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时间:2023-07-11 17:36:34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第1篇

一、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 倾向,克服轻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上好劳动技术课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 来认识。目前,我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初中的升学率仅有25%,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具 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李岚清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农村教育要坚决扭转不同程度存 在的脱离农村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路子……不论是九年教育,还是六 年教育,都要在学好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及文明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和实用科学知识的 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用其所学技能和知识,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去,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 ;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化和系列化。

二、从实际出发,加强劳动技术课的教材建设

劳动技术课的教材建设是改善和加强初中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础工程。要搞好劳动技术课的教材建设,必 须根据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 学生升学或就业打基础的实际出发,注重教材的基础性、通用性、实践性、思想性和先进性。这是编写初中劳 动技术课教材的基本原则。教材内容应该包括工农业劳动技能和服务性劳动能力两个方面,分为“家庭饮食起 居”、“加工工艺”、“使用安装维修”、“种植、养殖技术与农副产品加工”等四个可操作系列,以改变初 中毕业生中存在的“农民子女不会务农、工人子女不会做工、优秀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的怪现象。要不断充 实电子计算机的操作、家用电器的使用维修等先进的和实用性强的内容;要从当地需要出发来选择教材内容; 要注意教材的思想性,以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劳动观点的教育;要突出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和操作训练。

为了解决教材适用性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可以在教学大纲统一要求的基础上,采用通用教材、地方教材和 学校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即由省、市、自治区组织编写通用教材,由各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编 写地方教材,供学校选用;同时允许学校增删或自编补充教材。

三、以操作训练为中心,改革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初中劳动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其特点主要在于它的实践性、基础 性和通用性。它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般的文化课,主要是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它 也有传授生产技术基本知识的任务,但那是为技能训练服务的。它也不同于以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 劳动习惯的一般劳动课,而是使学生通过劳动过程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劳动结合起来,掌握基本的生产知识和使 用简单劳动工具的技巧。它更不同于为从事某种职业所进行的专门技术培训,而是给学生打下从事生产劳动的 一般基础;即使在实际教学中把某一职业技术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也不能以这个职业的需要为目标,而应该使 之成为培养学生通用技术的“载体”。因此,劳动技术课必须以操作训练为中心,采用“手脑并用,操作为主 ”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把它变成劳动知识课。 转贴于

在农村中学,应该推广全国“十杰教师”、辽宁省农村实验中学冯振飞和吉林省九台22中张再昌“横讲竖 穿”的教学经验。“横讲”,就是根据农村季节或农作物生长阶段来上劳动技术课,把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结 合起来,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竖穿”,就是在完成某一农作物生长周期的栽培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之后 ,把“横讲”时所教过的栽培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条理。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 既看得见、摸得着,又学得深、记得牢。

在城市中学,可以推广上海市通过多年实践所形成的“三个阶段、五个环节、三种课型”的教学模式。“ 三个阶段、五个环节”是:认知阶段,包括观察和模仿两个环节;形成阶段,包括操作环节;完成阶段,包括 反馈和矫正两个环节。“三种课型”是:以掌握某种操作技术或工具使用技术为目的的操作课;通过完成某件 作品来学习技术的制作课;以学生观察、模仿、讨论教师操作为内容的观察-练习课。

为了保证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质量,还应该建立考核制度。考核内容既要包括劳动技术,也要包括劳动态度 ;既要注重平时考查,也要重视劳动技术竞赛成绩。

四、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建设是上好劳动技术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基地建设可以与开展勤工俭学、发展校办 产业相结合,也可以建立劳动技术课专用教室或专门的实习、实验基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要舍得 在这方面花钱投资;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劳动技术教育基地的建设,拨给专项经费,批给土地,并动员社会力 量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以学校为单位建立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是有困难的,以市、区(县)为单位建立劳动 技术教育基地比较可行。北京市建立了市级综合基地、区(县)基地和学校基地相结合的三级劳动技术教育中 心,上海市也建立了具有综合功能的区(县)级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和项目单一、可供几所学校交替使用的劳动 技术教育中心。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一般可以在学校自建劳动技术教育专用教室的同时,以区(县) 为单位建立一个规模较大、设备齐全、具有综合功能的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供全县各校交替使用;在人口比较 稀少的地区,也可以几个乡联合建立劳动技术教育中心。这样做,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基本可以保证教 学任务的完成。暂时没有条件这样做的地区,可以通过校厂(场)挂钩来解决实习场地问题。

五、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质量较高、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是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 的关键。必须彻底改变那种“临时拉夫”的错误做法。各校应从现任教师中挑选热爱劳动技术课教学专业、业 务水平较高或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逐步建立起劳动技术课的专任教师队伍。在过渡阶段 ,可以调用校内动手能力强的理、化、生教师担任讲课辅导教师,选择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强的教师担任实习 指导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聘请厂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农村的农业技术员担任兼职教师。

第2篇

(江苏省南京市百家湖中学,211100)

摘要:国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政府重视程度高、课程目标转向基本技术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保障体系完备等特点。从实践效果来看,当前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课程实施等层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国外的经验对我国技术教育发展有如下启示: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建立有利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加强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社会课程资源,切实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 :国外 劳动与技术教育 启示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落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措施,重视和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问题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这方面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为我国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 保持教育领先地位,很多国家采取有力政策支持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德国除有专门的《义务教育法》外,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配套的法规,以保障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如1964 年德国

教育委员会提出《文化部部长联席会议建议》, 将引进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对主体中学进行改革的核心内容,同时明确指出:“把学生引入当今劳动世界富有成效的做法只能是伴随着解释和思考的亲身实践。因此,劳动技术教学是涉及不同事实领域的、基本的且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它应该具有自身独立的形式,而不是其他课的附属。”德国法律还规定:孩子在6~10 岁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 岁要擦汽车和去菜园翻地;16~18 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1989 年, 澳大利亚教育理事会通过《霍巴特宣言》,提出了澳大利亚教育的十大目标, 其中有四大目标涉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如“教育要反映国家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向学生传授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的技能;在知识和技能方面向学生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基础;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操作计算机的技能,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掌握技术;提供适当的职业教育和关于劳动领域的知识,包括对劳动在社会中的性质及其地位的认识”。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瑞典堪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典范,该国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学校不进行职业教育,但作为普通教育重要内容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则受到高度重视。议会规定,基础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普通教育的内容之一,与文化基础课处于同等地位。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重视科技和教育,不断推进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到了现代又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口号。各国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情况,还反映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制定上。如新加坡和韩国在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中, 提出力求使每个学生德、智、体、技兼备,获得全面发展。由于法律法规的约束,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在小学、初中或高中阶段设置劳动与技术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也正逐步成为各国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转向基本技术教育

对于如何确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当前世界各国几乎趋于一致:主张从单纯的“学科中心”转向兼顾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基本技术教育。例如, 澳大利亚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在1983 年颁发了“参与和平等计划”建议,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学校转入工作生活。德国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的全面素质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除了教育学生了解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和掌握某项生产技能外, 还十分注意教育学生了解现代生产活动的过程, 并使他们了解劳动与环境生态保护、劳动与社会关系。日本尾随美、苏、英等发达国家,不单关注少数拨尖人才的培养,而且对普通技术工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以近代技术为基础的机械生产技术, 作为普通教育中技术教育的中心内容, 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劳动工具和劳动技术的能力。从1981年至1982 年,法国让中学生在55000 多个企业实习班中接受培训, 取得的基本经验是:青少年接受普通教育的时间越长,基础越好,插入专业教育的时机也就越成熟。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的这种变化, 隐含着学校对学生不再强调“技术合理性”,而是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反映了社会对教育的影响和对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突飞猛进的时代变化构成了学生的生活背景,同时也要求各国劳动与技术教育作出积极的反应,通过教学改革引导、帮助学生获得驾驭个人和职业生活的能力。

第一,注意提高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如德国对技术、环保和经济的一体性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设置了专门的学习主题,如能源、原料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等。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从小学起至中学开设“工艺”必修课。从1999年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又增加了“劳动培训”和“制图课”。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科学与技术”必修课,把“现代技术”纳入中小学的学习范畴。

第二,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如德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行为引导教学,其基本理念与“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实践性学习”或“项目学习”等是相通的。在澳大利亚,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运用讨论、辩论、讲座、角色扮演、调查研究、游戏、模拟、社会访问、现场参观、设计情境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教学活动社会化。在美国、法国、德国、瑞典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除课堂教学外,学校还坚持开放式办学, 通过安排个别和集体活动,让学生接触劳动世界,获得不同劳动领域、工作环境和职业的感性认识,为他们以后接受职业教育或选择职业奠定基础。

