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

时间:2022-10-03 23:58:26

高技能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1

[摘要]央视综合频道“状元360”栏目为各行各业的高手提供一个交流、比拼职业技能的媒介平台,成为观众了解这些行业的一个特殊窗口,进而引导各行各业的人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进行自我创新。由此我们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一些联想。如今我国已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必须实行部门联手、社会联动,上下统一、形成合力。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029-01

央视综合频道“状元360”是以职业技能竞技为表现核心,以活动化推广为宣传模式进行的。每年五一期间的“劳动榜样”年度评比,春节前后的“状元贺岁”迎新春,夏秋季节的“中国超级钳工争霸赛”等一系列知名节目深受电视观众喜爱,选手们精湛的技艺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些在生产一线工作的技术能手究竟如何工作?那些看似平常的行业里面又有怎样的秘密?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到底有多少出神入化的工作技巧?栏目为各行各业的高手提供一个交流、比拼职业技能的媒介平台,成为观众了解这些行业的一个特殊窗口,进而引导各行各业的人不断提高职业技能、进行自我创新。由此也不由得我们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一些联想。

2010年7月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年―2020年)》。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制定八项切实可行的措施,这是今后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

过去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积累了一些丰富的实践经验,计划经济时期基本上是政府主导,企业配合,全面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如今我国已经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必须实行部门联手、社会联动,上下统一、形成合力。因此,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三个转变:即从部门主导向适应市场需求转变,从社会化综合培养向社会化培养和企业自主培养相结合转变,从自发型培养向有组织、有计划、有序的培养转变,构建社会化的培养方式。

北京市人社局统计信息表明,高技能人才短缺。2011年全市有487万技能人才,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223万人,其中七成以上都是初、中级技工,高级工仅两成多,技师和高级技师更少。通过对未来几年本市技工人才需求的调查发现,缺口至少有6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缺口13万人左右。一方面技校招生日渐困难,招生人数逐年降低;另一方面技工需求很热,技校学生在二年级基本上就被一抢而空了。这就说明目前高级技能人才缺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高技能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媒体曾经报道过深圳某企业不惜高薪聘请高级技术工人,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切实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全面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让“状元360”节目中精湛技艺的技术人才成为全体劳动者追求的目标。

面对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局面,全国企业间高技能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各地企业采取多种措施抢夺高技能人才,政策五花八门,手段不断更新,激励措施相继出台。例如一些企业建立健全了高技能人才岗位工资制度和高技能人才津贴补贴制度,对在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工作中贡献突出者增加工资,增加津贴,发放补贴,并对高技能人才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予以重奖。对在聘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与本企业聘请的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相应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还有一些企业建立了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制度和奖励制度。对在技能岗位工作并掌握高超技能、做出突出贡献的骨干技能人才,允许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等等。上海市出台了“允许高技能人才延迟退休”等7项新制度。允许高级技师领取养老金年龄适当延迟,对企业在聘的高级技能人才,在企业需要、本人愿意且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可适当延迟领取养老金。建立突出贡献技师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对为企业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给予一次性政府特殊津贴。对符合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行业紧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进行外省市引进,对于45周岁以下、获得过部级或省市级技能人才表彰的技师、高级技师,将为其办理落户。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精神激励,提高其社会地位;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等人才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在内部分配中重点向高技能人才倾斜;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经费投入。这些措施表明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已经是迫在眉睫的紧迫任务。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归结为企业培养、院校培养、校企联合培养三种模式。一是企业培养模式。基本通过企业内培训机构培养,开展企业技术比武与技能竞赛、技能大赛、技能比赛、技术比武和技能月等项活动,为高技能人才选拔和展示技能成果提供平台搭建舞台、以师带徒、课题攻关等形式。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具体学制模式主要招收初高中毕业生,通过在校学习培养高级技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师。校企合作培养一是简单合作,主要是订单式培养。二是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企业对学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提供需求服务,企业与学校共同研究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三是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形成联动,优势互补,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科研攻关、课程开发和专业设置,经企业认可后实施教学,或企业提供培训课题或课程计划,委托学校具体实施。企业可以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数控技能;技能训练 技能竞赛

0 引言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名老师,本人曾在历届各级数控技能竞赛中担任技能训练指导老师,对我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有深深的体会;对数控技能竞赛及技能训练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数控技能竞赛经验的探讨,有助于职业教育同行的学习与借鉴。

为加快我国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和我国的综合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防科工委、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六部门在2004年成功举办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基础上,相继于2006年、2008年、2010年、2012年举办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活动。全国数控技能竞赛是部级技能竞赛,每两年举办一届,主要是交流和展示我国数控技能的最高水平,不断地促进我国数控技术领域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回顾往届数控技能大赛,我在职业教育领域和各级数控技能竞赛中担任技能指导老师,竞赛成果硕果累累:2004年全国第一届数控技能大赛中,广东省荣获全国团体一等奖;2006年全国第二届数控技能大赛中,广东省荣获全国团体三等奖,自己培养的学生荣获数控铣床工全国第五名;2008年全国第三届数控技能大赛中,广东省荣获全国团体二等奖,自己培养的学生荣获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组全国第一名;2010年参加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竞赛,荣获学生组数控铣/数控车组合第二等奖,数控车学生组第二等奖。

1 数控技能竞赛的组织和实施

1.1 学校领导的重视

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之一。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是我国的一贯政策方针。常言说: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竞赛。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落实和实施科学发展观,把我校做大做强。在校党委及黄境城校长、陈丽娟校长助理等领导的指导下,鼓励全体教师学知识、练技能,把我校的师资队伍培养成一支干实事,实干事的,具有凝聚力的教师团队,从而为不断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而奋斗。2010年是我校发展重要的一年,在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大力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和关于举办2010年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和广东省职业技能大赛的通知精神,经过学校党委和教务科各级领导共同研究,决定组队参加本次大赛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支持本次大赛的组织和训练工作。委任我担任本次大赛的主教练,全面负责训练的组织、计划和指导工作。在整个竞赛训练过程中,领导的支持和关心是至关重要。在这次竞赛训练过程中,黄境城校长多次勉励我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鼓励我们继往开来,顽强拼搏,扛红旗,争第一。

1.2 参赛选手的选拔

为了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选手的确定至关重要。在选手的选拔过程中,根据大赛组委会的通知精神,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作了总动员,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本着“选好苗、选准苗“总的指导思想,力争选出最具有潜力、最优秀的选手参加竞赛。所以,在选手的选拔中,必须经过多层的筛选,最后才确定入选选手。

为了全面而准确地确定参赛选手,参赛选手在选拔过程中,都经过理论知识的考试、CAD/CAM软件的造型与仿真、实际加工操作考试。经过第一轮的考查,一般确定6人参加为期10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强化训练。观察选手的技能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再经过第二轮的考查,再确定4人参加训练。在最后冲刺阶段,在4位选手当中,全面根据选手的特点和综合素质,残酷地淘汰1名选手。这样,就能全面地促进选手的相互竞争能力。

