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雾霾的治理方法

雾霾的治理方法

时间:2024-01-26 14:34:52

雾霾的治理方法

雾霾的治理方法范文1

关键词:雾霾治理 困境 对策

近几年来,雾霾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每逢冬季,全国许多地区难免出现较为严重的雾霾天气,PM2. 5浓度大大超标,其中以京津冀地区最为严重,空气质量甚至下降至“极重污染”或“危险” 的级别。曾在雾霾天视察北京胡同,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可见国家已经将雾霾治理提上工作日程。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环境质量是否改善纳入到了官员考核体系之中,2015年1月1日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同时环保部门通过派出督查组、约谈相关负责人、加强环保执法等方式,不断强化雾霾治理的举措和实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雾霾问题并未得到根治,2015年入冬以来,京津冀地区仍出现了多次严重雾霾天气。雾霾天气的形成有着特定的社会、自然原因,致使当前我国雾霾治理面临着一些困境,制约了治霾的成效。

一、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分析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雾霾治理是一个长久性工程,想要治理好雾霾,需要各部门统一协调管理,任重而道远。我国有关雾霾治理的法律法规非常多,但均未谈到各级政府协调治理,导致各级政府在雾霾治理方面人心不齐,各自为政,雾霾协同治理难上加难。我国宪法以及地方法规都有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依照法律法规,管理本行政区划内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务。显然,这些法律法规只是规定了各政府管理本区域内的相关事务,而没有政府之间协同管理某些事务的具体规定。

(二)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失衡

各级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忽略环境治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先污染,后治理”的层面上。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此消彼长的取舍关系,这需要政府部门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合理取舍,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又维护好耐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三)利益补偿机制缺失

治理雾霾,需要各级政府承担一定经济损失,同时还要承担治理过程中的经费支出。想要各级政府共同治理雾霾,需要有一定的利益补偿,合作双方都希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各级政府的利益要求无法满足,使得政府间合作经费不足,雾霾协同治理难以启动。

(四)治理主体间竞争激烈

雾霾污染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主体不仅包括各级政府,还包括人民群众以及造成大气污染的企业,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各主体直接利益竞争激烈,无法平衡。

(五)约束、激励机制缺乏

当下,官商结合倾向严重,某些政府与排污企业间存在合谋寻租行为,在治理雾霾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投机、选择性施政,对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存在包庇倾向,或宽松减排标准,约束力不够;另一方面,对于污染排放量少的企业或个人,政策上缺乏激励制度。

(六)治理过程短暂,达不到效果

目前我国治理雾霾的方式存在漏洞,治理过程短暂,达不到实质效果,治标不治本。任务式作业,比如在大型国际事务来临之前采取紧急措施来治理雾霾。这种治理方式,在短期内,能快速看到成果,空气立即变新鲜;一旦国际事务结束,空气又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所以,这种治理雾霾的方式并未从根本上消灭雾霾污染。

二、我国雾霾治理的对策

(一)法律与政策两手抓

法律法规的制定要落到实处,真正为我所用。针对雾霾治理,我国需要出台各级政府协同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职责;同时要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出台相应政策,保证利益主体的应得利益,激励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和个人,依法惩治乱排乱放废水废气的企业。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保持法律与政策的平衡,法律是基础,避免政策取代法律,成为政府寻求政绩的挡箭牌。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属于粗放型,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要想减少雾霾污染,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第二产业的比例,特别是重工业;多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等。将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污染小,产量高,效益好”的集约型发展方式。治理F霾,需要从源头抓起,减少污染排放量是最根本的举措。

(三)政府间协同治理

雾霾的极易扩散性和复发性决定了治理雾霾是一个长远工作,单靠一方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人力、物力或者财力,都需要各级政府联合出力,始终把雾霾治理放在工作计划当中,坚持不懈,共同抵抗雾霾污染。各级政府要真正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不要被利益所驱使。只有相互协作,才能有效治理好雾霾污染,各地区也都受益于其中。

(四)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雾霾治理的社会公众参与

雾霾治理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也是一项公众感受度极高的社会问题。因而,政府在雾霾治理工作中,应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努力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普及雾霾污染的危害与应对措施,倡导使用公共交通、减少个人燃煤污染排放。此外,基于环境治理社会协商对公众参与、公众监督的要求,政府还可将公众满意度作为雾霾治理工作成效的重要测评标准,强化雾霾治理的多元主体约束,提高环境决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度。

三、结语

雾霾治理最关键的困境在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不协调,以及各级政府利益驱使,不能齐心协力,共同治理雾霾,还有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一大难题。总而言之,雾霾污染难以根治,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主体共同努力,多种手段齐头并进,政府切实执行自身职责,以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政策引导,同时要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进雾霾治理的社会公众参与,全面治霾。

参考文献:

[1]韩志明,刘璎.雾霾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困境及其对策[J].阅江学刊,2015,(02).

[2]吴笑谦.浅析我国雾霾污染协同治理的困境及解决对策[J].现代交际,2015,(04).

雾霾的治理方法范文2

关键词:雾霾;形成原因;治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8月31日

一、雾霾现状

近几年來,北方大部分地区冬季受到雾霾的影响,尤其是以京津冀地区最为严重。人们的健康受到雾霾的严重危害,PM2.5等颗粒物进入人的呼吸道使人们得呼吸道疾病的几率成倍增加,尤其是对老人和儿童危害更大。同时,雾霾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单双号限行使许多市民出行困难,天津机场也因为雾霾天气而导致航班延误,高速因雾霾禁止通行也时常发生。这些由于雾霾天气带来的恶劣影响充分表明天津市治理大气污染的迫切性。

十八大以来,我国树立了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目标。我国在既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生态文明建设,针对当前的雾霾天气,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去治理雾霾。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引发了广大学者对雾霾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史军等(2010)通过对499个站点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系统地分析了华东地区雾霾天气变化的特征以及雾霾的形成原因。赵桂香(2011)则从大气环流形式、气象等要素对持续频繁发生的雾霾天气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比较分析,进而探讨雾霾的形成原因。潘本锋等(2013)分析了雾霾天气在我国大中城市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及产生的原因。吴萍、余文周(2014)重点从气象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分析了雾霾天气产生以及雾霾治理的对策。刘晓红等(2014)从化石能源的燃烧,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区域污染的扩散等四个方面分析了雾霾的形成原因以及我国在应对雾霾中存在的监管问题。

1962年,GeorgeA.Jutze和CharlesW.Gruber在《EstablishmentofanIntercommunityAirPollutionControlProgram》中提出了,大气污染的扩散不仅涉及一个特定区域的环境、经济和人体健康,还涉及其他区域的利益,因此各区域之间应该相互配合共同治理大气污染。1972年,StephenWiel在《EvaluatingLocalAirPollutionControlAdministrationEffectiveness》中提出了从大气环境现状、政府采取的措施、政府改进的方向三个方面相统一,提出了对政府实施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进行评估的评估流程。

以上列举的中外学者对大气污染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提出自己的观点,主要从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等因素对雾霾的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应对雾霾的防治措施应该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统筹区域协调治理。

三、天津市雾霾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天津市主要是以滨海冲积平原、滨海平原等平原组成的地形,而影响气候的高大山脉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西部。由于近年来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弱、风速较小,加之华北平原西部山脉的阻挡,使西北寒冷空气难以到达天津市。冬季无风,最终导致雾霾频繁发生并长时间的聚集难以消散,有时连续几周甚至更长时间。

(二)人为因素。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这些污染物恰恰是导致雾霾产生的主要污染来源,而天津市每年的煤炭消耗总量大,污染物的排放较多,从而导致雾霾天气频繁发生。由于过度集中的人口导致资源消耗巨大,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垃圾增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加大,超过了大气自身的净化能力导致雾霾的产生。同时,由于人口的过度集中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加了雾霾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天津市作为国际化的大城市,人口集中而且外来人口众多。而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居民对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和规定知之甚少,甚至个别居民环保意识极差,环保参与度低,并经常做出破坏环境的举动。通过一项对天津市居民环保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天津市居民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对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甚了解。

四、针对雾霾治理的合理化建议

(一)国家层面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我国经济进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增长不能再一味地单纯追求数量的增长,应在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环境的保护。统筹结合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以及贡献率,使我国由依靠投资、出口来拉动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转变为依靠改革、创新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雾霾,就需要逐渐地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对于那些污染较重、能效较低的小企业要实行关闭或停业整顿等政策,鼓励企业利用清洁能源、改进环保设备和自主创新,从而最终统筹协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雾霾的治理。

2、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环保法律法规是加强环保法制建设的根本。现有大气治理法律法规的出台都存在自身的不足,实际实施的效果也不甚理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部分雾霾治理的法律法规难以发挥实际的效用。环保法规的制定应该综合考虑各方的利益,考虑各个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差异,根据雾霾治理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平衡各方利益的合理化法律法规,从而使雾霾治理有法可依。

