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

时间:2023-06-21 08:55:50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1

关键词:微格教学法;学前教育;音乐教学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称“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63年推出的一种新型的师资训练方法。微格教学的重要特征是是借助现代的视听技术,以若干小组的学生为对象,培养某种教学技能的的方法。由于它的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并且是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说,这种模式,迎合了理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师范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微格教学法也大量用于体育、音乐等技能型课程教学中。

一、学前专业音乐教学应用微格教学法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是要求未来的人才能胜任幼儿园音乐教育,表现在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初步的感受力、想象力、记忆力和表现力,帮助幼儿掌握粗浅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以音乐艺术形象感染、陶冶幼儿的思想情感。因此,运用微格教学法培养高师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运用微格教学法,能够探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特点和规律,探索本科学前专业音乐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从为社会为幼儿园服务的意识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必须要从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向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表现生活、表达情感转移。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幼儿教师,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不是培养钢琴家、歌唱家。随着电视、电脑的逐渐普及,儿童已不再闭塞,他们很早就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与信息,他们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宽,这就要求将来的幼儿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更全面的能力。

(二)通过运用微格教学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技巧,获得基本的音乐能力,通过音乐教学, 培养高尚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以及热爱音乐,为终生学习音乐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掌握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能针对幼儿的个性特点独立组织完成幼儿园音乐活动。

二、微格教学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学前教育为主,运用微格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要遵循的该专业课时少、学生多、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设计和运用微格教学方法,力求教学生动、活泼、有效。

(一)合理分组

运用微格教学法,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声乐、钢琴、舞蹈这种技能型课程,首先是通过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学生分成三组(基础组、中间组、较高组),每组由10或12人组成,其基本原则是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流动。根据不同组别,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进行分组评价。

1.基础组:是无音乐基础和音乐基础一般的,严格按照这一组次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必须具备的音乐基本技能,如:唱、奏、跳的基本表演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热爱音乐、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理念。

2.中间组:是音乐基础良好的学生,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 增加学习的难度。要求学生们通过学习, 较熟练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各种技能。如: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较高水平的综合能力,包括对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管理组织能力、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较高组:是音乐基础优秀的,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解、感受、欣赏音乐的能力;能正确处理和表现歌曲;能为幼儿的歌舞、打击乐器作即兴伴奏;此外, 还应了解学前音乐教育领域教改动态、最新成果的能力,以及勇于开拓、创新的能力,如:对当前涉及跨学科的幼儿园艺术课程综合的理论认识,实际分析、操作、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二)运用视听设备进行信息反馈

微格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运用现代录像设备将教学技能培训实践记录下来,使受训者获得其教学行为的直接反馈,并运用慢速、定格等手段在课后进行反复讨论、分析。

1.录音、录像法录音法是用录音机或MP3把上课内容完整地录下来,通过听录音来识别自己声音的正误,了解自身演唱的优缺点,录像法是学生在小组技能课、表演实践课时进行录像后,教师加以点评、分析,它除了具备录音法的特点外,还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表情和表现,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声乐演唱的能力。

2.信息技术利用电脑“网络”的音频资源、视频资源根据教学内容自由选用。同时对国内外优秀声乐作品和儿童音乐作品赏析,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音乐创新的潜在灵性,从多角度加大学生的阅历。

3.多媒体课件把课堂教学中的录音法、录像法中的典型事例及教学评价等,与信息技术(电脑“网络”的音频资源、视频资源)相互融合开发声乐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音乐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学前专业音乐教育应用微格教学效果分析

微格教学是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细分为若干个可观察、可操作、可描述的单一技能,并用现代科技设备为平台进行真实反馈,具有教学手段先进、教学对象少、教学内容集中具体、学生参与性强、研讨性教学特点突出等特点。

(一)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微格教学定期汇报课是微格教学中一个重要教学步骤,是一种将教育理论转变为教学技能的训练模式。老师要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都要以“小舞台小讲台”的形式,展示学习效果,让是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评价学习效果。这种定期汇报课,既是学习,又是实践。因此,音乐课中运用微格教学非常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

微格教学由于充分利用了声像设备,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情景十分丰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且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充当一定角色,从而减轻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能及时找准自己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唱歌声音散、扁,缺乏气息支持。遇到困难乐句或高音区,喉部、咽部及颈部肌肉就会用力帮忙,而出现脖粗脸红的紧张状态,老师给他指出问题,他自己却意识不到,但通过观看自己的演唱录像,就很容易发现问题,找出自己的差距,找到改进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是小组课,使一些胆量小的同学得到了锻炼,同时学生之间还能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微格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明显的。但教师必须要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授课前有充分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计划,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微格教学法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的今天必定会推动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2

 

音频是人类感受到的一种形象化信息,物体在空气或者其他介质中发生振动产生的波,这种波通过弹性介质向周围传播,传入人的耳膜使得人听到声音。信息时代对音频的处理主要是借助于数字化形态,转换成离散的二进制编码,实现对音频信息的处理和管理。本文通过实例的形式介绍音频处理软件Cool Edit Pro的使用和处理技术,包括音频的剪辑、拼接、录制和提取等,使学习者对数字音频处理有着更多的认识。并通过对Cool Edit Pro的实例的详细的教学设计,为信息技术教师进行进行有效教学提供参考。

 

一、音频

 

(一)音频概述

 

音频是个专业术语,人类能够听到的所有声音都称之为音频,它可能包括噪音等。声音被录制下来以后,无论是说话声、歌声、乐器都可以通过数字音乐软件处理,或是把它制作成CD,这时候所有的声音没有改变,因为CD本来就是音频文件的一种类型。而音频只是储存在计算机里的声音。如果有计算机再加上相应的音频卡——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声卡,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声音录制下来,声音的声学特性如音的高低等都可以用计算机硬盘文件的方式储存下来。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把储存下来的音频文件用一定的音频程序播放,还原以前录下的声音。

 

在计算机内播放或是处理音频文件,也就是要对声音文件进行数、模转换,这个过程同样由采样和量化构成,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最低的频率是从20Hz起一直到最高频率20KHz,20KHz以上人耳是听不到的,因此音频的最大带宽是20KHz,故而采样速率需要介于40-50KHz之间,而且对每个样本需要更多的量化比特数。音频数字化的标准是每个样本16位(16bit,即96dB)的信噪比,采用线性脉冲编码调制PCM,每一量化步长都具有相等的长度。在音频文件的制作中,正是采用这一标准。常见音频文件格式主要有CD格式、WAV、mp3、WMA、RealAudio、VQF、ogg格式、FLAC、APE等。

 

(二)音频资料的获取

 

获取音频资料的方法大概以下几种:

 

1.从专业的音效素材光盘或MP3素材光盘中获取。一般,背景音乐和效果音乐,都可以从专业的音效素材光盘或MP3素材光盘中获取。

 

2.在资源库中查找。很多教学资源库中都可以找到一些范读音频。

 

3.在网上查找。通过网络搜索,可以快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音频资料。如果获取的音频资料文件较大,可以重新编辑之后再使用。

 

4.从CD、VCD中获取。使用相关的音频软件从CD、VCD中获取,可以通过选择开始点和结束点选取要录制的区域。

 

5.从现有的录音带中获取。用音频线从录音机线路输出,再从声卡的线路输入口输入。然后设置成线路输入(或MIC)录音,最后打开附件中的录音机进行录音,再保存在相应位置。

 

6.从课件中获取。大多数课件中的声音文件都是存放在wav文件夹中,可以找到需要的音频。

 

7.自己录制。自己利用录音软件或者音频处理软件进行录制。

 

二、典型的音频处理软件Cool Edit Pro

 

(一)初识Cool Edit Pro

 

Cool Edit Pro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数字音乐编辑器和MP3制作软件。不少人把Cool Edit形容为音频“绘画”程序。

 

Cool Edit Pro 是一款功能强大、效果出色的多轨录音和音频处理软件。它还提供有多种特效:放大、降低噪音、 压缩、扩展、回声、失真、延迟等。可以支持同时处理多个文件,轻松地在几个文件中进行剪切、粘贴、合并、重叠声音操作。使用它可以生成的声音有:噪音、低音、静音、电话信号等。该软件还包含有CD播放器。其他功能包括:支持可选的插件;崩溃恢复;支持多文件;自动静音检测和删除;自动节拍查找;录制等。另外,它还可以在AIF、AU、MP3、Raw PCM、SAM、VOC、VOX、WAV等文件格式之间进行转换,并且能够保存为RealAudio格式。

 

(二)Cool Edit Pro的工作界面

 

Cool Edit Pro的工作界面主要由标题栏、工具栏、菜单栏、属性栏、调板栏、状态栏和编辑区等部分组成。Cool Edit Pro有两个工作界面,一个是多轨界面,主要是进行多个声音文件的混音处理,另外一个是波形编辑界面,用于进行单个声音文件的编辑。

 

1.标题栏。标题栏位于整个界面的顶端,显示了当前应用程序的名称,相应功能的快速图标、相应功能对应工作区的快速设置,以及控制文件窗口的最小化、最大化、关闭等几个快捷按钮。

 

2.菜单栏。Cool Edit Pro将所有的命令集合分类后,放在菜单栏中,通过下拉菜单命令可以完成大部分音频编辑处理的工作。

 

3.工具栏。工具栏由常用工具组成,只是单击该工具图标即可在音频处理中使用。

 

4.资源管理器。所有的音频资源和工程文件都放在资源管理器中,使用时选中或者双击即可对其进行编辑。

 

5.走带按钮。走带按钮可对当前选中的音频或者工程进行播放、暂停、停止、录音等多种控制。

 

