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8 17:34:07
鉴于此,在特殊教育专业的艺术技能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艺术疗育知识,能更好地提升师范生儿童康复的特殊教育能力,促进特殊教育人才、全纳教育人才的培养。从“以美术技能入手,以美术教育为依托,以特殊教育为导向,融入美术治疗”的思路,完善美术技能课程,使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朝兼具美术教育能力和美术康复能力的特殊教育、全纳教育的方向发展。
融艺术疗育的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实践教学,依托特殊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技能”课程,以儿童美术技能为基础,以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美术治疗为补充,结合其他本专业有关课程内容及实践案例,充分提升学生在特殊教育、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中开展艺术疗育的美术课程开发、教学、康复的综合能力,使之具备更好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1完善美术技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的相关内容,强化教学内容的职业化
在美术教育中,儿童借用一定的美术媒介物进行感知与表达,一方面可以起到美育的作用,另一方面更能起到协调全身器官的增进作用,也就是能起到一定的疗育作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Paletta认为带有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课程可达成的目标有:“(1)发展手部操作技能;(2)发展动作的模式;(3)发展社交沟通的能力;(4)能从控制媒材和工具的使用上,获得掌握环境的能力……”
1.1结合特殊教育专业的职业需求,优化内容,聚焦核心结合特殊教育特点、学前儿童特点,重新审视美术技能的教学内容,删去与儿童美术教育、儿童教学环境创设无关的内容,如素描;强化简笔画的默画能力、儿童故事创编能力,结合儿童美术教育理念进行补充强化,简笔画只能作为教学工具,杜绝教儿童简笔画这一损害幼儿自我表达及创造力的弊病;优化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征的儿童绘画技法,如在某些技能性较强的画种(中国画、水彩画等)中,弱化“技术、技法”,而是在领略其材料特性后进行变通,突显游戏体验式、趣味性的教育方式;玩具、教具制作要遵循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弱化复杂的纯手工内容,同时结合玩具、教具的设计,梳理其教育、康复功用,思考一物多用的路径,强化提炼设计思路,使之聚焦核心,更好地符合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的职业需求。
1.2融入儿童绘画发展特点、儿童美术教育内容,使学之技知其源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要正确进行教育,就必须正确了解教育对象,要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特殊教育专业学习美术技能最终是为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服务的。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儿童绘画发展特点,帮助发现特殊儿童在同龄儿童中的差距与问题。运用图文并茂并结合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阶段儿童的绘画发展特点,为其在之后的实际运用中能充分了解对象做准备。
扩充儿童色彩心理学的内容。研究表明,色彩喜好与性格特征有一定的关联性,孩子的心理、情绪往往能从他绘画的色彩中发现一定的端倪。色彩是发现儿童深层个性与心理特征的途径,能无形中帮助特殊教育从业者通过色彩了解儿童的内心,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或康复指导。
1.3纳入美术治疗案例与作用在美术技能教学中,使学之技知其用
在美术技能课程中结合相关艺术疗育的案例,使学生在学习美术技能的同时,能充分掌握美术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结合的方式,使得“美术技能”课程内容更贴合专业。
(1)涂鸦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涂鸦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涂鸦痕迹的产生、结果及其发展,可用于诊断特殊儿童,并作为干预治疗方法。结合涂鸦技术的特性、操作形式、案例等使美术教育与美术治疗进行连接。
(2)儿童版画技术、陶艺、手工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运用儿童版画、陶艺、手工等不同材料肌理的可触性,结合视障儿童的触觉灵敏性,开展视障儿童的心理疏导疗育,结合特殊儿童激发触知觉的发展,促进内外联觉的发展。这样的教学内容进入课堂,能使学生从单纯美术技能的狭隘视角跳出,进入美术与特殊儿童美术疗育的广阔视角。
(3)在美术技能的教学内容中融入特殊儿童的作品。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运用,能使职前教师以“美术技能、儿童美术发展特点、儿童美术教育、美术治疗技术与案例”多重融合的方式,加强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整合资源,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材,突出特殊教育的专业性
充分将资源整合,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校本教材开发,并动态化地不断调整、优化课程,使特殊教育的专业性得以更好地突显。
2.1资源积累与整合拓宽人才培养的广度
特殊教育专业是一个兼具综合性与实用性的专业,要将美术等技能课与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特殊儿童康复等相关课程结合,才能使其更具有职业的实用性。这就需要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不断在积累中完善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中吸收教学案例、环境创设资料。教师更要创造条件兼任幼儿园、特殊学校的教学,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更符合职业需求。另外,可结合校内的模拟课堂、校外见习期的见习笔记等,增加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资源。
2.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挖掘人才培养的深度
依托“美术技能”课程,从美术技能入手,使学生会绘画、会手工、懂绘画、懂手工材料,进而融儿童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案例,结合儿童美术教案书写、模拟儿童美术教学,使之能进行实际的教学运用,拾阶而上,融合美术治疗技术与技术运用、配合案例分析,使之懂得特殊儿童美术治疗,最后结合见习、实习、研习的“三阶递进”,使课程的运用层层深入,提升康复教育的实践能力,充分挖掘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度。
另外,为满足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发展,适应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可增设与美术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传统工艺”“创意美工”等,在学习基础美术技能之外,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强化学习的有效性,从而提升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差异教学能力。
2.3契合专业定位开发教材,突出特殊教育的专业性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材,一方面应区别于学前教育专业,另一方面应定位在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的具体实际上,参考各类教材,创造条件,编著与之契合且实用的教材,完善教材建设,更好地突出我校的特色及特殊教育的专业性。笔者与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合作开发的艺术治疗实训项目,已纳入笔者编著、兵器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美术技能——绘画》中,使之更好地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实际,并借鉴职前职后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多年经验,使其更符合专业需求。教材的模块一“美术鉴赏与儿童美术教育”、模块八“拓展美术治疗”两个章节,从理论层面上介绍了相关美术教育理念及美术治疗的应用,弥补了其他教材“重技能、轻理论,重技术、轻专业应用”的不足,使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能更好地满足职后需求。
2.4构建“评价—反馈—改进”课程建设的全循环
结合特殊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素质要求(毕业要求),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与评价,对职后特殊教育教师进行随访与调查,对用人单位的职后教师的能力测评及反馈用于课程建设与修正,以此深入了解职后需求,从而不断完善课程、不断推进课程建设。
3完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重要环节。考核方式更具有引导、激励学生及诊断教学的作用。美术技能课程是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的课程,同时又是一门有优劣无对错、具有审美技能多样性的艺术类课程。因此,评价方式要打破终结性的评价,而采用科学的、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结合我校专业《基于反思的形成性课程评价工作指引》的形成性课程评价框架,从本课程特点出发,从实施层面推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课程学习与职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构建将学习成果评估与反思联系起来的教学模式,推动学习与评价之间的信息反馈,强化联系性反思,将各层级学习目标要素纳入反思过程,并使其成为考核的一部分。
