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

时间:2023-07-11 17:36:26

低碳建筑设计标准

第1篇

关键词:低碳建筑,设计重点,误区,建议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影响建筑师有效落实低碳设计的常见误区及建议

明确建筑师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中的工作重点及其作用,是规范和落实建筑师的低碳设计的基础。仅仅有这些还不够,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地认识在践行低碳设计的常见误区。

目前,很多人把低碳建筑片面的认为是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是低耗能设备、工厂化的绿色建材等高科技在建筑上的集成⋯8943 .导致许多低碳建筑仅仅处于示范阶段,而不易复制、难于推广。在此就近年对低碳建筑的一些常见的误区给些注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师提出些许建议。

1.1 低碳建筑仅关注使用、回收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关注使用过程中的低耗能、低排放,而忽略了在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就是“隐含碳排放(embeddedcarbon emission)’’ 。

人类在创造人居环境和使用过程中,不仅有直接碳排放(如煤燃烧),还有间接碳排放(如火电)。此外还有因为生产使用清洁能源的设备而产生的隐形碳排放。例如,太阳能在使用过程中几乎是“零碳排放”。但实际上太阳能利用的过程中的直接碳和间接碳排放可能为“零”,而相关设备生产、安装维护,需要耗能,自然就有碳排放,这就属于隐含碳排放。

所以建筑师在低碳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不仅应该考虑建筑在使用和回收过程中的直接碳和间接碳排放,还要关注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隐含碳排放,以提高碳减排效率。

1.2 追求低碳建筑的绝对标准

在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建筑界,都在追求一个统一的标准欲将“低碳的概念量化”。伴随着对低碳建筑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我们必须认识到,低碳建筑是具有相对性的。就像在LEED指标中,很多低碳的衡量标准都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所以建筑师应该追求的不仅仅是一个绝对的低碳建筑量化标准,更应该考虑在中国的资源、环境、文化和经济等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的“碳消耗”有多少改善的空间,在以后的项目中应该如何提高低碳化的具体措施。

1.3 低碳建筑片面追求新技术的集成

以利用新能源技术、新节能建筑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三新技术”在实现低碳建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往往忽视了低碳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建筑师在设计的过程中用心,就会找到答案。比如,利用太阳能的光伏发电绝对是低碳能源。但如果建筑师将其利用在太阳能辐射量不高的地区,那么设备的隐含碳排放量可能会超过其在产品全寿命周期节约的直接碳和间接碳排放,碳减排的效率反而降低。

建筑师只要认识到低碳建筑不是人类改造自然而为人类提供更为舒适的生存空间的产物,而是人类跟随自然的居住、生活空间的产物,在低碳建筑设计过程中“跟随自然”“尊重自然”,就能解决此类问题。

在跟随和尊重自然的方面,我国许多传统建筑设计师是我们的榜样。传统建筑喜欢择址于能避风聚气,山势峻逸,风景秀美之处,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形成自然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和谐。在中国传统建筑择址中,将“天人合一”的“有机”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

传统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都必须经过历史的沉淀,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建筑师在内的业内人士在推行“低碳建筑”的同时,应该将传统建筑中强调建筑、人、自然三者之问的和谐统一的精神内涵和构图原理运用到其中,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1.4 忽视项目决策阶段的作用

在具体低碳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决策阶段尤为重要。此阶段不仅会影响业主的投资和收益,而且也决定了该建筑的碳减排的效率高低。

建筑师要尊重自然和科学,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对自然环境、建设环境、建筑环境的调查研究、当地建筑资料、企业内部建筑资料、其他类似建筑资料的搜集非常重要,这样建筑师才能尽可能的分析和利用自然环境,结合相关部门及企业自身的技术经验,为低碳创造条件和相关的论证。

另外,低碳建筑的践行过程还应该将结构师、建造师、造价师等各专业智慧融合,建筑师有义务在此过程中挑起组织的重担。建设方(业主)也应该充分尊重和重视建筑师在决策阶段的职能,以使工程项目可行,提高建设过程碳减排的效率。

2 建筑师在全寿命周期不同阶段中的设计重点及其作用

为有效落实低碳设计,建筑师必须明确在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设计重点及其作用。

2.1 决策阶段

针对具体工程项目,决策阶段的任务主要是项目立项(立项批准)。此阶段是建筑低碳可行性的基础,也是低碳建筑项目中最重要的一环。在项目立项之前,建筑师的工作主要包括:项目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与分析;类似建设项目的调查与分析以及相应技术分析(见表1)。

表1 建筑师在低碳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决策阶段的工作重点和作用

2.2 实施阶段

项目的实施阶段是将建筑师的图纸变成建筑实体的关键步骤,关系到建筑师的低碳建筑的蓝图能否实现。

在施工前建筑师工作包括设计交底和技术交底,这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顺利施工的主要步骤。在施工过程中,建筑师要严格改签和设计变更。同时建筑师要注意项目现场情况,以免造成返工。在整个实施阶段,设计方均有义务协助相关方工作,以免出现浪费。

2.3 使用阶段

设计方在低碳建筑使用阶段应该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使用前的培训、指导,使用过程中的反馈意见,及使用后期指导拆除和回收利用。

低碳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阶段与设计方的关系见表2。

表2 低碳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阶段与设计方的关系

3 结语

伴随气候不断恶化,追求“低碳生活”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的建筑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已占总能耗的46.7% ),低碳建筑也正成为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先前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研究中,多从项目开发的角度将其分为前期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以及建筑物最终拆除报废等阶段。实际上,低碳建筑应该是人类在追求更加舒适的人造空间的同时,尽可能不影响环境的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在低碳建筑践行过程中,建筑师必须将低碳设计贯穿到建设工程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包括项目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始终。

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低碳”不会是终点,“低碳建筑”也仅仅是人类追求居住环境舒适而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建筑师作为当下低碳建筑主要参与者之一,应该在注意设计创意的同时,领会建筑本身应该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并非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

所以对于建筑师而言,低碳建筑与其说是人类追求舒适居住环境的过程,不如说是建筑师的一种态度,一种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共同孕育出来的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态度。

参考文献:

第2篇

Abstract: At present, low-carbon building market is lack of effective support of policy, economy, technology and so on in China, and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oper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low-carbon buildings, investigating to running of low-carbon buildings from the low carbon building life cycle.

关键词: 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运行模式

Key words: low-carbon building;life cycle;oper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061-02

0引言

近年来,高温、干旱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大气中因二氧化碳含量升高而引起的气候变化。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位。面临气候和环境的双重挑战,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低碳建筑是实施建筑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建筑刻不容缓。

1低碳建筑发展现状分析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周期内,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在我国,低碳建筑还处于引进和推广的初期阶段,针对低碳建筑的法律和标准几乎没有,这就造成了低碳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另外,目前我国低碳技术水平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再者低碳建筑成本较高,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低碳建筑各参与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设计师、建造师、物业管理、材料供应商和社会公众等)对低碳建筑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低碳建筑的社会影响力较低,消费者对低碳建筑的质量、性能等方面还存在担忧。低碳建筑在运行中存在很多问题,要加快以低碳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建设,就要从单体建筑节能向整体建筑节能转变,即涵盖土地获取、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改造阶段直到建筑报废阶段的节能。那么低碳建筑的发展也应当从项目开发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角度出发,包括项目的前期准备、施工建造、运营维护以及建筑物最终拆除报废等阶段,遵循节能减排的原则。本文分别从各个阶段对低碳建筑的运行进行分析。

2前期准备阶段低碳建筑的运行

按照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的运行情况,建设低碳建筑主要问题就是要增加建设成本和缺乏相应标准。根据日本和德国的节能标准化设计流程,低碳建筑将增加总成本的5%左右,但能取得30%-40%的减排效果。这5%对于建设方来说就要提高建筑成本,对于一个投资巨大的项目将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因此,加快低碳建筑的发展,就要从完善和严格执行现有的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指导各地加强建筑节能的立法工作,相关部门要负责制定低碳排放建筑节能标准,全面开展绿色、低碳建筑评定,加大对建筑节能的政策扶持及经济调控力度,让建设单位愿意或者必须落实建筑低碳化的标准。

一个项目实行低碳建筑开发,前期准备阶断是关键,准备阶断又可以细化为前期决策、规划设计两个阶断。其中前期决策阶段是首要环节,建设方与相关咨询单位对低碳建筑开发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和社会环境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设定建筑物的低碳目标,并对其进行市场调研、产品定位、技术经济分析,最后作出投资决策。比如可以根据项目所在的环境条件,选择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确定建筑围护结构的性能指标、绿化方式等主要措施和控制指标等。低碳建筑的开发要求开发商从全寿命周期角度来设定低碳建筑目标,按此目标分阶段要求实施低碳控制。

