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区养老服务内容

社区养老服务内容

时间:2024-04-26 11:22:25

社区养老服务内容

第1篇

[关键词]智慧;养老服务;需求调查;北京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8.152

[中图分类号]D63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8-0-01

1 调查基本情况

东城区共有17个街道、182个社区、10个养老机构,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及座谈交流的形式在两个街道、27个社区进行。其中,和平里街道为全区最大的街道,包括20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近2.4万人,服务提供商39家;体育馆路街道包括10个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1万人,服务提供商28家。在民政局和街道办领导的帮助下,笔者上门走访了上述两个街道的27个社区、174户老人,完成了调查问卷。问卷涉及被访者的基本信息、养老方式及养老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2 调研分析

2.1 智慧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老人收入水平的限制,现在的养老方式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收入较高且稳定的老人更容易接受机构养老。此外,目前社区中养老服务不够完善,基础设施不够健全,需要大力提升和完善养老服务内容。

通过与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街道办领导及工作人员的座谈交流,了解各部门在养老工作中的实际需求。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提出关于养老服务提供商监督管理的需求,包括服务商的资质审批及接入管理、服务商的退出管理、退出之后如何告知老人、服务价格、服务优惠点、服务商的评估与考核、如何对其服务进行反馈、如何获悉服务是否提供、如何进行回访、服务满意度调查以及服务商如何进行对接等方面;同时,他希望该平台能够对全区服务商每月、每季度、每年的总体基础数据进行汇总统计。

东城区和平里街道民政科科长介绍了目前养老工作方面的情况。和平里街道养老服务以志愿者队伍和老年协会为主,典型代表为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爱心大姐服务队、银发互助服务队等;同时,街道为老年人提供了181菜篮子生活服务平台、一刻钟生活服务圈等服务。科长指出,目前养老服务比较分散,线上线下未能有效结合,希望能通过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解决这些问题。

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民政科李科长指出,要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包括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以及老年餐桌等,并逐渐将其信息化、智能化。此外,在软件方面,由于缺乏手段和技术支撑,管理和服务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比如养老服务商的管理、养老卡和养老券的发放等,要逐步完成民政、公安、卫生及殡葬等多部门的数据对接,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2.2 智慧养老问题

结合调研情况,总结和平里及体育馆路街道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

2.2.1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尤其是最需要服务的失能老人得不到服务保障。两个街道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虽然公开的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多,但实际上真正提供给老年人的往往比较单一,如181送菜,菜品有限,且无法实现送货上门;小帮手便民服务主要提供缴费等服务,无法为残障老人提供上门服务,也就是说目前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与老人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错位,如何为最需要服务的失能老人提供服务是重中之重。

2.2.2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规模亟需扩大,缺乏规范化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基本上是外来女工,志愿者很少。大部分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只能从事一般的家政服务和简单的照顾工作,降低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例如和平里社区的某位老人,雇佣的保姆月薪为3 500元,保姆过年回家,老两口即进入无人照料的状态,如何有效整合连锁型服务机构或针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需要各方及时介入,缓解当前情况。

3 智慧养老建设意见

3.1 智慧养老建设要点

第一,响应政府政策,符合养老服务标准。东城区智慧养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要符合国家居家养老服务的要求与技术标准,建立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满足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第二,规范管理,完善养老服务。可灵活地对平台的各种交易主体、参与主体以及他们的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标准化的市场秩序,增加服务的专业性和区隔性,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2篇

关键词:社区养老 家庭结构 福利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年龄结构的变化,使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社会已经离我们不远了。这就导致了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重困难,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大量老年人口对养老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必须认清楚我国社会养老目前的现状,并大胆创新新的养老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模式必须做出的改变,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也符合养老模式转型的规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区养老服务,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社区养老服务概述

本质上“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是由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支撑,为社区里生活的老年人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社区养老模式是功能弱化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理想的机构养老模式之间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既为老人提供了相应的照顾,又充分利用了老人家庭的资源,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基层组织单位区、街道、居委会具体组织实施的社区养老服务计划,服务目标对象以社区老年居民为主,为其提供能够满足基本养老需求的社区服务。该种社区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福利性与服务性并存

社区养老主要目的是向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它是非营利机构组织。通常情况下是组织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无偿或低偿向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以最小的成本运营,有很强的公益性。

1.2 组织形式灵活,社会参与广泛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不是正式的政府社会保障机构,其组织形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调整结构,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社区福利,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经济情况、家庭结构及其身体素质等各方面考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在其运营资金来源方面,社会资金来源广泛,社会参与程度较深。有政府资金补贴、商业捐赠、慈善组织捐赠、社会公益基金等。

1.3 综合性

在社区养老服务具体运作过程中呈现出多种社会力量综合参与。其服务的内容也是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些不足,为其提供了有益补充。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这就使社区养老服务能够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不断完善中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社区养老的现实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2.1 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多数人存在认识偏差,不能真正理解社区养老的内涵

不仅是服务对象存在认识偏差,就连提供社区服务的机构、工作人员也对其工作内容存在认识偏差。社会公益精神淡薄,专业服务思想不到位。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认识社区养老的现实意义。

2.2 社区养老组织机构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较低

人的需求是多层面的,现阶段我国老年人需要的更多是物质层面之外的需求,有精神充实的需求,有社会活动参与的需求,还有身体健康的需求,文化娱乐的希求。而大部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还是囿于传统思想,提供的服务形式单调,主要是单纯的日常护理和家政服务。而对老人的心理疏导、精神娱乐、社会交往等层面的需求则关注较少。

2.3 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不健全,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

由于行动不便,医院就诊程序繁琐等原因,老年就医困难重重。目前在我国城市,虽然在社区内设立卫生医疗机构已比较普遍,但这些机构多数还未纳入社区养老服务的整体系统管理,与社区内其它有关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缺乏经常性和制度性的联系,因而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2.4 社区内养老服务岗位工资偏低,导致专业社工人才的流失

在服务人才方面,我国发展是滞后的,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的社会工作者。西方国家的专业社工人才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目前我国高校有大部分已设置了社工专业,只是社区服务机构的岗位设置定向不清晰,而且相应的岗位岗位工资较低,难以留得住专业社工人才。这不仅导致了学校专业设置的资源浪费,也导致了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失去了施展自身专业知识的机会,人才的流失对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是致命的,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专业知识,社区服务容易迷失自身的定位。

3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取向

社区养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国内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实践,发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健全运行机制

3.1.1 实现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实施对老人的生理、心理、日常起居等方面的全面照顾,使社区养老服务趋于专业化、多样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动员身体健康的热心人士,开展以照顾有困难的老年人为内容的公益性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志愿者的活动,加强居民和社区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

3.1.2 探索实施互济救助的养老模式。在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需要不断创新并尝试新的社会养老模式。在探索尝试中摸索出一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模式。同时,各地区也可以自主创新,依据各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老龄人口比重设计出适合本地区的模式。“时间储蓄”就是个别地区的很好创新,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用今天的劳动赚取明天的服务”。劳动时间在代际间流动。“时间储蓄”社会互助服务,把自己纳入整体社会的一份子,既在年轻时贡献了自己的劳动力量,又能在年老时享受到社会集体的养老服务。在年轻时积赞劳动时间,等到个人退休后享受年轻人的服务。这种劳动服务代际间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养老难题,还能让现有老人在得到照顾的同时有一种不脱离原有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的亲切感。

3.1.3 逐步完善养老服务项目。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数量的扩充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优化养老服务项目的内容,提高服务水平。

