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时间:2022-06-13 15:30:43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第1篇

一、教师要灵活设计课堂教学模块,采用任务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

小学生基本都处于7-12岁的阶段,天性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事物,但是理解和认知能力还不是很强。基于此,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灵活设置课堂教学模块,将课堂变成孩子们自由倘佯的“乐园”,而不是禁锢学生们思维与行动的“无趣地带”。要做到这一点,数学教师就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比如任务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这些教学策略的运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让学生们都参与到大讨论、集体学习中来,不断提升数学理解和应用能力。以任务教学法为例,教师在课堂授课之前预先设计几个关于本堂课的任务,让学生们带着任务进入到课堂听讲和学习。比如,本堂课的主要数学公式有哪些?本堂课的疑难点在哪里?本堂课与前面课程的联系是什么?当学生带着这些任务和问题进入到课堂听讲、学习中的时候,学生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教师的授课、点拨也更具针对性,能够一下子抓住本堂课的重点与精髓。对于教师来说,任务教学法可以锻炼小学生把握核心数学知识点的能力,能够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与应用能力

二、构建完整的数学课堂情境,以此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情境教学可以很好的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进步,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尝试。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求知好奇与活泼好动”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比如,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情景模式塑造活跃的数学课堂,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其实,所谓的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构建某种物质情境或心理情境的方法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技术含量”,让教学活动更加充满乐趣。此外,情境教学的开展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活跃、调节都是大有好处的,也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们融入数学课堂氛围,大大减少不利教学的因素,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积极进步。如,在平时的课堂授课中,教师可以适度放映数学影像、小学数学教学片、ppt课件等,可以一方面引导学生们更好感受数学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塑造课堂氛围,提升数学课堂的吸引力。再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搭建“数学角”,布设小学数学相关的报纸、海报、招贴画等,同时形成数学知识融入生活的氛围,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成为学生们生活中有用的东西。通过类似策略的实施,情境教学的模式更加深入人心,数学课堂教学更具效率,学生们对数学课的喜爱也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学习动力,小学数学教学必然可以取得快速进步。

三、课堂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切实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必须有赖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要知道,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要素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这也是决定小学数学教学发展走向与成败的最关键要素。基于此,必须千方百计的做好师生的工作,即教师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更好发挥示范作用,要努力的与学生们开展沟通、交流和互动,形成师生和谐相处的局面,让师生之间不再有隔阂。当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时候,课堂气氛可以自然而然的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也自然可以转移到数学课上,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再如,数学教师要想更好的调节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必须搞好与学生们的关系,具体的,在数学授课的时候,教师要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们。一方面,这部分时间可以供学生们自主思考、做题或讨论;另一方面,这部分的宝贵时间可以交由学生们灵活处理,或向老师提问,或开展小组协作学习。通过类似的方法和策略,初中数学教学的开展更具顺畅,而数学思想的渗透更加务实,学生们的进步更加明显,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然大幅度提升。

作者:蔡文娟 单位: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第2篇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

1.课堂教学定性评价。它的设计具有三大特点:

(1)按照小学数学的主要课型(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自评课等)设计了评价表,它突出地反映了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过程特点,可记录和分析各种课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控制状况,以便对实际教学进行判定。

(2)按照优化课堂教学的要求,把不同课型的主要教学过程以及“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效果”等编制成项目,设计成定性评价表。

(3)改进评分办法,增强量化因素,变定性评价的两级量化为三级量化,增强了评价信度。

2.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形式。设计的特点是采用数值方法对课堂上教师活动的有效性进行测定。一般分为四级:有效、比较有效、基本有效、无效。特殊情况也可以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级。如:教师教学中恰当地把握教学要求判为有效;超过和降低教学要求的活动则判为无效;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参与率高判为有效;如个别学生活动多,全体活动少,可视情况判为比较有效和基本有效;如无学生活动则判为无效……综合计算时,用教师的有效活动和教师活动的总时间(40分),就可求得教师活动的有效率,即:教师活动有效率=(有效活动时间)/(活动总时间)×100%.

