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研究性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过程

时间:2024-04-19 10:18:15

研究性学习过程

第1篇

关键词: 生物教学 过程性学习 教学策略 意义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倡导学生主动参加教学过程,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1]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并不是教材版面和内容编排的改变,而是要求改变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过去,大多数人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却不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大部分教师只是一味地满堂灌,却很少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STS教育应运而生,它强调参与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强调科学、技术、社会兼容。在基本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重视从问题出发进行学习,强调素质教育。[2]因此,基于新课改和STS教育背景下,在生物教学中实行过程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过程性学习的内涵

所谓过程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诱导和启发,学生学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简而言之,过程性学习是学习者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探究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总和。任何结果都是有过程的,世上不存在没有过程的结果,过程与结果密不可分。同样,学生学习知识也是有过程的,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过程性学习包括知识和能力,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生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发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但是目前对过程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却很少。过程性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生物教学中的过程性学习

任何一门学习都有一个过程,而在生物教学中,过程性学习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而生物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过程,学生要学好生物学,就必须进行过程性学习,探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过程。而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知识栏目,目的是为了改变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为学生进行过程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学习情境。新教材中设计的栏目有:问题探讨、本节聚焦、资料分析、相关信息、思考与讨论、实验、科学前沿、本章小结、自我检测、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史话、知识链接、技能训练、与社会的联系、科学家的故事、模型建构、探究、想像空间、课外制作、学科交叉、科学技术社会、资料搜集和分析、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这些栏目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科学性、迁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教学中的三维目标。

三、生物教学中过程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和意义

新课改要求学生改变过去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乐于探究,通过过程性学习来获取新知识、归纳总结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因而,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进行过程性学习。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感到原有知识不够用,从而激起学生疑惑,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高中生物新人教版教材在每一节内容前面都设置了问题探讨栏目,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问题情境,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和提问的技巧,使学生通过问题产生的过程来进行学习。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问题产生的缘由和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生物科学史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生物科学史蕴含着大量关于科学家开展生物科学研究实验的生动事例,有趣的历史故事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科学家的实验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比如:“酶的作用和本质”这一节内容中为了探究酶的作用,列举了斯帕兰札尼研究鹰消化肉块的实验。在教材中的资料分析栏目中也列举了几个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实验,有巴斯德和毕希纳研究酵母细胞的实验,他们关于酶的本质观点不同,但是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他们的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萨姆纳研究脲酶的实验经过9年的探究过程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生物科学史本身就是一部翔实地记载生物领域一切发明和创造的历史,它揭示了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研究探索的历程,展现了生物学家创新思维产生的过程,并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这个充满探索的学习过程,能让学生感受生物科学发现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加强生物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此,高中生物新教材中设计了多个“探究活动”的实验,这些探究实验的设计没有固定格式,教师要避免学生机械照搬探究实验的“格式”,要给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创造条件;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教材中的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教师要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比如“植物细胞为什么出现吸水和失水的情况?”“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植物细胞会由于吸水过多而涨破吗?”等等,然后让学生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最后得出结论,进行表达和交流,并作进一步的探究。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教材所提供的生物科学知识,提出所需探究的问题,并设计探究实验的方案。学生通过这个学习过程,理解一个生物问题是如何提出,一个生物概念是怎样形成,一个生物结论是如何获得、如何应用的,可以学会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4.加强合作学习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教师只是帮助者[3],但是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周围的生活中选择有意义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交流能力,有助于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助于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新教材设置的很多探究实验都要求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交流结果,因而教师要加强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新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贾国瑞.对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J].中学教学参考,2009,4,(11).

第2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索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与同事们的教学研究有关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1、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比如讲到概率定义的时候,我们按小组分发硬币,让学生亲力亲为最终探究得到概率的定义,使学生对于频率与概率的认识更加具体进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言而喻。同时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由于教学空间是开放的,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活动、体验

的作用。因而学生学习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比如利用假期的时间可以让学生亲自去体彩销售网点研究中奖率,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操场利用数学方法量出旗杆的高度等等。在问题探讨、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封闭到开放。

2、研究性学习具有研究性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分组到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发现研究数学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作为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采用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学习系统的知识,无疑是必要的。

总之,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参考文献:

第3篇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607

【原刊页号】45~46.54

【分 类 号】G382

【分 类 名】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

【复印期号】200612

【作 者】刘云

【作者简介】刘云,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 要 题】探究与创新

【正 文】

研究性学习是21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的推进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克服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弊端。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课程式研究性学习(课程计划规定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3课时);二是学科渗透式研究性学习(课程标准规定占10%左右)。本文谈到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均指的是第二种实施方式,其实施过程一般包括“研读教材——课题设计——课题研究——成果展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由若干个环节组成。其构成见下面的模式框架图(师生活动策略)。

一、研读教材,提出问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读教材阶段,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读懂教材,实现“三自一提出”(即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提出有待研究的问题)。如高一思想政治第六课《银行与储蓄者》的教学,便可指导学生自读教材、自由质疑、自主归纳,找出重点、难点、疑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知识结构,并列表比较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债券和股票的异同,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的异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异同等;同时,提出若干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银行与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如何?存款储蓄是不是越多越好?居民收入增多了如何投资理财?等等。

二、分析问题,形成课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设计阶段,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如在《银行与储蓄者》一课的学习中,有教师以新闻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这是自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后的第一次上调利率”为背景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如下问题:①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利率手段,上调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②存贷款利率上调之后我们应如何投资理财?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研究,便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占有的信息资料、人际关系资源条件等选定有研究价值且自己能完成研究任务的问题,形成《银行存贷款利率上调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家庭投资方案设计》等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形成成果

课题研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性阶段,由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搜集处理信息、成果表述四个环节组成。具体实施过程如前面模式框架图所示。

第一个环节是组建课题研究小组。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情况,以共同兴趣、乐于合作、特长互补为原则组建课题小组,并推选出小组长。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做好协调工作,提醒学生在自愿组合时,要注意把擅长社交、写作和电脑操作的同学进行合理搭配。

第二个环节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主要是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预测,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增强研究的计划性、自觉性和责任感。因为学生在结果预测、活动计划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较薄弱,需要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共同设计研究方案。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分工协作,带着问题分头收集信息,研究处理信息资料。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学生在研究中去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充当咨询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方法咨询;充当协调者,协调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充当监督者,督促学生严格执行研究计划,扎实推进研究工作。

第四个环节是汇总资料,形成并表述研究成果。教师要事先与学生商量并确定课题研究最终的成果表述形式。如政治小论文、调查报告、课件、光盘、板报、展板、模型等都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成果表述的有效形式。这样,就可使学生在研究前、研究中、研究后始终对研究的主体、内容、方式、过程有清晰明确的了解,便于最终研究成果的形成。