3.2 优化管理模式

3.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一协调,合理分配资源

第一,各级政府要提高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视,在城市的社会保障总体规划时,要将社区养老考虑进去,积极协调社会各个层面的组织,争取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要让广大群众认识到,社区服务养老模式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政府也要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其次,在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明确定位,发挥好监管、协调的职能,在养老服务发展规划、资金投入、评估管理等方面制定一些操作性强的政策,使社区养老服务纳入政策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力地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快速发展。

3.2.2 优化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互动格局。

政府应鼓励居民通过积极参与基层民主选举,组建代表民意的居委会的方式,实现社区服务的自主管理,通过向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部门提建议、提意见等方式,实现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3.3 完善社区服务内容

3.3.1 要根据当地老龄人口的需要,尽快落实相关服务中心的建设。合理分配社区服务中心职能,提高服务效率。

3.3.2 升级医疗卫生服务技术,加强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引进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建设老年体检康复中心。

3.3.3 运用现代信息科技,为社区老年人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并及时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反馈给其家属。

3.3.4 建立老年人心理辅导及法律援助中心。在社区内建立老年人心理辅导中心,聘请专业的社会学、社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运用专业的社工知识进行辅导。

4 结语

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上也曾经历过人口红利,也曾由人口红利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在其解决社会养老服务问题上都有过不同模式的探索与尝试。目前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社会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向老龄化社会过渡,社会养老负担越来越沉重,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时间储蓄”其实质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学思路和很古老的人类实践行为,即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时间”代表的是该时间内个人创造的劳动成果或价值,体现为劳务或货币。

参考文献:

[1]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63-165.

[2]王斌,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和社区养老服务[J].社会福利,2004(5).

[3]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02(6).

[4]任丽新,社区服务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J].社会,2001(1):15.

[5]王立新,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79.

[6]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J].理论学刊,2002(3).

第3篇

关键词:廊坊市;社区养老;养老服务

收稿日期:2013-10-1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2090),课题组成员:孟建锋、靳薇、曹宪娜、徐宁,孙赟

作者简介:孟建锋(1978-),男,硕士,廊坊师范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产业经济。

一、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物质、技术和制度政策基础,既是实现“老有所养”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服务业、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培育老年消费市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廊坊市也不例外,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廊坊市现有常住人口435.88万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达6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4.2%。65岁以上人口达3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数的7.75%,老龄化倾向凸显。根据“十二五”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着眼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等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兼顾全体老年人改善和提高养老服务条件的要求。”可见,居家、社区和机构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而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间暂时无人或者无力照护的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以及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更使社区养老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必须全方位加大社区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二、社区养老服务的制约因素

1.体制因素

社区养老服务对廊坊市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目前仍缺少健全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充分利用养老服务资源。首先是民政部门牵头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妇联、老龄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养老机构等多部门条块划分、各自为政,很难协调各部门力量,提升工作效率,再加上民政系统内职责划分不明确,内部效率低下。其次是志愿者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没有相关制度约束,难以保证服务质量,一方面是有意加入志愿者队伍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没有很好的渠道接受这些专业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最后由于社区组织机制不完善,承担了过多行政职能,难以自我发展与完善。此外受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综合素质等多因素制约,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水平不均衡。

2.资金因素

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瓶颈”。由于地方财政收支差额大和对社会事业的财政投入滞后于经济发展,廊坊市的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尤其是设施建设投入。再加上缺少社区养老发展的系统规划,缺少系统的、规范的制度约束,政府管钱、管项目的做法仍然存在,导致城市社区养老工作缺少公平、顺畅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廊坊市社区养老服务主要依靠政府兴办的养老机构和服务部门,社会力量投入很少。由于缺少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社区养老机构中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处在负债运营状态,急需政策和资金支持。

3.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廊坊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包括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两部分,专职工作人员多为下岗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专业技术能力不高,志愿者多为低龄老年人和大学生等,缺乏基本养老服务知识,流动性强,只能作为补充。这就导致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低、稳定性差。因此,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成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瓶颈。

4.服务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老年人对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服务呈现高需求态势,城市老年人不仅对诸如老年餐的配餐、小时工服务、送奶服务、室内保洁服务、家电修理服务、老年人专用器械服务等需求旺盛,而且对专业护理、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服务、安全知识教育,以及陪聊、读报、单身老年人联谊活动等精神服务活动表现出强烈需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多样化与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不全面的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服务项目少、服务对象范围小、服务方式单一等。同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生活情况的关心、了解不够,引导、沟通还不到位。很多社区工作者因工作繁忙,社区养老服务难度大,对老年人的需求未能做到细致考察和有效沟通。

5.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新兴的养老服务模式,但由于缺乏宣传,导致社会力量认知度不高。一方面,大部分社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社区管理上,重视环境的建设问题和人员的管理问题,而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不够重视。既不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主动开展一些养老服务项目,也没有展开宣传。另一方面,有些家庭根本不清楚社区有老年人服务的项目,或是老年人自己对社区养老服务项目也不了解,这样难以吸引社会资源投资养老工作,不利于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也不利于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三、廊坊市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

1.出台配套政策,完善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养老服务机制

廊坊市政府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应当从理念、形式、方法上转变在社区服务中的职能角色,变“具体指导”为“宏观管理”,合理配置社区资源,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完善社区自治功能。现有政策属于原则性、倡导性规定,刚性不足,更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不利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整体规划和统筹发展。因此,政府应全面贯彻落实建设、土地、税收、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社会融资、费用减免、护理保险等新的扶持政策,完善养老服务行业的准入、监管、退出制度。

2.加强政府资金支持,形成多渠道筹资机制

社区建设离不开政府支持和投入,因此政府一方面应尽可能对社区养老服务给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必须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多渠道筹资机制。首先政府投入,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或是减免税收为社区养老提供资金上的补贴,体现出社区养老的政府行为。其次,积极争取社会捐助,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补充社区养老资金的不足。最后,个人出资,即社区养老的受益者出资,对服务进行购买,体现出社区养老的个人行为或市场行为,确保养老资金的正常来源及社区养老服务的正常运作。

3.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为了更好地规范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加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要积极推行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使社区工作更加专业化,职业化,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工种。有了资格认证制度,才能提高社区工作者职业声望,使社区工作者在工作时能更加有责任心,爱岗敬业。目前,我国上海、广东等地已推行社会工作者资格认证制度,廊坊市政府应该借鉴这一制度,使大批有从业资格证书的专业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为居民提供专业的服务。同时应大力倡导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加入到公益事业中,鼓励他们利用自己闲暇的时间积极投入到社区养老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力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既能在社会上形成爱老敬老之风,也能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

4.拓宽社区养老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社区养老服务不仅仅是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而且要抚慰老年人的精神,是一个涉及到老年人生活各个方面的服务。因此,社区养老必须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增加服务设施,完善工作方法。首先,强化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努力完善社区的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根据老年人多病的情况,在社区内多建立医疗保健室,增加医疗保健人员,尽快设立社区全科大夫,建立巡视门诊制度。其次,提供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加强对老人的心灵慰藉。比如建立老年人活动交流中心,老年人心理咨询室,并配置专门的服务人员,随时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积极倡导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成立各种文体兴趣小组,创建社区老年学校,如文学、书法、医疗保健、音乐、绘画、摄影、计算机等课程,促进老人与社会的紧密接触,使老有所乐。第三,细化餐饮及家政服务活动。强化社区的餐饮服务功能,合理配餐,做到营养均衡而美味、干净卫生和物美价廉。另一方面提供社区家政服务,为特殊老人提供保姆服务、家务服务和维修服务等。具体可以细化到日间保姆服务和全天保姆服务,家庭清洁及洗衣做饭服务,修理电器及上下水修理等。最后,增加日常照料服务,建立社区托老所,满足老人养老的实际需求。除了建立社区养老日常登门巡视制度,还可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建立日托中心,专门接受白天无人照顾的老人。日托中心设立休息室、活动室,白天由社区专业服务人员照顾,中午提供饭食,晚上各自回家,既使老人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又满足了老人们的居家需求,也减轻了青年人的后顾之忧。

5.加强社区养老宣传,不断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利用已有的宣传渠道和相关社会媒体对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宣传,对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和组织结构进行宣传,帮助老年人了解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构成和服务流程,提高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为了更好地整合资源,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充分发挥社区的依托作用,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切入点,把社区服务和专业化机构服务引入家庭,促进社区服务与居家、机构养老的密切结合。通过社区这一服务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在资金、人才、政策和机制四个方面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援助,促进资金主体多元化、人才培养常态化、监督管理制度化、运营发展模式化,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推进廊坊市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国.“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J].宏观经济管理,2011,(2).

