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德育随笔

小学德育随笔

时间:2023-06-22 09:38:56

小学德育随笔

第1篇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下的品德学科更要注重素质教育,同其他学科相比,新课改精神指引下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更要体现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我认为若想从根本上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必须要从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出发,因为课堂是学生汲取营养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这些年个人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素质教育。

1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完美人格

首先,教师要善于用故事来影响学生。要想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造福社会的有用人才,必须先培养孩子建立完美的人格。人们常说成才先成人,这就说明了做人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自己很难辨别是非,不知道一件事的对与错,和他们讲一些大道理太深奥了,孩子们也是似懂非懂,模糊不清。所以,笔者就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和童话这一特点,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并引入了大量的寓言故事和童话。把深奥的道理转换成生动的故事,让学生如临其境,产生共鸣。如:在教学“遇到难题应该怎么办”这一内容时,笔者就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小马过河”,同学们听得特别认真,都替故事的小马捏了一把汗。当讲到小马听了松鼠和牛伯伯的话时,笔者停住了。然后问学生:“你们认为小马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应该回去,不要冒险了;有的说牛伯伯说得对,河水应该很浅。笔者又接着把整个故事讲完了。孩子们都很佩服小马的勇敢,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难题或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时应该动手试一试,别人的意见只是一种参考。这样教师不用讲深奥的道理,通过一个故事就让孩子们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孩子们是从内心思考的,发表的见解也是自己真情的流露。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养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增加情感体验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体验生活,只有让孩子们体验了,孩子们才能了解在平时生活中不能了解的一些感受。因为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体验。在思想品德课中笔者经常让学生进行换位体验,例如, 我在教学《帮助残疾人》一课时,笔者先向学生了解在社会上人们是怎样看待盲人的呢?孩子回答:有的人嘲笑他们说盲人是瞎子,并在旁边说一些风凉话。在回答的时候笔者发现有个别孩子的态度一点也不严肃,甚至的有孩子还在偷偷的笑,笔者装着没有看见。接着笔者就让全班学生用手巾把自己的眼睛蒙上扮作盲人,让他们找语文书,然后再系鞋带。孩子们在动手的时候吃尽了苦头,系完鞋带一个个累得满头大汗。随后让孩子们谈一谈感受,当时他们的表情一下子严肃起来,没有一个人再嘲笑盲人,都非常同情残疾人。有的同学倡议我们班要组成一个帮助残疾人的小队,定期到有残疾人的家庭帮忙。

再次,还要让学生多体验社会活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多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学完《保护环境》一课后,笔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宣传标语,走出校园做一名环保的小卫士,看到破坏环境的行为及时制止。这样的体验更深刻,维持的时间更长。

2 动手实践,加强学生自理能力

劳动是人的生存本能,也是一种生存技巧。现在每个家庭都一个孩子,像小皇帝、小公主一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也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在家庭里孩子一般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学校和教师就要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掌握劳动的技巧和方法,并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笔者在教学的时候就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参加劳动,学习劳动技巧。如:教学“我长大了”一文时,笔者就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笔者说:“同学们,你们都学会了做什么呢?”有的学生说自己学会了拖地,有的说学会了擦玻璃,有的说学会了叠被子……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叠被子比赛,看谁叠得又快又好。结果有的孩子累得满头大汗,还是叠不好。笔者就叫叠得好的学生说一说叠被子的经验和技巧,鼓励没叠好的学生再叠一遍。最后全班都学会了如何正确的叠好被子。比赛结束后,进行评比,评出今天的“劳动模范”,并及时给予奖励,评上“劳动模范”的同学感到特别自豪。教师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他在平时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期结束后,教师将要向家长进行问卷。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会了自理,并能持之以恒。

3 教师要善于把歌曲引进课堂,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优美的音乐可以带人走进一个美妙的世界,可以把孩子们引入到情景当中。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笔者适时地播放了音乐,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91-01

当前,由于人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开展环境教育的良好平台。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一、进行学科渗透,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有机地融入环境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现行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找准切入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科渗透,使环境教育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教学《哭泣的自然》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的知识讨论以下问题:假如停水一周,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厕所无水冲洗,如厕就会成为问题。”“衣物不能清洗。”“缺水会影响我们打扫教室卫生。”“没有水就不能煮饭、炒菜。”“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将会被打乱。”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水,节约用水势在必行。又如,《法律常识》中有“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的内容,笔者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一些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二、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教师可以思想品德课堂为载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

例如,笔者发现,学生在生活中有很多不环保的行为:洗衣时,把衣服直接放在水龙头底下长时间冲洗;就算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也要把所有的灯都打开;随手乱扔零食包装袋;随意踩踏草坪,等等。为此,笔者在思想品德课堂上组织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寻找身边的(特别是校园内的)不环保的行为,并讨论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环保小卫士”。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意识到环保离我们并不遥远,环保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环保习惯:不购买、不使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随手关水龙头、关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爱惜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珍惜每一粒粮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浪费纸张、粉笔等。

三、开展社会调查与实践,提升学生的环保能力

思想品德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强化环保教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教学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后,笔者组织学生参加以“绿色课程、绿色管理、绿色生活和绿色校园”为基本目标的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在笔者的带领下,学生参加了种植“成才树”、清理公共垃圾、回收废旧电池、制定环保公约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产生了参与环保的自豪感。

笔者还利用“植树节”“水日”“环境日”等节日,引导学生开展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玉林市福绵镇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建起了很多制衣厂和与之配套的洗染厂,这些工厂所排放的污水造成了附近江河的水质污染。于是,笔者带领学生考察当地江河的水质情况,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向学生介绍污水处理知识,使学生亲身感受“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意义。

在笔者的倡导下,学校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环保先锋队”。“环保先锋队”利用板报、教室文化墙等宣传环保知识,为其他同学推荐有关环境保护的杂志、报纸和书籍,利用假日分发环保资料、张贴环保标语,在校园里营造了良好的环保氛围。

第3篇

【关键词】德育;班级管理;班级

德育观察日记德育观察日记是人文思想、精神文明的聚合,旨在强调和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观察日记能够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触摸学生的思想动态,基于此适当点拨,有助于激励学生纠正并抵制日记中所针砭的不良倾向和个人恶习,增强自制力。同时,坚持德育观察日记记录以及合理使用,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引导班级内部正确舆论,形成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一、德育观察日记的重要作用

