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难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难

时间:2023-08-14 17:26:53

医学影像技术就业难

第1篇

【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用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与其他以物为工作对象的职业教育不同,影像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毕业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他们需要更加扎实实用的技能理论知识和更高的人文素质。影像技术专业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更有利于培养优秀医学技能应用型人才。

1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影像技术专业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是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影像技士、技师的资格标准,改革原有传统、固化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影像技术人员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安排,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专业教师与医院影像技术专家共同完成课程规划,制定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参照行业相关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课程教学,以满足学生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我院的影像技术专业以医院影像技术岗位的实际给你工资过程和技师的职业成长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彻底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融入工作程序中,达到教学做的融合。内容选取上,去掉与影像技术工作人员交叉甚少的知识点,比如药理、疾病的治疗方案。结合区域性需求,从临床影像技术工作的真实职业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切入、整合、序化教学内容。

2 高素质、专兼职教学团队的建设

学校的专任教师一般都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但对于日新月异的影像专业知识及临床操作,并不一定跟上更新的步伐。专任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职业性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求专任教师走进医院,真正参与实际工作,进行行业学习,修正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医院的兼职教师,我们遴选经验丰富的技师、医师,他们的技能水平很高,但只会“做”,不会“教”,学校要做好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工作。

我院影像技术专业主要课程的专任教师均具有双师资格,实行AB制,即一年在学校教学,一年在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满足教学需要。

兼职教师我们聘请的都是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副主任技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帮助他们去的教师资格证书,合理安排课程。

3 采用项目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根据影像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出发,根据影像技术职业岗位的典型任务,设计学习情境,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指导、监控、评估学生学习,通过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分组讨论、实际训练等教学方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设计的学习情境即为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任务,学生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学习,参与教学互动,达到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积极性的提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4 充分利用实习医院的资源

影像专业设备耗资大,更新快,学校建立影像实训中心花费很大,要想不断更新更是困难,我们充分利用医院影像科室的资源,让学生下到医院放射科、CT室、MRI室和导管室等科室内,一方面减轻学校的压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医院工作的真实环境,刺激他们的求知欲,有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

我院与20多家二甲以上医院建立实习实训关系,不仅安排学生见习,实验课,更是生产实习,学生在一线岗位上锻炼,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工作,可以缩短工作的磨合期。

5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就业

影像技术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并不多见,各医院影像技术人才稀缺,目前包括北京的医院技术类人员编制不满。我院的影像技术专业自2012年与北京二炮医院合作,为毕业生留在北京的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三年来,我院在北京工作的毕业生累计50余人,占毕业生的30%左右,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6 结语

我院影像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已进行了三年有余,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结合唐山的风土人情,针对唐山市及周边城市各级医院影像科室出现不同程度的技师短缺现象,学校与医院合作,运用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一方面大大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学生具有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毕业即能满足各医院影像技术岗位要求,解决医院招工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减少了学生报考时的顾虑,解决了目前高校招生困难。目前医学技术类在唐山的中小医院尤其是私立医院属于紧俏人才,很多用人单位抱怨找不到需要的技术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医院专家加入教学团队优化教师结构,采用项目教学、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教学实施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培养适合唐山地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影像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显泽.试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教论坛,2008,(03).

[2]张荣华,项东升.校企合作培养化工人才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3]王风刚.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J].科技信息,2008,(03).

[4]李超任.对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04).

[5]刘存刚.美国的校企合作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J].教育探索,2007(08)

[6]刘延明,刘磊.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对策.中国电力教育[J].2009(8).

第2篇

1.1超声诊疗对人员素质的依赖性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虽然取得飞速发展,但人民群众总体生活水平仍有待提高,加之受现有医疗卫生体制的影响,诊疗费用仍是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时的重要参考因素。与其他影像检查(CT、MRI等)相比,超声诊断的损伤性小、电离辐射轻、性能价格比最优,得到大多数患者的青睐,在临床疾病诊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中被广泛使用。然而,由于价格相对低廉,程序相对简便,使得超声诊断过度医疗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与CT和MRI等技术有所不同,超声影像诊断由人工控制检查速度,即使仪器成像速度再高,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也仍由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n;准确无误的诊断涉及到多方面的医学知识,要求医务人员对多学科信息综合分析,从多角度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得出正确结论。因此,超声影像诊断对人员素质、人员数量的依赖性极大。为有效应对超声科室不断增大的工作量,除了添置和引进先进的超声诊断设备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超声诊断医务人员已成为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

1.2新型超声诊疗技术层出不穷,应用难度加大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现代超声诊断技术的难易度已出现明显的二极化态势。部分较为容易掌握的常规或传统诊疗超声技术由一般超声技术人员完成。部分已经成熟或标准化的超声脱机分析和图像重建工作,如造影增强时相分析、三维重建等新工作,可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技师完成。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型超声诊疗技术与日俱进。部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显得比较繁琐、复杂和耗时,但在疑难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推动超声医学不断向前发展。这对超声影像专业人才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协作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我国超声影像专业队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超声影像专业人员队伍主要由近年来逐渐增多的高等院校医科毕业生和早期培养的超声影像技术人员组成,前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后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传统的超声影像设备和诊断驾轻就熟。与国外医师和技师互相配合不同,我国医院单独设立超声科室,由医师或技师独自操作和诊断。这样,病例采集与诊断之间衔接紧密,医师可及时获取信息,调整诊断思路,效率较高,短期内可完成大量工作。然而,超声影像人员虽然熟悉操作和基本诊断,但对某一类疾病的了解不及临床专业医师。超声科室的诊断性与技术性工作分工不突出,对超声影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知识和技能兼备的超声影像人员仍较为缺乏。

2.1“学院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卫生部《关于医技人员出具相关检查诊断报告的批复》规定“出具影像、病理、超声、心电图等诊断性报告的,必须是经执业注册的执业医师”,超声诊断专业队伍正在朝着纯医师化方向转型。我国超声专业医师的培养,已形成了本科(临床医疗/医学影像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规范化教育体制。影像专业的本科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虽会有短期实习,但多数毕业生缺乏临床操作经验,且没有执业医师资格、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等资质证明,一般需要2年的培养周期才能完全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而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学制一般为3年,培养计划大多是一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加2年的专业临床学习,在此期间还需开展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毕业论文。在较有限的时间内,硕士研究生同时面临着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和就业的压力。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试、实验、以及上,毕业后无法在实际岗位上看病问诊,对疾病的认识多止于书本之上。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科研能力,但远不能保证其临床水平。