[2] 胡宏伟.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

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

华东经济管理,2012,(1).

[3] 张剑伟.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D].燕山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of Community Aged Care in Langfang City

MENG Jian-feng

第4篇

[关键词]城乡差异;社区养老;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8-0060-03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带来了严峻挑战,挑战之一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模式的主要载体,对于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建设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愉快生活的社区养老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社区养老模式的内容,其推行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上,忽视了对社区养老环境的营造。本文就是基于实地调查,用城乡差异的视角分析社区养老社会环境建设的现状。

1概念界定

社区养老社会环境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方面来看,社区养老是一个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的事业。从微观方面来看,社区养老需要社区、机构和家庭三方面的努力。它们共同为老年人提供的良好的养老环境才称得上积极的社区养老社会环境。本文在对社区养老社会环境进行操作化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它的现状进行测量:

11组织机构

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社区内部管理社区老龄事务的工作机构和社区为老服务组织,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核心,一切服务的实施,都需要它们去领导实行。

12制度政策

政策主要指社区落实各级部门有关老龄工作的情况,以及本社区为开展老年工作而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它们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灵魂,一切服务都是以它们为指导原则展开的。

13人员关系

这里是指与社区养老有关的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包括社区从事老年工作的专业人员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社区内老年人之间的关系;社区里老年人与其他人群的关系等。这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关键,只有各种人员关系和谐,才能够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14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为宣传老龄工作而营造的尊老、爱老、敬老的氛围;二是社区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文化环境。这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升华,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够真正保障老年人健康快乐地生活。

15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既指为增加老年人交往、娱乐而提供的活动场地及器材等设施;也包括为增加老年人互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开展的各项为老活动。它们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载体,没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一切社区养老服务都无从进行。

2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现状

为了明晰城乡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现状,仍需从社区养老社会环境建设的五个方面加以描述:

21在组织机构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覆盖率上仍有城乡差异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有管理老年人相关事务的机构”的有265人,Mean=03212。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127人,Mean=02065。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

22在制度政策上,养老政策因种类不同既有城乡差异也无城乡差异以“孤寡老人的照顾政策”和“最低保障政策”作为“制度政策”的测量指标。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里无儿无女的老人是有国家或集体负责养老”的有277人,Mean=03358。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252人,Mean=04098。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4(

然而,在城市社区调查老年中认为“村居里生活困难的老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56人,Mean=06739。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中相应有390人,Mean=06341。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117(>α值005),不显著。由此可见,城乡社区在这一问题上没有差异。

虽然,城乡社区在养老社会环境建设时都重视制度的建设,注重落实和制定有关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比如“低保”政策落实就较好,没有城乡差异。然而目前的效果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从“量”上来说,在回答“孤寡老人是否有集体供养”时,城乡老年人回答“不是”的人数近两倍于回答“是”的人数,因此必须提高为老政策的落实程度。此外在“量”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质”的飞跃,虽然城乡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然而在保障水平上还有高低之分,城市的保障水平高于农村社区也近两倍。

23在人员关系上城乡社区没有差异,但对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对所调查城乡社区老年人认为的“村(居)领导比较关心老年人”“村(居)成员比较关心老年人”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315(>α值005),不显著;Sig(2-tailed)=0351(>α值005),不显著。由此可见,在村居成员关心老年人这一问题上,城乡社区没有差异。然而,对比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认为社区领导比较关心他们的老年人有280%,认为社区成员比较关心他们的老年人有412%,可见社区领导的关心度相对于社区其他成员对老年人的关心度,老年人更加满意于社区成员。作为养老服务机构的组织领导者,出现这样的情况值得反思。

24在文化氛围上城乡社区有差异,类型单一

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里重视尊老敬老宣传,注意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的有217人,Mean=02630。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126人,Mean=02049。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9(

虽然社区正大力加强为老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且城市社区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比较重视助老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但还可以看出,城市社区的助老内容虽然广阔,但还不足以满足各类老年人的需求,尤其是大部分社区只考虑到了困难老年人的生活,而没有全面考虑其他老年人的生活,因此需要更多的深化服务内容。农村社区跟城市社区相比,服务内容首先必须扩大,在扩大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像城市社区一样深化内容、提高质量。

25在活动空间上问题较为严重,现有空间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在养老社会环境建设中,活动空间的建设是载体,是其建设情况的直接反映。然而城乡社区在老年人活动空间建设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现有的活动场地、活动器材、运动设施以及活动内容难以满足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村(居)里有老年人活动团体”、“村居里有老年人活动场所”、“村(居)里有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设备”,对城乡社区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都是:Sig(2-tailed)=0000(

3总结与反思

31社区养老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

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责任明确,那社区到底怎么养老?政府给出的答案是:社区居家养老。从养老类型的划分来看,社区居家养老是将“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的一种交叉组合形式。[1]划分养老类型有三个维度,除了“养老地点”和“养老服务供给”之外,还有就是“养老资金的来源”,直白地说,如果养老资金足够充裕,当前我们所遇到的养老问题许多都会迎刃而解。养老资金不充裕,政府埋单力度不够,社区如何提供养老服务?

一靠社区志愿者?中国不仅缺乏长期志愿服务的文化传统,更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当前我们的志愿服务大多停留在依靠工青妇和大学生组成的临时群体身上,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临时性、形式性甚至功利性都说明他们所提供的志愿性养老服务是靠不住的。二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虽然有地区要求各级政府投资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且提出一些软硬件的要求。事实上,要求每个社区单独建立一个机构,已经成为多数社区无法承受之重。它们所提供的硬件多数只能应付检查,所提供的软件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数量与质量的落后使多数老年人无法从中获益。三靠抚养协议?相关法律对于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有明确的规定,法律已经对于子女的赡养义务有了明确规定,为什么还需要并不具有严格法律效应的抚养协议,法律靠不住,协议就更不可靠了。

调查显示出的全面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实质上是徒有其表,实质低效的居家养老。村居层面仅仅满足于应付上级的检查与考核。实际情况是,这些考核指标反映出的也就停留在“有”的层面。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显然是低质量的,是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广泛需求的。

32社区养老中的政府与市场

虽然市场性居家养老服务需要被提供服务者个人或其家庭直接在市场上购买,且随着老龄化加剧,此市场必然广阔。但福利性居家养老服务却属于政府基本责任范畴,政府应主要通过财政补贴或直接购买服务来履行责任。但当前政府在福利性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表现是值得反思的。

