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防震减灾

防震减灾

时间:2022-04-06 18:00:02

防震减灾范文1

1.学习防灾减灾常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2.未雨绸缪防灾减灾,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3.灾害无小事,预防要及时

4.手牵手积极防灾减灾,心连心构建和谐家园

5.无论春夏与秋冬,积极防灾不放松

6.警钟长鸣抓防范,积极防灾保平安

7.有备无患,平安相伴

8.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

9.尊重规律讲科学,防灾减灾重行动

10.防灾减灾,平安常在

11.普及防灾知识,弘扬减灾文化

12.防震减灾从我做起

13.加强防震减灾,关注生命安全

14.防震减灾,利国利民

15.汲取教训,依靠法治,积极防御,共促和谐

16.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

17.普及防震知识,提高减灾意识

18.大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社会抵御灾害能力

防震减灾范文2

为了加强地震防御工作,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经研究决定,成立__乡20__年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__

副组长:__ __ __ __ __

成 员:____ __ __及各村(社区)主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乡安办,__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防震减灾安全日常事务。

1.编制年度防震减灾方案

乡安办要会同防震减灾指挥部成员单位和部门,在每年第一季度前拟定年度防震减灾方案,确定地震的监测、预防责任单位与责任报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2.监测制度

负责地震监测的单位,要广泛收集整理地震灾害预防预警的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进行地震短期趋势预监,建立地震灾害监测、预防、预警等资料数据库,实现各部门监测、预防、预警等资源的共享,不断提高监测质量。

3.值班制度

建立健全值班制度。防震减灾抢险指挥部办公室要实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当发生地震灾害时,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值班,认真接听本辖区内的雨情、险情、灾情报告,并按规定报告、转达、处理。

4.险情巡查制度

乡、村、组在地震发生后,要组织人员加强对灾害重点地区、灾害隐患点和易再次发生灾害地区的巡查、监测和防范,发现灾情和险情要及时处理和报告。对已规定的地震灾害危险区,要予以公告,并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警示标志,确保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情况紧急时,应强行组织避灾疏散。

各村委、村民小组发现地震窄险情和灾情后,应迅速报乡人民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

地震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灾害险情或者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类型、规模、发展趋势和受威胁的人员与财产等,同时提出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对发生的地震灾害灾情速报内容,还应包括死亡、失踪的受伤的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等。发现地震灾害险情或者灾情有新的变化时,必须及时续报。禁止隐瞒、谎报或者接受他人隐瞒、谎报地震灾害险情和灾情。

地震灾害应急工作按照险情和灾情等级,实行分级响应,采取边调查、边核实的方式,防止地震灾情的加剧和危害的扩大。

防震减灾范文3

1、防震减灾

2、正文

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大自然又一次向我们展现了它永恒的威力。

四川汶川发生了地震,震级高达里氏八级,瞬间五百六十万瞳楼房因声倒下,二千三百多万幢楼房受损坏,把花川县城、汶川县映秀镇等部分城镇瞬间给夷成了平地。地震威力相当于五千六百多颗广岛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力量,震中心烈度高达十一度,震源不过十公里,地震的破坏地区非常广泛,犹如一块巨石落入水中,掀起一层层波纹扩散出很远。四川从二00八年九月二十日起共发生了几百将近几千起地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光汶川大地震就死了一万多人,伤了二万六千二百零六人,六万多人音信全无。许许多多的确人流离失所,现场状态惨不忍睹,地震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灾难和痛苦、悲伤。

不过地震是可以预防的,虽然地震不能被人为的随便控制,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什么时候来,通过动物异常可以知道地震什么时候来,还可以能过地下水知道,如果出现冒泡、发浑、变味等,就代表大地震要来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发现有情况必须通知居民,减少人员伤亡。

虽然在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是渺小而无力的的,但是我们相信,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大自然这头“猛兽”一定能被我们驯服。

(来源:文章屋网 )

防震减灾范文4

关键词:地震灾害;防震减灾;措施

引 言

地震灾害属于突发性的自然破坏,它的破坏力强大,给人们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尤其是城市地震,由于人口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聚中,地震灾害的危害更是巨大,因此,做好城市地震的减灾防灾工作对整个社会整个人类都具有巨大的意义。

1 城市地震灾害的主要特征

1.1 人口伤亡巨大

地震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发生时间几乎只有几秒钟,而且,一旦发生地震,人们不仅逃生时间短,逃生地点也很少,城市地震尤其严重。更槽糕的是,城市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即使地震不很强烈,造成的伤亡也将相当严重。如八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死伤数以千万计。而且,地震将同时引发水灾、火灾等,同样能造成巨大的人口伤亡。所以说,城市地震,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必将伴随巨大的人口伤亡。

1.2 经济损失巨大

城市地震灾害的另一特点是经济损失巨大,而且,城市越发达,现代化程度越高,灾害的经济损失也越大,这主要是因为现代化城市的财富集中度相对较高,现代化城市中的各种生命系统工程较多,相较于普通的乡村或山区,人们对现代化城市的投入巨大。若城市建筑等减灾工作不到位,更会加大城市地震的人口伤亡和经济损失。

1.3 对生活环境的破坏严重

地震是从根本上进行破坏,不可避免地加剧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地震对城市环境的破坏严重,灾后几乎失去生存环境。

1.4 地震类型别具一格

城市地震直接发生在城市下方或积蓄在城市下方的能量突然释放在地表,对城市地面的各类建筑和设施具有较强的破坏了。可以说,在很多其他的自然灾害中,地震对城市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尤其是发达城市,地表负载本就巨大和不均衡,使得城市地震的震害无法估量。

1.5 地震后往往伴随其他灾害

城市地震不仅能直接造成的巨大危害,还将导致其他灾害随即发生,如房屋工程破坏导致的火灾、水灾,特定工厂破坏造成的爆炸、有毒物质泄漏,环境巨大变化引发的瘟疫等等,都严重威胁了人类生存。

2 城市地震减灾防震的有效措施

地震属于自然灾害,人类还没有能力阻止其发生,只能尽可能的降低发生的概率,同时做好预防,将灾害降至最低,发生后能够积极面对,做好抢险救灾工作。一下介绍城市地震减灾防震的几点对策。

2.1 做好地震区划,科学预防震害

地震区划是预测地震灾害的方法,它是将研究地区根据发生地震的概率和地震强度进行区段划分,将地震多发区作为重点研究预防对象。地震区划越准确,对地震的预测越准确,带来的防御减灾效果越明显。

地震区划也是城市建设的指南,对于地震发生几率大的地区应降低城市化建设,增强城市抗震设计,尽可能的选择地质稳定的地区进行城市建设等,这样能有效降低地震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人口伤亡等。

2.2 提高地震预报的管理和决策,加强短、临地震的预报水平

做好地震预防,能有效的降低地震灾害,尤其是短、临地震的预报更是减少损失的关键。短、临地震的预报难度很大,不可避免的出现漏报、虚报的情况,社会各界都应给予理解和帮助。地震预报必然带来大规模大范围的社会行为,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城市市民的配合,竟然有序的做好预防,即使预报出现失误,也应避免混乱,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亡。

2.3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或减少灾害隐患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或减少灾害隐患,是地震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城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我国居民大多数的活动都是在建筑物内进行,因此,加强城市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抗震强度,有助于降低地震引起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我国国情的实际情况,建设资金有限,应从实际出发,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做到有规划有重点的抗震设计建设。

(2)加固现代化城市结构

经济发达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结构。一旦发生地震,伴随而来的其他灾害更多更严重,因此,加固城市结构,尤其是工矿企业、要害部门建筑的整体性和结构强度,对地震防御和减少震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

城市化建设更是加剧了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后期治理和保护相对很差,致使屡有自然灾害发生。一些原本风景秀丽、环境保护良好的地区为加快经济建设,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过多的开发土地和环境,这些情况对防灾、抗灾极其不利。所以,在现代化城市进程中应高度重视对土地的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减缓城市地震的发生。

(4)改善城市居民的不利于环境保护等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我国融合了56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虽然繁荣了社会文化,但随着社会进步,也出现了一些危害到自己生存的灾害隐患。如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其他目的,私自开凿门窗等,不仅削弱了建筑的抗震能力,而且还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如随意侵占通道等,影响人流疏通等。很多不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严重影响到抗震救灾等工作,因此,全国人民都应迅速行动起来,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降低灾害隐患。

(5)加强心理辅导和震后心理治疗

地震预报或谣言很容易击垮人们的心理防线,产生不安全感,即所谓的恐震心理,这种心理疾病得不到重视和及时治疗很可能造成人为灾害。因此,应加强对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对人们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人们心理和精神的抗震能力。

2.4 加强全民族的总体防灾意识

加强全民族总体的防灾意识是具有战略性的防灾途径。个体和社会群体的防灾能力是防御城市地震灾害的重要力量。全民族都具有较强的防灾意识,有利于地震时采用自卫、互救等方式降低地震危害。

3 小 结

我国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地震安全隐患。同时做好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才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正确途径。

参考文献

[1]梁鸿光.减灾必读[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0.248~407.