四、成果展评,升华延伸

高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展评阶段,由成果展示、综合评价、课后延伸三个环节组成,是学生实现自身研究价值、共享研究成果的过程。

成果展示环节一般在课堂上完成,形式可以是论文答辩、成果报告会、辩论会、小型展览、小品汇报演出以及自编报纸、刊物的展示、交流等等。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各年级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的交流展示形式。例如,高一年级可举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讨会、《家庭投资理财计划》展览、《市场诚信面面观》小品汇演、《高中生消费观念现状调查》报告会等;高二、高三年级可采取《用发展观点看中国世界年》——2005年辉煌成就报告会、《中国和谐社会建设情况》汇报会、《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成果展等等。

第4篇

观察和实验作为一种手段,特别是作为一种物理学的基本思想或基本观点,在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作为一种探索物理世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与人类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物理学研究中的观察和实验的思想和方法,必然影响和制约着物理教学过程的教学指导思想,这种影响和制约作用具体表现为:要求物理教学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问题是如何提出的、问题是如何研究的以及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概念的引入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在定理、定律的讲解里,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习题的解决中,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例如笔者在讲解《电磁感应现象》一节时,摈弃了“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被动无奈地听”的传统做法,代之以在让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相关内容后,提出问题:“闭合回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在学生大胆假设出“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后再提出由同学自行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由于磁通量的变化可以是由磁场的变化引起,也可以由闭合回路在磁场中的正对面积发生变化引起,甚至是二者同时变化引起,而其变化的方式又可多种多样。结果同学们设计出了三十多种方案。在进行交流的基础上,由实验室提供器材让同学们完成实验,检验其实验方案,探索实验结论。这样的处理方法体现了物理学中“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研究方法,也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本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知道了电磁感应现象发生的原因,而且深刻理解了磁通量变化的几种情况;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电磁感应知识,而且锻炼了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特点之二:以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为中心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构成物理学严谨学科体系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重视和加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核心。它有利于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生成全方位的物理图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发展其记忆力,促进知识的迁移,缩小高级知识和低级知识间的差距,有利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要实现以上目的,就抛弃传统的直接给出概念和规律的做法,代之以先进的“过程教学法”。即重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为什么要引入?怎样引入?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

在《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体会到平抛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接着根据物体做平抛运动时一边下落一边向前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平抛运动可以怎样分解?然后学生分组研究设计实验,研究平抛运动分运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为何具有如此特征。这样的处理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学生的参与性和参与热情更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平抛运动的分解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更强。

特点之三:以数学方法为重要手段

数学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特征,为描述具有深刻内涵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提供了最佳表达形式;数学所具有的简捷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简化和加速了人们进行物理思维的进程。此外,数学作为计算工具所表现出的严密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在物理理论的建立、发展和应用等方面更显示出其重大的作用。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掌握离不开数学的方法和数学的思维,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数学。

特点之四:密切联系实际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是由物理学科的特点和人的认识规律所共同决定的。无论是从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培养学生的能力角度来看,都要求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联系实际的问题逐年增加,应该说较好地发挥了高考对中学物理教学的“指挥棒”作用。而从近年来高考的情况看,此类问题的得分率偏低,也反映了中学物理教学中所急待解决的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倾向。

特点之五:以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

中学物理教学,作为中等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同样是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无论是从传授物理知识角度,还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角度来看,物理教学过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并以此来揭示和阐述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物理规律的物理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长期的教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熏陶。

第5篇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2011年秋季,我们提出了《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的重要课题,并立项进行研究。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因而探讨高中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从“学会知识”走向“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基础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突出学生获取知识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遵从学习者认识规律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是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普通高中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种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是指教师通过援引、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去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首先,研究性学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能动性原理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任何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需要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找到规律。因而,人的认识活动、改造活动和精神状态具有主观能动性。研究性学习正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创造过程,是对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具体分析、观察、体验和感悟,然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从课题选择、方案制定、实施研究、成果形成到交流表达无不依赖于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才能使自我得到发展。其次,研究性学习以教育学理论为依据。卢梭说:“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是让他自己去发现这些学问。”卢梭的主张与研究性学习从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课题和项目,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杜威也从经验与过程的意义上去认识和理解知与行的关系,他认为知与行是直接统一的,从而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强调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提出了“经验课程”。而研究性学习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其目标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第三,研究性学习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发现学习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如出一辙。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还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认为学习不是学生孤立的活动,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学习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互动完成,从而促进人与人间的合作与联系,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乐于合作的精神”之课程目标惊人的相似。上述理论为我们研究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程、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某些小课题进行研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活动类作业,是研究性学习成果呈现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全面性原则:研究性学习以培养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为课程总目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贯彻因人设计,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施展才能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和品质。

3. 问题性原则。课题源于问题,问题源于生活。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从教科书、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并且围绕课题去搜集资料、调查研究,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 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教师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学习是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的原则。教师应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加以科学的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会科学地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5. 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研究性学习主要目标之一。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作业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内容和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去实践、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与实践体验以及学习结果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和创造需要。

在研究中,我们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精神、科学的态度和道德观、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为目标;以年度为单位,综合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主题作业;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等主题,每年向全校师生提供100多项课题供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同时还根据社会和形势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充实课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作业表现自己和展示自我。

在作业设计的形式上,我们紧扣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点,创新设计了四种类型的作业:

1. 搜集整理资料型作业。搜集整理资料型作业,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作业。人们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总结形成了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其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专访、观察和查阅文献等。这类作业包括活动方案设计、电子或手抄报、展板和课件等。

2. 实践操作型作业。实践操作型作业,就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并形成可视性的物品或载体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模型、作品、成品和实地操作等。

3. 情景设计型作业。情景设计型作业,就是通过创设特定情景,因“疑”生趣,因“疑”生奇,充分激发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照片、录音、录像、表演等。

4. 生活体验型作业。生活体验型作业,就是记录自我成长过程和对事物认知过程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成长记录、演讲、日记、研究报告等。

四、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指导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具有目标的全面性与多元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与学习形式的灵活性等学习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设计与指导方式方法,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特点,总结提炼出下列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指导的策略。

1. 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研究性学习重要载体,《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下转71页)(上接33页)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发现的前提条件。在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培养民主氛围和问题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和调动情感,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强化方案设计。我们认为,任何有创意的成果都出自于学习者学前精心设计的方案。因此,我们在研究性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严把三个重要关口:一是指导与选题阶段,综合考虑学生内在和外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因素,包括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与能力等。二是实施阶段,强化学习型组织形式建设,积极推行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和个人研究与班级相结合的三种学习组织形式,让研究过程及管理逐步深入。三是总结阶段,强化成果意识,积极倡导丰富多彩的成果形式。

