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

时间:2023-06-16 16:06:58

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

第1篇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各领域概念和知识层面的内容以及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应用技能。2006 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 中对 " 计算机文化基础 " 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其中强化了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网络基础、Internet、数据库基础、计算机信息安全、程序设计基础等方面的内容,弱化了 Windows 和办公处理软件,照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根据《意见》,我院于 2006 年秋季把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涉及的内容较多,但学时较少,如何把内容讲清、讲透,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普遍存在两大难题: 1.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教师需要具备软、硬件等各方面扎实的知识,因此备课很辛苦,不能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教学优势。2.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大部分省市高中阶段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学完了 word、excel、powerpoint 等知识,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相当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而偏远地区的学生有些人只进过几次机房甚至从来都没摸过电脑。而一般大学计算机基础都是大课,几个班学生一起上,对这种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学班教师很难掌握教学进度。针对以上情况,我院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入学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在新生上课的第一周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教学大纲,重点测试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 Windows 操作、word、excel、power- point 内容,通过水平测试的同学可以免修这部分内容,但不免试。这样可以督促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进一步深入地学习,避免这部分同学存在不考试就可以不学的侥幸心理。 2 适时安排讲座讲座分为两方面:office 高级应用讲座和计算机基础入门讲座。对于可免修 office 这部分内容的学生并不是放弃而是提高其操作技能。适时地安排一些 office 高级应用讲座,以更好地提高其操作水平。对于从未接触过或接触较少、基础较差的同学可通过补习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打字技巧、键盘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使其能跟上教学进度。避免基础好的学生上课不解渴,基础差的学生上课跟不上的现象发生。 3 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我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色所在。改革的目的是集中教学优势,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七大模块: 1)硬件基础(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微型计算机系统) 2)操作系统及常用工具软件(主要选择 WindowsXP 操作系统) 3)Word2003 + Powerpoint2003 4)Excel2003 5)多媒体 6)计算机网络基础 7)其他(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信息安全)每个教学模块由在某一领域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担任,每名教师担任 2~3 个模块的教学工作。这样可使教师集中精力备课,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优势。由于教学班较多也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便于研讨、教研,通常每个教学模块由 3~5 名教师担任。每个模块为一个教研小组,每个小组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备课组长,负责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安排教学进度。每个模块的课件都是由担任同一教学模块的教师集体讨论,根据教学大纲确定知识点,最后由备课组长统一制作,这样保证了每个模块讲授的知识点、学生上课练习的内容和素材一致。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集中精力把所要讲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讲精、讲透。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服从于教学内容,要着眼于人才培养。对同一课程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理论性较强的模块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教师可以直接利用课件、网上资源授课,我们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网站,学生课后也可利用网上资源学习、提交作业。而对于一些应用性、综合性、操作性较强的模块(如 windows、office、多媒体制作软件、网站制作等)安排在机房上课,可讲课与上机同步进行,边讲边练、精讲多练、避免学生上课时只听不练,下次上机时所讲的内容已经遗忘的现象发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授课方式,将所教授的知识点贯穿在一个个案例中,并在机房授课时安排一至两名辅导教师协助主讲教师辅导学生练习,大大地提高了授课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 4 期末考试方法的改革对每一个大学生而言,计算机基础课程如同数学、外语一样,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的计算机教学。传统考试主要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情况,考核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大作业成绩的有机结合,上机考核的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判断题、上机操作题等,这些题来自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点研究出的题库,进行无纸化考核,计算机随机出题、阅卷、当时出成绩,既解决了教、考分离的问题又减少了教师阅卷的工作量。大作业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由 Word、Powerpoint、Excel、FLASH、个人网站五个大作业组成。通过大作业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绝大部分获得免修资格的学生,也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当成必修课来上,通过与学生聊天了解到,学生非常喜欢这门课,老师上课的内容和案例比较有特色,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近三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使学生由“要我学”;逐步过渡到“我要学”;,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07 年 12 月教育部对我院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教育部派来的专家对我院的学生随机抽取、专家出题进行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水平测试,专家对测试的结果非常满意,这也为我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评估为优秀,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总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财政干部能力建设为目标,努力构建学习型机关、促进财政文化建设,为推动财政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培训目的

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全局财政干部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财政干部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水平,不断增强财政干部的党性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三、培训内容

(一)财政反腐倡廉知识讲座

7月份,组织开展一次“党政主要领导讲一堂党课”活动,课时安排1天4个学时。同时,邀请县检察院或县第五纪工委领导到我局讲授一次财政反腐倡廉知识,课时安排半天2个学时。以后每季度组织一次财政反腐倡廉知识讲座,要求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讲座活动。

牵头人:马石额(局党支部书记、副局长)

工作人员:*、*、*、*

(二)财政经济理论知识讲座

8月份,邀请云南财经大学教授到我局讲授财政经济理论知识,课时安排2天12个学时。要求局机关全体财政干部职工参加讲座活动。

牵头人:*(局长)

工作人员:*、*、*、*

(三)计算机技能培训

8月份,邀请州财培中心教授到我县进行中级会计电算化考前辅导,课时安排15天90个学时。主要是对今年报考中级会计电算化的学员进行培训。此外,局机关还要进行一次计算机技能知识培训活动,课时安排5天30个学时。10月底前,由局办公室(人教股)组织一次计算机技能考核活动,考核的对象是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

牵头人:*(会计核算中心主任)

工作人员:*、*、*、*

(四)珠算技能培训

9月份,组织一期珠算技能培训,课时安排3天18个学时。培训后,干部职工每天利用业余时间自行练习珠算。10月底前,由会计股组织一次珠算技能考核活动,考核的对象是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年底前,由会计股会同县珠心算协会组织开展一次全县珠算比赛活动,要求局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比赛(以后每年都要组织一次珠算比赛活动)。

牵头人:*(会计核算中心主任)

工作人员:*、*、*、*

(五)会计业务培训

10月份,组织一期会计业务知识培训,课时安排3天18个学时。培训内容包括:《会计基础知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村级会计委托业务、《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要求全县财政干部职工(含乡镇财政干部)参加培训。

牵头人:*(会计核算中心主任)

工作人员:*、*、*、*

四、培训方式

培训采取半脱产方式进行培训,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末。

五、培训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局班子要高度重视财政干部业务培训工作,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及时研究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把干部教育与财政业务统筹安排,使干部人事管理和教育培训共同发展,切实把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保障培训经费

局办公室要千方百计统筹和使用好培训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确保各项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落实和完成。

