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学培养方案

统计学培养方案

时间:2023-07-11 17:3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学培养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学培养方案

第1篇

据我们对近两年的应用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结果看,统计专业的应用主要面向中大型城市的中大型企业,当地区域和地方企业对统计专业人才需求甚少,或者说当地区域和地方企业对统计人才的运用仅仅是初步的、最基本的,也就说统计人员在当地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上的作用未发挥出来,然而中大型企业对统计人才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又达不到,继而形成了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一旦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必将影响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而影响学校的招生和发展[3]。

那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既突出应用又着眼点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继而实现地方院校和中心城市重点高校的错位发展,保证人才的出口和入口,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结合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统计专业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一、地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

(一)口径窄。主要指培养的学生就业口径窄,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的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但近几年,随着统计的发展,统计学的应用已不再单一地面向机关事业单位,来自企业的统计专业人才需求呈现上升趋势,一些新型行业部门给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尤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专业人才越来越多地被需求和重视。我们急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二)单一化。指课程设置单一和考核方式单一。课程设置单一主要指专业拓展课程方向单一。统计是一门工具,服务于各行各业,统计的应用必定要求了解一定领域的知识背景。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基本上是不管什么课程统一闭卷考核,导致学生考前一个个死记硬背,把统计学当成纯文科来学。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考前压力,而且根本实现不了课程教学目标。

(三)理论型。由于地方本科院校现有的统计师资队伍和实验室条件限制,人才培养依然是注重理论,忽略实践。一来,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地方高校师资队伍本就比不上中心城市的高校,教师多缺乏实践技能,又由于地方高校经费紧张,教师的进一步进修和提高受到限制。二来,地方高校的经费紧张必然导致实践教学条件的匮乏。基于以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难免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四)知识陈旧。近几年随着统计专业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和数据科学的到来,市场对统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由于地方高校统计专业教师结构老化,学习和进修受到一定限制,统计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大多未能赶上市场的需求。

二、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教育实践活动才能走上正轨、稳步向前;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正确指导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学生的就业才有保障。

社会需求决定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继而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专业设置的基础。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为指导方针培养统计学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务必符合市场的需要,既要在某一方面具有宽厚的应用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各种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技术,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保证学生的就业。

(二)根据市场需求完善课程设置。统计学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它应用服务于各行各业。我们的课程设置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作为首要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最终导向。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在培养统计学专业人才时,可根据市场需求和统计专业的职业方向划分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选择专业方向课程,即专业拓展课的设置应该多元化。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拓展课程:金融统计方向、社会统计方向、商务统计方向、管理统计方向等。金融统计方向可设置会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货币银行学、保险理论与务实等课程,社会统计方向可设置统计案例分析、描述性统计等课程。

第2篇

关键词: 《随机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以下简称该院)2011年成功申报统计学本科专业和一级学科硕士点。《随机过程》是新办本科专业统计学的专业主干课,也是统计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为使该课程建设顺利完成,该院统计与金融系成立随机过程教学团队,积极申报新开课程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近三年对该课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本文是该课题组的教学研究成果之一。

对于《随机过程》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陈建华[1]结合教学现状,提出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的基本内容。薛冬梅[2]针对《随机过程》课程概念多、理论性强、抽象等特点,提出加强《随机过程》课程建设的建议,对课程教学进行实践研究。吴俊杰[3]通过编写工程研究生《随机过程》教材,谈了自己的相关体会。吕芳[4]结合洛阳师范学院统计科学系《应用随机过程》的教学实践,从教师的学术水平、学生的学习、教学工具的使用等方面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措施和意见。陈家清[5]针对《随机过程》的教学,研究教学方法与教学措施的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随机过程是一连串随机事件动态关系的定量描述。人们总是通过事物表面的偶然性描述出其必然的内在规律并以概率的形式来描述这些规律[4]。它与其他数学课程如《实变函数论》、《泛函分析》及《测度论》等有密切联系,同时在统计学、金融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因此,在讲解与其他课程有关联的相关知识时,应充分体现《随机过程》课程的实践这性和应用性,结合本学科的学术前沿与发展动向,拓宽学生的视野[6]。

高等院校统计学、经济统计、应用统计和金融工程及其相关专业将《随机过程》设置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也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的选修课。《随机过程》的理论和方法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工农业生产、军事科学、金融和经济等众多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随机过程》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抽象难以理解、应用性强和应用难于上手等特点,使得统计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难于掌握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5],应用起来更难。为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随机过程》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大胆进行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领悟随机过程的思想精髓,让其在应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随机过程》课程地位

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精算方向)、经济统计学、应用统计学、金融工程6个本科专业,拥有数学及统计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可招收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应用统计等10个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7]。统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将《随机过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统计学、应用统计和经济统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随机过程》设为专业主干课;金融工程开设《金融随机分析》,作为该专业主干课;数学与应用数学将其设为专业选修课。信息与计算科学虽然没有开设《随机过程》,但在实施中作为选修课。

随机过程的重点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将是《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和《统计预测与决策》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各高等院校将《随机过程》设置为专业基础或必修课,是比较合理的。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8]。该专业需要应用随机过程解决金融中的实验问题,其侧重点与统计学专业有所不同。因此其教学重点是随机分析及其方法的应用。该院的其随机分析作为其专业主干课,如能先修《随机过程》或《应用随机过程》,对于该专业的发展将会更有利。查询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数学和统计学专业均开设该课程,各高等院校对随机过程及相关分析方法越来越重视。

二、课程所需基础

随机过程以初等概率论为基础,同时又是概率论的自然延伸。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不仅是数学和统计学专业所必须具备的技能,而且是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及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手段[2],该课程所需的基础是概率论的相关知识。但针对不同的专业及不同的学习要求,本课程如能有以下基础则学习更轻松:《测度论》、《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等。开设有这些课程的高校均将其设为《随机过程》的先修课程。学生如果想从事应用概率方面的研究,就必须加强测度论与分析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对于只是想了解并应用随机过程基本方法的学生来说,就只要学习概率论就能进行该课程的学习。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该课程所需基础是有差异的,课程开设的时间也不一样。对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该让学生学习完概率论和测度论后开设此门课程。该课程可以设置《概率论》、《测度论》之后,《时间序列分析》之前。对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金融工程专业在学生学习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后就能开设该门课程,并在其他专业课中对其进行应用,更好地开拓随机过程的应用领域。

三、不同专业对随机过程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有差异

《随机过程》作为高等院校统计学专业必修课,将在金融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本课程在统计学及相关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将其设置为专业必修课。《随机过程》要重视基本理论教学,对于统计学专业建议用测度论的语言对其教学,重视其理论推导。但此教学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数学功底好,已经系统学习《高等代数》、《数学分析》、《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和《测度论》等课程。按该方案设计,该课程的学习将重视培养学生理论推导能力,为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该方案要求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喜欢数学理论推导,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基础进行灵活设置。

对于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来说,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学习《高等代数》、《数学分析》《实变函数》《泛函分析》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已经具备学习《随机过程》的数学基础,为了适应我校重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目标,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修读,将其设置为选择修课是比较合理的,以便让有兴趣从事金融、经济、通信工程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打好基础,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该课程可设置为第四学年的选修课。

对于应用性较强的金融工程专业来说,在其应用中需要应用随机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该专业中应该加强随机分析的学习。因此在专业设置中所设置的课程重点应该是《金融随机分析》,但此课程难度大,抽象难懂。为了让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建议在该课程前先设《随机过程》,为学习《金融随机分析》做好知识准备,有利于学习掌握随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对其进行灵活应用。

四、随机过程教学改革和建议

1.金融工程专业设置改革。

根据该专业学时与学分的安排情况,本专业可以分别设置《随机过程》和《金融随机分析》两门课程,教学重点不一样。目前在经济和金融中很多地方需要应用《随机过程》的相关理论和思想,因此该专业需要加强本课程的学习。该专业的《随机过程》的教学重点是随机过程基本概念、泊松过程、马尔可夫过程、维纳过程和高斯过程等具体的一些随机过程,而随机分析和数理金融部分是《金融随机分析》教学重点。

