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地质专业就业前景

海洋地质专业就业前景

时间:2023-08-28 16:56:49

海洋地质专业就业前景

第1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浙江省;海洋休闲渔业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海洋渔业是沿海地区经济的主要来源和增长点,随着对资源、环保的日益重视,发展新型、现代的海洋渔业形式成为新时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海洋休闲渔业将海洋渔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实现渔业产业向社会第三产业的延伸和拓展,有效推动渔民转产转业,为浙江省蓝色经济版图的构建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世纪60年代起,加勒比海率先兴起海洋休闲渔业,并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随后此项新型产业在全球范围普及发展,形成推动海洋经济建设的新生力量。现如今,广东、福建、山东青岛、崂山利用各自区位条件和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新型海洋休闲渔业,对当地海洋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显著而高效的推动作用。浙江省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建设示范区”,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省份,享有得天独厚的优质海洋资源、以及各项政策和区位优势,虽然近些年以来,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在高强度的捕捞及环境破坏作用下,渔业资源不断衰退,近海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鉴于此,发展新型海洋休闲渔业势在必行。

一、发展背景:海洋渔业传统发展结构的困境和转机

(一)困境――海洋渔业传统生产结构不利于新型渔业产业的发展

纵观我国沿海城市的渔业产业的发展可看出,近些年以来,沿海城市依靠自身条件和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极大的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同时也促使我国海洋捕鱼量和渔民量稳居世界前列,稳固了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海洋渔业大国的地位和形象。但是,传统渔业生产方式为生产主导型、原始粗放型,引发海洋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海洋问题,对持续型海洋产业发展极为不利。尤其是对于浙江省这个近海省份而言,海洋产业对于本省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如果未能处理好海洋渔业产业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阻碍浙江省构建海洋渔业强省的宏伟目标,同时不利于浙江省海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目前而言,浙江省所面临的海洋渔业产业的发展困境有:

第一,捕捞过度,导致渔业资源逐渐枯竭。长期以来,公共海域产权不清,其管理也存在严重缺失,渔民传统观念中总是认为“海洋资源用之不尽”,盲目捕捞,一味寻求短期利益,全然不顾资源耗竭后产生的长远影响,致使渔民毫无节制且高强度的进行捕捞,对鱼类种群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自1999年始,中国海洋鱼类捕捞量逐渐步入“零增长”阶段,近几年来,稳中有降,海洋资源总数随之降到很低,长此以往,海洋渔业生产将难以为继。

第二,海洋生态环境日渐恶化。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快速提升,沿海地区数量众多的大小工厂排放大量工业废水,以及社会生产生活污水不断增加,导致海洋出现富营养化、赤潮等灾害,海洋鱼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严重影响着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另外,传统的鱼类养殖业盲目掠夺性的发展养殖水域,将生态环境效益抛诸于外,过大的养殖量已经超出海洋生态环境所能承载的容纳量,同时,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及饲料也会对海洋水域造成污染,这些都加剧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转机――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为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增添活力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人们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感受休闲的快乐,享受生活乐趣,大力推动了休闲经济的快速深入发展。世界著名预测家格雷厄姆指出,21世纪上半叶,全球休闲经济将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将会在2015年前后陆续呈现休闲经济浪潮,进入休闲经济发展新时代,而发展中国家在休闲经济的发展上则略显迟缓,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休闲经济也会紧随其后得到大力发展,以休闲产业改革经济结构,形成经济发展新格局。纵观21世纪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休闲旅游成为新型旅游方式,该产业逐渐成为拉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现今假日旅游的热度足以说明我国进行休闲旅游建设的巨大潜力。

沿海地区拥有特色化的旅游资源和丰富的渔业资源,利用这些海洋特有的经济优势,可以在沿海地区大力推广海洋休闲渔业,这一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新时期调整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战略举措。近些年以来,发展海洋休闲渔业成为发达的沿海国家经济进步的又一重要途径,该产业融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不仅使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更以其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带动起社会周边产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海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形成新型的经济发展产业。当前,我国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势头强劲,逐渐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既解决了海洋渔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和问题,又拓宽了海洋渔业经济的发展渠道,构建出适应社会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型渔业产业,为新兴的海洋休闲渔业增添了新的发展活动和动力。

二、浙江省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优劣势分析

浙江省依托其“海洋经济”的建设背景,发展新型海洋休闲渔业为大势所趋,成为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新内容,基于这一形势,探究浙江省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优劣势,可以更好的定位浙江省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方向,探索出属于本省特有的发展路径。

(一)优势

1.区位优势显著,地理位置优越。拓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休闲渔业,其本省的先天地理区位优势必须显著。而浙江省地处宁绍平原,位于长三角南翼,东海之滨,深水海岸线漫长,有“东方大港”之称的北仓港,连接起水、陆、空、铁等现代化的交通体系,其交通畅达程度尽显无遗,交通区位条件极为优越,极具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经济基础和专属的特殊区位优势。浙江沿海地区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建设带,是我国现今两横三纵规划布局中的核心部分,是长三角地区连接海峡两岸的顺畅通道。另外,浙江省的舟山市还是我国最大的群岛市,是我国大陆深入太平洋的唯一核心战略区域。

2.经济发达,综合竞争力极强。发展海洋休闲渔业,需要较好的经济基础作为陆域经济发展的前提所在。而在全国的陆域经济发展中,浙江省始终名列全国前列。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快速,海洋经济较为发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利用其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优势,以及现代化的港口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以港口为依托的临港工业体系,极大的彰显了浙江省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逐渐成为国内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快速的区域之一。仅2009年,浙江省海岛区域生产总值就达到了1.56亿元,与此同时,人均GDP达到5.5万元,海洋产业生产总值2810亿元,其海洋产业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体系结构。

3.海洋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浙江省海域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近两倍多;近6700公里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一;大约400万亩的滩涂面积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另外,浙江省蕴藏丰富的海洋能,潮汐能、洋流能、温差能,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能稳居全国前列,潮汐能占全国装机容量的40%,潮汐能在全国占据一半以上,其中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浙江省海洋渔业资源稳居全国前列,其渔场面积近23万平方公里,拥有品种多样的渔业资源,并且生长、繁殖速度快,优质高产。浙江近海拥有含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其经济价值巨大。另外,浙江省还具备丰富多彩的滨海旅游资源,相较于其他沿海地区浙江省具有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独特的沿海环境景观,宜人的风景气候都造就了浙江省独特多样的自然景观,同时,浙江省悠久的历史,又遗留下众多文化遗产,因此,浙江省的旅游资源既有滨海自然资源,又涵盖人文资源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浙江省海洋休闲渔业注入了更多的生命活力和吸引力。

(二)劣势

1.思想观念落后,发展过程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一直以来,传统渔业都是第一产业的发展重点,政府、渔业相关部门、渔业生产经营者以及渔民最为注重的就是传统渔业的养殖、捕捞、生产、加工,忽视了现代海洋休闲渔业的推广与发展,没有对该项新兴产业给予足够的认识和综合的考虑。对于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往往将大多数旅游景点集中于浙江滨海边缘、海岛或海岸沿线,虽然景点数量众多,但是其地点区位分布零散,各景点之间距离间隔远,无法形成景点联动效应。对于海洋休闲渔业的规划、开发与建设过程,没有进行科学的统一规划,使整体休闲渔业的产业建设过程缺乏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同时,缺乏对主体功能的明确定位,重复、雷同现象过多。

2.投资建设力度不足,休闲渔业产业规模小。现今,浙江省海洋休闲渔业的投资来源一般为政府,极少部分为个体经营者。该产业初期建设阶段时,政府投入较大,然而社会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生活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依靠各渔区现有资源和基础设施开展现代海洋休闲渔业,必然无法有效满足现代人的物质需求。加之经营者受传统理念的束缚,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不强,很难扩大建设经营规模。

3.专业型、高素质人才短缺,服务技能水平不高。现代海洋休闲渔业融合多种产业文化和产业发展要求,是兼具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现代产业,因此,海洋休闲渔业的从业人员应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以及与二、三产业相关的管理营销理念。然而,就当前的经营管理者而言,大多是从传统渔业转产而来,专业技能不强、综合文化知识水平不高。这样的渔业经营管理者对于现代休闲类管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高品质海洋产品开发极为不利,缺乏现代旅游产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无法适应现代海洋休闲旅游发展的要求。

三、浙江省海洋休闲渔业新型发展方式

(一)加强政府宏观引导

近些年来,在海洋渔业资源日益衰竭的形势下,浙江省以渔业增产、渔民增收为发展目标,对传统的海洋渔业结构进行积极调整,拓展远洋渔业,大力推广科学的海洋渔业养殖技术,结合先进设施,进行水产品深加工,建设休闲渔业基地,促使海洋休闲渔业经济走向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但需要注意的是海洋休闲渔业相较于陆地渔业而言,存在更大风险,所以,现代海洋休闲渔业发展建设过程中,政府应给予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帮助渔民和渔业经营者解决好各种突发事件或问题。

(二)建立、健全现代海洋休闲渔业管理体制

海洋休闲渔业的产业建设涵盖旅游、交通、海洋、渔业等不同部门,因此,海洋休闲渔业是个繁杂、系统的综合性工程。政府部门应立足于海洋经济示范区发展建设基础上,利用海洋休闲渔业的带动功能,确定其管理职能,强化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促进社会、经济、生态间的协调发展,促进三者发展效益的最优化。另外,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要求,结合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海洋休闲渔业建设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尤其是对破坏海洋环境及海洋资源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的打击和整治。同时,加强对海洋休闲渔业基础设施安全性的管理,对休闲渔业船舶进行定期检查,从各方面加强休闲渔业产业的管理水平。

(三)拓宽对海洋休闲渔业的投资渠道

海洋休闲渔业是国家扶持、功能综合的新型朝阳产业,同时也是高风险产业,海洋资源只是其发展建设的基础,要想更好的实现海洋休闲渔业的完善与发展,应基于浙江省现今的“海洋经济”建设大背景,加强陆域及资金投入。立足于发展实际,建立多元化经营主体。相关政府部门做好财政支持引导与帮扶,从而加强对休闲娱乐基础设施的建设。另外,利用渔业信贷和保险,加强海洋休闲渔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出台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更好的带动海洋经济和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

三、结语

在浙江省“海洋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建设的背景下,我省应结合本省海洋渔业发展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本省的海洋资源优势,排除劣势困扰,发扬优势,解决其劣势或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探究本省海洋休闲渔业的长期发展道路。同时,注重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将其作为战略发展重点,着力建设海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海洋休闲渔业产业的创新力量,全面推动浙江省海洋休闲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启明,朱冬平,张秋芳,林珊.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背景下宁波市海洋休闲渔业发展SWOT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05).

