,请选出你认为最满意的答案(在答案上打勾)

(1)你认为自己心理健康吗?

A.健康 B.不健康 C.不知道

(2)你和朋友相处的关系怎么样?

A.不好 B.一般 C.融洽

(3)你对目前师生关系的态度是: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4)你喜欢上体育课吗?

A.喜欢 B.不喜欢 C.无所谓

(5)如果喜欢体育课,为什么?(可不填写)

A.放松,无压力 B.接近自然 C.展现自我

(6)做体育运动时你会忘记烦恼吗?

A.会 B.不会 C.不知道

(7)下列哪个体育因素对你情绪影响最大?

A.体育课 B.课外体育活动 C.体育比赛

(8)在体育运动中你会出现下列哪些现象?(可多选)

A.易怒 B.与人争执 C.冷漠他人 D.奋发向上 E.以上均无

(9)你在激烈的体育运动后的感觉是:

A.累 B.成功感 C.开心,下次再来 D.没感觉

(10)你对体育比赛的认识是:

A.娱乐 B.勇夺第一 C.无所谓 D.不参加

(11)你对集体性体育活动的态度是:

A.顾好自己 B.注意团队配合 C.无所谓 D.不参加

(12)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体育竞争对手?

A.没什么了不起 B.超越他 C.向他学习 D.无所谓

二、对于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附2 高中心理健康问题访谈问卷

您好!我是苏州市吴江区某中学的体育教师,现在正在做有关高中心理健康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首先感谢您的热情配合,请您如实回答问题。谢谢!

(1)(学生)你了解健康吗,它包括哪些方面?

(2)(学生)心理健康你了解多少?

(3)(学生)你认为自己心理健康吗,为什么?

(4)(学生)你一天除了体育课以外还有多少时间做运动?

(5)(学生)你如何看待高中男女生交往问题,你很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吗?

(外貌、成绩、能力等)

(6)(学生)体育课是否可以使你缓解心理压力,为什么?

(7)(学生)你会把自己的体育教师看作朋友吗?如果你是他你会如何安排课堂?

(8)(学生)当你不开心或做错事时你会选择运动使自己忘记烦恼吗?

(9)(教师)体育课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0)(教师)现在的高中体育教学是否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1)(教师)你认为自己能很好地胜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吗?

(12)(教师)目前的高中体育教材能特别体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吗?

(13)(教师)何种活动最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

(14)(教师)关于体育课堂、体育训练、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15)(专家)你怎么看待目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16)(专家)心理健康在“健康”的概念中扮演何种角色?

(17)(专家)目前高中的教学模式是否真正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18)(专家)关于心理健康教学怎样更有效的形成一种教学模式?

(19)(专家)关于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1]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1).

[2]王占春.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R19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39-0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目前很多高校教育中教育精神缺失、教育价值扭曲促使大学生的心理、思想、行为等方面发生很大变化,各种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医学生亦无例外。有调查显示医学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强迫等方面出现明显的阳性率。[1]如何切实提高和增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医务工作者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工作压力大、责任大、风险大,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但医学生学习面临三多:课程多、内容多、学时多,需要掌握各种医学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形成良好医德医风。医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多以记忆为主,学习负担重,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自主活动的时间较少,并且进入临床见习实习后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疑难重症、生离死别,容易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1.2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难度大,通过率较低,医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供需之间明显不平衡,市县级医院基本是饱和状态,乡镇卫生院、社区小医院急需医学人才,但毕业生确不愿选择。个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学业与择业的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客观需求与主观反应失衡可导致明显心理变化和心理压力。

1.3目前医学教育虽然开设了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精神病学等课程,但这些专业课对医学生本人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并未发挥优势,理论和实践有着明显脱节。很多学校虽设置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但由于机构不健全或心理工作者专业水平不高,所以并不是所有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真正意义上解决。

2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意义

2.1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2]生命对于人类而言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大学生应该如何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发展生命,解决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命教育的实施则是关键。

2.2生命教育思想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明确提出并创建“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之后,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地区也逐步发展生命教育,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云南省教育厅罗崇敏厅长明确指出:“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的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3]

2.3作为一名医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是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生不仅要治好病人的躯体疾病,而且要帮助病人解决心理和社会问题,故在医学生的教育中需要将医学与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有机结合,加强生命教育,增强医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应对方式,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让每名医学生更能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生死,体会生命,更加懂得如何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理解生命,树立坚强的意志,救死扶伤,创造生命的价值。