政府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部门,其职责是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确立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做好经费预算与资金拨付,社区服务组织培育、综合协调及有关的监管工作。虽然国家相关部委的各方面支持政策及资金已经出台并一定程度上落实,但是可以发现,现实中因为资金缺乏所导致的低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的大量为老服务基础设施的落后,不得不说是政府投入不足的表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才能够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33社区养老的城乡差异如何缩小

城乡因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不同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流动,在养老方面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因地域的差异所导致的养老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巨大差异却应该被消除。当然,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的经济支付能力、思想观念等的差异在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的时候需要考虑。现行的按照城市的标准在农村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显然不合适,相对于城市老人而言,农村老人需要的应该更多的是福利性的养老服务而非市场性的养老服务。因此,城乡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硬件标准可以不同,但是在制度保障、服务安排等软件支持方面,城乡应该消除差别。对于农村社区养老,应该根据农村老年人的集居化程度以及生活方式与城市老年人的差异,创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这一点上反倒不应该城乡一体,农村地区应依托乡镇敬老院服务平台,开展为老服务项目。除此之外,农村地区最应该进行的是为老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才是社区养老的社会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51-59

[2]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1):42-48

[3]钱雪飞论建设社区积极的养老社会环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1):29-31

[4]宋君,张国平对南通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20(3):12-16

第5篇

关键词:社区养老 专业人才 多层次养老需求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193-01

近十年来,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13.26%,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为8.87%。按国际社会对老龄化的定义,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国家行列,人口红利被银潮取而代之。然而,由于此类养老模式在我国刚刚起步,推进过程中不免遭遇重重挑战,其中又以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影响最为直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人才专业度业已成为保障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和推行效果的一种共识。

1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人才现状

养老服务即老年服务工作,是老龄工作的内容之一。凡是从事、参与解决老龄问题的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都属于老龄工作。总的来说,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大,现有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职业化建设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一方面,目前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3:1的比例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人员,但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不过2万多人,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社区工作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地位低下、素质要求不高的职业,因此在我国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绝大部分是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一般由社区所在街道办事处或居民委员会面向本小区内的下岗、待就业人员或“4050”招聘。这些人虽然有较强的责任心,社会经验丰富,但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知识与技能比较缺乏,年龄结构偏大,性别结构不尽合理(绝大多数为女性),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而专业人才又由于社区工资待遇低不愿进入社区,加重了社区专业人才“招不进、留不住”的困难。另一支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则是社区志愿服务人员,这些人往往是由当地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招募的爱心大学生,每月或每周、节假日定期到社区慰问老人。这部分人文化水平较高,但养老服务专业水平仍待提高,且队伍不稳定,覆盖面窄,往往随这批大学生毕业或其他原因中止,部分老人比较反感。

2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人才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2.1 根据多层次老年需求,确立服务内容

社区养老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老年人经济供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满足社区大多数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解决少数老年人的经济困难和日常生活的照料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社区养老服务人员首先应将本社区老人的养老需求统计归档,了解包括性别,年龄,生活自理程度,精神状况,子女或亲属是否在身边,主要经济来源等在内的基本信息,并通过访谈的方式进一步确认他们加入社区养老的意愿。搜集来的信息按基本养老服务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家务料理。包括膳食烹饪、洗衣熨烫、清洁卫生、家电维修、管道疏通、物品代购、送水换气等。

二是生活照料。面向子女、亲属常年不在身边,生活半自理或难以自理,或子女在身边,但希望社区帮助照顾的老人,服务内容涵盖老人的日常起居、喂饭、洗身、看护及临终关怀等。

三是康复理疗。包括健康指导、保健咨询、慢性病预防、术后康复、残疾人康复指导、定期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等。

2.2 完善薪酬体制和职业发展规划,吸引高校专业人才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但统计表明,截止到2013年7月北京市三所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就业率100%,就业对口率高达73%。社会上对专业老年人才的认可度逐渐提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一片大好。在此背景下,可由本社区所在街道办事处牵头,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民政局与本地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签署协议,举办校园宣讲会,吸引专业对口的毕业生走进社区养老服务共建队伍,帮助其他非对口专业的大学生发现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前景,制定职业规划。此外,社区养老中心应采用学历、经验、绩效、岗位等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方案,尽快规范属于专业人才的社区工作者的薪酬和待遇,保证其薪酬不低于同等条件其他专业人员的薪酬水平。对于表现突出、能力出众的毕业生,大力宣传其先进典型事迹,展示其丰富的职业内涵,创造合理的晋升空间,以招徕更多的青年人才。一旦时机成熟,社区养老中心可主动向政府建议在当地尚未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大中专院校试点开设,有目标地去培养人,让养老人才计划在最开始就融入到专业培养上,鼓励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留在本市县级社区,从事社区养老工作,不仅有利于补充社区养老服务人才库,更能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

2.3 加强在职人员培训教育,培养服务人员人才

我国现有社区养老服务工作者大都是“4050”人员,如果因为他们专业素质不达标就解聘他们,不仅会加重这些家庭的负担,也是社区的损失。因此,社区除了储备管理和专业护理人才,还应对这部分人提供定向再就业教育,如聘请如家政公司高级家政员,本地医院医师或由社区引进的高校毕业生人才,针对其工作服务内容的不同,开展一或三、五个月不等的短期培训班。到后期,随着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本社区的养老服务工作走上正轨,可以逐步提高社区家政服务人员上岗要求,如持证上岗,实现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结构的优化。

2.4 建立长期可靠的志愿服务队伍,为凝聚社会力量构筑平台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指出,要重视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社区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积极鼓励在校学生以各种形式参加为老服务,形成专、兼职和志愿者相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使老人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照顾,减少甚至消除长期被遗忘的失落感,并且帮助青年学子积累社会经验,给予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前实习的机会,让献爱心的员工得到精神的满足,企业和学校无形中提高自身形象和知名度,多方受益。

参考文献

[1] 徐寒冰.北京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0(5).

第6篇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9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46 [本刊网址]http://

一、全面推进居冢养老服务工作

(一)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重要意义

居家养老服务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籍、文化娱乐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对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更新和补充。要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就要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延长老人生命的重要出路;居家养老服务是尊重老年人心理需求和情感的人性化选择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和推进社会主义和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时居家养老服务也是扩大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需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1.社会化方向发展。采取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等多种形式,并以“有偿优惠为主,政府购买为辅”,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支持和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依托社区。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以社区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本单位,整合社区各类为老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队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

3.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和当地实际情况作出与当地经济水平和当地实际相适应的需求和人文环境,来稳步推进当地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循序渐进发展。

4.以人为本。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快捷、高质量、方便、人性化的服务。

(二)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总体思路

按照“以人为本、方便老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依托社区、保障重点,因地制宜、整合资源”的原则,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着力打造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把居家养老服务的核心定位为家庭,依托社区的力量和专业化服务机构,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让每个老年人能够幸福、健康、平安的养老。

(三)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到2015年,在所有社区基本建立起多形式、广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实现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不断充实、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管理不断规范、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协调发展的目标。

1.推广居家养老社区化服务模式。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多层次的个性化服务和群体,为社区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2.建立居家养老多元化服务机制。由政府提供无偿服务,主要用于基本生活依靠政府救济(救助)的城区“三无老人”、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以及其他特殊困难老人;提倡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邻里乡亲为高龄、失能、贫困、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无偿、低偿服务。

3.提高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水平。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为有经济支付能力且有服务需求的各类老年人提供价廉优质的服务。

(四)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服务对象、内容和方式

1.服务对象。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持有当地户口,且居住在本辖区内的老年人。分为以下三种:

