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能医疗系统的市场分析

智能医疗系统的市场分析

时间:2023-07-11 17:36:34

智能医疗系统的市场分析

第1篇

千亿智慧医疗市场引资本聚集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

从《纲要》的内容看,涉及智慧医疗的领域包括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但目前,智慧医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医疗器械设备、医疗信息化、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APP、医药电商等都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艾媒咨询资深分析师蒋一帆对《经济》记者表示,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 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也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医疗是信息技术、医疗技术进步的产物,代表着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智慧医疗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在于从传统医院线下模式转变到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模式,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创新性等多个特点。”

传统的医疗产业分为3个层次:提供医治、医药等服务的核心层;提供健康生活、健康管理以及健康服务的中间层;提供医疗保险等服务的层。清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刘跃对《经济》记者称,所谓的智慧医疗,不仅要促进各层级内部的服务效率,更要打通各层级之间的壁垒,利用技术手段、模式升级手段充分调动各细分领域的资源,使之在同一平台上实现网络互联,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实际上医疗服务最核心的就是诊断和医疗。艾瑞咨询分析师秦泽西表示,在人工智能层面,对于既定的诊断做了一些专业化或标准化的操作,把一些诊断所需要的数据或信息收集起来做成一个数据库,“目前就移动医疗领域而言,对于用户或者医生的价值可能更多体现在医疗上的便捷,比如在线挂号、在线支付或在线会诊,但是对于一个患者来说,他真正的需求是知道自己的病症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案”。患者只需要把自己的症状输进去就可以得到一个诊断的建议或后续的治疗方案,用现在的科学技术真正在诊断和治疗上面起到作用,这才算作是智慧医疗。

在易观医疗研究总监姜昕蔚看来,智慧医疗的本质应该就是能够有效地运用技术的手段来辅助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医药行业基本面企稳回暖,且处于政策和执行进行密集期,今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卫计委等多部门就联合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7月30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海上丝绸之路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医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布局百家精准医疗医院新闻会在北京举行,并宣布将在3年内完成全国百家精准医疗医院布局,实现国家精准医疗战略规划。

从细分领域来看,最近各大基金纷纷看好板块分化明显、行业龙头受益的医药行业,基金季报显示,二季度大消费板块环节中的生物医药板块被基金重点配置。

移动医疗成最热细分领域

智慧医疗当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这个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IDC预测,到2016年底,国内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108.5亿元,未来这一市场有望超300亿元。相比医疗信息,居民的健康管理更是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不仅如此,可穿戴设备也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据同花顺数据,在智能穿戴板块,已有52家上市公司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布局。

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深受资本市场喜爱,如果要说最受资本关注的领域,各分析人士也都有自己的看法。郭凡礼认为,当前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细分领域最受资本市场关注。

蒋一帆则认为,除了移动医疗,智慧医院也比较受资本关注,“主要都集中在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病人就诊手续繁琐等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带来的医疗资源分配效率不高的问题”。

除了大多专家公认的移动医疗领域,姜昕蔚和投中研究院分析师陈伟都认为远程医疗更受资本关注。

姜昕蔚表示,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更多地围绕着传统医疗开展,而传统医疗的开放性还不够,所以市场还不够大。

“因为远程医疗实施已经有过各种各样的尝试,这个领域发展到现在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陈伟给《经济》记者解释:“远程医疗其实更多地体现在远程问诊方面,远程施诊是暂时做不到的,比如颈椎拉伤,无法进行远程牵引,只能遵从医生的要求在家里操作,再比如春雨医生的做法,就是把医生搬到平台上,最早的形式就是问答。”

近两年,移动医疗的话题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众多移动医疗APP也不断出现,有消息称,这一领域的市场规模也有望达到千亿元级别。

在秦泽西看来,移动医疗或互联网医疗主要有四大类;第一类是围绕医生的互联网服务,比如医生手术和学术上的工具;第二类是保健,例如女性的生理周期管理的产品;第三类是医疗服务,即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在线支付,包括慢性病管理等这几个部分;第四类是药店商,目前来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最主要的贡献者是医药电商。“在2015年,我国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是在170亿元左右,未来并不会很快达到千亿元规模。”

而在郭凡礼看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人们消费习惯逐渐移动化,移动医疗市场的需求在逐渐加大,潜在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医疗需求巨大,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医疗健康支出的增加,市场健康管理及医疗需求还将继续扩张,只要能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解决盈利性问题,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会加速扩张。”

对此,蒋一帆也认同未来市场规模潜力这一看法,“但是目前问题在于移动医疗这一块相比其他‘互联网+行业’来说,要求的服务质量门槛比较高,特别是对医疗服务质量这一块的硬性要求以及医疗资质这一块”。目前医疗资源供给仍然偏少,简单来讲,就算移动医疗APP能把信息互通效率提升到极限,而医生护士以及线下的医院等诊疗场所供给也十分紧缺,移动医疗目前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另外,春雨医生、好大夫等一些移动医疗APP都是针对传统医患模式中的痛点,试图借助互联网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但刘跃认为,医疗产业的推动是和医改政策息息相关的,“要进行模式上的创新就必定会诉诸于政策的改进,而这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医生端移动医疗成潜力股

移动医疗的市场价值毋庸置疑,它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使用医疗产业资源,是对目前亟待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姜昕蔚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在政策条件不断开放的条件下,移动医疗的估值将进一步提升,不但有效地辅助传统医疗行业;在盈利模式、支付方式进一步成熟的条件下有机会成为颠覆传统医疗的强势力量。

从市值本身来讲,在线医疗最终做的是一个流量导入,很难在互联网上完成诊疗的所有步骤,陈伟表示,可以完成的前置步骤的价值还是需要市场来论证的。“总体来说,移动医疗的价值还是存在的,有比较长期的发展空间,从现在的医患关系和实际的医疗资源供给来看,的确是需要通过互联网医疗来消除信息不对称,同时加强匹配效率。”

除此之外,易观分析认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正在呈现多垂直细分领域发展态势,根据2016年1月中国移动医疗细分领域活跃用户数量统计数据显示,服务医生的医疗学术类APP用户活跃度最高。那么,该领域在智慧医疗市场又占多大空间呢?

和其他行业的移动化一样,移动医疗也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面向医疗服务需求者,另一个则是面向医疗服务供给者,所以类似杏仁医生等医生平台也是移动医疗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郭凡礼表示,未来随着政策进一步放开、医生资源整合加速,医生平台将会取得突破,参照其他行业的经验,医生平台在智慧医疗市场空间占比将不会低于20%。

“医生端从空间上来讲不会大,就像打车平台一样,空间大的必然是用户端,对于移动医疗来说就是患者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价值不够。”蒋一帆给记者这样说道,“因为医生端是极为重要甚至说不能或缺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做好医生端的服务,减轻医生工作量才能集聚大量优质的医生资源从而最终在患者端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目前移动医疗医生端应用品类包括患者管理类、科研交流类和教学培训类3类,其中科研交流和教学培训类APP瞄准医生科研需求,为医生提供医疗类内容;而围绕患者管理展开业务的患者管理类APP多旨在围绕医生需求探索医生技能提升、医患关系交流和新政策下的医生品牌树立等环节的产业链价值。

随着社会与产业的发展,医患关系也越来越趋向于消费者关系,无论是有求医需求的患者端还是提供医务服务的医生端,都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匹配需求,提升双方的满意度。刘跃表示,医生资源是强烈依附于医疗机构的,因此对医生端的需求挖掘及改善势必要建立在对医疗机构乃至医疗体系的深刻了解,才能够真正挖掘行业深层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痛点。

医生端服务正在成为移动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医生资源在整个移动医疗中的重要性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医生平台在过去的几个季度中成长速度很快。姜昕蔚认为,医生平台用户粘性高、痛点明确、产业链转化价值高、专业性强,未来将成为移动医疗产业中重要的垂直细分之一。

记者从陈伟的表述中了解到,医生诊疗平台这个领域要结合当地医疗的实际政策,比如深圳切实放开了医生只能就职于一个医院的政策,对于这样的地区医生诊疗平台或私人化约诊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价值,而在其他一些相对保守的城市比如上海,它的价值就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2016年并购整合趋势下的谨慎选择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2016年被认为是移动医疗的“洗牌”之年,在此情况下,投资者或投资机构又该如何布局呢?

从移动医疗的领域来讲,是有着巨大市场空间的,而在这一领域内,究竟是选择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是需要企业或者投资机构根据自身的基因以及优势来综合衡量的。刘跃表示,传统医疗产业的痛点很多,很多方面都亟待改进升级,但由于与政策的绑定性较强,这个“洗牌”过程不会是在一个时间段内突然爆发的,而是会随着创新者的不断论证而逐渐演变的。“资金投资者应对该领域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有着充分的警觉意识。”

在经过前几年的野蛮发展后,移动医疗行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流量时代结束、资本投资态度转变、行业竞争加剧,移动医疗并购也呈加速态势,释放出“洗牌”信号。对于投资者而言,郭凡礼认为应该尽量选择团队可靠、商业模式清晰的对象进行投资,警惕运营不善、政策缩紧带来的风险。

蒋一帆则认为移动医疗已经开始显露并购整合的趋势,仅两年内,获得资本支持的优质企业,本身已经掌握了更多的优质资源,也许移动医疗企业的上市已经不远了。“建议还是要从医院端着手,要做长期投资的打算,短期盈利变现比较困难。”

他还表示,在今年,优质项目与企业将会获得资本的青睐进一步抢占市场与用户资源,然而,在今年下半年同样会有一批匆忙入局的,在技术、运营和对医疗方面存在短板的公司因无法融资而淘汰出局,正如前两年热闹的打车软件大战以及美食APP大战一样,留下来的不是财大气粗的就是本身产品足够接“地气”,明确地洞察到市场生存法则。“需要规避的除了医疗行业的政策风险之外,对于那些用户获取成本过高或者说自身并无特色,主要靠砸钱吸引无效、低粘性用户的领域应该远离。”

第2篇

屡败屡战的转型

海虹或许还称不上一家伟大的公司,但其已然成为一家传奇公司。海虹控股上市21年以来,一直处于转型状态,在资本市场上掀起无数风潮,数度被炒作。海虹起家的化纤产业或许并不为大家耳熟能详,其之后进军的“联众游戏”又震惊全国。

从2000年便开始布局的医疗电子商务产业,近年来受到政策的冲击日趋萎缩。公司管理层再次求变,2009年同美国ESI集团合资益虹国际,转型医药福利管理(PBM)。

但因医保主管部门对外资持股公司较为敏感,业务难以开展。因此,2011年,海虹控股以1美元对价受让ESI所持益虹294万股,转让完成不再受外资身份掣肘,海虹100%持股,扫清了业务的最大阻碍。当年便与济南、佛山等全国9个地市相关政府部门签署协议,开展医疗福利管理业务试点工作,大力开展新业务的试点工作。

2012年10月17日,海虹控股公告称,杭州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局经一年空转试用后,与海虹控股签署《杭州市医保基金智能管理平台共建协议》。随后的12月28日,海虹又在未经试点的前提下,直接同广州医保管理局签约了共建协议。

在某种程度上这标志着,其福利管理系统在节省处方赔付上,已初步获得部分医保基金管理部门的认可,极具里程碑意义和示范性效应,后续向一二线城市大规模推广将受得更为顺畅。

2012年12月29日,海虹控股公告称,公司借鉴吸收战略合作伙伴ESI在北美运营的成熟模式,成功开发了医保基金智能管理平台。

平台是面向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部门设计的智能系统,旨在加强医保审核效率和客观性、提高医保基金管理水平、实现更有效的医疗行为监督和医保合理控费。

医保控费将是2013年医药行业一大主线,医保基金智能管理平台同ESI医疗保险支出分析系统Beacon异曲同工,产品的成熟度较高,必将成为海虹开疆拓土的利器,服务延伸的医保定点医院及药店均将出现较大突破。

医药福利管理的机会

PBM严格意义上是一种专业化的第三方服务,是介于保险、药企、医院和医保管理部门之间的机构,其成立的目的在于病人就医过程中,对医疗和药品费用进行有效管理、节省支出,增加药品效益。

