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作探索计划

工作探索计划

时间:2022-12-08 07:16:40

工作探索计划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经济体制的转变;静态与动态管理

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到21世纪初,这种挑战突显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我们仅就城市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城市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流动性也越来越大。根据2011年的流动人口信息库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总育龄妇女的人数已经突破 1.2亿个。商品,资本,技术,信息的自由流动和周转,促使人口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强,这种现象是一种历史进程,但也随之带来了人口管理的难度。流动人员没有固定的住所和工作单位,出现了人员难寻、工作难做、孕情难监控、措施难落实的局面,并且未婚同居,非婚生育,避孕措施难以真正落实,奖励扶持政策的相对薄弱,为躲避当地计生管理的违法生育的人员的流入,使得计划生育的管理难度加大。

(二)行政手段的惯性影响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使得计生部门的会服务和能服务的机制及条件和现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服务能力与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有些欠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育率的控制也并非同步。

另外,特别是企业单位抓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不够,法人计划生育责任制落实不到位。一些企业的领导只忙于抓经济效益,视计划生育工作为额外负担;有的企业为了精简人员,把计划生育机构撤并了;有的减掉了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对计划生育的投入就更谈不上了;还有一些独资企业、私营企业、破产企业更无人过问计划生育工作。

(三)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街道和居委会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服务的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居委会或是社区工作人员少,办公条件相对简陋,很难承担起日益繁重的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服务,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另外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计生队伍建设不到位,人口计生工作任务的加重,特别是工作方法的转变,对计生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挑战背后的成因

(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对计划生育工作所带来的影响。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它不能不引发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市建筑的巨大变化。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目前我国人口状况为“低增长率、高增长量,庞大的人口总量对经济、社会、资源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对计划生育工作所带来的影响。现阶段,所有制的多元化格局所要求的多元动态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模式与传统单一的机关计生静态管理的模式之间的矛盾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计生管理模式必须进行适应性的改革。

(三)政府机构改革,职能的转变带来的影响。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途径是使政府作为独立的主体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改变过去沿用的行政手段,使其能够实行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如何实行计生工作的转变,如何梳理并强化城市计划生育的管理体制以适应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的要求,是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解决的。此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成立了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涉及到公安、卫生、民政、教育等二三十个部门。理应有这么多的部门参与人口计生工作,共同履行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职责,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单位实际上没有履行齐抓共管的工作职责。

三、解决方式的探索

如何做好城市计划生育管理,或许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改革和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能够满足育龄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要求,开展国情国策,家庭美德,生殖健康和生命科学为主的宣传教育,利用和发挥城市优势,不断提高城市计划生育标准化管理,帮助育龄妇女少生优生,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形成政府领导,各个部门参与,以市,区,街道,居委会家委会及辖区的单位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并依托街道办,居委会,各个相关部门,群众团体,优势互补,密切协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新局面,把人口问题真正纳入综合治理的轨道中。

(二)改革和完善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城市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应当在有利于控制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上,把广大育龄群众对计生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评估和考核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城市中的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应当尽力流动人口的管理小组和办公室,将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列入所在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对外来人口严把计生关,坚持双重管理的办法将流动人口的管理落实到用人单位和现居住地,并明确考核办法,完善流动人口的约束机制。

第2篇

关键词: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降低我国人口增速上居功至伟。当前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新时期,计划生育的政策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新时期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对宣传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一、新时期计划生育政策给宣传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第一,从单纯控制人口数量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转变。一些地方在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只是单纯强调控制数量。如今中央高瞻远瞩,强调“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其意义在于不仅督促一些地方在开展计生工作时要及时调整思路,如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到21世纪中叶时,我国将失去18%-35%的劳动力大军。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数字显示我国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婴儿男女性别比逼近120,一些省份甚至超过130,若干年后将有两成男青年找不到配偶,而这个趋势必须得到遏制。

第二,从强制生育一胎到依法允许二胎的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计划生育都是宣传“独生子女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依照此项规定,近年来各省市均先后出台了相关规定,如“夫妻双方均系独生子女的”等多种情况可以生育二胎,但是现实却是很多“双独”家庭不愿多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发展,生存竞争压力大,孩子的抚养成本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计划生育的转身之难不仅仅在于人口数量控制与否,而是社会保障是否同步跟进。

第三,从处罚多生到奖励扶助的转变。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奖励扶助”制度是指对农村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夫妇,年满60周岁以后由政府奖励每户每年600元“奖扶金”。“少生快富”工程将主要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对可以生育三个孩子而自愿少生一个并采取长效节育措施的夫妇,政府一次性奖励不少于3000元。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农民对两项“利益导向机制度”的满意率均在97%以上。

第四,从行政强制手段到完善社会保障的转变。我国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传统,这也导致我们的计划生育工作必须靠行政手段强制推广,不仅工作效果的差,也使得计划生育工作有“天下第一难”的称号。但随着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和普及,使得人们的抗风险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不仅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为计划生育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平台。

二、当前基层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上存在问题

第一,宣传教育思想认识有待加强。对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不够。有些同志认为计生工作重在结果,宣传教育可有可无。即便当回事,至多也就是贴贴宣传画,挂挂宣传横幅而已,缺少新意,不能够吸引人。还有的热衷于轰轰烈烈造声势,摆花架子,往往是“活动一阵风,过后就放松”,没能从根本上转变对宣传教育工作的认识。加之宣传教育工作缺乏能够直接量化的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只重结果,不看过程,有意无意地使基层干部陷入宣传无用的误区,导致了宣传教育工作说在嘴上、写在文件里,落不到实际工作中的局面。

