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病原生物学

病原生物学

时间:2022-02-12 15:2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病原生物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病原生物学

第1篇

一、前言

病原生物学包括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它是当今高等医学院校一门至关重要的基础医学学科,它代表着当代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前沿。通过该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对学习该专业的学生来说极为重要。学习病原生物学,改良实验方法、技巧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掌握好该学科的重要手段,因此重视病原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打破学科之间的界线划分,改变单学科独立实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让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学的整体概念,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且对学生在该领域的科研创新有着极其非凡的意义。

二、关注生活,联系实践,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实践是理论的源头”。在教学中,教师教学要多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对病原生物学有极其切身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学习病原生物学的热爱和兴趣,是学好病原生物学的动力和源泉。在不断探索和改革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在学生初次接触病原生物学时,联系生活、实践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向学生阐述病原生物学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观念,可以让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在课程中,不断地把相关理论和实际生活相关联,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的学习自主动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同时,在理论课上,教师可以先拟一些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为什么微生物会产生耐药性,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耐药现象这一问题? 为什么已被控制的疾病又会卷土重来,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一问题?)

在接下来的授课中,逐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渐渐揭开谜底,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中去,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此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并让学生热情主动运用所学知识探索病原生物学的相关问题,为深入理解理论和进行实验探索做了良好的铺垫。近年来有关病原生物学的大量新闻报道让学生对这些病原生物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把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学好病原生物学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为更好的探求相关问题找到依据。

三、灵活多变,重视实验教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病原生物学的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它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的有效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科研究实验单一,无法打破学科界限,使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让学生对病原生物学有整体的概念认识。同时,实验操作单调,固守成规,生搬硬套理论,不能让学生把他们所学到知识和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验与实践中去。教学模式刻板,缺乏新意,极大地禁锢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实验热情,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被动获取知识的模式,要化被动为主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探索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扩大实验教学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全面了解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科技发展的不竭生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当成为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教育中我们常说,学生,这年轻的一代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为推动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让他们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并要大力鼓励他们把这些知识积极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病原生物学领域不断开拓新的疆土,并将创新成果有效地利用到服务社会中去。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目的进行不断地探索,既不能墨守传统教学中老套刻板、毫无活力的模式,也不能生搬硬套国外已有的教学方法,我们应积极适应时代,结合当下的实际现状,探索属于我们自己行之高效的教学方式。

五、把网络技术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相结合

病原生物学教学模式,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其中网络技术这一时代产物为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把网络技术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相结合,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如在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会用到很多病原体标本,由于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随时随地地利用这些标本。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专门的病原生物学教学网站,把这些标本生成图片备份到网站上,让学生能够随时结合自己的需要,利用网站上的标本图片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同时,还可以在网站上开设相关教学课程,搭建教师远程教育平台,既让学生随时可以获取知识,又可以加深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学生提供一个便捷的移动课堂。网络技术平台的使用,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创造了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第2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6-0180-01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病原生物学的授课,实现学校培养新型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原生物学课程分为免疫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个部分。其中免疫学部分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微生物学部分内容繁杂、比较枯燥;寄生虫学部分知识容易混淆,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记,尽管有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但容易使学生疲惫。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采用指导性和启发式教学,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1]。例如在讲授绪言课时,最先给学生解释的内容就是“微生物”,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向学生提问,如动、植物尸体为什么会腐烂?将食品储藏于冰箱在短时间内为什么不会变质?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分别由什么引起的?在讲免疫学部分时,提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如何发生的?乙型肝炎如何预防等?再对上述提问予以简单、扼要的回答,这样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对理论的学习上。如在讲解破伤风梭菌时,充分利用幻灯片让学生观看破伤风典型的临床体征,让学生对破伤风有个大体的认识;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情况可能得破伤风?如何防治?学生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认真听教师的讲解,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非常适合形态学教学,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不能达到的。PPT课件直观性好,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2]。如讲解病原微生物的各种病原体的形态结构时,仅靠文字讲解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提供大量直观的图片,使同学们对各类微生物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增强记忆。在讲解抗原提呈细胞时,可用几幅带有动画效果的画面,通过颜色和不同画面出现的时间差的变化,比较形象地把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展现给学生,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成生动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还能强化学生对所授内容的记忆,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教给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在讲解免疫学这部分内容时,概念多、抽象、理论深奥、不易理解,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对帮助学生学好免疫学这章非常重要[3]。首先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把问题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相应的知识。其次要求学生上课做好笔记。学生做好笔记,容易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还要求学生边听边在重点部分做符号,重点内容重点记,一般内容略记。另外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因免疫学内容抽象,要理解的内容多,如不及时复习就轻易忘记,就理不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及时的进行复习,前边所学的内容掌握了,为后边的内容理解就打下了基础。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重视实验课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病原生物学》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上的内容。如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细菌的人工培养、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等,使上述各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操作和示教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使理论课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完成。