1.3 技能训练的实施

作为技能竞赛的主教练,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曾经在往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受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技工学校管理处的委托,我担任了广东赛区的数控铣床技能训练教练。我深深体会到我的工作责任重大,这不仅仅是在竞赛中要取得优异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对我在职业教育和个人技能的考验。所以我尽心尽责,为选手的生活而操心;为选手的训练工作而呕心沥血,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与他们沟通;想方设法地为选手们查找资料。通过对选手的指导和自己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理论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自己通过多渠道、多方面,谦虚请教专业老师,给予选手全面辅导,提出重点要点,给选手分析重点难点,做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实操加工训练场所,认真、及时地给予选手示范操作技巧和要点。比如:利用百分表对工件的校正与对刀中,选手们缺少经验与技巧,往往不能控制好时间,因为在竞赛中,能充分掌握时间,就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之一。在选手完成考件的同时,及时给予点评和纠正。为了每天的训练有序进行,我每天也要准备第二天的训练图纸或试题,往往会工作到深夜。几乎每时每刻都为训练工作在思考。

为了训练能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定的目标。有必要对选手的生活和作息时间作统一的安排,并实行脱产封闭的学习形式进行训练,避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制定严谨的训练计划:基本功训练阶段,强化和提高阶段,冲刺阶段等三个阶段进行训练。

在技能训练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有规律、有计划地规定了选手的作息时间。如:早上6:00~6:30时,是选手晨练的时间,通过晨练,增强选手的体能;6:30~7:30时,是选手的早读时间;7:30~8:00时,是选手的早餐时间;8:00~12:00时,是选手的技能训练时间;12:00~14:00时,是选手的午饭与午休时间;14:00~18:00时,是选手的技能训练时间;18:00~19:30时,是选手的晚饭时间;19:30~22:00时,是软件或理论知识学习时间;全面调动选手的积极性。

2 熟能生巧――坚持不懈苦练基本功

基本功训练阶段,首先是选手对基础技能的总体认识过程。对每一个训练项目的操作,都必须要求选手经过“观察――思考――实践――考查”的过程,让选手都能对一个事物的形和象的总体认识。比如,在加工前的对刀过程,教练给予选手的示范,选手就必须认真观察对刀的过程,有了形象上的认识。再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延伸,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进行实践和验证,不厌其烦地多次反复练习,然后通过考查和记录。这就是一种技能形成的规律。所以,我们的选手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都要做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和经验总结。

另外,对各项训练项目我们都必须有时间性和准确性。为了训练有效地出成果,教练都必须严格把关,进行考查测试并实行登记对比,做到取长补短,共享经验。

(1)在零件的加工前,台虎钳的校正相当重要,钳口稍有不平行或不垂直的现象,直接影响到零件加工的质量。选手在台虎钳的校正训练当中,一次的操作往往要花25~30分钟的时间。在教练的悉心指导和示范下,选手通过仔细观察和反复动手去实践,在意识形态上大大提高了选手的动手能力,从原来的25~30分钟的时间到现在的3~5分钟实现了突破。

(2)各种量具的使用。在竞赛中经常使用的量具有:带表游标卡尺、千分尺、内径千分尺、深度千分尺。量具的使用对加工零件的质量来说有直接影响,当中有量具本身的误差和人为误差。就以带表游标卡尺的使用为例,带表游标卡尺是一种精密量具,在使用上应注意测量的手法、姿势、力度等要点。一开始,选手们对带表游标卡尺带有陌生感和神秘感,对自己所测量的结果总是存在半信半疑的态度。故在训练当中,要求选手坚持自己的信念,在相同的测量对象,通过多位选手的反复测量结果作对比,以提高选手对量具的使用信心和测量的准确度。

(3)读图能力差是我们选手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最为薄弱环节,在机加工和CAD/CAM软件应用当中,选手们经常出现看错图的现象。如在一次的测试中,当拿到图纸时,选手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尺寸数字无所适从,在加工时工艺的处理更加地不合理。通过一次次的测试,暴露出我们选手在读图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一点,我们给选手提供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图纸,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专门研究机械工程图的看图技巧和方法。主要从不同投影方法和不同视图摆放位置进行全面的识图训练,提高选手的空间想象力。经过指导和选手们的共同努力,选手的识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在零件铣削加工过程中,考虑到在训练中的材料损耗等成本问题,在此阶段,我们通常使用普通的低碳钢――A3钢和普通的刀具作为试件加工训练,主要是锻炼选手掌握加工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加工意识,优化思路。一个零件的加工内容往往包括:平面加工、外形加工、槽类加工、孔类加工、曲面加工等等。为了使选手掌握每一个加工内容的方法、技巧,并且达到图纸所规定的质量要求,单靠教练的示范和嘴边的一些要求是不够的,选手必须在教练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单项训练和测试,才能做到熟能生巧、应用自如。然后,根据竞赛组委会的技术平台要求(工件材料是#45调质钢,硬度35~40HRC,刀具是钨钢涂层刀具),在强化和提高阶段再选用相应的工件材料和刀具进行训练。与此同时,选手们要通过不同的切削方法,得到不同的表面加工质量,并加以对比,证实每一种切削方法的可行性,使选手有所取舍。

(5)在CAD/CAM软件应用训练时,根据竞赛组委会的要求,我们选用了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因为我们在教学中一直使用“CAXA制造工程师”软件教学,固我们的选手在使用中也非常熟练。CAD/CAM软件的应用是多方面的――造型的设计、刀具路线的设计、模拟仿真和加工等方面。在训练当中,能有针对性地对选手施予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6)通过各种结构的图形,开拓选手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绘制造型,可以提高选手的识图能力。

(7)可以根据不同的造型,选择合理的加工参数,生成刀具路线。说明不同的加工参数对加工效果的影响。在此,有些选手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因此,有必要结合实际加工来验证所设置的参数的合理性。

(8)在计算机上,可以通过模拟仿真,验证刀具路线的正确性。如:是否有过切现象等发生,得以及时修改加工参数。提高选手的识别能力。

(9)结合后置处理程序,生成数控加工的代码程序。则重于加工程序的格式以及G/M代码的应用。指导选手对程序格式的编辑和对G/M代码意义的认识,从而促使选手对编程的熟练程度。

(10)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当中,根据竞赛所涉及的内容,邀请有关的专业老师,有针对性地给予选手讲解和分析各专业知识,并相应提供练习题和解答,让选手能系统地学习。在机械加工领域所涉及的理论知识面比较广泛。比如:《机械基础知识》、《机械制图》、《金属材料》、《数控基础》、《公差与配合》、《基本数学》、《四新技术知识》等。

通过对以上课程的授课,从而汇总所有相关的练习题建立题库,然后从中抽题进行测试-汇总-点评,做到当天的课程当天消化。在整个基础训练阶段中,通过系统的训练,促使选手全面掌握和巩固各知识面,发挥自如。

3 强化训练――突破高原期

对于技能竞赛来说,只靠单纯的基础训练是远远不够的,熟能生巧之后往往进入熟能生厌的高原期,成绩难以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对于一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说,各方面的发展是单纯的,可以说是缺乏经验。在通过循序渐进的基础训练之后,对各项训练项目进行总结,选手们要进行经验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选手的自觉性固然重要,但作为教练,要有贴切可行的训练方法,让选手在有限的时间里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因此,我采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加以强化训练。

(1)以考代练,严格要求,加以点评,当场消化。不管是在实操加工或是理论方面,我们都以竞赛的模式,以考代练,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考件或考题,并当场加以点评。如果选手不能按时完成考件或考题,在通过点评之后还要重新继续完成,不断总结经验。记得有好几次的测试中,选手不能按时完成考件,在做短暂的休息后,重新按照要求进行考件的加工,一直到深夜2、3点钟。在理论测试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相当广泛,可谓是选手每天都是漫游在题海当中。作为教练,看在眼里又欣慰又担心。欣慰的是我们的选手能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度的自觉性;担心的是我们选手的身体是否能熬得住超载的考验。所以也一直陪伴选手的左右。在频繁的模拟考试中,大大地提高和巩固了选手的知识面,还可以锻炼选手的临场发挥心态,提高选手的耐力、适应能力。

