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时间:2022-09-17 18:33:58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第1篇

1.1系统的集成化

HIS与LIS系统所使用的服务器不同,其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也不同,各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不能进行共享。而信息化的无缝连接就是将HIS与LIS系统中的数据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对各系统中的信息进行统一的集成,将系统信息中存在的孤岛现象降到最低。

1.2系统的智能化

HIS与LIS系统信息进行无缝连接后,通过智能化的应用,减少了人工操作的环节,并且还增加了一些辅助支持的功能。比如:在电子病历中能够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查阅,医生在给患者开具药方时,系统上能够显示所要检查的一些指标以及指标的正常范围[3-4]。

1.3系统的无纸化和无胶片化

在应用此种智能化的系统中,先要将系统中的信息以电子信息的模式与医生工作站中的信息进行无缝连接,如将各系统中的信息通过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电子申请单、放射科数字阅片中心、医生的工作站等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促使医院各项业务步入无纸化和无胶片化。

1.4系统的流程化

我院将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促使二者有效融合,优化了HIS与LIS系统的流程,为患者以及业务人员均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比如,患者可在HIS系统中对相应的检查项目进行预约,避免了排队就诊,极大的节约了就诊时间,实现了智能化分诊,不但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还有效的提高了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1.5系统管理的数字化

我院将HIS与LIS系统的无缝连接,医护人员从电子系统中获取到了自身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数据,将所得到的大量的电子数据进行了整合,并根据本次工作的需要提取出了对本次工作有用的信息,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将分析的结果作为本次医院系统管理的重要依据。

2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的方式

HIS与LIS系统的无缝连接常见的方式有HL7、中间表现等。

2.1HL7

HL7的连接方式指的是医疗领域不同应用之间电子数据传输的协议。也是一种接口的标准格式,在医院接口结构层面上所给出的定义,此种接口格式支持并使用了现行的各种编码以及标准,采用了传递消息的格式,促进了各模块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

2.2中间表

此种方式指的是在HIS系统上创建一个公共的中间表,医生可通过门诊或者工作站下达医嘱,然后通过这种中间表的方式将患者的检查信息传输给LIS系统,医护人员在LIS系统中对信息进行审核,并按照患者的要求进行预约,再通过中间表的方式将处理后的结果传输给HIS系统,将患者的检查结果传输到相应的设备中,而影像学医师就可在工作站中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查看。

3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的措施

HIS与LIS系统的无缝连接,患者在就诊中凭借就诊卡或者住院号,实现就诊过程的无纸化。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的重要内容有: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体重、住院号、就诊号、病区、床号等)、患者此次检查的信息、申请单的状态、缴费状态等。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后检查流程包括:HIS与LIS系统中相关信息的交互,在此过程中,HIS系统将患者的相关信息传递给LIS系统,LIS系统则可根据检查的序列号,将患者的检查报告结果、影像学图像等信息资料反馈给HIS系统,医护人员通过HIS系统工作站对患者的医嘱、电子病例等进行查看,了解到LIS系统检查结果的控件,临床医生则可通过HIS系统工作站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调阅。患者只需要凭借就诊卡、住院号等进行开单、缴费、自助打印检查结果,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提高了患者就诊的效率。

4HIS与LIS系统无缝对接数据的共享

医院检验科在对患者进行化验的过程中,HIS系统将信息数据传输给LIS系统,HIS与LIS系统就会独立运行,其数据库中的信息也各不相同,系统服务器运行着不同的数据信息,此时HIS系统与LIS系统的数据并不会相互共享。但是,如果将HIS与LIS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后,情况就会发生改变,HIS系统与LIS系统服务器将会通过通信的方式共享数据库中的数据,与此同时,两个系统之间的接口也出现了互相联系。常见的如:病区医生可通过HIS医生工作站系统对住院患者下达化验检查的医嘱,经过系统审核,护士工作站就会接收到此检验科医生为患者开具的医嘱,然后护士根据系统中出现的患者的条形码和住院号,调出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化验检查申请单,护士确认身份后,就会从HIS系统中调取患者相应的信息,然后及时对患者的化验做好准备。再如:门诊患者需要化验时,由门诊医生为其开具化验申请单,患者凭借条形码或者二维码进行扫码缴费,检验科就可以在LIS系统中调出患者的基本信息、化验申请以及缴费信息等。

5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需要注意的事项

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的过程中,医院应先构建出一个总体的规划,这样后期的各项连接操作才能遵循此规划进行,这对提高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的质量,保证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需要建立在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的基础上进行。除此以外,医院在选择电子系统开发商时要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把好质量关[5-6]。各电子系统开发商不同,其接口的设计、数据的规范等均不同,各接口的安全、接口维护、扩展等均会出现一些困难,如对患者的信息不能互认,不但达不到无缝连接的效果,还有可能会将无缝连接的流程变得更加复杂,当然这还需要电子系统的开发商能够为用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这对HIS与LIS系统的无缝连接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的过程中,如果所使用的电子系统厂家不同,医院方还需要做好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工作。如果患者在就诊的过程中,医生给患者开了一个放射检查的项目,而当患者到放射科后,工作人员却查询不到患者的相关信息,这样一来就难以找出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到底是HIS系统的问题?是LIS系统的问题?还是医生的操作问题?医院方不能清楚的将其中的责任进行划分,要想顺利的解决此类问题,还需要医院方、HIS系统售后方、LIS系统售后方等全部到场商讨判定后才能解决,这样一来,不但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还降低了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的可靠性。还有就是接口标准方面的问题。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系统其接口的标准不同,如果系统之间的接口越多,则会导致系统之间数据的冗余。因此,最好制定一个相对统一、规范的接口标准,尽量减少各系统之间的接口数量,减少系统之间冗余的数据,保证冗余数据与系统接口标准的一致性[7-10]。HIS与LIS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当然是需要建立在硬件和网络系统上的,一般情况下,由于医院的CT片、放射图片比较大,如果医院的网络不给力,则会对检查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即便软件再好,硬件和网络系统不给力也是不行的。在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的基础上做好电子申请单,有的医院虽然给HIS与LIS系统之间做了接口,但是并没有及时添加检验、检查等项目的电子申请单模块,这样即便是HIS与LIS系统进行了有效的无缝连接,也无法实现患者就诊的无纸化和无胶片化。因此,HIS与LIS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还需要做好电子申请单,保证HIS与LIS系统的高效融合。

