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

时间:2023-12-22 15:27:48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

第1篇

关键词:数字化故事叙述;初中英语;数字故事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80-02

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起源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的达纳・温斯洛・阿奇利(Dana Winslow Atchley)被认为是数字化故事叙述的发起人。

“数字化故事叙述就是讲故事这种古老艺术的现代表达。数字化故事叙述源自把图像,音乐,叙述故事和声音编排在一起,因此,给予人物、情景、经历和简介以深度和形象色彩。”

一、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设计

1.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理论支持。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采用单一的、可量化的智能概念即可对个体进行恰当的描述。对学生而言,尽可能的发挥多种智能是十分必要的,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初中英语课程有助于以下几种智能的发展。如语言智能――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就是一个发挥语言智能的过程,无论是讨论故事叙述的主题,还是数字故事作品的展示都需要运用语言智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解数字故事作品的内容。

2.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①软硬件条件的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技术产品的种类已经越来越多,并且价格持续下跌,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好,这些特点为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学校中的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初中英语课程的特点分析:从初中学生学习应用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情况下都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善于模仿、活泼好动、听觉灵敏的特点,而数字化故事叙述正好具有适合英语课程应用的特点:一是交际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是以小组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活动开展的顺利与否关系到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编写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需要运用学过的英语知识进行,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活动,同学间的互相交际是必不可少的。二是互动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本质上是在讲故事,既然如此,听众与演讲者之间的互动、演讲者与课件之间的互动。听众与课件之间的互动就具有相互的协调性,在数字故事作品创作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发生直接或者间接的互动。三是过程性,数字化故事叙述是一种运用多媒体讲故事的方式,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而创作出一个数字故事作品,这是个团队合作完成的任务,数字化故事叙述和初中英语课程有着相通之处,就是两者都强调过程。

3.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目标。①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学生们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决定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题、活动的安排,结合小组选定的数字化故事叙述用英语讲述一个故事,以学生为中心,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和观点,数字化故事叙述的活动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的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②利于空间智能的提高:学生们自由的组成各个小组,小组成员通过运用自己的头脑和知识,决定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题,并制定数字化叙述的过程,以及后期需要编辑的过程,整个过程能够有效的利于空间智力的提高。③促进音乐智能的提升:数字故事作品的展示离不开声音的表达,叙述者需要把数字故事作品通过自己的语言充分的表达出来。此外,在数字故事作品的制作过程中,需要配合恰当的背景音乐来衬托作品的完整性。

二、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1.学习目标。在对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的特点,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确定,从而才能使学生在寻求目标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的实际操作。如下表所示:在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之前,将题目设定为《低碳生活-we can have a beautiful city》,并对学习目标进行设定。

2.教学实例展示。在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的过程中,最初要做的是结合学生自身特长和优点,自由的进行分组,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来负责小组内不同的工作,共同协助完成小组任务,在确定了小组后,就要进行数字化故事叙述主题的拟定。

例如,数字化故事叙述的主题定为:Monkeys fishing month

首先,在选定了主题之后,教师通过设定的主题进行基本的阐述,主要通过叙述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让步状语从句“Although”。教师要以激励的态度去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比如,有的学生出现这样的句子“Although I am not very clever,but I still work hard every day.”教师则要说“I think you are already very clever ,Because you can say such a great sentence.”然后,教师再问“Don’t you think he is a clever boy?”所有的学生都会说Yes,但是教师又问“But can you f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s sentence and the one on the blackboard?”之后,这个时候所有的学生都会恍然大悟,发现了自身的错误,从而改变自己开始的叙述,通过这样的一个互动的过程,能让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教师的激励上着手,根据选定的题目,并按照小组的划分,小组成员对编写的数字化故事叙述的稿本出谋划策。信息员主要负责与数字故事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背景音乐等相关内容的查找工作,在进行设计之前,教师应该先用实例让学生对数字化故事叙述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小组的信息员能够更好的寻找与主题相匹配的图片、视频和背景音乐。在数字故事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要运用到Powerpoint软件进行创作,小组中的电脑员负责编辑数字故事作品,其他成员负责辅助的工作。按照对数字化故事的理解,将选定的图片、文字导入到Powerpoint中,加入特殊的效果,给数字故事作品进行配音,并添加合适的背景音乐,最后得到属于自己的数字故事作品。

3.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活动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们对数字化故事叙述应用于英语课程后的学习效果,其中,能够认真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们认为这次活动对应用知识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同时有助于所学的英语知识的理解。在问卷调查中对于“通过制作数字故事作品,是否有助于你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一问题的回答,普遍的反映都是:很多的实用的句子不知道怎么才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但是一经通过教师进行引导,自己去查阅和询问,就能够更加深刻领会英语句子的含义和价值。

三、总结

总之,数字化故事叙述在初中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学生学习应用、理解英语、掌握应用的一项技术手段,有效的进行应用能够为初中英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静娴.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

第2篇

关键词:诗歌 教学 朗诵 音乐美 韵律美 情感美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批评朝政触怒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并序)》正是此时所作。《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长诗,在当时就流传很广,后来又流传到日本。诗中叙述了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内心悲苦相映衬,势如江潮涌雪,奇境迭出,曲尽长篇歌行之妙。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视学生为客体,教育理念是知识重于探究过程,教学模式主要是注入、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而使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学生普遍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教与学的矛盾及脱节显得愈来愈突出。以往我对这首长诗的课堂教学也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的方法,费尽心机的将以上内容讲完后发现诗歌本身的韵味被分解式的讲授破坏殆尽,因为生硬的课堂讲解,学生对诗歌的情韵之美和诗中描写的音乐之美难以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语文教学,如何谋求一种师生互动交往的教学环境,如何摆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创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新课堂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几经考虑后我进行了一次不同于以往的尝试,较为详尽的记录下来,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通过自学与合作,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 ,基本把握诗歌内容,即了解诗歌所叙之事

在布置提前预习的前提下,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通读全诗,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师生交流的方式解决诗歌中读音、字、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问题。白居易的诗向来以语言朴实、通俗晓畅而著称,因此把握诗歌内容不会成为学生自学的障碍。在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交代作者的情况,让学生了解诗中所言的“迁谪意”,然后较系统地总结诗歌所叙之事:送客偶闻琵琶声――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和《六幺》――琵琶女自叙昔盛今衰的沦落身世――作者自叙“迁谪”遭遇。同时初步了解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传达的无尽悲苦和绵延意韵。

二、通过聆听名家朗诵和示范性朗诵,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进一步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传达的“迁谪”之悲苦,同时了解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

在这一次教学尝试中,我准备了三位名家的朗诵录音和教师、学生的示范性朗诵。

名家朗诵方面分别准备了孙道临,瞿弦和和雅坤的朗诵录音。孙道临老师的朗诵沉郁顿挫,有一种识尽人间百味后的沧桑和内在的深沉感,音色本身的岁月感是技巧无法赋予的;瞿弦和老师的朗诵声情并貌,永远贯穿着“三情”,即热情、真情、激情,不禁令人随其吟诵;雅坤老师清脆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带给人一种空灵感,引导听者用情去关照诗歌中的人物。

听完名家朗诵之后由教师现场示范朗诵,尽管不能与名家相媲美,但力求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音乐之美和悲苦情感,为学生的朗诵起到示范作用。学生示范朗诵由我班曾经参加校园艺术节诗歌朗诵比赛并获得一等奖的十位同学来完成。他们以齐声朗诵、男女声单独朗诵、二重朗诵等多种编排方式将诗歌中的音乐美、韵律美以及琵琶女和作者内心的沦落之悲表现的淋漓尽致,颇受大家好评。

听完名家朗诵和示范性朗诵后,让学生谈一谈各自的感受,在师生交流中了解一点关于朗诵的基本要求,调动起大家的朗诵热情。

三、安排课外作业,准备下一阶段的课堂诗歌朗诵比赛

在基本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基调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的排练。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以班级的自然小组为单位或让学生自由组合,可以让那些擅长朗诵和喜欢朗诵的学生作各小组的负责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我的班级中,我安排上面提到的那十位学生分别负责各小组的排练,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明确分工之后,也要明确排练的基本要求,比如:

1.按普通话的要求读准字词读音;

2.朗诵要传达出诗歌本身的韵律之美;

3.朗诵要体现出诗歌中的音乐之美和情感之美;

4.根据诗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5.根据需要选择多彩而恰当的朗诵方式和小组内部的分工配合方式等。

四、全员参与课堂朗诵表演,全方位感受诗情之美

学生在一两天的准备后,可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进行《琵琶行》诗歌朗诵比赛和评价活动。在班委的协调运作下,由各小组分别为全班同学朗诵诗歌,同时要求全体学生作好评价准备,作出详尽的朗诵感受和作为听众的欣赏感受记录。