(2)校外测试,提高适应力,提高心理素质。为了提高选手们在新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克服新环境下的心理障碍,更好地在赛场发挥自我,在此阶段,应该组织和安排选手到陌生环境下进行训练,一般情况下,选手在陌生环境里学习,开始时,选手们都存在着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和对陌生人的防备、害怕感,这对选手在考场上比赛是不利的。通过几次的校外模拟考试,更换不同的监考人员,让选手逐渐适应新的环境,积极地消除了选手们恐慌的心理障碍,使选手们在临场发挥上更有优势。

(3)专家点评,扩大视野,增强知识,突破高原期。选手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对教练的出题风格和特点都已习惯,产生一种熟能生厌的心理障碍。也就是说,选手们训练到一定的程度已到达顶峰,要突破这个顶峰,必须使用另外一种手段加以提高。总的出发点是为了选手在临场考试上更好地发挥,争取更好的成绩。所以,我们有必要邀请有关专家或经验丰富的师傅给予指导,并提供一些复杂零件图纸,给予选手扩大视野,提高认识,增强选手对复杂零件的工艺处理能力,突破选手对教练的一些依赖,使选手们的知识结构更为全面。

在冲刺阶段,作为教练应有前瞻性和高度的责任心,为达到我们的共同目标,都应时刻陪伴在选手的身边,对所涉及的重点、难点和容易出错的知识面作全面的总结和提醒,针对选手自身不足的地方进行指点和补充。另外,时刻关心着选手的精神状况、身体状况、生活条件――此时此刻,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是选手在竞技场上能否正常发挥的关键。所以,在临近的日子里,一切皆成定局,就让选手自由地发挥和总结…放松身体…养足精神…迎接挑战。特别是在竞赛的日子里,选手是绝对不能出任何的差错。比如,在饮食方面要保持食品的卫生安全;在作息方面要保持环境幽静,让选手有足够的睡眠,精神抖擞。这样才能让选手在竞技场上自然地发挥……。

4 探讨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4.1 技能竞赛对学生的影响

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技能竞赛,特别是省级和部级的技能竞赛,在全校范围内的动员和宣传,选手的选拔和训练,促进了学知识,练技能的良好氛围。我们选手在训练当中,学习时间之紧张,工作量之大,训练之艰苦,给予同学们树立了鲜明的对比,促进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如:在我们的训练场所,经常会有许多同学过来参观,看到选手们所加工的零件难度之大,操作之熟练,常常投来羡慕的眼光和感叹。当我们从竞技场上获奖归来的时候,在校园里,树立典型,掀起学习热潮。

4.2 技能竞赛对教师的影响

通过数控技能大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培养数控高技能人才,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在职业教育领域,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在教学业务上,在技术水准上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制造业和社会的要求。学校通过技能竞赛,给予我们年轻教师搭建了竞技的平台和提高的机会,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

收稿日期:2006―12―01

项目来源:安徽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035011);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07jyxm152)。

作者简介:孙佩石(1954―),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合肥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等。

一、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1.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运输和服务一线中,掌握专门知识和操作技能、解决工作实践中关键性操作技术和工艺难题的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大批稳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而现实已经向我们发出警告: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维修等领域和行业,现有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需求缺口巨大,已经成为制约这些行业发展的因素。①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大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技能人才,通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

2.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是对城乡需要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对在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承担培养大批技能人才的“摇篮”和重要阵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方向应该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培养既有大学层次的专业知识,又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②

二、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

1.紧扣高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与一定区域的市场、职业、行业、产业、技术等有更直接、更紧密的关联,具有更大的可变性、开放性、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含量为参数、以学科专业的交叉复合来综合研究专业的设置”的原则。在安徽省实施“861”行动计划的背景下,安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要面向加工制造、原材料、化工、能源、高新技术、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等行业对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背靠重点企业,按照专业技术领域或职业技能岗位的实际要求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进行招生,并紧跟行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开发、设计、实施新的教育培训方案。

2.努力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专业。高职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狠抓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科特色建设,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专业。一是要抓好传统学科的改造和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应该根据科技发展的趋势、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的实际,遵循学科形成发展的内在联系,按照基础理论――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之间的链条关系,对现有传统学科进行整合重组、改造提升,使其成为适应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专业;二是要抓好新兴学科的发展。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促进原有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也不断产生新兴学科。例如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新兴学科已经显示出未来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巨大潜力,应利用学科综合和交叉的优势,积极发展新兴学科。特色学科是高职教育办学特点和水平的集中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要以特色学科和新兴学科为龙头,组建学科群,保持学科发展的旺盛生命力,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专业。

三、构建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

1.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是“以能力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分析某种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各种具体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所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虽然大体上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微观世界,但它却又是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直接关系学生的发展。”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培养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能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实践”为主旨和特征建设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职业)能力与课程开发紧密相连,坚持以专业(职业)对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实际需求为标准进行教学和培训,使学生具有专业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技能操作水平高、职业素质良好等特点。

2.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建设高技能人才实践教学基地。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目前的薄弱环节。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多元化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高职课程配套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一部分,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到课程实训要求,模拟生产一线或就业岗位环境,把单个实验(训)室的建设,向综合性、创新型实践基地发展;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中,要依托重点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行业或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和实验室,把课程搬到企业中,建成能适应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活动,紧跟相关专业领域最新科技动态和技术发展,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

3.大力推进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中试行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积极开设“辅修专业”或“第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4.将专业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紧密衔接的双证制教学模式。1998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原则意见》中强调职业教育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适应,明确要求“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2004年教育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开展“全国百所院校推进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部级试点”,试点高职院校的主体专业经过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其毕业生参加理论和技能操作考试合格并取得学历证书,视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专业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紧密衔接,全面推进双证制,是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教学形式。要将职业资格的培训内容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要求与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覆盖职业标准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要以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标准为参照,以行业、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岗位技能为要求,构建新型课程体系;要以能力测试为中心,建立职业能力考核体系;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建立高质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营造有利于职业技能鉴定的良好环境。

四、建设“双师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点所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他们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能,既能够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操作,也可以根据技术意图和工程图组织生产,可以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要培养这样的高技能实用型的人才,就需要“双师型”教师。《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的概念:“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性教学,是工程师或技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有教师系列职称,又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电子商务师、技师或高级技师等。“双师型”教师不仅理论基础扎实,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④既要了解企业运作情况,又要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律。

2.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一支既具备普通高校教师素质又具备生产一线技术骨干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承担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单位既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师资源,对他们加强培养和培训,补充新的理论知识和加强实践锻炼,提高理论教学的应用性;也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事业或用人单位见习和挂职实践,提高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更要根据现代社会专业岗位和职业技能要求快速变化的特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生产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五、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校企联合

1.“定单式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高职教育要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定单式培养,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都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高职院校以企业定单为导向确定教育目标,实施教学计划,有利于做到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这‘三个协调’奠定了高职院校实现其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课堂教学和企业车间无缝对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零距离互动。同时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随时要求学校就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适应企业要求。“定单教育”真正实现了产学结合、校企结合,车间和课堂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2.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高校、企业和科研单位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获取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为主的生产、管理和科研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读结合、定岗实践,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提高学员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不能局限于企业作为学生的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参与实践教学;学校承担培训企业员工的任务这种简单的分工。真正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双向参与的基础上实现双方实质性融合,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紧密合作,共谋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在生产、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应用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合作,把学校办成生产力促进中心,真正达到企业、学校“双赢”的目的,培养出社会、市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注释:

①郭振纲.发展职业教育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工人日报,2005.11.9.