6基于集成平台的信息化连接

以标准规范以及接口,加上申请单功能的建设,我院解决了信息化中存在的孤岛问题,HIS与LIS系统的无缝连接,帮助我们医院实现了“无纸化”和“智能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各项工作的智能化,不但增加了一些系统的应用,还增加了系统之间接口的数量,这也无形中增加了系统与系统无缝连接的工作量,也增加了系统之间的耦合度,对各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1-12]。当HIS与LIS系统以及其在无缝连接中需要用到的其他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系统出现更新换代时,其他系统与其相连接的接口也就需要作出相应的改动,这样一来,医院在HIS与LIS系统无缝连接方面的成本就会增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院正在建设基于主数据管理的集成平台,此平台就像一个“插排”,在统一集成引擎、HL7引擎等的基础上,会形成一个“插口”,其中包括了多项功能服务[13-14]。此平台促进了以下几项功能的实现:对医院内各项信息进行了集成,对医院所使用的各种应用进行了集成,这里面就包括了HIS与LIS等业务系统,以及OA办公软件,实现了医院内外应用的集成,包括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疾病直报信息平台、医保管理信息平台等,还实现了对外的各种数据以及流程等信息的集成,为医院外部业务交流、信息发布等提供了便捷的渠道[15]。

7结束语

第2篇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而信息管理体系逐渐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和关注,在日常生活和人们工作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管理对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起到先决性作用,这也就从多方面印证了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管理密不可分。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创新建设成为信息资源延伸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更需要信息化人才为主要推动力,这不仅是带动信息化社会的主要力量,也是信息资源不断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某企业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要出发点,对实现信息系统创新和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意义进行探究,并从中提取信息系统创新建设的宝贵经验,以促进信息管理的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信息管理人才。

关键字: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创新建设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次研究以某企业为例(该企业主营业务为石油),该企业旗下有15个二级管理单位,其中有包含39个三级单位,企业员工总数共计956人,其中,管理层人员共计126名,信息管理技术人员269名。

1.2方法

随着石油行业不断重组和改制,石油企业的经营方向也不断趋于国际化和现代化,提升石油行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系统的稳定性意义重大。对该企业进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创新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创新以企业管理者为中心。以企业管理者为信息创新建设的中心,并非需要企业管理者的信息管理水平与信息管理人员一致,而是需要企业管理者要提升对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的关注和重视度,避免对信息系统建设中出现部门之间信息封闭的问题,影响信息的交叉传递。关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问题,提升企业处理信息问题的速度,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速度。其次,缩短系统开发时间。对于该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对信息的要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对动态的信息的需求量远远高于对静态信息的需求,需要不断对信息进行重组和重新管理。从此种角度来看,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则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针对此种情况,企业应缩短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开发时间和磨合时间,避免因企业重组和改制造成企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对于开发商而言,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时,需要确定相对具体的开发需求,确定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时间、调试时间和运营时间。为此,必须抓住时代的脉搏,加强企业与开发商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获取彼此的信任和支持,尽可能的缩短信息系统的磨合时间。再次,建立健全协调和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协调和管理制度,可增强信息系统开发商与信息系统使用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使双方共同为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的重建贡献力量。开发商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同时也需要获得所在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认可与支持,这则使开发商与运营商之间产生了矛盾。针对此种情况,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信息系统维护制度、运行制度等,并定期进行专业考核。通过上述方式,一方面确保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也为信息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最后,构建长期的、稳定的信息管理团队,并重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和标准化要求。第一,构建长期稳定的信息管理团队,明确职责,加强信息管理队伍建设。第二,重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主要是对用户被授权或使用范围的数据库数据进行查询,同时,将查询所得结果输出,与用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第三,保障信息资源标准化,在企业内部实现实时分享,增加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和联系,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

2结果

通过重新建立信息系统的管理中心、缩短信息系统的开发时间、建立健全协调和管理制度、构建长期的、稳定的信息管理团队,并重视信息系统的查询功能和标准化要求,该企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性得以保障,且信息系统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时间缩短,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同时,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性增加,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更为默契,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发展和运营效率。此外,信息管理团队不断稳定,信息系统的查询和共享功能不断完善,信息管理团队也逐渐趋于稳定化和长期化,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带动了企业的全面发展。

3讨论

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成本的控制和效率的追求,在保障低成本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长期的、稳定的、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的开发不再仅仅局限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帮助上,也逐渐向信息系统的具体实施及实施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处理和具体对策上。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信息系统建设更趋于实际化,切实解决实际开发设计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起到一定的先决性作用,且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即使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普及的今天,信息系统仍立于不败之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此外,信息系统还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通过此种品牌效应可获得宝贵的非直接性的经济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导致内部业务流程及业务结构发生了变化。而在此种情况下,传统的投资收益则无力发挥其作用,需要从信息系统中寻找更多、更新的处理方法。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科技水平的逐渐升温,同时,也提升了信息系统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到一定的促进性作用。通过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建设,可使企业内部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增强,稳定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利、共赢关系,从而推动企业的高速发展。

作者:杨森林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信息安全系

参考文献

[1]徐蕾,史文雷,彭学君,等.以应用型为发展方向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旬刊,2015(01):77-79

第3篇

信息化已经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有了显著的优势,实现了平铺式的覆盖,在各个行业或是各个类型的企业发展中已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对我国现代化的建设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信息系统和信息的管理已经深入到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之中,在企业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关键性的因素。企业信息管理战略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规划方案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系统是以某一个核心内容为出发点的相关信息的整合,它不是单独的某一条信息或者是某一类信息,而是在一个中性点下发散信息聚集的一个整体。企业的信息系统战略,就是以企业的某一种目标为中心点而构建起来的众多信息的聚合,并将这种信息资源的集合逐渐反馈到企业的各项运营和工作中。企业的信息管理战略是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将短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与长期的信息化发展目标相结合而形成的。不论是短期,还是长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以及具体的规划都是在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信息管理的工作以更加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式呈现为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信息管理工作模式,以实现企业对整体信息数据的统筹规划。EIMS,Enterprise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即企业资讯管理系统,能够对企业的部门及其组织的结构和程序、部门之间的界限、沟通渠道、工作描述和员工职责等等进行全面和全新的评价。

二、石油企业实践信息管理的重要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石油企业决策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石油企业是我国的重点行业类型,重大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构建石油企业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系统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了搜集信息资料繁琐的过程,简化了繁杂的程序,极大地实现了信息资料的时效性,从而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和参考价值,进而提高石油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信息系统和信息管理的构建能够在系统数据终端,实现对信息的查找、调出,便于企业决策的制定。

(二)有利于石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社会在当今形势下,社会多个方面已经实现了与世界的接轨。实现石油企业的信息管理有利于提升石油企业的竞争力。信息系统的构建和信息管理的实现能够促进石油企业中专业知识和普通常识的交流。能够在信息平台上,实现对相关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共享,也很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全面传播。在此基础上,可以加大对知识和资源的优化力度。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在石油企业中的实现能够贯穿于石油企业的整个运作流程,可以集成和优化全部信息数据,实现业务流程规范化。