6.缩放按钮。缩放按钮通常用于对音频波形等进行放大或者缩小的显示,即时间刻度的放大和缩小,可用于观察整体音频或者细节波形,利用用户对全局和局部之间的把握。7.音轨编辑区。音轨编辑界面,系统默认显示4个音轨,可同时放置4个音频文件进行混音处理,通过左侧的波形滚动条可添加128个音频文件。单轨编辑界面则直接对单个音频文件的波形进行编辑处理。

 

8.时间窗。时间窗显示音频文件播放进度时间点。

 

9.状态栏。状态栏显示当前文件的基本信息,例如采样格式、文档存储大小、音频文件时间长短等内容。

 

三、《制作个性手机铃声—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

 

课题:《制作个性手机铃声——音频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教学设计

 

科目: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初中 课时:1

 

提供者:熊明科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是处理音频信息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实例展开,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音频信息采集、编辑和加工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本节课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音频采集和加工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将本节课和其他媒体以及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频信息采集与加工所需软硬件条件,掌握音频信息采集并进行简单加工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音频采集与加工的任务,总结制作音频作品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增强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信息社会,数字音乐流行,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下载音乐听音乐,当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的时候想把它制作成手机铃声,但是对于音乐的制作流程以及制作方法却不知道,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会碰到音频处理的问题,因此学生对学习音频信息处理的需求比较强烈。从网络下载音乐学生都已掌握,对于使用录音机软件进行录音采集,学生通过练习操作即可掌握;声音加工的内容相对难度大一些,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于音频加工软件比较陌生,声音的截取删除、复制、保存等操作是重点学习内容;而对于声音的淡入、淡出等特殊效果技能不做全体要求。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练结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了解常见声音的格式、掌握常用的音频采集方法和加工软件。

 

2.难点:cool edit音频加工软件加工声音、特效设置。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1.播放一首大家都喜欢的歌

 

2.当听到自己喜欢的歌的时候大家都想把它做成手机铃声,如何制作手机个性铃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欣赏音乐,理解生活中数字音频应用的普遍性。

 

2.问题:手机铃声是如何制作的。

 

制作

 

过程 1.问题:制作一首优美的手机铃声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2.常用的音频采集方法都有哪些?

 

3.讲解cool edit软件录制声音的方法。

 

4.简单介绍音频编辑软件cool edit 1.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声音获取、加工、保存的方法。

 

2.思考常用音频采集的方法:网络下载、录制声音等方法。

 

3.学生展示电脑自带录音机录制声音的方法。

 

4.找一位班级内唱歌比较好听的学生录制歌曲,测试录制效果。

 

综合

 

实践

 

任务:每人尝试制作一个手机铃声(20分钟)

 

要求:

 

1.讨论确定歌曲获取方式、加工软件,填写“小组分工表”。

 

2.按照小组内的分工开始制作。

 

3.组长检查组内任务完成后,将“小组分工表”上交至ftp“小组分工”文件夹中。

 

提示:

 

1.铃声命名为“组名+姓名+铃声名”,上传至 ftp“作业上交”文件夹中。

 

2.提前完成的同学做“拓展任务”。 1.小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合作讨论确定每一位同学的歌曲的获取方式和加工软件,填写“小组分工表”。

 

2.学生开始制作:下载歌曲或者自己录制,选择加工软件进行剪辑,之后保存铃声提交作业。

 

3.完成后做拓展任务。

 

4.小组内都完成后由组长提交“小组分工表”。

 

作品

 

展示 1.广播给全体学生看提交的铃声,引导学生看铃声的扩展名,从而总结出常见的声音格式有哪些。

 

2.播放部分学生提交的铃声。

 

3.引导学生展示制作过程。

 

4.老师点拨:cool edit软件的淡入、淡出、降噪、回声等特效的设置。

 

5.引导学生总结出常见的音频加工软件。 1.注意查看总结常见的声音的格式。

 

2.展示:

 

(1)声音获取的方式

 

(2)软件

 

(3)软件如何进行操作

 

拓展

 

任务 1.播放学生提交的拓展任务。

 

2.引导学生展示拓展任务的操作方法。 学生展示拓展任务所需的软件以及操作方法。

 

作品巩固完善 根据刚才的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软件修改完善好自己的作品。 修改完善好自己的作品。

 

总结

 

评价 小结:(1)常见声音的格式

 

(2)音频信息采集的方法

 

(3)cool edit 软件以及常用的功能

 

优秀小组、优秀个人表彰 在小结的基础上自我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教学评价设计

 

四、《制作音乐伴奏带—音频信息的提取与拼接》教学设计

 

课题:《制作音乐伴奏带——音频信息的提取与拼接》教学设计

 

科目:信息技术 教学对象:初中 课时:1提供者:熊明科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是处理音频信息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以实例展开,培养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音频信息采集、编辑和加工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本节课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音频提取和拼接的基本方法,并且能够将本节课和其他媒体以及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音频信息提取拼接所需软硬件条件,掌握音频信息提取方法并进行简单加工。

 

2.能力目标: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音频信息提取与拼接的任务,总结制作乐音伴奏带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增强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信息社会,数字音乐流行,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下载音乐听音乐,当听到自己喜欢的音乐的时候想在没有原唱的情况下把歌曲唱出来,但是对于伴奏乐的提取拼接方法却不知道,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因此学生对制作音乐伴奏带的需求比较强烈。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讲练结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了解常见声音的格式、掌握常用的音乐提取方法。

 

2、难点:利用cool edit软件对音频信息拼接。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入 1.播放一首大家都喜欢的歌

 

2.当听到自己喜欢的歌的伴奏时候大家都想把它伴奏提取出来,如何制作音乐伴奏带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欣赏音乐,理解生活中数字音频应用的普遍性。

 

2.问题:音乐伴奏带是如何制作的。

 

制作

 

过程 1.问题:制作一首优美的音乐伴奏带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2.讲解cool edit软件音频信息的提取方法。

 

3.讲解cool edit软件音频信息的拼接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制作一首优美的音乐伴奏带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2.思考怎样很好的对音频信息进行提取。

 

3.思考怎样很好的对音频信息进行拼接。

 

4.实操音频信息的提取与拼接,并检验制作效果。

 

综合

 

实践

 

任务:每人尝试制作一个音乐伴奏带(20分钟)

 

要求:

 

1.讨论确定音乐伴奏带任务分工,填写“小组分工表”。

 

2.按照小组内的分工开始制作。

 

3.组长检查组内任务完成后,将“小组分工表”上交至ftp“小组分工”文件夹中。

 

提示:

 

1.铃声命名为“组名+姓名+铃声名”,上传至 ftp“作业上交”文件夹中。

 

2.提前完成的同学做“拓展任务”。 1.小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合作讨论确定每一位同学,填写“小组分工表”。

 

2.学生开始制作,之后保存音乐伴奏带提交作业。

 

3.完成后做拓展任务。

 

4.小组内都完成后由组长提交“小组分工表”。

 

作品

 

展示 1.广播给全体学生看提交的音乐伴奏带

 

2.播放部分优秀学生提交的音乐伴奏带。

 

3.引导学生展示制作过程。

 

4.老师点拨。 展示:

 

(1)音乐伴奏带背景音乐的提取过程。

 

(2)音乐伴奏带的拼接合成过程。

 

七、教学评价设计

 

五、问题与展望

 

当然,音频的处理软件除了Cool Edit Pro之外,还有其他很多软件。本文仅仅是对Cool Edit Pro这一典型的音频软件的一些重要功能进行介绍,并进行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此外,实验的结合进一步加深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

 

但是,本文介绍的这些并没有完全涵盖所有的Cool Edit Pro的功能。音频处理相关技术研究还需要学习者自己在此基础上自己钻研。

 

作者:熊明科 赵乃东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3

关键词:电脑音乐校外音乐教育音乐伴奏带

学校音乐教育与校外音乐教育

校外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一样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更加重视素质教育。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中全面发展。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电化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刚刚开始试行,每个学校大都配备了电化教室和教师。主要是配合语文课、算术课进行教学,采用的方式大都是播放幻灯片。内容主要是几何图形和静止的动画片。在音乐课中也仅仅是播放录音带来欣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学校的电化教室也从过去的幻灯机、录音机发展了投影机、录象机,音乐学科也从脚踏风琴手风琴发展到了钢琴、电子琴。直到现在的实物投影仪、数码摄象机、数码照相机、电脑投影仪等等。教学领域也从语文算术唱歌发展到了几乎中小学所有学科。而且各校都建立了微机室、语音室各校也都相应的配备了专职的教师。

作为新时期校外教育工作者需要提高各方面的技能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熟练的运用微机、录音机,录象机,电子琴等教学工具。不论是声乐教师、器乐教师、和舞蹈教师不能单单只会弹弹琴,放录音,特别是器乐教师要精通你单位的所有电子琴和基本掌握几种乐器的使用方法。要学习和掌握电脑音乐。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你的教学水平。

我们都知道,校外音乐教学主要包括声乐、器乐、舞蹈三个专业。那么多媒体教学系统是现代化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实时、高效地采集、加工处理和播放图、文、声、像信息,充分发挥人和设备的潜力与整体效能,达到教学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尽快将多媒体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电脑音乐系统用于教学时的准确、客观、迅速、高效等优势和多途径性、可控性、创造性、灵活性等特点都是人脑音乐方式所不及的。电脑音乐系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耳、节奏及和声训练,以及教授作曲、分析各种音乐风格流派的写作方法和音乐史等从理论到实践的各科的学习任务。这种直观、准确、有效的训练方式可使声音、图像、文字乐谱等并举,还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世界各信息网络获得更大范围内的知识信息,从而极大地开阔受教育者的眼界,为学生全面地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了“量”和“质”的条件。