过程性评价结合终结评价贯穿全程。多方位的综合性评价,结合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实际理论、实践、运用得到了全面体现,使学生真正实现有效学习。终结性评价又是教师检测重点内容、强化学生自我学习的方式。终结性评价对于过程性评价来说,是“锦”上添“花”。
考核方式采用师生共同评价,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方式,同时穿插其他相关学科教师评价等多形式、多方位评价,引导学生提升综合实践能力。评价内容根据螺旋式上升的梯形难度有序开展,以美术知识技能考核为主,以多样化内容为辅。
4加强美术、教育、康复学科之间的衔接
特殊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课程的学习最终是服务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与康复的,因此,在与儿童美术教育、特殊教育、康复教育等相关课程进行学科融合实践的设计,使学生学以致用,为培养职后教师在岗位的实际运用的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结合课程“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中艺术治疗、心理学理论与美术治疗、儿童绘画心理,强化特殊儿童康复理论基础。美术技能中的涂鸦技术、儿童版画、儿童手工结合课程“融合教育活动设计”“康复活动设计”进行教育、康复活动设计,由两门课程教师共同拟定作业要求、评定标准,并共同指导,以符合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教育、康复的综合运用能力。与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色彩心理、绘画心理分析结合,更是心理学与美术学的碰撞。另外,美术技能课中的音画转换项目设计,将音乐听觉的节奏、情绪转化为视觉的节奏、情绪,也是拓宽特殊儿童联觉感知的康复手段。
特殊儿童的康复,它需要知识的互通和融合,需要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的知识衔接,多学科间的共同协作,有利于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
5校企联合共同培育,增加实战经验
增强与校外的紧密合作,增设共同培育项目,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与幼儿园、特殊学校、康复机构等建立“医教结合”“普特融合”的教学平台,通过校企双向培养、师生共同学习等方式将美术技能、美术治疗融入儿童美术教育、特殊儿童康复的实践,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5.1学生入企,强化实践实战能力
增加以美术技能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康复实践课时,浸透到学前保教见习、特殊教育见习、跟岗实习、教育研习、毕业实习各个环节,与教育、康复、医学机构进行共同培养,使学生在“校内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企业实践—教育研习与反思”的循环中,提升职前特教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合作企业从单纯的幼儿园、培智学校、培康学校到民政机构、特殊教育机构,再到医院儿童康复科,使学生能多角度地熟悉不同的儿童和不同的美术教育、康复模式,并在校企双方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其中。结合“入企实训,校企共育、共评”的校企共育模式,使校、企、生三者合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接触到教育、康复一线的专业知识,又能逐步地提高美术教育、美术治疗在儿童教育、康复领域里的实战技能。
另外,通过其他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不断提高发现美术教育契机并进行随机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将实践经验转变为特殊教育理念,反之又能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实现良性循环。
5.2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入校,强化教学师资合作企业(特殊教育学校、康复中心、儿童医院)的技术骨干均是从事教育与康复的富有经验的一线人员,对岗位的技能、能力需求最为熟悉,他们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参与学校的相关教学活动,能更好地与专业岗位相衔接。同时,也能更好地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去指导、评估学生在其单位的实践活动。企业技术骨干以兼职教师、校外专家的形式进入高职院校,更是促进校企相互发展的一种形式,实现校企共赢。如我校与康复医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合作开发的儿童艺术治疗等模拟实训项目,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5.3校企合作开发服务学习课堂,强化学生在服务活动中学习、发展
根据社区的需求,与学生的课程相整合开发服务学习课堂,由学校和社区共同协商并组织学生在服务学习课堂中学习、发展。
在我校所在社区的X幼儿园,每个年级中或多或少都有特殊儿童,X幼儿园协同我校开展“趣学堂”课程。此服务学习课堂主要是让学生(职前特教教师)运用美术教育康复课、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活动,为幼儿园创设融合、接纳的氛围,并开展一定的教育康复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国画、陶艺、手工饰品的教学课堂由学生(职前特教教师)团队设计形成,并完成服务学习课堂的执教。职前特教教师在服务实践中得到学校、园方教师的共同指导,其儿童美术教育及美术教育康复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培康学校的特殊儿童更具多样性,能更好地让职前特教教师接触并熟悉其特性与康复形式。我校与Y学校共同开发的“爱生活——特殊儿童职业体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职前特教教师通过花艺师、陶艺师、扎染师等与手工结合的方式,借手工技艺促进特殊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发展,提高特殊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这样的服务学习课堂中,职前特教教师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者,通过服务活动使美术专业技能、特教教育技能充分融合并投入实践。
6优化师资队伍,提升特殊教育、美术教育、美术治疗学科知识水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惑”才能解“惑”。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石。
6.1依托企业共建名师工作室,提高教师的艺术疗育实践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仅具备美术技能和素养是不够的,学习掌握特殊儿童特点、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美术治疗与康复相关的知识,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更为重要。教师走进幼儿园、培智学校,开展特殊儿童一线教育,开展美术教育康复的教学研究,提升自身实战能力,防止纸上谈兵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途径。如我校教师参与A学校的“星月萌”选择性课程“游艺康复”模块课程建设,参与B机构的自闭症儿童的陶艺治疗教学等,直接参与教学,积累教学案例,推动合作学校融合教育的同时,反馈于我校教学。
特殊教育专业师资应具备带有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技能的艺术疗育能力,通过美术、绘画、手工以促进某些特殊需求儿童的成长与疗愈,能更好地满足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职业需求。
6.2通过海内外研修进一步理解美术治疗理念与方法
在我国,美术治疗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相对较晚,学习此技术较为成熟的国家的先进经验也颇为重要。2019年8月,我校选派教师到美国加州长滩大学参加“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培训项目”并研修14天,同时参访美国各类型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融合教育、美术治疗实务等内容。参加如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治疗国际论坛等,吸收更多先进理念。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并组建有共同发展目标的教师团队,才能更好地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
总之,融入美术治疗相关背景的美术教育对儿童具有重要作用:借美术形式增进感知力,促进情感表达、调试情绪,传达支持性信息推进联觉产生,促进生理机能与心理发展,实现肌体训练或心理干预。让特殊儿童在美的感知中体验世界,将内心的情感物化成作品,进而使其能与作品、与他人沟通。美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是美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融合,它是运用美术创作过程对特殊儿童起到治疗、康复作用,这也是美术治疗取向的美术教育新趋势。
关键词:合作学习;特殊儿童美术教学;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特殊儿童的发展也更加关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特殊儿童美术教学质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儿童自我探讨能力和想象能力,更好的促进特殊儿童美术教育水平的提高。