二、小学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评价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发表有关小学教育的论文,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投稿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成为衡量一堂数学课的重要标准。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对各个层次的学生挖掘最大的潜能,实现思维总量的最大化,是每位教育者都关注的话题,同时也折射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深入理解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前提

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间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写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还要把握习题设计意图。新课改以后,教材的习题数量有所减少,大约是以前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但是层次性和针对性更强,效用更高。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老师面对课改之后的习题设计,光注意题目的形式变化,不能抓住难点和易错点,练习很多但是效果却不理想。所以,对于课后习题,教师应该弄清编排意图,理清层次和梯度,方能为己所用,才有可能“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

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是实施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情景的创设要服务于教学,要有实效性。教师首先必须通过对教材深入的研究、分析,领会意图,其次,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创设最佳的实效性情境进行教学。

三、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实施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手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过程。因此,教师应创设必要的合作探究情境,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获取知识。

目前,学困生在一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主要症结正在于学习方法的不科学,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要想打破这种僵局,就特别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参与尝试,实践结论。如在《圆的周长》一课,学生准备了许多来自于身边的圆形实物,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量出圆的周长,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自行解决。然后教师甩动一根线连着的小球,球绕过的轨迹是一个圆,提问学生:这个圆的周长方便量吗?这个疑问直接把学生的思路推向了蹊径。正当学生一筹莫展之时,教师又通过伸长与缩短绳子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圆的周长与绳子长短(即圆的半径)的关系。此时就让我们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去做实验,自由地量、算,自由地探索。

这样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促进数学知识的内化,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注重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抓好双基义不容辞的。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练习更有效呢?

首先要做到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其次练习设计应有层次性。课堂练习应遵循这一规律而逐步加深练习的难度。通过练习达到懂、会、熟。在设计练习时,可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题目以及数学游戏等。在设计课堂练习时,要以《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使课堂练习在学习中发挥出最大的效应!

第4篇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情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创造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创造情境应该目标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创造有目标的教学情境,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问题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新意。

2.创造情境应该具有时代气息

教师应该运用动态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教师创造的情境应该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的时候,教师可以创造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和其他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过的百分数来提出疑问,解决疑问。

3.创造的情境应该符合学生的生活

经验和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创造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赛情境等。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情境。对于低年级和中年级的儿童,教师可以讲故事,进行游戏,直观演示等,对于高年级儿童,教师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吸引学生,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钻研教材,保证知识的有效性

教师要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有效性。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的观点和材料,学生学后有效果的内容。这些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很有关系。首先,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有效性实现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力发展在有效知识量中决定。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智慧,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是可以随时提取和灵活应用的,这些知识是有效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外显。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获得深思熟虑,有效的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因为获得知识而产生快乐的感受,成为学生活动的源泉和动力。

三、实现有效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谐发展,提高教学的效果。小学生还不成熟,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很弱。教师要组织好,引导好,点拨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过程。教师要面向有差异性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实现分层教学策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创造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

创造生活情境很重要。数学教师要创造时机,营造学生的生活环境,联系学生的背景知识,创造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创造生活情境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教材中熟悉的生活环境进行加工创造,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教师一定要创造开放的环境,对知识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创造学生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带领学生发现问题,积累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教师也要创造多元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教师加工和整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实现课堂导入的生活化,运用优美乐章式的教学导入,例题教学生活化,唱响教学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源泉和归宿,生活中有大量的素材可以给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加以应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心人,积极为学生创造生活素材,将数学和生活进行整合。教师要让静态的书本的数学变成动态的生活的数学,让数学学得实实在在,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无定法,教学是充满遗憾的艺术。教师不是神仙,不能将课堂设计得完美无缺。教师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优化数学教学环节的设计,实现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控教学状况和学生学习状况,找到有价值、有规律的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学习和反思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反思思考的过程,解题的思路,分析的过程,运算的经过,语言的表达,教学的思想方法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的效果。

第5篇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和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熟悉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把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把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6.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喜好、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和程度如何,发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7.进行“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和“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查结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把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把握具有迁移的生动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把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摘要: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和比较、分析和综合、判定和推理、抽象和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的发挥如何,全员参和的竞争质量和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和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把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摘要: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功能。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新问题,以思维能力的练习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和“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新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摘要:

低档题摘要: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摘要: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索性色彩,用以培养和练习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

高档题摘要:思索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对“独立练习交流和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和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把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摘要:一个人的“智商”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聪明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和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和“把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第6篇

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都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也有很多,从我的经历和体会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一、教师要有吸引学生的本事