[2]李洪英,胡求光,胡彬彬.浙江省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1(06).

[3]孙娴娴,王婉飞.浙江省休闲渔业旅游市场需求实证研究[J].北方经贸,2011(06).

[4]阳立军,李舟燕.浙江海洋渔业的发展与未来走向[J].渔业经济研究,2010(02).

[5]吴中平,郑彩儿.发展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05).

第2篇

一、滨海旅游发展中存在着的安全隐患及盲目发展问题

滨海旅游大多被开发为门票式景点,门票式景点的盈利一定是与入园人数密切相关的。起初对于盲目追求利润的私人开发商来说,入园人数越多代表着盈利也就越多,考虑短浅的开放商不限制每天的入园人数,也不对景区门票价格做出适合的调整,表面上虽呈现出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但人数过多,后续工作不完善,这就等同于一种无节制地浪费资源的行为。每个景区都有属于自己的饱和人数即人数上限,如果销售部门不限制售票数量,入园人数超过人数上限就会存在很多的隐患。安全隐患应该是第一大隐患:面积一定,人数过多,就会造成拥挤甚至是踩踏事件的发生,威胁着游客的人身安全;入园人数超过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就会对景区的环境造成破坏,长远来看,这是在消耗自然景区的使用寿命;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滨海旅游来说,景区管理也处于起步阶段,人数过多会增加管理的压力,不合理管理也会对滨海旅游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

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国的滨海城市大多在我国的东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滨海旅游业就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起初是国家投资开发,由于我们的政治机构相关问题,滨海地区的开发涉及到很多的部门,进程缓慢且意见不一,使我国滨海资源的开发一直出于初级阶段且效率低;后来滨海旅游地区大多由私人投资开发,商人看到滨海旅游存在着一定的利润空间,急功近利的商人快速开发,不注重自然的规律,缺乏科学的指导,盲目地扩大滩涂的面积。大部分滨海地区的开发方式就是这两种,而这两种开发方式都没有充分地利用海洋的资源,反而对海洋资源造成了伤害。

二、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城市规划范围不断扩大,人们的常用地从远离海洋的地方慢慢扩大到离海洋较近的地方,距离海洋近的人们越多,所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生活污水排放也会增加,这就会影响海洋的水质和海洋自身的平衡;除人类生活的占用带来影响,工业的发展也会对海洋资源造成影响,部分类型的工厂会选择距离海洋较近的地方开设,这种做法虽便利了工厂用水,但是也使得大部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海洋当中,企业的这种做法无疑会直接破坏海洋的水质,引起海洋生物链的混乱。

三、如何管理发展好滨海酒店业

滨海旅游基础设施的发展伴随着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关系。

近些年来,滨海酒店业的发展也可谓是蒸蒸日上,滨海酒店业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环境好吸引大批的旅游者;滨海旅游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较为充足的游客,这为滨海酒店业提供了基础又稳定的客源。但是在基础建设和服务质量以及其他方面,滨海酒店业呈现出地区之间参差不齐的特点,部分地区的滨海酒店星级较高,服务质量较好,这些地区大多集中于沿海的大城市;而有的地区的滨海酒店只能维持基本的服务,基础设施差引起客源少导致没有资金可以投入再建设,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对于有些基础较差的中小城市,虽有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但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投资资金、政府扶持力度较小,这也是滨海旅游游客扎推的一大原因。

随着滨海旅游的日益发展,滨海旅行社的规模也日益扩大,数量日益增加,但是滨海旅行社业起步晚、起步低的特点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中国旅行社的发展呈现地区之间差距较大的问题,大多数的滨海旅行社都集中在比较发达的省份,比如广东。而中小滨海旅行社数量较多,但所获资源相比来说很少。起步晚且低的特点也影响了旅行社业的规模管理效应,现阶段旅行社业存在着严重的两级分化的问题,百家大规模的旅行社占了整个行业的半壁江山,而行业中数量多但力量却小的中小旅行社缺乏竞争力,以及固定资金的投入,这种情况使得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威胁着滨海旅行社业的发展。

开发不当,过度利用,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得滨海资源的质量每况愈下。滨海旅游的发展想要持久且辉煌就要有所行动。

第3篇

关键词:英语人才;水产贸易领域;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062-03

一、海洋经济发展与高层次英语人才培养

随着国际经济迅速发展,国际海洋水产贸易市场竞争越来越紧张,国内有很多海洋水产领域大企业向外扩大规模,迅速发展,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市场的扩大,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涉海经济贸易的外语人才。据有关研究报告得知:目前国内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和涉海专业知识进行商贸谈判以及签订合同等商务活动的高级外语复合型应用人才供不应求。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更是缺少,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主要涉及的专业领域有信息技术、信息通讯、现代农业与水产、海洋科技和渔业资源等方面。就国际贸易的成交率而言,对企业的贸易额来说,贸易谈判人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的外语谈判人才,更是供不应求。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国际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我国水产品的总产量十几年来一直居世界前列,尤其水产品出口贸易占较大比例。依托我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加快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21世纪发达国家近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更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省委在九届五次全会上提出了辽宁省到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科技更加进步的沿海发达省份。海洋领域是一个具有巨大资源潜力和可开发潜力的领域。辽宁位于我国沿海最北部,横跨黄、渤两海,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域面积43%,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着天然的渔业经济发展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显赫,更加促使大企业与国外企业合作,不断进行贸易往来,建立友好的、频繁的贸易关系。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能够保证国际贸易正常化的根本保证,如何研究外语专业复合型以及人才培养规格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复合型外语人才而言,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尤为重要。综合素质不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素质好,人文社科知识面宽广,而且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除精通外语外,系统地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了解海洋经济、贸易、涉外法律等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在我国沿海城市中,我省水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并不快,主要问题之一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我省水产出口增长的严重障碍。不同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专业知识深度对贸易的最终结果和效益产生迥异的作用。在国际水产领域商务交流中,不仅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运用能力,还通晓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水产贸易的高层次外语能力的人才在我省较为缺乏。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不足是制约辽宁对外开放的“瓶颈”。目前,我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基于海洋经济领域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建树不多,研究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策略至关重要。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的吻合性

海洋水产品贸易外语人才是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高级人才,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复合性,不仅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具备相关贸易、法律业务知识和技能。我们秉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了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省内多家大企业的实际贸易发展状况,甚至包括贸易存在的壁垒,我们不断分析和研究,结合多年的人才培养经验,进一步改革了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更加明确了目标定位,培养适合地方经济、行业的领域,特别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英语人才。改革后的培养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扎实、熟练的听说读写译专业技能,同时兼顾掌握相关经济和贸易等基本知识以及涉海、涉鱼学科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英语发达国家的经济和文化,拥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技术,并能达到较高水平,能够应用第二外语,能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尤其胜任海洋经济领域所需要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坚持“政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与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长期合作,构建“理论学习、社会实践、专题研究”三位一体,专职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目前,国内涉海院校开始考虑水产品、重点渔业对外贸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逐渐增设商务英语和商务日语,水产贸易英语等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也都相继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复合的知识内容、融合度以及知识交叉的幅度一直是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就水产贸易英语专业而言,要求学生掌握英语、日语(二外)、相关经济和水产贸易等知识。我们在前两个学年主要是语言类知识的培养,后两个学年注重海洋经济学、国际商法、水产经济动植物学、海洋与水产概论以及渔政管理学等相关海洋类知识的培养。该专业是一个知识交叉幅度比较广泛又较为边缘的专业,具有鲜明的海洋水产特色,更加突出区域经济特色的英语专业。我们对新兴的水产贸易专业培养模式进一步研究,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寻找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在培养中注重政、产、学、研结合,强调实践环节,人才培养模式时刻以行业需求为主导的原则,实时跟踪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结果的反馈意见,再依据社会实时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该专业的知识模块包括外语知识、水产贸易业务知识,能力培养模块包括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构成课程体系中两大主体:知识和能力。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四年不断线,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使得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如果两大模块处理得合适,培养模块之间就会具有一种和谐互动的吻合性。然而,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要达到吻合这一点,同时还需要以课程、教材等多方面建设为依据。例如,在前两个学年的英语能力训练中,课程学习内容一定要系统地融入大量的有关海洋、水产、经济贸易等行业词汇和语言材料,促使语言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三、突出实践教学模块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抓好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校企合作,实行教学、实习、就业一体化工程。我们已与多家涉海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并定期派学生到这些集团和企业实习,不但强化了外语应用能力,而且也熟悉了海洋水产知识,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实战基地,同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企业专家请进来的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外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发展,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手段,将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文化性和趣味性紧密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在人才培养中,结合理论研究,突出英语(水产贸易英语)和日语(水产贸易日语)专业建设成绩,及时调整新专业的培养方案,不断加强培养复合性应用型外语人才的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调查研究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沉淀教学经验,逐步形成具有海洋特色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稳定性,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四、高层次人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高校、政府和人才个体等诸多方面,是多系统参与的完整体系。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更加关注各学科间的交融和渗透,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1.从思想观念方面:明确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位。培养模式服务于培养目标。“英语+水产贸易”专业是一个新型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与渔业经济管理和水产养殖,与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而言,更具有综合性的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寻找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从培养方向角度:要着眼社会急需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的新调整。本学科依托我校的办学特色,秉承水产贸易英语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经验,研究在海洋经济背景下的语言文化翻译,特别对海洋科技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把文体翻译学与海洋科技英语相结合,学科建设与我校相关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形成交叉和互补,突显海洋经贸行业英语的翻译特色。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英语笔译人才,为区域经济服务,为行业服务。

3.从人才素质方面:阐明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内涵要求。社会需求是导向,知识应用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本位,创新能力是目标。高层次外语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洞察市场发展趋势,了解各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懂得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4.从教育方式方面:自主与开放合作办学相结合。改变教育方式,积极引进和消化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积极拓宽各种形式合作办学渠道并注重建立“3+1”、“2+2”、“3+2”等能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机制;充分挖掘国内先进的办学模式潜力,建立和完善地区性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研究主要在应用语言学、语用学、比较语言文学和第二语言习得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英美日文学发展历史,了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以海洋经济和水产贸易为背景,对外语教学模式和策略及翻译理论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海洋水产类高校的研究合作,开展不同文化的语言差异研究和教学实践。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海洋产业的繁荣,促进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海洋开发将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水产品贸易是推动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动力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涉海领域高级外语人才的培养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Mark Ellis,Christine Johnson.贸易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Fraida Dubin,Elite Olshtain.课程设计[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4篇

关键词: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海洋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093-02