规划设计阶段是在项目目标的指导下,深入设计,为低碳建筑项目提供建设依据的设计文件和图纸的过程,其设计涉及到环境、生态、建筑、能源、材料和设备等诸多方面。如可持续的场地规划与设计,整体区域多绿地少硬化、铺装的规划,节能墙体、低耗门窗、保温屋面的节能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和地热供暖系统等在建筑中的利用、节水设计等,都可以大量地减少因为加热和冷却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如果在规划设计阶段对不注意建筑能耗的影响,在运营维护阶段就会出现能耗大、室内通风采光不好及在拆除报废阶段部分建筑材料不能回收利用等现象。规划设计阶段是低碳建筑总目标实现的主要阶段,使其具有可控和可操作,同时也为后续工作的进行做准备。

3施工过程中的低碳技术与措施

施工阶段是对设计的实施,是形成低碳建筑的实体阶段,也是最终形成低碳建筑产品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质量控制及减少施工能耗(如建筑垃圾、噪音、粉尘、材料及劳动资源浪费等)来实现,根据绿色施工要求,编制施工方案,我们可以通过施工工艺、施工技术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安排,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是否合理,能否达到预期的质量及建筑物的低碳节能要求,或能否做到施工过程中的人员、材料、机械的合理安排。比如施工中我们可以采用钢模钢管架取代木模板木支撑,减少木材的使用量;采用滑模施工取代传统的定型模板,减少模板的使用量和人员的劳动量;进行材料、设备选型时,优先采用技术成熟、能源消耗低的材料和设备及当地可利用的材料,尽量使所有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减少外地采购材料的运输耗能。同时在施工中要严格加强低碳建材的质量控制,要注意目前低碳建材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和应用,但是很多低碳建材市场还不规范,用非低碳建材冒充低碳建材,从而给低碳建筑的施工及使用留下隐患。

4运营中低碳建筑

运营期包括运营维护和拆除报废两个阶段,是建筑能耗大小的主要阶段,包括业主的节能意识,对日常的维护管理,废旧建筑材料、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循环使用的技术发展等。比如通过低碳建筑主体及设备的合理使用和定期检修以保证其正常性能的发挥,同时还要倡导使用者具有低碳生活的理念,采用低碳生活方式,例如减少水电消耗,分类处理回收固体垃圾,控制合理的室内温度等。其中,维护与管理的水平对低碳建筑的运行影响最大,传统的管理侧重于对故障的维修处理,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仅考虑经济性而很少考虑到设备设施的碳排放。低碳建筑要求的是低碳化管理,需要管理工作在项目的决策设计、施工建造等前期阶段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就提出建议进行主动管理。在进行低碳节能设计时尽量将维护管理人员介入到决策和设计阶段或将信息反馈于其中,因为他们熟悉物业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情况,弥补决策与规划设计人员的经验不足,为运营管理阶段的低碳排放打好基础,可以优化低碳节能设计方案。如在大型小区的开发中,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尽量提倡电动车、自行车出行,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社区的绿化建设也以低碳排放为指导,优先选择吸附二氧化碳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和自然生态绿化,尽量减少使用人工草坪等吸附能力基本为零的绿化方式。在老社区在维护管理中可以通过一些低碳改造,实现绿色节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此外,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一些低碳建筑的拆除报废,尽量做到废旧建材的回收循环利用,减少生产材料时的碳排放。

5结论

低碳建筑的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建筑物的前期规划设计、建设施工、交付使用、拆除报废等各开发阶段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开发前期的决策与设计,要求各参与主体间的相互配合,进行一体化设计;使用过程中的低碳化管理等是低碳建筑运行的主要制约因素,这就需要加大低碳生活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低碳生活的认同度和责任感,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及成果产业化进程。通过我们共同的智慧、经验和努力,使我国的建设事业走上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士廉,赵锋.我国低碳建筑市场运行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2010,(2).

[2]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2009,(7):1-11.

[3]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2).

第3篇

关键词:低碳 建筑 低能耗

中图分类号:P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在“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二氧化碳减排目标,之后各个行业、各种政策和行动迅速展开。尽管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多种政策措施,中国有可能实现低碳发展。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而当前建筑耗能约占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耗量的25%。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的中国,如何实现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的减排承诺,建筑行业责任重大。

1 低碳和低碳建筑

所谓低碳,其核心是实现较低的二氧化碳排放。低碳建筑,是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体系,从建筑材料、设备到施工建造再到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采用生态建筑、节能技术、生态材料等,通过合理的开发强度,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建筑低碳化。

2 低碳建筑的特点

2.1低碳建筑更加注重了合理的利用自然,在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方式,对气候变化进行自适应调整,使包括空气质量、温度、湿度、自然采光、隔音等的室内环境质量大大提高。

2.2低碳建筑是一种全面资源节约型的建筑,他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可再生资源如土地、水、能源和建筑材料的消耗并产生最小的直接环境负荷,强调使用本地材料、采用与本地经济水平相适应的技术,使建筑随着气候、资源和地域文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3低碳建筑因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而使能耗大大下降,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使“零能耗”、“零排放”建筑的建造成为可能。

2.4低碳建筑关注建筑带来的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低碳建筑的建造成本虽然比普通建筑相对较高,但由于其有效改善了建筑室内外环境,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存质量,节约了运行成本和社会成本,同时还保护了自然环境并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低碳建筑与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关系

节能建筑是指采用新型墙体材料,采用各种措施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涉及众多的技术领域,主要包括:建筑节能的设计和应用;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太阳能建筑的推广;建筑维护结构改善;建筑设备的节能以及物业管理和使用操作节能。

绿色建筑是利用科学的整体设计,集绿色配置、自然通风采光、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低能耗围护结构、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合理规划选址、高效循环利用资源、综合有效节能、环境舒适健康、减量无害废物排放、功能灵活适宜等特点。他既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又能合理的利用能源和资源,对环境的影响相对最小。

低碳建筑强调建筑的能效、能耗和排放。节能建筑是根据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进行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能耗降低的建筑。绿色建筑强调人居的健康、舒适好安全,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能源和资源,将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4 低碳建筑的实施

4.1规划设计阶段

建筑能否做到低碳,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对建筑、市镇以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决定的,城市的发展模型决定了能源、原材料的消耗、碳排放水平。因此,在建筑的一开始,从项目的建议书阶段,到项目的规划选址,始终都要遵循非扩张性开发原则,贯穿低碳节能的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能量的消耗,降低建筑的碳排放,避免建筑开发与环境污染的冲突,才是低碳建筑的发展之道。

4.2施工过程

低碳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建筑物施工阶段能耗可以占到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能耗的23%,在低能耗建筑中甚至高达40%~60%。实施低碳施工,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真正的低碳施工应当是将低碳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施工中去,将整个施工过程作为一个微观系统进行科学的低碳施工组织设计。对材料的碳排量的控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水泥、钢铁、塑料、玻璃、石材、木材和其他方面。对施工中的用水、用电和运输也要进行碳排量的控制。

4.3使用过程

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低碳,主要就是建筑的能源利用。在建筑物整个寿命周期中,使用过程的能耗与碳排放在各种损耗中所占比例最大,因此,建筑使用过程的节能对于实现低碳建筑是至关重要的。

近几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住宅建筑规范》中充分体现了建筑节能和资源节约的要求。于此同时,先后下达了多个工业行业的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的修定。这些标准的制定与先后颁布实施,不仅使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从《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起步,扩展到覆盖全国各个气候区的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还从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全面扩展到所有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从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施工,扩展到了建筑节能工程质量验收、检测、评价、能耗统计、使用维护和运行管理;从传统能源的节能,扩展到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能等可再生资源。近期,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从关注供热、制冷系统能源利用效率,到建筑体和建筑内其他用能设备的节能。

4.4拆除阶段

建筑结构使用年限已久时,各种建筑构件和材料设备将处于报废状态,建筑结构便进入到拆除回收期。应精选专业的拆除机构负责分类拆除和回收利用,实践中,为降低二次污染,需将拆除后的回收方案提前审查,并由指定的监理方对拆除全过程进行监督。

5 总结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而言,我国对于低碳建筑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最近几年,尤其是2009开始,低碳建筑的概念才逐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很多专家指出低碳建筑的推进还尚需一系列制度支持,包括完善财政税收刺激政策、建立建筑低碳评估体系等,而就建筑低碳评估体系而言,中国还没有完善的建筑物碳排放计算系统,这不利于设计阶段选择低能耗的、成本可控的建筑材料,也不利于建筑物在使用寿命期内的能耗监控和建筑拆除过程中的减碳。目前,对低碳建筑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定性阶段,但是,在低碳问题上必须要定量化,定量到碳排放的指标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和货币挂钩,为未来的碳交易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Catarina Thormark . A low energy building in a life cycle-its embodied energy[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2(37):429-435

第4篇

关键字 建筑节能;低碳建筑;现状;策略

Abstract: in view of climate warm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brought pressure, concepts of the carbon cycle, with low carbon as the guidanc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brook no delay. But the building energy saving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buildi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oncept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low carbon building,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low carbon building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words building energy-saving; low carbon building; present situ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哥本哈根会议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高度重视,我国甚至做出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2005年的40%到45%的承诺。目前建筑的碳排放已经基本接近碳排放总量的一半,那么发展低碳建筑刻不容缓,而建筑节能作为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手段必须得到确切的落实。

2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概念以及二者联系

2.1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就是为实现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在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遵循节能设计的标准而建造的建筑。