防震减灾范文5

一、“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区坚持防震减灾“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以《防震减灾法》等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为依据,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和工作体系,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

一是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区防震减灾工作从无到有取得了明显进步,年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区《地震应急预案》,加强了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增加了地震工作人员编制;2009年,制定下发了《区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规范了地震应急检查制度,建立完善了防震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全区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是监测预报水平进一步提高。狠抓“三网一员”体系建设,地震宏观测报网、灾情速报网和地震知识宣传网络不断完善,观测员业务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区已建成7处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点,地震监测、地震速报和前兆信息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完成了区地震监测台,并纳入国家地震观测台网。

三是抗震设防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全市率先实现重大工程地震安评全覆盖,“十一五”期间,我区共对9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评价结果进行了抗震设防,保证了重大建设项目的抗震安全。积极开展中小学校校舍安全排查,认真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和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王村镇苏李村新村被确定为市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大街街道和平社区被评为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四是地震应急能力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和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各级各部门和人员集中场所均制定(修订)了地震应急预案。组建了200人的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成区人民广场和政务中心广场2处应急避难场所,遇灾可安置15万人。

五是防震减灾宣传进一步深化。以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为基础,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不间断、多形式的开展防震减灾宣传,累计建成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5所,广大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和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不断增强。

二、我区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区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震减灾意识不强。部分部门、单位和群众对地震安全问题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我区是平原地区,不会发生大地震,存在一定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民众防震减灾意识还较弱,缺乏自我防护与自救互救技能训练。二是防震减灾设施落后。地震监测、地震应急、通信、交通等方面设施相对落后,防震减灾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已建的应急避难场所缺乏必要的功能和物资储备。三是城区住房风险较高。国内外城市直下型地震经验表明,在地震中沿活断层一线的建筑物破坏最重,甚至许多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设施也未能幸免。我区城区很大部分民居建筑建设时间较早,房屋抗震设防标准低,有的房屋就建在断裂带两侧,一旦发生直下型破坏性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四是农村民居抗震设防不到位。农村房屋缺乏规范管理,绝大部分的建筑特别是偏僻农村的建筑未经正规设计与施工,没有考虑抗震设防问题,农村民居抗震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五是人才建设与防震减灾工作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区尚无防震减灾专业人才,严重制约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三、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我区防震减灾工作“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群众参与,全面提高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导、专群结合、全社会参与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总体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区防震减灾水平,全方位、多渠道的防震减灾宣传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年前,建成科学的地震宏观异常综合观测系统、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区地震信息节点,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抗震设防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成果得到充分应用;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地震应急救援和救助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和专群结合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完善;基本具备抵御和应对6级左右即略高于本区地震基本烈度类型破坏性地震的能力。

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专防结合,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覆盖全区的宏观异常观测系统及信息,努力提高地震宏观观测水平,切实搞好区级信息节点建设,综合利用省市区地震台网监测数据,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水平。

2、搞好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防御能力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按要求全部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使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村民居改造或新农村民居建设项目按规定要求采取抗震措施,严禁在地震断裂带规划城市新区、学校、医院和重要基础设施工程。

3、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健全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组织系统;坚持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搞好防震减灾责任单位协调配合;抓好地震应急专业救援力量建设及志愿者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地震应急实战能力。

4、搞好物资储备,灾后恢复能力明显提高。加强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切实抓好日常救灾物资储备工作,确保灾民在震后24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灾区社会秩序3日内基本恢复。

5、抓好普法教育,公众应对震害知识水平进一步增强。通过积极参加“法律五进”活动进行防震减灾教育,把中小学作为普法重点,力争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100%。广泛开展覆盖社区、企业、乡村、机关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使全民熟练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震技能,科学应对地震谣传事件,灾害来临时能够做到自救互救。

四、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主要工作任务

(一)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建立功能全面、反应灵敏的地震检测与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实现对地震监测数据的一体化汇集、显示、存储、管理、分析,并能通过视频实现与省、市地震部门同步进行震情会商,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报震害预测结果,提出决策建议。做好与公安、交通运输、安监、水务、人防等指挥技术系统的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为地震应急和抗震救灾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

(二)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建立完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学校等教育阵地、广泛宣传普及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监测、预防、应急常识,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充分发挥我区省市两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作用,逐步补充地震培训教育设备和教材,完善工作制度,以青少年为重点,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以及自救互救知识,积极创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三)加大群测群防工作力度

制定全区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实现群测群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积极开展群测群防工作,努力搞好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镇、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建设。全区每个镇(街道)至少建立1个地震宏观观测点或群测骨干点,尽快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地震宏观观测网络体系。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经费渠道和长效运行保障机制,使群测群防工作走向正规并健康发展。

(四)完善地震救援救助体系

建立由公安、医疗、住建、交通运输、消防、供电、通讯、地震等行业专业人员组成的紧急抢险救灾队伍,加强专业化培训、训练和演练,保证应急装备和必要的应急经费,建设统一指挥、专业性强、功能健全、反应灵敏的地震应急体系和救援队伍。做好紧急救灾物资储备工作,区发改、财政、民政、贸易、粮食等部门做好地震应急所需食品、生活用品、抢险物资储备工作,保证灾民三天以上所需食品和物资储备。制定相应储备方案、保障制度、震后物资调拨方案和分发办法,有关部门要对救灾粮食、食品和物资存储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更换。

(五)抓好工程抗震设防

按照要求,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依法进行抗震设防审批,积极协调发改、住建、规划、国土部门做好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2015年前全区达到全面抗御6级地震或本地基本烈度的设防标准,新建工程100%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对重点项目进行抗震性能鉴定,根据鉴定结果,责成不具备抗御6级地震能力的建筑单位制定抗震加固计划。对水、电、煤气、热力、通讯、交通、医疗、粮食等生命线工程系统和次生灾害源生产、储存设施进行抗震性能鉴定或震害预测,制定地震应急措施与抢险恢复方案、防范次生灾害源造成社会危害的有效措施和应急对策。科学合理利用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成果,建立综合抗震设防数据库,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工业经济项目选址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依据。

(六)加快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推广经济适用、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各类农村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培训镇、街道防震减灾助理员和农村建筑工匠,使其掌握农村民居建设基本抗震设防知识和技术。选取有条件的镇、村进行“农居地震安全工程”试点,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和扶持农民建设地震安全农居。

(七)保障中小学校舍安全

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现状,集中整治校舍危房,使其尽快达到抗震设防标准。新建、扩建、改建的中小学校舍,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中小学建设标准,确保校舍安全。建立校舍维修长效机制,实时监控校舍安全状况,保障我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八)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震应急指挥、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及工作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建立经常性的工作通报联络机制。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审批(备案)制度,进一步完善落实各级各部门单位,特别是中小学校、医院、超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及重点企业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以及应急保障措施。完善地震应急检查和培训制度,组织单位、行业、社区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地震应急反应能力。以“三网一员”为基础,形成区、镇(街道)、村(居)三级灾情速报网络,建立畅通的灾情速报渠道,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配备相应装备。做好地震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并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以居民社区为核心的灾害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示范点,以点带面,力争“十二五”期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居民需要。狠抓城区、镇政府驻地、学校、医院、大型企业等人口密集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积极创建全省乡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典型经验和先进模式。

(九)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

按照上级统一要求,健全防震减灾工作机构,配备相关人员,确定相应职能,安排适当经费,确保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开展。区地震局按照上级要求增加编制,达到监测、防御、应急有专业科室或专人管理,专业人员构成50%以上,各镇、街道及部门有专人管理。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抓好在职人员、应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群测群防测报员的地震业务知识培训,努力提高防震减灾队伍素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防震减灾体制建设。

建立完善的领导责任制,形成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发挥整体综合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防震减灾工作合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防震减灾需求。

加大对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需求、稳定可靠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和预算体制,在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企业抗震设防和城区抗震设防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利用“法律五进”等形式,广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科普活动,完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利用广播、电视等阵地不断强化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充分落实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市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培训,推动执法队伍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完善地震行政执法管理、责任追究、行政复议、行政监督检查等制度,明确抗震设防各个环节的执法主体和工作程序。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地震监测预报的有关规定,严肃查处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的行为。

防震减灾范文6

20XX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为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促进学校安全教育建立和谐校园,防灾减灾,胜于救灾;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学校是人员最集中场所之一,特别是中小学生体质还相当柔弱,抵抗力非常有限,一旦发生大的水灾、火灾、、地震、重大突发性灾害等,极易造成重大伤亡。因此,当自然灾害降临时,逃生和自我保护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使大家应急避险知识,提高全校师生在密集场所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的能力,掌握灾害来临时最有效的逃生方法,学校今天上午举行了全校师生防震逃生演练。演练中,教师沉着镇定、恪尽职守,学生临危不惧、师生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演练因此十分成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领导班子重视,演练活动组织到位

为了确保演练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各班班主任等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和全校教职工大会,部署演练工作。会上,学校领导要求全体教师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校领导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以确保这次演练活动顺利进行。

二、认真筹划,演练方案安全可行

在方案中就演练的时间、路线、内容、对象都作了具体的说明。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认真的讲解。为了确保演练活动按方案顺利进行,进一步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听到宣布后,全校师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不能再收拾物品;不得拥挤、推搡,抢先出教室,不得重返教室,不得喧哗、不开玩笑;如发现有人摔倒,应将其扶起,帮助一起逃离危险地。各位领导到达规定的位置,完成各自的任务。

