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时间:2022-12-25 10:23:03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1

  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1

  教师道德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我们下洼二实特别注重对师德的规范和培养,通过对师德主题教育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人为本,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这种爱,是不能以血缘关系和个人好恶为转移的,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爱是一种责任。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如果他们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觉到你有爱生之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那样的话,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也不会接受。所以,具有爱心,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

  二、要为人师表。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授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先树人。”学生时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宠爱,从小养成了事事占先,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我们教师在热爱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让每个孩子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比如: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家长来说情,学校的纪律是严肃的,学生是平等的,可面对家长,我们得尊重,得给面子,我们需要他们支持,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好学生。因此,在不影响原则的前提下,为了工作,我们教师可以退一退,让家长释怀,有面子,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老师胸怀宽广的一面,赢得家长的尊重和学生的尊敬。家长是学生家庭的中心,尊重家长,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对我们的教育和学生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走投无路。因此,教师处处都要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

  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更多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因此,教师要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教学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四、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教师的工作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竞争促进了教育发展的繁荣,为教育增添了活力。但教师又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个教师的劳动成果。教师只有善于处理好教师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社会积极力量的关系,才能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内耗,从而形成取向一致的教育力量。教师的劳动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率,因此,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当代师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之一。

  “一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但是,我们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燃烧的蜡烛”……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让我们牢记学无止境,为人师表,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让我们用爱去培育心灵,让我们站的新的历史高度,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2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做好这一工作,最为核心的是在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这为我们学校的师资建设明确了标准。学校应要坚持这一思想并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用“德”字来培养教师和学生,依“德”字来评价教师和学生,凭“德”字来任用教师和学生干部,以“德”字来监督教师和学生。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让我们明白了如何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根本,内涵建设促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要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和成长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意味着学生从学校门走出时,能够树立或是更加接近自己的理想,能够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终身学习,为师者先善其德。

  立德树人,我们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样充分肯定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新理念,不断完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习质量标准,融入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及时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

  立德树人,我们要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将其作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创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3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小升初”,减不下来的大书包,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呢?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成才,先成人!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舍己救人的“最美中学生”龚钰犇,剐蹭宝马后留言赔偿的扬州小伙徐砺寒……道德模范的力量远胜只知读书的考试状元。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2

  立德树人老师心得体会1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求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历史使命,明白政治方向,明白做人道理。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根本任务,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以下教育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政治信念。理想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念的人,常常只能受自己本能所驱使,他的人生发展就没有明确的方向,这种人或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或是唯利是图、狭隘自私,最终只能是精神空虚、人格低下,为社会所不齿。我们国家是用共同理想来凝聚人心的。如果全社会没有一个共同理想,就会像一盘散沙。

  (二)做人修养教育

  学习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是工具性的,而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是根本性的。如果重智轻德,学生就会片面发展。按照片面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有一种概括,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修养,有欲望没有理想,有目标没有信仰,最终是有青春没有热血,这将是十分危险的。一个人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就是“危险品”。一个人成小事靠业务本领,成大事必须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一切成功,做人成功;一切失败,做人失败。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成功,不成功也是暂时的,要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道德人格、思想品质比谋生手段训练、专业知识学习、竞争能力培养更重要。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以做好任何一件事,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完成一件事。今天危害人类持续生存的问题,没有一个是工具理性不发达造成的,根源都是价值理性问题,价值理性已经影响到人类整体生存。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很多国家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对优秀人才的评价看以下指标:品行、动机、潜能、理解力、知识、经验。这些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把品行置于首位。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用五句话简要概括:没有品行光有动机很危险,没有动机光有潜能是无能,没有潜能光有理解力是有限的,没有理解力光有知识毫无意义,没有知识光有经验变得非常盲目。

  (三)民族精神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大学生既要有世界眼光、国际知识,又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既懂得保持民族价值规范体系,又能融入世界优秀文化潮流,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有根的世界公民是以血缘性、本土性、全球性为基础的。从血缘角度看,更爱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懂得感恩。从本土性角度看,要热爱自己的乡土,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本民族优秀文化。从全球性角度看,有根的世界公民不仅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更是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欣赏者、沟通者。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根系,是我们民族的“大树”,任何时代精神、外来精神都要嫁接在这棵“大树”上才能成活。加强民族精神教育,需要强化国家意识,加强国家观念、国家安全、国家自强教育;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加强民族历史革命传统、人文传统教育;加强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等教育。

  (四)社会责任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什么是责任?责任是主体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简单讲,责任是主体自我的一般规定,职业角色的基本表征,社会认同的主要依据,价值实现的集中体现。责任出智慧、出勇气、出力量。什么是责任感?责任感是对责任的全面深刻认识和理解,是一种基本的文明素质,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是否优秀、能否成功的标志。责任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强调的都是同一个词——责任。面对国家,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尽忠之心;面对长辈,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孝顺之心;面对自己,没有责任感,就没有进取之心。作为大学生,必须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叫负责任。有责任感才会有远大理想抱负。人的每一项潜能都因为有了责任感的驱动,才变得强大。当代大学生应当担当社会责任,要做到平凡之中有伟大的追求,平静之中有强烈的责任感。

  (五)现代公民教育

  教育的首要责任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培养现代公民。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在受教育者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包括对世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以使受教育者成长为现代合格公民。现代公民要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团队合作价值观念、诚信受益价值观念;现代公民素质包括:对社会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对国家具有责任感,对他人富有爱心,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准则。因此,德育工作要强调抓好基本的公民道德修养,使每位公民学会承担责任,讲诚实信用,懂感恩报恩,善于团结合作。要成为好的接班人,首先要成为好的建设者,要成为好的建设者,首先要成为好的公民。