一、用电脑音乐系统制作音乐伴奏带

声乐、器乐、舞蹈学员音乐伴奏带的制作一直是我们校外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比较头痛的一件棘手的工作。以前我们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的文艺演出和各种比赛中所采用的音乐伴奏带大都是以下几种方式:

1、电台、电视台里录制:

声乐、器乐、舞蹈学员音乐伴奏带的制作特别是舞蹈音乐的录制从电台、电视台里

制是一种最直接的方法,但是他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那里的音乐大都是别人的音

乐很难和你要求的音乐相吻合,但是一旦选中录制的音响效果是最好的、最专业的。

2、作曲家创作、在录音棚中录音:

这种方法是比较好的获得音乐伴奏带的一种方法。特点是它可以完全按照你的要求来形成你的音乐。从音乐风格到情绪变化、从音乐的发展到速度力度的改变都可以是你满意。唯一的缺点就是时间长、费用高。一般单位难以承受。

3、专业教师自己进行剪接、录制:

这种方法也是获得音乐伴奏带的一种方法。专业教师从别人那里借来或买来的录音带,或者是从收音机、电视机里录制和剪接自己所需要的音乐伴奏带。但是他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别人的音乐,很难和乎你的要求。特别是音乐的风格、音乐的长短、速度的快慢、调的高低都很难合乎你的要求,而且最大的缺点就是录制的效果及差、尤其是音乐段落的衔接处有明显的不顺畅的感觉和没有接好的痕迹。这种方法是专业教师没有办法的办法。唯一的优点是费用低。

用电脑音乐制作伴奏带的特点

1、以像专业的作曲家一样进行音乐创作

电脑音乐系统可以对创作的音乐进行记录、编辑、删除、修改,特别是电脑音乐系统可以对创作的音乐进行复制,这大大的提高了音乐创作的速度和时间,

2、可以像专业的录音师一样进行音乐回放

电脑音乐系统同时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录音系统。在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同时电脑音乐创作人员可以马上听到自己刚刚创作的音乐效果,及时的进行修改和编辑音乐。

3、可以像专业的录音师一样进行音乐录制

电脑音乐系统同时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录音系统。在进行电脑音乐创作的同时电脑音乐创作人员录制自己刚刚创作并经过编辑和修改的音乐,有刻录机的可以马上刻录成CD光盘或MD和数码带。

二、电脑音乐系统可以为声乐、器乐、舞蹈学员进行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课一直音乐艺术类院校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也是音乐舞蹈院校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开设对提高艺术类学员的音乐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

用电脑音乐视唱练耳软件可以对声乐、器乐、舞蹈的学员进行视唱练耳训练,练习的难度、程度可以由老师进行设定,回答的对错电脑音乐系统自己给你识别和判断,成绩也可以存储。

三、电脑音乐系统可以为声乐、器乐、学员打印乐谱。

电脑音乐系统除了可以进行音乐创作、录音和视唱练耳练习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利用打谱软件打印乐谱。

打印乐谱这个功能可以打印出非常专业的乐谱,包括钢琴谱、乐队总谱、乐手分谱、高级的版本软件还可以打印带有歌词的乐谱。这个功能对器乐的学员特别有帮助。原来器乐学员的乐谱大都是教师来给学员用手来抄写,速度慢、准确率差。用打谱软件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乐谱的功能不但可以打印演出、比赛的乐谱,还可以打印练习、排练的乐谱。

四、电脑音乐系统可以为声乐、器乐、舞蹈学员进行音乐欣赏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4

关键词:打击乐 分类 配器 节奏编配 音乐教育

教学

打击乐节奏感强、音色丰富、演奏形式多样,几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打击乐器和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打击乐种。这些特点、风格主要通过不同的音色、音响组合及多样的节奏形态来体现。不同的打击乐器有不同的音色,相同乐器的演奏运用不同的棒槌、不同的敲击方法还可以得到更加丰富的音响变化。将这些不同的音色、音响,结合不同的旋律、节奏进行组合、搭配,可以有极大的表现和创作空间,可以演绎出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音乐。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戈登等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中都很强调打击乐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从早教、幼教到中小学,甚至成人音乐教育中都越来越多地把打击乐,特别是打击乐合奏作为主要或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打击乐合奏达到节奏训练、创造力培养、合作能力培养、多元文化教育等目的。本文将通过对常见打击乐器的分类,常见乐种的打击乐配器方式,常见音乐风格的典型节奏型,以及为乐曲、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的实例等内容来分析、研究打击乐的配器原则和节奏编配原理,探讨其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规律。

一、打击乐器的分类

要编配不同风格类型的打击乐曲或打击乐伴奏,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样的乐器、选择什么样的音色来进行搭配组合。打击乐器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构造、音色、演奏手法和擅长表现的风格内容。对于众多的打击乐器,要熟悉和辨识它们的音色并不容易,但根据一定的标准,我们可以将其分门别类,在区分出乐器的类型之后,再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其音色、演奏方法和特点等就容易多了。

(一)根据乐器构造和在乐队中的功能分类

根据打击乐器的构造、演奏方法和通常在乐队中担任的角色,大致可以将它们分为旋律类、节奏类和色彩类几种。这样的分类方法可以使我们快速地抓住乐器的主要音响、性能特点和它们在合奏中的运用规律。

1.旋律类打击乐器

根据制作材料,可以把它们进一步分为木质类和金属类两种。

木质类旋律性打击乐器如:木琴、马林巴等。

金属类旋律性打击乐器如:铝板琴、钢片琴、云锣等。

这类乐器一般通过琴槌敲击发音,主要担任旋律声部的演奏,可以演奏单旋律、音程、复调、和声进行等。

2.节奏类打击乐器

节奏类的打击乐器占打击乐器家族的大部分,根据乐器构造和演奏方法可以分为:鼓类、钹镲类、锣类、梆板类、沙响类和铃类等。

这类乐器一般没有固定音高,音色丰富、力度变化较大,善于表现节奏律动。

3.色彩类打击乐器

色彩类的打击乐器数量不如上两类多,它们一般不担任主旋律或主要节奏声部的演奏,而是只起到点缀、衬托、连接、背景性等作用,像音树、听雨棒、鞭子、雷鸣器等都属于这类乐器。

当然,所有上述旋律类和节奏类的打击乐器也可以被用作音乐的点缀、装饰和力度烘托,也可以在音乐中发挥色彩性、装饰性的功能,但是,依据其主要性能和用途特点,我们将其划分开来更便于学习和掌握。

(二)根据乐器适用的主要音乐风格分类

大多数打击乐器都源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或与一定的音乐风格、地域风格紧密联系。按照地域、适用场合、音乐风格对打击乐器进行分类可以使我们更加容易地掌握乐器的风格性特点或民族性特征。这也是学习风格性打击乐、民族打击乐,进行世界音乐和多元文化教育、教学的良好方法。

由于打击乐器种类繁多,其适用的音乐风格也十分丰富,本文仅就最常见、最具影响力的几个类别进行说明。

1.交响音乐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如定音鼓、小军鼓、大军鼓、对镲、吊镲、木琴、马林巴、颤音琴、管钟、三角铁、铃鼓等。

2.行进音乐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如小军鼓、大军鼓、行进式通通鼓、对镲等。

3.爵士、摇滚乐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如爵士鼓、铃鼓、牛铃等。

4.拉丁音乐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如邦戈鼓、康加鼓、爵士鼓、牛铃、响棒、沙槌、铃鼓等。

5.非洲音乐中常见的打击乐器

如Djembe鼓、Kenkeni鼓、Sangban鼓、Dununba鼓、牛铃等。

6.中国戏曲和民间音乐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如各种板鼓、堂鼓、腰鼓、铙钹、大锣、小锣等。

7.甘美兰音乐中的打击乐器

如Slentem(一种金属排琴)、Bonang(一种排,即一组锣)和各种吊锣等。

8.韩国音乐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如长鼓、扁鼓、小锣、低音锣等。

9.日本音乐中常用的打击乐器

如各种尺寸的太鼓、钹等。

以上只是概括性的分类,在一些大的民族、地区,风格性音乐中还包括很多小的乐种和音乐风格,它们通常还使用自己特有的、专门的打击乐器。如拉丁音乐包括桑巴、探戈、曼波、萨沙等乐种,不少乐种都有自己的专属打击乐器;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种类更是不胜枚举,几乎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打击乐器。这需要我们通过广泛的欣赏、采风、演奏实践和理论研究等途径逐步深入地了解和学习。

对于音乐教师或学生来说,要尝试进行打击乐配器和节奏编配的第一步就是熟悉常见、常用的打击乐器,了解其性能、音响特征和在乐队中的功能特点,并结合相关的乐种和音乐风格分类知识,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和自己的兴趣,通过多听音乐会、研究学习音响资料、参与实际演奏等方式,专门研究和学习某一类或几类打击乐。

二、常见音乐风格的典型节奏型

不同风格的乐种通常具有自己特有的、经典的、常用的节奏型。这些典型的节奏型往往成为音乐风格的重要标识,有的还常被作为独立的节奏段落演奏,或作为华彩段落的重要素材,或者被用作其他旋律、歌曲的伴奏。搜集、整理不同风格的节奏型,分析、研究其配器和节奏特点是进行节奏编配的重要环节。

要进行节奏型的学习,除了通过现成教材,进行广泛的谱例分析,梳理节奏型的类别和发展脉络之外,通过实际音响听写记录节奏案例也是重要的方法。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方法及其具体的实施步骤。