总之,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技能型医学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黎志东,徐志凯,李元.启发式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学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4(4):312-313

第3篇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 病原生物学 探索

实践教学是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室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病原生物学实验室经常接触到一些有感染性的临床标本学生上实验课时也会接触到病原生物稍有疏忽可能导致实验室感染甚至污染校园危及社会酿成严重后果。

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建设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确保日常工作和实验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也是对实验员、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

严格安全制度消除安全隐患:在实验室诸多方面工作中安全是重中之重。在加强管理、方便使用、保障安全的原则下应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尤其是微生物实验室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水、电及有毒害、有害、易燃、易爆等化学试剂的安全管理外还经常和各种病原微生物打交道。如果防护不当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失控导致感染引起传染病的流行。高压蒸气灭菌器也是微生物实验室常用设备使用不当极易引发恶性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要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日常工作并坚持经常化、制度化。危险化学试剂及菌种由专人负责保管并建立严格的使用登记制度。①定期检查制度。对于实验室的安全条件和设施要做到心中有数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杜绝安全隐患问题。一旦发现有重大安全隐患问题的实验室必须立即停止使用限期整改确保人身安全。②安全教育。开展定期的、经常性的安全教育不断创造重视安全的氛围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是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安全教育包括:学习涉及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的要求;病原生物的安全防护;医疗废弃物和危险品管理等国家和学校有关法规、制度;学习掌握各种标准化、规范化的实验操作;熟悉实验室环境和安全措施学会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和逃生技巧等。与试验无关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实验室。

提高实验队伍人员的素质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实验技术人员长期在实验教学中承担了繁重的实验组织、准备和辅导等工作地位和待遇偏低。这些因素导致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不够稳定要有计划安排实验技术人员进修学习提高素质和业务水平并将实验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与实验课时挂钩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待遇对一些从事特殊工作的岗位适当增加他们的岗位津贴以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着力引进高学历的实验技术人员促进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

建立独立的病原学实验中心

根据医学院校的发展特点成立相对独立的病原学实验中心。在体制上实验中心同教研室处于同等重要位置在资金投入上实行立项拨款、专款专用的经费使用办法。在人员上根据工作量及学科特点优化组合。这种管理体制的建立从经费使用、内容优化、设备组合、实验人员的管理等方面都能有效地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教学效益、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长期、持续、发展的工作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因其在医学实验中的特殊性涉及的危险因素多科学、规范管理尤为重要只有把这几方面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实验室的工作才能安全、高效、顺利的进行。

第4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课程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89-01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培养素质高、创新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已成为国内外各医学高校共同的教学目标。高等医学教育中,人体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将上述三门课程整合为独立的实验课程是目前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为了有效地提高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所在学校对该门课程的定位、理念、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探索与改革,在教学中取得了较佳的成果。

一 明确课程设计理念

因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课程定位,主要表现为:过于注重学科的系统性,而忽略了岗位实际应用时的特殊性;注重学科的科学性,而忽略了人文性;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略了受教者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的培养。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知识面、理论点不仅要为药理学、病理学提供后续服务,更应该重视临床实践服务。因此,本课程应将医疗人才培养标准及目标作为根本,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作为主线,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让素质培养及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教学课程中。

二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材缺乏教学特色,其内容没有从临床岗位需要中出发,且没有按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进行编写,形式死板、不新颖。其中部分教学内容没有能准确地反映出现代医学及科学技术的变化,致使教材内容与实际不符,继而无法满足实践的需求。针对教育部对高职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发展实用型人才这一要求,教材建设应从实践角度出发,突出岗位所需知识,编写并优化新的教材与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内容安排中应以“实用”为原则,淡化学科意识,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开展教学时,应强化工作岗位所需内容,弱化在临床工作中不常见的内容。此外,教学内容应具备时代性,准确且及时地反映现代临床医学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变化。

三 完善实验教学工作,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实验教学仅为理论知识的一种补充,未开设独立的实验课程。而从培养医学人才的角度出发,这种模式将导致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失。实验教学是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开展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关键。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及专业能力,以实验验证理论知识内容等。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教学为主,即学生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知识,未对其能力给予足够的关注,即使进行一些技能性较强的实验,其操作技术也未能与临床岗位技能要求相符。为了使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结合得更加紧密,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在传统实验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努力探寻专业培养的关键点,认真挑选出实用性强,与工作岗位关联性较强的实验,并将其作为重点。

四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中国卫生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医疗的要求也有显著的提高,现代医务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良好的专业技术及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健全的人格与职业素质。在学科教学时,适当地将人文教育融入课程中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中将人文教育与专业内容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储备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出良好的人文品德,使学生能够深化职业情感,提高职业素质。