首先要放正心态。当我们拿着教案走进课堂时,如果心里想着:我讲课来了,学生必须坐好认真听我讲课!那么这节课一定不会太精彩!如果你微笑着走进课堂时心里想:我和大家一起学习来了,我一定让我们每个人学得愉快。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人坐在飞机上和坐在自行车上想问题角度是不一样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和走进学生中间想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走进课堂时,就要把自己的角色摆正,当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忘记师道尊严,全身心投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其次,老师要学会美化目标。任何一节课都有预定的目标,但是如何让目标具有吸引力,就不是每个老师能做到的了。上课前,老师要善于用最美好的语言描述达到教学目标后的美景,吸引每个孩子向着目标前进。

第三,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身心体验。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是快乐还是痛苦,是主动还是被动,是评价一节课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比如去看大海,如果我们只管看到大海就行了,旅途中吃不好,睡不好,难受极了,等欣赏到大海的美景时,一定会大打折扣。对于师生,学习过程是生命的常态,是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让学习过程充满快乐是提高我们生存质量的重要问题,不可忽视。

第四、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备好课和没有备好课走进课堂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用一生来准备一节课。真的是这样,课堂的高效率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课堂的魅力也来自于精心的准备!能够吸引学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二、努力拓展课堂的宽度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一定的,如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增加课堂的宽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提高。

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储备,需要教师留心身边的一切事物,更需要不停的思考,精心的设计。课堂的宽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决定因素。

三、挖掘课堂的深度

决定一个容器大小的是它的容积,容积的大小跟它的深度成正比。一节课的有效性,也与知识的深度成正比。我们的课本知识都是很浅显的,一般智力的学生自己看几遍就能明白,如果老师像传声筒一样,只传授课本知识,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适当的挖掘知识的深度,是提高教学效率有效途径。

其实,每节课都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加深,增加课堂的容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延伸课堂的长度

第7篇

关键词:数学提问;教学策略;认知情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数学的启蒙教育阶段有效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有效避免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心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关键一步。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老师教学为主,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在教学方面的互动比较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也不多。这种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严重抹杀了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也大大降低了小学生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效率。长时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由于缺乏对数学学科的深度理解和兴趣培养,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变得没有信心。在新的课程改革形势下,对小学的数学课堂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针对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提问,新课改更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学提问必须要以提升和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前提,大大地调动学习的气氛,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不但可以启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简单问题

1.提问的内容比较单调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缺乏创新的教学思维,对数学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内容上比较简单、单一甚至是过于机械化,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的时候完全没有调动起自身的学习兴趣,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提问的时候多半是按照教材设置的问题来提出的,这种早已经知道结果的问题,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没有得到教学的成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厌烦情绪。

2.提出的问题没有足够的针对性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固守传统的模式,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多是来自教材上的内容,不能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性创新,这些枯燥的问题学生根本就不需要任何教学方式,使学生养成了不愿意动脑的习惯和逆反心理,严重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头脑处于僵死的状态,又怎会不产生发散性思维?

3.没有采用科学的方式对问题给出合理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一些科学要素,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小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进行课堂作答和反馈过程中,重视反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会产生一种受到老师重视是心理。

三、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出的建议

1.加强启发性教育,有效引发学生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更好地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和思考中来,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启发数学思维的养成。老师在对学生提升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具备一定的启发性,充分提出各种新颖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某种媒介或者角度来完成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充分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这个心理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生活实例有效地完成数学教学。

第8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纯文字教学;PPT;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32-03

1 前言

PPT用于教学有20余年的时间了,直至今日有关研究一直不断,成果颇丰。截至2015年初,在某著名学术搜索中,以“多媒体教学优势”为搜索关键字进行搜索,搜索到

102 000条相关文献;以“多媒体优势”为题目进行搜索,搜索到146 000条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中,以“多媒体教学优势”为搜索关键字进行搜索,搜索到161条相关文献;以“多媒体优势”为题目进行搜索,搜索到128条相关文献[1]。所有的文献都是对多媒体教学优势的总结,内容涉及各个科目。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已经大量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教师正在探索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探索的同时,多媒体对教学产生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在Google学术搜索中,以“多媒体节约时间”为搜索关键字,搜索结果为5290条;以“多媒体节约教学时间”为搜索关键字,搜索结果为2790条;以“多媒体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为搜索关键字,搜索结果为1480条。由此,说明对于多媒体技术能够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问题,受到很大范围的关注。