(1)无偿服务对象:年满70周岁,生活不能自理且在县区无子女照顾的低保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五保老人和革命“五老”人员,经批准,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其无偿提供部分服务项目。

(2)低偿服务对象:年满70周岁,生活不能自理且在县区无子女照顾的低收入老人;年满80周岁,在县区无子女照顾的独居老人,经批准,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其低偿提供部分服务项目。

(3)有偿服务对象:有经济能力、有服务需求的老人,自费购买服务。

无偿服务对象由本人提出申请,经社区审核、公示,街道核准,报县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备案。

2.服务内容

(1)生活照料类。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送煤气、送粮油、配餐、送餐、管道疏通、家电维修、家庭陪护及家庭保姆介绍等服务。

(2)医疗保健类。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防治疾病、心理咨询、康复护理、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开设针对老年人家庭病床等服务。

(3)法律维权类。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维权及维护老年人赡养、财产、婚姻合法权益等服务。

(4)体育健身类。为老年人提供健身活动场所、健身活动设施、健身团队等服务。

(5)文化教育类。为老年人提供老年电大、老年学校、知识讲座、学习培训、书法绘画、图书、电子阅览等服务。

(6)志愿服务类。以社区为依托,以志愿者、义工为骨干,为老年人提供邻里互助、定期看望、电话问候、谈心交流、法律咨询、家政服务等公益。

3.服务方式

(1)个人购买服务。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居家老年人,以个人购买服务为主,提供收费。

(2)志愿结对服务。对本辖区内的独居、空巢、高龄、生活困难老人,开展志愿结对帮扶活动,组织志愿者、义工为老年人提供全年无偿的公益。

(3)政府购买服务。由县区级财政统一负担。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站)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拓展服务范围,适时开展有偿和低偿服务或志愿服务。

(五)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要措施

1.完善制度,健全服务机构和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的骨干人员要包括从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社区协理员。在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支持和鼓励大中专院校学生、社区居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要更多形式的来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义务服务、养老服务。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队伍、义工队伍与志愿者队伍,并逐步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制度模式来壮大为老年人服务的队伍。

成立县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部门的工作规划要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议程,并能够及时解决各类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由县区民政局、老龄办牵头,劳动保障、财政、卫生、文体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建立让社会群众参与,社区力量支持,社区主导,各政府部门协调合作的运行机制。

培育好服务组织,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养老服务和各类NGO(教育服务机构、餐馆服务、文化机构、家政服务机构)等机构赖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政府购买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购买的主要单位。必须是实力强、信誉好、质量优的社会服务机构。对主要内容以居家养老服务的新社会服务机构,要实行备案制度,门栏适当降低、登记程序要简化。要积极引导和培育各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健康发展,并形成统一管理、辐射片区、经营连锁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2.统筹兼顾,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基本经费

县区政府在老年福利设施投入和老年事业经费安排时,将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列入预算,根据县区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增加用于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补充的经费和购买居家服务的困难老人进行经费补助。

3.齐抓共管,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

(1)县区财政部门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经费保障工作,监督和指导居家养老经费专款专用。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县区发改委应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其中。主动和积极的为居家养老服务向上申报居家养老服务配套建设等需要资金的项目。

(3)有关部门应配合县区老龄办,依托县区城市社区现有的信息平台,广泛的在社区建立针对老年人的救援活动、便捷服务和安全防控等多种服务方式,通过社区便民热线,实现送货、送餐、家政、理发、医疗等上门助老服务,指导有条件的社区提供应急救助服务,逐步建立与老年人沟通便捷、服务及时的信息化服务网络。

(4)有关部门要配合县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多渠道的开发居家养老服务就业岗位,鼓励其工作人员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再给以经费上的支持,并按照社会公益性岗位的比例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的岗位,这样才能够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队伍。

(5)县区文体旅游局要积极扶持老年文化活动开展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要结合各街道和积极组织指导社区社区农家书院和社区文化站的建设,对老年人文化和精神生活进行充实和丰富并对有需要的老年人优先提供服务。同时,为了满足老年人能够更近、更方便的上老年人大学,要在社区规范社区老年大学。为了保障老年人能够更加健康的安度晚年,要建立健全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并对其进度进行有效的监督,积极做好对老年人的健身服务和健身指导工作。

(6)县区教育局、团县区委、妇联组织要大力开展敬老、爱老、养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志愿者队伍为社区和敬老院老人提供志愿服务。

(7)针对空巢老人、病残老人和高龄老人等这些老年特殊群体,县区民政局要对其定期巡查、上门服务等。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要采取的服务方式是上门服务对其进行生活照顾,鼓励有条件的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室。

(8)县区司法部门要加大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切实维护老年人在赡养、财产、婚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让老年人享受到及时、便利、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居家养老;老年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

养老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有所养”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我国现在提倡的养老政策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随着政府将社会保障网逐渐向社区延伸,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交由社区管理,这就让广大老年人在不离开他们长期生活的社区的条件下,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既能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归宿感,也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还可以提供就业岗位。根据当前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加的趋势和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如何依托社区,社区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或者说,社区应该如何尽快加强能力建设来满足老年群体居家养老的需求,是一项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并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适合我国国情,一方面,能帮助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又能为老年人提供方便服务,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有效方法,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方式是健全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发展方向,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养老的必然选择。

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以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网点为服务资源,由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即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尤其是强调社区照顾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中的作用。这种模式具有养老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的优势,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是适应我国当前老龄化特点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当前社会化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006年初,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并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展开试点,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但就总体而言,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尽快建立和完善。由于受各种原因的制约,对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尚未在社会上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形成广泛认同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有些领导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主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前瞻意识不够,导致社会化居家养老仍然仅处于白发的、无序的初始阶段。社区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居家养老知晓率不高,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2、社区服务建设不能满足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

随着人们对社区建设重要性的逐步认同,城市社区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社区的硬件和服务设施建设参差不齐,“贫富差距”悬殊,不少社区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档次偏低,功能单一,尤其是老城居民区和老的转制单位的居民区,下岗失业人员集聚,人口密集,缺少老人活动场所,甚至连一间起码的报刊阅览室都没有。在医疗方面,城镇社区尽管普遍都已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但在医务人员的配备、医疗硬件、服务设施、服务时间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社区没有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有的西部贫困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普遍还存在看病难、出行难的问题。这些都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卫生保健需求不相适应。同时,一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虽有“低保补助”和临时救济等帮扶措施,但仅能保障基本生活,社区居委会想提供一些无偿服务也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难于满足困难老人较多的服务要求。不少社区尽管也想尝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但经费实在有限,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只好停留在美好愿望上。

3、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居家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有些地方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4、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在沿海发达城市的试点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与经验,但也要看到我国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据了解,全国仅有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类似专业,离人数众多的社区养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策略

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转型使得社区事业成为最受社会成员欢迎的一项社会事业,经济体制改革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使得中国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放大,体现在“单位功能的外移”、“城市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等诸多方面上,这也是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原因所在。因此,当前应重点抓好以下的工作:

1、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的力度,发挥政府在依托社区推行养老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政府做好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加大公共设施投入。为此,政府应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老年服务主体,增加老年服务设施,丰富老年服务产品。加大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统筹规划社区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布局、形式和服务半径,最大限度地让社区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二,要大力培育和鼓励社区中介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建设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要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予以扶持与帮助,同时,社区中介组织也要完善自身管理,提高社会认可度,引导人们自觉参与到社区中介组织中,鼓励社区中介组织积极投资养老设施和参与为老服务,并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超市、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互动式异地养老服务中心等,为养老市场的发展搭建社会平台。第三,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要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用于对高龄老人和特殊困难老人居家养老的补贴、社区干部待遇的提高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工作经费的补助。第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不但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同时也必须考虑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意愿和需求,鼓励和支持居家养老,并以此作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重要参数。继续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老年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逐步建立广泛覆盖、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相适应,与其他保障制度相衔接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要将城市贫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第五,积极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培育和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队伍应包括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专职人员和志愿者。专职人员包括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以及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等,作为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群,更需要一支富有爱心、耐心并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等各种专业知识的队伍为之服务。所以,今后要加强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这就要投入一定经费作为社区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经费,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要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要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逐步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另外,社区养老服务站配备的公益岗位人员,包括所有社区公益岗位人员,不是管理人员,而是直接为社区群众服务的服务人员,不愿从事社区为老服务的公益岗位人员要及时辞退,另行聘用,以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六,加强宣传,营造社会化居家养老的良好氛围。无论从历史还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社会化居家养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要全方位多层次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爱老年人的氛围,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让每个公民都知道尊老敬老养老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提高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人们对社区志愿服务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进一步完善有关养老法规及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法律的切实保障,从而使广大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舒适生活,愉快地安享晚年。

2、加大社区建设的投入。建立和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

第一,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开通社区服务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要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捷,离不开智能化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因此,要加大社区基础建设的投入,依托城市社区信息平台,在社区建立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等多种求助和服务形式,建设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打造整体联动的服务平台。第二,建立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网络系统。要鼓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连片辐射、连锁经营、统一管理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的多种服务。多功能的社区居家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等,好的社区居家服务系统要形成就近、便捷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生活所需的服务。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应包括求助、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服务形式可采取上门服务(居家服务)、社区设施服务(如日间护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援助网络服务(如社区结对关心)等,方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习惯利用不同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形式。第三。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体系。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社区要定期组织人员对社区内的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普查,建立老年人的信息档案,依靠这些档案信息,社区服务组织对社区内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片区医生定期巡诊或上门服务,方便老年人就医,确保困难老人、高龄老人的疾病得到及时治疗。另外,作为社区医疗机构,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护理和心理咨询等服务。

3、要强化社会参与,充分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

第8篇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社区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072-02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加速、亲属网络的弱化、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独生子女大量增加等因,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空巢老人家庭的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根据文献资料预测:到2030后,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当初,以年轻城市自居的深圳市,老龄化趋势也不例外,当年来深建设者都将迈入退休门槛,随子女来深圳养老的老人也与日俱增。据2008年市民政局调查发现,深圳市目前60周岁以上老人户籍人口达12万,非户籍人口总数在40万以上;预计到2010年,全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将增到20万以上,非户籍老人将会超过60万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传统的以家庭照料的养老方式受到挑战。虽然我国城市社区的老年人可以从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得到正式的社会支持,但这种支持目前还非常有限。因此,在城市中如何整合资源,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符合现状的为老年服务体系,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需要有理论的探索、手段的创新。广开养老途径。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居家养老服务是由社区和社会帮助,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形式。从养老方式看,居家养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手段、老年人居住在家里从提供的养老资源主体看,有家庭成员的照顾、也有社会的帮助。是发展社区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征。当前,政府、社区、个体、社会组织提供的各种功能,其中政府或社区提供的服务占主导地位,如根据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内容与方式的特殊性,开办了各类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欢迎的活动所。各级政府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都能充分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特殊需要,将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纳入到总体规划中去,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有的社区还与医疗单位心理咨询部门、高校的心理系合作,开展为空巢老人们提供服务,解决他们面临的心理问题,社会反响好。

但当前为老服务单位的软、硬件都有待完善,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除了要改善办公设备(如电脑等)、为老服务仪器设备、为老服务窗口以及老年人的休息室等硬件外,同时也需要改善软件条件,如提高为老服务的质量、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调整服务内容等。此外,也不能忽视宣传工作。因此,改善当前为老服务单位的条件和环境,是为老服务业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为老服务业提供方来说,我认为主要可以以下几方着手:

第一,改进服务单位的软、硬件条件。购置电脑等办公设备、为老服务设备、设置为老服务窗口、开辟来访老年人的休息室等,同时也铸要改善软件条件。服务单位若能为老年人的到访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服务渠道等,可以提高老年人对该单位服务的信任度。

第二,丰富为老服务项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老年人生活需求的提升,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除了家政服务、出行服务和生活护理上等外。还要有其它珠服务内容,建立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和项目(如紧急救助、家政服务、生活护理、日间照料、社区食堂、精神慰藉等),同时详细列出服务项目、使之条目清晰,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提高为老服务的服务质量与效果。

第三,实行弹性工作时间。可采用灵活的服务方式,通过电话采取上门服务,通过社区提供服务,还需要采取弹性工作时间和灵活的服务方式,使居家养老服务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的新要求,此牙,居家养老服务要做好服务质量的信息反馈。

第四,加强“为老服务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增加护理专业毕业的从业人员比例。

社会各界也要积极引导老年人理解并认同居家养老方式,逐渐接受并消费居家养老服务。具体而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老年人心中树立起居家养老的消费观念。由于老年人思想一般都比较保守,也比较节俭。因此,可以通过社区干部在平日与老年人接触时,婉转地同老年人宣传居家养老这一服务的优点和服务的费用,其中要说明社区大体上提供哪些居家养老消费服务项目及收费原因,使老年人在客观条件下易于接受居家养老这一新观念。

第二,要让老年人更清楚地了解居家养老服务的性质和内容。社区可以通过日常的海报宣传或将居家养老的详细情况制成小折页,分发给社区中有老年人的家庭,在此,不仅要让老年人认清居家养老服务,还要使老年人的成年子女了解社区提供这一服务可以为他们减轻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照顾父母的负担。与此同时,要让老年人及其成年子女充分了解一个事实: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的机构养老不可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为养老院或敬老院没有足够的床位,无法解决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尤其是在老年人的数量每年不断递增的情况下。

第三,要取得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信任。在宣传方面,社区除了日常的宣传外,应充分利用老年人这一资源,因为老年人本身就是活的“广告”,让老年人自己宣传居家养老服务为他们带来生活上的便捷,这种宣传效果比铺天盏地的广告来得更有效。为了要在老年人心中树立起对居家养老服务的信任感,可以通过社区举办晚会或活动,让接受过服务的老年人出演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短剧等。

第四,要弘扬敬老爱老传统、鼓励和表彰成年子女资助年迈父母消费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是大力倡导孝道的,子女赡养其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在当今社会,年迈父母对于享用成年子女的钱还是心存忧虑的。老年人对于花子女的钱的态度还是保守的,消极的,这也是影响了社区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消费观念和需求的一个因素。

第9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070-02

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居家养老在破解养老难题和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居家养老社会化已成为一种潮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并将继续加速。十报告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等四个方面、十次提到“基本公共服务”,这在表明新时期政府对老龄问题更加重视的同时,也为缓解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明了发展道路,即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角度,使“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持续取得新进展”。

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服务测评的重要价值

从2000年开始,我国各地陆续展开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宁波等地区纷纷进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实力、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的不同,各地在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水平和服务效果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给统一评价全国及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水平和发展状况带来一定难度。

