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探究

时间:2023-06-16 16:07:00

小学科学探究

第1篇

[关键词]:引导;探究;合作建构;引探--合作;教学法

受国际小学科学教学法研究的启示,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学自然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先驱刘默耕先生倡导的“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这--“指导思想”或称“核心”、“灵魂”命名为“引导--探索”教学法,并将这--教学法应用于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的教学,学生及学员普遍反映该教学法的归纳,“容易理解、易于接受、便于应用”。该教学法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小学科学教学法”为题在《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10期公开发表,说明它也得到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把刘默耕先生为自然课倡导的教学法正式提出来,结束了我国没有自己的小学自然课教学法的历史,并将“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便于在小学自然教师培养和培训中进行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法的传播和普及,同时也为进--步研究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关于“引探--合作”教学法

在研究刘默耕倡导的“引导--探索”教学法的基础上,笔者与部分小学自然教师合作继续进行“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法”的课题研究,通过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和试验区优秀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课教学实验,不难悟出,为了应对新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挑战,《纲要》和《标准》又为小学科学课倡导了--条“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的教学法,我们把它简约为“引探--合作”教学法。“引探--合作”教学法可以看成是对刘默耕“引导--探索”教学法的继承和发展,它是指导21世纪我国小学科学课的主导教学法。研究“引探--合作”教学法,将有利于小学科学教师及预备教师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应用新课标和新教材,或者应用《纲要》及《标准》的理念改进自然课的教学,为下--步过渡到科学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探--合作”教学法的内涵极其丰富,“引探”二字概括了《纲要》及《标准》倡导的教师角色及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角色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1.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科学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决策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亲密“合作伙伴”,同时还是科学教育的研究者。科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教”科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做”科学。“引导”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引路”和“向导”的意思。在“引探--合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及“引路”和“向导”作用体现在:(1)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周围的环境条件、教学资源等设计学生乐意探究的课题;(2)创设相互矛盾的事物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3)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4)引导学生设计检验与自己假设有关的观察、实验、制作或考察等方案,并亲历探究;(5)引导学生从有关的探究中收集并整理获取的信息;(6)引导学生学会从捕捉到的信息中去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得出结论;(7)引导学生用自己获得的结论解释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8)引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表达出来,与同组或同班同学分享;(9)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同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总之,就是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在做科学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的本质;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儿童自己体验科学探究的苦与乐,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培养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的角色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小科学家”。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科学教师能否真诚地把每--个学生都看成小科学家,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科学课上自己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地做科学,这是科学课教学能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证。科学家是儿童景仰的人,“小科学家”角色不仅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为形成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习惯,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彻底转变,要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因此,科学教师要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必需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当然,其中有些材料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其实也是--种学习过程。让学生从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陶冶情操,从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学会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标准》强调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合作”二字体现了“合作精神”的养成不仅是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合作建构”是实现科学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后现代课程论所揭示的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二是合作。交往意味着通过语言的相互作用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而语言的基础是思维,对儿童而言,组织语言的交流是比思维更困难的过程;维果茨基早就指出,语言交往会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而语言交往的过程就是--种合作建构的过程。同时,交往和合作也是人类社会化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当代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

“合作”还体现在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与合作,而且还有赖于“社会建构”,即还有赖于学校内领导与教师们的理解和合作,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合作。很难想像,--所社会各界、学校领导、教师对科学课教学十分不重视的学校,科学教师可以顺利地培养出有科学素养的学生。

3.科学课程目标

《标准》为科学课确定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把培养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目标是对自然课教学目的的--个重大突破。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含四个基本要素: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素养的组成使它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1)整体性。科学素养是个有机的整体。(2)基础性。它是我们所处时代基础文明的--部分,在现代,--个人有没有科学素养就如同他识不识字--样重要,有科学素养就可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有了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3)普遍性。它为各种职业的各种人群所有,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4)稳定性。它是在长期的教育与实践过程中,通过科学活动及其成就的不断萃取、浓缩和逐渐积淀而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旦形成,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轻易改变。正因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目标远不只是传统教学追求的科学知识,因此必然用“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来归纳“引探--合作”教学法的目标。

4.教学评价目的、方法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有效调控机制,科学的评价方法会像省力的杠杆--样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相反,不得法的教学评价则可能给教学改革带来难以弥补的负面效应。《标准》要求将科学课的评价目的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转变为“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应当强调的是科学课的教学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这是--个革命性的大转变。

为了实现评价目的的转变,《标准》还具体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方面作了详细的界定和介绍。(1)评价主体多元化。由传统的科学课教师给学生打分,转向学生本人、同组同学、家长等参与学习评价,即评价主体由单--转变为多元化,这不仅能增强评价的准确性,还有利于评价激励功能的发挥。(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课的评价不再是单纯考核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变化与进步。(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标准》明确提出:“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并为我们提供了九种评价方法供参考,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试验。(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标准》要求变传统的关注总结性评价为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5)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标准》虽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界定,但是百分制明显不能适应科学课的评价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已有等级评价法、评议法等模糊评价办法。实践证明,科学教师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参照教师的观察记录、测试与作业情况和学生成长记录袋作出综合评价,采用等级法和评议法相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科学教师向家长汇报学生科学课学习的进步和发展,指出努力方面,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二、“引探--合作”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引探--合作”教学法之所以能比较快地为科学教师和科学预备教师所理解和接纳,是因为它具有--系列正确的理论基础的支持,有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支持。