  总而言之,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我们的责任与追求,而不仅仅做一个教书匠。

  立德树人老师心得体会2

  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推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和推动我区中小学和广大教师,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育人质量,提升区域教育品质,3月28日下午,在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召开了石景山区第十三届教育教学研讨月活动启动会。区委教育工委书记石显富、教委主任李秀兰、副主任于秀云出席会议,区教育分院院长周玉华、党总支书记于志勇以及区教委、教育分院相关部门负责人,各中小学校长、教学干部、教育分院研修员等共计240余人参加了活动。

  教育教学研讨月活动是一个紧密围绕当前教育改革主题,搭建教育研究、教育成果交流与分享的平台,自2007年以来,我区已连续举办十三届研讨月活动。促进了我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品质提升和学生的主动健康成长。今年研讨月的主题为“坚持立德树人,贯彻五育并举”,引导全区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届教育教学研讨月活动共分为“区级重点活动”、“区级一般活动”“学校研讨展示活动”、“带题授课”四个部分。区教育分院联合各学校,围绕“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设计并申报了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共197场次,其中区级重点活动12次,区级一般活动26场,学校研讨展示活动94次,带题授课65次。

  启动会上,区级重点活动负责人向全区中小学校做了活动推介,并颁发研讨月工作手册。活动特邀北京教育学院刘胡权博士做了专题报告。

  区委教育工委书记石显富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站稳教育发展的立足点与生长点;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立德树人”,持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三个方面对全区学校提出了工作要求。石显富指出,全区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重要讲话精神和3月18日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创新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广大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坚定终身学习理念、实现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跨越,培育一批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优秀基层教师,引领良好从教风尚。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实实在在地在教育事业上下功夫,遵循“立德树人”的教学方法,着眼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对教育教学各环节进行结构性提升,真正做到每一门课程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立德树人老师心得体会3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矢志不渝铸师魂。

  自任教以来 我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事求是,公正严明,在学生中威信很高。我坚持以德治教,以德育德。坚持从育人环境抓起,从学生行为规范抓起,从每一名学生抓起,给学生营造了和谐的环境,唤起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学会做人,努力成人,振作精神,奋发进取。

  2、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我们这的杜顺老师,他不幸患上了脊髓空洞症,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3、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教师魅力。

  首先,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现,也是影响学生业务素质的最直接因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其次,教师要增强理论深度,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将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规律与教育的艺术,提升人生品位。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3

  立德树人老师心得体会1

  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无悔的人生。将近十八年的教师生涯,我深深地认识到蜡烛事业,春蚕事业的甘与苦。也深切感受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提高自我的道德素养和职业观念。仅有严格要求自我的人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并能对学生严格要求。做一个同事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的好教师。在这一学期中,本人自觉要求自我,在各方面都力争“为人师表”。

  记得有位教育家曾说过:爱学生是对教师最最基本的要求。教师爱学生,能够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学生的内心深处。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还要关心学生。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帮忙。我还抽时间和学生谈心、交流,和学生共同活动,缩短师生间的距离。由于我爱学生,关心学生,处理问题及时,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所以,学生就信任我,喜欢我,也喜欢上我的课。热爱学生,还表此刻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尊重学生的人格

  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既统一严格要求,又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程度、水平不一样的学生,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个学生,异常是差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社会有用的人才。一个教师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使自我的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健康活泼的成长,是自我最大的成功和欣慰。

  热爱教师工作

  “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精神境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是教师的最高美德。干一行,爱一行,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不打折扣,认真、圆满完成学校领导教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工作中,我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时处处对自我严格要求,查找不足,及时纠正,对别人的缺点,则尽量宽容。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注意教师形象,在教师和学生中构成良好的形象、和谐的氛围,才能不愧为人民教师的称号。

  当好一个教师,如果仅有工作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

  在工作中,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请教,取长补短。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认真钻研教材,探讨教法,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取得教学效果有效方法。知识无止境。在我的工作中,我注意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我。如:参加音乐教育学习培训,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学习网络知识等。使自我能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跟上课改的步伐。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仅有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

  立德树人老师心得体会2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个性的重要,因为,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于师德师风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江泽民同志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资料在素质教育的这天,我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职责意识,是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育事业尽心尽力既然我们选取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取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用心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人们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是啊,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汶川地震中为了学生而献身的老师们就是我们的楷模,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社会,他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换来了千万家人的幸福,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一生。

  二、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在教育教学当中,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伟大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我们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我上一届的班级中,有一名女生,她成绩平平,也很听话,但最大的缺点就是性格内向、不自信,缺乏生活的勇气在经过我与她的多次谈心后,她改变了许多,她变得大方、自信了,她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望在学习上,她变得更加努力了,之后她考起了高中,实现了自己读高中的愿望透过她的事,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三心具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个性对那些学习特困生、行为习惯特差生,更是要向歌曲中说的那样:“个性的爱给个性的你,对他们既要严厉,又要对学生细小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育教学当中,我经常告诉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当中要有六心,即“爱心、耐心、专心、细心、信心、决心”教育学生读书、做事要专心、耐心、细心,待人接物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对生活要有永不言败的决心、坚定不移的信心。

  三、终生学习、努力进取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这天,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我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教育好学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要多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年轻教师要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虚心学习,不断创新,开辟新的教学方法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务必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做贴合社会发展的合格教育工作者。

  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如果教师言而无信,表里不一,不仅仅会失去学生的信任,而且会让学生对老师所给予的教育产生怀疑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推荐,尊重家长的人格,不呵斥,不指责,调动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构成正确的与育人观念和思想因此,教师必须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职责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的视野和思维不能仅仅着眼于孩子的此刻,要像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样,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新一代人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立德树人老师心得体会3

  我的十几年教学生涯,我不敢说自己具有很高尚的师德,但我深深意识到,师德规范的主旨,简单概括就是“责任”与“爱”。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对教育、教学工作热爱,也要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