(一)能够端正班级良好风气。班级是一种类社会化的机构,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通过他人的评价和自己与班级其他成员的比照,学会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从而全面了解“做人之道”。所以说,每日坚持记录班级德育观察日记,能够端正班级内部的舆论指导作用,指引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优良个性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班内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二)能够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教育教学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还应重视素质、品德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班级德育观察日记细致记录着学生日常学习和行为品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关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己在各方面的不足与进步;同时,德育观察日记还能督促班级管理民主化发展,形成班主任、任课老师、班干部、学生之间的多渠道管理、互相监督的班级管理机制,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积极性,亦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于班级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

二、班级德育观察日记的记录方式

(一)要注意对细节的观察,发掘问题的内在成因。由于个体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成长环境都不同,因而学生与学生间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各不相同,由此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德育氛围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记录德育观察日记的时间,不应仅限于在课堂上,而要覆盖学生每天的课余生活与学习,要注意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之间的关联度。其次,注意不仅要观察学生细节行为,还要分析诱发这些行为出现的原因,并详细记录,形成观察链条。通过这样不断地、细致地记录,有益于发现隐藏在学生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潜在问题,从而及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实施纠正措施。比如,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笔者发现班上后排某男生长期不遵守课堂纪律,随意散漫,不仅上课时常走神,还经常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对此,笔者在对该学生进行整体了解和行为预判后,得知因该男生从小父母离异,由奶奶带大,长期在母爱父爱缺失的环境下长大,所以总爱在课堂上闹出一点动静来吸引别人注意。因此将其安排在了前排座位,并安排其担任小组长职务,此后该生课堂纪律和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改善。可见,通过德育观察日记的细节记录,能够对学生形成更全面的分析与比较,从而预先推知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的发展轨迹,进而加以重点观察,准确解决。相较于其他德育方式,对端正学生思想认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着更直接的作用。(二)要运用德育观察日记的结论,使之有效指导实践。班级德育观察日记并非仅是为了记录而记录,还包括通过不断观察、记录,形成完整的结论,以此指导班级管理工作,并从中发现班级管理和学生日常行为的德育因素,以此形成“德育引导———班级管理———德育引导”的良性循环,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因此,在前述观察与记录之后,教师要将自己的德育管理思路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例如,笔者管理的班级近期转来一名外校的问题学生,自其进入班级的第一天,笔者就有留意他的行为点滴,并将一一记录在班级德育观察日记中。经过一段时期连续观察,发现这名转校生身上存在这些问题:说话粗鲁,举止不文明,不尊重老师,对同学也十分冷漠,还有着抽烟的坏习惯,因此在观察日记上将其划入重点观察对象。但并非就此作罢,而是在此基础上,将该生身上的问题逐条展开,深层分析。笔者利用周末时间前往该生家中走访,得知该生成长于单亲家庭,从小由父亲带大,经常跟随父亲去棋牌室,久而久之沾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在了解背景后,笔者为其度身定制了一套德育实施方案:从家长入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在学习生活中鼓励他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并安排他担任班中活动委员,鼓励其组织同学开展不同主题的课外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充实内心。慢慢地,在良好的德育氛围和文明礼让的班级风气影响下,该生逐渐改正了不良行为,并慢慢融入了班级生活,为人变得谦和有礼,还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三)要坚持长期记录,及时做好整理与教学反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师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成为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人。但在实践中,德育观察日记的效果如何,不仅需要经历上述记录、实施等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坚持反思,及时改正。具体地说,这就要求教师在一段时期后,总结归纳日记载录的班级、学生问题和实际引导情况,并从中总结本段时间内的德育成效及不足之处,从中反省、吸取教训,有针对性地作出改正。例如,翻查上学期的班级德育观察日记,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德育表现都有记录在案,包括“德困生”的具体转变过程。经过一个学期的引导和纠正,很多学生有了明显进步。但经过翻查,笔者发现上学期忽略了对部分表现一直较优秀的学生的关注,使得这部分学生的优秀表现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许,也没能及时发现他们因年龄变化而出现的细微改变。为此,在总结与反思德育观察日记后,笔者加强了对这部分学生的观察,并及时给予了他们引导和鼓励,使得这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较之以往有了更大进步,甚至成为班级、年级表率。可见,整理与反思德育观察日记也是充分发挥其作用的重要环节,对提升班级管理水平亦是裨益良多。

三、总结与反思

德育观察日记是学生成长的忠实记录,也是学生道德长跑的里程碑,可使学生知悉自己的进步与失误,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而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平凡甚至十分繁琐的工作,但正是在这平凡和繁琐之下,却蕴含着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正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德育工作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教师应该做好心理准备,打持久战,通过班级日记使班级管理从制度化转向情感化,使班级组织人性化,根据每天的观察与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斧正问题。希望本文对于“班级德育观察日记”的论述能为诸位同仁提供良好的德育思路,从而更好地做好学生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为学生营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的氛围。

作者:何瑩亮 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德贤小学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写字 德育 书法 人格 作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59-02

作者简介:董大光(1972―),云南临沧人,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云南临沧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教育家徐特立说:“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还包括育人。在写字课堂里,“以书正人”自然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精神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教师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够齐心协力地工作,那他就比十个各随己愿的单独行动的优良教师要好得多。”写字也是如此,最完善的几个独体字无论如何也拼凑不成漂亮的合体字;最标准的几个笔画组合起来,也不一定就能塑造出一个和谐的汉字。也就是说,汉字的三级组合(从笔画到偏旁,从偏旁到字,从单个的字到篇章)之间都共同遵循了一条原则――团结协作,以大局为重,相互迎让,要“九宫八面点画,皆拱中心”(《翰林要诀》)。

笔画之间必有主次之别,迎让之分。次笔避让出较大的空间,让主笔从容舒展,以壮全字之势,如刘熙载《艺概・书概》所言:“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在具体书写中,这样的例子很多:1.横作左旁末笔,为使左旁不至于太宽,常改横为提,如“地”“站”“耿”“鲜”等字;2.竖在左旁,常改竖为撇,如“翔”“叛”等字;3捺画同向,要伸缩相让,如“炎”“这”“迟”“众”等字,这就是所谓的“字无双捺”。这些变了形的横、竖、捺,看似断臂折腿,极不自在,但正是它们的牺牲换来了全字的整体美。从这些笔画的组合规律和原则中,我们不难得到这样的启示:作为社会中某一个特定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遵守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原则。