PBM通过与医保主管部门、药企、保险公司、医院签订合同,以求在不降低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影响医生或药剂师的处方行为,达到控制药品费用的目的,以及衍伸的关于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审核(包括过量开药、重复开药、仿制药替代等)

目前,国内涉及医疗信息化业务的公司,多以医院管理信息化和公共卫生信息化业务为主,为各级医疗机构或政府部门提供基础的信息化服务或系统更新升级。涉及医保信息化业务的公司主要以为医保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基本运营支持和基础结算系统为主。

海虹的医保基金智能管理平台主要涉及医保费用审核和监测,向医保管理部门提供医保智能审核管理平台终端,帮助其审理医院上报的大量医保报销数据,查出其中存在问题的单据。协助提高医保管理效率,优化医疗质量,提高医疗安全性并降低医疗成本。

而PBM业务的主要壁垒在于:(1)需要临床医学与信息化的高度结合――PBM业务对相关的临床和处方标准具有较高要求,需要结合权威的临床医学规范和标准以及保险政策等要素,对医保费用进行全面自动审核;(2)不管是以医疗机构还是以医保机构为主要客户,均需要系统提供方具有较强的政府公关能力。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内公司的PBM业务还将可能逐渐从简单的报销单审核向医保综合监控升级,包括趋势分析、流量流向分析、费用预测和预警、以及协助制定费用审核规则等;并为医生提供参考治疗方案,包括基于诊断而优化的药方、针对个体患者的安全用药剂量分析、针对个体患者的医疗缺失分析等等,并能够通过手持设备实现信息传递。

据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1.22亿,占总人口9.12%。老龄化的趋势还在增强,城镇职工医保透支存在风险。而且近年来,不少省市开始强烈释放控费需求,如北京下发“204”号文件实行总量控制,缘因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已开始出现每年10月、11月时该医院当年的医保总量已经超标的现象。

国内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确立成为新医改最大成就,受众13.05亿,但对于支出水平是否可控面临巨大挑战。医保控费已然成为是2013年医药行业一大主线,发改委和社保部及卫生部将站在各自角度倾全力推广,医药福利管理迎来契机。

盈利模式多项选择

尽管在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医药福利管理业务实际收益还没有体现在财务报表中。海虹控股目前对于医药福利管理收费模式恐还处在摸索阶段。

据海虹控股2011年年报显示,2011年北京益虹医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益虹中国子公司)净资产1026.78万,营业收入594.37万元,营业利润-573.24万元,净利润为-430.68万元。

借鉴北美PBMs(如ESI等)模式,对于海虹的盈利模式也存在多种可能:

一,处方赔付费分成。据悉海虹控股此前跟杭州的试点合作中,从4个亿的保险单据中发现6000万的不合理报销,因此也得到医保管理部门的认可。

二,处方审单费提成。据了解,美国ESI集团下属的ESRX (中译“快捷药方”,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盈利模式是每完成一单审核即获得2美元。

三,长期项目服务费。每年医保涉及金额2万亿,公司如果能够挣到其中的万分之五,那也有10个亿。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海虹可以通过各地医保管理部门鼓励医院安装海虹控股的医保智能审核管理平台终端,并能优先快速地审核该医院的报销单据。这样医院能早日拿到报销单据,从而能够获得大量利息,提高安装的主动积极性。而海虹则以向医院销售终端获得收入。

不过这里海虹出现了一个竞争对手,美德医医疗系统公司于 2011年3 月在北京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并结合国内的需求特点研发了“美德医合理用药系统”,目前主要用于医院等医疗机构、侧重于对处方安全性的审核。

虽然海虹具体如何盈利虽然还在探讨。不过业内普遍认为,一旦全国推广,规模垄断效应就会显现。当然,由于中国的国情和欧美不同,欧美模式一般很难在国内“照搬”。

第3篇

移动医疗是电子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认为是医疗领域21世纪最具潜力的创新性技术。移动医疗应用主要由数据采集及展示层、传输层及平台层组成。 移动医疗的应用特点

需求潜力大。我国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需求潜力大。

一是国家卫生管理,信息采集与发放需求大。随着国家卫生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为实现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卫生部将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提高对信息采集与发放的建设,进而推动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二是医疗行业发展,远程医疗发展需求大。随着医疗行业发展,远程医疗作为临床的重要补充有巨大需求,将促进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三是保健与养老,家庭医疗与救助需求大。随着老龄化及慢性疾病的发展,老人和慢性疾病人群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些人群通常需要频繁的检查生命体征(如心率、温度、脉搏、血压等),以确保他们的健康状况,而移动领域移动应用可以有效且低成本解决长期监护问题,实现随时随地监测、分析、指导。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的需求巨大,进而推动行业应用高速增长。

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医疗资源总体严重不足,且分布极不均衡,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突破医疗的地域约束,能有效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移动医疗将信息技术、无线设备与医疗技术相结合,让地处偏远地区的患者接受及时诊治,将疾病进行有效筛查,促进医疗资源有效分配,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

保障医疗安全。医疗机构在对病人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护理人员交接环节的失误,以及在发药、药品有效期管理、标本采集等执行环节的失误。移动医疗借助无线网络可以更好地进行医疗质量管理,终末质量管理,环节质量管理,有效监控完整的医疗过程。

提高工作效率。 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使医院信息系统向病房、床旁的扩展和延伸成为可能,可以实现医院信息化的科学管理,优化临床医疗、护理任务的过程控制,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帮助解决高素质医护人员短缺的状况,提升医疗工作效率及医疗管理的水平。如医护人员利用移动智能终端直接调阅患者的化验报告和相关资料,从而掌握最新病情,并在病人床边记录患者动态信息,减少了在病房和工作站之间来回行走的时间,增加了诊断、治疗病人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移动互联网应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个性化服务理念和运作模式,它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影响了医疗信息化的多维度应用,基于移动技术与网络技术融合的医疗信息化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单一互联网应用的时间、空间的局限性,把锁定在一个个固定站点中的信息释放出来,每一个活动的个体都成了移动的网络节点,充分发挥了无线互联网的优势,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了医疗信息化的现代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具有多方面优势,有利于多层面、多专业集成,通过整合协调,发挥它们的整体效能;有利于医疗主体与客体之间双向沟通,促成良性互动的要求。由于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众多优点,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已经在开发移动医疗的业务,在商业模式、通信技术、生理信息采集器等方面都有相关的研究。目前,全球已有近130项移动医疗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通常与物联网、RFID等技术相结合部署。国内目前已有20%的医院在移动医疗应用上有所尝试,不同程度地使用了PDA及RFID技术,但是已有的移动医疗应用,涉及应用的范围窄,只能在局限的方面发挥作用。

移动医疗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有医疗信息传输、疾病控制、医生护士病区移动查房、院外移动医疗及办公应用、医务人员VOIP、IVPN通讯、母婴管理、病患管理、医院特殊重地管理、医疗设备管理等。如江苏苏州市推出智慧医疗市民健康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以手机为载体,集实时挂号、预约体检、个人健康档案查询、远程治疗等于一身。市民通过手机短信、WAP软件等登录该系统后,可点选自己欲前往的医院,在网上挂号。各大医院每天会将病人的病史记录、用药信息等作为病人的健康档案,上传到由苏州市卫生部门监控的数据库内,市民通过手机登录健康管理服务系统就可查到个人就诊信息、体检报告等。同时,该系统还能实现远程治疗,病人通过特制身体检测装置测出健康状况数据后,可通过手机经系统传递给医生,医生就可据此进行诊断。部分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领域还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且面临收费困难问题。目前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仅存在硬件销售、解决方案售卖、软件应用下载收费、电话咨询服务收费、网络运营商流量收费等商业模式,其中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商业模式运营较成功,但法律规范的不健全,移动医疗运维盈利模式面向用户收取问医费用涉及网络行医执照问题不清晰。

由于我国医疗机构市场化程度较低,医疗机构开放度不够。众多IT厂商难以切入医疗系统,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受限。在应用领域方面,目前IT厂商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还仅仅限于地方卫生局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等层面,将移动医疗应用于移动医疗医护、医疗物联网应用的较少。在应用主体方面,目前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在中小城市、特别是县、乡镇医院应用较少。

由于移动医疗标准缺失,使得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规模化发展困难。只有实行设备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医疗结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满足医疗服务的日常医疗需要,才能实现医疗领域移动应用规范化发展。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在设计理念和发展环境上的不足,造成移动医疗领域技术研发能力较弱,移动医疗行业软件和硬件的核心技术均被国外垄断,以至于移动医疗产业国内厂商短期内难以与国外厂商抗衡,阻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发展。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需求增长迅速。一方面我国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以移动医疗为代表的信息采集与发放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医疗行业发展,临床医疗医护与远程医疗结合速度加快;最后我国老龄化及慢性疾病步伐加快,老人、慢性病患者的激增,对家庭医疗与救助需求旺盛。

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基础牢固。随着低成本的手机及全球性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数千万无法接入固定电话或者计算机网络的人们也可以使用移动设备作为日常通信与数据传输的工具,移动电话的普及,为使用移动技术支持医疗服务提供了关键的基础。

随着政府、医疗机构、IT厂商的通力合作,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预计2017年到欧洲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医疗市场,营收将达69亿美元。亚太地区和北美紧随其后,营收分别为68亿美元和65亿美元。中国的营收将达到25亿美元。从医疗领域移动应用的主要构成来看,GSM以及慢性病管理等监控服务将占整个市场的65%,市场规模将达到150 亿美元左右。诊断服务将成为第二大细分市场,占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15%,市场规模达到34亿美元,包括能使隔离区的患者与医疗专业人士沟通的移动远距离医学与健康呼叫中心。治疗服务将成为第三大细分市场,收入将占整个市场的10%,市场规模达到23 亿美元,当前的应用主要是确保患者遵守治疗安排的服务,如通过短信提醒用户吃药时间。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网络的延伸,使移动医疗的应用成为可能。在过去40年时间里,移动通信设备始终坚持小型化、快速化及低成本化发展,并在硬件、软件、网络访问、标准及服务等诸多方面都有所提高。现在,大量的服务都可以通过更加统一、快速且便宜的宽带接入实现。另外,网络技术的无线化发展,也推动移动医疗应用的持续发展,并为双向数据服务服务模式提供了发展条件。

目前,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有:移动医疗医护,基于物联网的身份识别、位置服务,以及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信息自助服务。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我国医疗领域移动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的增多。

移动医疗重点环节分析

产业链环节。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主要由软件环节、硬件环节、网络传输环节及终端应用环节组成。

软件环节主要由应用软件开发商及系统方案商组成。应用软件开发商主要开发移动医疗的应用软件,系统方案商主要进行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众多软件厂商开展了移动医疗软

件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工作,提供了基于移动通信的解决方案来扩大他们为医院和消费者提供的现有产品组合,并加大对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的部署力度。Intel2005年成立“数字医疗保健事业部”部署医疗移动软件开发。微软开发了医院信息系统集成加速器Accelerator for HL7,Oracle开发基于HL7的医学信息化平台工具HTB,IBM提出智慧医疗方案。除知名跨国IT企业在移动医疗应用方面投入大力进行软件开发外,我国本土软件厂商也积极部署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现有独立软件商(ISV)300多家进行移动医疗软件开发,其中有10多家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如东软、天健、东华合创、创业等。

医疗设备厂商也在积极部署移动医疗应用,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制造了具有移动通信功能的家用医疗设备,实现设备向中心信息系统平台发送信息以供监护。迈瑞在2011年宣布与中国联通合作,从而使迈瑞的测试和诊断设备通过中国联通的3G网络来实现社区护理。

移动网络运营商将移动医疗作为其为医疗机构服务产品的重要部分。我国三大运营商分别与医院合作,建立了一个基于电子病例系统和医疗信息系统的医患沟通平台,推出相关移动医疗相关项目。同时,运营商把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移动各行业运用,如基于云计算以私有云和公有云形式向大型和中小医院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为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提供身份识别、位置服务。