三、企业信息管理投资技术分析

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投资中的投资内容、投资方式以及后期的投资价值评估三方面中,投资技术评估作为企业信息管理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值得分析和探究。

(一)投资评估的时效性

投资评估的实施和其结果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对其选择的时间节点在很大程度上对实际效果的产生有影响作用。这是投资评估的时效性存在的原因所在。所以,石油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估时间节点。企业要明显自身工程项目的具体实践周期和进度,或是选择项目开始实施的前、中、后期来进行投资评估。选择的评估时间没有强制的约束,但是构建的投资评估要严格建立在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并具有实效性的基本原则之上,才能实现投资评估的时效性。

(二)决策环境

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根据当时、当世的具体情况为制定的基础,并且,受到现实环境的很大程度的制约。现实环境包括企业发展当时阶段所处于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投资者对EIMS战略的了解程度。环境因素不容忽视。每一种决策或是方案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当时所处的环境的多个方面。

(三)系统建设

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战略投资中,系统建设是基础内容也是重点方向。要将系统建设融入到企业的信息管理建设中,也要将信息管理建设构建成系统性更强、更全面的体系,使两者相相融合,互为补充,互为推动。能够在企业运作的整体过程中,实现全部信息的管理和调控。在EIMS的评价技术中,作用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整个实施过程,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系统建设是整个信息系统和企业信息管理战略投资的核心部分。

四、结束语

第4篇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以及信息学专业发展合并而形成的。这门专业的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产生的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如今这门专业的教育得到了各国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

2、从目前各高校的本科就业情况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只有少部分选择直接去公司、机关等单位就业。该专业学生考研时可报考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工商管理等相关方向。

3、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画法几何,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组织行为学,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程序设计语言(C),企业流程改造原理与实务,商法,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实施,运筹学,生产与运作管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如果你不肯放弃理科生的身份,却又对管理学和经济学充满兴趣;

如果你认为工科太难,而只学管理又不够踏实;

如果你不想盲目跟风,却也不能不考虑未来,或许你会对这个专业感兴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下文简称“信管”),要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大家或许都不知道它是文科、理科还是工科的专业。没错,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虽然出身管理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但是跟计算机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追问我:那这个专业学什么呀?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还真得费点唇舌了。既然如此,那请大家少安勿躁,我跟大家来聊聊这个专业。

记得大一的时候,我去听系主任的一个讲座,他说自己收到一封邮件,内容是一个同学抱怨自己的课程太多、太满,然后系主任就问我们:“你们认为学校为什么让信管的同学一来大学就上这么多的课?”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回答。系主任继续说道:“你们现在学习这么多课程,不应该只是为了考试。静下心来想一想,学校安排这些课程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你们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把握发展方向。”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觉得他的话说得非常正确,大学的学习之路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撑是走不远的。所以,大家走进大学就读这个专业的时候不要被繁多的课程吓着,因为学习具有导论性质的课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兴趣或许就在那些繁多而有趣的课程中产生,然后还将影响你未来的发展。信管的课程设置,就是出于这种思考,因此我们的课表就像一个“课程大熔炉”。

所谓“信息管理”,其实就是利用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操作来从事管理工作,而“信息系统”就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信息的整合,建立与维护相关信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利用计算机工具通过程序编排来进行数据的存储、分析和整合,从而为企业的信息管理提供保障。因此,信管专业作为一门综合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的交叉性专业,对我们的知识面要求比较高,我们要学习的课程比较多,不仅要学经济学、管理学,更要学与计算机编程相关的知识。

上个寒假结束前,我与几个同学一起参加老师组织的类似于“真人大富翁”游戏的“沙盘模拟”试验。全班25人分5组,每组5人,共同运营一个生产企业,分别担任总裁、生产总监、财务总监、营销总监以及供应总监,大家各司其职,经营时间为“5年”(虚拟时间,其实是5个周期,分5个半天完成)。刚开始每个公司都拥有资金,两条生产线和两个产品、两个在制品(依然在生产线上等待加工的半成品)。

我担任企业的CEO,在第一年开始前,我就和几个总监确定企业的目标:要占据本地市场,做“地头蛇”。第一年,我们通过大量的广告投入,争取到很多订单。当遇到产品供不应求时,生产总监和我们讨论应该购入哪种生产线;当遇到资金不足时,财务总监带着我们分析是否要向银行长期贷款;当产力有余时,营销总监代表本企业和其他公司进行交易谈判。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按期交付各种管理费用、贷款利息。整个试验过程中,我们几个人经常忙得晕头转向,即便我在每年的开始阶段都和四位总监一起制订好当年的计划,并且尽量仔细地进行预测,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依然碰到很多突况:比如突然发现错估当年的生产量,或者剩下的资金差了一点点,只能再向银行借款。

当然,模拟试验结束并不代表万事大吉,各企业还要填写各项会计报表,然后老师会用专业软件指导我们分析出各项指标,再对这几个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比较。最后,我所在的企业整体效益在评比中比较差,但还是成功地抢占到本地市场的最大销量,算是完成了任务,我们都享受到试验带来的锻炼和乐趣。同时,实验操作不仅让我们对工厂运作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而且使我们见识到计算机软件分析企业运作情况时展现出的强大功能。

我们管理学院的副院长有一句名言:“21世纪,信息将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的发展需要大规模的、有系统的信息处理与传递,相信我们的专业所学会为我们带来广阔的发展。如今企业的管理越来越趋向信息化,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人员信息管理甚至企业的发展决策都开始依赖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国内的许多企业也逐渐扩大规模,而每一个大型企业都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信息系统,这就形成一个就业缺口。所以,企业的发展需要信管专业的人才来填补这一缺口。大家如果能学会利用计算机软件帮助企业进行相关信息管理的分析和决策,并掌握数据系统的使用与维护,发展前景相当乐观。

此外,因为信管专业有兼容性很高的特点,我们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比较广。我认识的几个已经毕业的学长和学姐,他们现在发展得都非常不错:一个学姐去了投资银行,和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一起工作;一个学长去了阿里巴巴,与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一起搞研发;另外一个学长去了企业做信息主管。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到好的方面,这个专业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从课程安排上来讲,信管专业的课程面虽然铺得很开,但是不够“精”。因此,有些师兄师姐毕业以后发现自己虽然学得也不少,但是论管理能力不如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搞技术也拼不过专业的计算机从业人员。