社会学基础就是我国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与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故“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党中央为我国人民勾画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这--宏伟目标,无疑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尤其小学科学教育对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后现代课程论的建构主义、有效教学理论、心理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当代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都给“引探--合作”教学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引探--合作”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1.科学教学要面向每--位学生

这包含两层意思,--是意味要为每--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指导。二是意味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2.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现了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就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地定位在教知识;“用教材教”才能使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起,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整体目标。

3.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科学课的最基本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索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完成--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5.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要

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学生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要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关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6.科学教育要树立开放性的观念

科学教育的开放性观念既表现在教学内容、资源、时间、空间、结论、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教师要以开放性的观念和心态,为儿童营造--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不仅在校园,而且到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7.科学课的学习评价要采用激励性评价

科学课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学习评价应采用激励性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性和评价呈现方式的模糊性。

8.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生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等等。因此科学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为科学教育服务,其中包括:(1)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2)计算机软件;(3)网络。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要注意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教学服务,恰到好处,千万不要滥用。

四、实施“引探--合作”教学法的思考

研究国际国内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关键,建设--支热心的科学教师队伍是基础,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突破口。

1.有关领导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关键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国家的有关领导统--认识,高度重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小学自然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尚没有被高度重视,缺乏全国上下统--的认识,因此全国各地区、各小学发展非常不平衡,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虽然早在1986年小学自然课教学大纲就已经明确规定自然是--门“重要基础学科”,然而,十几年过去,自然课在相当--部分学校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副科”、“次科”、“圣贤科”等观念在相当--部分学校仍根深蒂固。不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再好的科学教育标准、教材也没用,大部分学生的科学教育机会仍然会被剥夺,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仍然只能是--种理想。

改变小学科学教育严重滞后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国家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英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为了应对新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1998年英国的《教育改革法》明确规定:11年义务教育中,科学是和英语、数学并列的三门国家核心课程,从小学--年级起开设”。

2.建设--支热心的科学教师的是基础

据调查,我国的小学自然教学中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专职自然教师,而为数不多的专职自然教师中,“只有35.1%的自然教师是理科出身,绝大部分的自然教师均没有自然专业的文凭,属于‘半路出家’。此外,有37.7%的自然教师从未受过专业培训,这种现象对我国自然教师队伍的质量无疑敲响了警钟‘‘,”。

小学自然教师队伍的薄弱是我国对小学科学教育不够重视的--个重要反映。在我国的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中,自然教材教法从来不被列为必修课,大学没有专门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设置,这些恐怕都是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仍然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新晨

3.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突破口

课程教学论专家高孝传有这么--句精辟的总结:“现代课程改革实践的历史证明,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常常是世界范围课程改革的先导和突破口。”[5]《标准》为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是借鉴了国际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的,教育行政领导、小学校长、科学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及《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实施《纲要》及《标准》倡导的“引探--合作”教学法,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单一性探究,就是在科学领域的某一方面,单一地进行较为严谨深入的探索研究。例如,在教学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内容时,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大多数种子能发芽,但大米却例外。吃的大米,为什么不会发芽呢?带着这个疑问,学生们就大米进行单一探究,验证大米是否真的不发芽。在自家菜地的空地里,学生们种下一些大米,天天去浇水、施肥,观察大米的变化,但很多天以后,种下去的大米,不见一棵秧苗出土,什么也没长出来。刨开土,还是见不到小苗芽,却看到有的大米已经发霉变黑了,有的还像煮熟的饭粒一样松散了。由此初步得出,大米不能发芽。进而改用稻谷入土,几周后,大多能发芽,出芽率还很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大米不能发芽,而稻谷会发芽呢?几名学生在单一探究过程中,很快地就想到了要找出大米和稻谷间内部构造的区别,并最终搞明白了大米不能发芽的缘由:原来稻谷有谷皮包着,里面的结构很完整,而稻谷去皮后就变成了大米,在去皮过程中,也去掉了大米上的胚,胚是种子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大米就不再是完整的种子了,因此就不能发芽了。在探求大米为何不发芽的单一探究中,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科学严谨、求真的态度,得到了较为完美地展现,久而久之,就成了学生自身的一种可贵的科学素质。