三、井然有序,演练效果良好

校长下达命令:“演练开始:请大家不要慌,一切听从老师的指挥,马上有秩序地撤离。”在场教师指导学生有秩序地迅速撤离。到达目的地,各班主任马上清点人数,向校长汇报。这次活动全部学生从教室撤离到操场只用了3分多钟,(两次演练从组织到演练结束只用了15分钟。)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又有条不紊。这次演练活动是对我校《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患难真情,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四、观看安全教育片,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组织学生观看《安全专题教育片,知识守护生命》,这堂特殊的课以生命意识教育为主题,为学生讲述的是用知识守护生命的道理,倡议小学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通过观看,不仅让师生学会了避险知识,还提高大家的生命意识,懂得了灾难面前坚持就是胜利,懂得了民族团结就胜利的伟大和力量,懂得了团结互信、相互扶持的意义。

五、以教育讲座宣传,学习防灾减灾知识

1、学校共同努力营造“防灾减灾宣传”的氛围,让全体师生明确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利用主题班会宣传安全教育防灾的重要性,各班以安全教育课活动课为阵地,向学生讲授防灾救灾知识,开展防灾减灾安全教育主题活动。

2、各班利用板报,展出防灾减灾图片、防灾减灾科普挂图等,制作了各种防灾减灾知识板报、手抄报,以“关爱生命,防灾减灾”为题,专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在活动中,我们向全校师生征集安全主题手抄报,并从中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在校园中进行展示,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3、利用远程教育组织学生收看“地震来了该怎么办?”网络视频,了解地震的发生与避震措施,发生火灾消防队员临危不惧扑救大火,在大水中武警官兵同恶浪搏斗,挽救了在大水中将要走到尽头的一个个生命。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强了团结意识。

4、组织学生听“防震减灾”安全知识讲座,提高防震减灾意思,增加知识。

5、组织学生学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开展交流讨论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演练、宣传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师生对防灾减灾的认识,让广大师生了解和认识防灾减灾工作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以宣传教育为体验平台,掌握防灾减灾的技能

为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和技能,增强师生的应急疏散能力和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这次宣传教育、知识讲座、观看教育影片、实际演练活动既是对我校师生的应急避险的一次检验,也是师生的一次生命体验。不仅再次落实了师生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师生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防震、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

中学防震减灾活动总结 例2

我校为了进一步贯彻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增强学生防震意识,提高学生防震减灾自我救护能力。我校领导十分重视防震科普宣传,结合学校第二课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使防震科普知识成为我校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宣传教育实践,我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得以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效。

1、健全机构,强化领导。

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校领导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调整充实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防震减灾工作。修订完善“山天中学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预案”,并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并要求渗透到各自的工作中。

2、强化宣传,增强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子屏、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师生人人皆知。同时,利用升旗仪式,史地生组的刘雪松老师向师生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及过程,受到学生的欢迎,较好地宣传了防灾自救知识,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3、开展演练,提高能力。

5月13日,我校组织了防震减灾演习活动,提高了师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把防震避险,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避灾能力。

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校园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镇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中学防震减灾活动总结 例3

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增强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我校认真贯彻我区教育局文件精神,在第二个防震减灾日来临之际,xx小学开展了“加强防震减灾,关注生命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预案》,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提供安全保障。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

1、“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钟校长

副组长:宋书记、苗校长

组员:教导处、德育处、后勤主任及学年组长

2、召开防震减灾专题会议,由后勤部门制定“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预案”,并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精神。

3、成立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德育处负责主抓这项工作。结合学校实际,进行防震减灾疏散演习与宣传教育工作。

二、“防震减灾”主题教育活动内容:

1、大力宣传

20XX年5月11日早晨,学校门前的电子屏幕上就打出了“加强防震减灾知识,提高抗震救灾能力!”、“加强防震减灾,关注生命安全”等宣传标语。在学生、家长、教职工中进行大力宣传,增强人们的重视。

2、班级召开“防震减灾”主题班会

2010年5月12日7:45分,全校利用早自习时间组织召开了专题的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普及学生防震知识,切实提高应急避险能力。为做好此项工作,德育处还给班主任印发防震减灾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宣传。

3、在全校进行“防震减灾”专题讲座

20XX年5月12日9:30分,德育处利用广播对全体师生进行了专题讲座,提高广大教职工、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内容如下:

一是: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十二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在楼房里,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源,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余震。

二是: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里人多,如遇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三是:远离危险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四是: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这次讲座不仅让师生们了解了地震的成因及过程,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较好地宣传了防灾自救知识。同时,师生们也知道了发生地震等紧急情况如何去应对。

4、开展全校性应急疏散演练

由后勤、教导处、德育处联手根据学校教学楼结构和班级分布特点,制定相应的防震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师生学习。认真落实责任分工,当堂任课教师为各班的主要具体疏散责任人。按照办公室位置每一楼层每一个楼梯都有一位教师负责安全疏导。当听到防震预报紧急疏散铃声后,各班主任、当堂任课教师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拔掉电源,组织学生有顺序地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电线。

在学校领导安排下,全校用了5分钟的时间到达指定安全地点,在本次活动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把防震避险,加强了这方面的安全自护自救能力。

5、学生编出“防震减灾”顺口溜

防震减灾范文7

一、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将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检查指导,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系统,确保在突发破坏性地震时,震情灾情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上报,应急救援队伍能够迅速派出,交通和通讯能够保持畅通,灾民能够尽快得到妥善安置,社会能够尽快恢复稳定。

(一)提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区消防大队作为我区突发灾害紧急求援的主要力量,要加强救援力量的建设,配备基本的搜救装备,应有侧重地配置重要专用装备,配备能实施搜救倒塌楼房被埋人员的救援装备;

(二)提高公共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区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已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重要工业设施、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工作,尤其是1990年以前建设的多层砖房、预制板房等建筑物要进行抗震性能普查或抽样调查,对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要加快实施加固或改造。新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按照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中震防发〔〕49号)要求或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三)加强地震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区建设、规划、文体、教育、水务、供电、地震等有关部门要在现有广场(公园)、体育馆、学校等设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临时疏散场地的规划,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建设,并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同时,区民政、经贸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机制,特别是地震应急救援的帐篷、衣被、药品、设备等专用物资储备。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建立食品、医疗等物资应建立平战结合的流动共享机制,有效利用各种应急物资资源。

(四)积极做好地震次生灾害防治工作。区国土、安监、水务、环保、经贸、建设、供销社等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震后容易引发水库溃坝、尾矿库、泥石流、山体滑坡、地基塌陷、环境污染、易燃易爆等次生灾害源的专项普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登记建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和防范。

二、增强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防震减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重视和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使防震减灾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一)认真制订地震应急预案。各镇(街道)、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在6月20日前完成制定本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各主管部门和区地震办要负责督促指导。地震应急预案完成制订后必须报送区地震办备案,区政府将统一汇编。

(二)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地震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开展相应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各部门协同配合、有序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的能力。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实施和大型企业以及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学校、医院、影院、商场等单位,主管部门和区地震办应加强指导,每年适时开展一次以上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民众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快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区地震办、团区委和区红十字会要按照《关于印发省地震救援志愿者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震〔〕71号)要求,发挥新成立的“区地震救援志愿服务大队”的作用。6月底前,团区委和各镇(街道)团委要负责本行政区内各机关、学校、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村(居)等地震救援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队组建,区地震办、红十字会要负责组织对地震救援志愿者进行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演练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建立起震时迅速调集和组织动员地震志愿者队伍的机制。区有关部门要利用医疗急救、卫生防疫、心理干预、建筑工程、电力通信等专业领域人才资源,逐步开展兼职志愿者准入登记制,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不同专业救援技能、能够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高效率开展救援行动的兼职志愿者。

(四)加快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的宣传引导和技术指导。要推广应用村镇建设抗震设计规范,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建立健全村镇建设抗震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民在新建住宅特别是沿海广大地区的石结构房时采取抗震措施,对达不到抗震要求的住宅要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不断提高农村防震保安能力。

三、努力提升地震监测和预报能力

区地震办要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加强全区地震活动形势的跟踪分析,提高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测预报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好服务。

(一)提高地震监测预测能力。密切关注值得注意地区的震情动态,加强群测群防,凤凰山公园动物观测站、东圳水库水产养殖场鱼类观测站等5个地震前兆异常宏观观测站要加强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区地震办。大力推进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震监测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和综合效益。继续完善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以下简称地震“三网一员”)建设。各镇(街道)和区地震办要加大地震“三网一员”的培训、指导力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

(二)健全地震灾害信息报送机制。区地震办要切实提高地震“三网一员”地震信息速报的水平,规范震情灾情及相关信息管理,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对群众报告的宏观异常,区地震办要第一时间深入调查核实,及时公布调查结果,防止地震谣传滋生。

(三)加快地震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区地震办要按照省地震局《关于推广应用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通知》(震〔〕58号)要求,6月底前完成我区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与省、市地震局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地震监测网和地震灾情速报网信息的实时传输,确保地震速报和地震灾情信息报送的及时、畅通,为抗震救灾和社会稳定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于年底基本完成我区地震应急数据库建设任务。

四、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要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防震减灾科普队伍,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宣传教育作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综合素质。

(一)建立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各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利用多形式、多渠道,广泛、持续地进行防震避险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对象编印不同内容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读物,并联合宣传、广电等部门在每年“5·12”防震减灾日等重要时段定期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强化宣传。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民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推进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不断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防震减灾范文8

汶川大地震之后,公众对于我国的地震立法体制和紧急救援制度进行了检讨和思考,人们热切希望,巨大的灾难,能够推动我国灾害应对制度的完善和长效机制的建设。

在地震发生十天之后,全国人大提出要对于地震涉及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防震减灾法》进行修改。

为了详细了解和认识我国地震立法的历程,本刊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防震减灾法》立法起草小组成员莫纪宏。

1990年代初,莫纪宏刚毕业的时候,参与的第一个国家立法项目就是地震法。同时,莫纪宏还是《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立法起草小组副组长,《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起草小组成员,《防震减灾法》立法起草小组成员,对于我国的应急制度和地震立法相当熟悉。

地震立法领先于其他公共事件立法

《中国改革》:你如何评价我国的地震立法状况?