第3篇

一、叙事学于道德发展的运用

教师若想在道德课堂上运用叙事学,不妨从第一堂课便开始讲故事,讲自己的和他人的故事,继而在故事中间不断地抛出一些道德两难之问题,让学生思考、发言,从而延伸出该主题道德课的重要议题。犹如我国古代孔子之教授学生道理、希腊雅典学院的先人们学习知识一样,叙事是在对话中“讲出来”的,人们通过对话交流、互相辩论、互相交换来获得彼此的经验,就如思想的火花碰撞后呈现的绚烂,从而汲取缤纷的知识。反观现在的中小学教学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似乎都少了点“你一言我一句”的言论自由,学生丧失了很多大胆“开口说”的机会。少了沟通交流,人与人之间自然就少了一份亲近。叙述故事总是能在同侪之间引起共鸣,触动彼此真实的内心。在故事中,你不是你,我也不是我,大家成了“我们”,彼此交心、彼此尊重。大家通过分享一个故事来思考其背后的意涵,理解生活与文化。Tappan和Brown(1989)的文章指出,叙事与道德经验有着密切联系,叙事学可以运用于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他们认为,我们用“道德经验”来获得个体对情境、矛盾或两难所作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生活经验,最初通过讲故事来对作出的道德判断赋予意义。因此,叙事便成为理解道德经验和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人们通过叙事来表达事无巨细的生活经验并赋予它们意义。如果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认知、情绪和行为融合在一起,那么通过这种表达来寓意人们的经验便为认知、情感和道德经验的相互联系提供了更具价值的平台。通过叙事这种方式可以呈现个人的道德选择与道德价值观。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站在叙事的角度来了解人的道德经验,通过学习进而反思经验的意义,从而形成个人的道德观念;通过讲述或者聆听来联结认知、情意和培养道德发展。认知主义代表郭尔保(LawrenceKohlberg)认为,人的道德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如,前成规层次、成规层次、后成规层次(RogerStraughan著,李奉儒译,1994)。而Tappan和Brown则认为,道德发展不同于传统理论意义上的发展,道德发展的过程是叙事的过程(Tappan&Brown,1989)。人们通过成为自己道德故事的“作者”以及在他们生活中有关道德经历的这些故事里学习到的内容来提高他们的道德发展。在叙事的过程中,个人将其想法、感受和对道德故事的判断呈现出来,以及假设对一个人道德行为的责任感,代入到处境中的道德角色。个人一般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观念都在“写作”的动态叙事过程中呈现。总而言之,当一个人被邀请或鼓励去叙述一个有关其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经历的故事时,叙事与道德发展的联结关系就产生了。因为叙述的时候会带有主观色彩,反映的是叙述者的想法、感受和行为,叙述的过程同时又是道德发展的过程。

二、叙事与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中使用叙事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述说自我道德故事的机会,使他们通过自我“创作”的过程感受和获得自我认识的机会,讲故事的过程反映了他们的道德观点,使他们增加了对道德事件的认同感(Tappan&Brown,1989)。故事中所重述的事件是从故事的整体中取得意义。然而,故事的整体又是由其各个部分来搭建。你无法解释故事,只能诠释故事(JeromeBruner著,宋文里译,2001),即在故事的讲述中表达个人理解的观点。叙事在道德教育课堂中不是传统的说教或者规定特别内容框架的道德教育,它鼓励的是每个人成为自己故事的作者,说出自己的亲身体验与体会。它强调的是自我的述说、自我反思和对自我责任的承担。让学生成为他们个人道德故事的作者有很多种形式,如漫画、传记、音乐剧、故事等,台湾某“国小”就运用品德教育部落格为教学平台,教师准备、提供相关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利用音频、视频、文字以及图片来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卓有成效。在叙事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被视作一种道德行为,从对人的关怀出发,而不是以知识传递、技能传授作为始发点,叙事是从个人的认知、情感态度、道德两难困境的抉择与关怀伦理来进行道德教学的。正如成虹飞(2005)所说,关怀是叙说的动力。叙说的目的在于让参与者彼此听见与看见、相互学习,并且彼此支持与了解,从而形成一个支持性社群。这种以“情感”与“关系”为主要的教学,正是培养关怀伦理的最佳途径。借由从师生共同的生活与教育经验所抽译出来的道德议题探讨,学生有机会深度地了解在实务情境中道德的两难(甚至是多难)困境,有机会去探讨[价值]的多元面貌、冲突与混淆,甚至反省自我对道德、价值的基本假设,从而负起责任,采取道德行动(Greene,1973)。因此,在叙事探究的道德教学课堂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应成为关注的焦点,学生已有的生活与教育经验中的欢乐、悲伤、成功、失败、困顿与迷惑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对象,教师注重的是每个学生个人“道德人格”的完善,绝无相同。RogerStraughan(1994)在其论著中提及“道德教育中的问题”涵盖了青少年的行为败坏现象,教师应该以何种方式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给学生;学校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到位导致教室里“道德真空”的情形;以及道德价值究竟是什么等问题。其中,说到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有三种教学类型:一是教学生“知道”某些特定的事情是真实的;二是教学生“如何”去做某些特定的事情;第三是教学生“去做”某些特定的事情。然而,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来教学生“成为”好孩子(RogerStraughan著,李奉儒译,1994)。学校可能会教导孩子一些道德规范或者标准,鼓励他们表现出符合时宜的行为,但是,若道德教育以叙事学的角度来看,绝不局限于向学生灌输某些道德原理或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道德标准。他们需要发展想象和情感的特质来思考道德困境,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教师应该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出发,使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代入现实生活情境中思考自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涵盖学生已经面对的或正在面对的道德难题,步步引导学生讨论相关议题,进一步拓宽他们的关注视野和道德思考。正如范信贤(2005)所说,教师是课堂的主动创造主体,师生互动开展的持续历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与创造的教育经验。叙事是以故事为核心,能满足道德教育中学生的两方面态度的需求,一是关怀,二是责任。孩子们还能在故事中接触到有关德育概念的词汇,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同理心(即“他感”)。故事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发展孩子们的道德价值观和态度,帮助学生思考、感受和乐于尝试解决一些道德难题。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讲述的相关故事中饰演角色,或请学生饰演相关角色,令在场的其他学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JoeWinston称这种技巧为“教师入戏”(JoeWinston著,陈韵文译,2000),透过教师选择扮演的人物以及演出的方式,学生能够被引导表达明确的道德立场。故事中的道德矛盾总是能让人们感受到道德选择的为难,在道德课堂中使用叙事模式亦属于一种诱导式的课程,答案永远是开放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都可以探索自我道德发展的空间。传统的德育课堂是教师就一些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发问,然后引导学生往期望的答案方向回答。更开放一些的,就是小组讨论问题,得出统一结论。这些方法都没有叙事学在道德课中音乐剧、戏剧等活动的排演有效果,让人印象深刻。故事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联想的空间,引发同侪之间运用各自的感性与理性进行激烈的辩论。孩子们的学习经验不是由“灌输”而来,而是由经验而来、从感受中来,进而引发积极主动的思考,那教师的目的就达成了。学生针对特定情境的道德响应反映在他们的即兴对话上,从自身出发看问题、辩问题,坚持自己的立场。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和意念,引导学生对虚构的道德情境作出选择、回应。叙事教学定的道德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探察并检视道德价值观对行为起什么作用,明白特定行为可能产生的效应,认识到尽管大家并非总是和他人有一致的看法,但仍然可能协商出彼此统一的选择。在道德课堂中使用叙事学的手法虽然有上述优点,但其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课堂主题的构思设计,不能选择对于学生来说太过敏感的话题,以免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情绪失控;要做足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教学对象作适当的需求分析;如果要虚拟故事,则故事的每句台词对白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还要找好针对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切入点;教师若是故事的陈述者,还要声情并茂,自己先入戏再带领学生入戏;教师要有开放的眼光,让学生自己在角色理解中作出道德选择和释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要运用好课堂中设置的“文化工具箱”等等。笔者认为,以叙事学的方式来进行道德课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教师在课堂为师生搭建的自由舞台。每个人都可以针对自己的道德经验来诠释自己的故事,可以反思情境引发的深意,为自己的思考、感情和行为坚持立场,树立个人的道德观点。通过分享故事,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更加亲密的联结,触发一些共鸣的声音,促进学生的交流沟通,使他们既学会聆听别人又懂得表述自我。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没有教条的标准答案,在叙事的过程中意义自然呈现,兼具开放性与趣味性。道德教育,也许就是由生命历程中播放、定格、抽取出的一丝丝有意义的回忆片段组成的反省与检视,让我们停下来,静静地感受生命,细细体味生活历程中定格的美好!

