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声学论文

声学论文

时间:2022-03-07 07:14:57

声学论文

声学论文范文1

声乐是歌声和音乐、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体,声乐学习者的文化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关系着音乐的有效表达。但是,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声乐学习者只学习唱歌技巧,觉得文化知识可有可无,敦不知,文化素养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息息相关,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对于一部声乐作品而言,主要包括歌词和曲调,只有词和曲的搭配协调统一,才能称作是优秀的声乐作品。例如:在古诗词中,旋律上会加入上滑音、下滑音等,用来配合古诗词中的韵律;填词的时候,表演者也要考虑到四声、押韵等等。因此,只有将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进行紧密结合,清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取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二、提高文化艺术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一)文学知识的作用

歌曲是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有机结合体,这些歌词以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学性强的诗词为主。如果歌者没有充分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对对声乐作品进行认真分析,就无法再运用声音正确表现作品的内涵,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不难看出,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文学知识对于提高声乐学习者的表演水平至关重要,文学知识功底不强,理解声乐作品就会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作品内容,还可以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声乐学习者需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提高个人素质,从而展示良好的艺术修养。

(二)时展的需求

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还是对社会发展探寻、研究、延续的进程。纵观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开始重视史学理论课程,并专注研究其对历史研究、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时展的进程中,人们的声乐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声乐而言,也会跟随历史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声乐的社会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并不断丰富自身,永不止息。从声乐的起源至今,声乐不但保持了传统特色,又在不断更新,才让自己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声乐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综合素质,才能切实地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哲学知识的作用

众所周知,哲学是一门富于智慧的学科,更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高度认识、概括和总结,由世界观和方法论组合而成。从另一种层面上讲,哲论还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属于人的存在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类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实际上,哲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陶冶声乐学习者的情操,丰富声乐学习者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作品,开阔视野,并从中体会艺术的感染力,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表演的过程中刻画出音乐的形象。由于哲学与人生、生活息息相关,声乐学习者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论思维方式,只有扩展了理论视野,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为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声乐学习者的哲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声乐学习者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多读文学著作

为了更好地把握声乐学习技巧,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大量阅读文学著作,包括古今中外,都要广泛阅读,并从中吸取宝贵的文学知识。只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才有利于提升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使其在演唱中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形象地展现艺术作品的原有风格,真正把“美”传递给广大观众,以便收到良好的声乐表演效果。众所周知,中国歌曲基本上来源于古诗词,如果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不强,就无法全面理解歌词的意思,演唱时也无法表达诗词的真实意境。当然,外国作品也不例外,声乐学习者一定要充分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等,比如:演唱《主人听我说》的时候,声乐学习者必须清楚女主人公是一位奴婢,在求王子不要为了阴险公主而去冒险时,却隐藏了她对王子的爱意,如果表演者能够以这样的思路进行表演,就会成功地表达出作品的创作意图;反之,如果缺乏这些文学知识,表演中除了主人公的“劝说”,难以表达出“爱意”之情。一句话,多读文学著作是提高声乐学习者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多看人物传记

提高文化素养,声乐学习者需要多看人物传记,尤其是名人大师的人物传记,这样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比如:著名作曲家音乐家马可原本不是音乐专业,但是他却能创作出《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经典作品。如果阅读马可的传记,大家一定会发现大师的作品是如此之优美,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勤奋学习声乐知识,而有广泛阅读文化著作,其文学功底是不可低估的。具体地讲,马可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深入文化生活,了解时代背景,把个人的文学功底和音乐才能全部发挥出来了,其作品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真正达到了与公众共鸣的目的。当然,通过多看人物传记,声乐学习者可以从大师们的奋斗过程中感悟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学习者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声乐表演服务。

(三)多写心得体会

作为声乐学习者,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还得多写。比如:多做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课后感想,以及演出实践的心得体会,及时地总结学习结果。通过心得体会,不但有利于巩固平时已经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准确把握声乐技巧。不仅如此,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声乐学习者能够系统地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并始终跟踪声乐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声乐学习者还要及时地记录问题的根本原因,及时地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也就是说,声乐学习者通过心得体会,不断积累写作,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文化素养也将大大提升。

四、结语

声学论文范文2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

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

[4]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140—143.

[5]李津生.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结构改革设想[J].中国音乐教育.2007(12):51.

声学论文范文3

1.1大课与小课一般情况下,声乐大课的学生控制在15~20人,主要从基础的、共性的方面去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为将来深入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往,声乐小课大多是先练声后处理声乐作品,从而提高演唱能力。教师往往注重技能的培养,忽略声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当然,教学过程中也会有理论知识的灌输,如气息出现问题时,教师就会教授有关气息方面的知识。但在这种方式下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始终是混乱的、无序的,或者说自己心里清楚但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果开设了声乐大课,提前系统地讲授声乐理论知识,就能少走很多弯路。声乐大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不能解决学生演唱个性的问题。每个学生在演唱方法、接受能力、歌唱生理条件、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个性,而声乐大课只能解决某些带有共性特点的教学问题,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声乐大课是声乐小课的补充手段。只有两种形式紧密结合才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1.2观摩课声乐观摩课具有授课方式新颖、授课内容丰富、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声乐教学中,阶段性的观摩课很有必要。学生在观摩课上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与影响。学生在观摩课中不仅拓宽了思路和眼界,还促使自己多观察、多思考、多体验,在边学边观摩边讨论的学习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声乐水平。学生在观摩课中还可以看到声乐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科学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到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启发用语和训练手段在不同人身上的体现。这些都增加了学生对声乐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的了解。亲身体验将帮助他们脚踏实地地学习与积累。

1.3实践课声乐是以声音表现人类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声乐属于表演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技能技巧训练和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脱离艺术实践,课堂教学就不是完整的教学,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声乐离不开舞台,教师可以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的效果,体验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并及时调整,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在声乐艺术实践中,歌唱的场地、环境氛围等外部条件的变化都可能引起歌唱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学生将来无论走向讲台还是舞台都要与观众见面,而面对观众时的歌唱感觉和课堂上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很优秀,可是在面对许多陌生人的场合演唱时就不那么自如,甚至怯场,发挥失常。学生要熟悉舞台,熟悉观众,从而培养自己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提高演唱技术和艺术表现力。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让学生既能走向讲台,又能走向舞台。只有让学生多参加声乐艺术实践,“以演带练”才能更好地稳定学生歌唱时的心态和水平。开设舞台表演课程有利于学生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逐步缓解乃至消除上台的紧张感,同时也是对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延续和补充,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舞台不仅可以让学生建立自信,更能激发学生对音乐表演的热情,深刻领悟“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2高职院校科学的教学方法

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声乐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声乐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心理、生理活动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基本教学规律而展开。离开科学性就谈不上思想性和艺术性,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思想性、艺术性的重要保证。