2.2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从建筑的设计、建造和后期使用的全程中通过减少高排碳能源的利用,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目的的建筑。

2.3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建筑节能以及低碳建筑概念的介绍不难得出建筑节能是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手段。要做到减少碳排放最核心的手段就是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同时增加建筑的碳汇能力,吸收部分排放的CO2,力求做到CO2的吸收和排放的平衡。因而建筑技能与低碳建筑之间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

从二者的理念上也有区别建筑节能具有前瞻性实质为减少的增加量,而低碳建筑的理念建立在对过去历史值的总结,实质为相对历史的减少。(如图2、3)

3我国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发展现状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当今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而开创的全球性经济模式,我国也做出大量的努力。政府已开始大力关注建筑从规划到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节能工作。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主要通过建筑技能来实现,最早在北方建立试点,之后在部分城市强制实行建筑节能。在2006年之后将节能实际的标准从50%提高到65%。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标准的明确也取得较为显著的进展。这些一系列的建筑节能工作都将推动低碳建筑发展,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巨大贡献。

但是,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水平距离发达国家依旧有较大的差距。第一,对于节能和低碳方面的政策和机制依然具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缺乏明确的评判能耗和碳排放的标准。第二,建筑开发商的低碳建筑依旧更多的停留在概念上,并未真正投入建设低碳建筑,同时在低碳建筑的材料、施工工艺和技术上依旧难以支撑低碳建筑的建造。第三,人们对低碳建筑和建筑节能的认识较为浅薄和片面,无法转变原本的粗放式生产模式,不利于低碳建筑的推广。

4我国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策略

我国人口众多,直接导致建筑面积过大。要推广低碳建筑首要任务就是减少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针对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面对节能与广建筑面积之间矛盾,而非盲目跟风发达国家低碳建筑技术。

4.1完善“低碳”“节能”相关标准和体制

我国城镇化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建筑面积剧增的压力,发展低碳建筑首先就要在建筑从设计要报废的整个过程中全面实行建筑节能,建立明确的节能减排标准,加强整个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同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做到有奖有惩,目标明确。

4.2改变建筑结构

我国建筑更多的是采用高碳排放的混凝土结构,而发达国家的建筑结构超过一半已经采用钢结构。钢结构相对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具有全方位的优势。据统计,钢结构住宅的碳排放量为480kg/m2,混凝土结构的住宅建筑碳排放量为7406kg/m2,而二者的造价基本相同。同时钢结构比混凝土结构的使用空间利用多5%,并且钢结构自身具有材料轻,抗震能力强,可回收、可工业化批量等其他优势。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采用节能设计,建筑的保温节能效果显著。

4.3大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建筑离不开科技的推动。建筑能耗在人类消耗能量中占的比重最高,而建筑能耗中日常生活用能占最大比重,其次是材料设备生产能耗。因此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最主要集中在能源和材料两个方面。

首先,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的能源取代高碳排放的石化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以及能量循环利用技术,通过新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量

其次,开发设计出新的低碳材料和节能设备,在保证节能和低排放的基础上,注重材料产业的优化,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4.4培养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方面的专业人才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对于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来说专业人才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其中设计人才更是不可或缺。建筑设计人才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建筑成品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专业的低碳建筑设计人才是决定建筑成品是否做到节能减排的关键。因此,培养专业的人才是推进低碳建筑的发展的源头。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融入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的理念;在人才的考核上深入节能减排方面的考核内容。

4.5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由于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为我们应当在结合自身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例如生态新城建立的代表马斯达尔,该城市在沙漠建立,定位目标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高等对我国大部分城市借鉴来说具有较大的困难,但是马斯达尔在城市的能源、交通以及产业经济方面对于我们则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学习先进技术固然重要,因为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载体,但是对于国外节能减排的政策和管理方式同样对于我们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4.6加强宣传教育,推进低碳理念的深入发展

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促使社会大众深入了解“节能减排”的观念,促使公众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坐到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从而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

5结语

建筑节能和低碳建筑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世界环境的大势所趋。低碳建筑和建筑节能能够有效缓解日益恶劣的气候环境带来的压力,同时对于建筑业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针对我国的国情和节能减排水平,科学规划,合理实施,从而为整个世界的环境做出符合大国风范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与建筑新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中国房地产报.倡导建筑低碳,中国在行动[EB/OL].2010.3.9

第5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设计;建设特色;发展策略

一、研究背景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按目前的消费模式,预计到2020年英国80%的能源来自于进口,同时,气候变化也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实施,我国在城市化方面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同时建筑领域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国内目前的建筑行业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行业,将近一半的资源和能耗都消耗在了建筑行业中。低碳经济的时代,怎样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相关策略来达到建筑低碳节能这一目的,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管理人员首要应该完成的任务。

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人们的活动强度逐渐变大、活动范围不断宽广。人与自然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从顺应与依存,逐渐转变成了改变与驾驭。自从产业革命开展以来,经济增长相关模式所推广的“驾驭自然”这一观念,将人和自然共同陷入了矛盾之中,人类一直在受到自然的还击。人口迅速增加,使全球可利用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日益受到污染、生态日益受到破坏,最终将人类生存活动推进到困境之中。低碳经济是由低能耗和低污染以及低排放作为基础的一种发展模式,它是人们继农业文明生产和工业文明生产后的另一次突破,将使人类社会发展趋向于绿色经济的约束模式。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是人类文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建筑这一新概念是在“以可持续发展经济为最终目的,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促进低碳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主要是指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制造开始,到建筑物的施工建造,再到最后建筑物使用的全部过程中,减少对自然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提高建筑材料的使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及环境污染的建筑。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革命,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严峻的挑战。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建设设计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环境中,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绿色经济理念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熟悉,因此在生活与社会发展中也不断朝着低碳经济发展环境靠近,跟随低碳经济环境背景形成了特有的发展趋势和动力。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设计与建设要符合低碳需求,满足低碳标准,符合人与自然的发展标准,按照人与自然共同相处,环境保护的理念形成发展动力。人类要根据自然环境要求以及自然生存方式形成全新的环境生存方式,满足生态保护要求,根据人类生存活动以及低碳经济发展需求,降低建筑结构设计的污染,提高环境保护动力,降低污染排放为主要目的,不断提高绿色化建设标准,改善文明生产动力,提高工业文明生产人性化动力。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考虑到低碳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建设理念,要考虑到绿色建筑建设的各项细节内容,例如在建筑材料选择、建设规划、能源可持续运用、建筑人才低碳化概念等等,按照低碳经济理念的发展,结合现有的绿色经济发展背景,按照可持续发展路线,结合自然发展环境背景,提高我国整体建筑设计的绿色化转型。

三、建筑设计中的低碳设计策略

在城市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占到了很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开展低碳建设,完善低碳经济发展,可以减轻建筑污染排放压力,提高建筑设计科学度,完善建筑设计人性化、舒适化的动力,通过提高建筑设计观念,使用废弃物完善建筑建设风格,提高建筑安全度,通过降低污染排放,降低建筑污染排放,提高城市发展动力。

3.1 更多地考虑建筑的环境属性

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建筑设计师不断提高低碳绿色建筑设计的风格,加强建筑设计人性化动力,通过可识别的标志性建筑设计风格,提高建造环境中,建筑低碳设计理念,不断提高建筑设计发展的动力。按照正常发展规律来看,建筑设计发展所采用的建筑建设风格都是独特标志的风格,是按照低碳经济背景为主,结合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建设文化、低碳建筑标准进行建设的现代化模式。通过低碳经济背景,提高建筑设计发展规律性,完善建筑设计的合理性与低碳经济特性,完善建筑风格,保证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发展合理程度,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发展的创新策略实施。

3.2 材料的多层次开发与高效利用

3.2.1 绿色建材的使用

在普通的城市建筑工程中,其建造过程中的建造材料的生产和运输、装修材料的装饰装修等各大环节中都会产生大量的、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建筑能耗。比如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水泥是具有高 CO2排放量的建造材料,因此它在建造过程中不但会排放大量的 CO2气体影响空气的质量,还会造成日后对其混凝土建筑物进行拆除时,难以拆除或者无法拆除的混凝土废弃物的出现。事实上,在普通的城市建筑工程中,其建造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浪费的建筑能耗并不是最多的,其能源浪费最多的环节还是当属建筑工程的使用环节。为了有效解决建筑建造环节对环境的破坏和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浪费,低碳建筑应运而生。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需要的建筑材料是最新型的,要保证建筑材料的环保性与可持续利用特性,选择可以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符合建筑结构特点与建设标准,符合一些建筑结构的具体构成因素和特点,从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中了解具体的资源特征与利用价值,考虑到建筑建设材料的循环利用。新型建材的制造与使用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制造低碳材料要符合低碳标准,经过严格检测和验证,建筑风格要尽量节能环保,满足本地建筑风格要求,按照环保节能为主,保证建筑功能的前提喜爱,不断提高建筑结构价值和建设美观性。除了建筑节能和建设环保外,还要降低有毒物、污染物的排放,保证人类健康生活环境的建设,完善低碳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奠定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的坚实基础。