中国在积极发展和引进国际制造业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内容,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海洋生态旅游在我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居民家庭中已经悄然兴起。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海洋特色明显,拥有海岸、沙滩、海岛和海水等丰富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

一、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的背景

海洋生态旅游以观赏海洋生态环境为内容,以普及海洋生态知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为目的,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和海洋生态的协调发展。简而言之,海洋生态旅游就是消费者游览海洋自然和人文环境。

我国的海洋生态旅游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巨大的生态旅游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消费能力的提高和空闲时间的增多,会逐步增强对海洋生态旅游的兴趣,海洋生态旅游将日益成为生态旅游的热点,成为现代生活的新趋势。

发展蓝色经济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海洋生态旅游业属于蓝色经济中的重要内容。《2009年美国海洋和沿海经济发展报告》指出,近年沿海地区服务业已取代工业成为主导;在海洋产业中,沿海旅游与娱乐业是第一大产业,约占海洋经济就业总量的75%,占生产总值的51%。由此可见,中国海洋生态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

(一)海洋自然环境

1.海岸风光。中国沿海有着各式各样的海岸地貌。(1)沙滩海岸:利用平坦的沙滩,清澈的海水,可以进行沙浴、日光浴和进行帆船等各种海上娱乐活动。如青岛的第一海水浴场,成为不少游客在炎炎夏日的最佳选择。(2)淤泥海岸:退潮时在海岸的潮滩上进行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如捡贝壳,看海鸟,看海上日落,泥浆浴和各种渔业观赏活动。(3)海蚀地貌:海水侵蚀岩石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观赏价值很高。其中,青岛的“石老人”就是典型的“海蚀柱”景观[1]。(4)生物海岸: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海岸,风景绚丽,这些构成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

2.水下风光。海水碧蓝透明,海底渔礁层峦,海洋生物丰富多样,鱼群、贝类、海藻、珊瑚,构成了异彩纷呈的海底世界,海底景色美不胜收,是探险者的天堂。尤其是中国南海,海底风光优美,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3.海滨山麓。海滨地带的名山,景色秀丽,山海相连。如舟山群岛的普陀山,以“山海奇观”著称的崂山,风光秀美,景色万千。

4.海岛风光。海岛地貌,海岛生物,渔民风俗都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我国有大陆岛、冲积岛、火山岛和珊瑚岛这四大类型海岛。例如舟山群岛,驰名中外的海南岛,白色的岛礁、碧蓝的大海,挺拔的椰子树,构成了海天一色的风光。

5.生物资源。在天然的环境下,有很多珍贵的动植物。例如有很多属于重点保护物种的动物和以海藻为代表的各式各样的植物。

(二)海洋人文环境

中国海洋生态旅游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价值。丰富的历史古迹和革命名胜构成了当地特有的旅游优势,同时也起到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如大连的旅顺口军事要塞,大连湾海防炮台[2]。同时,中国滨海旅游城市的建筑、文化场所等构成了旅游景观,如上海的南京路,大连的老虎滩。

海南、广东、广西南部、福建、山东等沿海地区都非常重视海洋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地区开发了自己的特色的海洋生态旅游,开启了我国海洋生态旅游的新阶段。

三、我国海洋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一)海洋生态景区污染

油类污染。石油污染在各种污染中最为明显,备受新闻媒体的关注。石油污染来源主要包括近海的城市工业,海上钻井平台、石油泄漏等。2011年的渤海湾油田溢油事故破坏了滨海旅游地区的环境,海洋水质下降,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固体物污染。主要包括日用品、塑料、玻璃等废弃物。这些固体污染来自于入海的河流、沿海的生活垃圾、工业废料、船只排放物等。

化学污染。来自于陆域农田的化肥、农药、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中产生的污水。

热污染。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排放出的热水,造成了海水的热污染。

海水富营养化。由于人为的倾倒和在陆地上施加了过多的化肥,使海水富营养化,海藻繁殖过快,致使大量海洋生物窒息死亡,破坏了沿海生态系统。近几年来,大量浒苔入侵青岛沿海海岸的海水浴场和沙滩,青岛的碧海成了碧绿的“草原”。

(二)海洋生态景区承载量过大

热点景区一到节假日不设限制地接待游客,人挤人,人踩人,减弱了旅游的兴致,加剧了海洋污染。2010年7月11日,青岛第一海水浴场人山人海,挤满了入浴纳凉的游客和市民。据浴场管理部门统计,一浴接纳入浴游客超过8万人次,海水浴场被挤爆,游人的兴致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过多的游客超过了景区的合理承载量和容纳极限,造成了对当地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的破坏,导致旅游设施紧张,产生了大量垃圾,甚至使景观在短期内难以恢复,从而影响了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海洋生态景区缺乏整体规划

对景区没有全局性的规划,只顾及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3]。优先考虑经济利益,忽视了海洋环境,影响了海洋生态旅游的健康协调发展。

许多海洋旅游区不合理开发,盲目地进行海岸工程建设和海滨开发,破坏了海洋的旅游环境。例如,过高的沿海建筑物,遮挡住了观赏海滨风景的视线。建设滨海大道,疏离了人与海的关系,破坏了原有景观的自然性。

(四)忽视景区海洋生态建设和人文建设

只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建设。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恶化了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对海洋渔业过度的捕捞和破坏,减少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影响了海洋生态旅游的发展。对“海岸卫士”——红树林的破坏,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的平衡。

海洋生态景区及其周边的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海洋生态旅游,良好的服务设施、热情的服务态度能给游客留下“景美,人更美”的印象,无形之中为景区增光添彩,但是有些旅游景区的导游,忽略了自己的导游职责,过度地推销旅游产品,使游客感觉索然无味。

四、构建科学的生态旅游的对策

(一)减少海洋污染

完善法律法规,增强执法队伍的能力。针对各种污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整改,对执法队伍加强教育,依法办事,不能相互推卸责任,接受贿赂。

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减少海洋垃圾的产生,创造一个水清天蓝的环境。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加大罚款力度,限期整改。

运用高科技手段来处理海洋污染,也可以充分利用海洋丰富的太阳能、潮汐、风能等清洁能源,从源头上避免海洋污染。

通过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广泛宣传,保护海洋生态旅游环境,提高民众的海洋保护和海洋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热爱海洋、保护海洋和科学利用海洋。加大媒体和群众的监督力度,曝光一些不负责任的企业,使其受到惩罚,通过这些避免旅游过程中垃圾的产生。

(二)确定合理的海洋生态景区承载量

根据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及周边资源环境状况,作好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实行科学的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管理和保护措施。在尊重海洋生态系统规律的前提下,科学设计当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景观,确定合理的环境承载容量,并且严格依据环境承载容量来控制海洋生态旅游活动的强度、规模和范围。

节假日要对人流进行合理的疏导或者限定参观人数,在非节假日期间,可以推出优惠项目。

(三)科学规划海洋生态旅游景区

在规划海洋生态旅游景区时,增加海洋生态方面的环保投资。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来鼓励保护海洋生态好的开发主体,提高其积极性。也可以引入市场竞争体制,形成高效的海洋生态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从而形成多元的投资体系,如争取全球环境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投资,落实投入的环保资金。防止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实现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于各种不当的开发行为和旅游消费行为,用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从而避免旅游景区出现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政府部门对珍贵的文物、稀有的动植物、生态环境敏感区和海洋自然保护区应采取更加严格的保护措施。

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主体应制定长远的景区规划战略,建立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可以适当调整生态旅游产品的价格和把一定比例的旅游收入用以专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4]。

构建特色的生态旅游,在对旅游景区进行整体规划的时候,利用当地特有的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建设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旅游接待设施,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海上旅游项目,开发特色的海洋旅游产品和海洋民俗旅游,形成具有规模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形成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四)加强景区海洋生态建设和人文建设

科学合理地运用高科技手段,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比如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海洋的检测和研究,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的能力,从而提出更加合理的针对性措施。建设和保护海洋生态区,严格控制占用海域和海岸线的项目建设,以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努力构建和谐海洋。

旅游主管部门提高旅游服务设施质量的同时,提高旅游管理水平和旅游服务质量等软设施建设,制定相应的综合服务质量标准,如建立定点服务,民众监督管理和建立相应的投诉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维护海洋生态旅游者的正当权益。

为了海洋生态旅游业的循环利用和健康协调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护海洋文化资源,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制度。

提高海洋景区的市民服务意识,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特别是提高导游、酒店服务员、餐饮业等服务于海洋旅游业的员工的素质,进行服务质量培训,提高服务的质量。

进行多渠道宣传,例如拍宣传照和相片等,也可以采用参加旅游展销会,利用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广告牌等宣传方式广泛宣传。

综上所述,中国的海洋生态旅游虽然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还亟待完善,但我们充分相信,中国海洋生态旅游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董玉明.海洋旅游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2]马丽卿,阳立军.话说海洋旅游[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第5篇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海岸线总长达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是与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同样重要的“蓝色国土”。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开放战略的实施,我国的海洋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蓝色国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产总值突破50000亿元,达到50087亿元,增长7.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6%。由此可见,海洋产业作为一个全新产业领域,正逐渐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哪些海洋领域属于市场前景广阔的重点产业呢?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海洋船舶业: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造船国,处在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国造船完工量及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大幅增长,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实现增加值1331亿元。未来,海洋船舶工业将实现多元经营、军民结合,形成环渤海船舶工业带、以上海为中心的东海地区船舶工业基地、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地区船舶工业基地,重点发展超大型油轮、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滚装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及船用配套设备,同时稳步提高修船能力。

海洋油气业: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多个油气田陆续投产,海洋石油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了5000万吨。2012年,海洋油气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570亿元。重点建设面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南海、东海、渤海天然气田,逐步形成三个区域性市场供应体系。规划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鼓励发展商业石油储备和成品油储备已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之一。

海洋渔业:2012年,我国海洋渔业实现增加值3652亿元,比上年增长6.4%。未来的海洋渔业将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值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搞好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结合水产品远洋捕捞、养殖业区域布局,建设以重点渔港为主的集交易、仓储、配送、运输为一体的水产品物流中心。

海洋生物医药业: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途的“朝阳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业作为生物技术产业类群的一个分支,由于其丰富的海洋资源保障,越来越多地得到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当前,海洋生物医药等现代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医药功能食品开发研究的热点,其产业发展也初具规模。

滨海旅游业:我国的滨海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育的“少年期”。2012年,全年实现增加值6972亿元,比上年增长9.5%。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阶段等影响,我国的滨海旅游业与世界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滨海旅游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国家海洋局下发的“海十条”(《关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对适宜开发的海岛,选择合理开发利用方式,如海南省今年开通了赴三沙旅游业务。同时,推进无居民海岛的合理利用,鼓励外资和社会资金参与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活动。