每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取得某个单一性科学课题的探究成功时,内心所感受到的成就感、满足感,会荡漾于心际,溢表于眉容,涟漪至之后很长的一个时段。单一探究时所经历的时间越长,期间所经历的辛苦越多,如若再经历一些磨难什么的,成功留给学生的记忆就会越深刻,由此就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也挖掘出了学生进行单一科学探究的潜力。经历多次的单一科学探究后,学生自觉进行实践科研的潜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单一性探究,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进行的探研实践活动,也可以是科学教师引导着启发式地列出一个探究课题,提供学生进行钻研性课题研究。只要不加外来抑制,小学生天生就有属于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本有的较为广泛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关于动物的,如:蝉为什么会在鸣叫?蚂蚁真的是由黄蜂变成的吗?有的是关于植物的,如:没有空气,生命力很强的小草还能生存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水仙根,为什么不会腐烂变质呢?等等,小学生的科学兴趣问题很多,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但稍加论析,就会判明,有一些兴趣问题是不能作为单一探究课题的。不能作为单一探究课题的原因是因为受着某些条件的限制。譬如,学生对“煤是由树木变成的”这一自然现象很感兴趣,也很想通过自己在课外对此的单一探究,来看看自己亲手深埋地下的树干树枝树根是否能变成黑亮亮的煤炭。学生们会很有兴趣地去想,甚至会有步骤地去实干了,但很清楚的一点是,大家是看不到由树变煤的实验结果的,所以这个单一探究科学实验,虽然兴趣很浓,想法不错,设计的做法也不差,但结局真是遥遥无期,只能是望“煤”作叹,想“煤”兴叹,仅此作罢。因此,作为科学教师,为避免学生自行进行无果的单一科学探究,应要引导着学生列举出一些可行的探究课题,也可以对学生自行选择的探究课题进行甄选,而后挑选出一些切实可操作的单一性研究课题,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进行这些课题的单一科学探究。

单一性探究前,务必要求探究者积累一些科学知识,要有科技方面的一些基本常识,要储备有一定量的科学知识,这样,就能有助于单一性探究的正常进行,也有助于单一性探究的不断深入,顺畅进行下去的话,就可能有助于单一科学探究的最终成功,否则的话,很有可能使单一探究寸步难行,或者夭折于单一探究的初期。从入学者的科学学程编排来看,适宜单一科学探究的学生群,应从小学四年级始,并且还得要求单一探究者能有较好的自学能力。过早地让小学生进行单一探究,会使单一探究成功率极低;极低的单一探究成功率,不但会白白耗损小学生的业余时间,而且还会耗损掉学生学科学的兴致。所以,不能早早地让小学生进行单一科学探究,过早了,就有“拔苗助长”之嫌,会适得其反的。

单一探究的成员,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两人一组,或两人以上。多人进行单一探究时,其中应有有主见的核心人,能出谋划策,能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如何设计探究实验,定下具体的实验操作步骤,较有效地协调好探究的各个环节,共同使单一探究能进行下去。在单一探究实践时,学生们肯定时不时地会遇到一些一时难以解决的实质性问题,此时,为师者不能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得到那些实质性难题的解决方法,而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多锻炼,锻炼出单一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那份必须要有的探究韧劲,这对学生以后的科学探究是有益处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海复小学

第3篇

一、科学探究教学的内涵解析

科学探究教学是指,教师按照科学探索和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创设有益的教学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就某一探究主题自主地开展搜集资料、调查研究、设计操作实验、合作讨论等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是让小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体会科学研究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科学探究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自我知识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通过探究自然而然地进入科学的学习。第二,过程的体验性。学生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探究活动的结果并不重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由亲身体验引出的现象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第三,重视科学素养养成。科学探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亲身体验、合作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存在现状分析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到基础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但在现实小学科学教学中也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教学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主要原因还是教学改革的理念谈得比较多一点,而实际操作层面的教学方法却很少有专门指导。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已基本领悟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很多教师都将教育关注的主体放在了学生上,认识到了教学内容应该丰富、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要多关注教育过程的实施,但实施教育过程的时候,教师却也力不从心,不知如何建构组织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或者运用了探究教学,而实质的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所以,解决小学探究教学实际操作问题,是我们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三、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思考

1.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一样,教师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情景和情境,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孩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质疑、思考、调查、探究、讨论。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创设自主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分析,探究问题。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灯泡亮起来》、《观察金鱼的身体》、《水和油的分离》、《设计制作一个雨量器》等这些具有小实验、小制作性质的探究课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分析,让学生尽情地探究快乐的实验,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喜欢探究、喜欢动手,必能增长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探究教学,更多是设计研究探究活动,组织引导探究过程,关键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信任和尊重学生,把科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实践、大胆放手,让科学探究课活起来。

2.贴近生活,探究实验贯穿于课内外

不要让科学太神秘,科学不应拘泥于课堂,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探究活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把科学课堂延升到课外,以保证探究活动持续性和完整性,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能够得以完满。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探究活动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会。教师在引导课内探究的同时,要鼓励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探究,使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各种科学探究实验活动,使学生能够多方面获取知识信息,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个性得到发展,兴趣爱好得到增强,科学素养不断养成。例如在教授《养蚕》一课,从蚕的出生到结茧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实验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于是,白天,让学生把蚕带到学校里来,一起给它们喂桑叶,一起观察,傍晚由学生带回家照顾,突破课堂时间空间的封闭性,树立课堂开放教学观,让探究实验走进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都是科学探究的课堂。再比如《我的大树》、《我看到了什么》、《寻访小动物》等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自己在课外完成探究活动,引导和帮助他们对科学现象的体验,使他们更加热爱自然、喜欢探究、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和兴趣,逐步形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素养。