合作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提升特殊儿童独立思考能力 特殊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障碍,在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社会交往以及自理能力等方面明显落后于同龄的普通儿童,所以,残疾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W习和生活上会有更多的照顾,但是也因这样的爱,使得孩子生活上过多的依赖,学习上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儿童的美术基础知识,还要帮助儿童培养独立自主的思想。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让儿童在团队协作中收获到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培养了儿童独立思考的过程,提高了儿童在学习中的独立性。比如在课前活动时,认识颜色这一环节中,让儿童讨论我手中拿的是什么颜色的色卡,并由组长拿着相对应的色卡上来,贴在黑板上。儿童通过思考与观察得出自己的答案,不论对错都是儿童通过独立的思考得来的。
增强特殊儿童之间的人际沟通和交往 因当前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别较多,班级中同龄特殊儿童之间的程度也相差较大,特别是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人际沟通和交往是缺陷,那么合作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尤其重要,能增加他们与其他障碍类别儿童间的简单交流,不论是行为上的接触还是语言上的沟通,都能起到相应的作用。特殊儿童之间的合作不同于普通儿童,需要对合作的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而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自己的合作伙伴。如在画汽车这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儿童对车身进行观察,两两合作讨论,培智儿童会主动找同桌进行交流,而自闭症儿童则比较被动,但是被动的交流也是一种进步。
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杜威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如果儿童对合作学习毫无兴趣甚至排斥,那么这个合作就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课堂伊始,笔者只设计一个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根据儿童情绪以及行为的反馈情况不同进行一定的调整,让儿童习惯这样的教学模式,从这种模式中尝到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中进行一定的鼓励并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哪组回答的又快又好,就进行一定的奖励,提高儿童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采用“一对一”合作学习 根据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合作学习不能人多,只能运用一对一的模式,一对一不一定是儿童与儿童,也可以是儿童与家长。在接受学习任务后,发挥组员不同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学习风格,通过互助、互补的方式来获得学习结果。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来说将来的生活很多的情况下就是与别人的合作,这种合作技能对儿童将来的生存是非常实用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该对课件进行科学合理
的制定,根据儿童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接受情况,制定有效的学习方案,在课堂上重视对儿童小组合作教学的培养。在课堂中应在合作的过程中去指导儿童如何进行合作讨论或合作完成作品。全面而适时的评价,也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是一个激励者,当个别儿童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应用多媒体设施培养儿童的审美观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能逐渐培养儿童的美感,使儿童形成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帮助儿童树立健康向上的积极审美观。在特殊儿童美术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合理运用多媒体设施往往更容易让儿童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由于特殊儿童与外界接触甚少,知识的构成也就自然不全面,笔者针对儿童的特点与认知程度设计适合他们的课件内容。如在《向日葵》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不同色调的调节,让儿童感受梵高为什么运用这样的色调来描绘向日葵,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科学分组,责任到人,分工合理的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式时,美术教学应该根据儿童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接受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的分配,对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和对知识接收能力比较慢的儿童进行混合分配,从而提升自我能力,实现儿童整体水平的提高。合作学习并不是两两坐在一起就可以的,而是在合作过程中每个组员都要有相应的学习任务。如在制作瓶花这一课中,我要求一个组员为花瓶涂色,另一个组员制作花朵,两个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大家都有了明确的分工与合作任务,这样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
结束语
关键词 :儿童音乐教育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 教学活动
近年来,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越来越多,随之增长的“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这一领域“专业”化(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和“低水平”化(非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的两极现象普遍;而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培养儿童艺术修养这一本质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些问题: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肩负什么责任?怎么理解“业余”?笔者试图通过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层层梳理,探寻问题的答案。
1.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2.儿童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有不同阶段的分工。儿童教师的教育对象被限定在“儿童”这一群体范围。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应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和驾驭教学的能力。目前对人类自身及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经表明,儿童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的行为、品格甚至是人格、个性的形成非常关键。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从事着儿童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这种意识,认为儿童阶段只是以接受知识、认识世界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个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时期。
儿童阶段的教育虽然是基础性的,但也因儿童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彰显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与“学”活动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然教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儿童教学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学性规律,挖掘适宜于儿童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不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等特点,采取粗暴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当或相反的后果。对正在成长和逐渐形成个性的儿童而言,教师的一句话,一种态度,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难以估量,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面对儿童这一受教群体的特殊性,对儿童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要求更强,机械性、单一化地教学,难以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
3.儿童音乐教师的特殊性