五 改进教学方式,加强教学效果

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汲取先进的现代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及改进教学方案,强化教学效果。PBL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现已在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学中得到应用。PBL教学模式是用问题引导学生,使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属于实践性及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我们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特点,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先导,以小组讨论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入图书馆等方式进行资料查询,按照疾病致病性及生物学、微生物学特点,判断出疾病病原微生物,并提出预防及解决的方案。PBL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对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给予了强化。此外,我们还向学生提供网络教学资源,使其通过丰富、直观的教学内容,提升了对学习的兴趣,继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美莲、王斯、曹雅明等.PBL教学模式在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及感染病学课程整合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杂志,2012(4)

第5篇

【摘要】

根据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要求与培养目标,围绕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中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法进行了探索,构建了适合于预防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创新能力

Abstract:Objective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 and cultivation aim of preventive medicine major,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system of pathogenic biology mainly deals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by exploring the plan,the content,the method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the ways of checking the students' work. An innovat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of pathogenic biology which is suitable to preventive medicine major has been established.

Key words:Pathogenic bi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system; Innovative ability

病原生物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学科,也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实验学科,其独树一帜的实验技术在学科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1]。而实验课则是锻炼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2]。为了培养“高素质,宽口径,能力强”的医学人才,近年来,我们在总结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要求与培养目标,围绕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体系中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考核方法进行了探索,尝试建立一套适合于培养我校预防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1 选择实验内容的方法和原则

应用调研的方法,搜集国内外与病原生物学有关的实验教程、实验讲义、教学大纲及实验安排情况,加以整理和归纳,再根据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要求与培养目标确定出本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实验内容。

在保证病原生物学特有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及创新性,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选择的实验项目应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另外,在难度上要适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及本实验室自身的主客观条件,学生在具备了基本实验技能和一定的知识积累以后,有能力集中时间和精力完成较为复杂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

2 病原生物学实验内容的构建

根据以上方法和原则,我们把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为从基础到综合,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逐级提高的实验教学内容,即基本技能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与设计性实验。

2.1 基本技能与验证性实验主要进行病原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实验由简单的验证与观察实验组成,要求学生掌握病原生物学的基本操作技术,熟练使用常用仪器,学会病原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这一阶段共安排了5个实验项目。

2.1.1 实验1介绍实验室规则;病原学CAI。

2.1.2 实验2显微镜的使用和保护;病原体的常用染色方法;细菌标本的制作及革兰氏染色法;常见病原体的形态与结构观察。

2.1.3 实验3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菌落特征观察。

2.1.4 实验4环境因素(物理、化学与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1.5 实验5细菌鉴定常用的生化实验。

2.2 综合性实验此阶段安排了3个实验项目。

2.2.1 实验1 脓汁、痰、血液、粪便与尿液标本的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2.2.2 实验2 空气与飞沫中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

2.2.3 实验3

开放性卫生病原学检查。该实验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计划有分工的收集不同样本,如本市赣江水、自来水、不同品牌矿泉水、超市食品或饮料、化妆品、市场肉(鱼)类及食堂餐具等,对其进行病原体污染状况调查,然后写出调查报告。由于该实验涉及样本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备、细菌总数检测、大肠菌群检测、病原体的形态特征观察、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涉及内容广,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一定的设计性。

2.3 探索与设计性实验以选做的方式进行,学生按照自愿的原则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组4~6人),我们根据实验教学大纲及开课能力设计了若干个可供学生选择的实验项目。也可由学生自行拟题或分组讨论定题,教师负责指导。设计性实验的流程: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正式实验、实验总结及撰写论文,最后分组或集体讨论及评价。学生可完全打破实验指导上的实验方案及步骤,按自己的思路及想法并联系实际设计完成实验。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老师“扶着”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方法单调,学生的依赖心理强,学习兴趣不高,并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我发展。对此我们在预防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改革。

3.1 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第1次实验课利用CAI讲授现代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常用实验手段和常规仪器使用,对一些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开设的实验操作过程和一些前沿的实验技能进行动态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实验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了解。在实验课中,采用“讲(利用多媒体讲解实验的原理、方法及技术要点)-看(教学网站演示相关操作)-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独立实验-总结”的教学程序。课件的图片清晰、微生物的形态典型动画设计生动、示范操作规范清楚,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2 实践教学法将社会实践融入实验教学中,是本学科实验教学的特色。如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病原学检查实验,通过组织学生到病房、手术室、超市及农贸市场实地采集标本,检查病原体的污染情况,并将检测结果向主管部门报告,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和服务社会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方法