此外,雾霾治理的法制建设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战略管理的高度衡量目标、时间和效果,将责任考核制度作为管理手段。以此来加强环保法制建设,使治理雾霾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根据考核的目标充分发挥行政手段,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使雾霾的治理取得成效。

3、加强区域内的合作。由于雾霾的污染不是某个城市的问题,而是全国大多数城市所面临的通病。雾霾污染会大面积地向周围传播,所以雾霾污染在我国很多区域呈现集聚效应,因此某个城市的雾霾污染会传播给附近的城市。所以,要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为治理好雾霾而共同奋斗。

雾霾的区域协同治理主要以周围的城市群为单位,协商相关的雾霾治理措施,跨区域成立联合治理雾霾的办公室,由该办公室统一协调各个区域的行动,统筹各区域的雾霾治理工作并制定突发性雾霾的应急预案,联络各区域的行政机关共同及时地应对雾霾污染。雾霾治理的资金由雾霾治理办公室在各大区域内统筹分配,从而使雾霾治理的资金用到实处,不受各区域行政部门的干预。

(二)公众层面

1、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要从小对孩子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目前,许多公众缺乏环保意识因为从小未曾接受过相关的环保教育,在思维观念中未树立起环保的意識。所以,在加强当代人环保意识的同时,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还要利用课外读物去培养下一代人的环保意识,倡导孩子积极参加各种儿童环保公益活动。

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要做到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应该以身作则成为环境保护的斗士。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做破坏环境的事情,同时看到身边的其他人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要给予及时的制止。增强自身的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参与到雾霾的治理工作当中。

2、树立公众的低碳意识。我国大气污染物的两大源头:一是农业废弃物焚烧。我国每年大约有6.4亿吨的秸秆被焚烧;二是城乡生活垃圾随意焚烧。城市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会运到农村随意弃置或就地焚烧。这些问题要得到解决,必须要让低碳生活的意识深入人心,使公众自觉做好废弃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进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要实现全社会节能减排的目标,需要公众树立低碳生活的观念,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低碳环保,倡导低碳生活。而广大民众采取低碳的生活方式则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对雾霾的治理。如,倡导公众低碳出行,鼓励公众骑自行车或乘坐公交车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无形中为雾霾的治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加大对汽车数量的控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家庭拥有汽车的数量也在大幅度上升,而造成雾霾等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尤其在一些大城市中的大气污染更为严重。所以,有效地加大对汽车数量的控制对雾霾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下治理雾霾采取的有效措施。

此外,在加大对汽车数量控制的同时,还要倡导低碳出行、绿色出行,能乘坐公共交通就不要开私家车。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要给予一定补助,同时增加充电桩的数量,为新能源汽车的出行提供便利,积极鼓励广大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要严格控制区域内汽车的增长数量,继续完善摇号购车政策,根据雾霾天气污染程度继续实行限号政策,合理控制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数量。

作者:王帅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晓红,隗斌贤.雾霾成因、监管博弈及其机制创新[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4.3. 

[2]史军,崔林丽,贺千山.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5. 

[3]赵桂香,杜莉,卫丽萍.一次持续性区域雾霾天气的综合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1.28.5. 

[4]王旭光.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探究[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8. 

雾霾的治理方法范文3

关键词:雾霾 治理 条件对比

随着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召开,生态问题又一次被提上议程。而在20个世纪五十年代,与中国同样是“工业大国”的英国也是雾霾频发,最终引发了“伦敦烟雾事件”。为此通中英对比,探寻解决中国雾霾问题的路径。

1.雾霾及雾霾治理概述

雾霾污染的形成机制。雾霾主要是受人为环境污染影响形成的,而气温低、风速小等自然条件所导致的污染物不易扩散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影响。大范围的雾霾天气一般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雾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又极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可迅速形成污染。

雾霾治理的定义。治理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从而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2.中英雾霾治理的条件

2.1 英国雾霾与中国雾霾的过去与现状

英国作为20个世纪的头号工业强国,革命为其带来了工业的快速发展,空气中的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20世纪中叶,英国出现了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的“伦敦烟雾事件”。据英国官方统计,在5日时间内5000多人丧生,有8000多人在大雾过去之后的两个月内相继死亡。这些都令英国官方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于雾霾的治理,最终重还英国蓝天白云。

中国则与英国恰恰相反,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还处于建国初期,国家建设刚刚起步,蓝天白云处处可见。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大范围出现雾霾覆盖,据环保部数据,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都出现雾霾,波及面积约143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

2.2 中英雾霾治理的条件对比

中英两国先后是世界“制造大国”与工业强国,也都先后出现雾霾问题,而中国似乎是在走英国曾经走过的路。为了不再让历史重演,对于英国雾霾治理的研究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PEST分析法的扩展形式STEEPLE分析法研究影响雾霾治理的主要因素有:社会/人口、技术经济、环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具体比较内容如下:

人口。英国作为十九世纪的头号发达国家,虽然经济的发展迅速促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增长迅速。但由于疾病、战争等因素,英国人口在20世纪之前增长速度缓慢,国家总体人口数量少。随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发生改变,人口增长率又呈现下降趋势。两者相互作用,英国的人口增长率逐渐出现负增长。由于英国人口相对较少,因此在雾霾治理过程中所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少,治理所耗费时间也相对较少。

中国则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由于人口基数偏大,人口仍在持续增长,人口越多就会对雾霾的治理造成越大的阻力。举例而言,虽然国家屡次颁布“禁车令”,但由于人口的增长导致对于私家车的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导致对雾霾的贡献不断增长;[1]因此,相较于英国而言,中国的庞大人口确实为中国的雾霾治理加压很多。

政治。英国为了进行雾霾治理,政府实现多部门、各层级的联合治理。例如,英格兰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就在1996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组,国家河流管理局、英国污染监察局、废物管制局、环境事务部下属的一部分分支机构被合并,统一的环境管理机构。

由于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致使政府的政策执行缺乏力度,并且各级政府之间缺少联合互动性的工作,形成了政府低效率的运行方式,进一步延缓了雾霾治理的速度。

法律制度。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雾霾问题主要是由工业污染造成的,政府为了进行雾霾治理,确立了严格的立法程序以及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从而遏制工业污染。例如,1954年,为了控制烟雾排放,伦敦市出台《伦敦城法案(多项赋权)》,在此之后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治理环境。旨在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中国为了治理雾霾也同样进行了严格立法。近期,中国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介绍今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部署时表示,“要加大信息公开,让所有的污染源暴露在阳光下,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来形成共治雾霾的局面”。并且陈吉宁还表示,要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全面实施“大气十条”(《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真抓实干,提高治污水平,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科学治霾和系统治霾的水平。”

经济。英国经济发展迅速,积累了足够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关于雾霾问题的治理,英国采取了从高能耗产业向低能耗产业升级的办法,实现低碳经济。英国开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对于高端产品的生产,由工业内部转向服务业。[2]也实现了雾霾的成功治理。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在雾霾问题上,低端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低附加值的情况下生产同样的商品需要耗费更多的能源和其他资源,排放更多的污染。并且由于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迟缓,加剧了雾霾的严重性。据统计,中国工业部门2011年耗能量达到246440.96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71%。与英国相较,造成了中国的工业污染严重,从而致使雾霾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

技术。英国针对雾霾问题进行了各方面的技术研发与推广,实时监控空气质量,及时公布监测结果。为此,英国建立了全国性的监测网络,进行空气中各种污染物水平的测量,仅伦敦就有超过100个监测点。

中国则针对雾霾问题,进行了能源升级、能效提升和减少污染的技术的研发。减少污染的技术路径主要包括各种选煤技术、除尘技术、碳捕获技术、脱硫和脱硝技术等;但与英国相比较,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限而使这些技术及新能源的研发缺乏资金导致技术层面的不足,并且即使取得技术成果也不能在中国大范围的推广运用。

城镇化。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推进城市化的国家,至19世纪晚期,英国70%的人口已经居住在城市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城镇人口已经占总人口33%的国家。而英国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干预,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保护城镇环境,减少城镇化带来的雾霾问题,例如,英国为了减少城市废气排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70%的市民可以乘公交上下班,从规划源头减少出行距离和次数等。

中国自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也发展迅速。高速的城镇化加重了大气污染。城镇人口迅速膨胀,工业迅速发展,城镇中生活与工业废气排放量明显增加,导致大气污染加重。其中,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的排放,据统计,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占废气排放总量的85%以上,与英国相较,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为粗放式发展,并且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地形与气象。英国处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东岸,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而潮湿和阴冷的空气则易引发大雾,因为当大气中湿度较大时,悬浮于空中的颗粒物吸附凝聚水汽形成雾。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且呈阶梯状分布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大大地提升了东部地区的湿度。因此,与英国的湿润气候相比较,中国湿度较低的空气更易形成雾霾天气。并且由于中国的内陆地区靠近西北、蒙古和中亚,各种颗粒物有了充足的来源――沙漠化地区远距离输送的沙尘以及本地地表造成的扬尘。总之,与英国的条件相较,中国的雾霾治理既有优势又有劣势,因此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治理雾霾,还祖国一片蓝天。