3丰富医学生生命教育,加强心理健康

3.1生命教育是高等医学院校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将教育内容和医学生培养目标、医学实践教育、职业特征有机结合,除注重生命认知教育外,还应加强生命责任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在医学专业教育中,教师要结合医疗卫生职业特点在教学中注入生命教育,端正医学生不良心理和专业态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具备医学生需有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利用医学教学资源,加强医学生感悟实践教育提高诊疗技能,为更多的生命服务,创造更多的生命价值。

3.2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提高专业建设。虽然在医学院校广泛开设了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课程,但这些教学多倾向于专业培训,学习目的最终服务于患者而不是医学生本人,没有结合医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增加自我心理保健的内容,不符合医学生实际需求。张秀贞等研究表明[4]:精神专业的大学生要比临床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好,这与个体的知识结构紧密相关。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建立新的教育模式,除了原有的专业内容,还应注入生命教育、医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应对、职业生涯规划、医师职业心理学等内容,采取理论教学、体验教学、心理讲座、专业心理训练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有效教学,形成一个既能医治患者心理疾患又能解决医学生本身心理问题的有效模式,更好的预防和疏导医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

3.3完善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工作成效。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或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在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服务范围局限于前来咨询的学生,尚未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而定期进行心理测验和统计分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医学院校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医学、心理学专业队伍,从根本上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目标的根本问题。对加强医学生生命教育,拥有健康心理,增强职业道德操守,提高对生命的责任感、价值感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冀伟.308名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8)734

[2]《辞海》(世纪珍藏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675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6-0019-01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契机,善于用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指导,以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一、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

当前,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如在教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时,我抓住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中考将至,而产生畏惧、退缩心理的时机,向学生们讲解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逆境才能成才”的道理,并让他们将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伴随他们迎接中考的挑战。有的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现在每当我默念着那句名言,心中总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是充满害怕和畏惧了,我要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可见,学生在科学地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坚忍不拔的意志。

二、培养学生对待困难与挫折的积极心态

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对待人生的挫折和变故,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学会如何释放消极情绪。如在教学《塞翁失马》时,学生归纳出寓意:祸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我进行小结:祸福可以转化,不要把祸福看死。要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然后让学生想出几句话安慰一个遭受巨大不幸的人,学生纷纷各抒己见。久而久之,学生再次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由于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依赖、霸道、骄横的心理。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在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走向社会则根本无法立足。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娇生惯养问题的严重性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意选择了《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去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四、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感受各种美好的道德情感,获得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如教学《孟子二章》《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课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美好道德情感。学生在阅读、体会、感悟的过程中,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的“推已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滋养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7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不健康心理调适

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态已经成为适应社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中职学生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除了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熟练的劳动技能,强壮的生理机能外,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样重要。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现状

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5―18岁左右,正值青年初期。在生理和心理上他们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在智力、体力、道德意识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朝气蓬勃,富有创造激情;渴望独立,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他们又正处于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科技飞速进步、经济迅猛发展、人才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之中,这些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多年的教学工作经历使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着相当的问题,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感染性,如有的学生性格孤僻无法合群,有的自卑羞怯,有的脆弱多疑,有的性格倔强,易冲动,攻击性强,有的逆反报复心重,有的唯我利己,有的虚荣心极强,有的平时厌学,一遇考试就焦虑不安,有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更有的动辄出走,甚至厌世轻生等等。这些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思想提高、学习进步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常常影响到他人,使周围的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影响到整个班级。

二、中职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

我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比较多,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行为表现不太理想。产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主要有: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这些因素主要有: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双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不和谐,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还有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

(二)、学校因素影响

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学校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感情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三)、社会因素影响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是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三、对中职学生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的对策-

我们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拓学生潜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方面主要采取了下面这些措施:

(一)、编写《心理健康》校本教材

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写本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调适的方法、战胜挫折、应对压力等,并附了心理测试题和答案。本教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正确对待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勇于面对职业压力与竞争,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一个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中职学生。

(二)、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对学生专门开设了每周1节的心理健康课程,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在每周1-4下午4:30―5:30分安排拥有心理咨询师资格和有丰富心理咨询经验的教师为全校同学进行免费心理咨询。咨询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辅导、青春期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悦纳自我辅导、生活辅导、贫困学生辅导等。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统计心理测试结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问题相对严重的学生主动进行调适。

(五)、请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结合《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请有关心理健康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与学校心理老师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交流。

(六)、特殊案例咨询

1、对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的学生进行大赛前消除紧张心理咨询。采用测试卷、交流、沟通,介绍放松技巧,赛后回访等形式,消除了参赛学生的紧张心理,为取得大赛的好成绩起了积极作用。

