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研创新体系

科研创新体系

时间:2024-01-01 15:44:14

科研创新体系

第1篇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科技创新

1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要素是指参与创新活动的各类个体和社会组织。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其中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而且应该是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政府主要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构成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构成科技创新主体。

2 “官、研、学、金”在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明确提出“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然而,中国众多企业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真正确立起自主创新能力,正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创新先天不足,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创立绝大多数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创新投资行为,尽管它开始规模较小,但是确实是基于技术上的领先,而中国众多企业的创立是基于原计划经济环境下的一种公共投资行为,几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其次是创新投入不够;第三是创新把握乏力,对于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持续的创新的积累就无法把握和驾驭创新战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政府的作用

政府部门在科技创新中占有重要的角色。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到基础部门的研究,基础研究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有了基础研究才能到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例如:量子力学——核裂变、核聚变——原子能反应堆工作原理就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一个循环过程。另外,政府通过制定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专利政策、法律条规等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环境,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序、规范的实行。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这个网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指挥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织者。政府部门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职能是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制定优惠的政策,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支撑,完善创新的投入机制,并为创新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为自主创新打造平台。政府的这种推动作用还体现在对本地企业的支持上,企业则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和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新市场等,依靠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获取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与其他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控制的关系。 

2.2 “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研究院与企业的基础社会职能不同,前者是知识和技术产品的供应者,后者是需求者,我们要加强这三者的联系。这些年来一直持续不断的进行“科研单位向企业转化”为主要的科技体制改革,但是我国科研的主要力量还是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院。使得高校、研究院所开发的产品引用到市场变成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技术创新的最终归宿也在于市场,企业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在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获得超额利润。以双汇集团为例,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总资产60多亿元,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54位。

双汇集团坚持自主创新,打造创新型企业,积极与高校、研究院等建立联系,通过实行企校合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将他们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双汇集团还在2000年时聘请清华大学中科院院士赵玉芬教授担任双汇集团技术名誉顾问,而且双方签定了关于共同组建生物技术研究所、加强校企合作的技术协议书。

2.3 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作用

金融、中介组织既可起到沟通作用,从中将拥有各类创新资源者衔接在一起,也可以自己拥有的知识直接为用户服务。金融、中介组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起着粘结功能,其服务范围非常广泛,最为直接的是提供科技成果和技术咨询服务机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咨询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各类评估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和各种行业协会,还有许多中介机构提供法律、财务管理等其他服务,构成技术协同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网结点。

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技术创新逐渐成为各创新行为主体基于各自利益追求的经济行为。相应需要金融、中介组织取代部分传统的行政行为。国家对各类金融、中介机构,要作为政府宏观调控技术创新的有力工具大力扶持,政府的创新政策制定与执行,要紧密地依靠和有效地利用金融、中介机构,赋予其法律地位,实现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并逐步向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

3 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研究

3.1 政府引领企业创新方向

政府在推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根据国际变化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态势,科学地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技术发展战略,确定战略性、前瞻性技术领域。通过选择不同时期的重点产业领域,选择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创新战略,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关键行业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带动其他行业和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

能矿资源贫乏、人口稀少迫使芬兰只能强调以科技投入来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经济为此,芬兰政府在1980年代初就提出以科技开发为核心的科技兴国战略,实行国家和企业共同投资进行研究开发,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2 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首先,要创建必要的基础条件,比如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等,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本。其次,要借鉴日本政府的经济资助与协调组织经验,以及美国政府的收购、合作等支持做法,充分发挥政府协调组织功能,优化配置资源要素,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其三,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如对发展新兴产业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同时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完善金融市场,开辟多种融资渠道,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条件。 

3.3 积极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一是按照先进的信息管理模式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国家和地方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管理系统。用加强海外人才引进与创业的公共服务工作,实行灵活多样的留学回国人员工作方式等办法吸引海外创新人才到国内创业;二是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利用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方式,诸如出国学习、专项培训等,大力培养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领头人;三要重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既要搞好对他们素质的提高,又要建立鼓励他们积极进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例如建立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和技术成果折股分红制度,形成强有力的技术创新利益引导机制,以充分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四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孵化器等为基础,支持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商品化或创办高科技企业。 

3.4 要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鉴于目前我国产学研受体制等因素的制约,造成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的状况,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发挥政府的协调组织功能,鼓励和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结合,建立富有我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具体组织实施上,可以考虑高校和研究机构与企业共建科技创新中心等,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诊断,共同实施科技开发,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也可以由企业委托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科技开发;还可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领办、承包现有企业,促进科技力量向经济主战场的转移。 

3.5 对基础研究给予财政支持

一是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如基础研究、战略性研究项目和教育的投入;二是改变现行的由承担单位提供配套资金的做法,改为政府对企业的创新项目给予补贴;三是对于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的企业、对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等给予税收优惠。对于高技术企业应减收增值税,对于非营利机构要减免非经营资产转为经营资产的国有资产占用税和所得税,以推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的改制。政策的永久化也有助于鼓励私有企业增加研究与试验的投入。

3.6 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凝聚创新人才,增强创新能力。形成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强。推动在若干重点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和完善技术创新链。

3.7 完善金融、中介机构建设

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加快构建支持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形成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要克服部门壁垒和地区壁垒,培育一批能够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服务的独立中介机构,引导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各种专业服务。要广泛开展对自主创新的宣传,加大对开展自主创新的企业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精神奖励,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待遇。

参考文献

[1]李端妹等著.科技管理研究[J].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2007,(8).

[2]吴厚平.搭建三大平台 铺就高校科技创新通道[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问题;对策措施;山西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保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是实现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突破资源和环境制约的一个必然选择[1]。2012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2]。2015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3]。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的问题尤其突出;还有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增产不增收、技术制约经济发展等问题也都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去加以解决。本研究通过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山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促进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

1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山西狠抓科技进步、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十分薄弱,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1.1.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主体结合不紧密农业科技包括产、学、研3个内容。省属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在省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知识创新主体的角色,大中型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4]。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在“板块结构”的格局下,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问题尚未能很好地解决。目前,存在山西省农业产学研脱节的问题。一是农业科研机构重研究轻推广,导致许多科技成果与经济脱节、与产业脱节,无法进入农业产业化环节;二是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没能参加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选题和立项,农业产业化环节对农业产业技术需求的变化,无法及时反馈给农业科研单位;三是各大院校设置学科和专业不合理,在生产和市场2个环节中,没有培养出它们急需的人才[5]。1.1.2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动力机制有缺陷一是科研人才流动机制不顺畅。虽然农业科研队伍和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基本健全,但其内部缺少动力,人员流动性也不合理。二是多年来用人制度陈旧,激励机制不够。农业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得不到相应的奖励和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逐渐失去了对成果创新的动力。三是许多高水平人才流失。山西省主要人才指标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人才断层现象严重,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尤为严重,而学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高素质人才缺乏,又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6]。1.1.3农业科研创新体系的组织机制不健全一是农业科技决策政策有待完善。无论是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还是农业技术推广,都要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但政府对农民需求缺乏调研,导致大量科研课题对当地的生产发展促进作用不大,科技成果也无法有效地进行转让[7]。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信息资源共享仍然落后。市场上迫切需求的技术及成果,农民无法通过有效的渠道去获取,实用技术没有有效到达农户手中[8]。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由于农户自身观念落后、素质较低,科技意识淡薄等问题,直接制约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

1.2农业科研创新保障条件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完善,需要经费、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保障。首先,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且又存在政府各相关部门的科技创新计划缺乏衔接,资源配置缺乏协调,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甚至部门内部本不应该出现的重复建设、重复研究、重复引进的问题[9]。二是推广手段落后。乡镇一级农技人员的专业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服务手段落后,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了服务功能的发挥。技术推广往往是请专家教授讲上一两堂课,没什么实质的作用。对农民的培训也最多只是开一堂学习会,放放光盘讲座和发发材料而已。三是基层农业和农村服务机构的办公场所简陋,设施陈旧,真正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和创新的时间较少,有的地区植保站、防疫站等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的工作几乎处于停顿状态,无法保障农业的安全生产。

1.3政策机制缺陷

农业科技支持政策有待完善。一是缺乏有效的鼓励政策,没有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大量社会力量不敢进入农业领域。二是缺乏保障机制,气候、市场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很大,没有政府支持的农业大灾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和社会保险机构的参与,农民收入难以保障。三是从财政上讲,没有金融机构的专项惠农贷款支持机制和制定相关的涉农政策,必将影响山西省现代农业的良性运行。

1.4企业创新能力不高

随着科技创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重要性的不断提高,涉农企业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总的来看,山西涉农企业中设立了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技术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而且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较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严重不足[10]。