第6篇

各成员面对任务,遇到不明白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够进行网络搜索、小组讨论、上图书馆查找或者求助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50%的学生在参加项目实训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专业前景有清晰了解,既认识到自身知识的缺乏,又能够了解自己需要加强的课程知识。合作协商、互动互补。各成员认为团队取得的好成绩是取决于团队合作和组员有干劲。为完成任务,团队能够合作协商、分工合理,尤其在指导教师正确引导以及组长带领下都能够达到目标任务。职业意识好,就业有优势。对2009级参与项目实训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找到4000-6000元月薪的工作,部分学生能找到6000元以上月薪的工作,2010级参与项目实训的学生中(即将毕业学生),已经有部分学生收到较理想的就业意向。从总体上讲,项目实训在促进专业认知和学习自信、零散知识向整体能力转化、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培养协作能力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二、项目实训教学有效性的保障措施

项目实训与课堂教学有显著的不同,使其教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有特殊之处,应该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障教学有效性。通过对“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综合实训”三个教学周期的总结,在诸多措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的措施有以下几项。

(一)配备“教学型”和“项目管理型”结合的师资团队

项目实训涵盖较广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师的工作经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实训的工作内容,而教师的知识面决定了其在实训中能起到的指导作用。仅有书本知识难以胜任教学,仅有某一个方面的经验也难以胜任教学。事实上由一个教师来负责整个项目实训过程是比较困难的,项目实训的师资成本比课堂教学要高。在实训中,我们把项目教学分成四个阶段,指派一名教师作为项目管理型教师完整地参与四个阶段,再在每个阶段都配备一名教学型教师。项目管理型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团队管理经验,教学型教师需要在某一个方面具有教学专长。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项目式教学的连续性,也可以保证每个教学阶段的教学质量。

(二)把握学生状况和发展目标,合理规划项目目标

项目实训包含两个子目标:项目目标和学生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应该是较全面的,不但包含知识技能的发展,也应该包含心理、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只有项目目标有意义且符合学生发展目标,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只有任务的难度合适,才能保障学习效果。离开社会背景和专业内涵的项目,过难或过易的项目,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果,项目的难度和工作量应该是适宜的,任务应该是明确和刚性的。为了保证学生经过项目式教学能够达到发展目标,在规划项目目标时,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完成项目目标必须经过艰苦的工作,二是经过艰苦的工作可以完成项目目标。在实训中,我们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企业需求,但考虑到难度和工作量的问题,在组织项目式教学时,取消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两个模块,而对其他的模块都分别制定了明确的工作任务和验收标准,完成这些任务,学生除了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大量的业务学习和技术学习,有一定的困难,但经过努力都是可以达到的。

(三)构造与社会生产近似的工作场景

项目实训包含两个子过程,工作推进过程和学习推进过程。严格意义上的项目实训,应该让学习推进过程融入到工作推进过程之中,这就需要努力营造与社会生产相类似的工作场景。工作场景既包括场地、工具等硬件设施,也包括流程、团队、氛围等软件环境[4]。在实训中,我们模拟一个信息技术公司。在硬件设施上,使用了3台服务器,采用了专业的团队开发平台、项目管理软件和源代码管理软件,提供了专门的讨论室;在管理上,采取了组长负责和团队协作制度、坐班考勤制度和定期汇报评比制度。这样的工作场景使学生感觉到工作的严肃性和实用性,对保证实训质量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四)变“教”为“导”,建设学习共同体

项目实训中,教学过程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线转向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面临的技术问题十分具体和琐碎,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必须掌握这些技术才能完成项目,教师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教学。这就要求转变教学方法,教师以“教”为主转向以“导”为主。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习,完成知识和技术积累;引导学生树立敬业意识和团队意识。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中,最主要的工作是促进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建设“学习共同体”是有效的措施。“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的支撑环境中分享学习资源、情感和观念,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在实训中,我们没有按照知识点组织教学,而是根据每一个阶段的任务,给出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储备要求,让学生结合着工作主动去学习,教师以答疑的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于比较典型和普遍的问题,每一个阶段组织一到两次技术讲座,由于学生都是带着问题急迫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技术讲座的效果非常好。

(五)用合理的压力与激励机制,保证项目质量和学习效果

从教学价值取向看,将学生是否获得有效发展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似乎是必然的,但这样的评价往往难以确定标准,容易致使学生出现学习倦怠,导致项目半途而废。一旦项目半途而废,对学生集体的学习自信将造成沉重打击,造成教学失效。为此,采取的压力和激励措施应该主要基于项目进度和项目质量。在实训中,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规定了每个组明确的工作目标,定期对每个组的工作进展进行验收点评,并制定了考勤制度、成果验收制度、小组内评分制度。以某一期实训需求分析阶段的成果验收为例,六个小组中的四个小组提交的《需求规格说明书》顺利通过了验收,另外两个小组需修改后再次答辩,四个通过验收的小组中有两个小组获得优秀评级,小组成员各奖励可乐一瓶,奖励虽然很小,但激励效果非常明显。再以小组评分为例,对未通过验收的两个小组,按照小组内评分结果,从每个组淘汰最后一名学生,这意味着这两名学生需要再去选修别的课程来获得相应的学分。在这种环境下,不仅各小组本身可以学到知识,小组之间也能通过竞争得到提升。

三、结语

第7篇

近年来,由于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医学院校开办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增多。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医学领域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交叉学科,它要求学生既能深入掌握计算机技术,又要掌握医学专业技术,了解医院业务情况。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卫生信息管理、医学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具有团队协作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1]。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信息化与管理现代化的加快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在医院地位的提高就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同时也对医学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1 我校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

我校于2006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本科生,是学院进行评估时开设的新专业,四年制,现已招收3个年级3个班,共111人。这期间我院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现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教师缺乏,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学生对专业特色认识不清且学习环境和思维模式存在差异

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既需要学习医学基础课程,又需要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两个学科的跨度较大,如果学生找不好的结合点和渗透点,学习起来比较盲目,缺乏学习动力,容易在两个学科的学习中迷失方向,将所学的专业浅显地理解为两种学科的机械叠加,难以权衡计算机学科与医学的学习比重,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由于对专业了解不是很到位,因此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不太清晰,导致对整体课程学习认识不足,表现在重视计算机专业课而轻视医学基础课,再则学习依赖性强、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无法使学习深入化;医学院校的学习环境与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环境不尽相同,本专业学生较难适应医学院校浓厚的医学学习气氛、学习方法。一是因医学院校的学生较为注重形象思维,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需要建立良好的逻辑思维模式;二是因医学院校中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新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建立起一整套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