教师和儿童教师在广义上有共同的职业要求,只是儿童教师具有某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当教师儿童教师儿童音乐教师,加入了“音乐”这个限定词后,提出了一种具体而特殊的教育——音乐教育,而儿童音乐教师也成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音乐无疑是最抽象、复杂的,尽管它的本质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为目的,但它同时又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特别是乐器演奏方面,不仅需要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儿童,更要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时候,在本质上获得一种来自音乐的美的享受。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儿童音乐教师往往忽视儿童的接受特点(没有抽象思维、缺乏概括能力等),机械传授技术,不懂得如何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使孩子掌握音乐技术和学会欣赏音乐美感,因此,出现儿童美感体悟和掌握技术相脱节的现象。即使在专业儿童音乐教育中,学习了音乐而不明白驾驭音乐技术技巧之关键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许多例子表明,孩子们没有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乐技术和来自于多方面压力的“折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应该明确儿童音乐的教育目的,有责任并勤于钻研音乐艺术的教学。
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承担的是其他人文、科学学科所无法承担的角色,但儿童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儿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儿童这一受教群体具有共性教育特点。与此同时,音乐的特殊性本质决定了儿童音乐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儿童的个体特点与音乐能力之先天差异又很大,如果简单地认为儿童学习音乐“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视了问题实质所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真正了解儿童这样的受教群体特点,而且要深谙音乐的艺术特性。也就是说,儿童音乐教师首先不仅要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儿童教育的共性知识基础,掌握并有能力驾驭必需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这些知识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这正是探索和总结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艺术性的目的所在。4.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最后定语“业余”一词,限定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教育对象——“业余”学音乐的儿童。与儿童音乐教师的广义性特征或是专业性所指有所区别,这一受教群体的特点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进行的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儿童音乐教育。事实上,许多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么经过音乐专业的训练(只知道“要”教“专业技术”),要么根本没经过正规训练要么在专业技术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对长势“正旺”的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群体,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队伍日益膨胀,有必要从 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角度,就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方面,提出职业性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明确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目的。
首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与专业(儿童)音乐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学过程有一定差异,所以必须分析、探索适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二者在音乐教育内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处,能够把握和驾驭这种相似与差别,无疑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客观的高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和认知能力。由于儿童的业余学习音乐和存在个体音乐能力差异等条件的限制,业余儿童音乐教学大多不可能达到“专业”的高度。除了强调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外,打破业余音乐教学高度专业化(特别是只强调技能方面的所谓的“专业”)也是一种必要途径。一些教师和家长出于功利性目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考级,教师往往盲目推进学习进度,实际上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孩子距离能够广泛了解和感悟音乐文化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孩子们业余学习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何贯彻教育目的,在于探索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儿童个体的多样性,以及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而不是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同类“技工”。对极个别音乐能力强的儿童,适度增强专业性,而大多数只具有一般音乐能力的儿童,要探索更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这一切应以拓展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和了解为基本原则,因为音乐不该只被当作技能性艺术而存在,它同时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广博的文化。业余音乐教师担当着音乐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责任“还原”音乐本身赋予的深刻内涵。同时,由于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与影响非常关键,对于教学过程中影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因素,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一些教学多采用单独授课形式,特别是乐器学习,往往有经年累月的持续性特点。教师有很多时间面对每个孩子,只有增强其责任感,才会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从而积极寻求科学与艺术的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非常高,教授专业性强、教学弹性大。尽管其教学活动以业余性质的普及为主,由于受教育群体的日益膨胀,“业余”教学现已面临着“专业”教学的转换。换言之,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终归是以教学为载体,担负重要的教育责任,其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内在要求很高。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相比较,我国音乐教育要有所滞后,业余儿童音乐教学领域还是一片荒漠。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客观发展已经使得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日趋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归纳。业余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业余/,!/性质的“专业性”教育,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绝不该是“业余”水平的儿童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
[1]潘菽.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对某些概念所对应的术语进行界定或互译的例子,试图分析术语所含概念潜在的教育思想。根据概念所产生的不同背景,在翻译术语时采取相应的策略,旨在表现其所包含的教育理念、组织形式以及人文关怀。
关键词 :特殊教育;术语;翻译;动态对等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2.054
中图分类号:G7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2—0123—03
收稿日期:2014—08—26
作者简介:江枫(1983— ),女,江苏扬州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交往日益增多,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交流日趋频繁。特殊教育在我国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领域内一些术语的界定和翻译。研究特殊教育领域术语的翻译可以弥补翻译界在此方面的缺陷,提高跨文化翻译的质量,加深对动态对等理论的理解,拓宽其使用范围,便于与外国进行特殊教育理论的交流和学习,同时,还可以从术语翻译中得到启发,反思不同文化对残疾的认识。
