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通用六篇

时间:2023-09-18 17:35:06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范文1

叛逆是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有的一种心理特征。叛逆期的出现,反映了孩子已经逐渐长大,对人对事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年人把自己当“孩子”,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是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以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是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方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时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三是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有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第一,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孩子的对话需求,家长要勤于与这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孩子对话。指导他们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父母的罗嗦、老师的批评,这些教诲都是善意的,是为了帮助自己健康成长。当子女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子女打个招呼,以便子女谅解。

第二,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看足球赛、欣赏演唱会等,鼓励其多参加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展现自我价值,用知心朋友的态度与他们交流感受,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接物观念。

最后,家里的大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和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来决策,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范文2

一、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叛逆期属于社会心理的一部分,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用“多维视野”对叛逆期的成因做全面分析。

(一)主观因素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的加速,性意识的萌发以及体力的发展,便产生了成熟感和成人感,认为自己长大了,俨然以“小大人”自居,希望独立自主,能以社会独立平等的一员立足于社会生活之中。这种独立意向使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因而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青少年还处在由自我意识到自我确立的过渡阶段,自我意识还不十分成熟,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表面性。加上自身修养不高,缺乏自控能力,有时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甚至把过分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看成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开拓、创新意识。这样,极力想摆脱依附又还需要依附,极力争取自主又不能完全得到自主,呈现尖锐、复杂的矛盾状态。一旦这种自我表现意识受阻时,便表现为强烈的叛逆期。

(二)客观因素

1.教师教育方法上的失误,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叛逆期的直接原因。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不善于体察青少年的心情,对青少年的缺点或错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损害了青少年的自尊心;有的教师对青少年犯了一点小过失,就强迫写检查,同时向学校和家长告状,增加了对立情绪;有的教师对青少年多次提的可行建议不采纳,也不作任何解释,挫伤了青少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从个人的好恶出发,不能平等待人,对好青少年过于偏爱,对差青少年抱有偏见,不能一视同仁,这样就引起青少年的叛逆期。面对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反映,有的教师脾气急燥,为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力”服人,结果青少年是压而不服,使叛逆期更为强化。

2.“代沟”障碍。老一辈的师长,总是通过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价值观念来要求当代青少年,希望他们能按照自己规定的框框或选择的道路成长,因而对他们的责怪和戒律多于对他们的理解和宽容。而当代青少年却又总想抛开已有的框框,自主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一条新路来,不愿被动的接受师长的训诫,感到与上一辈人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因此,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便产生了叛逆期。

二、叛逆期的特点

叛逆期同其他社会心理现象一样,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从产生看,自觉性与盲目性相伴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叛逆期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它也必然会随着社会存在的而相应的发生变化,突出表现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了表现自我意志、追求独立的心理行为倾向;但年轻人容易感情冲动,不经缜密思考而盲动,往往不是由理智而是由感情来支配行动,不大考虑后果。

(二)从表现看,偏激性与抵触性相交织。叛逆期的产生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的,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导致情感上的偏激性;从总体上说,叛逆期带有感性经验性质,感彩较浓,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三)从作用看,独立性和批判性相结合。叛逆期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自我意识要求独立的强烈表现,是对刺激的客体意向直接的否定,具有鲜明的批判特点。

三、如何消除和矫正叛逆期

叛逆期的形成原因不同,所反映的情绪和意向也不同。随意,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反映。由于叛逆期是客体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所造成的,所以从根本上说要清除和矫正叛逆期,就要从解决客体环境和主体需要之间的矛盾入手。具体地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正面灌输,以理服人。通过学校思想教育系统,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导他们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始终对自己的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从而不被复杂的现象所迷惑,不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保持乐观主义态度,决不动摇,永远向前。这样的灌输能使青少年入耳入脑,口服心服,使叛逆期得以消除。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范文3

莫许攸(山西忻州市忻州实验中学):得到了深刻的教训,难忘的回忆,还有些许的后悔。

农智雄(上海靖西中学):叛逆,只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紧张。

武韵(安徽省宿城一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有点个性就不叫青春了!