二、培养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社会公德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写字课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挖掘这种精神。

一方面就是把字的和谐结构比喻成人与人之间的美妙感情。如“双”“林”“比”“昌”“吕”等左右或上下相同的字,要左小右大,上小下大,好比兄弟同行,弟在前,哥断后,体现哥哥对弟弟的关怀之情,称作“孪生兄弟站一起,前小后大添情谊”;如“昨”“呼”“峰”“场”等左小右大的字,好比慈祥的母亲怀抱自己心爱的子女,母亲应将孩子抱得稍高一些,以见怜爱之意;如“做”“鸿”“仰”“糊”等左中右结构的字,要中部略小略高,左右略大略低,好比三口之家共享天伦之乐。

另一方面是名家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东晋王羲之就是一个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办好事的典型。一日傍晚,他访友经过一座石桥,见一位白发老妇人手提一篮竹扇,满面愁容地叫着“卖扇――二十文钱一把”,却无人问津。王羲之便在扇子上写上“清风徐来”四个字,不多时桥上挤满了买扇的人,百文一把,顿时销尽。后人为了纪念王羲之,就把这座石桥取名为“题扇桥”。

三、培养勤劳朴实、质朴、艰苦的优良作风

勤劳是幸福之源,懒惰是贫穷之根。学书要有所长进,有所成就,必须做到三勤――眼勤观、心勤思、手勤练。

首先,眼勤观。要用眼睛多观察笔画的长短、粗细、正斜角度,观察偏旁的高低、大小、长短对比,还要观察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或许从中会得到启迪。如王羲之观鹅游水悟出用笔用墨之道,“鹅项舒,笔妙徐。鹅项转,笔妙展。鹅项鸣,笔妙惊……”(《咏王石军爱鹅》);草圣张旭路遇书生与担夫争道,悟出笔画、偏旁之间要相互避让的道理。

其次,心勤思。学写字还要多思考,思考如何起笔、行笔、收笔,思考各种结构的原理,思考各种碑帖、字体的特点,只有这样方能做到意在笔先,得于心而应于手。

最后,手勤练。几乎每一位书法大师身后都流传着一段苦学书艺的佳话,如张芝临池池水尽墨;钟繇入山练字十年,大石皆墨;智永登楼练字四十年不下,退笔(写秃了的笔)成冢。因此,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书法以“朴”为至美。傅山主张“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艺术上组合技巧的最高境界,是看不到有组合技巧的存在。《艺概》中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也。”许多歌诀验证了这一点:“生来就瘦别充胖,胖了反失苗条样”,如“月”“弓”“耳”“自”等字;“天生偏矮不馋高,随形扁宽一样好”,如“工”“四”“人”“士”等字;“命中注定身不大,小巧玲珑同样佳”,如“口”“夕”“么”“小”等字;“原形歪斜不可正,写正反而失平衡”,如“飞”“戈”“母”“巧”等字。做人恐怕也当如此,本真最好,不攀比,不做作,不赶时髦,不浓妆艳抹。

写字大都要遵循左收右放、上紧下松的原则,如“鸡”“纸”“详”“城”等是左收右放,“爱”“委”“紧”“笔”等字是上紧下松。初学书者,往往把持不住,写“详”字把言旁写得比“羊”字还大,写“爱”字,仅爪字头就占了格子的一半多,写后半部分时,不得不占用下一格子,拆东墙补西墙,三行字占了五行纸。这样的人,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生活上往往不能做长远打算。

四、培养遵纪守法、为人正直的人格风尚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写字时,各部分也要严守规矩,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如写“图”“国”“同”等字时,里边的部分万万不可心中无框,破框而出。而一个合格的学生,也要严格遵守宿舍公约,遵守班规校规,遵守国家法律法令。

歌中唱道:“最爱写的字是那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做人也像它。”这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书品与人品的内在联系。唐穆宗曾问柳公权:“笔何妙乎?”柳公权答道:“心正则笔正。”可见要写好字,首先要做好人,做一个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

以上四点还远远不是写字教学德育功能的全部。只要教师用心去挖掘,德育契机无处不在。相信我们在做好经师的同时,也一定能做好人师。

参考文献:

[1]徐德培.谈写字的德育功能[J].学校管理,2011,(5).

[2]佟柳.写字教学中的德育功能[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2).

[3]徐明辉.在写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教书育人,2009,(2).

第5篇

我们提倡“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这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性。我们常说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而我们的学生能不能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首先得看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理应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也应成为对未成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都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在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中都渗透有德育教育的内容,但很多教师往往只重视智育,而忽视了德育。在众多的课程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尤其明显,因此,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

由于我们现在所用的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2004年修订出版的,教材中很多例子都稍显过时,没有时代特色,离学生的生活也比较远,有些内容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学校、学生及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修改,选取或补充紧扣教材知识、具有时代感而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进行教学,并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德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将其突显出来。如上《爱在屋檐下》一课时,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家庭、爱父母、爱长辈的思想教育;上《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要对学生进行尊重老师、理解老师的教育;上《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时,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上九年级关于国情国策的内容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等。

二、巧借故事、歌曲进行德育

学生都爱听故事、听歌曲,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适时地插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或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具有德育功能的歌曲,不仅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让学生在听故事或歌曲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