此外,海洋化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盐业、海洋电力、海洋交通运输等也都潜力巨大。

院校走笔

NO.1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

绿树掩映的典雅欧式建筑下,沉淀了百年的厚重与沧桑。历史的车轮轻轻碾过,留下的有战争的苦痛,也有拼搏的热血,这就是中国海洋大学。站在校园中央的八关山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大海,听到悦耳的潮汐声。一转眼便会看到“一多楼”和民族斗士闻一多的雕像,激励着每位学子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海大以海为名,自然也以“海洋”为立校之本。海洋类学科是海大的“当家花旦”,实力雄厚。海洋环境学院是学校最具海洋特色、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拥有海洋科学和环境科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海洋学本科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15个基地之一。院系的创立者赫崇本教授是我国海洋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可谓是学院的“金字招牌”,为我国海洋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海洋生物学是国家重点学科,曾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生物学家,不仅拥有“海洋生物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海洋生物工程中心也设在这里。军事海洋学是海大于2002年新开设的专业,属于海洋学与军事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研究的重点放在海洋声学、深海研究、深潜技术以及反潜战环境预报等领域,在海洋权益斗争日益艰巨、海洋空间争夺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该专业可谓生逢其时。此外,学校还拥有投资上亿元建成的全国高校唯一的海上流动实验室――东方红2号海洋综合调查船,供教学科研使用,不过要进入东方红2号到海上做实验,需要等到大三。

树人立新,桃李天下。从1984年我国第一次南极考察开始,海大就与南极、北极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有一半毕业于海大,中国第一个登上南极的科学家董兆乾,第一个徒步考察南极的科学家蒋家伦,第一个南北两极都登上的科学家赵进平等也都是海大的校友。如果你认为去南、北极科考只是科学家的事情,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海大,本科生同样有去南北极“逛逛”的机会。2009年,当时还在读大四的刘富彬就通过知识竞赛从3万多名候选人当中脱颖而出,获得去南极科考的机会。在南极期间,还顺利完成了关于长城站附近长城湾的浮标研究,为海大赢得了荣誉。

NO.2

大连海事大学:学汇百川,德济四海

她培养出我国第一个远洋船舶女轮机长工亚夫、研制设计我国第一艘实习船――言鲲号,我国第一所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高等学府……她就是大连海事大学。从曾经的南洋公学到大连海运学院,再到今天的大连海事大学,校名的更迭也呈现了一段段辉煌的历史,见证着海大前进的脚步。作为交通部唯一直属的高等学府,海大被国际海事组织(IMO)认定为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海事大学名扬四海与她强大的”硬件设施是密不可分的,且不说设施和功能一流的航海训练与研究中心、水上求生训练馆、教学港池、天像馆、航海轮机模拟实验室等数十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单是那万吨级远洋教学实习船――育龙轮和全国第一艘、世界最先进的专用远洋教学实习船之一的育鲲轮,以及两艘国内最先进的无限航区远航教学训练机帆船“波贝433”就足以让其稳坐中国海事类院校头一把交椅了。

半军事化管理是学校的最大特色。每位新生入学前都要参加为期一个月的严格军训,体验一番真正的军人生活。此后,学校对陆上专业学生实行日常管理制度,航海类专业则实行半军管制度:从早操、军训、列队上课、统一制服着装、清扫卫生、卫兵勤务到晚自习、晚熄灯的每一个环节全部要求按照军人的标准执行。但是,不论陆上,还是海上,那一身青春靓丽、英姿飒爽的海军范儿制服以及海魂衫,是每一位海大人的骄傲。

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的大连海事大学,久负盛名的自然要数航海技术专业了,它是交通部“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与航海技术相媲美的还有轮机工程专业,不仅是辽宁省第一批特色专业和国家第一批特色专业,还是教育部“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力不俗。在中国航运界,许多航运企业的老总说过这样的话:大连海事大学的毕业生素质高、纪律强,有多少我们要多少。于是乎,作为航海健儿左右手的航海技术专业与轮机工程专业每年都供不应求。

周游世界是众多学子的梦想,而海大则是这梦想的起点。常听学长们骄傲地讲起他们五彩缤纷的海员生活:穿越五洲,横渡四海,工作中不仅领略了大海的磅礴壮美,享受着航海带来的无穷乐趣:还能常去异国他乡,感受浓厚的异国情调。

NO.3

上海海洋大学:勤朴忠实

拥有先机和契机的上海,如何面对汹涌如潮的海洋世纪?上海海洋大学责无旁贷。百余年来,秉持“勤朴忠实”的校训,潜心于海洋的世界,成就着大上海不可预知的未来。

上海高校众多,不乏复旦、交大这样的一流名校。但提到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上海海洋大学便成了强手如林中的佼佼者,尽管是二本,此专业却是国家唯一特色专业,又位于“风水宝地”的上海,录取分数常在一本线之上。有过潜水经历的人,一定惊讶于海底奇妙的景色和丰富的物种,特别是那些形状各异、颜色斑斓的海洋鱼类环绕身边,让人目不暇接。还想再近距离研究它们?那就去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镀镀金吧。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海洋环境学、渔具渔法学等基础理论和知识,还要接受船舶驾驶技术、网具装配技术、捕捞技术、渔场调查、渔业水域环境监测和渔政管理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大家听说过“声光电捕鱼”“鱼类行为学”吗?这是上海海洋大学与时俱进,为了满足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学科基础上增加的新技术、新内容,有趣地将捕鱼和科学结合在一起。上海海洋大学有句有名的口号,那就是“把论文写在辽阔的海洋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相信在此能将许多学子于“大洋捉鱼”的梦想变成产业化现实。海洋资源丰富神秘,只待有志学子大展宏图。除了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成为国家特色专业,还有水产养殖是国家级重点学科,鱼类学、渔业经济学、鱼类养殖学等则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百年学府,活力海大。为了将海洋研究和世界接轨,上海海洋大学承担了不少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发,从大西洋的西非渔业、西北太平洋的鱿钓渔业、东南太平洋的大型拖网渔业到三大洋金枪鱼渔业开发项目和实践,无处不见海洋大学师生们潜身研究的身影,助力着当代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NO.4

广东海洋大学:广学明德,海纳厚为

湛江,一座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沿海城市,一派景色秀美、气候宜人、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岭南风光。从昔日古老繁荣的“广州湾”到今天“湛蓝之滨”的湛江市。虽历经百年的苍桑洗礼,但作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之一,她不仅风华未减,反而愈发地充满生机与活力。湛江东临南海,西靠北部湾,南出太平洋,处于亚太经济圈中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广东海洋大学依托具有“大、优、深”特色的湛江港迅速壮大,现已发展成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多种性海洋大学。

海洋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开发海洋,科教领航。广东海洋大学在对虾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名贵鱼类的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鱼类病害防治、珍珠贝的养殖及教珠技术、水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海洋药物开发、杂交水稻育种等方面的科研实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获2006年度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曾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目前仅湛江地区的海水珍珠产量就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对虾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珠光宝气,人见人爱。广东海洋大学还是我国现代人工养殖珍珠的重要发源地,在国内最早取得人工养殖海水珍珠的成功,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取得人工养殖淡水无核珍珠的成功。广东海洋大学利用人工养殖珍珠的学科支持下,成立了相关产业,从事珍珠养殖、珍珠加工、珍珠美容化妆品的生产开发和贸易。“海大珍珠”曾被中央领导誉为“南珠之冠”,备受爱宝人士追捧。

NO.5

其他相关院校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在东北军事工业重镇哈尔滨,自建校之初、陈赓大将执掌之时,它的发展便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哈工程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其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还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鼓励学生学工并重,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投身科研与实践,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在国际国内竞赛中获奖。

许多人都知道武汉理工大学是重点大学,却不清楚武汉理工大学有一个古老而又强大的航海学院。该学院成立于1992年,前身为1945年创办的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航海教育与培训中,为国家航运业培养了万余名船舶驾驶和管理的高级人才,不乏高级船长、指导船长以及总船长在内的数以千计的船长。航海学院拥有完备的教学科研软硬件设施,包括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室、航海及模拟器室、计算机模拟室、船艺训练室和船员水上训练基地等,学院还根据STCW78/95国际公约和国家船员教育与培训质量管理规则,建立了航海教育与培训质量体系,保证了毕业生质量。

第6篇

打造“绿色牌”

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原则,实行城区、近郊、农村统筹发展,着力实施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工程,切实保护和提升了绿树成荫、枝繁叶茂的原始景观,实现了“山川林成海,路岸林成带,田野林成网,村庄林覆盖,河河清水流,城乡好生态”。先后荣获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殊荣。

装扮绿色城市。遵循“显山露水”的城建理念,以“两山(九顶梅花山、观驾山)”、“三河(庄河、热水河、鲍码河)”、“两湖(明珠湖、将军湖)”和中心城区为重点,在主城区全面实施生态公园、绿化工程建设。通过栽大树、种鲜花、铺草坪,见缝插绿,立体添绿,拆墙透绿,处处增绿,高标准绿化美化了观驾山、九顶梅花山,建造城市森林公园,拓展绿色空间,让绿色成为城市的主色调,城区建设实现了“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的格局。

建设美丽乡村。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保护珍贵生态资源为目的,开展“六化”等工程,着力打造“房前屋后是菜园、道路两旁是公园、全村是个大花园”的生态格局。2013年实施造林绿化“十大工程”,以村庄、城区为点,以道路、河流为线,以山体为面,形成庄河绿化主体框架,完成造林面积24.5万亩,植树5120万株。农村卫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大部分村成立了专业保洁队,设置了固定垃圾堆放点,建设了标准农厕。加强山区乡镇生态环境保护,以招商引资等方式,建设高标准生态旅游庄园和都市农庄25个,形成了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互惠共赢的良性局面。

做足“水文章”

立足实际,打好生态牌,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水系,有效改善了庄河的生态环境质量。

塑造生态景观。依托充足的水资源,把三条水系打造成清新亮丽的城市景观、自然休闲的生态走廊,彰显海滨水城的柔美风韵,使生态成为庄河城市的主要特征。目前,热水河生态治理工程已经完工。生态治理后的热水河不仅提高了防洪标准,保障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高标准的绿化、美化工程,更为市民提供了环境优雅、景观别致的休闲娱乐场所,成为庄河城区一道亮丽的沿河公园。作为城市母亲河――庄河的生态治理正在加紧进行。治理后,河流两岸将形成集观光、休闲、旅游、教育、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型公共滨水空间,成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打造东北滨海景观的第一河。在三河入海口处建设明珠湖,拦河建坝,形成7平方公里的水面,打造亲水临水的城市品质。目前,明珠湖的整体框架已拉开,高档住宅小区、五星级酒店、休闲广场等已开工建设,明珠湖的大型水系景观即将形成。