3. 激活学习主体。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是基于学生自我兴趣,自主选题学习研究,因而在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留足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向、目标、内容、方法,包括指导教师;自我决定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但不排除教师的必要指导。

第6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实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它特别注意学生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具体环境中将知识经验逐步转化成自己的内部表述。这样就需要我们给学生创设适宜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通常只有课本,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的活动受到了局限。为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在创设研究性学习环境时,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学习材料,该材料包括教材、实验、增设实验、有关问题的背景知识和模拟微观世界的动画等。因此研究本课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可行性。

教育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包括许多方面,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统一有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教师教和学生学如何有机的统一起来呢?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环境:学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才有意义,只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甚至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构建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应尽可能与知识应用的实际情景接近。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尽可能在课堂上展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究过程,提供问题的原形,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在学生学习“铝及其化合物”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去年春节期间,某学生发现氢气球非常畅销。今年春节将至,他想通过卖氢气球赚钱,然后将赚的钱寄往“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他没有很多的钱买氢气钢瓶,经过校方允许,他利用学校的化学实验室设备制取氢气。实验室只有相同质量的铁、镁、铝以及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请你们帮他设计较合理的途径制取氢气,以及制氢气球时,在实验设计中必须注意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模拟现实生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懂得铁、镁、铝、水、盐酸、氢氧化钠等物质,哪些反应能放出氢气,并能够计算出相同质量下那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最多,还要根据成本核算出哪种方案最经济,最终做出决策。方案确定后,学生还要考虑如何制氢气球。这个问题的特点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而且还渗透了德育教育--因为赚钱是为了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这样,在一定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了和谐统一,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落实,因而确立此课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我现在从事高二化学教学,分别教实验班、生物班、普通班。高二化学学习已经完成了高一阶段的初高中衔接任务。距离高考还有两年时间,在这个年级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使该课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于今后的推广和利用。

二、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12期中,每期都有一块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化学教育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进入高中课堂的认识与实践”、“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化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学习的案例分析”、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2*年已有好多课题,探讨得非常清晰,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师要创造适宜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因此确立本课题,对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布莱恩.霍尔姆斯是英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他认为比较教育的任务就是探讨解决教育问题的各种方法,即问题解决法。他在综合了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理论和波尔普的假设演义法与问题解决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法,实质上是一种演绎法,主张研究应当从问题入手。我对此理论应用到化学教学中的理解为,研究性学习的探究。对于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新教师不教师不开设学生的自由,再比如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不要求统一的课程标准等,但是在国内目前的教育制度和历史背景下,我们不能照般国外的一些东西,必须要研究适合与目前国情下的教育,而国内在此块的研究还是有所欠缺。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步,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起到了与国际接轨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教学实践研究法、过程研究法、社会实践研究法究和经验总结法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历史背景,法国、美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类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发现学习和学会学习等的区别与联系。探讨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学科课程的关系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和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化学学科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研究。本课题从实践上研究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一般程序、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等。

3、调查研究。就《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于20*年10月对张家口四中的高一2班和4班进行了整体抽样调查,20*年12月就《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对张家口四中的高三年级的生物1班和生物3班再次进行了整体抽样调查。根据化学学科的学科特点,本课题探讨了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要求和化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可行性课题。

4、高考中研究性学习试题研究。对*年至20*年高考试题中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5、研究性学习教学原则、模式和方法研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研究,研究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的原则、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6、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开展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张家口市创新大奖赛,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习作。

四、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一)课题准备和前期研究阶段:(20*年9月——20*年12月)

1、查阅资料,自主确定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指导理论。

2、填写《张家口市市教育科学一般研究项目申请书》,课题申报、课题审批。

3、进行研究性学习文献检索,筛选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宝贵的经验,进行文献研究。

4、进行理论学习、理论研讨,进行理论研究。

5、撰写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组织开题工作。

(二)课题核心研究阶段(20*年9月——20*年5月)

1、编制《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调查问卷,对高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分析问卷,进行问卷研究。

2、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探究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一般程序、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等,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研究。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指导学生填写研究性学习《选题意向表》、《课题申请表》、《课题研讨表》、《课题文献检索表》、《课题实验活动记录表》、《课题实践活动记载表》、《课题自我评价表》、《课题结题登记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撰写和汇报演讲,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

4、利用原编制《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调查问卷,对高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分析问卷,再次进行问卷研究。

5、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两次开展“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演讲会和“高中化学兴趣实验探索”实验表演,进行社会实践研究。

6、组织学生提交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和社会实践活动摄影图片,参加张家口四中开展的“创新大奖赛”和兴趣实验小组。

7、搜集*年以来的全国高考化学试题,筛选并分析整理其中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进行高考中“研究性学习”试题研究。

8、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探索经验,形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撰写研究成果论文,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

9、归类、梳理、撰写中期研究成果,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三)阶段性成果汇报阶段(20*年10月——20*年12月)

1、积极组织论文投稿,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2、总结研究成果,编辑《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阶段性成果汇报和《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阶段性成果研究,撰写结题报告。

3、请张家口市市教科所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并获二等奖。

五、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在具体操作过程程序上,我们首先要对《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进行解读和体会。再根据张市四中的学生实际情况,做出选题的指导意见。例如在“原电池原理及运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过程,是先学习体会《课标》,《课标》中课程化学(2)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有:①查阅资料: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②实验:用生活中材料制作简易的电池,③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在《课标》选修课程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有①实验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变。②调查市场上常见的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课标》的理念下,结合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增加设计了,①不同金属材料构成原电池的对比研究,②干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③实验室模拟氢氧燃料电池的实验探讨,④铅蓄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⑤可充电镉、镍电池的结构及原理的研究等课题。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通过课题的开发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全班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几个课题组。分工协作进行开题论证,设计方案,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到最后完成课题的结题。

2充分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有效地创造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要体现以实验为特征的化学学科特点,化学实验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以实验探究为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课标》没有单独对化学实验提出内容标准,但整个“内容标准”中却始终建议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实验探究是学习过程和方式的主线。因此,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分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能有效地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现行教材中实验分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但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实验比例还是太少,为了多让学生动手参与探究,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我们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问题讨论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一般是“验证性”,改实验的“验证性”为“探究性”一般程序是:实验观察提出。例如,在“原电池原理”教学中,我推荐了一个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同的材料构成原电池的对比研究”,课题要求:了解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内外电路的电子流动方向。对比不同材料构成的电池的性能差异。学会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学生尝试用铁、铜、锌、铝、镁、石墨等电极材料在硫酸、盐酸、硝酸、醋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氯化钠等不同的溶液中进行实验,对比它们的电流强度和电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其中在镁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和铝和铜与浓硝酸构成的两种原电池中,电池的电流方向与其它的原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作正极的电流方向相反,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了负极和正极形成的本质原因及确定方法。