建立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3]。过去的实验考核方法是利用实验报告进行考核,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给出一定的分数,这种考核方法流于形式,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考核竟然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此,我们在预防医学专业采取了综合评定实验成绩的方法,并规定实验成绩占学科总成绩的40%。实验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实验报告、平时提问及其它(实验态度、考勤和值日)。这种考核方法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结果与分析

为调查学生对本实验教学体系的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自制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收回率100%。学生对调查6项评价指标反映好的学生为80.18%,反映一般的学生为18%,反映差的学生仅为1.82%。见表1。表1 学生对实验教学体系的评价(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反馈良好。建立逐级提高的“基本技能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与设计性实验”实验教学体系,完全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使实验课形式多样化,使实验内容更丰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通过探索与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学生在自学能力、选择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科研思维、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实验设计、数据统计、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了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4]。从学生反馈的意见来看,探索与设计性实验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认为做实验时虽然时间长困难大,但实验完成后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随着学科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我们的实验教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琼华,钱黎明.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6):22.

[2]彭宜红,曹 杰,朱永红,等. 抓住实验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108.

第6篇

关键词 免疫学 病原生物学 无菌操作 实验技能

认真备课,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精心编写教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教师要按照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写出实验课的教案。书写教案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应做到重点、难点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实验技能,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掌握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方法,正确地解释实验结果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应系统地钻研相关学科的内容,不断扩大知识面并接受新知识。

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同时通过实验来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每次课前要进行预习,通过预习了解实验的全过程,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初步基础。另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了解整个实验过程。

提前进行预试,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预实验是上好实验课的重要步骤。由于微生物实验准备过程比较繁琐,提前预试非常重要。如做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因此要提前3~4天做预试;又如抗原-抗体反应试验要应用血清等诊断试剂,要事先稀释血清,使它们的比例合适才能出现理想的结果,因此也要提前进行预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严格要求操作,做好实验考核

做好示范教学,严格规范操作。实验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规范操作。对于难度大的实验,教师应进行示范操作,要将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向学生交代清楚,以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引起重视。例如,做药敏试验时,先给学生做示范,强调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①实验所用的细菌是活菌,故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②细菌的接种一定要均匀密集;③贴药敏纸片时,纸片之间的距离要合适,而且要平帖于培养基表面。示教完毕后,学生开始操作,这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对不正确的操作要及时纠正。实验结束后要进行总结,对实验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由于微生物实验的特殊性,很多实验结果需要18~24小时后观察,如细菌的培养、药敏试验等。就药敏试验的结果来说,通过结果的观察,使学生了解该菌对哪种药物敏感,对哪种药物耐受,临床治疗时应选择哪种药物,然后教师介绍该实验的临床意义。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缩短疗程,使病人早日康复,把实验与临床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如实地书写实验报告,错误结果要详细的分析其原因。

做好实验考核,评定实验技能。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要进行实验考核,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考核内容包括:①辨别细菌及寄生虫虫卵的形态;②操作技能;③实验报告。另外,还要结合学生对实验课的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形态观察、技能操作,通过抽签选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实验报告根据每次实验后完成的实际情况进行评分,然后教师对整个考核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实验考核,使学生能重视实验教学,为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第7篇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83-01

1 前 言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两部分构成,对于医学学生的培养而言极为重要。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学习临床及预防课程打下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应该以“贴近临床、服务临床”作为新型教学理念[1]。而职业技术教育,以学生职业能力培训为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应变能力和将来继续学习能力。它们的共同点是培养实用性人才,但前者培养是,具有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后者培养是,具有动手能力强和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合格劳动者。综合上述观点,在长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针对职业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突出的一些问题和为了提高职业教育过程中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的不足,本文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2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目前职业技术学院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仍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很少进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往往实验内容还是原来的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补体溶血反应、玻片凝集试验等,甚至有些实验已经严重滞后于学科发展,实验方法落后,实验内容简单,往往出现临床应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脱节的现象[2]。