②刘春生,马振华.职业教育的“中国特色”问题.教育研究,2006,5(75).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4

关键词:技术型;高技能人才;激励性;科研机制

一、紧贴经济建设形势需求,不断创新技术型教学管理体系

众所周知,满足经济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是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技术学校有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传统优势,专业课程设置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紧贴社会主义市场实际需求,教育教学内容要体现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特点。创新思路办学,就要结合职业技术学校自身的传统优势学科,坚决摒弃类似于“黑板上纺纱”“教室里织布”“实验室里开车”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体系设置上,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把技术教育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牢固树立能力教育为本的办学理念,学校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都要体现质量考核标准要求,努力形成具有高中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组织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

(一)科学创新和调整教育教学计划。针对前期市场考察的实际,我们为突出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我们将实践与理论课同等对待,在教学课时计划安排中将专业理论课与行为实践课设置由1:0.、6调整为0、8:1,并将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列入技能考核范围,对技能考核不及格者及时淘汰出局,从教育计划设置上较好地确保了实践教学任务的落实。

(二)全面改革设置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如何培养实用技术型教学体系的标准,采取精简、整合、重组和增设等方式方法,科学布局和更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将知识加技能、以能力为主,需要为准的理念贯穿于新课程设计的始终。过去那种课程学科化,知识系统性和严密性的做法,得到了修正,运用现有理论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实现了大幅度提升。

(三)重新确立新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结合传统专业优势,我们围绕新的课程改革考试、考核的内容与方法,突出以岗位需求为考试、考核的基本内容,将知识素质及岗位任职能力的考核,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我们严格依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组织技能考核,适时增设具体岗位专业技能考核内容,考核前组织学生国产化实训基地进行强化训练,成绩合格者,发给国家统一认证的职业技能合格证。坚持考理论与考实践相结合,考笔试与考口试相结合,要求学生毕业时须考取毕业证和专业技能———增强岗位任职的竞争力。

二、紧贴企业具体岗位实际需求,强化技能实践性环节培训

与普通高中等学校教育相比,高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特别是与企业持续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源泉。为此,我们把切实加强技能和实践性环节培训,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来抓。贴近市场需求,我们强力推进产学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高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从课堂到课堂从黑板到黑板根本不能实现教学目标。随着经济社会多元化的深入发展,许多企业岗位的设置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的趋势,这就决定了高中职教育办学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与企业一起产学实训基地,可选聘企业专职技术骨干兼任实习辅导老师,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移入企业车间,培养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中职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产业优势,要全面探索校企合作,要主动搞好校企联手,熟悉高职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确保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使职业技术学校真正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桥梁、校企合作的纽带和技术成果转化的平台,才能领跑于高职人才就业市场的前列。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省内外许多先进企业密切合作,采取2+1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入学的第三年把学生送到经学校认真考察的企业实习,并初步确定这些企业就是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企业,学生按岗位实习,由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另外也有针对某个企业实点收的学生,根据企业需求,学校进行专业、课程调整,培养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收到良好效果。

三、建立健全激励性科研机制,大力提升师生技术创新能力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一、问题提出

2011年5月25日,搜狐网上出现《佛山年薪10万难觅高级技工 企业对技工需求加大》的新闻;随后在2011年8月29日,凤凰网刊登了《职场形势很严峻?看,高级技工就业很轻松!》;同年9月22日,人民网刊登了《广州:月薪五千难招技工 1.27个岗位只有1人求职》的新闻,等等。近几年常出现类似的报道,说明出现这种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突出原因是我国高职教育资源及相关培训机构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教职成〔2011〕9号文件《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高技能型人才内涵界定

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时期。现代科学知识、理论方法对人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直接,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高技能型人才”的新叫法。目前这种形态的人才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高级技工、高级蓝领、高技能人才、技师、高端技术工人、灰领、金蓝领等。2004年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任陈宇在上海职业培训国际论坛上的讲话中提到了高技能灰领的内涵,即这一层面的人才是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掌握了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很强动手能力,从事技能性工作的人群。2005年《人才发展报告》蓝皮书给出了高技能型人才的定义,并提到了高技能型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获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如,高级车工、高级模具钳工、汽车维修技师、火箭装配技师、加工中心操作技师、烹饪高级技师、高级美容师等。职业领域涉及商业、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第三至第六大类)。

概括起来,高技能型人才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具备高超的生产技艺与技术诀窍;掌握高端操作技能;脑力劳动的比重逐渐增大;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顺利实现从技能操作岗位向一线生产管理岗位的转换。

三、国内外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目前中国劳动力结构呈现出一种“中间小,两头大”的态势,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国内大学扩大招生及许多青年去国外大学深造,为我国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工程师及企业高层管理者;普通操作工是只掌握某门技术而没有或掌握很少理论知识的人,由于我国人口多,这部分人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介于工程师和普通操作工之间的人才即高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因而近几年报纸上、电视上经常出现在企业出价月薪6000元、8000元,甚至年薪10万、20万都招聘不到一个技师或高级技师的新闻。这是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欧美国家及韩国、日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都出现过高技能型人才匮乏的现象。

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较早,因而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等。

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是通过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方式,学生在校学习三年的理论基础知识,然后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实践,这样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企业相应岗位上的一些技能,能够做到毕业后即可顶岗工作。加拿大的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按企业岗位需要,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来指导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学校再依据这个目标制定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主要是企业在高校办学、科研、人事流动上给予一定的资助,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要按照企业要求深入培养学生的某项专门技术,让学生除了具备学校应该具备的能力外,还具备专项技术。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培养模式的学习与借鉴,在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尝试采用工学交替、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专职委员指导课程开设、增加专业实践课程、开设课程设计等等方式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但总体来看,这些教学方式的改革还没有取得满意效果,我国高职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

四、高职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1年7月6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同时,全国将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000个左右技能大师工作室。

据统计,到2009年底,我国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据预测,2015年和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近1900万人和32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尽管这几年我国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了不少技能型人才,但与社会需要还存在很大差异,高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转贴于

1.采用“1.5+1+0.5”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通过一年半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有了初步了解,然后进行为期一年的工厂实习,根据历届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分布,让学生进入实际车间进行技能训练,最后再回到课堂学习更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这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个从理论认识到感知认识再到更深层的理论认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的技能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最后的半年理论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某一技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为学生将来的毕业就业打下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基础。

2.教学体系设计

目前,我国不少地方常出现“用工荒”的局面,与这一现象相矛盾的是不少学生感慨“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这一矛盾的关键是目前培养的学生与地方需求不相符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高职教育应该与地方市场紧密结合,以地方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一套适合地方企业需求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合地方企业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聘请地方企业的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至少指导一次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某些技能岗位的分解,及时形成符合市场要求的课程体系。为了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将相关职业技能证的考核纳入教学计划中,作为考核该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条件之一,同时加大专业技能实验实训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训,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

3.优化师资结构

为保证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双师型”师资队伍中,对教师的要求不再停留在持有教师资格证与其他系列资格证上,而是要求教师对当今企业所需职业技能的掌握与更新。教师除了具备教学能力,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技能实践能力,掌握市场最新动态。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存在的实际问题是教师很难进入企业一线进行锻炼,加上高职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无力深入钻研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几乎完全按书本讲解,缺少企业产品实例教学,导致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要求脱节,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经常有学生和家长对高职教育产生“学完后能干什么”的质疑。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师资结构。