2.2部分在职人员知识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在岗的经验丰富的超声影像医务人员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相关的高等教育。这部分人员具有大量实践操作经验,在“学院型”超声诊断人才初入岗位之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扶持作用,但就全国范围来说,其学历构成水平仍以专科为主。虽然部分人员在工作中接受了更高水平的进修、函授教育,因在岗学习时间有限、系统性不强,部分医院或医务人员自身甚至报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而敷衍了事,难以弥补其较为薄弱的综合素质。如今很多大型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影像设备,由于操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原因,许多检查功能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甚至闲置;据有关资料显示,高尖端的设备只发挥50%的效能,有些甚至不能达到50%嘲。

3超声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丰富教学形式,重视实践能力培养

超声影像涉及多门学科,知识量大,理论教学较为单调,学生易产生倦怠感。临床知识丰富、专业理论扎实的教师在超声影像人才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互动式讲座、PBL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确保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同时,可定期开展与住院医师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各专科医师的定期讲座将极大丰富超声影像专业学生的临床见闻,各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建立和维护与医疗机构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本科生提供校外实践平台,通过医院内的观摩、考察、讨论以及实际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与优秀校友和资深医师之间的联系,建立和完善校外导师制;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就业意向,实施阶段性的院内实习,合理安排医院见习时间,要求掌握各种型号超声仪器的操作和特点,掌握常见多发疾病的超声诊疗技术,熟悉各种检查方法及先进的超声诊疗技术,同时协助医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完成论文。

第3篇

[论文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 课程设置 技能培养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试行)“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门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院校设置、调整专业、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该《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可以开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调整为只能开设医学技术类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对医学技术类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作出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医学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电子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及构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该简介中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应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学科性人才。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才能应对新形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设置阐释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合理定位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不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就是参照医学类本科院校课程,很少做必要的调整,有的学校甚至是因人设课,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调查市场需求和用人动态而调整专业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课程科目的设置往往偏重医学类科目,学时分配不合理,单纯理论性学时过多。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不合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类课程太少或几乎没有开设。教材的选择两极分化,不是沿用中专的教材,就是采用本科医学类的教材,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不多或难于消化吸收,不能符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2)轻实践环节,重理论课讲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实践,单纯突出理论课的讲授作用,多数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重视实验环节,认为实践内容只是理论内容查缺补漏的方式而已,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践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和科学性,完全达不到实践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巨大功效。而且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安排在理论学时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按照试验大纲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导致学生丧失了实践中的探索、钻研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又差的学生。(3)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不能作为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升格于中专学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旧沿袭原来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凭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被忽略不计,学生在学业上掌握的程度不能被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这种考核方式上反映出的教学质量情况难免以偏概全,失去准确度。

二、应对新形势,优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所界定的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技术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不够,更要建立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加入人文知识内容外,还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上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提升自中专院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加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不是相对滞后就是脱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参照传统的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不能脱离母体的羁绊,所做的只是在课程科目的数量和难度上加以减少和降低,而没有开设适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为了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脱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创设新的课程,增开一定门类的技术类课程。结合服务区的需要和本院校的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侧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展示与讲解,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研究。

(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基石,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过小

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工学医学结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通过让学生及早接触与熟悉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特点,要以影像技术岗位职能培养为出发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工作职能要求,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内容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职能要求等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着“理论内容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理论内容的升华”的指导思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时刻以问题为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教学中采取院校与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附属医院专业岗位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模拟教室或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四)以坚持技能培养和工作相结合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整体课程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讲授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注重学生校内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统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采取理论为点,实践铺开的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载体,以注重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一个有效和良好的途径。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一个总教学模块,参照综合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来设置子教学模块,也就是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章节。这样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会避免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好实际操作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淡化成绩观念,提高能力衡量分值。采用笔试+ 技能操作+ 平时作业+ 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方式。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的绩效分值,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权重相等。考核内容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有着它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印证学生在理论课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日常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能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所包含的实验、实训与实习三大环节中,不但要认真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还应该对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调整,在实验中,指导教师一定要精于演示,才能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实际技能操练。可以采用role playing的方式,在实验与实训中让每两位学生结成训练对,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进行操作训练并互换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实践教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或者带领学生到附属教学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影像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充分安排学生在三级以上具备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具有较高诊断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教学医院实习,开展技能实训,让学生在岗位的氛围中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六)立足校本实际,深化丰富教学资源

课程设置的成功依赖于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决定了课程的实施。作为应用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富有前瞻性,能够站在技术的最前沿,要充分掌握本行业的工作背景和行业发展情况。院校在师资的培养上要注意突破教师的单一教书职能,积极鼓励教师到医疗卫生行业的一线进行充分的理论实践,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同一门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互帮互学,取长补短。院校可以根据需要合理地甄选本行业优秀人才做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承担课程的教学任务。

第4篇

与此同时,随着儿童医疗卫生事业被提上日程,影像医学的分支――儿科影像学也将面临重要的机遇和挑战。然而,与设备、技术相对成熟的成人影像学相比,有关儿科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却较为少见。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超过4亿的少年儿童,因此唯有不断提高我国儿科影像学的诊断水平,才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主任,彭芸16年来一直坚守在儿科影像学临床一线,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在儿童常见病的影像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解决了颇多复杂疑难病例的影像学诊断。在关注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建设的同时,她对我国儿科影像学的发展也尤为重视。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

儿科影像学是将影像诊断技术应用于婴儿、儿童疾病的发现、诊断、治疗、随诊和预防的一门学科,也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囊括了常规X线、B超、CT、磁共振及各种造影检查在内的所有成像领域,被广泛用于小儿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的诊断过程。彭芸说:“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儿科影像学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众所周知,儿童是一个不断发育的个体,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都处在成长状态,其生理、心理和精神状态不断发育、日趋成熟。这个时期的儿童尚不能独立向医生描述病症,只能借助哭、闹等形式表现身体的不适,需要采取适当的镇静手段,并由相关专业团体一起配合才能完成一项检查。面对如此情形,儿科需要更为完善、先进、科学的技术方法帮助儿童完成疾病诊断。鉴于此,影像学在儿童疾病预防、诊断、检测、治疗方面的重要意义则不言而喻。