2.2 实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都是由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之后,再详细地将每个实验步骤、实验原理都告知给学生,甚至有的实验项目还需要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即可,学生完全属于被动式学习,且实验技能不熟练。虽然职业技术教育强调根据学生实际能力,通过反复培训让学生能掌握操作技能,但是却降低了创新意识培养,这对学生将来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不利,因而会限制他们向高层次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3 如何加快《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3.1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学生素质,制定出更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实验教学环节设计。第一,将实验内容与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如在寄生虫实验教学中开展学生肠道寄生虫检查,一方面掌握本院学生感染情况,另一方面,间接了解本地人群寄生虫感染状况;第二,重新组织实验教学内容:将实验项目分为两个模块并规定必须达标的实验项目,更新实验课内容。第三,开设综合性实验:课程内综合,将单一独立的小实验综合为系统连贯的大实验,如开设“细菌的培养与形态学鉴定”系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明确了微生物学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第四,将部分理论讲授的内容移入实验课,边讲解边操作[3],让枯燥的理论注入活跃实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2 实验教学中多组织交际讨论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虽然加强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培训,但是对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及培养质疑能力方面有些欠缺。交际讨论性活动可以充分地发挥师生的创造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过去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在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同时,注意挖掘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想性,把握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时机,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素质教育。强调实验教学过程的三个结合:密切结合临床,密切结合实践,密切结合新进展[4]。这种方式就弥补职业技术教育中过于强调学生技能操作,所导致的学生学习被动性,在重建学生自信心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3.3 创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中,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的教学观念。实验教学中,以“淡化验证性实验,强化综合性实验”思想为指导,除了根据学科发展更新一部分验证性实验内容,还增加综合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除讲解、示范、参观设备外,一些因条件所限不能开展的学生实验内容,通过互联网下载最优秀的实验教学视频弥补,让学生在观看中了解学科最前沿的新知识及新技术开展情况,一方面让学生有直观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理性思维方式。此外,利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收集素材,通过开展创新设计性实验,从实验选题、方案的筛选比较,实验的准备和具体实施,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方面,全方位锻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培养出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又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3.4 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对常规实验模式(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体)进行改革,多开设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删除一些不具备基本操作训练、纯属验证理论的实验项目,例如环状沉淀实验、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等;另外把临床新技术、新方法尽量引入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还可以开放实验室,鼓励那些学有余力、且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多做实验[5],从而增加他们在将来人才市场竞争中的获胜能力。

3.5 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和实践是《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更为突出。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和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实验室建设要更加完善,实验室应该具有显微镜室、无菌室、培养室、准备室、标本存放室、药品储藏室等。学生实验操作室面积应可同时容纳80到100人进行实验。仪器应具备光学显微镜、超净工作台、干烤箱、离心机、高压蒸汽灭菌锅、冰箱、烘烤箱等基础实验设施,以及一些较为精密的仪器如显微图象显示仪、显微彩色摄像投放系统、自动酶标仪、自动洗板机等,才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操作的空间,只有教学环节齐全,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学生培养要求。

4 结 语

总之,我们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综合学生素质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针对性进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制定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求和有一定竞争实力的高素质学生,目的是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雪璐,朱红,杨继文.关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11-114.

[2]彭丽娟.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09):120-123.

[3]孙厚良,唐静,李国利,刘瑾,石中全.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应用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2(16):145-148.

第8篇

1.既往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师掌握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老套,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未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授课过程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常见疾病与新现疾病不能有机结合。试卷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全方位考核学生,不能有效开发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建议

2.1课前教学准备

主要是教师备课的准备,老师要吃透教学大纲,深入研究教材,反复备课,内容要十分熟悉,还要深入思考,把握整体,分清重难点,对每一部分内容要做到烂熟于心。同时根据专业需要对教材进行分割、取舍、简化、扩充,对教材进行重新、周密的编排[1]。另外,要理论联系实际,临床与课程统一联系起来,加入季节时疫及新现疾病,有目的地传授,逐渐形成自己的授课特色,才能够发挥自如、运用自如,难易分清、重点突出,讲课透彻。

2.2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难以理解的基础医学课程,免疫学难理解,微生物学多而碎杂,若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将会产生不利于学习的深远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绪论是一本书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全部章节的浓缩,绪论讲解好了就能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讲微生物的时候,从制醋造酒到青霉素的发现,从毒力改变到耐药性变异,从巴斯德到李斯特,从经验到实用,从国内到国外,一定要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此,既能使学习气氛变得轻松,又能增强大家的学习趣味性[2]。所以,每一个章节老师都应精心研究、细心设计,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3教学模式的改善

2.3.1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内容繁多,章节凌乱,枯燥乏味,学生往往感觉到内容抽象、零散、不易理解。因此,本课程不宜整体、循序地全部讲解,应根据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做有机调整,促使学生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务必理论结合实际,去旧迎新、结合临床,注重实用。研究者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专业特征将细菌、病毒、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的顺序做了相应调整,在授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2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资源优势。近年来,我校大量引进多媒体,基本上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多媒体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简约性、可重复利用性等特点,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上被应用。近年来教材编撰、出版频繁,教材为求新颖,新添内容极多,但授课学时有限,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在实际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化抽象为简单,化枯燥为趣味,化繁重为简约、整洁,减少了认识难度,使学生的眼、耳、脑、手都动起来,大大强化了课程授课的效果。