全球重要电信运营商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部门以负责医疗信息化的运营。其中Vodafone在该公司的全球事业部下建立了医疗卫生专门团队,2009年又组建了新的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部门。法国电信旗下Orange 集团以及Verizon无线也已组建了专门的医疗健康部门,负责医疗健康相关的研发及合作管理工作。除此之外,一些运营商还聘请外部专家组成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的成员主要是来自各大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的高级管理人才,其中很多是首席信息官或首席技术官,组成强大的智囊团队开发医疗领域移动行业应用产品。在我国,中国移动已与剑桥大学联合开展移动医疗信息化应用研究,其通信研究院成立了专注移动医疗的项目小组,目前在超过20 省通过12580、手机WAP、无限城市门户等开展预约挂号。中国联通建立了“云存储”服务平台,用于医疗健康数据采集、传输和检索,以及移动医疗救护定位、生命体征信号实时传递;中国电信则在国内200 多个医院展开移动医疗试点,并得到大中型医院高度肯定。

医疗领域移动应用主要有移动医护应用、基于物联网的身份识别、位置服务、基于三网融合的病房内多媒体应用。这三类通过运用移动智能终端采集信息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医院信息系统进行分析,分析完毕后再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最终显示在移动智能终端上。

应用环节。移动医疗医护利用移动智能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生命体征数据、医护数据的查询与录入,医生查房、床边护理、呼叫通信、护理监控、药物配送和病人标识码识别、WLAN手机应用等等。

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的短信服务功能,将测试与治疗方法、医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发送到用户端。在我国,SMS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缺乏医院、缺少医疗工作者、对医疗相关信息了解较少的人们而言,尤其有效。另外,SMS不仅可以作为单向的通知工具,还能够成为双向的交流工具。

传染病通常是在小范围内爆发,但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则可能会发展为流行病。运用移动智能终端,将疾病信息进行跟踪及反馈,实现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前,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疾病报告机制。

通过无线网络的覆盖,医生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行病人床边医疗服务,包括病历查看、书写、查看检验检查报告、医嘱录入等。

护士进行床边医嘱执行时,运用移动终端扫描病人RFID 腕带确认病人身份,然后再扫描病人药物条码,核对医嘱,给药流程结束,所有流程信息均被记录在HIS 中,便于医院管理查询以及事后的追踪。护士也可通过移动终端直接在患者床边采集和录入病人体征数据等关键信息,提高医护工作效率。

院外移动医疗及办公应用包括远程医疗、危机值协同管理、计划任务管理、会诊管理、危重病人管理、药品使用管理、医疗业务查询等。远程医疗应用中,医生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远程医疗会诊,使病人在原地、原医院即可接受远地专家的会诊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可以节约医生和病人大量时间和金钱。

第4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医院管理方式;问题;对策

对于我国参保患者而言,他们健康权利的实现取决于医疗服务需求与定点医疗医院机构,而定点医疗医院机构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也有自身考虑,他们的立场可能与参保人利益之间产生矛盾,如何权衡这一利益矛盾,做好内部管理,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和公平医疗价格,这也是目前定点医疗医院在建设过程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应该说,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事实方案的通知》颁布后,其中就明确提出了医保服务应该扩大范围并实现质量提升转变,对各类定点医疗机构提出新的医疗服务要求,实现全民医保覆盖目标,提高医院筹资水平。所以在新医改形势下,医保定点医疗医院必须在管理方式上加以改善,使其更加人性化、合理化,在确保满足参保人员医疗需求的同时,也将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范畴之内,改革付费机制,构建完善的总额预算管理复合式付费方式,全面改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及服务方式。

1国内医保定点医疗医院机构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涉及三方,它们分别为定点医疗医院机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以及参保人员。在医疗保险制度正常运行过程中,参保人员接受定点医疗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而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负责支付医疗基金。可以见得,三方的利益融合点就在定点医疗医院机构,所以对该机构的内部管理工作相当关键。但实际上,我国各地的定点医疗医院机构在管理方面还是存在问题的,甚至某些地区机构不能确保参保患者的基本医疗服务权利。为了改善定点医疗医院管理方式,就必须首先对这些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出和分析。

1.1机构所选机制存在问题

医保定点医疗医院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入竞争机制,以确保医疗服务市场实现多元化和市场化改变。但实际上,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定点医疗医院在建设选择标准上设定过于粗略,存在太多不合理性,也缺乏竞争性。再由于城市大中型直属医疗机构垄断地区医疗服务市场,这就更进一步凸显了定点医疗机构的竞争弱势,使定点医疗医院在市场中无法相互激励,长此以往在地区民众心中就渐渐失去其代表性和权威性,导致目前他们在准入机制方面名存实亡,这从根本上就不利于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障服务权利实施。

1.2缺乏退出机制现有医保机构

一直对基本医保定点医疗医院实施服务协议签订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医疗服务管理机制,满足参保人员对医疗服务的现实需求。就目前我国的基本医疗统筹区域建设来看,他们对医疗机构的设置普遍缺乏宏观区域统一规划,这也导致了地方医疗卫生资源分布配置的严重不合理,许多地方还存在医疗机构供大于求的现象。为此,定点医疗医院为了进一步满足自身经营经济需求,就间接产生了诱导需求,它进一步促使地方医疗机构在资源方面出现极度浪费问题,导致医疗服务水平的降低。而对于某些定点医疗医院由于其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占据绝对优势主导地位,他们拥有着丰富的患者资源,所以这就促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就相对消极地执行定点服务协议,这导致了医疗服务的严重不足,甚至出现推诿病人,拒绝提供医疗服务的现象。考虑到目前我国地方严重缺乏独立的第三方行业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而像定点医疗医院又欠缺权威性指标评价医疗服务,包括退出管理手段的过分形式化,这就导致了定点医疗保险机构在竞争市场中的绝对劣势,根本无法与大中型医疗机构相抗衡,因此他们在医疗服务市场中的低效运作也就不足为奇。

2医保定点医疗医院机构管理的相关对策思考

2.1改善权责划分机制

医保定点医疗医院机构在内部管理方面特别要加强立法,实现对权责划分机制的改善,以法律形式明确医保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相关权利义务,提高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做到真正的有法可依。具体来说,就是要首先明确医保机构的相关管理主体地位,对机构内部所履行的管理职能及业务流程进行相关优化和细化。构建以医保管理职能为主的内部科室、人员配合运行机制,并使其高效透明化,通过各项管理立法来实现对定点医疗机构医院的医疗服务优质输出,实现与医保办方面的互动交流,强化配合意识。换言之,就是要定点医疗医院机构与医保机构有效融合并构建长期合作共赢关系,如实现对参保人员优质医疗服务的有效提供,和谐整个医疗服务市场建设体系。

2.2严格执行竞争、退出与惩罚机制

按照我国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所颁发的《关于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的意见》相关精神,各个地区应该为定点医疗医院机构设置分级管理办法,并对其分级管理医疗费用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合理设置考核标准,以利于完善医院在市场中的竞争意识。按照考评结果,也要对医院进行相关的准入与退出管理机制制定,提高医疗机构竞争意识,对地区内的每一个定点医疗医院机构都采取联动机制,实现相互交流,以增加机构内部管理透明度,检举某些通过非法手段骗取医保基金的顶点医疗机构,并给予不同程度的相应处罚,甚至追究当事机构及个人的相关刑事责任。

2.3提供互联网创新管理模式

医保定点医疗医院内部管理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模式,结合现代社会信息产业要求提供互联网相关技术保障,实现医疗保险及医疗服务领域的全面信息化。定点医疗医院机构的信息化一方面能够缓解患者账单监管、审核、病史查阅所带来的大工作量问题,一方面也能监督医疗行为,通过实时监测医疗机构来实现对异常就诊次数以及高额医疗费用的监督查处机制,构建预警系统,彻底杜绝医保定点医疗医院机构中所存在的违规行为。再一方面,也要强化医疗行为主体,对医院机构内部所提供的医疗行为诊疗项目与用药状况进行记录监督,完全实现对医生信用的全面责任制,将医疗保险责任切实落实到每一个机构人员身上,实现对定点医疗医院机构内部的自我监管。这也是从源头控制和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费用的最好对策。

2.4构建专家监管师与专家数据库

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医院构建专家监管师与专家数据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其服务专业型,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具体来说,该数据库能够实现对医院内部实际医疗服务情况的分析,降低管理中工作繁琐所带来的诸多压力。特别是在考核评分实施方面,该数据库能够对医保、医药、临床、药品及服务价格等等作出专家数据分析,并及时提供相关专家咨询意见,实现对该数据库构建的科学合理化,也实现对定点医疗医院机构内部管理的信息化优化。

2.5开启智能审核系统

智能审核系统也是目前医保定点医疗医院的全新管理方式,它的审核规则秉承“先松后紧”原则,在临床医学、合理用药、合理诊疗方面都有相关应对措施,拥有对医保报销单据的全面自动审核“电子眼”。具体来说,其审核规则就包括A类扣款规则、B类准扣款规则、C类监控规则这3大类。每天智能审核系统都会展开审核扣款规则炒作,对系统中内容进行有效筛查,然后真实反映所受理信息中可能存在的违规现象,并将其纳入到C类监控规则当中,作为现场审查病历取证的抽查依据。自采用这一智能审核系统后,医保定点医疗医院在管理违规行为方面有明显效果。以实际调查数据为例,某医院在实施该系统后其总问题单据金额占当月总医保报销金额的百分比明显下降,违规总费用也从系统使用前的34.00%下降到15.00%,这仅仅用了医院6个月时间。另外,A类扣款问题的单据金额占当月总医保报销金额百分比也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违规费用从系统使用前的0.84%下降到6个月后的0.09%,下降幅度高达90.00%。通过智能审核数据的使用也说明该医院深层次加强了医院本身的医保报销单据规范化管理工作,解决了诸如扣款单据违规问题这样的定点医疗保险医院管理难题,提高了医院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减轻了病人负担及医保基金的额度。

2.6强化医院内部部门联动

定点医疗机构要与医疗保险部门在服务质量与费用上达成统一,共同为参保人员提供可靠服务。首先,医保机构必须做到沟通和协调多部门联动合作,为医疗服务市场中有关医保、卫生、财政、物价等相关因素提供可靠机制,尤其是对奖惩机制与检查机制的充分发挥,真正实现多部门联合优势。如此操作还能确保医保机构管理合作的全面顺利推进,对相关部门医疗服务价格也能够给出可靠保障。更重要的是,它有效遏制了定点医疗医院机构在过往打球、钻政策漏洞的违规医疗行为,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通过浅析我国医保定点医疗医院机构所现存的内部管理问题,给出了相应对策。在未来的机构建设进程中,医院方面应该注重自身与同行、与医疗服务市场的良性互动过程,更应该按照政策依法整顿内部医疗团队及服务过程,争取建立一套激励性与规范性并存的医疗服务体系,改进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医疗成本,真正做到为城镇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福祉。

[参考文献]

[1]张贝贝.基于医保供应链的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0:23-25.

[2]刘武,杨晓飞,张进关,等.居民医疗机构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沈阳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1,17(4):75-81.