  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简单的一句话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教师展示的不仅是丰富的科学知识、严谨的教学风范、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且还有教师的个性及心理素质。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学生尽收眼底,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的优良品质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在“教书”同时起着“育人”的良好作用。其次还要严以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作身先士卒的垂范。另外还要关心热爱学生,课后倾听学生的声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爱是人类的情感之一,情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及情绪体验,它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采取适合于学生心理特点的措施加以诱导,使学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点,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针对学生的特点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吸引到正面来,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人类社会教育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也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教学活动不是随意性的,而是根据一定社会所确定的教育目的和任务的要求,教师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书和育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一条最基本的教育规律。将教书和育人割裂,只顾教书,不管育人,这是淡忘了自己的社会角色,缺乏职业道德。教师不仅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自觉当好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才不愧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20XX年,我接手的是三年级,这个班数学基础较差,很多学生连乘法口诀都不会背,别说应用题,计算题都成问题,孩子们厌学情绪严重。于是,我每节课前都让学生背诵一遍乘法口诀,对学生的作业,精心批改,在课本的每个知识点上,注明未熟练掌握的学生,在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对于调皮生更是注意教育方法,不打击他们的自尊心,而是鼓励、安慰他们,树立他们的自信,并利用周末时间到他们家里去谈心、辅导功课,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良好的回报,期末考试时,我所教数学获得了全学区第一名。我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一份回报。

  作为一名教师,是否能影响和感染学生,无非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思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4

   立德树人教育心得体会1    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矢志不渝铸师魂。

   自任教以来我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德育首位”的原则,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事求是,公正严明,在学生中威信很高。我坚持以德治教,以德育德。坚持从育人环境抓起,从学生行为规范抓起,从每一名学生抓起,给学生营造了和谐的环境,唤起了学生的自信,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学会做人,努力成人,振作精神,奋发进取。

   2、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我们这的杜顺老师,他不幸患上了脊髓空洞症,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他深情地说:“我的知识是人民给的,我要珍惜这有限的时光,把知识献给人民。”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3、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教师魅力。

   首先,教师要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现,也是影响学生业务素质的最直接因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

   其次,教师要增强理论深度,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将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规律与教育的艺术,提升人生品位。

   4、学会宽容,敬业爱生

   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好书、育好人的力量源泉。教师只有理性地分析不同的学生的心理,以爱心为前提,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也只有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地对待学生,教师的教育才能使学生在平和、愉悦的心态下接受,才能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古今中外,凡伟大的教育家都是充满爱心的人。孔子有“君子学道则爱人”之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一生中最可贵的东西就是热爱儿童。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曹铁云等,在他们的经验之谈中无不谈及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

   立德树人教育心得体会2    非常感谢学校、老师能提供这个机会,与各位家长共同分享和探讨教育孩子这个对我们来说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和我们每一个家长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分析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幼儿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要,将为孩子今后更好地接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现在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在对孩子教育这件事上,“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我们只能够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摸索和研究,总结几年来对孩子的教育,尽管不够全面,但我非常愿意和老师以及其他家长一起来探讨,希望能够借此改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水平。

   每位家长都殷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和教育,能创造一个优秀的孩子,却往往忽视了孩子有自己成长的道路,在现今面临的就学、就业、生活的压力下,家长一味的把忧虑和负担灌输给孩子,以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和恐惧心理,结果适得其反,我们所坚持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自觉自愿和引导,配合兴趣取向,在完成最基本的文化学习情况下,自由支配课外学习和阅读。加强鼓励、赞许和鞭策,并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自觉自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情绪,有的放矢的引导孩子加强不足方面的训练。

   一、爱但不溺爱。

   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人之常情,只有在父母伟大而无私的爱的浇灌下,子女身心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但爱要把我一个度,过度的爱就变成了溺爱,溺爱是无原则的、过分的爱。如在物质生活上,可以尽量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但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不能处处迁就,应讲道理说清楚。在溺爱型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

   二、照顾孩子不要过度。

   每个家长,都会细心地去照顾自己的宝贝,比如像正常的日常生活料理,这些应该早些让孩子去体验,去学会。现在大多数家庭都由老人带孩子,老人往往是一无巨细,从穿衣到吃饭,基本全包,造成孩子的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也会摧残和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剥夺了孩子坚定信心通往超前的机会以及锻炼孩子排除万难的坚强意志的机会。要学会让孩子自己亲所为,有所为,孩子在做的过程中,一定会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为自己的经历而感到骄傲。

   三、注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教育子女的责任,要由父母共同承担,哪一位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同时,父亲和母亲要为对方承担教育责任创造条件,在教育孩子上有分工有合作,不应单方独揽“大权”;只有在父母共同承担教育责任、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力和谐互补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全方位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

   四、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有意识的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孩子平常相待,坦诚相交,与孩子成为朋友。很多家长可能认为这样会失去了家长的尊严,其实不然。我尊重她的想法,支持她的做法,在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在生活中教育,在游戏中引导,有时下班回家,与孩子做做游戏,在与孩子一起游戏的同时就可以了解孩子一些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对于孩子在认知上存在不对的,或有偏差的就要及时纠正。告诉她为什么错了,错在那里,需要怎样去改正等等,都要解释清楚,不能留有含糊的空间,当然家长有时候也会让孩子抓住小辫子,这时候作为家长就要勇敢地面对,并主动承认错误,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五、学会换位思考,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女儿刚入学时什么都不懂,更不知道读书是怎么一回事。平时考试成绩不是很理想,作为家长,当时我们很着急,但却没有责备她,也没有额外布置课外题来强迫她学习,更没有规定她考试非得考多高的分。而是从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入手,提醒她上课要认真听,不能受同学的干扰而影响听课,放学后首先要把作业独立完成,有问题先查字典,不要依赖父母的辅导,就这样一步一步,潜移默化,成绩逐渐在提高。孩子比较小,天性好玩,要保证孩子有充裕的时间去玩和放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我的女儿学过电子琴、钢琴、围棋,画画,架子鼓和声乐,基本都是自已选的,自已报名,想学啥就学啥,因为我真的是希望他是一种业余爱好,而不是一种负担。