莫纪宏:我国的防震减灾立法工作起步较早,地震应急制度是在总结唐山大地震经验教训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并在2003年“非典”之后推广到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

在地震法律体系上,已经有一部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四部行政法规,包括《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此外,还有一系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可以说,我国防震减灾法已经涉及到防震减灾的各个领域。

到目前为止,相对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领域的立法来说,防震减灾领域的立法工作做得最好。

《中国改革》:现行的《防震减灾法》明确提出要以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这个方针怎么解释?这个方针是否是以地震的可预测性作为前提?

莫纪宏:这个方针是《防震减灾法》第三条规定的。它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地震活动的特点而言的。

地震是一个自然现象,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水平,一是人们无法准确地预测地震何时发生,特别是3日以内的临震预报;二是地震即便是预测到了,也无法阻止它的发生。对于地震自然灾害,人们事前无法阻止,但是却可以通过震前组织的预防工作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地震给公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

比如说,地震对于建筑物造成威胁是无法避免的,但如果我们在制度上要求建筑物符合一定的抗震设防标准,就可以加强建筑物自身的抗震性能。从而可以减少或避免在震后给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预防为主”的方针并不以地震的可预测性为前提,而是以地震监测预报为基础,来强化建筑物、构筑物等建筑设施抗震性能。

预报体制过于刚性应改变

《中国改革》:对于我国1997年通过的《防震减灾法》,在今年的地震发生之前,全国人大已经将其修订安排在今年6月进行修订,在此次大地震发生之后,各方专家对于《防震减灾法》又提出了什么新的修改建议?

莫纪宏:在汶川大地震之前就提出要修法,可以看出我国防震减灾制度自身还有需要完善之处。而汶川大地震之后,《防震减灾法》的修改就显得更加的迫切。

今年修改《防震减灾法》,各方面专家的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灾后恢复和重建这一块,这是目前比较紧迫的问题。例如,重建中的土地和城市规划,重建中的财政资助与灾区生产自救,灾害保险问题等等。

但是,考虑到很多问题涉及我国整个救灾管理体制,所以,仅仅靠修改《防震减灾法》恐怕很难满足实际过程中的各种要求。

《中国改革》:现在修法提到了前台,你觉得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国的《防震减灾法》迫切需要修改的是什么内容?

莫纪宏:从现行的《防震减灾法》来看,首先很重要的是目前的地震预报体制太过刚性,不利于充分发挥民间科研力量的作用。现在预报必须由省级人民政府来进行,但是,由于地震预报本身目前在科学上并没有过关,所以,过分刚性的地震预报制度反而增加了社会公众对地震预报不切实际的期待。

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地震预报工作仅仅作为科学研究来看待,允许民间人士来研究,并且作为科学研究意见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政府只要抓住具有正式法律效力、应当产生启动破坏性地震临震应急程序的法律效果的地震预报就行了。

这样做可以分散政府在地震预报方面的政府责任,同时还可以抑制一般社会公众对地震预报准确性不切实际的期待。

另外,从此次汶川大地震应急的情况来看,主要是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的,但是现在《防震减灾法》对人民在地震应急中的法律地位和作用规定不够,特别是军队指挥人员在地震应急中的指挥权规定不够。

还有,对于重灾区的地方政权机构组成人员残缺不全的,应当规定一个法律上的临时处置原则,或者规定由上级政府或机构临时直接行使相关职权,或者规定特别程序保证地震灾区国家政权机构能够有效地开展抗震救灾的活动。

对于像全国哀悼日这样的重大节日制度,应当在该法修改时加以补充明确的规定,赋予这种决定哀悼日的行为以正式的法律效力。

总之,《防震减灾法》总的立法原则和基本制度是比较好的,目前的工作是要改革救灾体制,制定和出台相关的灾害方面的法律,同时还需要依据立法权限来将《防震减灾法》予以具体化,尽快出台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两个层次上的实施细则。

至少需要五个方面立法

《中国改革》:如果要完善我们的地震立法体制的话,还有多少法律需要建立?

莫纪宏:至少需要制定以下五个方面的法律,才能比较好地适应抗震救灾实际工作的需要。

一是《紧急状态法》,这次地震后,灾区有些地方的政权机构已经无法有效履行《突发事件应对法》和《防震减灾法》所规定的政府应急职责,需要在法律上另行加以明确,包括在震后如何变通目前地方组织法的一些规定,迅速地恢复灾区的政权机构的建设和恢复政府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的能力,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人民在灾害应急中的职责和权限,这些必须通过《紧急状态法》来解决。

二是《灾害救助法》。地震后的应急和救灾工作非常复杂,应急阶段以抢救生命为主,其他工作相对不太重要。但是,震后的应急救灾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法治化社会,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已经基本法治化,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虑各方面利益的平衡问题。利益平衡问题,需要用法律来加以规定。

三是《灾害补偿法》。在震后应急过程中,政府因为应急和救灾采取了大量地限制灾民和灾区企事业组织的财产自由的紧急措施,在震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补偿问题,这要运用法律加以明确。

四是《灾害恢复和重建法》。该法主要是解决震后灾区的重建规划,重建中的财政资助,重建中有关土地和房屋所有权权属关系的变更,重建中灾民享有的财政优惠政策等。

防震减灾范文9

“十二五”期间,是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在西部率先实现工业化、率先建成现代化大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努力建设和谐奋进新的关键时期;是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实现“一个枢纽,三大基地,两个示范区”的重要时期;是实施《国家防震减灾规划》,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阶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按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省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市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年—年。

本规划经上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引领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安排防震减灾重大建设项目和投资,指导县(区)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现状与环境

(一)地震灾害背景

市位于省关中西部,处于东经106°18′—108°03′,北纬33°35′—35°06′之间。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中国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交汇地段,全市可分为南部的秦岭褶皱带、中部的渭河断陷带和北部的鄂尔多斯地台向斜区3个地质构造单元。市地貌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山、川、塬兼备。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56%,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26.5%,川塬占全市总面积的17.5%。

市新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区内地震地质构造复杂,陇西旋卷构造向东南延伸部分,在全市形成了多组北西向展布的断裂带;渭河断陷盆地的多组近东西向断裂带横穿全境;不同方向展布的断裂交切复合,存在发生中强地震背景。市是我国历史地震记载最早的地区之一,有史以来全市境内共发生有感以上地震50余次,其中4级以上地震24次,6级以上地震2次(公元前780年6-7级地震、1704年9月16日6级地震)。现今市境内地震活动以3-4级地震为主,1980年发生多次3级有感地震,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影响。除此之外,地区的地震灾害,主要来自邻区强震的波及影响。1556年华县8级地震、1654年甘肃天水8级地震和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等,均对我市造成了人员伤亡和房屋破坏。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造成本区破坏烈度达Ⅵ度以上,死亡33人,受伤707人,城乡房屋损坏达30多万间,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46亿元。

国家颁布的第四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市城以南地区处在Ⅶ度以上高烈度区,其中为地震烈度Ⅷ度区;扶风县确定为—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确定为—年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二)防震减灾工作新进展

近年来,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在国家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指引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结合实际情况,突出地方工作特色,努力推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全力加强防震减灾队伍自身能力和全社会综合防御能力建设,依法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不断拓宽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领域,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1.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得到提升

按照《省地震监测预报方案》,经过对境内测震、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电磁等地震监测站点布局的调整、补充,以及对原有地震观测技术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全市地震监测台网得到了进一步优化,5个测震台全部实现数字化记录,无人值守;7个数字强震台在记录汶川8级主震及其强余震的地震运动和地震烈度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建了地震台珍珠泉地下流体观测和地震台地下流体、电磁观测项目,上王地震台综合地壳形变观测和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正常运转,信息丰富;已经建设完成的市地震监测中心虚拟测震台网链接了、太白、上王、麟游、眉县、乾陵、彬县、周至、汉中9个子台监测信息,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地震速报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建立了较完善的震情分析研究和震情会商制度,在月会商、年中会商及年度趋势会商中,能比较科学地把握全市及邻近地区震情趋势,保障了辖区内各项重大活动顺利进行,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