第3篇

关键词:提高;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7-4045-02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多年计算机学科教学的教师,对如何提高和优化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该文从四个方面对计算机学科教学进行思考,阐述了课堂实效最大化的有效对策。

1 在计算机学科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

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的缺失是现行教育的一大缺失”。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既是各种心理矛盾与冲突的多发期,又是他们人格健康成长的关键期。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全面形成,情绪易于波动,认知易于扭曲,意志脆弱,生理、心理正处于急剧变化的阶段。在计算机学科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可以把知识的课堂变成生命的课堂,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培养他们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

在计算机学科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尊重生命,还能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提高他们技能操作水平和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文输入法”一节内容时,教师把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励志文章和心理健康文章作为范文供学生自选打字练习使用,如《让我们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必须跨过这道坎》《心理暗示》等等。原本枯燥无味的打字练习因学生喜欢自选的文章而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他们边阅读边练习。在阅读和练习中这些文章内容的精华引起了学生的共鸣:重视生命的价值,勇敢面对人生遭遇的挫折,妥善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避免焦虑情绪的激化和不良转移,长此以往收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又如在讲授“Word2003文字处理软件”一节内容时,教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洪战辉”的报告文学,然后让学生围绕“受助、自助、助人、助己—当代中职生自立自强、创造精彩人生”为主题设计制作一期电子报刊。学生阅读报告文学后被他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他们十分投入本次电子报刊设计制作中。他们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等渠道查阅了洪战辉的相关资料,接着他们根据所学到的文字处理软件知识,精心设计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刊,然后师生一起来欣赏点评电子报刊作品。在本次课后的很长时间内,生命教育的话题和洪战辉先进事迹仍经常出现在大家的讨论话题中。在计算机学科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可使课堂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课堂,交流和谐、合作共赢的课堂,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 采用主题讲座形式拓展补充教学内容

在现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诸多教材版本中,由于版面限制或有些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还没定论等原因,一些有关计算机使用健康常识或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没有正式编入教材,成为了教材编写中的盲点,但这些知识在现实中又很实用。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充分挖掘资源,比如利用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对未编入教材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有效的补充,教师在讲授完教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题讲座的形式拓展补充未编入教材的知识点,这些补充的知识点有助于原有知识的补充,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新旧知识点的效果,拓宽学生计算机知识面,以便跟上新形势的发展。教师在讲座中要特别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内在联系。比如在讲授“计算机键盘指法”一节内容时,如何正确健康使用计算机知识没有编入教材,而正确健康操作计算机对于个人健康是很重要的,不正确不健康的操作行为会增加人体疲劳,造成病痛和伤害,那如何养成正确健康使用计算机的操作习惯呢?笔者在讲授教材“计算机键盘指法”这一节内容后,适时增加了以“正确健康使用计算机”为主题的讲座,内容包括计算机操作者的用眼卫生、用手卫生、用脑卫生、坐姿、放松锻炼等正确健康的操作习惯和行为。在讲座过程中,应用口诀、动画、病例等多种形式呈现讲座内容,采用学生讨论、角色扮演、体验等教学方法,学生接受效果好、反响强烈。在后续的上机课中,笔者对学生上机习惯进行重复强调和提醒纠正,长此下去学生渐渐养成了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又如在讲授完“因特网(Internet)应用”一节内容后,教材中没有提及如何引导青少年学生健康文明上网,上文明网的知识点。那如何提高本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延伸教材的知识点呢?笔者针对这种情况适时增加了一节以“走出青春的‘迷网’——试谈青少年‘网德’建设”为主题的讲座,内容包括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网瘾的形成原因和预防方法,加强青少年网德建设的途径,健康安全上网,提高辨别能力,十条上网安全规则等知识。[2]通过本次讲座之后,在后续的上机实践课或课外上网时间,很多学生面对网络信息或网络游戏都有意无意进行了筛选和判断,减少了对网络游戏的关注,降低了沉迷网络染上网瘾的可能性,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滑入虚拟网络游戏世界。

3 运用项目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计算机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切实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作了一定的探究,发现“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实用有效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围绕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完成一系列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解决了中职学生素质较低、自控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的问题。笔者将项目教学的基本理念和一些操作方法运用于计算机学科教学中,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发展了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 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和好方法,运用项目教学法能更好地展现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做中会”的教学理念。

如在讲授《Flash二维动画制作》中的“遮罩层动画”一节内容时,笔者首先设计制作了遮罩层动画“探照灯实例”的项目任务,根据班级人数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名学生,每个小组模拟一家动漫设计公司。公司各个角色扮演如下:客户——教师;项目经理——小组组长;成员——小组同学;接着由教师扮演客户,由各组的项目经理和客户(教师)交流,听取客户对本项目任务的需求。接着各小组组长向小组成员传达客户需求,小组成员开始分子项目进行分工设计,一个子项目完成后,交由客户审查,由客户对本项目提出改进意见,再实施下一个子项目,直到完成整个项目任务。所有小组都完成项目任务后,在全班进行一次优秀动画作品展,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作品创意。每个小组都精益求精,创作出了很多精美的“探照灯实例”二电脑动画作品,接着教师对每个小组和每个作品进行小结评价,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再请每一个同学独立设计制作遮罩层动画“放大镜”项目任务,巩固前一项目任务的知识点,结果他们设计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制作出了富有个性化和创意的作品。通过项目教学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很快提高,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职场基础。[3]

4 开展课外兴趣活动,通过竞赛提升专业技能

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觉得知识学不完而兴趣盎然的现象,这部分学生往往对计算机某方面有浓厚兴趣。如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喜欢计算机硬件组装与维护课程;有些学生对画画感兴趣,喜欢学习平面设计课程;有些学生有设计灵感,喜欢网(站)页制作;有些学生喜欢动漫制作等等。[4]为充分挖掘这些学生的潜能, 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可以有计划的开展计算机课外兴趣活动,相应开设“硬件组装兴趣小组”“平面设计兴趣小组”“网站(页)制作兴趣小组”“动漫制作兴趣小组”等等。通过这些兴趣小组的开展,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专业知识面。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如汉字录入竞赛、硬件组装竞赛、电子报刊设计竞赛、网页(站)设计制作竞赛、动画设计制作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发现不足,努力朝着更高的专业方向发展,为更高一级的竞赛活动选拔储备人才。

总之,计算机学科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要提高计算机课的教学质量,应从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计算机课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一定会寻找出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5]

参考文献:

[1] 黄缨.生命教育融入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践[J].广西教育,2008(36):36-38.