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能够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文字性叙述的阶段[2-5],很少有学者用数字或者客观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几乎没有用量的形式来说明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效率关系的研究成果。

上述情况,不能不说是当前相关研究的一种缺失,因此非常有必要用客观的方式对“用PPT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结论进行验证[6]。

2 研究设计

“课堂效率”的界定 效率一词源于物理学,但被各行各业引申出多种含义。在教育研究领域,虽然在大量文章中都出现过“课堂效率”或与之相类似的词汇,但对其进行深入讨论的并不多。由于研究需要对“效率”“时间”等进行计算,得到具体的数据,因此仅从定性的角度泛泛地探讨其含义是不够的。为此,首先引入节约时间的概念,即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教育装备完成教学工作的时间差。节约意味着花费时间的减少。

如以黑板教学为基准,用PPT教学所节约的时间te为:

te=tB-tp

其中,tB为使用黑板完成教学的时间,tP为使用PPT完成教学的时间。

有了节约的时间,便可以进一步得到“提高的效率”,即以黑板教学为基准,用PPT教学所提高的教学效率为:

研究的总体设计 本研究的总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由课程分析及分类、演测课堂的设计与观察、真实课堂的观察和演测、数据分析和处理几部分组成。

1)课程分类。虽然都是在教学中使用文字,但是各种情况仍然有很大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本研究将其做了多种维度的划分。

①按文本长度划分为“很少的文字(简洁的提纲)”“适中文字”和“较多文字”;

②按文本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了解文本(浏览观看)”“学习讲解文本”“记忆文本”“抄写文本(如一些简短的定义或文字)”“试题文本和答题过程文本”和“小结文本”等;

③按文本内容的复杂程度划分为“单纯文本”“表格类文本”和“多种类字符文本(含部分数字、字母、符号等)”。

2)实验课堂的演测。演测法是研究教育装备效能的一种有效方法[7]。研究中针对课程分类,设计一组典型课程,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分别用PPT和黑板对内容相同的课程进行演测,以得到结果。

3)真实课堂的观察和演测。分别选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语文和数学的视频课程(用PPT的)直接进行数据分析,并对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一致的情况下用黑板进行演测,得到对比结果。选取的视频课程均为各省市优质的视频课程或者省级、国家级的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等。

4)数据分析和处理。对各演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用统计处理的方法分析使用PPT教学和使用黑板教学的差异情况,最终给出问题“PPT是否能够提高纯文字类教学的课堂效率”的研究答案。

数据采集的基本规则 由于没有寻找到能够满足研究所需要的图像自动识别技术,采取人工观测教学视频、人工采集数据的方法,即人工将课堂上符合观察要求的时间段的时刻记录下来,通常是边观看边记录。记录原则:教师利用PPT进行授课时,在播放文字类教学内容的开始,对视频进行暂停处理,记录开始时刻,然后继续播放,到播放文字类教学内容结束时,对视频再次进行暂停处理,记录结束时刻,此刻人工数出该时间段PPT展示或板书的总字数并记录。如果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观看不够清楚,可以回放视频,重新进行时间段的记录。

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一致性,对样本采集的规则做了规定。语文样本对象的表现形式有文字、数字、标点符号,字数统计时,每一个文字作为一个单位,计入总数;每一个数字按照数字表示的含义,计入总数;标点符号不作为计数单位,不计入总数。数学样本对象构成比较复杂,表现形式有文字、数字、数学符号、数学单位、标点符号。在进行字数统计时,与语文学科相同的部分,按照语文学科的记录方式计入总数;其余的部分,完整的数学符号、数学单位分别作为一个计数单位计入总数。数学样本计数规则示例见表1。

数据的误差控制 由于采用了人工方法对视频数据进行提取,势必存在人为因素引起的各种误差。为了避免这些误差对研究结论造成影响,有必要对提取的数据进行误差控制,保证其在一定的范围内。具体做法如下。

1)对数据提取人员做培训,达到可以熟练操作有关设备以及采集数据的水平。

2)针对同一视频资料,分别由两名数据提取人员独立开展提取数据;若两者的数据相差20%以上,便对该数据进行重点审核,查找误差原因,再次提取该数据,直到误差小于20%。