此外,各国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十分注重创新教育。如俄罗斯规定小学生从2 年级开始,每年要完成一项设计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英国从小学至初中开设“设计与技术”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美国创造教育学家奥斯本提出的“大脑激荡法”则被引入全美学校教学计划之中。

(四)建立健全劳动与技术教育保障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各国尤其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这主要包括劳动与技术教学条件的改善和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的培养两个方面。

对于教学条件的改善,绝大多数国家积极致力于实验、实习场所的建设。例如,德国中小学建有配置水平与理、化、生实验室相仿的金工、木工、电子电工、营养与烹饪、塑料加工等劳动与技术专用教室。以金工专用教室为例,除常规的车、钳、刨、磨、铣床外,还配备了许多专用机床,甚至先进的数控机床等。英国中小学的劳动与技术专用教室如同工厂的车间,台钳、机床、电钻等工具设备一应俱全。澳大利亚各学校建立了木工工场、金工工场,有的州还开辟了标准化流动工场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心。

有关师资的培养,早在1902 年,澳大利亚就在师范院校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师在职进修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手工和家政课教师。德国大部分联邦州的劳动与技术教师是由高等院校直接培养出来的,他们通常在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学习另一个专业,在四年常规学习毕业后,还要进行为期两年的教育实习,才有资格参加国家教师考试(相当于硕士水平)。不仅如此,德国还是一个重视在职劳动与技术教师的培训、进修的国家,如各州不仅设有专门的网络化教师培训机构,而且培训形式多样,方法也比较灵活。瑞典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师大多由高等师范专门培养,学生必须获得“手工艺师傅证书”或其他资格证书,并具有2~7 年的实际经验,才可从教。除职前培训外,瑞典和德国一样, 教师在职培训也是很普遍的。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待遇方面,瑞典小学教师起点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20%,最高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48.%;高中教师起点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58%, 最高工资是工人平均工资的193%,几乎是工人工资的两倍。由于劳动与技术教师队伍稳定,教师积极性高,保证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质量。

二、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起步较晚。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面临的矛盾也集中凸显出来。

(一)来自教育行政部门的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制定自上而下保障劳动与技术课程常态实施的各项政策,如没有研制或出台地方性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方案;二是缺乏地方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师政策,如教师评价、职称评定、教师工作量计算等细则;三是缺乏制定对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价机制;四是缺乏有序开发劳动与技术课程资源的管理制度等。

(二)来自学校的问题

学校层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 不能通过制度的建设保证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2) 劳动与技术课时严重被挤占;(3)劳动与技术教师的配备与安排不够合理,随意性比较大;(4)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活动类型等缺乏整体规划;(5) 缺乏必要的实践场地(专业教室)和校外教学场所;(6)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劳动与技术教师的学习、深造;(7)缺乏整体研究、协同教学的氛围。

(三)来自教师的问题

教师方面的问题主要有:(1) 少数教师平时疏于学习、研究,导致对劳动与技术教育作用和意义认识的偏差;(2) 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专业水平欠缺,动手能力差,对教学工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3)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有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

(四)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首先,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开发的简单化和非科学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较为完整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二是缺乏可以帮助学生规划个人生活道路的教学内容;三是校本课程内容庞杂、混乱,缺乏前瞻性,未能充分体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其次,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技能的训练与习得,常常以讲授、示范为主,这样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想的萌发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次,课堂教学评价多以诊断性评价为主,而且评定的指标、内容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国外劳动与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分析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得出以下启示:

(一)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其他各种教育成效在实践中的集中体现, 同时它又影响着其他各种教育的发展。但这种理念还没有形成社会共识,因此相关媒体应加强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宣传报道,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独特价值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了解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特别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宣传,要使校长充分认识到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从而发挥其在课程改革中的领导作用。

(二) 建立有利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发展的管理体制

要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尽快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其他部门配合的管理体制,做到行政上有人抓,业务上有人管,课程上有人教,使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教研培训、教育科研形成系统。尤其是要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的需求, 改变目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设置上的门类多、科目杂、不规范状况,开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做好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建议必修课程以统编教材为主,选修课程以地方教材为主,但无论哪种教材都应由国家主管部门拟定统一标准,经审核批准后方可使用。学校要根据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特点, 搞好教学常规的布置与检查,包括调整和安排教师的工作、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外活动计划等, 提高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建设

地方政府和各有关方面要切实遵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具有一定数量、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劳动与技术专用教室或实习基地,建立与教学项目相配套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农村地区,要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及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逐步将学校办成为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农林科学技术的推广基地和农林优良品种的繁育基地,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带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积极开发和利用家庭、社会课程资源

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校要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协调工作,让家长部分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任务。如自我服务劳动、基本的家务劳动、烹饪、家用电器的使用与保养、常见的种养技术等,都可以通过家长的指导、督促来完成。社会是学生实践的大课堂,学校要密切与街道、社区、农村村组联系,多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五)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设备、场地等条件外,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质量较高、数量充足、项目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师资队伍,是提高劳动与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一要重视培养、培训教师,二要留得住教师。主要措施有:(1)从现有教职工中精心挑选热爱劳动与技术教育、动手实践能力强,又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担任劳动与技术教师;(2)从工厂、企业、乡村农技站(点)以及种养专业户、能工巧匠中选聘兼职劳动与技术教师;(3) 选用农林工科院校毕业生从事劳动与技术教学工作;(4) 强化现有劳动与技术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日常教研活动;(5)在职称评定、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适当对劳动与技术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他们长期从事这一教学工作;(6) 建议师范院校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专业,从根本上解决劳动与技术教师的来源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欧用生.课程发展的基本原理[M].台湾:复文出版社,1985

第3篇

一、端正思想,提高认识

做任何事都没有一帆风顺,在普通中学开展正规劳动技术教育,更是如此。

刚起步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学校领导通过多次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使我们感到,把传统的升学教育,转移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育上来,是时代的要求,势在必行,非抓不可。由于端正了思想,提高了认识,领导班子成员之间达到了共识,决定由一名业务素质较强的主任主抓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工作。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大纲要求,开足课时,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劳动技术课教育。

二、因地制宜,抓基础建设

在当前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而劳动技术课则是薄弱环节中的薄弱科目。经过多次研究,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首先,加强了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选择了有特长、责任心强、热爱劳动技术课教学专业,动手能力较强的教师担任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工作。在培养和使用劳技教师上我们突出抓了三点:一是保证劳技教师的政治地位,在每学期评优时都给劳技教研组一个名额。二是在职称评定考核评估中劳技教师和其它任课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三是为劳技教师创造专业技术提高培训条件。通过这些措施,扭转了教师中存在的轻视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偏见,调动了劳技教师的积极性。其次,根据劳技教学大纲要求,给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校现有实际条件,安排以生活服务类为主的教学内容。初一学习织物洗涤技术和烹饪技术。初二学习缝制技术和手工缝制工艺、家用电器使用与保养等。重点从增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意识入手,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再次,加强劳技课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劳技教学经费的投入。我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学期定期投资,逐步武装,建设了两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实践操作基地:一是缝纫基地,二是烹饪基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到现在为止学校为劳技教学购买专业用书、教具和基地设备总投入资金近6000余元,使我枝劳技课教学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否理流程,抓工作职责到位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管理工作,劳技课也是如此。我们对劳技课的管理流程主要抓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和行为管理。

目标管理:劳技课教学与文化课教学一样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学总目标而服务的。分目标越具体明确就越靠近总目标的实现。我校针对大纲要求对不同年组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学习烹饪技术这一章后,要求学生除了解、掌握一些烹饪常识外,最终要使每个学生学会一两种主食和以蛋、蔬菜、肉类作原料的菜肴制作技术。这样,教师在制定实现此目标的教学计划时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穿插、增加实践操作课时,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管理:首先,是开满课时,每班每周两节的劳技课时必须保证,不许随意串课、空课,没有教案和课前没做实践操作准备者不能进入课堂。几年来,由于劳技课教师工作的努力。从没缺过一节课,在学生评教活动中,所有劳技教师都受到学生们的好评和赞扬,都非常喜欢上劳技课。其次,把劳技课与教育活动紧密结合。针对目前家庭教育状况,多数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多数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等,结合”五心”教育,开展孝心献父母活动,要求学生应用劳技课掌握的劳动技能做到脏衣服自己洗,每周末或假期期间帮助父母清理房间卫生,制作可口的家常饭菜,以此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教师通过家长反馈表了解学生在此活动中的表现,做为评定学生劳动态度的依据。