一、西方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的起源和现状
普通教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特殊教育的发展仅仅是近200余年的事情。真正的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当时欧洲的生产力水平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另一方面,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盛行人道主义。一些富有同情心的教师、医生、牧师在开创欧洲特殊教育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后来,许多在欧洲的特殊教育专家先后移民或学成归国,为美国和加拿大带去了欧洲特殊教育的先进经验。其中,包括特殊教育机构的基本模式、特殊教育所需的设备以及最佳教学方法等,使北美的特殊教育在欧洲已有的教育成就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残疾现象和特殊教育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在特殊教育领域当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总是会随着国家的发展或人们对该领域的认识而发生演变。概念的演变是特殊教育理念演变的体现。有许多理念尚在传播之中,新的概念即已出炉。在美国几乎每隔十年就有一些新的理念被提出,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正常化”运动,之后又出现了“一体化”、“回归主流”、“融合”运动,90年代出现了“全纳教育”等特殊教育的思潮,主张特殊儿童应更多地与普通学生在一起受教育,由此,适合不同需要的特殊教育形式应运而生。
二、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特殊教育的教育思想及机构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萌芽的迹象。从施行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到减免残疾人税收,古代统治者甚至还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可以追溯到周代,当时主要是针对聋哑、盲、肢体残疾的人群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对残疾人一视同仁。到了近代,特殊教育学校开始陆续出现,这主要归功于国外的传教士以及国内的一些开明人士。据《教育年鉴》记载,1874年,英国英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间盲校——瞽叟通文馆,现在成了北京市盲人学校。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蓬莱)建立了“启喑学馆”,对聋哑人进行教育。可以说,中国近代制度化的特殊教育源于西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特殊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流行的特殊教育理念也被带到了中国。
三、特殊教育领域术语的基本特征
特殊教育术语是特殊教育学科中的专门用语或在该领域里使用的专业用语,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专业性特殊教育术语是表达特殊教育专业的特殊概念的,所以,通用范围有限。
(二)科学性特殊教育术语的语义范围精确,不仅标记一个概念,还与其他相似概念相区别。
(三)单义性与一般词汇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其单义性,即在特殊教育专业范围内是单义的。
(四)系统性特殊教育术语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该领域中的术语在该系统中具备一般系统所具有的特征。
特殊教育术语往往由一般词汇构成。成为术语后,与原词的意义部分地或完全地失去了联系,但是,一般的专名不是术语,尽管它们也以单义性为基本特征。
特殊教育术语常来自外来语,通过音译、意译或半音半译等方式借入,根据其使用范围,还可以分为纯术语、一般术语和准术语。其中,纯术语专业性最强,一般术语次之,而准术语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和一般词汇相融合。
特殊教育术语的混乱成为了特殊教育领域内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障碍,这就需要语言学家和特殊教育研究工作者共同努力,解决特殊教育术语的规范化问题。
四、特殊教育术语的翻译
特殊教育的英文术语和中文术语大不相同。翻译英文术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和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之间的术语转换。中国采取的学习方法是:少数特殊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到西方发达国家去交流学习,他们翻译特殊教育领域的文献资料,国内的特殊教育工作者阅读和学习翻译好的成品。此外,还会邀请少数欧美特教专家做客座教授,一方面介绍教育理念,另一方面翻译、引进西方术语。
(一)以几个常见的特殊教育术语为例
1.特殊需要儿童
英语是Exceptional Children,翻译成中文的关键是exceptional这个词。如果按照字面意义翻译,这个术语就变成了“特别儿童”、“异常儿童”或“稀有儿童”。从文字上看,这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如果我们对特殊教育的教育理念、发展历程以及文化变迁等有所了解的话,就会发现,当代特殊教育在国际上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融合,是回归主流。为了保证对特殊儿童和青少年的尊重与一视同仁,防止词汇效应给他们造成自卑和自傲的心理,对如何称呼特殊教育对象的问题,西方国家也曾经进行过热烈的讨论,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主张尽量避免使用“残疾儿童(Handicapped Children)”、“超常儿童(Giff and Talented Children)”之类的词语,统称为“特殊儿童(Exceptional Children)”和“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Children with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简称为“特殊需要儿童”。在翻译这类术语时,要求译者对其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选词的内涵和外延,尽量做到功能对等。
2.自闭症英语是Autism,在心理学领域,这个词指的是孤独性或者自我中心。“自闭”是心理问题,是一种倾向,但是“自闭症”就完全不同了,它属于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类疾病,现在比较流行的译名是“儿童孤独症”,患者会表现出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和智能障碍等症状,常做一些刻板、重复性的动作和行为。在美国,“孤独症”被划分到精神病学领域。部分患者可经过诊疗、实习及特殊教育,使社交能力得到改善,并参与到主流教育及社交活动中。但现有的医疗水平无法根治孤独症,仅是提升患儿的功能。“自闭”也好,“孤独”也好,似乎只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能否直接对应于一种目前全球还无法根治的疑难病症,还需要译者仔细斟酌。
3.多动症
英语是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美国精神病学会解释为“儿童表现出的发展性的、不合适的注意力缺乏、冲动和好动的情况”。按照字面意思来翻译,就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障碍”和“病症”是否可以随意互换?儿童天性好动,究竟多动到什么程度,即会被判定得了“症”?
(二)以一些专业性的特殊教育术语为例
用英文对照,请注意译者是如何选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
1.残疾学生: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我们一直在大力倡导对残疾人的尊重,但事实是我们在倡导的同时,还在使用一些带有歧视性的描述语言。在世界劳工组织的Media Guidelines for the Portrayal of Disability中,列出了一些需要避免使用的词和可以使用的词。从中可以看出,所有可以使用的描述都以“人(people、person、women、men、children、students…)”开头,以示对残疾人的尊重,且尊重人类的多样性,而不用“正常”和“不正常”,或“残疾”和“健全”来区别残疾人。英语可以用后置定语结构来达到这个目的,而中文就很难做到。所以,children with visual impairment并不等于visually impaired children;同样,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也不等于special children。前后表达的重心是不一样的,是强调人群的主体性,还是强调其特殊性,在翻译时则要根据不同文化对残疾人所持的不同态度来做出一定的取舍。
2.视觉障碍:Visual Impairment
Impairment的意思是损伤,即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因素作用所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而“障碍”本身最初是佛教语,指恶业所引起的烦恼困惑,因能扰乱身心,故佛典称其为“障碍”,后来引申为阻碍、阻碍物或故障的意思。可见,两个词语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3.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
这个术语的翻译目前饱受批评,因为“随”字体现了更多的附属感,会让人联想到普通学生才是主流。为了避免对立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可以借用新的概念来模糊处理可能会出现的贬义情况。
4.一体化教育:Integration
从前的Integration的理念如今变成了Inclusion/Full Inclusion,是翻译成全纳教育,还是融合教育,亦或是接纳或包容呢?