3)对各组数据进行平均,获得最终数据。

3 使用PPT教学与提高纯文字类课堂教学效率的分析

每字用时的统计 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和数学学科实际教学时的每字用时进行统计。使用PPT和黑板教学,每字用时分别见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表3所示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无论是PPT教学还是板书授课,数学学科的每字用时均小于语文学科的每字用时;

2)学科相同的情况下,小学教学每字用时较初中和高中长,初中和高中的时间更为接近,且时间短;

3)单纯从文本展示的角度来看,用PPT进行授课,每字用时均小于板书每字用时。用PPT为媒介代替黑板进行文字展示,展示的字数越多,可以节约的课堂时间就越多,能够提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提高课堂效率的分析

1)使用PPT教学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实验数据表明,使用PPT教学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由于授课内容的不同,其提高的效率多少也不同,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精确值。将所有研究样本的数据综合在一起,得到平均的课堂效率提高值为3.84%。

这个数字仅是一个笼统的数值,与参与平均的样本有密切关系,不能作为一个精确的量化结论。但是,这个数字说明课堂效率确实提高了。

2)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上文结论表明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与展示文字的数量以及学科性质、学习内容、教学风格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对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①文字数量很少的课堂,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不明显。如在低年级段的教学和文科类的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以传授陈述性知识为主,每节课板书的字数非常少,因此使用PPT所能节省的时间也不多。如观察视频记录中的一节小学语文课,整堂课所展示的文字仅仅为11个字!教师板书时间不到20秒。20秒对40分钟的课堂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使用PPT教W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不明显。

②出现“记忆文本”和“抄写文本”时,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不明显。如果课堂上出现了“记忆文本”和“抄写文本”等,那么完成教学所需的时间大多是由学生所决定的。在此情况下,无论用PPT还是用黑板,教师都要等“最慢”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③大量“了解文本(浏览观看)”情况下,使用PPT教学可以明显节省课堂时间。此种情况大多出现在文科课程中,在教学中有大量的浏览文本出现。在使用黑板教学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是口头朗读一遍,不会往黑板上书写;如果一定要书写到黑板上,必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使用PPT教学,这些文字内容便投影在幕布上,教师再朗读一遍,学生边听边看,学习效果要好于只听不看。

④需要回顾和反复时,使用PPT教学可以明显节省课堂时间。在用PPT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随时调整翻页,对于重点内容,可以在课程讲解结束后返回前面的页面进行强调说明,也可以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操作起来也是非常快速方便。用黑板教学时,相关内容有可能被擦掉,若需要回顾这些内容,则需要重新书写,浪费了时间。但是,如果教学设计考虑得十分周全,教学所必要的回顾内容一直保留在黑板上,那么此刻黑板教学的回顾作用就非常出色,比用PPT省时间。

4 总结

通过对实际课堂视频的观察记录以及接近真实情况的演测,用量的研究方法,得到数学和语文学科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板书每字用时和PPT每字用时。在此基础上,将所有研究样本的数据综合在一起,得到使用PPT教学可以使课堂效率提高3.84%这一数据,从而证实“使用PPT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观点。

研究过程和观察记录方法具备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研究中尽可能多地用客观方法,排除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因此得到的结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研究结论和一线教师的主观感受基本一致,但研究结论更加客观和明确,研究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董莎莎.纯文字类PPT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2]孙海明.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语文天地,2010(12):81-82.

[3]李勇.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注意事项[J].长三角:教育,2012(3).

[4]蒋启亮.多媒体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研究与探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5]韩浩.高校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存在问题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6):153-154.

[6]郑泽.黑板、投影幕布、电子白板在文本类课程中教学适用性之比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5.

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创建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26-02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创建高效课堂,不但要从观念入手,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引导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主动探究,积极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够运用学到的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学习,自主提高数学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1.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小学数学教学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勇于放手,愿意放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要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而设计教学流程,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设时空,让学生能够充分思考,积极交流,要舍得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提升,发挥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巧妙质疑,给学生提供多种角度活动的空间。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要让课堂更加实用,就要充分调动学生敢说、想说、创新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快乐学习中寻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将这种乐趣贯穿到学习之中,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提供探究的空间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创建高效课堂,首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体验“说数学”、“做数学”、“用数学”。其次,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在拓宽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更容易创建高效课堂。还要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创建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26-02在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梯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疑:梯形面积的计算和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并寻找到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探究。课前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让学生通过自主拼摆或者小组拼摆成一个图形,从而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通过割补,思考梯形和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多个层次的思考学生可得出结论。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不同的角度验证了梯形面积公式,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而且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让学生体验“说数学”、“做数学”、“用数学”