目前,就检查设备而言,儿科影像学与成人影像学相同,主要的差别体现在应用方面。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儿童所呈现的特征完全不相同,他们的身体构造、疾病谱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异。彭芸说:“医生不能简单地将儿童看成是‘缩小版的成人’,也不能把成人影像学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照搬到儿童疾病研究和诊断中,应专门针对儿童的身体结构、生理代谢和疾病状况,研究真正适合儿童疾病诊断的方式方法,在诊断过程中给予儿童更多的呵护和关怀。”

正如彭芸所说,当代医学已经进入到生命科学时代,专业不断细化的同时,更要重新考虑怎样整体看待生命,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体系中,还要关注人性化和个体化因素,这些理念在儿科影像学中更应该得到充分地体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995年,彭芸正式进入儿科影像学研究,那时我国的计算机技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萌芽期,但强烈的直觉告诉彭芸,医学事业未来的发展一定会和数字化技术结合,而影像学必会成为临床医学的热门方向,得到重视和关注。

然而,儿科影像学的发展似乎和彭芸设想的有些差距,并没有像成人影像那样得到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据了解,儿科影像学最主要的是成像技术,设备的性能非常重要和关键。但彭芸说:“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无论从医疗设备的配备还是儿科人才的培养来看,各界对儿科的关注和投入明显低于成人。”

彭芸的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全国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几乎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拥有了成人核磁共振检查技术和设备,但直到2004年,北京儿童医院才有了第一台磁共振设备。近十年的时间里,儿科影像学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被成人影像学远远地甩在身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彭芸当时最深切的体会。“没有设备支持,拥有再精湛的技术,也还是没有办法为患儿有效解决问题。”

记者了解到,一方面,CT、磁共振等儿科影像设备的落后、匮乏、更新周期长,不仅直接限制了儿科医生对影像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科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众所周知,各种影像学方法由于成像原理不同,显示人体组织和病变的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只有根据诊断需要,采用正确的检查方法,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结果。但我国很多医院与儿童相关的影像检查设备却很难满足疾病诊断需要,致使影像诊断正确率受到影响,甚至得出一些错误结论。此外,尽管看不懂CT和磁共振片的时代已经结束,但对很多基层儿童医院来说,影像技术仍然还是“盲区”。在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儿科影像学如不尽快跟上步伐,将会被远远抛下,这不仅是儿科医生也是全国儿童医院共同面临的严峻现实。

另一方面,落后的儿科影像设备导致儿科临床与影像发展不均衡,甚至成为儿科临床发展的阻力。这主要表现为:了解儿童成长发育和疾病特点的儿科医生,由于影像设备陈旧和落后,无法掌握新的影像技术,很难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而掌握大量新影像诊断技术的医生又非专业儿科医生,对儿童发育和疾病特点不了解,也会使某些疾病的影像诊断陷入困境,这种资源分布不均常常使儿科影像学处于尴尬地位。

加大扶持重视程度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医疗保健行业的建设和投入,可儿科发展的不平衡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记者在北京儿童医院采访时看到,医院大厅人满为患,排队等待挂号、缴费、取药的家长不计其数,整个大厅堵得水泄不通,而在各个专家诊室门口,同样也排着等待看病的长龙,医院和医务人员几乎每天都在超负荷运转。面对我国4亿多儿童的看病需求,儿童医院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就像彭芸所说,“没有足够多的设备、足够大的诊疗场所、充足的儿科医生,没有充足的儿科资源,又怎么谈儿科的建设和发展?”

彭芸说:“在国外,儿科影像学不光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很多社会机构对其关怀有加。”据了解,西方国家非常注重为患儿营造舒适、安静、温馨、轻松的诊疗环境,在进行影像检查之前,医护人员会先安抚患儿情绪,并与之进行充分沟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愉快的心情下完成检查。这就是彭芸所说的“关怀”。但这对我国儿科影像检查来说,近乎于天方夜谭。“国外一名儿科医生可能一天只接诊10个左右患儿,但我们可能有几十个,如此庞大的患儿数量,根本不允许我们有多余的时间去沟通、安抚,完全不能像国外那样做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关怀。”彭芸说,现实条件的限制让我国很多儿科医生也感到很无奈。

彭芸还透露,我国现在还面临着专业儿科医院人满为患,综合医院儿科萎缩的问题,并缺乏专门针对儿童的医疗解决方案。此外,她还给记者算了一下,目前我国儿童检查与成人检查的收费标准一样,但为儿童看病医生所要付出的精力、时间都要远高于成人,可各界给予儿科影像学乃至整个儿科学的关注和重视,却不尽如人意。

“以上种种都是影响我国儿科医疗事业建设的障碍,必将限制我国儿科学的发展,而想凭某家医院或某个医生的一己之力解决这些问题,显然是杯水车薪,当务之急是要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和支持,才能促进学科更快、更好的发展,否则儿科影像学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尽管儿科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却也在近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以北京儿童医院为例,儿科影像学近年迎来发展高峰,规模不断扩大,专业性大步提升,影像设备水平完全可以和成人相互媲美。除此之外,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号召下,全国各地的儿童医院纷纷建立儿科诊疗中心,更新配套设备,竭尽所能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看病需求。彭芸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及重视儿童医疗保健的作用和意义,只要能够得到相关部门的持续关注,儿科影像学一定会拨开阴霾,实现快速发展。”

注重交流与合作

据彭芸介绍,目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每天接诊约700~1000人次,全年检查近30万人次。影像中心所有设备实现数字化,能够做到儿童全身成像。同时,中心PASC和HIS影像资料也已经实现全院共享,大大缩短了临床医生获得影像资料、诊断报告及患儿的诊治时间。近几年,医院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同时,更是积极谋求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我国儿科事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2011年9月16日,北京儿童医院联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美国洛杉矶儿童医院以及飞利浦公司首次在中国举办了“全球儿科影像学及关护大会”。会议围绕儿科影像诊断、儿科介入治疗、儿科监护、信息化医疗以及发展中国家儿童心血管疾病形成等话题展开讨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400多名儿科影像专家、介入专家及临床专家的参与,首次实现了以临床学科为中心的跨产品整合,充分讨论了MRI、CT、X线血管造影、超声、核医学、监护等医疗解决方案在当代儿科发展中的作用和趋势。