例如在讲“公平总是相对的”这一知识点时,笔者插讲了由童话故事《两只小猪》改编而成的小故事《大平和小平》。一天,大平和小平两兄弟用身上仅有的五角钱买了一个面包,每人分得半个面包。当他们各自拿着半个面包时,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对方手中的面包,都觉得对方的那半面包比自己的要多一些,于是吵了起来。这时正好来了个流浪汉,兄弟俩便请他来评理。流浪汉两手分别拿过两块面包,左看看右瞧瞧,然后说:“左边这块多一点,我帮你们吃一口,这样就一样多了吧?”兄弟俩一看大喊:“不对,右边那块多了!”流浪汉又说:“那好办,我把右边这块也吃一口,现在一样多了吧?”就这样,流浪汉边说边左一口右一口地吃完了面包,最后摊开双手说:“怎么样?现在一样多了吧?都不用争了,我走了!”兄弟俩恍然大悟哇哇大哭起来。讲完故事笔者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悟,最后教育学生在生活当中不可因为所谓的公平而太过于斤斤计较,以免因小失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歌曲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也是笔者常采用的方法。如上《我爱我家》时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上《男生,女生》时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上《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或《走进新时代》……播放完歌曲后,笔者会大概给学生讲讲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思想品德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精心设计并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这样寓教于乐,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当中思想感情得到了熏陶,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其实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中都蕴含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时机、整合资源就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在上《难报三春晖》一课时,笔者开展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卡片上给自己的父母写一段感激的话,周末回去送给父母,并给父母洗一次脚。在上《创建班集体》一课时,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在当周为班级做一件好事,并写一份心得体会当作作业交给老师。在遇到一些重要的节日时,笔者也会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互联网、手机的普及,广大青少年了解世界、学习新知、开阔视野有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途径。但与此同时,一些丑恶的现象、腐朽的思想、低俗的信息也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也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高度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担负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为培养祖国的“四有新人”而不懈努力。

第6篇

一、以积极引导促使学生知行统一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用所学去分析、认识一些社会现象,丰富道德认可,以资借鉴、关注、指导自身行为。针对有些学生在“小事”上存在荣辱观模糊、知行不一的问题,引导其从小事做起。如不随地吐痰、不损坏公物、不浪费水电、不随口说粗话脏话等。促使其懂得,追求理想人格要从小事做起,只有在小事上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其次,要求学生不能“因小失大”,因为“小是小非”与“大是大非”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小孕育大、小中有大、积小成大,只有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危机感得到增强,才能自觉地把祖国、人类的前途、命运与个人联系起来,并落实到行动中。如节约粮食、垃圾进筒、爱护公物等。

第三,在实事求是、循循善诱的基础上,通过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本质地、联系地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如让其对食堂餐后桌上堆满的剩饭剩菜进行探究,促使其明白“成由节俭败由奢”的道理,杜绝懒惰奢侈、贪图享受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二、以榜样示范内化学生的道德自觉

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从其关心、感兴趣的问题及影响其思想健康发展的问题入手,从生活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鼓励其主动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学会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思考并解决问题。如笔者学校搬迁到开发区后,走读生乘公交车上学,车来了拼命挤,上车后对广播播报的“请给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个座”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很少让座。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感到,要使其做到知行统一,教师需以自身作则,做好表率,践行道德规范,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就应该是什么样的人。教师们车上带头让座,学生深受感染,也主动让座。

其次,创设一定形式和情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其将知识、能力上升为觉悟,变为自觉行动。如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到敬老院照料孤寡老人等,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体验社会生活,实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内化,努力塑造个体道德自觉,以自身的道德践履将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德性。

三、以感悟体验外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生受社会原因、年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对社会倡导的一些基本观点往往不信,其思想易带有片面性、表面性,对复杂的社会现象看到的往往只是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种种矛盾。

为此,笔者学校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自愿、主动地去思考、分析、比较,消除思想认识上的疑惑。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践行活动,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在寓教于乐活动中让学生认知、体会所学道理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达到明事理、辨是非、导行为之目的,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感悟、体验和形成。如笔者学校开展 “倡行文明公约、弘扬校园文明”“道德贵在修身、文明贵在行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学习、践行道德与日常表现相联系,分析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或矛盾。如以教室或实习车间的长明灯、长流水现象为案例,使学生明白爱护公物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在对待社会财富上的具体表现,直接体现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第7篇

【关键词】娱乐教学法 小学德育 应用

游戏、表演等娱乐活动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节目,其节奏性、韵律性、娱乐性、积极向上的内容、兴趣性等对都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活动中来。作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采取娱乐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到知识,增强素质。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娱乐教学法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校园歌谣中,激发学生的德育品质

校园歌谣指的是韵律性、节奏性、娱乐性都较强的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童谣、歌曲,让学生在歌唱、聆听的过程中增强情感体现的同时提升自我德育教育。其特征是:游戏性、教育性、生活性。其内容有: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道德因子。其歌谣的表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构思或者找一下关于德育教育方面的校园歌谣,来引导学生自主歌唱,在娱乐的过程中感悟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德育品质产生。如:笔者从网上下载一首歌谣名叫《要什么》,内容是:A:要什么?B要诚实。A诚实没在家。B要你们家老疙瘩(指的是:家中最小的孩子)。A老疙瘩不欺骗。B要你们家小小辫(指的是:女孩)。A小小辫不撒谎。B你们家人诚信广。A诚信广人不拉磨。B要你们家干草垛。合:干草垛上插飞到,你的兵马任我挑。这是一则对话唱歌的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体会做人的原则,感悟道德的价值。

二、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游戏是小学生展示自我活力、生命的舞台。现如今的小学生都是在游戏中不断的成长、生活。作为教师应运用学生喜爱游戏的心理发展动向,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游戏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感受愉悦的同时,感知语言,激发学生对道德行为、道德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游戏活动是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下课休息期间,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喜欢玩跳绳或者跳皮筋的活动,其口中还在说着顺口溜,作为跳的鼓点。鉴于此,笔者通过多个途径,整合适合跳绳、跳皮筋的顺口溜,分析、总结出带有德育教育的段落,来让学生娱乐。如: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出示顺口溜: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过去她是苦孩子,长大是个女英雄,铅笔画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之后,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记忆、感悟这几句话的意思。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很快就能记住这些话语,进而,笔者在学生玩游戏之后,让学生呈环形,席地而坐,一起讲述刘胡兰的相关的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在童话故事中,深化德育教育

童话故事内容与小学生的心理世界、做事方法很相似,有着熟悉感,是专门为小学生打造的文学作品形式。同时,童话故事内容具有生活性、启迪性、教育性。也适合学生娱乐,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阅读兴趣等,属于是非功利性的游戏活动。此外,童话蕴含着一定的道德观念,对启发小学生的德育智慧有着推动和促使的作用,可以说,童话是道德教育的资源库,能够使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道德观念,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去模仿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喜爱的童话引进德育课堂,让学生在童话的故事世界里,深化德育教育。

如:《匹诺曹的故事》内容贴近生活,更贴近小学生的心理,其中的故事情节、匹诺曹的行为都十分接近小学生,是小学生较为喜欢的,笔者则结合小学生的这个心理,将匹诺曹的故事分节章的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没听一个段落都能感悟做人的基本原则,即:自己要做什么样的孩子。逐渐给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深化学生的德育品质,长期以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对于一些能够表演的童话故事,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的美、丑、善、恶,增强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和善恶观念,实现深入的德育教育目标。

四、结语

雅斯贝尔斯也说过:“真正的教育绝不允许死记硬背,也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时间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娱乐教学法能够让小学生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达相结合,在娱乐的过程中,亲身体验、感悟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等,提升学生的德育认知水平,此外,通过娱乐活动,培养和巩固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实现德育教学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4.