   六、我认为家长要主动与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商榷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对老师的提醒,不要总认为是告状,心理难受,而应该觉得是好的机会,早发现问题比晚发现要好。为了孩子的未来负责,确实需要家长注意配合学校抓好孩子小学期的教育,这方面做得好,可以为以后打下牢固的基础。愿每一个家长都会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美好的未来。

   立德树人教育心得体会3    转眼间,XX已经7岁,步入朝凤路小学就读已满一个学期了。在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这一课题前,初为父母的我们其实也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日常和孩子的相处中慢慢体会总结,感觉哪些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我们就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多多运用,哪些做法适得其反就果断摒弃。慢慢就总结出了一些所谓的经验,今天就将这些想法和做法跟大家做交流分享,不足之处还敬请批评指正。

   一、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做乐于陪伴孩子的朋友型家长

   “生命要用生命来陪伴,灵魂要用灵魂来激发,思想要用思想来影响,智慧要用智慧来启迪,意志要用意志来砥砺,人格要用人格来塑造。”这是我和孩子父亲非常认同的一句话。作为父母,尽可能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孩子品德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形成都是首先在家庭中获得熏陶与启迪的。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的底色,家庭教育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孙汀若属于典型的妈妈生、姥姥养的孩子,因为爸爸妈妈都是上班族,工作时间很少在家,孩子的日常衣食起居基本上都是姥姥照顾的;但孩子并没有因此与父母疏远,因为我们一旦能有时间在家,就会尽可能的多陪伴孩子。汀若爸爸比我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一些,父亲的陪伴对于女孩很重要,这让汀若从小很有安全感。他很关注两件事情,一是陪孩子玩耍,没大没小的疯玩,所以汀若很阳光、活波;二是在玩乐中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并且结合孩子的特长优点进一步培养,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具体做法在第二条中再做交流)。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平常很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重视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及时进行必要的沟通疏导,做到这些其实不难,最关键的就是不要让孩子觉得你一直拿她当小孩儿,我们要多倾听、多问孩子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多与孩子分享一些可爱的小秘密,这种朋友式的互动会增强孩子对事物的感受力和判断力。汀若经常说,我是她的朋友,我想这种良好的亲子关系离不开对孩子的陪伴。

   二、学习技能上不给过大的压力,习惯养成上要定严格的规矩

   父母对每一个孩子都会有很多期许,但是要深知作为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对孩子的长远规划就是希望她首先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简单善良、自食其力、热爱生活的人,在这个必须完成的目标之上,孩子可以自由发展。小学阶段,在完成学校布置的教学任务,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外,我们不会给她太大的学习压力,希望她能拥有一个快乐开心的童年。但在生活习惯养成方面,一定要遵守严格的规矩,比如要有良好的作息习惯,每早7:00前必须起床、每晚9:00前必须上床睡觉、放学第一件事一定是写作业;要有良好的卫生习惯,餐前便后洗手、每晚睡前洗漱干净、自己整理书包书桌;要有良好的礼貌,见长辈问好、受到帮助说谢谢、影响了别人说对不起。这些看似是很小的事情,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小事情彰显大文明,孩子自己是一个讲文明的人才能体会到文明带来的人性美好,才会拥有更好的感知幸福的能力。

   三、兴趣是孩子的老师,特长的发掘和培养会树立孩子的自信

   我们都说兴趣是孩子的老师,那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呢?让孩子多尝试。阿甘妈妈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会知道你将拿到什么”,我想到的是“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不多多品尝就永远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口味是什么”,所以当孩子有尝试做一件事情的想法时,只要鼓励他/她就够了。同时,要分清“兴趣”与“新鲜感”的区别,比如很多孩子在5、6岁都对钢琴很好奇,第一次试课会弹“两只老虎”的旋律了,就很兴奋。这时家长千万不要觉得孩子一开始兴奋这就是他/她的兴趣了,也许那只是他/她暂时感到新鲜罢了,可能过不了两天就想放弃,更不要在这种时候说“看看你,做事没一点毅力,不懂得坚持才会成功”,否则孩子只能违心的坚持,带着负担练琴,最终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撂挑子不干了,关键是还会产生挫败感。其实这些跟“毅力”“坚持”无关,只是我们会错了意而已。

   兴趣不是“要求做就做”,兴趣是“不要求做也坚持做”,孩子一旦发现了令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所展现出的学习力、关注力会让我们吃惊。汀若成长过程中感到新鲜的事情很多,基本上都和学习无关,但只要对成长有益,我们都支持她去尝试,她尝试过手工制作一个月放弃了,尝试过钢琴两次课放弃了,尝试过游泳两周放弃了,尝试过轮滑一次课放弃了,尝试过养兔子两个月放弃了。但也有因为爱好坚持下来的,比如绘画,兴趣班假期里停课了她也会要求大人给买水粉,自己在家涂抹“水粉大作”;比如舞蹈,为了赶上高一个级别班级的进度,她竟然能承受一周四次基本功练习课程的辛苦。

   还有一点要注意,孩子小时候就要发掘他/她的特长,并且要多培养,如果孩子大了,他/她的特长恰恰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会是一件令人无比开心的`事情;就算不是,多培养他/她的特长,让他们习惯于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也能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自信心。汀若1岁半时,我们发现她的表达能力和对色彩、图形的识别能力较强,爸爸就在日常以做游戏的方式让她记忆世界各国国名、国旗和首都,孙汀若4岁时能识别150多个国家的国旗,能记住它们的首都名称,并且能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中大部分国家的位置;中班时,我们发现她跟大人一起看中国诗词大会电视节目时,能记住简单的诗句并运用的恰如其分,比如看到其他小朋友剩饭她会说“粒粒皆辛苦”、看到公园的柳树会说“万条垂下绿丝绦”,从那时起爸爸就开始教她背诵唐诗和宋词,每天背诵10分钟左右,短诗一天一首,长诗两到三天一首,到现在她已经能背诵200多首唐诗和近100首宋词。背诵诗词她也会有厌烦的时候,这时爸爸就会用“飞花令”或者表演诗词的游戏方式来调动她的积极性,养成了习惯,就很容易坚持了。我们也没想过,她背诵诗词要达到什么目的,但我们坚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并且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让她对自己非常自信。