2.3.3积极改善课堂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十分不受学生欢迎,既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使课堂过于沉闷。近年来,启发式教学法十分流行和受欢迎,注重提问、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模式,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扩充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3]。另外,巧用形象比喻,促进学生理解。采用形象比喻法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象比喻,就是将抽象难理解的概念用熟悉的日常事务和现象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帮助大家轻松理解概念。最后,注重知识的整体性。老师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严格的剖析,对知识框架进行重新优化整合,使其成为一个容易接受的知识结构。既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又对本课程有系统、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临床思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的分析思维和判断能力。

第9篇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课堂导入; 士官教育

在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中,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为适应21世纪军队医学院校教学改革,我们注意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设计时精心构思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近几年的实践表明,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能充分提高学员学习兴趣,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就笔者近年来所采用的课堂导入方法介绍如下。

1 运用生动有趣的故事

讲授“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一章时,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注意到MHC最初的作用是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发现的,就设计了一个神话故事作为本章教学的导入:“早在古代就有许多关于更换人体器官的传说,在我国古代文学名著《封神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小男孩哪吒因为打死了一条恶龙,犯了天条,为了不连累父母,他自己剖腹,剔骨还父,剜肉还母。后来有一位神仙太乙真人用莲花、荷叶拼接起来,重新塑造了哪吒的身躯。”当然这只是文学上的幻想,真正要成为现实,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器官移植在今天已可实现,关键是发现了MHC,先进行组织配型,选择MHC相同或尽量相同的供体,就会避免或减轻排斥。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员的求知欲望。

2 利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温故知新”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重要教育理论之一。在讲授新知识前,教员提问与讲授内容有联系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讲解作好铺垫,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为学员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逻辑联系难度,有利于系统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抗体的内容时,教员首先提问学员:“什么是抗原?”当学员回答出抗原的定义之后,继续问:“免疫应答产物包括什么?”学员回答:“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这样提问就为引入抗体的概念奠定了基础,使学员积极思考,进而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抗体”的教学。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利用旧知识作为牵引, 过渡到新知识, 真正做到有启有发,从而激起学员的求知欲望。

3 使用现代电教媒体法

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大大丰富和改进了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通过播放相关图片、音乐、电影片段等电教手段导入新的教学内容,视听结合,能充分调动学员的各种感官,迅速引起学员的注意和兴趣,全身心地去体会、去感悟。例如,在讲授“人体寄生虫学”内容时,先用大量的寄生虫图片让学员们观察,并进行启发提问,学员被各种各样的寄生虫彩图吸引,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讲绦虫前,先给学员播放绦虫生活史片段的录像,从其虫卵的排出猪感染产生囊尾蚴(同时可向学员展示“米猪肉”标本)人经口感染人绦虫病、囊尾蚴病。这样的导入,能渲染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 典型病例法

写教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一些适宜的典型病例,就病例设计问题,并由此而导出新课内容。比如在讲“阿米巴”时,导入以下病例:沈××,女,6岁,因腹泻9 d,发烧腹痛及脓血便7 d,于2008年11月19日入院,发病前8 d有跌入粪坑病史。体检:T 38℃,BP 110/70 mmHg(14.7/9.33 kPa),精神萎靡,全腹有轻压痛,脐中可触及肠样肿块,可以移动。粪检:RBC少量及巨噬细胞0~3个/高倍视野;病程记录:入院后用青霉素治疗,次日大便呈果酱色,腹痛加重,23日出现全腹痛伴肌紧张,立即剖腹探查,查见右下腹有一炎性肿块,盲肠坏疽有3 cm×2 cm的穿孔灶,阑尾已坏疽脱落,术后未用抗阿米巴药治疗,因治疗无效手术后46 h死亡。尸检:腹腔右侧有散在小脓肿20余处,结肠、空肠、回肠均可见溃疡,以结肠为甚,且深;在结肠粘膜下找到阿米巴原虫。针对此病例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小孩是如何感染阿米巴痢疾的?为什么粪便中找不到阿米巴滋养体?试分析有几种可能性?典型阿米巴痢疾患者有何变化?阿米巴痢疾病变的原发部位多发生在何处?阿米巴痢疾患者肠壁溃疡的病理变化呈何特征?为什么会引起肠穿孔?所有问题紧扣教学内容和目的,并贯穿课堂教学始终,通过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可提高学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创设悬念情景

悬念最能吸引人。教员在讲授新知识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员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以引起学员的好奇与思考,使学员欲罢不能,拨动学员探求新知识的心弦。如在讲“补体”一章时,先用板图在黑板上边画图边讲解补体参与的溶菌反应。在试管中加入抗原(细菌)和相应抗体,我们会看到试管中液体呈现混浊,这是抗原和抗体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再加入新鲜动物血清后,试管中液体变得澄清了,原来的凝集现象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创设悬念情景,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教员顺势引入:新鲜动物血清中一定有一种物质参与了抗原抗体反应,造成了免疫溶菌,是什么物质呢?这就是本章要讲的“补体”。这样的引入充分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