黄宏雄(文昌市联东中学):人生总是要经历这么个过程,才会长大。

郑子皓(济源一中):年少的叛逆,让我一次次伤害着别人,一意孤行的自己总是蛮力地撞到头破血流才肯罢休。有过张扬的年岁,才会珍惜自己,珍惜亲人。

姜蕾(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实验高中):何为叛逆?它很难判定,每个人情况不同理解也就不同。但所谓的叛逆期过了,回过头来想想……也挺累的,何必呢?

张立达(安徽省宣城市):年少无知的我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所谓挫折后,得到了以后要走的路所需的经验。它会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你曾经摔过,而且摔得很惨。

徐高静(贵州省遵义市求是高级中学):我明白我现在是很叛逆,想改但又做不到,总是想很多,可能过了这个所谓的青春期就没事了吧。

周延(遵义四中):叛逆是人生中的必经之路,只有体验过了才会明白青春对于我们的意义。

何洁(贵州省贵阳市清镇一中):一直想叛逆一次,可总是不忍心不答应爸爸妈妈的要求,总是按他们的想法去做。

张筱筱(安徽省阜阳市阜阳三中):当前的叛逆,能让我们以后收获什么?恐怕只是回忆现在的年少轻狂和一段不服输的青春。

李子希(桐城六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果真是你们内心的想法也可以。但如果只是照父母的话来做,你们不怕几十年后,看着镜子却看不到自己?因为从来都很是听话。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李梦晗(淮南五中):每次爸妈做些让我压力更大的事情后我就下决心要叛逆一次,可真要实施,很难,不忍心……唉!是好是坏,我自己都不知道。

周杨(重庆市垫江五中):少年的时候是多么的轻狂啊,以为世界没我就会停止运转,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在无知过后我才明白,天下最不需要的就是我的叛逆!

贾淇元(山西省运城市运城学院附中):我的叛逆期,在心口不一中度过。不管妈妈怎么说我,我都沉默不语,等她走之后,该干啥还是干啥,真怀念那时候啊。

杨旭(仙桃八中):青春正在进行时,叛逆却在消褪,因为人在长大!

柯泰(黄石二中):叛逆只是因为年少无知?我们有着很大的梦想却无力实现,长大了却可能连梦想都失去了。叛逆只是一种想违背规则的表现,趁着梦想没有被规则颠覆,应该颠覆那些束缚思想的准则,但不要妄想回报。

杜成伟(成宁市嘉鱼一中):青春,想象中本应是充满活力、充满阳光的,而事实上却是充满了孤单和压抑,我们不得不叛逆。

李震(山东省高密一中):跟老妈顶嘴过后发现,其实她基本上是对的,但是又不肯承认。

王洁梅(广西玉林市北流高级中学):其实有时候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叛逆的,就算是青春期又怎样?与其给以后的挫折留下一个借口,还不如和父母一直和谐相处。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范文4

青春期是一个人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每个人都会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巨变,也会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这个时期的男男女女经历着一个“变”的过程,在追求美好未来的同时与逼仄的现实不断地斗争。他们认为社会压力大,按照一般的发展很难有前途,因此要展现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这关键的人生道路转折时期,每个人都以旺盛的精力,汲取知识,思考人生,寻找友谊,追求爱情,还面临着职业选择等人生难题。

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有了独立意识,有了自我意识,会拼命地维护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对父母、老师说的“不准”“禁止”强烈反感,认为那是对他们的否定。他们努力构建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人生观体系,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因此,叛逆行为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叛逆心理有一定的好处。比如鼓励青少年形成敢闯好胜的独立品质、培养青少年用求异的思维思考问题、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等。但过于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是有害的。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和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冷漠、疏离、多疑、偏执等性格,甚至对抗父母、老师、社会,使他们的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生活萎靡、学习被动、工作消极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范文5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强。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不作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

(3)对立心理。人对人一旦持有排斥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

(4)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还为此沾沾自喜。

2.客观原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的不当。②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

除了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外,同龄群体的影响和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也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