作者:郭晓林单位:澳门大学教育学院

第4篇

现代音乐教育中,无论是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音乐科技都越来越多地得以应用。价格不菲的电声乐器在小学的音乐教室中已常常出现;计算机和宽带也成为现代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高科技工具;让人眼花缭乱的众多计算机程序和软件也都被应用于音乐制作、作曲以及音乐即兴创作中,从而使音乐创作过程显得更为简单和实用;特别是音乐制作软件为大量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及创制作音乐的可能。

本文着重讨论在现代音乐教育中,人们是如何应用音乐科技手段来谋求交互式媒体技术及教育叙事可视化发展的,如何通过在音乐教育中的实际运用,发现科技自身的潜能,使之给现代音乐教育带来巨大推动力。

通过互联网辅助功能,无论是乐器的演奏还是音乐的集体创作,学生能从互联网上得到些什么呢?学生在家中又是怎样进行钢琴或吉它自由伴奏的呢?学生是如何完成合唱中的和声对位呢?互联网提供给学生,又是怎样的选择空间呢?以上这些与音乐科技及其互联网有着紧密联系的现代音乐教育技术中的相关问题,正是本文所阐述的重点。

一、音乐科技手段及互联网平台被视为现代

音乐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之一

作为科学,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与当下信息社会紧密相关的音乐科技手段及互联网平台对音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通常说,“音乐教育技术中的音乐科技”被解读为——在音乐的教授和学习中所使用的技术程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音乐软件,如打谱软件、音序软件等。狭义地说,当人们在探讨应用于音乐的科技手段的时候,也都会自然地联想到电子乐器,合成器,以及计算机辅助的作曲工具等等,然而,这些仅仅是音乐科技的一小部分;广义地说,音乐科技的真实含义,是以科技作为中心,系统化地创造音乐及其他形式的艺术。这是源于隶属于普度大学(purdue)工程与科技学院的印第安纳波利斯中心iupui校区的音乐与艺术科技系(department of music and arts technology),对“音乐科技”这一概念的诠释。

其次,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音乐科技的“技术含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技术使用过程中的实践技能对音乐教育本体的作用。音乐教育技术(音乐科技)的使用,绝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替代乐器人性化的现场演奏。音乐教师和学生也绝不会被机器所代替。换言之,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利用一些比较超前的新的“技术”来诠释与承载音乐是很正常的,但不能过度,应当把“技术”作为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很好地融入到音乐教育当中去。

再次,对于音乐科技在现代音乐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把音乐科技的作用着眼于对教学规律产生的影响;另一种观点则更注重践行于教学规律之上的技术原理本身。本文的观点更倾向于前者,因为有证据显示,音乐科技手段被充分地运用于当下的学校课程中,由于师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沟通手段的改变,促使音乐情境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契合度也同时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二、伴随着音乐科技手段在现代音乐教育

中的应用,交互式的媒体技术为音乐教育

增加了新的附加值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音乐科技首先被应用于乐器教学课程视频的制作及承载;音乐伴奏程序的开发及其它简单的交互式音乐软件的使用;其次,音乐科技手段可以将学生们的音乐创作材料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为创作新作品奠定基础;第三,在音乐教育的不同领域中,多媒体材料、教育网络的使用也成为音乐科技被运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音乐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着交互式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在现代音乐教育中,新技术与情感表达载体的改变,总是能够影响到教育者的担忧和关注度。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对学校知识和社会知识同样关注的原因。

近十年来,媒体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变得更加具体化。媒体新技术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到21世纪初,媒体教育的新问题逐渐显现,面临的新挑战也越来越多,学生们感兴趣的新媒体和数字媒体像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

表2所显示的是近十年来,与音乐相关的一些网站。这些网站多半是用来共享音乐、电影和音乐软件。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看似非常专业的相关内容被广泛传播和普及。

再次,让我们纵览《互联网周刊》提供的2011年度中国商业网站百强及分类排行榜,对比中不难发现,两个榜单的指标都是从商业创新力、平台服务度、交互体验度、品牌影响力、资源融合度这五个方面综合打分所得出的排名,不同的是分类排行榜进行了诸如包括电子商务(b2b、综合类网上零售、垂直类网上零售、在线支付、电子银行),网络游戏(游戏门户、游戏公司),网络视频(视频网站、视频工具、网络电视),门户网站(综合门户、区域门户、新闻门户、财经门户),生活服务(餐饮服务、旅游服务、生活百科、招聘网站、分类信息、教育类、文学类、婚恋类、在线发行、音乐类、上网导航、威客、地图网站、位置服务),垂直网站(汽车网站、房产网站、it门户、女性网站、健康服务网站、行业网站),搜索引擎(综合搜索、手机搜索),社区网站(交友社区、综合社区、博客、微博、母婴社区、商务社区、区、摄影社区、留学社区、户外社区),网络工具(网络安全、邮箱、下载工具、域名服务、网络加速、

聊天工具)九大类、52小类的分类排名。

综上分析,在百强排行榜中,音乐类与教育类的网站排名并不靠前,且数量也不理想(只有“豆瓣”排名21,“互动百科”排名49,“中文维基百科”排名80,除此之外综合类网站居多,古典音乐及教育类功能不突出)。在分类排行榜中,以古典音乐为主的库克数字图书馆网站,在音乐类中的排名仅为16,且音乐类与教育类网站被划归为“生活服务”类网站中,可见“音乐”与“教育”并没有占据网站分类排名中九大类的有利位置,这为如何将音乐科技更好地运用到音乐教育中去,提出了新的课题。

不难看出,国际互联网为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大量的音乐资源,其中音乐资讯也是互联网传播内容的重要一部分,国内外的网站上都呈现相关的资讯目录,维基百科网站同样也不例外。音乐网络资源的使用不仅需要一定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而且还需要一定的信息搜索的能力。

下面我们将把用于网络学习的一些音乐资源进行简单的分类:

从网页功能上分类:

1.提供文字信息和图片素材的网页

2.可进行交互式问答的网页

3.与社交网站捆绑在一起的动态网页

4.介绍相关教学与课程的网页

从现代音乐教育的音乐内容分类:

1.音乐史论

2.乐队编配

3.音乐的创作、制作及出品

4.歌词与伴奏写作

5.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自选教材

6.各种乐器法的学习

可以看出,许多网站把音乐制作和市场营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音乐的创作、制作、出品及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网络环境。

开放的学习环境与社交网络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也为广大的音乐教育者提供音乐软件。人们在互联网上搜索与音乐教育相关资讯的范围越来越广,掌握资讯的时间和空间也变得越来越自由。研究发现:通过不同信息的传递及交互式使用,音乐科技与网络可以为音乐教育增加新的增长点;根据不同的需要,信息搜索的种类和内容也可以发生相应的变化。

社交媒体和“web 2.0”使全球规模的虚拟网络音乐制作和游戏开发变为可能,使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在互联网世界中却变得如此密切相关;而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又可以把玩游戏、玩音乐以及玩乐器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音乐科技的手段,体会到音乐教育的真谛。所以,在21世纪谈论媒体教育的时候,不能够忽略网络游戏所给予的贡献。

三、教育叙事的可视化——

数字故事(digital story)的新发展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的观念需进一步更新,音乐教育的可视性需进一步提升,也就是人们俗称的教育叙事可视化。(黎加厚《教育叙事的可视化—数字故事的新发展》,上海师范大学)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音乐科技手段下的数字化媒体的制作。而“数字故事”的技术运用,为音乐教育向可视化数字时代的转变,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数字故事”的技术运用,就是将一个传统的艺术形式,赋予它图片、背景音乐、文字描述以及人声旁白的综合表达,它不仅丰富了其艺术

表现形式的属性,而且扩大了其信息量,更加深了其情境与洞察力的表述。

“数字故事”诠释的方法,不仅需要学习者掌握视觉语言的表达能力、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以及对姊妹学科了解和掌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需要学习者培养自身的读写能力、艺术审美能力以及鉴赏力,从而更好地面向受众阐述自身观点。

那么,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如何运用音乐科技手段,进行教育叙事可视化课程的革新呢?

首先,“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颖的教育教学的技术手段,在国外的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其次,多媒体文件的格式有多种多样,例如ppt格式、全文本网页格式、非线互式网页等等。第三,在创建“数字故事”的时候,需要创建者使用“故事模板”帮助他们有效地组织“故事的进展”;换言之,“故事模板”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可以将故事中的各种媒体有效地摆放在“舞台”上,使之对事物的描述更加精准和有效。将音乐科技手段与多功能综合实验室相结合,采用演示、实训及综合实践等方法,把教学与科研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科研在教学中践行,教学在科研中提高的一种良性的教育教学发展模式。

四、以高等综合类音乐院校为例,如何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高效地使用音乐科技手段,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

当下高等音乐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纵观全国综合类、师范类以及艺术类院校,有关音乐科技相关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不难发现,众院校为培养21世纪复合型的艺术型技术人才,纷纷将音乐科技学科的建设,纳入教改重点。

如:1999年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开始招收电脑音乐硕士;2007年招收录音艺术专业;2002年南京艺术学院开始招收计算机音乐硕士。2011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音乐科技系等.

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建院以后即成立了音乐科技系,2004年开始招收录音艺术本科专业。十年磨一剑,在即将迎来音乐科技系建系十周年之际,首师大音乐科技系逐步完善了音乐科技学科在学士、硕士、博士上系统化的学科建设,并在原有录音艺术专业方向上,进一步拓展了六个课程方向,不断地夯实了学科建设的基础。

在全国音乐科技学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今天,可知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音乐科技手段应用,是培养艺术型技术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5篇

关键词: 叙事 叙事教学 故事 心智

詹姆斯・库泽斯认为:“优秀的管理者是优秀的讲故事者。生动的故事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并且吸引我们,它们给了我们身临其境的实际体验,传授给我们真正重要的真实经验。”[1]幼儿园教师作为课程的管理者,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利用故事来说课,即叙事教学。

《韦伯第三国际辞典》认为“叙事”就是“讲故事或类似讲故事之类的事件或行为,用来描述前后连续发生的系列性事件”。叙事教学就是应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故事或其他描述叙事材料来诠释社会经验现象的教学活动。通过叙事教学,不仅加深了儿童对知识、生活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儿童的生活情感和社会道德,这就是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所讲的“故事影响人脑的两个部分――理智部分和情感部分”[2]。加氏的论述也为叙事教学提供了教育心理学依据。