特殊教育术语翻译困难,主要源于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术语委婉程度不同。比如,对于“障碍”这个术语本身的理解取决于环境,所以,其命名的科学性正受到业界的质疑。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0年就对“损伤”、“残疾”、“障碍”这三个术语分别进行了界定。特殊教育辞典也对“障碍”和“损伤”做出了明确的区分。Impair这个英语单词则能更客观地体现特殊人群的生存状态。现在“学习障碍”有时被“学习困难”所替代,而“中度智力落后儿童”是“可训练”的,“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则是“可养护”的。
其次,术语感情色彩不同。比如,20世纪80年代以前常用“残废”、“聋子”、“哑巴”、“白痴”等术语,有些术语甚至已经融入到了日常习语当中,带有明显的不尊重残疾人的色彩,比如“瞎子点灯——白费蜡”,“聋子的耳朵——摆设”,等等。这个领域中的术语翻译的难点主要体现在,译者往往很难注意到其对立面的存在。
为了解决困难,译者需要对特殊教育领域的理论、概念、术语有所了解,在特殊教育术语翻译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直译法、意译法、直译结合意译的方法,采取缩小特殊人群与普通人群差异的策略,尽量采用中性术语进行翻译,以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使特殊儿童融入主流社会。
本文基于目前国内特殊教育术语翻译的现状,在动态对等理论的指导下,对特殊教育术语翻译进行了分析,旨在抛砖引玉。特殊教育领域术语的翻译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我们必须重视这一问题,尽可能减少术语的翻译问题给学科带来的不良影响,使术语逐步规范化和标准化。
[
参考文献]
[1]方俊明.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Ann Turnbull, Rud Turnbull, Michael L.Wehmeyer, Karrie A. Shogren.Exceptional Lives:Special Education in Today?s School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College,2011.
[3]Kim Fong Poon-McBrayer,Ming-gon John Lian.Special Needs Education[M].Hong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kong Press,2002.
[关键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普通幼儿园;学前融合教育
有特殊需要儿童是“那些身体素质或学习能力或高或低,其水平与常模之间的差异程度使得他们需要接受个别化的特殊教育计划的儿童”[1] 。2014年1月8日,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把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作为工作重点,提出“各地要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纳入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列入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支持普通幼儿园创造条件接收残疾儿童。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增设附属幼儿园(学前教育部)”等一系列措施。”[2]学前融合教育是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0~6岁学前儿童能真正地和其他正常发展的同伴一起接受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学前融合教育日益成为全球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领域所关注的新思潮和新观念。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事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与英美等发展国家相比起步较晚。除上海、北京、江苏等发达城市和省份已经开始探索学前融合教育外,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目前幼儿园中的某些轻度障碍幼儿未能得到社会和幼儿园的特别关注和有效帮助。
一、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的数量在增加,但总体比例较低、在园生存状况不佳
目前,国内上海和江苏等地学前融合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学者对江苏省、湖北省、浙江省、上海市的部分幼儿园和幼儿教师进行调查,发现这些省市的大部分幼儿园招收一定数量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大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在自己班级里遇到过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李伟亚通过对浙江省10个不同地区的普通幼儿园调查发现,当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有发展缺陷的幼儿。其中,弱智幼儿比例较高,其次为注意缺陷和多动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幼儿。另一类为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幼儿。包括认知能力缺陷幼儿、出现攻击性或破坏等情绪行为问题幼儿以及对周围的人和活动无兴趣的幼儿。[3] 王婷婷对江苏省70所公办幼儿园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特殊需要儿童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的比例很低,目前大部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被拒绝在普通幼儿园门外。60.4%的普通幼儿园对于特殊需要幼儿是拒绝接纳的态度。[4]今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在幼儿园的数量将会持续性上升。但是,已在普通幼儿园的特殊儿童各项活动的参与度不大,为其提供的支持系统缺失,生存状态也不容乐观。
二、幼儿园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提供的支持系统缺失
1.行政、经费支持不足,园所领导重视不够
学前融合教育的落实需要经费的支持,由于学前教育资源有限,绝大部分幼儿园班额较大,如果接纳特殊儿童就要对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班级教师在工资待遇上有所提高,而且相关的设施、课程、培训都要具有针对性,势必给园所带来额外的负担。由于学前融合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缺失,也没有提供相关的经费支持,受行政扶持力度、园领导融合观念以及家长等方面的影响,绝大部分的幼儿园会拒绝接纳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2.幼儿教师融合教育知识与技能缺乏
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需要教育工作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需要教育工作者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根据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学前融合教育应从小班幼儿就开始的。目前,全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中并没有开设特殊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致使我国缺乏具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普通幼儿教师。[5]由于对学前融合教育了解不足,很多学前教育毕业生工作后对所在班中的特殊儿童无能为力,对学前特殊儿童采用的干预方法也不当,绝大部分幼儿教师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采取忽视、忽略的态度。有些情绪行为的儿童和正常儿童在一起经常影响教学秩序、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3.资源与环境支持不足
一方面,社会支持支持不足以及幼儿家长在内的社会大众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关注和接纳态度影响。而大陆地区的支持性没有体系,不成组织。普通幼儿家长自身融合理念及获得优质教育服务的限制,会拒绝幼儿所在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而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家长希望特殊儿童能够解除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又会担心幼儿园能否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平等教育资源、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另一方面,幼儿园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的设备有限。由于与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有关的器材、评估工具和教育教材紧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很难在普通幼儿园中接受普通教育,对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高。
三、普通幼儿园安置特殊儿童的可行路径
1.提高政府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事业的重视
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尽管国内相关政策法规,例如《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提到通过普通幼儿园等幼儿教育机构开展学前融合教育。[6] 2013年3月21日,《幼儿园工作规程(修订稿)》(征求意见稿)中,增加了“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入园,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予以照顾”等规定内容。[7]但是具体的可操作和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提出。一方面,国家应该成立特殊教育咨询会,研制特殊教育法规、建立特殊教育行政支持网络,提供特殊教育服务措施等。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辖区内的幼儿园管理工作。因此学前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除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下达外,主要受制于地方政府对当地学前融合教育事业的建设规划力度。当地政府应制定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规划目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