〈2〉扩充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教材内容安排的基础性学生实验,它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规范地进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强化所学到的知识。”这类实验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应用性为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履行预习-实验(操作)-总结(实验报告)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对它的实验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设计实验-搜集资料-动手实验-找出实验结果,来完成分组实验。例如在高二“氨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法制取氨气最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去做,首先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所有的制取氨气的方法,如用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碳酸氢铵等不同的铵盐和碱石灰、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生石灰等进行实验,或用浓氨水和不同的碱进行实验来制氨气。通过产生氨气的速度和体积等全面进行对比得出自己的结论。用什么方法测量氨气的体积是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是一个考验。经过研究,学生较好地设计出用量气装置装四氯化碳或苯来测定氨气的体积的方法。

〈3〉拓展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用一些简单易得的器材和试剂完成的实验,或称为“家庭小实验”。这类实验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手段。但教材中这类实验还是太少。我们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过程中,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拓展,一是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二是开放实验室,三是开展校外(家庭)实验。一般经过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个体探究-小

组讨论-完成实验-作出评价的过程。例如,学生针对近年在市面上出现了特殊颜色的玫瑰花-蓝色妖姬的事例,在“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家庭小实验“改变花的颜色”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鲜花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喜爱种花的同学们在家中用不同种类的鲜花作实验,然后进一步把鲜花、叶片、果皮研碎,用市售白酒提取液制取指示剂。

3通过研究性学习环境开展过程,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老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学会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问题。例如:通过“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除了硅,我们还有什么?”“生命与DNA”等课题的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关于纳米材料、计算机技术、生物化学等最新的科技成果。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了化学对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拓宽了知识视野。

4关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感受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过程性的评价

在《课标》的理念下,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同时要注意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的过程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中,我们设计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表,用于学生自己、学生之间、课题组及指导老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这种评价重在参与、重在合作,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再如“蓄电池的原理及运用的研究”课题小组,在没有完成预期的研究成果的情况下,指导老师对他们的课题小组,依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们虽然没有得出预期的结论,但他们认真地完成了整个研究过程,分析了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6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过程管理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编制了研究性过程管理系列表,,其中包括: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外出活动记载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讨、实验活动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调查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在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化学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我们指导学生侧重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及将要学习到的化学学科知识点出发选择课题,通过选题意向表的填写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调整。然后开始选题。并填写课题申报表。其次,对学生的研讨活动、实验活动、外出调查活动进行统计、审查和指导管理。并填写相应的表格。第三,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后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评价方面,我们设计了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第7篇

关键词:高校研究性学习;现实误区;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028-02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反映了学习的规律性,也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很快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而且迅速从中小学扩展到高等学校,从全日制教育延伸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高校研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许多经验,但也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与误区。

一、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现实误区

中外教育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应该非常明确而具体,并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事实上,由于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加之其本身的复杂性,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定位不准、认识模糊、把握不住等问题。

1.研究与学习割裂

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其着眼点应指向于学习,研究只不过是学习的一种状态,是学习的限定语,与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是一致的,其目标应指向学习的效益和质量,指向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并非研究和学习本身。学习是研究的前提和追求,研究是学习的方式和状态,我们惟有将学习的基石垒得更扎实、更雄厚,研究才会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我们惟有持久深入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学习才会显现成效、有所归依。纵观现实中的高校研究性学习,往往把研究与学习割裂开来:一是只要学习不要研究,用常规的学习代替研究性学习,或把技艺的简单模仿当作研究性学习。有的学校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知识技能搬进教室,有的教师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知识大加灌输,甚至把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当成了研究性学习。“许多学校一旦离开传统知识学习的据点,便告别了固有的知识储备,踏上了‘天花乱坠’的务虚之路。”[1]二是只要研究不要学习,认为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么就像科学家一样得出独创性的研究成果,要么使学生们根本无法企及。他们不知道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是人人都可以掌握和运用的。他们偏离了将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提高学习者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根本目标。

2.结果与过程分离

目标就是人们预期的结果,结果因其外显性、实在性、可测性在目标追求中很得人们青睐;过程就是人们追求目标的经历,过程因其内隐性、潜在性、难测性在目标追求中易被大家忽视。在现实的高校研究性学习中,人们往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表现在:一是注重结果性目标,以是否出现了预期的结果为研究性学习达成目标的标准,过分看重论文、发明、发现等,而忽视“生活的智慧”、“精神的力量”和完整的人格等因素;二是注重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在活动后所表现出的教育结果为基准,看重的是“唱唱跳跳”、“热热闹闹”,研究活动仅有形式,没有内容,表面轰轰烈烈,丰富多彩,实质上根本不能触动个体的内心世界的成长和成熟;三是忽视体验性目标,体验主要指过程中的教育经历、情感陶冶、意志磨励、性格锤炼和品德修养过程。没有自主的体验,就不可能有“悟”,不可能有“智慧”,也就不可能知人认事,不可能对人、事给予足够的敬意,因而也就不可能具有高尚的德行。

3.事实与价值脱节

研究性学习要在实际调查以及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开展活动,活动本身及探究的结果并不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活动背后的价值,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关注个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许多学校以事实研究为目标,缺乏价值的观照。一是满足于“找寻已有答案”,表面上是进行探究,实质上学习者所获得的都是间接经验,都是单纯的事实,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与心灵;二是局限于“是什么”的研究,很少考虑“应该如何”开展,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何在等;三是停留在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探究,缺乏对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素材的深入挖掘。这样虽然注重了对事实和规律的探究,却忽视了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手段的价值关怀和伦理观照。

二、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创新策略

作为一块新开辟的处女地,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姗姗起步阶段,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对于研究性学习本质和目标的研究,不论是作为课程也好,还是作为学习方式也好,虽然提出了很多观点和看法,作了不少的努力和尝试,但总有难尽如人意之感,难以指导研究性学习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笔者借助于各门学科的理论启示,透视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创新:

1.过程目标和生活真实的彰显

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把丰富的教学过程简化为单一的认识活动,将教学与真实的生活割裂,并将其从整体的真实的生命活动中抽离,教学过程成为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似的标准化过程,教学目标体现为静态的死板的数量化的结果目标。研究性学习认为,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生命潜能多方位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教学与真实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教学本身就是师生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人、生命、生活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2]正如布鲁纳所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习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3]这一过程中情况千变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目标应随着过程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内容的调整而调整,不应被固定和僵死的目标所束缚。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过程,探究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追求的目标,“一种对过程而不是对固定知识的信赖,是现代世界中惟一的能作为教育的一种目标而具有意义的东西”。[4]