全力保护水资源。既要“金碗”,更要“水碗”。为确保淡水资源不遭破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干净的“水碗”,庄河人坚持“把住入口,管好出口”,拒绝污染企业入驻,杜绝“三废”排放。在建设项目环境审批上,坚持“四不批”,即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坚决不批;对已无环境容量地区的项目坚决不批;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环境敏感区的项目坚决不批。5年来,共否决不符合环保规定和环保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200多个。同时,市委、市政府要求“每个乡镇每年至少治理一条河流”。近几年,庄河市已累计投入18亿元,进行生态治理,绿化河流,营造水源涵养林。碧流河等重要水库和水源地上游,全部实现森林覆盖,并建成了碧水、绿树、鲜花和蓝天融为一体的流动风光带和自然景观区。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庄河海域面积近3000平方公里,自然海岸线长285公里,是国内目前唯一没有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岸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要求围海养殖须经严格审批,经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民主议定,有关部门勘测并出具《海洋环境影响报告》后,方可使用。对开展海洋工程项目的,海监大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定期开展巡查,防止海洋工程项目施工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对黑脸琵鹭栖息繁殖、觅食进行跟踪,划定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加强海洋生态修复,近年来,庄河海域从未发生赤潮。盛产的海参、海胆、赤贝等200多种海珍品、海鲜产品远销海外,水产品产量和加工出口量均居辽宁省县市首位,是亚洲最大的优质贝类繁育基地、世界最大的河豚鱼海上养殖、加工、出口基地和誉满全球的“世界蚬库”。

绘就“新蓝图”

守好资源,更要用好资源。在开发开放建设浪潮中,庄河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沿海南部蓝色经济带和北部山区绿色经济带。

发展蓝色经济带。依托海滨旅游资源,打造了海洋公园、旅游度假区,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旅游景观带;以经济区为载体,坚持产业建设、园区建设、小城镇建设融合发展、齐头并进的方式,着力打造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洼地”,把沿海经济带打造成带状城市群,形成一条临海临港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的蓝色经济隆起带。目前,在蓝色经济带上,已经依次排开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大连新兴产业经济区和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等三大经济区,形成“一核两翼”、“三区十园”的发展布局。三大经济区全部被纳入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发展和支持区域,享受国家、省和大连市赋予的优惠政策。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被国务院纳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列为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43个重点督办事项之一。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营销;4PS理论;海洋文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050-02

城市营销学,是地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城市科学、产业经济学、营销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其核心就是将城市的各种资源以及所提供的公共产业或者服务以现代市场营销丰富地向购买者兜售。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文化发展对经济和社会都有积极贡献。经济贡献包括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可刺激消费、增加GDP,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联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社会贡献包括更新民众文化观念、提高民众素质、形成特色文化地区、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提升城市形象和影响力。

随着城市营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城市营销不只限于经济方面,也涉及诸如环境保护、地区形象建设、公共利益等内容。城市营销的内涵在于满足全方位的顾客需求,这就要求对城市营销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经济范畴,为使城市营销持久高效,应充分意识到营销中的文化要素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注重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城市营销的对象(居民、投资者、旅游者、企业等)在获得城市产品和城市服务的同时,还能获得精神层面上的满足,从而树立起城市优秀的积极的正面形象。

大连市三面环海,是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海洋文化是大连这座海滨城市的特色文化。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从2003年开始,“打造文化大连”成为大连独有的城市文化品牌。大连要充分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寻觅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开放型、国际型、合作型的海洋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建设。

虽然对于城市营销的理论框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但是,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城市营销的理论框架已经初显雏形。本文将使用4PS理论即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进行展开,系统研究城市营销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 海洋文化产品策略

海洋文化产品是海洋文化供应者提供给消费者的海洋有关的产品或服务,按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可分为经营性和公益性文化产品。按产品属性可分为物态文化品,如海洋工艺品、玩具、服饰等;服务文化品,如广告、咨询、娱乐等;活动文化品如社区活动、运动比赛等;内容文化品如电影、书籍等;文化设施包括承载各种海洋文化品的场所和设施,包括剧院、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体育场所。这些涉海产品在要在文化发展的导向和宏观规划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 海洋文化渠道策略

主要做好海洋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先,要努力争取各方面对海洋文化产业的扶持,支持和鼓励社会投资。要积极吸引国内外各类海洋文化建设专家和人才,整合本市涉海人才资源。要打造好有鲜明海洋文化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产品,同时也要抓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和系列文化活动。要重组和调整海洋文化产业结构,创新和开发海洋文化新产品与新服务,大力发展具有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海洋支柱产业,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大连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3 海洋文化价格策略

Burgess通过对英国地方政府和企业广告材料的统计分析,发现所有广告都竭力强调的两点城市形象:一是经济优势。区位和商业优势、可靠的劳动力、廉价的租金和政府政策提供的金融诱导以及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意向等,都是宣传材料中竭力渲染的内容。二是生活质量。地区生活质量是通过一个地区的景观环境形象、人民和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来反映。根据城市形象形成的规律,可以通过文化编码的方式策划出富有吸引力的良好城市价格定位。以此吸引目标群体,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4 海洋文化促销策略

第一种是利用广告进行宣传。首先是通过新闻媒体如电视、广播等影视手段做广告。其次是通过城市指南、宣传册、互联网页和期刊杂志上的广告进行宣传。西方城市广泛地开展着城市形象运动。他们通过新闻宣传媒体制作大量的广告,精心设计并印发宣传册子,竭力宣传自己具有某个大区域的地理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区位。

第二种手段是利用重大事件制造轰动效应。通过重大事件,如全运会、足球锦标赛等重大体育赛事,涉海博览会、海洋有关国际会议,文化活动如海洋文化节、沙滩艺术节、大连国际服装节、电影节等,以及各种节日和贸易集市等进行宣传、交流。在宣传活动中,要强调大连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浓厚的海洋文化,如城市狂欢节、沙滩盘球赛等体育赛事等。这些宣传手段对扩大海洋文化的宣传,提高城市的整体知名度,增强城市对外部投资的吸引力,吸引人们前往旅游观光,切身了解城市、体验城市,从而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三种是提升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塑造滨海现代城市景观,满足人们对生产和生活条件和环境的要求,建设一个适宜居家生活、企业发展、商务活动和旅游的海滨可持续城市。城市景观例如沙滩建设,海之韵广场和港湾桥等有海洋特色的景观修建等既可以被看作是大连城市形象重塑的一种体现。在海洋文化的建设中,城市景观起关键性作用。

总之,要重新审视、科学论证大连市海洋文化资源前景。大连是因海而生的,从产生之初就受到海洋文化的滋养,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就文化而言,大连文化是以齐鲁、东北、俄国、日本等文化为底蕴的复合型文化,彰显着海洋文化的多元化特征。海洋文化正是大连城市文化的灵魂所在。要打造好海洋文化,要充分挖掘、整理城市海洋文化的脉络,应用市场经济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海洋文化资源,根据大连城市历史发展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区域经济环境等特质,通过系统分析、科学论证,对大连市的特质海洋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新的城市文化特色和海洋文化的新亮点。同时,只有创新观念,才能切实增强海洋文化的发展活力。大连市应从城市战略发展的高度,树立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观念,无社会各界,都要立足岗位和实际求创新,力争将大连建成以“中外海洋文化交流的窗口、现代海洋文化人才荟萃的中心、海洋文化艺术精品的基地、海洋文化产品交易的市场”为主要内涵的国际海洋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1]白长虹.从城市营销到城市文化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08,(2):80-84.

[2]郭国庆,刘彦平.城市营销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启示[C].JMS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04.

第8篇

日前,著名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客广东省科协科普论坛,了题为“蓝色经济区建设问题: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思考”的专题报告。他表示,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堪忧,因填海造地、挖沙和炸岛等人为活动已导致我国海岸海域八百零六个小岛消失,海岸线缩短近两千公里,滨海湿地损失近半。

近年来,面对楼市调控的高压态势和确保十八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一种新的“土地经济”模式正在被大量复制。借国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之名,一些城市明确提出“向海洋要土地”,兴起新一轮围填海热潮。据统计,2007年至2009年,仅国家海洋局查实的各地违规填海面积就高达一百四十平方千米。目前围填海每年新增的建设用地约占沿海省区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13%到15%。这些新增土地除发展临海工业外,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房地产开发。当前“填海造地”过度开发,不仅加剧了房价调控难度,也潜伏着永久破坏生态、增加防灾压力、危及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深层矛盾,急需引起重视。

填海造地作为一种彻底改变海域属性的活动,若论证不充分、管理不严格,定会带来诸多弊端:导致局部海域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对近岸海域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破坏自然岸线,加剧海洋环境污染;改变原有的水文动力环境,破坏原有的泥沙冲淤动态平衡,导致海岸侵蚀加剧或者海岸的不稳定,港口和航道的淤积等。特别是由于海景房吸引大量居民集聚在海岸线上,一旦发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后果十分严重。深圳就曾经出现过填海区大规模的下沉、地裂、水质恶化等事故,甚至出现了“楼陷陷”。

“填海造地热”的背后是暴利驱动。围填海成本一般为每亩十五万元至二十万元,但地方政府转手拍卖给开发商,每亩地价动辄数百万、上千万元,为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土地收益。开发商则以“海景房”为卖点,以每平方米几万元的价格卖给购房户。“填海造陆”的出现,实质上仍是地方追逐土地财政的表现。受暴利驱动,当前部分沿海城市出现一股“填海建房热”,出现过度开发的“虚热”苗头。以辽宁为例,按照国家海洋局围填海总量控制规划,2011年辽宁省围海造地的面积仅为三十平方千米左右,但该省沿海六市规划填海造地一千平方千米,两者相差三十多倍。

“填海造房”本身无可厚非,放眼世界,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都在不同时期进行过大规模的“填海运动”。海景房存在着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房地产业向海岸线进军也是市场的需要。但是,满足这种市场需求,需要建立在海洋总体开发的框架中,需要建立在科学规划之下,而不能肆意为之。缺乏规划和监管的填海造房,必然沦为少数开发商牟利的工具,引发新的不公,违背科学发展观。近年来,随着各国对海洋生态保护的重视,已经纷纷开始了限制填海的规模和范围,并且推出了一些退耕还海等政策。在2010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十三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海洋专家提出要谨慎实施此类行动。发生在日本的地震、海啸,也为人们如何合理利用海洋敲响了警钟。这时候我们逆风而上大搞“填海造房”,合适吗?