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要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生产和研究的有机结合,推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发展具有山西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11]。

2.1农业知识创新系统

创新主体以政府主办的科研机构为主,包括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类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各类省部属科研机构,它们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主要承担着技术研发的作用,其公共科研活动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事关区域内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创新问题研究,并且在工作活动过程中不断教育培训出大量的科技人才,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2.2农业技术创新系统

逐步推进涉农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要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为重点,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突出涉农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同时,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强化产学研一体化,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

2.3农业技术推广和中介服务系统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到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是把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连接科研机构、高校、涉农企业、农民等创新主体的桥梁和纽带,使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各类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构成主体包括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2]。

2.4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

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政策环境系统,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如专利法、知识产权法、技术合同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及科技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为科技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提供适宜的软环境,以规范技术市场的交易行为,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保障技术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为农业市场的良性运转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政府在此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13]。

2.5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训系统

以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主要任务。一方面,根据山西省的农业特色,着力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农业学科带头人、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大批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推广应用人才。另一方面,根据农户实际需求和文化水平等,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户的科技应用能力。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策措施

3.1逐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

依托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新产品开发和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多元化投入,产学研、农科教密切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活力,加快先进技术和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山西已经从2012年开始着手建立30个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20个以上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和培育15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学研联盟,推进山西特色动植物资源开发,争取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应用前景的创新成果。

3.2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乡镇农技站条件能力建设,配齐乡镇站(区域站)农技人员,每个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和动物防疫员。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加强队伍管理,落实岗位职责,明确服务责任,强化考评机制。二要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基层农技部门、涉农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大户联合共建农科教结合综合基地和农村科技服务站点[14]。三要设置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扶持和发展县级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形成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科技进村入户等多种模式,促使山西省农村科技服务工作重心下移,促进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3.3构建农业技术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全省统一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农作物品种、实用技术、农情资源等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建设基层综合信息服务站500个,乡镇服务点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基地100个。推动信息服务网络化,资源管理数字化,实现推广人员与农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自由的双向沟通交流,打造包括农业公共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灾害防治、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农业科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3.4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方面建设

3.4.1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及工程和重点学科、科研基地的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农业科技急需紧缺人才,培育认定一批优势农业科研领域领军人才;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创新创业团队建设,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服务农村[15]。3.4.2引导各类人才服务农村通过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的技能培训,优化农村管理人才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提升其服务能力。3.4.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结合农业科技讲座、科技咨询、农业主导产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并进行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培养乡土能人1万名[16]。

3.5有选择、有重点发展优势领域

3.5.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要更加注重技术集成,策划生成一批适合山西省需求的农业技术,并以培训和示范为手段,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利用山西省特有的农产品资源禀赋,争取并实施好园艺标准园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开展科技进村入户和实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和示范县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农民培训和示范,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17]。3.5.2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的农业产业集群,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农民增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县域经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对外开放等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龙头企业与农户按照合作或股份合作的形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作者:陈敏克 何燕 逯楠 单位:1.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2.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陈春燕,彭迎,赵颖文.四川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367-368.

[2]新华社.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EB/OL].[2012-02-01]./jrzg/2012-02/01/content_2056357.htm.

[3]新华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15-02-01]./xwzx/gnsz/szyw/201502/01/t20150201_4484945_1.shtml.

[4]陈景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与对策[J].山西农经,2012(3):20-23.

[5]何燕,解睿.山西省农业生产业发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2):1315-1318.

[6]廖玲,杨立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文献综述[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7):14-15.

[7]高新楼.农业科技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0(8):9-12.

[8]杨学利,张少杰,古安伟.农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0(10):1501-1504.

[9]王佳,杨玲.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8-9.

[10]郭庆惠,尤芳湖.科技创新体系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11]孙站成,傅裕贵,许炎生.构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9):82-83.

[12]李丽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722-5724,5726.

[13]叶永钢,熊涛.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6-358.

[14]邵立民,邵晨阳.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5):12-17.

[15]冀宪武,邢亚静,赵永胜,等.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山西的启示[J].农业网络信息,2012(10):109-113.

第3篇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创新科技人才;激励体系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12-02

1 创新型企业的发展与创新科技人才开发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社会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变化,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离不开创新型企业的支撑和驱动。人才尤其是创新科技人才更是推动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因此,有效利用激励策略,充分调动创新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2006年国家启动了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旨在重点扶持和培养一批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对于创新型企业的定义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健全的持续创新机制、企业家精神、创新管理文化以及高素质人才,根据国家和技术市场发展的战略导向,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改进技术和市场条件,取得技术优势并持续优化创新成果的现代企业。

目前国家已为两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共202家进行了命名,基本上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中信息产业,资源、能源及加工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化工产业,汽车产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的企业约占试点企业总量的93%。

1.2 创新科技人才的内涵

创新科技人才是具有强烈探知欲与扎实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坚持企业家精神,根据前沿动态与现实需要,运用科学的创新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科学技术的创造、传播、应用和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创新科技人才,是新技术的发明者、新产业的开拓者和重大科技项目的领导者,对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与竞争实力的提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1.3 创新科技人才与创新型企业的关系

创新型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力军,对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以及科技人力资源潜能的开发起着重要作用。如表1所示,较之2000年,2009年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了17460个,R&D机构数增加1466个,科技人员增加26.7万人,发明专利数增加30837件。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人员数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8.9%和290.2%,科技人力资源得到了迅速的开发。同时,创新科技人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作为创新型企业能动的生产要素,创新科技人才是创新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技创新的原动力。如表2,平均每个R&D人员为当年总产值贡献1681.37万元。二者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产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 企业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和需求特征

2.1 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

创新科技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技能和专业知识,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环境变化和不确定的工作模式,具有较高的工作、学习和创新能力;在工作态度上较为主动、有主见、不愿被他人和传统做法所左右;在工作方式上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重视企业的支持但又不愿受到较多的控制和约束;在个人成长与发展上具有较高的自我实现需求并乐于将实现挑战性的目标视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此外,创新科技人才作为优秀的高绩效群体,具有很高的市场需求,相对于其他职工具有较高的自主性和流动意愿。

2.2 创新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

需求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人在某种必不可少的事物匮乏、丧失或是被剥夺时的一种内心感受。创新科技人才的特点以及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创新科技人才的需求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物质需要。物质需求主要包括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等,主要满足员工的基本需求。对于创新科技人才来说,他们期望获得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分享自己创造的财富。物质回馈或奖励被视为衡量自我价值和地位的尺度。

二是社会声誉需要。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原理,当生理、安全、情感的低层次需要被满足后,个人会倾向于更高的尊重需要,希望自己的成就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肯定和认可。声誉需求主要涉及员工的社会地位和荣誉。

三是工作成就需要。相对于工作的外部性奖酬,内在的工作内容与个人价值观、兴趣爱好的匹配程度才是创新科技人才获取工作兴趣、职业能力和个人满足的源泉。与兴趣相符并能在工作中感受到挑战性带来的成长机会,往往能让他们自觉地投入其中。对于目标和挑战,他们更强调按照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出色地完成任务,从中获得挑战的成就感。

四是成长需求。创新科技人才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为推动技术进步,加快产品和服务更新,他们对知识更新有着持续不断的需求。此外,他们还较为重视所在企业的成长潜力,以求在更广阔的平台,利用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是组织环境需要。创新科技人才需要组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满足他们对知识更新和事业发展的需求。同时,他们希望获得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良好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和制度等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业绩水平的环境支撑。

3 推动创新科技人才不断创新的激励体系

3.1 建立科学的创新行为激励机制

创新是一个包括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等活动的系统工程。创新科技人才的激励不仅包括技术创新的投资与激励,还要重视对科技人才创新行为的组织激励、文化激励和制度激励。科学的系统激励为科技人才的持续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是创新型企业创新动力的源泉。

3.2 激励性薪酬体系

创新科技人才是企业中拥有较高人力资本存量的关键人力资源,薪酬制度要把握好外部竞争性与内部公平性、激励性的平衡。从创新科技人才的稀缺性和需求特点入手,采取领先型薪酬战略,推行以技能为导向高弹性的薪酬结构以及个性化的福利方案。实施知识产权入股等利润共享措施,充分尊重员工的自和个性化需求,体现知识产权的应用价值,构建企业与人才的生命共同体。

3.3 创新环境建设

在有不同背景、观点和动机的个人中,分享隐性知识是实现知识集成与技术创新的关键步骤。因此企业需要营造一个使个人相互影响的环境,从内在激发员工的兴趣、挑战欲望和成功需求,促成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生成与转化。