   四、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我们能给孩子的礼物

   每个孩子从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用好奇的眼神对这个世界不断的探索,这就是与生俱来的求知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孩子的求知欲就逐渐丧失了,这里肯定有家长的原因,当孩子向家长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时候,有些家长回答不上来时就会不耐烦,要孩子闭嘴。这个时候孩子潜意识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的,慢慢的问题少了,其实是求知欲减弱了。被孩子的问题问到回答不出时,正确的做法是千万不要觉得尴尬,而是和孩子一起从书籍中寻找答案。这样才能保护孩子乐于求知的天性,并且会让他/她知道书是好东西,要多认识字才能读更多的书。如果孩子的大脑被书籍占领了,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所以,送礼物挑带拼音适合他们读的书;聊天时,自然地引出问题并告诉他们哪本书里会有答案;当着孩子的面,我们自己多读书多看报也是好的引导方式。一旦孩子爱上了安静阅读,你就会发现他们是多么的可爱!汀若就是经常因为恐龙的问题把爸爸妈妈问倒,然后我们再一起阅读《儿童恐龙百科全书》才激发起她学习古生物知识的兴趣,这个学期初选定杂志时,她自己一股脑挑选了《海洋探秘》《自然探秘》《动物奇迹》《探索地理》并能认真阅读,现在还立志长大要做古生物学家。读书习惯的养成,真的是我们能送给孩子的礼物!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5

八荣八耻心得体会

以德立人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键

--“八荣八耻”学习体会

党的十六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使发展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轨道。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主体的人,应该是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人,应该是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人。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首先做到以德立人,它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今年3月,总书记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形势下以德立人指明了方向,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长期性任务,认真抓紧抓好。

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内涵非常丰富,其主线就是以人为本、以德立人。“天生万物,为人为贵”。发展的目的在于人,发展的动力在于人,发展的举措也要依靠人,人的因素起着事业成败的决定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实现人民群众的良好愿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和领域出现了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现象;极少数人产生了真假不辩、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等人生的坐标歪斜。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以德立人,在全社会唱响“八荣八耻”主题歌,依靠具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去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观。

一是坚持以德立人必须分清荣辱界限。以德立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是立人之本,全社会的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树立起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不存,何以家为”。从近[本文转载自找文章,到]代中华民族遭受欺凌和压迫的历史看,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祸福与每一位国人休戚相关,孙中山先生曾感慨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沙聚之国,一事无成,这是历史给我们的警示。一个人如果没有对于国家的强烈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认同感,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富强和兴旺,就不可能有每个公民的幸福和安康。一个单位和一个国家一样,单位要发展,离不开全体干部职工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正确处理小家与大家、个人与集体、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等诸方面的关系,做到爱厂爱国如爱家,要以厂为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只有单位发展了,国家才会兴旺,人民群众才会富裕。

二是以德立人必须树立社会主义公共道德。人离不开社会,公共生活是每一位公民人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每个人思想道德的重要场所。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当今社会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中,如在大街上随便吐一口痰、随便扔一张废纸、随便违章过马路、随便摘花踩草等等,好像是无关自己的疼痒,无伤大雅;在单位用集体的水电和办公用品大手大脚,对位法违纪的行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工作稍不顺心就泄私愤,甚至利用各种渠道和工具诬蔑人格、搬弄是非,制造不安定因素等。上述问题看起来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小节尚且不拘,大节何从谈起?遵纪守法、团结互助、见义勇为等等道德规范,需要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不断展现,才能形成良好地公共道德环境,才能使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社会风气才会能得到根本好转。

三是以德立人必须切实加强全体公民的自我修养。道德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头以上。关于荣与辱、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劳与逸,都必须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慎思于内,方能笃行于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的自我修养乃是为人处世的起点。

在日渐开放、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的身边出现了与道德不和谐之音。一些人国家观念淡薄,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无所适从;一些人执迷于搞不正之风,自甘腐败堕落;一些人善恶不分,对背信弃义、欺诈舞弊等恶劣行径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一些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泛滥。如此情形,是每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所难以容忍的。因此,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人、引导人、武装人,已是当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团体乃至整个社会责无旁贷的重大使命。

四是以德立人领导干部必须带头作表率。常言说得好,“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干部,先行一步”。由此可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国人赖以学习的一面镜子。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一个人、一个家庭,只要做了缺德事,就必须要受到谴责;相反做了好事、善事,总会被人赞扬。“上梁正了下梁不敢歪”。但是如今,我们党的少数领导干部思想觉悟低了,品德修养差了,党性原则弱了,是非观念模糊了。因此出现了种种社会腐败现象,滋生了大大小小的贪官。同志今年3月提出的“八荣八耻”,及时给每个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提出了思想行为的底线和道德准则。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刻领会“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紧密联系自身的工作实际,深刻对比和反思自己与“八荣八耻”要求的差距,更应首先搞清楚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时、处处、事事都要做群众的表率,当好典型,做好示范,维护和实践好自己的“官德”,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地形象和标杆。对“八荣八耻”要日日照、时时省,切忌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筑起中华民族坚强的道德长城。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6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当前高等教育乱象频发,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却极具挑战。如果不重视高校“立德树人”,将很难实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因此,依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一贯方针,探索出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实现路径迫在眉睫。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路径探析

高校“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引导着现代教育全方面的改革。高校“立德树人”是教育永恒性的体现,可以更好的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也可以优化人才结构,实现双一流大学的目标,更好的实现新型的科学人才观的培养模式。