一、学前教育中开展叙事教学的目的

1.儿童心智成长的目的。

英国学者卡里瑟斯指出:“讲故事是最强有力的人类活动,是为了懂得一系列行动中一个人自己和他人的心情、计划和信仰,还有精神状态的变化。”[3]因此,以讲故事为主的叙事教学是幼儿园实施综合性教育的一种手段。故事不仅内容含有各方面的知识,还能把幼儿带到广阔的天地,增长知识、启发想象、锻炼记忆。经常听故事的幼儿,可以从中学习语音、词汇,模仿成人说话,听故事对儿童连贯性语言的发展启示很大。听故事是幼儿生活的需要,是心智发展的重要途径。

2.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叙事教学法有助于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包括教学内容处理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教学环境创设能力、师幼互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调节能力、教学应变能力、家长资源利用能力、自我评价意识的提升。因此,叙事教学对教师来说,是学习、工作、反思、提升、成长、发展的同义词。叙事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做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从而切实地改善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可以深入、有效地唤醒教师情感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学前教育中叙事教学的基本形式

1.教师研究自我,以自传或传记,甚至书信等自身经验作为教学叙事材料。

杜威说:“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4]在幼儿教育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的过程。教师可以从自身的经验和实践出发,针对日常教育经验的文化处境、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各种有意义的事件及场景,从中反思、感悟,得出个性化的结论作为教学叙事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亲切感,更容易内化幼儿对生活知识的认识。

2.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激发儿童的听讲兴趣,促进儿童对真、善、美的认识。

3.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它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是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不局限于实际情况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合理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对孩子认识历史、民俗和发挥创造性起到很大作用。

4.教师利用有关经验的故事、案例等作为教学叙事材料。

教师利用那些逼近经验和实践本身的故事或案例作为教学叙事材料来提高教学的逼真性。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熟知的周围人的生活故事,促进学生对榜样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搜集学生所熟悉的区域内的相关生活案例,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的生长、生产或经营故事作为教学叙事材料,不仅可以使儿童对特定事物的认识,还可以聚焦社会,让儿童知晓时事动态。

三、学前教育中叙事教学实施的基本方法

1.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活现故事情景。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加入背景音乐或者背景图片、视频片段,创设意境,使幼儿在意境和情境中感受故事内容。背景材料对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起到很大的作用,能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自我控制力,提升儿童的故事理解能力。

2.利用创意阅读提高儿童的自我掌握故事能力

每个儿童拥有自己的创意阅读故事书,先让他们自我理解故事情节,然后教师通过不断提问的方式,引导儿童对故事深入理解。在提问中,教师通过表扬、激励等方式,让儿童充分体验到自我掌握故事的成功与快乐,以此提高其自信心。

3.利用角色扮演形式增强故事的生动性

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故事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儿童这一天性,将故事中的人物分角色让儿童扮演。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提早准备好形象的道具,比如面具、爪子等,让孩子在活动中对各种故事情节透彻地掌握。

4.利用故事复述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自信心

故事复述是一种思维联结、情节再现的认知过程。它不仅能提高儿童对故事的欣赏、理解能力,还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故事表达出来,极大地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与表达能力。完整故事的叙述是儿童自信、开朗、乐观性格锻炼的手段之一。

故事复述不仅让儿童复述看过的、听过的故事,还让儿童叙述自己所经历的生活故事。如在长假后,本园会让孩子在集体面前用一两句话概括、分享自己的活动,锻炼他们的胆量;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制作以“我去旅游了”为主题的相册,让幼儿利用餐后的时间,把自己旅游的经历与同伴分享,让他们在自然而然中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因为这些都是贴近孩子生活的事,孩子们都亲身经历过,所以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天拿着自己的相册跟每一位同伴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胆量,还提高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

另外,在故事复述中,儿童可以获得主体性体验。他们意识到原来我也能和老师一样,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这种“成功的体验”对儿童成功智力的挖掘起到了重要作用,使他们从小开始尝试适应环境、选择环境和塑造环境,并最终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库泽斯.心随心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01.

[2][美]加德纳.智力的七个框架[J].国外社会科学杂志,1985(8).

第6篇

关键词:艺术歌曲;视听(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自主表演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192-02

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已经不再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阶段了,而是需要更深入地通过音乐知识、音乐想像、音乐电子技术,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领悟能力和沟通能力。

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听者可以从同一内容中触发自己内心深处不同的情感,得到不同的感受。例如我们下面要说的很多人都听过的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作品的曲作者、创作背景、作品体裁及特征。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1828)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从小随父亲和哥哥学习小提琴和钢琴。舒伯特属于第一批真正的维也纳“自由艺术家”。早年为维也纳唱诗班歌童,后任小学教师助手约三年。再后,得到友人帮助,始以音乐创作为业。在生活贫困、疾病困扰中创作出大量的音乐作品,反映出奥地得梅特涅执政时期知识分子的苦闷压抑和渴望自由的心情。舒伯特创作的音乐作品以声乐作品为主。他的声乐作品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并加强了钢琴的伴奏作用,其旋律本身即富于歌唱性,和声色彩多变。

作为早期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舒伯特音乐作品的总体艺术风格与欧洲早期浪漫主义乐派的艺术风格相一致,即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强调表现个性。舒伯特与德国作曲家舒曼、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波兰作曲家肖邦、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等,成为前期浪漫主义乐派的“五虎上将”。

舒伯特虽然生命很短暂,只活了31岁,却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600多首动听的艺术歌曲,在音乐史上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他的音乐赋予歌德、席勒等的著名诗作与当时的小诗以音乐特有的韵味。丰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结构形式、旋律、和声调性上色彩的对比,钢琴伴奏的烘托、描绘,使他的音乐旋律和诗词情景交融、深切感人。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菩提树》、《鳟鱼》、《致音乐》,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十多部歌剧、交响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

很多人钟爱艺术歌曲,因为它达到了乐曲与歌词完美的结合。我们这里介绍舒伯特的作品《魔王》。

《魔王》是一首戏剧性、艺术性很强的叙事歌曲。演唱者要变化四种音色和四种感情处理来表现四个不同人物。舒伯特年仅十八岁时创作的这部歌曲,是舒伯特最著名的歌曲之一。全曲以德国诗人歌德的同名叙事诗为词,歌德(JohannWolfgangGoethe,1749-1832)大舒伯特48岁,又比舒伯特晚四年去世,享年83岁。歌德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思想家。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他深受卢梭、莱辛、斯宾诺莎的思想影响,和另一位德文学家、思想家席勒交谊深厚。青年时期是德国进步文学运动――狂飙运动中的主要人物。他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渴望德意志统一,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早期的重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5年从瑞士游历回到德国,应邀担任魏玛公国枢密顾问。1786--1788年间访问意大利,对古典艺术发生兴趣,同时研究自然科学,进行文艺创作,完成剧本《伊菲格尼在陶里斯》、《哀格蒙特》,后者以尼德兰民族独立斗争为题材,反映出作者对异族压迫的憎恨之情。歌德的代表作品是诗剧《浮士德》,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追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德国科学进步的力量和反动神秘的力量之间的斗争,宣扬人道评论思想。重要作品还有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和漫游年代》、自传《诗与真》。他的抒情诗内涵深广,情感丰富,语言优美,适于歌唱,是德国诗歌的瑰宝。有多首被舒伯特选为歌词谱成歌曲。歌德的文学作品对德国和世界文学都具有重大影响。他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很大贡献,他发现了人类的颚骨,并著有关于植物形态学和颜色学的论文。

通过不同的旋律音调。配上同一演唱者运用不同的音区音色,以及钢琴模仿持续不断的急驰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的三连音,表现了叙事诗里病弱的儿子(较尖锐男高音音色)、慈祥焦急的父亲(浑厚男中音音色)、虚假狡猾的魔王(抒情男高音音色)以及叙事者(较平稳叙述感的男中音音色)四个性格的人物和阴森恐怖的气氛。叙述了一个在昏暗的大风之夜,父亲怀抱生病的儿子在烟雾笼罩的森林里策马疾驰,黑暗中传来昏迷的孩子紧张、惊恐的呼叫声,因为孩子在昏迷中看到凶恶、狡猾的魔王幻影正引诱、威逼着他。而父亲不断地安慰孩子。最后随着马蹄声的终止,怀里的孩子死去。这首歌曲虽然是自由发展,但保持了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

第一段:演唱者首先以男中音的平稳音色(运用男中音的平稳浑厚的音色,给人一种神秘的色彩,适合歌曲中叙事者的的角色)以口语化朗诵唱出叙事者的声音:“谁在黑夜里骑马飞驰?是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他将他的爱子搂在怀中,紧紧地抱着使他温暖。”

第二段是父亲和儿子的对话。演唱者用男低音的淳厚音色,以沉着、平衡的声调,刻画父亲的关切和抚慰,父亲慈爱地唱道:“我的儿为什么这样害怕惊慌?”又用男高音的音色,高亢、尖锐、激动的声调刻画出男孩的恐惧和害怕:“啊,父亲你可看见魔王?”父亲:“我的儿,那是烟雾在飘荡。”

第三段魔王的音乐旋律用轻柔的抒情性的男高音音色来演唱,显得甜蜜、虚假、狡猾:“好孩子啊,随我来吧,我和你一起快乐游戏;溪边的鲜花多么美丽,我的母亲还有金缕衣。”接着,儿子从害怕到惊慌地高声喊道:“啊,父亲啊父亲,你可听见那魔王低声细语在耳边。”父亲又安慰道;“别害怕我的儿子,请安心,那是风吹树叶的声音。”魔王步步进逼,用更加轻柔的声音诱惑男孩。儿子心里害怕,一次次呼喊父亲,一次比一次惊惶,一次比一次高亢,达到歌曲的高潮,使人紧张到极致。