从外部来讲,企业创新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共建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与用户、供应商的互动平台以及对世界领先水平产品的交流平台,确保企业知识技术的及时更新与市场需求和技术方向的前瞻性把握。就内部而言,企业除了正式研讨,更要重视企业诸如咖啡屋交流、电话交流、E-mail交流、小集团聚会等非正式研讨的频度,有研究表明,非正式程度较高的创新组织在激发创新人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

3.4 建立企业大学,实现多样化、系统化的员工培训与开发

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科技人才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企业就需要针对自身的战略及员工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特征,制定相应人员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企业大学将不同领域不同级别的创新科技人才以及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一起纳入学员体系当中。通过实战模拟、案例研讨、互动教学等实效性教育手段,提高了不同领域隐性知识交流和集成的频率,增强了与同行及供应链节点单位的交流学习,能够对创新科技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创新灵感,实现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和教育培训作用。

3.5 职业生涯管理

创新科技人才往往比常人占有更多“知识”这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权。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充分的个人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他们会很容易地转向其他公司,寻求新的职业机会。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是由组织实施的,旨在开发员工潜力、留住员工,使员工能自我实现的一系列管理方法。通过职业生涯管理将国家战略规划、组织目标与个人发展结合在一起,形成互为动力的综合发展路径,可以将员工与企业捆绑为利益共同体,增加了整体的凝聚力,也对创新科技人才形成了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内在激励。

3.6 强调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为达成组织发展愿景,完成企业使命而做出了一系列精神承诺,对工作氛围和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在以创新科技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型企业中,不仅要营造宽松、自由、兼容并蓄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更要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深入人心。

企业家精神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风险承担精神为支撑的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品质和意志。具有创新和学习的意识、发现机会的能力、承担风险的偏好以及良好的沟通、合作、经营和管理能力。创新科技人才在创新的过程中,要对同领域甚至跨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实现各要素新的组合。这不仅需要对专业技术进行精深钻研、与相关领域人员的思想碰撞,更需要结合市场和用户需求,敏锐地发现和把握机会,并有能力承受失败的打击。因此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科技人才是企业实现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精神保障。

4 结语

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与激励关系到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是企业不断提高自身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智力保障。创新型企业需结合国家、行业、市场的战略与需求转变,通过全方位的激励措施引导科技人才技术创新的方向与集成效率,在满足他们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物质、精神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同时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与不断升级,提升我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时椿. 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娴初,王大成.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人才薪酬激励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财经,2011,(7).

[3]李永周,官媛媛,张雨. 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分层递进激励模型及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0(20).

[4]陈劲. 集成创新的理论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2,(12).

第4篇

网络创新平台是运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一座桥梁,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其作用有以下三点:

(一)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热情网络创新平台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中小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听觉、视觉感官细胞,产生创新的思维,激发创新的热情,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想要成为一个小小发明家,自己也动起手来,加入到创新的行列中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技能创新技能即进行创新活动的主体的行为技巧,包括多信息加工融合能力、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熟练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现能力及物化创造能力等。网络平台配有名师视频教程、机器人程序源代码等教学资源,在网络创新平台中可以打破书本知识的局限,不但可以将传统的静态教材转变为图文声色并茂的动态教材,而且能够实现教材各元素的非线性链接和灵活跳转。网络使知识与信息的更新速度大大加快,扩展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知识的与时俱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从而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拓展中小学生的创新实施思路网络是一座为学习者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学习资源的宝库。通过网络,自主地选择合适的学习地点,选择自己需要的任何资源,还可以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补充、改造。发现问题,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上浏览和查询,了解该问题的发展动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改进措施。

二、构建网络创新平台

由于网络创新平台对中小学生创新会起到重要作用,搭建了如下的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如图1所示,主要由赛事动态、科创教程精选、文件下载、成果展示等四部分组成[5],每部分的功能如下:

(一)赛事动态当前,全国各级各类适合在校中小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竞赛不下几十种,包括国家、省部、地市等举办的各级青少年科创、机器人比赛,乐高、慧鱼等公司主办的科创大赛等,其中以下两项国内最为权威:一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基于网络平台,中小学生可以了解各个大赛的基本情况与参赛注意事项。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便捷地指导学生参加哪个竞赛、怎样参加竞赛、怎样开展竞赛项目的研究。

(二)科创教程精选联合机器人专家、科创指导老师,将其在教学中的录像汇总后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及时学习到科技创新教程。

(三)文件下载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下载到一线教师在教学及科研中积累下来的科研报告、教学视频、文档和图片等,学生能及时了解到我校老师的科研情况,使自己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能够得到参考和受到启发。

(四)成果展示汇总大赛作品图片、作品视频,将学生在参加各类比赛的视频和图片以及他们的科技创新作品也制作成视频上传到平台,进行作品展示,以便学生借鉴。

三、网络创新平台的实现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搭建网络平台并丰富网络平台资源,研究框架的实施见图2所示。

(一)采用ASP语言设计创新网络平台采用ASP语言开发打造创新网络平台,不仅仅局限于与HTML结合制作WEB网站,更重要的是能与XHTML和WML语言结合制作WAP手机网站,学生可以利用手机上网,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访问浏览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学习。

(二)制作指导视频针对不同的赛事制作教师的指导视频,学生创新活动都存在机构制作、想法实现等具体问题,组织教师对其进行定期指导,网络平台汇总往届教师对学生在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的指导录像。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自行下载观看,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微信;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1-0025-03

一、引言

我国本科教育大众化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要求。顺应历史潮流,一大批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类院校定位于培养掌握扎实理论知识人才的同时,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积极响应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不断尝试与摸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策略,提升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应当今社会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需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微信、QQ、微博等自媒体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了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沟通工具。其中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高校校园传递信息的新方式,已成为大学师生的宠儿。学生用户基数大、依托QQ平台、人性化、互动性强、可发送语音、微视频等富媒体形式信息优势,使微信对于高校广大师生来说具有良好的承接性和粘性。如何通过微信这种让人乐此不疲的新媒体形式突破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方式,让大学生爱上创业、敢于创业,将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人心,在高校校园中形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浪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传统创新创业教育的弊端

应用型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在技能应用上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必须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移动互联网不断普及、学生日常交流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核心要求。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模式僵化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学还是采取“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普通授课的方式来给学生普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即使通过将学生竞赛融入课堂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依然以布置作业的方式给学生分配任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性,毫无个性可言。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在课堂上,除此没有其他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学生自己的各种想法无法得到指点,无论是学生学科竞争中的创意还是真实创业中的点子,都无法得到共鸣与升华。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沟通陷入困境,这种僵化状态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甚微,成功案例也具有偶然性,众多优秀学生潜能无法发挥,创新创业无疾而终。

2.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尚待健全

目前大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主要由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团委、就业办等部门组织,由于这些部门是并行关系,相互间不具制约作用,如果是各种学生竞赛或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还可以起到明显效果,但在常态化的创新创业中就会出现分工不明确、管理不规范、责权不清晰等问题,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是以教育机构作为载体和基础的,一直以来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沿袭传统教育模式,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形不成合理的激励与制约机制,由此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成效甚微,特别是创新创业实践无从谈起。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应用型本科师资相对于高职院校,学历与职称略占优势,但实践能力略显不足,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本科院校,科研能力不足。正因为这样尴尬的角色,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从事管理或者行政职位的教师兼职担任,特别是创业教育很少有专任教师。为了响应国家近期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与方针,很多毫无创业经验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的专任教师硬着头皮上,以传统授课模式照本宣科,通过课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方面只谈理论,毫无实践可言,教育效果差强人意。

除了以上3个主要的核心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身素质不高、没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缺乏、学校重视不够、受传统文化制约等方面也是限制创新创业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微信的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优势分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新媒体蓬勃发展,高校校@环境下广大师生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信、QQ等新媒体社交软件已经成为校园师生喜闻乐见的交流工具。大学生在新型的沟通方式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他们更乐意通过微信这种新型社交工具来与人互动、分享自己的想法,这种现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这些微媒体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势必挖掘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潜能。毋庸置疑,构建基于微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具有明显优势。

1.微信平台丰富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开创了创新创业实践新平台

微信平台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播快捷,传播形式多样化,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微视频等富媒体形式,并且不受时空限制。专业教师可以根据市场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式,通过微信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6篇