第二,宣传教育形式内容有待更新。目前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内容单调、形式老套、方法陈旧、手段简化,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主动性和亲和力、吸引力,出现了群众组织难、开展教育难、坚持活动难的现象。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生育旺盛期的已婚育龄妇女都想来个“儿女双全”。违法生育行为虽触犯了法律法规,但在道德上不能受到相应的谴责,发生违法生育夫妇并不觉得可耻。

第三,宣传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随着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的普及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子女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优生优育的意识增强,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因而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迅速增长,并呈多样化、多元化。而部分基层计划生育干部由于受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对计生宣教知识掌握不准,特别是目前许多群众对计生政策的认识出现偏差,认为“计划生育政策放松了”,一些宣传干部不但不能够通过正确的宣传途径引导和转变群众观念,连自己的思想认识也存在误区。

第四,宣传教育经费投入有待加大。宣传教育工作“投入难”,是老大难问题。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工作水平的提高,许多该办的事无力去办,想办的事无法去办。电教设备陈旧老化不能使用,仅是摆设,宣传品往往是一张纸,应付了事。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乡镇计生工作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工作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另外,村级计生干部队伍不稳定。目前村级计生工作比较难做,工作难度大,工资待遇比较低,很多村级专干都不愿继续从事计生工作。

三、加强和改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几点建议

第一,宣传观念注重人性化。一是坚持“首位”意识,要与时俱进,树立大宣传意识,努力使宣传工作植根于社会经济发展之中,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现行的生育政策和法律法规上来,把人们的力量凝聚到全面构建和谐社会上来。二是强化“联合”意识,将宣传教育工作融入到所有人口与计划生育相关工作之中,做好与外部门、外系统的联合,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协调,促使部门之间的宣传教育资源联合和整合。三是强化“主体”意识,坚持以人为本,不再把人当成单纯的受教育对象,而应立足于发展,确立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的宣传教育理念,把解决群众最关注、与群众利益联系最密切的问题,作为宣传教育的出发点。

第二,宣传内容突出时代化。一是宣传内容围绕人口计生中心工作的需要创新,围绕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人口与寻常百姓切身利益的影响力等诸多关联性强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成果。二是做到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凡是涉及有利于群众健康、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信息,如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奖励扶助制度、生殖健康知识、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知识、妇女儿童权利维护、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等内容,都应该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宣传报道。三是紧扣时代脉搏,宣传内容要新,要常讲常新,紧扣时代的脉搏,充分体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中心。要坚持少而精,让群众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

第三,宣传形式立体化。一是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开辟人口计生专题、专栏,普及新型生育文化。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宣传,多用集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举办主题晚会、纳凉晚会、送戏下乡等。二是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宣教工作。特别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办网上人口学校,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计生网页,尝试开通网上在线咨询直通车;还可以向重点人群开通手机计生宣传彩铃,使群众感受到计生宣传无处不在。三是加强服务上门工作,主动、扎实地宣传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关爱女孩、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孩也是传后人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第四,宣传经费保证制度化。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健全人口计生经费投入正常增长机制,逐年增加财政投入,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经费及各项奖励优惠政策、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经常性工作、基本技术免费服务等经费的落实。要通过完善制度,做到基层宣传教育投入和人口计生工作投入同步增长,并保持逐年增加。要保证开展宣传教育必须的经费和必要的宣传设备。在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渠道和多元化的宣传教育经费保障体制。

第3篇

1 确立“以人为本”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核心理念

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宣传教育始终起着打头阵、破关口、决成败的作用,宣传教育工作要取得显著的成效,其核心就是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者要将“以我为主,我要宣传教育”的理念,转化到“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宣传教育理念。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群众欢迎不欢迎、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估宣传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作为衡量宣传教育工作成绩的重要标准。确立“以人为本”的宣传教育理念,在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满足群众提供生活质量的需求为目的,广泛采集和传播科学知识等信息,凡是涉及有利于群众健康、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信息,都应该作为重点内容加以宣传报道,让群众始终沐浴在人口计生宣教工作的灿烂阳光里。因此,必须创新宣传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让其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通过深入基层等方式,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根据群众意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 进一步发挥计划生育正面宣传引领作用,提升计划生育家庭的幸福感

作为人口与计划生育首要地位的宣传教育工作,更是一项计划生育工作的“形象工程”,计划生育工作能否将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达到人民群众中,计划生育工作者能否在群众心目中保持良好的公众形象,都有赖于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正面宣传是抢占先机、掌握话语权、形成有利舆论氛围的主要途径。

怎样才能让计划生育家庭有幸福感,政府在解决市民的收入、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的基础上,同时加强执行计划生育的正面宣传,多正面报道对本地区创新人口服务管理、改善计划生育家庭民生的事,形成有利声势,产生正面影响。让广大人民群众觉得遵守政策不吃亏,自己有人管,有人关心,那幸福感自然也就有了。

3 加强依法的宣传教育理念

中国现在依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量依然很大,在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下,必须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是国策,人口政策的完善与计划生育政策并不矛盾。《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一章第二条第三款明确规定:“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宣传教育已经站在法律的高度,是依法必须进行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必须依法进行,宣传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以此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营造舆论。

