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科重症医学

外科重症医学

时间:2023-09-18 17:35:09

外科重症医学

第1篇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意外拔管;原因;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a)-0157-02

重症医学科患者通常病情较重,很多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且在治疗中需要接受诸多侵入性置管操作,因此导管意外拔除发生率相对较高[1]。意外拔管是患者在未达拔管指征且未得到医护人员同意时即自行拔管,或是护理人员因不当操作造成的非计划性拔管。为探讨重症医学科患者意外拔管防范措施,该研究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对86例插管患者中意外拔管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重症医学科收治插管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34例,患者年龄为21~78岁,平均为(59.6±4.8)岁;其中清醒39例,昏迷47例;患者原发病:骨科手术15例,心肺复苏9例,腹部手术17例,重症肺炎8例,有机磷农药中毒9例,溺水7例,颅脑损伤1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7例。其中气管插管24例,胃管置管9例,尿管置管19例,深静脉置管24例,其他导管置管10例。

2 结果

86例患者中共7例发生意外拔管,意外拔管发生率为8.14%。意外拔管发生原因:导管固定不当1例,舒适改变因素2例,时间因素1例,镇静效果不足2例,护理不到位1例。

3 讨论

意外拔管可看作有创机械通气严重并发症,在重症医学科中其发病率达3%~16%[2]。意外拔管不仅会导致患者痛苦增加,提高感染发生几率,导致住院时间延长[3],严重时可对患者生命造成巨大威胁。因此护理人员应对意外拔管发生原因予以准确把握,采取有效护理干预方法,促使意外拔管发生率尽可能降低。

3.1 意外拔管发生原因

在该次研究中,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意外拔管的原因如下:①导管固定不当:对于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若在固定导管时未对患者翻身时导管延展性予以充分考虑,患者翻身时易导致导管脱落;在对气管插管进行固定时,通常是利用胶布贴着患者脸颊对导管进行交叉固定,然而患者脸部常会有大量油脂分泌或出汗现象,胶布粘贴易导致导管滑脱。②舒适改变:患者在接受插管治疗时常会有异物感或疼痛感,耐受性较差,很可能会出现自行拔管现象;同时,重症监护室患者因缺少家人陪伴及病情严重等原因,容易因烦躁或悲观等不良情绪而自行拔管。③时间因素:相较于白天,患者夜间意外拔管率更高,这是因为夜间患者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容易产生各种精神障碍如幻觉、头痛及烦躁症状,此时处于睡眠状态的患者意识不到身体中有管道,容易发生意外拔管。④镇静效果不足:患者接受插管治疗后体内常有不适感,很多时候会造成严重疼痛。若未给予患者充分镇痛,在难以忍受疼痛下,患者很可能会自行拔管。⑤护理不到位:护理人员防范意识与责任心不足,对患者未展开严密、连续监控;同时由于不同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差异较大,在临床护理中因人手不足等原因无法顾及到全部患者,或护理人员处于超负荷运转或过度疲劳等,均导致意外拔管发生率增高。在护理操作中部分护理人员因对管道管理工作缺乏重视,也可能会引发意外拔管事件。

3.2 意外拔管防范措施

3.2.1 加强健康宣教,展开有效心理护理 在进行插管前,护理人员应主动为患者讲解插管治疗的必要性、意义及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自行拔管危害性。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应主动询问插管感受,若患者接受气管插管,则可利用点头、肢体语言、写字等非语言沟通方式了解患者感受及情绪。通过经常性沟通鼓励患者疏导不良情绪,协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心,从而促使患者护理依从性大幅提高。

3.2.2 强化护理人员培训,促使其防范意识显著提高 对护理人员展开技能与专科理论培训与考核,提高其护理操作水平。由护士长严格展开质控与督查,督促所有护理人员对床边工作制度予以认真落实,尤其应加强对夜间值班人员的管理。如果条件允许,在夜间应安排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至重症医学科中进行巡视。

3.2.3 对导管进行合理固定,合理进行肢体约束 导管固定不当是意外拔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对导管展开合理固定。对于气管插管患者,应利用专用固定贴或具有良好韧性与粘性的胶带对气管插管与牙垫进行交叉固定;利用棉系带将胃管固定在患者头枕部或耳部,并将末段置于床头;将头部引流管在床头进行适当固定,确保松紧度合适,避免患者翻身时牵拉到导管;在患者大腿上进行尿管与胸腹部引流管固定,之后经由小腿下在床尾固定,在固定时注意要将患者双手避开,避免患者在出现不适时自行拔管。在固定导管时,应对患者口腔与面部汗液及分泌物进行清洁,确保固定部位干净,使患者感到舒适。另外,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在对患者既往病历、意识情况及耐受程度进行准确把握基础上,判定是否对其上肢进行约束或确定约束程度。需约束时,应利用垫布衬托进行约束并对其松紧度进行适当调整,或可用乒乓手套加以约束,既要确保患者血液循环通畅,同时又要达到约束上肢目的。

3.2.4 给予有效镇静镇痛 对躁狂、疼痛难忍或焦躁不安患者可给予咪唑安定或安定等镇静剂,根据实际情况对用药剂量与用药时间进行适当调整,为患者提供最佳镇静方案,使之即可发挥理想镇静效果,又不会对病情观察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 钱曦明.ICU意外拔管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2,14(8):154-155.

[2] 李文楠,张雪,姚婷婷.对4例重症医学科清醒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求医问药,2011,9(10下半月):49-50.

第2篇

1制定医院发展规划,确定战略目标

1963年,天津市南开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地,1975年建立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急腹症研究所,1998年又实行强强联合,成立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从1981年以来,南开医院一直是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分会的挂靠单位,并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的承办单位。以吴咸中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中西医结合外科,于1989年被国家教委列入全国首批重点学科,至今已先后三次被国家教委及教育部评定为重点学科,后又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和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建设单位。近十年来,南开医院医院先后制订了2001―2010年事业发展规划,“十一五”事业发展计划、学科发展计划和基本建设发展计划,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计划、国家“211”工程子项目建设实施计划以及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建设计划等,明确了医院总体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医院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吴咸中院士“高层次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借鉴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的建设经验,将医院建设成具有我国医学特色的、以治疗普通外科疾病特别是急危重症等重大疾病为主要优势的优质学科群体,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教学和对外合作交流的基地之一,成为全国具有示范作用的研究型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医院。近年来,医院先后增设了胸外科、神经内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肛肠科、内分泌科等,加强了心血管科、妇产科、麻醉科、放射科,内镜中心等,为实现从“大专科、小综合”向现代化综合医院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医院还于2002年获得ISO-9000国际管理质量体系认证,后又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示范医院。200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

2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造就创新型学术团队

南开医院一直高度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和学科建设。在吴咸中院士的直接领导下,长期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中西医结合专家共同奋斗、和谐交替、持续发展的局面。鲁焕章教授、李平教授曾先后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崔乃强教授连续当选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平、秦鸣放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层次人选,都成为各自领域中全国著名专家。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界最富活力且最有影响的学科之一。

重点学科是既有科学分工又能协调发展的优质学科群体,具有中西医相结合、临床与基础相结合、医学与药学相结合、主干学科与公共技术平台相结合的合理结构与功能。根据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的总体要求,医院对国家级重点学科按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建设和发展,强调重点学科要适度发展二级项目。近十年来,中西医结合外科已先后分化五个二级项目,包括:全国中西医结合胆胰疾病医疗中心、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胃肠疾病诊疗中心、天津市微创外科中心、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外科危重症专科和天津市中西医结合肿瘤专科等,并不断凝炼各二级项目的主攻方向,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集中有限资源促进学术和技术创新。目前,已形成胆胰疑难病研究、胃肠疑难病研究、腹部微创外科研究、中晚期恶性肿瘤研究、急腹症主要治则和方剂学研究等六个主要研究方向,各主攻方向均体现以普通外科难治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及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这一总的目标,在采用现代医学技术的同时,注重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应用,以探讨具有科学创新性的优势病种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和中医药学的新的理论框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中医药学继承、创新和发展。这一建设思路通过几十年的实施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承担的国家和市级重大课题包括:重型急性胰腺炎疗效标准的制定、外科危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的制定、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的深入研究、阳明实热证病机传变规律及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普通外科疾病微创治疗与中医药应用的病种诊疗方案研究、按中医治则归类进行中药开发的研究等。

近年来医院还采取有力措施,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医院科室顾问,并积极引进高级人才,为发展中西医结合脑病专科、心血管疾病专科、妇产科专科等创造条件。医院选派数十名科技骨干参加天津市中医理论提高班、中医研究生班或赴国内外研修,以提高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007年建立了天津市吴咸中院士学术思想研究室,深入总结吴咸中院士的学术思想,指导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建设与发展。最近,医院还做出向吴咸中院士学习的决定,学习他把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开拓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宏伟抱负紧密结合起来的革命精神;学习他倾心钻研、科学思考、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习他“高风亮节立德、高瞻远瞩立功、高屋建瓴立言”的大家风范;学习他“慧眼识人、精心育人、成心昭人、甘为人梯”的宽广胸怀;学习他“矢志不渝、勇攀高峰、鞠躬尽瘁、奋斗不止”的忘我作风。