直到第五段,魔王软硬兼施,威逼恐吓;“……你要是不愿意我就用暴力。”

最后一段,叙事者用焦急沉痛的音调描述了可悲的结局:父亲急驰到家,儿子早已在怀抱中死去。钢琴以两个特强的和弦,表现了精疲力竭的父亲悲痛欲绝的心情。

整部作品中,舒伯特的乐曲把四个不同的人物的音区和音色的旋律刻画得淋漓尽致,对比强烈、富于戏剧性。钢琴模仿持续不断的急驰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的三连音贯穿始终,给人以整个故事曲折性、紧张性的烘托。故事的结尾钢琴最后的、沉重的两个特强的和弦和前面的三连音形成很强的对比,给听众带来了听觉上由始至终的紧张到无比震撼的内心伤痛。

在运用多媒体欣赏的同时,如果能做一些动画视频就会增加其趣味性,也能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理解作品内容。为了让学生们能学以致用,教师可以用原文(德文)一边唱一边讲解歌唱语言的艺术美。再用中文演唱一遍,使其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用手势打拍法教学生四拍子的打法,让学生一边唱旋律(口动)一边把自己的感受(脑动)通过眼动、手动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对音乐的接受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把虚幻的音乐直观化。之后可以教学生们演唱这首歌曲(先教中文再叫原文),最后可以请学生们选择不同的角色上台来表演和演唱――自主表演法。这样可以加深作品的趣味性,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

第7篇

关键词:音乐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48-01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

但我们都知道,兴趣和学习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幼儿缺乏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体验不到音乐所具备的快乐,他们又怎么能够学习好呢?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如何来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提高音乐素质,这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围绕教学中的所获所得,谈谈我的看法:

1 跟踪幼儿的行为,捕捉教育契机

在活动中,教师可追踪幼儿的一些无意识行为,这种行为恰恰就是幼儿的兴趣点,抓住这个兴趣点,有时会意想不到的捕捉到教育的契机。

孩子天生是顽皮的,且模仿意识极强,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事情,都愿意去探索尝试一下,就拿那次“桌子事件”来说吧,课间游戏的时候,有两个孩子在那边比谁敲桌子又快又响,这举动吸引了大部分孩子前来参加,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加,场面越来越混乱,但是每个孩子的情绪却都十分愉悦,由此可知,孩子们对于这个敲桌面的游戏喜爱甚佳,但对于班级常规而言,这是件得及时制止的不良行为,那如何制止才是最巧妙的方式呢?

我们都知道,桌子是幼儿学习生活中最亲近的物品,时刻围绕在孩子们的周围,如果有规则性的进行引导,不就能成为孩子们练习节奏的绝佳道具嘛!于是,笔者设计了《桌子碰碰》这个游戏,先引导幼儿进行简易的节奏模仿练习,然后慢慢增加节奏型难度,并加上发声、拍手、拍腿等动作来提升游戏趣味性。这个游戏不仅提升了幼儿对节奏型的掌握,集体配合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课间游戏的时候,总能看到几个孩子围在一起,一个孩子做领头者,其他孩子跟着拍打桌面。由此看出,兴趣的提升直接带动着幼儿的主动学习,提升了自主性。

2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死板单调的教学方式不仅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反而会导致幼儿学习兴趣的缺失,相信即使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处在一个安静压抑的氛围中,接受着鹦鹉学舌式的反复练习,也逃不过“无聊”的洗礼吧!因此,我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去感受孩子们的思想和愿望,给予他们一个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2.1把歌曲学习融于故事中

故事与音乐其实是相通的,他们都在讲述一个故事,描述一件事情,叙述一份感情……他们是有生命的,是充满灵动性的“活体”。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充分抓住幼儿爱听故事这个特点,灵巧的将歌曲内容创编成故事,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熟悉歌词,且通过感知故事中所叙述的情感体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从中获得学习音乐的乐趣。如在中班音乐活动《鸭子上桥》中,结合歌词,创编了一段小故事,并结合课件,表情生动的叙述给幼儿听:瞧!森林里有一群快乐的小鸭子,他们要到草地上去玩耍,可是途中要经过一根小木桥,请小朋友们想一想,他们怎样才能过小桥?(一只鸭子上了桥,两只鸭子上了桥,三只……)这其实完全就是歌词的学习环节,但幼儿却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歌词掌握迅速,情感到位,完全体会到了歌曲所表达的意境。

2.2从生活语言中学习节奏

其实只要有心,你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节奏是无处不在的,打木桩的声音、据锯子的声音、笑声、钟声、甚至是说话声,都蕴含着节奏。因此,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的生活语言中挖掘各种节奏型来帮助他们了解节奏的特点,例如在学习切分节奏“X X X”时,是否会想到平时生活中所说的“大 大 的”、“甜 甜 的”、“软 软 的”……当然,还有带附点音符的节奏“X.X”,与平时所说的“来 吧”、“去 吧”是不是很贴切呢!这样的引导之后,孩子们以后看到这类音型,生活语言就会马上显现出来,不仅可以很快的掌握节奏型,且印象深刻,趣味性浓厚。这样,由生活语言节奏过渡到音乐节奏,既降低了孩子学习节奏的难度,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可谓是一举两得!

2.3在游戏中进行听音练习

听音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之一,它是发觉孩子们音乐听觉的重要手段。导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3岁不学听音,就永远当不了音乐家。”由此可知听音的重要性。当然,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将孩子们培育成优秀的音乐家,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听音是孩子们对音乐掌握的一个升华,是提高音准,感受音高的一个必要前提。

但学习听音的方法相对比较枯燥,如果我们死板的按照成人教学的方法来训练的话,往往会导致事半功倍的反效果,也会相应的扼杀孩子们对听音教学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运用游戏教学,利用游戏《狼和小兔》,将低声部比作是狼来了,缓慢的弹奏;将高声部比作是小兔子,轻快的弹奏,从而帮助幼儿区分音高、强弱。而对于儿歌里经常接触的小字一组音阶练习,可以采用对唱的方式来带领演唱,如:“小朋友们好”、“X老师你好”来递进演唱。当然,也可进行五声音阶游戏,教师把全班幼儿分成五组,小狗代表“1”音,小猫代表“2”音,小羊代表“3”音,小鸡代表“4”音,小鸭代表“5”音,教师在琴上弹“1”那么“小狗”就马上站起来按其音高来发出 “汪”的叫声,依次类推。

3 创设富含音乐色彩的游戏区角

第8篇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的。音乐又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则是以音乐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培养乐感,陶冶性情,塑造灵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首乐曲中往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的特殊性,深入挖掘音乐乐曲中内在的思想感情,采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把这些思想感情充分地展现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自我,表现生活,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把握教材,进行教育

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就像列宁所说的“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进去”。所以,音乐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教唱《我的祖国》时,可把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教学引子,讲述作者在什么样的时代中创作《我的祖国》,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对影片《上甘岭》的那种热情,能够使学生感受我们的祖国多么美丽,伟大而又自豪。这时候学生学唱歌曲,领悟歌曲的内容就会有一种“滋味”在心头,而这种“滋味”就是情感教育所达到的目的。

二、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以情激情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地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领悟它的感情特征、表现手段等。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地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发。

1.叙述故事情境法

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的过程”。给学生讲一段动人的故事,引导叙述情感上的共鸣,做到未有曲调先有情。例如:欣赏笛子独奏曲《牧民新歌》时,教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通过故事的引导倾听那悠扬清脆的琴笛声,使学生感到牧民对党,对新生活的热爱。牧民骑着骏马前进的欢乐及马的嘶鸣声等,表达了牧民们对社会主义的感情,渲染了辽阔草原人欢马叫的热烈气氛,激发起学生对民族的一种强烈自豪感。

2.配乐朗诵激情法

配乐朗诵激情法是一种创设意境,以想象为主的教学法,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发挥想象,使学生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例如:教唱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的音调材料,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带着对作品意境的整体印象,学生学会了歌曲,并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内涵。

三、渗透情感因素

在教学中,根据音乐学科的情感特点,以“情”为纽带,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情感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列宁在强调情感的意义中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未来的向往、对真理的追求。”没有情感的教师不可能教出情感丰富的学生,没有情感的教学必定是失败的教学。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境,形成情感氛围,让学生“触景生情”。例如:教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向学生讲述此歌曲的创作过程: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叫美丽其格,是一蒙古农民的女儿,是新社会才使她改变当牛作马的命运,并走进中央音乐学院进修。试想,她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首歌曲的?在辽阔的草原上,幸福而自由的翻身农奴一边挥动鞭儿,一边用草原牧民特有的长调唱起这首歌……此刻,再让学生唱一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此时,歌声显得高亢悠扬,情意绵绵,这样,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缕缕情丝与美好的歌声一道流进了学生的心田。这样,通过音乐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道德情感的教育。

第9篇

促进幼儿发展是幼儿教育的任务,是确定教育目标、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幼儿教育的 多种教育内容、多种教育形式都在各尽所能,发挥各自的优势来促进幼儿发展。音乐教育则要尽音乐艺术之所 能,发挥音乐艺术教育之优势来促进幼儿的发展。音乐艺术之所能,音乐教育之优势,都可从音乐艺术的特殊 性中去探索,去挖掘。为此,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既要把握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 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本文想着重谈谈与音乐教育 密切相关的音乐艺术特殊性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材料构成的艺术,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