[2] 黄培忠.走出青春de“迷网”—试谈青少年“网德”建设[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2005(1).

[3] 石金炳.中职计算机教学要做到四个“面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125.

第4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多媒体;电子教案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3-1426-01

The Teaching Research of Computer-based Culture

MENG Fan-fang

(Linyi Teacher University, Linyi 276000,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computer-based teaching culture is facing severe problem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s a priority.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educati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were studied, these methods will great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training the computer talent having the ability to analys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

Key words:Task-driven; multi-media; electronic lesson plans

1 引言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计算机的应用范围正越来越广,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诸高校都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数据库系统和网络基本知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计算机的发展,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正在经受着严峻考验。

2 主要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和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走入大学再去重复学习这些知识,会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虽然形象直观,但也容易产生眼高手低的负面效果;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易协调教学内容及速度;实验课不容易控制,学习效率和效果不明显。

3 问题分析和解决

3.1 根据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实行分级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所开设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学生在入校之前,由于当地条件以及个人爱好的不同,学生间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如果按统一的教学进度,在相当程度上压抑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加大教师的备课难度。对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测试,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成基础班和高级班进行教学,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增加一些学时,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该课程或参加高级班,教师也可根据情况加深高级班的教学内容。这样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又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备课,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3.2 根据实际情况,改为机房上课

随着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已由原先的黑板教学升级为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大屏幕投影教学虽然直观、形象,但这种教学手段也有其局限性,课堂上学生只能听而不能进行基本功能的实际操作,产生的结果往往是课上听得很明白,上实验课练习时又想不起来操作步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通过将授课地点改在机房,实行边讲边练,通过操作能加强记忆,容易将知识消化吸收。

3.3 适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打基础、为后续课程作准备,学习计算机,重要的是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一些具体操作,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许多计算机操作看起来是琐碎的,如果单独拿出来可能比较枯燥,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以任务为线索,把问题组织成一个综合实用的题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留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在练习操作的时候能掌握得更好更深刻,而且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网站建设

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点多,操作性强,学生需要在课后不断巩固基础知识、熟练基本操作。因此,必须给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料。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校园网络资源,加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网站建设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3.5 网络监控软件督促学习

由于学生毕竟年轻,自制力较差,为保证实验室上课的质量,需要在实验室安装网络监控软件,使学生与老师保持同步,避免学生上课时间从事其他工作。

3.6 开展计算机基础与技术专题讲座

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为了使学生的知识不断更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经常就当前计算机发展的动态和新技术做专题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情况,而这些内容往往是教材上学不到的。对当前一些计算机热门技术也做一些比较深人的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这些计算机热门技术的基本原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 结语

以上是对多年来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总结,通过教学改革的实施,提高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学生入学时

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正在不断地深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良斌,何薇.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3:22-23.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已经着手开始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但是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重点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革新,探索了以学生分级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但总的来说,在人才培养的宏观教育理念方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研究和改革现有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必将有力推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水平,对探索形成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和较高的教学“收益”的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教学情况对比和分析

国内高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一般都只介绍几门入门型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等。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Windows操作以及Office操作的练习占了很高的比重。总的来说教学涉及的技术水平偏低,不利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高。

在国外,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一直是受到广泛关注的基础型学科,而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技术扫盲,更主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热爱以及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水平。在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伊力诺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著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始终坚持“启迪思维、拓宽视野”的八字方针,开设了一系列新生研讨课,如“计算机系统结构”,通过此课程介绍典型的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发展以及其局限性,探讨未来计算机一些可供选择的组织结构及程序系统。又比如“计算机与信息安全”,介绍黑客入侵、计算机系统常见漏洞,防范攻击的技术措施密码技术与计算机安全有关的法律问题。再比如“计算机领域的重大突破”,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主要成就,考察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涉及的问题有计算能力的局限性、算法效率、密码技术、语言翻译、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等。此外还有“计算机系统灾难”,同时还讨论计算机系统如何实效,计算机系统崩溃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并介绍了计算机崩溃导致灾难的一些实例,讨论计算机安全、容差结构等问题。

在程序设计的课程方面,国内的计算机专业一般只开设了C、Java等少数几门编程课程。而国外著名高校所供学生选择的程序设计及编程语言课程多达10门以上,既讲解C、C++、C#、Java,也还讲解Javascript、HTML、CSS、XML等网络客户端编程语言;既注重横向比较各种语言难点和精髓,也有突出训练程序设计能力的软件实践类课程,还有编程语言基础理论课。

前述可见,国外一流大学与国内高校之间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上的最大差异在于两者教学理念的不同。国内高校旨在提供计算机入门讲座,不够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兴趣爱好的激发;而国外著名高校在思维启迪、知识面拓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的采用等各个方面都精心安排,量身打造,培养的学生不仅能做到广泛的应用,还能做到技术层面的思考,正好吻合了国内高校在专业教学中所提倡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理念。

2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通过对国外多所著名高校的教学模式的分析,发现国内外高校在新生入学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我们学习别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应该从理念入手,在教学模式上绝对不能生搬硬套,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由于国外的计算机普及程度较国内高出很多,国外的大学新生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国外高校通常采用计算机导论的形式多角度地去介绍计算机核心基础知识。在我国,尽管近几年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程度日益提高,一部分学生和国外新生一样,在大学入学时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但对于那些来自农村等家庭条件有限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操作不多甚至没有操作经历,因此国内新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具有严重的层次划分。

根据这样的国情,很多高校提出了分级制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按照具备的基础能力进行划分,在相同课程的传授中,教学内容的难度分为初级班、提高班等。实践证明,运用该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中心在学习兄弟高校的有效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长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经验,拟在课程的设置上重点将一些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程按照考核机制的不同,设置成为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两类基础课程,即直接考核基础课程和间接考核基础课程。

就课程设置而言,我们重点开设如“Matlab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信息安全”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础性课程。以“Matlab应用技术”课程为例,尽管数学学院已经开展了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但由于该软件的应用范围极广,除了数值计算和数学建模之外,还可以大量应用于数字图象处理和模拟仿真等多个领域。学习Matlab对于工科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我们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来讲解Matlab,使学生重新认识和了解Matlab,这对于学生以后应用该软件进行其他相关工作是有益的。因此,该课程的开出,不仅提供给有兴趣的学生一个知识的补充,同时又从实践环节上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

我们在精心安排了公共基础课程之后,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又确定了不同的考核机制,其理论依据在于明确课程的学习重点,强调课程的应用方向。

第6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中职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42-02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现实基础