1.2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比起基础深厚的传统医学专业,我院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样一个新兴专业的建设还缺乏经验,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课程的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情况,主要的问题体现在如何合理有序的安排基础课程、医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的交叉学习,应该选择开设哪些课程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处理医学信息的能力上,一方面要避免其课程设置同工科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雷同,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设置过多的医学课程,造成主、次不分的现象,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脱离了实际的市场需要。这方面我们正在逐步摸索,日趋完善。另外有些课程设置方面也有重理论轻实践,培养方向与社会人才需求也并不完全吻合的现象。

1.3 学校图书馆计算机资料相对短缺

计算机的专业学习不仅仅是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学生课外体会和自我学习,因此图书馆的藏书就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而我院图书馆的藏书多为医学专业书籍,虽然近期有也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书籍引进,但真正与本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可帮助学生自学的书籍还是很少,基本上是以电子图书为主,学生自学无“支点”。

1.4 缺乏实践操作

由于我们是新专业,专业实验室还有待于更加完善,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均侧重于理论,对进入社会中的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弱,到医院实习时才发现所学理论与医院的实际应用有很大差距,造成理论与实际脱钩。再则学生对专业的信心不足,错误的认为属于理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失去应有的信心。

1.5 缺少必要的规范教材

教材建设一直是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薄弱环节。目前所出版的医学信息类教材数量有限,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教材理论过于空泛,内容不够详实,脱离实际的应用,不仅使教师教学时感到困难,也使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我院目前选用工科计算机专业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进行教学,但这些教材缺乏医学特点,不太适合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使用。

1.6 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我院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和实验相结合,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目前虽有一个专业实验室,但教学方式依然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缺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园网络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另外同医疗卫生系统联系不够,缺乏定向培养和必要的交流。

2 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设想

2.1 加强教育引导,使学生了解专业特色,以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该专业的定位是医学信息技术如何为医学管理服务或医学管理如何应用于医学信息技术,并在医学信息技术上着重体现“用”字。因此,有必要在新生进校后,头一节课就向学生讲明本专业办学目的,以及本专业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同时,广泛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尽可能统一认识,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2]。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明确学习方法和思路。前面谈到,医学系列的学生着重于形象思维,而这一思维方式是我学院的主流。本专业的特点是既要有形象思维,又要有逻辑思维,如何将置身于形象思维这个大环境之中的本专业学生不受之束缚,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方法,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2.2 课程设置更加完善合理

应将计算机课程、医学基础课程和管理课程交叉开设,每门学科分别按层次递进。一是医学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医疗诊断的整个过程,熟悉医生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基础医学和临床诊断基础概论课程,临床诊断基础课程的学时比例相对多一些。二是医院管理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医院管理及医学信息的产生、收集、加工、处理、提取及存储等主要过程,设置管理学、信息标准化及病案规范化等课程。三是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医院信息系统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3]。

2.3 借外校图书为己用,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

学校可以和周围其它理工科学校进行协商,让本校学生有机会到其它院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此外,引导学生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由于课堂教学时数的限制,很多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现在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一般都购置了笔记本电脑,我们的网络教室也向他们免费开放,但大多同学都是用它来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教学资料(如教学课件、操作视频资料、网络资料网址等)共享给学生,通过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撰写论文、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弥补学校图书馆图书不足的问题。

2.4 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活动

本专业的学生实践基本包括开设专业课时的实习以及大四后半学期的毕业设计专业实习,这远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认为要以教学实验、编写针对某一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程序、毕业实习等方式多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教学实验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课程设计可培养学生全面、灵活的设计思想和创造能力,学会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毕业实习是通过实际工作,处理实际问题,有效的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了解医疗卫生部门的信息科或是医药软件公司,熟悉他们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流程,为每一位学生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编写或选择适合的教材

选择内容充实和跟上当前发展趋势的教材是促进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也可以自己组织师资力量根据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把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都考虑到教材里,从而可以做到对症下药。另外,教师还可以编写相应的实验讲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即使教师在实验开始时强调了需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实验时还是总犯重复的错误,如果教师一个个逐一指导,速度很慢,一堂课的时间无法全面解决所有学生的各个问题,而且容易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一有问题就等着老师来指导,不去独立思考。如果有了实验讲义,上机时就可以在明确要求注意事项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

2.6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新型的教学策略

(1)采取互动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寓教于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2)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现在各个学校都在开发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把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放在网站上以供学生下载或浏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同各校形成资源共享,打破学校设置的各类分隔屏障,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来源。(3)研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自选课题和辅导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各种技术上的探讨;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未知的领域的思考[4]。

医学院校应不断努力,完善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为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人才。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虽然在国内还属于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但由于其独有的专业特色使得它必将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专业。

第5期王枝梅.医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现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 白春清.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3):63-65.

\[2\] 许四洋.从社会需求看医学信息管理学课程设置的变革\[J\].医学信息学教育,2000,13(8):416-417.

第8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 课程体系 企业信息化

西安工业大学“信管”专业自2002年招生以来,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该专业由以往的多专业合并而成,人才培养受原专业的影响,定位不够清晰;从就业情况看,又不太理想,本文从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1 信息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和经营和管理方面,电子商务软件、erp软件以及crm软件已正逐步地被使用,但由于信息部门仅重视软件的技术开发和设备维护,信息资源的管理显得非常薄弱;企业总体的信息规划没有引起重视,不同部门、不同软件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一些企业尽管使用了erp软件,但由于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需求定位出现偏差,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从信息人才使用角度分析,主要是企业缺少既懂经营管理又具备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专门信息人才,在应用系统投入之后,仅依靠软件开发公司进行二次开发和维护,不是长久之计;二是缺少高层次的企业信息规划和建设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孤岛”的产生,与企业没有全局的信息规划关系密切。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信息人力资源需求主要分为四大类:

⑴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该类人员应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熟悉企业经营

管理业务流程,熟练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事系统开发、二次开发和维护工作。

⑵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主要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工作,该类人员具备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熟悉信息技术前沿;具备经营管理知识体系,能熟练应用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工具。

⑶信息管理经理(cio),该职务主要负责企业信息战略和规划,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确保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该类人员属于高层次人才,应通晓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⑷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该类人员除具备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的

确基本素质外,应充分具备信息管理知识体系,对于一些制造类企业,erp软件的使用较普遍,这类人才对实施erp的企业来说,需求量较大。

2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总体目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科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以总体目标为前提,以社会需求为驱动,本科阶段主要培养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信息系统规划和分析人员和专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人员,其中重点培养承担经营管理系统开发和维护人员和erp信息系统维护、二次开发的专业人员,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可放在系统分析员和信息管理经理等高层次人才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