【原载2012年7月19日《中华工商时报·观点》本刊有删节,标题有改动】

第9篇

一、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

(一)海洋文化及海洋文化产业

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关于海洋文化的定义是:“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紧密相联的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结合海洋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特征,张开城教授认为海洋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巨”,其本质就在于海洋文化的产业化。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它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

(二)海洋旅游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根据产业的内容和性质的整合,按照行业分类法,王颖认为海洋文化产业可以划分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海洋文艺产业等四个产业。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是指为了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通过对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为旅游者提品和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④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一般的海洋旅游产业不同,它是以独特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为核心,将海洋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弘扬海洋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有海洋自然风光游、海洋民俗风情游、海洋科技游、海洋体验游、海岛旅游等。

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隔海相望,位居长三角、珠三角、台湾三大经济区中心位置,具有同时接受三大经济发达区域辐射和带动的特殊条件。宁德市海域面积4.45万km2,占全省三分之一,海岸线曲折漫长,山地、丘陵直逼岸边,形成大大小小接连不断的港湾,从北到南20多个港湾如串珠镶嵌在闽东海岸线上,港口优势极为突出,其中天然良港三都澳,位于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可以直接通达全国和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大港的优势,这为宁德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海洋文化资源丰富

从历史上来看,闽东先民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这一临海地区生存生活、繁衍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有以黄瓜山遗址为代表的海洋贝丘文化;有以太姥山、嵛山岛为代表的滨海景观文化;有以灵佑禅师、空海大师及葛洪等祭祀活动为代表的海洋宗教文化;有以三都澳“海上渔城”为代表的海洋休闲渔业文化;有以大京、冷城等古城堡为代表的抗倭海防文化。而且,许多资源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资源品质较高,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有的在全国还享有盛誉。这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量的保证,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二)劣势(Weakness)

1.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传统海洋文化的整理开发和现代海洋文化的发展,以及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人才,福建省现阶段高校中开设与海洋经济开发有关的专业不多,海洋旅游的专门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宁德市高等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短,旅游文化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人才更是匮乏。因此,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宁德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宁德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要赶超其他沿海城市,只有依靠人才和科技才能实现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的不断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否则只会拉大与沿海旅游发达城市的差距。

2.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

宁德市由于历史、体制、观念及规划滞后等方面原因,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断裂带”,导致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海洋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造成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由于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忽视对深厚海洋文化的挖掘,缺少优化组合,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精品”,导致文化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造成现有海洋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y)

1.国家战略和政策赋以机遇

2012年,《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面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构建了“一带、双核、六湾、十岛”海洋开发格局。有关部门对海峡、海湾、海岛旅游开发也相当重视,国家旅游局将“海峡两岸旅游区总体规划”(2010-2020)列入中国旅游业“十一五”期间优先规划和建设的12个重点旅游区之一,并且位列首位,打造福建“海峡旅游”品牌。为此,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旅游局也制定了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山海联动、优势互补的“两带、四群、五重点”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其中“两带”指“蓝色滨海旅游带”和“绿色生态旅游带”,这是福建旅游资源最富有和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具备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增长态势。在福建省这一系列发展思想和具体政策指引下,宁德市要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海洋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三都澳、白马港、福宁湾、沙埕港四个海洋经济聚集区,着力构建新兴临港重化工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滨海旅游胜地及现代渔业基地等五大海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十二五”末全市海洋经济总值达2000亿元的目标。可以预见,以上来自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必将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2.市场需求所带来发展契机

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人们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而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来源于人们文化需求欲望的增长。宁德市海洋旅游区位于我国“黄金海岸”的中段,这种适中的地理位置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福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极具经济发展活力的两个地区相连接,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而处于二者之间结合部位的福建省宁德市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也给宁德市海洋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契机。此外,从福建省内来看,与宁德隔海相邻的是福建省内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带,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如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增强,特别是需要规模较大的度假场所,区位优势使宁德的海洋旅游开发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

(四)威胁(Threat)

1.沿海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沿海省份掀起一股开发海洋的热潮,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纷纷制定了海洋经济战略,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使沿海省份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明显。宁德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州、厦门等城市的海洋文化产业强势崛起的势头相比,宁德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海洋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多停留在理论上的研讨和低水平建设层面,文化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培育。因此,周边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对宁德市的发展产生“挤压效应”,加快海洋文化产业要素的外流,从而对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2.海洋文化资源保护不力

重视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历来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前提基础,但是宁德市的一些地方部门“目光短浅”,存在盲目开发海洋旅游项目,甚至“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海洋文化资源的状况也时有发生。例如,一些地方在建造和开发大量的文物景观、度假区时,由于规划失误或忽视环境质量开发,引进高污染的企业,使许多优秀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有些地方追求经济收益,大量挖取洁净的海沙出售给外地开发商,导致海滨沙滩和浴场的资源条件下降,这些短视行为都严重阻碍了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

发展。

三、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积极理顺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由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受制于旅游、文化、城市规划、海洋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管理,客观上容易造成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在资源保护、产业的规划和开发经营管理上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混淆现状,不利于海洋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因此,从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政府的角色变旅游产业的主导者为推动者和监管者,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越的软环境。

(二)尽快培育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

集团化、规模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培育数量有限,规模偏小,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开发的浅层次特征明显,海洋旅游项目产品过于单一,致使旅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宁德市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尽快培育出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从而带动整个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集团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是增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布局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区域

伴随着海洋产业开发的大背景,宁德市沿海县市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普遍开展,但是各地的发展眼光还仅限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全局性的规划意识,往往造成一些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的相互克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恶性竞争和两败俱伤,也不利于形成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宁德市应当根据宁德市滨海的地理现状、海洋资源特点及产业发展状况,确定以三都澳为中心,围绕世界级深水港三都澳的开发建设,以及中心城市的提升和改造,推动城市、港口建设和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以港兴城,以城推旅,以旅促港的互动发展模式,形成以蕉城区为聚散中心的城港游憩综合旅游区,带动环三都澳区域内的滨海城市景观建设,发展内海观光休闲、沙滩游泳、畲乡风情、遗址怀旧、海上运动、海上渔排海鲜美食为主导产品、畲族和海上人家等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格局。

(四)精心打造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宁德沿海沉淀有古代的海洋贝丘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岛景观文化及军事文化等海洋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发展宁德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福建宁德“山海大观,欢乐港湾”的海洋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五大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第10篇

鞠萍姐姐代言世界皇后助阵

2002年9月28日,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的武汉海洋世界水族观赏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场馆也相继对外接待游客,简称“东湖海洋世界”。作为一家民营合资企业,公司有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精干的技术团队。能否在华中地区立足,关系着公司事业的成败。东湖海洋世界考虑到早期市场认知度低,客源分流大的特点:一边采取科普宣传和营销建点相结合的手段逐步培育市场,一边加大企业形象宣传的力度以及场馆的高品质定位。即海底世界是以展示海洋生物为主,集科普教育、环保教育、餐饮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国内少有的大型综合室内旅游项目。开业之初,便邀请到中央电视台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作企业形象代言人。2005年底又借助“世界旅游小姐皇后决赛”在汉举行的强热声势,特邀她们前来参加“环保倡议行动”的活动,给东湖海洋世界这一品牌的提升增添了活力,在游客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专家院士献策打造科教品牌

2004年,“东湖海洋世界”被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为“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8月成功申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翌年4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科协为武汉东湖海洋世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挂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资深专家刘建康院士,所长桂建芳教授也出席了挂牌仪式。几年来,海洋世界开展的系列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一时间,“促进武汉科普教育事业跨跃式前进”,成为企业发展的宗旨。进行科普系列活动的同时,公司还借助户外媒体如灯箱、大型广告牌、车身等广告形式进行企业形象宣传,在武汉市民中很少有不知道东湖海洋世界的。如果说对外宣传是企业创建市场的一块垫脚石,那么市场营销则是运用这些垫脚石来拓展市场的一名能工巧匠。为了争得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率,武汉东湖海洋世界除了不放过任何可以宣传的机会来宣传自己而获得商机外,还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公关方案和销售策略,在拓展本市旅游市场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周边及市场的扩张与开发。从资金、人员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增加销售网点20多个,经过努力,以武汉市为中心连带周边地、市、县的旅游客源也得到了充分挖掘,旅游市场变得日益活跃。海洋世界因此顾客盈门、经营兴旺,引人瞩目。

大胆迎难而上竞争中求发展

面对异常火爆的旅游市场,一些强势企业开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趋之若鹜,纷纷把目光转向这个极具发展潜力的项目,仅2005年一年内,全国陆续有多家海底世界和海洋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滋生起来,由原来的40来个一下子增加到55个,而且占地规模和投入资本令人刮目。

“困境对弱者来说是灾难,却赐给强者以动力”。面对来势凶猛的挑战和外界压力,“东湖海洋世界”的决策者们没有被吓退,而是冷静面对,在认真分析行情后,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必须创造竞争落差,比别人做得更强、更好。所谓竞争落差,就是在同行业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优的营销战略,拉开与同行的距离,始终走在行业前面,让别人难以追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争取主动。一方面是要完善和优化景区环境,另一方面便是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为此,海洋世界领导多次深入实际召开办公会议。研究探讨企业发展大计,最终决定:从海洋世界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进行整体布局调整和工程改造。2005年,大型长江鱼馆改建成功,部分展池也得到了整修和扩建,海洋生物品种也得到进一步补充,由150种增加到200多种,馆内景观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海洋世界的另一个大胆构想也正在积极筹划之中。即整合“楚人狂欢岛”,打造华中地区海洋生态主题公园。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该项目将在2007年付诸实施。总投资7000多万元的二期工程“海豚表演馆”也将在2008年投入运营,它以展示生活在海洋中哺乳动物的海兽为主,是一座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洋动物表演剧场,它的启动将又一次大大拉开与同行的距离。

新形象新品牌笑迎八方游客

海洋世界整体景观更美了,游客也日渐增多,但一时间服务质量却难上档次,如果不及时解决,势必成为企业发展瓶颈。面对这种情况,公司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优化队伍结构,实行全员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经过一番大浪淘沙,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队伍在公司内脱颖而出,他们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规范的塑造这支队伍,海洋世界对员工高标准严要求地提出了“站立服务、微笑服务、敬语服务”的十二字服务方针,并遵循这个标准定期对员工进行考核,优胜劣汰。同时对外吸引人才,招贤纳士。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增强对员工岗前服务理念与服务意识的灌输。把热情周到的服务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细节服务的行动中去,让游客进来开心,走得满意,亲身体验海洋世界高质量服务。在做好规范化服务细则的基础上,海洋世界还增添了个性化服务的内容,这就是对学生开放科普教室,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学生在科普展厅既丰富了海洋生物知识,又开阔了文化视野,受到广大师生的赞誉。