1、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优势

对于中职学校,一般计算机专业的招生质量要高于平均水平。计算机专业学生思维严谨,观念新潮,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思想上敢于创新开拓,具有创业的激情。从学科特点上来看,计算机专业的工具性强,应用面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创业实践时,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加大了他们创业成功的可能,社会上计算机专业人才创业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不仅证实了计算机专业创业的先天优势,更是极大地鼓舞了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走向创业之路。如我校10届学生林志祥就是个很好的证明,他在校期间学习努力勤奋,为人友好,吃苦耐劳,严于律己,平时利用休假时间在家里摆弄电脑,拆拆装装。由于对电脑的爱好和执著的追求,曾获瑞安市中学生现场网页制作比赛二等奖,温州市网络布线三等奖等。这都为他的创业之路打下了良好基础。

2、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局限性

从计算机人才培养上看,目前教育模式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一些实习环节只是“走马观花”,有部分学生不注重实践操作,实验课程疲于应付,没有真正利用学校提供的硬件环境提高技能。虽然学校建立了一些校企合作模式,但是合作机制不健全,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待提高。林志祥2009年到2011年分别到场桥,塘下、汀田实习,也是在经过两年的不断努力与奋斗中才在2011年底有了一家属于他自己的小型电脑店。中职学校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教学模式可见一斑。

3、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知识、技术、理论也不断涌现,计算机领域的变革对计算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计算机专业提倡创新创业教育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也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正如林志祥说的:“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发展让电脑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好计算机是一个时代的需要,计算机是一个跟时展,同步前进的产物!”

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逐渐深入,但是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更为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足

学校普遍更关心学生的升学问题,部分中职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并不重视,也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认识,开展教育的方式单一,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未能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如毕业后的林志祥继续学习先后在塘下、场桥、汀田三家电脑店实习。在实习中学长不断了解电脑行情和学习电脑技术,实践让他学习到了许多学校课堂里未成学到的知识。

2、课程体系设置有待改善

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设置有待改善,部分学校处于被动、临时应付、不规范的发展状态。学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中,但是仅开设了一至两门以就业为主的就业创业指导或基础性创业课程,根本谈不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谈不上和专业教育结合,缺乏了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开展的结合。由于计算机学科的核心基础知识和结构在不断更新,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进行改革。要让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就需要建设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林志祥在创业的初期,因为没有对创业做个很好的整体规划。心想创业无非也就那样,但影响现实创业的因素很多,所以弄得自己很被动。导致自己在创业的进行过程中很盲目,浪费了不少时间。

三、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议

1、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

学校要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最基本应开设一些创新创业类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类课程,重点突出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如:《创新创业指导》、《创业创新管理课程》、《创业心理与技能》等。选修课程,重点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如:《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企业成长战略》、《创业机会识别》等。

2、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

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去,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吸收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让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法一:可增加短学期进行实习实训或有效利用假期,在一年级开设《暑期企业参观》,二年级开设《暑期企业实习》,三年级开设《专业实践》和《项目案例分析》等。方法二:可开设介绍计算机学科前沿技术、计算机领域创业案例等选修课程,如:《当前计算机研究热门课题》、《高新技术应用》、《软件开发设计与实现》等。

3、师资队伍的建设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建设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是关键,需要逐步完善教师引进、培养、选拔的机制,建立一个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首先是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学校除了大力引进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外,还可以建立与企业的联合机制,让一些创业企业家加入到教师队伍。社会上,在计算机学科相关行业的创业成功人士较多,可以通过聘请这类企业家或成功人士来担任客座讲师,教授学生创业实践经验,与教师创业经验不足形成互补。其次是计算机专业任课教师,学校可以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创业教师培训,让专业教师也掌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4、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建设

(1)利用校园宣传阵地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宣传,开展榜样教育,对于那些积极参与创业,取得重要成果或成绩的学生,应大力扶持,给予重奖和表彰,对突出事迹和人物进行宣传,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利用好计算机领域创业成功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业需要和创业动机,培育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引导学生培养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创业信念和创业观。

(2)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讲座是学校最常见的一种教育形式,创新创业讲座确实可以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学校在组织创新创业讲座时,应注重长期化和制度化,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凝聚一批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社会人士,形成一种固定的、常设的创业讲座制度。请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讲座,以这类带有专业特色性的创新创业讲座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

(3)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园内的创业市场,市场化运作社团活动和项目化运作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全真的创新创业环境。计算机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利于在校内实施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例如建设网站、网上购物、系统管理等,成立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或创新创业工作室等创业性质机构,让学生的创业项目在校内就开始进入孵化阶段,让创业生存期能够平稳过渡到创业成长期。

(4)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学校应多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来展示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让学生在竞赛中得到系统化的锻炼,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竞赛中可以模拟创业经历,积累创业经验,锻炼团队精神、组织管理能力,并且通过比赛的形式,优胜劣汰,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素质,通过专家评委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更好解决创业面临的一些难点问题。

参考文献:

[1] 沈 超.对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考―基于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11(10)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本科教学方案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是本科教学的旗帜。为了制订与时俱进、适合时展的本科教学方案,笔者一直在跟踪、分析和研究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的发展变化情况,就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方案进行分析,供同行参考并且希望与同行广泛交流、分享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关键词: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案;教学分析

1 背景

每隔3~4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就会启动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笔者从教10几年来已经参与4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每次修订本科培养方案都需要广泛调研国内外大学计算机类的本科教学情况,而加州理工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computer sciences,简称EECS,也就是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育是很出色的,因此从2001年以来,我们就一直关注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情况。

2 本科教学方案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主要课程见表1。

3 本科典型选课

3.1 典型选课计划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主要专业方向有计算机系统(computer systems),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通信、网络与系统(communication,networks,and systems).4年本科需要完成120学分以上,估计需要选修32门课程左右(每门课平均4学分)。

表2-表5提供一个典型选课计划,该选课计划倾向于计算机系统方向,适合于对如下方面感兴趣的学生:逻辑设计、体系结构、操作系统、外设等。

3.2 典型选课的知识层次体系分析

对该典型选课计划按照知识层次进行划分,然后进行整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该方向需要的知识涉及数学、物理、电子学、计算机基础、专业选修以及人文类课程,知识体系比较全面,但更侧重于基础课程。