2.雾霾治理的未来发展

通过分析中英两国的雾霾治理条件差异,作者提出几条关于雾霾治理的思考:第一,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约束人们的行为。雾霾问题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活动,要治理雾霾,就要树立、培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例如使人们自觉降低污染排放、使用环保设备等,这样就能给大气一个自我修复的时间,从根本上治理雾霾;

第二,开发新型环保能源技术,将我国的粗放式高耗能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型环保能源,诸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自然不会造成很大的大气污染;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惩治大气污染行为。为对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行为进行约束,政府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抵制企业的不法行为,加强公众的监督,开设公众监督的渠道和平台,对其进行全面的监督,从而对环境进行全面的保护。

随着雾霾状况的不断恶化,雾霾指标已一步一步挤到国家重大灾害事件处理的紧急线上。需要各界积极为雾霾的治理献计献策,更需要政府和民众的长期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雾霾的治理方法范文4

龙源期刊网 qikan.com.cn

基于全过程管理的雾霾综合防治对策研究 作者:高广阔 韩颖 吴世昌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第09期

[摘 要]以我国持续多发的雾霾天气为背景,在分析雾霾产生的多方面原因和危害基础上,运用全过程管理分析工具,构建基于全过程管理的雾霾综合防治模型,并将全过程管理的雾霾防治归纳为三个阶段、一个市场、三大主体、五大机制加以阐述,据此提出雾霾综合防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过程管理;雾霾;综合防治;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9-0034-06

一、引 言

近年来我国肆虐的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对城市生态系统、经济、居民的身心健康及出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各省市不断转变雾霾治理思路,探索雾霾治理的高效路径,基于全过程管理的雾霾治理理念应运而生。“十一五”之初,中国环境保护部门提出要加快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从再生产全过程推进环境保护,即在生产领域推进由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1]。江苏省印发了《2012年全省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提出全力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模式。广州市环保局于2012年9月13日《关于严格环保审批,强化PM2.5污染源头控制,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意见》试行办法,强调源头防治和过程控制的重要性。河北省环境保护厅于2014年10月28日《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全过程管理的意见》,指出加强环境保护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上海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专项试点工作也已启动并进入实施方案编制阶段,《征求意见稿》(2015)显示雾霾治理重点需要从以往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控制转变。

雾霾作为近年来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学术界在如何进行雾霾治理方面观点不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①政治手段。例如Amy L.Stuart(2009)提出城市和郊区的工厂企业的排污行为都应受到政府、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的监督[2];叔平(2013)的研究中指出政府改变经济能源结构、改善城市规划布局、减少污染排放,推动新能源汽车是控制雾霾的根本途径[3]。②经济手段。贾康(2013)认为经济发展是造成雾霾的要因,治理雾霾需要运用经济政策,通过税收改革、财政支出与补贴等措施共同推进空气质量改善[4];任保平和宋文月(2014)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分析雾霾天气形成的经济机制,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等方面提出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经济机制[5];马玉红等(2014)系统分析了雾霾天气成因,从审计视角提出雾霾治理的意见,包括项目进度及资金拨付、使用情况,中小型燃煤锅炉拆改情况等[6]。③法律手段。为了应对伦敦严重的大气污染,英国政府于1956年颁布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案》,该法案对煤烟等排放做出了详细的规定[7-8];美国于1955年通过了第一部联邦大气污染控制法规

雾霾的治理方法范文5

(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191;于甘肃省办公自动化技术服务中心,兰州730000)

摘要院气候要素和大气污染是雾霾产生的主要成因,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雾霾治理成功经验及启示,针对我国环境污染现状提出依法治霾、数据共享、综合控制、联防联控和绿色出行等雾霾治理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院雾霾;生态环境;绿色出行;低碳发展;治理

中图分类号院X513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5)27-0243-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西南地区和两广地区等30 多个省(区、市)发生持续性雾霾天气。2014年10 月以来,我国京津冀、山东、河南、山西及陕西等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多地现浓雾或重度霾,且污染程度严重。雾霾治理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公众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借鉴国外雾霾治理的成功经验,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我国雾霾的发生已刻不容缓。

1 雾霾的形成

“雾”和“霾”是两种天气现象。“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1];“霾”是大量极细微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能见度小于10 千米,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2]。雾霾的成因很复杂,主要由气候要素和环境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相对湿度高和静稳天气是雾霾形成的基本气候条件,而大气污染则是雾霾形成的主要诱因。一方面,雾霾形成有赖于特定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辐射强度、风力风向、降水降雪等,雾霾形成与静风天气、低气压、高湿度等气候要素联系密切。另一方面,雾霾形成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交通排放的废气、燃油产生污染物、道路粉尘等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环境要素密切相关。据北京PM2.5 来源的一项研究分析报告,北京市PM2.5排放源细气溶胶污染来源包括,机动车燃油排放约23%,工业燃煤和工业燃油排放约18%和5%,生活燃煤排放约14%,居民日常生活及其他活动排放约19%,农业活动和秸秆燃烧贡献约为7%和4%,城市道路开挖、未覆盖道路、建筑工地、工业烟尘和城市外矿物粉尘约7%等[3,4]。根据2013年1 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对京津冀、太原、西安、郑州、济南、武汉8 个雾霾期间污染严重的城市进行大气污染特征分析表明,PM2.5 和PM10的浓度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和煤烟型复合污染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5]。我国化石能源中煤炭和石油在能源消费中占90%左右,全国有31 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 万辆,燃煤和燃油产生大量污染物,建筑工地扬尘、道路粉尘以及露天燃烧等这些都与雾霾形成有直接原因。

2 雾霾治理的启示

雾霾早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时期曾出现“雾霾”天气。但经过长期治理,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有效的雾霾防治体系,在根治雾霾方面积累了丰富值得借鉴的经验。见表1 所示。国外雾霾治理的成功经验是我国解决雾霾问题的“他山之石”,对我国雾霾治理具有重要启示。[6,7]

2.1 伦敦烟雾治理的启示。1952 年12 月,伦敦发生英国史上最严重空气污染事件,短短几天时间死亡人数达上万人。英国政府成立专门的比佛委员会调查烟雾事件,1954 年的《比佛报告》,指出家庭供暖煤炭燃烧是烟尘最大制造者。自查明成因后,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控制雾霾。主要启示是:一是制订法律法规控制污染。如《清洁空气法》、《环境法》等。二是确立空气质量监测标准,实时监测空气质量并及时通报。三是控制超大城市的规模及其人口密度。通过建成33 个新城,容纳23%的城市居民。四是实施产业转型。不再单纯依赖制造业,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五是出台一系列抑制交通污染的措施。包括发展公共交通、抑制私车发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整治交通拥堵等。六是扩大城市绿化带。伦敦城市中心区有1/3 的面积被花园、森林和公共绿地覆盖,还在伦敦城市建成大型环形绿地。通过环境立法、部门协作、监测体系和控污治污等措施,如今的伦敦已摆脱了“雾都”之称,大雾天气已经减少为每年不到10 天,成为了人类宜居的国际都市。

2.2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治理的启示。1943 年7月,洛杉矶遭受雾霾攻击,政府成立专门烟雾委员会调查证实,烟雾为光化学烟雾,主要来源于汽车不完全燃烧尾气排放、汽车漏油、汽油挥发以及油田、炼油厂油气排放物。科学家哈根斯米特进一步证实,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汽车尾气。自此,洛杉矶采用综合治理、制定标准,立法保障、数据共享等多管齐下的治理模式展开雾霾治理。主要启示是:一是加强综合治理。1945 年洛杉矶当局成立了大气污染治理监督办公室,1947 年划定了洛杉矶郡大气污染控制区,采取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模式。二是设定科学标准,加强立法保障。先后出台了《空气污染控制法》、《清洁空气法》、《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等。三是重点限制机动车及电厂排污。1975 年规定所有汽车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此举被认为是治理雾霾之关键。四是全民数据共享。1997 年7 月美国环保署在率先提出将PM2.5 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在政府官网上实时公布全民共享,2006 年美国环保局针对PM2.5 标准进行了修订,制定了24 小时周期内PM2.5 最高浓度、年平均浓度标准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现今洛杉矶一级污染警报天数从1977 年的121 天下降到0 天,已摆脱“烟雾城”,找回昔日蓝天。

2.3 东京大气污染治理的启示。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东京大气污染公害事件受害人数骤然激增,日本通过出台法律条例、建立环境标准、实时数据共享、整治汽车尾气、加大城市绿化等策略展开长期治理。[8]主要启示是:一是出台法律条例。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日本政府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噪声规制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排烟规制法》,构建了较为科学和完备的法律体系。二是建立环境标准。2009 年9 月9 日,日本环境省公布了PM2.5 环境标准。三是加强环保检测,实时数据共享。日本环境省设有大气污染物质广域监视系统,对包括PM2.5 在内的各种大气污染物质进行监测并通过网站实时。四是整治汽车尾气。1992 年日本环境厅制定《汽车氧化氮·碳氢颗粒法》,鼓励发展小型车及低排放车种,规定了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和排入大气废气的最高量,并设置废气浓度测试点,严禁超标车辆投入运行。五是加大城市绿化。东京市政府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楼顶必须绿化,在注重绿化面积同时重视绿化体积,绿化措施以种植树木为主。