1.让学生在说数学中提高分析思考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不但要让学生认真思考,而且要让学生将这种思考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创新性发展自己的数学思考能力。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先自主思考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通过同学之间思维的碰撞,在思辨中得出结论。通过语言的表达,学生数学能力得到了提升,也就更容易形成高效课堂。

2.做数学、用数学,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数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这并不表示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数学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中进行动手动脑的操作,要让学生在数学情境中验证已经具备的理论知识。教师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情境。如在“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完理论知识之后,让学生逐步在生活中感知数学,让学生能够不断体验到做数学的快乐,可以设置相应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验证。学生在场景中体验到了理论知识的意义,从而可以更好地品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就更愿意深入学习数学。

三、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在拓宽学生思路的基础上更容易创建高效课堂

1.多媒体课件的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难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知识有些地方比较抽象,因此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可能较难理解教学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适当引进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不但能够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12条棱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按照多媒体课件出示的方法摆一摆,从而引出长、宽、高和体积之间的关系,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公式。当学生理解了理论知识的时候,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进一步加深对体积公式的理解。学生掌握了教学重点,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更好地进行知识点的运用,这样,课堂时间有效地被利用了起来,高效课堂的创建也就更容易了。

2.拓宽课堂,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学生在课堂上提高了重难点的理解,提高了学习效率,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种题型的训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境中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以及表面积的不同,让学生在对比训练中更好地掌握体积的计算方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趣味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四、合作学习,加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

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根据学生知识层次以及数学能力的不同划分合理的小组,并确定小组成员的职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合作交流,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合作,还能让学生通过相互沟通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更好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创建高效课堂,首先要将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技术辅助教学,加强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并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更好地提高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 游戏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而在面对这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传统的教育很难吸引到学生的注意,抽象的数学教学会使得课堂显得很呆板、枯燥,这样会更难实现教学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理念的不断优化,我国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中,总体发展态势比较乐观,但仍然有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还是会主宰到当下整体的数学教学课堂,使得课堂教学太乏味,教师占据了课堂主导地位,仍然保留一个讲众人记的老旧模式,且缺乏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进日常生活中,课堂上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减少,缺乏合作与沟通,课堂氛围不活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引入游戏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堂教学太乏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学太乏味,数学教学不比文科语言性学科的教学,比较注重逻辑的准确性与缜密性,不像文科主观意识较强,学习过程都比较灵活,这导致了数学教学的单一、呆板,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这种思维还不足够完整的群体来说,很容易因为几秒钟的走神,然后就跟不上教师教学节奏,而小学生的注意力本身就很难集中,这是学科的特殊性带来的难题。

2.2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缺乏师生沟通

当下小学数学教学仍表现出以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的现象,师生地位互换,导致学生容易被忽视,教师自讲自的,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拖慢课堂教学进度,师生缺乏沟通,能以使教学教授更有针对性与突破性。教学效率很难提高,学生也难以激发起学习兴趣。

2.3不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

当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偏于强调理论知识,不注重实际与教学的结合,使得理论知识脱离了日常生活,学生难以将所掌握的东西在日常生活运用中表现出来,难以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当下新时代讲究的是创新型人才,需要动手动脑能力与理论结合,只顾着教学与会做练卷是远远不够的。

2.4缺乏课堂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缺乏课堂合作交流的问题,师生缺少互动,同学间的合作讨论机会很少,缺乏沟通与交流,很难进行学生全方面的素质培育,要在学习探讨中摩擦,激出思维火花,从而发掘出新的知识,在师生沟通上,教师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设计,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3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3.1引入游戏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引入游戏教学理念,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带动学生一起做游戏,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充满期待,在学习中去学去思考。例如在教学数字6的读写时,可以引领学生一起做抢凳子的游戏,凳子只摆六张,然后让5个学生听着口令去坐凳子,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就能了解到5个人去抢凳子会多出来一张,这样通过游戏便有了6比5多1的概念。