4 排忧解难,以服务促教育

计划生育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范畴,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服务原则。宣传教育作为一种管理,必须充分体现行政管理的服务性的本质。育龄群众需要享受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也需要享受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法律法规、避孕节育等方面的知识服务,需要获得计划生育宣传品,这就需要宣传教育工作者为之提供相关的服务。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宣传教育也是服务的意识,以服务促教育,方能取得宣传教育的显著效果。

5 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要不断创新

要让群众了解计划生育不仅仅是一项控制出生的工作,并享受计划生育带来的好处,就必须进一步扩大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覆盖率,进一步增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渗透力。利用现代传媒开展一系列个性化的宣教工作,是一个成效显著的途径。现代传媒风格各异,功能极强,影响力、穿透力、鼓动力都是传统传媒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创新形式必须依赖于现代媒体的利用,多开展一些个性化的宣教工作。面对不同群体,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考虑,为其提供实用、有效的计划生育知识和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等知识,用真诚、友善、贴心的态度使群众感受到计生宣传无处不在,使宣传教育真正做到“内容精”、“方法活”、“过程优”、“范围广”、“品位高”、“效果好”,让育群众享受到计生温馨氛围。

6 齐抓共管,综合教育。

计划生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该把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有效地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卫生、教育、安全、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工作中,相关部门要配合协助,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活文化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

加强与各级党校合作,把“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宣传倡导列入党政干部主体课程培训计划中。继续将人口理论列入党委中心级学习内容。强化领导责任,完善考核机制。加强对各部门的考核,指导、督促和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宣传服务工作。对未认真履行职责单位和部门实施了行政处罚,并将计划生育落实情况列入领导届终考评。从本质加强各级领导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地实现各部门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第4篇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单片机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紧扣铁道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培养

>>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线性代数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教学体系的构建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运动控制系统”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单片机实践教学研究 《电工测量》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单片机教学改革探讨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改革与实践 机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工程训练》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材料力学教学改革探讨 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控制理论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水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初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阶段的培养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崔勇,袁海文,王秋生,刘颖异.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单片机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64(5):80-81,85.

[3]李宁.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专业VB课程项目教学法探索[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2):69-70.

本论文得到以下项目资助:

1、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11ZYXYB004);

2、“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内部整体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2-5-11)。

3、华东交大课题(12GD02)

(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轨道交通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第5篇

摘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天津科技大学制定了“行业卓越人才实验班计划”,在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 煤炭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 就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机械原理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铸造工艺”课程改革研究 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合作项目课程 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模式探析 依托行业背景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 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工程素质培养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校企协同机制探析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道桥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探析 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求的教师队伍建设方法浅议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材料专业学生就业适应性的影响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面向卓越工程师的教师能力的培养 内涵式发展环境下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探讨 浅论“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企业实践的可持续性发展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对策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路和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林健.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7-21.

[3]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4]王怡,吴倩,陈强.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行业卓越人才[J].中国轻工教育,2013,(5):76-78.

第6篇

教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教学教务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等一系列事务性工作。与高校中其他岗位比较起来,工作更为繁琐、繁重,且大部分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对日常的管理工作重视不足。从而使得对教务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一直缺乏关注,教务工作人员在岗位待遇、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上出现较大困难。而这些问题会极大的挫伤教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教务员队伍的不稳定和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

国内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大多停留在依靠工作流程性文件、教务新晋工作人员在试用期的轮岗制、通过组织讲座、甚至于传统的师徒式的工作交接,缺乏必要的互动,容易让学员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降低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教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激励,实质上就是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打破原先对于该问题的一些错误的认识,进而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相关人员进行选拔、培训和激励的过程,最终达到对于教务工作的团队化建设,全面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具体措施如下:

一、对新晋教务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提高准入门槛。教务工作人员是高校中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行政制度和日常教学活动的纽带。一个优秀的教务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外,还需要组织协调能力、优秀的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制作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甚至是危机处理能力。在选聘之初,除了使用传统的对智力、资质、能力以及兴趣等内容的笔试之外,引入绩效模拟测试(即工作抽样法和评估中心法),基于教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复杂性和繁琐程度,在面试阶段应引入压力面试的部分,对一些突发状况的应激性反应和处理,如考务工作中的可能出现的突发性状况等。从而对新晋人员进行综合评估,从其中选拔出与实际工作更为相符的人员。

二、对教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进行所有培训之前,必须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团队拓展素质训练。打破某一岗位的单一刻板印象。可采用信任背摔、齐眉棍、驿站传书、团越高墙等训练游戏方式,对教务团队的概念模式进行深化。

现代企业培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两种。将这两种培训模式引入对于教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来操作:

2.1脱产培训

2.1.1课堂讲演。通过课堂演讲的方式,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的流程进行介绍,并传授各岗位的专业技术,人际关系或解决问题技能等知识。

2.1.2视频讲解。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清晰的演示国内外现行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并演示其他培训方法不容易展示的特殊技能。

2.1.3模拟实习。通过实际完成实际或者模拟的工作环节进行实习。方法有:对特定案例(如之前出现过的教学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教务具体工作实习、角色扮演和团队互动等。

2.1.4 入门培训。通过对于特定的一个模拟工作环境下使用与实际工作相同的设备或软件(如教学管理系统软件)来进行工作学习培训。

2.2在职培训

2.2.1 工作轮换。通过内部横向轮换,允许单一岗位教务人员调换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为教务员提供不同工作任务的机会。如一段时间对调教学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等岗位从而进行轮换。