[关键词] 江西;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政策

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3-2004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竞争力排在第44名,而创新能力排在第65名,其排名明显落后于竞争力的位次。可见,增强创新能力对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创新主体的民营科技企业,以其规模“小”这一优势,在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任何大企业都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同时,市场经济中的民营科技企业又因规模“小”,存在着仅凭企业自身的努力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一些困难与问题,在激烈的竞争与创新发展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因此,视为弱势群体又具“独特作用”的民营科技企业,它的创新成长迫切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美国、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都根据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活动特点和规律设立了比较健全的服务体系,出台了一整套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就如何形成高效的服务体系、是否存在着理想的模式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和深入的实践。江西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虽然近年来有一定的长足发展,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及全国先进省份相比,同江西企业对创新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其现存体系的不完善十分明显。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些问题加以阐释和明确,不仅使地方政府在“十一五”时期进一步制定、调整、完善相关服务体系的政策上更具科学、合理依据,而且对推进民营科技企业的“二次创业”,加速江西在中部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大意义。

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是针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点而构建的,尽管对技术创新概念的理解视角各异,但多数都认为创新是一种将新设想转变成能在市场上销售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过程,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社会密切结合的复杂过程。虽然其复杂性因不同的创新而有所差异,但即使是最简单的创新,其成功也需要许多部门或许多人的通力合作,这就决定了参与创新过程的角色是多样的。企业无疑是主角,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现在更有一种较普遍的提法:“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本文所研究的创新服务体系,就是从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这一角度出发的,即意味着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中心展开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其他部门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不论多么重要,但相对于创新主体来说,起的都是支持和服务作用。从这个意义而言,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它是指为技术创新主体——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以支撑、促进创新活动和提高创新效率的服务网络,即包括了除创新主体以外的所有对创新起支持作用的组织、个人及其活动。创新服务体系对创新主体的支持和服务作用因创新主体的能力、需求不同而异。

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对创新服务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明确服务体系的构成与职能,是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的前提。从结构来看,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机构一般由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组织组成,其中大学及科研机构是重要的技术创新源,中介组织是沟通民营科技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政府是技术创新服务的重要载体之一(见图1)。在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只是提供政策、法规背景,而且要在相互作用中实现制度创新,保证民营科技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与国家或区域的总体创新目标相统一。可见,创新服务体系作为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功能的服务网络,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创新服务机构组成,这些机构既包括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又包括营利与非营利机构,也包括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和创新中介组织等。所以,我国创新服务机构具体还可细分为以下五大类:第一,以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科协组织、行业协会、情报信息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和科技项目咨询机构等。第二,以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技术交易市场、人才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所、科技招标机构等。第三,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企业孵化器。第四,以金融服务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公司、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风险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第五,以提供各种评估和认证服务为主的创新服务机构,包括技术经纪人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科技评估中心、无形资产评估中心、标准认证机构、信用评估机构等。

近10年来,从事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和开发的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江西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增长点。截至2004年底,江西的民营科技企业数为1057家,技工贸总收入达346.73亿元,分别比2000年末增长179.63%和635.07%。民营科技企业的特点是高度依赖技术创新,由于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主体企业多半都存在某些创新环节能力缺项,需要从外部获得技术、信息、融资以及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相关服务。因此,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否成功、效率的高低,与外部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备程度存在密切关系。要提升江西民营科技企业及区域竞争力,就必须立足江西省情,加快构建富有特色的创新服务体系。

(一)江西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概况

1.政府宏观政策的导向作用日益彰显。自上世纪末以来,江西在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鼓励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结合本省实际,相继制定了若干法规、条例,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步伐,先后颁发了《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决定》、《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决定》、《江西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南昌市科学技术投入条例》、《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若干意见》以及《江西省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得到发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政府从项目管理向政策管理的转变辅平了道路,推动了民营科技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了全省上下不同层次的技术创新,激励和引导企业技术创新,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构建规范化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协调合作关系,降低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营运成本,为推动全省技术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7篇

关键词:学科交叉;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方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的学科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载体,对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学科群进行交叉,对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对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科交叉的涵义与作用

(一)学科交叉的涵义

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分化,这是一个必然的阶段。学科在不同的阶段会发生分化、整合,有的学科根据社会实际的需要分化为多个小的学科,而有的学科会依据彼此之间的联系整合成一门大的学科,即综合性学科与交叉学科。

学科之间由之前的单一性发展为现在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主要原因在于社会科技的发展,社会、科学、经济等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社会实践,单一的学科研究已不足以应对。例如:社会科学学科就融合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社会法学则是社会学与法学的结合。学科之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交叉发展的现象,且在当今学科研究中被高度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吾伦研究员对其进行了归纳:首先,交叉学科融合了不同学科的范式,推动了以往被专业学科所忽视的领域,同时也打破了专业学科的垄断现象;其次,各门独立的学科的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这就增加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再次,创造了以“问题解决”研究为中心的研究模式,推动了许多实践问题的解决。

(二)学科交叉的作用

1.促进学科间的交融渗透

当今学科发展不断产生的新生长点主要源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目前,我国学科体系所包含的学科有几百个,各学科为相应的模块所分割,致使学科很难出现交融互补的情形,而交叉学科的产生为其提供了机会。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学科交叉有利于各学科中思维方式的发展,使以往只站在专业角度思考问题的情形得到改善,不再局限于本学科领域之内,能够更准确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其次,不同的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充实了学科的内容,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学科。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结合已成为促进学科建设、推动学科发展、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2.促进学术团队优势互补

学术团队是学科交叉的直接载体。学术团队通常指一些具有相近学术兴趣点,为实现学术研究的人力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集合体。传统的学科划分导致学术团队成员主要局限于本学科院系内,不同学科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没有实现人力资源共享。而高质量的学术团队是学科持续发展的保证,跨学科组建学术团队可以促进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进而带动优势学科及新兴学科的发展,促进人才的优势互补。

二、学科交叉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研究生课程学习方面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研究生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本学科专业内,研究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深入、扎实,但知识面相对较窄。并且,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在进行知识灌输,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没有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有利于课程内容的丰富、优化,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学术团队中不同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背景的成员之间的互动,有利于运用优化、综合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生科学研究方面

科学研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发现新知识和形成新技术的活动。学科交叉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科之间的交叉所产生的交叉学科为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具备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科研课题,促使研究生运用多学科的思维方式,产生创新性成果。学科间的交叉可以整合资源优势,为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

在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导师一般要求学生遵循自己的学术道路,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近亲繁殖”现象。这种培养模式未能充分考虑研究生的个体差异, 不利于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科间的交叉可以扩展研究生的科学研究领域,主动进行课题的思索与选择,将导师的学术专长与研究生的研究兴趣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使研究生从学术团队中获取全面的指导和帮助。

三、构建学科交叉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

(一)实行研究生导师指导小组

导师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力量。为了改变当前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的创新人才,要针对每个研究生培养的需要积极吸收校内外专家组成导师指导小组,负责研究生的培养与日常管理工作。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各导师的优势,吸取各导师专业特长,使导师队伍在交流中增强活力,使不同知识结构的导师共同带出新一代的、有完整知识结构的研究生,完善指导教师队伍结构。

(二)举办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学科交叉学术论坛

学术交流是思想碰撞的有效途径,组织各种类型、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跨学科学术论坛对提升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从类型上说,学术交流主要有跨学科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和学科交叉学术团队论坛两种,通过常规性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以及灵活多样的学科交叉学术论坛,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1.开展研究生学科交叉学术论坛的必要性

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是适应我国学科发展的必然产物。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必须调整不合理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同时为研究生提供学科交流的平台,使研究生通过学术交流相互学习,启迪智慧,做出突破性、创新性的成果。

通过举办研究生学科交叉学术论坛,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和提高研究生撰写学术报告、敢于存疑、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为促进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交流提供平台,丰富研究生校园文化,使研究生能够开阔视野、创新思维,从而提高研究生的整体学术水平。

2.开展研究生学科交叉学术论坛的方法

学术论坛可以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由各硕士点所在学院组织开展论文征集和学术交流,组织本学院的学生进行内部交流,通过筛选确定出参加学校报告会的学生。学校集中组织召开全校范围的研究生学术论坛,参赛人员由不同学科的学生组成。不同学科人员之间进行学术交流,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形成较为固定的各级重点学科方向,但不同学科方向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少。为促进学科交叉合作,探寻学科新的增长点,可以定期举办学科交叉学术团队论坛,论坛可以以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在研讨会举办前确定所要讨论的主题并选定当次论坛的主持人和论坛记录人员。由主持人对拟讨论的主题进行阐述,并组织参加论坛的人员围绕主题进行自由发言。讲座主要由各重点学科邀请国内外知名学科专家,就学科交叉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专题演讲,并就相关专题进行讨论。

通过举办学科交叉学术论坛,促进了不同学科、方向之间的交流,使科研人员逐渐摆脱了僵化、保守的观念,逐步产出具有开拓性、原创性的能够对学科交叉融合起建设性作用的科研成果。

(三)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

1.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的必要性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有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中国高等教育历来比较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属于知识灌输型。这是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之一。如何提升广大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