第5篇

【关键词】安卓 医疗传感器系统 监护

安卓的医疗传感系统是将通信技术与医学相结合,被广泛应用在科研、医疗等活动中,能够把医疗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通信行业的飞快发展也推动了其他行业的进步。本文通过对安装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利用安卓这个强大的平台,开发和研究医疗传感系统,提高医疗的质量,对医疗的发展有很高的促进作用。

1 医疗传感器系统的含义

医疗传感器系统是通过传感器节点与监护基站而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逐步组建成社区或者医院监护网络,甚至是范围更广的远程医疗监护系统。医疗传感系统可以通过节点对人体的生理数据进行采集,并处理数据,利用通信技术把数据传输到基站,基站把数据再处理后转发给监护中新心,监护中心进行处理和分析,反馈病人的信息,采用通信技术传输数据,实现与其他监护中心对数据的共享。

2 我国医疗传感系统的不足之处

2.1 节点移动性管理存在困难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监护系统的范围扩大,发展到社区和其他城市,甚至是面向全国,由于涵盖的面积扩大,网络规模也必然随之扩大。然而,监护节点与基站是不固定的,这也给人员对网络监护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因此,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在管理网络节点时具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必须设计出合理的管理节点与网络的方案。

2.2 压缩方法不合理

为了实现医疗在数据上的正常传输,需要对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因为节点所采集到的数据量非常大,而且其储存量是比较小的,所以必须对数据进行压缩,保证数据传输。我国现在采用的压缩方法是压缩算法,但是它并不适合传感器节点的传输,一旦数据被破坏,就容易造成对病人误诊,因此,必须在此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出会更加合理的方法,尽最大努力保证数据压缩与传输过程不存在问题。

2.3 数据的安全性没有保障

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断保证完整性,更应该具有安全性,但是由于传感器的网络节点的组网采用的是自组织方式,这种方式下,数据容易受到破坏,而且应该保护病人的隐私,必须采取加密技术对病人信息予以保护,但是传统的技术水平下的传感器计算能力不足,对信息的保密程度不够。因此,必须设计出更加合适的传感器节点加密方案。

3 安卓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搭建

3.1 安卓的硬件

安卓系统是基于Linux核心开放的手持设备平台,硬件的兼容性好,代码采用全开源方式,安卓通过标准API让每一个应用程序可以访问移动设备,对资源进行处理,是个真正开放和完具有相当大的发展前景。

3.2 安卓的软件

安卓的软件平台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包括Linux内核层、中间层和应用层,Java运行环境作为虚拟机器翻译和运行的语言,使程序代码在各系统上移植,实现机制安全、内存和进程的管理。Java运行环境作为所有一种开放语言,被应用层中所有应用程序所采用,JRE运行java程序的必要条件,里面包含了虚拟机和核心类库,其中主要的开发工具是Eclipse,java平台上,可以利用插构建软件的开发环境,第三方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自行开发出应用软件。各组件之间通过Intent来实现通信,例如地图、通讯录、浏览器等应用软件都可以通过安卓系统实现。

4 基于安卓系统医疗传感器的应用

4.1 穿戴式生理监测技术

远程医疗是将计算机、传感器、通信等技术相融合,不受地域的限制,通过远程方式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的一门技术。通过安卓系统和计算机技术对医疗数据、图像、电子病历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远程的方式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保存,对疾病进行诊断,从而实现对疾病的诊治和监护,打造远程手术、远程医疗服务等全新的医疗模式。穿戴式生理监测系统是近年来兴起的低负荷多生理参数监测技术,该技术用于穿戴式的医疗仪器,这种仪器可以用于人类的日常穿戴,通过与人体融为一体,根据配置的要求对比人体的生理信号进行获取、分析、处理和传输等。人体带上穿戴式医疗仪器,仪器可以获取人体的心率、血压、体温等生理参数,从而对疾病进行判断,而且仪器上还配有蓝牙模块,通过蓝牙技术把生理信息传输到安卓系统手机上,手机将信息存储起来,发生到监护中心的服务器上,方便医护人员对病人病情的判断。将安卓系统应用在医疗传感系统中,对生理信号进行监测和处理,对数据进行传输,体现了安卓系统下的医疗传感系统的智能性、高效性和准确性。

4.2 移动监护平台

被监护者利用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可以构建移动监护平台,对自己的病情进行监控。智能手机具有蓝牙传输功能,与智能监护终端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上的传输,可以保证数据更加安全、可靠,对医疗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在安卓平台上开发出更多的医疗监护软件,对UI系统及系统功能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从未制定出适合医疗监护方案。移动监测平台对你数据要求准确,可以采用安卓手机平台动态信息发送给采集系统和传输系统的方式,保证采集率、数据格式都符合标准,被监护者利用安卓手机就可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监测。

5 结论

在科技发展的影响下,安卓系统功能越来越强大,安卓手机方便了人类的生活,安卓其他系统的开发更是被其他行业广泛应用。安卓系统是市场上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由于其兼容性好等特点,被应用到医疗行业。医疗一直受到人们关注的重点,安卓系统应用到医疗传感系统中,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通过终端系统实现数据的处理、传输等工作,保证医疗数据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金文锋,尹凤敏.基于WCDMA的个人电子健康医疗系统体系结构[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1,05(12):130-133.

[2]姚东林.基于安卓的文字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01(43):121-123.

[3]潘巨龙,李善平,张道远.无线医疗传感器网络中基于Feistel加密算法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0,07(21):103-106.

第6篇

四川病人,能得到北京301医院教授的治疗?

我们喝的每一杯牛奶

都能找得到原产的奶牛?你的健康状况可以

自己亲眼看到?

这一切都不是梦想,

而是智慧城市里的现实

采访尹岭博士非常困难,约了好几次,才约到了6月21号上午的半天时间。早晨八点,在记者赶到之前,几位来自河南的客人早已等在会议室。尹岭是中国人民总医院(301医院)的博导医师,医生本来就是个繁忙的职业,而尹岭同时又负责一项比当医生复杂好几倍的工作。作为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总医院远程医学中心主任,尹岭除了每周两天的出诊,其余时间全部花在了远程医疗和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工作上。这一天,就河南省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事宜,尹岭正要与河南省一家负责建立这个服务网站的公司谈合作。

尹岭熟练地打开了电脑,在投影上展示着他制作的PPT, 向客人介绍了平台的架构和未来如何实施具体服务项目的方案,包括如何建立肿瘤数据库、各种疾病专题库,如何结合新农合,为城市社区与农村提供疾病数据分析,如何将动态信息在平台加载等计划。

2000年起,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已有18年的尹岭博士开始神经信息学研究工作,这期间他对医学科学数据如何实现区域医疗机构间的信息互通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让尹岭十几年来孜孜以求的这个数据共享平台,就是智慧城市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智慧医疗。

智慧医院

媒体曾不止一次对中国居民关注的话题作过广泛调查,其中“健康”高居榜首,“养老”紧随其后。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高血压患者高达2.7亿,糖尿病患者超过9千万,癌症患者迈过400万门槛。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医疗与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建筑被纳入智慧城市重点建设内容。

作为国内医疗信息行业的开创者之一,尹岭可以说见证了中国的医院在互联网大潮中的巨大变化。在国内最早进行信息化改造的301医院病房里,记者看到,通过无线的平板电脑和PDA,医护人员在病人床边就实现了查房、医嘱、信息传输,以前这些要让病人跑断腿、也让医生忙得不亦乐乎的工作,瞬间就在谈笑间完成了,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不禁让人感叹科技的魔力。

借助计算机对医院的信息管理,我国已经走过了医院财务等内部管理的第一阶段和临床管理信息CSE系统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的第二阶段;如今301医院已经在住院部实现了无线应用,无线局域网有效地克服了有线网络的弊端,利用PDA或平板无线电脑随时随地进行生命体征数据、医护数据的查询与录入,医生查房、床边护理、呼叫通信、护理监控、药物配送和病人标识码识别等等,真正成了智慧医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智慧医院的含义还在向纵深拓展,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在医院形成网络化的科与科之间的协作;通过物联网大量采集患者实时体征数据,以方便医院实时掌握病情,实现智能化的预警和决策;通过医疗各环节信息的标识和匹配,可降低医疗的过失和差错;通过医疗物联网采集各种基础的信息,以实现医院的信息化管理。如:在药品耗材管理中,通过条码采集可以准确掌握药品或耗材在医院的流动的情况,为医院信息化决策提供一些决策数据;通过医疗物联网建立实时监控体系,如感控体系,以及电子病历的实时监控分析。同时,通过医疗物联网能够将医疗资源合理应用,如:建立远程健康监护,远程急救和远程会诊等,进一步拓展了医疗的可移动性。

去年11月, 301医院远程医学中心和河南电力医院站点医院正式启动。在河南省电力医院远程诊断操作室里,总医院、河南省电力医院,以及下设的平顶山、三门峡、新乡、周口分站,实现了视频6方通话。通过这个系统,既能实施语音、音像互联,X光机、CT、电子显微镜等图像也可以实时传输,实现远程会诊。尹岭说,不仅如此,在河南省电力医院已经实现“远程查房”,病人病区都不用出,医生查房时的信息也可以与总医院的专家对接。对于危急病人,15分钟内即可组织会诊。此外,301医院还组织院士讲座等多种培训方式,以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

尤其让尹岭感到欣慰的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当天,中国人民总医院就启动了远程会诊系统。今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地震。4月20日22:30分至4月21日凌晨零点30分,由301医院资深骨科、急诊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通过远程会诊中心的视频与8名新都区中医医院医生组成的医疗救治小组进行“4·20”地震伤员远程对话会诊,从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资料、治疗方案等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和交流,专家组对每位伤员的病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和指导,并制定了医疗救治方案。

“在这个平台实施远程医疗的分级会诊,能大大降低医患双方的成本,具体做法为:市级医院给乡镇医院会诊,省级医院给市级医院会诊,我们301给省级医院会诊,其中省级医院会诊是我们的重点。”尹岭博士说。

城市设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能及时有效地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这就是城市最大的智慧。

智慧物流

近年来,国产奶业的问题成了市民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让消费者对国产牛奶和奶粉重拾信心成了奶企的最大难题,而对三元来说,智慧物流成了他们手中最大的法宝。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一直遵循的是全价值链的质量管理体系制度建设。从90年代到现在,三元一直在对原料奶实施监测,但是因为牧场辽阔,运输过程复杂和人力原因,对原料奶的监控一直是个难题。为此,三元采取了把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前移,建立乳制品可追溯体系,以达到对问题奶监控预警的作用,通过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可追溯。

乳制品可追溯体系充分应用物联网和云技术,与企业现有的ERP系统和MES系统紧密集成,以实现乳制品安全可追溯。奶牛场通过物联网设备把每一头奶牛和云平台、ERP系统、SPC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实现批号追踪,也就是每一盒牛奶出了问题,都能查出它来源于哪头牛,这种神奇的管理模式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企业私有云以产品批次为主线,将构成产品配方的原料乳、原辅料、包料、半成品等物料的质检信息相关联,收集、汇总、存储ERP、MES、LIMS等多个系统的数据,形成产品质量信息的数据中心,然后通过购买云服务软件,在每个服务器端安装布署成功后,实现安全追溯体系的私有云平台搭建。这是一个三赢平台,既有利于地方政府安全监管、也让消费者明白消费、更使企业重获消费者信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成为乳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从几次重品安全事件的结果来看,我国乳品存在监管体系不完善、监管部门缺位、标准欠缺和与国际不接轨、企业诚信道德缺失等问题。相信随着我国的乳制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乳品企业的全面推广,有助于行业的清理整顿和技术装备及检验技术水平的提升,加上目前对奶源基地建设的加快,原料乳质量的提升、企业管理的加强和完善以及政府监管措施的加强,国产奶业将在消费者心中重塑往日的辉煌。

云中漫步

智慧城市更给在云计算、物联网的第一线的IT业带来发展契机。6月21日的“物联网可穿戴设备分享大会”上,各种设备争奇斗艳,为智慧生活制造着梦想。这些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技术的产品,已成为行业的新宠儿,放弃PC业务转型传感产品,已成了IT行业的一股风潮。

例如数字手环,它是一款通过APP软件和云平台、数据库和专家库,24小时全天候详细纪录用户的运动、作息时间,管理自己健康生活方式的可佩戴式仪器;绑在胸部的心率监测器Wahoo,则是一款能够测量心跳和血压的胸带;针对老年人保护的ticknfind,它可以戴在老年人身上作为报警器,一旦发生老年人摔倒等紧急情况,老年人自己或是路人可以通过腕带上的按键,及时与家人取得联系;测量运动量的Shine,只有一枚硬币大小,通过里面装载的电子传感器,可以感知用户脉搏的频率以测量运动量……这些可穿戴设备的特点共性是:体积小巧、便于偑带,功能专一,芯片的工艺集成度很高。