2.2.2实习分派。通过外派学习的方式,利用与其他院校、部门的交流机会,进行业务学习和再学习。

2.2.3继续教育。要求所有在职教务人员进行定期的继续学习,从而形成组织内部的良好学习氛围,带动教务人员内部形成良性互动,终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建立起学习型组织。

三、对教务的日常工作进行标准化操作。对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进行分权化管理,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的组织架构,合理搭配教务处和二级院系的教学任务分配。真正确立教务处监管、二级院系协同的管理模式,将教学管理工作从平日的复杂工作中解放出来,减少教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和繁琐程度,提高其工作效率。

四、在现有政策条件允许下,尽可能争取针对教务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待遇等福利举措。在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务队伍的情况下,对教务人员的工作进行相应的激励。如严格奖惩制度,对违反教学相关制度的行为要严格处理。严肃教学规定的权威性。对教务人员的评价考核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多利用赞赏、升值、成就等激励性因素,合理使用薪金、工作环境等保健性因素,促使教务人员在压力下,自我提升,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管理水平。

五、引入价值导向理念,以教务团队的共同信念和期望模式,尤其是老一批教务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以模板建设起属于“教务人”的组织文化,进一步加强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进一步完善教务这一团队的理念建设。

高职院校教务工作人员的团队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目前社会上对于教务工作的误解和忽视,只有经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真正的做出实效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高校对此工作忽视的传统观念。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继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迎春,高校教务员队伍建设路径探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24-25

第7篇

关键词: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两阶段式”培养模式;地方理工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277-02

一、培养拔尖人才是国家高等教育的战略性任务之一

“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高等教育改革涉及面广,其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意义。高等教育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支撑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能否实现质的转变。培养具备宽厚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素养、优良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总书记在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中,对“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培养一批高水平创新型拔尖人才,如何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书记“清华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在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教育过渡的背景下,不同高校基于定位、目标、区域、办学层次的差异性,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浙江大学“强化班”、“混合班”以“起点高、基础厚、能力强、努力培养创造欲人才”为基本目标。清华大学2011年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设立“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实验、钱学森力学班”六个班,培养能够在各个行业起到引领作用的拔尖专业人才。南开大学设立 “伯苓班”和“省身班”作为试验班,在基础型专业的新生中经过二次选拔产生,采用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通过本硕博连读,八年学制(2+2+1+3)教学,为学生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物理学家和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在数、理、化、生、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专业人才创新培养建设项目,项目将通过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兴趣和发展潜质,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培养计划。西安交通大学2010年成立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实验班”每年选拔八十名左右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优秀本科生进入数学、物理学专业学习,培养基础学科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人才。

目前,与教育部直属的“研究型高水平”综合类大学有差异的是,省属理工类大学的办学定位一般以培养面向地区、面向工程应用的人才为主;此外,省属高校的生源与高水平大学也有很大的差异;省属高校的综合教学资源弱于部属高水平大学也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省属高校如何针对自身办学定位、生源以及办学条件的特点,积极开展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并逐步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安理工大学是一所典型的省属理工类院校,多年前就以成立理综实验班等形式,通过推进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实现理科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的优秀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选拔程序、教学管理体系、实践教学设计等方面,为更好地实施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符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二、成立“知行教改班”,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2010年,西安理工大学开始正式启动“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由校教务处统一负责指导,从当年开始每年在全校新入学本科生中选拔120名学生成立“知行教改班”。 “知行教改班”作为学校“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落实对象,对学生有两个培养阶段:一是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目标的探究性学习阶段。西安理工大学经过各方多方论证,结合学校理学院的特点,将“知行教改班”第一阶段的主要培养工作放在学校的理学院实施,并由理学院协调和配合学生所在专业学院落实第二阶段的培养工作。目前,西安理工大学在“自强不信,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下,正向一流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稳步前进。在这一理念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并经过多方面严谨讨论后,我们将“知行教改班”的人才培养总体定位于:通过本科两阶段的培养过程,使学生在学术方面和承担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成为最有潜质的“毛坯”,并通过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深造和实际岗位锻炼,能脱颖而出成为相关专业基础性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我们希望在这一培养理念下,从“知行教改班”走出去的学生,能有若干名甚至更多的学生能成为在相关专业行业领域起到引领作用的拔尖人才。

三、“两阶段式”培养方案的设计

第一阶段,选拔优秀新生进入“知行教改班”,加强理科基础课程教学,夯实学生理科基础知识功底。在理论教学方面:针对进入“知行教改班”的学生,制定数理化等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理科基础知识深厚的育人课程新体系,以满足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集中优秀师资力量,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理科基础知识学习的兴趣,奠定学生坚实的理科知识基础。在课程安排上,在数理主干课程夯实的基础上,还充分发挥选修课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理科知识,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工程物理讲座》、《工程化学近代实验方法》等选修课列入“知行教改班”学生的必修课程,以强化学生基础素质教育。实验教学方面:强化演示实验,增加趣味性实验、课题研究性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知行教改班”基础实验和选修实验的教学。通过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激发学生探究如何用数学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物理、化学实验包括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掌握和学会物理、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实行理学院―专业学院共管的双导师制,实现理科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效衔接与融合。选修课方面:增加各个专业院级选修学分,增加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选修课,扩展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适应科技进步的能力。