3.2.2 建筑材料的高效利用

所谓低碳建设,实际是指由建筑材料、建筑室内设计、建筑通风系统、保温系统等多个方面和多个细节共同组成的一整套的设计施工过程,同时也是降低建筑的建造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进行有效处理的过程。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建筑,其最主要也最重要的两个细节工作是“建筑材料”和“垃圾处理”。首先,建筑材料的使用,低碳建筑的建造过程中,要求尽量使用低碳环保的建造材料,既可节约建筑材料的能耗,又可以不再给环境增添污染;其次,要充分利用每一种建筑材料所具有的独特性能,并结合建筑工程的具体情况,合理的选用高性能、低能耗的建筑材料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建造过程中尽量减少对不必要建筑材料的浪费和滥用,做到对建筑材料的高效利用和材料性能的充分发挥。

3.3紧凑和集约型的建筑设计相关策略

紧凑与集约型的建筑设计理念,是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的经验结晶。城市化建设中,城市内部空间有限,建设规模和力度越来越强,对城市内部形成了一种空间挤压感。加上我国建筑行业的粗放型发展,紧凑型城市建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观念,得到了广泛应用。

3.3.1用地集约

建筑应该遵循科学发展观来发展,所以在建筑施工中应该严格地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关工作,并且有效解决好重复建设与扩大建设规模这两种问题。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制定建筑规模,使建筑用地占用更少。

3.3.2布局紧凑

在确保建筑舒适程度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使空间形态紧凑一些,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建筑面积。在对公共建筑进行设计时,应该减少多余的共享空间,并将交通空间进行合理设计,降低多余建筑面积占用率。

3.4与自然相结合的相关建筑设计策略

人与自然紧密结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矢向,按照工程施工条件与地域文化特点为主,考虑建筑设计如何结合本土风格与特点,与自然相互结合,形成建筑设计的全新发展策略。在建筑设计中要考虑顺应自然条件,避免建筑材料的“高污染、高浪费、高消耗”三种情况的出现,确保自然景观和原生态地质的保护,不破坏建筑设计风格与本地的原生态环境。在低碳建筑建设与设计过程中,要注意适当调整各项技术,调整建筑性能,改善低碳建筑结构,通过实时调整的方式,转变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健康、节能、经济的建设目的,在建筑设计中加入节能、环保的健康绿色建筑理念,保证健康与环境融为一体,和谐共存。

3.5全寿命周期型建筑设计相关策略

全寿命周期就是从材料和构件生产以及规划设计等过程开始,一直到拆除和处理的总循环过程。因为建筑是一种工业产品,所以从产生和运行到消亡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对生态环境负起责任。随着现在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舒适度要求也在逐渐地提高,且对建筑设计中的温度和湿度以及通风方面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同时,能源危机短时间内还会加剧,这就是人们更加地关注节能建筑方面的技术,所以智能型建筑将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方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建筑设计发展理念得到了转变,低碳建筑风格与思想已经深入人心,通过低碳建筑设计也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能量。我国社会经济在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国内各大领域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发展,跟随者能源供应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低碳建筑设计拥有着巨大发展潜力,未来低碳建筑设计是我国建筑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建筑设计者,应积极主动实践我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李杰. 建筑节能在建筑电气设计中的应用[J]. 科技与创新. 2015(02)

第6篇

关键词:低碳节能;建筑设计;方法技术

引言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制定了2012-2020年的全球减排路线图,世界各国更加高度重视对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建筑行业作为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对全球碳排放量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资料表明:建筑行业每年能耗占全球总能耗的40%。根据对我国建设发展现状调查分析,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而高能耗建筑在既有建筑中的比例甚至高达95%。目前,低碳节能建筑已成为世界建筑设计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也必将成为中国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新旧两版绿色建筑评价国家标准的调整

对比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2015年实施的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和原《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主要调整重点如下:1)新标准由原标准的部分适用建筑类型进一步扩展至民用建筑各主要类型,评价对象范围得到扩展;2)新标准将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并在运行评价中增加了“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使得评价阶段更加明确;3)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大类方面增加了“施工管理”,更好地实现对建筑全生命期的覆盖,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合理,以及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完善等多个方面。

各地方为配合国家新标准的顺利实施,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执行细则和管理办法,并明确对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的支持政策以及财政奖励补助政策等,以大力引导各地绿色建筑建设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二、 低碳节能理念与建筑设计技术的关系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评价的核心,是要求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即“四节一环保”),同时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现阶段我国低碳建筑设计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建筑低碳材料应用;二是建筑节能技术研发;三是建筑全周期管理;四是既有建筑改造。

2.1低碳建材

低碳建材是指可用于降低建筑物能耗的建筑材料。与传统建材相比,它们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等特点,尤以可再循环材料为最佳。主要包括:钢材、铝合金、高性能混凝土、生态纳米乌金石、以及一些有色金属等。

目前,我国建筑材料的年消耗量占全国各种材料消耗量的比重很大,如水泥和玻璃的70%、木材的40%、钢材的25%。广泛使用低碳建材可以很大程度缓解工业产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新型低碳建筑材料和产品的推广与应用,必将成为建材业乃至建筑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2.2建筑节能

据相关资料统计,建筑运行过程能耗约占整个建筑生命期能耗的75%-85%,其中暖通空调的能耗约占建筑运行过程能耗的65%,而且伴随着人们对建筑环境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该方面的能耗势必增大。因此,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环节是有效的降低暖通空调的能耗。

可以通过如增大建筑体量、简化建筑体型、增加建筑层数、组合建筑体型等具体设计策略,优化控制建筑体型系数。通过多种复合节能墙体、新型幕墙结构、节能屋面(如保湿屋面、种植屋面、蓄水屋面、通风屋面等)、以及高效节能的楼地面等建筑构造,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效果。通过采用国标能效等级标准、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蒸发冷却技术等技术手段,提高建筑暖通空调节能实效。

2.3全周期管理

从能源与环境的角度,建筑全生命周期是指从建筑材料与构件的生产和制作、建筑施工、运行维护、直到建筑拆除(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的完整过程。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可以通过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技术可以实现集成管理。BIM技术可以为设计者、承造商、业主、管理者之间搭建可视化的沟通平台,提供实时准确工程项目信息。它不仅可在建造前期对各专业进行碰撞实验,便于协调优化完善方案;还可以模拟实际施工,从而来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案;还可以最大限度实现建造成本控制;在后期运营阶段可以模拟日常紧急情况以及运行成本控制等。

2.4既有建筑改造

按照《民用建筑设计通则》的规定,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与之有相当大的距离。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是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却只能持续25-30年。”相较之下,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是74年。对既有建筑改造是合理延长建筑使用寿命的有效办法,可以避免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其中绝大多数属于高能耗建筑,迫切需要进行节能改造。

结语

从低碳经济模式到低碳生活理念,从低碳城市建设到低碳建筑设计,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和能源节约意识也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低碳建筑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设计手法、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日益丰富。不管是从宏观方面分析,还是充微观层次分析,都要求决策者和设计者必须将低碳节能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创作中,进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扶英.绿色建筑设计策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第7篇

关键词:低碳环境;生态建筑;建筑发展;碳排放量

降低碳排放量的必要性分析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共有40%的能源消耗来自于建筑物,且在我国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我国的建筑能耗在全社会总能耗比重中约占28%,在城市中的碳排放总量中,约有60%左右是用来维持建筑物的各项功能的。总的来说,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在全社会的能量消耗中占有较多的比重,且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能耗方面也极有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

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气候峰会中我国确定了降低碳排放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相较2005年要在总体上下降40%~50%。自此,低碳减排正式的成为了我国建筑发展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随后,我国国家发改委又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共选择了5个省以及8个市来开始实施低碳省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在《通知》中明确的提出了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要对“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作出相关的研究和制定,并出台了大量的相关政策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进行有力支持,并且要加快建立起以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产业体系。总之,我国已经逐步将“低碳”提到了重要的议程中。

加速低碳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

个人认为,我国目前的首要任务为健全并完善低碳特征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并且要制定低碳特征标准体系的相关发展规划,来对基础性标准研究的工作进行加强,建立起相关的低碳建筑标准研究机构,开展相关的基础性标准研制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要对低碳建筑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设计标准、工程标准、管理标准、运行标准、产品标准、监测标准、能耗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

1.3 借鉴国外低碳发展模式

我国要对国外的一些低碳发展模式进行借鉴,与发达国家的工程建设建筑进行接轨,建立起相关的低碳建筑技术、产品的认证机构和体制,要保证建筑使用周期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根据了解,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中,关于建筑施工中的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有一些十分值得借鉴的方法,例如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此策略为通过较为科学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将垃圾进行减量化,对于产生出的建筑垃圾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和科学手段,使其能够再次使用,或是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荷兰将已有的建筑废物进行循环再利用,这样产生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并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目前已经有大约为70%的建筑废物都可以被循环利用,并且还对废物的不合理处理进行了一些相关限制,建立起了相关体系和控制制度。