作者:金鑫 单位: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第4篇

1.设计具有驱动力的问题

如《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如果直接提出“铁为什么生锈了”或“铁生锈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觉得问题枯燥无味,并不能让学生有强烈兴趣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如果让学生直接观察生锈的铁,并拿一块未生锈的铁与之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这块铁怎么会生锈的吗?学生会把问题聚焦于“铁生锈的因素是什么”。于是学生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不会迷失方向,探究就能有效进行。

2.预设问题关注学生前概念

教师需要精心备课。在备课时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基础是什么,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情况,在学生前概念干扰下怎么去引导。听过一节实验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上课教师拿出一杯装有水的烧杯,问学生:“一会儿老师往这杯水中加一勺食盐,食盐溶解了,老师继续多加一些食盐,还能溶解吗?”学生异口同声说“能”。教师再问:“我不断往里面加食盐,它能不断溶解吗?”学生还是回答可以。教师没办法了,只好说:“不断地加,食盐不可能无限溶解,下面我们来研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位教师其实就是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四年级学生刚接触溶解,之前已经知道食盐可以溶解,但不知道食盐的溶解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饱和的状态。那么学生的前概念就是“食盐可以溶解,跟多少无关”。听课过程中多少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有的老师措手不及,搪塞过去后按自己的计划往下讲,但也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解读出了学生的前概念,及时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有效探究的前提——材料

对于一堂科学探究课,材料是顺利进行的前提。材料使用合理让课充满生机,材料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

1.用材料提升探究的效度

材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探究的程度,是否能够成就高效探究。材料不宜求多求全,否则学生盲目动手会起到负面作用。在听《我们周围的磁铁》一课时,磁铁性质材料盒里面材料很全,各种不同形状磁铁和材料,教师将实验盒直接发给每一组。学生对五花八门材料兴趣很浓厚,有的同学整节课都在玩材料。教师没有在材料的选择上认真考虑,探究活动低效。

2.用材料推进探究的深度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最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们思考:我可以怎么用这些材料?为什么要这么做?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易拉罐就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推进探究深度的材料。易拉罐本身是金属做成的,可以导电,但由于外面喷上了一层涂料,导电性能大大降低,用学生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根本测不出来。学生就会在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个金属材料不能导电呢?学生会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和讨论,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这里,教师提供的材料直接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深度。

三、有效探究的保证——指导

1.指导自主探究,要由“扶”到“放”

有“扶”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有“放”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扶要扶的恰到好处,放要放的张弛有度。让学生自主探究,一直是科学教育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的干预、指导往往过多,教师“扶”的痕迹很明显,教师放不开,使得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实践证明,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很多问题学生都可以自己解决。就算实验探究失败了也没关系,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过程中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

2.有效指导,激发探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探究内容有兴趣了,就会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研究。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谁可以把书分开”。我课前就把两本书一页一页的纸张交叉重叠。我故意挑选了班上两个力气比较大的男生让他们去拉书,将书分开。两个男生很不屑去做这个游戏,认为自己力气大,区区两本书,很容易分开。结果他们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能将书分开。这是什么道理呢?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四、有效探究的支柱——体验

“体验”不能仅仅是个标签,教师应该努力放大其功能,让它成为学生生命感受的一部分,让“体验”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支柱。对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学习科学的好课堂。在公园里,可以观察各种小动物、植物;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如何运作;在马路上,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原理的应用随处可见……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1.开展“信息大观园”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的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教师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各种科学资料、收看最新的科学新闻、捕捉最新的科学信息,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可以搜集学生中比较好的信息材料张贴在教室的一角。每周更新一次,让学生时刻可以接受最新、最好的科学知识的熏陶,为今后学生创新探究精神的形成打好基础。

2.开展“小小发明家”活动

第5篇

一、前言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学习应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并强调“教师应在科学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可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这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探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证据、解决问题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颠覆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是由学生自主实验操作、解决问题,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三、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操作策略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1)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探究动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没有问题就不可能产生探究的动机。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探究兴趣的调动,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围绕目标设立疑问,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情境,以疑铺垫,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例如,在“校园里的小动物”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设置了观察蜗牛的探究活动环节。在探究之初,我先提出了一连串问题:“蜗牛的身体分哪几个部分?蜗牛有嘴巴吗?蜗牛是怎么吃东西的?它吃的是什么?”学生初听这些问题,都会很困惑。于是,在学生的思维处于打开状态时,我继续引导:“下面,我们就当一回小小的科学家,一同走近蜗牛的世界,探究看看蜗牛藏着怎样的秘密。”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着“问题串”积极参与思考,从而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平台,激发内心的探究欲望。