3继承创新,为创建中国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新体系而不懈奋斗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中,吴咸中院士带领他的学术团队始终以“肯定疗效,探索规律,改革剂型,研究机理”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总思路及基本内容,防止一方一剂的简单方法,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医中药与手术治疗合理结合,博采中西医两法之长,形成“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体系。这个辨证诊断体系包括:两个现代医学前提(即正确的西医诊断,对病理类型和轻重程度的正确判断,还要对发展趋势作出估计);三个中医辨证方法(包括八纲、脏腑和病因病机辨证);对于病情较复杂或病期较长的病例还要进行分期、分型,依此作出个体化的诊断,为提高疗效提供依据。中西医结合治疗强调中西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急性阑尾炎、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肠梗阻、胆道感染和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几大类急腹症中,均制定了分期分型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明确了中医治则与方药的选定、手术指征与治疗过程中的动态观察等。在继承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研究总结出急腹症常用八法(即:通里攻下法、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理气开郁法、清热利湿法、温中散寒法、健脾和胃法和补气养血法)和常用系列的中药方剂。对于诊断明确、病理损害较轻的急腹症,如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60%以上的溃疡病急性穿孔、绝大多数的胆系感染、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和半数以上的非绞窄性肠梗阻,均可经过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取得良好疗效,实现了外科治疗学上的重要变革并取得新的突破。从1970年至1981年,陆续总结出版了《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手册》、《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新急腹症学》、《急腹症方药新解》等著作,并先后举办九期全国性培训班,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经验及研究方法。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确认为中国五项世界领先的医学项目之一。

1990年吴咸中院士发表了“在高层次上发展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对临床诊治上的高层次结合提出了三项要求:(1)采用先进的诊断技术,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2)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取得优于单用西医或中医的治疗效果;(3)通过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动态观察或实验研究,能说明其疗愈机理。这对原来诊治内容与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吴咸中在高层次上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战略构想,南开医院以国际公认的两个外科难症即急性重症胆管炎和重型急性胰腺炎为主攻方向,进行多单位多学科的联合攻关,取得了国际先进的临床疗效,并阐明了其疗效机理。此外,通过引进内镜腹腔镜技术,胆系结石的治疗也已形成阶梯化治疗方案,并首创三镜联合治疗复杂性胆系结石的新方法,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微创外科技术和手术疗法,构成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治疗学的三大手段,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在国内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吴咸中院士始终把继承、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指出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医学和药学的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是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在上世纪70年代初,B超、纤维胃镜与十二指肠镜在国外刚刚起步,他就敏锐地感知这项技术对于中西医结合的重大价值,立即派人到日本学习,并引进了相关设备器械,使中西医结合诊断达到先进水平。通过采用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和引流(ERCP+ENBD)联合中药“清解灵”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使这一困扰肝胆外科的危重性疾病的病死率由当时的20%左右降到1.1%。这项工作是药物、手术、和微创技术三种治疗方法完美结合的范例,标志着中西医结合进入向高层次发展的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刚刚开展腹腔镜技术,他再次感到这项技术对中西医结合腹部外科的潜在影响,并在国内首批开展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他的指导下,应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技术开展肝外胆管结石的两镜联合手术和应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和胆道镜技术开展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三镜联合手术,均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居国内一流水平。在手术前后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加强了清热利胆效应,促进残存胆泥的排出,均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南开医院在吴咸中院士的领导下又陆续出版了《急腹症研究》《腹部外科实践》、《急腹症方药诠释》、《中国急腹症治疗学》、《中西医结合普通外科手册》等专著,代表着中国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治疗学已经不断完善走向成熟阶段。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的诊疗原则和基本方法已载入《黄家驷外科学》等权威著作,《中国急腹症治疗学》一书也曾获立夫中医药著作奖。

4以腹部外科急危重症为主攻方向,取得重要突破

吴咸中院士特别强调在腹部外科疑难重症诊治上发挥高层次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并进行了系统研究。急性重症胆管炎、重症急性胰腺炎与多种外科疾病引起的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不但提高了临床疗效,也说明肠屏障功能障碍在MODS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用“通里攻下法”治疗干预肠道是一个独特而有效的治疗途径。

4.1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

20世纪80年代以前,本病死亡率在10%-30%之间。其后,国内外曾开展手术引流和内窥镜鼻胆管引流(ENBD),疗效有所提高,但仍不能令人满意。吴咸中教授等1990年前后曾两次对手术引流与ENBD加内服中药治疗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ENBD加中药治疗组(简称治疗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手术引流组及单纯ENBD组(简称对照组)。1983~1990年治疗组200例病死率为1.5%,而对照组的70例病死率为14.3%;经进一步改进中药配方后,1992~1995年治疗组177例病死率进一步下降至1.1%,而对照组的36例病死率为11.1%,达国际领先水平。

对ACST的病理生理研究表明,在ACST发病过程中,既有胆源性败血症又兼有肠源性败血症,同时按中医辨证投予“清热解毒”及“通里攻下”的中药有利于促进败血症的消除,从而更有利于病人的恢复。ENBD加“活血清解冲剂”现已成为ACST的常规治疗,使该病不再是病死率很高的可怕疾病。

4.2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重症急性胰腺炎一直是一个病死率很高的危重疾病,在20世纪90年代初,其病死率仍在30%左右。为了改善该病的治疗,降低病死率,吴咸中院士等为此付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80年代中期(1983-1986)报告的29例中,病死率为33.3%;90年代初期(1990-1994)报告的84例中病死率为25.6%;90年代中后期(1993-1996)报告的145例病死率才降到16.6%,为全国领先水平。病死率降低的关键除不断改善全身支持治疗外,显然与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改进分期分型辨证治疗有关。吴咸中院士等专家按病程将SAP分为初期(气血瘀闭期)、进展期(毒热炽热期)、恢复期(热去正伤期)进行分期论治。初期重用“通里攻下”,以大承气汤或“清胰陷胸汤”为主;进展期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辅以“通里攻下”,代表方剂为“清胰汤”或“清胰承气汤”。这一成果也被国内一些有影响的中心采用,全国SAP治疗指南亦予采用。

4.3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MODS/MOF的治疗

一项大样本MODS的外科病人进行以“通里攻下法”为主治疗的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病死率为16.25%,而对照组则为33.33%,中西医结合组的器官衰竭数也显著低于西医对照组。在机理研究中,发现“通里攻下法”能有效地缩小SIRS/MODS病人的内毒素池、保护肠屏障、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保护靶器官,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吴咸中院士等专家还组织天津市四个医疗中心采用随机、对照、大样本、多中心的协作研究方法,观察“通里攻下法”在的腹部外科危重病、烧伤、急性创伤和具有里实热证的内科危重病治疗中的应用,将202例病人,随机分为西医治疗组(对照组)105例和大承气颗粒联合西医治疗组(治疗组)97例。采用以“通里攻下法”为主的综合疗法,能显著减少MODS的发生率,因而显著降低病死率。并证实以大承气颗粒为代表方剂的“通里攻下法”还可以调整抗炎与促炎二类细胞因子免疫平衡,发挥脏器保护功能作用,由此减少SIRS/CARS/MODS的发生。

5首倡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促进理论研究

在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的初期阶段,吴咸中院士即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他把中医的“理、法、方、药”视为统一的整体,指出在理(生理、病因、病理)的指导下,认识、诊断疾病,进而规定出治疗原则(法),提出具体的治疗方药。因此,“法”是一个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吴咸中院士提出,对代表“法”的方剂和药组进行研究,不但可阐明中药的作用机理,也便于向上推断“理”的实质。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吴咸中院士等专家对“通里攻下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理气开郁法”等代表方剂和药组进行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在“九五”期间,承担了国家科技部攻关课题“优质高效复方中药的示范开发研究――大承气颗粒研制”,对“通里攻下法”代表方剂大承气汤进一步进行开发,最终形成优质高效的大承气颗粒,已进行了成果转让,并在多项科研课题中应用且得到临床验证。吴咸中院士等主持的“通里攻下法”的研究揭示了其“胃肠效应”、“腹腔效应”和“整体效应”的作用机理,证明中医“下法”具有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清除肠道菌毒、缩小内毒素池、保护肠屏障、抑制过度炎性反应、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等综合作用,从而可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进而防治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这不仅使中医药的经典方剂为防治危重症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揭示出中医“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治法的科学内涵,丰富了中医药“肺与大肠相表里”等学说。以“法”为研究对象的“治则”研究开创了急腹症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一条新途径,是研究方法学的创新。吴咸中院士、崔乃强教授主持的“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于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MODS的发病机理与中西医结合防治深入研究”于2006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均成为南开医院标志性成果。

吴咸中院士通过对代表“法”的方剂和药组的研究,提出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假说,进行了活血化瘀药物对“通里攻下法”的增效作用、活血化瘀药物对“理气开郁法”的增效作用、活血化瘀药物对“清热解毒法”的增效作用等研究,活血化瘀药对清热利胆药物的增效作用、活血化瘀药对通里攻下药物的增效作用,均通过成果认定,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所承担的“按中医治则归类进行中药新药研发”的课题,可能为“中药板块学说”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应用前景,有可能成为另一个创新点。

6实行开放联合,提出“独立成件、 组合成套”的科研组织新形式

第3篇

关键词:中医内科炎症诊断原理标准改进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36-01

中医是我国国粹,但是随着世界文化不断融合的大趋势发展,中医文化越来越缺失,西医因其快捷方便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在治疗上,现代医学首选抗生家进行抗菌消炎、退热消肿等对症疗法,祖国医学则注重统一整体观念,调整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关系。根据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的不同而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则.在治疗中应取长补短互相结合,在疾病的急性期,进行适当的西医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使病悄趋于稳定。

1中医内科诊断学的原理及其原则

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认识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指导实践。而望、闻、问、切四诊,是认证识病的主要方法。