1.节奏风格分类学习法

风格性节奏型的积累、学习可以通过划分节奏类别、梳理节奏原型和变体系列等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可以使大量节奏谱例变得门类清楚、发展脉络清晰,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运用水平。例如,拉丁音乐的节奏型可以分为桑巴、伦巴、曼波、探戈、恰恰等类型,针对这些类型,我们先搜集、记录它们最具代表性的节奏型或节奏母体,再逐步积累这些基本节奏型的变化形式(见例1),假以时日就可以有规律地掌握许多不同的节奏素材,熟悉它们的适用场合和运用规律,最终达到学以致用、进行节奏编配的目的。

例1:拉丁音乐的几个重要节奏风格类型及其节奏母体和变体实例①

a.桑巴节奏

b.伦巴节奏

c.曼波节奏

d.探戈节奏

e.恰恰节奏

2.实际音响记录法

实际音响记录法即根据听到的音乐先找出其代表性的节奏型,再进行记录整理的方法。具体记谱方法有以下几种:

(1)节奏声部逐层录入

在搜集节奏型时,根据听到的打击乐重奏、合奏音响,逐次记录出各个声部的节奏。

例2:京剧锣鼓《走马》合奏谱(片段)

(注:省略符号表示该声部这部分为即兴演奏。)

例3:进行曲风格的节奏型

例4:桑巴节奏型

由上面三个例子可见,用这种方法记谱,有几个声部就记几行谱,记录比较详细、精确,但是工序较多,不太能直观地体现出节奏型的整体音响特征。

(2)“锣鼓经”式的整体音响记录

“锣鼓经”是指中国打击乐所使用的一种主要以汉字发音来模仿和记录节奏类打击乐合奏音响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以一行文字谱记录出多个打击乐声部合奏的基本音响和节奏。我们可以创造性地运用这种方法来记录、学习多种类型的打击乐合奏音响和节奏。如前文例1即以这种方法记录了拉丁音乐的节奏型。此法直观、高效,能让人快速抓住节奏型的总体音响特征,便于记忆和进行比较、分析,但对节奏细节的记录不够详细。

(3)以上两种方法的结合

“整体音响记录”与“逐层录入”法各有长短,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或者将两者相结合使用。比如先用“整体音响记录”法快速地记录出节奏主干(或主要声部的节奏框架),再对节奏型中的其他背景性、色彩性节奏进行逐层的记录和补充。在进行“逐层”记录时,分声部的记谱还可以视情况也采用锣鼓经“状声字”②的方式,使分声部的音响特征也变得清楚而鲜明。

以桑巴节奏型和曼波节奏型为例,先记录出主要声部的整体节奏框架,再分别记录其他声部的节奏细节,使节奏型的主体音响特征和细节特征都清晰、明了。

例5:桑巴节奏型一

例6:曼波节奏型

一般来说,背景性、色彩性的节奏有较强的规律性(如桑巴节奏型中经常加入十六分音型背景节奏,曼波节奏型中经常使用指挥性节奏:“”等),可以根据听到的实际音响逐行记录或通过查阅乐谱资料分析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根据经验直接进行编写。 (待续)

注 释:

①此例采用“锣鼓经”式的整体音响记谱法(详见后文实际音响记录法及其实施步骤)记谱,以方便分析、比较。谱例中 “冬”、“大”、“邦”、“通”、“次”等状声字分别模仿低、中、高音鼓、通通鼓和沙槌等乐器的声音,具体乐器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乐种风格特点来进行,也可使用类似的乐器进行替代搭配。如“大”在桑巴音乐中最好用Surdo鼓演奏,在曼波音乐中用康加鼓演奏,如果没有这两种鼓也可以用类似音色和音高的大鼓代替。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5

知识目标: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3.常识性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单位

4.常识性了解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能力目标:

1.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门实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我们周围的两类声音:一类是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一类是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声.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生活中有关实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乐音的三个基本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由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多数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用硬纸片划木梳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教材在出现频率的概念和单位这一较深知识点的同时,又举出一个有趣的人、狗、猫听觉范围对照的实例,以有利于学生对频率的理解,同时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给出其关系后,教材利用插图介绍了一些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的方法,使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教材只是简单指出了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

教法建议

1)引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

2)注重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知识点虽少,但感性东西较多,单纯靠讲是不行的,必须加进大量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活跃课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让直尺振动发声,演示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演示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等.

3)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4)本节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课内教学也不要在这些名词上多费唇舌,否则将适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与实验

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

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总结结论.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

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6

上海音乐学院与旧金山音乐学院是一直有着友好关系的高等音乐学府,在室内乐演奏交流方面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11年,旧金山音乐学院师生访华,带来了大师课和讨论班,还有一台与中国音乐同行合作的高质量音乐会。

这场音乐会受到了各方关注,最终被制作成高清DVD蓝光碟发行,使没有到过现场的观众也能通过细腻、清晰的画面和高保真的声音如临现场,享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

相互展示:莫扎特+海顿

整场音乐会中,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有海顿的《F小调弦乐四重奏》(Op.20 No.5)和莫扎特的《降E大调钢琴四重奏》(K. 493)。海顿的这首用小调写成的弦乐四重奏是他早年的作品,当时他还在埃斯特哈齐亲王府邸工作。虽说是早期作品,但在室内乐的写作风格上,海顿已经非常成熟,不论是充满戏剧张力的第一乐章,还是优雅的小步舞曲以及美妙的西西里舞曲,海顿的室内乐给人的感觉总是多种多样。在莫扎特所处的时代,钢琴四重奏还是新鲜体裁,和弦乐四重奏的主要乐器相互之间的融合关系不同,莫扎特在《降E大调钢琴四重奏》中赋予了乐器独立性,四个声部各自有各自的语言,而且钢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正如有些音乐史家的看法,这首四重奏里钢琴声部的处理有些类似于协奏曲。

演释莫扎特四重奏的几位演奏家都是旧金山音乐学院的在读硕士或者高级演奏家文凭候选者。担任钢琴独奏的杰弗瑞·拉迪亚现在是旧金山音乐学院的室内乐在读硕士,中提琴林伶也正在旧金山音乐学院攻读室内乐演奏家文凭。小提琴约瑟夫·迈尔是林伶的同门同学,大提琴克拉森也有比较丰富的演奏经验。而演释海顿四重奏的是由上海音乐学院在校学生组成的“新魅力弦乐四重奏”,这支活跃于舞台的演奏组成员技术水平都很高,合奏水准在经过多年的磨合后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这首海顿作品还曾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室内乐比赛中获得过第一名。

融合协作:舒伯特+勃拉姆斯

因为是两家音乐学院的合作项目,所以就考虑两个混合的室内乐组合,而两支主要由教师组成的临时乐团承担的曲目是两首颇见功力的古典时期作品:舒伯特《A大调钢琴五重奏》(D667)和勃拉姆斯《G大调弦乐六重奏》(Op. 36)。

舒伯特的名作《A大调钢琴五重奏》(D667)旧金山音乐学院的演奏者是小提琴伊安·斯文森、中提琴林伶、大提琴格雷琛·克拉森;上海音乐学院方面,担任低音提琴的是巢晖副教授,担任钢琴的是钢琴系主任李坚教授。这首别名《鳟鱼》的钢琴五重奏是舒伯特最出名的室内乐作品,因为主题来自作曲家本人一首名叫《鳟鱼》的艺术歌曲。五位艺术家的合作相当默契,特别是变奏部分,既有技术层面的表达也有歌唱性很强的情感层面的表述。

勃拉姆斯的《G大调弦乐六重奏》(Op. 36)是他献给情人阿加特·冯·西博德的作品,作曲家巧妙地用阿加特名字的音乐动机A-G-A-H-E贯穿全曲。这次上海音乐学院方面有四位成员加入演奏中:小提琴是音乐学院附中的校长方蕾教授,第一中提琴是管弦系副主任蓝汉成教授,第二中提琴是刘念副教授,他们两位也是上海音乐学院中提琴专业的领军人物。担任大提琴演奏的则是毕业于耶鲁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的马新桦教授,她现在也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大提琴特聘教授。这首六重奏结构比较复杂,浪漫主义的气质和古典主义的程式相互融合,要演奏得风格纯正确实有些难度。我尤其喜欢第三乐章的柔板,令人回味无穷。

中国和新世界:陆培+德沃夏克

音乐会全部曲目中唯一的一首中国作品是陆培教授的钢琴三重奏《心之影像·灵旗》。这首室内乐作品也是作曲家“灵旗”系列的第五首,一共有四个乐章:“吟与韵”“傩”“古老的歌谣”和“夜舞”。这首钢琴三重奏的创作灵感来自陆培教授四川与的采风之旅,音乐给人一种色彩斑斓的神秘感,还有些许宗教色彩,但语言上却是陆培教授一贯的疏朗俊逸,并没有晦涩和矫情的感觉。担任小提琴的何为就毕业于旧金山音乐学院,目前供职于旧金山交响乐团。大提琴让·米歇尔·丰特诺教授是拉威尔四重奏组的创建人,从1999年开始就担任旧金山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教授。担任钢琴的永井良和教授是2002年华盛顿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也是旧金山音乐学院的客座教授。

最后一首曲子是爱乐者都非常熟悉的德沃夏克弦乐四重奏《美国》,不过这次演奏采用的是一个改编过的扩大编制的合奏版本,由上海音乐学院与旧金山音乐学院联合室内乐团演释了其中的第二乐章。这首《美国》四重奏是德沃夏克旅居美国时期的代表作,表现的是他个人在民族风格之外的探索,作品中的五声音阶和异域情调都使人感到陶醉。

完美再现:艺术+技术

室内乐演出需要团队协作的精神,录音技术就更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这就好比是:指挥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乐团难道他去指挥空气?