行为管理:对劳技教师在教学行为要求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入门,想方设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劳动创造一切的含义,提倡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洗涤时,教师先拿出有墨水、油渍、水果渍的衣服,现场操作洗涤办法。开始学编织技术和服装裁剪与缝制时,先拿出几件毕业生的手工制品,让学生欣赏。通过直观的教法和感性认识,把抽象的理论变成有血有肉的实体,激发了学生对劳技课的浓厚兴趣。荫生他们想动手掌握劳动技术能力的欲望。

四、分步实施预定目标,走向良性循环轨道

劳动技术课教学是一项系统教学工程,同样受到教学规律的制约。为使劳动技术课教学系统化,管理科学规范化,我们从长远观点看问题,制定出三步走的工作路数,使目标分步实施,初见成效。

从90年开始转变观念,摆正了劳技课的位置,当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现有条件,配齐教师,筛选补充了教材,因地制宜,开设了织物洗涤、花卉栽培、棒针编织、手针缝制工艺、小手工制作等课程,在教室内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开展成品制作展览比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标志着我们劳技教学迈出了第一步。

在烹饪课教学中,老师们又摸索出了一整套成功的教学经验。学生们了解掌握了一些菜肴烹调常识和切配工具烹调工具使用方法后,刀工则是学好烹饪技术的难点,很多学生刀工水平很低,不是切得慢就是切的规格不合标准,粗的粗,细的细。为了加强对学生刀工训练,我们增加了一门主食课一面食制作。从和面,做面片、烙饼、切面条(切面条是为了练刀工)。从擀饺皮、拌饺馅到会包饺子,按制作程序来教学生。为了使学生的实习材料不浪费,排成大课(两小节连在一 起),并且把课安排在上、下午的后两节,这样不但可以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操作,而且课后还可以把学生练习后所擀的面片、面条等加工成熟食,学生可以饱餐一 顿。在练切土豆、萝卜、白菜时,教师紧接着就教给学生怎样炝土豆丝、拌成小咸菜等,课后就成为学生膳食的小菜。这样就可一举两得,不但学到了操作技能,又掌握了一些小菜的制作,还解决了吃饭问题,使学生吃得开心,家长满意,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思想。现已有80%的同学基本接受和掌握了劳动技术课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我校的劳动技术课教学又上一个新台阶,迈出了第二步。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办学目标不明确,与实际需要相脱离,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原因是多面的,最重要的还是缺乏办学特色不鲜明。因此,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是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提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说明职业教育具其它类型教育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它是直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直接为人的就业服务的,与市场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很密切。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属性和一些深受社会欢迎的职业学校的办学实践,本文认为职业技术学校比较明显的办学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1、地方性与行业性。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的发展、人民的就业服务。职业教育只有真心实意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贴近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贴近行业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才会满意,行业主管部门才会满意,职业教育也才能够真正获得地方和行业的支持和重视,发展才会有生命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体在地方、在行业,同样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行业性。地方和行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来源于希望职业教育能够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以此带动地方和行业发展。职业教育要办好,也需要依靠地方和行业的优势和条件,如职业教育投入成本高,教学设备更新快,办学过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地方和行业的支持。地方和行业能够提供学生获得技术技能所必须的真实现场和良好条件。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切实依靠地方、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

2、技术技能性。

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性,是由培养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只有让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掌握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技能,才能胜任就业岗位需要。职业教育不同于普教和高教,更多地是进行实际操作的职业训练。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培养人才的教育应该有所侧重,有所分工。有关专家以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的为标准,将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等四种。技术型人才主要是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成物质形态,如工厂技术员、施工工程师、车间主任、工段长、护理士、空勤人员等等;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区别在于技能型人才主要依赖技能进行工作,如技术工人、半技术工人等。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需要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操作技能等,我国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职业教育包括专科、本科以及中等层次的教育来培养。

3、市场导向性。

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市场因素很多,有生源市场、资本市场、资源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充分就业,这是衡量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主要取决于劳动力需求,最终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市场是变化的,是动态性的,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规模在不断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就业市场的职业岗位类型不断变化,从而对不同类型的人才产生新的需求。而随着科技进步,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在不断升级,使生产性岗位由低技能转向高技能,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人才的流动性,劳动者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部门间的自由流动越来越大。劳动力市场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成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

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特色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在办学理念上以特色办学促教育质量。

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校管理和人才规格与质量等,同时还体现在办学的过程之中。因此在整个办学的过程中,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要着眼于办出自己的特色,努力追求个性的最大化。

其次,充分发挥优势形成特色。

职业技术教育直接针对劳动岗位的要求来培养人才,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劳动力就业市场更具有适应性和竞争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密切,与劳动力市场衔接紧密,更易了解和预测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反应,提高办学竞争力;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自己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能更好地、更直接地为地方和行业发展服务,更容易调动地方和行业办学的积极性。职业技术学校要理性地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选择自己的服务领域,不要盲目地求全求大。优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及时研究新情况,适应新变化,采取新举措,使办学优势更优,特色更鲜明。

第三,通过不断创新来创造和彰显特色。

职业技术教育创新的空间很大,包括办学思想和观念、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等。要克服狭隘的职教观,树立大职教、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全民教育思想和观念,建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指导,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都应办出不同的特色,相同的专业,也要针对当地需要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突出技术人才培养上的特色

第四,持之以恒提升特色。

第5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思考

一、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时代意义

当今,始于20世纪中期的一场新技术革命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已成为人类进入21世纪的最显著变革,一批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相继崛起。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具体特点有以下几方面表现:新技术革命在许多领域同时发生;新科学技术知识总量的增加日益加快;科学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新的科技知识大量涌现;知识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企业应运而生;科学知识越来越成为生产竞争和经济竞争的关键等。不难看出,谁拥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拥有了掌握这些知识的人才,谁就会跟上新技术革命的步伐,就能在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

为实现我国2010年远景目标及本世纪中期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状况,大力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此我们就必须不断扩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把提高员工的素质作为企业生产的“第一道工序”,为经济增长奠定牢固的人力智力基础,因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最终都有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最终是通过劳动者在实际操作中的职业技能来实现的。经济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一再说明了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民族决胜21世纪的重要砝码。

二、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思考

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在一些重要领域实施重点突破,狠抓落实,齐抓共管,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真正取得实效。

(一)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活力

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和世界各国的经验,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职业教育不可能也不应当由政府包揽,而要依靠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等各方面力量来办。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认真落实各方面兴办职业教育的职责和义务,地方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当举办骨干和示范性职业学校,并对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的职业教育给予指导和扶持。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不仅应当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举办职业教育,还应当对本系统、本行业范围的职业教育发挥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作用。企业应当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人员实施职业教育,并按规定承担相应费用。同时也应积极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兴办、支持和赞助职业技术教育。欢迎境外组织和个人依照我国法律及有关规定,同境内有关组织和机构联合举办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

要大力提倡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联办各方共同承担办学经费、师资、设施等,同时享有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优先录用毕业生等权利。部门、行业地方举办的职业教育应当通过与地方联办或共建,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扩大服务面,在保证部门、行业人才需要的同时,培养地方所需人才。

对于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各地应积极鼓励,正确引导,并采取有力的政策予以扶持:一方面政府在建校场所、师资设备、就业安排等方面予以帮助,提供便利;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办学方向、教育质量方面的督导评估。

(二)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

当前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明确分工。根据《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和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在国务院规定的范围内,具体负责各自分管的职业教育工作。各部门之间既有明确分工,更要加强协作,以保证职业教育各项政策的统一协调。

第二,加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由地方政府制定本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统筹各方面力量办学,统筹配置教育资源,统筹安排就业、招生等工作。

第三,各部门和行业组织除管理所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并对本系统、本行业的职业教育进行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外,还要积极参与各专业教学计划、大纲的制定,在实习、实验、教师进修、设备配置、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四,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要依法自主开展教学和培训等各项活动。加强学校内部管理,高等职业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教职工的民主监督,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学校管理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三)转变思想观念,把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人才短缺、劳动者素质低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特别是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要改变这种状况,从根本上实现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就必须从教育人手,把普及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放在战略位置,特别要突出抓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千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高素质劳动者。为贯彻《职业教育法》,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21世纪有一个大的发展,我们在认识上必须有一个大转变,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战略位置。

第一,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政策,充分认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培养,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宏伟目标的重要意义。

第二,要求各级政府从发展当地经济的实际出发,进行“经济发展——人才需求——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并与经济发达地区和国家进行对比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就经济工作抓经济、忽视和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观念。