2.各专业其学分、时间各异。

对于统计学专业来说,《随机过程》是其专业主干课设置为4学分,72学时。可以在修完《概率论》进行开设。若开设《测度论》和《实变函数》,应该将其设为《随机过程》的先修课程,设置在第五或第六学期。该专业建议其重视基本理论和方法讲授。

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两个专业,该课程是选修课,学分为3学分,54学时。建议将其设置在第六或第七学期,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强调其应用性。金融工程专业可以将该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或专业主干课,建议开设成两门课程:《随机过程》和《金融随机分析》,各3学分,54学时。《随机过程》作为《金融随机分析》的先修课程,重点是随机过程概念和基本理论,随机分析及应用基础,数理金融相关内容。

3.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应用能力,增加实验性环节。

改变传统授课以讲授为主,按照教材进行填鸭式的讲解。根据现代化的教学原则,该课程结合案例进行教授,将理论知识融入各实例中,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设计,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相关案例。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化解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在实际教学中,建议加入实践性环节,选定部分内容作为实验题目,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教学模式[2]。建议结合《时间序列分析》的相关实验,增加实验性环节。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结合该院人才培养方案,分析《随机过程》课程的重要性,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实际,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部分教学建议。希望通过该新开课程的建设,加强教研结合,能建设成一支由多人组成、学术能力强、教学水平高超,并致力于将教学与改革结合、教研互促的教师梯队[1]。在此基础上,申请校级精品课程,促进该院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能力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建华.李海燕.张榆锋.施心陵.《随机过程》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10,18:283-284.

[2]薛冬梅.《随机过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初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27(6):54-56.

[3]吴俊杰,潘麟生.编写工科研究生《随机过程》教材的体会[J].1991,7(1-2):217-219.

[4]吕芳,王振辉.关于《应用随机过程》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50,52.

[5]陈家清.统计学专业《随机过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0(8):106-108.

[6]钟启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的若干认识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8(24):7-11.

[7]管理员.学院简介[EB/OL].http:///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44,2014.6.28.

[8]百度百科.金融工程[EB/OL].http:///subview/2765/5088553.htm?fr=aladdin,2014.1.14.

第3篇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卷曲霉素;耐多药肺结核;疗效观察

MDR-TB[1]是指由对包括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在内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有耐药性的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肺部疾病,它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由于可供其选择治疗的药物很少,因此对MDR-TB患者的治疗已成为当代结核病防治工作的一大难题。本文就我院采用左氧氟沙星及卷曲霉素方案治疗MDR-TB的近期效果进行总结与分析,为临床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8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次痰菌培养检查均为阳性,经药敏试验检查确诊为MDR-TB的患者12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62例。

病例组成情况:治疗组男女患者比例为42:20,患者年龄29~58岁,平均年龄(41.3±15.2)岁。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44:18,患者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0.8±16.5)岁。两组比较,P>0.05,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1.2 治疗方法[2] 治疗组:采用以左氧氟沙星和卷曲霉素为主,联合力克肺疾、利福喷丁、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

对照组:采用以链霉素为主,联合力克肺疾、利福喷丁、乙胺丁醇、吡嗪酰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

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如下:

给药过程中,对两组患者口服用药进行督导,防止因为漏服而造成给药剂量不足,影响治疗效果。

1.3 观察项目[3] 每月对患者的痰液(晨痰)取样进行涂片培养检查,拍摄肺部正位X光片。

1.4 疗效评定标准[3] 痰菌检查:以连续两个月痰菌涂片培养检查阴性且未见复阳为标准。

肺部正位X光片检查:根据病灶吸收情况分为无明显变化、病灶明显吸收、空洞闭合三个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数据进行组间卡方检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痰菌涂片培养检查阴转情况比对见表一:

表一 治疗过程中痰菌阴转病例数统计

*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副作用,患者未能完成疗程治疗1例。

**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副作用,患者未能完成疗程治疗2例。

总结:治疗组痰菌涂片培养检查阴转患者有49例,阴转率为80.3%。对照组痰菌涂片培养检查阴转患者有32例,阴转率为5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治疗过程中肺部正位X光片检查病灶吸收情况如下:

表二 患者X光片检查病灶吸收情况对比表

总结:治疗组空洞闭合及病灶明显吸收的患者共计54例,有效率为88.5%。对照组空洞闭合及病灶明显吸收的患者共计42例,有效率为7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3 讨论[4]

针对MDR-TB高传染性、难治愈性的特点,在日常的防治工作中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注意:加强预防工作,尽可能降低病毒变异几率;对MDR-TB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毒再次变异;加强医院与防疫部门的合作。

参考文献

[1]李仁忠,张慧,王黎霞,地市级结核病定点医院耐多药肺结核诊断和治疗现状分析 [J],中国防痨杂志,2011,33(2):82―86

[2]李维芳,左氧氟沙星治疗耐多药肺结核105例疗效分析[J],药物与临床,2008,5(11):80―81

第4篇

关键词 经济统计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与统计有关的专业有理学门类下的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授予理学学位,经济学门类下的经济统计学,授予经济学学位。与旧版相比,经济学一级学科下新设置经济统计学二级学科,在理学门类下的统计学专业保留,新增加应用统计学专业。新版本科专业目录专业种类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在专业种类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与统计有关的专业却在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统计日益受到重视。

经济统计专业是新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经济学门类下的二级学科,与统计其他专业授予理学学位不同,经济统计学专业授予经济学学位,因此对于经济统计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不能照搬其他统计专业模式,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特点。

一、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主要课程及课程设置、毕业资格等内容,其中课程体系设置是核心。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夯实数学基础。

经济统计学是一门处理经济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的科学,需要坚实的数学基础和数理统计基础作支撑,因此必须强化数学在经济统计学中的基础地位,只有夯实数学基础,才能理解掌握好经济统计理论与方法,并运用经济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为此,在经济统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目的是为学生学习经济统计理论和方法类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保证。

(二)突出统计理论与方法。

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对信息获取、处理、显示、识别和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熟练地将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贯穿和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能在经济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及预测等实务工作,为此,应该开设数理统计、非参数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统计软件、国民经济核算、市场调查、抽样理论、统计预测与决策、运筹学、试验设计、统计计算等统计理论与方法类课程

(三)注重经济管理素养的培养。

统计理论与方法只能应用到社会经济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有生命力,而要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与意义就需要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作支撑,因此,需要开设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并可以开设风险理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保险学、利息理论、国际金融学等选修课程以满足社会对经济统计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四)强化数据处理与表达能力。

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经济统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统计方法,而且要能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挖掘,要掌握常用的统计应用软件来完成统计工作的全过程,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帮助决策者或客户提供服务和决策,把专业性极强的统计分析结果用简洁的语言、文字或图像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开设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应用和应用写作以及统计软件等课程。

(五)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经济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从专业认识出发,以掌握统计分析工具为基础,以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经济应用为主体,以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统计分析工具类课程实验。统计分析工具类课程实验是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应用、统计软件等课程实验。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文字处理、统计数据资料的加工、分析与处理,学会运用实用统计软件的各种统计功能,为统计分析工作、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经济应用做好必要的技术准备。

2、统计理论与方法类课程实验。统计理论与方法类课程实验是经济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包括非参数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实验,这类实验要让学生借助统计分析工具,应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真实运用,也是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统计行业、接受现实教育的机会。可以在第六个学期安排专业实训,第八个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机会。

二、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保障措施

(一)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更是构建经济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保证,因此要积极鼓励支持教师以各种方式进修或到政府统计部门、企业统计业务岗位进行实践。另外,可以考虑从政府统计部门、企事业单位选聘统计、经济方面的专家充实师资力量,担任兼职教师,比如,可以在经济统计学发展前沿问题等课程中聘请校外专家讲授某几个专题,也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形成相对稳定的校外教师队伍。通过校内教师和校外专家的结合,落实应用型经济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在学生学业评价考核方面,注重过程控制与评价,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学生成绩考核,可以根据各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理论和实验教学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如笔试、上机操作、撰写设计方案、调查报告、分析报告、专题论文等。另外也需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与评价,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作业、调研报告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笔试考核部分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

(三)整合教学内容。

由于经济统计学专业自身的特点,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很多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存在重复,比如,统计学、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统计预测与决策、市场调查、抽样理论等课程有部分内容重复。因此,我们需要对专业内容进行更好的整合,需要对课程体系中的各知识点进行合理梳理归类,对专业课程中内容交叉重复部分进行整合,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内容归属,合理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不重不漏,课程内容更科学适用。