这是音乐区别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的基本特征,也是体现音乐艺术特殊性的基础。音乐的声音主要是 乐音,乐音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这些特性为使音乐艺术具有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力奠定了基础 。因此,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把握声音艺术的特点来做教育工作,譬如,音乐中的声音要有准确的音调,无论 歌声、琴声都要注重音准,音乐的声音要动听,不仅要选择动听的旋律还要注重演唱演奏时音色的美。在音乐 活动中要善于运用速度、力度、音色等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音乐的情感内涵。

人们用听觉感知音乐,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唱歌要用听觉辨别、检验、校正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 ,声音是否动听,吐字是否清楚,节奏是否正确,歌唱的情感表达是否感人。舞蹈要用听觉感知音乐的节奏和 音乐的起、止,才能随音乐合拍地跳舞,并随音乐的起止而起止动作;用听觉感受音乐的情绪情感,才能用舞 蹈动作表达情感。音乐欣赏则更要用听觉去感知、辨别、想象、领悟音乐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内涵。音乐是用声 音塑造艺术形象,通过听觉在头脑中唤起联想、想象中的形象。听觉形象不像视觉形象那么具体可见,因此。 在音乐欣赏中首先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情绪和情绪的发展变化,联系有关音乐的生活体验,唤起联想、想 象中的形象,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艺术美,进而领悟其情感内涵。听觉是接受音乐教育的“窗口”,在音乐教 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听觉能力。

二、音乐是需要表演(演唱、演奏)的艺术

画家创作的画,文学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直接供人们欣赏。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则必须经过表演 者的演唱、演奏,才能有活生生的音乐艺术供人们欣赏。所以说,音乐艺术实践活动包括三个方面――音乐创 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而音乐表演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 的音乐技能技巧,通过演唱、演奏,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和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力。因此、音乐 表演成为沟通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之间的桥梁,成为展示音乐艺术魅力的重要环节。为此,音乐艺术十分重视 技术的磨炼和艺术的创造。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幼儿的歌唱和乐器演奏都属于音乐表演的范畴,也应当重 视幼儿音乐素质能力和艺术表现力的培养和发展,使他们有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能够从音乐活动中得到情 感激动和美的感受,借以培养感受美、表现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音乐是擅长抒发感情的艺术

声音是生活中人们用以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声调有触动人的感情的特殊作用。而音乐艺术是用有组织的 乐音,经过艺术加工而创作出来的,用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因此,音乐艺术具有抒发、激励、 表达人的感情的特长。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从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材教法到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都要 抓住音乐艺术这一特长,把教育工作做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引导幼儿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 受中参与音乐活动,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无论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发挥 音乐艺术教育这一优势,把教育活动设计、组织得富有音乐艺术特色,愉快活泼,寓教于乐,生动感人。

为了叙述方便、把音乐艺术主要的特殊性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它们是互有联系、互相 影响的。如,正因为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的艺术,因此作曲家写在乐谱上的音乐作品不能 发出音响,必须有人演唱演奏才能使音乐产生社会的、教育的影响。正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声音有传情达 意的功能,而且声音与人的情感活动都是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的,所以音乐不仅能抒发、激励、表达人的喜怒哀 乐各种感情,还能表达感情的发展变化。把握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目的是更有力地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特长, 做好音乐教育工作,促进儿童发展。

唱歌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占的比重最大,也是最容易普及的音乐艺术形式。歌曲中有词有曲,词曲共同 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人们可以借助歌词较为具体地理解歌曲的含义。而旋律中声音的起伏、节奏的 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都是在和歌词一起表达歌曲的情感内涵,发挥激励人的情感的作用,在演 唱中词曲共同表达思想感情。如果在歌唱中只注意歌词的教育意义,忽视旋律的作用,就会忽视歌唱的艺术表 现力,削弱唱歌教育的力量。下面以剖析歌曲《让座》(刘明将词曲)为例〔曲例见《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教材 》(李晋瑗编著)中班第17页〕,试说明词曲共同表达歌曲的内容、思想情感。

这是一首以小朋友为主人公的叙事性歌曲,歌曲选择的特定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乘客实在多”的公共汽 车上。在歌唱叙事的过程中,自然地流露着叔叔、小朋友和老婆婆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亲切情感。这种 纯真、朴实无华的情感不仅在歌词的情节中流露着,也在旋律中流动着。歌曲开始以平稳的节奏,叙事的口吻 ,唱出“乘上公共汽车,乘客实在多”的特定环境,紧接着以上行又下行的旋律唱“叔叔站起身来,给我来让 座”,表现了叔叔让座的行动,小朋友感激的心情,突出了让座的主题。第1―6小节第二段词以同样的旋律来 唱“前门又上来了一位老婆婆,我忙拉着她的手”,表现小朋友和叔叔以一样的心情,把座位让给老婆婆,紧接着以较高的音调,活跃的节奏,再唱一遍“婆婆您请坐”,突出表现小朋友诚恳、热情地请婆婆 坐下的心情。最后,歌曲以与小朋友第一次请婆婆坐时同样的旋律来唱“婆婆搂着我”,表达了小朋友和老婆 婆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共同心声。演唱时,要用歌声的起伏变化来传情达意,只有用歌声来展示歌曲的情节 ,表达人物的心情,才能激励幼儿的情感,收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教育效果。

第10篇

参与者:罗玉英 李之音 吕 飞

陈 蕾 陈家彦 杨震华

主持人(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局教研室、静安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叙事研究是近几年来颇受我国基础教育界关注的研究方法之一,这种草根式的教研方式较好地吸引并推动一批中小学教师由此逐步走上教学研究之路,走进教育科研和学术的殿堂。但是,随着教学叙事资源的不断丰富,人们对教育叙事研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众多中小学教师都有着“教育叙事泛滥”的认同和感慨时,人们对教育叙事的成果表达已不再满足于对教师日常教学生活一般性的追忆与描述上,许多人在以新的目光关注这一教学研究的方式,对教育叙事的内涵和质的要求悄然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关键事件为核心进行教育叙事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今天,我们就围绕“怎样进行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式

陈家彦(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教师):拜读汤立宏老师的专著《校本研修专论》一书后,我对汤老师提出的“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研究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命题非常感兴趣,也深有同感:关键教育事件伴随着每一位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其专业发展之路由若干重要事件串联而成,这些事件看似平常,却对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无论成功抑或失败,其总的特点都是具有相对重要的意义、相对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认真而及时地捕捉出这些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事件,科学地分析隐藏在其背后的若干因素、影响及意义,进而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准确地揭示出成功事件后面所蕴涵的教育原理,在新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加以再现、改造应用,或者是有效地避免失败事件的重复再现,以此矫正、调整来自师生的不当教育教学行为和活动。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围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若干事件所做的反思与研究是有价值、有意义、有影响的。

发掘关键性事件是灵魂

李之音(上海市徐汇区第四中学教师):关键教育事件是指能强化当事者(或者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或者能引起当事者(或者参与者)原有教育认知冲突的事件,它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事件过程,也可以是一个重要的片段,或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细节。关键教育事件对教师个人或团队教学效果及其专业发展往往产生决定性影响。从发掘关键教育事件的视角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教育叙事,具有双重的效果:一是使关键教育事件的研究趋于深入;二是使教育叙事从目前的迷惘和困顿中走出,赋予教育叙事以更强的活力。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便可以看到,其教学反思经常伴随着对一些关键事件的分析而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关键性”的支撑,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也便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在教学领域,一般的教育叙事之所以泛滥而“倒胃口”,与其没有“关键性”是有很大关系的。

杨震华(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关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关键性特点如何得到有效发掘,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体目标或者是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加以审视,分析教师对某一个教学细节、某一种教学思想与方法策略的运用是否有效地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和对学生学业和身心发展的最大人文关怀,是否获得了单位时间内最大的教育教学活动效益?一般说来,一些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进程的关键事件普遍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我们捕捉了其中的关键意义,也就是发现了关键教育事件的关键性。

二是从研究者本人的直接感受出发,提取某一特定场景下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意义。有些教育教学活动在一般教师看来,也许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对于一些具有特定的人生阅历、文化背景的教师,其感受就可能不一样。他们可能将别人忽略的事件视为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的重要借鉴而加以铭记,那么,这一教育事件的关键意义是由特定的个体所赋予的,因而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关键教育事件。在开展关键教育事件分析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教师会为某一教育事件的关键性而展开激烈的争论,这实际上是因为,由于观察者的个人体验不一样,对一部分教育事件会的关键点及其影响作用的认识产生了差异。

所以,我认为,只要是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的事件,就是有影响、有意义的事件,都可以把它们作为关键教育事件进行研究分析。