2.地震灾害防御基础不断强化

市、县地震工作机构依法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能,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以及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监督管理力度。先后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核备案215项,开展工程场地地震安全评价43项;市地震小区划项目即将完成,工作成果将在全市国土利用和城市发展规划得到广泛应用;市城市活断层探测及震害预测项目顺利实施,将为城市安全、城市建设、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在新农村建设、扶贫移民搬迁、“城中村”改造等项目实施中得到大力推动,全市已建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43个;以“校园安全工程”为重点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要求普遍高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成为“社会满意、家长放心”的建设工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深入人心,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成效显著,全市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1处,省、市防震减灾宣传示范学校16所,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普遍增强。

3.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初步形成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各级政府、市县级部门、大中型企业、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得到修订完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市县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已经制度化,地震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体系正在逐步落实;年6月市承办了省地震应急抢险救援演练,共设置演练科目16项,19支地震抢险救援队伍和地震应急救援装备进行现场展示,全省地震应急抢险救援工作得到实战性检验,确保了全市在遭受汶川特大地震后,快速反应,科学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防灾安全教育进入全市中小学校,围绕校园进行各种类型应急疏散、防灾避险演练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年3月,全省第一个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在市金台区新福路社区成立;市县各行业地震应急抢险救援队得到巩固和发展,已建立行业地震应急抢险救援队63个;市渭河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应急避难设施、设备、标志全部到位,可容纳10万人应急避险需要;市河滨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正在实施,市区26处城市绿地已经纳入应急避险场所建设规划,城市应急避险空间得到拓展和开发利用;各县区应急避难场所正在建设和完善之中。

4.地震行政执法工作不断加强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地震工作机构及其他部门履行防震减灾工作的职责,对防震减灾规划、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防御、地震应急、灾后恢复重建、法律责任作了进一步补充和丰富。全市已经建立起31人的地震行政执法队伍,市地震局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核和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防要求备案工作进入政府政务大厅,专人开设窗口办公;先后围绕城市高层建筑及重大建设工程,学校、医院公共设施,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抗震设防等内容,开展专项地震行政执法检查3次,检查60米以上高层建筑及重大建设工程72项,下发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督查告知书36份,检查学校、医院建设工程80项;按照全省年度防震减灾工作安排,对全市1730个行政村农居房屋抗震设防情况进行了调查;地震行政执法工作进一步程序化和规范化。

5.防震减灾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

市县两级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体系、工作机构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根据市人民政府编制委员会文件精神,全市12县区成立了地震局,设在县区城建局,正科级建制,事业单位,人员编制3—5人。全市防震减灾队伍自身能力建设有了明显增强,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有了一定程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行政事务执行力逐步提升。

已有的工作成绩,为“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1.地震监测预报能力亟待提高

地处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与强震频发的南北地震带相接。汶川特大地震后,中国大陆南北地震带进入新一轮中强地震活跃期,甘东南及陕甘宁交界区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地震形势十分复杂。我市处在其中,对未来震情趋势发展变化的分析预测水平低,对发生中强地震危险性的研判难度较大,对地震灾害对城市建设危害性缺乏科学、全面的研究;地震监测台网需要进一步优化,强震台网布局和数量还不能满足地震烈度速报要求,地震前兆台站观测技术需要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地震监测的信息量和监测信息的可靠性,群测群防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三网一员”的补贴政策未得到落实。

2.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有待强化

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仍然处在被动地位,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未有突破性进展,地震行政执法难、难执法成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能弱化的瓶颈;城市生命线工程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仍然薄弱,交通、电力、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抗御大震巨灾的能力不足;70%左右的农村民居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农民自建房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农村房屋安全隐患多;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尚不健全,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专业地震救援队数量不足,应急通信装备差,远程机动能力不强,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才开始起步,县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推进缓慢。

3.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领域需要拓宽

防震减灾服务社会缺乏创新的工作思路,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服务领域、服务方式、服务产品不能适应全社会和公众需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缺乏长远和有效的计划,宣传形式单一,缺乏不断创新,适应不同受众群体的宣传教育产品,宣传教育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宣传覆盖面窄,仍然存在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的“盲区”;地震信息新闻发言人制度未完全建立,信息渠道不畅通,时效性差,形式和内容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需求;防震减灾技术成果转化慢,社会推广应用不够广泛。

4.防震减灾队伍自身能力急待提升

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和队伍需要补充和完善,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及行政执法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科技、管理人才培养、交流、储备不足,远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地震烈度速报尚未实现,地震灾情快速获取渠道不畅,能力不强;地震信息共享水平还较低,数字监测资料、数据应用有待进一步开发;地震预测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深度、广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仍然薄弱,承受灾害的心理素质较差,掌握自救互救、正确应急避险的知识和技能不够;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中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有待进一步发挥;防震减灾工作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不到位,公共服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5.市县防震减灾工作需要加强

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要求各县区成立地震局。但在人员、编制落实方面仍有很大困难,且工作进展不平衡,防震减灾管理工作还没有真正移交到位;县区防震减灾队伍新进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差,有待培训提高;市县两级防震减灾事业经费投入机制还未建立,投入不足;骨干群测群防面广点少,且分布不合理,观测方法粗糙,技术落后。

(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环境

1.经济社会发展对防震减灾事业的需求

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给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在西部率先实现工业化、率先建成现代化大城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在“十二五”期间的宏伟目标。同时,也对防震减灾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开展,社会财富快速积累,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急需地震安全保障措施来有效地降低地震灾害损失,急需防震减灾卓有成效的工作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

2.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物质、精神和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社会公众对自己生存环境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强烈,对政府有效防御和高效应对地震灾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做好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防震减灾知识和避震技能的需求更加迫切。作为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能的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顺应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需求,积极认真地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3.全社会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需求

近年来发生的汶川8级地震、玉树7.1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除地震强度大,破坏力强等直接原因外,更加突现了地震影响范围内社会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低下的重要问题。国内外震害经验表明,目前在破坏性地震还无法准确预测预报的前提下,只有走综合防御之路,通过震前有效预防、震时正确避险、震后应急救援,不断提高全社会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为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宗旨。树立防震减灾社会意识和应对大震巨灾的理念,坚持全面预防观,立足实际,紧紧围绕防震减灾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着力提升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基础能力,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在维护公共安全、建设和谐社会、保持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三个率先”、坚持“四个第一”,实施“五大突破”,构建和谐奋进新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防震减灾规划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部署,使防震减灾工作、发展思路、长远规划与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2.坚持防震减灾规划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防震减灾事业始终,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标,按照“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科学谋划防震减灾工作阶段性目标任务。

3.坚持防震减灾事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在客观正确评价全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肯定已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按照有重点的全面防御思路,统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非重点区域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统筹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统筹城乡防震减灾战略要求,促进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

4.坚持省市防震减灾规划相衔接原则。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结合市情和震情实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突出重点,逐步推进。要有全省一盘棋的大局观念,适应全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在防震减灾建设项目设计、发展重点上做到省市规划相衔接,同步实施。

(三)规划目标

到年,地震监测台网得到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基本形成测震、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电磁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观测系统,全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5级,10分钟内完成辖区有感地震速报;初步建成区域地震烈度速报网,3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为震后应急响应和救援决策提供依据;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明显增强,新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城市基础设施综合防御能力进一步提升,60%农村民居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基本建立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行业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市县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要满足城镇60%人员应急避险需求;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显著增强,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防震避险技能。

三、防震减灾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

1.加快地震前兆台网数字化改造,实现地震监测台网数字化。配合省地震局,完成地震台珍珠泉地下流体水化学观测、地震台地下流体水动态观测仪器安装、调试和数据传输,确保年底前观测工作正常化;协助完成地震台电磁观测、GPS观测,凤县GPS观测项目建设;根据全省数字强震台网布局,在市区再建2个强震观测台,使全市数字强震监测台站达到9个,为实现地震烈度速报奠定基础。

2.完善市地震监测中心功能,优化地震信息网络和技术服务系统,不断提高震情分析人员技术水平和震情值班人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地震信息自动速报平台和平台;建立市县之间便捷、高效、实用、畅通的地震信息网络,完善地震信息、灾情信息、政务信息联系通道;完善地震信息、前兆资料及地震应急数据库,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交流,达到地震信息、观测资料共享。

3.加强地震预报应用技术引进和研究,提高地震分析预报水平。进一步完善地震学资料处理分析系统、前兆资料分析处理系统和震情会商系统,提高对数字地震资料的分析应用能力,增强地震分析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切实做好地震短临跟踪工作,加强地震环境、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不断探索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提高震情分析会商水平,做好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时段的震情监测工作,努力实现具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

4.编制地震骨干群测点的布局规划,完善群测群防监测体系。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因地制宜的开展地下水位、水温、气体、动植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微观异常观测;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区要建设和巩固好3-5个群测点,保证其工作正常化;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在地震短临预报的重要作用,落实乡镇(街道)地震“三网”在地震宏观测报中的职责,并逐步向村和社区推进。

(二)进一步强化震灾预防工作体系

1.加大地震行政执法检查力度,依法加强对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依法推进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和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进一步做好抗震设防要求审核和一般工民建抗震设防要求备案工作。

2.推广应用市活动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成果,新建重要建设工程、经济开发区、科技工业园和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避开地震活动断层,提高城市综合防御能力。同时选择地震重点监视区的县、蔡家坡开发区、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