3 我校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课程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对我校前三届(2004-2006)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⑴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课较多,专业应用课较少;

⑵实践环节力度不够,,只注重课内的上机实验,缺乏综合实验,学生无法将经济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机结合。

⑶专业应用课课时较少,缺少必要的实训,课程设计的周期较短,其结果是学生仅掌握了专业知识,却没有真正具有相对应的专业技能。

⑷选修课范围太窄,尤其缺乏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的相关课程,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和技能与企业实际应用要求的脱节。

⑸毕业实习流于形式,许多学生并未有效地完成与该专业有关毕业实习,实习专业针对性不足,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⑴坚持宽基础上应用型专才教育模式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科学和其它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具有宽厚的基础,但不要求学生对各门学科知识都精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以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为主干课程,以计算机与管理的相关课程为两翼,对于信息系统开发、信息技术应用(erp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应加大相应教学和实训学时。

⑵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

组建诸如知识信息组织、信息系统设计、信息分析模式、信息网络管理等专业实验室,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对专业学生开放。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增加erp沙盘模拟实验,使学生真正掌握erp管理思想和业务流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技能。

⑶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知识更新

由于该专业属新兴交叉学科,我校的该专业教师队伍来源各不相同,年青教师偏多,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一方面要注重吸引其它院校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到学院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国内和出国进修、青年教师攻读有关信息管理类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生等方式,促进在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时,应为教师创造到企业界进行信息管理时间的机会;教师自己也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

⑷建立毕业实习基地

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选择实习基地,要注意几点:一是实习单位,要有较好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二是实习单位与本院系要有良好的关系,如长期合作科研项目;三是要互惠互利,能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到软件公司、网络公司,和各种企事业单位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情况的调查,或直接从事系统开发设计、网络和系统维护、网页设计等等工作,甚至参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其它管理问题的诊断和创新研究,可安排在第三、四学年的寒暑假进行。

⑸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增加专业应用技术讲座

目前,web技术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网站建设的新技术也不断出现,j2ee和.net技术在企业中广泛应用,在大三和大四年级应增加相应的公选课、技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适应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学东.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研究,[j]情报学报,2000,19(5).

第9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12-0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管理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兴专业。2004年全国开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院校数量为251所,到2013年共有上千所院校开设本专业。由此看出本专业的发展规模十分迅速,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大。然而目前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却并不理想,特别是我们这样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缺乏深厚的基础,怎样才能把信息管理专业办出特色,使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方面做分析,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专业定位的思考

1.现状及问题。广西财经学院是2004年才组建的一所本科院校,从2006年开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招生。根据教育部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我们对本专业的定位是为现代企业、各机构部门培养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人才,即培养管理理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管理者。从我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几年的专业建设实践来看,在课程的设置上基本是管理类与计算机类课程并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知识面较广、兼顾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的特点。但问题也很突出,就是往往对管理理论理解不深,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也比较欠缺。这样的状况使本专业毕业生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特别是很少有企业组织在招聘人才时直接明确专业需求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使信息管理的毕业生只能去竞争管理类或者是计算机技术类的岗位,而他们被需要管理人才的单位认为管理理论及素质不如管理类专业,需要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单位认为他们的技术能力不及计算机专业。形成尴尬局面的原因包括多方面,比如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中小企业占比重大,对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还没有提到日程中。从专业本身的定位分析存在以下问题:①“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1998年由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统一归并而成的,是一个新兴专业。在专业中有来自原来五个不同专业的定位信息,其中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有类似之处,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人才定位不突出,可以被相似专业替代。③各类院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信息管理专业,使本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造成社会企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耽误学生就业竞争。比如工科院校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为定位,侧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管理类院校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侧重管理理论;还有些院校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培养方向;有些院校只培养专门的行业信息处理人才,比如医疗信息处理,电子金融信息等。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经验,与早在1978年就率先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一流大学差距甚远。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的认识模糊,加之类似相关专业的发展,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本专业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才能办出有一定竞争力的信息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思考,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三大学科基础,形成复合型的专业定位。信息管理专业不是培养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也不是培养只熟悉业务流程的管理者,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还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特别要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素质,这是信息管理人才与其他技术人才不一样的地方。为此我们考虑我院信管专业的定位是:①突出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并重,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懂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培养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人才。②我校是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要突出学校的特点,以财经院校为背景,在财政、会计、金融等专业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利用学校背景适当加强财经类理论或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区别于一般院校的学生。③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依靠大量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操作型人才的特点。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模块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1.理论课程。应修学分共128学分,包含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①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②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C语言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安全等。③专业主干课: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ERP原理等。④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2.实践课程。应修学分为32学分,包括集中实践和独立的课程实践两大模块。①集中实践模块: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课程实践模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践、计算机网络实践、信息管理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原理与实训、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训、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训。

三、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整合

信息管理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作为三大支柱学科,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拼盘式的感觉,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多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管理专业毕业,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完成教学,教授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信息专业的需要;学生则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所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办好信息管理专业除了有明确定位和突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考虑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以及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管理科学课程:我们基本与管理类专业接轨,开设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重点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等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经济学课程,开设西方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背景下,我们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计算机科学课程:最主要的是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还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应课程要有所区别,强调解决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组织、处理等问题,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为管理应用服务。关于系统开发,我们开设高级程序语言,并连续开设两个学期的JAVA,将一个工具彻底讲通用会,满足本专业学生具有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所有计算机类课程都设置同步的课程实验,实现四年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不断线,使本专业学生确实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3.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概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这些课程是将信息技术和管理进行有机结合,解决管理中的建模以及分析解决信息管理与开发信息系统的问题,也是信息管理人才必备的对信息的处理全过程的认知。把信息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开发作为一条主线,将管理类、计算机类课程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能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管理过程、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竞争的问题。围绕这部分课程我们开设大量的实践,组织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模拟过程。同时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等课程,加强实用性,适应社会需要。为使学生具体认识信息系统的应用,我们还开设了决策支持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电子商务、ERP系统等课程及实训,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在管理流程中的应用,提高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能力。

我们把专业核心课程划分为以上三个部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衔接方面做了规划,突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色,改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其他类似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混淆不清的现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口径较宽,专业知识包括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技能,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思维发散,创新性较强,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做好整合协调外,给予学生学习引导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不同阶段给予学生必要的专业介绍、学习规划、选修指导等,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倾向,主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导师制,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跟随导师对某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做到“一专多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然学校也应该向社会企业宣传信息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办学,注重专业的特色培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第10篇

关键词: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

1998年,教育部整合了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流派,出现了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信管专业。在这些已开设的专业中,有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的,有偏重信息情报的,还有偏重经济信息管理的,所开设的课程也多种多样。那么,信息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专业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本文尝试从以下4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1 专业性质与培养目标