(四)完善课程建设。

对经济统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要建立和完善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参考材料、试题库、课程网站等。课程建设的完善能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不会因为更换教师和更换教材等原因出现教学内容的改变,使教学工作有序、稳定、规范进行。

(五)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购买教学必备的统计软件;另外,也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能接触到社会的更多层面,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第三、可以考虑成立统计调研学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企业的市场调查、政府的社情民意调查、经济普查、人口普查等数据录入、整理等工作;第四、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全国统计建模大赛、市场调查大赛等学科竞赛活动,鼓励并指导学生申报科技创新项目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而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

第5篇

1.企事业单位对经济统计专业缺乏重视。

调查发现,目前仍有不少单位尚未真正意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认为统计工作并不能给其带来业绩的增长,管理层的决策以定性式的经验管理为主,统计的量化管理不多。另外,多年来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大多认为统计工作无非是算算数据,填填表格。正是这种对统计的狭隘认识限制了市场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统计作为一门实用的科学,和其他领域结合就可以派生出新的学科,如果结合的好,市场就需要大量的懂统计的专业人才,如企业统计、贸易统计、金融统计等。很多企事业对统计产生认识误区,认为统计等于数学,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统计无关。

2.统计专业人才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强。

职业教育培育的人才要为社会所用。如果所学与所用相协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能得到缓解。然而,统计教学模式、教育方法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技能单一,适应性较差,学非所用现象较明显。各中等职业学校出现了学统计就只重点学统计理论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经济理论差,动手能力弱,统计实务也无法跟上工作的需要,甚至对统计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3.课程设置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从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发,不能做到服务于地方经济。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过于强调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应用性统计课程不多,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内容也较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二是开设课程过于主观,很多院校的课程开设是根据师资队伍来排课的,是根据教师能上什么课,就排什么课,没有考虑到市场需要专业人才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很难做到毕业生理想就业。

4.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近年来统计专业师资力量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比较薄弱,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的知识面窄、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很多专业点的教师结构老化,统计软件应用和专业英语的教师缺乏,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发展经历,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这样的师资很难培养出高级的应用型统计人才。

二、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思路

鉴于前面分析的现存问题,我们提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思路。特别是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选用、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使培养方案能够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改变单一的培养目标

在多元化的大环境下,目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学校所学专业不完全一致是正常的,这就要求在大的专业背景下,培养目标必须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根据走访企业和对毕业生回访的情况,表明统计学专业学生最大的不足在于掌握的知识面太窄,所学应用性知识太少,再学习能力也不强。因此,我们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该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为总指导方针,培养出来的统计人才既要满足政府部门、机关团体、金融机构及学校、科研等单位的需要,也要满足民间统计机构的需要。在多元化目标下,再按“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指导思想设置课程,学生才能具备坚实的经济学与统计理论功底,才能胜任各部门的具体统计工作,才有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经济统计专业的培养一定要为服务于地方经济考虑。结合社会对经济统计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在经济统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应着重突出以下几方面:

1.强化数理统计学的基础地位。

未来统计人才应具备预测与决策、市场调研、质量管理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取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从现代统计学的发展趋势看,数理统计学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如抽样调查、质量检查、计量回归分析方法等,都是以数理统计学为基础的,可以说它适用于一切存在随机现象的领域。不打好数理统计基础,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将束手无策。我们应该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加强数学基础课,尤其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分量,因此,笔者认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分两门课程,在两个学期来完成,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打好基础。

2.厚实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

经济统计专业要求学生可以将统计学应用于经济管理等领域,这样就需要学生熟悉经济管理理论,只有对各经济变量比较熟悉,才可以建立好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这要求厚实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础。因大部分院校统计系的学生经济理论较薄弱,因此,我们拟在课程设置中的学科课程平台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管理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厚实学生的经济理论基础。

(三)抓好统计教材建设

统计教材是统计课程教学的素材,好的统计教材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全面掌握统计知识奠定坚实基础。目前,统计教材的版本繁杂,内容和结构体系有进一步增强权威性,使之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必要。全国统计教材编委会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统计教师等,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集思广益、综合协调、规划和指导全国统计教材的编审工作。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为了强调先进性、规范性、权威性和时效性,应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材内容的更新,并使得教材内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应尽量选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或者省部级以上推荐教材,有条件的课程鼓励选用简易外文教材作为辅助,加强双语教学。

第6篇

关键词 微卡 耐药肺结核 疗效

2005年7月~2008年12月,对我院门诊120例耐药肺结核患者进行随机分组,用微卡(冻干治疗用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化疗和单纯化疗的方法进行对照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对象:①复治病人经2HRZE(S)/6HR[1]规则治疗或不规则治疗失败,未使用过本次治疗用药,且病程在≥1年者。②X线胸片结核病灶>2个肺野或伴有空洞形成者。③痰培养阳性,经药敏试验耐2种及2种以上抗结核药物者。④无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

具备以上4个条件的患者,方可列为观察对象。

微卡加化疗组(治疗组)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24~66岁,平均46.2岁。单纯化疗组(对照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26~67岁,平均47.3岁。

方法:治疗组方案,利福喷丁0.6g(2次/周)、丙硫异烟胺0.6g、力克菲痰0.9~1.2g(视患者体质而定)、左氧氟沙星1.0g,每日1次,全程为12个月[2]。在开始治疗半个月后加用微卡22.5μg,半个月注射1次,12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除不用微卡外,其他药物的用法、剂量、疗程与观察组相同,两组同时服用保肝药物预防肝脏损害。患者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均摄X线胸片,治疗期间每3个月摄胸片1次,疗程结束后每半年摄1次X线胸片。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均作痰涂片检查,开始治疗后每月查痰,连续3个月痰菌阴性,改每2个月查痰1次。治疗前后各做1次痰培养检查。疗程结束后每半年查痰1次。治疗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考核标准:痰涂片检查连续3个月抗酸杆菌阴性者为痰菌阴性;X线胸片示病灶吸收和空洞缩小>1/2者为吸收好转;痰涂片检查抗酸杆菌连续6个月阴性、连续3次空洞无变化,临床症状消失,亦视为临床治愈;统计肝功能检查结果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 果

痰菌转阴率: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痰菌阴转率96.6%,对照组74.0%,见表1。

吸收好转率:通过X线胸片检查,满疗程时治疗组肺部病灶吸收>1/2,空洞缩小>1/2占97.0%,对照组80.5%。见表2。

临床治愈率:经过12个月的抗结核治疗,治疗组60例中,临床治愈55例,治愈率95.2%。对照组60例中临床治愈48例,治愈率80.5%。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临床治愈患者的痰培养均无结核杆菌生长。

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8.2%,对照组为15.0%。肝功能检查为两项转氨酶升高,经保肝治疗后,均降至正常水平。胃肠反应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或消失。皮疹患者经抗过敏治疗痊愈。所有患者均未中断用药。见表3。

讨 论

母牛分枝菌苗(微卡)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既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又能降低变态反应所致的组织坏死[3],辅助治疗耐药肺结核病人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目前已被广泛应用。

本次观察结果为微卡治疗组痰菌阴转率96.6%,病灶吸收好转率97%,临床治愈率95.2%,对照组痰菌阴转率74%,病灶吸收好转率80.5%,临床治愈率80.5%。两组以上各项指标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2%、15%,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笔者认为结核病的治疗在化学疗法的基础上与免疫疗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案是可行的。在复治肺结核病人的治疗中,微卡加化疗方案优于单纯化疗方案,故建议对复治肺结核病人应积极推广此方案。

参考文献

1 谈光新,主编.结核病现代诊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2000:344-350.

2 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结核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9.

3 张敦熔.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44-146.