1.1中医内科诊断学的原理。人体疾病的病理变化,大都蕴藏于内,仅望其外部的神色,听其声音,嗅其气味,切其脉候,问其所苦,而没有直接察病变的所在,为什么能判断出其病的本质呢?其原理就在于“从外知内”亦即“司外揣内”。“视其外应,测知其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这是前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我国先秦的科学家很早就发现,许多事物的表里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确定性联系。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发生一定联系,如果不能直接认识某一事物,可以通过研究与之有关的其它事物,间接地把握或推知这一事物。同样,机体外部的表征与体内的生理功能必然有着相应关系。通过体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脏腑受邪发生病理变化必然会表现在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定的、相应的外在病形,即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

1.2中医诊断学的原则。

1.2.1审察内外,整体察病。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特点。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与外在体表、四肢、五官是统一的;而整个机体与外界环境也是统一的,人体一理发生病变,局部可以影响全身,全身病变也可反映于某一局部。同时,疾病的发展也与气候及外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在诊察疾病时,首先要把患者的局病看成是患者整体的病变,既要审察其外,又要审察其内,还要把患者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审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1.2.2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辩证求因,就是在审察内外以及整体察病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一系列的具体表现,加以分析综合,求得疾病的本质和症结所在,从而审因论治。

1.2.3四诊合参,从病辨证。从病辨证,是通过四诊合参,在确诊疾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包括病名诊断和证候辨别两个方面。这里,要弄清病(病名)、证(证候)、症(症状)三者的概念与关系。病是对病症的表现特点与病情变化规律的概括。而证,即证候,则是对病变发展某一阶段病人所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所得出的有关病因、病性、病位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概括。

2中医内科炎症诊断的标准

标准规定了中医内科57个病证的病证名、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根据不同的病症,诊断不同。

2.1诊断依据。根据主要外在临床症状表现确定证候分类。例如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①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②恶寒发热,无汗、少汗,头痛,肢体酸楚。③四时皆有,以春冬为多见。④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者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2证候分类。根据外在症状确定了证候分类再对症下药。证候分类也是根据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感冒分为,①风寒束表: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②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③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2.3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根据治愈情况分为痊愈、好转、未愈。

3中医内科炎症诊断的不足及改进

3.1中医内科炎症诊断的不足。中医是自古发展以来博大精深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所以目前为止不可能用仪器代替人工,现代医学先进的技术使更多人倾向于西医而非中医,所以造就了中医人才的短缺,而且中医诊断虽然准确安全,能达到治本的疗效,但是所需时间长,治疗时间也较长,不如现代医学的快捷方便,以至于造成了客源的流失。

3.2中医内科炎症诊断的改进。内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以内科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发展也成为必然趋势,我们应该保持中医特色,改进中医教学。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谓实践出真知,学再多的课本知识也不如亲身体验一次来的印象深刻,让学生随师抄药方是一个很好地接触实诊的方法,学生在长期抄药方的过程通过耳濡目染,对四诊方法的运用也会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理论知识也实践相结合这样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深奥理论不致有艰涩难懂之感,而且有事半功倍之效。

4总结

中医诊断是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其他很多医学的基础,是不可代替的,所以中医诊断也应顺应时展而发展,使其保留特色充分发挥优势,使中医队伍不断壮大,使诊断更加准确快速。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中医治疗;急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5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12-01

临床上急性疾病按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即急症:疾病发生发展比较紧急,但不一定危及生命;重症:这类疾病比急症带给病人的痛苦要重,而且病情严重,并且很可能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危症:这类疾病一旦发生,病人的生命随时都会受到威胁。

中医对于急症的诊疗和研究,源远流长,其手段综合而繁多,其方法具体而深入,事实证明,中医中药是能够而且有效地诊治急重危证,特别是在内、外、妇、儿科疾病方面,曾发挥过优势。然而现代急诊医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强调西医治疗急症的优点,渐渐淡忘了中医药学的作用,这种优势逐渐减弱,利用中医中药对急症的诊疗和研究,可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效地治疗急症,维护人类生命健康。

在中医的众多著作中,都贯穿着中医急症的诊断学和治疗学,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开创了急症辨证论治的先河,首次提出六经辨证的思路,对高热、胸痹、出血、暴泻、厥逆等总结出较系统的理法方药,广泛应用于临床至今。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述了治疗各种急危重症的单方验方,是中医第一本急救手册,急危重症的用药、处理的方法等都囊括在内,其中一些治法非常有效包括高热、虚脱、亡阳、亡阴、厥证、痛证、血证卒死等疾病的病因病理及筛选出的著名而有效的治则和方药,这些理法方药在内外妇儿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治疗急症医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整体监测、整体治疗方法,治标治本,临床效果较好,普遍适用的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所谓的急则治标,是能把及时解除急症中所表现出的严重症状看成是急症的治标之治,同时,还可利用针灸、推拿、外敷口服汤剂、鼻饲散剂、灌肠、刮痧乃至手术等综合措施,以治其标。传统中医学在治疗急症时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为挽救患者的生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内科急症方面,如外感高热、中暑、抽搐、脱证、心悸、胸痹、黄疸等这些疾病中,属气阴两虚型用生脉散,亡阳之候用参附汤,急性中风偏瘫,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对于昏迷的急救用温开、凉开,取三宝,对于胸痹、心悸等疾病,可用苏合香丸、速效救心丸等辛香走窜、行气、宣通、开窍之品;对于水肿而少尿时,使用中药大黄等保留灌肠,同时配合黄芪、红花、丹参益气活血化瘀;对黄疸可使用茵陈泡服,可使用小承气汤配合败酱草等清热解毒药物保留灌肠。近年来,结合当代医学新技术,研发出新的药物品种,标志性的成果有基于急性热病、急性中风研究的清开灵注射液,基于厥脱证的参附注射液,基于黄疸的苦参注射液、茵桅黄注射液,基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基于休克的生脉注射液,为创新中医急救手段迈出了新的一步。

在外科急症方面,肠梗阻的治疗,可用复方大承气汤、理气清肠汤、桃仁承气汤等保留灌肠;急慢性阑尾炎可用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同时用大黄糊剂外敷;对于急性乳腺炎可用透脓散加味治疗;对于局部的红、肿、热、痛,可选用金黄散,四黄膏外敷;对于溃疡疮口可用八宝丹生肌散外用;对于伤科疾病可攻下逐瘀,行气活血,清热凉血,舒筋活络,局部可选用清瘀止痛药膏,定痛膏消肿散瘀。

在妇科急症方面,其发病迅速、病情变化快,对患者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可使用止血法、息风法、救脱法、解毒法、化瘀法、开窍法治疗和预防急症的发生,如厥脱症、血崩症,可使用参附汤、生化汤、生脉散。

第5篇

护理专业学校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可行性存在问题急重症专科护士是指在护理的急重症专科领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专门从事该专业护理的临床护士。

1急重症专科护士岗位需求分析

1.1重症监护专科护士

参调的30家医院中重症科共有411张床位,重症科在编护理人员176人,编外护理人员308人。按照卫生部要求,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例应为2~3U1,按此标准我省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例为1.2U1,远远达不到标准。从重症专科护士未来3~5年规划需求的调查表中得知,未来3~5年医院对重症专科护士的需求量为399~955人。

1.2急诊专科护士

30家医院中急诊科有480张床位,急诊科在编护理人员有280人,编外护理人员有398人。其专科护理人员与床位比为1.4U1,其中,三年资以下护士为178人,占26%,由此看出,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人员及结构均不达标。从急诊专科护士未来3~5年规划需求的调查表中得知,未来3~5年医院对急诊专科护士的需求量为600~1000人。

2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模式

2.1培养对象

参调的30家医院中,共发放调研问卷表700份,收回658份,有效问卷649份,调研表中涉及的培养对象包括护理专业中职学生、中职推优的高职学生、高考录取的护理专科学生及护理本科学生,其中,选择中职推优的高职学生占82%,其原因为中职推优的高职学生在中职阶段便经过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及临床实习锻炼,在高职阶段进行专科护士培养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临床技能方面以及职业素养认知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

2.2培养目标

面向专科护理的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升急重症监护护理的专科护理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在急重症专科护理职业工作中按职业要求承担护理职业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和变化的能力。毕业后能在各级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从事急重症护理,具有终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2.3人才培养规格

2.3.1职业素质标准

具有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能独立完成急重症岗位工作;具有人文关怀精神,遵守行业道德行为规范,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团结合作精神,能与同事互助合作,在护理团队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分析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

2.3.2专业知识标准及能力标准

掌握急重症护理工作内涵及流程;掌握急重症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急救、护理、监护技术及护理操作技术;掌握急重症各种抢救设备、物品、药品的应用和管理;掌握急重症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2.4课程结构及教学进度安排

2.4.1教学时间安排

3年共计131周。第1学期教学周为16周,入学教育及军训2周,考核2周。第2、3、6学期各为20周,其中教学18周,考核2周。第4~5学期学生进行临床实习50周。

2.4.2课程模块设置

课程模块设置由5个模块构成U基本素质(公共基础课)模块,职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能力(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实践模块(毕业实习与技能实习)模块以及职业拓展模块(选修课程)。职业拓展模块包括选修课和讲座。

第1、2、3学期在校内完成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理实一体的学习;第4、5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临床实习任务,重点在急重症专科护理岗位进行临床实践,突出培养专科护理技能;第6学期完成急重症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的夯实和技能的提升,突出现代急重症专科护理技能人才的培养。

3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存在问题

3.1教材建设及校内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需求

急重症专科护士的培养在第4、5、6学期尤为重要,第4、5学期院校共建的实纲及校外实训条件基本能满足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的需求,但第6学期学生需完成急重症专科护理理论知识的夯实和技能的提升,这就需要有符合现代化急重症发展的教材及实训建设作为保障,目前,我校为了使急重症专科护士的培养符合临床需求,仅和医院急重症护理专家共同开发校本教材1本,这远远不能满足急重症专科护士培养的需求,而实训设备数量及实训工位数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3.2师资力量薄弱

在临床带教工作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急重症专科护理人员较少,尤其缺乏有资格认定的临床护理专家,大多临床带教老师又没有经过规范化培养,而学校老师高学历的基本上是医生,实训员的学历结构大部分是中专或大专,有的甚至没经过临床锻炼,来自临床的实训老师也未必来自于急重症专科,加之现在临床工作繁重,学校要聘请有经验、有资格的兼职教师更是难上加难,师资力量的不足严重影响急重症专科护士的培养。

3.3开设的专科护士培养有限

目前,我国开展的专科护士培训的专科有:糖尿病专科护士、老年专科护士、急重症专科护士、手术室专科护士、肿瘤专科护士、介入专科护士、器官移植专科护士、新生儿专科护士、血液净化专科护士等,但由于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专科护士培养的教材及实训条件有限,导致学校开设的专科护士培养严重受到限制。

3.4尚无统一完善的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体系

临床上从2002年开始专科护士培训,但尚未形成统一、完善、规范的专科护士资格认证体系,而学校尚开始尝试进行专科护士培养,故学校开设的专科护士培养资格认证更有待等到认可及完善。

参考文献:

[1]麻春英,李萍,裴丽萍.专科护士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9):1286-1288.