第三,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人大、政协对职业教育的观察与监督。

第四,各级主要领导同志都要亲自抓职业教育,经常听取情况汇报,深入基层和职业技术学校调查研究,探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挥表率作用,从而影响和带动各级领导干部。

第五,各级教育部门要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主动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树立大教育观和正确的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六,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典型、表彰先进,使广大群众看到学习职业技术的实惠,提高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从而在全国上下形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共识。

(四)加强职业学校的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办学质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是要探索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和特点,产学结合,理论同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直接上岗能力。要真正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质量观,决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以提高受教育者岗位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大力加强内部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敬业精神。要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认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职业技术学校要结合不同专业、工种的实际,细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形成可操作的方案,并尽可能地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努力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德育工作实效。

第二,深化教学改革。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为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要适应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方向,使人才适销对略;要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学习、借鉴外国的职业教育先进经验同认真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相结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第三,加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当前,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专业师资不足、高水平教师太少,因此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应是充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各地立切实按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要求把加强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上重要工作日程,尽快攻变当前的被动局面。

(五)认真贯彻《职业教育法》,为发展职业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职业教育法》是根据《教育法》和《劳动法》制定的全面规范各类职业教育活动的专门法律,各级政府及教育、劳动、经济计划等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实施这部法律绝不是这几个部门的事情,更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而是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要明确和落实各方的职责和义务,形成齐心协力兴办职业教育的良好局面。

第一,分解落实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职责,推进依法行政。首先,要层层分解落实地方各级政府中经贸、劳动、教育及计划、人事、财政、税务等各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再次,要分解落实教育行政部门计划、财务、人事、师资、政策法规等综合机构及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业务机构的法定职责。

第二,依法保障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支出,认真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当前最主要的是要依据《职业教育法》促进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资金的原则,规定了多项筹集的途径,这就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具体办法逐—落实。制定—部法律不容易,贯彻实施的任务更艰巨,各级领导都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加强执法监督和检查工作,充分运用《职业教育法》这一有力武器,落实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只有这样,我国的职业教育才会有大的发展。

(六)进一步深化劳动制度改革,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第6篇

一、问题的提出据调查, 全国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中, 大约70 %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 缺乏就业技能的农民工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职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瓶颈。因此, 近些年来国家各部委先后制定和实施了《2003- 2010 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春雨计划”等, 从政府的角度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然而, 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原则是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 即谁受益谁应当负担; 谁有能力谁负担。企业因使用接受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员工, 节省了人力资本的培训, 提高了效益, 理应分担部分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成本。核心期刊投稿 全国职教会也明确指出,“企业是举办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 提高职工素质”。但现实中绝大多数企业领导人能够认识到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 却不愿意承担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本文就此原因进行探讨, 并提出企业承担农民工职业教育成本的方式和思路。

二、企业不愿意承担农民工职业教育和培训成本的原因1、农民工的流动性大, 企业在花费了时间和金钱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后, 有技术的农民工也在不断地流失, 使企业遭受损失。而且许多农民工也是抱着到城市学技术然后再自己干的想法, 企业对学到技术走人的现象基本没有办法约束。2、企业认为效益才是企业的生命, 企业用的人应该是合格的劳动者,应由提供劳务的单位进行培训。3、部分企业认为培训给企业带来了麻烦。比如对农民工进行了《劳动法》培训后, 对他们的管理就很难。企业稍不留意, 有所触动他们的利益时,农民工就会到政府部门讨说法, 或是与企业进行“斗争”。因为通过《劳动法》的学习, 他们了解了有关权益保护的知识, 并知道如何向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权益受损情况, 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态度和做法无可厚非, 但作为政府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和政策, 引导、约束、甚至采用法律强制手段来要求企业必须承担对职工( 包括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教育和培训的责任和义务。

三、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受益者, 理应承担部分职业教育成本企业是职业教育成果的主要摘取者和教育投资的主要受益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 企业所拥有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的数量、质量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接受过专业培训或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和专门人才进入企业后, 就会促进劳动生长率的增长, 使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加。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最新调查显示,“在生产第一线, 提高工人平均教育水平10%, 能提高生产率5—8%。根据欧洲一些国家统计, 工人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级, 劳动生产率就提高10—20%”。

期刊投稿 四、企业承担农民工职业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职业教育法》中对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企业未按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责令改下; 拒不改正的, 可以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 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以高科技为核心”。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数额, 在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 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 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贯, 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可按2. 5%提取, 列入成本开支。要保证经费专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严禁挪作他用。企业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 都应按规定比例资金用于职业技术培训。此外, 政府还应制定企业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与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间的关系实质上是商品的消费与商品提供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通过教育过程, 将没有现代工业产业和服务业劳动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技术工作或服务人员, 提供的是职业教育产品, 企业使用这些具有一定职业素质的劳动者, 使员工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不仅促进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增加了盈利能力; 还节约了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 降低了企业用不熟练员工带来产率低, 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风险, 企业购买的是物化在培训者身上的职业教育服务。企业采用上述形式分担农民工的部分职业教育成本, 政府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支持力度, 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技能缺乏,而职业教育费用远高于农民现有收入水平, 无力接受培训”这一矛盾, 使农民个人用较少的投入, 甚至是免费的形式, 激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解决发达地区和企业的“技工荒”问题, 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大量合格的产业工人和服务人员, 促进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

欢迎咨询:客服QQ:381256000 垂询电话13081601539 论文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第7篇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学;主体地位

人类学会生产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换言之,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化,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小学生教育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从而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品质,比如艰苦朴素、遵守纪律、关心热爱集体、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等。在新时期的教育现状下,文化基础知识和劳动技术这两个方面教育对劳动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劳动技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那么在新时期中,劳动技术教学又该怎样开展呢?下面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小学劳动技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的启蒙教学。任何一种劳动技术的获得都需要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和进行劳动实践,而劳动技术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目前,在劳动技术教育中,还有部分老师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一般都是采用先讲解,然后示范,最后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制作这样的方式来教学,这是不科学的。在劳技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学生永远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老师在劳动技术教学活动中,必须要逐步培养和引导,让学生成为主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去主动学习,并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这些实践操作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传统教学模式一直以来参照的标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变成一个无限大的容器,而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往这个容器中不断地塞知识。这样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完全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适应不了新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同时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实施。

新时期的教学,应该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流互动,老师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讲解五年级上册《猩猩走钢丝》一课时,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杂技节目中的猩猩在细细的钢丝中能平稳的走下去?那我们在制作一个“猩猩”走钢丝的作品,需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动手制作作品,去探索发现,然后分析解决。比如在制作作品的时候,如果失败了,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解决?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的的教学

劳动技术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在实践过程进行创新就是要求在新时期教学中,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教学。老师在劳动技术教学中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做法,甚至尊重他们的“天马行空”,多鼓励学生去尝试一些“无中生有”的想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制作纸飞机》一课中,要鼓励学生自行创新,尝试用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制作纸飞机。譬如有的学生在纸飞机的上面画了一些美丽的图案,让纸飞机飞起来的时候,五颜六色的,增强了色彩感。这些都是在劳动技术课中的一些小创新。在老师看来,这些小小的改动或许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不值一提的,但只要是学生进行了思考,有了创新的意识,老师都应该大方地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以培养良好习惯为主的教学

由于课程的需要,现在劳动技术教师兼职的队伍日渐壮大,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课后巩固工作繁杂是兼职老师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帮助老师来准备上课中所需要的一些材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作业、清理教室,一方面减轻了老师在劳动技术课堂结束后留下来的一系列需要处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只是单纯地将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当成是教学中的唯一目标,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制作手电筒》这一课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围绕指导学生怎样进行电路的连接这一中心来教学,学生就反复操作怎样让小电珠发光。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学生就将用过的电池随手扔进垃圾桶中。老师看到这些情况却不关注,这样的劳动技术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品质的培养,学生也没有养成环保的意识。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比如在讲解《制作手电筒》这一课时,应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好习惯,课后让班干部将用过的废旧电池统一回收,不随便扔弃,既保护了环境,又能养成好习惯。

四、以组织活动为方式的教学

劳动技术教学不能仅仅是局限于校园和课堂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让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并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比如到敬老院去清理卫生,美化环境,为老人表演节目,帮助有需要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爱护老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

结束语:总之,在新时期的劳动技术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不断的创新,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服务意识,在课后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来组织别样的教学活动,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建设社会主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王俸.劳动技术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中国教育教学论丛,2005(6)

[2] 徐有如.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不容忽视[J].教育革新,2012(7)