2.4 德国鲁尔工业区空气污染治理的启示。20 世纪中期,德国鲁尔工业区曾出现过严重空气污染状况,后来通过100 多个“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使莱茵河流域焕然一新。主要启示是:一是立法制定排放标准。1974 年德国出台《联邦污染防治法》主要针对大型工业企业进行整治,通过立法制定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这项法律后来成为欧盟范围内的典范。二是限制可吸入颗粒物排放。主要有两种手段,一方面是车辆限行、限速,对污染严重地区车辆禁行、工业设备限制运转等,同时在超过40 个城市设立了“环保区域”,不符合排放标准的汽车不允许驶入环保区;另一方面是用技术手段减少排放,例如开发清洁能源、安装颗粒过滤装置。三是提倡绿色出行,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德国十分注重加强民众环保宣传教育和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作为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大国,德国大力提倡市民选择绿色出行,许多公司80%的员工每天都乘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上班,绿色出行已成为一种潮流和共识。

3 我国雾霾治理的主要措施

3.1 依法驱霾,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各国在雾霾污染后采取的最重要举措就是立法先行,立法已经成为依法治理雾霾和保护环境的根本。我国雾霾治理的关键就是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将为治理雾霾污染提供可靠制度保障。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虽然有了新的《环境保护法》,但还需一系列关于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如出台《清洁空气法》,从国家法律层面设定空气质量具体排放标准,出台《机动车空气污染控制法》、《工业企业排污控制法》、《排烟规制法》等,构建环保领域全覆盖、种类齐全、功能完备、执行有力的环境法规标准体系,使大气污染防控做到有法可依。第二,加强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制定。各地应切合实际、因地制宜、防保结合、细化标准、综合控制大气污染排放。如《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规定禁止在政府规定范围场地设置露天烧烤,机动车停车三分钟以上应熄火等等,《上海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提高无证排污罚金到50 万元,实行对单位和责任人双罚制等新举措。第三,制定明确的环保评估和奖励惩罚体系、责任落实制度、举报监督机制等。成立以环保部门为主的多部门联合执法队伍,推行联合执法、交叉执法、综合执法、区域执法。加强执法力度,落实执法责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严格执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排污超标企业处罚标准使企业违法必究。此外,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方略,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指明了方向,检察机关可以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效弥补了行政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环境保护能力方面的不足,有效增强了依法治理雾霾和保护环境的力量。

3.2 数据共享,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标准统一、多区域全覆盖、全网络多共享、现代化信息化的雾霾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大气污染成分监测体系,细化雾霾预报预警核心需求,提高雾霾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实现雾霾监测预报精准化,建立多部门信息共享、预警预报、协同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全面提升大气污染防控和预报预警能力。第一,环保部门可以联合气象、海洋、国土、林业等多部门构建覆盖城乡立体式、全方位、高密度、全天候的环境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实现对雾霾天气的系统检测,可包括气温、湿度、能见度、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大气颗粒物、大气组分等全面监测。第二,通过政府网站或移动通讯网络及时公布当日、次日的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等级,建立24小时对各地区监测数据的预警机制,实现监测数据实时共享,及时向公众通报有效信息,并就如何做好防护提出建议,同时不断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和环保参与度。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为建设空气质量预报和空气污染监测预警体系提供科技支撑保障,通过激光遥感技术、透雾监测技术、机动车云检测等高新技术,提高雾霾预报预警的监测水平和准确性。加强雾霾天气预警预报技术和形成机理的研究,加快工业防污、脱硫、脱硝、防尘、除尘等技术研发,科学有效地提高大气污染的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

3.3 多管齐下,加强空气污染综合控制。第一,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排放总量。采用限制生产、限期整顿、关闭停产等多种方式,重点加强钢铁、煤电、石化、有色、焦化、水泥等行业二氧化硫、燃煤硫份和氮氧化等污染物排放治理,严格控制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污染新增量。第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化解产能过剩,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集约化发展的环保道路。如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服务业、信息产业等。第三,推行科技环保。加强科技攻关,推动新能源研发和应用,加大环保科研资金投入,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如低硫煤、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沼气、海潮和风力发电等等。第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再生资源利用率,依靠科技节能减排,提倡环保型节能技术,推动发展节能工程。在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提倡节能减排措施,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提倡节能环保,做到节约用电、用水、用气、用煤、用纸、用油、一次性资源等。第五,发展公共交通。通过公共交通配套设施的新建和改善,辅以机动车税费调整,市区增设自行车车道,让市民自愿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抑制私家车发展、重新规划机动车车牌号、采用限号出行等方式控制机动车出行数量,大力推行纯电动汽车使用,发展高能效低排放新兴节能汽车,淘汰高污染柴油车辆和超标旧汽车。第六,发展绿化。大力发展城郊森林和社区森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在扩大绿化覆盖面积的同时增大绿化体积空间。

雾霾的治理方法范文6

关键词:环境保护;雾霾治理;方法

雾霾是由大雾与灰霾相叠加形成的一种严重的污染天气,从2014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了雾霾天气的影响,特别是北京、广东、天津等地,雾霾的持续时间逐渐增加,雾霾的频发为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长久的呆在雾霾环境中对人的健康危害也是很大的,其中含有的可吸入颗粒物能够对人们的呼吸道、心血管造成影响,雾霾治理成为了当务之急。

1雾霾的产生原因分析

雾霾的发生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就是污染物的大量排放,比如燃烧煤炭、机动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污染和扬尘,这些污染源都是空气中PM2.5浓度过高的元凶[1]。第二个方面就是气候与环境的影响,比如一个地区如果受到中低压的包围,气温就会出现大幅度降低,在气温升高之后近地面就会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会像一把伞一样笼罩在区域的上方,对于低空的空气的正常的垂直运动受到了阻碍,高空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这种状态下对于空气中含有的悬浮颗粒的飘散是非常不利的,这样就会引起雾霾。第三个方面就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造成的,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更多的高楼大厦得到建设与应用,对城市季风形成了很大的限制,对悬浮颗粒的扩散与稀释也是非常不利的,进而造成了PM2.5在城区与其周边的沉积,使得城区的雾霾状况更加严重。最后是区域污染的叠加因素,比如江西省因为受到周边经济区域发展污染物的输送,与本省污染物相叠加,增加了空气中PM2.5的含量,使得江西省的污染更加严重。

2雾霾的外部特性及治理的特殊性

2.1雾霾具有的外部特性

雾霾可以看做是一种公共产品,与其他类型的环境污染比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雾霾的外部特性来分析,首先其具有时间的积累性特点,雾霾的形成属于一个长期的过程[2]。空气中PM2.5含量达到了一定的指标就会造成严重的雾霾天气,在积累与加重的演变中,会逐渐增加雾霾的治理难度与成本。另外,雾霾的发生还具有空间转移的特点,因为雾霾并不只局限于局部地区,而是区域性的天气情况,而且雾霾能够被运输到很远的地方然后发生二次反应,也就是外来污染与本地区污染的结合。尤其在我国大部分的南方地区,雾霾的发生通常是由外来污染造成的。此外,雾霾还具有污染主体分散的特点,在污染的实体辨别中比较困难,本身雾霾的形成就有其复杂性,它会受到工业排放、尾气污染以及生活排放等方面的影响,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雾霾还会与酸雨、光化学污染共同构成复合性的大气污染,为区域环境的治理增加了难度,结合雾霾的这些特点可见,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更深,治理难度也更大。

2.2雾霾治理的特殊性

雾霾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外部特征使得其具体的治理方式与一般的污染治理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根据雾霾的空间转移特性分析,以往那种治理固体污染的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也就是不能单纯地依靠地区环保机构去开展局部治理清除雾霾,需要积极的实行地区间的合作模式。其次,雾霾主体所具有的分散特性,使得污染主体的准确识别具有较大的难度,也就是说要治理雾霾不是通过单个机构或者企业的管理就能解决的问题,在雾霾天气的影响之下,人们都有责任,雾霾治理可以说是需要不同行业、地区、群众共同参与的一场长久的斗争,在治理过程中需要人们的共同协作,这样才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治理效果。

