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时间:2023-07-10 17:34:22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第1篇

***社区特色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社区两委制定了发展目标及规划,紧跟党委、政府发展高端特色农业的思路,多次召开社区议事会、村民代表会以及村民大会,宣讲发展现代农业和成片连片经营的方针政策,高度统一认识,正确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此项工作。

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招商工作中,社区两委紧密团结、分工负责、强力突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肯定。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规模发展的原则,着力培植粮食、油料、蔬菜、畜禽几大主导产业,建设优质粮食、大蒜、有机蔬菜、花生、特种动物养殖、生猪养殖等优质高效农产品基地。社区建立了益键大蒜专业合作社,腾飞粮食专业合作社,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大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泰兴花生专业合作社等多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体现规模经济,全面发展现代化农业,建成占地贰佰余亩的天然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社区两委,深入扎实地做好相关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总之,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社区两委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政之所兴在民心”的工作思路,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始终牢记群众满意为标准,心中装着群众,处处为群众着想,把群众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第2篇

各位嘉宾:

当你越过雄伟的伊麻目黄河大桥之时,就已经步入到了循化县腹地。有一句广告词是这样说的:“大美青海,最美循化。”

各位嘉宾,前面就是循化县的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区。这个区总面积1400亩,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目前已经建成了优质薄皮核桃育苗和大红袍花椒育苗基地、薄皮核桃标准化生产、线辣椒原种繁育以及优质蔬菜种苗生产基地,同时建成了特色景观果园基地和园林花卉苗木培育基地。

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循化县决策者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大成果。

特色作物及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了12万亩。为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着力打造“一核两椒”农业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估算,在这三大特色农产品的拉动下,去年循化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 “两椒一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链逐渐形成,同时也加速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青海高原红,最艳还是“循化红”。在近四届北京举办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循化红”线辣椒销售火爆,“循化红”原产地标记,已列入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世界地理标志大会还确定了“循化线辣椒”地理商标。

循化特色农业的异军突起,同时也催生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兴起。为了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循化县以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先后培育出了“天香”两椒开发公司、“仙红”两椒开发公司等产、供、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从而使特色产业更具活力。

各位嘉宾,特色农业种植示范区只是循化特色种植业的一个缩影。正是由一个个像核桃、花椒、线辣椒这样的特色种植产业的兴起,使得循化县委、县政府在认清地域差异给自身发展带来困难面前,理清农业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地带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撒拉儿女们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走农业“特色之路”、作农业“特色文章”、搞“特色农业经济”。现如今循化的特色种植业在逐年扩大,它已经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循化农业的支柱产业。种下一片核桃林只是一个产业的开始,把一片核桃林打造成一个有持久生命力的产业需要走的路虽然还很长,但循化县委、县政府坚信、循化人民坚信,只要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就一定能实现“农业稳县”战略;只要牢牢把握住国家扶持较少民族的政策机遇,立足特色,就一定能在这条特色之路上,走出循化农业科学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各位嘉宾,七月的循化,处处瓜果飘香,处处芳香诱人。我们真诚希望大家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分享循化特色农业带来的甜蜜果实和幸福喜悦。

第3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特色农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状况的分析,以江苏邳州为例,提出了特色农业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主体及基础、特色农产品种植信息化发展模式、特色农产品经营信息化发展模式、观光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新农村 信息化 特色农业 发展模式

在2006年2月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信息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以及信息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信息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冯梅,2006)。实现农村信息化,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村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是影响到新农村经济建设成败的重要环节。

现如今,“三农问题”、近十亿农民的生计已成为我国中央及地方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面对当前环球经济衰退、海外市场萎缩、消费力大减的现状,若要继续力保经济高速增长,当下需要做的是加强软式基础建设――为农村和城郊开拓信息高速公路,即实现农村信息化,提升农民的技术和信息交流,培育国内本地市场衍生内需支持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各地资源禀赋不一,各地农村也都因地制宜的发展了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以信息化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也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农业信息化与特色农业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带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农业各个领域和环节广泛实现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产业层次,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信息化除了有利于农民接触新技术、使耕作现代化、增加收入和改善生计外,也能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机会,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曹俊杰,2008)。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较慢,信息化水平有待大力提升。

发展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环节(曹俊杰,2008)。特色农业是指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吕火明,2002)。特色农业具有多种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一般来讲,按照其生产对象和提品形式进行分类:按其生产的对象可分为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水产业、特色加工业和特色服务业;按其提供的产品形式可分为产品型特色农业(如特色种养业)和服务型特色农业(如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等)。各类特色农业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有不同的模式(吕火明,2002)。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多种优势(如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可以带动多数农户从事这些产业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等。

邳州特色农业发展及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市东部,近年来地方经济尤其是特色农业发展迅速,通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乡村面貌。邳州特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大蒜、银杏及意杨和杨树各种林木。大蒜、银杏、板材及其相关产业等已经成为邳州的主导产业。

邳州市的大蒜种植是以宿羊山为中心向外辐射,是全国品质最高、产量最大的大蒜种植区。邳州大蒜产业档次不断提升,形成集生产、收购、冷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一体化水平。邳州24个镇中有18个镇种植银杏,形成了全国著名的优质银杏生产基地。邳州围绕银杏生产,发展精深加工延长银杏产业链,形成了一大批银杏叶烘焙企业、银杏果加工企业及银杏生物制品企业。邳州林木资源丰富,主要有意杨、杨树等林木资源。依托于丰富的林木资源,板材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板材加工基地。

综合邳州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将邳州特色农业的类型分为:特色农产品(大蒜、银杏、板材林木等)种植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邳州按照省政府“村村通宽带”的工作部署,大力推进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和家庭上网工程,致力于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业务的建设。邳州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为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健全政府网络,提升办公效率;积极组织信息化技术培训,借鉴先进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建立了多个政府门户网站,如江苏省邳州市人民政府网、邳州劳动就业网、邳州统计信息网等,这些政府网站既是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窗口,增强了政府办事功能,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拓宽了人民了解信息的渠道。

从邳州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来看,只是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拓宽了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并没有完全的实现信息化。其信息化建设模式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邳州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是来自多方面的,不论对于政府还是农民来说,发展信息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民使用信息化生产方式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而且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特色农业信息化模式

(一)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主体与作用场

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来自各级政府、涉农企业、其他组织及农民四个要素。主体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场如图1所示。

首先,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关于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工作,仍应加大资金投资的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应专门设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各个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大力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积极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通过信息化,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而要进行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特色农业中的涉农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信息化建设,将各类信息化技术和方法更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邳州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了促进生产、加大销售和占有市场,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的工作,而且客观实际上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也带动了农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信息化发展。这样的优势,作为企业目标很明确,比较贴近需求,能够形成激励机制。

其他组织是多种形式的,都是从农村合作组织,或者从其他涉农相关行业协会发起的,一般都是针对特色产业产生的。比如目前邳州市银杏协会、邳州市大蒜流通协会等,它们的优势是贴近需求、市场反馈机制、个性化服务。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将有助于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并且对于建构农业新型双层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生产小规模、经营规模化具有重要意义(黄祖辉,2008)。

农民是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体。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农民由被动地接受信息到主动地搜寻、利用信息是农业信息化的重大转变。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能仅仅把农民当作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还需要创造相应的制度环境把农民吸引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与最终的决策者,让农村信息化真正成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广泛参与的模式,从而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社会效应,提高信息化的社会效率。

(二)特色农产品种植信息化模式

邳州宿羊山镇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大蒜网上交易中心。通过网上交易中心,蒜农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大蒜的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还可以完成大蒜购销交易。但这仅仅是农业信息化体系的部分内容。根据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特点,以信息化推动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农业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智能决策系统。

为了对农作物当前的生长情况及环境情况有一个准确和实时的了解,需要对农田作物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的土壤、水分等农作物信息要及时传递给农田采集系统。气象信息系统应该把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传递给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业监测预报系统包括当前和历史的农田信息数据,如土壤成分、水分状况、生物状况、气候状况等。土壤肥料决策支持系统不仅包括世界上现有的肥料数据库,还应搜集农民所拥有的施肥经验。同时可以根据现有的农田状况和已有的数据库资料,提供合理的土壤肥料计划。农业科普培训系统及专家系统应包括培训农民各类种子种苗的基本情况,同时该系统还帮助农民分析农业区域的耕作习惯、土壤成分、气候特征、地域特点等及农田的现有情况,并帮助选择合适的种子种苗品种。此外,该系统可以让农民通过视频、音频方式,直接了解各种最先进的栽培知识和技术,系统还可以根据现有的土地等条件,选择合理的栽培技术。在病虫防治上,通过图片、文字方式系统介绍不同常见病虫害的症状、病原菌、发生规律、诊断方法、预防方法和救治方法。并可以根据农田采集的数据信息,判断现有农田的病虫信息,给出合理的病虫防治措施。