第二阶段,突出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依托各专业学科研究平台,激励教师用科研促进教学,使科研和教学成果能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园地。将教师在研项目中的问题,引入学生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中,保证理论与实验内容随学科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形成让学生进课题组、进实验室的梯度制。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跟随高水平教师开展科研训练。开放学校各院全部相关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具体包括邀请国内外一流学者、专家、科学家访问和交流,做高水平学术报告,让学生参观研究院所等形式,形成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激发学生向“一流”学习,树立敢于向“一流看齐”的信念。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各类学科竞赛为展示验证平台,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奥秘,体验学以致用、科学研究的乐趣,激发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理科导师与专业导师,使同学们在强化理科知识与能力的同时能够较早的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配合导师进入课题的初步研究,为毕业设计的选题乃至就业做好准备。

四、“两阶段式”培养方案需要探索并解决的问题

第8篇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开题报告理论。

本研究为抑制性进谏研究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素材,其理论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组织内的员工往往对周边工作环境、工作流程或者是团队内的任务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心知肚明,虽然私底下他们总是对这种种的问题议论纷纷,但是不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在领导者面前,我们都鲜少看到员工进谏的身影(milliken et al., 2017)。员工内心的想法为什么不能驱动他们形成进谏的意愿和行为?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计划行为理论(ajzen,1991)自从提出以来,对于个体“计利”行为发生的机理表现出了强大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作为一个理性人,个体是否会做出某种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的态度,同时,个体感知到的主观规范和行为控制也会同时影响个体的行为意向和最终行为表现。具体到抑制性进谏行为本身,虽然员工清楚的知道进谏是一种对于组织可能有利的积极行为,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担忧和顾虑很可能帮助组织改正问题、实现更高水平的产出;但是抑制性进谏是否能够最终发生,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还取决于员工感知到的主观规范(动机线索)是否要求他们做出这样的行为,同时他们是否能够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进谏结果和进谏对自己的影响(风险线索)。因此,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框架,本研究认为员工的团队认同,作为一种内在的动机线索,将和lmx,作为风险线索的表征,一道影响员工的抑制性进谏意愿和进谏行为。

研究结论验证了整合“动机线索”和“风险线索”之后研究模型的解释力,同时也为计划行为理论在该领域的应用和推广打下了氣好的基础。将计划行为理论引入到对于抑制性进谏前因机制的探索中,可以帮助研究者打破以往仅从“风险”(或仅从“动机”)角度关注的局限性,通过整合考虑计划行为理论框架中所提到的三方面因素(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到的行为控制)来系统挖掘能够促使员工进谏的前因变量和促进因素。

其次,本研究也为曰后对其它“亲社会”的员工角色外行为的探索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框架。抑制性进谏行为,作为一种典型的员工角色外行为(vandyne et al., 1995),具有“亲社会”(即对组织有利)而“不亲自我”(即对员工个人的积极效用并不明显)的特点;这样的特点使得员工的“亲社会动机”在驱动这些行为的过程中变得至关重要。正如前文所述,员工的亲社会动机能够改变员工在投入这些行为之前的利益关注点,改变他们以往的更为关注个人利益而并不关注团队利益的格局;也只有当他们真正将组织的目标或者追求放在心上,组织才能期冀他们会做出更多的对组织有利、但是组织却很难给出相应回报的角色外行为(ellemers et al., 2017)。本研究验证了员工的亲社会动机(团队认同)对于抑制性进谏行为的影响;虽然研究结论并没有验证团队认同对进谏行为的直接影响,但是仍然支持了团队认同在lmx和抑制性进谏行为中所扮演的调节作用。团队认同水平的高低,改变了员工对于抑制性进谏的义务感:当员工认为自己对进谏行为付有越多的责任,他们越有可能因为风险水平的降低而进谏;如果员工从根本上就认为进谏是和自己无关、对自己没有帮助的行为,那么即使他们和领导者的关系再好,这种高质量的交换关系也很难对他们的抑制性进谏行为产生预测力。这种结果表明了团队认同这种动机因素对于抑制性进谏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提示曰后研究,在对员工亲社会的角色外行为进行关注时,需要对员工是否具有亲社会的工作动机方面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再次,更加具有生态效度的整合风险线索和动机线索对抑制性进谏的共同作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研究中局限于风险线索的分析框架。过往进谏研究,较多的从风险线索出发,分析直接上级对于降低个体感知到的社会风险,并且发现其对进谏行为产生的促进作用(例如detert & burr is, 2017; liu et al.,2017)。然而,考虑到抑制性进谏的结果不确定性,单单从风险线索出发,研究的解释力不 、够充分,对抑制性进谏来说尤为如此。这是因为抑制性进谏对个体的结果难以事先判断和具备高度的不确定性。只有当个体的.内在动机认为有实现团队目标的责任时,个体感知到的低水平风险才能显著的促进进谏行为;但是当个体的动机不足时,他不会花费时间投入到对自己毫无好处的抑制性进谏行为上。所以,本研究中,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整合风险线索和动机线索这两个并行通道,分析两者对抑制性进谏的共同作用。研究结果不仅说明整合风险线索和动机线索对于抑制性进谏发生机制超越风险线索的解释力,更说明了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框架讨论的合理性。