第8篇

劳动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本文着重论述劳动技术课的德育功能问题。

一、德育不能离开劳动教育

我们说,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实现都会有适合它的表现形式和载体。随着时代的变化,德育同样需要新的育人方式。对于学校教育而言,课堂教学还是最主要的德育方式。课堂教学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活动,其中,劳动技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学科地位以及德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成就了人的发展。教育的起源在于劳动的社会分工。而德育则起源于对人的态度,对劳动分工的态度。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劳动技术课承载着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基础作用。而德育需要贯穿到学科教学中,挖掘学科本身的德育价值,并在实践中得以深化、升华,这是德育有效性的理性选择。而劳动技术课便是实施德育的有效载体。德育需要多元化的实践形式,也只有在多元化的实践中才能深化,才能升华,才会更加具有实效性。

二、“以劳育德”理念的时代性

(一)劳动是人的第一实践活动

“以劳育德”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劳动技术课的长期教学中形成的重要理念和经验结晶。劳动承载着社会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塑造着人的勤奋、责任心、诚实、正义、纪律、严谨、自信、向善、创新等品性和德性。劳动是社会肌体的最好防腐剂,是人生经验积累、成长、成熟、成功的端点,劳动的过程是锤炼人意志的过程。每个人需要学会欣赏劳动的美,感悟劳动中的文化,深刻体味劳动对人格的完善和历练。正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们的劳动教育理想是,要使每一个人早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这样一种劳动,在这种劳动中能够最充分、最鲜明地展示他的天赋才能,并给他带来精神创造性的幸福。”

(二)素质教育,德育为先

德育是对人的品德的一种教育行为和实践要求,德育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对“真、善、美”主流社会价值目标的认同教育,是对“温、良、恭、俭、让”人生文明态度的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德行是做人的基础,劳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20世纪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纳什也曾认为:“当孩子们在一起共同劳动而解决问题和参与民主过程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在理性地学习道德德性。”由此可见,劳动技术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道德孵化”、“道德养育”的功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以劳育德

目前,劳动技术教育缺乏制度性规定,没有在教育方针的表述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的实施遇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阻碍,从而导致学生只知知识方面的学习,而忽视劳动技能方面的培养。而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认为:“在‘劳动素养’这个概念里,不仅包括完善实际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艺,而且包括劳动活动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劳动素养还指一个人达到了这样的精神发展阶段:他感到缺少为大众谋福利的劳动就无法生活。劳动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实着他的生活,并且从精神上丰富着集体的生活。”著名教育家,南京师范大学心理与事业发展咨询中心主任钱焕琦教授通过自己的研究指出:如果不给今天的孩子进行普通劳动者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孩子既缺乏吃苦的经历,又缺乏遭受挫折的准备,他们是很难具备良好的素质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济先生认为:“劳动教育既是贯彻教劳结合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又对启智、育德、健体和益美有着重要作用。从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又是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于解决当前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独立生活能力,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协调发展中的德育作用

(一)正确理解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

“德育是人全面教育的核心”是指德育居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核,其他各育则围绕它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人的教育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体”中,德育为人的精神成长承担着“种子”的作用,其他各育则是人精神成长的养分,德育则渗透在其他各育之中,引领其他各育的精神方向,其他各育又深化着人的行为培养和精神发展。怎样理解“五育”的关系――以劳育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陈桂生指出:“我们不能忽视教育的核心问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即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l展。反思当前学校教育实践可以发现,学校培养人的目标大多不是成‘人’,而是成‘材’、成‘器’,这无疑会阻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成‘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即使他资质不够,能力平平,但倘若他能够通过教育从生活中获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那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样的学校教育就是成功的。”张承先先生认为:“劳技教育是影响人的素质的根本问题。”顾明远先生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与动手的结合。”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虽然从理论上把人的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或人的教育就是按照这几个方面独立进行的。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人的各种素质的综合表现。

(二)劳动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劳动技术课程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社会主义劳动原则,现代劳动技术课是融知识性、实践性、技能性、教育性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它蕴涵着勤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劳动的快乐、学习的方法、智慧的启迪以及劳动美感、技术思维、工具意识、规则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团队意识等劳动素养教育的内容。所以,它最能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在教织物洗涤,烹饪,花卉与盆景课程时,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将来更好地为让会创造财富,为人类服务。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还可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总结:我们的德育教育如果缺少和淡化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包括了科学文化的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以及技术文化、技术思维和人文精神。劳动技术教育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在媒介,具有传播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我们需要优先发展教育,需要科学发展教育,所以必须重视劳动技术课的德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纳什.德性的探询:关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对话[M].李菲,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第9篇

论文摘要: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那么农村应该靠什么来脱贫致富从而实现小康呢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二项都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日标,十六大报告对“个面小康”的解释是惠及十儿亿人的小康,日前我困农民占个困总人日的}o%以上,如果农村小实现小康,就小会有个面小康日标的实现,所以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困苹命建设和改苹的根木问题)实现现代化日标,个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小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t<,小断提高农民产卜活水平)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尽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在于:一方面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武装传统农业,尽快提高j’大农村、农民的科技素质,_另一方面解决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农业职业教育承担起为农业、农村一线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农业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其它职业培训学校(机构)为农村人日转岗、转移提供就业培训,为个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新贡献、

      一发展现代农业,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转型一一必须培养大批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刁一。

    个球市场的形成,我困的农业产卜产经营已经纳入了世界农业产卜产体系,而我困是一个产业化程度很低的农业大困.我困大部分农产品没有比较优势(规模小、成木高、质量低,标准体系小健个,等等),并且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普遍小高,使我困农业科技含量小高,科技水平的落后导致农业的劳动产卜产率低下,农产品价格偏高、无法与困外农产品进行竞争、加入wtc)之后,更缩小了政府保护农业的空间,很多限制进日的措施都无法继续使用,我困一此农产品加}一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竟争,我困农产品小仅难以开拓困外市场,而且连保住困内市场都难)这必将减少农民的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农民收入、即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战略转型、

    这种战略转型的卞要内容包括:

    (1高技术基础转型()既要发挥传统耕作技术的优势,又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武装农业产业,大大增加农业产业的技术含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劳动产卜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2)产业结构转型()低层次的产业结构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刻闭狭小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面对市场范围的扩大和竟争的加剧,面对需求层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样化,农业产业的供给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3)产业组织转型、农业产业的产卜产、加}_、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应通过专业性产业组织分}_}办作去完成,发挥分}一优势,以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竟争能力,形成规模效益、

    事实上,改苹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发产卜了巨大变化,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应运而产卜,农村产业结构发产卜着新的变化,不f:统农业逐步转变为种、养、加一体化的大农业,科、}一、贸一条龙的新模式,初步形成了食品、饮料、果品、纺织、造纸、皮毛、药材、酿造、编织、饲料等十大农产品加}一业,数白个品种的农副产品加}一体系)农村经济成分旱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涌现出  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重要产卜民点,以港澳台地卜_和外商投资企业为补充的农村经济结构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农业的现代化.对劳动者的文化、技能、知识结构等要求将有明显提高)伴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旱现出新的特点)农村迫切需求掌握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技术、善于把科1i) }-1戈果进行一次开发、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h得经营答理、能领导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最明显的例r就是西部资u}优势之所以小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u},乃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太低,适应小了现代农业的技术要求和结构变化,只能从事体力性的简单劳动,数量众多而无质量优势)小仅当地缺乏资u}有效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人才,而且小能满足外来资金投入集约化资u}开发的劳动力技术要求)所以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顺应这一变化,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和技术教育,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肩负起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jll史责任)囚此积极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和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将来是木科),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  一支数量庞大的、素质过硬的、适应现代农业大产卜产要求的农民队伍,从城乡一体化、个面发展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出路这一角度看,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需要立即付诸实施,

      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一一其“突破点”在于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和技术教育。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小在农业产业上,而是在非农产业上,即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上、所以带领个困人民奔小康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让他们充分就业的问题)而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要保障

    据初步匡算,我困日前1 /3农村劳动力处于就业极小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在1.5亿人左右)而且21世纪初期农村劳力将处于新的供给高峰,据预测,20 o1-2010年个困农村将新增劳动力6 350万左右、即使前20年保持年转移匕八白万人的速度,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托力小可能有根木缓解)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造成农业劳动产卜产率低、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的根木原囚)

    怎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纵观各u社会转型的jll史经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木路径是城乡勺_动,良性转换)通过推进}_业化和城镇化战略,有序地把一部分农村人日转化成非农产业人日,进而游离土地变为城镇人日,从而融入现代社会产卜活之中)通过教育、文化、科技、人员交流、产业联系、各种媒体的纽带和中介作用,把城市现代文明输入农村,逐步改造农村的社会意识)