(三)特色农产品经营信息化模式

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括加工、存储和销售。在邳州,对板材的加工在农产品加工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现代工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竞争能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同时应搞好“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行“敏捷制造”的生产方式,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顾客需要及时进行定制生产。

以大蒜产业为例,经过几年的发展,邳州已涌现出一大批大蒜加工出口企业,产品从优质原蒜出口到糖醋蜜蒜、酸辣蒜蓉、蒜片、蒜油、蒜素等系列蒜制品。全市共建成大蒜储藏恒温库40多座。其中万吨以上就有10座,贮藏总容量超过30万吨。

同时,银杏叶的提取开发研制已取得了很大成功,已建成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9家,13条生产线,年产银杏黄酮250吨,内脂20公斤,银杏茶500吨,银杏生产能力占全国总量的80%。邳州还大力发展医药为主体的银杏产业,以列入国家863计划的清华大学口服胰岛素项目和三仪银杏制药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标志,生态医药成为邳州新型主导产业。开发研制银杏胶襄、银杏酮茶、银杏酮制剂、银杏口服液、银杏蜜、银杏润肤露等邳州特色产品,销售国内外市场。邳州已发展成为国家银杏中药材GAP基地。

经过加工后的农产品要推向市场,离不开电子商务系统。该系统是加工后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平台,既起到产品宣传的作用,又可以扩宽产品的销售渠道。随着网络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邳州特色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众多国内外客商喜欢采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洽谈合作。

目前,在邳州各种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均有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大蒜为例,中国大蒜网根据当地实际要求,现提供的栏目主要有:内参资讯,仓单交易,现货交易,商务短信,会员中心,商务助理,商贸论坛,会员博客,报价中心,分析预测,数据统计,国际采购,国内买家,市场速递,交易评诉,企业展厅,媒体报道等。为网络商务平台的不同用户提供了综合集成化的服务。

伴随着邳州特色农业的发展,特色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板材林、大蒜、银杏为支柱产业的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运输―销售整个过程的信息化模式(如图2)。政府、涉农企业、农民以及其他组织在整个运行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推进邳州特色农业信息化向前发展。

(四)观光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观光农业信息化是特色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也是我国旅游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旅游有关的实体资源、信息资源、生产要素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配、组合、加工、传播、销售,以便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提高旅游业的生产效率。

现有的邳州旅游网只是作为介绍和宣传邳州旅游资源的窗口,还远远没有达到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农村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以及旅游观光农业的服务业行业属性,休闲观光农业的主体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农民、游客、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休闲观光农业的三方关系如图3所示:农民为游客提供当地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为游客和农民做好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保障农民和游客的利益,做到促进当地观光农业的发展。

根据这种三方服务关系,休闲观光农业信息化就主要包括:旅游电子政务和休闲观光营销系统。旅游电子政务,主要是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通过构建休闲观光管理网络和业务数据库,为农民和游客提供各类信息,从而建立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和公共信息的平台,事先当地休闲观光旅游业务的处理和公共信息服务。休闲观光营销系统是农民采用信息化手段宣传促销休闲观光产品,加强休闲观光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提高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效率,达到为农民创收的目的。

综上,中国农民虽有近十亿之多,但每处农村也非全部贫瘠。相反,不少地区的农村有丰富物产,各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也适合发展不同的特色农业。现在的问题只是欠缺技术和信息等市场主导的诱因及途径,把农村的资源与城市的需求,以及把城市企业的产品与农村对现代化的渴求配对起来。而农业电子商务,将会是把城乡之间连接上的桥梁,使农村成为城市企业的新兴市场,也使传统的农业迈向现代化和更具盈利能力,为双方造就商机。

参考文献:

1.冯梅.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步伐[J].宏观经济管理,2006(11)

2.曹俊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8(3)

第4篇

第一条为了提高中央重建基金使用效率,体现中央重建基金使用的公平正义,缓解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矛盾,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财政部有关政策精神以及陇南市灾后重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突出重点、兼顾公平、专款专用、科学管理、滚动使用、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三条鼓励地方政府将本级财政自有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社会募集资金等注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滚动使用,放大基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章基金的设立

第四条根据国家灾后重建的有关政策,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修复实施计划中市、县(区)属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收益性项目中央重建基金设立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采取无息借款等使用方式安排用于项目建设,到期收回,滚动使用。

第五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首先保证市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下达的灾后重建投资计划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

第六条省上已批准的灾后重建实施计划中,属于以下情况的项目,所安排的中央重建基金直接纳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安排支持其他农业特色产业项目:

(一)因故不能实施的项目,包括建设条件发生变化无法实施的项目、承诺的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不能落实的项目等;

(二)经核查属于虚报套取资金的项目;

(三)项目单位自愿放弃实施的项目;

(四)项目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审查中,合理调减出的中央重建基金。

第七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设立市、县(区)两级基金,分别在市县(区)两级财政设立专户。县(区)每年收回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总量中,60%作为县(区)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40%上解市财政作为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

第三章基金支持的范围和使用方式

第八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的范围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发展项目;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项目;农业特色产业中发展潜力较大、成长性较好的项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以及其他符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

第九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使用方式,采取向项目单位提供无息借款、向项目单位提供贷款担保、对项目贷款进行贴息补助、向项目单位注入资本金、对通过社会融资实施的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包括灾后重建项目)进行奖励等多种方式。使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项目必须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

采用无息借款方式的项目,基金的使用期限为3-5年,到期归还。已经享受了一次无息借款方式扶持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再次申请无息借款。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向项目单位提供贷款担保时,被担保的项目必须具备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银行有明确的贷款意向而自身不具备贷款担保条件。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对贷款项目进行贴息补助时,被贴息项目的贴息额度与银行贷款利息一致,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贴息资金直接补助给被贴息的项目单位。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向项目单位注入资本金时,注入资本金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所申请项目总投资的30%。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对社会融资实施的项目进行奖励,被奖励的项目必须是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奖励的额度为项目总投资的5%,项目奖励资金在项目建成后直接奖励给项目单位。

第四章基金年度计划安排

第十条市、县(区)财政部门于每年3月份根据上一年度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收回情况,提出本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年度资金规模。

第十一条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统筹安排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安排计划与县(区)及行业回收上缴的基金数量挂钩。

第五章基金项目申报审批

第十二条以无息借款、贴息补助方式申请使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项目,项目单位自筹资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项目不能同时申请使用市和县(区)两级基金。

第十三条申报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项目,县(区)行业主管部门于每年3月份根据市级发展改革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产业扶持方向和支持重点,进行项目的征集、筛选,报县(区)发展改革部门进行汇总,县(区)发展改革部门会同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提出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建议计划,上报市级发展改革部门,同时抄送市级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市属项目的申报,由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征集、筛选,提出建议计划,报市级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进行汇总。

第十四条上报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建议计划时,应逐项目提交下列附件资料:

(一)项目单位营业执照或项目业主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

(二)项目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包括经营范围、主要产品、生产技术、职工人数等;

(三)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申请报告中要明确选择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使用方式中的一种;

(四)项目技术情况的证明材料(科技主管机构或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技术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明、用户使用报告等);

(五)与项目有关的其它支持性文件(土地、环保等有关批准文件、奖励证明等)。

第十五条市农业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对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建议计划进行研究后,市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对筛选确定的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初步安排意见,报请市政府同意后,由市级发展改革、行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联合下达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年度投资计划。

第十六条县(区)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的申报审批程序由县(区)政府参照本办法制定。

第十七条列入灾后重建实施计划的项目审批、投资计划下达按照灾后重建项目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基金的拨付和收缴

第十八条市、县(区)财政部门设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专户,负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拨付和收缴。

第十九条基金拨付实行申请审核制度。按照项目隶属关系由项目单位向行业主管部门提交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及基金申请,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审定后,向项目单位或业主拨付基金。

第二十条采用无息借款和贷款贴息方式使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县(区)属项目,由市级财政部门按照下达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年度投资计划,一次性拨付给县(区)财政部门,县(区)财政部门按照建设进度向项目单位分期拨付;市属项目由市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项目单位。建设进度达到30%时,拨付基金的50%;建设进度达到50%时,拨付基金的80%;项目竣工验收后,基金全部拨付到位。

对于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向项目单位提供贷款担保的,由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指定的担保机构向银行出具担保书,与被担保的项目单位或业主签订担保合同,合同条款中要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违约处理办法等内容。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向项目单位注入资本金的,由财政部门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年度投资计划,一次性拨付被注入的项目单位,并与项目单位签订资本金注入合同,合同中要约定资本金注入的数量、比例和利润分成办法等相关条款。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对社会融资实施的项目进行奖励的,由项目单位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符合奖励条件的按程序办理。