最后,在整合风险线索和动机线索的基础上,引入了自我审査作为进谏与否的决策过程解释机制。本研究整合风险线索和动机线索的两个并行通道,探索lmx和团队认同两种因素对抑制性进谏作用的心理过程机制。由于与抑制性进谏相伴产生的是巨大的社会风险,同时进谏之后的收益结果难以预知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提出“自我保护”导向的自我审查可能会是解释员工为什么不敢进谏的内在心理机制。我们的研究支持了这种设想,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抑制性进谏行为难以发生的过程机理。自我审查作为更为近端的影响抑制性进谏行为的心理因素,将其纳入到抑制性进谏研究中是非常必要的,未来研究中应该更多的开展相关探讨。

第9篇

关键词:职业探索;人生规划;辅导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179-02

职业生活对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为犯罪人出狱后的生活提供了保障,对于他们重返社会、重新规划人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价值观的一部分,职业心理、职业价值取向又是犯罪个体自我实现的重要渠道,也影响着犯罪人未来的行为选择。特别是未成年犯,他们还处于人格的塑造期,对于他们的刑罚和管教更应趋于理性、缓和,帮助他们进行适当的人生规划,最终实现由“失足少年”向“良好社会人”的转变。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60年代早期以来,随着职业理论的成熟,职业探索的理论也发展起来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总署署长马兰(S·P.Mailand)在1971年全美中学协会年会上提出了关于人生规划的生涯教育,以期“治理”失学、失业和社会骚动。继美国之后,英国、德国、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纷纷采取立法等措施,积极开展有职业倾向的人生规划教育。

我国的未成年犯管教系统,特别是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系统已经十分重视未成年犯的心理矫治工作,但这些工作主要还是着眼于未成年犯已有问题的解决,对他们未来人生发展的规划性指导还有所欠缺。未成年犯职业探索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二、未成年犯的职业探索现状

为了解未成年犯在少管所内的职业探索状况,研究者对江苏省句容少管所的未成年犯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选择了国内张淑华、施国春于2006年对Stumpf.S.A(1983)等人编制的职业探索问卷(CES)的修订版,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针对未成年犯的量表修订,修订好的量表,一方面,可分为职业认知探索和职业行为探索,另一方面,又可分为职业自我探索和职业环境探索。通过SPSS13.0软件经数据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一)未成年犯职业探索的总体现状

职业探索量表分五级评分,“1”表示很少、非常不确定,“2”表示有些、不太确定,“3”表示一般,“4”表示较多、比较确定,“5”表示非常多、非常确定,总分范围是10—80分,分值越高,说明未成年犯的职业探索程度越高。通过数据分析,职业探索总分的描述性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1可以看出,平均值为46.8667,相比最高值80而言,并不乐观,再从均分角度来看(表2),选择“5”的人数为0,选“4”的人数也只占到了总数的16.7%,大多数未成年犯处于一般和较低水平。此外,从表2我们也可以看出,男性的职业探索状况要好于女性,经方差分析,Sig值为0.01,说明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这可能与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普遍高于女性相关。

(二)未成年犯在职业认知探索和职业行为探索方面的状况

从表3可以看出,未成年犯在职业认知探索和职业行为探索方面还是有些差异的,从后两项上看,职业认知探索状况要稍好于职业行为探索状况,不过,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差异并不显著。

再从具体题目上来看,第五题“你清楚你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吗?”选择“4”和“5”的人数比例总和达到了41.7%,其中“5”的人数占到了21.7%。说明有不少未成年犯思考过自己的职业需求。

在各选项上的百分比

在职业行为探索方面,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未成年犯没有或很少有人定过将来工作的详细计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们,要对未成年犯职业行为探索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相应的辅导。

表5 第十六题“定过将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吗?”在各选项上的百分比 (三)未成年犯职业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现状

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成年犯对自我的探索要好于对环境的探索,这可能是由于他们与外部环境接触较少造成的。

表6 职业自我探索和环境探索得分在各选项上的百分比

例如,在职业自我探索方面,第14题“想过自己以往的行为对将来的工作是否有影响吗?”选择“4”和“5”的人数比例总和达到了48.3%,几乎达到了半数。而第3题在“对于外面的工作市场和环境,你了解多少?”上选这两项的则是极少数(表7)。

表7 第三题“对于外面的工作市场和环境,你了解多少?”

各选项上的百分比

三、未成年犯的职业探索特征

首先从总体上看,未成年犯的职业探索现状并不乐观,大多数未成年犯还处于较低水平或一般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未成年犯重返社会的再适应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帮助未成年犯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有效的职业探索活动。

其次,未成年犯的职业探索行为随机性强,规划性差,大多数未成年犯没有或很少有人定过将来工作的详细计划,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进行过良好的规划。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但有未成年犯主观上的原因,同时也表明少管所的职业辅导工作还未发挥良好的作用。

此外,通过具体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未成年犯对环境的职业探索活动明显有所欠缺,很多未成年犯不知道怎样去了解这些外部环境信息,将来出狱后该去哪里找工作。因此,未成年犯的职业探索行为需要少管所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强力支持和配合。一方面,在少管所内的职业规划辅导上要重视培养未成年犯对职业环境的剖析能力,尽可能多地提供外部工作市场和职业环境的信息;另一方面,社会有关方面和相关的企业尽可能地为未成年犯提供工作机会,为他们狱内和狱后生活的衔接提供最大的帮助。