[2]先琼,曾继红,李晓玲.香港专科护士的培养现状与趋势[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9):58.

第6篇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危险因素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2-0046-0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主要是指患病时间≥3个月且不存在传染性的疾病,最为常见的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与呼吸系统的疾病。据资料统计显示慢病所引起的死亡率占中国人口总死亡率的80%左右[1,2],慢病的形成与诸多因素存在显著的联系如不良的生活方式、家族遗传、吸烟酗酒、环境等。为对现阶段慢病的现状有较好的认识、慢病的危险因素有深入的了解,并且掌握一系列慢病的干预对策以减少和避免慢病的发生[3,4],本文主要对慢病的现状、危险因素、干预对策进行综述,具体信息如下:

系统器官功能的衰竭。在老年急腹症术后经常会加重其并发病病情,所以多数的老年急腹症患者死于其他并发病的几率是很大的。

1.3病情变化快:由于老年患者的脏器功能退化和各种屏障功能的减弱、其体质虚弱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抗病能力和抗感染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所以老年急腹症患者的病情变化都是非常快的。

1.4其病因与青壮年不同:老年急腹症的诊断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包括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等[5]。由于恶性肿瘤引起的老年急腹症明显高于青年,而在青年人群中很少存在急腹症,很多老年患者同时并存着两种外科疾病[6]。

1.5治疗困难:心肺功能的不全是老年急腹症中的常见,因其使补液受到很大的限制,休克和脱水时难给予纠正;使用抗生素药物更容易因其菌群失调;肾功能不全则会造成药物毒性的积蓄,进一步让肝肾功能恶化;在药物的使用方面,其药理作用和使用不当只会增加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并发症,也很容易引起胃肠道出血,其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影响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是急诊手术、手术部位、患者手术时的身体状况等[7]。

2老年急腹症的治疗与护理措施

2.1对老年急腹症的早期诊断和术前护理:重视早期的鉴别诊断可以有效的减少误诊、漏诊。在处理老年急腹症患者时应该特别注意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不相符的临床特点。切忌因为对患者急于抢救而忽视了必要的全面检查,作为医生要克服不重视病因诊断而偏重于手术探查的思想,要做到高度的重视全身检查和询问患者的病史,严密的观察病情变化。其术前护理又分为:①医护人员要对患者及其家属要用耐心及通俗的话语向其说明患者的病情、手术的必要性、手术的安全、优越性和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反应,从而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②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由于老年患者机体抗病能力和抗感染能力低下,急腹症症状、体征较轻、加之合并其他慢性疾病,且病情复杂,变化快,所以要严格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和腹部症状变化,若病理变化与体征变化不吻合时,及时报告医生做好应急处理[8];③按照医生的指示在手术前完成各项身体的检查,准备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手术器械及药品。

2.2重视老年急腹症的外科治疗:其病一经确诊,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综合状况来制定可实行的治疗方案。对于高龄的患者来说,年龄不是造成手术治疗危险的关键原因,其关键原因在于患者生理器官和组织功能状态是否良好,是否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而再次手术对老年外科急腹症患者是风险极大的[9]。对于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无明显合并症、耐受能力强者应尽快的进行治疗,对于临床表现为重、合并症较多者,最好不要强行手术,以免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负面的影响。

2.3重视对老年外科急腹症的围手术期处理:针对其病理及生理上独具的特点,做好围手术期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10]。为了保证选择合理的麻醉和手术方式,应该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判定其主要脏器功能是否正常,术前要保证对其合并症采取应急性的治疗手段。为了让患者安全度过麻醉和手术,术前对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应给予有效的治疗,使其血压下降并抑制在一定的水平[11]。

手术后所有患者应该持续心电监护、吸氧等设备的使用,若有并发症或者是高危重症患者则应注意其心、脑、肝、肾等所有重要脏器的监护。按照患者的病情对其生命体征认真的监测并准确的做好记录。老年急腹症最棘手的问题是多系统器官功能的衰竭[12]。术后1-2天发生出血,之后会因感染继发出血,医护人员应该仔细观察引流液的多少、颜色、性状和伤口的渗血情况、并做好记录及时进行处理。

2.4重视对老年外科急腹症的并发症的预防: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切口裂开或感染,术后医护人员要保证患者腹部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其扭曲滑落。术中、术后都应注意避免对切口的污染,适当延迟切口拆线时间。术后控制血糖的水平对其预防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也很关键,要以静脉输注高营养液维持其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3总结

综上所述,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手术操作,相当大的程度上都与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围手术期的环节密切相关[13],如果外科医生能够灵活把握这些较先进的理论技术和老年急腹症的有关问题,就能使患者术后恢复更加舒适满意,功能康复更好,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改善患者术后功能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参考文献

[1]贺华勇,郭伟,杨德民等.老年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J].广东医学,2007,28(7):1130-1132

[2]庞永奎.老年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9,19(3):440-441

[3]宋佳禧.老年急腹症患者的外科处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14):141

[4]杨珑,李娟娟,孟建荣等.老年急腹症89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08(16):127-128

[5]祝玉祥,章佳新,邵稳喜等.老年急腹症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8,11(4):352-353,362

[6]张航,刀永祥.200例老年人急腹症在临床中的诊治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5):1126-1127

[7]赵玉杰.腹腔镜技术在老年非创伤性急腹症中的应用[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1):27,30

[8]张更伟,王钟林,刘柏林等.老年急腹症的外科特点[J].吉林医学,2005,26(10):1130-1131

[9]王新路.老年急腹症200例诊断和治疗[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7,19(4):21-22

[10]吴际.基层医院老年外科急腹症的诊治体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24(3):255-255

[11]吴晓明,汪海洲,王国耀等.老年外科急腹症68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8):128-129

第7篇

【关键词】中医急症;~中西医结合;~中医急症现代化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emergencymedicineinTCMshouldadoptone''''sgoodpointandavoidone''''sshortcomingsandtothinkhighlyof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Themeasurementshouldincludethecombinationofdifferentialdiagnosisofdiseasesand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diagnosis,the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thechangeinformofdosageandrouteofadministration,thedifferentiationofsymptomsandsignsinwesternmedicine,theintegrationofformevidencebasedmedicinewiththeemergencymedicineinTCM.Onlyinthisway,itcanacceleratethespeedof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Keywords:EmergencymedicineinTCM;~CombinationofTCMwithwesternmedicine;~ModernizationofTCMinemergencymedicine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治疗急症面临着强大现代化西医的挑战,中西医优势的竞争决定了中医急症事业的兴亡。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采用“扬长避短”的态度,发扬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克服劣势,使传统中医学的特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如何发展现代化中医急症研究,如何振兴中医急症事业,成为当今急需思考的问题。

1挖掘潜力,发扬优势

~中医急症的发展应当始终以中医学为“平台”,而不是以西医学为发展“平台”和发展目标。如何发扬中医急症的优势呢?