这次录制音乐会的现场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厅,担任技术监制的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的主任陈强斌教授,他带领了音乐工程系一支主要由青年教师组成的团队担任了整场音乐会的技术支持。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和那些青年教师(也是我的同事们)都很熟悉,闲谈的时候他们说这次真是累活,因为贺绿汀音乐厅原本没有考虑如此复杂的录音问题,电器线路的预设比较简单,所以每一根连线、每一个操控设备都要从外面接入,工作量巨大,光是铺设线路等就忙了一个礼拜,就是为了那一个多小时的音乐会,在上音历史上也算是前无古人了。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7

在谈及计算机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回避不了一个名词MIDI,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革命性转折点——MIDI(Musical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技术诞生,从此计算机音乐开始得到了最大化的普及与推广。“MIDI”即音乐数字设备接口,是一种数字化通信语言,一种使相关设备间相互交融并实现信息交流的技术标准。MIDI技术的诞生解决了设备与设备之间无法同步的问题,使的不同生产厂家之间的设备可以互相兼容。在MIDI未诞生之前,这个“兼容性”的问题一直是计算机音乐发展的瓶颈所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计算机音乐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计算机音乐学科开始逐步建立。其构建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学科专业的草创探索阶段

我国最早有关计算机音乐技术的研究是从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这两所综合性院校开始的。1984年,上海交通大学的徐树中教授创建了我国最早的计算机音乐实验室,并且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1986年,徐树中教授开始招收计算机音乐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4年,随着徐树中教授的退休,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音乐实验室的各项研究基本停止。受到徐树中教授的影响,龚镇雄教授于1986年在北京大学创建了音乐声学和计算机音乐研究室,同样取得了斐然的成绩;1995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龚镇雄教授的著作《音乐声学——音响乐器计算机音乐MIDI音乐厅声学原理及应用》一书,对国内计算机音乐学科的未来发展做了精辟分析和展望,并且对音乐声学、MIDI、计算机音乐等新技术领域做了重点介绍。随后由于龚镇雄教授身体的原因,北京大学计算机音乐研究室的各项工作也基本停止。

(二)学科专业的体系建立阶段

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我国专业院校的计算机音乐学科的建设紧跟时代步伐,进入了一个发展新阶段。1987年,以刘健教授为代表的团队在武汉音乐学院创建了计算机音乐音响实验室;1989年,武汉音乐学院获准设立第一个音乐与音响导演专业,后国家将其更名为“录音艺术”专业;1993年,该专业获准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刘健教授成为本专业方向的第一个硕士生导师。1993年,张小夫教授留法归来,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建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199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上;200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5年招收博士研究生,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本科到博士完整学历的专业人才培养单位。1997年,吴粤北教授调入星海音乐学院,并开设音乐与音响导演专业,随后1999年,该专业扩展成我国专业院校的第一个音乐和音响导演系。1997年,上海音乐学院开设音乐与音响工程专业,在此基础之上于2003年创建了音乐工程系。这些综合性大学及专业院校对计算机音乐学科的草创、探索,为其后来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源泉。

(三)学科专业的繁荣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的十几年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及其相关音乐软件、硬件的成熟应用。促使了商业音乐的高速发展,使得计算机音乐几乎渗入到相关音乐方面的各个领域。审时度势,各地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也开始关注并且积极的引入计算机音乐技术,计算机音乐专业课程成为继音乐专业常说的“和声、曲式、复调、配器”四大件之外的“第五大件”,但与其他四大件不同的是,计算机音乐可以将理论直接转化为实践成果,顺应社会的需求。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河南大学等师范或者综合性大学在新世纪的开头,都已率先设置了计算机音乐学科相关课程,并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具有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资格。随后,各地含有音乐专业的院校几乎都设置了计算机音乐相关的课程,有的招收计算机音乐专业的学生,有的作为学修课程,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短短二三十年间,计算机音乐学科在高校如此盛行并且快速发展,正是因其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使音乐专业的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计算机音乐课程对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

计算机音乐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实体,注重其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正如张小夫教授所说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艺术实体”。普及的计算机音乐课程主要体现在音乐创作与制作、录音艺术两方面,这两方面是计算机音乐课程介入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有效手段,同时也体现了计算机音乐课程对应用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一)音乐创作与制作

计算机音乐创作与制作是相对于传统音乐的创作上来说的,但是其便利性是不言而喻的。用一台计算机、音序软件、软件音源、声卡和键盘(MIDI键盘、电钢琴、电子琴、电声吉他等)就可以独立的完成作品从构思到最终的成品。此时的创作者就好比一个乐队的指挥,可以随意的指挥自己的作品,扩展自己的创作思路,这些都是传统音乐创作的手段所无法达到的。在传统的音乐创作过程中,首先要先在乐谱上写出自己的构思,再通过乐队的演练来进行修改,最后通过对乐队的录制而产出成品。这钟传统的方式既耗时耗力,而且也不容易实现,阻碍了学生们的创作成长过程。计算机音乐创作与制作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可以将所学之音乐理论快速的转化为实践成果,将传统的创作过程移植到计算机音乐技术上来。面对社会中音乐文化的繁荣状态,往往需要我们为一个构思创作一首音乐,或者为一首已有的歌曲制作一首伴奏,逐渐就形成了现在的一个专有名词“编曲”,现代的“编曲”主要是依靠计算机音乐技术对已有的音乐作品(一般指的是歌曲旋律)进行二度创作,让整个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情绪表达的鲜活充实起来。比如对已有旋律增加引子、结尾或者一些过渡性段落,添加一些新的旋律动机与最初的旋律构成对位,在和声方面确定主音或者引入一个转调,然后把每个独立的声部分配给不同的乐器来演奏,这个过程需要对乐器的色彩、声音分量、平衡、强度以及乐器的实际演奏能力有着敏锐的意识。编曲的人才是现代社会文化发展中极其所需的,近几年一些非常火的媒体综艺节目,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最美和声》等,无一不体现了现代编曲的重要性,也让编曲一词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使更多的人了解编曲行业,也预示着编曲职业的兴盛。计算机音乐课程正是培养编曲这一职业能力,通过计算机音乐课程的学习与培养,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快速上手并且参与到社会活动的制作中去。

(二)录音艺术

录音艺术是计算机音乐课程中的一方面内容,其强调学生们的“操作性与实践性”,主要培养学生们对音频的技术处理、对录音设备的熟悉及其使用等。录音艺术不仅仅是简单的指录音操作,还有录音之后的混音与最终成品,以及现场扩音等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录音技术是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追求音响的质量,这也就扩大了录音艺术所适应的市场范围。录音的发展也已不再是纯音乐方面的录音,各种社会活动可能也都需要录音,比如演讲、朗诵,播音演出,各种晚会与学术交流等。就目前的情况,主流的录音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实况立体声录音、实况混音至2声轨录音、使用多轨录音机和调音台的录音、独立的数字音频工作站录音、计算机DAW录音以及MIDI音序录音。在计算机音乐课程中,这些都是所要学习及涉及的内容。学生通过这些方面的实践训练与应用操作,可以快速的适应社会需求,为自己拓宽人生的发展轨迹。录音艺术的学习实践是极其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在电影制作、游戏配乐、电视台、群众歌咏、民间采风以及音频的数字化保存等,都需要录音艺术来担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晚会、音乐会、学术交流等实践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

(三)“工具论”的应用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计算机音乐不仅仅可以作为编创音乐的主要方式,同时计算机音乐中所涉及的主流音序软件也可以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一种便捷性工具。如著名的乐谱制作软件Sibelius就以其强大的功能以及易学的操作方式而常常被应用于音乐理论的课堂教学之中,尤其是《配器法》与《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等课程。《配器法》要求对于不同乐器的性能构造、音色效果、相同或不同乐器之间的组合方式进行学习。乐器数量的众多使得我们在现实的学习环境中是无法完全获得的。然而将Sibelius引入进这一课堂教学之后,便可以实时的获得各种乐器的音色效果,不同乐器的不同组合的音响,所运用的织体节奏的特点,甚至是每一个音、每一个和声的音响色彩。授课过程中将不再是只有书中冷冰冰的理论,而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了。除了获得实时的音色、音响效果外,Sibelius还具有很多智能的纠错功能,如乐器的音域限制,和声写作过程中常见的平行五八度、隐伏五八度、四部同向等现象,一旦出现这些原则上的错误,音符便会呈现出红色状态来警示写作者。将计算机音乐作为一种“工具”引入音乐课堂可以很好的解决音响的实时性、可操作性,基本上可以形成一种看的到的音响效果,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互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与自主创作的积极性。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8

兴趣是调动思维、寻求知识的力量。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设计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已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它将声音、图像、文本、动画等融为一体,虚拟转变为现实,创设音乐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音乐,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音乐教学中正确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创造良好的氛围,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能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多媒体教学不仅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模式,课堂气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 由难到易,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音乐知识教学不仅是小学音乐教学系统的一个基本内容,同时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内涵,提高学生掌握音乐知识的技能,是学习新的歌曲的前提和基础。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因为很多音乐作品距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内涵深刻,学生在接受上有不少的困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的思维能力比较弱,要由直接的、具体的形象思维来引导。多媒体可以应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音乐的内容,让学生逐步去了解音乐、认识音乐,这样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就增加了。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所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多媒体教学以其独有的特点,使理论抽象的音乐形象、虚幻的音乐视觉形象具体,可以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在音乐教学中,一些往往被视为有一定困难的问题,由于运用多媒体有的放矢地再现,由远及近,化繁为简,由深到浅,更直观,更方便,不用教师用过多解释的语言去讲解,学生也可以明确地了解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从而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 