一、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新意蕴

党的十报告提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是教育,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毋庸置疑。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诊断,其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教育理念的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使命,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立德树人”就是要解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健康成长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既指明了我国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也凝聚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总要求,规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

“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如今,把高校“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高校育人水平,全方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回归和坚守大学育人之道,以及纠正大学转型发展中出现的不良倾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强调的是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同志曾经指出:“品德、知识、能力、业绩,是人才评价的四个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以业绩为依据,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四位一体,形成综合性、立体化的人才评价体系 。

实事证明德之于人才有多重要,“德”不可能自然形成而需要后天人为“立”,“人”不可能自发成才而需要后天人为“树”。“立德”是为了“树人”,而“树人”首先要“立德”。在我国,大学教育中的“立德树人”,重点应在“立四德、三树人”。所谓“立四德”,一立政治品德。二立社会公德。三立职业道德。四立生活美德。所谓“三树人”,一树人的社会责任感。二树人的创新精神。三树人的实践能力。

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有挑战

(一)社会整体氛围不足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自媒体时代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影响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也就增加了“立德树人”的难度。当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成熟遇到网络时代的乱象丛生,使学生面对的环境更加复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之外,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会给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一定的变化。再者,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政治变革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带来一定的变化,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政治斗争和官员腐败现象都会对当代大学生固有的思想道德产生冲撞。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与国际社会的接触也日益加深,当代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接触国外的价值观念,这在文化层次上日益渗透在学生们的心中,并影响他们的道德意识。

(二)成长支持系统割裂

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规律使得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的学习重点不同,每个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和受教育背景不同使得学生的道德水平良莠不齐,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孩子的道德水平影响也不同,因此,无法系统的对每个学生的道德进行评估和针对性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如果家庭教育能把高等教育前期德育系统起来,这就能很好的为高等道德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否则,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薄弱就是意料之中的。

(三)教师工作重点转移

“立德树人”得以实施最终的落脚点还依赖于教师,这也是这个价值观念得以传续的根本。事实上,这些价值观必定要首先经由教师的理解、内化、外化,才能以传递给学生。也就是说尽管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着力于培养大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素质,但是,教师的评价机制如果不在于是否“立德树人”,而在于科研数量,那就从机制上不能保证教师从一而终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因此,教师“立德树人”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教师才是关键。

(四)受众重视程度不够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故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体因素即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对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普遍个性较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身心理意识不坚定,容易受到社上一些不良事件的影响,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自暴自弃的心理,形成一些不正确的道德倾向。然而,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正能量又嗤之以鼻。

三、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有方法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即人的才智在出生时都是平等的,观念和知识都是后天形成的,由此可见,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在中国的当前的教育下,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理论道德方面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政府需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做好实践道德活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构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现如今,城市社会到处可见的“讲文明、树新风”年画,向全社会传播优良道德传统,正是实践道德的体现。 对于大众传媒,要弘扬主旋律,加强正面报道,正面教育,让大学生多接触积极向上的事物,这会帮助其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

(二)优化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是教育内容是教师可以选择的,建议应将重放到新型的教学方式上,以及对其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上来。首先,把提升道德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教学位置上,而不是停留于传统的理论教学的讲解。第二,优化教育方式,可以尝试采取实践结合理论,通过活动化的情境性的教学方式。其实,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等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能力以及道德行动能力,都需要通过生活化的体验式的学习才能够逐渐内化并养成道德习惯。

(三)把立德树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高校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首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的不同个性出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不能盲目的整齐划一。其次,塑造高校良好的文明道德氛围,从校风校训入手,使道德文明渗入大学生的内心。最后,创新德育教育实践,不能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对有良好道德风尚的学生,要加以宣传,给大学生群体树立一好的方向标。

(四)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直接方法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身教大于言传实践中树人最直接的方法。涂尔干曾经说,“从根本上讲,真正的德性在于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行事,能够将自己身上某种内在的方面加以外化,而根本上不在于对高尚的图景和动人的品格闷头进行精神构建和个人沉思。”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而且教师也是全力以赴地追求这一点。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首先地位,它就越是有力地占据了学生的内在力量,而思想感情就越远地退居次要地位。” 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具有丰富的道德知识,贫乏的道德情感,扭曲的道德行为。因此,“立德树人”要结合课堂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统筹结合两者优点。

(五)引导大众创建和谐家庭环境

塑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当一个家庭的总体氛围是和谐温暖时,子女也会有一个温暖的心灵。所以,家庭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流露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会给子女形成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父母的道德意识会对子女产生重要影响。此外,父母对子女要形成理性的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对子女进行正确的道德教育,帮助其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乐于奉献的人生观念。

(六)提高大学生自我德育意识

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提升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关键在于大学生自身,外界环境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如果大学生自身有良好的自律意识,不受负面环境的影响,坚定道德意识,坚信道德信念,有良好的道德品行,那么就不难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在生活和学习中,大学生自身要做到知行统一,在掌握道德理论的同时,践行道德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次,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定自己的道德立场,充分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形成健康有序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张晓田.科学人才观的创新意蕴与现实启迪,[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 (03);

[2]骆郁廷.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 (07);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7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五个结合

一、深入理解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内涵

党的十提出“教育的根本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内涵。教育的本原是培育健康完整的人,健康完整的人包括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以及从对自己、对他人、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秉持和信念坚守。在任何情况下,把教育对象培育为健康完整的人都是教育者的终极目标。

“立德树人”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及其发展方向。因此,思政教师对“立德树人”内涵的准确全面把握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宗旨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真正得以实现的关键。

二、厘清新时期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培养目标

在新的时期,“立德树人”工作在高校的培养目标是“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着重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懂责任”,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倡导在一己私利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有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能在关键时刻有取舍,有担当。责任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要义。部分大学生在青春的大好年华中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能珍惜学习的宝贵机会,遇到事情推诿、逃脱、退避责任,这是高校思想教育中不能忽视的问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没有培养起来,整个“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基就没有筑牢。