第8篇

一、结合课堂常规,时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所谓体育课堂常规,就是把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当遵守的各种纪律、要求、措施等加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常规,对于促进体育课堂教学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培养师生的良好作风、思想和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一方面的工作,除了政府、教育部门要加大规范、管理力度外,更多需要靠体育教师本身进行。

1.课前常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子的至理名言,强调的是榜样的作用。的确,一个体育教师自身的体育道德素养、体育道德认知和行为,对学生体育道德的养成起到不可估量的定向作用。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必须是体育道德的模范者、引领者、监督者,他的一言一行都要规范,必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严格践行考勤、考核制度等。当学生违反体育教学常规时,教师应及时制止、引导。以课前的请假制度为例,笔者历来要求学生的请假条上必须要有家长的亲笔签名,而对于因突发事件不能参与者,必须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特别说明。这样,既能有效避免学生隐瞒病情导致上体育课过程中发生意外,增加体育课的安全系数,又能杜绝个别学生装病逃课行为,可谓“一举多得”。

2.课中常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化,学生在学习、游戏、比赛中随时都会出现违反课堂教学常规的事情,教师必须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让他们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令行禁止,也要对他们的违规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并做正向引导。

3.课后常规。下课前集中点评、小结,并做好器材收送等课后常规工作,可以培养学生“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良好习惯。一节体育课结束后,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尤其是那些热爱体育的学生,主动、热情地协助教师整理体育场地,收拾体育器械。对此,教师应及时给予当众表扬。这样,不仅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同时又能严肃体育课堂纪律,做到善始善终,有效保护学校的体育器材。

笔者为了让自己任教的每一个班级都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道德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在每接任一个年段时,均建立详细的课堂评分制度,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来评价每个班级每一堂体育课的整体综合表现,期中、期末进行评比,年段集合时进行表彰奖励,从而有效地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在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技、比赛中,笔者所任教的班集体、学生个人均能表现出较好的集体荣誉感。

二、结合教材特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现有体育教材,内容、种类众多,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材特点,认真研析、细心揣摩,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结合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机渗透德育。如通过球类、拔河、游戏、接力跑等比赛,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相合作、顽强拼搏、遵守规则的教育;通过队列、队形教学,对学生渗透组织纪律、集体观念的教育;通过技巧、体操项目的练习,培养学生果断、勇敢、机敏的品质;通过耐久跑、素质练习等,对学生进行不怕挫折与艰苦、挑战自我的教育……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既要做到严密组织,又要做到严而有度、严慈相济。如在“队列、队形”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室内课,引领学生观看我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视频,使其亲身体验队形队列时规范、整齐划一的动作和威武雄壮的精神面貌,这有利于促进其在体育学习、训练时做到动作迅速、准确、协调一致,也有利于培养其严格的组织纪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队形、队列”教学中,教师要严肃认真,眼神犀利、形象威严,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学生,要适时进行正面批评教育。

好玩、好动、好胜心强是孩子的天性。由于天性使然,小学生对游戏、竞赛类体育内容喜爱有加。由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竞赛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无疑是一条极佳的途径。如我校翁文娟老师在一次市级课题展示课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迎面接力时,针对个别学生为争取本队的胜利或因为兴奋、紧张造成的踩线、助推、提前出发等犯规情况,特别设立由见习生组成的犯规记录裁判:对每队的每一次犯规在总成绩上扣去2秒,对一次比赛累计犯规最多的队伍直接取消第一名资格;当众表扬能互相提醒本队同学避免违规的学生;将比赛虽然输了但同学之间没有互相指责、埋怨而是相互击掌鼓励的队伍,评为“最佳团队奖”,以此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及集体主义精神。

三、结合突发事件,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是在师生不停的交流、互动中完成的。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随时随地都可能有突发事件,而突发事件的产生往往又潜伏着一定的德育因素。例如,笔者的一次五年级“接力”教学中,由于前面的学生预跑速度不够,导致后面的学生在进行交接棒时将他撞倒了,虽然当时也完成了比赛,但是这个小组未能获得胜利,整组学生闷闷不乐,两个当事者更有吵架的趋势。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先入为主”,以“放大闪光点”的方法化解矛盾。笔者走上前去,搭着两个“当事者”的肩膀,面对全班学生说:“刚才这两个同学表现十分勇敢,即使摔倒了还坚持跑完全程,完成比赛,我建议大家给他们以鼓励的掌声!”在大家的掌声中,笔者才继续教育学生:“不论是场上的队员,还是场下的同学,都需要互相支持和信任,需要有‘无论输赢,我们都一起坚持到最后’的精神,希望同学们要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学会宽容,坦然接受失败。”

第9篇

关键词 中职 礼仪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1-0127-02

所谓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简单说来,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敬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劳动者的中等职业学校,对中职学生的进行礼仪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礼仪教育,有助于中职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思想道德素质和求职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教育教学经验与实践,总结出提高中职礼仪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些策略,希望这些尝试,能给同行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中等职业学校礼仪教育现状

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赢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由于中职学校招生政策的放宽,所以生源比较复杂,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且现在的家庭教育大多数只注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渐忽视或很少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加之现在社会的消极因素如网络传媒和游戏、垃圾文化、拜金主义等等对学生造成强烈的影响。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中职学生礼仪缺失,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比如,一些中职学生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教学场所高谈阔论,破坏公物;一些中职学生缺乏社会公德,不关心别人,不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污言秽语;一些中职学生在仪表方面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妆容夸张;一些中职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社交方面不懂礼仪规矩。礼仪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中职学生社会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中职生礼仪缺失,反映出中职学校德育和礼仪教育的不切实际,这既影响到学校日常管理,又影响到中职毕业生的未来发展,部分用人单位也反映,中职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不成问题,但在礼仪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