2、对学生厌学心理进行调适。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测试,内容包括:课前预习测试、课堂学习测试、巩固复习测试、作业练习测试。通过测试,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同时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基本环节应该怎样去做。根据所了解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对学生日常不良行为习惯进行调适。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测试,内容包括:在家庭: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在社会上: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学校: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在社区和公共场合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在独处时: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等。通过测试,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心理,同时又帮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去做。根据所了解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8

从理论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心理认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诱因的影响,此类心理认知偏差定会引起个人行为失范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问题及诱导因素所致。可见,若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且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定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

(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

(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

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4整合资源及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1)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高校的意识教育,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思想意识教育,通过思想层面上的引导教育,使他们既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法律观念,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1.二者具有同一性两者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相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还要能够妥善协调自身与其他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真正的健康独立的人格。笔者认为,如果学生的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摆正教育路线,无法起到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作用,所以如果没有人格健全这个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漂浮在思想的表面而不能去深入其中,而想要将人格教育落到实处,就需要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起充分重视,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协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奠定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保障引领,只有两者充分融合,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促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2.二者具有差异性首先理论依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思想为指导,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将人的心理活动发展作为主要目标,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方式来改变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其次,两者的教育形式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集体公开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学生被要求符合正确的政治取向;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预设场景化,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映射的状态对应起来,特别是对于那些心理已经出现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犹如给学生进行自我调节的一剂药方。相对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更强调主动性。最后,两者所研究对象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所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而人的心理现象包含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表现形式具体有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力、个性倾向性、气质、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所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其表现形式是个体的思想政治观念即具有一定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信仰信念及行为规范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同性,从而得出这两者同向同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教育部曾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基本任务,并把心理育人作为其中的一个方面。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既要能客观正确的进行自我认知和评价,又要将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相适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框架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优化思政教育效果和提升心理育人方法,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曾指出,青少年阶段是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的,要给孩子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而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起到了价值引领的外在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解决心理困扰,优化心理素质,以内在的方式塑造健全的人格。但目前大部分高校一味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内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出现适应环境难、人际交往差、学业就业压力大、网络成瘾多、恋爱与性处理不当、情绪情感失控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无法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因此,协同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是必然要求,而如何探索两者同向同行的途径研究,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协同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途径

(一)师资队伍融合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逐渐壮大,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任教师、专职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专职学工干部等几部分人员,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一般只有专职学工心理咨询教师和少数兼职心理学教师组成。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始终呈现“两张皮”的现象,无法实现教育的实效性。因此,一方面,可以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另一方面,应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和理论储备。两个师资队伍可定期开展学科研讨论会,分享各自讲授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工作经验,努力打磨一支政治素养高和心理素养强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实效性。

(二)教育教学内容交叉融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应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设置中,有选择地增加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富有“人情味”,更加具有感染力和针对性。同样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为了促进心理育人教学的全覆盖,可以增加心理思政课堂建设,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映射点”,深刻挖掘心理健康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三)教育方法取其精华,优势互补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主体都是大学生,要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根据不同的学生个性特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此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在其中引入心理咨询中个别谈话法,注重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前的信赖关系,形成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以提高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充分利用以校园文化、社会实习实践为基础的教育载体,通过心理微电影拍摄比赛、趣味心理运动会、校园心理中心LOGO设计大赛、廉政专题演讲比赛等活动,让隐性的校园文化对其心理、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将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使产教研一体,理论和实践拧成“一股绳”,为学生创建出具有实效性且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而避免出现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现象。

四、结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0

关键词: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心理辅导含义及内容

(一)学校心理辅导内涵

学校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教育者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给大学生以合乎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行为,增强社会适应,做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学校心理辅导内容

1.学习辅导

大学生在学校的重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学习动机、学习成就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学习辅导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动机、学习情绪与学习习惯进行训练与辅导。

2.人格辅导

这里的人格是指与个人对己、对人、对事方面的个性心理品质。它着重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的自我调节、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与沟通,以及群体协作技能进行辅导,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

3.生活辅导

它主要是通过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日常生活技能辅导等,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这对于大学生将来获得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具有潜在的影响,同时对他们发展个性、增长才干、提高学习效率也具有有力的迁移作用。

4.生涯辅导

升学与择业是人生发展的必然过程,是事关个人前途的重要事件。生涯辅导是为大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职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为今后顺利踏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但少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时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分裂。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上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心理困扰直接导致了诸如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心理障碍,长期处于心理障碍状态的大学生极易出现精神分裂。