2.1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在生理条件、心理基础、音乐和文化素质、兴趣爱好上的差异,教师必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即使两个学生各方面条件相近,教学方法也不应该一样。声乐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都得到充分发挥,突出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同样是音乐表演专业,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其发展的方向也会不同,如有些学生适合做歌唱演员,有些学生适合做声乐教师,有些学生适合做声乐理论研究或声乐评论。声乐教师在对每个同学的发展方向有了初步判断后,就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对适合做歌唱演员的学生,重点进行分析理解词意曲情、感受作品的主要思想、联想作品的情景意境、形成清晰的内心视觉及如何保持良好的歌唱状态和表演等方面的培养;对适合做声乐教师的学生,重点引导他们加强对声乐教学方法、手段的探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曲目风格的分析,为将来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对适合做声乐理论和评论的学生,则侧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会使不同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真正达到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2.2循序渐进声乐教学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具体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知识,再去指导实践的一个无限反复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声乐教学必须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声乐演唱技巧的掌控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学习、磨砺过程,要经历一个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真正自然的过程,即从凭自我感觉尽情歌唱到接触老师后的一个相对漫长的逐步学习的磨练过程,再到掌握方法得心应手情境下自由歌唱这3个阶段。声乐教学的对象是人,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认识和掌握,都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大部分学生在演唱过程中都会追求高音,但如果中低声区的基本功不打扎实,高音就会显得刺耳难听,声带也会受到伤害。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19岁时跟随波拉(ArrigoPola)学唱两年半,最初6个月只是练声。循序渐进不仅要体现在对学生演唱技能的培养上,还要体现在给学生演唱的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深度上。展示给学生的声乐作品,要从思想内涵相对简单的开始,逐渐向有一定思想内涵、远离他们现实生活的古典歌剧作品过渡,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风格,运用适当的声音揭示作品的内涵,达到以情带声、以声表情的效果。

3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关键

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正确的、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声乐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评价大都是以期中或者期终考试形式进行,这样,学生就会为了考试成绩专门练习一两首歌曲,除了考试曲目外,其余歌曲无暇顾及,这种评价方式没有“着眼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善的功能”,其中的弊病可想而知。“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整的声乐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才能切实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

3.1评价内容声乐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应该紧密围绕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满足就业岗位需求,本着“能胜岗、能转岗”的思路,以学生走向社会后必须掌握的核心工作能力为依据,科学、公正、准确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考察工作能力涉及的声乐表演能力、声乐教研能力。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制定声乐课程“评价量规”,诸如声乐小课中,学生演唱技能训练所包含的音准、节奏、呼吸、咬字、流畅等,情感表达中的表情、速度、力度等,直至说课、教案及论文撰写,确保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完整有效的评价。

声学论文范文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的国土上生活着56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特色的地方民歌,民歌演唱方法以及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我国民族音乐的复杂性,致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的难度大,教师不好把握和分析。因此,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方式较为传统,整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比较落后和守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和进步,更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模式的创新,不利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课堂上,不同民族音乐的授课教师没有分析学生的个体风格和个体特色,对民族声乐的独特演绎没有进行科学评估。从这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的民族声乐院校没有形成和制定出教学考试评估体系和完善的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没有完整的培养模式,就不可能使学生在民族声乐的道路上进行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声乐表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它的表演因素包括很多种,但是,在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没有重视声乐艺术的表演因素,反而更多的强调表演技术,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利于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问题

(一)民族声乐的特性越来越少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主要通过民族声乐演唱和聘请民间歌手示范表演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各个领域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民族声乐教学方面也不例外,中国在音乐教学方面开始向西方学习,逐渐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很多院校开始把教学注意力转移到流行音乐上,逐渐忽视了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很多的专业音乐院校或其他学校的音乐专业都去钻研和发展流行音乐,在民族音乐教学上则不去花费时间和经历进行研究和创新,所以社会进步,音乐发展,但是民族声乐的教学还是在原地踏步。很多院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再去分析民族特色和民族声乐的具体风格,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知道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而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一无所知,民族声乐在表演时缺少了民族情感和民族风格的神韵。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民族声乐教材内容的缺陷性

由于开放国策的执行,欧美文化潮水般地涌入我国,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也把注意力放在流行音乐上。所以高校的音乐教师和社会上的音乐人士都去研究和创新流行音乐的的形式、内容等,渐渐流行音乐的教材内容不断地完整、具体、全面。民族声乐的教材因为没有专业人士去研究和编辑,还停留在以前的状态。在今天的很多音乐院校,民族音乐的教材还是原始的曲谱教材,音像音响等方面的内容还没有进入学生的必修课。这种现状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主流对民族声乐的不重视,音乐院校的关注焦点不在民族声乐上。另一方面,我国在民族声乐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即使有很多音乐院校,他们的民族声乐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十分有限,根本不能进行深入的民族声乐教学研究。

(三)“原生态”音乐的流行使其进入高校民族声乐教学

伴随着流行音乐对我国的影响,很多流行音乐的弊端开始暴露。例如歌词的粗暴,思想的低俗等等,加之我国国内高校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忽视,这样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关注。最近几年来,各地的电视节目开始掀起一股民族原生态歌曲热潮。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许多高校开始改革,适当的关注民族声乐教学。开始学习社会上对“原生态”民族音乐的追逐。高校在民族声乐教学上引入“原生态”音乐可以一定程度上丰富民族声乐的教学成果,但是“原生态”音乐毕竟不能等同于民族声乐,使得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

三、民族声乐教学多元化的发展策略

(一)保证纯正的民族声乐唱法并不断地进行改善

要保证纯正的民族声乐唱法,高校可以引进“原生态”的民歌歌手,然后对他们进行民族声乐的专业知识培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完整地保留民族声乐中的原生态唱法,在此基础上添加理论知识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使得民族声乐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更加自然。除此还要培训他们各种声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基本功,从而促进在教学环境中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二)重视对民族声乐教材的编写

在我国的大多数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材普遍不合理、不科学和不完善,曲谱教材不应该是民族声乐的主流教材,应该以它为基础,不断丰富民族声乐的教材。教材的知识体系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调整,以适应当下民族声乐教学的需要。

(三)音乐方言课的比例突出

不同民族的声乐都和它的方言有密切关系,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方言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要突出民族方言的教学,民族方言是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声学论文范文5

一、大众文化导向影响专业声乐教学的“审美选择”

面对歌唱的娱乐化、流行化,专业声乐是洁身自好、捍卫“专”之纯正还是顺势而为、打破“专”之自封?这是没有定论的“选择”。抑或说,两难之间的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必然性与适应性,也都会面临其对立面的责难与非议。但依然不妨碍人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并都可“自圆其说”。在我国,几大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还尽可能保持专业之专门性,在专业设置上有美声方向与民族方向,或声歌系内又分为歌剧专业、音乐剧专业、民族声乐专业等,各个专业之间保持其不可规避的内在联系之外,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各自呈现其专属性、独特性,即凸显专业性的“专”,将对“专”的提纯与钟情作为教学方向,客观上促进了专业发展的深度与精致化,使声乐学科朝着专业化的更高程度发展,同时专业化程度可与世界声乐教育水平相提并论的声乐教学培养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专业歌唱家,比如吴碧霞、谭晶、常思思等。作为专业声乐界的风向标性人物,这些歌唱家在展现声乐技术之高与艺术之美的同时,对声乐艺术审美也表现出两面性,一面对专业技艺的“全心全意”,一面又对大众审美取向“半推半就”。