2.自主探究和开拓创新的张扬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知识接受和简单的技艺训练的方式,让学习者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劳动等主动的探究活动进行学习,让学习者充分拥有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机会,使学习者不囿于对材料的记忆和堆砌,而是从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观点出发,对事实和现象发表个人的创见,展现个体的智慧。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只能是学习者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教师不能用事先预想好了的答案去框束学习者,而应该充分肯定每个学习者的努力和价值,鼓励学习者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意与设想。只有真正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可能成为充分的主体;在研究性学习中,目标由学习者自己独立确定,由学习者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达成,从而形成学生的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真谛,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

3.整体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提升

传统教学把学习当作是单纯的认知行为和封闭的个体行为,因此目标直指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情感、意志、兴趣、品德和人格的培养。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5]研究性学习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在生活中的不断成长和不断发展,学习作为一种生活必然渗透着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是“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holistic learning)和“全人活动”(whole personal activities)。因此研究性学习要以知识为基础,这是研究的前提;要以能力为核心,这是研究的关键;要以情感为方向,这是研究的升华,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它们共同构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体系。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的应是这一目标体系的全面达成。

4.亲身体验和主动尝试的追求

传统教学注重学习结果,把知识看作目标,一个明确的问题,一个真理,主要是通过传授的方式获得。研究性学习把学习看作是行动或过程,看作个体在出于各种目的而试图理解所生活的社会或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的认知建构或创造的过程,主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这种体验是全方位的,既有对显性知识的习得,也有对隐性知识的感悟;既有成功的兴奋与欢乐,也有失败的苦闷与沮丧;既有可以言传的,又有只能意会的。体验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一种更有意义的目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体验能够“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在亲历探究过程中,也可能学习者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也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回归了生活的本质,有助于深化学习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5.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的回归

传统教学强调获取事实和规律,偏向科学主义,迷失了知识所蕴涵的伦理价值。研究性学习不仅要探究事实和规律,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更要注重探究过程中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避免把探究的事物作为被动性的对象世界,任由自己掌控、役使和享用。一方面,学习者要具备伦理意识,把世界作为一种生命,一种需要通过悉心保护和倍加珍视才能获得再生力的生命,并怀着敬畏的善意热爱生命。另一方面,学习者要充分挖掘知识中所蕴涵的伦理价值,不断转换研究视角,使学习者在研究过程中有机会直接面对并处理“生活、生存、生命”等一系列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总之,研究性学习要让学习者在亲身体验、切实感受中培养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德行,学会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相处,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养成关心现实社会,学会思考社会问题,主动承担起解决自己身边的现实社会性问题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7-128.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3]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62.

第8篇

关键词:高校研究性学习;现实误区;创新策略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反映了学习的规律性,也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很快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而且迅速从中小学扩展到高等学校,从全日制教育延伸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高校研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许多经验,但也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与误区。

一、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现实误区

中外教育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应该非常明确而具体,并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事实上,由于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加之其本身的复杂性,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定位不准、认识模糊、把握不住等问题。

1.研究与学习割裂

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其着眼点应指向于学习,研究只不过是学习的一种状态,是学习的限定语,与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是一致的,其目标应指向学习的效益和质量,指向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并非研究和学习本身。学习是研究的前提和追求,研究是学习的方式和状态,我们惟有将学习的基石垒得更扎实、更雄厚,研究才会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我们惟有持久深入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学习才会显现成效、有所归依。纵观现实中的高校研究性学习,往往把研究与学习割裂开来:一是只要学习不要研究,用常规的学习代替研究性学习,或把技艺的简单模仿当作研究性学习。有的学校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知识技能搬进教室,有的教师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知识大加灌输,甚至把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当成了研究性学习。“许多学校一旦离开传统知识学习的据点,便告别了固有的知识储备,踏上了‘天花乱坠’的务虚之路。”[1]二是只要研究不要学习,认为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么就像科学家一样得出独创性的研究成果,要么使学生们根本无法企及。他们不知道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是人人都可以掌握和运用的。他们偏离了将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提高学习者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根本目标。

2.结果与过程分离

目标就是人们预期的结果,结果因其外显性、实在性、可测性在目标追求中很得人们青睐;过程就是人们追求目标的经历,过程因其内隐性、潜在性、难测性在目标追求中易被大家忽视。在现实的高校研究性学习中,人们往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表现在:一是注重结果性目标,以是否出现了预期的结果为研究性学习达成目标的标准,过分看重论文、发明、发现等,而忽视“生活的智慧”、“精神的力量”和完整的人格等因素;二是注重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在活动后所表现出的教育结果为基准,看重的是“唱唱跳跳”、“热热闹闹”,研究活动仅有形式,没有内容,表面轰轰烈烈,丰富多彩,实质上根本不能触动个体的内心世界的成长和成熟;三是忽视体验性目标,体验主要指过程中的教育经历、情感陶冶、意志磨励、性格锤炼和品德修养过程。没有自主的体验,就不可能有“悟”,不可能有“智慧”,也就不可能知人认事,不可能对人、事给予足够的敬意,因而也就不可能具有高尚的德行。

3.事实与价值脱节

研究性学习要在实际调查以及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开展活动,活动本身及探究的结果并不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活动背后的价值,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关注个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许多学校以事实研究为目标,缺乏价值的观照。一是满足于“找寻已有答案”,表面上是进行探究,实质上学习者所获得的都是间接经验,都是单纯的事实,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与心灵;二是局限于“是什么”的研究,很少考虑“应该如何”开展,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何在等;三是停留在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探究,缺乏对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素材的深入挖掘。这样虽然注重了对事实和规律的探究,却忽视了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手段的价值关怀和伦理观照。

二、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创新策略

作为一块新开辟的处女地,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姗姗起步阶段,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对于研究性学习本质和目标的研究,不论是作为课程也好,还是作为学习方式也好,虽然提出了很多观点和看法,作了不少的努力和尝试,但总有难尽如人意之感,难以指导研究性学习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笔者借助于各门学科的理论启示,透视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创新:

1.过程目标和生活真实的彰显

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把丰富的教学过程简化为单一的认识活动,将教学与真实的生活割裂,并将其从整体的真实的生命活动中抽离,教学过程成为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似的标准化过程,教学目标体现为静态的死板的数量化的结果目标。研究性学习认为,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生命潜能多方位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教学与真实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教学本身就是师生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人、生命、生活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2]正如布鲁纳所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习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3]这一过程中情况千变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目标应随着过程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内容的调整而调整,不应被固定和僵死的目标所束缚。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过程,探究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追求的目标,“一种对过程而不是对固定知识的信赖,是现代世界中惟一的能作为教育的一种目标而具有意义的东西”。[4]