第二十一条对于采用无息借款方式的项目,市、县(区)财政部门在拨付基金前,按照项目隶属关系与基金使用单位或业主签订借款合同,明确收回期限和方式以及违约责任、处罚办法等。收回期限为项目竣工验收后的3-5年,收回方式采用一次性或分期进行,具体根据建设项目特点确定。

第二十二条采用无息借款方式使用基金的项目建设单位或业主要按照借款合同及时归还基金,不及时归还的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处罚,并取消以后各类政府投资项目申报资格。

县(区)财政拖欠应上缴市级财政的款额在县(区)当年财政结算中扣还。

第七章基金的使用和监督

第二十三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必须按照批复的建设内容组织实施,基金使用要做到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项目建设单位或项目业主要自觉接受发展改革、财政、审计及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分别在年度中期和年度结束15日内,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向发展改革、财政、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使用情况。

第二十五条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的项目竣工后,县(区)属的项目单位或业主应及时向县(区)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县(区)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初验后,上报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市属项目单位或项目业主直接向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县(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竣工后,由县(区)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分别报市级相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及承诺的其它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或存在其他违约行为的将停止拨付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

第5篇

关键词:资源;发展;城郊;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045-02

一、特色种植业发展基本情况

1.种植业结构调整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域布局、发展特色”的原则,按照“调优、调特、调强”的思路,湟中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全县的种植业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和优化。2011年,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 960hm2,粮食作物36 793hm2,油料作物15 733hm2,优质特色的蚕豆、马铃薯、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 733hm2 、10 127hm2、3 080hm2,比上年分别增长5.2%、16.6%和25.9%。效益较低的小麦、豌豆分别减少9.1%、16.7%。豆类、薯类、油料、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比例达72.7%。

2.主导产业培育情况。在作物布局上,建立了以高海拔地区为主的早熟油菜种植带,以浅垴山地区为主的杂交油菜种植带,以浅山及半浅半垴地区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带,以川水地区为主的优质蚕豆种植带,以川水和交通沿线为主的蔬菜种植带。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蚕豆、脱毒马铃薯、杂交油菜、露地反季节蔬菜、温棚精细蔬菜、高原食用菌六大优势主导产业。

3.特色种植业发展情况。“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是实现种植业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托农业项目,建成了李家山等5个乡镇的11个蚕豆“一村一品”专业村。海子沟等4个乡镇的11个马铃薯“一村一品”专业村。李家山等4个乡镇的13个油菜 “一村一品”专业村。拦隆口等4个乡镇的9个小麦繁种“一村一品”专业村。拦隆口等7个乡镇的13个蔬菜、食用菌“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总数达57个,总面积达到3 040hm2。“一乡一业”也蓬勃发展,初步建成了海子沟、土门关、西堡、李家山、共和5个乡镇的马铃薯种植基地。鲁沙尔、上新庄、上五庄、大才、田家寨5个乡镇的油菜种植基地。李家山、汉东、拦隆口、多巴、田家寨5个乡镇的蚕豆种植基地。多巴、拦隆口、田家寨、上新庄、李家山5个乡镇的温棚蔬菜种植基地。共和、上新庄、上五庄、西堡4个乡镇的露地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专业乡村的建设,促进了蚕豆、马铃薯、油菜籽、蔬菜四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种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

4.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按照“做强油菜产业、提升蚕豆产业、壮大马铃薯产业、发展蔬菜产业”的要求,建成了13 333hm2油菜、9 333 hm2蚕豆、6 666hm2马铃薯和1 333 hm2蔬菜生产基地。签订种植业订单30 666 hm2。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以弘大公司、通发公司为龙头的油菜籽加工基地,以新绿康公司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以九道河公司、文元养殖公司为龙头的牛羊猪育肥和规模养殖基地,以海湖藏地毯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基地,以班仲营村、高原爽公司为主的蔬菜、高原特色果品种植基地,以谷丰粮油公司、湟中县外贸公司为主的大宗农副产品营销企业和营销协会。今年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两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截至目前,共培育国家、省、市、县龙头企业35家,新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6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1个。

二、特色城郊农业发展的条件

1.良好的政策条件。国家“两减免、三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保障,汇入了新的活力。

2.日益增多的投入。随着国家、省、市、县财政投入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3.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生产种类多样、品质优良、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为特色及城郊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4.科技作用日益显示。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广大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认识度和接受度显著提高,农民科技意识进一步增强,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5.优越的地理位置。湟中县三面环围省会西宁市,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保证了农产品流通。

6.优良的环境条件。湟中县地处湟水河中上游,大气、水质无污染,生产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籽、胡麻、高原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等众多农产品,有些产品在全国独一无二。

三、多种措施并举,大力发展特色城郊农业

第6篇

关键词:金融扶贫;绿色信贷;小额信贷公司;政策性金融;政策建议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精准扶贫下河北绿色信贷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为例”(201611420003);项目组成员:张亦男、刘璐、李莎莎、连健、左文宇、郑子伟、李文霞、葛玉珊、王雪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金融扶贫下河北农村地区绿色信贷情况调研――以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3日

一、绿色信贷调研背景

河北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含贫困区县22个,其中张家口宣化、张北、康保、蔚县等9个区县被列入其中。张家口地区位于京津冀蒙交界处,属环渤海经济圈,但受多山地形影响,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依托贫困区县及2022年冬季奥运会背景,我团队对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及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进行走访并就张家口地区绿色信贷及金融扶贫发展情况同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并总结分析得出以下具体内容。

二、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务发展情况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情况。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张家口分行目前主要信贷类业务涉及脱贫攻坚、美丽乡村、绿化造林、棚户区改造、农村路网及城镇化建设、冬奥会建设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项目。

1、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类业务具体情况

(1)植树造林,完善绿化。绿化造林项目指到2022年张家口市森林覆盖率提高15%,最终达到50%以上。据此农发行计划每年提供32亿元融资支持,4年共提供128亿元资金,截至调研时间,2016年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已投入18亿元资金开展项目实施,同时仍有10亿元资金正在审批中。

(2)“美丽乡村”计划。“美丽乡村”建设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入手,力求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的新农村,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张家口市农发行以促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从2015年底开展融资,2016年预计申请30亿元资金,截至调研,已投入9.8亿元。

(3)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和光伏发电项目。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对脱贫攻坚项目提供信贷融资支持,利用信贷融资推动政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行动并促进光伏发电项目开展。今年起,赤城县已因地制宜开展光伏农业扶贫,利用荒山荒坡、农业大棚或设施农业等拟建光伏扶贫项目,总装机规模70.15兆瓦,覆盖贫困人口2,000人,切实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4)棚户区改造工作。棚户区改造项目指将主城区内所有的“城中村”、棚户区在三年之内全部改造完成。张家口地区的棚户区改造涉及2015~2020年的6年项目规划,农发行预计投入约600亿元资金提供融资。其中,2016~2018年的三年攻坚计划涉及2016年改造棚户区191个、5.1万户;2017年改造棚户区169个、4.4万户;2018年改造棚户区78个、3万户。

(5)冬奥会项目支持。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在奥运绿化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融资投入,2016年一年预计单方面增加50亿元的信贷资金,其中40亿元资金已审批通过,首批13.7亿元用于奥运场馆周边建设的资金已发放完毕。

(6)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农村路网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依托张家口山区地形及水力资源开展,主要涉及宣化、怀来等贫困县,预计投入信贷资金20亿元。农村路网建设致力于农村交通线路的基本建设,农发行利用资金支持促进农村群众交通条件改善。同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农村路网建设贷款享受PSL(人民银行质押补充再贷款)利率优惠,贷款成本较低。

2、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特点分析

(1)贷款金额较大,不涉及小额贷款,贷款期限多为中长期。调研得知,张家口农业发展银行2016年年初发放中长期贷款28亿元,截至6月底发放贷款99.6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为78亿元。由此数据可看出,农业发展银行贷款多为大额中长期类,不涉及小额贷款,且短期贷款占比较小。

(2)贷款用途主要为基础建设及农业发展,政策性明显。由农发行主要涉及的信贷业务种类,即脱贫攻坚、美丽乡村、棚户区改造等信贷项目,可以看出信贷资金多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改善及农户生活环境改善,政策性明显。

(3)借款人多为政府及其相关的机构、公司,不对个人放款。由信贷种类及用途可看出,信贷资金主要服务政府的相关政策开展。农业发展银行对借款人有一定的准入要求,如:“具有国家规定的承担项目融资或建设的相关资质和能力,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财务可持续能力,上一年末和最近月份资产负债率原则上在80%(含)以下。”因此,其放款对象为政府部门或其他相关机构、公司,并不涉及对个人的信贷放款。