二是加大学前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较低,没有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所以应该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其中学前融合教育经费要占一定比重,而且要重点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经费投入力度。
2.加强地方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培训
一是大力培养学前融合教育领域人才。当前师范类院校,尤其是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加入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比如加入特殊教育导论、个别化教育、特殊沟通技能、感觉统合训练等课程,使未来的幼儿教师在职前就初步树立一定的融合教育理念和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方法。这将使学前融合教育更容易成为一种实践,而不是一种理想。例如,作者所在的黑龙江省绥化学院在2007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两个专业依托现有资源,在课程设置上凸显学前融合教育,利用师资和各专业课程优势: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师教授特殊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幼儿舞蹈、儿童美术技巧等教学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也设置特殊儿童选修方向,开设特殊教育概论、随班就读教育、感觉统合教育、自闭症儿童心里与教育、行为矫正等课程。学生毕业后,既能够在特教机构从事特殊儿童教育又能够在普通幼儿园中开展融合教育。
二是建立特教中心和师资培训中心,做好职后培训。利用地方高校资源,根据所在地区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可以分批、分类、分级进行融合教育培训。绥化学院在2013年暑期开展了“黑龙江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骨干教师培训班”。来自黑龙江省13个地市的特殊教育一线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此次培训开展了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实用方法、感觉统合训练、行为矫正技术等课程内容。还邀请台湾师范大学林宝贵教授、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张宁生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张文京教授开展系列特教专题讲座。今后,特教师资培训中心有赖于借助行政力量发挥地方引领作用,将培训对象扩大到幼教系统。
3.建立资源与支持系统
一是建立家、园、校、社会等机构为一体的专业团队。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必须建立特殊儿童教育的支持系统,获得园外专业支持,实现普特结合、医教结合、家园(社区)结合,切实得到系统的、持续的支持与援助。[8] 首先,如果当地高校有特殊教育专业的话,可以聘请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幼儿园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行诊断、评估和干预。绥化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定期为机构教师义务授课。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展义工活动,为特殊儿童进行个别化训练,效果显著。其次,普通幼儿园应采取普通教师与特殊教师联合授课的团队教学模式。特殊教育机构相关专业人员可以定期进入幼儿园,给予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切实的支持。幼儿园与特殊教育机构合作,开展科研实践活动,集体研讨本园学前特殊儿童具体问题。再次,幼儿园与医疗机构建立互动网络。[9]一是通过网络平台能够将特殊儿童的基本信息共享;二是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提供医疗服务。
二是建立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指在普通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建立的集课程、教材、专业图书以及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于一体的专用教室。[10]幼儿园建立资源教室后,首先邀请专家为幼儿园内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幼儿进行诊断和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行为矫正方案。资源教室在幼儿园建立还需要专业团队及家长等相关人员的合作。
参考文献
[1]William L.Heward著,肖非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42-43.
[2]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EB/OL].,(2014-1-22)[ 2014-3-15].
[3]李伟亚.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J].学前教育研究,2011,(12):34-40.
[4]王婷婷,李宏伟.江苏省普通幼儿园学前特殊教育现状与分析[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12,(2):8-11.
[5]吴淑美.学前融合班教学理念篇[M].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161号.《残疾人教育条例》[EB/OL].(1994-8-23)[2014-3-
[15].
[8]张丹丹,孙钠.成都市幼儿园融合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2):114-118.
所谓特殊需要儿童,狭义的理解乃身心发展上有缺陷的儿童,又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需要儿童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明显差异的儿童,其中也包括超常儿童、有行为问题的儿童①。本文中所要谈到的特殊需要儿童局限于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言语障碍以及智力障碍这几类儿童。对于这部分儿童来说,正常的教学手段首先是通过语言交流,而一般的语言交流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正是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就产生了上述的障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经常发现,在这部分儿童中有很多都对声音、音乐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兴趣,我们可以在他们学习、生活中用音乐来与其进行交流与沟通,最终通过音乐这座桥梁,与他们相互了解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在美国,一般而言,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是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小学生,他们每天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普通班学习,另外一部分时间在特殊教育教室学习。到了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这部分儿童会根据其情况的好转将被逐渐纳入到正常儿童的普通教育机制当中去。跟美国相比较,我国的特殊儿童受教育人数远远低于美国的数字,这跟我国这方面制度还不尽完善、资金短缺以及执行特殊儿童教育的教师人数极度匮乏有关。我国大部分特殊教育学校仅仅局限于招收存在听觉损伤、视觉损伤、沟通(言语)障碍、智力落后的儿童。而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儿童由于其某些方面的正常性,被家长、教师和学校忽视,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特殊教育的帮助。结果导致教育失败,学生无形中走了更多的弯路。
我国无专门的学校招收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特殊儿童,只好进入普通学校,可是普通教育模式无法满足这部分儿童的需要。那么我们怎样帮助特殊需要儿童受到更合适的教育,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并成为其中的一员?我认为,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儿童。在这方面的成功例子还是不少的。比如,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周舟,从小就被在乐团工作拉大提琴的父亲带在身边参与演出排练,在聆听中自悟,从电视媒体中自学以致指挥乐队,甚至能够独立演出,这是我们所熟知的成功者之一。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成功案例,是四川的自闭症青少年秋实,在2005年的中日韩国际少儿艺术展示大赛荣获钢琴(残障)组金奖。尽管在正常同龄人中比他水平高的比比皆是,但对于特殊儿童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肯定与研究的案例。再者,经试验证明,正常儿童在婴儿4个月时就开始对声音有反应,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在这方面与其他正常儿童无异,当他们无法有效地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来理解社会和表达自我的时候,那么借助音乐的抽象性与不确定性,正好符合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特点。
二、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积极意义
为什么要进行钢琴教学,或者说钢琴教学与其他音乐教育相比较有何优势?