3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育注重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大多数小学音乐课上,因为教师使用的教科书的材料,造成大多数学生机械地模仿现象,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主体性,阻碍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的拓展。因为教师往往忽视儿童音乐创作的潜在本能,所以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不只是听音乐,而且积极地联想和想象,以及运用视觉和触觉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和表现音乐。 

使用多媒体辅助音乐教学,可以激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个人潜在的能力和智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运用审美思维的过程,是最基本的品质。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性思维是非常宝贵的。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力。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所创设的有声有色的音乐,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对艺术鉴赏的能力,而且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 

4 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一个特殊的情境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不仅是适应音乐教学的初级阶段,同时也适应音乐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建立一个特定的场景,让学生在学习歌曲中发泄自己的情绪,“唱歌的不足,用手舞足蹈来弥补之”。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模式是教师循规蹈矩,把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情况就大大不同,给学生播放一段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歌曲或者舞蹈,让学生观察和模仿,然后用学到的动作,根据歌曲编制行动。这样将教学与多维互动学习进行互融,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编的动作进行质疑提问、点拨指导,不但促进自己的教学,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音乐课堂借助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师乐于教、教得新,学生乐于学、学得活。 

5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与一般的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媲美的特点,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现代教育不仅是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信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多媒体课件是融声音、图像、色彩、动画诸多特点于一身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是立体化教学形式,随着优美音乐的抑扬顿挫的声音,从静态到动态,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图像的变化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自己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把教学中的难点浸润在课件中,在大屏幕上形象地显示出来,这样不仅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在乐理知识的学习、音乐家介绍、乐器了解、图谱展示、音乐欣赏等方面,具有极广阔的发掘空间,这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6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音乐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互动活动。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优化和改善教学效果,使落后的教学方法得以改进,还可以突破创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节音乐欣赏课往往会同时用到录音磁带、录像带和光盘,在上课之前不得不派学生将录音机、录像机、影碟机、电视机和音响等设备搬到教室,下课后又得将这些设备搬走。而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需带上教案和存储课件的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即可。还有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以往的传统教学,教师总是通过录音机对磁带进行修改删除,不光浪费时间,做出来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如果用现代手段——多媒体,通过特定的软件进行编辑和制作,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收到的效果也是录音机无法比拟的。 

7 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9

关键词:音乐治疗;“自我管理技术”;仪式化行为;微型教学法

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学生的理解偏差或是在教学的基础阶段忽视小问题等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演唱过程中“习得”一些不恰当的“仪式化”行为。我们这里所说的“仪式化行为”不是病态心理学中的孤独症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大脑发育异常或大脑损伤等原因造成的先天性病症,而是由于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为了习得某一发声技术,经过长时间强制的训练而导致的“太过”行为。这种行为由于长时间得到强化,肌肉的记忆能力得到增强,导致在演唱的过程中这种行为不管需要,还是不需要,它都自然发动,以至破坏了其他技术的运用,进而打破整体的歌唱状态,形成难以磨灭的刻板惯。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常见到的问题:学生不管是在高声区发声,还是中低声区发声时,都抬软腭(一般演唱状态下只在进行较高音区的演唱时才需要抬起口腔软腭扩大腔体方便高音进行),导致中低声区过于虚和空,以至无声;或者学生为追求高位置,且“立起打开”的声音状态,舌头高高拱起,且往后缩,导致舌根音重,堵塞自然的发音孔(笔者随机通过对二十几位本科声乐学习者的观察,发现这种行为在高声区发声时表现得尤为频繁和严重)等等;由于教师指令的不断重复,在训练过程中,肌肉和大脑皮层的记忆不断被强化,成为之后完成这项动作而产生不自觉发动的“强迫发生行为”了。

在音乐治疗学的范畴里,这种强迫行为可以表现为强迫性仪式动作,这是一种重复刻板式的相互联系的动作,对有强迫行为的人来说,多有他自己体会的特殊含义或与是否吉祥如意有关。例如,在无人处走三步以后,必须跳一步;一只臂膀碰到椅子时,另一只臂膀也一定要碰一下椅子,表示一切动作均要保持对称性;进屋时,必须现在门前立正,再迈步进入,如果有同伴打扰,也必须找机会再次补充完成这一动作,才能安心等等。[1]这与学生音乐技能的习得过程中衍生出的不恰当“仪式化”行为有着较为相似的表象。从心理学范畴来看,这些不断被学生强化了的“不恰当仪式化行为”的“习得”过程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应[1]形成过程的范畴。例如,以教师训练学生的高音声区演唱状态为例,老师给予学生指令“抬起软腭,打开腔体立起来演唱!”向学生说明这样能够方便高音区的演唱,并在学生日常练习中重复给予此项指令,进行意识和行为上的强化。在这里,老师的“指令”即是“强化物”,一些学生为了完成此项指令,并且方便口腔内软腭抬起以及保持口腔树起打开状态,舌头开始不自觉地拱起,甚至向后紧缩来帮助完成这个“立起”动作。这项行为在学生不断完成指令的过程中得到强化,最后即使不需要老师发动指令,这些学生也会在进入高音区演唱时条件反射地抬起软腭,并伴随着舌头拱起向后缩。在一些学生看来,如果声音要“立起来”就必须“抬起软腭”,只有每次完成“抬起软腭”演唱这个行为,学生才觉得声音“立起来”了。是否“抬起软腭”成了“立起来”演唱的仪式化动作,而舌头向上拱起,并向后紧缩,导致演唱时舌根紧张则成了这项习得的不恰当“仪式化行为”带来的后果。

音乐治疗学学科在心理学学科中常使用的行为治疗①理论方法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方法技术。其中,常用的行为疗法的方法技术有:系统脱敏、代币疗法、自信训练、自我管理技术、行为契约等等。在这些行为治疗的方法技术中,“自我管理技术”为声乐教学中教师纠正学生演唱过程中产生的不恰当行为,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参考。在此,我们尝试借助音乐治疗学中的“自我管理技术”来选定一项“不恰当仪式化行为”进行行为纠正试验。“自我管理技术”其基本内容以及实施步骤如下:

基本内容:

实施步骤:

接下来,我们选定学生学习过程中较为频发的不恰当仪式――“演唱进入高音音域时,为了方便抬起软腭打开立起声音演唱,学生惯性舌头向上拱起向后紧缩做声音”这一行为作为修正目标,进行尝试性的实验:

实验主体:

实验对象:声乐演唱专业学生12人(通过笔者观察这12人都有演唱高音音域舌头向上拱起向后紧缩的问题)。

实验形式:45分钟一对一授课形式,结合微型教学法[2]进行教学与记录,每周记录一次,共持续四周。

实验目标:解决实验对象在练声与演唱声乐作品音域进入小字二组的g2时,舌头有明显的不自然向后收缩和拱的行为。

实验工具:小型摄像机、软小勺、录音笔、电脑。

实验过程:

第一,学生在10分钟内以“A”原音发g2十次,实验者在发声的同时,用橡皮小勺轻轻抵住拱起的舌头来对抗向后缩和拱起的舌头力量,力量适中。

第二,教师对10次发声状态进行观察记录,因为发声的过程存在即时性,发声时面部动作的改变也很微妙,为了更为详尽地反复研究实验者的技术改进过程,教师将进行拍摄记录。

实验对策制订:针对学生的情况,根据音乐治疗学中改变“仪式化行为”自我管理策略的基本原理和步骤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整改计划:

第一步,选择一个固定目标。这一步里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每次只确定一个目标结果,即习得某一技术的其中某一项表现,如跑步的距离、考试的分数、练声的音高等,保证此目标可以测量和可以达到。这个环节中,笔者给实验者设定的目标是:在演唱g2音以上的音域时,舌头不向上拱起,仍然处于放松、平躺状态。并且,暂定达成这一目标的时间是1个月。

第二步,对所定的目标进行监控。之前,我们在实验中暂定的改进时间为1个月,所以我们在1个月的时间内,每次的课程都保持统一的发声练习和两首统一的演唱作品,在最后进行作业评估(用行为的结果,如完成的作业量、考试分数等作为对行为的评估)。此部分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选定适当的达到目标的过程。即对促进和阻碍达到目标结果的反应进行区分:就之前对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阻碍学生达成此目标的主要因素是,长期错误的肌肉和脑皮层记忆造成的惯。而促进学生达成目标的积极因素是,针对性外部刺激――即运用恰当的器具和指令进行行为纠正。

其次,在采取行动措施之前,对目标行为的基线水平进行评估,即对要做出改变的行为进行评定,更明确要解决问题的难度级别,以此作为比较教学的基础。所以,在进行此实验前,首先观察学生是从那个音开始舌头拱起,以及从哪个音开始有明显的拱起动作,并且仔细观察舌头变动的幅度大小和出现频率。

最后,开始记录与目标过程有关的行为数据。包括:此行为出现时立即记录、对行为进行频率计算(用表格列出某一行为或事件出现的次数)、记录持续时间(即记录某一行为持续的时间,如在演唱g2时,舌头是从声音发动起就开始拱起,还是在发声中途才起的变化)。在这里,我们除了用纸、笔记录外,也用摄像机进行记录。

第三步,改变情境事件。在这一阶段中,仍然要记录目标的行为。同时,在开始时要尽量避免接触可能会引发不适应行为的情境。例如,在开始前,首先注意控制面部表情,保持放松和自然。一般来说,演唱初学者在进入演唱高音区音域的发声练习时会有稍许恐惧和紧张,面部表情也容易扭曲;然后通过改变情境达到:限制那些会引发“坏”行为的刺激,尽量减少阻碍适应行为出现的因素,区分出与不适应行为相抗衡的替代行为。这一步,我们让橡皮软勺介入更正行为,直至舌位有明显的改变。