据悉,目前全球范围内针对儿科的特殊诊疗技术和解决方案已经渐成体系,提升从临床需求出发、跨产品的儿科医疗解决方案的集成和整合,成为世界各国儿科学发展即将面临的新一轮挑战。专家们会上就此问题展开了为期3天的分析,共同探讨了全球儿童医疗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对儿科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交流。彭芸在会上做了《儿童腹部3.0T多源磁共振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的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认可和肯定。

通过此次大会,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加强了国际交流,增进了中外儿科专家之间的友谊,大大提升了学术水平,开阔了视野。彭芸表示:“此次大会为全球儿科影像学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架起了中外儿科学沟通的桥梁,传播了世界先进儿科诊疗理念与技术。在向国外同行充分展示我国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之余,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更加明确了未来儿科学的发展方向。”

关注新领域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开始在医学上应用,核医学就是其中之一。据了解,核医学是一种利用标记有放射性核素的药物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是核技术在医学领域的科学应用,也是医院现代化的标志。在我国,核医学尚属一门新兴学科,但发展十分迅速。近几年,有关儿科核医学的讨论十分热烈,彭芸对此也十分关注。“核医学在儿科临床应用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和价值,然而,作为儿童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儿科核医学仍然处于空白状态,国内目前没有任何医院具有独立的儿科核医学技术。”

彭芸表示,我国儿科影像学本身起步比其他国家晚,面对核医学这样一个全面、挑战性高、意义重大的需求缺口,我国更应该未雨绸缪,加大建设力度,加强投入,尽快完善儿童医疗事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此外,彭芸还表示,随着人们对辐射损害认识的加深,低剂量CT检查技术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儿童比成人对射线剂量更加敏感,可目前一些放射医生和技师仍然没有‘低剂量CT检查’的概念。”据彭芸介绍,国际上对低剂量问题的关注始于2007年,而北京儿童医院早在2006年就开展了相关研究并最终决定:在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不降低患儿诊疗质量的前提下,所有存在辐射危害的影像技术,要尽力在降低辐射剂量的条件下完成。这意味着医务人员要对所有扫描程序进行优化以满足要求。到目前为止,北京儿童医院CT扫描检查基本实现了低剂量。这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也是一次新的尝试。

彭芸说:“辐射问题直接关系儿童健康,各家医院都应该积极探索低剂量研究,提高对患儿的保护意识,所有医院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儿童营造健康、安全、没有后顾之忧的治疗环境。”

国务院不久前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强调,要加强妇幼卫生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儿童医疗救助水平。谈到我国儿科影像学未来的发展,彭芸表示“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她说:“当前儿科影像学的建设应注重‘查缺补漏’,比如尽快建立核医学等欠缺专业,加强专业儿科医务人员的培养,扩充儿科医生数量等。此外,科学性、前瞻性、创新性的儿科影像学研究也不容忽视,加强临床、科研、教学三方面的结合,实现儿科影像学的全面发展。只有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我国儿科影像学才能更上一层。”

第5篇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信息学 学生能力

随着IT技术与临床医学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一方面,医学影像图像获取和处理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成为国际上许多高校、医疗单位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热点,其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像计算机和数学专业般普及;另一方面,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医学文字、语音和图像信息转换成数字信息,并与医院行政、人员和患者、财务、设备、器材、房产、经营等管理信息集成、存储和传送,已成为数字化医院的应用趋势。而基于医学信息,特别是无论数据量规模还是调用频度都为医学信息绝对多数的影像信息的特点、硬件环境,实现影像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编码、标准、检索,达到优质、可靠和经济应用的要求,正是影像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一、影像信息学课程的特点和难点

影像信息学是我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将医学影像技术和计算机相关的技术结合起来,主要内容涉及医学影像图像存储、图像压缩、图像传输以及图像检索等方面。该课程是医学影像理论与实践的一门桥梁学科,其教学质量和以后就业的实践能力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该课程覆盖范围广、应用性强,而且还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这给学习和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影像信息学课程的难点可以概括为图像处理相关的一些技术,而且要要求影像技术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由于图像处理相关的这些技术理论性强,概念比较抽象,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开展这门课程,而且效果也不佳。为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这门课程,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本文提出了采用PBL教学模式来替换以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PBL应用于影像信息学教学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以“问题”“学生”和“教师”为主要要素,通过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一种教学模式。

1.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在实施PBL教学模式之前,教师要提前跟学生介绍PBL教学模式整个的流程以及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同时学生要明白自己在PBL教学模式中所处的地位,要认识到在影像信息学这门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实施PBL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实施环节主要如下:

第一步,教师确定问题。首先由一位或多位该课程的教师通过商量、讨论确定各章节所要提出的问题,教师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深思熟虑、仔细推敲,提出的问题要适合学生,要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学生分组讨论。确定问题后,学生首先可以自己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对该问题以前的解决方案以及目前自己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后,确定该小组解决该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三步,各小组进行总结。各小组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分组进行阐述总结,阐述问题的解决方案、问题的重难点等。阐述人员可以采取轮换的方式,争取在整个的课程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阐述总结自己小组方案的机会。

第四步,教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总结和阐述,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同时,还可以对各小组的态度、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行评述,同时将这些项目纳入到该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中。

2.PBL教学模式的优点

对学生而言,PBL教学模式是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情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取PBL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说,其主要的优点如下:

(1)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和文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以及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PBL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进行总结,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总结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PBL教学模式采用分小组进行讨论,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相互交流和相互沟通的能力。

(4)PBL教学模式需要分小组进行阐述,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教师而言,PBL教学模式尽管突破了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对教师的要求并没有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该教学模式,对教师来说,其主要的优点如下:

(1)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该学科的能力以及指导的技能,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会逐渐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并提高专业技能。

(2)PBL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

三、结语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影像信息学》课程中的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就业后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该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都有所改进。当然,该教学模式只是初步实践,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也可以和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这是以后工作中需要探索的内容。

参考文献:

第6篇

1信息化影响下的医学教学改革问题 

1.1缺乏对信息化技术的正确认识 

虽然很多的高校对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是部分医学专业教师却没有对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调整,实际上还是因为对信息化技术对医学教学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没有清晰的加以认识。 

对于一些医学院而言,虽然它们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列入到了该校重要的医学教学内容之中,但是由于教学场地条件和教学资金等条件的限制,从而使得医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器械设备只是形同虚设。与此同时,也给高校医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巨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由于高校以及教师缺乏相应的意识,以致于资金投入等方面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进而使得我国高校医学课程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彰显。 