3环境保护中雾霾治理的方法

3.1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与宣传

在雾霾的治理中需要不断的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了环保的意识才能做出环保的行为。首先可以从学校教育环节去开展相关的宣传,政府相关机构可以在幼儿园、中小学校园内积极的开展相关的课程教育与活动,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普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从小就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可以将环保的有关知识加入到教材或者课外书中,使环保知识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还应该面向全社会进行雾霾治理与环保知识的教育与宣传,通过政府机构的宣传可以加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能够逐渐建立与企业之间的联控体系,一起参与到雾霾的治理工作之中,在责任感不断强化的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会随之增强,这样更多的社会群众就会去关注与选择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从而就会提升城市的环境保护质量水平。在实际的治理工作中不应该忽视一些细节问题,环保部门实行的一些细节处的管理手段往往会比举办的一些宣传更有效果,比如针对一些工程用车、长途客车等会在晚上进入市区带来大量的粉尘、煤灰等的情况,石家庄市政府就对洒水车的作业时间进行了调度,增加在凌晨洒水的次数,采取水从上到下喷洒的方法,这样就将空气中的灰尘都清除干净了。

3.2增加环境保护新技术与新能源的应用

我国大部分城市化进程仍在发展阶段,工业企业正在转型,城市交通高速发展,住宅楼以及配套设施不断兴建,这是采用环保新技术与新能源的好机会[3]。在城市化尚未完成之前,相关的技术与能源应用系统也没有建设成熟,因此新型技术与能源的推广使用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比如余热余压利用技术、绿色照明等等,政府部门应该对环保技术与能源的使用与推广进行积极的鼓励,逐渐增加新型技术与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单位能耗的作用发挥,使得总能耗量得到减少。国家应该对新技术与新能源的使用单位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因为新型的技术与能源使用一般会成本较高,通过补贴的方式可以增强其推广的吸引力,在其普及之后生产技术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进而生产成本就会降低,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3.3改善交通拥堵状况,增加绿化面积

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雾霾加剧的原因之一,根据现代交通的发展趋势,应该逐步建设公交、高速公交、地铁、轻轨等立体化公共交通体系[4]。另外,还需要尽量的降低出租车的空驶率,根据实际情况去改变出租车的运营方式,避免在非打车高峰期存在大量空驶车辆的状况,降低尾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比如增加出租车固定等候区以及落客点等方法,还可以通过推行打车软件的使用,政府监督软件的服务状况,增加其可信性,向人们宣传打车软件的正确使用方法。此外,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效果,因此应该增加区域的绿化面积,达到治理雾霾的作用,在绿化土地稀少的城市地区还可以使用楼顶绿化或者墙面绿化的手段去开展绿化工作。

4结束语

在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量逐渐增加,造成了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需要对当前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进行分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在知道雾霾出现的原因的基础上,应该结合我国的发展国情以及其他国家治理雾霾的经验,有针对性地开展雾霾治理工作,促进生态环境的好转,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集钧.石家庄市雾霾治理政策分析及建议[D].河北师范大学,2015.

[2]李征.北京市雾霾污染的联防联控法律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3]刘菲.多中心治理视角下H省雾霾治理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雾霾的治理方法范文7

近日,四川首家“雾霾门诊”在成都市第七医院挂牌成立,一周内接诊1000多人。医院负责人说,“雾霾门诊”由呼吸科、耳鼻喉科等专家集体坐诊,针对雾霾引发的症状,给予患者相应的用药及保护措施建议。

事件会引发哪些思考和声音?您又如何看待的呢?

《湖北日报》:雾霾竟也有机遇

雾霾之害,人人感同身受。可也有权威媒体总结出几大好处:让中国人更团结、更平等、更清醒、更幽默、长知识,归为一点,雾霾之中有机遇。

拿雾霾门诊来说,把其他科室的专家整合进来,是就手的事,何况雾霾已是日常现象,还不是短期能了结的事。医院搞雾霾门诊,既搞活医院业务,也于民有利,可谓目光敏锐,行动迅速。

雾霾到底怎么来的?专业的,不专业的,七嘴八舌,也没说清楚。雾霾怎么治?宏观微观,真效还没见到。难啊,真的是难,这样的局面,买个口罩,整个防毒面具,办个雾霾门诊,能抢抓点什么就抓吧。(古今)

《南方都市报》:雾霾门诊令人辛酸

“雾霾门诊”固然来得适时、贴心而人性化,但它的出现,多少令人唏嘘。事实上,尽管有关雾霾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已有不少医学研究结论,但以往,我们多认为有些数据高估了中国室外空气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但当雾霾竟然让医疗机构不得不赶鸭子上架地推出“雾霾门诊”,恐怕就不能说相关数据全然是哗众取宠,吸引眼球,雾霾下的国民健康账,无论如何都有仔细盘点的必要。

而相比医疗机构的“雾霾门诊”,真正意义上从根本上疗治各种“雾霾病”,其实并不能全赖医生们的妙手回春。我们赖以为生的空气为何“病”了,而且还病得如此之重,恐十白才更需反思,也更亟待问诊与疗治。否则,再专业的“雾霾门诊”,终究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可能让“雾霾病”彻底根治并痊愈。(武洁)

《京华时报》:雾霾门诊首亮相治病治霾两手抓

随着雾霾在许多地方肆虐,相关疾患也在增多,医院开设专门的“雾霾门诊”并开展相关科普很有必要。对公众而言,将会学到自我预防和保健,了解“咳嗽、流鼻涕、嗓子痛”不全是感冒,病源不同须区别就诊。对医生来说,“雾霾病”将是一个新学科――成都医院的“雾霾门诊”由呼吸科、耳鼻喉科、心血管科、中医科等专家集体坐诊,表明“雾霾病”的复杂性,对有关研究与治疗提出挑战。其它地方的医院也当针对性跟进,群策群力。

医生负责治病,政府更当治霾。治污与治霾,既需要“病去如抽丝”的恒心与耐心,又不可缺少关停污染源的雷厉风行。有效控制并铲除污染这一病根儿,负面社会涟漪与人体疾病才会得到根治。

《北京青年报》:“雾霾门诊”这个应该有

“雾霾门诊”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疏导和缓解了社会及公众“谈霾色变”的恐慌,从而多增一分淡定与从容。

就目前公众的科普素养而言,对雾霾的危险性认识不足,而如何应对和预防雾霾以及由雾霾引发的病症,也存在诸多的“盲区”。可以这样讲,“雾霾门诊”的及时推出,有利于驱散公众对“雾霾”的担惊受怕,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有效帮助公众科学认识雾霾,对于由雾霾引发的病症,可以引导人们用科学的医疗办法来及时医治。

“雾霾门诊”,这个应该有。期待“雾霾门诊”多起来!(郑文)

雾霾的治理方法范文8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雾霾治理;雾霾指数;具体目标;措施构建

本文为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北京市雾霾形成机理与综合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JGB066)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15日

一、引言

科莱斯平衡记分卡是目前企业广泛应用的一种绩效管理体系、战略管理工具,在集团战略规划与执行管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通过将股东收益率这一核心指标分解为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经营流程、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的具体目标、指标,测度各个主体对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贡献程度,进行敏感性分析,构建高效解决措施。

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根本在于体系构建、管理,其外延适用性广泛,因此将其有效地引入雾霾治理领域是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挑战式的理论跨越。雾霾治理与企业管理有共性之处,都具有核心指标,都具有分层次的主体和不同的具体目标、规定、准则,这为平衡计分卡在雾霾管理方面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构造价值。本论文基于科莱斯平衡记分卡这一模型,通过将其修正、改良测度方式、测试的方法,形成全新的为雾霾治理的有效体系,将政府、企业、居民不同社会利益相关体融入一个共性体系中,方便管理与评价,最终贡献于降低雾霾指数,构建高效解决措施,降本提效,造福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

二、指标选取

(一)核心指标。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核心指标,去衡量整个模型的有效性。基于雾霾治理,我们选取PM2.5指数作为核心指标。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细颗粒物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根据PM2.5检测网的空气质量新标准,24小时平均值标准值分布如表1。(表1)

(二)具体指标体系。针对不同主体,具体指标选取应符合各类主体的职能、社会分工作用以及对雾霾治理的影响度大小等详细因素。并采用经济可量化的方法进行指标的构建。

1、政府评价体系。现代政府环境绩效评价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3E”理论(Efficacy、Efficiency、Effectiveness),“3E”理突出了资源、投入、产出和效果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具体而言,“3E”理论分为资源作为投入要素的经济性、投入和产出的配比效率性、产出作为治理活动效果的效益表现。其中,经济指标用以反映政府部门资金利用情况,如政府部门是否注重资金成本的节约、资金的利用是否符合规定等;效率指标体现了投入与产出的转化关系,用以分析各类物力、人力投入最终转化为产出的情况;效益指标是政府环境治理结果的最终体现,反映为社会各类群体的受益情况。“3E”理论能够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观测政府的环境治理行为,为量化政府环境治理绩效提供了统计指标依据。本文将以“3E”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雾霾污染和治理现状,构建适合我国的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3E”理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指标分类原则,政府雾霾治理指标细分为雾霾治理资金运用指标、雾霾治理资源利用指标、雾霾治理项目完成指标以及雾霾治理社会效益指标4个一级指标。雾霾治理资金运用指标用以衡量政府行为的经济性,雾霾治理资源利用指标和雾霾治理项目完成指标将用以量化雾霾治理投入产出的效率性,雾霾治理社会效益指标反映体现社会各群体的受益情况。(表2)