4.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由各省、市、自治区以及教育部门投资办学。而各级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财力有限,在高职教育投资上仅能维持教职工的基本工资和日常办公费用,其他各项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均由各院校自筹资金解决。这使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由于招生难、生源不足,办学经费来源局限等原因,而无力更新和购置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6

(1)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三方权利。三方合作的效益非常明显:学校获得了额外的经济资助,减少了实训场地设备的投入,拓宽了生源渠道,减轻了就业压力;企业减少了员工的培训支出,稳定了员工来源,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和生产效率;政府不仅解决了当地部分农民工与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还搭建了教育与生产的沟通平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2)建立组织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区校企三方建立联合委员会,高新区管委会牵头,校长负责,合作的园区企业指导,将合作事宜具体到位,责任到人。(3)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指导作用。学校建立了四个专业的专家建设委员会:机械加工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筑工程专业建设委员会、电子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商贸音乐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在相关领域内造诣较深的权威专家,能够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4)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为了提高专业的竞争能力,学校必须加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建设工作,加大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改革学科带头人的进修途径,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模式。

二、实践研究的主要成效与成果

1.形成了高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

“六个机制”(1)宏观决策机制的形成。区校企三方选取代表,召开联席会议,会议代表根据自身利益提出合理方案,并制订实施计划和步骤。如长沙市产学研校企联盟于2013年底在高新区宣布成立。(2)经费投入机制的形成。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新的三方合作模式拓宽了资金来源,较大程度上解决了资金受限制的问题。(3)质量监控机制的形成。质量监控机制以持续保证并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为目的,以监控为重点,对质量形成过程给予全面关注。建立学校、企业、社会等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以“学生质量满意度调查”“考试结果反馈制度”“企业满意度调查”为主,在管理上以“合同制”为主,注重整个监控过程中的技术平台支持建设,使学校和企业对教育质量的监控透明化。(4)课程更新机制的形成。以职业技术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实用、实践、实训、实效”的原则,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能力要素体系,再根据这一能力体系确定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5)质量预警机制的形成。质量预警的目的主要是做到前馈控制,把质量问题解决在形成过程之前,制订合理的测量标准和具体指标,定期实行人才培养目标的测度与评价。(6)合作培训机制的形成。依据“用人单位下订单、职业学校出菜单、三方合作来买单”的原则,完善由高新区管委会主导、学校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三方合作培训机制。

2.制定出台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

长沙高新区管委会为学校与企业搭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2012年《长沙高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资助奖励试行办法》(长高新管发〔2012〕68号);2013年《关于对长沙高新区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居民学生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通知》(长高新管发〔2013〕108号)。

3.创建了高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产学研校企合作联盟

近几年,长沙高新区政府积极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2013年12月,在长沙高新区政府的主持下,创建了长沙市产学研校企联盟。产学研校企合作联盟的成立,解决了高校、职校人才培养的导向问题,解决了企业用工的质量问题,解决了高校、职校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的问题以及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问题。

4.促进了“区校企”三方合作的深入发展

(1)促进了合作企业的不断增加。在长沙高新区管委会的引线搭桥下,我校在校企合作上更加深入,现在已经与100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2)促使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更加贴近市场。例如,威胜电子、科瑞特电子等单位向我校提供实习、实训设备设施;华泰重工、威胜电子、、金岭机床等单位为我校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机会、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并参与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3)促进了校企双方资源共享。我校为高新企业在职员工技能培训提供服务的同时,高新企业为我校毕业生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和就业机会,实现了“双赢”。

5.深化了三方合作培训的广泛开展

(1)深化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我校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教师带上教学设备,深入各个镇(街)、村(社区)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举办计算机、物业管理、焊接技术等项目的技能培训。我校在高新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已经建设成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湖南省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定点培训机构”“长沙市再就业培训基地”等。(2)深化了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在高新区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帮助下,我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被征地农民求职服务、促进他们转移就业、以企业职工技能提升为重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此外,我校通过与企业的共同努力,获批“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成立了“长沙市技能大师工作室”。

6.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7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企业的发展,人才起到了决定性、关键性作用。拥有懂经营、善管理的管理人才队伍和能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企业长足发展的核心,培养、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技能水平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足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于2006年4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强调了进一步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油田企业相继出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及相关政策,但由于历史成才观念的影响,企业仍然存在“重管理技术,轻技能劳动”和“技能人才不是优秀人才”的观念,对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制度上、机制上、观念上、人才成长氛围上,体现不出高技能人才与管理和技术型人才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也没有真正消除与管理、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差距。另外大部分高技能工人受人才使用观念的影响,普遍认为即使成为具有较高技艺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仍然是摆脱不了下苦力的命运,仍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仍然拉近不了与管理、技术人才的距离,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所以缺乏了积极进取和上进的动力,极大地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进一步成长。

2、高技能人才培养组织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企业内部一般都有管理干部的组织部门,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部门,但唯独没有一个真正管理高技能人才或业务指导的部门。虽然有人力资源部门对高技能人才进行着兼管,但它的职能主要是管理企业所有人力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对高技能人才进行指导和管理。一方面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大都是管理型或技术型人员,而没有一个真正从技能工人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在高技能人才的业务管理上缺乏指导作用。高技能人才都扎根在基层,在基层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上级部门没有他们的业务指导组织,工作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创新创效、先进的操作方法都无法交流或得到指导,从而大大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进一步成长,也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另一方面组织机制不健全,高技能人才就像散落在企业最底层的玉,没有得到开采和开发,知识得不到共享、成果得不到推广,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就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也使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展现,对技能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3、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

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决策者的重视程度,各级领导对高技能人才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的认识程度不一,缺乏系统思考和长远规划,习惯从生产现实需要出发,对高技能人才开展常规性、应急性的培训较多,没有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引导高技能人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意识。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的相对滞后,必然导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长远,培养视野比较狭窄、培养内容不够全面、培养效能发挥不够,从而难以实现高技能人才与企业发展协调共进、和谐共赢的局面。

二、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1、加强宣传,尊重人才,崇尚技能,激励高技能人才成长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全球性的能源紧张、资源紧缺和环境危机等一系列挑战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在改进工艺和技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下大功夫。更好、更快地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并使高技能人才在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生产中最大化地发挥作用,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2、健全组织体系,加强业务指导,促进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

一是设立高技能人才的组织管理部门,真正肩负起高技能人才管理、引导与培养,形成与管理、技术人才队伍组织管理的同等地位,才能真正体现、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促进高技能人才政治地位的提高,增强高技能人才的集体荣誉感,消除技能工人低人一等的消极心理,激发他们进一步成才的热情;二是建立“一条主线两条路”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促进高技能人才作用的发挥。“一条主线”就是以强化高技能人才管理与培养,促进高技能人才作用发挥为主线。“一条路”就是以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与引导,在管理制度、培养方式方法、激励机制上发挥作用,加快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成长、成才的步伐;“另一条路”就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协会,强化业务指导与培训,促进高技能人才理论与技能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在解决关键性生产难题、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与转化、小改小革、创新创效等方面发挥潜能,加快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成长,使他们逐步由技能人才向技术型人才转变,成为复合型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转变培养理念,超前谋划,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企业支持,企业的持续有效发展更离不开高技能人才,把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全面成长与推动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要转变培养理念,特别是各级领导者要提高认识,超前谋划,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到与企业能否长足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