1.2医学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极其有限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医学教学中加入信息化的技术元素,更是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还要熟知信息技术手段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医学教学所产生的影响。 

比如:从当前高校医学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现状看,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极其有限,因此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講解,而不知道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医学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以及如何通过PPT进行专题知识的展示。长此以往,学生难以掌握和医学相关的课堂知识,并且也无法体会到医学教学和信息技术之间其实是相互影响的关系,而这一切实际上也是由于教师医学专业能力欠缺所导致的结果。 

2信息化影响下开展医学教学改革的有效办法 

2.1充分利用医学教学影像资料 

研究调查发现,加强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信息化手段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肾脏结石”相关知识的时候,借助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即手术中从患者体内取出的各种结石。当学生被这些图片吸引之后,接着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每个人体内的肾结石成分,形状,软硬度都各有差异,因此医生为病人取石的方法也不同。 

除此之外,还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以“上消化道造影”这一教学内容为例,为了便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了解,就可以将视频内容展示为:“一名志愿者在胃肠机上进行的上消化道造影的全过程”。 

总之,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降低教师的劳动强度,而且还有效节省了教学时间。与此同时,学生对于知识点也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而当他们的感官视觉受到冲击之后,才会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2.2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主要运用形式,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医学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用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技术手段。 

比如:教学“疾病典型声像图”相关课程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剪切编辑后投影到屏幕上,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清晰且直观的看到图形和图像。 

又比如:在教学“超声理论”课中,就有很多的概念:“声影”、“彗星尾征”、“旁瓣效应”等让学生难以理解,为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较难的概念编辑成图像后投影到屏幕上,从而使抽象的概念立马变得直观。 

除此之外,在超声诊断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则可以通过局部放大、颜色改变、动画闪烁等形式加以强调,这样也能牢牢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总而言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实现图文并茂,而且还是相当的丰富多彩。而专业教师通过熟练运用音频、动画等技术手段,也使其讲课的形式变得更加的生动和形象,最终也利于学生掌握。 

2.3有效增补医学教学内容 

通过研究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的医学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如果一味的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则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则能促使很多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例如,在讲述心脏病这一章,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把重点和难点讲授清楚,并且还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向学生传授大容量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微课这一信息化教学手段,以“声像图”教学为例,就可以适当的融入解剖学、病理学、外科学、内科学等知识,这样也能帮助学生借助已掌握的医学知识有效认识疾病超声声像图的特征,尽可能多的获取更多新学科的知识,而且还为学生在空隙时间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学习途径。 

3结语 

高校作为医护人员的培养阵地,其教学方式、教学条件和教学观念等因素,也都将直接影响着高校是否能够培养出具有优秀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多媒体技术,微课等技术手段都已经逐渐应用到了高校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之中了。而通过对多媒体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加以应用,高校医学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也明显有所加强,长远看来,这对优化医学教学结构,拓展医学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健金,杨竹丽,姜明.多媒体教学法在影像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 

第7篇

[中图分类号] R19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289-01

医学影像学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来仅100余年的历史,影像学发展却相当迅速,尤其是近30年来,CT、MR、超声、PET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其在临床应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而医学影像学课程建设及有关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

传统影像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培养单纯以影像技术为主的专业技术人才就是培养单纯以临床诊断为主的专业诊断人才。随着影像技术及现代影像设备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介入治疗的发展和普遍应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已由原来的临床辅助检查技术转变成为与内科、外科并列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在报告中说,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是由以大体形态学为主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基因成像过渡。因此,现代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要求既有影像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也要有坚实的临床理论及临床思维能力。专业发展方向的转型对影像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改变。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单纯的技术人才和单纯的诊断人才都是不能适应现代影像学发展的需求。我校根据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的趋势及目前医院对影像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及论证,在原来的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并研究制定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此方案的培养目的是培养集影像技术与临床诊断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人才。

1 培养目标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强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因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影像科不像上级医院有专门的影像诊断专业人才和影像技术人才,在基层医院因为人员少,往往没有区分,大都需要“双肩挑”。因此没有过硬的医学影像技术和临床诊断知识是不受欢迎的。因此新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学人才的需求的。

2 课程设置的改变 在课程设置方面改变了原来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采用的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影像专业课影像专业见习实习”的模式。学生进校后首先学习公共基础课,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然后依次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接着下附属医院见习实习临床专业,再返校学习专业课,最后下附属医院进行专业见习实习。

从课程顺序上我们不难看出,新的培养方案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增设了一阶段的临床专业见习实习。学生接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思维方式的培养,再来学习专业知识,学生们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方法都会有惊人的转变,理论结合临床,学起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 课时设计的改变 公共基础课基本没变,学科基础课总学时增加了三百余学时,专业课总学时增加了近两百学时,其中增加的部分主要为临床专业基础课及临床专业课,影像专业课增设了一门《医学影像图像处理》。随着PACS建设的逐步普及并与HIS、RIS的整合,影像科和整个医院的工作流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PACS建成后可逐步做到无片化和无纸化,使影像学信息非常方便地在网上传输、并进行会诊和教学病例讨论,使图像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因此增加临床专业知识及影像图像知识势在必行。

4 学位授予的改变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学影像技术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技术类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理学学士。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医学领域从事影像技术及诊断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医疗专业,因此学位授予的是医学学士。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只能考取技师类执照,从事技术类工作。而授予医学学士的毕业生日后可以考取医师类执照,就业范围远远大于授予理学学士的毕业生。我校在07级的学生中就逐步开始实行这种新的专业培养方案,迄今为止,无论是就业还是招生,五年制临床医学(影像方向)专业的前景都要优于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影像 检查方法 成像手段

中图分类号:R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25-01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及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 医学影像学(技术)在当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使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成为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的大型临床医学影像科室。CT、MRI、DSA、CR、DR、PET、SPECT以及超声等先进影像设备应用于临床并深刻地改变着原有影像技术实践的内涵,先进的影像设备和技术对专业人员素质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如何促进影像技术人员与高精尖设备的有机结合, 如何发挥医学影像学先进技术在医学实践中的作用, 是当前医学影像技术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医学影像技术队伍的现状, 结合多年的医学实践经验, 提出医学影像学技术队伍发展的新方向,新途径。