3、农业发展银行信贷优势分析

(1)资金来源及还款渠道保障性强。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优越于发展同类业务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资金多来源于中央人民银行的再贷款以及香港地区承销的海外债券,来源安全有保障。同时,调研得知目前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其信贷还款资金来源于由国家信用担保发行的债券,受国家信用保障,贷款安全性高。

(2)贷款利率低,受国家政策扶持。贷款利率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同时受国家政策的支持,其贷款获得央行3%、省财政厅1%以及市级政府0.9%的利息贴息,资金来源成本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发展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可能面临的各种坏账风险。

(二)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信贷调研情况。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和农信)主要致力于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信贷,以满足贫困人群的资金需求,通过无需抵押、方便快捷的创新型小额信贷服务,缓解农村贫困。

1、中和农信公司信贷业务开展情况。中和农信张家口崇礼分公司开展的绿色信贷业务主要是通过多户联保的方式发放小额贷款,每户资金投放额度为15,000元。对于农村偏远地区提供上门服务,放款效率较高,一般审批通过后两天内即可得到所贷款项。同时,中和农信公司依据当地社会特征采用三家联保贷款的方式,由已婚妇女主要负责,同时结合分配到各个村的业务员依据对当地农户及地区的了解进行的贷款发放考察,共同为贷款收回提供安全保障。

2、中和农信公司信贷特点分析

(1)信贷金额较小,贷款期限较短。调研得知,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2016年度截至6月底,实际发放贷款金额为429万元,其中西湾子镇发放108万元,清狮白113.5万元,石嘴子乡86.5万元,高家营121万元。由此可知其贷款多为小额,贷款期限多为短期。(表1)

(2)贷款对象为基本农户个人,尤以女性为主。中和农信贷款对象主要为农村的农户,且家庭中主要负责接触和处理贷款事项的主要为女性,由调研得知,中和农信的贷款对象95%为女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贷款的合理运用率及还款安全程度。

3、中和农信公司信贷优势分析

(1)利率受政府补贴,降低信贷成本。由于国家扶贫基金会的资金支持,农户贷款利率为12.5%,同时享有1%的利息减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贷成本。

(2)信贷发放、管理体制安全有保障。信贷管理资金由总部筹集,业务人员由贫困地区当地人员担任,由总部进行后期培训,这样充分保证信贷人员对信贷地区真实情况的了解,保障了发放款项的安全性和对贷款使用的监督,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款项使用不当造成的不良贷款损失。

三、张家口市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统一的部门沟通机制。绿色信贷扶贫涉及多方面政府部门机构,如环保局、水利局、城建部门以及和中和农信相联系的中国扶贫发展基金会,而目前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不够透明,信息共享不够及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贷资金的发放和使用。

(二)信贷产品创新水平有待提高。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依据地区特色开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及重大水利项目建设;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的农村地区特征涉及多户联保,女性负责的贷款方式,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张家口地区在绿色信贷扶贫上的产品创新性。但部分信贷产品仍存在一定的模式化和固定化特征,不利于绿色信贷扶贫政策的长期发展。

(三)职工趋于老龄化,高学历人员占比较少。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有员工301人,平均年龄为46周岁,其中大专以下学历有110人,占比约37%;大专学历有169人,占比56%;本科学历有22人,占比约7%。由此看出,张家口市农业发展银行职工年龄趋于高龄化,而本科学历人员占比较低,急需高素质青年人才的注入。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的人员数量较少,信贷员主要为30~40岁左右的女性,青年员工数量也较少。

(四)信贷资金的服务范围缺乏多样化。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支持绿色信贷扶贫发展的资金所用范围存在一定的极端分化现象:农业发展银行信贷资金数额较大,期限较长;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的信贷资金数额较小,期限多为短期。上述资金用途分布导致中等水平的绿色信贷资金供应存在缺口,不能满足绿色信贷资金需求。

(五)绿色信贷资金占比有待提高。根据调研分析,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和农信崇礼分公司所投放的信贷资金并不是全部用于绿色经济发展,对“绿色信贷”的体现不够充分,所投放的资金的具体运用方式不够明确和具体,使得真正满足绿色信贷、脱贫扶贫要求的资金占比较小,不能充分实现金融扶贫和绿色经济发展。

四、建议

(一)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机构。绿色信贷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开展绿色信贷的全面评估工作,将绿色信贷执行情况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建立绿色信贷考核评价和奖惩体系,公开绿色信贷战略、政策及绿色信贷发展情况。

(二)加强绿色小额信贷激励措施。当地政府部门应积极鼓励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拿出实质性的奖励措施,对绿色信贷业务开展良好且产生较大生态效益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实施奖励,并就此形成长效机制。

(三)信贷产品创新机制,完善机构设施及人员配置。采取相应措施调动政策性金融机构积极性来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促进适合该地区农户和微小企业特点的绿色信贷产品开发,并建立专门机构开展此业务。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改善机构硬件及软件设施,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形成高效便民的借贷机构。

(四)提高绿色信贷资金投放在扶贫工作中所占比重。政策性金融机构应了解贫困区域内的生态经济发展情况,采取相关监督保护措施,确保所投放的资金用途不违背绿色发展的初衷,提高绿色信贷资金在整个贷款额度内的比重,充分体现金融扶贫工作的“绿色信贷”理念。

五、总结

绿色信贷作为一种有效的扶贫和环保手段,对我国目前经济、环境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尽管目前绿色信贷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不能因此否认绿色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绿色小额信贷的发展需要我们从具体实际出发,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促进扶贫、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友好发展做出贡献和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曾庆芬.信贷配给与中国农村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7.

[2]胡蓉.国际绿色小额信贷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中国证券期货,2013.

[3]Wen Hsieh.Green Investing[C].World Economic Forum,2009.

[4]董玉华.绿色信贷・绿色金融文化与环境内生型绿色经济[J].农村金融研究,2008.2.

第7篇

一、工作目标

“一所一标”即一个工商分局、所每年至少引导、帮助辖区内一个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每年在辖区范围内确定至少一个已注册的农产品商标,扶持其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商标,鼓励支持商标持有人争创知、著名和驰名商标,提高当地农产品商标注册积极性。通过培育市场主体、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品,实现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品牌经营的转变,带动品牌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县经济发展。

二、工作方法

各工商分局、所对辖区内商标申请注册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摸底,建立商标注册台帐,并将本辖区商标数据汇总后,上报县局注册股。

(一)认真制定工作计划。各工商分局、所要结合实际在工作中坚持“三个一批”的原则(培育一批、扶持一批、推荐一批),摸清底数、分类指导、重点扶持,认真制定出符合当地发展情况的工作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加强宣传,重点引导扶持。各工商分局、所要结合本辖区实

际,深入企业、农户进行商标法律法规的宣传,激发他们申请注册商标的积极性。努力挖掘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资源,重点扶持当地特色产业。同时要深入企业指导新登记的企业了解商标知识;指导已登记企业申请商标注册;指导企业健全商标管理制度;指导一定规模企业申请认定驰名、著名商标;指导企业积极维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指导企业使用好商标质押权;指导定牌加工企业规范签订履行商标使用合同行为;扎实有效地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一所一标”工作,是把工商职能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融合、与新农村建设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是全面落实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统一的要求,是全面体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作用。各工商分、所要深化对“一所一标”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要把该项工作作为“发展特色经济,建设生态强县”的重要举措。

(二)加大宣传、扶持力度。各工商分局、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向农民和涉农企业大力宣传商标知识和法律法规,提高农民和涉农企业主动注册商标、培育商标、保护商标的意识;积极了解本辖区现有农产品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经营情况,对各类农副土特产品进行分类摸底登记,对未注册的农产品商标进行筛选,建立跟踪档案;引导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申请注册所经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选定特色农产品作为扶持重点,跟踪服务。

(三)做好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工作。要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开展商标专用权保护行动。重点打击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的侵权假冒行为,加强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重点保护,维护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的声誉,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第8篇

[关键词] 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地理信息系统GIS;结构功能

Abstract: Currently, Hangzhou city agriculture already was entered on the whole reform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modern agriculture construction, take a critical period. However, how to apply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data collection,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used in the agricultural park in modern production management is a very worthy of study and explore the issue, how to understand the modern agriculture, how to know agriculture industry information, use of moder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on the role of management is the times gifts our geographic information worker's responsibility ... ...