2.自主探究和开拓创新的张扬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知识接受和简单的技艺训练的方式,让学习者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劳动等主动的探究活动进行学习,让学习者充分拥有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机会,使学习者不囿于对材料的记忆和堆砌,而是从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观点出发,对事实和现象发表个人的创见,展现个体的智慧。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只能是学习者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教师不能用事先预想好了的答案去框束学习者,而应该充分肯定每个学习者的努力和价值,鼓励学习者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意与设想。只有真正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可能成为充分的主体;在研究性学习中,目标由学习者自己独立确定,由学习者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达成,从而形成学生的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真谛,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

3.整体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提升

传统教学把学习当作是单纯的认知行为和封闭的个体行为,因此目标直指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情感、意志、兴趣、品德和人格的培养。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5]研究性学习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在生活中的不断成长和不断发展,学习作为一种生活必然渗透着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是“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holistic learning)和“全人活动”(whole personal activities)。因此研究性学习要以知识为基础,这是研究的前提;要以能力为核心,这是研究的关键;要以情感为方向,这是研究的升华,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它们共同构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体系。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的应是这一目标体系的全面达成。

4.亲身体验和主动尝试的追求

传统教学注重学习结果,把知识看作目标,一个明确的问题,一个真理,主要是通过传授的方式获得。研究性学习把学习看作是行动或过程,看作个体在出于各种目的而试图理解所生活的社会或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的认知建构或创造的过程,主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这种体验是全方位的,既有对显性知识的习得,也有对隐性知识的感悟;既有成功的兴奋与欢乐,也有失败的苦闷与沮丧;既有可以言传的,又有只能意会的。体验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一种更有意义的目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体验能够“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在亲历探究过程中,也可能学习者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也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回归了生活的本质,有助于深化学习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5.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的回归

传统教学强调获取事实和规律,偏向科学主义,迷失了知识所蕴涵的伦理价值。研究性学习不仅要探究事实和规律,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更要注重探究过程中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避免把探究的事物作为被动性的对象世界,任由自己掌控、役使和享用。一方面,学习者要具备伦理意识,把世界作为一种生命,一种需要通过悉心保护和倍加珍视才能获得再生力的生命,并怀着敬畏的善意热爱生命。另一方面,学习者要充分挖掘知识中所蕴涵的伦理价值,不断转换研究视角,使学习者在研究过程中有机会直接面对并处理“生活、生存、生命”等一系列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总之,研究性学习要让学习者在亲身体验、切实感受中培养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德行,学会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相处,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养成关心现实社会,学会思考社会问题,主动承担起解决自己身边的现实社会性问题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7-128.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3]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62.

[4]钟启泉,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51.

第9篇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这将会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从制度上保障这一活动的深化,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法,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人口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位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研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高中数学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供参考选用,当然教学时也可由师生自拟课题。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三)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有合适的载体,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加以整理归类。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实践证明,数学开放题用于研究性学习是合适的。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开放题的编制方法。无论是改造陈题,还是自创新题,编制数学开放题都要围绕使用开放题的目的进行,开放题应当随着使用目的和对象的变化而改变,应作为常规问题的补充,在研究型课程中适合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应具备起点低、入口宽、可拓展性强的特点。

第10篇

关键词:内涵;目标;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作一些探讨和反思。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课程,是一种方法,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课题范围内自由选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几个人自由组合;为完成课题,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收集资料并加以实验论证。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特点

1. 广延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阈限上的主要特点。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形态具有开放性,与之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具有广延性,即在纵向和横向上,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都具有广泛延伸的特性。在本学科内,面对一个课题,学生可以了解它的历时性发展情况,也可以了解它的共时性发展动态。在学科之间,学生可以打破学科界限,用综合知识的眼光分析解决问题。顺藤摸瓜,广泛延伸,发散思维,触类旁通,达左见右,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表现形态。广延性还表现在研究性课程可以从理论延伸到实践,再从实践返回到理论。

2.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呈现方式上的重要特点。区别于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预定性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的。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素材,而是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整个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围绕问题生发开来的。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过程的特点

1. 在课程运行的性质上具有亲历性。在传统的课程运行过程中,课程的执行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只是课程运行过程的对象。虽然课程是为了影响学生,但由于学生主要是课程影响的客体,致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处在课程运行过程“观众”的位置,而不能主动地参与其中以获得最直观、最深刻的体验,也就是说,这种课程缺乏学生的亲历性。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课程执行主体的位置,没有他们的主体参与,课程是不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学生的亲历,那么研究性学习课程将是不存在的。

2. 在课程运行的程度上具有差异性。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这表现在智力因素品质与非智力因素品质两个方面。虽然这种差异性早就被人们认识,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班级授课制却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不同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在进度的把握上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的。在研究性学习影响的结果上,不同的学生也有所不同。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主体的特点

1. 教师影响的指导性。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但我们现实的教学,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包办性,即教师代替学生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的讲解、演示代替了学生的表达与练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内容(主要指难点问题)的点拨与研究结果的评价上。如在这种课程运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可以分离的,学生可以离开教师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2. 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真正主体,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保证这种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课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2)研究方案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来确定;(3)研究过程的进行,如方法的选择、材料的运用、进程的快慢都由学生自己决定;(4)研究合作对象是由学生自己自由组合;(5)研究报告由学生独立撰写。

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实践任务,我们要不断地通过尝试、交流、探讨、总结,使之逐渐完善,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11篇

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是自治区研究性学习实验校,经过选题论证,我们首先确立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下列问题:

(1)如何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学习实际,确定适合本校学生研究的课题,解决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国家其他必修课程的矛盾。(2)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常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促进师生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优化,实现教学质量质的飞跃。(3)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研究陆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4)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与校本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知识体系、能力体系、情感体系的整体发展。

二、研究过程及操作

该课题研究以2001级学生和执研教师为第一阶段研究对象,后继新生和执研教师为重复实验对象,采用文献研究、观察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课程管理设计方案进行科学性考察。

(一)明确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操作原则,保证课程实施的科学性。

我们首先成立了以科研处牵头,学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参加的课程领导小组,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先后9次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知识,参加研究性学习报告会,对家长进行课程宣传动员。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准备活动和思想动员,我们明确了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解决问题,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会自己获取、会独立创造的新型人才。(2)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发现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互相并列平行,互相包容,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学习方式。(3)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是学习研究的先行者和研究技能的点拨者,是研究兴趣的激发者和研究活动的组织者,是研究过程的协调者和学习成果的宣传者。(4)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应当既重过程,也重结果,继承和创新相辅相承,过程与结果互为因果。

(二)制定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保证课程建设全面体现课程理念。

我们以《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为依据,制定了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发展规划。这一规划的硬件已经基本实现,构建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图书馆现藏书量达18万多册,生均600多册;有电子阅览室1间,共有阅览终端90个,理、化、生实验室24间,均配备了先进的仪器和设备,机器人活动室1间,创新大赛活动室1间。我们与上海科协、广西师范大学等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每学期都请有关专家到校讲学。