(2)巧设实验,指导学生探究方法。曾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实验作为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也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只有通过有效的实践操作,学生才能深刻感知科学真谛,掌握操作技能,体会科学学习的乐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授手段,巧设实验,引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例如,在“铁钉生锈了”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各种生锈的铁器,让学生观察铁锈与铁的区别。而后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证明:铁锈不是铁。接着,再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各自设计实验方案,统一汇报修改后,再由学生操作实验,观察铁锈与水、空气之间的关系,并做好记录。最后,再互相交流实验结论和实验心得。通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学会了正确的实验探究的方法,也在自主设计、自主实验中发展了探究的能力。

(3)创造条件,培养合作探究能力。探究就是努力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的实验条件必不可少。而一个人的观察探究始终是有限的,多人的共同合作更有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及实验结论的科学性。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条件。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将其转化成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实验材料,而后进行科学分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究,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在“简单电路”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电池、导线和小电灯泡,先让学生自主操作,用一节电池、一个小电灯泡和几根导线,把小电灯泡点亮。学生在操作中,既要设计电路图,又要观察现象,还要记录步骤,实验进度很慢。于是,我建议学生以4人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工进行实验,有的负责设计电路图,有的负责观察实验现象,有的记录实验步骤和数据,如此,实验进度增快了很多。接下来,在点亮一个小电灯泡后,我又为学生增加了一节电池和一个开关,让学生们共同合作,使两个小灯泡同时亮起来。通过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条件,引导学生合作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教学 策略

所谓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是指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探索未知的事物的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独立的获得知识行为。故教师如何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应科学理解并有效引导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一、探究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探究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不断地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独立的将未知的事物探究出来,这样能让学生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对哪些方面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对其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找出答案,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探究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不断地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属于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其在探究的过程中,知道问题的结果是如何探索来的,所以会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而由老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反而使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知识,容易忘记。

(三)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自主探究未知事物的过程中,无形当中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当然教师要起到关键作用,引导学生遇到事物时,学会分析和推理,锻炼良好的科学精神及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探究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诱发好奇心,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生时刻具备好奇心,能时刻诱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由老师创造情景,通过科学教学,激发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如在《小风车》教学时,教师将小风车展示给学生看,多准备几种不同颜色和形状的小风车,并向学生表演小风车转动的过程,由此引发学生对小风车的好奇心,想知道小风车为什么能转动起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风车,制作完成后,向学生设置问题,比如小风车为什么会转动以及如何加快其转动速度。由于学生好奇心较强,在实验的过程中很快就能探究出问题的答案。

(二)开展实验教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离不开实验教学。科学理论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科学理论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开展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掌握科学、运用科学的技能。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时,应筛选经典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设计实,自行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这样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不论学生做实验成功与失败,都应该鼓励学生,不能让学生产生负面的心理。例《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设计实验时,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然后利用酒精灯进行加热,但是学生发现跟自己实验前预测的结果并不一致,实验前学生预测火柴是按顺序依次掉落的,学生带着疑问进行谈论,经过不断的实验,学生终于得出,用等量的蜡油将火柴粘在铁丝上,效果显著。在此过程中,学生预测结果,发现问题,不断试验,解决问题,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师引导学生科学要联系生活

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科学是发生在每个人的身边的。故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求知习惯,在生活中,遇到有意思的或者不懂的现象,有多问几个为什么,因为每个现象的背后都有可以解释其发生的科学道理。例如,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做实验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时,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来探究,寻找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物体好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物体,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沉浮状况来总结出规律。

(四)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前提。

让学生自己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其价值可能胜过于解决一个问题。《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从而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学生发现一个问题后,才能进行科学探究。学生在探究教学的主体作用能够充分发挥的基础是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这个问题去不断的探究,最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教学的观念。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例如,《热从哪里传》一课,可以给每个学生一杯开水,引发问题,这么热的水我们怎么喝,有什么方法让热水凉的更快等问题,引出所要学习的知识。

总之,如何做好科学探究教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提升科学教学水平, 我们只有明确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指导,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推进小学科学教学的持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洪江.小学科学探究学案设计的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0,(16).

[2]孔健.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9).

[3]高祀泉.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11).