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实践环节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应当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科研单位在企业联合建立研究生教育培养创新基地,推动与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科学实验、自主研发和实践创新提供场所,为跨学科研究生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为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成长创造环境。同时,研究生在创新培养基地参与研发工作,还可以为就业双方双向选择提供互相了解的机会,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缓解研究生就业压力。

2.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的实践

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是基于当前产、学、研合作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依托方式。研究生在接受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后,对自己的专业及研究方向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进驻到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后,有机会进入到工程实践中,参与基地企业的具体项目,将在实践中遇到的工程实际问题转化为理论水平提升的动力,更有利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以及数据资料的积累,学术产出可以直接服务于生产需求。

同时,对进驻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采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进行。将企业具有高水平、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聘为基地研究生兼职导师,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共同参与主要的研究生培养环节,如选课、教学实践、论文选题、论文开题、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进入论文阶段后,主要由企业导师负责制定具体研究方案,掌握进度,定期检查,保证经费来源。导师指导针对性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实践表明,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环境和机会,将理论知识同研究、产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四、结语

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国研究生教育应当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科交叉创新教育改革与实践,依托学校学科优势,构筑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注重基础,强化实践,不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春燕,闫子昌.浅谈学科平台建设在促进学科会聚与交叉中的作用[J].甘肃科技纵横,2010,(5).

第8篇

关键词: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网络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2-0012-04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意义和存在问题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当前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专业型创新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作为创新教育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创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一个科学、有效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不仅能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客观、全面的认识,还能通过它的监控、反馈功能,对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做出指导,更重要的是通过其激励导向功能,鼓励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达到在大学生中普及创新教育的目的。

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种类繁多的科技创新活动,但大多数院校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具备的创新素质能力并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而我国传统教育中的评价体系,大多采用考试的形式,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的问题,其评价形式僵化,评价指标单一,并不适用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针对这种情况,构建一个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作为评价主体,采用科学指标体系和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创新能力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富于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能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要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统一。评价体系既要突出不同类别专业的特点,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2)系统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但要体现多样性,更要注重各指标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3)阶段性和终结性相统一。评价体系既要包含终结性评价,更应注重能反映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过程的阶段性评价。

(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构成

评价体系的基本组成元素是评价指标。要构建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就必须对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选取和分析。确定评价指标的流程如下:

步骤1: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解读、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科类专业的特点,选取出现频率较高的45种创新能力评价元素作为备选指标。

步骤2: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总计100位评价主体(包括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2份。归纳整理有效问卷,从中筛选32种认同率高的元素作为评价指标。

步骤3:通过计算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α的计算公式为:α=■1-■,式中k为调查问卷的题目数,Si为第i题所得分数的方差,S为调查问卷总得分的方差。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数据统计,计算出本次调查的系数α为0.931,说明其具有较高的信任水平和内部一致性。

步骤4:采用专家调查法,邀请学校教授和企业高工总计10位专家共同分析研究,对选定的32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归纳,构建包含三级指标的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包含2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32项三级指标。专家一致认为,通过这些指标,首先能反映出学生是否具备开展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内在动力源泉、创新人格品质和创新思维素质,其次它基本涵盖了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创新实践历程、创新技能状况和取得的创新成果,同时该指标体系也能体现出学校、企业对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引导方向。

(三)应用ANP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在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后,必须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权重。权重是一个相对概念,指标的权重表示了该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指标权重的取值在0~1之间,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总和为1。确定权重数值的方法有很多,考虑到创新能力各评价指标间具有的依存性和反馈性,选取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来确定指标权重。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介绍 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是萨迪(T L Saaty)教授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适应非独立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它是在层次分析法(AHP)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决策方法。AHP方法在分析问题时,将指标体系视为一个内部元素彼此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而ANP方法是在AHP方法的基础上,不仅考虑系统中的层级关系,同时考虑到同一层次中各指标或相邻层次间各指标的相互影响,将系统内部各指标的关系用网络结构来表示,应用“超矩阵”对有相互影响关系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求出其混合权重。很显然,大学生创新能力各评价指标,如知识技能基础、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活动成果等指标间具有较复杂的依存性和反馈性,应该选用ANP方法来确定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以提高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ANP结构 ANP结构将系统指标划分为控制层和网络层两大部分。控制层是第一部分,包括目标层和决策准则。这一层的各准则被认为是彼此独立,且只受目标层支配的。因此,控制层中每个准则的权重可用AHP方法获得。在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创新能力是目标,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这两个一级指标相互独立,与目标共同构成控制层。网络层是第二部分,它由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组成,元素组之间可以是独立、相互依存或反馈的关系。而同一元素组中的元素或不同元素组中的元素也可为相互独立、依存、支配与反支配的关系。图1为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ANP基本结构,其中三级指标因数量较多,其关系并未列出。

运用AN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步骤1:分析元素组之间和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基于ANP方法的网络结构模型如图1,其中用单向和双向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反馈关系。步骤2:根据网络结构模型中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构建专家测评判断表,采用如表2所示AHP方法中的1-9标度方法,对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各元素和元素组进行两两判断比较,来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步骤3:根据专家按照1-9标度法的打分构造判断矩阵。步骤4: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校验,当一致性比率CR

使用ANP应用软件计算指标权重 通过专家测评判断表所构成的加权超矩阵来计算指标权重虽然可行,但实际的运算求解过程是非常复杂而繁琐的。因此,对权重的分析计算借助于Super Decisions软件(简称SD软件)来进行。SD软件基于ANP理论,它成功地实现了ANP运算的计算机程序化,是国际公认的求解ANP模型的最有力工具。使用SD软件进行建模、运算,最终得到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如上页表1所示。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的建立

(一)评价信息平台的模块结构

为了使创新能力的评价工作更加客观、科学和便于操作,需要搭建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评价指标设置模块。由系统管理员根据学校、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专家意见,动态调整评价体系的指标结构。(2)专家测评模块。方便专家对权重测评判断表进行打分,由管理员将判断结果整理输入SD软件,并得到各指标权重。(3)客观成绩导入模块。对于指标中学生取得的学科成绩、技能证书、竞赛成果等客观成绩,由管理员通过学校的教务、科研系统直接导入。(4)主观成绩打分模块。对于指标中创新精神方面的主观因素成绩,由三方评价主体自主打分,并按比例得出综合成绩。(5)评价结果处理模块。通过以上的主客观指标成绩乘以相应权重,得到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成绩。同时,以图表比较的形式指出学生本人在创新能力上的不足之处;并对同班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对不同届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实现评价体系的监控反馈和激励导向的作用。

(二)评价信息平台的应用实例

应用建立的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对苏州市职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11届共156位毕业生进行评价,得到的二级评价指标平均得分如下页表3所示。

将各项二级指标实际成绩相加得到该届机制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总分为72.81分,说明创新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而通过指标的得分比例可以看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是较强的,创新思维是灵活的,知识基础较扎实,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能,但创新实践能力和取得的创新成果较为薄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强校企融合、完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系统的创新技能训练。

如何实施改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之一。通过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将网络层次分析法引入到评价体系的模型构建中,能较为科学准确地对学生创新能力做出评价。这样,不但能激励专业创新人才与创新成果的脱颖而出,更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与普及,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封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李艳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3]张继德.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

[4]Saaty T L. 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M]. Pittsburgh,PA:RWS Publications,1996:88-97.

[5]梁燕,耿燕,林玉伟,李相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5).

第9篇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结合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点,以工科类专业为例,构建了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考虑到创新能力评价指标间的依存性和反馈性,引入网络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提高了指标赋权的科学性,最后提出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的模块结构和应用实例。

关键词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网络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12-04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意义和存在问题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当前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专业型创新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作为创新教育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创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一个科学、有效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不仅能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客观、全面的认识,还能通过它的监控、反馈功能,对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做出指导,更重要的是通过其激励导向功能,鼓励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达到在大学生中普及创新教育的目的。

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种类繁多的科技创新活动,但大多数院校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具备的创新素质能力并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而我国传统教育中的评价体系,大多采用考试的形式,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的问题,其评价形式僵化,评价指标单一,并不适用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针对这种情况,构建一个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作为评价主体,采用科学指标体系和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创新能力是指“善于发现问题,富于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能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要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统一。评价体系既要突出不同类别专业的特点,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2)系统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但要体现多样性,更要注重各指标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3)阶段性和终结性相统一。评价体系既要包含终结性评价,更应注重能反映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过程的阶段性评价.