Key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transform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项目背景

浙江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旅游之地”之称,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太湖之南,东海之滨,大陆海岸线1840公里。全省土地总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06%,是土地面积较少的一个省份。而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省会,全市城市化进程步伐较快,农业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农业土地资源不足问题更加突出。为加快杭州市设施农业发展步伐,促进杭州都市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现有农业土地产业土地的合理、规范、高效地利用,近年来,杭州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10〕247号)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杭州市实际,紧紧围绕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在农业主导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使其成为我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和休闲观光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进一步提升我市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提出杭州市从2010年起,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150个以上,确保走在全省前列。通过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使区内形成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经营机制创新、管理服务到位的现代农业生产与管理体制;实现良田(地)、良种、良机、良制、良法配套,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面积产出比周边同类产区高20%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是在发挥农业生产、原料供给、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拓展生态保护、休闲农业、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管理需要,园区农业生产的规划、规模、品种、产量、质量等过程及结果的信息掌控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信息的调研是政府部门科学决策的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全过程的信息提供,促使生产、管理主管部门掌握了解情况,及时制定服务措施。在这社会需求基础上,我们提出构建杭州市特色农业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利用GIS和互联网技术,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信息交流和管理平台。

二、总体结构

本系统是基于Windows DNA的多层(四层)结构应用系统,在客户端主要由数据采集、空间查询与分析、统计分析、特色农业信息展示等功能组成,在应用和数据中心之间有专门的数据处理中心(即数据查询统计引擎、数据分析引擎和信息引擎),数据处理中心通过数据枢纽(数据采集接口和数据输出接口)完成采集检测与信息管理之间以及Browser与核心应用层的联系,最底层则是中心数据库和模型库。

系统是一个高效的地理信息系统,前端的表现当然是以GIS为主的,使用ESRI的WEB GIS产品ARCIMS。为了保证通过ARCIMS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通过中间件技术建立应用服务系统,主要目的是完成数据获取、统计分析以及模型建立等功能。

三、功能模块

3.1数据采集功能

系统可录入、更新相关特色农业区的空间和属性数据,如特色农业区范围边界线、特色农业区的名称、产业类型、规模、生产布局、产品投入产出时间等基础信息。

3.2可视化分析功能

3.2.1 空间查询:基于空间信息的查询功能,并能将查询结果以图文一体化报表的方式输出给用户。如查询桐庐县特色农业区分布情况及各特色农业区的名称、种植产品种类、面积、产量等信息。

3.2.2 基于空间信息的统计:通过设定时间、空间、属性条件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以图文一体的报表输出;提供各种统计模板供用户调用;对统计结果进行保存。如查询桐庐县水果种植区分布情况并对种植区面积、产量等进行统计。

3.2.3 空间分析:对各种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如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领域分析、网络分析等),并将分析结果以图文一体化的报表方式输出,为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如某大型水库灌溉范围内的特色农业区分布图。

3.2.4 专题图显示:提供多种样式的专题图显示,如点密度、等级符号、独立值、标签、柱状图、饼状图等等。如农产品种类相同的特色农业区亩均产量比较图。

3.3报表综合分析功能

3.3.1 报表输出: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提供的各种报表的格式设计出各种报表模板,以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如输出杭州市特色农业区(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详细情况列表。

3.3.2 报表分析:主要是通过建立各种模型(如趋势分析模型、结构分析模型等),对数据进行分析,输出分析结果并对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如输出杭州市各类特色农业区面积比较表。

3.4特色农业信息展示

全面显示杭州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优势资源、基础设施与科技实力,展示的内容主要包括特色农产品信息、农业示范基地、涉农单位、龙头企业、农业生态旅游景点、特色农业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及自然资源等,为社会各界了解和支持杭州市的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信息。

四、系统数据库主要内容

杭州市特色农业数据库是杭州市特色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载体。根据系统功能初步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将包含以下几类数据。

4.1基础地形数据。以1:1万比例尺地形数据为主,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信息,反映园区的地理特点。

4.2行政区划数据。提供整个杭州市从地级市到行政村的行政区划信息。反映园区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

4.3特色农业区的大比例尺地形数据(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要求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反映特色农业区的地形和植被情况,特色农业区的四至范围界桩、主要交通水利实施分布情况等。

4.4土地利用规划数据。为系统提供特色农业区块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为特色农业区的开发建设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特色农业区属性数据。反映特色农业区现状情况,如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牧、蔬菜、竹业、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粮油和休闲观光等12类产业,包括特色农业区的种植产品种类、面积、大概年产量、相关负责单位或负责人信息等信息。

4.5系统维护数据。主要为初始化参数设置、用户信息、log信息的存储。

4.6分类编码数据。为保持数据库访问的一致性,存储分类编码数据。

结论

这是一次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的尝试,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展示农业园区的地理环境,规模特点,图数结合方便查询统计;另一方面,结合目前农业管理工作特点,制定管理流程和框架,使园区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及时上传上级管理部门,为政府工作汇报、统计、决策提供依据,极大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杭区黄湖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规划(2010-2013)

第9篇

*年工作回顾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截至11月底,实现财政收入587万元,引进无偿资金332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635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2.6亿元,营业收入1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30元,引进外资40万美元,对外出口200万美元,同步完成各项经济指标。

二、工业经济建设情况

围绕近市区位优势,*今年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引上大项目、加大企业服务力度,主动承接市区外迁企业,接纳市区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截至11月底,全乡新上沧县誉华铸造有限公司(精密铸造)、沧州市迪诺激光切割(激光加工)、沧州市博通塑料制品(塑料制品)三个投资超500万元和投资超1000万元的沧州荣富达PE管业(pvc管的替代产品),总投资2500万元沧州市伟业饲料公司(添加剂)项目,并完成当年投产达效。在建、续建七个项目为:中外合资沧州市金利汽车零部件制造,河北集团绿奥奶牛养殖小区,沧州市伟业氯化胆碱,沧州天健酒业二期工程,沧州市铸造,房地产沧兴运捷庄园,兴龙花园。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为园区架设的10千伏电力专线正在施工中。全乡实现企业总产值75500万元,营业收入71000万元。

三、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始终将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关注民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组织化建设,提高其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带动作用。*几年来多次将舞来河种、养巧手张玲,付圈省级养殖能手刘玉梅宣传出去,其中张玲多次走进市、县电视台讲解灵芝盆景的特色种植技术。积极宣传马辛庄明达合作社、绿奥供奶基地等组织的作用。许多群众在他们的带动下,依靠特色发家致富。今年*新农村建设共新修路4000米,绿化种植4700棵,安装路灯270盏,修排水管道200米。

四、党的建设情况

上半年乡党委从自身建设上抓起,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党政联席会,研究决策部署全乡工作;每周五全体干部集中学习讨论;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上,加强村干部队伍的教育和培训;如期顺利开展后进支部的转后工作。今年4月份在全乡开展无职党员岗位化管理工作以来,全乡已有185名无职党员得到上岗锻炼,积极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今年以来召开的两次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沧州近郊名镇”为主题的全乡党员干部大会,积极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五、和谐社会建设

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形象。没有稳定的环境,发展、民生等各项工作都无从谈起。*针对当前农村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稳定工作做到“三到位”即:思想重视到位,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工作措施到位,制定各种强有力的矛盾预警和应对措施,把矛盾控制的萌芽状态;制度建设到位,各种制度的建立健全,确保了稳定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乡奥运安保和安全生产工作启动以来,在一把手亲自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包村干部下村入户坚持日记基本情况、周汇报的工作机制下,取得了全面胜利。*年*未发生一起伤亡事故和突发事件及重大交通事故。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其他计划生育,教育卫生等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六、特色工作

建设新农村有没有成效,最根本的标准就是看农村经济是否发展,农民是否增收。*紧抓当地优势和特色,理清思想,作强特色产业,做大块状经济,抓好农民增收,取得一定实效。

依托*“月上农庄”,发展特色养殖

是在原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上建设而成。*年以来政府帮助“月上农庄”充分利用近市优势调整经营方向,以特色养殖,特色餐饮带动农庄“观光、旅游、垂钓、采摘、探险”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月上农庄”特色珍禽年养殖量:孔雀100只,火鸡1000只,大雁100只,野鸭10000只,野鸡5000——6000只,成为沧州地区最大的特禽养殖基地之一。特色餐饮集农家套餐、特色菜,吸引了大量市里及周边的食客前来就餐。在顾客消费的同时将农庄的特色积极宣传出去,对周边的特色养殖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只柳孟春一村今年以来养鸭户增至13家,存栏40000只,并在政府指导下成立了以助消为主的协会组织,农民效益增加一倍。

马辛庄明达无公害鸡蛋合作社建设

明达农业合作社是马辛庄村孙相明联合*30多家规模养鸡户组建的专业合作社。目前以发展到沧县境内103家入社,整体日产无公害鸡蛋2吨左右,规模蛋15吨,产品占领沧州地区百顺隆、同天、盐百等各大超市,同时与天津、山东、广东、广西榆林地区的客户建立合同关系。无公害鸡蛋通过了农业部产品论证,和河北省畜牧局的产地认证。合作社的成立提高了农户整体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农业养殖户的产品增收直接翻了一翻。