(二)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第一,社会方面。社会方式的巨大变化、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陷入迷茫和焦虑;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加速了信息的流通速度和复杂度,大学生容易因此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沉迷虚拟网络;大学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也容易引发焦虑。

第二,学校方面。一方面,作为大学生与教师、同伴之间的纽带,课堂活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课外活动又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推到另一个高度,制约着大学生的发展。

第三,家庭方面。家庭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将对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家庭结构健全、家庭和睦下的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人际交往上表现良好;反之,如果大学生成长于紧张的家庭关系中,则其可能存在自暴自弃、难以与人相处的问题。

第四,自身方面。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主要有个人身体素质、个性、心理素质与情绪。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都是源于大学生自身未能正确认识自己,以致于长期受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个性严重缺失。

三、基于心理辅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高校教育者应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把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正摆在同等位置,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形成以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只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在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及时诊断常规心理问题,才能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

(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是高校教师,主体是大学生,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想方设法让大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增强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第一,互相尊重。高校教育者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人格尊严,不侮辱、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大学生,使其健康学习、健康发展;大学生也应该尊师重教,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展与教师合作的能力。

第二,以爱与责任为宗旨。高校教师应该恪守爱与责任的宗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健全自身职业道德;大学生也应该承担起社会给予的责任与义务,认识自身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矫正自身心理问题。

(三)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大学生与集体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集体教育中完成,同时,教育者又需要根据每个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个体辅导。所以,我们可以将心理辅导分为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他们的辅导方法主要有行为改变术、认知疗法和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改变术主要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改变大学生行为,包括良好行为的增进,以及不适当行为的矫治或根除的方法;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大学生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则是通过为大学生创造无条件支持与鼓励的气氛使大学生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发展自我潜能并且回归自我,以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

(四)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发展都只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外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本人的自我调适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控制好自身情绪,以稳定的情绪情感为人处世,不骄不躁、不卑不亢;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定期培训,使其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心理调控方法。

【参考文献】

[1]潘石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2):12-13.

[2]韩继莹,钱宝山.浅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14(1):56-57.

[3]刘鹏飞.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110-111.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1

通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可以增强其心理健康意识,改变本校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树立热爱科学、勤学的精神,使低年级学生养成认真书写、专心听讲、友爱同学、关心集体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中高年级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标。

二、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的各种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母祖辈都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都因为家长的溺爱、高期盼,还因一些父母的文化程度不能够很好地教育孩子,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学生,家庭的破碎,再因学校教育、家庭舆论、社会氛围的不一致,这些矛盾体,就滋生了孩子诸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使得部分学生变得冷漠、厌学、逃学、打架、欺诈、偷窃、说谎、自私、孤独、敌对、不合群体、耐挫力差等心理行为问题。有研究者发现,目前有近1/3的小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实在令人担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和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

针对现在孩子的教育,相一部分家长缺乏“施爱”的技巧;还有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长长期地来往于农村县城两地之间,无暇顾及孩子,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租房,频繁地更换学习、生活环境,特别是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家庭破碎,更是无人照顾或特别溺爱,这样就使得相当一部分部分学生缺乏管教与指导,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形成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学习心理健康让人堪忧。通过与各年级老师的交流和调查,我初步了解到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不稳定,心理负担过重;学习不求上进、安于现状,厌学、逃学、打架、欺诈、偷窃、说谎、自私、不合群体、逆反敌对、抑郁、耐挫力差、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能力差,缺乏自信、自律,尊重的意识和行为差等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小学班主任的我们,我觉得有义务在班务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对策

1.与“开学第一课”活动相结合

每学期学校开展的“开学第一课”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乐于进取的环境,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热爱我们的校园、热爱我们的城市、积极努力学习,有信心完成今后的学习任务。

2.与新队员入队仪式活动结合

每学期举行的新队员入队仪式活动,进一步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新队员获得认知,改变自己的角色,较好地体验佩戴红领巾的骄傲,队旗下宣誓的自尊、自信和坚定的决心,懂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校园,爱劳动、讲卫生、有礼貌、爱学习、学会做人、多为他人着想,多为集体着想等教育常规要求,树立自尊和信心。

3.与演讲比赛等活动结合

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经典诵读、道德讲堂等活动,创设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活动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才华,活跃思想,锻炼胆量和勇气,增进友情,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集体荣誉感增强,从而使部分学生消极情绪有所改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增强,能主动学习,又使部分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与监管能力得到提高,学会做人做事讲究诚信,懂得感恩,懂得自尊、自爱、自律,懂得怎样做一名真善美的优秀少年。