于“半推半就”间,一种新颖别致、受众更为广泛的歌唱风格“被给予”,即所谓民美唱法、民通风格等。这是专业音乐创作与审美的“占有欲”在大众文化与普适的“亲民性”催化下产生的杂交品种,也可以说是多样性具体到歌唱表现形式的“微表情”。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不再泾渭分明,艺术音乐与流行音乐也不再各自为政,在多元化的音乐发展大背景之下,多样性成为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时至今日,尽管当时风起潮涌般的热情渐渐消退,但在专业声乐教学领域,尤其是师范类院校、或地市级二本院校以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专业声乐教学中在并行着美声、民族以及其他的同时,在美声与民族领域中,教育双方似乎都更乐于接受“民美兼通”的歌唱风格。“喜闻乐见”是其中主要原因,但不排除对“专业性”之难的避重就轻,也不排除以此教学或演唱风格作为某种“退而求其次”的托辞,更以一种堂而皇之的姿态宣称找到了一条联通专业与民间、畅行于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中庸之路。然而,近十年的声乐教学实践证明:术业有专攻,尽管在艺术学科中常常无法像自然学科那样,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定义,但作为一门科学与学科,其内在的规定性与基本发展法则依然是不可违背的。民美兼通是一种歌唱能力与歌唱风格,不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乐教学方法,换句话说,吴碧霞、常思思的成功之路并不具有普适性,个人的嗓音特质与音色调节能力是一方面,长期专业化技艺训练以及灵敏的歌唱声音掌控力以及深厚的专业素养等使她们可以在民族、美声之间游刃有余。而一旦作为专业声乐教学的重心趋之若鹜,难免最后陷入两不靠、三不粘、四不像的尴尬境地。在声乐教学中常常纠结摇摆于“前后”、“明暗”、“上下”、“远近”之间,对于声音音响的审美感知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范畴,同时这些两级对立的音响状态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中的黄金比例、美感侧重各不相同。民美唱法是什么?是介于前后、明暗、上下、远近之间的最佳尺度吗?如果继续追问,这种所谓的最佳尺度存在吗?如果存在,是否人声歌唱走入至高至妙之境,也因此再无路可走?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专业声乐教学的“自在”之态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都是多元文化于不同视角之下的划分。在这种并行交叉各“元”之下有包含多个子元。专业声乐教学作为精英音乐文化的幕后“作俑者”,在西方文化(美声唱法)与中国文化(民族唱法)的并行交融中经历百余年。在现代审美文化的导向、冲击之下有变异传统、削足适履、迎合大众审美、取悦市场娱乐的“非专业化”倾向。移植音乐美学中的自律与他律概念,如果可以将自律理解为由内而外的阐发,将他律理解为由外向内的赋予,那么专业声乐教学的严肃性、纯粹性就具有某种自律质素,从专业教法到专业唱法再到专业审美评价保持着专业人的自律精神,而专业声乐教学的同质化、异质化、多样化、娱乐化等何尝不是当代审美文化潜移默化的他律围堵呢!

从多元化、多样性音乐美学视角看专业声乐教学,相对于平等多元的“理想态”而言有主次之分的多元并行更符合事物发展之“自然态”,但主次之别在传统、在数量,而非优劣地位,并行各元自在的同时交叉融合,即原型与变型、结合型等共存,而非替代或吞并。声乐教学中可以有民美、民通等变型形态的存在,甚至这种变型可以支撑起“元”的规模与建制。但,一方面它无法取代原型,不仅不可取代且对原型具有稳定的寄生性,甚至可以说它只是原型的异质化或一种新质;另一方面,这种变型并非原型的升级版,也就是说,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这里发挥不了效用,或许这种变型具有审美优越感,但在艺术本质上,原型的“纯粹性”似乎更有美学品格与自律意义。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再到多元文化,专业声乐教学在这样的生态转换中,在经历最初的茫然到一度尴尬摇摆又回到其元约定与原点。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对专业的界定、解读在不偏离其既定规定的同时,参考社会审美尺度与大众文化经验,这是对艺术的社会属性与审美功能的回归与遵守;对专业声乐教学表现出应有的学术胸怀,即无论原型、变型、杂交型不失专业本色的前提下可以多样并行、可以融合互补。事物发展过程从来就不会像人们希望的那样笔直畅通,“偏离与阻碍”是常态,尤其在艺术领域,偏离与阻碍不仅产生美也贯穿于美生成的技术实践环节之中。专业的自律性与审美的他律性在多元意识的调解下达成某种默契,这是专业声乐艺术与教学对这个时代审美文化的响应,更是专业声乐艺术与教学发展的必然轨迹与自在之态。

作者:杨海源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声学论文范文6

课程设置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实现与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当前全国深入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也常常关注课程设置的改革。因此我们的声乐教学,也必须对课程设置给予足够的重视。

1.课程设置的概念内涵“课程”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内涵。广义上“课程”所体现出的意义为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基础,制定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课时安排等;狭义上的“课程”所体现出的意义是在教学的计划中科学地设置一门学科。“课时设置”的意义在于各学校以自身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为基础,从而开设学科以及学科的顺序、课时等因素的分配。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的,还有几个概念:

第一个是“课程计划”,是指课程的总体规划。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主要规定是: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设置的门类及各学科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中国旧称“课程规条”“教育计划”“课程规程”等,20世纪50至80年代,称“教学计划”,1992年起改称“课程计划”。

第二个是“课程设计”,是指编制课程计划、分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过程。

第三个是“课程标准”,是指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门类、各门类的水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原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时数分配、教学设备、教学法基本要求等。在我国,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最早使用“课程标准”一词。1952年,总纲称为“教学计划”,1992年改称“课程计划”;分科课程标准称作“教学大纲”,即按学科以纲要形式规定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该学科的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以及讲授、实习、实验等教学时数的分配等。2002年,王安国、吴斌合著的《音乐课程标准》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可视作关于声乐“课程标准”的重要参考文献。

第四个是“课程编制”,是指课程的开发和制作,也称“课程研制”。主要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步骤。又分三个层次:一是教学层次,由任课教师进行;二是学校层次,由学校的全体人员进行;三是社会层次,在国家或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的组织下进行。

第五个是“课程实施”,是指课程计划付诸教育实践的过程,是课程编制的步骤之一,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六个是“课程评价”,也是课程编制的步骤之一,是指研究课程价值,判断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旨在判定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检验课程编制的效果,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2.课程设置的要求课程设置是决定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要求课程设置一要符合教学规律;二要符合实际情况;三要具有科学性、完整性、体系性。总之,课程设置的学问很大,课程设计者必须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拿出合理的设置方案。并根据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修正课程设计。