二是“贵诚信”,应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荀子・不苟》中谈到“养心莫善于诚”;《论语・为政》中孔子也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论述。可见,我国古代就在教育中非常重视诚信的培养,认为诚信是立国之道、做人之本、修德之基。即使在现代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诚信也已经成为一个人最有含金量的道德操守,是用人单位招聘时最重视的方面,也是评价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在当前对外开放和市场规则的导向下,一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在功利动机的驱动下,频发旷课逃课、抄袭剽窃的行为;在求职择业方面夸大其词,伪造荣誉。丢失诚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就会落空。

三是“重传统”,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意识。我国明代著名思想家顾宪成在青年时代就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少数大学生在当前经济的全球化背景下,要么崇拜西方的物质文化,相互攀比,要么只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没有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一副“国事、天下事与我何干”的态度。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关系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真正实现。

四是“知敬畏”,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主张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对生命无敬畏和尊重感,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动辄轻身自残。还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自身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乏产生暴力行为和酿成人生悲剧的案例。因此,要培养大学生合理的人生观,对人生价值进行准确定位,这是大学生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

三、把握“立德树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五个结合”

1.教育目标导向与合理方法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方法辅助于目标,也关乎教育目标实现的效果,所以选择合理的方法是取得有效成果的直接途径。

值得肯定的是,高校教育一直是重视“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受传统观念及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呈现出简单化趋势。一是在课程的设置上只满足于给学生开设了多少门思政课程,重显性、轻隐性,认为只要安排相应课程,学生便会获得相应的道德认识,进一步外显为道德行为。二是实施的途径单一化和机械化,满足于开开会、上上课;课堂教学表现为抽象的说教、机械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和能动作用;重形式轻实效、重理性轻感性。三是部分高校的德育管理机制比较僵化,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要求轻需要、重经验轻规律的现象。四是高校的德育评价主要是由政治课教师进行,其它部门和学生家长基本上不参与评价,学生自己是被评价的对象,无权参与对自己的评价;在德育评价过程中,评价方式片面,评价内容模糊,评价语言老套,评价标准难以量化和把握,评价重主观轻客观、重结果轻过程。基于这些不合理因素,加上德育的创新意识差,质量观念不浓,这样就很难契合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难以取得有效成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教育目标导向与合理方法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教师的师德示范与学生的主体学习相结合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本身的师德示范是最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师爱是师德之魂,师风为师德之范。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对学生充满爱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是师德的最基本体现。教师是教育中的旗帜,也是路标,“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便是对师德示范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关键作用的充分说明。实践证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些学生在很多年以后仍然记得当年自己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这句话可能改变了学生的一生。

处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对周遭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有一定自我分析与判断的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起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道德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实践中去,从而得到道德升华。只有确实想办法、动脑筋,既要不断创新,又要及时总结经验,才能对处理现实问题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3.意识形态领域的开放包容与核心价值的循循善诱相结合

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大方针。现时期大学生处于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中,放任学生于其中迷失不行,一味防止堵塞也不行。善于包容,用开放心态对待各种受经济、社会因素影响的社会思潮,正视而不回避,帮助学生在诸多思想中通过衡量与对比而自觉选择接受先进思想文化是必由之路。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不等同于放弃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的引领和教育。事实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管它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观多么复杂、文化多么丰富,都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和思想体系,那就是核心价值。多样性的思想意识在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过程中成为一种烘托和对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先进性和统领性。教师要善于把握多样性带给我们的挑战和机会,不回避、巧利用、循循善诱,帮助大学生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4.教学的主导功能突出与各种优势资源整合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毋庸置疑在整个“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教育的主阵地。但同时,现代教育是全员育人、全方面育人以及全过程育人的系统工程,单方面再好的教育方式也需要辅之以多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方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所谓全员育人,从广义上说,高校里所有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都是德育工作者,都承担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上至学校领导、学院领导,下至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包括宿管员、门卫、保安,都在通过不同的工作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着道德教育的示范和影响。

一是需要全方位育人。大学校园要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书香气”。提升教学楼、图书馆、自习室、电脑机房、实习实践车间、学生宿舍以及绿化带、花园等设备设施中的精神文化与内涵,渲染和传播学校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和谐大环境,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媒介和渠道,体现“立德树人”中环境育人的教育功能。

二是需要全程育人。从新生入校到毕业推荐,从教学过程到实习实践过程,制订较好的制度,保证公正、合理、有序的教育环境,从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大赛到教室、宿舍,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管理都能显现现代大学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的文化气息,实现“立德树人”中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功能,达到全程育人的良好效果。

5.理论上的认知听懂与实践中的领悟升华相结合

“立德树人”既要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育,又要有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理论学习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的各个实践环节相结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观认为,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理论渊源在实践,归宿也在实践。实践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会得到最大的发挥,也能最有效地将理论教育中学生将懂将疑、停留在意识层面的道德观念得到升华和稳固。学生只有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才能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了解劳动、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并在实践过程中很好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从而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发奋图强,珍爱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对生命有敬畏之心。在实践中还能学会奉献与付出,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会与他人很好地相处,学会团结与合作,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生活。

参考文献:

[1]张澎军.改变德育弱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3).

[2]许志功.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08-04-23(7).