第11篇

关键词:海洋旅游;旅游资源;旅游文化

连云港是江苏第一大港,也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被列为江苏省四个旅游中心城市之一,是一个新兴的海滨旅游城市。2009年,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通过,连云港市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和黄金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加快跨越、后发先至的繁重任务。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旅游业,连云港市旅游业必须抓住这次机遇,根据连云港市的海洋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加大海洋旅游的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连云港特色的海洋旅游。

一、连云港海洋旅游业的现状

(一)连云港海洋资源概况

蕴藏着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连云港市拥有江苏最长的基岩海岸线,江苏最大的海岛――东西连岛,中国第一长堤――西大堤,以及被誉为“江苏北戴河”的海洲湾等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独特的海滨景观和优良的自然沙滩,连云港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二)连云港海洋旅游市场现状

2005、2007、2009年连云港旅游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分别为700万、910万、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64亿元、97亿元、100亿元。而2010年,连云港旅游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500万人次,年增长达到了18% 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40亿元,年增长20%以上。因此,连云港市被评为全国旅游发展最快的三个地级市之一,和全国20个优秀旅游目的地之一。我们在对这些来连云港的游客进行分析中发现连云港的游客以省内游客为主,对外省,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消费能力较强的京、沪和沿海发达城市的游客较少。并且这些游客大多集中在4-10月来连云港,特别是每年的黄金周和暑假,他们大多是被花果山和连云港的海滨所吸引。

(三)连云港海洋旅游发展取得的一些成就

作为“山海相拥的海滨城市”目前连云港有大沙湾、连岛海滨浴场、连岛度假村、西大堤、苏马湾等景点(景区),以及部分海上观光、训练基地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项目。其中连岛旅游度假区于2002年列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项目目前已经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二、连云港海洋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品牌形象模糊

作为中国最早的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江苏省最大的天然优质海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得连岛度假区等,连云港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却没有打造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高知名度的品牌。

(二)开发力度不够

连云港在江苏省是个经济总量不大的不发达中小城市,海洋的统一规划和开发都滞后,与其他临近的海滨城市如青岛、日照等等相比相差很大。在海滨自然景区(点)边,都是不繁华的小镇或小村,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商店在数量上、档次上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且各个海滨景区(点)的交通与卫生都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三)重设施轻文化

海洋旅游资源分海洋自然旅游资源与海洋人文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包括海洋生物旅游资源、海洋地貌旅游资源、海洋气象气候旅游资源、海洋水体旅游资源和海洋其他物产旅游资源;海洋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海洋古建筑、海洋古遗迹、海洋、海洋城市、海洋民风民俗、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科学知识。连云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较多地关注海滨旅游区(点)的硬件设施的配备,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海洋旅游资源的体系,特别是在连云港别具特色的海洋人文旅游资源上的研究与开发还处于刚起步的状态。

(四)季节性明显

连云港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都在增加,增幅都在10%以上,尤其是201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500万人次,年增长达到了18% 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40亿元,年增长20%以上。高速增长的游客大多选择4-10的旅游旺季,旅游淡季相对较少。季节性明显,这是连云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这也是连云港旅游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相关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小

目前连云港市初步形成了以水晶、海产品为龙头的旅游商品系列。现在东海水晶现已形成1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的水晶念品、工艺品,年销售额达到4亿多元。相对于水晶旅游产品,海洋旅游商品海停留在海产品的加工和简单贝壳类工艺品上。景区(点)内叫卖这些旅游商品的小店杂乱,卫生条件较差,缺乏统一管理。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连云港海洋旅游业

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遵循生态经济原则、社会效益原则、特色原则,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开发水平,提高品味,同时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强海洋环境的整治与保护。此外,还应依托淮海工学院等高等教育院校,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大力培养海洋开发、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留住人才的同时吸引人才。

(二)增强连云港人们的海洋意识,提高海洋品牌的持续吸引力

2005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建设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首次把建设国际性的海滨旅游城市作为发展目标予以确定。连云港海洋旅游要以"江苏沿海大开发"为契机,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海洋意识。要加强海洋政策法规宣传,增强群众的海洋法制意识;要加强重点海洋项目如国际油轮码头、游艇俱乐部、海上运动、休闲广场等海滨标志性旅游项目的建设宣传,增强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的理念;要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宣传,大力弘扬"保护环境、科学用海"的理念;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海洋环保公益活动,动员全社会特别是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海洋环保活动,引导全体市民参与到关心海洋、热爱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行动中来。

(三)大力彰显城市海洋文化形象

连云港是中国东部沿海最早开发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资 早生成海洋文化的重要港口城市。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几千年的沧海桑田,使得连云港与海洋有着无法割舍的文化渊源。连云港的海洋文化既有海洋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其鲜明的地域色彩,其文化底蕴深厚,山海景观奇特,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建设富有特色、内涵丰富、富有活力的连云港海洋文化,是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灵魂和生命。连云港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深挖连云港海洋文化内涵,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科学谋划、精心规划,制定目标、重在建设,实现海洋文化与城市经济的融合。在连云港的城市建设中同时体现出连云港海洋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层面。

(四)加强连云港海洋旅游资源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整合

连云港有众多的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如徐福文化、孔子文化、摩崖佛教文化、海州文化、淮盐文化、淮海戏艺术等,连云港的海洋旅游要创新思路,大胆地将本土优秀的文化与海洋旅游业文化结合起来,整体开发,形成有连云港地方特色的海洋旅游业。

(五)全面开发海洋旅游资源,适度开发新的海洋旅游资源,形成新的增长点

连云港拥有162公里海岸线,其中有40公里基岩岸线,这是是全省独有,此外还拥有129万亩沿海滩涂,400万亩可开发浅海水域。目前连云港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海水育苗、浅海深海养殖、海产品加工和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洋医药等特色产业。依托连云港的优良海滩和港口及其重要渔业与土地资源,适度开发航海旅游,国际海钓休闲,职业旅游、海洋工业旅游等,以弥补或淡化连云港海洋旅游淡旺季明显的不足,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娟,中国海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岸工程,2003,22(1):103-108;

[2]董玉明,海洋文化与青岛旅游开发[J]海岸工程,2002,21(1):40-44;

[3]王昆欣《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第一版 ISBN7-5624-2674-0;

[4]迭里尔・特拉维斯.情感品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第12篇

一 丸美假洋牌风波

“弹,弹,弹走鱼尾纹”,频频在各级电视台播出的、袁咏仪代言的丸美化妆品,近日遭到质疑。“打假名人”王海提出,丸美产品宣传的日本背景并不符实,甚至在日本市场上买不到,存在欺诈消费者行为。日前,王海将销售丸美产品的广西南宁百货大楼告上法庭。

“王海打假热线”经理李怀宁向媒体透露,王海本人于2008年6月10日在南宁百货大楼买了一瓶“丸美活性漂黑消肿眼晚霜”,发现外包装盒的宣传语值得怀疑,“如果说资生堂在日本以艺术闻名,丸美则是以专业著称”、“创始于昭和54年”、“日本眼部护理专家”等。经调查后,王海认为,丸美处处强调自己的日本背景,是在给消费者制造假象。丸美不但根本无法和资生堂相提并论,甚至在日本市场上买不到。

日本经济新闻社上海支局的渡边女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她查找资料后,只发现名为“丸美”的建筑公司、物业公司,还有做家庭用品的,没有一家业务是化妆品。她本人在日本从未见过丸美的产品,更别提与资生堂齐名。

从 2008年8月28日 《每日经济新闻》曝光丸美化妆品遭王海打假,丸美产品宣传的日本背景不符实开始,事态飞速发展。

8月29日 丸美公司坚称自己系中日合资企业。丸美宣传中的创始人“小林庆夫”却被证实是总经理孙怀庆的日本名字,而孙怀庆是中国人。

9月1日 中消协开始关注丸美事件,王海向全国各地工商部门对丸美的举报收到了“情况基本属实”的回复。

9月2日 广西南宁青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王海告丸美产品销售商一案,庭上双方律师激辩丸美日本起源。双方争执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 丸美和日本究竟有无关系?

“创始于昭和54年”、“日本眼部护理专家”等出现在丸美产品包装和宣传册中的字样是王海质疑的关键。丸美究竟能不能算“日本专家”?能否通过注册资料证明丸美起源?丸美具有日本色彩的宣传是否属于欺诈?此类问题是辩论的焦点。

针对王海对丸美日本背景的质疑,被告律师张铭提出4份证据,包括丸美产品制造、商标使用批准书、日本丸美商标注册证、中国丸美商标注册证、核准商标转让证明。对于这4份证据,王海方面陈律律师均提出质疑。

陈律称,丸美在日本的注册、批准中国厂家生产等证书都是涉外证据,根据法律,需要经过日本公证机关和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认证方有效,而证据中“没有看到这些认证,无法确定真实性”。

陈律还指出,根据对方提供的证据,日本丸美申请注册是2002年7月3日,而批准中国厂家生产是在7月5日,仅仅过了3天。而证据中,丸美在日本的注册申请在2003年6月13日才得到批准。“也就是说,就算证据有效,批准中国厂家生产的时候,日本的商标还没注册成功。”陈律说。

此外,陈律还提出:“根据国家商标局网站查询结果,丸美在中国2000年申请注册,2001年注册成功,比在日本注册还早。按照他们的逻辑,说这个产品源于中国还差不多。”

陈律发表看法后,张铭主要强调丸美公司向梦之岛百货提交资料的过程并没有涉外。他同时告诉审判长,梦之岛百货并不是直接向丸美公司进货,而是通过广西的丸美总进货,进货渠道是正规的。

(二) 品牌起源于昭和54年有无依据?