2.生态化建筑分析

目前,生态化建筑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能够为人类提供适宜人生活居住的室内空间环境;第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索取较小;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生态技术与生态建筑

生态技术是指根据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对整个系统进行一些优化,综合的利用资源与能源,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浪费,从小消耗中获得高目标,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北京大兴义和庄中“新能源村”的建设,国外大量的运用生态技术来进行建造的生态建筑,可见,生态化建筑无论是从理论上、技术上,还是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间。生态建筑是指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根据生态学和建筑技术科学等原理,采用一些较为先进的现代科学手段,对组织建筑和其他的相关领域因素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其能够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组合体的建筑物。

发展生态化建筑的社会条件

目前的生态化建筑可以说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其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社会转变意识的,因此对于今后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起到了一定的奠定作用,我国的社会思想认识也逐渐由“以人为本”转变为了“以环境为中心”,目前我国正处于延续了200年的“以人为本”的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模式的过度时期,因此生态化建筑的发展是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的。

3.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生态化建筑整体都处在起步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种生态因素也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国对低碳生态城市和生态建筑的研究领域也就相对较为广泛一些,我国的许多省市都开展了结合具体低于特征的生态建筑设计实践工作,例如四川成都的府南河活水公园、广州的“人工湿地”、黄土高原的绿色居住区、北方严寒地区的节能建筑等。

从建筑的设计上来看,将建筑融入自然,首先要将建筑归入到与环境相互连通的循环体系中,才能够更好的利用资源,从而使建筑成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部分,那么也就是说,要尽量的减少对一些自然景观的破坏;其次还要将自然引入到建筑中来,可以采用一些高科技的知识,促进人工环境的自然化和生态化,将现代都市引入到自然中,例如将植物和水体等各种自然景观加入到建筑内部的设计中。总的来说,我国未来的生态建筑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4.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为二十一世纪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对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提倡,对低碳绿色生态建筑的大力发展,都能够有效的改善全球的生存品质问题。我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应当加大对低碳绿色生态建筑的发展力度,这样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还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欧阳东.生态建筑节能设计研究[J].电气应用,2006,9(25)

第8篇

【关键词】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深圳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3)03-0084-4

【作者简介】刘正广(1983~),湖北黄石人,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研究方向:碳交易、碳金融;刘俊跃(1967~),湖南人,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绿色建筑、生态城市。

建筑碳排放是社会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领域之一,如何将其纳入碳交易体系设计,减少既有建筑碳排放和抑制建筑碳排放的未来增长趋势,是我国碳交易机制设计的重要内容。一、建筑碳排放对碳排放总量控制的影响

(一)城市化发展对建筑碳排放的影响

城市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和物流的集中地,也是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的集中地。据统计,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5%和80%。城市增长伴随着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和空间蔓延三个基本特征,表现在工业、交通和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的增加。建筑部门的碳排放包括服务业(扣除交通)和居民生活碳排放。目前中国城市处于居住碳排放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人均生活用电碳排放的收入弹性是1447,即人均收入增加10%,人均用电碳排放会增加14.5%。城市空间蔓延对居住碳排放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居民的住宅选择(类型与面积)行为以及城市“热岛效应”改变城市温度而实现的。

(二)我国建筑部门碳排放现状

2008年,我国既有建筑面积约430亿平方米,单位建筑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9.3kgCO2/m2。近几年,建筑部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持续较快增长,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5.9亿吨增长到2008年的12.6亿吨,年均增长10%,单位面积碳排放量从21.38kgCO2/m2增长到29.3 kgCO2/m2,年均增长4%。我国建筑部门碳排放总量较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碳排放水平和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水平较低,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不到美国的1/3,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三)我国建筑部门碳排放趋势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预计到2020年,全国56%以上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里,第三产业在全国GDP中的比例将超过40%。相应的建筑物和设施将成倍增加,建筑能耗也将大幅度增加。在2020年前我国每年城镇竣工建筑面积的总量将持续保持在10亿m2/年左右,在今后12年间新增城镇民用建筑面积总量将为120亿m2。预计到2020年,建筑总面积达到600亿m2,按目前4%的增长速度,2020年,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为47kgCO2/m2,建筑碳排放量约为30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22%,建筑部门碳排放增长趋势明显。

(四)建筑部门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必要性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与国外存在异同,主要体现在运用碳交易市场手段的原理和组成要素基本相同,总量控制的目标、范围、管理组织等不同。在设计我国碳交易体系时,要抓住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把生产端(工业)和消费端(建筑、交通)统一纳入到总体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当中,控制全社会碳排放存量和增量。如果碳交易的范围只是控制能源、钢铁、水泥等工业行业的碳排放,虽然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水平,但是不能降低城镇化发展对工业产品的供给需求,对目前和未来碳排放总量的控制作用有限。因此,在设计我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时,要将建筑、交通部门的碳排放统一纳入碳排放控制范围,统筹考虑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的碳排放特点,才能通过市场机制减少全社会碳排放。

二、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框架

建立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先应该明确市场的法律地位、交易产品,排放配额的法律属性、市场主体的权责范围等内容,这是实施和保障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基础。从碳交易的理论可以看出,建立碳交易市场的核心是确定产权和减少交易成本,要将建筑部门碳排放纳入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从这两个方面设计建筑碳交易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总量控制的覆盖范围和目标

依据功能建筑可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又可细分为办公楼、商场、宾馆等多种类型。建筑碳排放受气候、建筑功能、建筑设计、使用者行为等众多因素影响。从建筑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来看,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建筑面积和建筑碳排放强度均呈绝对上升趋势,碳排放的控制目标是要提高能耗使用水平和降低碳排放增长需求,控制碳排放增长趋势。因此,建筑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要根据建筑碳排放增长潜力确定。从交易成本来看,要考虑所纳入排放源的大小,排放量比重、减排潜力、减排成本、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监管难度等因素,最终确定建筑总量控制覆盖范围和碳排放控制目标。覆盖建筑类型越多,才会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容易降低整体减排成本。考虑建筑碳排放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应该将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纳入管控范围。从覆盖的温室气体类型看,建筑碳排放温室气体以电力消耗的间接碳排放为主。

(二)排放配额的初始分配

初始排放权分配,是指政府以许可证的形式对个体规定容量资源的使用权。初始排放权分配本质上属于产权的界定,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都体现着产权交易的特质,碳排放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交易权以及收益权。建筑物的碳排放权要根据不同建筑类型的产权性质、业主、使用者和建筑面积来确定配额的发放。初始排放权的分配将影响市场的配置效率,设计合理的初始排放权分配方案是排放权交易的核心。初始配额的分配要考虑公平性和效率性,宜采用建筑部门常用的能源统计指标为基准,计算初始配额量。在分配方式上,碳排放权的分配方式主要有免费分配(free allocation)和拍卖(auction)两种。免费分配不额外施加成本,拍卖分配要求建筑物业主通过拍卖竞价的方式获得碳排放权。在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行的初始阶段,初始配额分配应采取免费为主,分配标准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尤其是建筑业主的意见。

(三)排放量监测、报告和核查

要核查参与排放交易的建筑物业主是否完成其义务,达到履约要求,需要对其排放量进行有效的监测、报告和核查。建筑物的碳排放范围包括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建立建筑部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需要针对设施制定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的明确规范和要求,要确定有专业的第三方对相关报告进行核查,并向监管机构提交核查后的信息。同时,还有完善监测、报告和核查的基础条件,包括相关的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

(四)履约机制

履约是对覆盖实体是否完成了其碳排放履约义务、以及为完成履约义务时将面临的惩罚后果相关的规则。落实履约机制需要法律制度进行保障。在我国目前缺乏排放权交易基础法律的情况下,建筑碳排放权交易要综合考虑建筑领域,特别是节能领域的法律规定、部门行政资源、地方制度安排等情况,采取包括罚款、项目审批限制、资金使用、资源价格加价等一系列公平、有效的非惩罚手段作为惩罚措施,保证市场的约束力。

(五)其他机制

建筑碳交易机制还包括监督机制、市场监管、定价机制、价格政策等其他机制内容,主要是防范碳交易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项目风险。在建立建筑碳交易市场初期,应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完善法律体系,建立相应的调控措施。

三、深圳建筑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

深圳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照碳交易的基本原理,以确定产权和减少交易成本为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管理、技术标准、节能政策、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耗监测工作基础,减少建筑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运行的成本。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方式逐渐建立建筑碳交易市场。

(一)总量控制和覆盖范围

2010年,深圳市既有民用建筑面积约5.6亿m2,建筑用电量为247亿kWh,占全市用电总量的37%。其中,公共建筑1.2亿mz,电耗为164亿kWh,占建筑总用电量的66%,居住4.4亿m2,建筑电耗为83亿kwh,占建筑总用电量的34%。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全社会碳排放量的23%。公共建筑能源消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在公共建筑中,2万m2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有1051栋,占公共建筑总面积的48%,其中,大型办公建筑(包括商业办公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商场建筑、旅游饭店建筑和多功能综合建筑这四类建筑的数量共913栋,占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建筑面积90%以上,是大型公共建筑的主体。因此,深圳建筑碳排放总量控制的范围按“先公建,后居建;先大型,后一般”的思路确定建筑碳交易的覆盖范围,初期纳入碳交易市场的建筑物数量为200栋,后续覆盖范围逐渐扩大其他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考虑到建筑碳排放主要是电力消耗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的覆盖范围为CO2。