以沧州第一村为首的捷地房地产产业

第10篇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问题;建议;云南景谷;碧安乡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60-02

根据中央关于农业农村工作要求以及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的战略部署;省九届二次全会强调“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有利于推动景谷县碧安乡现代农业发展,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生物产业等方面作了具体的布署和安排,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1 碧安乡基本情况

1.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普洱市景谷县碧安乡位于景谷县西南部,距县城129 km,是全县最边远的一个山区乡。碧安乡政府驻地勐主街,勐主街坐落在葱翠碧绿的碧岭山脚下,碧岭是无量山的余脉,澜沧江、威远江、小黑江从勐主街的东西南三面环绕流过。勐主坝四山环绕,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故有“小昆明”之称。最高海拔(勐主大山)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平均海拔1 291.5 m,年平均气温20.6 ℃,年平均降雨量1 390 mm。境内群山起伏,箐深林密,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乡林业用地面积75 253 hm2,森林覆盖率71.8%,活立木蓄积量646.208 万m3;全乡国土总面积972.8 km2,耕地面积2 620.07 hm2,其中:水田949 hm2、旱地1 671.07 hm2,有效灌溉面积574.87 hm2。辖勐主、上寨、窑房、云中等16个村民委员会,204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全乡有农业户5 630户,23 08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3 455人。杂居着汉、彝、傣、回、布朗等12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4.58%。2014年末,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3 973.33 hm2,农村经济总收入9 436.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378元,农民收入以粮食、松脂、野生菌为主,粮食总产量11 616 t,人均有粮355 kg。

1.2 未来发展思路和重点

全l产业总体规划为主要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烤烟、畜牧业、黄栀子、茶叶、橡胶。抓好传统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发展特色养殖业――回族特色产品腊鸭、烤烟、黄栀子,增强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养殖业、林业、烤烟、勐主大山茶、黄栀子、橡胶等产业。形成以烤烟、蔬菜、畜牧、茶叶、黄栀子、药材、橡胶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山区农业[1-2]。

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2.1 蔬菜产业

碧安乡蔬菜产业发展具有资源优势,蔬菜产业是碧安乡走产业化发展、促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碧安乡蔬菜种植历史悠久,具有自然资源优势。一是丰富的立体气候资源。碧安乡境内最高海拔1 984 m,最低海拔749 m,年平均气温20.6 ℃,年平均降水量1 390 mm,无霜期长达360 d,海拔高低悬殊大,立体气候突出,澜沧江、威远江流经境内形成低热河谷气候,适宜多种蔬菜生长,具有发展绿色商品蔬菜的良好气候条件。二是洁净的自然生产环境。碧安乡方圆60 km内均无工业排放废气、废水等,空气、土壤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之地。碧安乡按照“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培优培强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3-4]。

2.2 生物药业

近年来,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生物作为碧安乡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发展黄栀子(1 333.33 hm2)、砂仁(333.33 hm2)、重楼(10 hm2)、黄精(13.33 hm2)以及茯苓等生物药业。

2.3 橡胶产业

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把橡胶作为碧安乡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发展橡胶1 602.2 hm2。

2.4 咖啡产业

碧安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咖啡种植326.13 hm2。

2.5 茶叶产业

2015年末全乡统计茶叶种植面积560.53 hm2,其中采摘面积为246.67 hm2,总产量为300 t,平均单产达到1 215 kg/hm2。

2.6 畜牧产业

2015年末全乡畜牧业基本情况:牛存栏8 503头,其中能繁母牛2 980头,出栏2 011头,肉产量146.803 t;猪存栏25 016头,其中能繁母猪3 319头,出栏21 013头,其中商品猪7 240头,肉产量1 071.663 t;羊存栏5 060只,其中能繁母羊775只,出栏1 214只,肉产量18.21 t。禽类存栏142 360羽,其中鸡存栏139 700羽,鸭存栏3 530只,鹅存栏660只,禽类出栏193 624只,肉产量290.436 t,禽蛋产量130 t。腊鸭、腊鹅生产加工7 500只,干巴3 t,其中猪2 t、牛1 t。

2.7 水产业

渔业2015年末完成养殖面积62.67 hm2,水产品总产量1 075 t。其中:水库养殖面积23.33 hm2,产量150 t;池坝塘养殖面积39.33 hm2,产量560 t;稻田养殖面积50 hm2,产量35 t;江河捕捞330 t。大闸蟹养殖14 hm2。

2.8 烤烟产业

2015年共完成烤烟种植面积433.33 hm2,完成产量700 t,实现烟叶产值1 950万元。

3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历届碧安乡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总的看来,全乡还处在由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向稳定解决温饱、逐步向小康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特别是实现全乡总体小康目标的任务还很艰巨。

3.1 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小康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

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农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仍然不高。

3.2 短期内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仍面临较大困难

尽管全乡近年来通过结构调整等积极有效的工作,农民收入逐年有所提高,但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差、基础薄弱,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长期稳定增长问题,还面临较大困难。一是由于市场、技术、经济等客观条件限制,以加工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足,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农民增收的渠道少、路子窄。二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中心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未形成规模和特色优势,而且还面临如何很好地与市场接轨、体现市场竞争效益的问题。三是当前全乡农业生产仍然以小型、分散的传统耕作方式为主,生产效率低,加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制不畅、价格低、生产成本高、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3.3 农业投入能力不足,基础条件差,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效益还需要一个过程

一方面,传y农业区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差,受自然地理条件限制,农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另一方面,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加上农民文化素质低、观念保守落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低,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地方财政对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技术投入显得力不从心,一些好的农业项目、技术推广项目,由于资金缺乏难以付诸实施,这是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3.4 规模化生产需要与家庭经营出现了矛盾,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和调整土地经营方式势在必行

当前,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层次调整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出发,小生产与大市场、传统经营方式与发展现代农业呈现出了一定矛盾,以家庭为主、小而全的小型分散的传统经营方式既不便形成市场竞争优势,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而且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也难以推广。同时,也制约了产业规模的形成,甚至在产业之间产生矛盾。

3.5 产业培育缺失组织机制保障

新的产业如烤烟产业培养已取得明显效果,“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已形成,但由于产业培育缺失组织机制保障,农民担心烤烟产业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3.6 养殖业抵御自然灾害、疫病疫情能力弱

疫病防控形势严峻。队伍建设、组织保障、资金投入等方式需要加强。

3.7 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和连片开发仍然受制

主要问题仍然是土地的流转,特别是部分地方土地处于低效、无序和盲目流转。有的企业、公司租用土地不能依法、依规进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4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议

碧安乡围绕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四张名片”,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及早谋划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点及措施,推动碧安乡高原特色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方向迈进。

4.1 实现粮食生产连年增产

在粮食生产上,以提高复种率和单产的科技措施创新为主攻方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今后碧安乡应切实抓好农作物高产创建、地膜覆盖、间套种、旱育稀植、玉米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的落实。

4.2 推动养殖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使特色山地畜牧业渐显优势

2015年末全乡牛存栏8 503头,同比增长3%;出栏2 011头,同比增长5%。肉产量146.803 t,同比增长6%。猪存栏25 016头,同比增长5%;出栏21 013头,同比增长6%;其中商品猪7 240头,同比增长8%。羊存栏5 060只,同比增长3%;出栏1 214只,同比增长8%。禽类存栏142 360羽,同比增长5%;禽类出栏193 624只,同比增长5%。腊鸭、腊鹅生产加工7 500只,同比增长5%;干巴3 t,同比增长5%。应继续发展林下草食动物养殖,增加农民收入。

4.3 推动生物药业发展

今后5年,继续发展黄栀子、砂仁、重楼、黄精、茯苓等生物药业。

4.4 加强水产业发展

渔业实现水产品总产量1 175 t。其中水库养殖产量200 t;池坝塘养殖产量760 t;稻田养殖产量85 t;江河捕捞830 t,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实现大闸蟹养殖66.67 hm2,增加收入300多万元。

4.5 发展烤烟产业

今后发展烤烟种植面积达666.67 hm2,完成产量1 500 t,实现烟叶产值4 000万元。

4.6 引进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碧安乡现有1家黄加工企业、1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量茶叶为毛茶,目前待引进砂仁、重楼、黄精、茯苓精加工企业,以增加农民收入。

5 参考文献

[1] 孔垂柱.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云南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3(1):5-11.

[2] 向明生,普雁翔,宋丽华.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战略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3(6):119-122.