    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一业,发展}一业的重要途径就是吸引外资,使我困成为资木市场,成为}一业制造大困,山此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央1999年经济}_作会议明确把中困定位于“最终产品制造业大困”,困外也已经普遍认为中困是21世纪最大的“世界}_厂”、到底中困能小能成为世界}一场,就在于中困能小能把握这个机会,能小能提供大量高素质而相对低价的劳动力)以中困在个球产业分}一中的实际地位,我困日前客观上只能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保持在困际市场的竟争力)而这种优势实际上产产卜于农村高达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但日前在中困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小高,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这种状况小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我们必须注意到光靠廉价劳动力来竟争是小够的,囚为这并小能改善他们的产}一活质量,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小能使他们富裕起来,离小康产卜活还甚远)),囚为现代企业正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化,劳动力将山过去的简单-体力劳动型向技能型、知识型转变)囚此必须加强对劳动力的培训}一作,以小断提高民}一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增强其在劳务市场上的竟争力)怎样刁一能有高素质或者说合格的素质昵?就需要加强训练,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提升其就业技能)政府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1i)}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场所)

    三农村人日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将成为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近20-30年}一作任务的重中之重,政府应把农民教育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任务来抓。

第10篇

努力开创我县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

(20__年2月2日)

同志们:这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是在全县上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掀起全民创业,建设开放、富强、和谐新__热潮的形势下召开的。这次全县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于开创全县职业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下面,就如何加快我县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把握形势,抢抓机遇,切实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县的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各项工作,走到了省市前列。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水平还不够均衡。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发展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经济的一个重要结合点,结合的还不够紧,不够好。作为把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尽快做大、做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县委、县政府全民创业、建设开放、富强、和谐新__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20__年8月,县委、县政府围绕今后一个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确定了24个调研课题,发展职业教育问题,是重点课题之一。为了把这一课题实施好,我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了《关于发展我县职业教育的对策与思考》的专题调研报告,在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做了专题汇报,也可以说是做了郑重承诺。从调研情况上看,我县发展职业教育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势在能行,势在速行。

第一,发展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

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部署、来落实。”去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指出“今后20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可错失的机遇期。”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劳动保障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制定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专项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并设立了专项资金,扶持职业教育。省、市政府也相继召开专门会议,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加以贯彻落实。我们县抢占先机,经过积极运作,已争取到国家、省扶持职业教育专项资金200万元。这些政策上的、财力上的保障措施都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第二,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开放、富强、和谐新__的重大举措

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体会议响亮地提出了建设开放、富强、和谐新__的宏伟目标,并确立了“以工业立县为统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推进策略。重点是培育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机械加工、服装包装五大支柱产业,这五大支柱产业从形成到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大量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一方面,从我县的县情看,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用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另一方面从国内外人才市场的需求上看,对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缺口更大。目前我国技工、技师仅占工人总量的3.5,而在发达国家通常占20—40。例如,在数控技术应用领域,全国每年需要新增几十万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中,全国每年需要新增上百万计算机操作人员;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度增加,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30万从业人员;在医疗服务领域,对护理人员特别是高级护理人员的需求日趋旺盛;现代服务业也需要大量通信、金融、保险、物流、批发、采购、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技能型人才。大量的实用技能型人才需求,为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去年,天津天钢技校与我县联合办学,为我们提供了二千个就业岗位,月薪都在1500元左右,遗憾的是目前我县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小、功能发育不全,毕业生数量有限,仅仅输送出不足200人。

因此,县委、县政府站在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高度,审时度势,推出了“真正把职业教育做为事关__今后发展的长远大计来抓”的重大举措。我坚信这一重大举措的推出,必将迎来我县职业教育的灿烂春天,必将成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第三,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 农业人口非农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富裕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我县农村有40多万劳动力,按照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只能容纳15万左右的劳动力。近25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实和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进程。我县每年输出劳动力近10万人,靠技能打工的不足10,其中近70的外出打工人员在打工前未接受系统培训。由于劳动力素质低,技能差,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使我县的劳务输出形成了靠体能打工的多,靠技能打工的少;临时性打工的多,常年性打工的少;招工报名应聘的多,录用合格的少的“三多、三少”局面。因此,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人口非农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第四,发展职业教育,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家庭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近18万人,每年参加中考的人数都在万人以上,高考的人数接近8000人,升入大专院校以上的学生6700多人,在校人数、参考人数、升学人数都在外市县之首,可以说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有学上、有好学上的要求。但既使这样,我县每年至少还有8000人流入社会。关注这些升学无望、就业无本领的弱势群体,是我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有用人才是我们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具体体现。职业教育做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优势:一是在收费上,职业教育的收费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更适合那些低收入家庭子女求学的需要。二是在学制上,职业教育的学制更加灵活,周期短,就业率高,有利于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三是在招生录取条件上,职业教育招生的范围广,条件宽松,有利于文化课成绩差一些的学生继续求学。职业教育的特殊优势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想大家对发展职业教育一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有政策,上级有部署,县里有举措,市场有需求,群众有要求。全县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抢抓机遇,迎难而上,采取得力措施,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构筑起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高地,打造出农民新的“致富链”,推动我县经济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关于我县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在《实施意见》中已经明确。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重点是要推进办学理念市场化;办学体制多元化;职业教育格局层次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和专业设置品牌化。

办学理念市场化。坚持转变三个观念:一是转变职业教育的价值观念,树立“职业教育必须姓‘职’,学生必须有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抓好品牌专业的建设;二是转变职业教育就业观念,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职业教育就业观,搜集、分析、预测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抓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转变职业教育服务观念,树立“职业教育培养‘落地式’、‘永久牌’的实用人才,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向外地甚至国外输送人才,同样也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职业教育服务观,面向外埠人才市场,根据本地创业需求,抓好劳动力输出培训和创业思想建设。

办学体制多元化。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办学,统筹资源,实现师资、基地、信息等资源共享,构建起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以行业(部门)办学为支撑,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多元化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和办学体制。

政府办学。主要集中力量办好__职业技术学院__分院、__市__职业成人教育中心、片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和普通初中职教预科班。

行业办学。调动各行业(部门)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各自优势。农机、卫生、农业、劳动、人事和科技等部门要继续办好农机校、卫校、农广校和其它培训机构,承担各自的培训任务。其它行业(部门),只要有条件也要开办与本行业(部门)相关的职业学校或职业技能培训班。

社会力量办学。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兴办职业学校,吸引社会资金注入职业教育,提倡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办学。

职业教育格局层次化。一是遵循“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原则,构建全县职业教育主体框架:以__职业技术学院__分院为龙头,辐射和带动片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普通初中职教预科班、劳动力输出培训基地,形成职业教育四层梯次推进格局。二是采取“上联和外合”的办法,开辟和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渠道。“上联”,在创办__职业技术学院__分院的同时,与__机械工业学校、__艺术学校、__公关学校、__物业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实行联合办学,进一步拓宽学生出口;“外合”,与山东平度职教、天津天钢技校、浙江宁波鄞州区职教、湖南安化职教等外地职业学校合作,搭建教育教学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

办学形式多样化。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应呈现多样性。一是高职教育。由__职业技术学院__分院举办,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二年或三年,由__职业技术学院颁发大专毕业证,并安排就业。二是中职教育。由__职业技术学院__分院举办,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由__职业技术学院颁发中专毕业证,毕业生可免试入__职业技术学院攻读大专课程或安排就业;由__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举办,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由__市__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颁发中专毕业证。三是短期培训。由__市__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和__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共同举办,以“订单”培训为主,灵活设置学制(1—2年学制),由__职业技术学院颁发中专毕业证或结业证,安排就业;由片 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举办,以培养当地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学制1—2年,(3 2或3 1),由__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颁发中专毕业证或结业证,安排就业。四是引导型短期培训。由劳动、农业等部门举办,依托相关的劳务输出培训基地,以在岗培训、再就业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劳务输出培训为主,为参训人员颁发结业证书,通过技术等级鉴定的,颁发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

专业设置品牌化。根据我县的优势产业和对市场用工取向的预测,结合联合办学的学院(学校)开设的专业,职教大专班(高职)重点打造汽车运用技术、数控技术和商务英语类三个品牌专业;职教中专班(中职)重点打造电工电子、计算机、机械加工与制造、服装、果树栽培与花卉五个品牌专业。

为实现上述“五化”目标,当前,发展我县的职业教育,在构建职业教育体系主体框架的基础上,要采取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强化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我县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快发展、大发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前提,要从传统的、正规的办学模式当中解放出来,按照市场规律,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的创新,逐步扩大职业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与教师聘任、教材选用等方面的自,走开放式、多形式的办学道路。