重视细节,提炼主题很关键

罗玉英(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静安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要重视细节的捕捉和描写。有很多时候,听到的课或者自己上的课,值得一说的“关键细节”似乎真不少,一、二、三、四可以列出若干条。其中,有些实际上是很多人的共性特点或问题。比如近几年来,“多元化解读”风靡语文课堂,结果,对经典篇目出现了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解读。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中,父亲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被某些人解读为“违反交通规则”,并呼吁取消这篇课文,以免误导学生。除“多元化解读”外,还有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问题、朗读教学问题、公开课作秀问题、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中的生成预设问题、作文教学中何为“真情实感”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当前的共性问题。如果能做这方面的有心人,每次从叙事中提取某个方面的主题,久而久之,叙事者可以用列文件夹的形式积累主题并作归类,教学智慧就慢慢积累起来了。笔者曾经针对《沉默的芭蕉》一课教学中的拓展问题,写过《拓展:拓得恰当自能灵动飘展》,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上;还曾就《雷雨》一课教学中的朗读问题,写过《〈雷雨〉中的朗读教学策略》,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上。

有些时候,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所反映的是教学的小技巧、小智慧,或者是小失败、小糊涂,但是因为它可能对课堂教学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加以思考追叙,我们就可以积累起鲜活的资料、素材,最终使自己具有比较高明的教学智慧,实现教学专业发展上的大进步。比如,笔者曾经听过某市语文教研员执教的《美容新术》一课,感到其教学构思极有创新,而且贴近文本内容特点,符合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于是我想到了教学设计应当重视教学流程的内在逻辑结构,又进而联想到曾经听过的另一位教师执教的《蒹葭》一课,其中有个环节在逻辑上安排得不尽合理;再深想一步,我发现,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有非常流畅的逻辑结构。我因此写了《关注大方向研究小细节》一文,发表在《语文学习》杂志上。

我们在开展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时,不一定要把跟它相关的时、地、人、事的起因经过和发展结局都交代清楚,要紧的是集中笔墨,突出事件中的关键细节。比如,我在叙述《沉默的芭蕉》一课教学中的问题时,重点罗列了该课教学中引用的所有古诗词和作业中要求学生鉴赏的古诗词,意在说明该课具体拓展了什么内容,分析它们为什么不都是合适的拓展,举例说明了合适的拓展应该是什么内容的。这样,就“拓展”这一关键教育事件,我就可以思考得比较深广了。

揭示故事背后的原因及普适性道理不可少

陈 蕾(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一般教育叙事提供给读者的只是故事而关键事件的叙事不同。因为关键教育事件是在发现并捕捉到事件背后的原因、发现并捕捉到事件中所蕴涵的普适性道理之后被创造出来的,所以关键教育事件的叙述应该包含两个重要部分:其一,叙述与一定主题有关的教育故事;其二,叙述故事背后的原因及普适性道理。

一方面,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应叙述与一定主题有关的教育故事,其情节应归于简单。比如,我在“分离混合物――分享设想”的关键教育事件叙事中是这样描述情境的――

学生A:我们做一个纸盘子,用针在下面戳几个洞。然后,我们把沙和米倒进去,沙会从洞里掉下来,而米会留在上面。

教师:有什么建议,可以向他们小组提出来?

学生B:如果你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在纸盘的两边用针再戳几个洞。

学生A:知道了。

学生C:你是用什么戳的?为什么要用短针戳呢?

学生A:我是用短针戳的。因为用短针戳下去不像用长针那么难戳。

以上是用师生对话作为叙述方式的,当然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叙述。

另一方面,在教育叙事的基础上,恰当地揭示出教育叙事背后的原因及普适性道理非常重要。这一部分似乎比第一部分更重要。因为它是对前文所述片段内涵的叙述与解析,关系到前文所述的片段能否被创造成能提高教师专业判断力的关键事件。我在本则关键教育事件叙事中对基于上述片段的普适性道理作了如下叙述与解析――

“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意见,乐于与同伴交流”都是小学自然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科学态度培养的要求。然而,很多教师即使认识到这一要求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也会担心学生不能针对性较强地提出见解、建议或批评,担心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因此,往往不敢将此要求贸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在上述实例里,我们看到这位执教者没有运用更多的言行指导,但是他给了学生充分自由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也就是在这个时间与空间里,学生A、B、C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到一个勇于提出问题、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尊重他人意见、乐于与同伴分享的过程。例如,学生A认真回应了学生B的建议以及学生C的困惑,体现出“尊重他人意见”的科学态度;又如,学生B婉转地提出了改进建议――“如果你有多余的时间,可以……”,体现出“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的科学态度;再如,学生C对学生A在介绍中未作阐述的、同时又是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了疑问,体现出“勇于提出问题”的科学态度。

至此,关键教育事件的叙述主要部分基本完成了。当然,也有人会在第二部分叙述不同教师的不同观点。我想,假如是这样,我们就应该增加第三部分,用来解析为什么不同的教师会提出不同的观点,其背后原因及普适性的道理是什么。这样一来,我们创造出来的关键教育事件已与先前的完全不同了。前者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判断力,有助于改进课堂教学;后者能提高研究者的专业判断力,有助于改进师资培训。

行为跟进是研究归宿

吕 飞(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中学北校教师):在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之后,我们千万别忘记进行有意义的行为跟进。这是研究的目的和归宿,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得到理论提升。无行为跟进的叙事充其量只是流水账或是对平时生活的记录。所以,教育叙事的模式往往是“主题实践观察描述案例总结反思提炼观点”这样的顺序。可是光有理念和思想,还是不够的,应该将这些理念和思想转化为新的教育行为。在基于关键教育事件的叙事研究报告中,行为跟进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我想到,在提炼观点的后面是否应该再加上一点:行为跟进。

我感到,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中,教师最需要的是有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在课堂实践中,上完一节课下来,我们需要静心沉思。通过这一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育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新发现,组织教育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思路有无突破,启迪学生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要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然后,思考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如何改进的对策,写出“再教设计”的教案。如有可能,再来一次及时的、全新的教学行为跟进,达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的目的,这样可望把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第11篇

音乐是一门展现人性美和生活美的艺术,音乐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对于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联想,开启人的智慧,活跃人的思想有重要作用,具有独特的美育教育功能。一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是一次美的熏陶。因此,每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要注重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一、欣赏乐曲,体验音乐的韵律之美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获取音乐旋律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产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这种艺术通过旋律和节奏反映其突出的时间性和动态性。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音乐节奏和旋律感的培养,通过大量的活动对其进行节奏和旋律训练,发展其音乐才能,使其感受音乐旋律、节奏的美妙并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小学低段,教师可以大大发挥音乐课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强烈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动作与律动音乐音色、力度、音高、节奏的协调配合,去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并通过鼓励学生的自编自演,让其学习表现美、塑造美。

二、体味歌词,欣赏音乐的文学之美

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歌词教学是帮助学生展开音乐想象的基础。现行的人教版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易于小学生感知的音乐形象,歌曲的个性生动鲜明,有很强的文学美,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进行有效的歌词教学,通过细致分析,让学生体味、吟诵和演唱歌词,体味歌词的文字之美,进入音乐想象的空间。如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内容丰富生动,既有叙事又有抒情,感染力强。在进行这首歌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在脑海中勾画这个悲壮动人的故事,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让学生去想象当时的场景,以进一步加强对歌曲的理解。

三、情境教学,体会音乐的情感之美

音乐中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对学生的想象力、思想情感有重要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发挥美妙音乐的正强化功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和感情的变化,理解歌曲的情感美和思想之美。如在欣赏《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时,让学生在欣赏歌词中排比、叠句的文学和跌宕起伏的旋律之美的同时,教师可以配合多媒体技术手段,在大屏幕上展现我国的大好河山的壮丽画面,让学生深入情境,感受祖国的壮美,激发他们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还要多给学生介绍伟大音乐家的有趣故事和优秀作品,不断提高他们真假、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通过音乐教学进行美育渗透,用音乐作品的优秀艺术形象和情感感染、熏陶学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 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仰山学校)

第12篇

摘要优秀小说常常具有快慢、缓急、迂徐等错综变化的音乐美感。连词作为承接上下文、连接前后句和字词搭配的枢纽,对形成小说叙述节奏的音乐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连词为切入点,论述了《围城》叙述节奏的音乐美,以探究连词在小说文体中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围城》 连词 节奏美 音乐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学从诞生起就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古有“诗、乐、舞”一体之说,著名的宋词最早也是合乐的诗。音乐通过其物理属性的变化来形成一种高涨与低落、紧张与松弛、增强与减弱的特有节奏,它恰恰与文学作品中节奏的形成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节奏美并非是诗词散文的专利,小说也有其节奏美,甚至可以说,小说的语言组织为节奏美的获得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空间。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素以声色不动的平淡之美而著称,然而在其声色不动的平淡叙述下同样潜藏着起伏跌宕的音乐美。所不同的是:音乐的音乐之美是凭借音节、音阶、旋律、节奏来表现;小说的音乐之美是通过叙述的节奏、情感的起伏、词语的搭配、长短句的错落来展现的。钱钟书先生通过运用连词,使语言流畅连贯、感情起伏跌宕、叙述从容不迫,从而构成《围城》叙述节奏中独特的音乐美。

小说叙述者在说故事时,或者把自己个性化的词语、句式和主观性评价与议论融进叙述语言,或者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通过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介入来融进叙述语言,从而产生审美功能较强的夹叙夹议和夹叙夹喻的个性化叙述节奏。对于这些表现手法,钱钟书先生的做法是:采用不紧不慢的口气叙述,使《围城》呈现出一种从容淡定的、充满浅言高论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兼以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这简直就和音乐乐理中主旋律与大小和弦相融形成的浑厚和谐的音乐美相类似,平稳、均衡,例如:

曹元朗料想方鸿渐认识的德文跟自己差不多,并且是中国文学系学生,更不会高明――因为在大学里,理科学生瞧不起文科学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学系学生,社会学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这是一段主观性评价,“并且”、“更”一顿一起,层层递进,加以变化性重复和顶真的修辞手法――“A瞧不起B,B瞧不起C”,这和音乐中的变奏有很大类似性。在音乐中,变奏简单来说就是变化的重复,它是巩固音乐主题,深化音乐形象,统一歌曲内容和构成曲式平衡完整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法。变奏在保留一些音乐要素的同时又对另一些要素做出改变,从而赋予乐曲统一与变化的结合,并多次重复。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重复手法,使那些最有特性而最能再现音乐思想感情的乐曲多次地出现,就可以加深人们对音乐形象的记忆,从而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更深刻。这里,钱钟书先生运用反复也是为了使读者加深印象,造成回旋曲折的节奏感和旋律美,体会一种鲜明而平衡的节奏带来的流畅之美。又如:

“斜川的将略跟一般儒将相去无几,而他的诗即使不是儒将作的,也算得好了。文能穷人,所以他官运不好,这对于士兵,倒未始非福。他作军事参赞,不去讲武,倒批评上司和同事们文理不通,因此内调。”

“即使”、“也”表示假设性让步,在此是为了说明斜川优秀的诗才,是对斜川的褒奖,这样真切的赞赏在《围城》中是较为少见的,其中暗含了钱钟书先生的鉴赏标准。“所以”、“倒”、“因此”几个连词构成的是其“文能穷人”的感慨,体现的是钱钟书先生融进叙述语言的一种主观化评价和议论。

有时钱钟书先生还通过看似不加褒贬的浅言高论来揭示一些现实存在的社会不良现象,如:

“周太太并不知道鸿渐认识唐小姐,她因为“芝麻酥糖”那现成名词,说“酥”顺口带说了“糖”;信口胡扯,而偏能一语道破,天下未卜先知的预言家都是这样的。”

“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是好题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第一段辛辣地讽刺了那些所谓的预言家和“神算”,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因为”表原因,“而”从一般的日常生活个例引发到社会规律,这既是一种主观性评价,又是社会现状的揭示。第二段中“或者”表并列,与“因为”相结合说明钱钟书考虑之周全,“尽管”是表让步,看似一本正经地说教,实则强烈讽刺了这些靠死人吃饭的所谓“作家”。从音乐乐理上来看,这两段都呈现出同一个特点,即表面上的平淡,深层下的浑融,从而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审美空间,而这种具有差异的融合,也就是一种音乐圆融之美。

在《围城》中,体现得更多的则是一种批判讽刺的意味,有时叙述表面看似客观未曾褒贬,但读者仍能体味出隐藏在叙述表层语义后的深层批评、讽刺的意味。例如:

“用人上了菜,大家抢坐。主人说,圆桌子坐位不分上下,可是乱不得。又劝大家多吃菜,因为没有几个菜。客人当然说,菜太丰了,就只几个人,怕吃不下许多。”

这一段真是绝妙!钱钟书仅用几笔最简省的笔墨就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幽默滑稽的众生相。先用一个动词“抢”定了基调,表明这些大学教授、知识分子看似文质彬彬的外表下,实质上所包藏的市侩特性;再用一系列连词“可是”、“又”、“因为”、“当然”、“就”,将中国人饭桌上主客之间的虚伪与客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这些连词犹如音乐中的加强号,虽然从整体来看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却能在关键几处主导整首乐曲的变化趋势和感情脉络;而从乐曲层次变化上来看,这种运用连词的手法又类似于音乐中的变奏,主题本身比较单纯,但后面将这一单纯主题一次一次地改变几个音符,又一次一次地重复演奏,展示出各种各样的性格侧面,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果敢有力,有的诙谐快活,有的气势磅礴,使我们欣赏者在一边听出它们新的个性的同时,一边又能捕捉到这些变奏曲与主题的联系。

在《围城》小说中,钱钟书先生还比较多地运用连词与比喻结合,使节奏这一直观、强烈、具有深入表现力的文体因素焕发出独特的审美魅力,成为其个性表现的重要途径,以体现节奏之美,这又有几种情况:

1 夹叙夹喻

有时钱钟书先生不加议论,而是通过具体形象的比喻来表达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用比喻句式来承载其个性化叙述,如:

“鸿渐没法推避,回脸吻她。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此例中的“只”、“或者”、“至多”三个连词层层深入,叙述语气并不急促,古今中外天马行空的喻体层见叠出,表达出鸿渐不想吻又不得不吻的矛盾之下一种无奈选择,夹叙夹喻的叙述中最终归结于“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2 表里映衬

“鸿渐一溜烟跑出门,还以为刚才唇上的吻,轻松得很,不当作自己爱她的证据。好像接吻也等于体格检验,要有一定斤两,才算合格似的。”

这里,作者抓住连词在语言中的特征,通过比喻介入,以一种钱式玩世不恭的语气将鸿渐的软弱延宕、自作聪明而又无奈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表现出来,让人忍俊不禁,这同样蕴涵了和谐的基因,即表面的看似平淡,只不过这里的平淡是通过比喻的介入将其化开,让人不容易体会到其内在心理的沉重和无奈,而这份沉重和无奈就是表面的平静之下蕴藏着波涛起伏般的跌宕之由来,这样的表里相衬同样形成了《围城》叙述语言音乐般的和谐美。

3 比喻贴切

“苏小姐因为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

由于赵辛媚始终将方鸿渐视为自己的情敌,因而处处嘲弄、事事刁难。在这种情况下,苏小姐一方面加深了对赵辛媚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希望赵辛嵋和方鸿渐这两个男人为自己争斗,以满足她的虚荣心。于是,苏小姐就刻意对方鸿渐表现出亲密的态度,来激化他们之间的矛盾。但此时的方鸿渐己无意于苏小姐而倾慕于唐晓芙了,所以有意识地回避她的亲热。赵辛媚、苏小姐因不了解个中内情而误解,因而当方鸿渐辞行时,苏小姐似乎内心若有所失,于是“特送他到走廊里”。作者用“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来刻画苏小姐此时的心境,真是入木三分,让人回味无穷。大冷天出门前烤烤手,这是人们生活中的惯常动作,在这里,作者围绕苏家聚会,方鸿渐、赵辛媚与苏小姐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运用连词“因为”表原因,以“暖手”这一行动来表现苏小姐内心的失落,精雕细琢地构拟出这一比喻,并结合作品独特的意境,深入浅出地刻画出苏小姐此时的内心世界,达到与读者的共鸣。这种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波澜起伏的比喻,从音乐乐理上看,构成了起伏跌宕的旋律美和乐曲的错落之美,节奏鲜明而和谐。

4 寓情于事

“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

在这一比喻中,作者力图刻画方鸿渐回国后的一番情感变化。在出国留学的几年中,方鸿渐几经周折、历经坎坷,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本想回国成就一番事业,报效祖国。然而,一踏上祖国大地,面对破败不堪、积贫积弱的祖国,方鸿渐显得极度失落和无奈,一腔热血顿时化为乌有。作者为了极力刻画方鸿渐此时的心理变化,运用连词“好像”将方鸿渐的一腔报国热情比喻成“地面的水”,腐败的社会现实将它“蒸发”,但最后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在这里,作者将连词与比喻结合,寓情于事,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自然,既满足了读者的审美心理又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者用连词“好像”、“又”与比喻结合,表现情感的起伏变化,从语音效果来看,加强了语势,形成了回旋的音律,结尾用“望着”、“说着”,不仅增加了语言的想象力,而且增强了语音的声律美,产生了音乐旋律回环萦绕的表达效果。

总之,将个性化的词语、句式与主观性评价议论融进个性化叙述中,个性化叙述与比喻表里映衬、与批判性的讽刺结合等等,凡此种种统一在钱氏微讽的冷峻语言风格之中,折射出钱先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形式与内涵的结合,构成了小说《围城》叙述语言音乐般的节奏美。

音乐和文学是相通的。音乐中鲜明的节奏,动人的旋律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叙述语言感情的起伏跌宕,语气的抑扬顿挫,结构的起承转合。在小说《围城》中则具体体现为:音乐节奏的流畅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和错落之美。《围城》里很多段落章节中的每句话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品读的。

雷・韦勒克和奥・沃伦认为:“一件文学作品首先是一套声音的系统,因此,是一种特定语言声音系统中的选择。”汉语词语多种组合的功能,给作家重建语言秩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如同玩具万花筒一样,文学语言的千变万化也是通过不同的词语组合完成的。钱钟书先生利用连词的不同功能,构成《围城》小说语言节奏的音乐美感,使连词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形成并列、顺承、递进、转折、因果等关系,这些关系或提顿、或逆转、或顺势、或层递,在叙述中形成不同的节奏,给语言增添了鲜明的“钱氏”个性色彩。因此,文学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带着音乐的思维去品位和感悟的。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由连词这个五线谱串起来的优美乐章,这部乐章中有变奏,有反复,有回旋,有平衡,让我们在凝思静读时不断体味着音乐美感,在体味中,人们不仅品尝到《围城》叙述节奏的音乐美,同时也深深感悟到钱钟书先生驾驭语言的高超才能和连词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魅力。

注: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围城〉语言节奏的美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一,课题编号:08WX20。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美]雷・韦勒克、奥・沃伦,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