3.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总体来看是较为科学合理的,也是适用的。但是,如果严格要求,仍有未尽如人意之处。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是学生的讲课实践课比例明显过小,未能突出“师范性”特点。建议适当增加学生的“声乐教学课”,特别是在大三时就要开设此课,而不只是毕业实习时才进行讲课实践,那已经为时太晚,亡羊补牢都来不及。第二是有些新型课堂并未列入设置之内,例如声乐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必要的学科,但迄今为止,并未列入正式的课程设置之中。第三是知识性课程过多,能力性课程过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和质量,从而影响整个素质教育。例如音乐创作能力、舞蹈编创能力、合唱指挥能力等课程,均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教材选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课程的有效形式。因此高师声乐教材选用对于教学内容的落实和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选用的概念内涵教材,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使用和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材料,是与课程相匹配的,有的教材本身就是课程内容。教材的载体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字教材(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视听教材(如挂图、投影、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MP3、MP4等),电子教材(如电子软件、电子课件、数据库、数码教材等)、网络教材、电信教材等等。

2.教材选用的原则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材的选用都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科学合理。在众多的相关教材中,要采取比较法,优中选优,选用那些科学合理的教材。第二,新颖独特。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信息更新度与知识更新度均很高,有人称这是“知识爆炸”时代,此话颇有道理。因此,要在众多同类教材中,选用那些观点新颖、思路独特的教材,以适应新时代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三,实用有效。教材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选用教材也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思想,选用那些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教材。

三、总结

声学论文范文7

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在咬字吐字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不是因为读不准字音,就是因为找不准声音的位置而影响字的发音。大家都知道,歌唱的基础是语言,用歌声来传达歌曲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就必须在语言(在这里以谈汉语言为主)上多多讲究,否则,会让人听之索然无味,完全不知所云。比如,在唱《金风吹来的时候》中有一句:“我歌唱家乡,家乡的金秋。”有学生就唱成了“我歌颤chan(唱chang)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尖先jianxian(家乡jiaxiang)的金秋。在唱《愿你有颗水晶心》时,“我曾ceng悄悄的告诉母亲”唱成“我赠zeng”,“我的生命shengming”唱成“森敏senmin”等等。这些令人头疼的发音问题真是数不胜数,应有尽有。

由于我校大多数学生来自湖南各地,受各地方言影响较大,很多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待提高。然而,声乐学习却不能等到她们把普通话都学好了再来进行。因此,对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授规范声音的同时,自己的声乐语言也应该是无可挑剔的。这样才能既做好示范,同时又能找出学生的语言毛病,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如果只有美好的声音,而不注意声乐语言,或者只有声乐语言却没有美好的声音,都同样是令人无法容忍的。

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很快地掌握正确的发声位置又能很好地掌握准确的声乐语言呢?笔者发现,在声乐教学中,适当结合朗读艺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而且在苦思冥想和潜移默化中,学生对语言的注意力加强了,普通话水平也提高得更快。

无论哪国语言,都是由元音和辅音这两因素组成。在我国使用范围最广的汉语(普通话)也不例外。元音在汉语中称为韵母,在外语中称为母音;辅音在汉语中称为声母,在外语中称为子音。在传统的歌唱理论中,根据汉语发音特点将咬字吐字分成“出声”、“引长”(引腹)和“归韵”(收声)三个过程。其中,在“引长”和“归韵”中,主要是由韵母在起作用。韵母使语音发响,歌唱时是由韵母转送声音的。而一些复合韵母又产生了“韵头”、“韵腹”和“韵尾”,这使得语音发响过程更趋复杂。“归韵”成了声乐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难点和突破点。有的学生受方言影响咬字吐字都很成问题,有的受口形影响不会归韵,有的根本不知归韵或归韵不到位。这是由于她们对汉语中发响韵母的掌握不够全面或根本不去了解造成的。在声乐教学中传统沿用意大利语中的五个发响韵母a、e、i、o、u作为嗓音训练中的发声练习是很有益处而且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基本与汉语中的a、e、i、o、u是一致的。但也要因人而异。有的学生"a"唱不好,但换成"u"她又能唱好,而有的学生"e"唱不好,但换成"i"她又唱好了。当每一个字的归韵完成得很好了,那么他的声音就成功了一大半。

意大利著名歌剧艺术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曾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要求歌者力求创造“第二自然”。如果将说话时的吐字称为第一自然,那么歌唱时的吐字要达到第二自然。没有正确的说话发声,就没有正确的歌唱。然而,把歌唱时的吐字与说话时的吐字完全等同起来或完全对立起来都是不可取的。用最自然的声音说话,用夸张的说话声音去唱歌。贝基认为:“歌唱的人嘴是长在里面,歌唱时发音应该靠里面的大牙,而不是靠嘴的前部。”而宋承宪先生的论著中也一再强调“内口”的打开。所谓内口,就是声音发生后通过喉管、咽后壁、柱肌、小舌和舌后根等部位形成一个管状的声门。歌唱时的声音应该是一种稍微夸张了的说话的声音,所有的母音都应在口腔深处(主要在大牙、舌根、软腭和后咽壁之间)形成。而母音的形成除了靠口腔深处,还要借助于嘴的外形(嘴唇)和舌头(舌位)的变化来实现。

辅音的形成与平时说话时辅音的形成部位几乎没有差别,只是吐字时要清楚,不能拖泥带水。我国传统戏曲别讲究嘴皮子工夫,要求演唱时要有喷口,讲的就是辅音形成主要是靠唇、齿、舌来完成,其部位主要在口腔的前半部。当然,只有把一个字前面的辅音发好了,才可能有后面母音(声母)的归韵问题。

中国的民间戏曲对咬字吐字非常讲究,主张“字正腔圆”,“以字带声”等。而近、现代出现的话剧、歌剧、音乐剧中,演员的说话近似朗诵,对声音的位置要求得比较高。这样做一来可以迫使喉咙尽量打开,做到字正腔圆;二来可以使声音传得较远,令人听起来清楚圆润。而在声乐学习中,除了要有横膈膜的有力支持(气息)、完全打开的喉咙、还要有充分的面罩共鸣(声音的位置)。这与朗诵时要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在朗诵时是高位置地说出来,声乐中的训练则要求要高位置地唱出来。有的学生对“高位置的声音”概念很模糊,短时间内很难找到感觉。有的教师就用打呵欠的感觉或含口水的感觉去引导学生,这样就把很抽象的声乐理论知识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快速找到打开喉咙的感觉。这时,要求她把嘴巴张开,上下牙齿之间至少要有一指之宽的距离,面部微微带笑,提起笑肌,下巴自然放松下垂,好似没有下巴一样,打开内口,做到一个“空”的、稍做夸张了的后嘴,好似含了一颗大枣一样,再结合饱满的气息,用高位置的声音去朗诵歌词或是练声时所唱的母音,如“a、e、i、o、u、lu、la、yu、ya"等等。可以单独只读一个字,也可以是词组,还可以整句整句地去读。而且,不管它的音调是阴平、阳平,还是上声去声,都尽量用去声去读,这样一来,由于声音立起来并往下滑落,这样更容易找到声音的位置。

说话的感觉是任何人都能体会得到的,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那种所谓的“高位置”,或者在教师的示范中渐渐明白过来并慢慢模仿,很快便能自己做到。如在《梅花引》中,“一枝梅花踏雪来”中的“踏(ta)”、“红颜寂寞空守天地一片白”的“白(bai)”、“谁是我知音,谁解我情怀?”中的“谁(shei)”、“一片冰心等君来”中的“心(xin)、