3.2精心设计课堂游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针对课堂所要讲述的内容,精心设计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高涨学生学习热情。另外还需适当鼓励学生,树立学生自信。例如在学习圆、方的形状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找玩具的游戏,教师说出形状是什么,然后由学生在玩具中找出对应的形状。学生在找东西的过程中能够在脑中一遍一遍重复回忆形状的样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其次,还可以在游戏中设计奖励机制,就是找的多的,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得到奖励,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也会更有成就感。教师也要注意鼓励学生,在有的学生对形状概念不清晰等存在问题时,教师要耐心指导,培养学生自信。

3.3通过游戏,加强课堂内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游戏,可以加强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学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在合作探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的课程教学游戏可以以学生组成小组的形式进行,例如在学习形状的组合运用时,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样的形状工具,然后让他们任意组装,在限定的时间中展示小组作品,这游戏过程中,学生能对各种不同的形状加以利用。

4总结

综上所述,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引入课堂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其次针对所要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游戏,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知识,同时还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利于树立学生自信,另外,通过游戏还可以加强课堂内的师生与同学间的合作交流,利用课堂互动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通过创建生动有趣的情景教学,改变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倡导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反省,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今后的教学方式研究中,还需要结合学生心理,深入探究教学结构,提出更新更有创造力以及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为推进我国教学事业发展做努力。

参考文献

[1] 郑仁龙.新课程下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

[2] 徐春燕.愉快拼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媒体技术;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新课改下真正有意义的学习是教师教给孩子们学会学习的方法,要求每一个课堂小学生们都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知识,领略知识。然而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已习惯了被动式的接受,因此很难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但随着多媒体进入课堂,形式多样的媒体技术把小学生带入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由的探索知识的奥妙,从而培养了小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发展,实现新课标的最终目的。

一、基于媒体技术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重要依据的。建构主义强调在一定的环境下,明确教学目标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教学的辅助设备,使学习者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最终在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下,建构新知识。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在自主学习模式中,更多的要求学习者要具备三种能力,即:自我负责能力,自我监控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二、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我们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似乎未能很好的体现以上要求。以辽阳县小北河镇某小学数学课堂为代表,我们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利于提升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以下几点依据:

1、“恪守成规”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似乎我们的课堂教学无论从培养目标的立体化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再到教学评价的全面化都得到了改善,其实回归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乡村中小学校的数学课堂,由于数学课堂情境性薄弱、知识点抽象化致使孩子们的课堂依旧以教师的教为主,“一师、一板、一笔”的现象仍占主流。学生们的思维跟着教师,从教师的讲授中领悟知识然后再触类旁通练习类似的知识点。孩子们缺少自己的学习的空间,离开老师家长仍然不能独立的学习新知识。

2、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与现实生活脱节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似乎除了寥寥几分钟的教师提问涉及到互动、完成作业涉及到小组讨论外,其他都是教师在无微不至的讲解,教学形式的单一使小使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融进现实生活情境,导致不能很好将知识学以致用。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不理解学习数学的用处,说明我们的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没能给学生提供适合运用知识的空间和环境。

三、基于媒体技术提升小学生数学课堂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设计

1.在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做好课前分析。

课前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学生,分析媒体技术、分析教法。第一,新课改后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与成人大不相同,因此上课前教师要分析学生所处年龄的认知水平、注意力水平、想象的特征、记忆力的保持、遗忘的规律,自我评价等。人本主义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把课堂归还给孩子,顺应孩子的发展实现自主学习。第二,分析媒体技术首先要分析教材,教材是学生和教师的纽带,因此课前要明确课时目标,把握重难点,针对要点内伸外延。其次,根据教学内容预先准备好要使用的媒体设备并能预测出媒体带来的效果是否有效辅助教学;针对知识点在哪一环节使用媒体技术;如何有效分配、迁移学生在媒体与书本上的注意。最后分析教法,教师要将整个课堂的每个环节,每段时间合理布局安排;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促进构建新知识;如何在兼顾因材施教的同时还要完成小组与集体的最高目标。

2.利用媒体技术改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媒体技术的多样性、交互性为学习者营造了轻松愉悦的环境,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资源共享,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针对《圆》这一知识点,教师事先准备好圆形及近似圆形的纸片,以游戏的形式在课堂中展开。利用PPT课件展示生活中圆形的应用,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感受数学,从数学中发现生活。接下来用FLASH动画边演示边讲解圆的性质(对称性)、如何找圆心、什么是半径周长、怎样使用圆规等知识点,这些知识教师用单店的语言很难让每个学生都能很快领悟,但是使用了媒体及术后抽象的知识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接下来,教师针对文章重难点在黑板上写出一些问题,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3.互动评价,善用媒体技术推动自主学习