二、激起学生对礼仪学习的欲望

礼仪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让学生的礼仪素质有较大的提高就要从日常生活习惯下手,首先要引导学生们学会观察日常学习生活,让学生们感受到礼仪就在自己身边。大多数学生有礼仪教育就是讲道理,和自己关系不大,自己只要学好专业课,礼仪知识学不学无所谓。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认识误区,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提出两个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学生卡不挂在胸前,而是随意乱挂或者放在兜里,是否合适?第二个问题:班上同学在清点人数时,用食指指向别人,是否合适?其次,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每组选出2位学生说说自己的观点和小组的观点,然后笔者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这两种现象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现,都是不符合礼仪要求的。最后笔者询问学生怎么做才正确呢?有的学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做给大家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示范后,笔者再把正确的方法告诉学生并做指导:学生卡是学生身份的象征,应挂在左胸前,随意挂学生卡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指人时要面带微笑,目视对方,右手与地面保持45度角,四指并拢,与拇指分开,手心向上,当清点到某同学时,四指指向同学;通过两个示范引出礼仪的概念:礼,敬人也,是尊重人的一种基本道德要求,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仪,是规范的表达形式。礼仪,是礼和仪的结合,是指在人际交往中用于表示尊重、友好的一系列行和惯用形式,其切入点是“尊重”。通过这两个示范,学生们既掌握了礼仪的概念,又认识礼仪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而有了学习礼仪的欲望。

三、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计划

第一,要增加实践训练比重。现阶段,中职学校对礼仪课程的实训课时比例不一致,任课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实训课时比重一般不超过1/3,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这个比例较低,实训课时占50%左右为宜。实训的方式和实训场地可根据具体训练内容来安排,如坐、立、行等正确姿态的实训,除在课堂内和形体房内进行外,还可以到一些学生就业的宾馆、酒店等服务场所进行一定课时的实地训练;

第10篇

[关键词]德育资源;收集资料策略;整理资料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77-04

[作者信息]王维(1981―)女,浙江宁波人,本科,浙江省宁波市镇安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综合课程。2011年版的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更强调:“品德教学活动应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应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1]一名与时俱进的品德教师要时刻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主动地引导、帮助学生获取、利用各种德育资源。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获取德育资料的过程中能解决教材的滞后性,增强德育教学的针对性,突出时代性,保证鲜活性。由学生发掘并提供的德育资源也会让小学品德课堂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小学生发掘和获取德育资料的过程,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心感受、用脑思考、用手操作的过程。[2]但由于小学生年龄与能力上的局限性,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主动掌握有效获取德育资源的方法。因此,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掘身边的德育资源,对提高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发掘德育资源的现状与困境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小学生在德育资源的发掘、获取与利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思想上缺乏重视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题。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品德课对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受功利教育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不少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都不够重视,主观上认为品德课不是主科,与语数外等学科相比,缺乏努力的目标。从客观上来看,当今小学生,特别是面临小升初的小学高段学生,学习时间长、课业负担重,很多学生无暇顾及德育资料的准备工作,并逐渐丧失了收集资料的积极性与兴趣。

(二)行动中缺少方法

1.课前过于匆忙

让学生在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里完成品德课堂资料搜集工作,往往令他们感到“不堪重负”“雪上加霜”,且有不少学生因为没有具体可行的搜集目标和计划而感到搜集活动无从下手。

2.课上过于应付

课堂上,当老师提出交流一下课前准备的资料时,学生要么“囊中羞涩”,拿不出多少资料;要么资料准备了一大堆,却因为没时间“消化”,所以不管是否理解,也不管是否切合主题,先结结巴巴地“照本宣科”,应付一通再说。

3.课后过于轻视

部分学生认为,一堂课用过了的资料就算完成“历史使命”了,没用过的也不再具有什么价值了,所以几乎所有的资料在课后都未能逃出被“抛弃”的厄运。

在实践中遭遇尴尬是难免的,但是如果这样的情况重复出现,学生便会习惯性地认为,“资料搜集”作业布不布置都一个样。这样就会让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成了一句空话。那么如何让品德课不再遭遇如此尴尬,并通过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品德课真正落到实处呢?

二、提高学生德育资料准备的策略

(一)收集德育资料的策略

1.明确要求、指明方向

凡事预则立。要顺利地开展资料搜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活动计划或探究活动方案的制订是否周到、细致。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提高自主意识与能力的必要前提和关键所在。教师需要在课前根据教学需要,帮助学生明确调查目标、理清调查要求和过程,有目的、易操作地去搜集有效资源。

教师可以将调查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切入点较小而又具体可感、互有联系的问题,使学生的调查有据可依、有序可循。如在执教《我来画棵家庭树》之前,笔者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家谱调查”活动。师生经过交流讨论,共同设计了一份比较完善的“家谱调查”活动计划:(1)通过实地询问或电话等方式调查以祖父为起点的家族发展史;(2)了解三代血缘内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姓名、年龄、职业等;(3)搜集家族成员的照片,有条件的拍摄一张全家福。这一系列的要求不仅为学生的信息搜集指明了方向,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制订计划的重要意义,并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制定调查计划及如何调查的一些方法。

2.统筹规划、灵活安排

很多品德教师都习惯于提早一周给学生布置搜集资料的任务,认为一周的时间比较宽裕,家长能利用周末协助孩子更好地完成作业。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这样做有时也效果不佳。学生完成各科作业就要花去不少时间,好不容易等到了双休日,还要参加提高班、特长班,真正走出家门,走进社会和大自然的机会是不多的。学生受时间和精力所限,大多的搜集任务几乎都是草草了事。

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空间去安排完成资料的搜集整理活动,笔者在每学期初,把这个学期品德课上要用到的资料做个统筹安排,并以“学期品德资料搜集活动计划”的形式打印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个学期品德课需要用到的资料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针对自身情况提早做出合理安排。笔者还建议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资料袋,把这份学期活动总计划放入资料袋中。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相对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更自由、灵活地安排搜集整理活动。只要发现身边有用得上的资料就可以及时摘录、拍摄、搜集下来放入资料袋中,随用随取。