等(deng)、来(lai)”等字,都是比较容易唱白、唱挤、唱捏的音,很多学生一唱到这些字音的时候,声音就变了,要不就挤拉喉头,发出难听的破音,要不就改变发音位置,使劲往嘴外唱,造成声音位置不统一。这时,就要求她先不急着唱,而是先高位置地尽量用去声去逐字缓慢地朗读这些难以唱好的字,然后,再将这种“高位置”的朗读,加上应有的音高,演变成“高位置”地唱,她们自然会慢慢体会到,要做到这种高位置的演唱其实并不是很难,只要能用高位置去读出来的字音,把字头(声母)咬死,字腹字尾(韵母)吐清楚,如“白b-ai-”“心x-in-”“等d-eng-”“来l-ai-”等字,只要归韵到位了,再配合上饱满的气(下转252页)(上接250页)息,找好正确的发音位置,就能把它很好地、高位置地唱出来。而这种“高位置”,其实正好就是我们声乐中要找的“正确的发音位置”或“发音点”!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既解决了学生的声音问题,又时刻提醒了她们要注意的语言问题。

诚然,声乐教学远不止这么简单。初学者一定要掌握好气息(既横膈膜的支持)的运用,并学会如何打开喉咙,再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既面罩共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花的时间相对短一些,但至少也需要一到两年时间,而有的学生所花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这取决于学生的嗓音条件、理解能力、练习时间的多少、学习努力的程度等等。由于歌唱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除要有良好的嗓音条件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音乐修养和表演才能等。这样才能易于投入到歌曲中的意境里,传达出歌中所要表现的各种情绪。这需要教师极耐心的讲解和认真的示范,摸清每个学生的问题之所在,“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和水平,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声情并茂地演唱好每一首声乐作品。

“学无止境”,声乐技巧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一个声乐教师应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演唱能力,并不断充实自己,才有可能教出更多、更好、更有水平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的声乐人才。让这个世界因为有美妙的歌声而更加美丽!

参考书目:

1、《谈美声歌唱艺术》田玉斌著人民出版社

声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心理因素听觉判断分析能力循序渐进

声乐教师要注重不断地学习、摸索和积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声乐教学其实和许多其他的学科一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一个科学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对整个教学的成功与否起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声乐教师要想真正成功地带出自己的学生,就决不能满足于自己本身具有较高的声乐演唱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还应该在实践中从多方面不断学习、摸索和积累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特别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要帮助学生奠定声乐学习中的心理因素

歌唱过程中心理因素有很大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歌唱与心理的关系,强调心理概念的建立,这是练好全部技巧的前提,它会辅助学生自然地去歌唱,保持自如地发声。正如格林赫其所说:“发声技巧上的缺陷当然需要纠正,但控制它的是心理因素,因而学生心理上的毛病也要纠正。”

1.帮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训练是一种习惯的培养

我们知道,歌唱时需要调整呼吸,需要把歌唱的共鸣腔体准备好,让那些能使共鸣有稳定状态的肌肉与声带协同活动,同时,还要排除不该有的力量或不必要的紧张,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要训练肌肉,让他身上的肌肉该放松的放松,该积极的积极。学习声乐的人也必须经过这样科学的、规范的声音训练。但这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来进行这种声音的训练、自我判断的训练,要把这种训练形成一种习惯。特别是在学习声乐的初期,在自我判断还不正确的时候,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声乐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打好这个预防针。

2.帮助学生认识到要解放发声器官,自然地去歌唱

歌唱发声的主要特征是自发和自然。一方面,很多学生在刚要开口发声时就因心理紧张、挂念太多而进入全身肌肉紧张状态,这样势必影响歌唱发声的效果。另一方面,我们说解放发声器官,也并不意味着全部松垮了。要会辨别,做到松而不懈,深而不坠,积极而不紧张。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放松,要意识到歌唱是一种自我表现和快乐的宣泄,让声音能够毫不费力自然地流淌出来。

二、提高声乐教师的听觉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声乐教师自身能力的关键有二:一是声乐教师的听觉判断能力。众所周知,声乐艺术是一种听觉艺术,它的特点在于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而声乐教学这门艺术更是主要靠听觉去把关。每个学生的才能、音乐素质、原有的基础、个性以及身体和嗓音条件都是不相同的,教师必须借助敏锐的和有经验的听觉去准确地判别学生发声和演唱的音准、节奏、音质、音色、共鸣、气息、吐字等情况,认真分析,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并及时对学生的发声和演唱做出调整。正像沈湘教授所说:“当老师要紧的是要有一副好耳朵,没有好的听觉不可能对学生的嗓音问题有正确的判断,没有正确的判断,也不会有好的、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①这就是为什么经常有人把声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作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的道理。教师用听觉去判断学生的歌唱发声,就相当于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和运用先进的仪器检测设备,为患者诊断出病因;而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则相当于对症下药。二是声乐教师对待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声乐教师这样上课:四十五分钟的时间,用二十五分钟带着所有的学生不停地变换着花样唱四五种发声练习,接下来用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一两首歌曲反复唱几遍,然后下课;还有的声乐教师上课时,让几个学生同时发声,然后再分开唱歌,而每个学生所唱的歌曲也是大体相同的,他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几乎也是完全一样的,真可谓是“人人穿西服,人人穿马褂”。②这种教学最终只是流于形式,而这种流于形式的声乐教学,对学生毫无裨益,它只是在形式上对真正的声乐课进行了一次模仿,实际上却完全不能算一堂真正的声乐课。

三、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切高难度的发声技巧都是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的。声乐技巧的发展也是一环套一环的,只有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踏踏实实地进行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声乐教师都能在教学实践中对循序渐进原则那么重视。有些声乐教师出于对工作的高度热情,总想寻找一些声乐速成的捷径,想通过自己对学生几个月甚至几节课的教学,就使他们唱得很好,一鸣惊人,幻想一步登天,恨不得自己的学生一夜之间就能成为歌唱家。他们往往在学生刚刚入学、中声区还未能站稳时就急于向两头,尤其是往高音扩展音域,强调学生的音量。还有些青年声乐教师具有很强的攀比意识,当看到其他同事的学生在唱难度较大的歌曲时,他也不甘示弱,不顾自己学生的实际声乐基础,唱一些高难度歌曲,如此恶性循环,甚至会出现刚入学不久的大一学生竟然唱大四声乐曲目的现象。这种盲目扩展音域、扩大音量、盲目加大歌曲难度的声乐教学,往往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甚至是后果严重的。因为初学声乐的学生往往对声乐这门艺术还未形成一个正确的初步概念,没有掌握稳固正确的发声技巧,声带还比较稚嫩,承受能力有限,再加上理解高难度歌曲所需的综合修养尚不够全面等等,造成教学过程中学生为完成教师的要求而拼命喊高音,拼命加大音量。这样学生轻者会由于唱不出理想的声音、达不到教师的要求而逐渐丧失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声乐水平长期得不到进步;重者则会造成发声困难、声带小结甚至失声等损害发声器官的严重后果。因此,青年声乐教师的教学一定要稳扎稳打、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把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分成几级,有步骤地进行,切忌操之过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生稳中求进,沿着正确的道路一步步走下去。