评价的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人评价较为客观,对学习者的帮助尤为重要,而自我评价则是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没有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自我评价能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并能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经验阅历,情感态度,目标指向等因素,合理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学习中将过程用摄像机或录音笔等设备拍录下来,之后反复浏览会对自我评价提供真实的依据,另外,网上搜集相关内容,将其与自己进行比较,找出不足从而改进创新。学会自我评价犹如为自主学习开启了远航灯。在评价过程中经常用个到的多媒体有:录像机、照相机、录音笔、因特网等。

今后的课堂对于知识的学习而不是系统化的知识本身,而是要求教师要交给学生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学习的方法,而这一方法的核心就是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法不同,形式多样,但是媒体技术对其促进作用功不可没,小学数学课堂因起自身的学科特点,广大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好现在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数学的平台,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AECT.2010AECinternationgal \event\anaheiml

[2]《数学与人类文化发展》,张祖贵著,广东教育出版社.

[3]《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严士健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4]《美国数学的现在和未来》,美国数学科学资金来源特别委员会,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5]彭军。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J].武汉化工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发刊,2004(2).

第12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 课堂讨论 思维发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031-02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最为盛行,从而导致每一节数学课都少不了学生或小组或全班讨论的环节,但让我深感不安的是,有些数学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没有多大效果,是为了讨论而讨论。

在公开课或研讨课中经常都有“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这一环节,老师经常说:“下面大家讨论一下。”然后学生就围在一起,高声地讨论起来,现场气氛很热烈,其实多数学课堂讨论中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低、组织效率低。根据我的听课观察,大部分集体讨论的参与率仅为20%或更低,大部分学生只处在观众的地位,即使在多人小组的讨论中,缺乏很好的组织或平时有效的训练,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缺少小组合作方法的指导及评价方法。

2.缺乏足够的时间让所有学生都参加讨论。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那里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的情况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而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不加思考,随意提出问题或提出一些无效问题,经常自己把结论说了,然后问学生“是不是啊?对不对啊?”在讨论时,很多学生揣摩教师的思路,思考什么答案比较符合教师的心意。甚至有时,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或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心意,而遭到教师的忽视,使学生不敢提出不同的问题,不敢发表不同的看法。

课堂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包括情景创设、讲授、提问、讨论、小结、练习等等,适当的课堂讨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的教学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课程设置上要与生活中的数学联系起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新的教材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许多改进。许多小标题都是以疑问的方式出现的,非常有趣,也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阅读教材,理解教材的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教学内容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满足学生求知心理。

例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有“日历中的方程”这类题目,上课前教师让同学们准备一张一个月的日历表(年月不限),再安排一个“猜日历”的游戏,请班上的同学将日历中竖列相邻的三天数字之和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猜”出这三天究竟是几号,在老师“猜”对日期后,学生肯定就会思考老师是怎样“猜”出来的?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这样从教学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当然,在创设情境时不能随随便便,或者搞花架子,这样容易流于形式,也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教师应领会课堂讨论的目的,精选课堂讨论的问题

在数学课中,开展讨论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得出什么结论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学生“想了什么”“怎么想的”,即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过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学生学习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确定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乐意接受问题所带来的挑战,能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再次,创设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障碍性,即讨论的内容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必须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具体分析,做出恰当安排,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而全面提高课堂讨论质量。

三、教师应提供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学生教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拿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方案找出来,并能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体验。例如:有这样一道关于拼图的题目,“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搭2个正方形需要7根小棒(教师出示拼出的图形),那么搭3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个呢?100个呢?……n个呢?”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对于这类探究型的题目,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探索出规律,再得出结论,各小组派代表讲述结论的推导过程。通过学生大胆尝试,动手操作,归纳得出多种不同方法表示搭n个小正方形的小棒的个数的代数式,学生在体验与探索、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讨论是一门艺术,如何使用得当,怎样才能有效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还需大家不断探讨与研究。相信当教师从内心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时,我们的课堂讨论会更热烈、更精彩、更有效,同学们也会更喜爱我们的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