表1 两种疗法治疗复治肺结核痰菌转阴情况

第7篇

[关键词]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信息化环境;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108-03

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已经将统计在社会经济或商业管理、人口、气象、医学、教育等领域的应用引领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并逐步在各领域统计数据处理的每一个环节体现统计学的意义,同时对社会统计工作的全貌进行着深刻影响。信息化是统计应用的必然趋势,可以为更多统计人士所理解和使用,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教育中的应用。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为统计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开课的初衷是让学生将统计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针对性较强的实践平台,而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知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能力需要在实践中磨砺,素质需要在实践中提升。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是当前和今后若干年内高等院校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一些数据分析软件、计算软件的普及使得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条件。因而,研究如何结合统计学学科的专业特点,探索应用统计学在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实践内容,新的实践教学理念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更新就变得非常紧迫。

一、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有实践经验教师严重缺乏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推导,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不高,所以大部分高校基础类课程实验教师数量不足,而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特别是十二五规划中提到高等教育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课程门类逐步细化增多,原有的师资难以满足诸多实验课程的教学需要。实践经验缺乏是我国现任高校教师的“硬伤”,主要原因是现任高校教师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所学习的知识也是从理论到理论,实践经验普遍不足。

(二)教学方法的单一性

通过对往届统计专业的学生的座谈和调研,他们普遍认为应用统计学从名称上应该是一门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的实践性强的课程,然而大部分老师在教学环节仍注重应用统计概念、各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方法理论的演绎;只是一味地理论方法例题等的讲解,对“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驱动教学方法等应用不够;在教学手段上,虽然也采用多媒体教学,只是简单地将课程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统计应用的特征和方法。

(三)实践环节的重视度不够

在统计各专业培养方案里应用统计学只设置40学时,由于学时过少,任课教师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训练达到平衡,只有少部分内容开设相应的实验课或安排课外实践,课程目标仅限于对有关内容了解即可,很少培养学生应用统计方法或者统计软件去分析应用统计在经济管理、人口、医学、气象、教育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从而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考核。

(四)实践案例少

目前在应用统计学的实践教学中,主要停留在理论知识比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的验证上,综合性案例较少且比较陈旧,这本质上只是理论教学的一种延续;实验报告内提到的案例多来自参考教材。教学内容来自实际应用中的统计分析案例较少,侧重点仍是对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的理解和分析,很难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协作性,进而影响了部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二、信息化环境下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的教改思路

针对以上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统计学专业教师教学团队以校级精品实验课程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改善应用统计学实践环境,优化配置实践环节课程资源,对统计学有关人员、平台和实践基地进行优化整合,有效培养应用型人才,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

(一)实践内容的融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化”、“大数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语,因此需要及时对应用统计学的实践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保证统计数据能够有效地体现网络化知识经济的特征。比如可以采取体现网络化、体现知识经济、体现高科技含量、体现信息化以及能够有效地体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产品创新周期统计、企业科研能力统计、企业电子商务统计、企业创造创新能力统计以及企业文化统计等方面更新应用统计学在企业经济统计方面的实践内容。

1.在实践教学内容的确定上,首先任课教师不应局限于经济统计学的领域,可以适当的扩展到经济管理、社会经济统计、企业经营管理、市场研究、财务分析、经济预测、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宽视野,多思路,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以此为基础慢慢得到提高。

2.在案例的确定环节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前布置任务,要求其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小组为单位,从互联网上搜集感兴趣的有关应用或者企业管理统计方面的二手数据,比如自行搜集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资料等,也可以利用所学抽样调查理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或借助问卷星资源,对大家普遍关注的校园热点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抽样调查并回收问卷,利用spss、excel、eviews、R软件等进行基本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或者多元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最后指导学生集中讨论良好以上等级的分析报告,鼓励学生投稿参与申请有关部门的创新项目。

3.取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高校实践教学之精华,就是实践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与科学技术进步同步。这些国家高校实践教学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或论文大多来自工厂和企业,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也就是所谓“真题”化教学,即实践教学的内容取自于现实社会亟待解决的真实课题,类似于我国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赛题。

通过对自己感兴趣内容与教师所讲授内容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应用统计学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统计部门进行的数据搜集与处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能够更好的把握有关统计学理论知识在相应领域的应用。

(二)实践人员、平台的融合

当下高校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发适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虚拟的应用统计案例,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下的小软件加强学生之间,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组织课程实习,参与课程论文的组织和编写。

1.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积极性,安排学生分组利用课余时间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先进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制作应用统计相关的虚拟案例或者网络交流平台,并在交流平台上讨论案例的可行性以及解决方案,这样对其资料的查阅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2.建立统计学教师教学团队成员和社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机制。学校或学院应规定教师在一定期限内必须要有一定的实践工作量,其内容就是到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科研等活动,也可以像学术假一样给教师以“实践假”。同时学校必须有从社会聘请的、一定比例的、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教师担任实践教学。

3.实践指导老师辅导学生先确定实验案例,进一步设计实践方案,借鉴山东工商学院统计学院组织各小组由指导教师带领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或部门进行,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通过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统计人员交流,切实感受统计在实际部门的作用。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让学生逐步掌握统计方法可应用在设计阶段的市场预测、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初试样试制、小批量生产等;应用在生产阶段的工艺设计、过程控制、能力研究和质量改进;应用在销售阶段的营销策略研究、预期销售额的测算、顾客回报率的评价、安全性评价和风险分析等。能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以及统计计算软件比如excel、spss、matlab等解决诸如产品市场占有率问题、调整措施效果的显著性问题、产品的质量检验问题等。

4.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企业统计部门进行兼职,或参加全国性的统计领域科技类的竞赛比如挑战杯、统计建模大赛,市场统计调研大赛等,同时多阅读有关文献,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地思考,认真的组织和撰写有关报告或者论文,这样能够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今年我院12级统计专业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统计调研大赛,课题是有关社会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分获国家一等奖和二等奖。

本着缩短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的距离,开阔学生视野,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该全方位多角度设立更多更适合的应用统计学实践平台。

(三)最新教学模式的融合

随着云时代的到来,目前美国流行的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以及实验教学“融合共享”模式直接给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实验融合共享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支撑性的材料,材料的获取要求种类多、实效性、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借助学校大力资助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有利时机,借鉴兄弟院校建设网络课程的丰富经验,积极有效地建设应用统计学课程网站,网站除了常规的教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验大纲、实践方案等等之外,还要整理编写完整的网络课件、配套齐全的教学视频、习题库、试题库、应用统计案例集、重要数据网络链接等,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形成一个多角度、立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并存教学资源网络,并逐步地更新和完善,形成一整套的应用统计学实践指导,方便学生学习以及与指导教师及时交流的数据库。

国内最先加入慕课平台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采取的是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机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仿照他们的做法,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将在线视频上传到网络数据库,要求学生先在在线平台学习,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记录下来,在实际课堂上与老师共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国外由于具有成熟健全的社交平台,学生会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交到供师生交流的论坛,教师会根据论坛提供的问题热度排名,集中在线回答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与之相关的开放性问题。

为了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更好的实施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院定期组织统计学教师团队进行实践教学教改的交流、学习,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实验室设备及时更新,教师机控制软件适时升级能够使任课老师和学生进行及时交流,能够实现优秀学生讲解展示自己对不同问题的理解和处理方法以及实践报告的完整性展示都很方便;提倡教师积极总结教学新模式的经验,形成教学论文,以科研促教学,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公开学习、探讨,积极融入教学之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统计学基础 教学模式 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104-01

统计学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财经大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科目,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索现代大学教育条件下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对会计系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会计与统计专业近200名专科学生进行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并经过反复的试验及对比分析,概括出了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 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思想

1.体现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进行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形式,其核心目标是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人才既要掌握文化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相关知识,还要有适应职业岗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并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方法技巧。

2.体现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统计这门学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掌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3.体现可操作性

实施方案作为指导性意见,只有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才能保证改革的有效性。考核内容的设计都是基于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特别是Excel计算技术情况调研基础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能力完成各项形成性的考核内容。