2、工业企业评价体系。工业行业作为空气污染物的重要主体源头,在雾霾治理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雾霾肆虐的期间内,根据记者调查显示,全国超标排放的企业竟达数百家。专家表示,一些企业长期超标排放说明新环保法还没有打到痛处,需加强环境执法,念好污染的“紧箍咒”。但是,仅仅靠外部压力和督促并不能真正改变企业超额排污的现状,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企业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企业评价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指标:排放合格率、治排资金效率性、群众满意度、企业交通工具保有率。排放合格率旨在衡量企业工业排放的合格比例,从而监管部门可以进行相关措施的督促、企业内部也可以进行相关调整。治排资金效率性旨在衡量企业对污染排放的重视程度以及治理的有效程度。群众满意度是根据企业周边民众意见进行打分,用以进行社会影响性衡量。(表3)

3、社会公众评价体系。从公民角度来看,PM2.5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私家车量急速上升、汽车尾气排放量居高不下,尽管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出行方式比如乘污染物排放较少的公交车或骑自行车。但多数公民仍然追求方便驾车出行。因此,从公民视角,建立合理标准的公民雾霾指标评价体系也是亟待实现的目标。公民评价体系较为简单,主要是从公民汽车出行次数出发,衡量汽车流量从而推断其对雾霾形成的影响。由于计数单位庞大,因此只统计固定人口方面的数据。以家庭为最小统计范围,小区为统计报送集体和计分标准,统计结果定期上报给监管部门。(表4)

汽车出行率主要用来反映小区内公民出行方式的变化情况,并与PM2.5建立回归分析找寻相关联性。汽车保有量比率则衡量私家车比重,根据相关数据变化政府可出台相关措施进行管控。

三、指标框架图(图1)

四、平衡计分卡作用机制

(一)选取计分范围。一般以一个地区为一个计分范围。

(二)主体覆盖与登记备份。平衡计分卡主体包括选定地区的政府部门、所有工业企业、所有小区。

(三)建立计分区间与数据统一性。计分区间一般以月为小修周期,半年为中修周期,一年为大修周期(小修、中修、大修指的是措施构建的周期)。数据统一性指的是数据选取以平均数为记取依据(比如以一个月的PM2.5均值作为核心指标的月登记依据)。

(四)建立平衡计分卡管理机制。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各地区平衡计分卡以及对各地区政府的评分,各地区政府负责收集工业企业、社会公众方面的计分数据,整理后上报至中央政府进行备案。

(五)平衡计分卡具体作用机制。建立核心指标与三个主体指标的敏感性分析与相关标准,以月度变化趋势为评价标准。比如:第一个月某地区PM2.5均值为30,第二个月该地区PM2.5均值为40,上升幅度为33%。则以该上升或者下降幅度为线索,根据不同主体的计分变化情况寻找哪个主体出现了问题,哪个主体做出了有利/不利贡献。各个主体总分数与核心指标之间的关系为权重关系,根据各主体性质不同,权重定为政府0.4,工业企业0.4,社会公众0.2。

五、总结与展望

本论文基于雾霾治理提出了“平衡计分卡”概念,在雾霾治理的当下仍没有一个全方位的体系去评价各个主体的行为标准,从而为雾霾的治理针对性方面带来了问题,Y本浪费、措施不治本、效率低下成为了雾霾治理的瓶颈。通过构建“平衡计分卡”量化指标,将责任“数据化”落实到不同主体的不同方面,从而为雾霾治理提供针对性指导,为构建解决措施提供便利。

本论文提出的雾霾治理模型目前仍处于理论框架阶段,指标、标准等具体数据是根据各个主体在雾霾治理中发挥的功能、作用以及现实状况进行初步赋予的结果,可能存在偏差与不严谨,仍需要在日后实践中结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专家意见等不断修正。平衡计分卡的应用意义不仅仅限于雾霾治理的敏感性分析,更在于措施的高效构建以免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数据考量和实践修正是日后不断进行完善的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海英,张秀秀.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环境工程,2015.

[2]胡曲应.环境绩效评价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J].中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5.

[3]王依军.中国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框架设计[J].统计与决策,2011.21.

[4]姬霖,吴安平.我国政府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J].中国矿业,2012.12.

[5]闫晓圆,王立斌,李佳,王颖娇,崔骁.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综合治理的调查研究[J].工程技术,2014.13.

雾霾的治理方法范文9

关键词:“雾霾天气”;“负载定额”;“环境立法”;“雾霾纠纷”;“美丽中国”

近年来,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雾霾俨然已经成为一位经常拜访我们生活的“熟客”。但是,这位“熟客”不仅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更是严重的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雾霾”已经迅速“蹿红”,在2013年还当选年度十大热词之一;成为人民生活中“津津乐道”的话题谈资。现在雾霾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无形杀手;成为我们急需面对的,众多民商事纠纷的根源所在;成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和谐社会的绊脚石。

雾霾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多出现于城市。其产生是由于特殊气候条件和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城市中高密度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活动都会排放大量的颗粒物(PM2.5)和尘埃,当所排放的颗粒物(PM2.5)和尘埃数量达到或超过自然净化能力的承载极限时。颗粒物将会持续积聚,从而出现大规模雾霾天气。

雾霾天气其实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产物。在历史上我国也曾多次出现雾霾天气。最早的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元朝的《元史》 ;明朝时期的《明实录》也曾有多次历史记载。但是近年来,雾霾天气持续集中爆发,是生态系统已经达到环境生态学的“负载定额”基本规律。即人类向生态系统排放的污染物超过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人类对生态系统施加的外力冲击的周期短于它的自我回复的周期,生态系统因不能自我恢复而被破坏。这正是自然系统在向我们敲响警钟。

根据医学专家介绍:雾霾天气会增加哮喘的发病几率。包括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鼻炎和变异性咳嗽、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对青少年的身体成长和老人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据猜测:不久的将来,雾霾将会取代吸烟,成为引发肺癌的“头号杀手”。

雾霾的频繁出现追溯于人类进入工业化阶段之后。在人类工业化发展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震惊世界的雾霾污染事件。其中最著名、最有影响力事件就属英国伦敦雾霾事件和洛杉矶雾霾事件。第一个事件发生于1952年,伦敦上空被工厂的浓烟和居民的煤气所笼罩。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伦敦有超过12000人因此丧生,伦敦雾霾事件也成为人类发展史上一个重大悲剧。在此不久之后的1956年,英国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案 《清洁空气法》。1968年又出台一系列空气污染防控法案,这些法案对排放物进行了严格限控,并制定明确处罚措施。20世纪80年代,英国又将治理重点放在大气治理,并最终取得成功。

同样,发生在1955年的美国洛杉矶雾霾污染事件,在短短两天内,雾霾污染就导致400多人死亡。这引起了美国政府的警觉,政府最快的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负责空气治理。并在1970年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案》,经过美国人民半个世纪不懈努力的治理,最终战胜雾霾污染,重建了美丽家园。

纵观我国现状,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经济发展时期,社会变革深刻,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相对忽视了环境保护问题,所以目前众多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据中科院表示,雾霾天气危害之大,一时难以估计;而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全国GDP总值的15%,可见我国面临的环境治理形势异常严峻。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中央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而面对当前环境的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要“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这也可以看成是中国人民正式向雾霾环境等环境污染的宣战书。

我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和时代的主题。在立法上,我国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污染评价法》…… 2012年2月29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9月27日,国务院又批复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制》等多部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都为我国进行环保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和初步治理雾霾的法律前提。

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的行动计划。

政府对雾霾天气等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治理决心。使现代社会的人们对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也愈来深刻,认识角度也更加多元。2014年2月20日,中国第一例普通居民就雾霾状告政府要求索赔的案件发生于河北石家庄市。这个案件判决结局不管如何,我们能从中体会到的是: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造成民众切身利益的损害已得到民众自身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我国在环境治理的路上还只能算是刚刚起步,未来的治理道路还很漫长,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妥善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是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我们首先要树立好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结构、加强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执法、才能妥善解决由环境问题所引发的各种民事纠纷问题。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觉得自身能力有限但同样具有保护好环境的重任。只要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并积极影响自己身边的人。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怀有这样的思想认识。那么就会凝聚形成一种正能量;就会激励更多的有思想的人;就会让更多的人深刻认识到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只要我们统一思想观念、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就能战胜一切困难!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治理好雾霾等环境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曾宪义 王利明 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雾霾的治理方法范文10