6 从学员已有的生活经验导入

教员从学员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采取生动有趣的提问、讲解等方式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使学员有一种亲切感,能引起学员的求知欲望,引导学员动脑思考。例如讲“流感病毒”一章时,可这样来设问:“绝大多数同学都有患普通感冒的经历,它和流感是一回事吗?禽流感、猪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病毒又有什么区别呢?”在讲“超敏反应”一章时,设疑:“同学们是否有过敏反应的呢?有些人吃了鱼、虾、蛋类、奶类食物后会拉肚子,还有的人吸入花粉后会打喷嚏或出现哮喘,还有的人接触某些物质后会患上皮炎,这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过敏反应,什么是过敏反应?什么又是超敏反应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导入新课,既能使学员明确学习目的和重要内容,又能与学员的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达到师生互动,能较好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7 比较法导入

第10篇

关键词:课外知识大讲赛;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创新性学习

“病原生物学”学科是我校的校级重点学科,“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是一门中医类基础课程,我校各专业各层次的中医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从历届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反馈来看,此课程的免疫学部分抽象、复杂、深奥、难懂,微生物学部分内容庞杂,学生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

近年来,学科也进行了一定量的教学改革,比如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包括图像、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教学等,使学生加强了感性认识,但在教学方法上,大多还是采用老师台上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与创新性学习,就成为了本次活动的最终目的。

一、 课外知识大讲赛的组织方式、比赛形式、结果判定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课外知识大奖赛活动在全校本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所有班级中进行,采取兴趣报名的方式,由4~7人组成一个兴趣小组,以竞赛小组形式确定一个竞赛主题,广泛查阅国内外资料,设计制作PPT,走上讲台,以第一人称讲解,小组成员互动,共同完成一个主题,一起展示才艺。从而深刻理解课程内容,掌握基础知识,扩充视野,最终达到提高本门课程教学效果,为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专业兴趣、能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医学人才服务。

首先班级初赛,由本学期本课程任课老师主持,在班上举行,每班可以组织若干兴趣小组,通过任课老师和班上全体同学一致评定,每班筛选出一到两个优胜组,参加下一轮的复赛,本学期共有开设“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班级40多个,初步筛选出了近50个优胜小组进入复赛。

然后院级复赛,由我校“病原生物学”校级重点学科牵头组织复赛,学科全体老师作为评委,复赛采取百分制,根据分数由高到低择优原则,通过复赛,最终竞赛出12个小组参加校级决赛。

最后校级决赛,由我校团委与教务处联合主办,“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承办,10位教师和20位学生组成复合评委,教师评分占总分的60%,学生评分占总分的40%,计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计算出学生的平均分。评分依据是:课件内容(30分);语言生动性(30分);仪表形象与气质(10分);板书与PPT(10分);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创新性(20分),总分100分。通过决赛,按评分高低按平均分高低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的为优胜奖。在颁发的奖状上罗列小组全体同学的姓名,分别盖上校团委、教务处、“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的公章。

二、以牛田田小组为例解读本次课外知识大讲赛的意义

牛田田小组为一个六人组,小组选定了结核病这一临床常见传染病为主题,广泛搜集课外知识,精心设计、组织、制作PPT与演练,通过不断闯关,进入决赛。决赛时他们首先通过几组结核病临床病例图片展示结核杆菌(TB)的危害并导入主题,接着讲解TB的流行趋势,确定结核病是目前传染病的头号杀手,紧接着分别从“回顾往昔”“科技之光”“双剑合璧”“展望未来”四个方面讲解结核病的历史认识与治疗过程,并分别分析中医和西医疗法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优势,最后以动漫的形式讲解利用中西医的优势,分析出采用中西医结合“双剑合璧”治疗结核的可行之处,并指出中西医结合是目前和未来治疗结核病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治疗最成功的方法之一,还指出作为中国的新生代中医力量,我们应该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努力,把我国医学发扬光大。通过评委的评分,这一小组最终获得竞赛二等奖。

二、课外知识大讲赛的意义及对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启示

大学教育一直以来都存在“满堂灌”的现象,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提高大学教育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一直是高校本科教育面临的问题,不同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教育改革进行了丰富的探索。

例如,周密等在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挑选某些章节内容以专题的形式留给学生,学生课下自学查资料,课堂上再由学生讲解,其他同学补充、讨论,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点评。[1]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郭文涛等采用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核心,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刘英等在暑期带领学生下到各级卫生防疫系统、传染病医院等机构进行参观调查活动,以进行现场教学,把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效果斐然。[3]通过这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外知识大讲赛的成功举行,同学们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加深了对本门课程知识的理解,特别是提高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与积极性,锻炼与提高了创新性学习能力。从获奖的同学的期末考试成绩来看,他们的期考成绩要普遍高于班上未积极参与活动的其他同学。

“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这次组织的课外知识大奖赛活动,是学科教改活动的一系列课外科技活动的首场活动,学科还将继续探索课外知识抢答赛、课外趣味知识运动会、课外论文竞赛等形式各异的多场教改活动,以期进一步深化“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的教学改革,并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病原生物学”重点学科教改活动体系,为大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周 密,李 哲,王艳艳,等.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10).