(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构成

评价体系的基本组成元素是评价指标.要构建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就必须对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选取和分析。确定评价指标的流程如下:

步骤1: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解读、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工科类专业的特点,选取出现频率较高的45种创新能力评价元素作为备选指标。 步骤2: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总计100位评价主体(包括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92份。归纳整理有效问卷,从中筛选32种认同率高的元素作为评价指标。

步骤4:采用专家调查法,邀请学校教授和企业高工总计10位专家共同分析研究,对选定的32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归纳,构建包含三级指标的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包含2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32项三级指标。专家一致认为,通过这些指标,首先能反映出学生是否具备开展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内在动力源泉、创新人格品质和创新思维素质,其次它基本涵盖了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创新实践历程、创新技能状况和取得的创新成果,同时该指标体系也能体现出学校、企业对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引导方向。

(三)应用ANP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在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后,必须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权重。权重是一个相对概念,指标的权重表示了该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指标权重的取值在0—1之间,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总和为1。确定权重数值的方法有很多,考虑到创新能力各评价指标间具有的依存性和反馈性,选取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来确定指标权重。

网络层次分析法(ANP)介绍 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是萨迪(T L Saaty)教授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适应非独立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它是在层次分析法(AHP)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决策方法。AHP方法在分析问题时,将指标体系视为一个内部元素彼此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而ANP方法是在AHP方法的基础上,不仅考虑系统中的层级关系,同时考虑到同一层次中各指标或相邻层次间各指标的相互影响,将系统内部各指标的关系用网络结构来表示,应用“超矩阵”对有相互影响关系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求出其混合权重。很显然,大学生创新能力各评价指标,如知识技能基础、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活动成果等指标间具有较复杂的依存性和反馈性,应该选用ANP方法来确定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以提高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ANP结构ANP结构将系统指标划分为控制层和网络层两大部分。控制层是第一部分,包括目标层和决策准则。这一层的各准则被认为是彼此独立,且只受目标层支配的。因此,控制层中每个准则的权重可用AHP方法获得。在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创新能力是目标,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这两个一级指标相互独立,与目标共同构成控制层。网络层是第二部分,它由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组成,元素组之间可以是独立、相互依存或反馈的关系。而同一元素组中的元素或不同元素组中的元素也可为相互独立、依存、支配与反支配的关系。图1为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ANP基本结构,其中三级指标因数量较多,其关系并未列出。

运用AN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步骤1:分析元素组之间和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基于ANP方法的网络结构模型如图1,其中用单向和双向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反馈关系。步骤2:根据网络结构模型中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构建专家测评判断表,采用如表2所示AHP方法中的1-9标度方法,对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各元素和元素组进行两两判断比较,来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步骤3:根据专家按照1-9标度法的打分构造判断矩阵。步骤4: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校验,当一致性比率CR<0.1时,认为通过了一致性判断。步骤5:整合各指标元素间的判断矩阵,形成超矩阵。步骤6:运用AHP算法中的“和法”对超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加权超矩阵。步骤7:求出加权超矩阵幂方的极限,如果极限值收敛且唯一,并且各列向量完全相同,则该列向量即为所有元素相对于目标的综合权重向量。

使用ANP应用软件计算指标权重通过专家测评判断表所构成的加权超矩阵来计算指标权重虽然可行,但实际的运算求解过程是非常复杂而繁琐的。因此,对权重的分析计算借助于Super Decisions软件(简称SD软件)来进行。SD软件基于ANP理论,它成功地实现了ANP运算的计算机程序化,是国际公认的求解ANP模型的最有力工具。使用SD软件进行建模、运算,最终得到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如上页表1所示。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的建立

(一)评价信息平台的模块结构

为了使创新能力的评价工作更加客观、科学和便于操作,需要搭建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评价指标设置模块。由系统管理员根据学校、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专家意见,动态调整评价体系的指标结构。(2)专家测评模块。方便专家对权重测评判断表进行打分,由管理员将判断结果整理输入SD软件,并得到各指标权重。(3)客观成绩导入模块。对于指标中学生取得的学科成绩、技能证书、竞赛成果等客观成绩,由管理员通过学校的教务、科研系统直接导入。(4)主观成绩打分模块。对于指标中创新精神方面的主观因素成绩,由三方评价主体自主打分,并按比例得出综合成绩。(5)评价结果处理模块。通过以上的主客观指标成绩乘以相应权重,得到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成绩。同时,以图表比较的形式指出学生本人在创新能力上的不足之处:并对同班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对不同届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实现评价体系的监控反馈和激励导向的作用。

(二)评价信息平台的应用实例

应用建立的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对苏州市职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11届共156位毕业生进行评价,得到的二级评价指标平均得分如下页表3所示。

将各项二级指标实际成绩相加得到该届机制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总分为72.81分,说明创新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而通过指标的得分比例可以看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是较强的.创新思维是灵活的,知识基础较扎实,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能,但创新实践能力和取得的创新成果较为薄弱,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强校企融合、完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系统的创新技能训练。

第10篇

【关键词】科研评价体系;应用技术型大学;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研评价体系也随其在不断发展,科研评价体系是指在一个科研机构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或是国家通过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实施对科技单位进行绩效评价的一种体系。它往往以考核成果、资金效益以及成果转化为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最终对某一科研机构或科研项目运用一定的科技术评价体系进行全面考核,其包含对“业绩”和“效益”两个方面的考核。而作为高校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行政干预过多、评价机制不成熟、评价机制缺少科学方法、评价分类不准确等。研究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对促进此类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现状

1.1 评价方法现状

目前,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专家团队评价法、行政申报审批法、社会开放绩效评价方法、政府机构专门考核法等。专家团队评价法是指通过组建专家科研评价体系团队,由其根据国家评价体系标准进行各项逐级审核和评价,最终给科技项目和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价,它具有权威性,但缺点是不容易发现创新价值的科技项目,因专家们的知识和学识有限,以及在科技领域中运用有限,从而使得评价使用的方法,或个人研究不足,最终使得评价存在诸多问题。行政申报审批法,是指根据大学行政级别通过一所大学规定每一年申报科技项目数量,由行政机构组织专门机构进行评价和管理,最终确定其价值运用和运用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科技项目的评价。社会开放绩效评价法,是指根据科研评价体系,以社会人群运用为标准,实现价值社会化后,运用公众开放的评价机制进行评价,它往往是在科技试点和运用过程中的一种评价,往往不作为科技项目专项评价,一般是辅助评价的一种手段。

1.2 评价基础与执行运用现状

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的评价基础是科技项目的确立和科技研究创新理论的出现,然后再到实验室研究成功后,通过文献理论和撰写与发表,以及聘请专家进行技术监督后,确定有科技价值后,再通过行政申报程序和方法进行申报。因此,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的评价基础必然是以行政审批为基础,由大学科研人员和机构进行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的申请为基础,最终通过合格审查后层层上报这一种层级的行政申请基础在操作和运用。到目前为此,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如论文造假、运用抄袭、科研理论水平不高、社会运用价值不大,最终使得执行过程中出现较多难以控制的内容等。

1.3 评价结果现状

目前,我国大学的科技项目多,但通过评价结果后,真正能够转化为技术和企业运用技术的科技项目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不理想,很多为低水平科技能力或是根本不具备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的内容,并且大学的科技研究主要在产品应用的外观设计和普通运用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多不具备创新型研究与开发,最终使得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出现了由于评价机制不完善,存在较多问题,如大学中科技项目在评价体系评价后无法转化为成果运用或是全面推广运用,有的也是根本无法使用或是缺少相关资金和设备根本不能启动运用等。

2 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行政干预严重

在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运用过程中,往往是泛行政化成为正常现象,资源都是掌握在行政领导手中,如成果评价、研究考核、职称申请、科研报告等都是按照行政级别的办法来办。如在职称各应用技术大学就明确规定,需要发表一定的科技论文的科技研究者才能申请科技职称和研究考核,并还分省级、市级、国家级职称来判断,这也是按行政级别来进行论文档次来发表的。在行政体制下,学术研究和科技论文研究成在不自由、不公平现象,创新成果的评价只能在行政体制下被认可,最终由主管部门确定,很容易引起不信任和不公平现象。在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的资源分配、科学争论、学术分析与讨论、学术评价等都存在对权力判断和认定的现象,其评价活动的行政性往往要大于学术性,官大真理多的现象成为笑谈。行政干预严重是,使得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资源分配及其成果评价最终由行政管理部门分配和确定。

2.2 分类不明确,评价缺乏规范性

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和活动是多方面、多层级、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领域的,但却因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分类不明确,出现一些交叉科技可以选择不同分类,最终使得研究结果出现了层次上的差别。另外,由于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需要从不同分类来确定一个标准值进行科研评价,而同时,还需要选择一定分类来进行标准值判断,如果分类不准确,在两个相似或相同的出现两种不同分值,最终使得评价分类不准造成差异,容易引起被评价人类的通过评价体系漏洞来进行归避。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分类不准主要表现在,其交叉领域分类出现无法选择,或是选择不当就引起评价分值过低。另外,由于评价分类缺乏科学规范化的标准体系,使得分类过于自由或是有一些根本没有细化分类,最终使得评价缺乏规范性。