4 教学方案分析

4.1 开设课程比较丰富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比较丰富,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基本上覆盖了计算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仅计算机专业类课程就有32门之多。在这32门计算机类课程中,带有实验(上机)的课程9门,纯讲授类课程9门,学术讲座及研讨课程3门,教学研究类课程5门,自学编程类课程有7门之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和学术讲座及研讨类课程。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一是学生可以机动灵活地安排时间,但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二是课程开设数量有7门之多。学术讲座及研讨类课程的特点一是内容丰富、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如Found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由美军阅历丰富的现役军官进行讲座)等;二是开设课程也很多,可以满足各类人才的不同需要。

4.2 每学期选课门数少

伯克利分校实行的是学分制,要求学生所修课程总学分达到120学分以上(当然还有其他要求,在此不再赘述),而每门课程的学分平均为4学分,因此4年下来一个学生只需学习32门课左右。从表2-表5中可以看出,典型选课计划(倾向于计算机系统方向)选课门数为31门,总学分为120学分,其中学分比重中数学类占16.7%,电子类占20.0%,计算机类占20.0%,人文类占17.5%(要求至少6门课以上)。

虽然选课门数少,每学期只有4门课,但是每周的学习任务还是很重,要得到一门课程的学分不容易。现对典型选课计划中大一第1学期的每周课时量(单位:小时)进行分析,见表6。表格中的时间只是课表安排的时间,还有实验需要有自我安排时间进行配套,因此课时量相应还要大幅度增加。

4.3 实验(上机)课时比重大

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拥有很多实验室和大量的实验设备,全都向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可以上机或做实验。很多课程要求上机或做实验,如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符号演算程序设计课程安排讲授课时与上机课时各占一半,甚至上机课时更多,而体系结构课需要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机,自我安排时间就更多;不仅如此,还开设了单独的设计课程和工程实践课程,学生必须选修若干门。

从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案可以看出,提供实验的课程有12门(不包括编程类课程的自定实验)。12门课程讲授、讨论、实验(上机)课时统计见表7,分别占比30.6%、16.3%、53.1%。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实验(上机)课时比重超过一半,这说明伯克利分校计算机专业很重视实验课程。教师从整体上分析12门课程实验课时比重之后,再从局部说明实验的重要性,以微电子电路导论(EE40-introduction tomicroelectromc circuits)这门课为例。微电子电路导论这门课相当于电子学课程,此课程开设13周,讲授课39小时、讨论课13小时、实验课39小时,共做10个实验,可见微电子电路导论课的实验课时比重相当大。

4.4 学生选课建议

(1)选课不要过于专业化,要选修一些数学、物理、化学、电子类课程;

(2)选修一些能锻炼说和写能力的课程,这对求职和工作很重要;

(3)选修课可以追求个人喜好,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

(4)计算机学科发展很快,要想赶上潮流,必须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

5 结语

第8篇

一、“2+1”教学改革思路

明确方向,科学定位,确立了构筑校企合作的“2+1”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面向建筑岗位职业,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强化“特色”教育。在课程体系上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理论上依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专业课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懂技术、能施工、会管理、善经营”这一目标,强化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围绕“一个中心,两个阶段,三个体系,四项建设”,面向生产第一线,积极探索大三学生到企业“带薪顶岗”实训的路子,以期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

一个中心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两个阶段即2年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校内教学培养阶段,1年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校外工程实践培养阶段,即“2+1”培养模式;三个体系即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四项建设即搞好双师型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建设。

二、“2+1”教学改革实践

1.“2+1”教学改革实施方案。两年的校内教学以专业基础理论教育为主,重在知识的传授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各项技能训练为辅;以施工类课程为主线,以设计类和管理类课程为两翼线,依照“必须、够用”的原则,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淡化理论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性,强化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教学效果。理论课教学注重四结合,即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相结合,专业教师与基础课教师相结合,典型工程讲座、媒体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一年校外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结合学生就业意向,采用“分流制”培养方式,实行“自愿报岗,岗前培训、顶岗实训、穿插讲座、定期汇报、校企共管”。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自愿报岗。每位学生根据今后的就业意向填报志愿,确定实训岗位。所设置的岗位有建筑、结构设计,建筑施工,建筑监理,施工预算,建筑测量,材料检测,专业营销。(2)岗前培训。实训前,在校内进行为期四周的设计、施工组织、施工预算、施工监理、建筑测量等岗前培训。(3)带薪顶岗实训。以技术员或工程管理人员的身份参加实际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并获取一定的报酬。(4)穿插讲座。学生在实训期间每周日返校,结合实训过程中接触到的问题和工程进展情况,进行专题讲座。(5)定期汇报。要求每位学生每周日返校时提交本周的实训报告,并根据指导教师所掌握情况随机抽取实训学生进行实训汇报。(6)校企共管。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一方面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单位职工进行管理,另一方面由指导教师对其实训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和管理。

2.“渗透型,三体系”计划。面向职业优化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整合为一条主线、两条辅线。以施工类课程为主线,施工类课程包括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测量、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计量与计价、高层建筑施工、建筑事故分析与处理等课程。以设计类和管理类课程为两条辅线,设计类课程包括建筑CAD、建筑力学与结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类课程有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法规、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计算机辅助施工管理。

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工程实践能力三个阶段。基本技能包括识图能力、材料检测能力、测量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预算能力、结构验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技能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工程实践能力是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施工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事故分析及处理能力、经营能力。

素质教学体系包括入学教育、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体育、外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公共关系、心理学、就业指导。

上述三个体系是相互渗透的,主要表现在: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各环节统筹考虑、有机结合。在2年的校内教学中,结合理论课程安排一定量的技能训练,在1年的工程实践过程中,安排一定量的专题讲座。

3.能力培养平台。为保证“2+1”双体系方案的实施,通过以下措施提供良好的能力培训平台。(1)建设高质量的双师型队伍。采用引进、聘请与送出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重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省内外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了20余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已基本构成集建筑公司、设计单位、监理公司、造价咨询公司、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于一体的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3)成立专门的实训机构,负责实训计划的制订、实训场所的落实、实训学生的管理等事宜。(4)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95%以上。

4.加强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精神,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进行课程整合、内容重组。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通过近五年来在建筑工程专业及城建专业推行“2+1”教学改革,构建了学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2+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校企联合培养,变短期实训为长期实训,变课堂教学为现场讲座,变跟班学习为定岗工作,变缴费实习为带薪实习。实训方式的这些改变,一方面便于实训单位对学生的管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2+1”教学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了施工、监理等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很多学生在实训期间就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实现了“零距离上岗”的教育目标。