1.1继承中医固有的诊疗技术并不断发展中医古籍中,散存着许多简、便、效、廉的临床推广应用急诊诊疗方法,有的方法独特,临床意义极高。《伤寒论》中广涉急症学内容,从体温、脉象、呼吸、神志改变、小便、胃气等方面阐明了危重症的指征;创立了急症救治原则,伍用针灸、给药等。明、清时期温病学家治疗高热、神昏、抽搐等急症,总结出一套宣透、清气、透营、凉血、化痰、通络、开窍、救脱等急救治则,创拟之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养阴增液汤等仍为当今很有效的方药;并提出世界上最早的治疗急性热病保津存液法则。此外,中医使用急救器械历史悠久,汉末张仲景曾运用灌肠法,并施用人工呼吸术;唐代孙思邈曾用导尿术。这些都是中医的优势,我们要继承其深厚的理论思维和丰富的治疗手段,删除其不合理的部分,使其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在与现代医学急症学有机结合中,积极找到与现代急危重症的切入点,不断充实中医急症的内容。

1.2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但不排斥西医

中医急症首先必须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中医相对于西医的独特优势之处在于以中医理论指导的诊疗思路来诊治疾病。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传统特色,其不仅体现在诊断用药方面,还体现在其它疗法以及急症的护理中,如辨证取穴、辨证施护等,这些都是提高急症疗效的保证。中医学的整体观,体现在临床上就是对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以及功能性和原因不明的病证的诊疗优势。另外,中医急症的优势还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其一是未病先防,即抓住某些急症出现的一些先兆,采取一定预防措施以降低或消除潜在的危险;其二是急症变化迅速,要重视既病防变,不应等出现了病变才去治疗,而应在未出现之前即预防,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截断疾病的发展,提高抢救成功率。

当然坚持中医特色不等于拒绝西医。传统中医应主张“拿来主义”,而不只是强调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与西医格格不入。中西结合的中医要求中医学西医,其目的是把现代西医行之有效的先进科学技术,“洋为中用”,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不足,并在临床上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科研的现代中医[1]。

1.3发展中药、民间单、验方,开展中医综合治疗提高疗效中药的潜力是中医急症事业的最大优势。这首先反映在自然动植物矿物之多而中医临床只使用其极少的一部分;其次这些动植矿物很可能具备西医合成药物的所有功能。如唐松草的抑菌效力是黄连的40倍,可与抗菌类药物媲美;万年青强心作用比洋地黄大几倍,而洋地黄本就来源于自然植物。另外民间单方、验方、民族医学治疗急症也有待挖掘、整理成为我们治疗急症的有效方法之一。另外,中医的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放血退热、推拿止痛、拔罐、刮痧、煎水擦浴等,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治疗急症为了使药物尽快直达病所,除口服汤剂外,可用中药保留灌肠、直肠高位滴注、中药滴鼻、中药针剂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雾化吸入、穴位注射等多种给药方法。综合应用这些疗法,取其所长,互为补充,则可显示迅速而稳定的疗效,充分发挥中医在治疗方法上的优势。

2发展现代化中医急症,避免劣势

~中医急症劣势在于:从理论方面,缺乏对急症辨证论治体系的创新。从技术方面,缺乏病理、生化、物理诊断导致诊断不明确且重复性差;缺乏反映具有中医特色的应急先进手段;缺乏具有中医治法专效特色的新制剂、剂型等等。从学术方面,不科学、不规范、不统一,无统计学、缺乏合理的临床和动物试验等等,这些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如何发展中医急症在于避劣择优,中西医结合,实现中医急症现代化。应注重以下几点:

2.1诊断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中应中西医优势互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急症工作的发展,一定要博采众长,必须借鉴和吸收西医先进的急救技术,“洋为中用”,结合化验检查、“CT”“B超”等手段,以扩大我们望诊的范围。在诊断中实行中医、西医双重诊断,把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明确诊断,判定疗效。在治疗上中药从多要素、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上同步改善机体状态;西药则从微观上则定位准确,作用迅速,效专力猛,如强心剂、呼吸兴奋剂、脱水剂、镇痛剂和抗生素等,可在机体主要失调环节和部位施以强有力的调控,使主要矛盾尽快得到解决。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症的用药中,与中医药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了疗效。

2.2改变剂型和给药途径中医的急救效应,主要是通过药物的急救疗效表现于临床。中药剂型改革的滞后,已成为制约中医急诊、中医药发展与现代化的瓶颈。研制用药的剂型应达到速效、高效、多途径给药,这样才有可能使中医急诊的救治得心应手。多途径给药:一是同一药物有不同的给药方式;二是同一病症有不同的给药方式。近年除了继承和发掘传统剂型汤、丸、散、膏、丹等外,还运用现代先进技术工艺制成片、膜、胶囊、合剂、冲剂、糖浆、滴丸、栓剂、针剂、气雾剂等新剂型,另外加上多途径给药,特别是静脉给药,弥补了传统剂型的部分不足,使疗效及给药速度有所提高,发展了中医急症现代化。

2.3辨证运用西药以提高疗效西药中用可以看成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目前中医治疗急症的问题,关键在于要有合适的药物和剂型,这固然可以从现有的中药的研究中得到解决,但从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更易解决。从临床上看,西药虽然在治疗急症方面有优势,但在有些情况下按照中医辨证论治中一定的辨证分型诊治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较少。例如导师王左教授在行医数十载中,发现在心衰病人治疗中,多巴酚丁胺对于寒证效果明显强于热证。

~西医在治疗急症中有优势,可以拿来使用,但使用西药,不是机械的使用,而是将西药赋予中医思想,则中医临床就有治疗急症的药可用了。用中医的实践和理论去观察、解释相应的西药药理效应,使中医以宏观为主的理论与西医以微观为主的理论相互参照、互补长短,如此能在临床上提高疗效,避免不良反应。西药使用中的中医药学思考,促进了中医急症的药物扩展。

2.4循证医学与中医急症相结合循证医学又称证据医学,其定义为明确、明智、审慎地应用最佳证据作为临床决策方法。可概括称之为: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中医学和西医学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均部分体现了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中医学有必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先进手段阐明证本质,建立科学的中医证型信息库;通过大量的专家咨询和统计处理,建立相对“金标准”的证候量化表,确定中医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疗效评定体系,借助循证系统评价的思维运用数理统计学、数据挖掘、信息科学等学科知识,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系统评价方法,如此则有利于推进中医学现代化进程。

在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医药事业要不断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注重中西医结合,推进中医急症现代化进程。唯有这样,中医药事业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第8篇

也许是常和孩子打交道,中医儿科主任吴敏教授年轻、幽默、富有亲和力,说起抽动症的临床状况,说起患者,满满的都是对孩子们的关切之心。

抽动症,缺乏认识,频遭误诊

做鬼脸、发怪声、抓耳挠腮、摇头晃脑,手上小动作一刻不停歇,面对自己的孩子出现这些现象,相信很多家长都觉得这是小孩子的天性,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渐渐地家长会发现孩子无法控制四肢动作,甚至是莫名地发出一些怪声。四处求医,几经奔波,最终被确诊为小儿抽动症,但是此时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吴敏教授惋惜道:“现在抽动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却常常被表象所掩盖,很多孩子从发病到正确诊断之间大约推迟了一年。”

抽动障碍的表现以头面部、躯体、躯干或者发声表现为主。在头面部的表现有眨眼、皱鼻、张口、摇头、斜颈;四肢的表现有甩手、踢腿、不自主跳跃等;躯干的表现有耸肩、扭曲身体、吸腹、鼓肚子等;喉部发声的表现有吸鼻子、清嗓子、尖叫声、犬吠声、秽语等,严重的患儿还可出现全身性的剧烈抖动。然而很多家长对抽动症并不了解,吴敏教授称:“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出现一些症状没有意识到是抽动症,而是去别的科室就诊,造成了误诊。看到频频眨眼以为是结膜炎,皱鼻子以为是过敏性鼻炎。经过治疗后发现没有效果,到专科医生处诊断才发现是抽动症。”

精神压力过大,诱发小儿抽动症

抽动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方面有关,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所致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应激可诱发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发生该障碍。说起临床上遇到的这些小患者,吴敏教授说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以前,抽动症大多是在学龄期发病,但是现在学龄前的患儿越来越多,有些孩子四岁就发病了。身心压力是抽动症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说的是高考,现在上小学甚至上幼儿园都是‘过独木桥’。学习,要适合儿童的身心发育,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合适的学习计划。在身体和心理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过早学习,对孩子并不一定就是有益的。”

早期的研究发现,抽动障碍是个人愿望被压抑和反抗心理的表现,有些患儿遇到伤感情的生活事件可突然出现抽动,几乎所有的患儿精神有压力的时候抽动症状都会加重。因而临床上比较强调精神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发育儿科学特别强调,亲子关系质量与发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如父母的过度保护、期望值过高、过度干涉、动辄斥责等因素特别容易诱发或加重儿童的抽动症状。“我经常对家长说‘你是要孩子健康成长还是要学习成绩第一名?’”吴敏教授笑称除了治疗,还要给家长办个学习班,要让家长充分认识疾病,“抽动症并不像其他疾病,对孩子的生命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不要过于紧张,有时候只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表现,长大了会逐渐缓解。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习,不要施加过大的压力,要让孩子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祛风止动,内服外治

目前对于抽动症的确切病因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并没有特效药物来治疗此类疾病。常见的西医治疗只是对症治疗,应用抗精神病类药物,辅助一些心理疗法和物理疗法。但国际上也一直在关注小儿应用抗精神病类药物造成的副作用,所以治疗指南一直在修订。那中医对抽动症是什么看法呢?