1 材料和分析

1.1 新设备对技术人员的宽容度越来越大,技师发挥的舞台越来越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X线设备对人的依赖越来越少。现在许多大医院都采用DR,CR,数字化影像系统以及激光自动洗片系统, 数字化影像系统的后处理技术可以改变窗宽、窗位明暗对比度以及边缘勾勒等新技术, 不仅可以提高图象质量而且大大地降低了对操作技能的要求, 而激光自动洗片系统的运用,几乎抛弃了原有的暗室技术。从而使放射科技师在整个医学影像实践中的经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这是医学影像发展必然。数字化影像已经使放射专业从技能型向知识型转变, 设备的性能对医学影像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影像科的技师不光懂得医学常识,还要了解设备性能,知识更新的速度要跟上数字化变革的步伐[2]。

1.2 影像检查方法的多样性决定技师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现在的高端数字影像设备,比如说CT,它的成像介质虽然还没离开X线,但与X线投影已经有着本质的区别。已经不是经典意义上的X线投照,而是经过X线扫描断层后的计算机成像,虽然它还保留着千伏,毫安,毫安秒等成像参数的自由设定,但是CARE技术(自动调节系统)的应用,使人为的干预越来越少,但是技师要求掌握的知识却越来越多,比如说选择断层扫描还是螺旋扫描,是否需要动态扫描等,图像后各种处理技术等等。还有磁共振,它的成像原理早已超出了X线的范畴,它是通过磁场激励和磁场能量转换的方法来成像。成像手段很多,比如说T1像,T2像,质子像,弥散像,脑功能成像等等,分别对应不同的成像参数,成像因子,内涵越来越丰富,外延越来越广。因此要当好影像技师,如果对这些成像原理,成像方法,以及成像参数,没有很好的理解和运用,那是很难当好影像科技师的。

1.3 检查方法的正确运用对疾病的诊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技师的医学水平正受到考验。现在医学影像检查的水平在原有解剖显象基础上,已经到了分子成像水平,比如PET-CT等。技师如果对病理病因了解不足,就很难安排好扫描方法和扫描序列。比如说,CT的薄层扫描,它对肺的孤立性结节,肝小囊肿等鉴别诊断是很有意义的。但是技师如果对疾病的认识不足,经常就会漏扫。MR的扫描的序列意义就更多了,MR压 脂,MR弥散,MR波普,MR功能成像等,这些成像原理,方法以及诊断已经是紧密得不可分割。所以现在一些三甲医院MR经常是由医生在操作。我们得承认如果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如果检查方法运用不正确,可能会给疾病诊断带来麻烦。因此笔者认为,技师应该懂得更多的医学知识,从而使检查更加规范化,合理化。

1.4 设备新技术新功能的开发,技师责无旁贷。一台高端设备,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我们购买的不光是裸机硬件的价值,实际上还包含了软件的费用,在许多医院多存在软件功能闲置,或者功能开发不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好多1.5T的MR,不会做MR波普分析,MR脑功能分析等。医院一般对购买设备热情普遍较高,而对设备的功能开发却不那么重视,这一点,技师应该责无旁贷,应该担当起这个责任。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新设备为开展位新技术新业务提供了平台,为我们技师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应该熟练运用手中的武器,积极参与到新课题和科研中去,为课题的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技师的作用,体现一名技师的价值,。

2 讨论与结果:

当代的医学影像专业技师已经不是过去一般的摄影师(摄片技师),不管是从内涵还是外延都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不可同日而语,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师,必须兼备理工和医学,并且能熟练运用各种检查方法,否则将会被时代无情的淘汰;作为医学影像技师,做出符合疾病诊断要求的医学影像,这才是一名医学影像技师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第9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存在的问题,建设性提出了建立区域性放射性诊断中心实现影像信息资源区域共享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影像 区域共享 社区

国务院在新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把医疗资源共享和协同医疗服务作为重要内容。建立区级医院联动区域下级医院的模式,实现影像信息资源区域共享和一体化管理,集中诊断和审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检查报告,既是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区域化的重要表现,也是提高乡镇卫生院放射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放射检查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区服务中心放射科技术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低且参差不齐。医师的学历相对集中在大中专层次,硕博等高学历人才少;其次,社区放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压力较轻,接受继续教育机会较少。一方面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实力较弱,继续教育的经费有限,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放射专业技术人员基础较差,接受先进技术较为困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状况也决定了其所学难以致用;最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的管理相对落后,对病人资料管理还停留于纸张书写,报告诊断修改率及误漏诊率较高 [1]。

二、 建立区域性影像诊断中心初探

为提高区域放射检查的质量和效率,区域内的社区服务中心可以尝试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和软件(如通信系统(PACS)技术)建立区域化放射诊断中心作为统一的平台来实现影像信息资源的共享。

首先,在硬件设施方面,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CR或DR系统等数字化成像设备,完成对放射检查影像资料的数字化改造。另外,要在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间建立卫生信息网络(简OA网)实现数据的传输。

其次,从软件应用的角度来说,区域性影像诊断中心需要成熟软件公司的技术支持,实现影像中心与各入网社区服务中心的影像存储。软件设计对各点其进行统一管理和统一编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凭密码进入网站系统登录和进行检查报告的书写和在线交流。另外,图像数据在各入网医疗机构和中心数据库双重备份,以方便数据的调阅,同时保证确保影像数据存储的安全性。

再者,就其经营方式来看,区域性影像诊断中心根据各社区服务中心在规定的时间内为完成诊断报告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绩效的评价和奖金的发放。

最后,就管理方面而言,为了便于工作和检索,所有联网医疗机构放射拍片检查者都要拥有统一编号和当地医疗机构的各自编号,病人检查申请采用电子申请单或申请单扫描或申请单摄像录入PACS系统内,各入网医院放射检查统一、规范,审核医生监管图像质量,所有拍片检查可以异地书写并对诊断报告的质量二次把关,由授权医生审核签发后电脑打印(值班时急诊临时报告除外,并按规定换发正式报告)。报告审核医生必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经诊断中心考核及卫生局备案授权,并实行动态管理,诊断中心根据工作质量考核可以续聘或解聘[2]。