第7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质疑

学生是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引导启发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把孩子们带人其间,使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欲望,唤起思维的能动性,从而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毛细现象》一课时,我通过演示“干毛巾下端浸在水里,水会沿着毛巾上升”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导性地提问:“同学们,你们现在想知道些什么?”由于学生平时看过这种现象,但不注意,这时经老师提出,感到这普遍的现象一下子神秘起来,纷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水为什么会沿着干毛巾上升?水是不是会沿着所有的材料上升?水为什么上升得这么快?……”这时,学生产生了急需了解的渴求,注意力集中了,思维也处于积极状态,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另外,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也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乐于质疑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鼓励自由猜想,大胆假设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有关内容,抓住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运用直觉思维进行猜想和假设,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受逻辑形式的约束自由思考。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猜测要加以肯定或鼓励,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这样猜想的理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思维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猜想不是凭空乱想,而要有一定的依据。

在《植物怎么生存》一课中,教师利用创设问题式导人:动物吃食物,这些食物可提供动物生长和生存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生长和生存需不需要食物呢?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植物生长需要的养料是从哪里得到的呢?对于这一问题,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并说出理由。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多种猜测:有的说从土壤中来,有的说从阳光中来,有的说从空气、水分中来等。教师因势利导再引导学生大胆做出假设,假设你的猜测是对的,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这样就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下一轮的探究活动中去。

三、合作交流,镧定探究活动计划

在学生猜想、假设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筛选出那些可能会引发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设计,形成小组意见,并让各小组向全班说明,进行横纵向交流,取长补短,教师要倾听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修改。通过这种迅速,公开的现场评价,使学生反思自己应对问题的过程,完善自己的设计,提出更好的研究方法,从而制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探究计划。但刚开始制定探究计划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做,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交流完后再逐步让学生写出来形成书面计划。

教学《摆的秘密》一课,学生通过猜测认为: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线、摆锤这两个因素有关。我抓住时机加以引导:“如果你认为与摆锤有关,准备怎么实验?如果你认为与摆线有关,又准备怎么实验,如果你认为与摆锤和摆线都有关,你又将怎样设计实验?”于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围绕待究问题,积极讨论、大胆设计实施方案,最后归纳出三种实验方案?①摆线的长短相同,摆锤的轻重不同。②摆锤的轻重相同,摆线的长短不同。③摆线的长短不同,摆锤的轻重也不同。

四、亲历实验探究过程,搜集整理事实

对于设计的方案是否真实可行,能否解决待究问题,必须通过观察、实验、制作、调查、测量、统计、收集数据等科学探究活动,才能获取必要的证据事实,以进行整理、分析、综合、归纳、总结事实,得出结论。因此,这一过程是教学的关键。探究活动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具有一定的科学态度,积累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能力,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第8篇

引言:

探究能力是学生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以及调查、分析和科学实验的能力,是新时期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实施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这一科学以实验作为基础,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性的选择教学的手段,运用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构建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创设探究实验问题,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科,在实验的过程中由很多内容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应该利用实验中的相关问题实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科学教师在实施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探究实验问题,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来调动其对教学内容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分析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激发。例如,教师在讲解“比较水的多少”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就应该在引导对粗细不一、液面高低不平的三瓶水进行观察,让学生大概的估计哪瓶水更多,学生可能很难作出判断,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创设探究性的实验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猜想呢?”之后将在课前为学生准备的瓶子、大杯子、小杯子、尺子以及笔、纸条等物品,让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验证方法,并看哪一个或者是哪一组学生的办法最多,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探究的兴趣。

二、巧妙设计学习障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学习障碍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根据自己正常的水平和能力并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常见的情况。小学科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巧妙的对学习障碍进行运用,在学生面对学习障碍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引导,让学生对自己不能理解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分析和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学习障碍的巧妙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学习兴趣的提升,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就应该让学生应用烧杯、筷子、小勺、食盐和小苏打等材料进行实验与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实验,这时候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设计学习障碍,让学生分析“怎样进行这个实验才比较公平?”让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并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和答案,学生在分析和探究学习教师所设计学习障碍的同时可以形成较好的探究意识,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和保证。

三、重视学生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应该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究环境,让学生在良好教学氛围的引导下更好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与学生一起发现和探究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掌握探究教学内容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小学科学教师在讲解“放大镜”这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去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在组间对教学过程中有关于放大镜的知识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指导,并不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教学阶段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爱好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探究的过程中,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探究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作者:朱绪武 单位:临泽县城关小学

第9篇

一、从设置问题情境入手,激活学生探究兴趣

(一)发现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探究能力获得持续性的提升,建议从设置问题的情境方面着手,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才能在多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取得理想的成绩。一般而言,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与问题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在日常的知识讲授过程中,不经意的展现出一些比较特殊的现象,小学生的观察力是比较敏锐的,当教师不经意的展现出以后,很容易获得小学生的较高关注。此时,学生内心的问题已经发现,但是教师不能表现出来,应该按照“明知故问”的心态来提出问题,促使小学生去积极的思考,从而对课程的教授做出引导。其次,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应尽量的让小学生自己去发现。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的对科学内容实施正确的理解,在多个角度上找到自身喜欢的领域,而后去积极的探索。因此,发现问题的教育过程中,并不需要完全集中在课本上,还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对一些自然现象做出分析,让学生积极的去体验生活、体验自然,这样才能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拥有足够的用武之地。