从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看,全国范围内不仅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的地区范围越来越广,在服务内容和服务队伍的建设方面也向纵深发展。如何综合考量和测评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水平、运行方式、管理模式及整体效果,势必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可喜的是,2012年6月民政部下发的《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文件中充分肯定了指标体系监测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通过指标体系有效监测行业发展,是新时期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推进养老服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举措。”并进一步将监测体系划分为人口数据、福利补贴、服务保障、资金保障和队伍建设等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与此同时,学术界对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章晓懿等,2012;包国宪等,2012)。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地区也日益增多,厦门市在2012年12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数据收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表明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测评已经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内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一,作为一项政府公共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队伍等方面,服务效果和评估也是其重要内容。因此,综合测量和评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应有之义。其二,通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和实证分析,不仅可以度量和评价各地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工作水平,也为政府制定相关社会管理政策和老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二、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研究现状

作为居家养老的重要支撑,居家养老服务是顺利实现社会化养老的关键环节。陈友华(2012)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是“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的一种交叉组合形式。在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相关研究中,不少学者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的设想,本文试图从指标体系研究的四大主要步骤出发,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

第一,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理论基础,即解决“凭什么测”的问题。现有研究中提出理论依据的较少,部分研究根据地方特色或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原则或依据。章晓懿、梅强(2012)基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服务属性,将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理论作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的依据。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民政部(2012)将导向性、科学性、简便性和突出重点作为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原则。左建一等(2009)则以“政府主导、依托社区、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及居家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受益等方面作为考量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依据。

第二,构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即解决“测什么”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各地区制定了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指标体系。在对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体系中,章晓懿等(2012)从公平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四个维度,设置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1个三级指标,包括投入、产出、服务种类、服务对象评价等内容。包国宪等(2012)在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内涵及其过程基础上,构建了绩效分析模型。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中,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二级指标,包括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次、城市和农村日间照料场所覆盖率等6项三级指标。左建一等(2009)将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分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评估指标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两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又分为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和服务成效5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

第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评价方法,即解决“怎么评”的问题。目前鲜有学者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方法和权重设计进行深入分析,仅有章晓懿等人对上海地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采用专家意见法,优选了学术专家、职能部门专家及机构专家共12人作为咨询专家,进行了三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包国宪等(2012)则将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应用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评价。

第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具体指标权重的设置,即解决“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如何分配”的问题。章晓懿等(2012)根据专家对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评分,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原理,经过计算机程序模拟仿真处理得出各项指标权重。虽然专门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各项指标的权重分析文献较少,但是针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较多(陈天祥,2008;宋美喆等,2012),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提供了技术方法的借鉴。

三、研究不足及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量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我们在衡量、监控和评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探索影响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逐步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从而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

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测评研究理论支撑不足,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理解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评价体系;(2)没有考虑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将居家养老服务泛化分析,对城市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缺乏针对性的指导;(3)各地区对居家养老服务测评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在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上差异较大,无法对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状况进行统一评价;(4)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是一项复杂的探索性的全新工作,涉及面广,各地尚未有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在指标体系的设置和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综上,在过去近20年中,虽然学术界取得了较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尤其是近3年内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构建和测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客观评价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提供了可能;但是,目前居家养老服务评价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或某个街道、社区,且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指标体系缺乏普适性,不能满足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综合衡量的实际需要。

在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中,如何深入挖掘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社区照顾理论以及满意度理论等相关理论,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服务效果以及服务效益相结合,探寻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理论基础,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居家养老服务测评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改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措施,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因此,总结和评估近年来中央政府和各地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并通过指标体系,识别工作开展的实际成效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辨析各种居家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成败,找出影响居家养老服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针对性强、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是居家养老服务测评工作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Z].http:///article/zwgk/mzyw/201112/20111200247846.shtml.

[2] 包国宪,刘红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绩效评价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2,(2).

[3] 章晓懿,梅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海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2,(6).

[4] 章晓懿,刘帮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11,(3).

[5] 吕津.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

[6] 杨鸿燕.居家养老中生活照料评估体系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3).

[7] 路依婷.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的构建[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8] 曾宪新.社区为老服务评估体系及应用系统的开发[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2.

第10篇

离休干部已经进入高龄期和高发病期,离休干部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市区有95%以上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其中近20%的离休干部由于身体等原因常年足不出户。为了进一步做好离休干部高龄养老工作,加强离休干部所在单位的服务工作,依托社区,就近为离休干部,特别是孤老、“独居”、“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提供延伸、补充服务,让他们安度晚年,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离休干部居家养老营造一个精神养老、环境养老、生活养老的良好氛围,努力构筑以家庭为主体、单位尽责尽力、(街道)社区提供延伸、补充服务、老干部工作部门指导协调的“四位一体”服务网络,拓宽服务渠道,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推进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服务内容和主要措施

离休干部所在管理单位或归口管理单位是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主管部门。一要加强基础工作。要维护好离休干部信息库,收录离休干部的住宅电话、居住地社区、健康状况、家庭基本情况等信息。要建立孤老、“独居”、“空巢”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台账,并将他们的基本情况分别提供给离休干部居住地的区委老干部局。二要主动加强联系。离休干部所在管理单位或归口管理单位要加强与离休干部居住地社区的联系,及时了解、沟通情况;加强与离休干部家属联系,了解掌握离休干部的健康状况,帮助解决居家养老中的特殊困难;加强与离休干部居住地辖区的区委老干部局的联系,协调解决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的有关问题。三要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要向离休干部提供服务联系卡及联系电话;要坚持走访慰问制度,做到春节必访、高温必访、生病住院必访。对孤老、“独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要根据离休干部本人的需求情况落实专人或组织本单位的党员、团员与他们结对,采取电话问候、上门探望等多种形式主动关心离休干部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并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离休干部人数较多的单位或归口管理单位可适当举办有离休干部的家属、家政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结对服务人员参加的家政服务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服务责任心和服务技能。各单位可将留存的离休干部特需经费和党费用于特殊困难离休干部的生活补助。主管部门要为老干部工作部门配备或提供工作用车,离休干部看病就医等急需用车的,要按有关规定给予优先保障。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生活和集体活动的离休干部,其所在的党组织要定期委派专人上门沟通情况和递送学习材料,为离休干部的居家学习提供服务和方便。

各社区党组织要积极为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提供补充、延伸服务,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和各种服务网络,为离休干部就近参加老年学校学习、健康娱乐活动,提供更多的方便。要逐步建立养老服务组织并充分发挥其服务功能,了解和关心离休干部在生活上的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对需要医疗保健服务的离休干部,要及时与有关卫生所、卫生站联系挂钩,做好医疗保健服务工作。特别是对孤老、“独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要上门关心,提供有偿、低偿的家政服务或志愿者结对服务,如遇突况要及时与离休干部所在单位或区委老干部局取得联系并采取应急措施。对家庭经济生活有特殊困难且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要给予必要的援助服务。要在组织社区群众学习时事政治理论、加强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在离休干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平台。

各区委老干部局要主动关心居住在辖区内的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情况,要注意收集、汇总辖区内孤老、“独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离休干部的基本情况,并为离休干部所在单位与街道、社区的相互联系,牵线搭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根据市政府128号文件提出的“政府对居家养老的特殊困难老人实施援助服务”的要求,积极协调、配合区有关部门对特殊困难离休干部给予援助服务。

市委老干部局将对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制定考核办法,进行检查考核,对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三、提高认识和加强领导

各级组织部门和老干部工作部门要从实践“***”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关心、重视离休干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离休干部所在单位或归口管理单位的党组织要把离休干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水平。各街道、社区党组织要把辖区内离休干部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列入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为离休干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第11篇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9-0100-02

按照国际惯例,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一标准,我国于199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截至2011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上升1.91个百分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25%。可见,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增多,与之相伴而生的问题就是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问题,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普遍讨论和关注的问题。