三、 影像资源区域共享,建立区域性影像中心的优势

首先,通过共享应用软件,利于提高放射质量。区域性影像中心所采用的PACS/RIS系统具有强大的数字处理功能,使用操作简便,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另外,医师对放射拍片检查报告复核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报告诊断修改率及误漏诊率;可以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科的医师习惯对图像进行处理, 体现新医学模式下的人性化[3]。

其次,发挥区域人力资源资源共享的优势。区域性影像诊断中心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放射诊断人员相对较少的弊端,实现了对职业医师和放射诊断医师的双重要求,既有利于提高诊断水平,也有利于实现管理的专业化。

再者,有利于提高放射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区域性影像中心为放射诊断医生提供了工作和培训的双重平台,增加了放射技术人员的学习机会和工作压力,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完成区域内联网的其他医疗机构检查报告的同时,提高了其专业水平。

此外,利于提高社区病人服务水平。区域性影像中心通过医疗信息数据的实时共享,可以为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医学影像的存储、传输、检索、显示、图像处理、诊断报告生成等综合信息服务,可以实现医学影像的互传、互诊,不但为患者节省了再次拍片的费用,同时也满足群众就医方便、负担减轻、质量提升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最后,利于实现区域影像信息资源共享和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效益。一方面,区域性影像中心保证图像规格的统一;另一方面,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优化了区域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结论:

本文提供了针对社区服务中心的实现影像信息资源共享的方案。通过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现有的网络环境来实现共享医疗资源和信息,建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科作为上级医院放射科的延伸,提高当前病人影像诊断质量和就诊效率,必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孙蕴,李英亭,要文娟,等.PACS在清华大学社区医院中的应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6(2):73-75

第10篇

【关键词】 三维重建;医学影像;解剖学;教学

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技术,就是指用一系列二维切片图像重建三维图像模型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技术[1]。该技术可以从二维图像中获取三维结构信息,能够提供更逼真的显示手段,能够提供具有真实感的三维医学图像,便于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观察和分析。

三维重建技术应用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方法,发现生命现象的变化规律,在诊断、手术规划及模拟仿真等方面均广泛应用,并为影像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广阔的应用前景[2-3],因此,三维重建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了和学者们的大量研究,已出现多种图像的三维重建方法。由于三维重建模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且医学影像专业的解剖学与其他科目相互渗透、相互结合[4],如果人体结构的三维模型可以用到解剖学教学中,那么教师和学生们都将获益匪浅。本文将重点介绍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重建,并阐述其在医学影像专业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Intel3处理器,1G以上内存,1024*1024分辨率,WindowsXP操作系统,人体CT影像数据,扫描层厚为0.625mm。Mimics13.0软件。

1.2 三维重建方法 采用图像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3.0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利用软件的阈值设定选择拟重建部分,软件中以不同颜色显示各种拟重建结构;用图像编辑功能对图像边界进行“添加”或“擦除”操作,这样可使重建图像更准确;利用区域增长功能可对选定的结构进行图像分割,再现细小结构的形态,还可利用布尔运算可对图像进行逻辑运算。最后采用软件的三维计算功能对图像进行重建,清楚地再现不同结构的三维形态结构。

1.3 教学应用 讲授我校2011级高职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解剖学理论课时,使用三维重建软件导入重建的三维模型,对照三维模型讲授各解剖结构的形态及毗邻关节。

2 结 果

将断层影像导入Mimics13.0软件后,软件可再现水平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影像。通过软件中阈值设定、图像编辑、区域增长、布尔运算及三维计算等功能对CT断层数据进行图像分割、重建,既可清楚地再现整体的三维结构,也可单独显示各器官的三维形态。在我校2011级医学影像专业解剖学教学中试用,学生普遍反应三维重建模型可以清楚显示人体的空间结构和毗邻关系,增进了学生对医学影像专业的认识,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理解了空间位置关系,提高了学习兴趣。与2010级医学影像专业学生成绩相比,2011级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见表1。

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三维重建技术运用于教学的2011级学生比2010级学生及格率,平均分均有显著提高(P

3 讨 论

3.1 各种三维重建方法的比较 李鉴轶等[5]通过三维扫描仪获得骨表面点的空间信息,并通过相应的图像拼接软件快速地建立骨外形的三维模型,它只能对骨的外形进行重建。目前普通使用的三维重建方法大多是通过CT、MRI影像进行重建。本研究采用三维图像重建软件对CT或MRI数据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图像重建,不仅可开展整体器官结构的三维重建,还可显示相邻结构,将此三维图像用于解剖学教学直观、立体。

3.2 三维重建模型在解剖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安装了适当的图像软件后,重建的三维模型可以在普通的个人计算机上使用,可以大大方便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对老师而言,首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解剖理论课的教学,各解剖结构一目了然,不用再辛苦而且枯燥地描述各解剖结构的空间位置,使枯燥难懂的断层解剖学变得形象易懂。培养了学生立体、空间的医学影像专业解剖思维,从而达到了全面、多方位理解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田捷,包尚联,周明全.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M].2003:117-158.

[2] Jin Seo Parka,Yong Wook Junga,Jun Won Lee,et a1.Genera-ting usefu1 images for medical applications from the VisibleKorean 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2008,3(92):257-266.

[3] 饶利兵,侯发忠,谢正兰,等.医学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2):55-57.

第11篇

1.模块课程研究的必要性

1.1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

“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点在于以现实职业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以现实职业需要为出发点组织教学活动。因此,将现实职业中的工作任务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医学影像技术的职业模块,并按此模块组织教学是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必然需要。

1.2.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当今系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职业的日益分化,科技发展的趋势亦高度综合,综合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们认识到,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作出理性的“应变”,即使受教育者得到尽可能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一方面拓宽专业口径,充实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克服其局限性和片面性。高校模块课程正是适应这种趋势的一种有力尝试。可以说,在人类知识大综合的时代,课程也正在辩证综合的道路上发展,模块课程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3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人的发展,其根本标志就是人的创造性发展。一般而言,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但是,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创造性是后天教育的一个最为主要的任务。职业院校的模块课程改革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模块课程改革实质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单一而提出的。它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整体观念,接近现实生活,易于达成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统一。正因为高校模块课程所形成的结构性的知识体系是学科之间、学科与社会之间和学科与学习者之间的整合的产物,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体系时,有利于增强思维的独创性、整合性、变通性及流畅性,有利于思维广度、深度与灵活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内涵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要求。