一是在招生制度上要放开。要尝试实行提前招生、春季招生、注册入学、初三分流和开展订单教育、与企业联合办学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增强职业学校招生的吸引力。在招生对象上:要打破学校只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不管初中、高中毕业生、社会青年、在职职工、下岗职工均可招收;在招生时间上:要变年度一次招生为常年招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性招生;招生分数线放开:衡量实用技能型人才的标准是技能,而并不是分数,因此,职业学校在招生方面不要受到分数限制。

二是在学制上要放开。要建立起一种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半日制等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学制要长短结合,形式多样,但根本的原则就是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质量,在办三年制班的同时,也要办一些短期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短训班。有些专业如服装、礼仪服务、电器维修等专业,不一定要办三年,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市场需求确定不同学制,实行弹性学制或学分制,三年的课程,学生两年就学完了,也达到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就可以推荐就业。

三是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要放开。学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自行确定专业,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宏观调控。学校本身也要不拘限于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教学计划,对与企业联合办的专业(班),要按用人单位的要求安排课程,制定教学计划。职业学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和教学计划,在保证国家规定教师寒、暑假休息时间的基础上,开学和放假时间由学校自行确定。

总之,发展职业教育就要给职业学校办学自,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提供空间。

(二)以强化政府统筹为重点,落实职业教育的办学责任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责任在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要求,县、乡两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责任。

一是要统筹规划。县里已经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县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劳动、农业、计划、财政等部门要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就业需求,科学谋划,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乡(镇)政府也要在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创办片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应该看到,片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对于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劳务业有着巨大的作用,片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培养出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留在当地,就会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会成为全民创业中的一员;走到外地,就会成为长期的劳务输出人员,会成为外出务工的引领者。因此,各乡镇要克服一切困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积极创办片区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增强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同时,各乡镇要认真抓好职教预科班的创建和招生工作。

二是要统筹办学。教育部门在科学确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合理结构,引导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要会同劳动部门管理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业务工作,发挥和保护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卫生、农机、农业等行业部门在继续办好县卫校、县农机校、县农广校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上,要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指导行业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既要积极与上级对口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发挥自身功能。又要积极与乡镇普通初中取得联系,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效益。其它行业部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办本行业的培训机构,也可以把自己的培训需求纳入职业学校。

三是要统筹资源。要打破部门和职业学校类型的界限,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尽可能不设置重复专业,不开展重复培训,不建设重复的实习基地,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发挥职教资源的最大效益,提高办学水平。

(三)以打造品牌为重点,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始终紧扣质量和特色两大主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抓好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学校要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合格公民和合格员工,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技能竞赛、实训、实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二是抓好科学素养和文化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科学文化教育,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科学知识、扎实的文化基础,以适应今后的职业岗位的变化,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抓好实践技能培养。专业技能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学校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专业技能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职业学校也要提倡研究性学习,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早期参加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从我县职业教育师资的现状看,职业教育师资总量不足、学历偏低,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偏弱,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缺乏等矛盾非常突出。各职业学校要认真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培训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采取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历层次。充分利用省、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每年送出培养一批;加强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积极开展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教研活动,以老带新,骨干带动,每年自身培养一批;要选派年轻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掌握 技术工艺,并参加相关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考试或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资格,每年转化一批;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与技术交流,广泛吸纳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聘请企业和社会上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兼职兼课,招聘非师范类毕业生到职业学校任教。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努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使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

到20__年,全县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要达到80,培养30名专业学科带头人和100名骨干教师。同时要加强职业学校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逐步推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

三是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县里将采取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办法,20__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要完成机电技术实习基地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合隆、高家店两所职业学校要完成服装和果树、花卉实习基地的建设。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现有的资源如服装厂、汽车维修厂、电器开关厂、畜禽饲养场等社会资源,搞好联合,作为职业教育的校外实训基地,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培养一大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技术精湛、适应市场需求,送得出、用得上、留得住的蓝领星级人才。

四是要抓好就业指导工作。今年县里要在职业学校成立就业服务部,并聘请劳动就业部门、对外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中熟悉人才市场的人员担任顾问。主要负责与县内外人才市场建立广泛联系,开辟网上就业渠道,搜集、预测、分析域内外企业用工信息,建立动态的用人单位信息库,组织人才供需交流,开展就业指导和培训,为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办学模式的调整提供依据。同时就业服务部要积极推进联合办学,签定就业订单,加快校校、厂校等联合办学的推进步伐。在现有基础上,在更大范围、从更深层面加大与外埠企业、厂家、技校的联合办学力度,广征订单,扩大出口。

(四)以服务为宗旨,拓展职业教育办学功能。

以服务为宗旨,就是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使职业教育担负起促进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这两大任务。

一是下大力气搞好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劳动部门要充分发挥就业培训中心的作用,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和本人就业要求,按行业、工种、岗位、技术标准要求,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和岗位技能的培训;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提供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开展对劳务输出人员的职业安全、法制观念、社会公德、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我县劳务人员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打造良好的劳务输出品牌。

二是要开展以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适应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技能培训。各乡镇和农业、畜牧、教育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农村初中、职业学校、化技术学校“三校合一”的作用,做到“一校挂三牌、一校多功能”,进一步加强种殖业、养殖业的科学技术普及和应用。要加强与农业、科技部门的合作,学校、公司、农户相结合,培养一批科技示范户、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建设一批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经济实体和各类农业专业市场的形成。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各种培训,使农民的发展观念、创新观念、知识结构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培养一支具有超前发展眼光,掌握高新管理技术,富有市场驾驭能力的新型农民队伍。

三是搞好新增劳动力培训。大力开展初中阶段的“绿色证书”教育和初中毕业后的“新户主”培训,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确保新增劳动力的基本素质。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全县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已经明确,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狠抓落实是关键。我们一定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推动我县职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乡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要把职业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的大事来抓。县里已成立了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和协调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教育部门要成立职业教育办公室,负责全县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各乡镇、各部门也要完善相应的工作制度,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问题。为确保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县里将着力创建四项机制:一是职业教育工作调度会机制,做到职业教育招生期间一周一调度,平时工作一月一调度,听取汇报,交流做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是职业教育招生责任机制,明确职业教育招生责任人,真正做到指标落实,工作落实和责任落实;三是职业教育贫困生帮扶机制。__市每年发放职业教育券30万元,用于扶助职业教育贫困学生,按政策县里1∶1配套,用以吸引贫困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就读;四是职业教育工作绩效奖惩机制,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在职业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对工作不力的将予以通报批评、谈话或组织调整等相应处罚。

二是切实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和培训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首先,财政部门要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要求,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和人均事业费逐步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主要用于职业学校实习实训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保证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50元/生)足额到位。其次,落实企业对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经费投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企业依法负有实施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政府可统筹其中的0.5,用于发展本地区职业教育。第三,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专项使用制度,划拨专项资金,如职业学校建设资金,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资金,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资金等,做到专款专用。

第11篇

主持人提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劳动教育。然而,当前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有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德爱学校校长陈二泉:中国教育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也被众多专家学者所诟病。分数至上的畸形评价观,使得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作为教育人的有目的活动,是与其他诸方面的教育作用紧密相连和相互制约的,如果这些相互关系与制约的关系不能实现,劳动就会变成令人生厌的义务,不论对智慧还是对心灵都不会有何裨益。”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课堂教学的革新,最终都指向学校的课程设置。为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我校在融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和地方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伦理与生活”:懂得伦理,知道长幼有序,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才能和谐;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人生才能幸福。同时,还提出小学六年级学生要毕业,首先要过“三好”关,即一生好习惯、一项好才艺、一手好厨艺。本校“伦理与生活”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劳动完美融合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突破了个别学校“为劳动而劳动”的课程。劳动教育自然离不开劳动,但是单纯的劳动并不是教育。另外,劳动要从和学生接触最紧密和最熟悉的劳动项目开始。劳动要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过程的快乐、感受到自己的创造力量,体会到被人的尊重和成长。