吴敏教授曾在2000年赴北京学习,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刘弼臣教授。根据刘弼臣教授的观点,小儿“肺常不足,肝常有余”“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肺为娇脏,其位最高,风邪上犯,肺先受之”,通过对中医古籍的深刻理解,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抽动障碍“肝肺并调”的学术思想,认为抽动障碍的病位本源在肝,病发于肺,病机为外风侵袭,肝风内动,外风引发内风,治疗原则是肝肺并调。创制了“祛风止动方”,方用辛夷、天麻、全蝎、钩藤、伸筋草等,共奏熄风通络之功。吴敏教授对此方进行了深入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验证了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确立了“祛风止动方”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经大样本病例回顾分析显示该方总显效率高达96.2%。起效时间快,无明显毒副作用。进行过相关研究证实后,作为中医儿科学会的副主任委员,吴敏教授联合多家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共同制定了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症的规范方案。

相对于成年人来讲,小儿面对治疗有可能会更具有“反抗精神”,注射怕疼,吃药怕苦,哭闹不休,这些都是儿科常见的情形,当问及是否会遭遇这样的问题时,吴敏教授略带自豪地说:“中医有各种特色疗法,除了内服还有外治。小儿便于接受,顺应性也较好,如穴位敷贴、中药泡浴,通过中药透皮吸收起到缓解作用,还可用推拿放松操来缓解抽动部位肌肉群的痉挛等。”

做一名快乐的儿科医生

儿科,在我国一直是一个比较辛苦的科室,儿科医生稀缺,患儿数量多,面对小儿这个特殊的患者群,儿科医生是否意味着需要多一份耐心和细心呢?当问及这一问题时,吴敏教授笑称:“学中医的都知道一句话‘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说的就是小儿的疾病治疗起来非常难。儿科是哑科,小儿很难说清自己的病情,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医生的仔细和耐心了。”另一方面,现在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特别高,经常一个小儿来看病,陪同着多个家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齐上阵,吴敏教授说:“我自己也是从年轻妈妈过来的,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特色。所以在日常看诊中,还要照顾家长的情绪,对家长多说一些关于病情和养护的知识,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怀。”

作为一个儿科医生,要时时刻刻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希望在孩子成长之路上能为之保驾护航。吴敏教授说:“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医生’,儿科虽然是哑科,但是小儿脏气清灵,易于康复。我们的治疗有时会起到四两拨千金的奇妙效果,慢慢地家长信任我们,孩子喜欢我们,看着这些熟悉的小孩子一点点康复,看到他们的笑脸,其实是我们做医生最开心的一点。所以我始终觉得选择作为儿科医生很幸福,尤其是做优秀的儿科医生,成就感非常大。”

第9篇

现代生物医学继续迅速向前发展,新药层出不穷,新的医疗器械与检查方法日新月异,医师的工作方法逐步走向诊断信息电脑化,记录自动化,病史与体格检查格式化、程序化,并通过声像转录遥控化。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是医师直接接触病人的时间越来越少,思想与情感的人际交流机会越来越少,个别化、人性化与人情味越来越少,批量处理法、机械化、商业化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医疗费用急剧上升,许多医院由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由门庭若市逐渐变为门前冷落,忙着只看病的医师如今闲着找病人了。而且到下一个世纪将和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一样,即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为大势所趋,由病人上门排队来门诊与住院求医为主,转变为医护人员上门服务,开展家庭巡诊与家庭病床为主的医疗服务方式。纯生物医学模式训练出来的医师,不适应社会服务,家庭医疗与心理咨询工作,将从清高自得变成不受欢迎。

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社会需求的变化必然促进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改革必须从中学教育开始,高中生可否学点普通心理学,在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中,除身体保健知识之外,可否增加心理保健的内容?并传授一点心理危机应付技能,让青年自己掌握最基本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呢?

作为一个医学生,服务对象是病人,是面向社会的职业,怎么能够不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医学、社会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呢?正如不能不学哲学或逻辑学、外语、电脑知识、细胞生物学或分子生物学一样,正如不能不参加军训和体育一样。纯生物医学的教育模式不能培养全面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医学专门人才,必须有10%~20%的课时安排人文、社会科学、心理科学与行为科学,同时使用80%左右的课时安排基础科学与生物医学的专业知识内容。在临床医学学习阶段,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科(或心理学科与精神病学科)必须和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一样并列为五大主干学科,配备充分的师资、教学病房或实习基地。医学院校不开设心理学科与精神病科的畸形现象,再也不能存在下去了。全国现有600多个精神病专科医院,600多个戒毒所。面临精神科医师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医学生选择职业时,虽然对心理学科有兴趣,却不愿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正如大家都是美食家却不愿去当厨师一样。在社会职业中殡葬业与清卫业大概是很多人不愿选择去就业的,但有社会需求,政府必须出面调整,如特殊工种给予特殊工资津贴,优惠的劳保福利待遇,为培训接班人而创办特殊专业等。精神卫生专业教育尤其需要,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教育经济学,不予区别对待,轻率砍掉入学时无人问津、毕业时供不应求的偏小专业。

在医院门诊部各科就诊的病人中,大约1/3的就诊者经过专科各项检查是没有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的,从纯生物医学角度来考虑,这些就诊者是没有病的,而就诊者却自感躯体与器官有某种不适,认为自身健康受到威胁,甚至有强烈病感,反复求医,希望获得及时医治,解除症状,医患之间的看法大相迳庭,没有共同语言,甚至形成矛盾。

上述的躯体不适,根据病因学原则分类,称为功能性躯体症状(functionalsomaticsymptom),根据症状学原则分类,称之为躯体形式障碍(somatoformdisorders),这类症状的病因何在呢?充其量也只有一部分病例中存在心理致病因素或心因,如生活事件或挫折与心理冲突,伴有负性情绪(焦虑,抑郁,悲哀,愤怒等)与认知功能降低(如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低,思维与工作效率下降,易感疲劳),与此同时有某个系统或多个系统的躯体不适感(如心跳,消化不良,尿意频数,下降,睡眠障碍等)。另一部分病例中并无明显心因,但可能有工作或学习负担过重,长途旅行,妊娠分娩,生活节律改变等因素,造成个体适应的困难而出现躯体不适症状。这部分病例虽然发病不是直接源于心理致病因素,但出现症状之后,常引起患者过度关注与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同样需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上述这类躯体不适,一部分精神科医师认为是由心理冲突、情绪矛盾转化而来,并命名为躯体化症状(somatizationsymptom)。他们认为转化为躯体不适症状之后,心理冲突、情绪矛盾及其表现出来的心理方面的不适应自然而然消逝了,因为找到了另一条出路。还有少数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即认为这些躯体不适感都是抑郁症的症状(抑郁症患者在自感抑郁的同时有许多躯体不适主诉),但主观上没有抑郁体验,故命名为隐匿性抑郁症,建议用抗抑郁剂治疗,而在一部分病例中确实取得了疗效。不过,这类治疗有效的病例经过详细交谈,仍然可以发现抑郁情绪存在,进一步研究证实隐匿性与社会文化因素并无必然联系,更与情感发育

障碍中的述情障碍(alexithymia)无关,因而这个诊断未获公认。

功能性躯体不适患者,以往提出过器官性神经症的诊断,如心脏神经症,胃肠神经症,性神经症,头部外伤性神经症,更年期神经症等,90%的病例过去、现在与将来,都是从来没有也不打算到精神科去看病的。他们人数众多,绝大部分由各科医师与基层通科医师、家庭医师处理,不管这些医师有无医学心理学与精神病学基本知识,不管诊断与治疗是否恰当,实际上都将由他们来处理,而不可能把这些病人都集中起来,专设一个临床心理科处理。临床心理医师也将分散到各科去,与各科医师联络、会诊来协同与辅助治疗这些病人,只有不到10%的病情严重且迁延不愈的患者,最后才找精神科医师。

有人不根据临床实际需要与社会需求,据以往传统作法,把这些疾病命名为“轻性精神病”,列入精神病或精神障碍的范围,宣布为精神科医师的服务对象,甚至宣扬就诊于各科患者中30%左右有精神障碍,精神科在下个世纪将成为超越临床其他各科的第一大科。如果把患有一种疾病(包括龋齿、砂眼、痤疮、屈光不正、脚癣、肥胖症等在内)都算病人,人群中还剩下几个健康人呢?如果把出现过心理应激或心理危机,人格特征突出与情绪不稳定的人,功能性躯体不适与神经症的人,加上各种心身疾病患者,烟酒成瘾与吸毒或安眠药物依赖的人,都与智力低下或精神病患者统统列为有精神障碍的患者,那么,人群中没有精神障碍的人肯定只占少数了,这样考虑问题是否带有浓厚的职业偏见,能为社会所公认吗?他们会反问,提出多数人群有不同程度精神障碍的人,本人是否精神也不正常呢?

确有一部分人的人格特征突出,在生活与人际交往中,有过盛的自尊或自卑心理,竞争、攀比与虚荣心理,好奇、冒险与侥幸心理,猜疑与嫉妒心理,过分自私与贪婪心理,依附与逆反心理等,由于社会适应不良而常造成他人与自己的精神痛苦,我们不能说这些人是性格健全或心理健康的人,那么他们存在什么毛病呢?需要怎样的医疗服务呢?看来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而心理治疗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改造性格以改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如果说有病,是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distarbance)心理问题(psychologicalproblems)还是精神障碍(mentaldisorders)呢?我们能否将这类问题称之为心理障碍而有别于精神障碍呢?

生活方式与人类行为本身,也可造成一些疾病,通过行为矫正可以防治,近廿年来形成了一门新的医学科学即行为医学。例如进食障碍中的神经性厌食症与贪食症,即人为的制造了一批营养不良症与肥胖症患者,而肥胖又继而引起高血压、糖尿病、粥样动脉硬化、冠心病及下肢骨关节疾病等一系列损害;酗酒行为终于造成慢性胃肠炎,肝硬化,周围神经炎与慢性酒毒性精神障碍;注射海洛因引起心内膜与血管炎症,肝炎,肾损害,破伤风与艾滋病,及人格改变的严重后果;攻击与自杀行为,冒险、高危体育活动与嗜赌行为,性禁锢与性放纵行为,对迷信与神秘行为的迷恋入魔,都严重损害心身健康,不断地人为地制造疾病,这些疾病是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所致,是行为医学研究的对象。

各科还有一些疾病从纯生物医学观点考虑,因疾病后期均有明显病理解剖或显微变化,应该算器质性躯体疾病,有别于前述的功能性躯体疾病,但在病因中有显著的心理致病因素的作用,而被称为心身疾病,如心血管系统的高血压病,冠心病,消化系统的溃疡病,肠易激综合征,呼吸系统的哮喘病,皮肤系统的瘙痒症与神经性皮炎,内分泌系统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这些疾病与精神科关系密切,却不能认为是精神障碍。精神科医师,特别是临床心理科医师可通过联络会诊方式协助处理,却不能以精神科医师为主来处理这些疾病,如按照每个疾病在教材中由那科编写即属那一科的疾病,那么有部分精神病学教科书中,已列入了心身疾病。

综上所述,依序有下列几类疾病存在重新归属问题:①功能性躯体不适;②神经症与应激性反应;③人格特征突出与人格障碍;④不良生活与行为方式所致之疾病;⑤心身疾病。

在医学界,按照传统分类,将麻疯病列入皮肤科,而没有将各种皮肤病列入麻疯科,否则有湿疹与脚癣的病人再痒得难受也不会去看麻疯科。精神科的传统却不然,凡是神经症、功能性躯体障碍等疾病,都要他们去看精神科,或说他们患有“轻性精神病”,对他们无疑造成很大精神威胁,而人格障碍患者主动去精神科看病的,可能绝无仅有,难道这种鸡兔同笼的怪现象还要继续维持下去吗?