(三)细化管理环节,避免课程实施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无效性。

1.对选题作了三个方面的定位引导:倡导有关运用学法的实验课题,例如提高记忆的方法研究、快速阅读的方法研究、预习的方法尝试研究,对联的思维方式研究等。

——倡导研究从课本内容中发现的延伸性课题,下发了各科教材中必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从中选择一项,开展自主研究。

——倡导研究与生活、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课题。

2.制定符合课程要求的各类管理制度和程序要求,指导教师和学生按制度和程序要求开展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过程。这些管理制度涉及课程指导、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内容,将研究性学习理念物化为具体的课程操作常规,因而为课程的规范性实施提供了保障。

3.调整课时,我们先后作过两次大的调整,第一次是按公共课独立排课,每周每班两节,其中一节分散编排,一节全年级统一编排。第二种排课法是将研究性学习课时与其他自习课时进行综合调配,每周全年级安排一节研究性学习公共课,其余的两节与自习课合并,给每个学科分别增加一个课时,用于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这种课时安排法,保证了研究性学习集体活动的时间,也为学科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带来便利。

4.制定课程大型活动常规:动员会于开学第三周完成,立项开题展示活动在第八周进行,成果申报及验收在第16周进行。

5.实施课程三级机构管理制度。第一级是课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主管教学、科研的校级领导兼任。第二级由年级组长、班主任组成,主要负责以年级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第三级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科任教师构成,主要负责学科课题的审定,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过程的监督管理,课题成果的评审鉴定等的良性发展。

6.开放学校所有可利用的研究室、场馆,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研究活动渠道的畅通和安全。

7.选择典型引路,注重成果推广。实施课程以来,共召开大大小小的成果发布会10多次,通过成果发布,进行研究方法指导,表彰优秀学生和教师,激发师生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

(四)寻找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如何解决高考与研究性学习的矛盾,这是一个棘手的难题,面对这个难题,我们采取的做法是:

1.坚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大方向是正确的,不回避,不停步,不冒进,不盲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学生出发。

2.注重把“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倡导有意义的接受式与发现式教学。

3.选择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两个学习环节,实施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

4.开展考试改革,实施三级考试模式:一级是学生自学的效果测试,目的是引导正确的学法和思维方法,检验学生自学的效果,为授课提供合适的教学起点。二级是听课、独立作业的反馈测试,主要是统一的单元测验,测试的目的是规范学生听课和复习的行为。三级主要是学校的段考和期考,测查的重点是学生的能力,强调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于课外。在考后的总结分析上,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归因分析。

三、实验效果

成果之一: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强了我们的反思能力,促进了学校各项发展规划、制度的深化和完善。

我校历年来重视抓教师队伍建设,曾采用师徒制、导培制、与高三同题考试制等等措施。这些培训模式,对教师快速熟悉教学环节,尽快适应教学程序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教师成长的根本出路。在研究性课程中,这个案例的研究,促使我们思考改进教师队伍培训模式的问题。现在,在全校范围内,倡导读书之风,形成“校务会学习制度”,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创建优秀学习型团队”活动,在学生中组建“读书励志社”,开展优秀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都与这一反思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从某些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与考试测查不相符合的现象中发现“假性成长”的问题,即看起来研究作业做得像模像样,但真正的研究水平、思维能力、独立学习的能力并没有培养起来。还有,我们从学生成果展示中的情绪变化曲线中,发现学生的成就感并不完全来自于获得展示的机会或教师的表扬,而是来自于他们感到的真正的成功。这种反思,无疑对我们改进教学,优化教的过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成果之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操作模式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发生重要的变化。

让我们看一个教学实例:语文教学,周丽雅老师这样设计她的教学进程:

——先利用寒假,布置学生用自主学习的方法预习新课本中的8篇文言文,要求做好学习记录。

——寒假结束后第一节课测验,《鸿门宴》设的题是:读题目,你觉得学习本文应弄清什么问题?你弄清了什么问题?你还学了什么?

——上课时,教师在介绍《史记》的特点后,推出几种质疑的方法:矛盾处质疑法,兴趣处质疑法,相同处质疑法,疑难处质疑法。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并归纳了下列问题:(1)刘邦为什么先尊称张良为“君”,后更进一步尊称他为“公”;为什么刘邦却尊称项羽为“大将军”,这种与身份不符的称谓,说明什么? (2)项羽听到曹无伤的话,大怒。但在鸿门宴上,项羽却始终不多说话,而且对范增的举佩暗示,装聋作哑;(3)樊哙无礼闯帐,项羽不但不怒,反而赐予彘肩和酒。项羽的前怒后忍到底说明什么?(4)刘邦与项羽本是同级,但坐位的安排为什么不讲礼节?

紧接着,老师让学生抓住问题,再读书,为每一道题的解答找全相关内容,并按“口译朗读——归纳要点——写出有理有据的答案”的步骤,解决问题,之后是学生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周老师没有在此打住,而是设计了一个学法归纳的环节:第一,我们的问题是如何发现的?第二,解决每一个问题,老师都要同学们做哪几件事?第三,要求学生用过去学过的“读前提问法”和本节课学到的“读中发现问题法”,再次预习《兰亭集序》,找出问题。

观察全程,不难看到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被动学习的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充满尝试探究的教学过程。

成果之三:教师的课程——教学水平提升。

研究性学习不仅带来观念的转变,使课程教学理念注重整体构思,不仅注重学习过程,也注重学习评价。例如,物理学科,将多年来典型的题目归纳汇总,按一定的教学序列,编成教师训练指导手册。

最近立项的“学法尝试活动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构建了“学校——学科——教师”三级课程体系,每一级体系均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要求,课程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课程管理与评价等内容,同时还总结了“精选学法——先尝后教——学法指导——学法尝试——合作交流——成果归因”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步骤。

成果之四:教师的变化带来学生素质的变化,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1)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很有成就感。(2)学生对执研老师教学的评价后测评价表的意见更具体,所表达的情感和态度更强烈。(3)近年来我校高考、会考、竞赛成绩一真保持全区前茅,与推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有必然的联系。(4)这几年来,使用图书馆、电子教室进行自主学习的人数逐年增多。为此,读书励志社、网络社、文学社、英语学习社等学生社团逐步扩大。(5)在探究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特长学生,机器人大赛曾获得国际银奖和铜奖,全国创新大赛多次获得一等奖。

四、研究的结论

1.为防止研究性学习课程操作的随意性、盲目性、短效性,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2.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牢牢抓住“教”与“学”的两个转变,所倡导的“三类课题”研究,符合现阶段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实际,为理顺研究性学习与高考、会考的矛盾,实现学习能力与考试能力的同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把研究性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课程操作模式引入课堂教学,为研究性学习与学科必修课程的整合找到了结合点;而“学法尝试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合作学习策略研究”的成果推广,为研究性学习深入课堂,落实“教”与“学”的转变找到落脚点,具有推广价值。