四、未成年犯职业探索能力的辅导体系

(一)提高少管所对职业探索辅导的重视程度,完善各方面的配套设施

首先,少管所要充分认识到对未成年犯进行职业探索辅导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将职业探索辅导纳入到少管所心理辅导工作的体系之中,使人生规划辅导工作日常化、系统化。其次,在硬件配置方面,少管所要加大投入,针对未成年犯的特点引入沙盘、绘画疗法等,实现辅导方式的多样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分阶段在未成年犯中开展系统性、连续性的人生规划辅导。

(二)加强未成年犯对职业探索的自我认知,引导他们尽早确立职业目标

科学的人生规划离不开对自身的了解,因此,在少管所的职业辅导中,首先应引导他们对自我进行探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引导未成年犯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自我的能力及性格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未成年犯结合环境特征,尽早确定职业目标。当目标确立后,未成年犯就可以针对性地挖掘自我的潜能,为将来寻觅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引导未成年犯努力建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对未成年犯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他们再社会化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正向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在人生规划辅导中引导未成年犯学会辨别支持系统对他们影响的利弊,挖掘父母、师辈、兄弟姐妹、朋友等角色的正向榜样作用,充分利用他们所提供的物质和信息支持,将他们的职业经验和人际关系网络转化为自身职业探索的资源。

(四)提高未成年犯对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认知

少管所在未成年犯服刑期间就应尽可能地多向他们提供关于社会现状的信息,引导他们认清所选职业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等。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对所关注的职业在社会环境中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弄清职业环境对职业发展的要求、影响及作用。在此基础上,引导未成年犯实现职业定位,按照既定的目标和理想循序渐进地做出全面的规划,从而缓解他们的压力,增强他们重返社会、重新适应社会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怡.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构想[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2).

[2]张淑华,青少年职业探索发展特点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第10篇

摘要:

教育培养体系与行业标准有效对接是实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

>> 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园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 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问题式”实习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导师制模式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策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综合研究 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实战项目教学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选拔模式研究与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教学体系的构建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的高校法学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给水排水专业人才模式探索 基于“卓越计划”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高校分党校工作 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9]王晓丹.创业型经济视角下弹性学制对大学生创业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2014(24):125-126.

Abstract: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industry standards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implementing the Excellence Plan talents training, and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practical talents meeting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ke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with the goal of industry standardoriented ability training,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innovationo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under the mode of Excellence Plan were don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personnel cultivating program, curriculum system, dualqualification faculty team construction, practical edu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dual system education mode, and characteristic training of talents.

Keywords: Excellence Plan; industry standards;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辑欧阳雪梅)

第11篇

用心帮扶,推进帮扶工作纵深发展

为将西安培华学院尽快建成国内一流民办高校,实现教育与人力资源强省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2011年3月,在陕西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西北大学与西安培华学院结成对口帮扶院校并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书。经两校协商,西北大学根据培华学院需求,派专家学者帮助西安培华学院规划、指导专业、学科建设;为西安培华学院培养青年教师;两校共同争取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两校教师可合作申报或相互参与科研工作;为西安培华学院定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加快西安培华学院内涵发展。2011年底,陕西省政府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对公办院校对口帮扶民办院校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明确了有关规定和措施,促进了两校的对口帮扶工作更进一步深入发展。

为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两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多次互访、协商、制定帮扶规划,落实帮扶项目。2012年初,西北大学副校长杨春德带领该校有关职能部门十多位处长到西安培华学院听取意见,了解需求,共同座谈、研讨帮扶工作。对此,陕西省教育厅给予了高度重视,委派副巡视员张亮、民教处处长权秋虎亲自到会指导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西安培华学院姜波理事长深有感触地讲到:“民办院校从初创至今,一直离不开公办院校的支持帮扶。陕西省政府2011年78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组织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开展对口帮扶,是对民办院校工作的极大支持,这项工作,收益于当今,见效于长远。我们一定要创造性的落实好省政府的文件精神。相信在我们两校的共同努力下,对口帮扶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张亮要求,两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把对口帮扶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高校建设发展,建设教育强省的大事来抓。他表示,教育厅将会一如既往地支持并积极探讨具体措施,逐步建立起支持倡导帮扶工作的政策导向机制。权秋虎希望两校积极探索开展实质性的帮扶工作,为陕西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总结经验。

“五项计划”探索对口帮扶新途径

一年多来,两校在对口帮扶工作中主要开展了五个方面的项目:

“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在陕西省教育厅师资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西北大学派出高水平、责任心强的专家学者为西安培华学院青年教师举办了“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西安培华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学历和职称晋升搭建平台。目前两校正在积极协商探索定向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工作。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西北大学选派有教学经验的教授担任西安培华学院青年教师的导师,实行专业对口一对一的“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教学水平,目前西北大学9名导师与西安培华学院9名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工作已落实,正在商定具体培养计划。

“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2011年上半年,西北大学派出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刘丰教授到西安培华学院为青年教师举办讲座,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并向青年教师公布了西北大学在研课题项目和有关科研项目主持人、专家的联系方式,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受到西安培华学院青年教师好评。据悉,目前西北大学已将西安培华学院6名青年教师纳入西北大学科研项目组,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同时两校还达成一致意见,凡参与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的青年教师可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干部培训计划”。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干部培训中心创新培训方式,专门为西安培华学院举办了一期干部培训班,西北大学积极配合,派出高水平教师授课,对西安培华学院100多名处科级干部进行了培训,收到了预期效果。目前两校还在积极探讨如何针对民办院校的特点和实际,培养、培训适应民办院校需求的各类管理干部。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计划”。目前西北大学已派出5名学术水平造诣精深的专家教授担任西安培华学院相关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并将根据西安培华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组织专家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建设进行论证,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第12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探索