(二)准备材料

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不能总是按照简单的模式进行教育。一般而言,为了促使科学的实验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教师必须在材料的准备上积极努力,不能出现严重的偏差和不足。例如,在教科版的小学科学教材当中,《磁铁有磁性》的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了与之相关的铁与非铁两部分材料,进行对比实验研究,让学生分组观察实验,发现磁铁能吸铁类物体,不吸非铁类物体。使学生能很快探究出磁铁性质,从而获取了磁能吸铁性质的知识。通过开展材料的对比分析,能够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多个层面上开展探讨分析,由此在知识的记忆、应用上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值得注意的是,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也可以作为探究式的任务布置给学生,或者是要求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这样实施的好处在于,能够为课堂实验提供更多的参考、指导,对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可积极的吸引家长参与,完成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二、从制定目标入手,弹性设计教学过程

(一)制定目标

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得阶段性的提升,还必须在制定目标的层面上有所努力。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很多小学生的玩乐心态比较严重,对科学课程的追寻,也仅仅是表现为一时热衷的现象。但是,科学教育是长久要努力的内容,仅仅在短期内表现良好,并不能获得较高的肯定,也无法得到特别优秀的成绩。所以,要为学生、为教师都制定目标,大家按照目标来学习、进步,才能阶段性的提升自己。从某种程度上分析,制定目标的方法,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外部约束作用,我们这样做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学生错误行为,对学习思路的规划是非常清晰的,可进一步减少传统教育的不足现象,对今后的教育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验证猜想

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探究能力的提升并不是完全依靠理论完成的,要积极的去验证不同的猜想。在此阶段,要求学生积极的与教师沟通,双方共同对设定的猜想去验证。相对而言,验证猜想的过程,就是探究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师应该对学生验证猜想的方法,去多多实践分析,找出学生探究能力的不足,然后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达到更高的信服状态,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比赛,观察谁的验证方法更加可行,观察最终的验证内容是否准确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成果,有一个特别直观的了解,最终的成绩、能力,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验证猜想的过程,要求尽量在室外进行,或者是在实验室完成,达到验证的专业操作。

第10篇

要想保证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必须弄清楚实验探究课堂的教学流程。下面,对实验探究课堂的教学流程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准备材料

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为学生精心选择、提供足够的材料,这是上好实验探究课的一个重要前提。材料的选择要因地制宜,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要突出教学重难点,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到有结构材料的准备活动中来,通过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准备材料,应准备哪些材料,以及如何准备材料等。

二、激趣导课,提出问题

学生学科学的兴趣是上好科学课的基础,兴趣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上课伊始,老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诱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明确目的。明确目的,即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一清醒认识――这节课,我们要干什么。“目的”的提出,一般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提出问题是实验探究课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如《充气玩具里的科学》一课,一上课,教师拿出几个气压不同的球。“想玩吗?”“比一比谁的球弹得高?”于是学生会兴致勃勃地玩起皮球来。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自然地产生了,“谁的球弹得高?”“怎样才能弹得高?”“皮球为什么能弹起来?”……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步的研究中去。

三、猜想假设,拓展思维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假设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动手实验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猜测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假设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结果一致,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如果猜测是错误的或不全面的,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获得难以名状的愉悦感。因此,不论猜测成功与否,学生总能享受到实验探究的乐趣,促使学生认真地学科学,研究科学。

如《水流有力量》一课,小组同学在探究“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有的小组猜测可能与水流的大小有关,有的猜测可能与水位的高低有关,有的猜测可能与水流的快慢有关……不同的猜想引出不同的探究目标,而一旦有了探究的目标,实验探究就向着这个目标而努力,有利于学生找准目标,集中精力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是保证实验探究成败的重要因素。实验的设计是指正式进行实验探究之前,根据一定的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原理,预先制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等。也就是说,实验的设计,即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确定实验需要哪些材料,如何分工,怎样安排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要求。此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提出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方案充分征求小组成员意见后,展开全班讨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实验方案。

如《杯子变热了》一课,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思考: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你们小组准备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小组讨论后汇报:有的小组想研究热是怎样在铁片中传递的,想用酒精灯给铁片加热;有的小组想研究热是怎样在铜丝中传递的,打算把铜丝固定在支架上,用凡士林粘上火柴棒,然后用酒精灯加热铜丝的一端……然后,让全班对这些方法展开讨论,探索并制定出几种可行的方案。

五、分工合作,实验探究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学生在自行设计好实验方案后,实验是他们迫不及待想做的事情,是学生心理上的兴奋高峰,这是对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训练的最好时机,但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注意事项,实验中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思考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学生在实验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实验小组中去,认真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实验的操作要领,必要时进行示范。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忠实记录,全面整理材料的习惯。

六、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交流汇报是实验探究的升华,得出结论是实验探究的关键。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获得共识,然后让学生在全班内交流,对各小组的成果进行讨论、整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如《岩石的风化》一课,在探究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时,有的小组选择“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进行探究;有的选择“水流对岩石的作用”;有的选择“酸雨对岩石的作用”等等。在有限的课堂探究活动中,每个小组不可能对所有的原因进行探究。在交流中,每个小组将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报,大家点点滴滴进行融合,形成了对岩石变化原因的总体认识。