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1(c)-0000-00

专业的发展离不开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分析当地经济社会的需要,提高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找到适合网络技术专业发展的办学模式十分重要。网络技术专业必须围绕课程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技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选择与专业核心要素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构建知识和培养应用能力为重点,将职业能力与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重新整合成新的课程体系,强化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网络工程人才。

1目前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

.1.1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依然延续高校教材模式,其内容理论知识点多,实践操作部分少,缺乏专门针对实际项目来编写的教材,这样就使得网络专业课程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

1.2实验设备不足,影响实验开出率

很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的不足,或是由于对网络技术专业的投入不多,使得缺乏配套的网络实验室,或是设备数量不足、更新较慢,严重影响了网络专业课程的实践。

1.3教师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项目工作经验

多数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从事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没有从事过具体的网络设计、网络规划等企业工作经历,也没有项目工作经验,所以缺乏对大型网络形态和网络设备的感性认识,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些都对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1.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够,知识扩展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存在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存在自学能力差、缺乏自主学习动力等现象。他们的能力差异性大,对教学内容有的 “吃不饱”,有的“吃不了”; 他们在学习方式上喜欢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性强的实际操作。

2教学改革的思考

2.1整合教材,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

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要与市场对接得比较紧密,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同时也要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教学内容改革还要与计算机技能认证考试相结合,并与华为或思科等网络公司合作,开设相关认证课程,并鼓励学生学完课程后积极参加认证考试,获得相关职业操作资格。

2.2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

改变常规“理论 + 验证性实验”的模式,应以项目工程的运作模式组织实践教学,增加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形式。特别是网络综合实践课程强调的是对实践性和专业化的聚合,改变实践形式的单一性,构建模拟和真实两大实践环境,增加学生的实战经历和技能。利用网络化的教学平台,使得学生可以在课外自主学习。依托校园网建立的课程专业平台,公布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提供资料的交流和资源的共享;学生也可以通过论坛参与讨论,并提供规范的问题专业化解决方案,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按照操作规范指导要求自主地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还要多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过程突出内容,确保专题讲座的效果,同时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进行“计算机安全维护”的专题教学中讲解“黑客”的危害时,以电影视频剪辑材料放映给学生观看,同时调用“微软的安全讲座”等提供给学生学习,并现场演示黑客的攻击与防守的过程及危害,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2.3完善实验室建设,采取工学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根据课程体系的要求,结合行业的需求,网络技术专业实验室要内容丰富,实验室设备要能涵盖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安全、VoIP、综合布线等实用技术功能模块,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 并要不断完善设备类型和数量,满足多种实验要求,可以根据多种需求进行扩展,让学生在实验中有机会充分发挥创新能力,根据实验目的自行完成实验的设计与配置,并且可实现实验室内部网络与校园网的轻松连接。 同时还要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使学生的实训基地得到充分的保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跟着公司网络工程师完成工程项目,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得到充分的历练,从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4加强教师再培训,增加项目经验

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所有专业教师都要是“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所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安排教师每学期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市场调查或直接参与企业顶岗实践,使课堂理论教学、实验课、社会实践的内容相互验证,并把最新的技术融入教学当中去,根据市场行业需求自编教材,把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高度统一。同时还要与企业紧密联合,把企业工程师引进课堂,根据真实案例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实训,并带领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网络工程项目开发过程中,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5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高职教育新教法中所倡导的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防止“放羊式”教学。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需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既不能重教轻学,也不能重学轻教,两者没有孰重孰轻的问题。

3结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范围迅速扩大,对于网络技术人员的需求与日俱增,使得网络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同时对网络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广泛听取社会、企业用人需求的意见,来调整教学方向,所以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通过一系列改革,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校与行业之间的差距,能够让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不用再去培训。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实践的过程,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旭峰. 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期刊论文]. 教育与职业,2008(20)

第10篇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学校师资不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衡。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教学任务上,而忽略了提高其业务素质,对新科学技术知识重视不够,从而导致授课过程过于形式化,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中,学校往往以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或者期末考试学生的及格率,来评判老师的授课质量与学生的学习水平,重知识,轻能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指导的思想,使得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如何让学生高通过率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而忽视了市场与现实的需要,最终导致学生学未致用,对计算机学习提不起兴趣和热情,使得计算机教学流于形式。

二、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中占绝大多数的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是非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渗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除了具有专业知识之外,还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内问题的能力,为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等院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为了向社会培育高级应用型计算机人才,不应再把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具有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有技能,而应该把之推广到计箅机基础教育之中,使计算机成为一种大众化的工具,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并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

三、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优化课程结构。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课时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优化课程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知识重点讲解、多次讲解,力抓学生基础薄弱的环节,进行有针对的讲解。例如,word和Excel是日常生活工作中高频使用内容,应当对其进行重点讲解、分析,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操作技巧, “授之于渔”。如此安排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性知识有全面系统的掌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激情,激励其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掌握先进操作技术。

一本优秀的计算机教材,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选择教材时,一定要结合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计算机操作的要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针对性强、知识逻辑编排清晰、体系完善的计算机教材。除此之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辅以电子设备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计算机教学形象化,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要求。

最后,只有教师基本功扎实,知悉最新科学技术信息,广泛涉猎相关课外读物之后进行备课,才能在上课时做到授课内容充实,教学知识新颖,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以课堂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重要补充,是教学手段的又一次变革,而且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并茂,能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多感知的、形象化的和多思维的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是最佳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应站在投影屏幕前。面对学生,讲到哪里用教棒指到哪里,并且对于有些重要的解题过程,用绘图笔把它写出来。这样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部分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为了保证实验室的授课质量,应当安装监控软件,使老师随时可以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防止学生利用上课时间玩游戏、上网等。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实用的任务,引导学生扩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教学的好处是,督促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书籍、观看视频教学,来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印象深刻。

(2)开展计算机基础与技术专题讲座。计算机是一个新兴行业,功能强大,发展飞速,新型技术及应用日益月新。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术,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最新动态,应当定期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

(3)采用实践教学。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及时了解市场对计算机的需求,制定合适的授课方案,然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查漏补缺。

总的来说,要想在有限的教学计划里,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计算机知识,更大程度的普及计算机知识,相关院校必须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以此来满足现实需要,迎合市场需求,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充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施永香,唐伟,荆霞.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2] 於晓明,沈安东. 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3] 卢景红,于峰. 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4] 张阳,杨学冬,梁树军. 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节;信息素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一个国家如果占领了信息技术的制高点,将在21世纪获得经济上的制高权。要抓住这个机遇,掌握未来的主动权,关键靠人才,其中重要一环,就是要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否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指出,对部分本科层次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实行“学历教育合训、任职教育分流”的组训方式。海军也提出了生长指挥军官“四合三分”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部队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如何探索合训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学员的信息素质,继而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新型信息化、数字化人才,是军队院校当前的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近三年来,我们在如何提高学员的信息素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尤其是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的计算机文化节活动,对提高学员信息素质和综合能力效果明显。