总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具体行动,也是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只要在人才培养观念、理念上进一步转变;在制度上、激励机制上、组织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培养计划、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一定会迎来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春天,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一定会取得决定性地突破。

参考文献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8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装备制造业;对策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RSHZ-2013-03014)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2日

当前,发达国家提出的“再工业化”、“低碳经济”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装备制造业中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将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和科技竞争的焦点。但是,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遇到了人才缺乏的瓶颈,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存在诸多问题:高技能人才总量严重短缺;高技能工人比例较低,队伍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工人的技能等级偏低,技术素质亟待提高;高技能人才流动性比例逐年上升,尤其国企的高技术人才流失较严重等。基于此,必须加快对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一、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含义

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到现在为止,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指的是掌握从事复杂职业劳动的技能,具有职业技术特长的劳动者。我国的高技能人才是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经职业技能鉴定合格,取得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但是,有部分劳动者虽然没有得到相应证书,但仍然具有高超的技能,我们也可以界定为高技能人才。本文所定义的高技能人才指的是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掌握了现代高水平的应用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具有创造性能力和独立解决关键性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高超的生产技艺和技巧,在生产中,担负着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任务;二是具有出众的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掌握了许多精密技术,从事复杂的劳动,在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三是稀缺性,也就是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较少,属于稀缺性人才。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从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来看,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的现状,也就是现在装备制造业的初级技工人数多,高级技工人数少;传统型技工人数多,现代型技工人数少;单一技工人数多,复合型技工人数少;短期速成的人数多,系统培养的人数少。具体表现为:

1、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年龄偏高。通过对我国8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调查统计,高级技师50岁以上的占企业人才总数的55%以上,而30岁以下的高级技师仅占4.3%。青年在高技能人才中所占比例较低,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老一代高技能人才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缺少的高技能人才更将是后继无人。

2、装备制造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缺乏。装备制造业技术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是人才结构却不合理,其中初级技工比例高达60%,而高级技师仅占4.8%。高技能人才比例明显偏低,明显低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远不能满足推动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求。

3、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慢、晋升难。目前,高技能人才成长缺乏系统化、规模化和制度化的科学培养体系,由于受到比例、年龄、资历限制,许多优秀技术工人即使达到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也难以得到及时晋升,这极大地挫伤了青年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短缺成因分析。造成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层面和社会根源层面,又有经济层面和制度层面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传统文化及社会风气的影响。我国自古就是文凭至上的学历主义社会,就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长期受“劳心者是人才,劳力者非人才,重仕途轻工匠”的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不愿意当技术工人,都愿意做管理工作。此外,受传统历史的影响,技术工人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地位低下,不被重视,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及同等职级的其他人员。而且,近几十年来,高级技能人才在社会人才评价体系中不被列入“人才”之列,导致不少企业片面追求高学历,扭曲了用人标准,很少关注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

2、职业院校缺乏办学活力。由于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投入不足,相当数量的职业学校因生存压力不得已追求办学规模,教学上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设置不实用,教材陈旧,学制过长,授课形式教条死板,学生技能训练和生产实习无法保证,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教学管理不当,效率低下、关门办学、靠上级拨款等现象普遍存在。

3、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基地不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级技能人才主要靠各企业和部门在生产、工作第一线,采取以师带徒或集中培训等形式培养出来的。现在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级职业技术院校,这些院校成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缓慢,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当前,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处于严重短缺、素质不高、年龄偏大的状况,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培养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

(一)更新观念,树立高技能人才是“人才”的新观念。要打破原有的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观念,树立人才多元论的理念。我们要确立高级技能人才也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也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思想,使人们意识到高级技能人才与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同等重要,把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落实政策措施,加大开发力度。

(二)围绕装备制造业核心使命和发展方向,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的是科技进步,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培养既要有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的难题,集知识和技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三)推行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实行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融为一体、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依托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和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覆盖中心城市和重点产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网络。

主要参考文献:

[1],康健.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讨[J].前沿,2012.11.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9

关键词:高校管理;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种教育机构、教育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人们对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并且多数人产生了终身学习的意识,为我国教育事业开创了一个非常光明的前景。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如何培养时代和国家最需要的人才,是其中关键所在。

一、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无疑是科技的较量,也是人才的较量,由此可见,人才对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培育出符合当代需求的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有素质的人才是时代交给当代高校的重任。技能型人才作为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基层砥柱,主要分为技术技能、复合技能和知识技能三种人才。重视这三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也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能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国家扩充人才资源库。具体地说,技能人才凭借自身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够在生产、服务等行业的关键环节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高校实施教育管理的同时,加大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是符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要求的直接体现。因此,各大高校必须做好教育思维定位工作,以国家需要的教育为核心,针对目前存在的技能型人才缺失现象,抓住这个时代教育的机遇。但要注意的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还应严抓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端正的职业作风,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的联合教学,以发挥高校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切实解决国家和市场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二、现代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常见问题

(一)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缺乏合理性。就现状而言,国内部分高校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方面,“学术风”教学风格仍然是主导,“应用学”教学风格仍属于少数。其次,在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上,多数高校仍片面遵从“自我教学”的经验而定,并没有客观地参考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使得专业课程教学存在滞后性,教学教条化问题也相对明显。此外,还有部分高校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活动简单地理解为理论教学,而一味套用基础教材教学,忽略了培养目标的实际性和适应性;另有部分地区高校由于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仍选用老旧教材,导致教学实效性差;或是仍沿用刻板“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严重缺少与企业现行生产线接轨,等等。上述问题的叠加,造成了这些高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上,不合理、做无用功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培养经费与设施建设投入度不足。基于前述可知,在对待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上,仍有部分高校缺乏应有重视,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偏向于实际操作教学,这就需要高校进行相关教育的设施匹配,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操作环境,其中的一些设备属于现代型生产设备,引入资金较多,而办学资金的不足导致这一目标终难实现。其中部分高校采取了“扩大招生”的方式来实现正常运营,这就出现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不符的现状。除此之外,不仅一般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大量教学投入,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高端设备、优秀师资以及教学资源的投入,这对高校软、硬件实力是一项艰巨的考验。

(三)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配套制度。现实中,部分高校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配套制度上存在明显偏差,不仅教育架构的优化程度不够,且深层问题较多,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也伴随一定程度的随意性,由此体现出部分高校在课程教学、考核、实操和运行上,对相关教学教师的选择缺乏明确标准。与此同时,因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特殊性,高校与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的沟通也存在一定问题,使得学生在结业实习中的顶岗、待遇等基本权益保障方面缺乏具体细化的指引。此外,企业对人才的引入问题、聘用准入问题,以及高校之间的跨校交流和政策倾斜上,也都缺少相关制度支持,亟待进一步完善。

(四)校企之间尚未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教学实践证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多是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有着明确的针对性。由此。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之间密切合作,以保证培养的人才能够教有所用。但是在实际中,很多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问题较多,具体地说,即“重心失衡”,高校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活动很是热衷,但企业却不冷不热,甚至无动于衷,不愿合作。虽然国家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出台了大量有利政策,但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院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仍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从企业角度看,企业的“冷淡”多是出于自身经营利益考虑,因为高校能够提供给企业的只有人才培养和技术设备,但无法使企业在短期内实现利益变现,尽管这些都是企业的长远财富。所以,在高校与企业之间亟须建立一套完善、具体、可行的校企合作机制体系,为双方的良性合作提供保障,以落实合作的可持续性,发挥技能型人才的真正作用。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10