注释:

声学论文范文9

一、和声学

“和声学”对于了解和学习音乐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儿。从学习音乐的那一刻,可以说我们就和“和声学”发生了或多或少的联系。初学音乐时,我们并没有专门学习“和声学”这一门学科,因为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接触到“和声学”这一学科的内容,比如:基础乐理中的音程、和弦、调式等;钢琴中谱中柱式和分解和弦、和弦进行等;声乐中的合唱与伴奏等等。只是我们没有把“和声学”这个词单独提出来而已。然而,当我们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后,突然学习“和声学”这一门学科,猛然有种陌生感和距离感。其实不然,它只是作为了“一门学科”提出来而已。如果我们把和声学的知识放在我们的声乐、钢琴、伴奏等表演性、技巧性学科中来,它并不陌生和苦涩,而是服务于这些技能的。对于这些“所谓的纯技能”而言,可以说它是一门重要理论性学科。

然而,说它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只是相对而言,当我们深入到“和声学”这一学科中,发现简单的“理论”二字概括不了整门学科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它不仅仅是读读背背的事儿,它还需要方法、技能。比如:举一个“为旋律配和声”简单的例子,每个人配出来的结果在和声进行允许的情况下都是正确的,但是从钢琴上视奏一遍,每一个结果在听觉上给人的感觉却有所不同。所以,针对学科本身而言,它又是一门技术性学科。

说了这么多,那么什么是“和声学”呢?“和声学”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认为,和声学是研究一切和声及其相关内容的一门学科。狭义上主要指功能和声,即在多声部音乐中,研究和弦的纵向和横向关系的学科。狭义上的和声学也是我们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和声学,其中“和声风格分析”中的“和声(学)”就是狭义上的和声学。

二、和声风格

当“和声”与“风格”放在一起时,“风格”即成了和声研究的目的。“风格”属于美学范畴,一般认为,风格是指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带有综合性的总体特点。

在理解“和声风格”之前,我们先举一个大家皆知的文学上的例子:宋朝苏轼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气吞山河的气势,被尊为豪放派的代表;宋朝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柳永写的《雨霖铃》,被尊为婉约派的代表。豪放的苏词与婉约的柳词的不同特色,这特色就是风格。因此可以说,和声风格就是作曲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和声特点和鲜明的个性。小到作曲家的和声风格,大到各个时代的和声风格等都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和声风格的差异呢?创作风格的形成有着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从客观方面来说,风格的差异要受到时代风尚、时代精神的影响,要受到民族传统、欣赏者要求的影响,也要受到外来作品的影响等等;从

主观方面来说,作曲家的和声技术、性格特点、生活经历、知识修养等,都是形成风格的重要因素。

三、两者的辩证关系

通过以上对“和声学”和“和声风格”的分析,在此笔者认为:和声学是和声风格的技术基础,和声风格是和声学的理论延伸。

为什么说“和声学”是“和声风格”的技术基础呢?我们知道影响“和声风格”的因素很多,而在众多的因素中,和声材料、和声技法就成了诸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并且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从古典时期以三和弦为主的和声语汇,发展到后期浪漫派却多以九和弦为主的和声语汇,和弦的选用给色彩的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再如,在浪漫派作品中所多见的半音线条的横向进行,不但影响了和弦纵向结构的稳定,最终有可能影响到和声的功能联系的变化等。所以让一个没有接触过和声学的人去分析和声风格恐怕是不可能的。

那么如何理解“和声风格”是“和声学”的理论延伸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和声风格”四个字,简单的“和声”加上了“风格”二字,意义就不同了,“和声”(狭义上)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和声风格”所涉及的面却广泛多了。因为进行和声风格分析时,要注意它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方面,一要研究作曲家生活的时代背景,所以它和“历史学(音乐史学)”有关,比如:分析十九世纪下半叶、二十世纪初的民族乐派以及后期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时,分析者一定要注意尽量排除原有习惯性思维在主观上造成的思维定势,排除某些理论“框框”的误导,一切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分析作品和声语汇及手法的内在联系;二要研究作曲家生活的地域背景,所以和“地理学”有关,比如: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音乐风格;三要研究作品创作时代的美学思潮以及当时人们(欣赏者或接受者)的接受情况,所以和“美学”以及“接受美学”有关,比如:十九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美学思潮盛行等等客观因素。

声学论文范文10

。人们在声乐学习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学修养则可以大力提升声乐演唱的水平,丰富自身声乐理论的涵养。

一、从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谈加强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歌词创作与音乐创作虽然属于2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在声乐创造中,歌词创作与音乐创作是一种完美的结合。特别是在德奥艺术歌曲中,更是有许多优秀作品较好地体现出了这种完美的结合。大部分艺术歌曲之歌词均运用了十九世纪着名的诗人所创作的各类抒情诗歌,而要较好地表现此些诗歌中所蕴含的幽静、细腻与浪漫之格调或情感,则就得采用轻声、半声与高声区上的减弱表现方式。同时,艺术歌曲在演唱时,呈现出室内乐之特征,因此音色多样,吐字清晰,语调细致则成了我们衡量演唱者之艺术水准与演唱水平之重要标尺。值得一提的是,要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则要求演唱者一定要熟悉作品,深刻把握其内涵,所以在熟悉旋律与音乐织体的同时,一定要熟悉与把握诗词,则对应地要求艺术歌曲演唱者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比较准确地领悟文学诗词中的各类意境。

国内外许多音乐家自身的文学底蕴都比较深厚,其对各类文学诗词都有独到的、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而这些恰恰激发出了其良好的创作灵感,从而有益于自身创作风格的形成。比如,舒伯特的创作则是从歌德所创作的文学诗词中所受到的启发。据了解,舒伯特一生所创造的600百余首艺术歌曲至少有73首是运用歌德所创造的诗进行谱曲的。此外,着名音乐家舒曼也是深受文学诗歌的影响而创作了大量知名的音乐作品。舒曼自身的文学修养比较深厚,想象力丰富,很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其音乐创作个性独特鲜明,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比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舒曼按照歌词之内容与情绪,创造了富有舒曼特色的,朗朗上口的歌唱旋律。所以,我们在学习声乐时,在演唱一些德奥艺术歌曲的时候,一定要对应当时的各种文学诗歌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较好地领会其中的意境。

二、从“乐”与“词”的结合到声乐表演中的声情并茂

其实,音乐和文学具有许多的相同点也存在一些不同点,正是由于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得音乐与文学自然融合。可以说,一支优秀的歌曲的问世,则也相应地创造出了一个别样的、奇妙的、综合了文学跟音乐之精华的艺术世界,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声乐作品的俘虏。歌词之文学性语言要高度概括出歌曲自身的意境与氛围,应该跟音乐旋律之内涵与节奏和韵律相吻合,同时应配上优美的伴奏,这样才可以一起创造出文学跟音乐完美结合之审美世界。同时,在各类声乐表演中,我们应该要考虑不同的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整体情感以及独特的风格如何统一表达,即是作品的抒情性。一般来说,声乐作品的抒情性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品整体情感之表现;另一方面是演唱者二度创作之情感的表达。所谓整体情感之表现,一定要认真、深刻把握与理解作品,语感与乐感都不能缺少。声乐作品在演唱过程中,受到情感作用,大多数会进行二度创作,让词义能够外化,从而富有更大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仔细品味一下音乐所蕴含的各种文学性因素、文学诗词中所体现的各个音乐性因素可以发现,要使声乐创造能够声情并茂,则必要要将文学与音乐有机地、完整地结合起来,融合至声乐作品中去。