关键词:秦皇岛;雾霾治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9日

一、秦皇岛雾霾治理中公众参与现状

通过调查和研究得知,大部分的民众都在关心雾霾天气的治理问题,可以看出公众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还是比较关心的。在秦皇岛雾霾治理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公众参与环保的意识逐渐增强。由于一些严重的环境问题正在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他们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尤其是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正在逐渐增强,因为这关系到民众的生活环境,关系到他们的自身利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很多公众为了减少汽车对空气的污染程度,上下班主动乘坐公共汽车或者是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为减少大气污染做出了自己的努力;第二,公园中或者公交车站旁边的人们,都能够自觉将自己手中的垃圾,分类扔入垃圾桶中,避免环境的污染;第三,有更多的公众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宣传、体验等公益活动中,带动身边的人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公众参与主体出现组织化。俗话说“单木不成林”,环境保护仅仅靠一少部分人,或者是公众单独进行,那么收效甚微;但是,如果大家进行有组织、有纪律地合作,每个人在组织中担任不同的分工,那么保护环境的活动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根据调查和研究显示,在一些地区都存在一些绿色联盟,主要是进行环保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他们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组织,能够获得丰富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让组织能够进一步发展下去,其中一些优秀的代表,在政府听取公众意见或者是进行立法民意调查时,都会参与进来,协助政府更好地进行环境的保护。另外,这些组织开始逐渐渗入到各个居民小区,形成巨大的组织网络,让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

(三)公众保护环境的行为更加日常化。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目前,大多数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正在努力保护环境,根据调查和研究显示:30%的民众开始关注空气质量报告;超过70%的民众在出行时依然选择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者是步行等方式,而且很多民众能够从自身做起,节约水资源、节约电能源,去商场购买价格较高,但是更加保护环境的家用电器等等。而且有超过30%的居民愿意利用公众假期或者是周末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不仅仅是这样,很多民众在自身生活环境受到污染时,愿意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利益。总之,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基本环保意识,已经在公众心中萌芽。

二、秦皇岛公众参与雾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虽然公众在参与雾霾治理过程中主要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也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公共组织,但是在参与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公众的参与地位不明显。目前,大多数的居民仍然认为,政府是治理雾霾天气的主体;公众仅仅承担着自身的小部分责任,自身参与与否,与雾霾治理工作的推进程度关系不大;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雾霾天气造成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工厂或者是汽车尾气,而自身做的日常小事,在治理雾霾天气中起不到关键作用,也就无所谓参与不参与。

(二)公众参与渠道有限。目前,虽然秦皇岛政府开始向公众征集意见,同时加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力度,但是公众只能通过匿名举报或者是参与听证会的形式进行,但是在举报以后,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治理雾霾的进度如何,大约什么时候可以解决问题,这些信息都没有透露给公众,大部分的信息公众还是无法获得;而且公众的参与渠道有限,仅仅靠匿名举报,无法体现公众参与治理雾霾的主人翁地位。

(三)环保组织参与雾霾治理的影响力较小。虽然目前一些环保组织的代表,开始参与到秦皇岛雾霾治理工作中去,但是起到的作用非常微小。这是因为:第一,这些组织非政府组织,在干预政府决策的过程中,很难受到重视;第二,一些组织是受政府扶植的,在一定程度上其决定受政府的影响;第三,组织的参与者更新较快,缺乏长期稳定的人力资源,而且没有专门的环保工作人士;第四,一些组织规模较小,无法获得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最终只能解散。

(四)公众参与雾霾治理缺乏法律保障。虽然在我国的《宪法》和其他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中,赋予了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义务,体现了对公众参与环保的重大期望,但是这些法律体现得不够具体,对于公众在环境保护中的参与力度不够明确,导致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公众参与的效果不明显。

三、秦皇岛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工作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虽然公众在自身保护环境中做的身体力行,但是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了目前无法体现公众参与的主体地位。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雾霾治理的工作中来,同时在雾霾治理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一)从政府主导走向多元化发展。目前,在秦皇岛的雾霾治理工作中,政府仍然占据着主体的地位,而民众也希望政府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毕竟政府的优势有限,在治理雾霾的同时还需要兼顾其他工作,因此很容易造成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的状况。所以,我们提出雾霾治理工作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化发展的提议,这样在政府的引导下,其他的环保组织或者是公众自身都参与到雾霾的治理工作,能够协助政府更好、更快地进行治理,在减轻政府工作负担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工作的力度,使得民众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治理工作的内容和进度,是一种双赢的选择。

(二)健全和拓宽民众参与信息渠道。环境保护需要公众的共同努力,因此公众对雾霾的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知情权,所以为了提高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工作的力度,必须要健全和拓宽民众参与的信息渠道,为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雾霾治理工作的信息共享渠道,例如:通过发达的互联网技术提供信息,民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政府对于雾霾工作的治理进度,保证公众具有充分的知情权,同时能够保证他们的参与力度和监督力度;第二,建立信息收集渠道,让民众将雾霾治理工作中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更多渠道反馈给政府,通过集思广益,能够增加政府治理雾霾天气的办法,更好地提高工作的效率。

(三)加大非政府组织参与雾霾治理工作力度。一些非政府组织具有更加亲民的效应,通过提高他们参与雾霾治理工作的力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治理雾霾天气的决心,而且一些非政府组织还能够创造更好的舆论氛围,使得政府的治理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展开,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非政府组织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度,对于非政府组织来讲,他们自身比政府更能够接近人民群众,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更加有力地协调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冲突,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取得公众的信任,从而为政府树立更好的正面形象;第二,非政府组织通过定期组织一些环保活动,能够让群众通过亲身实践,更好地了解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因此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保护环境的效果,同样在治理雾霾天气中也能获得一定的收效。

(四)完善雾霾治理工作中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公众参与雾霾治理工作有法可依,首先:应该完善雾霾治理工作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让群众能够通过亲身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法律法规的适用性;第二,完善法律执行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公众作为雾霾治理工作的监督者和执行者,对于政府的雾霾治理工作有着相关的监督权;第三,完善公众评价治理效果的法律法规,雾霾治理工作的进度和情况,公众具有相关的知情权,公众对于治理工作的评价能够更好地督促政府的工作,对于减少雾霾天气具有良好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宋言奇,罗兴奇.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管理研究[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2.

[2]闰国东等.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0.

[3]田良.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主体、内容和方法[J].兰州大学学报,2005.5.

雾霾的治理方法范文11

关键词:治理 雾霾天气 反思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082-02

1 时政材料

“雾霾”成为2013年年度关键词。2013年1月,4次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笼罩了全国30多个省(区、市),其中北京尤为突出,仅仅只有5天不是雾霾天。根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500个大城市中,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寥寥无几,少于1%,空气质量达到“良”以上的级别,更是“凤毛麟角”;最不可思议的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国竟然占了7个。2014年1月4日,民政部联合国家减灾办公厅第一次将威胁公众健康的雾霾天气纳入2013年自然灾情进行通报。

面对如此“猖狂”的雾霾天气,或上升为环保问题,是否值得世人反思呢?

2 反思之一:何谓雾霾―― 揭开雾霾的神秘面纱

雾,生活中很常见,但什么是雾?许多人还没有清晰的概念。雾是由于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冰晶遇冷而凝结形成的天气现象。霾,近几年因为大气污染严重,才频繁出现,也因此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它是空气中的硫酸、灰尘、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交融汇合而造成的大气混浊、大气污染现象。显然,雾与霾是有本质区别的:其一,雾主要是由水汽组成,因气温下降而产生的白悬浮小水滴;霾主要是大量烟、尘微粒浮游在空气中而形成的混浊现象。其二,雾只是一种自然的天气现象,比较干净;而霾则属于大气污染物,它的主要成分为细颗粒物,又称可人肺颗粒物,该颗粒物比较干且非常小。其实,两者又有共同点:雾与霾都能够降低空气透明度,恶化能见度,是两种视程障碍现象。如果空气中出现大量污染物,雾水就会吸附很多有害颗粒物。因此,雾和霾总是交织出现,如同亲密好友一样“形影不离”。雾霾天气由此产生,也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1]

3 反思之二:究竟是谁“霾”下祸患―― 追查“真凶”

(1)自然因素―― 祸患的“元凶”

主要从气象角度来考虑,湿度、温度、风速和天气现象等气象因素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稀释、清除及聚积能力影响重大。尤其是在长时间没下雨、近地而风力、风速减小、近地层出现逆温层此类气象情况下,无论是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原本的交换能力大大削弱,从而导致污染物不易稀释、扩散和清除,极容易在近地层积聚,进而使大气混沌,空气质量变差,污染程度加重,雾霾天气随之产生。由此可见,空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差是雾霾天气出现的自然因素,也是客观条件。[2]

(2)人为因素―― 祸患的“帮凶”