一般认为,信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涉及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同时,该专业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还需要注意课程的更新问题,这些都使得该专业有很多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特点。

在教育部1998年的专业目录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确定的:“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是一个边缘性学科,且是多学科交叉的,强调实践性和动手能力。那么,其实践性和动手能力又体现在何处呢?所从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是其全部还是部分?是组织领导还是具体实施?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2 从理论与学科角度看

信管专业的基本理论是什么?其学科基础又是什么呢?如果说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信息的话,那么,信息的概念又如何界定呢?同时,信息这一过于抽象化的概念又如何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体现呢?信管专业是由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的,目前,对信息管理的理论的研究比较多,但也很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信管专业是计算机专业吗?显然不是。信管专业是管理学科吗?至少不全是。所以,我们说信管专业是学科交叉的产物。那么,交叉点在哪儿呢?假定是计算机与管理的交叉,那么,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用于管理领域,还是用计算机来实现管理?是偏重计算机,还是偏重管理,还是不偏不倚,走中间路线?反映在教学上,就是什么都开,什么都学,最后什么也不知道。

如果把信息科学作为信管专业的学科基础,那么,信管专业是侧重于哪一方面呢?是信息生成、信息加工处理、噪声控制、信息展示还是全部?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作为信管专业的专业概论课,有开“信息管理基础”或是“信息管理概论”的,也有开“信息资源管理”的,我们又需要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区别与联系了。

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其核心是多学科的融合。我们应该坚定地走融合之路,把这些理论或是学科基础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这样,这个专业才会发展壮大,才会逐步形成自己所特有的理论。

3 从行业及岗位角度看

按教育部设定的培养目标,信管专业是适合于全行业的。至于岗位,“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这也就是说,本专业可以做系统分析工作,系统设计工作,系统实施管理或者评价、评估等工作。那么,系统分析工作、系统设计工作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或者程序员呢?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即该专业的人在一个组织或者单位中的角色,是系统开发,还是系统使用。如果是系统开发,目前自行开发系统的组织已经很少了,多数通过专门的软件公司来开发,这时,信管专业的角色应该是开发公司与本组织之间的中间人。况且,不论是在软件公司里做开发,还是在本单位做开发,与软件专业的、计算机专业的人相比,信管专业的人是没有优势的。基于此,信管专业更多的是系统的使用。准确地说,信管专业在组织中的角色应该是信息分析与处理(也可称为数据分析与处

理)。

总之,作为系统的使用者,信管专业所应承担的是现有系统的管理、使用以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挖掘,新系统需求的提出等工作,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

我们认为,就岗位而言,信管专业应该是“一文一武”的。“一文”指的是信息管理,主要是现有信息资料的整理、分析等;“一武”指的是系统的使用者和系统开发的中间人。

4 从技术角度看

信管专业有什么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还是什么?如果单从信管专业的课程来看,上述这些都是信管专业的技术。但不论在授课过程中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与计算机专业有区别吗?

我们认为,信管专业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对于组织而言,这更多地是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加工,而对于一个计算机系统来说,它更多地应该是对数据的操作。具体说,就是对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即数据预处理、索引的建立,然后按一定的格式存储起来,这是初级技术也是信管专业的基本技术,信管专业高级一点的技术应该是对数据处理后的分析、规律的探寻甚至是模型的建立。至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信管专业与计算机相关,但更着重于对数据的处理,而不是整个系统的完整的开发。

如果从手工和计算机操作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信息处理,也许可以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一点。

手工过程:信息搜集整理(预处理)加工处理(建索引)保存(建目录等)使用。

计算机处理过程:数据输入(导入)加工处理(格式的统一,包括建索引、排序)存储查询检索。

如果从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来看,其过程是: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开发系统实施。信管专业在这其中应该做的是:需求分析中向开发单位提供本组织最基本的需求,并在此过程中与之反复交流和沟通,以确定需求。总体设计中能够起到辅助作用,详细设计中应侧重于数据库及数据问题,开发过程积极参与,系统实施中验收通过。上述是从一个组织的系统开发过程来看的。需要强调的是,不是说信管专业的学生不能学习计算机语言,不能去做系统开发,而是说,信管专业应主要侧重于数据处理,对其他的知识,可以了解,掌握基本的技能,但谈不上精通。

5 结 论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专业性质与培养目标、理论及学科基础,还是从行业及岗位,以及技术等多个角度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都是一个多科学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信管专业本身应定位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实施和管理工作,做好组织内系统开发的参与者和中间人,并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数据处理方面的专业技能,做好数据(资料)的分析工作;更进一步,可以做一些数据模型的建立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 唐志豪,王衍,等. 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5):112-114.

[2] 张广钦. 信息管理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蒋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2):118-121.

第11篇

[论文摘 要] 本文分别从专业性质与培养目标、信息管理理论与学科基础、行业与岗位以及技术等角度,探讨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定位。指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该定位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实施与管理,应该是组织中系统开发的参与者和中间人,更主要的,应做好数据(资料)的分析工作。

1998年,教育部整合了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流派,出现了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信管专业。在这些已开设的专业中,有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的,有偏重信息情报的,还有偏重经济信息管理的,所开设的课程也多种多样。那么,信息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其专业到底应该如何定位?本文尝试从以下4个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1 专业性质与培养目标

一般认为,信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涉及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行为科学、运筹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同时,该专业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还需要注意课程的更新问题,这些都使得该专业有很多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特点。

在教育部1998年的专业目录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确定的:“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信管专业是一个边缘性学科,且是多学科交叉的,强调实践性和动手能力。那么,其实践性和动手能力又体现在何处呢?所从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方面的工作是其全部还是部分?是组织领导还是具体实施?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2 从理论与学科角度看

信管专业的基本理论是什么?其学科基础又是什么呢?如果说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信息的话,那么,信息的概念又如何界定呢?同时,信息这一过于抽象化的概念又如何在具体的环境条件下体现呢?信管专业是由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两部分组成的,目前,对信息管理的理论的研究比较多,但也很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信管专业是计算机专业吗?显然不是。信管专业是管理学科吗?至少不全是。所以,我们说信管专业是学科交叉的产物。那么,交叉点在哪儿呢?假定是计算机与管理的交叉,那么,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用于管理领域,还是用计算机来实现管理?是偏重计算机,还是偏重管理,还是不偏不倚,走中间路线?反映在教学上,就是什么都开,什么都学,最后什么也不知道。