4.与班队会课结合

创设丰富多彩的环境。班主任利用晨会和班会课,对本班学生一周的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评选出各种优秀之星。同时,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如,组织学生看他们爱看的电影,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克服自己的缺点,改变行为,自我完善,这样可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5.与学科教学活动结合

学校的重点工作就是教学,学生获得知识、形成品质、掌握方法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6.家校结合

利用家长会和家访,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宣传家教方法,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反馈学生的表现,让家长明白,只有正确面对、梳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正确分析孩子当前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特别是一些厌学、沮丧、打架、欺诈、说谎、不合群、逆反、耐挫力差等学生,才能正确教育孩子。通过家校结合、采用多手段、多举措,教会学生做人、做事,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养成自觉、自愿的学习态度,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培养他们活泼、合群、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培养他们愿学、乐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7.个案跟踪,及时补救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2

关键词:九零后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发展特点;心理问题

九零后中学生是现在中学教育的主要对象,信息时代下其成长的环境,如社会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社会等发生了急速变化,时代赋予了其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品质。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应更多辅之于心理方面教育和辅导,才能全面地发展个性,培养更全面的人才。

一、九零后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身体心理之间不协调。这个年龄的中学生从生理上看,性器官已发育成熟,具备做男人或女人的生理机能,但性心理尚未发展到同等高度,他们有的受各方面影响开始了初恋,甚至产生性想法,有了性向往,但又不可告诉家长,故而开始利用网络搜集异性方面的图片,搜看等。笔者曾经在一个学生书中无意发现几张女性比较暴露的图片,当时该生极度紧张、害怕、担心,产生了莫名恐惧,为什么这样呢?关键是我们把这些都作为,家长很少与学生谈及相关知识或常识,这给了笔者很多启发。教师应进行生理及性方面知识传授,教他们用科学方法对待异性,及形成科学的性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喜欢辩论,但往往缺少阅历,经验不足,思维发展不成熟,表现偏激,不客观。

2.身体的成熟与心理的成熟不平衡,儿童模式尚未打破,成人模式尚未建立。他们处在青春动荡时期,心理学上把这个时期称为青春期心理。青春期的独特表现是自我意识高尚,“我”始终萦绕在心中,被称为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以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以自己的标准判断事物,变的主观偏执,听不进不同意见,总感觉别人做事说话针对自己,高傲的同时变得自卑。从行为来看,既自信但却表现出自卑的一面,九零后中学生,以自己独特的眼光观察世界,以独特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特有方式融入社会,这些都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新、更高的要求。

二、青少年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常见的心理问题在中学生身上表现为焦虑、忧郁、饮食障碍和网络综合症等,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均有不同表现。中学低年级人群之中,焦虑这种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归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面对陌生校园、陌生老师、陌生同学,有些显得不知所措,使他们忐忑不安,紧张焦灼。有些有个性和意志品质缺陷的学生,在缺乏安全感中惶恐不安地生活。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走进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但就网络本身来讲,利弊兼有之,是把双刃剑,因此要求广大中学生合理科学地利用网络,防止上网成瘾。

九零后中学生成长在信息化时代,由于人类对美的评价标准异化,及媒体电视的误导,使许多女生误认为瘦即是美,从而带来有些女生为了追求所谓美而减肥、节食现象,导致其心理上学生变化即饮食障碍,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学业成长。

三、采用多种方法化解学生心理问题

“小症自我调,大症寻帮助”,为了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康心理。

1.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堂,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要行之先知之,通过课堂教学生慢慢地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意义,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式,如何形成科学的调节方式等等。这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方法和健心调适技巧终身受用。同时通过与学生交谈,通过观察、询问,针对学生的性格、品质、个性和心理等。对有异样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观察其课内课外不同的表现,采用课堂上提问,课下谈话,了解帮助他们,效果较好。

2.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和视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志品质,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和人格。如收看央视《校园青春偶然事件》、《财富人生》、《我的青春》等视频资料,让学生从中分析、体会故事或作品中人物,并写出观后感,逐一分析解读,让学生意、境、情相统一,从而加深理解,形成自己的主观体验。

3.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和理疗室,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服务。针对不同学生群体,有的可以引导其进行心理放松,如沙盘减负、搏击减压,有的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通过不同方式,使学生在遇到不同事件、不同情境下都能得到释放,保持健康心理状态。

4.教会学生不同的放松方式。采用健心操、深呼吸、合理想象、音乐理疗等方法,使学生在平时都能够充分利用健心活动,保持健康心态,学会面对压力,发掘潜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