(二)配额分配

为保障配额分配的公平性和建筑能耗增长的空间,深圳建筑配额分配综合考虑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能耗现状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节能减排成本等因素,以控制建筑碳排放强度为目标,确定各类民用建筑能耗限额标准,以各类建筑能耗强度限额值(kWh/m2)作为建筑碳排放配额确定的依据,不同类型建筑的配额=此类型建筑能耗限额值*能耗排放因子。建筑面积。深圳市在建筑能源审计的基础上,结合建筑能耗监测结果,已颁布试行《深圳市办公建筑能耗限额标准》、《深圳市商场建筑能耗限额标准》以及《深圳市旅游饭店建筑能耗限额标准》。能耗限额标准的制定综合考虑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深圳建筑运行能耗统计分析和未来增长潜力等多个因素,并广泛征求社会意见。能耗限额可根据市建筑节能目标(如“十三五”建筑能耗强度下降10%)进行适当调整,每隔3~5年调整一次,使配额分配公开、透明。配额方法采用免费发放,减少交易成本。

(三)建筑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

2007年,深圳市开始建筑能源审计工作,截至2011年共完成对我市750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审计,建筑面积近3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占深圳民用建筑面积总量5%,用电量占全市的13.5%。同时,建立了500栋大型公共建筑在线实时监测系统,监测数量和类型位于全国首位,基本掌握了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特点及节能潜力,具备良好的监测、统计和审计基础。

在借鉴IS01464-1、3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能源监测、统计和审计工作基础,建筑能耗统计按照国家建筑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数据采集标准》(JGJfrl54-2007)统计建筑能耗数据。为保障数据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准确性,深圳市编制了《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和报告规范及指南》和《建筑物温室气体排放的核查规范及指南》,为建筑物温室气体的监测、报告和核查提供了依据。

(四)交易机制

交易市场由一级市场(以建筑物业主为主)和二级市场(以业主、投资者等)组成。交易对象为配额和核证减排量。在碳交易试点期内,配额有效。每年分配一次配额,配额当年有效。设置配额的最低价格(考虑成本)和最高价格(防止市场操纵)。配额的信息管理、注册登记和交易规则与其他碳交易系统相同。

(五)履约、惩罚与奖励

建筑碳排放的履约机制通过分阶段实施。2013年,以激励为主,能耗限额线以上的建筑没有履约责任,有履约预期。2014~2015年,覆盖范围的建筑物有履约责任,对未履约建筑(能耗限额线以上建筑)将进行惩罚,惩罚价格按《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管理若干规定》中规定,违规碳排放量市场均价的三倍予以处罚。同时设定价格上下线,价格上限用于防止市场操作,标准值参考我国居民阶梯电价的标准,按超额起步阶段电价提价标准每度电0.20元折算碳价格为200元/吨。价格下限保障限额线以下建筑的收益,鼓励其他建筑参与碳交易,为20元/吨。

(六)与现行法律及制度的整合

目前,深圳市建筑节能法规和政策包括《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强制性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补贴等。建筑碳交易的建立将针对《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中的重点用电单位建立能耗限额标准,通过市场化手段落实重点用电单位年度用电限额,新建建筑继续执行节能设计标准,并对运行能耗进行碳排放配额管理,通过市场机制有效控制建筑能耗。通过改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补贴方式,以结果为导向,将政府补贴资金用于购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项目的核证减排量,提供更好的实际效果。对于居住建筑,已经实行了阶梯电价制度,纳入建筑碳交易体系后,第二档和第三档的居住建筑惩罚措施维持之前的惩罚标准,而第一档的居住建筑可出售剩余配额获得奖励,从而鼓励居住建筑持续节能。

(七)实施步骤

第9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低碳环保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from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th a general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building energy-saving principles, requirements, main point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Hope to a view to play a valuable rol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nergy saving; Low carb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低碳环保,英文为Low―carbon green,意思是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效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的现代建筑占碳排放的三分之一以上,推动现代建筑向低碳建筑转型,是实现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

一、建筑设计与低碳环保的密切关系

建筑设计与低碳环保,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一切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建筑物是能源和资源的固化物,建筑物的总能耗占25%~28%的比例,占有总能耗中的相当大的份额,据调查表明,产生废气的45%~56%来自于建筑物,二氧化碳排放中的34%~47%来自于建筑,因此,节能将是实现低碳建筑的关键,大力发展低碳建筑将从节能设计入手。

二、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建筑业相对发达国家发展还比较缓慢,技术还不够成熟、先进,在低碳环保的理念上认识还不够全面,在建筑节能设计上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节能方式的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建筑节能措施主要是针对建筑的围护结构,而建筑选址、规划布局、建筑体型、自然通风和采光及新能源利用等一系列手段所产生的节能效应,及由此产生的指导原则和要求,长期以来却被人们忽视。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固然重要,但是建筑的节能不仅仅是围护结构的节能,单一的方式并不能够全面的解决节能问题。

(二)片面追求规模和造型

在许多新建大型建筑中,过于追求建筑物的规模和外观,没有把节能问题作为重点来考虑。目前,为追求美观大方,很多城市建筑都热衷于大面积使用玻璃材料,建成后一年四季用空调调节室温,耗费十分严重。

(三)实际执行节能标准比例较低

有建设部专项调查显示,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比例较低,工作进展不平衡。根据2010年对16个省市3000多个在建工程的调查结果来看,在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阶段,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大城市新建居住建筑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比例为90%,夏热冬冷地区比例不足25%,夏热冬暖地区比例仅为12%。

(四)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

我国相关节能标准和法律法规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地方性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低碳环保前提下建筑设计的原则及要求

绿色生态建筑应当按照相应的低碳节能标准进行设计,设计文件也应当符合低碳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建筑设计的原则及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遵循“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此“地”主要是指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特征,如某地区属于温暖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表现为冬冷夏热,雨量集中。因此,该地区的节能建筑,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特征,既不能照搬严寒地区的建筑型式,也不能照搬夏热冬暖及海洋性气候地区的建筑型式,更不能照搬四季如春的温和气候地区的建筑型式。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使建筑群的规划布置和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有利于自然通风和采光,保留自然水域面积,增加植被绿化形成小区微气候。设计时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使建筑冬季可以增加太阳辐射得热,夏季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得热,且与当地夏季的主导风向相一致。建筑物的单体设计应控制其体型系数,将体型系数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以减少其护结构的传热损失,降低建筑能耗。

(二)热工设计应遵循超前性的原则

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规定性指标水平较低,仅仅是实现现阶段节能50%目标的需要,距离舒适性建筑的要求还很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分阶段予以修改,建筑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会逐步提高。由于建筑的使用年限长,到时按新标准再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应贯彻超前性原则,特别是夏季酷热地区,建筑护结构(屋顶、外墙、外门外窗)的热工性能指标应突破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予以适当加强,应控制屋顶和外墙的夏季内表面计算温度。

(三)建筑设计人员要有社会责任感

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每设计一项工程,自工程施工建设开始,设计者就开始对它承担起终身的社会责任。工程责任的范围广,且责任重大,所负责任的时间长(直至设计使用周期结束)。能源是我国的战略物质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后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所以低碳节能建筑的设计者又实际上承担了一份牵涉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后代人生存条件的社会责任。

四、低碳环保条件下的建筑设计要点

建筑低碳节能设计需要定量化的系统设计。节能设计的定量化思路要求整体协调平衡,从分析多方面因素出发,以最低的投资、最简化的手段完成并达到节能设计目标。

(一)室内设计中选用绿色环保材料

在室内设计过程中要选用绿色环保的装饰材料,它主要的特点是无毒、无害、无污染,在造价上略高于普通的装饰材料。对于今后装饰才料可以达到从室内更新出的IH材料比较容易自然降解和转换,并且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生产新产品。但这只是所有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而现在大多数产品还不能完全达到这种要求,因此装修材料首先要考虑选择无毒性、无刺激性、无放射性、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材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周围环境都不产生危害。

(二)节能建筑系统设计

该设计是在装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供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目标,例如空调热泵比一般的空调机要节能。另外,也可以使用可再生能源设备,如风力发电、太阳能伏电、地源热泵等,利用取之不竭的能源,是提倡节能建筑系统高效、科学的设计手段。

(三)环保建筑系统设计

该类型设计是在满足生活舒适度需求的情况下,其目标是要尽量减小能源设备装机功率。该设计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来保证和维持建筑内的温度和通风等使用要求,即理想的状态就是在大部分时间里,建筑内冬暖夏凉、通风良好,仅需要小功率的空调和采暖系统就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或工作需要。在方案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的方位、体型、朝向进行优化,充分利用自然风、阳光等自然资源创造条件:在初步设计中,需要对建筑材料、外墙、楼板、分户墙、屋面、玻璃、窗框及窗墙比进行量化和优化。从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设计师需要根据不断调整的设计方案模拟量化建筑的能耗情况,计算空调和采暖设备的装机功率,对比各种影响因素,最好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