而传说中谷歌正在研制的无人驾驶汽车据传已经上路,无疑引起了人们对未来城市智慧交通的迷人遐想。同时摩托罗拉、飞利浦等也在研发新的传感设备,这些跨国大企业的强力关注,将使智慧城市这块蛋糕越做越大。

2012年智慧城市刚刚启动不久,国开行就传出消息,表示将提供不低于800亿元的投融资额度,今年4月又有两家商业银行承诺将提供不低于国开行的授信额度,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同时一些投资机构也在今年二季度签订了2000亿元的投资额度。据业内粗略估计,相关投资或将超过4400亿元。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相关服务市场容量已达80亿元,其中高端ERP相关软件对应的高端实施服务市场规模超过65亿元,国际咨询服务商和外包服务商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8%和29%,本土咨询服务商市场份额占到33%也因为偏低的价格优势,使其目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安信证券研报指出,预计到2015年我国云计算产业链规模将达7500亿元,甚至有可能超出万亿元。

2011年,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初步完成产业体系构建,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建设一批覆盖面广、支撑力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之一,而物联网的重点应用主要集中在交通、电力、医疗卫生、物流等领域。

在探访智慧城市建设的这段时间中记者发现,智慧城市的建设似乎还是各自为营,各行业各部门间,以及小到每个城市的行政区,大家总是埋头于自己的建设,不跨界也不联手,当一些资源需要共享时,一些矛盾往往又会滋生,这样的情形几乎全国各地都存在。近年一直致力研究智慧城市发展的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在提及此事时深有感触,“问题的关键来自体制的弊端。智慧城市的本质是要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由于部门分割导致了信息的封闭,产生壁垒。信息随着类别、行业、部门、地域被隔离开,之前的关联性也被割裂和遗忘,导致了信息互联互通共享难,电子政务重复建设十分严重。这些都是我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要面对的核心挑战。”

这种情形在实例中也得以证实,据智慧城市发展促进工作联盟副秘书长、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智慧城市评估咨询中心部门经理王理达回忆,曾经在做一个项目时,为了得到各方信息他们想了个办法,让各个部门把自己想要的和能提供的数据都说一下,结果发现大家总是提供的少,想要的多。

“这是当前不止智慧城市,可能是整个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就像是一个个烟囱状、从上到下的系统。在国家层面,可能宏观上做到共享,但在城市层面的交互考虑较少,所以这个背景下,信息的互联互通是一个很大问题,而且很多地方政府也都意识到了,但是真想解决难度比较大。只能说是今后大家慢慢自己有这个意识才能彼此作出沟通。”王理达说。

此外,智慧城市建设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一些部门公开高调宣扬自己智慧城市所含项目已正式投入运行,然而记者一番调查下来,事实上项目连模块还未建完,数据处理的勘误工作也未开始,大有“放卫星”现象。还有,一些工业园仅仅陶醉于自己这方寸之地的高科技、自动化,与外界完全隔绝,如此情形,即使园内有多智慧,那也不算得“智慧”之说。

第7篇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 医疗卫生信息化 应用研究

1 前言

中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以来,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医疗行业经营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升的有效抓手,已经在国内医疗卫生行业中普遍开展。根据《医疗卫生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内医疗卫生行业围绕建设国家、省级、地市级等三级信息平台,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数据库,构建一个医疗卫生专用网络,健全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进程。经过“十二五”的五年建设,80%以上医院部署应用了医疗信息系统(HIS),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120余项信息标准得到修订与增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也存在顶层设计缺乏统筹,建设格局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等问题,医疗卫生信息资源整合优化趋势更加明显,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家庭医疗等发展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因此,开展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用好用实虚拟化技术,是立足现有建设成果,提升医疗卫生的体系保障能力的有力抓手。

2 云计算技术概述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网络信息资源虚拟化技术的集中体现。自2006年美国亚马逊推出世界首个云计算系统――亚马逊云服务(Amazon Web Services,简称AWS),云计算开始在全球范围的快速的推广应用,据Gartner公司统计,2015年全球云服务市场规模达到2450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经费组成部分。同样,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对云计算技术基础架构的灵活性、可扩展性的作用高度关注,经过近几年发展,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企业已经完成云计算架构的发展,并在市场运营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云计算技术作为一个发展的理念,其理论研究者与技术实现者从不同视角对云计算技术概念进行多样化描述,现阶段较为权威的概念描述是美国NIST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服务模式,已以形成网络、存储、应用、服务等资源池为目标,实现对网络资源的虚拟化的整合优化,增强可靠性、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通过云计算定义可以看出,云计算技术以形成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资源池为核心目标,强化对网络资源的灵活调配、削峰填谷,主要具备以下特点:

(1)强调对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

(2)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均衡负载;

(3)强调对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控;

(4)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智能重组;

(5)强调对网络资源的成本压缩。

3 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

简单而言,“智慧医疗”是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相结合的产物,包含医疗资源整合、医疗远程协同、医疗信息安全等方面,它以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核心目标,坚持整合医疗信息资源,增强业务互联互通,加强机构远程联动,逐渐实现业务应用、基础平台、硬件设备等层级的信息共享。当前,云计算技术包含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及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三个维度,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3.1 在I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医疗卫生领域的服务器计算资源与光纤通道存储设备资源进行虚拟化,实现物理上分布的计算、存储硬件资源的集中管理与统一调配。强化以虚拟机(VM)的形式,对各医院、医疗点、卫生主管部门提供硬件环节支撑。初步估算,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推广应用,可以使国内医疗行业减少50%以上硬件设备采购投资及60%以上的设备运维成本,应用经济效益显著。

3.2 在P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以医疗行业公共云与医院私有云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形成全国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医疗管理、医疗业务信息的融合共享,实现面向公共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包含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功能。

3.3 在Saas应用层次上

云计算技术要求基于安全保密的前提,实现跨单位、跨部门、跨系统、跨领域中医疗数据的服务共享,形成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信息的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实施对患者的电子病历的增量管理,满足患者危急转院、异地就医的医疗信息动态支援保障。

4 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

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涵盖要素多,集成难度高的庞大信息工程,国内相关专家已经开始着手考虑智慧医疗在《医疗卫生第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应用方式,因此抓好云计算技术域与医疗卫生业务域的融会,落实好国务院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必由之路,经研究,云计算技术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以全国医疗公共云平台建设为着力点

持续推动面向社会公共服务与医疗卫生行业服务的信息化进程,提升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物配备、医疗协作等服务保障能力。针对目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大型医院看病难等问题,开展自助服务机、医院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初诊在社区,看病在医院,康复回社会”的新型医疗保障模式,提供医疗服务效率,加快患者、药品、医疗设备的流转速度,减少优势医疗资源的闲置浪费。

4.2 以面向个人的智能医疗可穿戴设备为切入点

持续推动医疗服务由医院集中式向家庭分散式的延伸保障。依托智能手表(手环)与智能内衣等技术,实现对家庭危重病人与遗传病史的人员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控,给出重大疾病威胁报警。同时,借助远程视频看诊可视化技术,实现对异地、分布的病人的病状判断,以及所服药物品种、剂量的在线指导。

4.3 以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体系的修改完善为立足点

持续加强医疗信息标准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全民参与、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按照“统一系统架构、统一数据编码、统一服务接口”等方式,修改完善医疗标准体系中基础类、数据类、标准类与管理类等标准,推动云计算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深度与广度,提供系统拓展性与适应性,降低系统建设风险。

5 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作为当前主流的网络信息虚拟化技术,在国内外电子政务、企业指导、航空物流、金融证券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国内专家学者不断推出“智慧医疗”的研究专著,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间,智慧医疗将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应持之以恒的加强关注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战国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研究应用[J].计算机应用,2015,05):22-24.

[2]李甜金.云计算技术对企业大型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分析[J].计算机工程, 2014,23(9):27-32.

[3]王波鑫.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1(6):172-176.

[4]刘至家.云计算技术对国内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12(4):125-129.

第8篇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rong current and intelligent weak current design of the relocating project of Beihai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and summarizes the sett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current and intelligent weak current, hoping to be helpful to the improvement of hospital construction.

关键词: 3A级医院;供电电源;电气安全;照明;智能弱电

Key words: 3A-level hospital;power supply;electrical safety;lighting;intelligent weak current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071-02

1 工程概况

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搬迁工程,规划净用地面积96065.93m2,总建筑面积147665.35m2,其中门诊医技楼39149.98m2、住院病房楼49577.61m2、感染性疾病门诊楼5436.00m2,属三类甲等医院,为一类建筑,于2012年4月完成了一期的施工图设计。

2 电源系统设置

医院项目不同于一般建筑,用电负荷除具有很多一级负荷外,还具有较多的属于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这类负荷是:急诊部、监护病房、手术部、分娩室、婴儿室、血液病房的净化室、血液透析室、病理切片分析、CT扫描室、血库、高压氧仓、加速器机房、治疗室、配血室等。

本项目设计的主电源采用双重10kV高压电源供电,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时,另一路电源立即启动供电。尽管如此,仍有可能出现全部市电中断的情况,因此,在已有两路市电的情况下,还需增加第三电源,增设了快速自起动柴油发电机组,保证在15s内能向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进行供电。

医院还有许多需要极短恢复供电时间的场所和设备,我们根据医疗设备的特点和切换时间,分别采用了EPS和UPS电源,容量以该区域特别重要负荷的1、2倍进行设置,供电时间≥180分钟。

3 低压配电系统设置

根据负荷分级和负荷性质要求,将普通电力、空调电力、消防电力、照明及应急照明等均自成配电系统,对于一、二、三级负荷严格进行区分,避免混用配电回路。对于较重要的负荷配电级数不超过三级,非重要的负荷不超过四级;对容量较大和较重要的用电负荷采用放射式配电。对于“特别重要负荷”的供电在火灾联动时需要严格控制。

4 防电击安全设置

有与人体接触的医疗设备所在的场所,分两种采取防电击安全措施:①场所1:躯体保护区域,如门诊治疗、检查、X光或CT检查、牙科手术、外科手术等场所。插座回路设置额定漏电电流为10mA动作时间≤40ms的漏电断路器保护。②场所2:心脏保护区域,如心脏手术及其重症监护场所。采用分散设置IT隔离供电电源系统,以防外部电源故障及用电设备接地故障而引起的断电事故,保证供给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5 照明系统设置

①应急照明系统:主要按建筑提供的疏散通道的人员疏散方向进行布点设置,满足安全疏导人员的要求。②一般照明:针对医院的诊治对光源和周围色彩有特定要求,需要采用显色性良好的光源。在诊室、病房、急诊观察室、治疗室等处应采用高显色荧光灯,以便于观察病人的情况;病房、急诊观察室、治疗室等处的顶灯采用漫反射型灯具,以减少眩光。

6 电气接地安全设置

完善的电气接地设置是医院电气安全的可靠保证。电气接地系统:①防雷接地;②配电系统接地;③建筑设备接地;④医疗设备接地;⑤总等电位联结,局部等电位连接。我们设计采用了共用接地系统,各医疗设备机房设专用接地端子箱,并通过接地干线引至基础接地体,采用联合接地极。但对有特殊要求的大型医疗设备还预留单独接地条件。在一般情况下,采用公共接地方式,接地电阻小于1.0欧,在建筑物内做等电位联结。

7 提高供电质量设置

有些医疗设备都是精密议器,对供电质量要求高,需要增加设置波形虑波器,使精密议器能顺利正常运行。

8 防止电磁干扰设置

有以下措施进行:①敏感设备电源电路中设置滤波器或电浪涌保护器SPD;②金属外护物的等电位联结与屏蔽;③电力电缆与信号电缆间充分隔开(大间距或屏蔽)或者直角交叉;④电力电缆与信号电缆与建筑物防雷引下线充分隔开(大间距或屏蔽);⑤电缆布线路径避免环路;⑥联结的接线尽可能的短;⑦在弱电机房布局上远离强电磁干扰源,如变配电室、柴油机房等;⑧机房设防静电地板并做接地连接;⑨电源系统设过电压保护;⑩大/中型电子医疗设备要求按A/B级雷电防护等级进行计置。