1营造氛围,培育富有“信息味”的校园文化

目前,我校各专业共同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基础”和电子类专业的“计算机硬件基础”对非计算机专业学员学习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部队信息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对学员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员信息素养与能力培养的要求,需要研究和探索一种既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又有利于引导学员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辅助教学模式;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军校大学生展现自我、提高个人素质的愿望也日益明显,也在呼唤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具有创新性的计算机类活动的产生。

计算机文化节是一种以科技为内涵、以文化为媒介,将科技和文化完美结合起来的有益尝试。一些地方高校的实践表明,计算机文化节是一种普及计算机知识、传播计算机文化、并以知识的学习来促进文化传播的良好形式,是广大学员把握科技发展前沿、参与实践创新、提高创新能力的良好舞台。作为大学课堂教育的延伸部分,计算机文化节也是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学员信息素养、拓宽学员科学视野的重要学习机会。

让学员学会书本知识只是一个开始,让他们运用计算机知识、提高信息素质才是最终目的。我们认为,定期开展计算机科技文化活动,丰富学员第二课堂内容,让学员策划组织、全程参与,在实际比赛活动中强化所学知识、锻炼能力,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有利于教育观念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培育富有“信息味”的校园文化。

每届计算机文化节由竞赛类活动、展览展示类、讲座类、服务类、开闭幕式等5大部分约20个小活动组成。各部分活动风格各异,知识与能力、交流与竞技得到充分的展示,科技与文化交相辉映,艺术伴青春神采飞扬,演绎着科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与文化氛围。

2紧贴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计算机文化节活动紧贴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有时需要进行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工科院校。我们发现,学员通过积极参与计算机文化节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轻松地找到课堂上一些比较抽象内容的具体模型,直观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教员授课的困难,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和巩固知识的目的。

在教员指导下进行的有组织并配合和推动课堂教学的计算机类实践活动,服从于教育目标,不受教学大纲限制,是配合教学大纲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进行科技教育、培养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重要渠道。各项活动都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开始。因此,计算机文化节活动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既能吸引学员踊跃参与,又能保证参与者从中受益。

以第二届计算机文化节为例,整个文化节由竞赛类活动、展览展示类活动、讲座类活动、服务类活动、开闭幕式活动组成。其中竞赛类活动包括:DV影像、Flas比赛、三维动画比赛、平面图像设计比赛、网页设计比赛、计算机文化知识竞答、网络黑客攻防比赛、电子竞技比赛;展览类活动包括:联想最新产品展示、浪潮军用加固计算机产品展示;讲座类活动包括:在某一方面专长的6个学员开展专题应用知识讲座;服务类活动包括:电脑上门维修活动、二手物品交易活动等。举办各种活动的目的就在于让学员在比赛中得到的锻炼和提高。

(1) 目前,部分课程课时量较少,难以满足学员对课程实践的需求,而计算机文化节中的活动恰恰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达到深化课程学习的目的。如:全校公共选修课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页设计”,每年的选修人数众多,但由于只有20学时,很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而文化节中的DV影像、Flas比赛、三维动画比赛、平面图像设计比赛、网页设计比赛为学员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竞赛的机会,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部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依赖也日益增加,因此信息安全性就显得越发重要。在利用信息化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同时,也必须研究信息安全的自身特点,寻找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之道――纵观部队当前的安全保密形势,也是不容乐观。而文化节中的网络黑客攻防比赛完全结合当前部队的需求,从技术层面上把危害信息安全的过程(如:木马欺骗、信息摆渡)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让学员更多了解保护信息安全的方式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 在学习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硬件基础”时,教员大多数介绍的是普通计算机,而对当前装备部队的军用加固计算机讲解较少。我们组织的产品展示类活动可以让学员亲身体验当前部队装备的计算机设备和最新的计算机产品,如军用计算机、可信计算机等,开阔学员的视野。

(4) 计算机知识竞赛活动更是计算机知识的一个全面汇总,让学员把在大学期间学习的计算机知识综合起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5) 文化节期间,我们邀请军内外计算机界的知名专家,就有关军用软件开发测试技术、创新学习与IT发展、海量信息存储、计算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讲座。通过一系列的学术活动,让学员了解计算机前沿知识,拓宽了学员的知识面,提高了学员的信息素质,增强了大学的计算机学术氛围。

另外,我们还组织了“电脑维修120”活动、IT相关产品的展示活动、电子竞技活动等。其中“电脑维修120”活动旨在提高学员动手能力;IT产品展示活动让学员走出校园,联络参展单位,提高学员的组织、协调能力;电子竞技活动增强了学员的团结合作能力。

3广泛参与,让学员担当主角

3.1组织规范,让学员担当主角

在教员指导下,成立以学员为主体的计算机文化节组委会,让学员担当主角。设立各种执行机构:策划部、宣传部、公关部、技术部、网络部、后勤部、各项活动组等,各部门既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互相协作、共同出谋划策。每届组委会的成员有50多人,其中90%为高年级学员,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单位,但心齐力足,为把计算机文化节办好,都在积极地思考、努力地工作。

从前期活动内容的征集、会徽的设计,到各项活动人员的安排、方案的编写、宣传海报的设计,再到活动流程的设计、各活动的具体准备、实施细节,全部由组委会的学员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电视台、广播台、报纸、海报宣传、网络,一个都不能少。在开始组建组委会时,就要求所有的同志必须要有整体意识、全局思想、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因此在筹划的过程中,他们不断讨论、沟通、协调,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工作如期开展。在每一个细节的工作中,学员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提高了综合素质。

3.2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学员了解计算机文化节

举办计算机文化节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员的整体信息素质。因此,要让更多的学员了解并参与到计算机文化节中来,加大宣传力度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组委会通过大学训练部下发 “关于举办计算机文化节的通知”;另一方面,积极筹划在全校营造计算机文化节氛围。在教学主楼前制作了大幅宣传海报;在学校人流量较大的5个路口挂上“祝海军工程大学计算机文化节圆满成功”的横幅;在校园网上开通文化节的专题网站,及时宣传文化节信息;在各项活动前,在主楼、学员饭堂等4个主要位置张贴小海报,活动信息,特别是在文化节开幕式、IT产品展览活动前夕,我们制作宣传单,分发到各个学员队、地方生院。