第四步,建立有效的结果保持程序。在这一阶段中,继续记录目标行为,并且保持改变了的情境事件。同时,区分出具有强化或惩罚作用的行为后果,并安排以下的强化模式:

一是建立一种对走向目标过程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时间结构,强化的时间表以达到最大效果为原则。之前,研究中锁定实验纠正时间为1个月,1个月后,根据评估的结果再制定需要强化的延长时间区间,评估效果良好就减少强化延长区间,评估效果不尽人意即增加强化延长区间。

二是制定巩固练习方案。获得强化的标准比较适当:以时间为轴来设定标准,开始的几次课程只要求学生能初步体验正确状态,器具是主要的纠正道具,让肌肉得到初步记忆。经过1到2周的自我训练和练习,之后一段时间的课程,教师可让学生减少器具的使用,从舌面全压改为点压提示。到接近基本,则以手指提示点压姿势暗示和教师的语言提示为主,以此类推,循序渐进地完成一个行为的纠正。

三是适当的行为出现立即得到强化。舌头能够放松、平躺在口腔中发小字二组g,成功做出一次,即在g2上连续巩固数次,让舌头和口腔的肌肉立即进行记忆。

四是其他人要支持目标行为的获得。即与同样存在这种问题的同学建立2~3人的相互监督与同练组,教师在教学中对更改的问题不断提醒,以强化正确行为。

五是同时采取外在强化物和内在强化物的刺激。一般来说,变成了习惯的行为是十分顽固的,学生在更正行为时常常会不能体会到感觉或是问题经常反反复复出现,让学生经常想中途放弃。所以,教师在学生进行更正行为时,一旦做到一些就一定要马上给予学生言语上的肯定,建立学生的信心。其次,人的身体内部存在特殊的内化系统,与学生分享自身的改进方法,与学生共情,帮助学生建立内在的感觉体验。

六是描述行为的有效方法仍继续采用。仍然用摄像机或手机中的摄像功能对行为进行改正过程的记录,特别是改正前状态的记录,改正中过程的记录以及改正后状态的对比研究。

第五步,巩固改变的效果。除继续记录目标意外行为,在这个环节,除了要保持改变了的环境变量和自然的行为后果之外,巩固阶段的教学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即除了在整改阶段有阶段性的评估外,在之后的巩固阶段也要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评估,因为更改了的“仪式化”行为在学生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曾经存在过很长的时间,而纠正的时间较之很短,随时会有“复发”的可能性。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检查和评估,可以建立一种有效的反馈程序,以保证获得和保持目标结果。在自我管理程序中不仅强调了学生的责任,而且也强调了对学生主体的自信和信任。

实验数据采集(以12位学生其中一位数据为例):

实验效果与评估:12名参加试验的学生中,9名严格按照计划实施的学生基本可以做到演唱g2以上音域保持正常舌位,成功率达到75%,实验取得较好的成效,达到预期目标。

实验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在于,音乐治疗学中的“自我管理策略”对声乐教学中教师纠正学生演唱过程中“不巧当行为”是否能起到良好的作用。由实验列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一周,学生在发g2音的同时,用小软勺压制拱起的舌头前8次动作,舌头的抵抗力很强,并且勺压需要全力应付抵抗力,舌头拱起幅度十分明显且力量无衰减。直到学生第九次开始发音,抵抗力开始有微弱的衰退,舌头公拱起幅度开始微弱减小。学生第十次发音,舌头对抗勺压的抵抗力开始进入不明显的衰退,舌头拱起的幅度也开始有较大的减小。在短短一周的纠正,学生还是不能让舌头回落到正常放松的平躺状态。第二周,学生在前5次的小软勺纠正行为中,舌头的抵抗力很强,并且勺压需要全力应付抵抗力,舌头拱起幅度十分明显且力量无衰减。然而,到第六次和第七次发音,虽然舌中部拱起幅度还是较大,但是软勺压舌头的力量开始减小。到第八次发音,舌头对抗勺压的抵抗力就开始进入不明显的衰退,舌头拱起的幅度也开始有较大的减小。而第九次和第十次,舌中部拱起幅度减小,勺压也少许减弱了,总体达标率较第一周的记录有了一定的提高。进入第三周,学生经过2至3周的课堂和课后练习,记录开始的前两次舌头抵抗勺压的力量就有减弱,进入第三、四次时,勺压开始明显减弱,舌头抵抗力也明显减小。而从第五次到第八次,在小软勺的辅助下,舌头可以基本趋于平放状态进行发音了。最后的两次记录中舌头已经显示除了可以平放演唱外,还较为松弛,总体达标率较第二周有了明显的提高。第四周,为规定试验时间区间1个月中的最后1周,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进行了为期3至4周的纠正行为训练。从记录表中可以看出,除了前两次用小软勺辅助更正外,至第三次开始,学生只需要专业导师给予语言上的提示即能放松舌头演唱g2音,基本达到实验之前预设的目标,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这次的研究也遗留了一些问题,就音乐技能而言,它是需要经过多年的训练才能获得的。我们知道技能按其性质和表现特点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种。动作技能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运动中枢的神经元细胞之间,由于形成了牢固的神经联系系统,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一系列的动作连续地、自动化地产生出来。而心智技能的生理机制是依靠大脑皮层的神经元网络进行,接收器官将条件反射的信号反映到大脑皮层,然后再传入相应的运动器官,引起肌肉的骨骼的运动。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音乐技能学习分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四个阶段:定向阶段、分解阶段、整合阶段、自动化阶段。[3]参与测试的12位学生在习得歌唱技能的过程复杂而各不相同,并且习得仪式化行为的深浅程度也各异,这些都是需要更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虽然这次整个试验参与测试的被试人数只有12人,并且只挑选了众多不恰当“仪式性”行为中的一种进行更正实验,所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本研究的结果对学生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出现的不恰当行为的更正,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意义。在非音乐专业学校实施一定量的基本音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并能做出一定的评价,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注释:①行为治疗的理论是在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一概括性理论是由华生(1878~1958)于20世纪初创立的,可以被称为行为科学中的“第二”思潮。

参考文献:

[1] 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70,105.

[2] 曹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C].何瑞,整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32-233.

[3] 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74-184.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10

论文关键词:民主性评价演唱会创作会愉悦体脸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课程价值,倡导新的课程理念,对音乐课程评价提出了建设性的实施建议。意在创设科学的音乐课堂评价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自信心、音乐潜能、音乐感知、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民主性评价构建丰富的舞台

新《课标》中指出的“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定期定量地举行形式多样的音乐会,在班级里提供一个个展示不同艺术风格的舞台,让学生的音乐技能、感受、表现、创作及特长等有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中学习自评与互评的方法。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音乐能力的了解与评析,更好地促进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深人开展与提高;也有利于学校与家长对教师教学能力及效果的客观评定,不断完善对音乐课程的管理。

1、宽松愉悦的“演唱会”

唱歌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与乐于参与的课堂形式。从歌曲演唱的考核中,可以了解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兴趣程度、合作情况及协调能力;可以测评出学生的音准、音色、节奏感、气息运用、表现力等技能表现。举行单元性的班级演唱会能及时评价学段的教学情况,促进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体现真实的教学水平。“演唱会”的表现形式是自由、宽松、合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师生都是演唱的合作者、表现者,也都是现场的评委。首先老师拟定一个评定方案让学生自评,然后互评,最后老师作指导性的点评或总结。例如给一定的分值,尝试去掉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做法,让学生体验到公平的原则;参与的方式可以从本单元里自选一首歌曲,进行独唱、二重唱、小组唱、表演唱;或师生进行问答式对唱、或一组演唱另一组歌表演;一组唱歌另一组打击乐;还可以请同学为你钢琴伴奏……无论学生选择哪种形式,完成得较好的学生教师都予以肯定。如果第一次不太好,但能在多次表现中逐渐进步,更应得到鼓励与支持,并选择最好的成绩作为最后的评定结果。在这种宽松、愉悦的体验与表现中,更能激发学生声情并茂演唱歌曲,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发挥,不断树立表现音乐的自信心。

2、诗情画意的“听赏创作会”

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占重要的比重。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音乐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评价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能力,应该考虑和利用音乐与美术、文学的综合和联系,拓展思路,使之更加广阔。由于学生阅历和文学素养的差异,每个人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就不同,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擅长的表达方式来参与测试。例如:当学生听赏完一首或一段音乐后,他可以选择语言文字来描述,把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说出来;也可以用线条、图案、绘画将联想到的与音乐有关的画面画出来;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尝试配乐诗朗诵或拟题作文;编舞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创编一段律动或舞蹈来表现音乐的主题。参与评价的方式可以个人展现或小组合作,各小组的听赏内容可以自选,避免雷同。师生根据参与者不同特色的展示结果给予客观评议,各抒己见。评委及时在个人的评价表上作公正的评价记录。评价在民主、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心。

3、富有创意的“课前十分钟”

创造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而创设“课前十分钟”的舞台,能为学生提供发掘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运用音乐素材再创音乐作品的空间,鼓励探索和实践,相互激励和促进,增强合作与交往,关注全体与个体的全面发展;能深化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评价与整体评价,有利于教学工作的不断反思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的课前十分钟就是在每次课程活动的前十分钟,让学生自选内容和形式到台前来展现自我的综合音乐能力。如为学过的歌曲配上表演、配上打击乐,给听赏过的乐曲编读新的故事或配乐表演。也可以利用校本教材或生活中的素材来创作:如模仿一段潮剧中的“青衣袖水”动作,演示一首喜欢的流行歌曲,学唱一小段快板,模拟赵本山学老太太等。在“十分钟”里,我们经常收获惊人的喜悦,体验学生发自肺腑的笑声,感受孩子丰富的表现魅力。