3.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加大力度推动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加强对农民自建房的管理,指导和帮助农民在新建住房时采取防震措施,逐步改变农村建筑抗震设防能力薄弱的状况。今后五年,各县区每年抓好2—3个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村建设,实现60%农村民居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目标;结合校园安全工程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实施,全力推动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公共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4.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工作。要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作为科技“三下乡”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地震“三网”的宣传作用,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活动的开展,扩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推广“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示范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经验,继续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逐步向社会人群集中区域拓展,逐步使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建设市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基地,应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和宣传版面,建立经常性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阵地,巩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

(三)进一步健全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

1.修订和完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地震应急工作层级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每年5月份,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实际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学校每学期开学初要把以地震应急演练作为防灾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使地震应急演练工作常态化。坚持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制度,定期开展市级部门、县区及大中型企事业地震应急工作检查,做到常备不懈,未雨绸缪。

2.建设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积极推进地震应急指挥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全市地震应急能力和应急指挥决策水平;建立和完善市级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可靠的技术平台和信息保障。

3.加快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快速反应能力。推广金台区新福路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经验,各县区要选择领导重视、条件具备、群众积极性高的社区,建设社区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发挥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预备役民兵等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基础广泛、协调统一的地震灾害救助力量。

4.继续推进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完善渭河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和管理,确保尽快投入使用。集中力量加快河滨公园和各县区在建或筹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度;积极与规划、城建部门联系在城市绿地、广场等开阔地带设置紧急疏散通道、应急避难设施,拓展城市地震应急避险空间。

(四)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建设

1.加强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各县区机构设置的指导意见》精神,健全县级地震工作机构,强化领导,落实人员。结合新一轮机构和人员变动,及时充实和调整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各级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作用,定期研究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得力、落实到位。

2.加强防震减灾职工队伍的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和职工头脑,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断增强对防震减灾事业的责任意识。不断探索和完善防震减灾队伍的管理机制、工作机制和创新机制,制定吸引、留住、培养、利用人才的政策措施,逐步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确保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完善人才培养规划,落实培养计划、措施。要建立防震减灾工作人员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培训制度,并逐步规范化,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行政管理水平和防震减灾专业知识的科技队伍。

四、重点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围绕防震减灾目标和重点任务,结合市经济发展实际,拟开展《市地震安全基础工程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概算9800万元。

(一)市地震安全基础工程(8090万元)

1.市地震台网优化改造

建设内容:上王地震台山洞地壳形变综合观测、数字测震观测以及地下流体数字化观测项目灾后恢复重建;地震台站观测室、宿舍优化改造;汤峪地震台地下流体水化学观测改造。

经费概算:400万元。

2.市地震烈度速报台网建设

建设内容:按照强震观测台站间距小于30公里,每万平方公里台站数多于25个的要求,在各原有1个强震台基础上,根据不同地貌、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增设强震观测台18个。

经费概算:360万元。

3.邻区强震影响与成灾危害性评价

建设内容:通过研究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及南北地震带中北段现代构造运动状态,分析未来这一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性,潜在强震对的影响,以及市城市成灾危害性。

经费概算:80万元。

4.综合观测实验及功能灾备中心

建设内容:建设关中地震综合观测实验中心,引进新的监测手段和方法,开展主动震源监测,立体监测等,推动观测技术创新;建设地震应急训练基地、建筑物破坏综合训练场、体能训练场、应急救援培训基地、培训与训练营地、培训人员公寓、后勤服务设施等。

经费概算:3000万元

5.县、、县地震小区划

建设内容:县、及县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性探测与分析;区域地震危险性估计;工程地震条件勘探、测试、试验;城市地面地震动计算和模拟;城市地震地质灾害分析评价;地震动参数区划结果。

经费概算:1050万元。

6.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建设内容:对市区人民公园、行政中心广场、高新渭河公园、植物园、儿童公园、火车站广场、神农绿地广场、陈仓园市民广场、炎帝广场、石鼓绿地广场等10个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广场,修建应急避难设施,配置应急避难设备,增加应急避难标志,建成国家标准Ⅲ级应急避难场所。

每个县区分别建设一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达到国家Ⅲ级应急避难场所要求

经费概算:2700万元。

7.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设内容:建立一支区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配备专业地震救援装备,进行针对性训练和培训;建设一支地震现场工作队,配备相应设备与装备;志愿者建设与培训。

经费概算:500万元。

(二)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710万元)

1.市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建设内容:在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应急指挥部,建设市级防震减灾应急指挥中心,作为综合防御地震灾害的中枢和核心,担负震时应急协调,震后组织救灾的重大任务;配置应急技术指挥系统、地震现场跟踪视频系统、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管理系统、震情与灾情系统、防震减灾知识公益热线等。

经费概算:660万元

2.市地震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内容:建设震害防御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地震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服务平台;建设防震减灾公益宣传服务平台;建设地震监测技术专项服务平台。

经费概算:280万元。

3.市地震地质构造基础图件编制

建设内容:编制市活动断裂带与地震震中分布图(1:50万);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图(1:5万);市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图(1:5万);市活动断层分布图(1:5万);市地震地质灾害分布图。

经费概算:170万元。

4.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

建设内容:组织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和抗震能力评价,开展农村民居抗震实用化技术研发。建立健全农村民居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编制我市《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加固和改造技术规程》。建设农村民居防震保安技术服务网,开展农村工匠技术培训,加强宣传指导,引导农民建房时加强抗震设防措施,提高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能力。依托新农村建设、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城中村改造、灾后恢复重建、农民安居等,建设农村民居防震保安示范工程。

经费概算:600万元

以上项目待确定后,按以下内容编写立项报告,申请立项。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意义

2.项目的预期目标

3.项目的建设内容

4.项目的经费概算

五、保障措施

(一)法律法规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将防震减灾规划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建立有效的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体制,规范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依法开展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对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不按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加大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依法规范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活动,保证全市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社会管理保障

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职能,增强对县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的业务指导,推进市县两级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发挥市县两级机构的防震减灾基础性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形成符合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要求、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科学高效的全市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评估和集体研究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健全决策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形成咨询到位、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的高效能防震减灾规划组织管理体系。

(三)资金投入保障

防震减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必须保障防震减灾事业公益性基础地位,将防震减灾事业的资金需求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多元化的防震减灾事业投入体系。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投入力度,并随财政收入而逐步增加,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由于地方财力和技术力量的限制,市县两级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任务的实施需要国家和省级资金及技术的扶持。引导、鼓励、支持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对防震减灾事业进行投入,支撑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政府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建立防震减灾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完善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实现。

(四)纪律制度保障

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的实施,要严格执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定,按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监理制的要求组织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重点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主要设备采购,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办法》及相关规定,必须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和诚信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标;项目的建设资金应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严格管理;建立重点建设项目信息统计、资金运行、跟踪管理、协调督查等制度,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防震减灾范文10

县委、政府决定召开这次全县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市第四次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面临的震情形势,安排部署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努力提高防震抗震水平

(一)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情况

2003年11月以来,我县周边地区昭阳、鲁甸、盐津、大关等县区,也包括我县都相继遭受了6次5.0级以上破坏性地震灾害,共造成32人死亡,1099人受伤(重伤417人,轻伤682人),倒塌民房156819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0余万人,学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业务用房以及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等生命线工程受损严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13.74亿元。

(二)我县的地震活动情况

*地处小江断裂、则木河断裂、莲峰断裂交汇部位,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地震形势非常严峻。我县地震活动总的特点:一是活动频繁。据资料记载,1900年以来在*境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13次,平均每8年就有一次5级以上地震。1975年*建地震台以来仪器记录我县境内平均每年发生0.5级以上地震约为350次。二是破坏严重。频繁的地震、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困难群众相对较低的住房抗震设防标准,使*地震灾害的破坏程度相当严重。1930年5月15日蒙姑新塘湾的6.0级地震,该地仅有1人生还,其余全部丧生。2005年8月5日发生的5.3级地震,造成大量民房、学校受损、基础设施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

(三)“8·05”地震恢复重建情况

“8·05”地震发生后,在中央、省、市和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下,我县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卓有成效抓好抗震应急工作的同时,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建材涨价、财政困难、群众自救能力弱等重重困难,按照建设目标要求,顺利完成了地震灾区1420户5708间民房的恢复重建任务。在这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战斗中,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处置突发性事件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以实际行动落实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忠实地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起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广大群众不等不靠,充分发扬“人心齐、泰山移”的拼搏精神,积极筹资投劳搞好恢复重建,谱写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族干部群众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万众一心,众志成诚,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新篇章,生动地展现了各族人民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深情厚谊。社会各界慷慨解囊,给灾区群众雪中送炭,为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弘扬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通过各级各界的共同努力,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向上级党委政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地震监测预报的基本情况