第11篇

[关键词] 农业 产业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040-01

一、基本情况

中枢街道地处陆良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街道平均海拔1840米,总面积82.05平方千米,全镇总面积82.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000亩,辖有19个社区居委会。2012年末全镇总人口14616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7980元近年来。

中枢街道紧紧围绕建设国家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滇东最具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中心、曲靖城乡一体化的典范、陆良率先发展的先行区四大目标,积极争取项目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全街道已形成以粮食为主导,畜牧、蚕桑为支柱,林果、蔬菜、水产为后续的传统高原特色产业。2013年全街道粮食总播面积39800亩,林地面积20980亩(包括桑树),桑树5805.55亩、红提葡萄种植面积10010亩。蔬菜产业作为中枢街道充实城郊经济的一个后续产业,已建成以四河水生蔬菜(浅水藕),中纪旱地蔬菜为主的东片区蔬菜基地,2013年全街道共栽种各类蔬菜41000亩(含复种面积)。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多年来,中枢街道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以“稳粮食、重养殖、强经作、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的工作思路,以科技为支撑,以产业化经营为体系,因灾制宜抗大旱,依托项目建基地,突出重点抓样板,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1. 借助高产创建样板,打造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以全县打造爨乡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园区为契机,从2008年―2011年,连续四年建设部级水稻高产样板,2011和2012年连续二年建设省级万亩水稻高产样板,推广了扣种稀播、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精确定量施肥、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并树立县高产典型,创造了曲靖市常规粳稻最高单产新记录。经多年努力,建成万亩优质水稻种植基地,为全街道粮食产量稳增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区域粮食自给平衡。

2. 大力推进了畜禽产业发展

以全县打造滇陆猪育种和100万头规模化养殖园区为契机,大力推进畜禽产业发展。2013年,全街道畜牧业工作按照“抓特、促优、提质、增效、生态、安全”的原则,积极调整和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推进规模养殖、努力转变养殖方式,以推广LY、滇陆猪为重点,围绕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标准化生产和科技培训“四个体系”建设,现已建成规模猪场25家,50万只麻鸭基地一个,完成畜禽产品产量22577吨,完成畜牧业产值42566万元,实现畜牧业收入26126万元。

动物疫病防控方面,在畜禽疫病高发季节,特别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期间,按照“精心组织,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工作模式,采取 “三统一、一集中、一同步”的组织形式对分散养殖户饲养的畜禽进行免疫接种。

强化监测,提高预警能力。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安排,加强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与报告制度,严格疫情监测报告制和疫情报告责任追究制。

3. 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

以全县打造优质蚕丝绸产业园区为契机,稳步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稳定桑园面积5805亩,有养蚕户2100多户,通过加大科技培训力度等措施,2012年养蚕12858张,产茧428.76吨,产值达1815万元。

4. 努力推进果林产业发展

4.1 建成万亩无公害红提示范园

自2009年以来,连续四年的干旱给全街道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影响,面对持续加剧的旱情,中枢街道高度重视,积极抓好抗旱救灾工作,顺势引导做好水改旱规划,着力建设阎芳桥、四河社区万亩无公害红提示范园,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经济跨越发展。现已建成示范园面积10010亩,仅2011发展红提葡萄3670亩,目前两社区水改旱面积已达80%以上,红提种植农户已达2860户,确保大旱之年农民收入稳增。

4.2 积极推进水果种植业发展

中枢街道现有苹果1756亩、桃子1323亩、梨1821亩的基础上,建设成300亩苹果、桃子、梨品种试验基地,?2014年至2015年每年发展苹果、桃子、梨种植1200亩,。

4.3 稳步推进核桃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全街道各社区地域分布和产业布局情况,于2008年制订了核桃林业发展规划,全街道囤出好田肥地大干核桃干果经济林,在茶花、中纪、西桥、四河4个社区建成3600亩核桃干果基地。为做好典型,发挥示范引导带动作用,现已在西桥社区位于机场西面、324国道的东面位置建成520亩的中枢街道核桃种植示范园,该示范园于2008年11月1日开始施工,?2009年1月15日完成定植,品种以云新高原为主,苗木的成活率在95%以上,目前,果树长势喜人,已进入初挂果期。自2008年以来,先后在在茶花、中纪、西桥、四河4个社区完成核桃林的规划种植2800亩,重点在茶花青山片区、中纪中所堡松山及黑龙村片区实施大面积连片种植,目前来看,果树普遍长势良好,其中2000亩已进入初挂果期,挂果率达71%。逐步完成在茶花、中纪2个社区建成的核桃干果基地,推进带动全街道核桃产业发展及农户种植核桃的积极性,真正把核桃产业做成一项增收工程、惠民工程。

5. 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以打造外向型蔬菜产业园区为契机,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积极推进蔬菜产业发展。中枢街道茶花、中纪旱地蔬菜、四河浅水藕为主的蔬菜基地不断扩大,蔬菜产业得到壮大。

总之,多年来,中枢街道围绕“优粮、旺畜、扩菜、壮果、稳桑、育林”的发展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调优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壮大主导产业,开发特色产业,做实精细农业,初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其表现为:一是基地初具规模。建设成阎芳桥、四河高原特色葡萄示范园,引进浅水藕优良品种,走科技之路,加快生态观光和乡村农家乐旅游发展。茶花、中纪依据资源优势,发展蔬菜产业。大泼、盘新、茶花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加大优质水稻基地建设。二是农业特色产业明显。畜牧、粮食、蔬菜、林果是中枢街道的特色主导产业,特色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4%。“绿源”大米、“众益”分割肉、“南盘江”水果、“高原水乡”蔬菜、阎芳桥红提提葡萄、四河板鸭等在省内外逐渐走俏,享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中枢街道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立足中枢农业实际,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整合支持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以土地流转和项目引进为载体,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快农业结构升级转型为核心,以科技支撑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实现农业生产向规模化、设施化、循环化、社会化转变。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积极探索中枢街道城郊经济发展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1. 加大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土地整合、流转为中心,推动土地、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农业资源流转与整合,促进农业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园区化管理、现代化经营、国际化销售”的现代农业转变,有效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以城外社区为试点,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转包、互换、租赁等形式,使土地向科技人员、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和先富农民向城街道集中,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和产出效益,探索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园区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和农民身份的转变。

2. 优化产业布局,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坚持强基础、调结构、兴科技、增投入、建体系、创品牌的发展思路,推动以粮、畜、蔬菜、林果、蚕桑为主的5大高原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实施农业产业“基地化、园区化”发展战略,围绕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社区的资源优势,以中纪、茶花、盘新、四河、阎芳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建设中枢现代粮食示范区、畜牧生产示范区、蔬果示范区和蚕桑示范区,重点发展优质稻、标准化商品猪、四河麻鸭、无公害蔬果、优质蚕桑和优质红堤葡萄等优势产业。以此为基础,打造陆良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基地、技术农民转移承接基地和绿色农产品流通交易中心。以城区和城郊的其他社区作为城区和城外的结合部,建立休闲农业服务区,充分利用好郊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家生活,乡村文化。加快郊区酒店、餐饮、商场、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农家乐、林中乐以及农产品、旅游产品超市,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和休闲经济,推动农业向城市型、生态观光型和科普教育型等都市休闲农业升级,并成为推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

3. 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在政策上予以扶持。按照“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引导农民成立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大力推广优质新品种、规范化栽培管理等先进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树立农业品牌效益,积极探索和发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形成专业化特色。

4. 进一步抓好科技培训,不断向农民传播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措施,加大新型农民的培养力度。

5. 继续加大农业宣传力度,推动政策配套实施,抓好责任和制度的落实,强化指导和服务,上下团结,形成工作合力,确保高原特色农业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今后,中枢街道将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级各职能部门的帮助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业工作文件会议精神,以“稳粮食、强经作、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为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做好高原特色农业工作,同时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加大绿色认证品牌创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全力实现粮食总产、农业和农村经济目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农业经济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学坤.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5.