1.盲目性

中学阶段学生精力充沛,探究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往往显得更加好动、好问、好奇、执著。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之不相适应,思维的偏激性很大,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找不到正确的活动途径、有劲无处使”的心理活动准备状态。于是,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使劲”的突破口,盲目地行动,表现得很任性。具有这种逆反心理的学生,凡事无论可行还是不可行,只要他想干,不考虑后果,遇事好感情用事,缺乏冷静的思考。

2.社会性

现在的中学生对外联系广泛,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能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在当代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的情况下对青少年产生了更多的负面影响,而他们又由于理论修养不够,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能力,易感情用事,过于偏激,产生逆反心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影响。

同时,中学生的逆反心理的特点还有感应性、自发性和可变性,在此就不再一一进行详细说明。

三、调适方法

1.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中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

不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是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其实只要家长、老师全心全意,能平和地与学生交流对事物的看法,中学生一时的叛逆心理会很快消失的。

2.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

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悔过,不能给他们太多的责备。

3.从叛逆心理的成因进行分析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教师要结合家长的家庭教育,多与家长沟通和联系,互通学生在学校和家庭里的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然后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加以引导。

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范文6

论文摘要: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常常处于一种困惑和矛盾的胶着状态。家庭不和谐,家庭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则进一步导致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极端性,集中体现为逆反心理。学校、社会、家庭应正确认识青少年成长阶段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其在获得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1逆反心理综述

“逆反心理”又可称为叛逆心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部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然而青少年阶段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强烈、更具代表性。因此,逆反心理几乎成了青少年阶段心理特征的代名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l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当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时这种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就应运而生。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们认知和情感、理想和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_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特点,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一方面,青少年倾向于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的态度。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为了获得理上独立感,他们对任何_种外在威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批判的倾向另一方面:青少年易于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人对事容易偏执、过激。他们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认为别人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于是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秃原则的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圩多青少年的同。

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有时表现得十分强烈。他们会突发奇想地使出许多招。以此来应付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他们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以龙卷风般的强大势头对抗外在的威力,以至于将逆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另一种则是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这类青少年由里都透着一种逆反与叛逆|l’他们不与外部力量产生直接对抗,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冷淡。这种抵抗情绪更加强烈,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加深刻。

2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个体因素

首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认知、情感与意志的不平衡发展状态紧密相关。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熟。当人进入青春期后,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这使他们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成人式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采取各种手段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青少年阶段认知的发展晚于情感、意志的发展他们追求独立和自尊,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然而,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往往存在片面化倾向,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从而出现非理性的认识,进而造成其意志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

其次,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自我封闭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敞开心扉真诚相待.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各异,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隔阂与分歧,使得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他们渴望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与尊重。然而,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意转变,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对于他们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给与积极引导,这就缺少了平等交流的平台。于是,青少年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和矛盾,但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不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积极交流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更倾向于以隐性对抗的形式甚至过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再次,青少年易于受好奇心的驱使,产生逆反心理。大多数青少年对新事物和新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感,这种特殊的心理上的认知需求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但是,强烈的好奇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促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的动因。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禁果逆反”。好奇心驱使青少年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试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2逆反心理产生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种种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与阻碍。概括来讲,造成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首先,不健全的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初和最有影响的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社会化的地方。然而,随着家庭不和谐因素的俱增,家庭暴力,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所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得不到悉心的关爱,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他们封闭自我,进而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当这些消极情绪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时,便会出现心理上的扭曲,进而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此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与子女缺乏平等的双向交流,观念上产生代沟。从而导致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促使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以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部分教师不具备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缺乏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的意识,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从而在情感上老师产生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要进行正确、慎重的归因,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善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努力保持师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个性特点的不平衡性和极端性也是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应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使是对所谓的“调皮鬼”、“捣蛋生”,教师也要重新进行审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这一人群的独立意识较强,不服从学校或教师所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但同时他们在班级中却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在全面地重新审视.观察学生后.应在教育活动中多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非正式的、能扩展学生个性的机会,让这些学生能够表现自己.而教师则从一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能够得到一种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