三、文学修养对声乐表演于教学实践活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这几年来,笔者在各类声乐学习中,深深体会到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对声乐学习、表演与实践均具有比较好的益处。犹如学习音乐能够培养与锻炼出人的气质一样,不断强化自身文学修养同样是能够较好地培养一个人的良好气质与优秀品格。由此可见,加深文学修养是各类声乐学习、表演与实践的客观需求;然而自身文学修养如果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势必会进一步促进我们声乐学习效率与质量。毋庸置疑,2个音乐能力基本一样的学生,而其中文学修养更高的学生则在表演声乐之过程更能够生动、准确将作品表现出来,也定更容易打动观众、吸引观众。此外,加强文学修养也是一个博学广识之过程,也可以为声乐的实践给予更加广阔的平台,为人们声乐学习不断拓宽新的空间。

总之,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不一样,它是一门艺术 性比较强的工作,并具有比较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特别是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其示范性和引导性则更加突出。文学修养其实是我们声乐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在声乐教学与实践中,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这是音乐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修养的提高对声乐教师之教学语言具有较好的规范性和促进性,并且在许多音乐学科

这个领域中,文学诗词跟音乐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密不可分。为此,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在平时的常规声乐教学中应该将文学诗词有机地、综合地运用其中。显然,这对于我们声乐教师教育与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科学的音乐学习方向而不断努力,并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断加深自身文学修养,则也能够进一步拓宽声乐教育教学实践之领域,增加声乐教育教学的实践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大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综合能力。所以,强化文学修养,在日常具体的声乐教学工作中把音乐跟文学融会贯通在其中,一方面是音乐学习者的任务,另一方面也是正在从事声乐教育教学的教师以及即将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习者们所应一起努力的。

参考文献:

[1] 魏欣,李敏. 音乐艺术硕士需提高文学修养[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2] 刘媛媛. 文学修养——歌者与作者跨时空的情感交流基础[J]. 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05)

声学论文范文11

【关键词】接受美学视域;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

声乐表演艺术是以歌唱为主、器乐伴奏为辅的一种音乐表演艺术,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声乐表演艺术主要有民族声乐、美声和流行音乐等。这种音乐表演形式不但能使器乐和人声完美融合,还能将声乐作品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但能将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充分展示出来,还能进一步推动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者的表演水平。

一、接受美学理论的基本概述

接受美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的文艺学教授姚斯所提出,他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将美学实践细分为生产、流通和接受三个方面。接受美学在文学审美方面与传统的文学理论不同,而且欣赏的重心也发生了改变。接受美学更重视接受者的主观感受,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淡化了生产和流通方面的重视程度。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下,人们将作品的创作和欣赏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体,从而增进了读者、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受众的审美需求为主,加强了作品的文学创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接受美学理论变得更加完善,并被逐渐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要提高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性,还要加强对受众艺术的欣赏能力的提升。传统的声乐艺术表演在创作过程中,只重视作品本身,忽略了受众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导致声乐艺术表演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所以,在创作声乐表演艺术作品时,要运用接受美学的理论,不仅可以提高受众的欣赏水平,还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二、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意义

(一)声乐表演艺术引入接受美学理论的必要性

随着声乐表演艺术的完善和发展,其在艺术领域中艺术魅力,并在艺术体系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声乐表演艺术的理论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它不但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健康有序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不足之处。但在传统的声乐表演艺术研究中,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重点通常只是声乐艺术作品和作曲者,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几乎没有任何研究。因为忽视对受众主观感受的研究,因而给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而采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受众进行研究,能够使创作者根据自身的欣赏感受,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更多受众喜欢和接受声乐作品。

(二)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的可行性

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到声乐表演艺术中,不但能够将音乐和文学融合到一起,还能为接受美学理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首先,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具有相同的受众。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的受众都是人,而且两者创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不同的地方在于,接受美学侧重于对受众进行研究。因为两者的受众相同,因而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音表演艺术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表演艺术和文学艺术存在相同的构成要素。接受美学产生于文学艺术,而文学艺术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作者、作品和读者。声乐表演艺术的构成要素是作品、作曲家、受众和歌唱者。两者的构成要素相同,也为接受美学理论引入声乐表演艺术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

在引入接受美学理论后,声乐表演艺术为了更好地展示自身的艺术魅力,演唱者还要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在表演过程中给受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同时,演唱者还要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掌握一定的表演技巧,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一)留白

留白就是在表演的过程中,给受众留出一定的想象空间,让受众对此进行艺术想象,并进行艺术填充的表演技巧。如果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运用留白的技术,不但能够有效激发受众的想象力,还有利于双方的互动,调动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欣赏的积极性。在文学创作中,留白主要侧重于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描述,以激起读者阅读的好奇心。声乐艺术因为留白的空间比文学作品要大,演唱者可以改变表演策略,对留白艺术进行处理。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通过变换高低声,营造情感变化,例如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的高昂声音逐渐回落、声音渐渐减弱等。

(二)对话艺术

只有声乐作品、受众和演唱者三者紧密相连,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审美体系。所以,上述三要素如果要达到密切关联的目的,首先要对演唱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掌握声乐作品的表现内容,还要对声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另外,声乐表演中的演唱者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演唱水平和丰富的舞台经验,以便在舞台表演中能够更好地与受众进行互动和对话交流。因为对话艺术在声乐表演艺术中能够起到促进受众积极参与声乐作品表演的作用。例如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在表演作品的高潮部分时可以邀请受众参与演唱,或是带动受众跟着音乐节奏打节拍等。

(三)全面观照艺术

不同受众之间的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因而在欣赏声乐表演艺术时,受众对声乐艺术作品难以形成一个统一、客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受众都是以自身固有的认知去欣赏声乐作品,所以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还要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对声乐艺术进行全面的观照。在声乐表演中,演唱者一方面要在受众对自身的表演进行审视时保持客观的态度,并对自己的表演进行全面考查,以便确定自己的表演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不断的内省,对自身在舞台上的表演进行反思,从而能够及时进行改善。

四、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声乐表演艺术美学特性

(一)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准备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准备作为接受美学理论中受众期待审美活动时的主要动力,既是指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欣赏期待,也包含了受众对声乐表演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内容。因为受众在对声乐表演艺术进行审美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而不同受众的审美准备也是不同的。比如,受众的审美准备影响因素有受众的受教育水平、生活经历、社会关系和审美实践等,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受众的审美能力差异会比较大。而且,即便是同一受众,在进行审美活动前的心境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准备。所以,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审美准备对于接受活动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演唱者在进行声乐表演艺术时,还要将审美准备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并运用到具体的声乐表演艺术创作实践活动中。