二 统计学基础课程建设改革的具体措施

1.课程内容的改革

统计学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对统计学科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模块,即统计的基本问题、数据搜集、数据处理、数据的搜集及应用。采取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现场教学等方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实训等,引导学生牢固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统计的基本理论,掌握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学科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培养学生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课程实施上,对每个单元的实训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际单位现场参观、实习等方式,配合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在集中实训中配合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专题实训,采取提前布置、课下阅读实训资料、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采用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另外,还通过学生团队、统计网上指导、撰写与实习相关的统计小论文,甚至参与企业的具体课题制作等形式来贯彻实践教学方案,落实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在指导方法上主要采用:(1)讨论式教学。通过讨论式教学,强化学生对社会调查及其方法运用的重要性和具体调查方法、技术环节的认识,促进社会调查方法技术程序化使用意识的进步。(2)案例式教学。通过案例式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增强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运用社会调查方法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践小组。通过组建调查小组和学生实习团队,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调查课题,进行全过程的社会调查活动,增强独立地、全过程地使用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能力。(4)统计沙龙。这是针对统计课程的特点而尝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式。一般是针对一个特定的经济管理问题,事先进行较充分的准备;然后,学生们集聚在一起,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畅谈,相互启发,也可以争论,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思路,便于事后形成文字材料。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方法采取以“能力为中心,综合测评”的方法,所谓“以能力为中心,综合测评”是指根据课程教学的目的要求,采用课堂、作业、模拟实习、项目实训、考试等方式分别对学生进行测试,最后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教学资源库及课程网站的建设改革

统计学基础课程要求教师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和结构,充分体现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完善教学程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建设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实现资源共享。这门课程网上资源目前还处于初级的状态,拟建立统计学基础的课程网站,逐步把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课件、学习指导书、参考文献及教辅资料等资源上网并免费开放。

总之,统计学基础是会计与统计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我们本着实施采用层次推进法教学模式,运用模块组织教学,力求使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使课程内容更加合理,从而体现统计岗位的针对性、实用性;培养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管理素质,把该课程建设成为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妍、王洪录.“一主三分”式教学模式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3(6)

[2]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

关键词:统计学;人才培养;“FWSC”模式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9年启动了学科目录修订工作,对学科目录的设置进行改革。2011年3月22日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即是将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统计学成为“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1]。新的专业目录分类将分散在各个学科下面的统计学集中起来,将统计学作为一级学科,而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生物卫生统计、金融统计、应用统计等作为二级学科进行建设。因此目前阶段,构建适应一级学科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2]。

纵观我国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建国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下,主要为经济计划的编制和执行、监督培养统计专业人才;(2)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各级政府部门统计机构的专业人才匮乏,“峨嵋会议”确定当时统计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统计学教育和统计科研培养新生力量;(3)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统计专门人才;(4)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经过十多年统计教育的探索,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了一定的新发展[3]。目前现行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新的专业学科设置的不适应性日渐明显,如何适应专业设置的新要求,结合教育部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总体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统计学人才成为统计学学科专业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相关教学实践,就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FWSC”统计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统计学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 国际统计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目前,统计学专业在全球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把统计学专业作为热门专业重点发展。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和梅肯研究院的数据,Smart-Money杂志研究发现,富有成长性的5个研究领域——工程学、生命科学、统计学、环境科学、金融属于五大热门领域。梅肯研究院高级管理经济师Perry Wong也说,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非常抢手,很多学生一毕业就被录用在有前途的职位上。康奈尔大学的调查人员发现,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利用统计技术迅速捕捉并引用媒体新的信息,能够帮助公司获取广泛的关注度。总体上看国外统计专业职业需求以医药公司、财务公司、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需求量最大,其工作岗位具有比较好的吸引力和挑战性,工资水平也比较高,其他公司的市场调研部以及政府部门对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也有一定的需求。

2. 我国统计学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国内统计专业人才需求除了传统的政府统计部门外,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一是传统领域,如财务与办公统计、生产及质量控制、营销统计和仓储物流统计等对统计人才保持相当大的需求,这些统计岗位分布于企业运行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二是市场调查与咨询公司,在京、沪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近年出现了许多咨询公司,专门为企业从事市场调查、数据分析等业务,需要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数据分析能力和受过系统的统计专业训练的人才;三是金融保险业,随着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特别是保险精算、金融数据库建设与风险管理等应用统计领域的崛起,对具有良好数学基础和统计基础的统计人才的需求较大。

二、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过窄

专业目录调整之前,传统的统计学专业往往立足于为政府统计部门、企事业单位统计岗位及学校、科研部门培养人才,专业设置上有经济统计、企业统计、金融统计等。大多数高等院校均将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学所用均过于专业化,导致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过于狭窄,直接影响了统计专业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对统计实务工作的适应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

2. 单一知识结构下课程设置不合理

专业目录调整之后,统计学作为横向性学科,要注重学科交叉,从学科的整体发展与综合发展出发,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以及在本学科领域中的运用[4]。现有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熟悉统计指标体系和基本的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但经济基础理论底子薄,现代化的统计调查、分析、预测方法也较为薄弱;而数理统计专业的学生虽熟悉各种统计方法,但与社会经济实际的结合较差。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课程设置步入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方案层次不分明,导致课程设置及内容在不同层次的统计教育之间无明显区别,降低了教学质量;二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大量重复,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内容较少,学生能力培养不足,限制了学生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三是教材内容陈旧,尤其是应用现代经济理论方法进行社会经济实证研究的内容过少。

3.“重理论、轻实践”思想下教学与实践脱节

高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然存在。目前许多高校统计教师仍然固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碰到实际问题只对学生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学生培养质量受到影响,学生的学年实习及毕业实习较难结合社会经济实际,对基层单位的真实情况也很少了解。这种培养模式偏离了统计学专业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性质,培养的专业人才往往到了用人单位,无法真正把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具体问题的工具和手段,不能迅速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

三、统计学人才培养“FWSC”模式的构建

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于1978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拥有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统计学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在专业目录调整的背景下,学院积极探索专业方向的设置与相关技能的需求之间的关系,结合专业培养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应用技术型的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的特色,在此基础上构建统计专业人才培养 “FWSC”模式,即“Foundation(厚基础)、Wide areas(宽口径)、Stage(分阶段)、Classification(双分流)”模式。

1.“FWSC”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厚基础、宽口径、分阶段、双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统计专业人才培养规律,按照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确定了“一个理念、两个面向、三个结合、四个重视、五种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个理念”——指坚持统计学是通用性、方法性和工具性的学科理念,统计专业人才除了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具备更广阔的专业外的知识,因而强调“厚基础、宽口径”。

“两个面向”——指面向政府统计部门及其基层单位,面向企业行业生产第一线。

“三个结合”——理论上强调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的结合;素质上强调方法论与工具论的结合;教学上强调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

“四个重视”——重视计算机软件应用的教学;重视统计应用方法的教学;重视数理基础理论的教学;重视经管应用知识的教学。

“五种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查、分析和写作的能力,具备设计调查问卷、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调查数据、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具备数据库系统处理、应用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统计实践的能力,具有应用统计理论与方法去分析、解决某一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2.“FWSC”人才培养标准

专业目录的调整提升了统计学专业学科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一特征决定我们培养的统计专业毕业生不但要拥有扎实的专业能力,还需具备跨学科领域支援整合的能力。并且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统计专业职位需求信息中,无论何种层次职位需求,对统计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中都体现出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点[5]。因此“FWSC”人才培养模式对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建立以下培养标准:

一是知识体系标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工具性知识;专业知识;相关领域科学知识。

二是能力体系标准,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数据分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三是素质体系标准,包括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专业素质。

3. 统计学人才培养“FWSC”模式的实施策略

基于“FWSC”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和培养标准,在人才培养上将采用“分阶段、双分流”的运作新模式。

整个培养过程依托课堂、校园、社会三个平动,分5个阶段递进式推进。第一阶段为第1,2学期,围绕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奠定基础,实行大类培养;第二阶段为第3,4,5学期,基于课堂专业知识学习同时,实行课堂—校园联动,进行校内实践,提高专业技能;第三阶段为第6,7学期,实行校园—课堂联动,通过互动收集学生在校内专业实践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聘请校内专业名师和企业教师到课堂进行“任务驱动+协同”式教学,促使学生进一步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考方法,从而探索创新、主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升创新能力;第四阶段为第8学期,将基于前面三个阶段学习,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迭代,实行课堂—校园—社会联动,进行企业社会实践实习体验,在企业环境中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五阶段学,生毕业前两个月返回学校,针对实习体验中遇到的问题,在校内老师的指导下,以毕业论文、实习调查报告等方式来总结相关成果,进一步完成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在5阶段递进式培养过程同时,实施“双分流”培养。一是专业方向分流: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只基于“大统计”背景进行大类培养,一年后根据学生学习兴趣、自身能力和学院学科发展特色,进行专业方向分流,不同专业方向体现在培养方案的特色课程设置,从而完成第一次分流。二是职业导向分流:在专业方向分流基础上,通过一至两年的专业学习,每个专业方向学生再结合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设计,进行第二次分流(“学习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继续深造成为学术精英、“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业务技术骨干、“社会活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积极的社会活动者),不同类型人才培养其教学方式与内容侧重不同。