如果把信息科学作为信管专业的学科基础,那么,信管专业是侧重于哪一方面呢?是信息生成、信息加工处理、噪声控制、信息展示还是全部?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作为信管专业的专业概论课,有开“信息管理基础”或是“信息管理概论”的,也有开“信息资源管理”的,我们又需要研究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的区别与联系了。

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其核心是多学科的融合。我们应该坚定地走融合之路,把这些理论或是学科基础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这样,这个专业才会发展壮大,才会逐步形成自己所特有的理论。

3 从行业及岗位角度看

按教育部设定的培养目标,信管专业是适合于全行业的。至于岗位,“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这也就是说,本专业可以做系统分析工作,系统设计工作,系统实施管理或者评价、评估等工作。那么,系统分析工作、系统设计工作是不是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或者程序员呢?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即该专业的人在一个组织或者单位中的角色,是系统开发,还是系统使用。如果是系统开发,目前自行开发系统的组织已经很少了,多数通过专门的软件公司来开发,这时,信管专业的角色应该是开发公司与本组织之间的中间人。况且,不论是在软件公司里做开发,还是在本单位做开发,与软件专业的、计算机专业的人相比,信管专业的人是没有优势的。基于此,信管专业更多的是系统的使用。准确地说,信管专业在组织中的角色应该是信息分析与处理(也可称为数据分析与处理)。

总之,作为系统的使用者,信管专业所应承担的是现有系统的管理、使用以及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挖掘,新系统需求的提出等工作,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  我们认为,就岗位而言,信管专业应该是“一文一武”的。“一文”指的是信息管理,主要是现有信息资料的整理、分析等;“一武”指的是系统的使用者和系统开发的中间人。

4 从技术角度看

信管专业有什么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还是什么?如果单从信管专业的课程来看,上述这些都是信管专业的技术。但不论在授课过程中还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与计算机专业有区别吗?

我们认为,信管专业主要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对于组织而言,这更多地是对现有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加工,而对于一个计算机系统来说,它更多地应该是对数据的操作。具体说,就是对数据的规范化处理,即数据预处理、索引的建立,然后按一定的格式存储起来,这是初级技术也是信管专业的基本技术,信管专业高级一点的技术应该是对数据处理后的分析、规律的探寻甚至是模型的建立。至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信管专业与计算机相关,但更着重于对数据的处理,而不是整个系统的完整的开发。

如果从手工和计算机操作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信息处理,也许可以把问题看得更清楚一点。

手工过程:信息搜集整理(预处理)加工处理(建索引)保存(建目录等)使用。

计算机处理过程:数据输入(导入)加工处理(格式的统一,包括建索引、排序)存储查询检索。

如果从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来看,其过程是: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开发系统实施。信管专业在这其中应该做的是:需求分析中向开发单位提供本组织最基本的需求,并在此过程中与之反复交流和沟通,以确定需求。总体设计中能够起到辅助作用,详细设计中应侧重于数据库及数据问题,开发过程积极参与,系统实施中验收通过。上述是从一个组织的系统开发过程来看的。需要强调的是,不是说信管专业的学生不能学习计算机语言,不能去做系统开发,而是说,信管专业应主要侧重于数据处理,对其他的知识,可以了解,掌握基本的技能,但谈不上精通。

5 结 论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专业性质与培养目标、理论及学科基础,还是从行业及岗位,以及技术等多个角度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都是一个多科学交叉的边缘性学科,信管专业本身应定位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实施和管理工作,做好组织内系统开发的参与者和中间人,并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数据处理方面的专业技能,做好数据(资料)的分析工作;更进一步,可以做一些数据模型的建立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1] 唐志豪,王衍,等. 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5):112-114.

[2] 张广钦. 信息管理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12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0-0036-01

一、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MIS)专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有了第一批MIS博士。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试办MIS专业,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MIS专业硕士点。由于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MIS专业被命名为“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等,分别从属于管理学院、商学院、计算机学院或信息学院,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

从学科特点来看,该学科是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学科;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看,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同。理工科大学侧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如清华大学;综合类大学侧重于情报学和信息学,如北京大学;财经类大学侧重于经济管理,如东北财经大学。尽管各高校的侧重点均不相同,但都属于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学科课程的整合。目前,信管专业尚未形成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也没有统一化,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对信管专业毕业生认识的偏差。

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信管专业所培养的既非计算机软件人员,也不是管理人才,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等管理专业。《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三、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多数学校的信管专业普遍存在着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的现状。经调查,信管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中的课程组成,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方面,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表现为什么课程都学,而结果是什么课程都没有学会;二是就业竞争力方面,学生无一技之长,专业特色不明显,表现为经济理论与管理能力上不如经济管理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计算机实力上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信管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就业方向介于“计算机应用”和“经济管理”之间,就业前景不明朗,就业满意率不高。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各高校课程体系多是专业知识“拼盘式”的简单累加.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很困惑,不清楚信管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学生普遍觉得自己的竞争力不够强,未能在某一领域做到精通,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凸显自己的特点,其结果为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困难,就业率低。

2.课程设置不合理。以信息技术应用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经济学、管理学课程,以管理为导向的高校是在原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增加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分析设计等计算机课程,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没有很好的融合,所以导致从管理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管理知识基础不扎实: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看,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欠缺。

3.教师队伍不合理。信管专业的老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专业不对口。担任信息技术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计算机专业,担任管理知识模块课程的老师大多来自于经济管理专业,多数教师缺乏的是讲授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

4.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各高校信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内容仅针对本课程,没有做到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衔接。各高校所开设的实验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没有开设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结果学生往往是什么都会一点,但又不能在综合实践中灵活应用.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高校没有明确的实践训练培养目标,缺乏完善的培训体系,实践训练缺乏系统性,达不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许多高校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都是根据相近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内容作一定修改和扩展而成,很少根据信管专业的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

四、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如何培养信管专业的学生,使之能学有所长,是学术界应该引以重视的问题。为此,本人特提出以下思考。

1.创建信管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特色。普通高校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参照教育部信管专业目录的要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确立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体系、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目标明确。信管专业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和优势在于,既具有计算机专业人才所缺少的管理素质,又具有管理人才所缺少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才。

2.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信管专业的建设不能由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简单拼凑,应以经济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学科体系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来构建,把管理类的课程与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另外,各高校可以考虑把四年制的信管专业改为五年制,这样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加全面,学生的实践课程就会更多些,更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由于信管专业是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因此,专业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完善信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首先,要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强化模拟实验,确保实验课程与教学配套,并且加大实验课的比例;其次是专业综合实践技能训练,它以课程设计的形式体现,将相关课程实践串联起来.实现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的集成应用,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技能,如管理信息系统案例开发实践;最后,在教学中需要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