(二)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接受对声乐表演艺术的影响

审美接受在接受美学理论中,是指受众完成对艺术作品欣赏过程的心理活动。声乐艺术作品通过演唱者的演绎,不仅能使受众为声乐作品的文艺特性所吸引,还能调动受众对作品产生欣赏的积极性,进而促使受众接受作品,并继续欣赏声乐作品。在声乐艺术表演中,文字和乐谱作为受众接受的审美对象,是演唱者激发受众对声乐作品产生欣赏热情的关键。同时,演唱者也是受众和声乐作品互动交流的桥梁。演唱者本身是声乐作品的受众和创作者,所以,演唱者在舞台上的演唱技巧和现场表演,不但能为受众带去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还能唤醒受众内心的情感流动,从而使受众在欣赏声乐作品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审美接受可以被当作演唱者、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的心理互动交流。同时,审美接受也可以将声乐作品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三)接受美学理论中的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美学特性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项不同于其他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受众在欣赏完声乐表演艺术后,受众与作品产生的情感共鸣以及声乐作品对受众精神意识造成的影响不会因为欣赏活动结束而停止,这种现象在文学欣赏中被称为审美留余。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受众的审美活动会不断增多,审美留余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对受众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积累,受众在审美准备过程中,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同时,受众欣赏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品位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接受美学作为文学艺术发展创新的一种美学理论,不仅被应用到文学艺术创作中,还被运用到声乐表演艺术中。声乐表演艺术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因而演唱者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声乐艺术丰富多彩的一面呈现给受众,同时还要在表演时兼顾感情的细腻性和表演形象的丰富性。在接受美学的视域下,声乐表演艺术不但具有很强的协调性和统一性,而且能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受众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这不仅能够使声乐表演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还能促进声乐表演艺术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进而提高我国声乐表演艺术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超.基于接受美学视角的声乐表演艺术及其美学特征分析[J].音乐生活,2016(10).

[2]赵潇然.接受美学视域下声乐表演的艺术性研究[J].音乐时空,2015(20).

[3]付莉.从接受美学理论视域探讨声乐表演艺术的美学特点[J].戏剧之家,2015(18).

[4]陈金玲.浅析接受美学观下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J].艺术教育,2015(11).

[5]李晶瑛.接受美学视域下研究声乐的表演艺术性与美学价值[J].戏剧之家,2015(20).

声学论文范文12

(一)因材施教观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基础水平、性格兴趣等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会因人而异。倘若教师将所有的学生按照一个模式来培养,而从客观上了忽视了这种差异性,就难以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比如在当下的教学中,主要有一对一课和小组课两种教学模式。一对一课中,教师会按照自己既定的教学思路按部就班地教学,学生只能跟随教师的步伐前进。而集体课中,又因为学生人数众多,所以只能采取共性培养的方式。这种对差异性、个性的忽视,显然是难以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近年来,国际教育界纷纷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等教育理念,意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其个性发挥,最终获得属于自己的真正收获,而不是将教学视为一条流水线,将对学生的培养视为批量生产。所以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最全面了解,然后为其制定出最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比如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性格上较为内向,且并不是十分自信,对此教师就可以为其布置一些情绪较为欢快、激烈的歌曲,通过对这类歌曲的演唱,能够有效激发其歌唱热情,并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信心。而有的学生自持嗓音条件较好,所以难免有一种骄傲的情绪,对此教师则可以让他们适当演唱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作品,使其对自己当下的歌唱水平有更为直观和清晰的认识。所以,因人而异的声乐教学观是极为重要的,民族声乐界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千人一面”和“千人一声”的局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因材施教的忽视。所以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的前提下,力求为每一个学生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得到最需要的帮助和引导。

(二)审美价值观

新世纪后颁布的《中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要将审美作为中学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而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声乐教学。在之前的教学中,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声乐学习感到枯燥和乏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将教学重点放到了声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而忽视了声乐这门学科特有的审美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声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学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的提升,更是声乐教学的终极目标。所以教师应尽快转变之前的片面认识,将审美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具体到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作品中的审美。因为每一部声乐作品都是创作者和演唱者情感的凝结,集中代表着他们的某一种认识和感受。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作者有感于改革开放后承包到户这一重大举措而做的,这一政策实施后,全国各地的农村都是一片繁荣和丰收的景象。而作为演唱者来说,要通过对这种背景的了解,获得与作者一致的审美体验,从而为有感情地演唱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是引导学生体验演唱者是如何表现审美的。即便是面对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演唱者也会给我们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就是一种个性审美的表达。比如刘和刚在演唱《父亲》时,禁不住潸然泪下,获得了情感和技巧的高度统一,这就是他高超的处理方式。如果教师在演唱前后,能够始终以审美的目光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作品,就可以从本质上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将“要我唱”变为“我要唱”,且学习效果也是高效的。

(三)舞台实践观

声乐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能够在舞台上从容大方地歌唱,是每一个声乐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是长期以来,声乐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普遍有缺失,表现为理论强而实践弱,对于一些声乐理论知识能够掌握得十分熟练,在课下的演唱中也能发挥出较高的水平,但是一到了真正的舞台演唱时,则表现得十分紧张和生涩,甚至连正常的演唱都难以保证。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状况,与教师对实践环节的忽视是分不开的。在日常教学中,无论是一对一课还是集体课,都是教师讲述加示范,学生在课下进行练习,看似是一个有条不紊的过程,却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学生既没有实践的意识,也没有实践的机会,所以在舞台表演中表现出紧张和生涩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应该对该环节有足够的重视,同时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进行完善。比如每一个教师都要带多名学生,对此教师就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内部的演唱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上台演唱,台下的教师和观众则是评委。演唱完毕后,再由教师做出点评,并将成绩列入最终评价中。又比如可以召开一些观摩会,既可以观看一些声乐表演活动,也可以是声乐演唱的影音资料,并在观摩完后举办专题的研讨会,分析演唱者在表演方面的得与失,以及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和借鉴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个人关系,在校内外为学生争取到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和丰富自己,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主动建构观

建构主义理念是21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受到普遍好评和肯定的一种教学观。其将整个学习过程视为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自愿地学习,可谓是对传统教学观的一种颠覆。在该种理念的引导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被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最终获得了学习质量的提升。这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观,理应得到广大声乐教师的充分重视。具体来说,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没有绝对正确的知识,只有不同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声乐学习来说,很多时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所以,在教学中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感受、学习习惯等,真正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演唱一些通俗歌曲,只要能有助于学生演唱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教师就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学习意愿。相对于掌握某一个歌唱技巧和能够演唱哪首歌曲来说,这种兴趣和热爱才更加值得关注和支持。其次,是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合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并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应该以引导的方式,带领着学生去主动探索和建构。比如一场小型音乐会的举办,教师只需做出大致要求即可,然后全权交给学生去处理,从作品的选择到人员选定,从舞台布置到后勤保障,全部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时才出手相助。一场活动下来,能够让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升。最后,是对教学方法的变革。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所采用的都是讲述式教学法,即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将知识和技能讲给学生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几乎是没有发言权的,对知识的建构也就无从谈起。对此教师应该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变革,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给学生以更多的表达机会,引导他们乐于建构,主动建构。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