正确地选择和协调使用节能建筑系统设计和环保建筑系统设计的原则方法,可有效地改变目前大量存在的不务实效、只求政绩的节能表象,大大地减少人力、物力、财力、能源资源的浪费,大力地推动舒适、健康的节能建筑发展,高效地促进建筑业的“低碳”模式的经济增长。

总之,普及低碳生活,需要从建筑节能设计入手,加强设计人员低碳节能理念,不断学习低碳节能专业知识,增强节能设计社会责任感,研究低碳节能新技术,创新建筑环保新材料。低碳建筑拥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将是我国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低碳建筑节电、节水、环保、低污染,将会给人们带来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生活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第10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市场竞争逐渐加剧,我国的市场化经营体制逐步转型,面对世界经济体制的低碳与节能转型,我国的工程建设面临抉择,一方面要求工程项目的低碳标准达到国际要求,另一方面要使低碳经济建筑的理念得到广泛接受。对于工程项目的建设标准来说,低碳经济不仅要求工程设计考虑节能,还要求工程建筑考虑节能,以及考虑建筑选材的绿色化标准。本文基于低碳经济与WTO标准,对我国的工程造价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予以展望。

关键词:WTO 低碳经济 工程造价 标准化

WTO标准与低碳经济要求对我国工程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WTO标准对我国工程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1年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化市场的竞争,国外品牌和产品占领我国市场,国内市场开始向多元化发展。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转变成经济危机蔓延至世界各国,国内各商家和经营组织迅速转变以往的竞争策略,转变市场竞争方式,从粗放型经济体向集约化经济体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和成本密集型企业向着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转型,提倡自主研发和创新,提高可持续化的发展动力,保障企业在国际化市场的生存空间。欧洲早在1980年就开始了生态建筑的建造,美国是最先提倡工程自主产生新能源可持续使用的国家之一,工程造价受到WTO新标准的要求,也受到低碳经济体发展条件的限制。

随着国际市场分工的细化,WTO各项标准的细化也越来越明显,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加强,WTO的各项标准和低碳经济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美国与我国2009-2010年持续多次的贸易战可以表明,世界市场中的产品能耗和利益纠纷的矛盾的确存在,虽然这不是引起贸易战的主要原因,但是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节能环保与环境发展的安全是国际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制约我国或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手段,所涉及的产品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绿色贸易壁垒和技术性保护制度的门槛设置。我国企业发展如何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在产品质量或者技术使用过程中,如何有效保证达到所需要的标准,是我国外贸企业出口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已经开展了产品的低碳认证制度,比如:美国环保标章计划、加拿大环境选择、欧洲欧盟之花、北欧白天鹅环境标志等。

(二)低碳经济要求对我国工程经济发展的影响

低碳经济发展的初衷是为了降低全球二氧化碳和污染气体的排放量,国际组织和各国非常关注全球气温变暖的问题,所以为了应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应该加强工程建筑的低碳标准和节能要求,要强调绿色化建筑和低碳工程的稳定性,要保障我国工程项目的发展遵守低碳经济的发展路线,尤其是在工程造价的建设工程造价、单项工程造价、单位工程造价以及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等环节加以改进和优化,在工程的建筑、安装、市政等施工阶段工程预算及工程结算与决算、工程审计与估价、定额编制与管理、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招投标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中注意低碳经济理念的引入,需要认真分析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各种低碳化的投入与维护。

国际标准组织的ISO条款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新条款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与发展,在低碳节能方面,我国只有投入更多的精力,才能改变现阶段的生产绿色化技术,维护安全生产绿色环境。在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已经相应采取了措施限制非绿色化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这些条款将成为未来世界贸易市场中的主要发展方向。

低碳经济环境下工程造价建设要求与规范性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工程造价建设要求

工程造价的含义有两种解释:第一种工程造价是指建设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也就是一项工程通过建设形成相应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所需用一次性费用的总和。这一含义是从投资者-业主的角度来定义的。第二种含义是从市场的角度来定义的,工程造价就是指工程价格。即为建成一项工程,预计或实际在土地市场、设备市场、技术劳务市场,以及承包市场等交易活动中所形成的建筑安装工程的价格和建设工程总价格。通常是把工程造价的第二种含义只认定为是工程承发包价格。它是在建筑市场通过招投标,由需求主体投资者和供给主体建筑商共同认可的价格。

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工程造价的主要建设要求是:第一,节省建造用料,降低用料的碳排放量,选用环保材料,绿色化材料建设工程项目;第二,工程项目设计的低碳性和绿色化,利用绿色建筑和环保建筑可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强自身能源的供给与可持续化利用及发展;第三,加强工程项目的低碳化道德性和教育性价值,如果可以提高工程项目的社会低碳价值和绿色化教育价值,会大幅提高整个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并加强每一个社会人对绿色化经济的认识。

第11篇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类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全球自然环境遭遇了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等等,这些环境恶化现象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倡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特别是在建筑工程中,引进低碳节能模式,发展低碳建筑,是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措施。发展低碳建筑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探索低碳节能模式,有效实现节能减排,是当前建筑行业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建筑工程中低碳节能模式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建筑是顺应全球经济发展步伐的总趋势,中国作为碳排放大国,更应该以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来发挥节能减排的作用,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应有的贡献。建筑是温室气体产生的来源之一,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将是我国今后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为了发展低碳节能模式,我国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社会各方面都开始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首先,政府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全面实施建筑节能减排工作,从规划布局到建筑施工再到建筑报废,在工程建设的每个阶段都大力提倡低碳节能模式。其次,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始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提倡节能环保理念,并积极参与各种节能减排活动,为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再次,政府利用媒体大力宣传低碳环保理念,“低碳”成为热门词汇,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虽然建筑工程中的低碳节能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低碳节能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低碳节能模式缺乏法律保障。法律制度不健全,制约低碳建筑的发展。由于低碳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关于发展低碳建筑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甚至在有些方面还未制定相应的政策,对碳排放量未作出统一的标准。对建筑企业也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无法调动企业发挥节能减排的积极性。从整体上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成为制约低碳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第二,低碳节能模式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撑。由于缺少先进的技术支撑,低碳建材的开发数量非常少,导致建材市场上很难买到具有低碳环保性能的建材。低碳节能的技术开展力度不够,限制了低碳节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另外,传统的建筑技术也无法适应低碳建筑的发展要求,而发展低碳建筑还会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加投资成本,因此低碳建筑只能停留在概念层面,发展步伐非常缓慢。

第三,低碳节能模式的推广力度不足。由于低碳节能模式推广的力度和深度不足,导致人们对“低碳”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建筑行业中,高能耗、高排放仍旧是企业采用的主要生产模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依然坚持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政府对低碳节能模式的推广力度不足,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让建筑行业以及社会群众不能真正理解低碳的内涵,造成低碳节能发展的缓慢。低碳节能模式不能真正得到应用,这成为发展低碳建筑的最大障碍。

二、发展低碳节能模式的主要对策

低碳节能模式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将其应用于建筑工程中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我国发展低碳建筑,应加强建筑工程的节能环保工作。笔者针对当前建筑节能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以期减少建筑工程能耗,为节能减排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一,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为低碳节能模式提供法律保障。政府应尽快制定建筑低碳节能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施工设计、工程招投标、工程施工、投入使用等阶段,全面实行监督管理,提高建筑节能减排的效率。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低碳节能发展现状,制定科学统一的监管标准,为监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推广钢结构建筑,有效降低碳排放量。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其碳排放量约达7400公斤/平方米,我国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覆盖面积广,碳排放量的超标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相比之下,钢结构建筑的碳排放量仅为480公斤/平方米。另外,钢结构建筑具有自重轻、造价低、可回收、节能等优势,推广钢结构建筑能够大大降低碳排放量,是发展低碳节能模式的有效措施。

第三,开发并采用新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效率。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并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为了降低一次性能源的消耗程度,要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的新技术。针对不同能源,可采取以下节能措施:

(1)建筑节水方面,建立中水系统,加强对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节约水资源。同时,建立雨水回收利用设施,及时补给生活用水,保证供水需求。另外,设计合理的给排水系统,加强对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利用,加强节水卫生器具的应用,提高建筑节能水平。

(2)空调和采暖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空调和采暖方案,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建筑节能效果。例如,采用地热系统取代传统的暖气,不仅节省了运行费用,还降低了能源消耗。

(3)照明方面,在自然采光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照明点,以提高能源利用率。照明设备应采用高效节能型,如节能灯、太阳能光伏电源等。照明控制措施应以操作简便、节能为设计原则,采用声控、光控、人体感应等智能照明设备。

第四,建立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当前低碳建筑的技术标准,还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由于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低碳建筑行业发展混乱,这为行业监管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因此,必须针对当前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加快建立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为建筑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依据。同时,规范建筑市场中各种建材标准,提高节能环保的要求,为低碳建筑提供质量优良的建筑材料。另外,还要加强建筑材料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惩处贩卖劣质建材的不法行为,规范建筑市场的运行秩序。