2.3 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

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由于是直接导入的国家科研评价体系和高效科研评价体系来运用的,本身存在很多不能细化的内容,或是其评价标准体系本身存在诸多漏洞,由于应用技术大学涉及科技内容广泛,单一的考核考评体系根本不能含盖其科技项目内容。如像应用技术大学的生产工具科技项目、荒山开发科技项目、泥土提炼生物蛋白项目等这一些应用技术由于采用原单一的科研评价体系出现考评内容不全面,且价值预测与估计、风险控制预测、科研成功与否的预测等都存在不确定性,而在评价机制不成熟和不健康的情况下,最终使得评价出现不公平、不合理,以及可能被权利利用而成为一种形式。我们知道应用大学的科技项目往往是以行政方式向上逐级上报的,而在这一个过程中,如果出现多项目的科技选择时,行政干预作用过大,最终使得好的科技成果往往不被选送上级部门审核和批准。另外,由于应用技术大学的学术造假严重,学术造星运动不断产生,最终使得学术研究成为一种形式,而评价机制自然发挥不了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缺乏系统性。

3 优化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建议

3.1 减少行政干预,创建定量与定性分析指标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体系一定要从根本上减少行政干预,要给科研评价自由、真实、完整、合理、规范地进行必要的科研评价流程和程序进行审定,而不能完全行政化,所有科研评价成果必须围绕行政评价结果来从事科研评价活动。笔者认为行政是程序,更是一种完整的监督,而不应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或是权位主义的一种过场。为此,笔者认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科研评价体系应设立评价宣传、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指标进行考核,然后通过对其的评价后由应用技术大学行政管理进行文件传递和国家相关程序办理,而不将行政管理作为一些权利评选代表。其科研评价采取省级专家团队+科技水平评估机构+机构认定+行政管理基本传递流程和文件流程检查等几重事项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达到去行政化,并运用定量和定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作为科研评价其应以理论技术文献10%+科技价值评估50%+社会试用结果20%+专家团队评价20%+其它10%的标准进行评价。

3.2 合理进行科学分类,导入第三方评价体系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科学分类,应创建应用类科学技术详细执行规范标准,其以国家科技分类标准为基础,详细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进行更详细分类,通过分类成功后,积极将科学技术评估机构和专家团队科研评价机构导入评价机制体内。运用双重评价,实现定百分比例值来计算其价值,然后再通过定性对其价值的趋势分析和应用分析等,最终使得在分类合理的情况下,导入的第三方评价体系能够公平、公开、合理、全面、及时地进行科研评价机制的建设。

3.3 注重科技产出的导向性指标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科技项目,应以应用研究为主导,并且以应用技术在局部试点推广成功后来进行综合评价,即以试点产出为突破口来预测,通过一项技术发明后,在一定地区应用和推广后进行认定和评价,这更利用科技项目社会价值预测和评估,因为有其试点来区域为实例来证明。另外,由于科技项目没有申报科技专利权保护,我国还要积极将专利申请改为以申请时间来审核,不管多少年未通过,其只要最先报的,才享受最先评价,其它的都延后,如果后来的先评价,则需要提供更详细的运用价值分析和理论体系的运用框架。应用技术大学的科技项目申报、评价必须以产出为标准进行综合评价,不能像尖端科技那样采取保护理论和一切绝密为本。而应建立起应用术成果保护评价机制,并且要创设相关应用技术科技研究机制等来推动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和发展。

3.4 加强评价开放机制建设

作为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评价,其要建立开放的评价管理机制,即要实现以科技研究竟为目的,要把行政手段的干预减少到不影响科研评价的标准以及评价内容,同时,还应积极将科研评价标准进行详细分类管理,创建应用技术大学的详细分类标准规范执行手册,同时,建立相应的分类评价分值进行相应对应。通过这一些基础确定后,在科技论文写作和发展中还要建立科技论文学术造假评审核机构,要严厉打击科技论文造假,还科技理论空间一个理性的空间,而不被权利和金钱所左右。而在科技项目综合研究方面,要强调应用技术大学开放的政策、积极鼓励大学中师生参与科技发明和创造,并给予奖励,以及通过一定渠道为其募集资金进行社会运用等。只有通过开放的科技研究后,才需要建立开放的科研评价机制,即评价采取高校人人评价,要实现现代技术评价机制,在论文方面要建立社会监督与信息反馈机制,在科技研究方面,要创建大学专家团队科研评价机构、引入第三方科研评价机构等进行科技专项评价和估价,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建设后,指导应用技术大学科研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易丽丽,李柯,刘金英,曾金萍.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3,4.

[2]林继志,张向前.教学研究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理论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

[3]隋萌萌.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之问题及其实现策略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5.

第11篇

关键词:新建地方性工科院校;教学工作;创新体系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质量工程”及相关文件精神,我院紧密结合发展实际,提出了本科教学工作“五大体系”、“十项工程”建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全院确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建立学院内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规范化本科教学体系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本科教学工作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内涵

我院提出的“五大体系”、“十项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五大体系”是涉及本科教学最基础、最基本的建设,内容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教学基本建设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教育科学研究体系;“十项工程”则是落实“五大体系”的主要措施和重点项目,包括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建设工程、教学运行管理系统建设工程、学生管理与学风建设工程、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工程、精品课程与特色教材建设工程、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程、实验室、实习基地与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建设工程、教育科学研究系统建设工程。其建设总体思路是:遵循本科教学规律,利用系统工程手段,理清教学工作的内在关系,优化和整合教学工作整体结构和布局,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规范严格的工作系统,充分发挥系统整体的功能和效益。具体说,五大体系就是从学院实际出发,把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按其功能和任务分成五个体系,形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的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和谐规范的工作框架。同时根据各体系当前的工作重点,确定十项工程;并且把所有的体系、工程落实到具体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上,为创新教学工作提供制度化保障。

这“五大体系”、“十项工程”是总结学院成立8年来教学工作取得经验,结合学院实际,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按照系统论原理,在反复研究论证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是我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五大体系”、“十项工程”的建设内容涵盖了教学改革、建设、管理、保障等各个方面。建设方案的构思和设计,集中了全院各相关部门和教学单位的意见、建议,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说,“五大体系”、“十项工程”,全面地提出了我院教学工作每个方面的工作目标,是对教学工作的创新,在某些层面上反映了新建地方性工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某些规律,对同类院校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本科教学工作创新体系的具体内容

1.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培养人才是高校各项工作任务中的中心任务。因此,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总系统中最重要的核心体系,其本质就是人才培养所有相关要素互相影响、互相支撑、互相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高校育人环境、制度、机制的集中体现。作为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的新建本科院校,我院的人才培养体系着重于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蓝图和总体规划,是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它能集中体现我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顶层设计,特别是理论教学内容与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学分分配等设计,能反映我院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实现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学院特色的具体措施。我们确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是:明确培养目标是关键,面向应用是先导,依托学科专业是基础,培养应用能力是核心,加强素质教育是重点,讲究实践教学是条件,推进产学合作是途径。

按照这一思路,2007年7月,我院展开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工作。出台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和“工作指南”,在2005年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2007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我们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点工作具体落实为两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建设工程。

2.教学运行管理体系

教学运行管理是按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施的管理,它包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以校、系(院)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进行的教学行政管理。其基本点是全校协同,上下协调,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稳定运行,保证教学质量。

教学运行管理的具体内容包括: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科学研究训练的组织和管理;日常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师工作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教学档案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是教学管理中一个重要管理环节,如何加强教学运行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对此,我院建立了符合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基于现代化管理技术、高素质的教学和学生管理队伍的教学运行管理系统。

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师生的管理方针,把教师和学生由过去单纯的管理对象变为服务对象,实现由权力管理到服务管理的转变。如在教学运行管理中引进系统科学、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推行和完善教学工作的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校园教学运行管理网络系统,引进或开发教学运行管理软件,建立现代化教学信息服务体系,用现代技术改进和创新传统的管理方式,努力建设高效率的符合本科教学要求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

我们把学生管理和学风建设组合成一项工程,即学生管理与学风建设工程,放在教学运行管理体系中。一是加强学生的学习管理,通过教学改革和相应制度建设,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利用选修课、第二课堂等形式扩展学生的学习领域,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二是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既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又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学习型高素质人才。