其实廿多年以前,美国许多医学院的精神病科已更名为精神病科与行为科学科;美国权威教科书,即Kaplan等所编写的精神病学教科书,已经加上一个副标题: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s)与临床精神病学(clinicalpsychiatry)。正如五官科之划分眼科、耳鼻喉科与口腔科一样,妇产科进一步划分为妇科与产科,而腹部外科划分了肝胆外科与肛肠外科,传统的精神科划分为精神病科与行为医学科(或临床心理科,心身医学科)也是大势所趋。医疗服务发展要分细专科,医学教育要拓宽基础,二者可并行不悖。未来的精神病科将只包括传统的重性精神病,服务对象为精神病专科医院的精神病人,还有社区防治对象,即社区与家庭照顾的精神病人,病院精神病学(Hospitalpsychiatry)与社区精神病学(Communitypsychiatry)即以这部分病人为诊疗与研究对象。进一步的学科内部分化,专业化,又出现了儿童精神病学、老年精神病学、法律精神病学、成瘾精神病学(addictivepsychiatry)、民族与文化精神病学(culturalpsychiatry)、联络会诊精神病学(consultationliaisonpsychiatry)等。

除此之外,前述5类疾病都应与精神病科脱钩,在综合医院与基层医院中,新组行为医学科(或临床心理科,或心身医学科)其服务对象是除精神病以外的各种与心理障碍或心理应激相关的疾病。

患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在人口中不过1%,包括探亲的家属在内,与精神病院有供求医疗关系的人不到5%,终生不入精神病院的人占95%以上,但由于一些常见的精神病虽然发病率低但患病率高,即容易形成慢性病程,因而每省都有几个到几十个精神病院,比任何其他一种慢性疾病专

第10篇

关键词:妇科;腹腔手术;医源性并发症;防治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已广泛应用,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妇科手术中腹腔手术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大部分研究资料都表明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微创、出血少、预后状况佳等优点[1],因此而受到各科室的关注。本研究主要对妇科腹腔手术中如何预防和治疗严重的医源性并发症的方法做了探讨,以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08年2月到2014年3月在我院妇科采用腹腔手术治疗的患者340例,年龄22~58岁,平均(36.4±8.2)岁,大部分研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手术史,如宫颈癌根治术、输卵管切除术、结扎术等,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取膀胱截石位,术前为患者放置好导尿管,从脐孔上缘或下缘切1cm左右的切口,用气腹针进行穿刺形成二氧化碳气膜,设置合适的腹内压。保持患者头低脚高的位置穿刺置镜,分别在患者左、右侧下腹部避开血管处的腹壁置入合适大小的套管,进行腹腔镜监测,根据探查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术中、术后对所有患者的严重医源性并发症进行密切观察,及时分析,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防治措施。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妇科腹腔手术比较

本研究中340例患者行腹腔镜探查后采用了不同的妇科腹腔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也各不一样,现分析如下,见表1。

表1 不同妇科腹腔手术与并发症情况分析

经分析发现表1中不同妇科腹腔手术对应的并发症情况各不一样,差异显著(P

2.2 严重医源性并发症

经过仔细观察分析发现患者出现的严重医源性并发症主要有:穿刺引起的腹膜后大血管损伤、膀胱损伤、输尿管损伤、肠管损伤和卵巢功能受损等,其中腹膜后大血管损伤的发生率最高,下面就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见表1:

表1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严重医源性并发症情况

3 讨论

随着腹腔镜手术的广泛普及,医院年轻医生对其技能掌握的热情程度也渐渐高涨,但手术并发症一直是困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主要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医源性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方法[2],它是一种手术原计划之外的并发症,对患者的伤害较大,因此正确认识医源性并发症,为其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有效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3]。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常见的医源性并发症有腹膜后大血管损伤、膀胱损伤、输尿管损伤、肠管损伤和卵巢功能受损等,下面就对探讨了具体的防治措施:

第一,腹膜后大血管损伤的防治。腹腔镜手术中,腹膜后大血管损伤往往是由于第一穿刺而引起的,这是手术特有的操作,作为第一步操作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如果穿刺位置不准、受到不同组织的阻力等因素的影响都可能会损伤腹膜后大血管或腹腔内的脏器,因此对此现象的预防就要从该处着手[4]。在腹腔手术穿刺入路时形成一个压力约15mmHg的二氧化碳气膜,使腹腔内操作空间扩大化,而且穿刺点尽量选在脐孔上下约4~5cm的位置,避开腹壁血管,从而降低腹膜后大血管损伤的风险[5]。患者一旦发生腹膜后大血管损伤应立即转行开腹手术,由血管外科医生操持手术,将腹主动脉压迫进行止血[6]。

第二,膀胱、输尿管等脏器损伤的防治措施。妇科腹腔手术脏器损伤中以输尿管损伤最常见[7],一方面与患者先前手术后的组织粘连有关[8],另一方面与操作者的技能水平有关。妇科腹腔镜手术不仅需要术者对手术设备非常熟悉,还要求对盆腔解剖结构有详细的了解,如果了解不透就增加了手术脏器损伤并发症的几率。本研究分析得出术者自身的技能水平是影响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妇科腹腔手术操作者必须要对盆腔结构完全了解,手术尽量选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在手术器械的选用上以不损伤患者脏器为宗旨(如器械造成的脏器热损伤等),以此降低输尿管、膀胱等脏器损伤的几率。 术中一旦出现输尿管、膀胱等脏器损伤应立即在内镜下缝合修补,并于术后定期检查[9]。

第三,卵巢功能损伤的防治措施。卵巢功能损伤主要表现为卵巢早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行子宫切除术、卵巢囊肿剥除术、输卵管切除术的患者发生卵巢早衰的可能性较大,这在国内外大部分文献都有报道[10]。对于卵巢功能损伤的防治需要术者注意,严格遵守操作流程、避免过度电凝止血、缝合止血时注意穿线用力的均匀度,以防术后损伤正常的卵巢功能和发生粘连。对出现卵巢功能损伤的患者根据其病情的不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如中药治疗、诱导排卵、人工周期、捐卵等措施,以改善患者卵巢早衰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时必须要严格把握手术的适应症,作为手术操作者必须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将手术并发症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杨坚,苗雄鹰,陈湘平,等.49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所致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处理[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3,17(7):181-183.

[2]喇端端,沈立翡,沈育红.妇科腹腔镜手术脏器及血管损伤并发症分析[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12):1377-1340.

[3]刘彦.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如何预防和治疗严重的医源性并发症[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9):712-715.

[4]张晓玲,程玉芬,王爽,等.妇科腹腔镜手术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2010,17(4):549-550.

[5]梁金梅.腹腔镜妇科手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与预防措施[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25(18): 2586-2588.

[6] 刘玉珍, 张振宇, 郭淑丽.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6.107-110.

[7] 丁旭.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对凝血机制的影响[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7,(02): 1222-1223.

[8] 徐桂星. 腹腔镜妇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8例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 2010,(27): 173-174.

第11篇

现如今,不少患者在挂号台闪烁的科室名面前,犯起了嘀咕,不知道该挂哪个种。要是挂错了不仅意味着前面的辛劳白费。还有可能误诊。有哪些病容易让患者走错门呢?

80%疼痛科病人走错门

像郝女士那样的患者绝不在少数。7月2日,60多岁的王阿姨起了个大早,匆匆忙忙赶到医院,治她脚疼的老毛病。自2008年10月以来,9个月时间里,她跑了医院骨科、神经科、血管科、疼痛科、风湿免疫科等都瞧了个遍。在挂号台前,王阿姨一脸无助地说,每个科室看的效果都不明显,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在大医院看病就像走迷宫,怎么就有点撞大运的感觉呢?”年轻妈妈小张同样被这个困惑困扰,每次去医院,望着电子屏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科、心内科等科室名就晕头转向。

专家说,疼痛科是所有科室疾病中最易走错门的,这类患者高达百分之八九十,不少病人甚至在其他科室看了两三年才到疼痛科。有个出现及会剧烈疼痛的女病人,看了妇科、消化科、普外科、肛肠科后,医生都没查到原因,后来被当成精神病在精神病院关了很长时间,几年间花了十几万。而在疼痛科,只花了一万多元便见效了。

在被称为北京协和医院挂号“第一难”的风湿免疫科,这种情况也很常见。该科主任表示,除了常见的关节炎等疾病外,近60%的病人走过弯路。他曾接过一个肺部有阴影的病人,这是一种血管炎非常典型的表现,却被误诊为癌症,做了肺部切除手术。他说:“挂错号就走错了门,走错门往往意味着你难以得到及时、科学治疗,是导致误诊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在新发展的科室。这种情况相对严重。”