3.3广泛参与,有利于学员整体素质提高

全校学员踊跃参与各项比赛。以第二届计算机文化节为例,网页设计比赛、校园DV影视作品比赛、电脑绘画电脑动画比赛、计算机征文比赛等4类比赛,收到各类作品200余部,参赛人数达500余人;计算机知识竞赛,有100多名学员报名参赛;“电脑维修120”活动,计划培养30名,报名人数多达160余名;电子竞技场面更是异常火爆,海报贴出两天,报名名额就满员;5场讲座累计达1500人次;IT产品展览人流量达3000人次。正如学员24队学员田文海所说:“听到举办计算机文化节这个消息,作为一名学员,我是兴奋的,因为这是一个与校外接轨的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活动。作为本次活动的一名组织成员,我是激动的,因为我有机会参与创造海工大的一张名片。文化节的组织者们在近乎空白的经验下摸索创造,勇往直前但绝不鲁莽,小心谨慎但绝不畏缩。因为每个人都明白:文化节成功了,我们就亲手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亲手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4结束语

我们认为,计算机文化节以培养学员的信息素质、人文素质为目标,贯穿构建主义、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以学员为中心开展的各项活动,在教员指导下组织实施。其核心是“教为不教”,“教员辅助学员以自助”,强调学员是信息素质培养的主体。采用教员启发引导、学员积极参与的方法,使学员主动思考和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计算机文化节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锻炼个人能力、展示个性魅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广阔舞台。总结文化节的特色,有如下几点:

一是文化节定位准确、层次较高。每次文化节主题明确,通过各种活动诠释了科技引领文化发展、文化促进科技创新的深刻内涵。

二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计算机文化节组织了很多适应当代研究生和大学生的需求、具有鲜明军校特点的活动,整个活动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活跃了学习氛围,受到研究生和学员们的广泛好评。

三是各方支持、广泛参与。活动的组织得到了机关各部门、各相关单位和冠名赞助单位的大力支持,承办单位克服多种困难,精心筹划、科学组织,确保了整个活动的安全有序和顺利开展,广大研究生和学员们踊跃参与各项活动,部分研究生和学员还积极参与组织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提高了研究生和学员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了团结合作精神。

四是启发创新、展示水平。参赛的作品创意新颖、制作精湛,全面反映了热火朝天的军校生活,充分展示了我们大学师生全面的综合素质、良好的科技文化素养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总之,信息素质是现代化军事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科技创新的基本技能。计算机文化节的各项活动激发了学员第一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员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兴趣变浓了,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增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完成视频、动画、图像处理、网站、信息安全等工作,为步入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信息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炳良,崔良中,宋顺锋. 利用废旧设备开展实物教学,发挥实验室知识传播功能[M]//陈昭方. 实验与创新能力培养.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05-307.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生;扩招;振动力学;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李军强(1964-),男,陕西礼泉人,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陕西?西安?710065)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石油大学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64-02

近年来,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越来越大,招生人数越来越多。西安石油大学(以下简称“我们”)研究生招生人数也由几年前每年200人增加到2012年的400人。“振动力学”是我校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等专业研究生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振动力学”综合应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矩阵理论等学科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广泛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振动基础理论,而且还要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在实际工程振动问题中的具体应用。“振动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这些专业研究生的后续课程学习质量及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面对扩招后生源质量下降的现实,[1]保证“振动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根据学校研究生生源的实际情况,在“振动力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保证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稳定。

一、根据生源质量,弥补力学基础

因为学习振动力学必须要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础,而这些必修“振动力学”课程的研究生有很多是从其他大学或专业调剂来的,有的根本没有学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有的只是学过少学时的工程力学。面对这种状况,与研究生部沟通协调,决定从研究生刚入学时就提前调查摸底,对那些没有学过力学课程,没有力学基础的学生,要求他们选修“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课程,在研一第一学期参加本科生的跟班学习,并且要求参加考试且成绩计入选修课程。对那些只学过少学时工程力学的学生,要求他们在研一第一学期参加本科生的跟班学习,主要学习理论力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内容,不要求参加考试。这样分层次要求,在研一第二学期学习振动力学时就有了必需的力学基础。

二、改革课程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1.整合课程教材内容,区分重点掌握和一般了解

“振动力学”内容很多,而课时有限,根据学科和专业后续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详细的归纳分类,区分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内容和一般了解内容。在课堂上重点讲授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重点、难点,一定要对这部分内容讲清楚、讲透彻。对其余的需要一般了解的扩展内容,留给学生课后自学。[2]例如,对于单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重点讲授简谐激励下的强迫振动,偏心质量和支承运动引起的强迫振动,着重强调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振动响应的求解、振动规律的分析,充分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对于振动的隔离、惯性式测振仪原理等振动理论的应用部分,作为作业留给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分析方法、分析思路和主要步骤。

2.理论教学内容与大型工程软件相结合,掌握现代计算工具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除了传统教材上的基本内容外,结合课程内容,穿插介绍目前流行的有关振动计算和振动测量分析的软件。例如,MATLAB编程计算软件,ANSYS有限元软件等。对于振动力学的各个知识点,让学生使用工程软件予以实现,并和理论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领悟。例如,给学生留两个课外大作业:分别利用瑞利法和ANSYS软件计算考虑弹簧质量时的单自由度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并进行比较分析;分别利用解析法和MATLAB软件计算不考虑弹簧质量的三自由度弹簧质量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并进行比较分析。

3.课堂教学与专业知识讲座相结合,延伸及扩展传统课堂教学

结合课堂教学和学校石油院校行业特点,不定期邀请石油机械领域科研实力雄厚的教授,结合自己的具体科研内容为研究生作学术讲座,既增强研究生对振动力学学科发展前沿的了解,又提高研究生学习“振动力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邀请教授做了“石油钻柱的振动分析和计算”、“钻井液振动筛的原理和设计”等内容的学术讲座。通过这些讲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们感到学有所用,培养他们敏锐的科学研究思想。

三、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研究生的素质、能力都比本科生成熟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较高,独立性和自学能力较强。但同时研究生的课程在许多方面都比本科生的课程要求更高一些,所以对研究生授课教师的要求就更高。要保证研究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必须刻苦钻研、厚积薄发,努力提高、改进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技巧,课前要充分准备,认真写好教案,精心设计每一堂讲课。具体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了尝试,收到较好的效果。

1.采用启发式教学,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