3.教师参与、及时补充

很多课前资料搜集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家长的支持、配合。但实际上不是每位家长都有时间和精力去协助孩子完成这些活动。每一项活动的具体情况不同,课堂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在所难免。因此,为了保证课堂 “有米可炊”,教师在加强活动前指导的同时,自己也需要作一些必要的准备。

笔者在执教《交通连四方》一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布置学生开展课前调查、资料搜集活动。一是让学生搜集家乡交通变化发展的相关图文资料;二是向家人调查了解他们小时候家乡的交通情况。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同时为了使资料范围尽可能广一些,笔者还是从网上、报纸杂志上,甚至去了宁波城市建设展览馆,搜集到不少关于宁波交通发展的资料。课堂上,学生准备的资料果然以图片为主,数量也不多,但是因为笔者有备而来,所以能及时通过课件把自己准备好的图片、FLASH展示出来,请大家欣赏。如把新中国成立前宁波人出行的常用工具――航船,新中国成立初期东门口的交通情况,现在宁波的几条连接外地的主要公路、桥梁的雄姿等一一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这些资料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其学习兴趣,让他们深深体会到交通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整理德育资料的策略

1.大胆取舍,主次分明

对于小学生来说,从一大堆搜集到的资料里找到汇报的重点并非易事,而这项能力的培养正是教师主导价值的体现。

在教学《从四大发明说起》第一课时的时候,许多学生搜集到了关于汉代造纸术详细制造过程的文字介绍,并跃跃欲试,打算在课堂上“一读为快”。笔者在肯定了学生的积极性后,耐心引导:“这节是品德课而不是科学课。我们这节课主要是了解造纸术发明的年代早,从而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这样一来,孩子们认识到了纸的制造过程并不是本堂课的重点。笔者还告诉学生,汇报的资料要能够突出学习的重点,并选择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呈现。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后学生纷纷着手开始整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还有不少同学运用PPT技术,制作了《四大发明,中国人的骄傲》的幻灯片,并在第二课时中进行了展示。这次对已有资料取舍和整理的过程不仅让同学们知道了我国的四大发明及其巨大影响,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培养了学生初步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表格呈现,化繁为简

表格呈现的内容条理清楚、一目了然,有化繁为简、化笼统为清晰的功能。因此,利用表格来辅助整理课前的一些调查情况,学生会更乐于完成整个调查工作,也易于完成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工作。如教学《走进市场》一课前,笔者要求学生调查文具在不同销售地点的价格,并通过和学生讨论,共同设计了一张简而易行的调查情况整理表:

价格

地点

物品启路文具商店

三江超市

学校附近小店

二号桥批发市场

中华牌铅笔

史努比书包

我的发现:

这样的形式还可以运用于许多类似类型的品德课。如《家庭收支知多少》一课通过表格形式调查全家一周经济支出情况。运用表格形式对调查的情况进行整理,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消费。在《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中通过调查,整理、填写父母一天的活动,从而体会父母的辛劳等。

3.分类归档、一“搜”多得

学生搜集的众多资料在课堂上难以一一呈现、交流,为了不让未交流的资料流于扔掉的厄运,教师可以和班干部一起把课堂上没来得及交流的资料张贴于班级“资料角”或板报上向同学们展示。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做好信息资料的整理、保存工作。引导学生认识将资料整理归档的好处,然后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资料库。可以沿用资料袋,也可以是一本专用本,有条件的还可以在电脑上建立一个专属文件夹,把所有搜集到的图文资料,甚至是音像资料都存放在这个文件夹中。

品德课程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同样的主题会在不同年级重复出现。整理归档的资料还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用上,避免了资源浪费。另外,已搜集的资源还可以与平行班交流、分享,做到真正有效的资源共享。

小学生对于德育资源的发掘和整理的过程看似简单,却是保证品德课堂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之一。教师在设计和制定德育资料的搜集活动时,一定要讲求策略,把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放在第一位,还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让我们的品德课为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搭桥铺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少先队员;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少先队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成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少先队员正处在长身体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正是对他们实施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开展德育工作,需先从少先队工作入手,借助少先队这支重要力量,来把学校德育工作做好。

一、利用节日开展各种活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应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为特色,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代替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让少先队员在快乐的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去接受教育。例如:在“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参观革命遗址,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让少先队员继承烈士的遗志,从而发奋学习,报效中华;聆听先辈讲革命故事,追忆那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如“九九重阳”是登高望远的日子,也是尊老爱幼的日子,学校可组织少先队员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帮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开展敬老活动,树立尊老敬老的风尚。还有“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学校可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开展文艺展演、知识竞赛、科技制作、作品展征文、演讲等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体现出少先队员的艺术才华和拼搏精神,又可以引导少先队员热爱劳动、热爱祖国、感恩父母和关爱社会、努力学习等。

二、利用丰富多彩的艺术长廊文化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大队部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少先队员自己美化生活空间,那一句句格言,一幅幅字画,一件件折纸,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校园气息。操场是少先队员学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们应采用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形式,尽可能赋予操场以文化意义,使其既趣味无穷又书香四溢,让沉寂的操场活起来、动起来。在我们学校的操场旁,展示着各年级小艺术家们的作品,每幅作品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智慧;铅笔、毛笔、钢笔、剪刀甚至水绵纸、树叶等都是他们作画的工具;列有水彩画、蜡笔画、贴画、国画、剪纸、铅笔书法、钢笔书法、毛笔书法……当你徘徊在这个艺术空间的时候,一定会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惊奇感叹,从中受到艺术的启迪。这种形式深受师生的喜爱,少先队员在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艺术和德育的熏陶。长廊文化的建设,使少先队员在往返其间时,能够日染之、潜移之、默化之,同时受到美的、前卫的、艺术的、科学的启迪与熏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利用网络文化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信息社会不断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网络文化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为少先队员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学习空间。传统的班队会活动,往往是由教师从开始一直说到结束,班干部按部就班发言,队员在活动中的参与率很低。在这样的活动中,少先队员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使活动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在班队活动中利用网络文化对少先队员渗透德育,则能够使少先队员更容易接受。例如,学校开展以文明礼仪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我们就利用校园网,把少先队员平时的言行举止和网上的有关视频,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少先队员面前,让少先队员轻松愉快、形象直观地进行学习和掌握,令他们记忆十分深刻。