一、三种养老方式的比较分析

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通过家庭成员的照料、关心、支持和帮助,来解决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各种问题,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的一种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适应于传统的农耕生产生活和家庭大规模的结构。但是,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日益增加,人口结构不断变化,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功能日益脆弱,无法应对社会发展新形势。家庭养老的弊端之一是法制基础的缺失。家庭养老模式只是中国社会代系相传中因循的道德规范。它没有法律的明确制约,主要依赖子女的孝顺。但并非所有的子女都孝敬老人,老人被虐待之事时有发生,显性弃老和隐性弃老使老年人受到精神上和生理上的伤害。机构养老是指在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老人实施的照顾。人口老龄化使庞大的老年人群对社会化养老机构需求越来越大,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但目前我国老年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很多养老机构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帮助,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缺少特色经营,而且养老机构管理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养老护理人员配备少、工资低、人员流失大、队伍不稳定等都是养老机构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单一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都不是最理想的养老模式。养老模式必须多元化。家庭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主要本着积极调动社区的现有资源,在完善养老制度的同时丰富和发展社区文化。社区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发展核心,其着眼点是为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创造良好的条件,社区更是老人居住和生活的主要空间。因此,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也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比较,居家养老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节约社会资源,营造社区氛围,提升老年人的归属感,提供专业服务和减轻老年人子女的负担等优势,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养老方式发展的新趋势。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应该成为目前破解我国巨大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根据中国国情,尊重民族传统,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发展社区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于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因素分析

虽然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很快,但社区居家养老保障仍处于起步阶段。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虽较之以前有了新的发展,但还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说明我国在社区养老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政府责任不清,定位不明

表现在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从兴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招募培训社区照护员,到设立具体的服务项目与制定服务规范,承担了很多本应该由家庭和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事务性工作,很多方面宏观没放开,微观没搞活,导致居家养老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制度不完善、发展规划滞后等问题的出现,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长期可持续发展。

2.投入不足,社会化程度不高

在我国,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政府资助和集体统筹,社区养老服务处于资金不足、不能支撑起基本运作与相关设施购置的尴尬局面,无法完全满足日益增大的养老需求。由于资金缺乏,居家养老社区服务无力扩充相关的设施和服务,社区养老福利设施和居家养老服务仍由政府、集体包办,部门直管直办的做法没有改变。投入不足造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发展的“瓶颈”,急需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多类筹资渠道,建立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

3.服务队伍职业化程度弱,专业人才缺乏

无论何种为老服务,都需要相当数量的专职服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但由于这一行业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都不高,对就业人群并不具有太大的吸引力。因此现在居家养老面临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很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多由社区居委主任或书记兼任,服务人员主要是城市下岗工人和一般受聘人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12篇

通过调研,走访,对老小区养老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老小区主要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4点建议。目的是唤起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加快老小区养老工作的改善进度;养老工作只要有政府的支持,及社区工作人员辛勤的工作,居家养老的明天会更加完善和美好。

关键词:老小区,养老,对策

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挑战。早在1999年,我国即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一、老小区的概念界定

经过调查与分析,“老小区”的概念特征应该界定为:一个是“老”;一个是“小区”。“老”主要体现在:一是坐落老城区;二是建成时间比较早(一般应是在2001年以前建造的);三是老年居民比例较高。“老小区”的概念比较模糊,为便于分析比较,即把在2001年以前建造的一个社区居委会管辖的范围认定为一个“老小区”。

目前,我市市区的老小区中,老年人占总人口的平均比例达16.83%,相当于六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有近90%的老小区没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二、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

目前没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老小区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开展为老服务:

1、对于特别困难的老人,各社区均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财政出资雇佣人员(主要为公益性岗位)或委托能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派员工进行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家政服务和日常起居。

2、对那些独居、高龄但又没有列入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重点老人对象,各社区大多通过志愿者(义工)实施帮扶服务。如通过认亲养老、邻里守望、义工结对等方式,对空巢(独居)或病残的高龄老人进行结对帮扶,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巡视、健康保健、权益维护等服务。这些助老志愿者队伍(义工)组织已经成为为老年人服务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推进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某些社区依托社区和周边的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等相关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地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量血压、健康讲座、心理疏导等方面服务。一些办得较好且已形成长效服务机制的社区效果很好,定期服务日大多门庭若市,业已成为社区老年人的老年之家。媒体对此也时有报道。

4、有些社区通过举办各类文体活动,向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生活质量。

5、少数社区依托小区内外邻近的养老服务机构、家政服务公司、爱心企业等资源,通过委托或认养的方式向老人们提供一些居家养老服务。

6、少数社区借用邻近社区居家B老服务中心的幅射功能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送餐。

调查显示,自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以来, 我市市区的各社区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给予了重视与关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落到实处。各区在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内容和方式上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也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

三、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调查显示,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硬件紧缺。可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十分匮乏,甚至是几乎没有。主要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以及一些必要的服务设施等。有些老小区甚至连休息的座椅或能让老年人休憩的凉亭等必要设施都无法提供。

2、资金短缺。目前建有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社区,市、区两级财政根据他们上报的项目或多或少都在给予一定的支持。但对这些没有任何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因为没有项目和平台,其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反而得不到资金上的支持。

3、力量不足。老小区的建筑年份久远,配套基础设施滞后破旧、老年居民相对集中,这是往往只能依赖社区从软件服务建设上下功夫。而社区承担的工作范围宽泛具体、任务琐碎繁重、人手相对紧缺,仅靠社区工作人员直接投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之中,虽然倾注热情,最终服务质量和效果都未能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

四、对策建议

本着“巩固深化、全面惠及、”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理念,为加快、推进我市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特别是市区目前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政府要逐步解决老小区基础设施差的问题

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的硬件平台是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最现实的基础。确实,老小区的为老服务硬件设施差的现状是有很多因素的,短时间很难解决好。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硬件设施已经成为老小区开展为老服务最迫切的要求和最基础的前提。对此,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加快老小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比如,将资源空置的小学、闲置的土地或厂房等改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此,建议各区政府或各街道组织力量,摸清各辖区特别是老小区范围内的公共土地或房产资源的底数及目前用途,通过挖潜改造,争取将部分原利用效率较低,甚至是空置的公建设施,通过资源优化和置换,让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有场所可服务、有设施可服务”,以逐步改善和提高老小区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条件与质量。

2、市、区两级财政对老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要予以必要的投入与倾斜

在考虑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安排时,争取列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出。根据大多数老小区就是有钱也没场地改善硬件的现状,建议目前财政投入主要在软件建设上予以倾斜,特别是加大对老小区为老服务志愿者(义工)队伍的培育与激励力度,不断巩固壮大老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义工)队伍,并通过志愿者(义工)队伍的服务,去弥补现阶段硬件设施没法改善所带来的服务真空与不足。

3、老小区社区居委会要在软件建设上下功夫

针对老小区一时难以解决场地、资金短缺的现状,各老小区社区居委会要特别重视社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尤其是做好那些可以利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资源的协调工作,使社会资源尽可能充分整合和利用起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渠道。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更多地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来,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功能,尽可能地逐步满足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使这些老小区的居家老人也能享受到及时、便捷、价廉、质优的规范化服务。

4、街道要组织协调有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相邻的老小区开展覆射服务

要加强对有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组织协调,要求在做好本小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础上,尽力将居家养老各项服务就近就地覆盖、辐射到邻近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实现资源共享、功能互补,使没有服务平台的老小区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居家养老的各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