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防震减灾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更大的挑战。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认为*年度我省存在发生6—7级地震的危险。重点危险区是川滇交界东部地区。该危险区跨越川滇两省,沿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展布,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主要涉及昭通、昆明、曲靖3个市,*、鲁甸、昭阳、永善、会泽、禄劝、寻甸等8个县区。最近,我县毗邻地区出现了多起宏微观前兆异常,8月底前,永善、盐津、大关、彝良和昭阳、鲁甸、*一带仍存在发生5.0级左右地震的危险,震情形势十分严峻。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中央、省、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6月3日普洱宁洱地震后,总书记、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都相继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回良玉副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年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面临的地震趋势,对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四个必须创新”的要求,即必须坚持科学创新,不断攻克技术难关,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必须坚持理念创新,在重视震后救助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震前积极防御,全面提高综合防御能力;必须坚持机制创新,加强部门、区域、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县在防震减灾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坚持服务创新,把防震减灾作为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健全公共服务网络,丰富和完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产品。4月18日,省委、省政府组织“云震07”地震应急救援演习,秦光荣省长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以演习为契机,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预案和应对措施,作好充分准备,一旦灾情发生,确保救灾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地开展,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孔垂柱副省长多次主持召开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会议、专题办公会议,对防震减灾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市政府于5月31日召开了全市第四次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了全市的防震减灾工作。

为此,各乡镇各部门必须站在讲政治和顾大局的高度,进一步认清当前防震减灾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领导的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以积极的态度,扎实的作风,辛勤的努力,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来抓,做好防大震、抗大灾的准备,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三、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防震减灾工作,必须坚持科技创新、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狠抓震情监测,切实提高地震预报能力;狠抓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切实提高防御能力;狠抓防震准备工作,切实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狠抓防震减灾规划落实,切实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狠抓联动机制建设,切实形成防震减灾工作合力。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

各乡镇各部门要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做到领导重视、组织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要建立完善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防震减灾指挥机构,健全工作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及时部署工作。要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充分发挥其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组织领导作用。加强督促检查,及时解决问题,保证防震减灾工作协调、有序、高效进行。乡镇分管地震工作的领导,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县当前的地震形势,深入群众,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畅通宏观异常情况的报送渠道。县地震局要配合好全市地震监测台网规划方案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地震监测手段的丰富和完善,检查地震应急预案修订与落实情况。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严、从细、从深、从实,全力以赴做好防震减灾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搞好震情跟踪监测和分析会商,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针对我县地震活动分布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灾害重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并发的特点和已进入新一轮地震活跃期的实际情况,各乡镇要按照《防震减灾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凡是工作不扎实,宏观监测工作不得力,灾情上报和应急工作不及时而导致防震减灾工作失误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县地震局要加强与乡镇的沟通、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和指导;要向省、市地震局多请示、多汇报,争取帮助支持,积极配合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和办公条件的改造工作,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预报的准确率,要努力探索,寻找规律,把指导震情跟踪监视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做好震情跟踪监视,要建立和完善地震短临预报和震情监视工作方案,力争做出有减灾实效的短临预报;要加强与邻近的州、市、县地震监测部门的联系,互通信息,提高监测准确性,强化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信息的检测、传递、分析。要建立科学的会商制度和宏观异常速报制度,并将分析会商结论及时报告上级地震部门和县委、政府,力争在大震来临之前较好地做好预报和判断,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很多大地震到来之前都有各式各样的宏观异常现象,宏观异常现象是对地震部门微观观测的重要补充和佐证,是实现短临预报的一个有效途径。民政局要配合地震部门做好地震宏观测报网、科普宣传网和灾情信息网的“三网一员”工作。各乡镇要切实负起责来,民政助理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全力抓好宏观异常的观测和联络工作,县地震局要全力做好业务指导。

(三)加强地震应急检查,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本乡镇本部门的实际,千万不能有麻痹松懈思想,要紧密配合,协同作战,扎实落实应急准备各项措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强化地震应急预案的时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按照“五个不放过”,确保各项备震措施的落实。坚决做到没有地震应急预案不放过;防震减灾机构人员不落实不放过;救灾物资不落实不放过;地震部门不做到24小时震情值班不放过;地震应急队伍不落实不放过,做到“宁可有备无震、不可有震无备”。县地震局要建立地震应急预案督查制度,加大地震应急预案监督检查力度;民政部门要做好救灾物资储备情况的检查落实;地震部门要加强震情短临跟踪工作,及时判定地震类型,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动态,同时注意宏微观异常情况的核实和分析研究;城管、规划部门要组织有关部门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容易引发次生灾害的工程进行检查,并加紧人口高密集场所、地震灾害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的规划和建设;医疗卫生部门要做好救灾药品、医疗器械、饮用水源、食品监管和伤病员抢救、转运等的准备工作;通讯部门要做好震后通信设备和线路的抢修准备,保证抗震救灾通讯畅通;交通部门要对公路、桥梁等危险地段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必要的道路抢修设备、器械等应急物资,保证灾后主要干线道路畅通;水利部门要对水库、大坝、干渠进行排查,对病险的要及时进行加固;国土部门要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危除险,暂时不能排除险情的要设置必要的警示标牌,减少次生灾害发生;电力部门要作好震后临时供电设备检查准备,组建强有力的应急救灾抢修机构,确保灾区供电正常;经贸、发改、供销、粮食等部门要做好抗震救灾物资、器材、生活急需用品的组织、供应、调拨等准备,配备必要的公共救生设施及应急物品,以应对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的需要;县人武部、武警中队要加强抢险救灾应急演练,消防大队要做好商场、金融、医院、学校等重大场所火灾的预防工作的检查和震后火灾的扑救训练。其他部门要按照《*县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要求做好相关工作。各乡镇要充分依靠派出所、民兵应急分队等中坚力量,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发展救援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地震灾害救援力量。

(四)强化抗震设防管理,切实提高地震防御能力

各乡镇各部门要立足于防大震、抗大灾,进一步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严格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强化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的抗震设防管理。一是严把城乡建设规划的抗震设防关。要严格按照《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厅、地震局关于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将抗震设防及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通知》和《*县人民政府关于将抗震设防及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在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各个环节上严把抗震设防关,确保各类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发改、财政、城管、规划等部门在审批各类建设项目时,必须有地震部门抗震设防的审批手续,否则不予受理。二是加强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严格按照省政府58号令及有关规定,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地震时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三是加强对工程抗震技术的使用和管理。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按抗震要求设计和施工,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四是加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住宅的管理和指导。城管、规划部门要加强城乡结合部“炮楼”式民居住宅的建设管理,强化设计审查和施工质量管理,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认真履行监管责任,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对农民建房和村镇公共设施建设的抗震设防指导,结合我县的农村习俗设计出多套经济适用,抗震性能好的建筑结构图,由乡镇国土所在审批宅基地时无偿提供给建房户使用,不断提高农村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五是加强督促检查。由县地震局牵头,发改、城管、安监、国土、民政参与,近期内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各乡镇落实此次会议的情况特别是应急准备和抗震设防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存在隐患的要及时排除。对医院、学校、商场等人员密集,人流量大的场所及疏散场地、疏散通道进行检查,以应对发生严重破坏性地震的需要。

(五)真抓实干,全面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省政府计划从*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特别困难、特别简陋、特别危险的农村民居进行加固改造和重建,基本消除不具备防震减灾能力的危险民居,提高抗震能力,改善农民群众居住条件,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按照省、市下达的计划任务,对白鹤滩镇等4个乡镇1600户民居地震安全工程进行改造加固。各有关乡镇和有关部门要把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议事日程,扎实落实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制,切实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有关乡镇要设置专项建设领导组及办公室,配备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并实行工作分片负责制,做到工作层层有人管,件件有人抓,使工作管理到村,工程验收到户,保证各项任务落实到基层。

(六)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

防震减灾范文11

防震减灾演练活动总结

为牢靠建立师生的平安意识,加强全校师生遭遇地震、火*等突发*变乱的应急才能,进步学生的自救自护才能,做到岑寂处置惩罚,并能指导、赞助学生科学、有序地逃离现场,避免(削减)因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家当损失,小学全体师生于20xx年5月10日上午8:05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学生自救自护演练运动。

演练前进行班级平安教导

演练开始前班主任徐先生对学生进行平安教导,同学们个个坐如钟,认真地谛听,平安意识记心间。

1。了解“防灾减灾日”。

2。知晓防灾减灾措施。

1、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地震,要在教师指挥下捧头、闭眼,尽量蜷曲身体,迅速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2、在行驶的汽车内避震,应抓牢扶手,以免跌倒或碰伤;低落重心,躲在座位邻近;地震曩昔后再下车。

3、在户外避震时,该就地选择坦荡地蹲下或趴下,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

4、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避震,该就地蹲下或趴在排椅下,用随身携带的物品挡在头上。

5、避震应选择室内壮实、能保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下,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6、掩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7、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分散演练支配

1、演练总指挥发出演练启动指令。

2、信号员发出“地震*报”第一声信号。

3、进入紧急避险状态。全校停工停课,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就地避震(约1分钟),躲在桌子下或墙角。

4、就地避震后,信号员发出第二声*报信号,所有师生做好分散筹备。所有师生员工按分散要求分散,学生统一将书包放置头顶,注意保持好分散的秩序。

5、教职工和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入临时避险区域(*场和大台阶下广场),捧头就地蹲下。各班班长、班主任维持秩序、清点人数,并实时申报年级组长→年级组长向副总指挥xx陈诉请示人数。