9 智能弱电系统设置

本项目我们设置了比较完善的智能弱电系统,共设置了15个子系统,它们是:①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按一级保护对象进行设置。②应急广播和公共广播系统:平时用于日常广播,消防时系统强行切至紧急广播。③视频监控系统:用于医院安防监控。④综合布线系统:以光缆布线为主,设内网和外网两个物理独立的布线系统。⑤BAS系统:分别监控供氧、冷热源、冷却水、空调、给排水系统、变配电、动力、照明及电梯等设备。⑥有线电视及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在公共场所、病房等场所设置有线电视。⑦电话系统:方便院内语音有线通信。⑧医院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设置局域网,支持办公管理、物业管理,信息和浏览、业务管理等子系统的运行,并可实现信息及可视电视会议等增值业务。⑨呼叫及显示系统:在护理单元、手术部、重症监护、分娩室设置呼叫对讲系统。⑩排队叫号系统:将门诊挂号、分诊、划价收费、化验检查、取药等各个主要环节联系起来,通过网络搭建开放的系统平台,可随时提供患者在各环节中的排队信息。{11}触模屏导诊系统:为病人导医、医院介绍,以方便患者查询。{12}门禁系统:保证重要房间和过道的安全。{13}信息系统:将音视频信号、图片和滚动字幕等多媒体信息通过网络平台传输到各显示终端,实时就诊信息、形象广告、医疗常识、专家介绍等重要信息,覆盖医院大厅、住院部、候诊区、就诊区、药房、电梯间、各楼层通道等人流密集场所。{14}远程视频会诊系统: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基础,建立远程医疗平台,实现医疗行业会议、对外学术交流研讨会、异地医疗诊断、疑难病症专家会诊、手术观摩教学、远程培训、疫情应急指挥、医院探视、基础卫生、日常保健教育普及等功能。{15}视频示教系统:进行手术观摩、远程指导、网络教学,可使学生直接在教室看到手术操作过程。

10 结论

综上所述,大型医院强、弱电系统设置总结如下: ①供电电源设置要求高,按一级负荷别重要负荷进行供电,并设有在短的时间内恢复供电的电源设备。②以安全为第一,进行电气安全设置,改善电源质量设置。③按医院照明特点进行设置。④设置完善的智能弱电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春燕,王楠,姜昊.谈医院智能化建设的弱电系统设计[J]. 低温建筑技术,2009(01).

第9篇

作为智慧医疗最核心的部分,医疗物联网将各种传感器、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用简约的数字医疗来完善医疗的标准化,进而推进整个医疗信息化的改进,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智能化、信息共享与互联。

医疗物联网也被认为是医疗领域信息技术浪潮的新经济引擎,将对医院和医疗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由于医疗物联网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比普通的物联网更有突破性,应用前景也会更加开阔和宽广。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

目前,我国患者的就医环境依然很难令人满意。“耗时、费力、费用高”成为患者对医院的普遍印象。笔者的真实体验是,在一般的二甲以上的医院就诊,挂号、交费、化验、取药哪项都需要排队。其中挂号、交费、取药以及化验、影像等检查环节人员滞留情况最严重。也正是在这样的就医环境下,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体系效率低下、医疗服务质量欠佳让医院成为社会矛盾最容易积聚的地方,也使得公众对当前公共医疗服务现状的怨声载道。

公共医疗服务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问题最多的地方。经过了多年的改革,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曾经以失败告终。早在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报告指出,当时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也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2005年,中国官方机构公开承认中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分析其中医改失败的原因可以发现,信息垄断、流通垄断造成的药价虚高给百姓造成“看病难,吃不起药 ”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以药品流通为例,药品的真实成本和药品的质量,除了少数药厂的人,以及医务人员等群体知道,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不知情的,这使得老百姓不得不面临花"冤枉"钱吃药和使用假冒伪劣药品的双重胁迫。

在目前,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在推进中,新医改的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那么,物联网技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其中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患者在医院中挂号、划价、收费与报销将经由网络直接进行,大大简化了就医流程,缓解了排队问题。而在解决“看病贵”方面,物联网使医药生产、流通、销售的各环节透明化,不仅对药品加成产生有效监督,也对用药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另外,医疗物联网在合理配置目前的医疗资源方面也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制约着分级医疗的开展。目前,我国每1万人中只有14名医生,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同时,由于历史上二元体制的割裂,大量优秀医生集中在大医院,患者对社区医院不信任,也不愿意去社区医院,改革推进举步维艰。

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全新的诊疗模式可以把目前大多数医院以治疗为主的诊疗方式转为预防和康复。降低医疗资源使用,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提高医院运作效率,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

不仅如此,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治疗和诊断费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现有通信网络,可以收集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心电图、行动模式等各种数据,把不同地区的病人数据传输到各种医疗机构,对病人病情进行检测,随时调整用药或提醒病人入院进一步检查。例如,为慢性病患者配备了传感器,从而可以持续不断地监测他们在日常活动中身体状况,这样患者不必往返医院,医生也能得到患者的身体状态信息,及时发现处理相关异常情况。在美国,仅仅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更好的管理,每年就能减少10亿美元的住院治疗和急诊费用。

此外,医疗物联网也会对医院的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医院的资产和药品等植入RFID芯片,医院可以对医务人员、设备、后勤供给、来往车辆和安全保障实行智能化、人性化管理。这不仅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而且也大大推进了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转速度。

移动医疗:

医疗物联网发展的原动力

医疗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最初设计思路来自移动医疗。最初,是医疗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电子医疗。随后,当代先进的智能移动设备大大促进了电子医疗业的发展。将这些先进的移动设备与电子医疗相结合,便形成了移动医疗服务。近几年来,移动医疗服务已成为电子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由于移动医疗能够让医疗保健系统更加有效地分配医疗资源,所以随着移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立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的移动医疗正在推动医疗机构不断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传统医疗模式的实践。

在医疗行业最重要的对象就是病人,围绕病人的是医生、护士、药品、器械,所有跟病人有关的系统,如果我们把这些系统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管理规范进行有序的管理,得到了基本的效果是所有的对象都是有序地进行,在控制下进行运作,这样医院的基本医疗安全、质量就得到了保障。

在以病人和对象的理念指导下,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患者可以接受各种移动医疗设备对其提供的实时医疗服务,无论患者是在家中还是在路上,都可以接受医生的医疗监护。如果患者可以通过移动医疗终端设备接受对健康有益的医疗资讯医生的嘱咐等;也可以通过随身佩戴的传感器,获得自身的体征信息,供自己查看或传递给医生;甚至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医生进行交互,实现远程就诊的过程;医疗信息平台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向患者提供预约挂号掌上资讯等服务。

当然,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也离不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

表1是国际联盟对中国老龄化人口的统计。虽然中国的百分比比其他国家低,但是老龄人口的数量到2050年将达3亿多。另外世界日趋严重的流行病的不断变异和增加,也使得相关的公共部门在如何有效地监控病毒传播和医疗保健管理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

另外,正在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虽然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然而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快速的改变,中国国民的慢性病风险因素也在迅速提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据此估计,患病总人数已突破3.3亿。而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中国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比美、英、法等国高4倍至5倍,比日本高3.5倍,亦高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恶性肿瘤死亡率接近美、英、法,高于日本和印度;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世界各国;心脏病死亡率低于印度,接近美、英,明显高于日本和法国。此外,中国慢性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调查显示,有65%以上的劳动人口患慢性病,这个群体年龄段为男性16岁~60岁,女性16岁~55岁。69%的高血压和65%的糖尿病都发生在上述年龄段。

可以说,巨大的医疗和诊断需要和相对不足的市场供给,给医疗物联网技术介入到移动医疗领域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窗口。而伴随着医疗物联网的发展,更促进移动医疗管理观念的转变。一种以医院为中心的业务管理模式,正在转向对象管理。这种转变,是医疗模式向更加人性化发展的推手。医疗物联网促进移动医疗服务给患者带来自由,同时也为医生带来了快捷的医疗诊断途径。比如医生就可以使用掌上电脑或者移动医疗车,通过患者佩戴的无线装备,实时查询患者的医疗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无需与患者当面交涉,即可完成医疗过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每年患慢阻肺的病人死亡数量128万,平均每分钟死亡2.5人。目前,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基于对呼吸道声音、呼吸气流、心电图等物联网监测设备的研发成功,通过医院和医生为基础的物联网医学中心的监测管理,慢阻肺病人和睡眠呼吸性疾病的远程监测与管理得以实现。与传统治疗模式相比,物联网医学对慢阻肺确诊后的治疗和监测效果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不仅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浪潮带动了物联网与移动医疗健康服务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14个国家的调研发现,许多国家已经推出了移动医疗健康服务计划。其中最常见的是建立健康呼叫中心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约占38%),其次是短信预约提醒(约占25%)、远程医疗(约占18%)、访问患者病历(约占18%)、跟踪治疗效果(约占17%)、提高医疗健康意识(约占10%)、监测患者状况(约占8%)和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撑(约占6%)。

也正是因为移动医疗具备如此大的发展潜力,进入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层出不穷。2014年5月28日下午,支付宝对外公布了名为“未来医院”的计划。据此,支付宝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平台能力,具体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在2014年5月28日,国务院法制办《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解禁处方药网络销售。艾媒咨询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根据GSMA移动医疗健康发展预测模型预测,在亚洲地区,中国和日本将占据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前两位,分别占37%和21%。

瞄准医院管理的三个痛点

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我国有医疗机构约30万家,包括医院19万多家;其中私营医疗机构15万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51%,私营医院约9000家,占医院总数的3%。对于医院来说,由于涉及仪器、设备、材料、药品和大量人员和病人的管理,为了保证医疗的质量,医院管理早已成为政府、卫生部门、公众等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近几年来,上一次中国医疗改革的失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医院的管理控制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医院未来的发展,没有科学的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的整体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当前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也对医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医院物流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疗设备管理这三个难点,就成为保证让医院摆脱繁琐管理工作束缚的战略选择。

痛点1:医院物流管理

医院物流涵盖医院所有业务部门的日常作业和管理活动。其中包括:(1)医院文书档案传输,包括病历、医生处方、检验报告单、医疗收费单据和账目等;(2)医用物资传送,包括药品、药械器材、无菌医用材料、手术器械等;(3)医用标本送达,化验标本、病理标本等;(4)医院后勤传送,包括各种辅助物资的采购、装卸搬运、储存保管、供应等。

医院的物流系统因为涉及规模庞大的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的进出,所以医院的物流管理如果发生错误,将极大地影响医疗质量的稳定。比如201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年流水达到30亿元,而卫计委管理的44家医院流水总和超过1000亿元。从总体上看,国内医院物流仍基本停留在功能性的物流管理阶段,如单纯的物资采购、仓储、运输和供应等。这些物流职能彼此间缺乏有机联系。医院物流网络设计不良,如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庞大的专职传送队伍,手推车和专用电梯使得人流与物流混合在一起。物品传送效率低下。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院物流管理难题的呢?

医疗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等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药店药库或医院药房中的药品可使用RFID技术来管理,通过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在贵重药品或危险药品上贴有RFID标签,就可以实时获取药品批次、入库时间、存货架位置数量出库时间、去向、使用药品的患者和医生等信息,以便对药品进行分类存储、分发、审计和跟踪。这样,通过医疗物联网,就可以实现药品在流转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并可以自动跟踪高值耗材的管理。可以说,医疗物联网应用在医院物流运输系统,不但能有效衔接后勤库房与各前线部门科室的物品传送通道,降低人工传输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还极大促进物流环节中各项工作向规范标准化转变。

比如医疗物联网可以监控冷链产品的温度,通过在温度感应电子标签上做好设置,在疫苗等物品的冷链运输的过程中,每隔一段固定时间,温度传感器都会将温度的变化情况转化为电子信号,RFID芯片感应并记录该信号。当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再将读卡器对准电子标签一扫,就能得出该冷藏箱内疫苗在整个运输途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此外,医疗物联网未来更深层地介入到医院物流管理中是与医院机器人物流系统对接。目前在发达国家,采用不同的物流自动化工具的医院机器人物流系统,既可以传递药品、小型医疗器械、单据、标本、血液、血样、X光片、敷料、处方、办公用品等小型物品,也可传递输液、餐车、医疗废弃物等中等或体积较大的物品。据国外权威应用分析结论表明:医流机器人物流系统执行医院内部物资传输任务能够减少75%的运输成本,减少34%运输时间,减少38%的运输可变性。

痛点2:医疗安全管理

医疗安全管理的复杂性表现在:专业分工细化和人际关系极为复杂;医护、医患、医技等关系复杂;人员组成为技术和知识最密集群体;管理程序、技能、方法复杂多样,协调成本高;同时质量保证靠医生自律和制度强制性双重管理。在传统的医疗安全管理方式中,只能通过人工定岗、定编来管理控制,由于岗位人员流动、药品种类繁多、医疗服务环节过多等因素导致医疗安全无法保障,从而加重了职能、管理、人员分工的混乱。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疗安全管理难题的呢?