摘要:当前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技能水平不高;高技能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操,课程设计以理论为主;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缺口较大;盲目招生现象突出。而大学生轻实践重理论的现状也导致大学生就业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因此,本文首次将高职院校中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引入到高校培养中来,结合高校学科学习与高技能人才现状,合理地提出高校高技能的人才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1 概述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着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兴业战略,并规划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队伍。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加大了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力度,在全社会全面推进就业准入制度和持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制度等的推动下,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全国各个地区,各类单位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有的差距还很大,特别是与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我国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不断增长,而现有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实际需要的缺口很大。这就使一些技能型岗位上已经出现高素质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另外,我国技能人才的文化层次偏低,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微乎其微,现有技能人才的年龄普遍偏大,知识结构比较陈旧,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大企业中。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已经严重阻滞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所以开发高校中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当今热点。

2 河北省高技能人才现状

目前,河北省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大学本科、高职和中职的毕业生,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技术经验,同时由于学校课程设计的不合理,使得这些毕业生难以满足某些企业对技术性人才的要求。另一个是企业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以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急需。这些人员一般具备企业所需要的一些技能和经验,但是由于知识面比较窄,尤其是没有理论知识,所有只是运用表面的经验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无法从根源了解一个技能的源头或者支撑理论。截至2013 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为430 万人,高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115 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6.7%(其中技师、高级技师29 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6.7%),中级工约为141 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2.79%,初级工和无等级工约为174 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40.47%。在2012 年底与江苏、广东等发达省份对比,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总量已达203 万人、广东省也近220 万人,而同期河北省高技能人才为106 万人,分别比河北省高出97 万人和114 万人。而且,从一些企业了解到,目前河北省高技能人才的来源主要以中等学历为主,这当中主要原因就是一直以来河北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在中等教育为基础经过一定的现场锻炼提高完成的。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制度的改革,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层次也将提高。目前,一些技能型人才缺乏科学的培养体系,近几年虽然有些高技能院校培养了部分高技能人才,但是由于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我省虽然近几年在“人才强省”的战略下,政府出台了一些政策方针促进了我省的人才发展,但是总的来说高技能人才发展缓慢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3 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使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那些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水平初始阶段的地方,那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人才匮乏的地区,更应抓住这一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用高技术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接续产业,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要达此目的,就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这是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新型产业的最坚实的基础。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化,才能更好的实现工业产业化。没有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高技能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培养的是学历型人才,很多用人单位抱怨找来的多半是“半成品”。而社会需要的是高技能人才,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具备基本的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胜任岗位要求的基本素质。但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高技能人才的供求存在严重缺口。社会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才,最紧缺的也是人才。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才和知识的摇篮,不管是知识结构还是知识体系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在高校高技能体系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高校毕业出来的学生要想有更好的就业机会,高校培养的人才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就要面向市场,以需求为基础进行科学预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所以,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是可行的。

4 基于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4.1 构建知识、技能双向资格的人才培养方案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技能培训和知识教育各有侧重,存在单方面的倾斜,难以达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因此,在这两种教育体系下找寻一种有效的联系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起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贯通的培养方案,融合两者的优势,促进知识技能的双向融合,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才能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4.2 调整理论知识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高校中开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育的独特性,从传统高校的教育模式开辟出一条适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道路,即产学结合的路子,改变以往的那种重理论轻专业技能的教育模式,拓宽教育渠道,充分利用学校中现有的资源,大力推广知识+ 技能的课程设置,利用学校实训基地、企业战场以及社会资源,培养实践能力。同时,推广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学生某一行业技术能力,采用整合的能力观念以岗位需求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培养出应用型、实践性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4.3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共同参与这个环节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实现深度融合。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学生教育中,提升专业培养方案的实用性,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建立定向人才培养机制,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适合企业岗位的专业人才,把企业一线先进的技术工艺、管理经验、企业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一线优秀技术骨干到学校中进行授课;第二,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搭建科研平台,将学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技术工艺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降低科研资源的浪费。学校可以借鉴企业的市场优势,提高科学研究的目标性和针对性,并通过企业将科研成果进行市场化推广。

4.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知识+ 技能型”的全面教师优秀的教师,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因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锻炼提升,与教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要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入手。定期对教师开展技能培训,让教师到企业中观摩学习,并将先进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5 结束语

由此可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技能人才的供需是否平衡占主导地位。河北省的高技能人才相比较发达省份相差甚远,已经严重阻碍了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是人才,最紧缺的也是人才。在高技能人才需求量日益增长的社会环境下,河北省高技能人才需求数量和实际数量的缺口很大。高技能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在河北省构建高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很有必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旨在学生于院校阶段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是在此社会环境下,高技能人才供求决定经济的发展,培养该技能人才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崔京建.聚焦高技能人才短缺[J].山东劳动保障,2005.

[2]邵传芳.面向市场经济的产学研合作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9.

[3]盛国荣.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问题与对策[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熊猷亮.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现状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基金项目: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11

一、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模式构建

1.建立现代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制度。企业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要建立职工培训制度,强化自主培训功能,依法履行职工培训义务。采取措施鼓励职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钻研岗位技能,参与技术革新和攻关项目,不断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运用新技术创造新财富的能力,促进岗位成才。按国家规定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并足额用于职工培训。职工经单位同意参加脱产或半脱产培训,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参加培训人员的薪酬制度和激励办法,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对参加当地紧缺职业(工种)高级技能以上培训,获得相应职业资格且被企业聘用的人员,可给予一定的培训和鉴定补贴。支持企业通过出国培训(研修)和引进国外先进培训资源等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规定比例安排资金用于职工技术培训。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以及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来培养高技能人才,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新产业工人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

2.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大中型企业要办好自有的教育培训机构,面向本企业职工开展技能培训。推动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培训中心、社会培训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本企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在政府的支持下,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部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有条件的城市,根据本地区支柱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

3.积极建立高技能人才企校合作培养制度。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培养高技能人才。发挥企业和院校各自的培养优势,大力拓展高技能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对部分专业可尝试把企业车间建在学校,把学校实验室建在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企校合作共同塑造形成一支具备“双师素质”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师队伍,既懂教学又能实践,既掌握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又有精湛技能,既是教师又是师傅;既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技师、会计师、农艺师等。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已经成为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保证。

4.搭建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积极开展职工技能竞赛和各类评比活动,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是“人才强企”的重要工作。职业技能竞赛是检验高技能人才水平的高层次职业技能鉴定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群众性技术比武活动,营造比学技术、争当能手的良好氛围。在各类竞赛中名列前茅的选手,按有关规定授予技术能手称号、直接晋升职业资格等级或破格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考评。通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为高技能人才成长开辟“绿色通道”。通过社会化考评方法,试行技师特殊认证办法,方便能工巧匠取得职业资格,给部分特殊、稀有工种技能人才开辟一个脱颖而出并获得企业社会认可的通道。

5.推行导师带徒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梯次协调发展机制。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是带动高技能人才梯次协调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积极发挥技师、高级技师在传授技艺方面的重要作用,挖掘和整理高技能人才的绝招绝技,使其发扬光大。鼓励员工签订师徒协议书。在导师带徒活动中,按照品德优良、技艺高超等标准确定导师资格,按照作风优良、有一定知识技能等标准确定徒弟资格,经双方自愿结对,互相签订协议,量化效果指标,明确规定双方权利义务,相互评定成效,对最终达到目标的师徒由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荣誉。