统计学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分阶段、双分流”模式的成功实施,还需要在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三方面进行重点建设和改革。

课程资源建设方法,基于新的专业目录结构,“FWSC”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行了重构,适当缩减部分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同时围绕“分阶段、双分流”人才培养模式,以数据分析为导向,按照“3+7+x+4”模块来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其中3代表大类培养课程(数学、英语、计算机三类课程),7代表统计专业7门基础课程,x代表统计专业核心课程(一般5门课程),4代表每个专业分流方向的4门特色课程。特色课程设计的知识构成见下表。

不同专业方向专业知识领域与知识单元表

知识领域 核心知识单元 选修知识单元

1 会统

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财务管理、企业经营统计、经济预测与决策 宏观经济分析、环境核算理论与实践、统计学史

2 金融

统计 风险理论、期权期货定价分析、金融统计分析、保险精算学 货币银行学、金融数学、统计学史

3 统计

精英 非参数统计、贝叶斯统计、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 数学分析研究、高等代数研究、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学建模、数学史统计学史

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增加实验与实践课程模块(如统计软件、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理论与实践、概率统计建模、基于数据驱动的统计建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突出实践应用能力。课程设置服务于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实现,在彰显专业特色的同时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统计专业技能,对应用行业背景知识能有所了解,步入工作岗位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教学方法方面,为保障“分阶段、双分流”模式运行,各阶段教学任务与教学方式架构如下图所示。

基础师资主要由我校承担基础学科教学学院的教师组成,承担高等数学等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任务;核心师资由我校统计学院师资组成,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外延师资来自于国内外重点大学、研究所、统计局以及省内外知名企业和金融保险行业,承担与学科前沿紧密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实习实训的教学任务。

针对统计学专业基础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难掌握等特点,学科基础课以教师讲课为主,要求学生专业基础类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专业主干课采取“任务驱动+协同”式的课堂教学,“任务驱动+协同”式教学方法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体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教学角色协同互动、关联课程协同教学的特色,专业主干课要求学生至少修满20学分。无论是学科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电视录像、VCD光盘等多种电化手段配合教学,制备CAI课件辅助教学外,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Bibo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堂内外的互动,优化授课效果。

模式运行的教学任务与教学方式架构示意图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针对“FWSC”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长期的教学探索,对于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基于“分阶段、双分流”的“三联三进三支撑”实践教学体系,即:课堂、校园、社会联动;学会方法、运用方法、创新方法递进;基础理论教育平台、实践演练平台、创新研究平台支撑。

“三联三进三支撑”实践教学体系以完全学分制为教学管理基本制度,第一课堂注重课堂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注重校园课外活动,第三课堂注重社会实践,三个课堂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运行制度,进而形成“三个课堂”联动的循环型提高,即:一方面学生利用课堂实践教学所学知识运用到第二、三课堂,另一方面通过互动收集学生在第二、三课堂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聘请校内专业名师和企业教师进课堂进行能力提高式教学。基于三课堂联动教学,按照专业目录调整后的知识体系以及渐进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原则,建立分层次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新专业目录的调整,促使高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这种变化。“FWSC”(厚基础、宽口径、分阶段、双分流)模式坚持社会经济市场对人才的客观需要与学校条件相结合的原则改进人才培养方式;深入分析不同岗位对统计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新的专业学科要求和就业岗位需求确定统计学人才培养标准;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和强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把好教育质量关。在“FWSC”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过程中,一方面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提高统计学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重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教育模式、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三个层次搭建“大统计”背景下以精通数据分析为导向的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多层次、多样化的统计专业人才,进而形成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以期推动同类高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设与改革。

参考文献:

[1] 曾五一,肖红叶,庞皓,朱建平. 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 统计研究,2010(2):4-6.

[2] 张勇. 统计学一级学科建设与中国统计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统计研究,1999(1):11-14.

[3] 李宝瑜. 统计学一级学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 统计研究,2004(8):3-5.

[4] 杨廷干. 论统计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 统计研究,2005(2):10-14.

第10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48-02

生物统计学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不仅在生命科学领域、而且也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一门工具学科[1]。生物统计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涉及的基本原理、公式和概念较多,需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才能学好,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师生普遍反映难教、难学、难记[2]。《生物统计学》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考试前通过死记硬背接受理论知识,形成短暂记忆,随着时间的延长,所学内容逐渐忘记。这门课程讲授完之后,学生不会灵活运用其中的方法,也不会设计一个简单的试验,更不会将生物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技术和常用统计方法应用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脱节,显然未达到教学目的。以往《生物统计学》教学以单纯理论教学为主,不设或很少开设实验课。因此,笔者结合《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开设了《生物统计学》实验课,并尝试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索。

实践教学环节非常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而《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亟待加强。在《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开设以下实验课:(1)《生物统计学》某章节理论知识讲授完之后,利用计算机和相关统计软件,开设相应的实验课。在实验课上,教师通过统计软件演示例题的计算和分析过程,并讲授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结合实例在计算机上借助统计软件进行操作,这样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加直接与快速。(2)学生参与试验设计和科学试验。学生要在生产实践或实验室中设计试验,亲自参与试验数据的采集,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生物统计学》教学开设了如下实验:

1 利用Excel绘制常用统计图

Excel绘制图形功能强大,各种版本的Excel软件均提供了14种标准图表类型,每种图表类型中又含有2~7种子图表类型;还有20种自定义图表类型可以套用。讲授完试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后,开设利用Excel绘制常用统计图的实验课。学生在实验课上利用Excel绘图时,可以对图表区、绘图区、数据系列、坐标轴、图例、图表标题的格式,例如文字的颜色、字体、大小,背景图案、颜色等进行修改和调整,使修饰后的图形更加美观好看,爽心悦目。当图和数据放在一张工作表上、学生改变绘制图形的数据时,其图形将发生相应变化;将鼠标放在图中某数据点上,在鼠标下方将弹出一个文本框给出数据点的具体数值;用鼠标单击绘图区中的“数据系列”标志,其图所属数据单元格将被彩色框线围住,便于用户查看图形的数据引用位置。在“数据系列”点击右键可以向散点图、线图、条形图等添加趋势线,并可给出趋势线的方程与决定系数。

2 利用Excel进行数据描述统计分析

讲授完试验资料特征数的计算后,开设利用Excel进行数据描述统计分析的实验课。首先选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数据资料,让学生利用Excel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测定和分析这些数据的集中趋势,然后利用Excel测定样本标准差、总体标准差和四分位数,让学生分析这些数据的离散趋势。另外,让学生利用Excel分析总体次数的分布形态,计算总体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有助于识别总体的数量特征。总体的分布形态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分布的对称程度,另一个是分布的高低。前者的测定参数称为偏度或偏斜度,后者的测定参数称为峰度。

3 利用Excel进行统计假设检验

讲授完统计推断之后,利用Excel进行统计假设检验的实验课。统计假设检验是根据随机样本中的数据信息来判断其与总体分布是否具有指定的特征[1]。我们选择实际案例,让学生提出假设,利用Excel中适当的统计方法计算检验的统计量及其分布,确定显著性水平和决策规则,最后推断是否接受假设,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这个过程就称为假设检验或统计假设检验。统计假设检验的方法多样,通过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大同小异,例如t检验、u 检验、x2检验等,可以详细讲述其中1~3种假设检验方法,其它假设检验方法可以采用启迪和推导方式让学生利用统计软件自行轻松地学习和操作。

4 利用Excel和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讲授完方差分析之后,开设利用Excel和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的实验课。利用Excel只能进行单因素或双因素(包括可重复双因素和无重复双因素)方差分析,而涉及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三因素试验和裂区试验等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即让学生利用SAS软件进行多重方差分析。另外,Excel中的单因素或双因素方差分析只能给出方差分析表,不能进行平均数的多重比较,也无法用不同字母标记法表示差异显著性的结果,这些也都需要利用SAS软件。