6、法制副校长做总结*讲话。

7、肯定无非常后,副总指挥向学校地震演练总指挥申报演练停止,请总指挥指示。

8、总指挥依照领导组组长指示宣布演练停止指令,学生以班为单位有秩序的返回课堂,教职工返回工作岗位。

当第一次消防*报声的突然响起,同学们快速躲到课桌底下、双手抱紧书包。随着第二次消防*报声的突然响起,同学们在各班先生的率领下需离开课堂,同时赓续提醒同学们“不要张皇,沿着指示灯偏向走”、“低下身子,沿墙壁右侧下楼梯”“不要急,以防摔倒”。同学们表现出很自在镇定,迅速撤离到空旷的*场上。

演练停止

法制副校长做总结*讲话:通过本次演练,不仅加强了全校师生的平安意识,同时也进步了同学们的自我掩护意识和灾害应急处置才能,把平安教导工作落到实处,达到了本次消防演练的预期目的。

防震减灾演练活动总结

自“5.12”汶川地震发生以来,我校为了进一步贯彻上级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增强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学生防震减灾自我救护能力。我校领导十分重视防震科普宣传,结合学校安全法制课,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使防震科普知识成为我校校本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发挥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社会功能,极大地促进了全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机构健全、制定预案:

1、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防震减灾专题会议,制定“防震减灾工作应急预案”,并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并要求渗透到各自的工作中。

2、成立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逐步强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模拟演习与宣传教育工作。

二、实施步骤:

(一)模拟地震情境,制定应急预案:

1、根据我校建筑物结构和人群分布特点,制定相应的防震应急预案,并组织师生认真学习。

2、责任分工,当堂任课教师为各班的主要具体疏散责任人。教学楼每一层楼楼梯口有两位教师负责指挥。

3、当听到防震预报铃声后,各班主任、当堂任课教师首先要保持冷静并尽快做到:拔掉电源,组织学生有顺序地跑到室外的空地上,并且远离电线和建筑物。

4、如果来不及,要躲在狭窄的地方或坚固的桌子等下面,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震后立即发出呼救。

5月15日,我校组织了防震减灾演习活动,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了一次防震避险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安全自护自救能力。

(二)开展多形式的防震宣传教育:

采取了专题报告、科普橱窗、地震知识竞赛、黑板报等形式,强化了学生的安全自救意识,宣传了有关安全知识:

1、以班为单位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了地震知识竞赛活动。

2、教导处组织安排了全校各班的防震宣传黑板报评比。

3、学校利用“国旗下讲话”、升旗仪式和校会等全校学生集合的时间,向学生介绍了地震的成因及过程,受到学生的欢迎,较好地宣传了防灾自救知识:

(1)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震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十二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在楼房里,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源,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余震。

(2)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里人多,如遇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指挥学生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3)远离危险。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宽敞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三)制定学校防震减灾地震宣传活动的计划如下:

1、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内容具体落实每一项工作。

2、每学期组织一次防震减灾专题知识讲座。

3、利用广播、板报等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工作。

4、利用校会、班会等时间向学生开展防震减灾教育活动,内容主要是听讲座,学习有关知识。

5、定期组织相关内容的演习。

6、开展其他活动加强防灾宣传教育工作。

7、各组织成员要各负其责,认真完成各自工作。

8、平时开展各项活动及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及防灾知识。

9、利用家长学校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协助学校对学生加强教育。

10、及时总结工作。

防震减灾演练活动总结

为进一步做好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增强全体师生的防震减灾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我校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防御和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为构建“平安校园”提供安全保障。现就一年来的防震减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健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在防震减灾工作中,中心校领导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紧抓实。调整充实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中心校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校(园)长为成员。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和部署防震减灾工作。

二是强化宣传,增强防震意识。各校(园)充分利用广播、标语、黑板报等形式,加强地震科普知识普及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加强地震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教育,做到师生人人皆知。同时,各校还利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加强对在校师生的培训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一年来,各校(园)累计贴防震减灾宣传标语200余条,出黑板报52期,开展防震知识教育26校次,受教育学生8917人,教职工503人。

三是开展演练,提高搞震能力。中心校要求各校(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每年不少于2次的防震避震应急演练,提高广大师生的应急避灾能力。各校全年累计开展防震演练60校次,参演师生达18840人次(其中学生17834人次,教职工1006人次)。

四是完善制度,提升救援时效。中心校于本年1月份完善修订了《XX中心校防震救灾应急预案》,且各校(园)结合学校实际,也相应制定了应急预案和演练方案。通过适时组织地震应急预案的演练,师生进一步熟悉掌握启动应急预案的方法、步骤,明确在应急行动中的职责,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效果。

虽然我中心校在防震减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乏防震减灾工作经费;

二是部分校园建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达不到抗震要求;

防震减灾范文12

第一条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以下简称防震减灾)活动,适用本法。

第三条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第四条防震减灾工作,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震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第七条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经济综合主管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震减灾工作。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

中国人民、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第二章地震监测预报

第九条国家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鼓励、扶持地震监测预报的科学技术研究,逐步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

第十条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根据全国地震监测预报方案,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震监测预报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震活动趋势,提出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报国务院批准。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加强地震监测工作,制定短期与临震预报方案,建立震情跟踪会商制度,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第十二条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加强对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的信息检测、传递、分析、处理和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的预测。

第十三条国家对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类管理。

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地震监测基本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组成,其建设所需投资,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

为本单位服务的地震监测台网,由有关单位投资建设和管理,并接受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指导。

第十四条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地震观测环境应当按照地震监测设施周围不能有影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

本法所称地震监测设施,是指地震监测台网的监测设施、设备、仪器和其他依照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立的地震监测设施、设备、仪器。

第十五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确实无法避免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授权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同意,并按照国务院的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后,方可建设。

第十六条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制度。

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

任何单位或者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人员关于短期地震预测或者临震预测的意见,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按照前款规定处理,不得擅自向社会扩散。

第三章地震灾害预防

第十七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本条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本法所称重大建设工程,是指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工程。

本法所称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是指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水灾、火灾、爆炸、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大量泄漏和其他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包括水库大坝、堤防和贮油、贮气、贮存易燃易爆、剧毒或者强腐蚀性物质的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严重次生灾害,必须认真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法进行严格的抗震设防。

第十八条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并负责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的审定工作。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城市市政设施的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但是,本条第三款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务院铁路、交通、民用航空、水利和其他有关专业主管部门负责分别制定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水工程和其他专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规范。

第十九条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第二十条已经建成的下列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一)属于重大建设工程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物、构筑物;

(三)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构筑物;

(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建筑物、构筑物。

第二十一条对地震可能引起的火灾、水灾、山体滑坡、放射性污染、疫情等次生灾害源,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相应的有效防范措施。

第二十二条根据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防震减灾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修改防震减灾规划,应当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自救、互救的能力;加强对有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抢险救灾能力。

第二十四条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在本级财政预算和物资储备中安排适当的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

第二十五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

第四章地震应急

第二十六条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国务院批准。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部门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并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参照国家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省、自治区和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还应当报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本法所称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地震灾害。

第二十七条国家鼓励、扶持地震应急、救助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工作。

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进行必要的地震应急、救助装备的储备和使用训练工作。

第二十八条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机构的组成和职责;

(二)应急通信保障;

(三)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资的准备;

(四)应急、救助装备的准备;

(五)灾害评估准备;

(六)应急行动方案。

第二十九条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后,有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宣布所预报的区域进入临震应急期;有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组织有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做好抢险救灾的准备工作。

第三十条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应当成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办事机构,设在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有关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组织有关部门实施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本法所称严重破坏性地震,是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需要国家采取相应行动的地震灾害。

第三十一条地震灾区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震情、灾情及其发展趋势等信息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告震情和灾情。

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对地震灾害损失进行调查、评估;灾情调查结果,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第三十二条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为了抢险救灾并维护社会秩序,国务院或者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地震灾区实行下列紧急应急措施:

(一)交通管制;

(二)对食品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药品统一发放和分配;

(三)临时征用房屋、运输工具和通信设备等;

(四)需要采取的其他紧急应急措施。

第五章震后救灾与重建

第三十三条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区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各方面力量,抢救人员,并组织基层单位和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非地震灾区的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震情和灾情,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对地震灾区提供救助。

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应当对地震灾区提供救助,责成经济综合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救灾工作并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统筹安排救灾资金和物资。

第三十四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医药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伤员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等工作。

第三十五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民政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迅速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提供救济物品,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做好灾民的转移和安置工作。

第三十六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交通、邮电、建设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措施,尽快恢复被破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工程,并对次生灾害源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第三十七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加强治安管理和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和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

第三十八条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房屋、运输工具、通信设备等,事后应当及时归还;造成损坏或者无法归还的,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偿或者作其他处理。

第三十九条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第四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地震救灾资金和物资。

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对地震救灾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第四十一条地震灾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震害情况和抗震设防要求,统筹规划、安排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

第四十二条国家依法保护典型地震遗址、遗迹。

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应当列入地震灾区的重建规划。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对地震监测设施或者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又未依法事先征得同意并采取相应措施的;

(二)破坏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有关建设单位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或者不按照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国务院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专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权限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不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

(二)不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的。

第四十六条截留、挪用地震救灾资金和物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七条国家工作人员在防震减灾工作中,,,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