4.我们构建的多个校本课程体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或果。

5.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使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合乎学校发展实际的管理制度;找到了解决学校师资培养、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发展难题的途径,培养了一批教师;也使我们改善了校内外的学习环境,为我校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问题讨论

在研究中,我们认为还有下列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1.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的教师还不多,也有一些教师不熟悉课程操作模式,备课跟不上教学进度。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ESP;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8-0128-03

ESP(专门用途英语)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ESP又可分为EAP(学术用途英语)和EOP(行业用途英语)。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ESP课程,但形成一定规模和较全面系统的ESP课程并不多见。2015年3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对大学英语的课程结构提出了总的框架:即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类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即将,对ESP的研究和教学实践必将引起众多学者的不断关注。目前,对ESP的研究主要从大纲制定、课程设计、教材选编和评价角度展开,也有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等角度关注。

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创新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研究性学习也称探究式学习,强调学习的探究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完全符合教育部的指导方针,也符合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理念。

近来,不少学者对研究性学习和教学的不同层面进行了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大学英语教育观念的转变,促进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框架的构建”。然而,有关ESP“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并结合ESP课程的特点,探索ESP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使ESP教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创建符合ESP课程特点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与ESP

(一)ESP

ESP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英语教学中的一种Ap-proaeh,即ESP是一种教学途径、一种教学方针或教学理念。ESP的基本教学原则有以下几点:

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ESP教学的灵魂。ESP的是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与专业内容相关的真实阅读材料和实验报告等,还体现在语言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培养上。因此,“真实的语篇”和“真实的学习任务”才能体现ESP教学的特色。学习语料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也是ESP教学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2.“需求分析”原则。ESP学习者有其特殊的学习需求,ESP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材编写等都是建立在满足学习者特殊要求的基础之上。在ESP教学领域,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包括两个方面:(1)目标需求,即分析学习者将来会遇到的交际情景,包括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特定环境给学习者带来的心理状态等。(2)学习需求,包括学习者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应该先学哪些技能和知识,哪些应该后学;哪些是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等。

3.“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ESP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即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建立在学生将来工作需求基础之上。ESP教学过程不只关注语言运用,更关注语言学习。真正有效和可行的ESP教学途径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语言学习过程的基础上。ESP强调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能使学生理解和产出规范语言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

目前教育界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分两种:1.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定向培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强调通过研究性课程使学生掌握研究方法;2.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方法。本文中所探讨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第二种。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以专题(阅读主题分类)为中心,以研究为手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掌握课程内容为目的,注重学生的过程性学习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研究型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研究涉及课程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评价等几个方面。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心理学和二语习得理论。

根据Kranshen输入假设理论,许多课堂学习者的失败都是因为缺乏可理解性的输入或输出。可理解性输入有助于语言习得,而课堂互动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在接近于母语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习得”语言。无论是可理解性输入还是课堂互动环境,都和ESP所强调的“真实性”原则以及“需求分析”原则相一致。“可理解性”要求语料的真实,同时语料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建立课堂互动环境,采用真实的学习任务,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建构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探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这和ESP注重语言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谋而合。

因此,研究性学习原则也正是ESP教学的重要原则。ESP教学任务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在专业和学术领域内的语言应用技能。这就要求ESP教学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探究和使用语言的机会。通过大量的讨论性、探索性、发现式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学术阅读和互动式学习,体验真实的交际任务;通过项目作业,学生确定研究问题,搜集、分析和研究信息,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

二、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ESP教学模式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研究者对本校2012级由研究者任教的EAP阅读课程两个班级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尝试。教学模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及专业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学术阅读、写作和语言交际能力,以及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研究方法的能力。

(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首先是问题确立阶段,其次是体验和实践阶段,最后是成果交流阶段。学术英语阅读每一个话题都包含了10篇相关文章深入阅读与学习探索。在学期初,确立学术英语阅读中的课题群,学生以4人小组单位进行选题。比如,抗生素发展以及滥用的危害;网络英语词汇特征研究;调查大学生的日常饮食,以及讨论大学生的日常饮食营养是否均衡,如何建立营养均衡的饮食;调查中美大学生筹钱交学费方式的异同以及对中美教育差异的思考等。学生带着研究问题,搜索阅读各类开放性的文章,阅读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学生在课外展开合作学习并在课内展开讨论。通过阅读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做口头汇报。最后的成果以一份报纸的形式或论文的形式展示。

(三)探究性的教学方法。ESP教学的核心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本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课堂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相结合,个性化和团队式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选择话题文本,获取相关知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课内学习采用教师面授与学生表演、小组讨论以及辩论的形式。课外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个人都是研究者和学习者,同时也是评价者和反思者。

(四)形成性的教学评估。研究型学习强调研究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的提高。因此过程性的、动态化的学习,必然要求建立多样化、过程式的综合评价系统,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个活动环节都要安排评估。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presentation、学习日志、课堂讨论、研究报告等环节,有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其他同学评价。评价结果既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动机。在该教学评估中,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各占50%。

三、对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ESP教学模式的思考

结合ESP研究性教学的现状,笔者对此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学习”。开放的问题必然要求开放和多元的解决问题方式。ESP课程与专业内容关系紧密,其跨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很难形成ESP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英语的需求目的不同,不同行业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ESP教学中融入开放式的研究性学习尤为必要。蔡基刚指出,“在众多研究性学习理论中,我们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项目研究法”。项目研究法针对性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把课内与课外研究性的学习有机结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同时,为适应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必须推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二)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真实性。真实性情境是“研究性学习”的生命线。如果选题直接和学生所学专业有关,探究过程类似于专业人员的工作过程,那么这种学习就是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真实性学习”。ESP教学中,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选择不同的真实性语料,以及不同的语料难度,如何创建较有效的真实的目标情境,更好地发挥ESP教学优势,这是ESP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三)学生目标需求和现实需求的不一致性。目标需求是目标情境决定的,即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应该学习什么内容和技能。现实需求指的是学习者的个人需求。很多时候这两种需求存在不一致。ESP和研究性学习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比如:教师担心学生找不到有效的语料,会事先提供各种资料,教学方式等也都由教师确定。教师所设计的内容和方式不一定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样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等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在ESP教学中能否更好地衔接教师所设计的目标需求和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对ESP教学的有效展开有着重要意义。

(四)评价体系的客观与公正。ESP研究性教学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ESP教学的成效,因此ESP评价中还必须重视一些问题,比如,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学生自评和互评费时费力,存在主观性,成效如何?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的监控能否落实到细处?能否形成一套客观公正、统一的评价体系?这些都是在教学实际中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的问题。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A.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2]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4]刘长江.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