5 利用多种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由一个或一组非随机变量来估计或预测某一个随机变量的观测值时,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及所进行的统计分析,称为回归分析[1]。按变量个数的多少,回归分析有一元回归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之分,多元回归分析的原理与一元回归分析的原理基本相似。按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可以分为线性回归分析和非线性回归分析。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时,首先让学生如何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如何根据样本观测数据,估计并检验回归模型及未知参数;在众多的自变量中,让学生判断哪些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哪些变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在方差分析实验课上,先让学生利用Excel进行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最后利用SAS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统计软件的特点、功能和作用。

6 利用基本原理设计试验

试验的精确度高低取决于试验设计的各个方面,只有通过有效地控制试验误差才能提高试验精确度。因此,教师有必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在试验过程中要做到操作仔细,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在试验工作中,从试验资料中发现潜在的规律性是极其重要的,这需要科学合理地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授完试验设计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在生产实践或实验室内提出试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制定试验方案。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试验设计的可行性,并进行纠正和修改。在试验前期,学生应进行试验前期准备工作。在试验过程中,学生要考虑试验条件的差异对试验数据的影响,可根据试验设计的原理和技巧分析试验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试验结束后,获得大量的试验数据,需要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分析试验资料,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以达到研究目的。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设计的试验思路、方案、步骤及作出的试验报告给予评价。通过开设试验设计实践课,可以使学生明确试验的目的、试验设计方法、试验因素及水平等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设计试验方案的能力。

实践证明,开设《生物统计学》实验教学后,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上借助相关统计软件亲自统计试验数据,利用所学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和检验试验结果,最后得出可靠的结论。最后毕业时,学生能根据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可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试验设计,实施设计的试验方案,获得试验数据资料。由于试验数据统计分析耗时,而且繁琐,因而过去毕业生害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自从我们结合《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和计软件开设了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后,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和分析数据的速度、精确度均大幅度提高。现在部分学生还能帮助教师进行科研课题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毕业论文水平也大大提高。

《生物统计学》教学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了学生进行科学试验设计的能力,初步掌握开展科学试验设计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收集、整理试验资料的方法,能利用生物统计方法对试验资料进行正确的统计分析;培养学生掌握常见统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统计方法。《生物统计学》实验课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也是对该课程实验教学的尝试和改革探索的肯定。在该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要提高《生物统计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钻研实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转变实验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和优化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春喜,邵云,姜丽娜.生物统计学[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3.

第11篇

(赤峰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目前统计学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了.文章在分析了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同时结合了统计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从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和教学考核方式这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统计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11-03

统计学是一门处理数据的科学[1],它是几乎适用于所有学科和领域的数据分析方法,可以这么说,有数据的地方就有统计学.随着人们对定量研究的越来越重视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统计方法已被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所以说统计学虽然一直被认为是数学的附属学科,但相比数学较强的理论研究,统计学更注重实践和应用,具有更直观更强的实用价值.

1 统计学的教学现状

统计学虽然已经发展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但是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依然是任何一门学科无法超越的,比如有医学统计学、金融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等等,而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因此,2014年赤峰学院在响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后,已将统计学开发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

统计应用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广,探索适合的统计教学方式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统计学的教学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描述性统计,主要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给出数据的基本信息,例如个数、均值、方差、最大值、最小值等等,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少,这一部分比较简单,在统计教学当中占用的学时比较少.另一部分是推断统计,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非参数检验、多元统计分析、预测与决策等等,这一部分是统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比描述性统计要更加抽象,因此在教学当中占用了大部分的课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更加需要有突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传统的统计教学模式讲授统计学依然偏重理论的讲授,尤其是推断统计的部分,实践课时相对较少,无法适应各行各业的实际需要,我们必须对这种教学模式加以改革,使其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他们的工作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科学知识直接用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从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构成来看,其知识结构主要由应用科学的知识体系组成.从学理上说,应用科学是与基础科学(或理论科学)相对的一个词,指和人类生产生活直接联系的科学.在实践中,人们常把应用科学作为工程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总称[2].

高校培养的人才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与其他两类相比较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2.1 行业性

从知识结构来看,应用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相比,应该具有更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一方面,应用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需要将科学原理和新发现的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中,这必定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是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不是面向岗位设置专业,在将来的就业中,应用型人才应该有更宽的就业面,因此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2 应用性

从能力结构来说,应用型人才不应该是简单的继承性的运用知识、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是应该利用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不断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并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去,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拿统计学这门课程来说,在课本中学到用EXCEL来整理分析数据,而在实践中不能只会用这一个软件去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应用型人才,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有能力去学习用其他的统计软件整理分析数据或者确切地说能更好地整理分析数据.

2.3 社会性

从素质结构来说,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能力,因为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更加需要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3 统计学的改革措施

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统计学人才的要求,因此统计学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教学定位的改革

教学定位是决定其他教学内容的关键,在教学定位的指导下,每个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培养方案,不同层次的院校可以定制不同的培养方案,比如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院校制定的培养方案更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以便在后续的学习当中更加游刃有余.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这无疑更符合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针对赤峰学院是一个二本院校,毕业后学生大多数都直接参加工作,继续深造人数较少的特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数学与统计学院对统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改,以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人才市场的需要,提高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竞争力.

3.2 教学内容的改革

有了正确的教学定位,在教学定位的指导下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也就是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标的载体,是教学环节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赤峰学院统计学在2013年之前的教学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比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实变函数、解析几何等理论基础课程较多,各种统计应用类软件较少,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院校比较适合,而对于像赤峰学院这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院校来说,尤其是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缺少实践,势必在以后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我们将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改为相对简单的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去掉实变函数、解析几何等较抽象的课程.增加了统计建模与R软件、描述性统计、数据挖掘、数学实验等实践较多的数据处理类的课程,同时一些课程减少了理论课时,增加了实践课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教学模式的改革[2]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虽然提倡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很多年,但受到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在规定教学时间内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等因素的限制,在很多院校一直无法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自我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极差.

事实上,现在的主要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普通教室授课,第二种是多媒体课件授课,第三种是计算机机房授课.经过比较可以发现,第三种授课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学效果最好的授课方式,同时也符合现在教学改革的潮流,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很多人认为第三种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轻松,把问题抛给学生即可,事实上,第三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第一和第二种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把已有的理论知识传达给学生,但第三种教学模式没有固定的内容,教师需要自行精心设计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要围绕以下几个要求进行:第一、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容易让学生望而却步,太简单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第二、必须要对刚学过的理论知识起到巩固加强作用,同时最好能涉及到旧的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复习以前的知识.第三、问题最好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当然,我们不能认为第三种学习模式的优点及符合潮流的特点,就忽略第一种和第二种教学模式,前两种教学模式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例如可以将知识系统地传递给学生,为第三种教学模式打下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偏重.

统计学毕竟是实用型较强的学科,我们需要的学生可以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处理甚至预测,而不是只会背诵定义或课本上的习题答案,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法基本上就是侧重第二种甚至第一种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课本的东西很熟练,遇到实际问题束手无策.笔者认为统计学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力侧重第三种教学模式.例如讲授《非参数统计分析》中的单样本检验法中,可以先把单样本检验中的各种检验法[3],如符号检验和符号秩和检验法的原理以传统的授课方式讲授,当然由于课时的关系,中间的各种定理的证明可以忽略,这就是教学的当中所说的有“得”有“舍”,然后抛出一个现实的问题,用几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上机计算,并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检验更加准确,甚至可以进一步和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哪种方法更准确,进而自己分析为什么这种方法更加准确?每一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在哪儿?每一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复习老师讲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同时培养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师资力量的改革

教师是各种教学活动实施者,因此教学的改革离不开师资力量的改革,力量雄厚的教师队伍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统计学专业教师有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赤峰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在成立了统计学专业以来引进了一大批硕士及博士人才,他们学历高、基础好,精力充沛有活力,这是他们的长处,但与老教师相比,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态度上没有老教师认真严谨,过分强调自我发挥,在讲授过程中随心所欲,不关心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导致教学效果差;把教学看成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不是从心里热爱这份职业,不能做到全力付出,全身心的投入;缺乏敬业精神,偶尔迟到早退等等问题.对于上述问题,一方面,赤峰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成立二级学院督导组,督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认真上课.另一方面,开展听评课活动,青年教师听老教师的课,发掘自己的不足,学习老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态度,老教师听青年教师的课,对不足的地方给出指正,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第二,拥有扎实的统计学专业知识,能够做到各门课程融会贯通.