第12篇

1.1在发展战略上,加快转变科技发展方式

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科技发展总体上还是属于规模驱动型的外延式发展,高层次的人才团队、高水平的创新平台、高级别的科研课题不多,特别是高档次的论文专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等反映科技发展的内涵性指标与先进兄弟院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科技创新还不能全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科技发展方式是必然选择。一是加快实现科技发展从以量的扩张为主向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联动转变,更加注重创新内涵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快实现从单一学科到学科交叉融合的转变,更加关注通过学科交叉产生新兴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通过综合、交叉、创新,形成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群,培育重大科研成果;三是加快实现从数字提升到品牌声誉提升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科声誉、团队声誉以及创新品牌与影响力。

1.2在发展道路上,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湖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农业高校,要加快科技发展,掌握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通过打造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特色创新品牌,湖南农业大学站在国内外研究领域的创新前沿,并由此孕育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创新人才和团队、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及其重要科技成果。要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一是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支持各学院、各学科制定体现不同学科特点的差异化的内涵发展路线图,实现从同质化到特色化、差异化的转变,构建特色学科群;二是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立足自身基础与条件,以产业链上的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难题为核心,不断凝练学科特色研究方向,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地位和重要影响的特色创新品牌;三是加强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培育新兴的特色学科方向,以优势培植特色,以特色强化优势,相互促进,带动和提升学校其他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

1.3在创新组织方式上,大力推进协同创新

现代经济与产业发展愈来愈呈现出复杂性、综合性、交互性特点。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不仅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而且涵盖了农工贸、产加销等跨农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要全面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推进多学科、多单位、多团队、多资源协同创新是必然要求。地方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未来要进一步提升支撑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一是以创新需求为导向,深化学校管理体制、科研组织、教师考核、资源配置、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资源共享,突破学科与学科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以及人才、学科、科研之间的“壁垒”,构建学科、人才、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二是以自身技术、人才优势为依托,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载体,不断开拓学校与企业、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及其他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建立一批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大平台,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在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形成大协同的创新格局;三是探索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学校创新资源与其他协同体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融合,充分激发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为推进协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科研项目库建设,促进科技发展方式转变

科研项目库建设是湖南农业大学促进科技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技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重要抓手。建设项目库,能够准确把握创新需求,凝练特色研究方向,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各学科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开展协同创新;能够引导学校科技人员特别是年轻人汇集到优势特色研究领域的重大、重点项目研究上来,带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创新团队建设[2]。

2.1明确科研项目库的建设主体

学校各二级学院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是项目库建设的主体,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库建设的指导和管理,组织和协调跨学院、跨学科、跨学校的重大入库项目建设。各学院和科技创新平台成立的项目库建设小组专门负责项目库建设,在组织各学科及其科研人员在认真分析需求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优势与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凝练出特色化、差异化的研究方向,启动完成项目库建设,再根据情况变化对项目库项目及时进行补充和更新。在项目库建设过程中,制定严格的项目建设评审标准,组织专家对每个申请入库的项目进行充分论证,通过专家论证后的项目方可入库,这样可保证项目库建设质量。

2.2把握建设程序与要求

一是在认真分析和把握国家战略需求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其他创新主体的优势以及学校自身创新优势与条件的基础上,凝练出特色化、差异化的研究方向;二是针对每一个特色研究方向,突出学科交叉融合,谋划重大重点项目库建设,建成重大重点项目群[3];三是引导各学科、人才围绕特色研究方向及其重大重点项目,开展协同创新,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培育与建设,组建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创新团队,全面带动创新人才培养;四是充分利用重大重点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湖南省等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

2.3建立、完善管理和考核机制

一是学校组织申报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原则上从项目库中择优推荐;重大重点项目的组织和申报,必须从项目库中产生。学校每一位教师至少要融入一个科研团队、一个教学团队、一个服务团队,成为“三位一体”教师,这是现代大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二是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向入库项目倾斜,切实加强入库项目的培育。三是加强项目库建设考核,将项目库建设情况及项目出库率纳入校院两级目标管理考核范畴,不断提高项目库建设质量,做到“入库项目有数量,出库项目有质量,资助项目有分量”。

3加强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提升科技创新内涵质量与效益

科研项目能否取得好的成效、取得大的成果,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十分重要。加强项目实施与管理是学校推进科技工作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措施与重要保障,应切实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好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核心是制定好科研项目实施与管理办法,明确项目实施与管理的各个主体及其职责,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内涵质量及效益。

3.1建立项目执行情况公开制度

针对科研项目和经费大幅度增长,但取得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没有实现同步增长、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的问题,学校将每年每个科研项目到位经费情况、年度执行情况、中期检查情况、经费使用情况、成果与知识产权情况、实施效益情况等在全校一定范围内公开,供科研人员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监督,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共同提高科研项目实施的质量与效益[4-5]。

3.2建立科研项目内部合同管理制度

针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项目负责人缺乏团队协作意识,项目立项后既不给项目组成员分任务,也不分经费,导致无法按计划完成任务的问题,学校对科研项目实施内部合同制管理,要求重大重点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签订合同,明确责、权、利,明确研究任务和相应的经费量,并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问责和问效。

3.3建立科研人员诚信制度

针对国内外科研院所曝光的科研学术不端与学术腐败问题,学校研究制定科研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的奖励申报、项目立项、预算、合同制管理、检查评估、经费使用、验收等主要环节,以及项目评审、专家咨询等活动中的表现进行信用记录。信用记录结果进入数据库管理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公开科研人员的信用记录,加强信用记录结果的应用,将其作为职称评聘、项目与奖励申报、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6-7]。

3.4建立和完善科技督导制度

针对在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中出现的不按预算开支、不按项目研究计划与进度开支、不合理开支现象,学校完善了科技项目督导制度,成立科技经费督导小组,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及执行、经费收支、结余经费使用等情况的督导,特别是对一些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进展与成效进行重点督导,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保证科研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8]。

4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聚集项目和人才的作用

科技创新平台的特点是项目和人才集聚性强、资源开放性强、科研竞争性强,是集成创新要素、聚集创新资源的重要支撑,其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凝练研究方向,开放共享科技资源,最大限度地聚集项目、聚集人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4.1完善、健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

通过管理办法的实施,提升科技创新平台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平台聚集项目和人才的作用。一是明确平台主任的职责,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平台主任的责、权、利,平台主任不仅要完成相应的研究工作,更要对整个平台的建设与运行管理负责。二是实行平台主任竞聘与考核制。重点把凝练平台研究方向、开放平台资源、吸引相关人员到平台开展研究,聚集科研项目到平台实施等方面的机制与业绩,作为平台主任竞聘与考核的重点内容,促进平台建设效益与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建立平台管理运行情况公开制度。将平台研究方向的凝练情况、聚集项目的情况、聚集人才的情况、仪器设备及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情况、平台创新业绩情况以及平台中期考核、建设验收情况等,在学校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加强对平台建设与管理运行情况的监控。

4.2建立开放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运行机制

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科研人员个体所具备的知识只有在共享后才能转化为科研团队的知识及竞争力,才能有效地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促进科研成果产出[9]。一些高、精、尖的设备和大型仪器要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的需求进行有效配置,采用专管共用的管理方式,坚持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科学仪器设备的登记与归档管理,制定、完善仪器设备对内使用和对外服务的管理办法,建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仪器设备的共享度和使用率,避免重复浪费。

4.3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吸引优秀科技人才的关键因素,一个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需要具备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奖励机制[9]。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高效、良性地发展,激发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科研人员潜心投入科学研究。在科技创新平台管理过程中,学校通过增加绩效和奖酬的关联度,降低固定奖酬对团队成员激励效果的消极影响,根据个体的需求随时灵活给予奖励,逐步建立成熟的激励机制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探索出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管理机制以及一个新的运行模式,以建成高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基地,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

5以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服务

2012年,湖南农业大学申请建立的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获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第一批建设试点单位(全国共10所高校)。抓住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的契机,大力推进协同创新与服务,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已成为湖南农业大学转变科技发展方式、推进科技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重要途径。湖南农业大学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是以“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建设为基础,计划以5个集联合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示范服务于一体的区域综合试验站、50个县域特色产业基地、100个分布式服务站,以及信息化共享平台、战略研究体系、高校机制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建设内容,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打造成为带动区域内高校、院所、企业等各种资源大联合,推动农业科技有效协同创新,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服务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平台,打造成为推进机制体制综合改革,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先行区和特区。

5.1构建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选择一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区域综合试验站、特色产业基地和分布式服务站,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的合作,整合相关资源,将其打造成为集野外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于一体的野外科学观测台站和野外研究基地,构建从实验室平台到野外基地平台一体化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5.2构建有效组织协同创新体系

一是重点围绕湖南省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深度合作,联合组建以湖南农业大学牵头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校内外有效组织协同创新体系;二是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为载体,引导各学科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需求,凝练优势特色研究方向,开展协同创新,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构建起校内协同创新体系;三是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引导科研人员积极深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结合生产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四是聘请一批基层的涉农部门技术专家、涉农企业技术骨干、农村科技大户等为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兼职教授或副教授,联合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共同开展产业技术的协同创新。

5.3探索协同创新服务新机制、新模式

一是推进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与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紧密对接,推进学科专业链与基地产业链紧密对接,探索和实践团队创新与社会服务高效协同的服务模式;二是鼓励学校科技特派员、专家和科技人员,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到基地开展创新创业,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开展科技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开展战略研究,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基地建设为依托,建立以学校产业专家、社科专家为核心的战略研究创新联盟,重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论创新、整体战略、产业规划等方面研究,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决策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6注重加强管理创新,为科技工作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目前,科技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科技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面对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必须以新的视野、新的方式来加强科技管理工作、创新科技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学校科技管理水平。

6.1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和信息化管理建设

加大对科技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校院两级科技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一支奉献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学校科研管理系统,强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努力提高科技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10]。

6.2大力开展管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