1.4课程改革的需要

职业院校的现行课程体系是以学科划分设置的,而知识是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人为地将知识分解为不同的学科,首先导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分离,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分化直接导致了高校课程科目的增多。其次形成课程与社会要求的分离,当今社会的复杂化使得诸多社会问题都具有综合性。同时,职业转换速度的加快也要求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的综合性。最后是课程与学习者的分离。认知与情感的发展被一度冲突的教育课程割裂,人的发展走向片面化。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知识的深度,而且要求知识的综合,以适应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和转型。

1.5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需要

因为原有高职课程结构在培养学生增强人生规划能力、发展个性与形成健全人格上存在很大的矛盾,其课程结构按照知识线性结构组织,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片面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科间内容缺乏联系,无法形成一个整体,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课程几乎难以根据学生个性而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简单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使教学目标难以全面得到落实,所以职业教育呼唤模块化教学设计。

2.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研究

由于培养目标的确定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而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因此,改革课程首先必须从确定培养目标开始。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的、具有较扎实的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临床实用型的医学影像医技人员。由于该目标是医学影像人才的总体目标,比较宏观,为使其具体化,我校开展了培养目标的调研。

2.1调查方法与对象

根据总体目标,围绕专业知识、临床技能、职业相关学科知识、身心素质、政治素质、一般知识、现代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职业道德、创新意识与能力等12个因素,设计80个子因素测验题,对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学校、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湖北仙桃职业技术学院、北京301医院、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中大医院等9所院校与单位的教师、学生、临床医生、医学教育专家、病人及其家属问卷,发放调查表2256份,有效问卷2158份,有效率95.66%。经SPSS13.0软件包处理,结果见表1。

2.2结论

由表1可见,被试者对培养目标的期望,按重视程度排列,依次是: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临床技能、自我提高能力、政治素质、道德品质、职业心理素质、身心素质、一般知识、职业相关学科知识。

上述结果提示我们在进行课程改革是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专业知识是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的首要目标,医学教育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促进影像技术学生掌握坚实的影像技术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

第二,要加强影像学科间及影像学科与人文社科等课程的交叉渗透,强化人文教育、拓展实践教学,改革训练方法与内容,注重学生素质养成、自主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道德、现代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自我提高能力目标的要求。

第三,影像技能目标包括影像检查的基本技能、基本的影像操作和处置技能、诊疗结果的解释、良好的临床思维品质等,可通过加强基础与临床的融通、早期接触病人、强化实践训练等得以实现。

第四,医学课程设置在体现主要目标的同时,应照顾到一般目标,如一般知识、职业相关学科知识等,这些目标可通过开设选修课来实现。

第五,任何课程改革都必须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原则。医学影像技术课程改革也不例外。既要考虑课程设置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要考虑使学生通过影像教育获得基本的临床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品质。

第12篇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习的现状

现在一般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为三到六个月,进行医学影像专业全科学习。学生进入各实习科室后,由教学秘书进行各科室轮转安排,当值的技师指导参与日常的医疗行为。在工作中,发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实习工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对学生要求不严,临床技师忙于医疗服务,不能系统的讲解仪器的性能、操作等,只能遇到具体的病例具体指导,就会导致学生掌握细枝末节,不能整体掌握仪器的情况出现。2)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从事影像技术操作,学生学习的热情度不高,组织纪律性不严。3)学生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对影像技术的综合运用,比较影像学的知识掌握的比较欠缺。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实习前的服务理念培训

实习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专业知识学习,很少有服务理念,而进入实习医院后,将成为医院员工的一部分,实习生言行举止将直接影响医院和科室的形象。其中,个人形象、与患者的语言交流、如何接听电话、如何应对常见的投诉或意外情况是培训的关键,是带教的重要部分。我的体会是实习生的服务意识培训要达科室的标准才能进入专业岗位,才能与患者及带教老师交流。

2)严格详细的带教计划

大型综合医院影像科一般X线、CT、超声、MRI等专业岗位。各专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实习要求不同,实习生又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实习时间又有三个月、半年,每个实习年度进入影像科的实习生人数也不一样,因此,要使每个实习生能够相对公平地在各专业岗位获得相当的实习机会。即每天进入一个岗位的人数、实习时间、实习教师、实习资源等基本一致,实习前制订严格详细的带教计划十分关键,计划包括《全体实习生年度实习安排总表》和根据总表制订的《每个实习生实习安排及考核表》,总表将每个实习生对应一个唯一编码按照实习时间长短及专业岗位编入表中。保证实习机会的公平和实习秩序。个体表则严格规定了各实习生在各专业岗位的实习次序、进人时间、结束时间、专业组长确认签名、实习评价、备注中的实习要求等,个体表由实习生进入新岗位时交给岗位组长.以保证实习过程的完成和实习效果[1]。

3)实习生进入专业岗位相关的课题组

操作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影像技术操作不能创新。新指标、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同一疾病不同影像设备的诊断效果研究,疾病扫描参数的变化研究等,这些研究几乎是

无穷无尽的,需要影像技术及实习人员的参与。实习生通过一些简单实用的与专业岗位工作有关的研究的锻炼,一方面能更深入掌握实习知识,另一方面学习到了医学研究的方法。

4)强调专业英语和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

随着高新技术在影像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CT、MRI、CR、DR等医学影像技术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些众多的高端仪器里,键面多是英文显示,并且计算机的功能和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有必要加大学生专业外语和计算机课程比重,提高影像技术人员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2]。

5).适当增加到设备科轮转的时间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大型仪器设备的售后维修工作。而临床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基本都在影像科轮转,掌握大型影像设备的同时对维修技能的培养有所欠缺。实习生到设备科学习,可以全面的了解医院的医疗设备情况,学习小型仪器设备的维修,更好的掌握维修方法,锻炼维修技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6)医院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随着医疗竞争的激烈,医患纠纷的紧张,部分教师感觉到压力很大,少数教师会应付的心理,感觉教学任务,应付完就行了。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比如影像科是按各功能单元划分,磁共振、超声、CT、X线诊断等各成体系,难免造成教师对各单元掌握知识的不全面,造成知识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实行影像科大轮转,可以使教师全面掌握大型影像设备的知识,掌握常见故障及解决办法;二是固定实习带教老师,医院制定实行带教老师培养政策,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面,加强对带教老师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工资待遇方面给予奖励,提高带教老师的带教热情,增强责任感,带教效果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