四川省成都市二十中校长胡铃冬:在家庭教育里,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同样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今年“五一”劳动节后,学校开展了“停课三天,打扫校园”活动。对此,有的学生家长直接质疑:“停课扫校园,耽误多少学习时间?”还有一位高二家长给学校写了封信:“希望能够将停课打扫卫生的方式变为放学后打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相对的是,现今很多学校雇佣保洁公司打扫校园,学生只是在放学后清扫教室或过道,但不会停课。不过,我校自1996年起,一直坚持“停课扫地”这一劳动教育课程,距今已经整整20年,成为唯一一所停课打扫的学校。其间,虽不断遭到一些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质疑和反对,但就在这样争议中,“停课扫地”劳动教育不断成熟,臻于完善。而“停课扫地”所赋予的意义,早已不止是净化美化,而是一门课程,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20年来,学校劳动教育课平稳开展。除了节假日,无论哪一天走进学校,都有一个班的学生穿着绿色保洁背心在校园里劳作。“停课扫地”,这已成为本校特有的风景,每一届新生和家长也会很快地认同这门课程。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朱燕红: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缺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一些学生出现了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问题,这与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劳动的偏见与漠视密切相关。劳动能让人看到自己的力量、发现自己的创造力,从本质上属于学生的精神需求。劳动教育能起到促进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品性以及提高学生审美力的重要育人价值。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行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把劳动教育切实纳入教育教学中去,并为此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人力、物力等资源。另一方面,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对社会来说,需要重塑与引导正确的劳动观,从而让人们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形成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美好生活的社会舆论氛围。

现代教育召唤劳动教育回归

主持人提示:要真正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需要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让青少年真正能“享受”到劳动教育带来的“实惠”。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办公室副主任张艳红:近日,教育部呼吁学校开设“劳动课”,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回归。过度知识化的教育,让家长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劳动。召唤劳动教育的回归,意味着小学教育进入“体验第一”的新境界。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的育人活动。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校长毛展煜: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改变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状。对学生进行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和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功能,要在劳动中对学生进行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为此,劳动教育要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学校在安排劳动任务时,不仅仅局限于让孩子们做固定的、只见到结果的劳动,更要让孩子们做一些没有预设结果的创新型劳动。例如:自己设计,用3D打印机打印出一些实用的工具,或者其他的小制作、小发明等,把劳动化作学生创新能力展示的平台。通过趣味性、竞赛类的活动寓劳动于娱乐中,让学生不但能品尝劳动的喜悦,更能展现创新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是学生动用其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动脑、动手,既是一种体验和享受,更是一种自我认可与发现。

山东省诸城经济开发区诸冯学校校长张则升: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生活财富,几乎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最主要手段,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那样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劳动教育是知识的躬身修行,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学生今天对劳动的态度与行为,决定了他明天的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剥夺了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而放手让他们参加劳动实践,使他们具有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将使他们受益终生。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校长钟进友:在中学教育中,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是学校的职责所在。重庆十一中以培养有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的国家栋梁为育人目标,其实质就是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领袖,就是培养未来高素质公民,而热爱劳动正是未来合格公民的重要素质之一。由于现在学生只注重学习,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较差,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劳动技能。因此,学校必须根据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扭转这种状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中学的培养目标。要全面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全员参与,以观念促行动,以行动养习惯。未来学生面临的竞争将非常激烈。学校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学生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全面正确的劳动观。班主任和所有任课教师通过不断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要真正当作一门课程

主持人提示:从劳动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的角度看,现代劳动教育要转化为“劳动技术课”来进行比较有效。

江苏省海门市证大小学校长仇丽君:现代校园,劳动教育的开展应该赋予其现代意义。学校劳动教育,不能局限在洗洗红领巾、叠叠被子、扫扫教室、学炒几个菜等一些简单劳作中,应该全面梳理,把校园劳动教育当作一门课程进行研发实施,纳入学校德育的统一管理中。以课程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更契合现代学校的发展趋势。通过校园劳动体系的创建,渗透公共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责任心、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思想、理财理念,获得丰富的育人功能,具有较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中心小学校长卢红胜: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充分发挥知识技能优势、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也是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与延伸。我校在构建开放型的综合实践劳动课程中,利用“家校共建、和谐校园”、校园种植基地,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形成技能、培养特长、发展个性,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密切家长与孩子的联系,学校号召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都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校园的美化工作中,可以看到学生和老师栽种小树苗,看到学生家长拿起锄头建设校园。学校的少年宫活动建设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劳动实践课程。学校专门开辟了一处有机菜园,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一个重要平台。菜园里种的都是有机蔬菜,学生在空闲时可以到菜园进行劳作。肥料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果皮、菜叶等制成的。菜园收获了,学生们也更懂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不易,懂得了责任、分享和节约。

第12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从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高职是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到2000年,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此后,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工作任务。2011年,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和以往的提法有所不同。那么什么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什么提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端技能型人才内涵的界定

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概念,学术界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进行界定,我们首先对几组概念进行厘定。

1、技术与技能

技术原意为“熟练”,早在中国西周的《百学连环》中即已使用这一概念,是指为实现生产过程和非生产性需求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与手段的总和。亦指某个行业或艺术领域所采用的技能和方法,它可以减轻人的劳动量,提高生产率。

技能是人们运用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按照活动方式的外显性与内隐性,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那么,技能与技术是什么关系呢?传统观点认为,技术涵盖技能,技术要比技能高一层次。但我们认为技能是“人化”的技术,正是由于技能才使技术的价值得以体现,为社会创造实在的价值。技能与技术之间,是随动的、伴生的、互动的,两者不是层次的关系,技能是对技术的开显。如只有人运用其所具有的经验和策略,才能生产出高速列车,实现日行千里;才能制造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正是由于技能才能使形式存在或理论层面的技术――经验、科学方法、手段,转化为真实存在、为实践服务的技术。

2、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

就人才类型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总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目前我们国家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都是由职业教育来培养。

技术型人才即在一线从事技术设计、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的技术人员。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相关专业知识面宽广,但理论水平要求比工程师低,更为强调能够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实践的操作技能,综合素质高,具备人际关系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技能型人才也称技艺型、操作型人才,主要依靠操作技能从事具体的社会生产、服务实践活动,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

那么,高职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匡瑛认为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将使得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落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和各类技术型人才更为合适。葛锁网教授认为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体部分应集中于技术型人才,同时又向上延伸,向下开拓。既培养一部分职业资格特征显著的工程型人才,又培养一部分高技术设备的操作者。陈寿根则认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不能一概而论,操作技术相对复杂,智力要求较高或需要多种复合技术的高技能人才由高职院校来培养更为恰当。2011年,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高职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但他们不是普通的技能型人才,而是高端技能型人才,那么何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呢?

3、高端技能型人才内涵的界定

“高端”,形容事物的最高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可以理解为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群体,应当具有精湛的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经过生产劳动的磨砺,可以成为高技能人才。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技术技能型。他们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解决操作性难题的人员,进行创造性劳动,能够指导一般技能人才工作的人员,在技能型人才队伍中处于高端层次,主要分布在加工、制造、服务等职业领域。二是复合技能型。现代工艺技术日新月异,作为高端技能人才,他们很重要的素养不仅仅是掌握这门技术,而是了解这门技术和技能的发展,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合作精神和意识,具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知识技能型。他们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又具备较高的操作技能水平的人员。能够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他们能够适应产业升级,特别是一些新技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职业领域。

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原因分析

纵观二十多年来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发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提出的直接动因是国家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变,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河山的职业教育,如果将人才培养目标长期定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则不能满足产业体系的调整、经济发展的需求,更不利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端技能型人才能更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项目转移,通过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占领了市场,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但是,我国大多数产业是以中低技术为主、以模仿别人为准,缺乏核心技术。这个阶段需要的劳动力主要是低端技能人才和大量的农民工,职业教育也只能是低层次的发展。当前,我们面临着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培养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这是国家、政府交给职业教育的重任。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一般在30%~40%,中级技工占50%以上,初级技工只占15%。而截至201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12亿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重仅为5%,高级技工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重为20.5%。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而且,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较大,我们以2011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技师、高级技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19、1.73、1.67、1.61。因此,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更多地表现为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短缺,结构性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2、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提出更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过去高等职业教育一直把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强调的重点不同,它们是人才的两种不同类型,技术型人才主要在生产一线从事组织管理活动,并处理操作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技能型人才则更为强调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提出,既突出强调技能,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又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应当说更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3、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提出将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准确,更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

“高端”主要是对技能层次的划分,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掌握高级技能,中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初级技能,它们是同一教育类型中不同层次的教育,因此,这种提法使高职和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为清晰,明确了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更有利于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过去对技能型人才一般为“高素质”,如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有这样的表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而“高素质”是一个综合性、宽泛的概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的职业教育任务不易划分,而且“高素质”也不是技能层级的划分。

(注:本文系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Z].1991-10-1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0-01-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2011-09-29.

[4]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 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6] 匡瑛、石伟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从“技术应用性人才”到“高技能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7] 葛锁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研究出版社,2004.

[8] 陈寿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职业,2008(1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1-08-30.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Z].201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