四、利用广播媒体广泛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校园之声”是我校少先队的喉舌,这对于宣传校园新风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广播站每周四为播音时间,定期开设“校园直通车”“好人好事”等节目,对于德才兼备的少先队员,及时授予“文明少年”“四好少年”的光荣称号;并将这些好少年的相片及个人优秀事迹张贴在光荣栏内,以激励其他少先队员向他们学习。同时,大队部也会通过广播号召全体队员以他们为榜样、为楷模,积极行动起来,人人争当“文明好少年”,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少先队员的积极性,而且在无意识中也对少先队员实施了思想品德教育,引导队员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五、利用升旗仪式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庄严肃穆,可以说是少先队员最激动的时刻。为了更好地对少先队员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大队部安排了国旗下的讲话内容,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向每一位队员,严肃地宣讲《校园中的文明礼貌》《安全教育》《养成勤俭好作风》《懂得感恩 会学感恩》等一系列以德育为主题的内容,通过反复多次的宣传教育,队员受益颇丰。

加强少先队员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辅导员都应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地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活动来充实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将少先队员凝聚在星星火炬周围,让他们在少先队活动中锻炼实践、不断成长。

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少先队员的成长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少先队组织通过少先队活动强有力的感染力,通过少先队活动持久的、细微的、点点滴滴的努力来实现其育人功能。当然,优良的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需要我们经常做深入细致的工作,长期反复地对少先队员实施培养。活动越生动活泼,少先队的生命力就越强;活动越丰富,对少先队员的吸引力就越大;活动越有意义,少先队员就越有朝气。少先队活动是少年儿童自己的活动,让我们利用各种活动对少先队员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少先队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要作用,使少先队活动成为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帮助少先队员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桂英.学校德育与少先队活动之我见[J].华章,2012(12).

2.兰式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校德育途径[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06).

3.曾师农.信息社会:当代中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湖南教育,2006(07).

第12篇

一、注重学生的道德观念

教育学生围绕社会公认且认可的范畴为准则,逐步为之而行、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从心底全心全意地走向正确的人生轨道。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文道结合,把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密切联系起来,从具体事例讲起,实现思想渗透。德育是智育的基础和前提,德育为智育产生新的血液,注入新的活力。热爱学生是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重要的教育手段。一个真诚由衷地热爱学生的班主任,也会得到学生的敬爱和信赖,而且还会把对班主任的爱迁移到他所教的学科上去;反过来班主任又会因为学生的敬爱和信赖,更加热爱学生,更加倾心研究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和艺术。爱心能唤醒学生的灵感,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基础。师生之间这种不断深化、诚挚、互爱的美好感情,能使师生共同战胜教学上的困难,共同品尝成功的喜悦。班上一男生何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一直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年纪小的时候他还算是听话,到了初中三年级,渐渐有了自己的看法,个性越显张扬。周末跟着村里那些小青年混,吸烟、喝酒等不良嗜好都学会了。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再把爷爷奶奶的教育当一回事。看到何某如此的变化,笔者通过家访了解更具体的情况,多次单独找他谈心,从奶奶辛辛苦苦地带大他谈起。虽然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但一直有爷爷奶奶的呵护在陪伴着自己成长,相对于很多孩子而言,已经是很幸福的了。笔者对他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老师希望你每天有个好心情,愉快健康地成长……温和的语言,如春风化雨,抚平了何某躁动的心。笔者从生活上呵护他,在学习上关心他,再加上同学们的帮助,何某慢慢地有所改观,课余时间在教室里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周日打电话了解何某在家的情况成了笔者与何奶奶的主要沟通方式。从此,家访、电话联系家长成了笔者的家常便饭,一句句真挚的话语,一个个平凡的故事,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学生和家长的心。

二、班主任以身作则,重视言传身教,而且把其放在突出的地位上

对学生要真正做到诲人不倦,关怀备至。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主要方法是注重道德的感染力和榜样作用,行为和态度在心理上是有感染力的。在学校生活中,通过观察班主任的言行举止,学到道德价值观,通过接触具有优秀品质的人,促进道德的成熟。乌申斯基强调:“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因此,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班主任必须拥有高贵品格的素养。笔者认可的教育理念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呼唤另一个灵魂。树是一种质朴的屹立,云是一种缤纷的美丽,灵魂深处流淌的是幸福的琼浆。班主任平时的言语、行为和习惯,应以正确的姿态出现,包括日常生活小节。班主任的榜样力量能够起到熏陶感染的作用。从教育工作来说,不可能没有班主任的教育影响,即外烁和他律的教育;但是尤其重要的是将他律变为自律,由外烁达到内省。

三、长善救失,防微杜渐

作为一名班主任,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学生的心弦,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班主任就是要善于观察,发觉学生有一点好的萌芽,就加以培植;有一点不良的隐患,就加以杜绝,把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家庭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是常见的不良因素。笔者班上有个女生凌某,尽管母亲勤勤恳恳地劳作,但由于父亲长期酗酒赌博,使家里过得比较凄苦。最恶劣的是父亲常常在输红了眼的时候打骂母亲。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凌某有一天突然告诉笔者说,她喜欢上隔壁班的某个男生,从而自己无法安心学习。笔者好奇地问:你觉得他哪些方面吸引了你?她答道:他没有什么特别好的,但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好呀。听到这里,我的心情沉重了,可见她的家庭对她的成长有多大的影响,仅仅是因为那位男生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好就觉得值得自己花心思去单相思了。笔者从了解那位男生的各方面情况后,慢慢跟凌某交流,告诉她目前真的不适宜谈恋爱,如果到了可以谈恋爱的年龄,应该选择具备好品质的男生。一段时间后,凌某自己有所感悟,学习成绩也慢慢恢复到名列前茅。2011年她还被提名为“南宁市十大阳光女孩”自强之星的候选人。凌某在给笔者的一封信里说道:老师,能参评阳光女孩我很高兴。在初赛现场,我看到有好几个女孩是残疾人,虽然她们身体残疾,可她们的心灵却很美。我是个健全的人,我是幸福的……看到笑容又挂在凌某的脸上,笔者感到很欣慰。

善待每一个学生,把爱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让他们生活在阳光下,生活在快乐中,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这应该成为我们教育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