[2]郭文涛,赵 青,朱利伟,等.新时期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11(18):102―103.

[3]刘 英,张丽红,杜幼芹,等.加强病原生物学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J].中国病原生物学,2013,8(04): 384―385.

第11篇

【摘要】为了配合新的实验课程模式,本室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长沙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即将对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开设了独立的融合性实验课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旨在拓展学生实验能力、创新力和思维开拓能力,培养具有较扎实基本理论知识和突出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人才。为了配合新的实验课程模式,本室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下:

一、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优化实验项目

从实验教学的整体优化、内涵提升的要求出发,对现有实验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和变构,改变传统的以依附和验证理论为主的机械僵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及免疫学三门实验课的交叉融合,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同时,以培养学生突出实践技能为主线,构建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运行的良性互动新格局,充分彰显实验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自主性和独特性。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教学层次:

1 基础验证性实验课群:是反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基本技能的经典实验。其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入门性、规范性的特点,教师示范、学生作规范化操作训练。

2 综合性实验课群:综合性实验项目在内容和知识点遵循立体交叉、逐步递进原则,使学生在对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及免疫学学科相关实验知识和方法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向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实验技术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实验递进。综合性实验中既有病原微生物的鉴别,又有机体免疫功能的检测,实验中主要学习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和应用范围,使同学们对实验研究有一个比较全面和立体的概念,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本类项目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多层次、多方向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实现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及免疫学学科的紧密结合,强调知识的交叉、融合。

3 设计拓展性实验课群: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以个人兴趣和科研目标为导向自主设计实验及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等,如壳寡糖对脐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成熟的影响实验,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方向进行基础研究。这一层次的实验以学生自学、自主设计为主,教师进行引导、指导和评价。通过拓展性实验可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更好地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二、构建实验室开放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的要求,在适当保留经典实验的基础上,大力整合实验相关模块,提升实验设备规模和层次,全面开放实验室,提高实验资源利用率。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实验室开放运行的指导思想就是建构“大实验”体系,而立足于“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实验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升才长沙医学院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保障实验室开放的质量,相继建立了《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实验室开放管理细则》、《安全与卫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以保证开放的效果,保障实验室的安全。

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实验室的资源为医学类、全院生物类相关实验教学所共享;为全校大学生的医学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其它生物类公选课的相关实验教学及课外活动所共享;部分教学、科研两用的仪器设备可以为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服务,同时,为相关医疗单位开放。在保证完成病原生物学免疫学实验室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分实验室、分时段进行开放。病原生物学免疫学教学实验室的实验教学任务重,主要在周六、周日和晚上开放。

三、制定实验教材选用原则及实施办法,鼓励编写实验教材和讲义

实验教材建设是实验教学的基础,为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配制实验试剂、规范实验操作、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及书写实验报告等提供规范的文字依据。为抓好实验教材建设,学院制定了完整的教材建设计划,积极鼓励和提倡实验指导教师编写实验讲义和教材,并在出版经费和工作时间上给予大力支持。结合实验项目的调整和更新,督促和协调实验教师不断完善实验教材的内容。目前我室在本科生的实验教学中采用了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的《医学免疫学双语实验指导》、《医学微生物学双语实验指导》及《医学寄生虫学实验指导》,此外由基础系组织和资助拟按照基础-综合-设计创新三大模块编写新的实验教材等。

四、努力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完善实验考核评定手段

第12篇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

主干课程: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分析化学、检验仪器学、生理学、病理学、寄生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等。

核心课程: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医学统计 学、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分析化学、检验仪器学、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病原生物学检验、临床 免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管理学、临床医学概要等。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公安、政法机关、司法鉴定机构和保险公司从事医学检验技术检案鉴定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制药、医疗、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制药/生物工程;

2 医疗/护理/卫生;

3 医疗设备/器械;

4 新能源;

5 检测,认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检验师、检验技术员、售后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检验师;

2 检验技术员;

3 售后工程师;

4 医学检验技术员;

5 技术支持工程师。

培养具有扎实的医学检验专业知识及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医学检验实践技能和人际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能从事医学检验和实验室诊断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

培养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