七、巩固运用,适当延伸

第11篇

一、忽视小学生认知水平差异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受家庭等原因的影响,他们的认知也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一些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往往将目光放在优异的学生身上。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往往最终采纳优异学生的观点,对相对意识较差的学生也不予以鼓励,使小学科学教学出现分层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启发所有学生的思维。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显然缺少教学民主精神。

二、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对策探讨

(1)教师进行感情教学、创造学生和谐心理环境

由于探究活动的本质在于教师要结合各种探究内容来进行,教师必须适当地引导学生认识科学过程各要素,因为人天生具有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本能更多地体现在小学生身上,也正是学生提问的内在动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投入感情来教学,不能将教学当作必须完成的工作来做,而是一份责任。在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用心去经营探究活动,教师作为启蒙老师要像母亲一样有爱心、有耐心,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进行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2)教学进程为主,部分疑问为辅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提问意识的欠缺是伴随着他们内心的困惑而逐步形成的。我们知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有教学主题进程,小学生由于思维比较活跃,容易出现提出的问题与课程无关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做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把话题转移到课程中去。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活跃也增强了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意识。以此逐渐培养出学生会提问题,合理提出问题。另外,课程中学生会纠结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到底是为什么,却不去动脑思考,这时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思考,通过诱导来调动他们的思维,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有想法就说出来,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教师进行辅助工作。教师要在科学认识活动的某一阶段让学生提出一个有针对的问题,经常对学生进行提出一般性的问题的锻炼,也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现实中去。

(3)发挥每位学生的优点,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活动是让每个学生自己去体验、经历探究的过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经历。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优势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有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规定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任务,从而来满足他们不同的探究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欲望,因此,不同的学习标准,更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各有所长,充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共同的学习中得到提升。总之,科学探究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学生是否真正地进行探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身能力,能否真正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同时使之合理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自身也要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体会科学方法的多样性,认识科学知识的实用性本质特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实力。

作者:管照生 刘汝才 张冠锋 单位:广东省增城市石滩镇中心小学 广东省增城市石滩镇石厦小学

第12篇

一、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探究学习或探究能力培养需要以学生自身强大学习内动力为支撑,能在长期探究过程中持之以恒,而兴趣则是学习内动力的重要“维持剂”。因此,教师要通过一定方式帮助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过程中来。小学生思维活跃,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教学形式上喜欢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或游戏教学等趣味化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打造学生喜爱的科学学习课堂。例如,在学习《栽种植物》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几类植物从发芽开花结果再到死亡的延时摄影作品,让学生快速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通过直观感受不同植物它们的不同生命历程,感悟生命的精彩,从而引起学生好奇,让学生产生栽种植物的念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问题发现及猜想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疑问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根本来源,没有疑问学生不会思考,不会有求知欲,问题作为探究活动的源头,对探究质量影响较大。而猜想是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事物或问题本质属性的观察,结合自身知识经验而得出的不完全结论,这类结论式是经过科学验证的,是建立在学生理性分析及直觉判断之上的。受认知经验限制,许多学生对学习生活观察不仔细,没有从本质上看待问题本身,导致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会看、不会猜。小学生科学知识及问题大多源于生活,而新课标同样要求以学生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为起点,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科学猜想。例如,在学习《神奇的电磁铁》一章节,结合前面所学的《离不开的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活中的电从哪里来?结合对电磁铁性质学习,我们知道电流可以产生磁场,既然可以利用电产生磁,我们采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提出猜想,是否可以通过磁产生电?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事物本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科学思维,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三、注重探究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既强调自主,又重视合作。自主是指学生在不依靠他人的帮助之下独立完成相关探究行为,但这类探究行为往往是不全面的,只是整个探究计划的一部分。由于小学生探究经验较少,加之探究过程强调自主,教师一般只给予点拨,因此整个探究计划由学生组成探究小组,合作完成整个探究过程,通过众人智慧制定较为合理的探究计划,再进行合理分工,从而完成探究任务。例如在进行“电磁铁磁力大小研究”探究实验时,书本中给出了的一定提示,其他还需要学生自主研究,讨论验证磁力大小的方式,丰富实验变量。通过开放化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自主制定探究流程,寓教于乐,提高探究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实践能力。

四、总结与交流

总结与交流是探究过程最后一步,也是实现学生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的重要步骤。闭门造车从来不会有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先通过小组内部总结探究过程,形成科学结论及探究过程总结,对自身探究过程形成清晰认识,总结探究过程中的得失。教师再组织进行全班流,让每组学生进行代表发言,将总结内容以报告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对于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与大家一同探讨、解决,通过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同时借鉴他人优秀探究经验或方法,做到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每一个科学老师的使命,也是时展的要求。在探究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要深入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实际,从认知特点出发,将学生思维、教学内容及探究过程三者和谐统一,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推动小学科学教学发展。

作者:任英丽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