其一、多声部的旋律听记练习可增强特殊需要儿童的注意力。钢琴是和声乐器,它可以产生单声部、双声部、三声部甚至多声部的旋律,这样学生可以从单旋律、多旋律的练习中锻炼自己的听力,这对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的儿童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手段,因为多声部听力的练习对注意力的要求相当高,而这种练习恰恰是在长期的音乐“游戏”中慢慢达到的,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对于轻度障碍儿童来说,钢琴音乐教学所应该起的作用是尽可能帮助他们恢复到和其他正常儿童一样;然而对于许多中、重度障碍儿童,学习钢琴音乐则更能体现其生存意义。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家长,他的孩子有自闭障碍,但是他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孩子学习弹奏钢琴,除了治疗的涵义外,就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通过这个技能谋生。我们不能对钢琴教育期待过高,但是确实有许多特殊儿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对音乐的兴趣,对于学习障碍、沟通障碍、智力落后和情绪障碍的特殊儿童来说,我们试图通过钢琴这门特殊的工具,来和他们交流,培养他们,发展他们的才智,帮助他们走上和正常儿童一样的成长道路。
其二、钢琴教学本身采取的就是一种“特殊教学”模式。在普通儿童钢琴教学中大多采取的是“一对一”式教学,同时根据不同的儿童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特殊儿童只不过是心理或生理特点跟其他儿童相比较更为特殊而已,正是这种“一对一”教学模式,更利于我们教师全面地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特征,熟知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更好地从多方面入手去帮助他们热爱音乐,积极面对生活。所以,在钢琴教学中这种教学模式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调整,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进度稍慢一些,甚至尺度稍微宽些。
其三、钢琴教学可加强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协同训练。在钢琴教学中,所有乐曲都要求双手的协调配合,特别是钢琴曲中所独有的复调乐曲,强调学生要操纵双手严格按照乐谱行进弹奏多声部旋律,同时要聆听,再加上钢琴踏板对脚的细微要求,锻炼了特殊需要儿童多部位的协调配合能力,这是其他乐器教学无法达到的。
训练钢琴技术时,学生的本体感受要尽可能地明确清晰。在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本体感受的程度,需要做大量慢速度的甚至动作夸张的练习,用慢动作来体验感觉。这些慢动作练习并不仅仅是为加强生理机能,更是为了加深心理的感觉。利用特殊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钢琴教学,帮助他们像正常儿童一样地培养眼、耳、手、脑、心的协调能力,这正是他们所缺乏和急需的。
三、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的建议
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钢琴教学,有人认为是个难题,但我觉得并不难。当然,有个前提是必须通过充分肯定其优点来缓和课堂气氛,多鼓励他们,只要有点进步,哪怕进步在你看来是微乎其微的,也要进行表扬,培养他们的自信,因为大多数特殊儿童受到的教育挫折实在是数不胜数,你的微笑与赞扬对他们来说不啻于甘露,在一个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关爱与信任,此乃教学计划完成与否之关键。
下面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第一,教师应尽量避开曲谱或者少用曲谱,多采取模仿式教学。当学生对乐曲比较熟悉后,再让其对照曲谱进行练习。在进行读谱的时候,一定要将其分拆成乐段乐句,找出乐句的规律,边弹边唱,帮助其认谱、背谱,千万不能像对普通儿童一样,让其自己独立识谱,只需指出不对的地方。由于特殊儿童较薄弱的沟通与控制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检查时应控制情绪的波动,充满耐心,否则会加深学生自身挫折感。
第二,选择曲目必须适当。不要弹奏过多的练习曲,对于相同的技术类型要少而精,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尽量选择不同技术类型的练习。进行手指训练时,可将其简化为类似《哈农》的练习,简单明了易记。对节奏加以变化,利用多变的节奏型使学生产生新鲜感,通过模仿教师巩固节奏、熟练技巧直至最终掌握各种技术难点。教师可较多地选取一些由中外名曲改编的短小精悍的四手联弹,教师与学生互换伴奏与旋律角色,来进行巧妙的音乐对话。教师通过培养学生从对单旋律的注意发展到对音乐整体性的掌控,培养其音响的立体感,成功地介入到对特殊需要儿童注意力的培养发展,使之学会聆听并掌握与他人协调合作的技巧,从而弥补特殊需要儿童与外界沟通能力上的不足。教师对每堂课的要求要明确、具体而又好记,通过教学笔记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自我完善,增强其意识的控制能力。教师应充满耐心,对学生每个微小的进步都要适时鼓励,保持课堂气氛的和谐。
第三,应提倡陪练。大多数特殊儿童的自学能力是无法与正常儿童相提并论的。每次的练琴时间,如果没有陪练其实就相当于一次自学。因为他们不仅需要回忆上课时老师的要求,明确自己的错误;同时要阅读新的曲谱,在钢琴上找到音,找准节奏,并弄清楚各种音乐记号的含义;还要把自己所学到的东西融合进新乐曲中,避免重犯以前的老错误;不断熟悉新乐曲,达到一定的速度和熟练度。这一系列的要求就连一个正常的琴童都无法每次做到,更何况是特殊儿童了。因此,家长或教师的陪练颇为必要。
第四,教师要多示范。因为特殊儿童对音乐的热爱是“狂热的”,哪怕是不断的重复,只要他们没有表现出厌烦,你可以选择用琴声来告诉他们你想说的,不同的处理和不同的力度让学生都能有足够的兴奋点,这样可避免太多的抽象用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特殊需要儿童来说,借助钢琴这个教学工具来拉近他们与普通儿童之间的距离。尤其是那些学习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让他们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来愉悦自己,对于他们的身心发育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美)William L.Heward《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肖非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2]J・S・施瓦茨著,方俊明主编《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3]华国栋主编《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与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