二、建立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技能人才教学模式

1.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优化教学培训计划。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想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良业绩,成为高技能专业人才,必须提高职业能力。教学培训计划是对教学培训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安排,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专业岗位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结构,确定该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各种专项能力,在此基础上,按照具体的能力目标,整合实现能力目标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再将能力要素逐一分解与分析,制定出相应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培训计划既要围绕专业人才规格的基本素质和综合专业能力的要求,从总体上对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素质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和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做出规定,又要具体针对该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各种专项能力进行科学的课程构建。

2.以提高实践操作技能为核心更新教学培训内容。必须从职业分析入手,在科学确定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以提高学员实践操作技能为核心,精选教学内容,构建课程结构,形成有本专业和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起点,它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的蓝图,也是本专业学生培养的基本依据。同时要组织编写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系统性的配套专业教材。对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培训而言,内容既要加深学员对操作技能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着眼于企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使用,还要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因此,要充分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操作技能,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的做法,将实践教学贯穿始终,让学员在生产第一线了解第一手信息、掌握第一手材料,提高实践操作的本领,这样才有助于其职业技能的养成。

三、创新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考评和激励机制

1.科学确立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评价标尺。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提出本行业内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指导本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工作;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趋势,加大新职业、新岗位、新标准和新教材的开发力度,夯实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工作的基础;切合实际,逐步探索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以职工能力业绩为基准的高技能人才的标准和评价办法,制定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政策;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严格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考核和评价等环节,真正培养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健全企业技能人才考评机制。根据“逐步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要求,按照“统一标准、现场考核、强化督导”的原则,扩大考评范围、改革考评方法,创新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按照“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的精神,依照国家职业标准,针对不同对象,确定企业评定技师的申报条件。对有突出贡献和特殊技能的人员,可适当放宽申报条件;按照“建立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的要求,坚持结合生产实际和工作业绩,允许企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统一要求和工作规范,结合生产特点和岗位要求对国家题库确定的考核内容及分值进行适当的调整,允许企业工人根据自身实际自选答辩内容和形式;全面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企业为主体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鉴定所(站),组织开发企业急需的数控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新职业(工种)的鉴定,等等。

3.搭建立体型的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高技能人才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高技能人才评价的方式方法,也应随之多样化和立体化。鼓励并支持企业搭建一个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为主,技能竞赛、绝技绝活、先进操作方法评比、命名表彰、以师带徒等多种形式相互沟通的、立体型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并以此建立相应的工资津贴奖励、荣誉激励制度,使薪酬、福利、培训等方面向关键技术岗位的高技能人才倾斜,鼓励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和期权激励,形成和完善“培训、鉴定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

高技能人才培养范文12

[论文摘要]广东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正面临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瓶颈”。要突破这个“瓶颈”,就应以人才集聚优化提升产业,以人才优势催生创新优势,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强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于推动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广东是一个经济大省,在过去的五年中,国民经济发展平稳快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一是经济总量大。全省生产总值已由2002年的1350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30606亿元,占全国比重的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后又超过中国台湾地区。二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200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1.87万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是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为39∶61,电子信息、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746亿元。这标志着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正步入以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为新驱动力的集约型发展轨道,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完成经济转型的新时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必然带来就业方式的转变,高技术含量就业岗位的增加要求社会提供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委省政府已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使技能人才总量比2005年增加了178万,其中高技能人才比2005年增加了29.05万。尽管如此,由于技能人才总量的增幅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协调,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总量虽然增加了,但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例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未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广东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技能人才总量657万人,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1933.5万人(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3.98%,其中高技能人才98.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①②。2007年,广东生产总值30673.71亿元,年均增幅14.5%;技能人才总量835.62万(截至2007年上半年)③,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2145.4万人④⑤(含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注:在2005年的1933.5万人基础上,加上2006年和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和100万)的38.9%,比2005年上升了4.92%;高技能人才总量截至2007年上半年,达到127.6万,占技能人才总数的15.27%,比2005年的15%上升了0.27%。根据《广东省“十一五”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目标,以技能人才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的4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20%来测算,广东目前需要技能人才901万,缺口65.38万;需要高技能人才180.2万,缺口52.6万,占技能人才缺口总量的80%。从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广东省2007年第一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本季度,具有技能等级的求职者数量为54.08万,分别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增长了78.94%和29.39%,但各技术等级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尤其是高级技师严重短缺。企业对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和初级工的需求与市场中求职人员之比分别是3.79、1.91、1.65、2.18、1.83”,均远远高出劳动力总量1.31的求人倍率⑥。

从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广东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市场供应明显不足,与广东经济发展极不适应,如不能尽快改善,将成为制约广东经济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

二、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路径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来源于三大渠道:一是各类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培养的高级工;二是各类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三是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训练中心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和主要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所培养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获取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这与广东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笔者认为,要加快广东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高技能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其精湛的生产劳动技艺,能从事技术含量大、劳动复杂度高的工作。因此,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无法实现的,它必须紧密结合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技能要求,在实际岗位中进行现场传授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并在反复的训练过程中,运用和验证学习的理论知识,积累经验,掌握技巧,逐渐提升,从“生手”向“熟手”转化,这需要通过师傅带徒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实现。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基于技能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提出的,以“能力本位”理念为依据,它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动态性与技能提升的渐进性,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所以,高职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并遵循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将工学结合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2.完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机制,以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催生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拥有一支职业培训师式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但非常遗憾,这是所有高职院校最薄弱的环节。要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创造条件并形成制度,让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践,这要求生师比有一定的机动性。二是要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三是要鼓励教师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把企业的“能工巧匠”请进校园,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五是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各高职院校的评估、项目申报,对教师的职称申报有刚性要求。

3.建立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提供“生手”向“熟手”转化的通途。校企融合是工学结合最有效的途径。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技能,高职院校应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上下工夫,切实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能力本位转变,狠抓实践教学,加强校企融合式实训基地建设,为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物质保证。校内可建仿真模拟式实训室,营造仿真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平台。除校内建设具有与专业相匹配的实验室外,更多的是要把视觉触及到校外,主动联系企业行业,稳定、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弥补校内实训资源的不足。培养高技能人才应建立校企融合式的实训基地,即学校与企业实行人财物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实现生产与实训一体化。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要找到合作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双赢”。

4.以项目导向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和难点,项目导向作为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方式,起到了带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引领作用。项目导向是指课堂教学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堂的教学活动。项目导向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整合课程结构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立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以课程为核心、以技能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项目导向注重现实情境的创设,把现实生产生活中明显的或隐含的要素应用到情境创设中来,一方面体现不同学科的特有功能,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和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5.尽快出台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为孵化高技能人才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1)制定对企业行业有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可借鉴国外的经验。(2)制定对企业行业有驱动力的政策导向。一是工学结合成本补偿。对承担工学结合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或按企业接纳学生的实际人数拨款的办法,补偿企业因工学结合所付出的成本差。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对有资格参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包括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立项优先等;对合作办学成绩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3)制定对企业可驾驭的运行机制。工学结合的实际运作是一种“双元”式。它涉及两个载体,要同时发挥两个载体的作用。一方面要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同时,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企业产品推广、企业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是联动和互动的。所以,要制定一种校企双方认可、互惠双赢、企业可驾驭的运作机制,以利于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全程参与。

6.加大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投入力度,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工学需要。“十一五”期间,广东省财政每年安排2个亿,建设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和中职教育实训基地。笔者认为,广东目前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还不够。建议:一是除省财政投入外,各地财政也应加大对本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二是挖掘民间资金,调动企业行业积极性,鼓励、扶持他们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政府、为教育排忧解难。三是组织高职院校集体攻关,申报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资助的实训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