对于王海方面认为始于昭和54年没有依据,张铭提出,“商标”和“品牌”是不同的概念。

他以全聚德为例称:“全聚德在美国也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它是一个起源于中国的品牌。它在中国起源很早,而注册成为商标却要晚得多。”

张铭坚持说,丸美的品牌确实起源于昭和54年,只是当时没有注册。

陈律立刻提出,全聚德在中国留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表明品牌的起源和经历,但在日本市场买不到丸美,丸美也没有注册前的权威资料,无法和全聚德相提并论。

陈律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有权要求销售商如实提品的真实信息。她要求对方提供品牌起源于昭和54年的证据。

(三) 状告的是虚假宣传

张铭作为被告律师,开庭之初首先提到的是丸美产品的质量。他举出多份卫生许可证和多份质量认证书,以证明丸美产品符合行业规定,产品没有质量问题。

对此陈律表示,王海方面没有验证过产品,不能判定品质。她强调说:“我们告的是虚假宣传,是欺诈,并没有告产品的品质。”

此外,张铭还提出王海“知假买假”,不是真正的消费者,请求法院驳回诉讼。而王海方面坚持要求被告赔偿,并向公众道歉。

另外,双方还对丸美产品宣传的“消肿”、“消除眼部浮肿”等字样是否属于违规宣传进行了争论。王海方面认为“消除”是化妆品标签标识禁止的用语,但被告律师认为“熬夜也会造成浮肿”,认为不能因此认定“消肿”属于疗效。

9月4日,丸美产品遭南宁商场撤柜。

9月8日,法院尚未判决,?丸美便向《每日经济新闻》发来致歉声明,承认自己是“地道的中国品牌”。 并表示“已对全国市场上的丸美产品宣传品进行清理,对误导消费者的宣传品实施销毁。”

随后,王海撤诉。事件似乎到此结束了。但脱了“洋马甲”的丸美,日后如何尴尬面对国人,如何重新收获消费者的信赖呢?

二 危机来时 谈公关

据了解丸美化妆品品牌于2000年3月在中国申请注册,2001年5月注册成功。落户于中国最大的化妆品生产基地广州,其办公楼设在广州的经济中心广州世界贸易中心。 丸美对外宣称创立于昭和54年,被视为日本美容首席品牌。

2000年6月,丸美在广东美博会上正式登场,各种推广手段使丸美在短短5年时间内,拥有超过200个国际形象专柜,超过5000个特许经营点及专业美容美发培训机构等庞大网络。

随着由著名影星袁咏仪担任代言人的丸美化妆品广告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创始于昭和54年”的“日本眼部护理专家”丸美被众多消费者所熟知,产品销售情况也愈加火爆。

在不久之前的六月底,丸美还在广州举办了一场“光辉八周年超级盛典”,庆祝其在竞争惨烈的日化市场中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并宣布聘请香港明星郭可盈担任丸美旗下子品牌CAC春纪的形象代言人。

这所有的一切,都使丸美的发展前景显得异常光明。

然而,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随着“打假名人”王海的一纸诉状,以及众多媒体对此事件进行的争相报道,将丸美推到了涉嫌虚假宣传的风口浪尖,一场可能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危机来临了。

“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小时内,负面消息会像病毒扩散般快速蔓延,此时,被卷入到危机旋涡之中的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通过与媒体和公众进行妥善的沟通,迅速遏制事态发展,防止危机进一步扩散。”有业内人士认为。

但是,从事态的发展来看,丸美方面显然并未采取强有力的危机应对措施,并且在此前与记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犯了态度生硬、答案缺乏回旋余地的错误。然而,对于整个丸美品牌而言,更需要警惕的是,这次危机,或许仅仅是引发整个品牌由盛转衰的导火索。

在全势战略公关的多个环节之中,公关蓄势是一个品牌正式面向外界进行战略性传播的出发点,企业通过确立自身的品牌定位、产品定位及服务定位,积蓄具有差异化的品牌资产,在目标受众的心智版图中建立与竞争对手形成明显区隔的差异化品牌形象,从而为后续公关战略行动奠定基础和基调。

在公关蓄势的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原则之一,就是品牌形象的真实性,包括品牌故事(创始人、创始时间、发源地、历史传说等)、产品故事(产地、设计、原料来源等)。

2006年,号称在德国拥有百年基业、在中国木地板行业如日中天的欧典,在被央视“3 15”晚会曝光“洋”皮假象之后,兵败如山倒,并引发了木地板行业整体信任危机。

近年来,与欧典相似的案例很多,比如号称“来自法国普罗旺斯”的化妆品品牌家美乐,比如所谓“香港研发中心”只是注册股本仅有一万港币、董事只有一个人的皮包公司,却将其进行大力宣传的藏秘排油等等。

诸如此类违反品牌真实性原则并假借国外背景进行发展的企业,在危机处理方面往往面临着比其他企业更为严重的问题。从企业的外部发展环境来看,与麦当劳、宝洁等国际品牌相比,消费者的崇洋与部分媒体的偏见,使得国内品牌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某些急于求成的企业甚至不惜欺骗消费者,冒险披上一身“洋”皮为自己增加底气。一旦“洋”皮被扒下,往往会遭到全面彻底的质疑,即使是产品本身毫无问题,也会陷入到负面舆论的旋涡之中,如果危机处理再出现差错,甚至会危及整个品牌的生存,轻则奄奄一息,重则破产倒闭。

通过对相关新闻的分析可以看出,丸美在此次危机发生之前,在传播方面的最大败笔,就是过于强调其在品牌发源地、创始时间及产品产地的“日本”印记,结果被人抓住了把柄。

作为应急性的危机公关措施,目前丸美方面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自圆其说的同时,争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避免兵败如山倒的“欧典式”情况发生。

危机公关第一步:正视问题,内部公关。

很多企业公关管理人员认为,企业出现舆论危机后,应全力以赴进行外部公关,至于企业内部公关可有可无,这其实是不对的:外部公关的确非常重要,但这并不等于内部公关可有可无。实践证明,企业面临舆论危机后,最关注事态发展的除了媒体和相关当事人,便是与企业命运休戚相关的利益群体,其中,以公司内部员工为甚,如果企业不适时对自己的员工加以引导,就可能让前来挖料的记者找到负面报道的机会,因此,我们认为危机公关第一步就是要“正视问题,内部公关”.

(1)首先要正视问题,成立危机公关小组。建议副总裁以上级别的高管担任组长,对公司将要采取哪些公关措施、如何接待媒体的采访、谁来担任公司的新闻发言人等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如果企业没有专业的公关人才,就要借助专业公关公司的力量,请他们策划如何开展工作。这样可以通过建立起顺畅的对外沟通渠道,争取处理事件的主动性,同时,以组织作为唯一权威的信息源头,确保对外的信息高度一致,避免让媒体找到借题发挥的把柄。

(2)然后进行内部公关,稳定市场一线的队伍。做好干部队伍和市场一线队伍的稳定工作,是保证企业拥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前提,甚至可能是决定企业能否平稳渡过危机的关键因素。因为对企业来说,如果一线干部阵前倒戈,就会招致灾难性的后果。所以,通过会议或书面通知的形式,让大家了解公司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而且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就显得非常重要。必要时,还要采取一些“恩威并施”的措施,激励大家自觉与企业共渡难关。

(3)同时深入内部公关,安抚员工统一口径。有人认为普通员工影响不了企业发展的大局,然而,企业处于风高浪急的关头时,一粒砂子也可能使大船搁浅,更别说众口铄金。分析近期一些企业的负面报道,其源头主要来自普通员工。这是因为与干部相比,普通员工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切身利益,一旦受到公司冷遇或相关利益没有得到保证,就极可能对外包括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发泄不满情绪。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公关时,要本着“再苦不能苦员工”的原则,对员工的薪酬、福利等等一定要做到按时发放,包括在人文关怀和企业氛围营造上也要多下功夫,以稳定军心。

危机公关第二步:积极应对,主动承认。

随着公众知情权观念的逐步深入,中国消费者普遍存在“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心理。态度决定成败,一旦面临危机,企业绝不可“自己说自己没错”,这样只会给公众造成“欲盖弥彰”的恶劣印象。恰当的做法是:积极应对,充分重视被曝光的问题,尊重有关部门的结果。如果曝光的事情确实有误,也应该由“中立”的第三方出面澄清。那些担心问题的曝光会影响自己苦心经营的良好形象,捂着压着的错误做法,只会适得其反,造成事态的扩大。因此危机公关第二步就是“积极应对,主动承认”。

危机公关第三步:主动出击,扶正消负。

危机一旦发生,企业往往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的一举一动都要接受公众的严格审视。平时,不被人注意的“细小过失”都会被人为放大,影响危机的顺利解决。中国有句古话“言必行,行必果”,好的言行必然会带给你所想要的回报。危机公关处理也是一样,在积极应对的同时,危机公关第三步就是要“主动出击,扶正消负”,主动承担责任,树立正面形象,消除负面影响。

在采取了上述应急性措施之后,基于对丸美品牌长远发展的考虑,应在品牌发展到一定程度之时,及时转换品牌的内涵和外延,逐渐淡化其作为日本舶来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建立全新的、符合品牌真实性原则的品牌定位,以及完善的危机公关应机制,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三 “洋马甲”穿不得

“洋为中用”一词最早出自于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晚清思想家魏源编著《海国图志》里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洋为中用”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洋为中用”不再单单停留在“制夷”这个政治色彩的内涵上,而是延伸到“自强”、“竞争”和“发展壮大”的企业商业范畴中。国内企业在“洋为中用”的运用上,借鉴范畴一般在工业技术、经营模式和企业管理等方面。

然而,在时下中国的化妆品行业,聪明的商家们在“洋为中用”方面真可谓“艺高人胆大”,他们把“洋为中用”演绎的风生水起。

沾“洋背景”。通过借用某国外品牌的技术、授权和国内办事机构等方式,给自己的品牌和公司沾上“洋背景”或直接购买国外品牌的使用权。例如,韩国某大品牌在国内就直接将品牌使用权卖给深圳某厂家使用。

冒“洋品牌”,指国内商家在中国抢注国外知名品牌商标或公司,还有直接仿冒国外知名品牌。例如,广州某企业强注了知名的西安杨森的“采乐”商标(化妆洗涤类),在市场上强势推出“采乐去屑洗发水”,让绝对部分消费者一直以为是实力强大的外资公司西安杨森推出的产品。

注册“洋商标”,指国内商家通过咨询公司在香港或其它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注册浓厚外资背景的“真”洋公司或“真”洋商标,然后将其包装成真正的“洋品牌”。

炒作“洋”卖点,指以洋品牌为炒作卖点,在公司背景实力、品牌文化、产品技术、运营模式或人物等方面进行大力渲染炒作,目的是使之更真实达到“洋气十足”的目的。例如,广州某知名的日化品牌经常在媒体上刊登其国外研究机构教授忠告消费者的广告。

在大部分的消费者的眼里,进口的商品(洋品牌)价格一般要比国产的商品(本土品牌)高。假洋品牌在化妆品行业盛行,其中洋品牌自身所产生的高价优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化妆品的行业人士都清楚,各品牌的产品工业成本没有多大的差异化,只有品牌的价值差异化大。而且,在规模决定成本的现实下,实力雄厚的国际品牌或本土大中型企业的工业成本一般要比十几个人的小厂低,这样,洋品牌高价格低成本的优势使其有丰厚利润滚出越来越大的雪球。既然洋品牌有这么一种诱惑力极强的优势,聪明的本土化妆品老板们仿效洋品牌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