二、建立及时多样的评价记录

我们强调评价的全程化,也一定要做好评价记录的有心人。随时拿起笔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才能使我们的评价更具科学性。

在实施形成性评价时注重各个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发展的眼光评定效果。可以用“丫J/I”等不同档次作记录;实施终结性评价时,应该参照整个评价过程的整体性和延续性,给予客观合理的分值或级别,如“优、良、中”等。在当面评价时采用准确、形象的文字作定性评价;而书面记录可采用量化评价。在各种评价记录中一定要重视和体现出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意见,例如最受同学们喜欢和好评的节目或表演者用深色彩笔“.”作记录。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11

一是音乐教师奇缺。

尤其是村一级小学,几乎没有正儿八经的音乐老师。一个老师素质决定着一门课程的前途。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年重,很少有老师能胜任音乐教学,会识谱、弹琴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

二是课程意识不强。

从领导到老师,从家长到学生,对音乐课程的认识不足。音乐课在语文、数学等课程面前,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先将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课”排好后,其他课程就是“填空”。或者课表上写的是“音乐”,但上的内容却是语文或数学。就算是音乐课,往往也被老师改成自习课或其他“主课”。许多农村小学,一年到头也上不了几堂音乐课。

三是课堂质量不高。

老师在音乐课上也就是唱唱歌,更多的唱几首流行歌。学生的认识也是这样的,以为音乐课就是唱唱电视、电影里的流行歌,对于其他内容则是视而不见,更不用说是乐理、乐器、欣赏等课。领导、老师、学生基本上都是这个观点,根本没有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与音乐素质。

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音乐教学现状,改变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我们的生活需要音乐,我们的教育需要音乐,我们的学生更不能没有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不容质疑。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部门、我们的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应该看清这个令人振惊的事实,积极创造条件,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水平。

我师范毕业后,一直从事小学语文及音乐教学,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在工作实践中,我觉得如下方法措施可以缓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脆弱局面。

一、就地取材,加强兼职老师的培训。

面对农村小学专职音乐教师紧缺的现状,如果只靠分配一两个专职音乐教师,那也只能说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对此就要付出对音乐一无所知的沉痛代价。我认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培训。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基本上是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兼代,不少学校在排课表的时候也考虑到将音乐课排给有一点这方面兴趣爱好和基础的教师,这个做法就很实在,更重要的还要对这些教师进行音乐基本技能的培训。如果每个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这紧缺学科教师的培训,并且想办法去提高教师的素质,我想用不了多久我们的教师中就会涌现不少优秀的专、兼职的音乐教师。

二、以书为本,逐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音乐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以教唱几首流行歌曲为目标,那种让流行歌曲牵着鼻子走,追逐“排行榜”、“金曲榜”的做法是极其幼稚的。音乐课堂应该严格按照课本进行,因为它是一套比较科学的、系统的美育教材,其中图文并茂,对学生的智力、兴趣和知识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除此之外,新创作的优秀儿童歌曲、抒情歌曲和影视插曲,只要是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心理、生理和中小学课堂的,也未尝不可,教师应当有所选择。主要应以课本为核心,紧抓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三个部分的教学。

唱歌教学中应着重训练学生唱歌的基本技能,即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等,结合歌曲采用导入新课、范唱、简短讨论、学习歌词、学习歌曲、巩固新歌的教学法。只有以教材为本,才能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三、形象直观,加强音乐基本技能的训练。

培养青少年听唱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有音乐的表现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形象化的直观教学是必要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有关音乐知识。常用的直观教具有:①卡片(音乐知识卡片、单音小插袋等);②挂图(音乐家肖像、唱歌时各韵母口形图等);③运用录音机、录像机、VCD、投影仪等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直接感知、提高感性认识。此外,还可以根据条件和需要,在教学中制做更多的直观教具(如人物、动物头饰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乐理部分也可以采取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使学生得以掌握和巩固。 四、利用现代工具,把握欣赏教学的内容。

许多老师对欣赏教学这方面的内容认为是无足轻重的,其实它也是音乐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它的基本组织形式可分为课内欣赏和课外欣赏。课内欣赏的方法有:教师演唱、演奏或听录音和唱片,或观看录像。教师通过有表情的演唱或演奏,可以为学生创造直接模仿的条件。还可以即兴设计一些舞蹈动作,师生共同表演,提高学生欣赏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对歌、乐曲的感受和理解。运用唱片或录音、录像进行欣赏,是扩大学生音乐视野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电化教学使学生经常欣赏音乐。

五、拓展音乐课堂,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目前,在世界上一些较发达的国家,都把课外活动视为正课,记入工作量,称之为学校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摇篮”。我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农村,在课外活动方面,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它需要我们音乐教师的辛勤努力,密切配合课堂教学,才能使音乐教学成为一个整体,美育教育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①合唱队;②器乐队;③舞蹈队;④学校中的大型音乐活动。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地理环境,制定课外活动的计划和具体措施。例如:农村的小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组织合唱队,排练和教唱一些简单的儿童歌曲、校园歌曲,在重要节日期间举行文艺晚会、歌咏比赛、作品欣赏会、师生共同联欢会等活动,活跃校园气氛,丰富音乐课堂。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12

关键词:录音实践 流行演唱 专业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重视音乐,现阶段,我国有不少高校都相应地开展了流行演唱专业,也吸引了不少的艺术考生,高校流行演唱专业也培养了很多高素质音乐人才,但是还是存在问题,大部分都缺少录音实践环节,在实际中,录音是促进歌手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录音棚里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歌手声音的主要细节,让歌手可以有效地掌握演唱的节奏、音准,不断在录音棚里练就自身音乐素质,拥有好录音实践是很多专业音乐学生的重要指导老师。

一、对演唱者情感状态的认知

流行音乐演唱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都是为了演唱情感而建立的,如果仅仅只有歌唱技巧以及发生方式,就算再优秀再好的技巧和方式,但是没有能够很好地掌握情感状态,实际上都不能称之为合理的、很好的演唱,也可以说是不能称为歌唱。衡量歌唱艺术最主要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声情并茂,也是衡量音乐的标准。学生在学习流行演唱的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原则就是把歌曲唱出处味道,但是想要真正把歌曲的情况完美的演唱出来,除了在课堂上悉心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以外,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进到录音棚中真实的感受自己的声音,并且虚心接受录音老师以及专家的指导和点评。

在处理流行歌曲演唱中情感的时候,相较于其他种类演唱方式来说,更加丰富和复杂。除了需要掌握节奏、音准以外,还应该对于气息的控制、音色控制、段与段、词与词之间的衔接进行了解。对于在演唱流行歌曲的时候,出现的声音细节以及演唱技巧都会非常清晰的体现在录音中,很多时候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实际出来听效果的时候,非常残忍,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锻炼唱歌能力

锻炼唱歌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到录音棚去录制歌曲。歌唱能力主要包含控制呼吸,掌握情感状态、使用共鸣腔、音准的准确性、音域的情况、正确的演唱方式以及咬字吐字的准确性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在录音棚中演唱录制歌曲的时候,有时候经常会出现一句话,甚至是这句话中的一个字都会录制很长时间的情况,达到几遍或者几十遍的反复录制才能找到正确的音准。一首歌会录制一小时甚至好多小时的情况也经常发生。在好的作曲家或者录音师的指导之下,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到找到自身的问题,这些是在理论课堂上不能发现的。通过录音棚的实践练习,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能力。

三、音程关系认知和训练

音程关系实际上是说两个音乐之间出现的音高关系,如果音程关系不好的话,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音准不好。在学生学习流行音乐演唱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会混淆音程关系的概念,导致概念不清楚,在日常训练的时候也不是十分重视关于音程关系的训练,认识不到音程关系重要性。在学生进行流行歌唱学习的过程中,在进行专业训练和试唱练耳训练中,会接受一定程度音程关系的基本训练,但是不能很好的辨别音程高低。通过让学生进入到录音棚中进行实践,学生们可以很好地、清晰地听见自己声音,可以利用高清晰、高质量的设备和安静环境判断出自己声音细节。相对来说,好的录音师对于音程关系具有很好的敏感度,但是那些没有经过录音实践成长起来的学生歌手不能明确音程关系的概念,通过录音师专业点评和指导,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音程关系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音准的把握。

四、对于歌唱作品的认知

对于学习流行演唱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发展具有自身独特优点和个性的演唱风格,不能仅仅依靠模仿来进行生存,如果经过不断发展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者人才仅仅依靠模仿来进行演唱,那么高校流行歌唱专业就是丧失了原本的意义。在未来每一个演唱人才所需要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演唱自己出版的专辑、创作作品,发挥个人特色。演唱创作作品实际上是高校流行演唱专业的必修课。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多进行自我创作,建立自己的作品,给学生适当增加和创造演唱创作作品的环境和机会,并且适当把优秀学生推荐给作曲家等。

演唱创作作品需要到录音棚进行录制,是流行演唱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必要之路,在演唱之前应该多多熟悉创作作品的歌词内容、演唱旋律、掌握好演唱作品的风格以及体验新的情感状态,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演唱能力的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录音实践对于流行演唱专业教学具有重大的作用,适当增加录音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声训练,提高学生对于音准、情感、创作的认知,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目前,开展流行演唱专业对于音乐教学有着很大影响,也是高校应该重视的问题,对于培养音乐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穆建华.谈演唱录音教与学[J].大众文艺,2014,(12).

[2]龚向阳.录音实践在流行演唱专业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音乐时空,2014,(23).

[3]宋瑞涛.演唱流行歌曲需不需要方法[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