医疗物联网可以在医生的临床操作、病人等候时间、重点部门、重点医疗环节管理、呼吸机和器械设备相关性感染、围手术期管理等环节发挥作用,在增强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

比如在手术过程中,可以进行手术流程规范管理,增加围术期医疗安全,防止手术差错。对于危重症患者应用血液制品时可以全程追踪,提高用血安全。药品智能化管理的应用可以保证用药安全,杜绝给药错误。

另外,在传统工作模式下,医生或护士需要随身携带一大堆病历本,并以手写方式记录医嘱信息。这样既不利于查房效率的提高,也容易因录入和识别而产生误差。通过医疗物联网,医生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掌上电脑,更加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病人的详细信息,使病人也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

医生和护士更可以通过医疗物联网监控系统,对病房和病人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使医生或病人家属时刻掌握病人治疗情况。比如医生和护士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随时跟踪和掌握带有RFID腕带的病人的生理状况。医院还可以对病人位置、药品以及医用垃圾进行跟踪,确定病人位置,可保证病人在出现病情突发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抢救治疗。医疗物联网甚至可以定位医用垃圾,明确医院和运输公司的责任,防止违法倾倒医疗垃圾,造成医院环境污染。

痛点3:医疗设备管理

医院有多至上千种医疗仪器及设备,且目前医疗设备的固定资产额占到了医院固定资产总额的很大比例。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院设备种类的不断推陈出新、设备数量的日益增加,设备科对于设备的管理流程越来越复杂。比如一些流动设备位置不能实时跟踪,寻找设备费时费力;不能准确统计设备使用率、使用时间、使用状态等情况,不利于管理;对使用者的管理不够充分,包括借用者科室、职位、姓名、联系方式等;还有一些闲置设备不能及时被发现并收回或转借,设备利用率低。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疗设备管理难题的呢?

和医疗相关物品的管理一样,医疗设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医院的社会、技术、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医院一方面可以记录医疗设备使用者的情况,包括借用者科室、职位、姓名、联系方式等;还可以对设备库存状态进行登记,对设备状态,包括数量、是否待维修、是否待保养、使用年限、设备价格、厂商信息、售后服务、使用说明等进行追踪;同时,医疗物联网与设备科的信息保障系统连接,可以让管理者知道其历史、使用时间、使用者、使用位置、故障记录等,并且根据这些数据实现设备定期保养维护,实现设备档案电子化,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设备使用监管,以确保设备利用率。

可以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设备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稳定性高、扩展性强、方便易用等特点;使用该系统可有效地做好医院基础医疗设备管理,大大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医院经营成本和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另外,以医疗物联网为媒介,通过物与物的相联、物与人的相联,可以最大程度实现医院对实物资产的掌控管理。通过RFID标签、条码、二维码识读传感技术,以及3G通信,智能终端,可以实现医疗物品智能入库和出库,资产盘点、报修和报损、科室管理防盗和报警等功能。

医疗物联网产业带动上亿市场

在2013年,我国医疗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从智慧医疗到移动医疗,从远程医疗介入到医疗物联网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医疗物联网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影响社会大众最广泛的应用体系,医疗物联网所带动的临床信息系统、智能移动临床、手术示教、药械追踪、智能安防系统、患者意外告警及救助系统、无线定位系统、无线温度监测、智能病房等产业类型,成呈现出聚集发展的态势。

而伴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整体推进,医疗物联网也获得了国家和各地政府的不断支持。目前,我国医疗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扶持重点放在了支持家庭和社区远程医疗、住院人员健康实时监测、医疗器械流通和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研制等方面。另外,根据201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深化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和《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我国在未来力图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并发展规模化、集群化的智能医疗产业链,加强了医疗传感设备等智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各地也在近期出台文件支持医疗物联网产业发展。比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意见》中,远程医疗已成为该市打造物联网重点应用示范领域之一。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采用感知技术加强对医用器械、药品和医疗过程的管理,同时开展基于社区、家庭的新型智能医疗卫生服务和应用,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医疗体系。

第10篇

手机的普通,带动移动医疗越来越发达。根据美国机构Lux Research的公布,随着医疗设备日趋便捷化与智能化,全球移动医疗保健设备市场规模2023年将增长至418亿美元,显示出移动医疗的广泛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中东非受益于人口增长 医疗潜力大

经济学人智库(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的报告指出,全球医疗保健支出2014至2018年间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5.2%。以地区分析,美国近年推出了“病人保护及可负担健保法”(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使北美洲医疗保健支出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9%;拉丁美洲因多数国家正视公共医疗服务,故增长率可达4.6%;南欧则仅有2.4%,是增长率最低的地区。亚洲(包括大洋洲)因实施公共医疗计划,加上部分发展中国家积极改善医疗体系,促使亚洲区医疗保健支出年均增长率达8.1%;中东及非洲受益于人口增长及医疗服务逐步普及,年均增长率高达8.7%,居各地区之首。

参照台湾“卫福部”公告的医疗器材分类分级,以功能为主、用途及构造为辅的分类方法,将医疗器材分为诊断与监测用医疗器材、手术与治疗用医疗器材、辅助/修补用医疗器材、体外诊断器材及其他医疗器材五大类。

乔山百略 续据前二大

中华征信所出版的“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TOP5000”资料显示,2014年医疗器材及设备业TOP10业者总营收约达新台币282.71亿元,年增长3.67%,仅次于2012年的新台币291.47亿元。

观察近5年医疗器材及设备业TOP10排名,第一及第二名为乔山健康科技与百略医学科技,其营收皆遥遥领先其余业者。虽然百略医学科技2014年营收相较上年衰退4.38%,但身为血压计龙头公司,其所销售的心房颤动血压计有别于一般产品,不仅可有效提示消费者心肌梗塞风险,毛利率也优于传统血压计,故全球销售量持续增加,今年出货有望创下44~48万台的新高纪录。

其余业者虽在名次上变化较大,但多数是近五年来进榜业者。其中香港商瑞健与e博于2014年业绩表现均佳,香港商瑞健主要销售自动注射器、笔型注射器、吸入器与医疗照护用吊带、医疗照护气垫床系统等,其隶属集团所销售的自动注射器领域拥有超过65%的全球市占率。e博为台湾医疗用床褥垫龙头厂商,近年来也积极抢攻长照(长期照顾)的商机,即将陆续推出两款针对台湾当局B款补助的新型气垫床,并将复制英国经营多年的辅具租赁服务引进亚太地区,以提升营运绩效。

2014年首次入榜业者邦特生物科技,是一家血液透析相关耗材制造商。旗下菲律宾新厂已顺利投产,市场预期该公司后续将洗肾用血液透析管和穿刺针等高人力产品转移菲律宾生产,以提升整体毛利率,并将借由新厂积极布局东盟及印度市场。

展望未来,随着高龄化社会的来临,高龄人口逐步增加,为了有效降低慢性病患者庞大的医疗支出,居家照护的概念蓬勃发展。根据美国Frost & Sullivan产业分析,亚太地区居家照护医疗器材市场规模,预测在2016年将可达12.2亿美元。前文所述市场规模2008年至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7%,其中以移动辅具类占比最大,达35.7%;其次是失禁管理,占29%;呼吸治疗设备为24.2%;静脉注射治疗约占11.1%。由于居家照护技术门槛较低,业者较易进入该产业,使得竞争多为价格战。所以,业者仍需要着重于培训医护人员及提升医疗产品功能方面,以提升市场消费意愿。

第11篇

【关键词】物联网;商业模式;电信运营商;移动终端商

1.物联网的发展现状

从技术发展角度看,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军方提出,起源于1978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开始资助卡耐基梅隆大学进行分布式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当时此概念局限于由若干具有无线通信能力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织构成的网络。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和多种接入网络以及智能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2008年2月,ITU-T发表了《泛在传感器网络(Ubiquitous Sensor Networks)》研究报告。在报告中,ITU-T指出传感器网络已经向泛在传感器网络的方向发展,它是由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可以以“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物”的形式被部署。该技术可以在广泛的领域中推动新的应用和服务,从安全保卫和环境监控到推动个人生产力和增强国家竞争力。

物联网的基本功能在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够通过任何的网络获取任何的服务,物体也赋予了智能化。基本应用大体分为三类:信息识别及位置监控、(环境、物品属性)动态监测类、智能控制类。

物联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跨行业的物品信息,通过统一的接日标准和标识标准,集中存储、处理,实现跨行业信息资源共享,更广范围的协调处理,让世界变得更有“感知力”,更加“智慧”。

物联网采取集中计算处理和分布式计算处理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同时采用,极大增强了边缘网络的快速反应能力,物体可嵌入智能芯片,让物品“更智能”,反应速度更快,边缘网络的处理能力更强。

物联网自身具备三个特征:(l)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2)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3)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2.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的基本功能包括:智能控制,信息识别,位置监测和动态监测功能等,在业务上分为垂直应用模式,行业共性平台模式和公共服务模式。垂直应用是针对一个企业或者行业开展业务,满足特定的行业和企业要求,例如电力,石油、铁路、公路的企业应用;而行业共性模式是一类行业及其相关的行业和企业,例如物流相关领域,医疗相关领域等。虽然目前物联网处在零散应用的产业启动期,但是应用已经较为广泛,目前已经较为成熟的应用包括环境监测系统、物流信息化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及基础设施安全系统等。2009年三大电信运营商推出物联网的初级业务,其中包括中移动推出的手机钱包、手机购电业务;中国电信的“平安e家”业务;联通的无线环保监测平台等,正在用创新的应用来吸引客户。行业应用在最近的1年中有了飞速的发展,相应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扩展智能物流、智能楼宇、金融安防,工业监测、智能交通、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环境保护、政府工作、食品溯源、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

2.1智能交通

现在各地城市遍布交通摄像头和一些交通情况检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连接到交管中心,形成了一张城市交通监控网络,目前的摄像系统功能比较简单,基本上是纠察违章行为,可以称为“交通监测传感网”。在此基础上,补充信息处理的软件硬件,充分利用获得的信息,进行交通流量实时分析、预测,建立一种向车辆反馈指挥的体系,诱导、分流车辆,预判和防止交通事故,将会大大改善现有城市交通状况,我们将会在一个更加智能的交通环境中行车。这就是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2.2智能家庭

“智能化家庭应用”系统依托移动网络、固定电话网、宽带城域网和具有网络计算机功能的家庭生活设备组成的服务系统,采取目前国际先进的西门子技术,由家庭网关,智能化安全防护系统,智能化家庭生活设备,例如空调、冰箱、洗衣机、生活电器、电视、电脑等组成。它具有安全防护,家庭电器设备管理,家庭娱乐,家庭通信等智能化功能。

2.3医疗保健

医疗健康工作与物联网结合将给国家的医疗事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于距离市区医院或医疗机构数百公里之外的欠发达社区。结合3G网的移动医疗健康工具无疑是解决农村地区专业医疗人员及医疗设备匾乏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2.4食品溯源