走错门有四大原因

为什么患者在医院看病会走弯路呢?这与患者、医生、医院设置、医疗体制等均有一定关系。

“我一进医院肯定是直奔挂号台。上次被热水烫了,直接就挂烧伤科了,可没想到应该挂皮肤科。”小韩郁闷地说,当时真不应该自以为是,要是提前问一下导医人员,或许就能避免浪费一天时间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表示,医学是非常专业的,患者能感觉到的往往是不舒服,比如肚子疼、头疼等一些症状,但不同疾病可能会有部分症状相似,要普通老百姓自行甄别不现实。此外,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这个问题。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首席专家晁恩祥说,有些病人为了求“保险”,同时在好几个医生那看同一种病,治疗一两次没见效果就换医院、换医生、换科室。其实疾病的确诊也需时间,像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看病方式,对于诊断很不利。

目前大医院越来越细的科室划分,增加了患者走错门的几率。在上世纪60年代,一般医院只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四个科室,但现在随便哪一家大医院都有几十个。有些医生只看本科室的病,甚至只看一种病。这对已确诊的患者来说确实是好事,但对初诊者来说容易走弯路。科室的细化是全球普遍现象,不过美国已开始重新重视综合科室。

如果说患者第一次走错门还能够理解的话,很多人想不通的是,为何在看过医生之后,还会出现第二、第三甚至更多次的弯路呢?这里面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疾病本身的复杂性。看病如同破案,碰上疑难杂症,医生也需要一个一个侦破。二是中国的医生没有时间也没有动力,去为不属于自己科室的病人做甄别。大医院的医生每天看自己科室的病人都看不完,再想要他们帮着判断哪个症状属于哪个科室,至少要问四五个问题,加上诊断越来越重技术,没有检查就很难下定论,这些原因都导致部分医生没有积极性。

如何少走弯路

在不知自己该挂哪科的情况下,为避免走弯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副主任钮文异归纳出以下几步:一是看病前多从权威的书上和网上了解相关信息;二是先到社区医院首诊,到大医院看病时向导医人员询问;三是挂号时,可以先挂综合科室的号,如大内科、大外科、骨科、心脑血管科等,并听从分诊人员的安排;四是若始终不见效,就多问医生几个为什么,提醒其有没有可能是其他科室的疾病,并尽可能多地为医生提供疾病症状和相关信息。专家们总结了几种容易让患者走错门的病症。

头疼。如果能感觉到血管一张一缩,可能是血管方面的问题,应挂神经内科;如果是长期放射性的疼痛,多为颈源性头痛。应挂疼痛科;若是头部外伤引起,不论有没有出血,均应到神经外科就诊。

腹痛。腹痛首先应看消化科,若是下腹痛且伴有阴道出血,或者是正处孕期,可能就得挂妇科;若是同时伴有尿频、尿痛、尿急等尿道症状,则可能是泌尿外科;部分癌症患者的顽固性腹痛属于疼痛科。此外。胃食管反流症食管外症状约有20%病人走错门,因此若出现咽炎、哮喘等症状,在其他科室久治不愈的,也可能需到消化科就诊。

胸痛。如果胸口或胸前疼痛较固定,向内肩放射性疼痛,有压迫感,且伴有心慌气短等症状,可能与心脏疾病有关,应挂心内科;如果是因骨折等外伤导致的,在进行弯腰、侧弯等转位动作时疼痛加剧,可能属骨科;若是有持续性胸痛。也可能是带状疱疹感染,属皮肤科。由于心脏疾病较严重,因此出现胸痛应首先到心内科就诊,通过心电图等筛查。

腿疼。腿疼易在骨科、风湿免疫科、血管外科等科室间混淆,多数属骨科。若是膝关节、手关节等全身多处关节出现两侧对称性疼痛,则多归风湿免疫科;若小腿肚有肿胀,手指按压会出现疼痛,则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应到血管外科就诊。

牙疼。大家都知道普通的牙疼应去牙科就诊,但如果牙痛的另一侧嘴和脸都会感到疼痛、鼻塞等,有可能是耳鼻部感染,应挂耳鼻喉科;若总在运动后出现,则可能是心脏疾病的信号,应挂心内科。牙科疾病与耳鼻喉科部分症状较易混淆,有些智齿发炎的患者会感到明显的下颌角肿痛,上火、喉痛等,容易错挂耳鼻喉科的号。

第12篇

张松柏 男 ,北京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子宫肌瘤、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

出诊时间:周五下午

高瑞珍 女,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擅治疾病: 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急危重病人抢救、手术等;妇科超声诊断、产前诊断及围绝经期疾病的诊断等。

李书娴 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妇科各种疾病。

出诊时间:周三下午周四、五上午

王香平 男,北京宣武医院主任医师。擅长妇科感染、肿瘤疾病的诊治。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刘芬哲 女,北京宣武医院主任医师。擅长功能性子宫出血及老年性阴道炎的治疗。

出诊时间:周四全天

金季玲 女,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擅治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血,不孕症,痛经,更年期综合症,生殖系统炎症。

华东地区

张爱华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教授。擅治疾病: 女性不孕症的诊治、女性炎性疾病的诊治、女性性传播疾病的诊治。

林其德 女,上海市仁济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擅长治疗与免疫有关的不育症,习惯性流产和不孕症以及妇科、产科疑难杂症等。

程海东 女,上海市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对月经失调、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盆腔肿瘤、盆腔炎以及围产保健,妊娠合并症、高危妊娠等有丰富的诊治经验。

王德芬 女,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在妇产科疾病诊治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擅长妇产科疑难杂症、产前诊断等疾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时间: 星期二上午

许鸿博 女,上海二军大长征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主任医师。熟知妇产科各种疾病,尤其擅长不孕症、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更年期老年病的诊治。

张志毅 男,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妇科肿瘤的诊治,如卵巢癌、子宫颈癌、宫体和外阴癌等。

侍 庆 女,上海二医大附属瑞金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擅治疾病: 妊娠和分娩管理,妊娠期合并症和病理产科处理,女性张力性尿失禁的处理,包括经腹和经阴道手术矫正方法,改良的阴式子宫手术(包括子宫脱垂和非子宫脱垂者),妇科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术、化疗),绝经期综合征的激素替代治疗。

邱如卿 男,福建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女性生殖器炎症(包括急、 慢性盆腔炎,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以及外阴炎)、 性病。擅长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及其它女性生殖系肿瘤。

门诊时间:每周二、五上午,周三下午。

吴昌生 男,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痛经,不孕症,月经失调,对妇科炎症有丰富经验。

刘连奎 男,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立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对妇产科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妇科肿瘤,炎症,不孕症,优生等有较深的造诣。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五上午

中南地区

何火南 男,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 对月经病、异位妊娠、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老年妇女保健有较深研究。

出诊时间:周六上午

刘佩鸣 女,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专长于妇科肿瘤、盆腔炎、阴道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宫腔镜、腹腔镜手术。

李锦玉 女,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疗专长: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更年期子宫出血、更年期综合征、妇科炎症、不孕不育症,尤其在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不孕症等方面有较深研究。

朱付凡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妇产科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有丰富临床经验。特别在产科疑难疾病诊治、高危妊娠的防治上造诣很深。

陈涤瑕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教授,在妇产科肿瘤学、临床细胞学、妇产科、泌尿学及生殖学方面造诣深厚。

张志华,女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妇产科内分泌教授,从事本专业工作48年,具有坚实的妇产科内分泌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诊治过多种复杂的妇产科内分泌疾病。

周昌菊 女,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擅治疾病: 围产医学及妇女老年性疾病。

西南地区

魏婉贞 女,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妇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治疗妇科及妇科肿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的研究较深。

张崇淑 女,华西医大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于对各种妇科疾病及妇科肿瘤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是各种肿瘤的手术治疗及化疗。

胡淑蓉 女,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临床医疗30多年。专于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和处理。尤其对妇产科常见、危急重症的鉴别诊断及正确施救上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产科、妇科、计划生育等各种手术。

史常旭 女, 重庆西南医院妇科主任、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任妇产科主任期间,使该科成为全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技术中心。在妇科腹腔镜及女性不孕症的诊治及人工助孕术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张金玉 女,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各种妇科疾病的诊治,对生殖道畸形的矫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东北地区

尚起祥 男,长春市妇产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从事妇产科诊治工作40余年,对妇科及肿瘤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

张美荣 女,长春市妇产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擅治疾病: 妇产科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及手术,骨质疏松及更年期综合征。

王连荣 女,吉林市中心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治疗妇科各种肿瘤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颈癌等。对不孕症和内分泌失调疾病有较深的研究。

王敬云 女,辽宁省沈阳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擅治疾病: 外阴癌根治术、宫颈、宫体癌的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晚期卵巢癌的细胞减灭术等高难手术。

出诊时间:每周三全天。 郝淑芬 女,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擅长妇产科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陆景明 男,辽宁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多年来从事妇科临床工作,在妇科肿瘤,特别是卵巢癌诊治方面的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西北地区

王丽君 女,甘肃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擅长治疗男女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征。

李清芳 女,甘肃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教授。能熟练的处理和诊断本专业的各种疑难病症及高难度手术,如宫颈癌根治术、早期卵巢癌根治术、晚期卵巢癌减灭术等多种妇产科疑难病症及手术,各种难产、剖腹产、产后大出血等垂危病的治疗和抢救。

古丽娜・阿巴拜克力 女,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擅治各类妇科疾病以及各种流产的清宫术、附件手术及全子宫切除手术。

师淑婉 女,西安市第一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对各种危、难、重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治疾病: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各种病理产,新生儿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