第五,培养低碳建筑发展的专门人才。培养专业人才是低碳建筑发展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低碳建筑设计人才,是实现低碳节能的有效手段。低碳建筑的形态和功能都取决于设计,低碳建筑设计理念要通过专业人才的设计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效果。由此可见,培养专业的低碳建筑设计人才是势在必行的。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各大高校将低碳、环保、能源、生态等内容加入到专业课程设置当中,并积极举办各种低碳环保建筑设计大赛,使学生树立低碳环保的理念。另外,还要在各种建筑资格考试中加入低碳环保的内容,使建筑从业者真正建立起低碳环保意识,并将其培养为集能源、环保、低碳、生态为一体的综合建筑专家,为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六,积极推广低碳环保理念。政府要积极发挥社会职能,将低碳环保理念向社会公众推广,并使群众真正理解低碳环保的内涵,从生活中的各个细节着手,实现低碳生活方式。首先,政府应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使公众树立低碳生活意识,实现让公众能够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缓解环境恶化的现状。同时,鼓励能源服务公司积极参与低碳建筑管理,鼓励业务与其加强合作,实现低碳环保的效益。另外,政府还应鼓励社会团体积极投资低碳建筑,并推出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社会资金融入到低碳建筑行业,为低碳建筑的发展提供政策与资金上的支持,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states the development of energy-saving of building in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our energy-saving system of build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gives the solutions.

Key wards: low-carbon economy;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1年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德班落下帷幕。与会的190多个国家达成协议,同意将制定一项新条约,该条约将要求所有国家削减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再次重申,中国政府将本着对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措施,采取强有力的国内行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由于处于经济的迅猛发展时期,在碳排放总量上,中国排名“第一”的地位在不断强化,人均碳排放指标也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的50%以上。这就意味着,我们提出的“绿色低碳发展”,不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紧迫的任务。

建筑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排碳大户”。有关研究数据显示,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的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排放量的81.8%以上[1],其中建筑碳排放量占社会总能耗的20%以上[2]。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如何完善我国的建筑节能体系,做到真正的节能减碳,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于2010年3月25日在纽约总部了《世界城市化展望2009年修正版》,报告指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0年的47%,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59%。由于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需求,我国的建筑业也随之发展加速。每年新建房屋近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设量的总和。但由于设计中的节能意识不足和相关建筑节能技术的落后,我国的建筑能耗水平不容乐观。

许多欧洲国家住宅的实际年采暖能耗已普遍达到每平方米6升石油,大约相当于每平方米8.57公斤标准煤。而在我国,即使达到节能50%的建筑,其采暖耗能每平方米也要达到12.5公斤标准煤,约为欧洲国家的1.5倍[3]。早在1986年,我国就开始试行第一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且于1999年把北方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纳入强制性标准进行贯彻。但是,建设部2000年对北方当前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结果表明,达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节能建筑只占到同期建筑总量的6.4%。到2000年底,在全国城乡既有的房屋建筑中,达到采暖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仅有1.8亿平方米,仅占全部城乡建筑面积的0.6%,还有27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供热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4]。世界银行在《中国促进建筑节能的契机》报告中指出:“中国不注重建筑节能,从而导致每年新增7到8亿平方米不节能的住宅和商业建筑。这些建筑在未来几十年里将无节制的消耗大量能源。”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较快的进步。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相继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更是将低碳环保、和谐发展的理念推广至全社会。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节能体系还不够健全,需要加快发展。

国外建筑节能的发展情况

发达国家建筑节能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在政策法规的出台、群众意识的普及以及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他们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建筑节能体系的完善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1 美国的建筑节能

提到美国的建筑节能,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节能建筑标准LEED。美国节能建筑有较完善的规范体系:美国称节能环保型建筑为“绿建筑”。美国建设绿建筑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标准,即legislati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简称LEED),可译为《能源与环境设计规范》,这个规范由美国联邦政府制定。政府将颁发给“绿建筑”标志。在美国,政府是推动建筑节能的主力。首先,由美国联邦政府投资建设的工程按照绿建筑的标准进行建设,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由此带动起建设节能建筑的潮流。其次,激励政策助推节能建筑改造与建设。对于非政府投资建设的建筑项目,联邦政府规定,通过美国绿建筑委员会评定符合绿建筑标准的,可获得不同程度的营业收入免税。进行绿建筑等级评定,在自愿的基础上,可由建设单位向政府申请。

2.2 德国的建筑节能

德国1977年开始执行第一个节能规范,2002年新的节能法规,进而形成了从单一节能走向系统综合节能的转变。新法规规定,新建建筑必须出具采暖需要能量、建筑能耗核心值和建筑热损失计算结果,特别是建筑结构热损失计算结果。消费者在购买或租赁房屋时,建筑开发商必须出具一份“能耗证明”,告诉消费者这个住宅每年的能耗,主要包括供暖、通风和热水供应。通过政府机构、专业人士及鉴定专家对在建及已建成建筑进行严格的监控,保证所有建筑的能耗符合现行法律的规定和要求。“能耗证明”清楚列出了该住宅每年的能耗,提高了建筑能源的透明度,维护了消费者的利益[5]。

2.3 英国的建筑节能

英国政府在2007年4月颁布了《可持续住宅标准》,对住宅建设和设计提出了可持续的节能环保规范。政府对所有房屋节能程度进行“绿色评级”,并颁发相应的节能等级证书。低级别住房的购买者,可由政府设立的绿色住家服务中心帮助采取提高能源效率的措施,这类服务或免费或有优惠,并且规划从2016年起所有的新建住宅达到使用过程零碳排放的高标准。苏格兰政府则计划到2030年实现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零排放建筑,所有计划都依据时间进程做好了相应的部署[6]。

我国建筑节能的问题

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的建筑节能发展情况,结合我国当下的建筑节能形势,不难发现我国目前在建筑节能领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3.1 公民意识薄弱

前文已经提到,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正面临着能源紧缺和减少碳排放的双重压力。建筑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应该成为节能减排的带头者。然而,近些年来,大多数地方政府并未对此予以充分重视,普通民众脑中虽有节能环保的概念,但却没有真正的节能生活方式,尤其是对于建筑节能方面,更是缺乏基本的常识和意识。在生活中,各种打着“奢华”、“品味”的楼盘广告随处可见。人们趋之若鹜,但很少考虑过我们的房子的节能性能如何。

3.2 政策法规欠缺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建筑节能标准起步较晚。2007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节约能源法规定:不符合建筑节能标准的建筑工程,建设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开工建设;国家鼓励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设备,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这是我国首次将建筑节能条款写入了法律文件中。但我国还没有一个和《建筑法》、《节约能源法》相配套的《建筑节能法》。在建筑节能的标准上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力。

3.3 节能技术落后

建筑节能技术包括建筑的节能材料、节能工艺和节能设备等。目前我国在建筑节能设计方法上相对落后,建筑材料的相关节能指标还不够理想,在建筑上使用的某些采暖和制冷设备,能量消耗大,使用效率低,节能方法有待改善与提高。

在谈到节能技术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忽略的是人才的问题。正是由于缺乏一大批拥有充足的建筑节能技术,并能将之良好的应用到建筑设计、施工与维护过程中的人才,才使得我国在建筑节能技术方面存在不足。

建筑节能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该积极的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4.1 要加强建筑节能宣传,提高公民的建筑节能意识

政府应加大气候变化危害教育和发展低碳经济宣传的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威胁,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以增强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加快形成全民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要使人们意识到,建筑节能是绿色低碳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更广泛更深入的关注建筑节能可以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4.2 要加快建立健全建筑节能相关政策法规与机制

首先,建筑节能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国家法律的的支持。应及早制定具有良好操作性、严格的评价标准和清楚的奖惩制度的建筑节能专项法律。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切实有效的将建筑节能政策落实。

其次,应尽快制定发展建筑节能的相关政策,尤其对于我国目前建筑节能产业的资金困境,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予以扶持,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保证建筑节能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或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继续完善我国建筑节能评价标准,使之成为建筑设计与房地产交易中的强制性指标之一。借鉴与美国的LEED体系,我国发展出了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但目前来看,其效应还远远不及相关体系在国外的作用。

4.3 要进行建筑节能技术的开发,大力培养相关技术人才

应该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所需的核心技术,如太阳能技术,光导照明技术,雨水回收利用技术等。要推进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的应用,如新型墙体材料、密封门窗以及高效空调设备。

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保持建筑设计和施工的一致性,如设计者设计的房屋没有达到节能标准,设计师将承担赔偿责任,严重的取消设计资格。同时,加强对建筑工程及专业工种的培训,以提高使用现代化的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的能力,确保工艺质量。

结语

节能与低碳是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的主题,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我国的建筑节能体系随着这一趋势将取得长足的进步,也必将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外交部官员回应“中国温室排放居世界第一”的说法[EB/OL].2009-11-26,

[2] 世界银行.2009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M].胡光宇,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91.

[3] 卢求,刘飞.建筑生态节能的宏观策略与实施技术体系[J].建筑师,2006(5).

[4] 付祥钊.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