食品溯源是指在食物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加工、分送以及销售等)中,食品及其相关信息能够被追踪和回溯,使食品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处于有效地监控之中。不过,食品溯源的定义有多种表示,即:(l)国际标准化组织(1509000/2000)将食品溯源定义为:溯源产品的地点、使用、以及来源的能力;(2)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食品溯源定义为:鉴别/识别食品如何变化、来自何处、送往何地、以及产品之间的关系和信息的能力:欧盟将食品溯源定义为:在整个食物链全过程中发现和追踪食品生产、加工、配送、以及用于食品生产的动物的饲料或其它原料的可能性。

3.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物联网的细分市场有公共管理与服务,企业应用,个人和家庭应用三部分。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类: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先关心的是低级需求然后才关注高级需求。

智能家居的特点:智能,低碳概念,舒适,实用和个性,因此归为自我实现需求;智能交通的特点:安全,快捷,属于安全需求;远程医疗涉及诊断、监测,属于生理需求;食品溯源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属于安全需求;环境监测涉及环境卫生,健康,属于安全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研究人的行为和探索人的激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人的需要发展规律的。这个理论本来是用在人事管理领域的,但是这里用这个分类标识物联网新应用对人的需求满足的层次。因为人总是会优先满足底层需求,所以可以分析出各个应用的发展前景。也就是说当个人用户可以自主选择物联网服务时,定位在满足生理和安全的大众需求会在物联网发展初期会较快的满足客户,快速实现规模化。从现在的情况看,即使定位于高层需求的智能家居,在发展过程中依然是把推广家庭安防作为优先推广的应用。对于企业和组织客户来说,那些能够解决当前问题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应用是最需要的,也会是市场接受程度最高的。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美]著,梅清豪译,《Marketing Management》(Eleventh Edition),中文名称《营销管理》(第12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第12篇

科技发展到今天,人工智能使一切曾经的不可能发展成为可能,以前所有的生物体都通过自然选择进化,如今我们已经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机器深度学习、优选基因,开始人类疾病的救治。

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说,人工智能(AI)是人类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革命,在生物学上也是一场非常重要的革命,会影响我们的生命和地球。在过去几十年中,很多东西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但现在,可能接下来的几代人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因为我们有了人工智能。

在今后一二十年里,人工智能医生能够替代人类医生吗?赫拉利认为,今天 AI 也在学习,并能和人类做得一样好,甚至比人类做得更好。当然,这一切也没那么简单。不是说明天一早所有的医生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我们将遇到一些法律和技术问题,这会对人工智能医生产生很多的阻碍。我们要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要一次性解决。

但是人工智能,它到底能为人类医疗做什么?毋庸置疑,在沃森医生的案例中,现场医生都是业界翘楚,依据的是多年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沃森医生依据的则是搜索全球范围内相关病例的数据分析。也就是说,沃森依赖的是未到现场的所有与该病症相关的、全球有经验医生的分享案例之分析依据,用不到10秒就列出了与业界顶级专家一样的详细诊疗方案,其强大的记忆力和超快的反应力,及不知疲倦的学习能力,是任何一个人类医生所无法拥有的。

在全球,大数据与创新产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融合已成趋势,并已进入实质发展应用阶段。在中国,由于中央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推动,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智能医疗时代。但业界专家提醒,当前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精准治疗、智慧健康技术,而不是全盘引进使用他国经验技术。纵观这30年,中国医院超过90%的医疗设备都来自国外,这意味着超过90%的诊疗技术其实都依赖国外。今后30年,中国应该从拒绝医疗依赖、拒绝技术依赖、抢占医疗技术国际标准话语权做起。这一点,沃森医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立祥教授,及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统计实验室主任、2018流数据库国际标准制定者、柏睿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TO刘睿民对相关问题,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王立祥教授作为《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标准与指南的制定者、中国腹部心肺复苏的创始者及中华精准健康传播理念提出者,对如何促进精准医疗、精准数据、精准健康融合发展,他形象地比喻三者为“乘舟、架桥、达岸”的“^河说”:即精准医疗是方法手段(喻为“舟”),精准数据是基石路径(喻为“桥”),精准健康是目的目标(喻为“岸”);他强调三者组合、整合、融合,将促进人工智能精准健康的发展。

刘睿民是29年来中国首度在国际标准委员会独立提出技术提案并获通过的大数据领域、流数据库标准的制定者,曾任多家世界级跨国IT公司大中国区及亚太高管,回国前在硅谷Tandem公司师从图灵奖大神级得主Jim Gray,共同参与过国际最有影响力的数据库核心技术Tandem NonStop SQL/MP的内核编写。刘睿民最著名的观点是:大数据时代国家竞争发展优势,就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让数据变成有价值的产品服务于社会。作为工信部的国际专家、国际数据库标准的主笔专家、分布式流数据库国际专利的拥有者,刘睿民代表中国代表团提交的大数据技术提案,获得了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全会决议通过。该提案的通过,说明中国核心大数据基础技术的发展正在赶超国际水平。

智能医疗靠大数据说话

该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医疗大数据应用趋势?

王立祥:目前,一部分人是看清了医疗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一部分人是顺应了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形势”,一部分人是把握了医疗大数据的发展“运势”;我认为对于医疗大数据而言,我们不只是“算数”,而要“识数”,最终要落实到“用数”上。当前尤应引导人们在“运”作成“势”上下功夫,要明白“猪不到风口上,永远也飞不起来”的道理。

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王立祥:面对我国医疗界的一些现象,比如大多医学指南照搬国外,应足以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与技术是必要的,但一定要结合中国的人种与民族、地域与环境、习惯与习性等特点,利用我国医学大数据的优势,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标准与指南。再比如在评估学术成果时,参照学习国际标准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一个国家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由SCI认定,那么很有可能一场针对这个国家的“医学战争”的序幕已经拉开(这30年医院>90%的医疗设备都是国外的,实则“医疗依赖”已形成),这对于拥有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尤应警醒。吁响应号令“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后30年绝不可再形成“健康依赖”!在激烈的不见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核心技术市场换不来,花钱买不到,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和颠覆能力,才能把国人健康的未来发展命脉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国务院从国家层面推动医疗大数据的发展,从去年6月开始至今已有半年,这一领域现况如何?

王立祥:政府从国家层面运筹帷幄,一批有识之士在此领域积极探索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在我国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背景下,建立预防疾病全覆盖网络,为全国的亚健康人群提供卓有成效的健康指导;运用医疗大数据促进了现有医疗体制、模式与手段的变革,尤其在疾病的辅助诊疗及预防保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你是建议设立全国医疗健康网络信息平台,建立全国人口的健康档案数据库吗?

王立祥:这些都应逐步实施构建,充分发掘利用医学大数据的资源,建立全国医疗健康网络的平台及健康档案数据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比如我们最近颁布的《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标准与指南,倡导对于心脏骤停前的患者,利用医疗健康网络信息平台的人口健康档案数据库,落实“预识、预警、预防”的“三预”防针,以达到未病先治,防患未然,起死回生之目的;以此为配套的专业技术和产品研发就需要紧扣这一时代的主旋律。

打造医疗健康立体数据库

医疗大数据方面需要怎样的产品与技术突破?

王立祥:第一,需要专业的医疗大数据立体分析师,他们要懂得“算数、识数、用数”,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逐步实施持证上岗,为智慧医疗与健康服务;第二,需要树立精准大数据立体观,大数据有长度、宽度和高度,我们一定要全方位立体地构建;第三,需要创造研发大数据的立体产品,用大数据技术紧贴医学,打造有标准带动、有核心技术支持、有行业准入的核心大数据医疗健康产品。

宏观政策方面,还需要怎样的推动?

王立祥:中央政府有了关于推动医疗大数据应用的战略规划,但要真正落实,还要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大数据应用网络体系。需要政策上给予大数据及医疗行业融合的引导和鼓励,需要鼓励一批真正有核心技术、最好能有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实力的大数据企业,进入医疗行业,而不是使之成为炒作概念的土壤,当然这需要几方面的支持:

首先,需要一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来参与这项事业,比如健康数据分析师、健康数据监护师等。他们必须通过资格认证,才能准入。相关政府部门、专业学会,都应尽快展开这一重要环节的认证工作。其次,需要有相应的平台为基础。这个平台的建立必须三结合:政府牵头建立健康智慧社区、精准健康城市,引进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做产业支撑,使大数据支撑的精准健康成为支撑国民健康发展的大事业。第三,需要将上述几方面形成链环。因此必须政府牵头,不仅需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必要时还应释放政府资源予以支撑。

最后,必须有一个核心技术支撑的重要医疗健康产品。比如智能医生,像“沃森”一样的大数据分析治疗机器人,再结合我国海量的数据标本、博大精深的医学理论和广泛的临床经验,并与能解决海量数据、实时分析并能快速出结论的大数据公司联手,尽快形成学科、学术理论实践体系,未来很可能中国医疗界将领先世界一步,且在医疗界是极具战略意义的关键一步。

中国医疗大数据应用将有何独特之处?

王立祥:通常我们从医学角度阐述某个问题,必须做海量实验以确保理论的安全性。对西方医学标准和医疗技术从依赖,借鉴,到基本自主,“自主中国智造”是中国医疗大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谁掌握标准谁就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我们中国医学博大精深,大数据时代,从数据拥有量级上,我们排在全球前列,现在就需要行业的精准分析技术,做出拥有自己特色的医疗规范、产品。

关于医疗大数据的分类共享,全体系的输入,现在最需要技术界做些什么?最需要医学界做些什么?

王立祥:现在的确很需要打造医疗健康立体数据系统。尤其是急诊救治部门,经常遇到的情况是,重症患者或突发急症患者来了,但陪护家人却说不清楚患者病情,患者自己也失去了表述能力,医生也对患者病史不了解。如果之前有各种健康稻莅镏医生,则救治过程会顺畅许多。所以,医疗健康立体数据系统的建立,就相当于将医生救治患者的阵地前移,会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机器精准算法医疗是大趋势

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目前有何新进展?

刘睿民:智慧医疗所需要的医疗机器人,它和普通机器人一样,其构造中有接受器,可以从人体温度、血压、血糖、心脏监控腕表,检测器、测步仪、运动装置实时抓取数据的变化值,也就是大家理解的各类健康数据。在人体运动的过程中,各类仪表会不断刷新数据,医疗机器人则会主动或被动抓取上述数据,并分析这些不断变化的数据,通过实时深度学习在网络空间翻阅查询全球最权威的医学杂志、教科书,以及各种与疾病救治相关的信息。我们都知道人体是个协调工作的精密系统,他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基因传承都有关联,过去医生只针对单个病患诊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现在则可以预知患者可能的病患,提前加以防治。因此,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或其他实时跟踪个体生命体征的产品,即时获取患者的身体数据变化。如医疗界和科技界能联手研制,将使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做到精准健康、智慧医疗,这应该是老龄化社会来临前解决健康就医问题的最佳方案。

如果能够把血氧保护、脉搏、心率、气味的综合监测功能,加入到可穿戴医疗设备中,再综合可穿戴数据实时上传到医疗机构健康云上,就可以持续监控广大人群的生命体征,并关联这些人群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检测数据,让相关数据在医疗云端数据库中可及时查询到,这将具有非凡的预防医疗和健康维护的价值。

大数据处理技术如何为推进精准医疗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刘睿民:大数据正在衍生出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这无非是在大数据基础上的更深入研究,和基于更大量数据的迅速读取、分析及矫正,以做出最准确判断。这些数据现在分散在各个领域,只要整合起来,就可以成为我们健康生活的最有力保障。

人工医疗将由机器精准算法医疗替代,人的经验将变成固化的机器算法和属性标签,这是一个大趋势。标签越多,医疗就越精准,最后变成固化在机器里的经验。未来,医生更可基于机器已有的经验,更进一步提供人工医疗服务。当那些大医院长期积累的医疗经验,变成机器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通过云端数据库,可以为社区医院所用。当医疗经验变成标准,社区医生只需照做即可。我们的专家经验,就可以通过机器医生普惠到大众,这应该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普惠医疗。

从商业角度看,医疗大数据是否有非常大的投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