由于赤峰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今年来引进的均是硕士或博士人才,专业基础知识都比较扎实,但在教授的过程中,一般每个老师都会固定一门或两门课程,长此以往,教师只对这一门或两门课程熟悉,其他课程逐渐陌生,这势必在以后的讲授中不能融会贯通,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让每个教师教授不同的课程而不是固定的一门或两门课程.

第三,熟练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学专业本身是一门处理并分析数学的学科,而且统计学的各门专业课当中都穿插了用软件实现分析的内容,因此熟练掌握软件的使用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应该精通至少一门统计学软件,其他统计学软件也应该大体了解及会简单操作.

第四,有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一方面,现在的教育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教师具有创新能力,才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工作是相辅相成的,提高科研水平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老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加强科研工作.

第五,了解该学科较前沿的知识.目前许多学校尤其是地处偏僻的学校,出现了教师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有些教师长期在一线教学,天天接触的只是课本和教参,知识得不到更新.长此以往,教师照本宣科,只为完成教学计划,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没用,提不起学习兴趣,强打精神只为考试通过,整个教学过程变的索然无味.对于上述问题认为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出去短期培训,参加相关学术会议、访学、进修、邀请学者过来讲座等等,并将所看到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5 考核方式的改革

目前统计学专业的考核方式和其他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一样存在很多弊端.第一,考试方式单一,一般都是开卷或闭卷考试,有些老师担心成绩太差,在考前给出一定的复习范围,基本都是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只要按照这个范围复习甚至背诵,就会取得好成绩,最后培养出的就是高校的高分低能学生.第二,考试范围太窄.基本上就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或者课后习题,很少有课外的供学生自由发挥的内容.第三、考题题型固定,作弊现象严重[4].

针对以上问题和统计学专业的特点,可以对考核方式做以下改革:第一,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比如可以写小论文或者几个人一组做一个小项目,以论文答辩的形式答辩,由老师当场给出成绩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也可以上机考试,这样就可以杜绝作弊现象.第二,如果是试卷形式的考试,老师可以出一部分可以自由发挥的题目.第三、降低期末试卷考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提高平时成绩比如课堂提问、出勤、年度小论文、上机实践等成绩在总成绩当中的比例.

4 结论

综上所述,统计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其他专业中的共性,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我们应该立足于其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同时教学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切忌急于求成,而应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勇.统计学教学综合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9).

第12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统计;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6-0233-02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得实施及最终得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其较为抽象,与数学知识联系较大,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学习效果不理想。但这门课程的社会应用性日益广泛,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统计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在高职《统计学原理》教学中,如何选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以达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统计工作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统计工作过程.初步掌握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定量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职业院校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一改往日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其中一部分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学,以探索该课程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及方法。以下是进行“项目教学法”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学》中的具体应用

1.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项目

《统计学原理》是一门方法论学科,统计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理论与方法的讲解,而在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其目标应向应用能力方向发展,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方法的讲解,更应注重学生数据资料收集能力、高效处理问题能力、准确地预测决策分析能力的培养。应用项目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在教学项目设置上,笔者除了在第一章介绍统计基本理论外,在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及综合统计指标计算及分析过程中,不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而是采用设置教学“项目”教学方式。如统计调查中布置统计调查任务(项目1)、然后将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项目2)、然后进行统计分析(项目3、项目4……),将统计原理知识与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既有“子”项目,又有总项目,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对统计学知识体系的整体理解及掌握.

2. 具体实施过程

(1)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确定“教学项目”,打破原来的章节体系,而根据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来确定“教学项目”。这里,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根据统计实际工作过程及步骤来设置的,教学项目的多少是依据统计工作要求及知识内容多少而设计的,如统计调查工作环节设置一个“教学项目”,而统计指标分析内容设置项目较多。

(2)对学生实行分组教学,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组成小组,各组成员有明确分工,内部设置互相监督机制,力求让小组成员每名同学都能参与“项目”。在学生完成过程项目过程中,老师要协调监督。

(3)由老师来布置教学项目,各个小组编制项目完成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完善。如进行统计项目调查中,老师布置教学项目任务,具体调查方式及方法由每组成员自己来制定,并确定统计调查方案。这个过程由老师进行适当地指导与监督,以防止学生确定的统计调查目标太小或过大,达不到教学要求。

(4) 确定好项目完成时间,以确保教学任务完成,老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时时予以监督。

(5) 最后,课程完成后,要求各个小组对收集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撰写统计报告,要求统计报告中用统计图表来显示。

(6)在进行学生考核过程中,改变以往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及教学项目完成的情况,以老师评定及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评定,注重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及学习状态来给成绩。

二、应用项目教学法的优点

通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体会到在高职《统计学原理》的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有以下优点。

1.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技能的培养。在《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克服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授轻参与的缺陷,按教学大纲要求,以统计实际工作过程为教学“主线”,以教学项目设置及完成为目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体会到统计工作在今后工作及生活中重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为学生今后工作打下良好职业基础。

2.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对统计学知识从感性到理性两个方面形成有机的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每个教学项目时,学生有很强的参与感,会将自己想法融入项目完成过程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这一代学生中,大多数同学是独生子女,学生个性较强,平时很少有机会走向社会,也很难与社会融合,以致与不少大学生刚入社会很难适应,达不到企业用人标准要求。在本门课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让同学到社会中进行统计调研,使学生学会与社会上不同类型人打交道,提高学生融入社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及团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将来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及职业能力。

(三)应用项目教学法应把握的重点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对达到高职《统计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非常有益。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1.充分做好应用前的准备

在授课前的教学计划中.要对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内容在规定学时内进行总体规划.既从学习时间上对其开展和实施提供保障,又具体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并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教学内容、形式、操作程序、要求及考核办法等。由于《统计学原理》课程特点,项目教学法的实际应用与理论讲授应同时展开,交叉进行。按统计工作开展程序,做到教学过程中,理论先行、实践验证、重点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即首先让学生掌握本步骤工作的指导知识要点,再在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使之具体操作有依据,工作质量有标准,减少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真正达到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注重实践性,而实践性教学中则融会理论知识的运用,将理论讲授与知识运用有机结合起来的目的.使项目教学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2.项目教学法应用中注重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师引导性

在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虽在理论讲授时仍以教师为主,但要注重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师引导性,在实践性教学中却应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包括调查小组的组建,调查对象、调查方法的选定,调查、整理、分析工作的开展,以及调查分析报告的撰写,都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求学生真正地投入实践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活跃理论讲授时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对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讲解。

3. 项目教学法选题应注重实际可行

统计学原理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时,关键点是调查选题。在题目的选定上,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题目的选定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调查题目最好是与大学生相关及感兴趣的话题,确保调查内容健康向上。具体题目一般由学生提出,教师进行分析筛选后,引导学生选定。这样,在设定题目时,教师即对调查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调查所能取得的数据以及调查分析所产生的后果有一定的预见性,便于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发挥好引导作用。

4. 项目教学过程中应多组织学生讨论

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各调查小组的实作进度,适时组织全班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具体工作畅所欲言,发表自己观点看法,共同解决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和分歧。在讨论中,教师应充分去发现、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对不正确的,不能简单否定,应给予详细的分析解释。对于较突出的问题和分歧,可以组织全班进行专题讨论、辩论,让学生自己去说服自己,营造一个轻松、团结、友善的学习氛围,以保证项目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5. 改革课程考试办法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注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情况,主要通过试卷考试来完成。在加入项目教学内容后,考核办法也应随之改变,不仅看重理论考试成绩,更应看重实践考评成绩。实践考评成绩中,也不应只注重统计调查分析报告的优劣,还应加上项目活动中的积极因素。这样,学生参加项目教学活动,前有引力,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有压力,教师对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考评,自然会有动力。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用项目教学法是高职教育中《统计学原理》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还需要我们去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维安.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