3.教学基本建设体系

我院的教学基本建设包括专业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等,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建设,是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我院确定的教学基本建设体系,符合我院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如有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教师队伍、课程与教材等具体体现为4项工程: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工程;精品课程与特色教材建设工程;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工程:实验室、实习基地、创新平台建设工程。我们学院将在今后一个时期把教学基本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只有这些基本建设跟上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的其他教学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4.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对新建地方工科院校来说,教育主管部门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这给定位于应用型本科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建设带来了困难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院的做法是,一方面主要以目前的普通高校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导,构建学院内部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一方面也要注意考虑应用型本科的特色,相应改变或建立符合应用型本科特色要求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因此,我院教学监控与评估体系建设的内容是:建立科学、规范并能体现应用型特色的校内本科教学评估与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建立完备的教学信息采集和问题处理机制,努力探索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与监控的新体系。

5.教育科学研究体系

教育科学研究在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和先导作用,许多成功的经验表明,教学改革必须以教学研究为先导,教学研究必须为教学改革服务,教育科学研究开展得如何是衡量一所高校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我国高教发展中还属新事物,教育教学规律亟待探索,理论和实践中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加强研究是所有新建本科院校的迫切需要。研究的重点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主,促进应用型高等教育类型特征的形成。着重于应用型本科的学校类型、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研究;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生源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我院教育科学研究体系建设为领导决策和广大教师、管理干部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信息服务的平台。

三、本科教学工作创新体系的建设实施

“五大体系”、“十项工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我院总体上遵循了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综合优化原则等系统论原则。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做好整体设计工作,广泛征求意见,反复研究论证。其次,要健全相应机构,学院为保障“五大体系”、“十项工程”的实施,新成立了教育改革发展中心、教学评估中心,教学督导室、产学办公室等专门机构,负责相关工程的建设工作。最后,把具体“十项工程”的建设工作按部门分工,落实到具体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或管理文件上,再分层次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12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 金融服务体系 构建

现代经济增长的途径有三个,通过要素积累,经济结构转移或是技术变迁。其中技术变迁是最关键的,因为科技创新会改变资本的边际效率下降的趋势,维持经济长期增长,同时科技创新也是经济结构转移的基础。

2012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以促进金融和科技的结合,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1、科技创新的定义与特点

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科技创新具有不确定性。科技创新就是通过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创造出新的成果,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科技创新,关键在于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这一过程包含着技术、市场、收益分配和制度环境等方面的不确定性。第二,科技创新具有风险性。科技创新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具有风险性。成功的科技创新可能使一个企业获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如果失败也可能导致一个企业走向危机。具体来说,科技创新主要经历研发、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面临环境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见表1。科技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并不是单个的互相独立的风险,而是动态、累积和系统性的风险。第三,科技创新具有周期性。科技创新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从创新设想到实现商业化应用的技术研发周期,从技术领先到技术落后的技术生命周期。一次科技创新经过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后,需要根据市场的反馈,开始新的一轮创新,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创新连锁过程。第四,科技创新具有产品的特殊性。与传统的生产经营活动相比,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会形成一些特殊类型的资产,如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这些资产与传统经营活动产生的机器、厂房等相比具有专用性、无形性、交易性差等特点。

2、科技创新的种类

科技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原始创新是指掌握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技术等创新成果。主要产生于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具有原创性和第一性。一般表现为技术领先型。集成创新是利用各种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等,对各个创新要素与内容进行选择、优化和系统集成。集成创新所涉及的所有单项技术基本都不是原创性的,关键是重新的组合集成。一般表现为技术追赶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最常见和基础的创新形式。指对引进技术的结构、配方、原理、数据等进一步分析、研究,在产品价值链的某个或某几个重要环节进行改进创新,做到发展新产品、新技术。一般表现为技术追赶型。

3、科技创新的阶段

按技术构思到产品市场化的过程,技术创新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创新构思阶段:探索满足市场潜在需求的技术可能性阶段。第二,项目确定阶段:技术创新的决策阶段,确定项目可行性。第三,研究与开发阶段: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开研发。通过反复试验,确定技术路径,实现产品的实验室开发。第四,样品中试阶段:技术成果进行样机或样品的研制与试验,是实验室科研成果向生产转移的重要环节。第五,技术创新工业生产阶段:通过样品中试的,就将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初期产量可能较低,随着市场销售的反馈信息,可能会扩大生产或进行技术改进。成功的科技创新成果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知名度等。

二、科技创新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不同种类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各异的,但是都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等特性,都需要一个功能完善、高效稳定的金融体系提供服务。现代成熟完善的金融体系为经营个体提供交易清算平台,通过信息处理、风险管理、公司控制、监督激励等功能,实现资本定价和资源配置,通过促进风险分散、便利信息获取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对企业的监控,对科技创新提供大规模融资支持,为科技创新投资者提供长效性的激励、分散风险和共享收益的机会,促进科技创新行为的长期性、稳定化和持续化。

在金融发展理论中,根据银行和资本市场的相对地位可以将金融体系划分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种模式。在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投资者与被投资者分别与银行签订合同,两者并不直接发生联系。银行通过集中管理和广泛的信息联系,降低管理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投资者的风险较低,银行承担了投资的实际风险。在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评级机构等为各种金融产品提供开发、交易和监督服务。投资者主要通过签订金融产品购买合同来保障收益,被投资者通过金融机构出售与自身相关的金融产品获得投资。

1、不同种类的科技创新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原创性科技创新,一般表现为技术领先型。掌握基础研究领先优势,不断创造新产品、新工艺,占据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原创性科技创新者承担的风险很大,以追求稳定收益为目标的银行机构在对其放贷时通常十分谨慎,所以技术领先者往往倾向于选择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

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一般表现为技术追赶型。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根据市场需求整合或引进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但在技术发展上始终受制于人。而且,技术追赶型的国家往往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股票、债券市场入市门槛高,同时政府经常干预市场。所以技术追赶型科技创新偏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

2、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对金融服务的要求

第一,创新构思阶段。该阶段基本无大规模投资,因此亦无融资需求。第二,项目确定阶段。该阶段围绕创新设计思想的可行性展开研究,基本无大规模投资,因此亦无融资需求。第三,研究与开发阶段。研发工作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技术风险很大。但是几无可抵押资产,获得融资的可能性较低。研发投入主要来自于科技研发者自有资金等。存在一定的融资需求,但是难以获得通过银行信贷审核从而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此阶段的主要融资模式是自有资金、政府投资、财政贴息、天使投资等。第四,样品中试阶段。该阶段是反复设计、试验和评估的过程,需要大量设备、人员和技术投入,投资量增大同时投资风险同步扩大。有较强的融资需求,但是仍然缺乏有价值的抵押物,通过银行信贷解决资金需求较为困难。因此,直接融资体系中的风险投资成为主要的融资模式。第五,技术创新工业生产阶段。技术风险降低,市场风险增加。随着生产的扩大,资金需求进一步增长,此时获得融资的能力得到增强。生产规模、资产、资金流和信誉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融资渠道有所拓宽,银行贷款、风险投资、直接融资等都可能成为融资模式。

三、构建覆盖不同科技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不断的金融体制改革,我国的金融体系市场化、证券化和国际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初步实现了金融中介的多元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迅速发展,外资银行也已经进入我国;金融产品的多样化,股票、基金、债券、信托等金融产品种类日益丰富;基本形成金融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了现代金融基础,进一步提升和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目前世界上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美英为代表的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服务体系,另一类是以德日为代表的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服务体系。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应该针对科技创新的不同种类和不同阶段建立混合型的金融服务体系(见图1)。比如,我国前三十年改革开放时期,企业科技创新多数为引进吸收再创新,那么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服务体系就是很好的选择,目前我国的企业科技创新逐步走向加强原始创新的阶段,那么就需要发展和完善配套的资本市场金融服务体系。另外,对于金融服务体系的认识也不能停留在西方认识的基础上,西方市场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是纯市场化的,而我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模式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还应该将财政支持列入其中。

支持科技创新的混合型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具体建议如下:第一,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推广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完善的企业档案库,实现单个和批量企业查询、固定统计分析报表等信息查询分析,从企业的基础经营、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行业风险六个方面对企业情况进行分析测评,为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评估提供参考。第二,完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中介体系,积极发展科技支行、科技信贷业务部、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区域性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立健全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创新金融产品,发展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支持支持票据等;提高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的效率,推广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估。

(注: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常州科技创新企业金融服务及政策支持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790

01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詹湘东、丁军强: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J].科技管理研究,2005(8).

[2] 谭辉:美国合作创新政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

[3] 马晓霞: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9).

[4] 蒋玉洁、徐荣贞:自主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1).

[5] 魏玮、毕超: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