1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

目前,政府审计部门开展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范围较小,虽然在部分领域已经有所成效,但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整体。如何全面有效地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分析。从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是审计资源不足;二是审计环境还不够良好;三是审计主体素质有待提高;四是审计观念落后;五是工作评价体系需要健全;六是审计方法措施要先进;七是要有效利用审计结果。面对以上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下面笔者就个人的思考做出简单的论述。

2有效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径

2.1合理利用企业内审的力量解决审计资源不足和审计主体素质的问题

要想做好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必须具备足够的经济知识,同时还要有生产、技术等与企业效益相挂钩的知识。由此可见,这项工作必须由政府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和内审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例如:对于那些下属分支机构比较多的单位进行审计时,由于审计资料量大,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这时,可以让内审人员对其进行协助、把好关,这样将大大提高企业经济审计的工作效率。

2.2参考社会审计的成果,减少审计环境的不利影响

虽然部分社会审计结果受到质疑,但有些还是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对此我们要合理利用。例如:在某企业的审计报告中显示:其应收账款数额较大、同时比例偏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审计人员可以进一步地去分析,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应收款项重要集中于某个业务员所负责的某个区域,涉及的业务单位大多是破产倒闭或查无下落的情况。经过深入的调查,最终得出个别业务员贪污、挪用公款等,将其移交检察机关进行处理,从而为企业挽回了损失。

2.3选择同行业的历史数据作为评价标准

虽然政府财政部门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有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也制定了具体的评价细则,但由于企业的多样性,它不能满足所有企业效益审计评价的需求,因此在审计实践工作中,我们可以对国家的评价体系做一下微调,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服务。同时,我们可以选择同行业的历史数据资料作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标准,根据企业管理特点,测算出同行业、同规模的评价标准值。同时为了正确评价企业经营业绩,需要了解企业历史发展变化情况,以上年的经济效益指标和历史最好指标为标准,进行近期与前期对比,找出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正确评价。

2.4确定具体的审计内容,改进审计方法

2.4.1业务经营审计

第一,我们要审查业务经营的具体计划,对他们的计划进行分析,同时更要审查他们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结果反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对业务经营的计划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例如:计划的制订、计划的执行、成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我们便会得出某个企业对市场调研是否准确,是否有长期而有远见的预测,费用是否控制在计划之中等。第二,我们要审查业务经营的产供销三大环节,找出经营中的优缺点。经营决策时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贯穿在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决策的科学性会直接影响到产供销三大环节。例如,有的企业在之前注重产品更新和技术改造,效益较好,之后便不思进取,几年过后效益大大不如从前,甚至出现大量亏损,最后导致企业无法生存下去。第三,分析各要素的利用情况。主要是劳动力、资金两大方面。某些企业人力过多,人浮于事,管理层人员占企业的30%以上,工资高,造成生产率低的现象;在资金利用方面来看,有负债率高、周转速度慢、设备老化、利用率低等现象。

2.4.2管理审计

第一,要侧重分析领导机能和组织机能。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企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构成是我们调查分析的重点方面。他们共同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领导机能,更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方面之一。重点了解领导层是否秉公办事、原则至上、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对于、任人唯亲等不良现象要给予排查。对于人浮于事、管理经费高、浪费无度等众多不良现象都要进行深入的调查,以为企业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第二,分析控制机能。控制机能的完善与否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方面,控制机能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对于企业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根据测试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完善企业内部制约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比如有的企业虽然已通过了ISO9000标准质量体系认证,但各项内控制度未被严格、有效执行。在供应口,各项原材物料未严格进行招标或比价采购,有的材料配件未进行严格质量检验,导致出现大量产品质量纠纷。销售方面制定的销售政策不尽合理,对销售人员没有约束力,造成应收账款损失较大等。第三,注重投资决策审计。企业不能得到良性可持续的发展,大多是因为决策失误造成的。我们在审计投资决策时,应该从决策是否民主、决策是否符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决策是否有前瞻性、决策是否有市场前景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第四,开展合同审计。这项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合同是否合法、是否公开透明、是否按程序进行的、是否有相关部门严格把关了、合同价格是否合理、合同变更是否经过审批、合同内容是否严谨等。第五,审计资金筹措的不规范性。这一点关乎群众的切身经济利益,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从而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第六,审查企业有无违规担保以及担保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有些企业出于某些原因,为其他企业违规担保,从而造成重大损失等情况。对于这点,我们也要严格审查。

2.5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结果是企业改善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企业各级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审计结果,解决企业正常运转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综上所述,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复杂而有意义的工作,为了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要想方设法做好此项工作,在实践中总结方法和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并及时给予解决。审计人员在积极地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过程中,要强化效益意识和服务意识,从而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下,让我国的经济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爱荣.武钢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与探索[J].审计与理财,2014(7).

[2]李珊.关于企业内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4(19).

[3]张琳.经济效益审计浅论[J].铜陵学院学报,2006(3).[4]吴春平.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和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1).

[5]徐小军.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