首先,帮凶之一是建筑灰尘。这是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一个人为因素。随着人口剧增,房地产业搞得热火朝天,新区开发、旧区改造,道路、桥梁也应运而生,加宽或新建。由此使得大批建筑物快速崛起,建筑过程中的粉尘、扬尘及灰尘等这些大颗粒污染物在空气中不易扩散,造成了大气的严重污染,助长了雾霾天气的形成。其次,帮凶之二是生活废气。这是一个必然的人为因素,因为人们总要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即吃饭问题。对付之道只能是尽可能减少生活废气的产生,例如,节约用煤。因为煤的燃烧或多或少导致二氧化硫及其他粉尘、烟尘等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加重大气污染。然后,帮凶之三是汽车尾气。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有车族逐年增多,私家车的剧增不但使交通压力增大,而且给治理大气加重负担。最后,帮凶之四是工业废气。发展与环保从来都是一对矛盾。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过分注重GDP的增长,直接后果是厂房、烟囱比比皆是。然而燃烧不充分的煤、石油将产生大量的粉尘、烟尘及二氧化硫等并排放到空气中,给大气污染“增砖加瓦”。由此看来,雾霾天气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查明“真凶”,让到底是谁“霾”下祸患有个水落石出。[3]

4 反思之三:应该如何面对―― 治“霾”之道

(1)运用宏观调控来治“霾”

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包括:一是税收政策,二是财政政策。一方面,税收政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税收优惠。例如,对于购买太阳能设备可以少交税或免税。利益驱动永远是最好的推动力,这为个人获利投资提供新机遇,低碳、减排逐渐成为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其二,征收生态税。开采税则为减少石油总产量;汽油税则鼓励广大消费者使用节能型汽车;消费税则减少在泡沫制品中对氟利昂的利用。其三,征收新鲜材料税。要想在源头上控制新材料的生产,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大气污染,征收新鲜材料税必不可少。发展循环经济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贷款提供优惠条件。对专项治理空气污染产业的贷款提供优惠条件,即贷款利率不仅低于市场利率,而且偿还条件更优于市场条件,最终目的是促使该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其二,指定购买。为了减少新材料生产过程中废气的排放,推动环保产业与循环经济发展,指定购买使用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其三,提供财政补贴。众所周知,各种废气的综合再利用往往是投资大、获利少,提供财政补贴是为了鼓励企业从事各种废气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研究与投资。[4]

(2)利用新能源来减少“霾”伏

中国既是资源小国,又是资源大国。说是资源小国,是因为人口庞大,消耗量大,出现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这是摆在国人面前不争的事实。唯有适当地控制天然气的燃烧,增加煤的结构特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大力度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地热能、风能、太阳能及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尽量控制传统能源对大气的污染,达到减少“霾”伏的效果。说是资源大国,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变,各地气候条件、资源分布都有其特殊性,资源种类繁多。因此,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加大科研力度,利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不断探索新能源,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5]

(3)完善法律来治“霾”

当前,雾霾天气已经频繁出现,但与空气质量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却存在很多空白。出台PM2.5监测统计和考核办法,将PM2.5排放总量纳到国家约束性指标势在必行。还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空气标准,如一天内PM2.5最高浓度、平均浓度标准等。参照碳减排标准规范来制定PM2.5标准规范体系并由具体部门监督执行迫在眉睫。赋予环保机构立法、执法、处罚等权力,并通过监控、技术改进和强制执行手段等方式开展工作;通过重点细化法规,建立区域环境管理机制,加强执法和监督,对区域内的环境问题进行整合式管理来踏踏实实地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必要时,设立举报平台,让民众力量参与监督环境执法行为。总而言之,务必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法律来治“霾”不是空话。[2]

(4)发挥政府作用来治“霾”

对付雾霾天气,不容置疑,政府责无旁贷。政府可以实施四类措施来应对:联防联控措施、强制性措施、建议性措施及健康防护措施。首先,联防联控措施。正因为雾霾天气的大面积性,若仅是一个地区采取措施,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根据区域内的气候规律特点、能源构成及产业布局等因素,且在核算区域内生态环境容量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建立相连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因地制宜、密切合作,合理分配减排任务。其次,强制性措施。督促建设部门、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环保理念施工,落实防治颗粒型污染通则;督促污染企业减产减排,如燃煤企业,必要时强制停产。然后,建议性措施。一方面,在收费站边设立喷水清洗轮胎、底盘可以减少车辆带来扬尘;另一方面,为了倡导民众出行少开车,政府部门自觉减少公车上路,起先锋模范作用。最后,健康防护措施。“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当出现雾霾天气时,要及时提前预报,可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渠道相关信息。以便人们及时了解自身生产生活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加强自我防护,这正是为民政府的具体体现。[6]

(5)动员公众来共同治“霾”

雾霾天气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衣、食、住及行等方面多多少少给大气“霾”下祸患。因此,治理雾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公众同样不能袖手旁观,有时公众的作为胜过政府。政府应当以岗位创建、展览展示、专题活动、典型示范、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来带动各行各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绿色、节约、环保及文明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同时,公众要积极配合,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例如,少用或杜绝使用一次性用品,坐公交代替自驾车,这些都是轻而易举之为。一言以蔽之,不能忽视公众的力量,一个人的作为或许没有多少改变,一代人的作为或许还是没有变化;但13亿多公众的行动就有改变,几代人的辛苦努力就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告别雾霾,不再是天马行空的想法;根治雾霾,也不再是夸夸其谈。

参考文献

[1] 孙鹏鹏,周浩亮.雾霾天气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 245-246.

[2] 刘德军.雾霾天气防治的路径与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4(1):36-38.

[3] 董娜,聂英.雾霾天气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以长春市为例[J].吉林农业,2013(12):49-50.

[4] 赵万明.英美治理雾霾天气的经验和启示[J].全国商情,2013(36):91-92.

雾霾的治理方法范文12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两部分组成,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而霾则是由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而人们常说的PM2.5则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这些颗粒对雾霾天气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同时雾霾天气又进一步加剧PM2.5的集聚。雾霾带来的具体危害可分为两类。

(一)雾霾对人类个体的危害

雾霾缭绕看似人间仙境,然而却是蕴含着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微颗粒和20余种的有毒物质,这些颗粒和物质可通过呼吸系统到达人体内部,引发呼吸道、脑血管和鼻腔炎等多种疾病。2009年美国环保署《关于空气颗粒物综合科学评估报告》指出,足够的科学研究结果证明了大气细粒子能吸附大量的致癌和基因毒性物质,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包括提高死亡率、使慢性病加剧、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改变肺功能及结构、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免疫结构等。

(二)雾霾对人类生活的危害

雾霾对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严重影响人的心情。雾霾的笼罩让人心情烦躁,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二是影响交通运行。大量的雾霾使光照严重不足,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的畅通,也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二、生态伦理介入环境保护与治理雾霾的必要性

工业革命的繁荣带来的是经济迅猛增长和物质极大丰富,为了追求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一部分人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伴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周围的环境日趋恶化,使人们开始反思并且逐步认识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意义。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在生态伦理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戈拉、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论者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大自然只是被利用的工具。但这种说法遭到了另一种生态主义论者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自然界不仅仅是人利用的工具,同时有着不以人类存在的内在价值,并主张建立以自然生态为尺度的价值观。

事实表明以上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态度,才是真正地将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达到完美的融合。雾霾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及危害,则必须要通过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态度,并且遵循以生态伦理为前提的生态学进行环境治理和保护。

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在创造工业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各种自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不得不思考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呼吁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关注环境问题。梁从诫先生在中国组织起数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其出发点同样是呼吁生态环境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历程碑的意义,兼顾人类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使人与自然达到融合发展。2007年10月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2012年11月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十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由此,足以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三、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治理雾霾

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是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综合治理雾霾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我们只有在顾及人本身利益的同时外延到环境利益,达到双重利益兼顾,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改变现如今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局面,从而全面彻底地治理雾霾天气。那么在雾霾治理中如何才能树立和坚持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呢?

(一)必须正确处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论与生态主义论的关系

在实践中既不能片面强调以人为中心,从而忽视了对大自然的保护,也不能片面主张建立以自然生态为尺度的价值观,而忽视了人这个社会主体的存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论者是以人为中心理性地向外延伸,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遵循着利益平等原则。并且兼顾人类利益原则,将人类道德关怀延伸到非人类存在物。只有把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自觉运用于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协调统一,共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治理雾霾。

(二)必须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治理雾霾的关系

关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国际上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主张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即:先污染,后治理;另一种观点是停止发展论,主张强调保护环境,抑制经济发展。而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极端片面的。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首先是处理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强调治理雾霾而忽视经济的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倒退。更不能片面强调发展经济,对日趋严重的雾霾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甚至出现认为雾霾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物,待经济极大发展了再实施治理不迟的错误认识。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坚持在正确生态伦理观的引领下,真正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必须正确处理立法治理与个人自律的关系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是于1989年12月公布施行,直至2014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环保法修订案,并于2015年1月1日实施新环保法。根治雾霾立法先行,完备的法律体系才是环境保护的可靠保障,真正依靠法律手段才能充分发挥环保的效力。我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面对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化石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而避免燃煤污染的治本之策,就是要使用清洁能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企业行业加强自律,严格遵守环保法的规定,政府职能部门要抓好监管,只有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真正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环境问题从法律中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从企业行业中得到坚实保障,让那些打球牟利的不法之徒无处遁形,真正实现从不敢污染到不去污染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