[3]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4]张澎军,苏醒.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命[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8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的提出,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对“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给出了明确指示,对于我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

常言道,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说,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爱因斯坦曾经在其名篇《培育独立思考的教育》中谆谆告诫:“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话是对受教育者说的,更是对教育工作者说的,值得我们深思。

欲树人,先立德,要立德树人,必先立师德。立德是每位教师的“必修专业”。教师的道德情操、处世方式、行为准则、治学态度等,对教育学生至关重要。教师的道德素养与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直接相关,教师人格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民族精神、人文特质、科学理性、开放胸襟、务实作风应当成为广大教师必备的品德,这样才能保证教师以优良的品质塑造学生、以高尚的情操熏陶学生、以优秀的业务影响学生。诚如人言:只有把教育当作崇高的事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才能引导学生立德,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才能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立德是为了树人。“以人为本”是“树人”的核心,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俗话说:“有德有才是优品,有德无才是劣品,无德有才是,无德无才是废品。”高尚的道德意识能使人的知识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迫切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首先对学生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其次要大力推行“学科德育”。“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学科德育”,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内涵,下大力解决“只教书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第三,要悉心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培育健全人格是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各级各类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既唱好思想品德教育主旋律,又强化健全人格培育;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应当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衔接起来,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觉挖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

立德静水流深、大相无形,它是我们为师者安身立命的精神境界;树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是我们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9

关键词:德育视角;道德信仰;教育

一、对道德信仰的理解及其基本作用

对道德信仰有不同的理解。 德育教育对道德信仰的理解,是围绕着“善”,“良心”,“德行”展开的。在具体的德育教育中的涉及到对道德信仰的教育的问题,除了上面提及的“善”、“良心”等问题外,还涉及到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等问题,是影响到人们的人生目标、人生方向的设定和追求的问题。道德信仰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坚固的特征,要对它进行重塑很困难,它涉及到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因素在里面,及时对年轻人进行树立道德信仰的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道德信仰的一个基本作用是:认识、领悟道德的价值,特别是道德的社会价值,并会产生一种自觉维护道德秩序的力量,高尚的道德信仰对于维护社会的正能量,扬正气压邪气有重要的意义,反之要是一个社会,没有道德秩序和道德的力量的引导约束,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层就会面临倒塌,人的兽性将会压倒人的社会性,人就不会得到社会的引导而获得道德人格,也就树立不起道德信仰。

让人有道德信仰就要解决人及人类社会为什么要有道德及人为什么要树立道德信仰的问题。 对于人为什么要有道德的问题,人们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努力,也提出各自的答案,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康德从道德与人自身的存在相统一的角度,提出了道德之于人类的意义:它使人真正成为目的,使人有尊严的存在。社会契约论者提出了道德的价值:能使理性自利的个体之间达成一种共识,即只有放弃对自我利益的无限制追求,接受道德准则的约束,才能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的满足以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个体的美德是获得“好生活”、“幸福的生活”的观点。以上这些仅仅是理论的探索,但是道德信仰不仅仅是理论的东西,它还涉及到人的情感,信仰是意志、情感和行动的混合体不是单单靠理性、意志、逻辑分析论证就能形成树立的,而是要有情感体验的付出及认可才会对某种道德的确认和信服从而树立起信仰。

树立了道德信仰,才能真正推动人从道德要求到实施道德行为的转变。从历史上看,推动人道德信仰内化然后外化为道德行为方式有多种,西方的做法是依靠传统的、有宗教色彩的理论体系促使人们树立起道德信仰,而这种道德信仰是通过有神论来支撑的,在神的背景下实施各种道德行为。西方的做法暗含着一个观点类似我国的“人之初性本恶”的看法,认为人性中天生就有与道德要求不相一致的地方,认为人不能仅凭自己的自我调节、控制就达到道德自律的境界,也就是说道德规范如果没有信仰的支持,规范要求和人的实际行为之间就会出现一段距离,只有神的要求和监督下才能实现道德自律,使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行为。在东方,道德的自律和实现更多的是依靠内省和对现实世界的感悟,对人的终极意义的内省及对现实世界关注实现道德内化、内省到道德外化为行动的转变。

二、我国当前道德信仰的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各种社会思潮及价值观念相互冲击、影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在如此的社会风气之下,人们对精神、信仰层面的关注和追求热度降低,不少人变得缺乏信仰,或者只信奉“有用即真理”的东西,对追求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缺乏兴趣,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常见的现象是:对道德信仰的淡漠与缺失、道德情感的冷漠与麻木。道德信仰的缺乏常常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形式体现出来,表现为对理想、信念敌视及不尊重,以消极的、戏弄的办法来对付崇高、美好之类观念的教育,不愿意遵守道德规范,采取游戏人生、得过且过的态度,造成心灵空虚,道德信仰对其的影响越来越弱。这种现象的引起人们对德育及德育效果的忧虑:当今的德育教育是不是处于一种失效的境况,在各种社会思潮冲击下德育教育是否还能很好完成其任务。

当今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是:信仰教育不到位,抓不住重点,偏离人本身情感需要这个关键,致使效果弱化。当今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把德育教育当成一门知识、学问来教和学习,没有看到德育教育是对人内心的影响和塑造,是对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信仰的培养和树立,忽略了人的情感和内心的体验,没有情感和内心体验认可的支撑,德育教育是走不远的,道德规范就不会得到很好执行,就难以收到预想中的效果。有了道德及道德信仰的有关知识,人们可以推出道德及道德信仰的合理性、正当性是为社会所需要的是符合社会潮流的,但是并不会就此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及树立起道德信仰。道德及道德信仰从来就不是靠学习、灌输能树立起来的,也就是说道德及道德信仰不是单单的依靠相关的知识增多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而自然而然形成树立起来的。而当今高校德育教育中还存在着重道德知识、理念的教育、灌输,轻对学生品行的关注及缺乏相关的有效办法和手段,甚至会有对学生品行培养漠视的情况,从而产生所谓的“有才无德”现象

三、德育教育中道德信仰的培育

人没有了信仰,精神就会空虚, 要是德育没有发挥作用没有有效去培养、引导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树立起高尚的道德信仰,各种危害人的思想观念就会乘机出来“满足”人们的填补人的精神空虚,抢夺人的思想阵地。因此,克服德育教育中道德信仰教育弱化、缺位的问题,有效树立、培育人的高尚道德信仰及品行,是当前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应该做到两点:第一,克服重说教、灌输,轻感情体验领悟的教育模式,加大健全情感的养成与培育教育力度。人的情感是支配人行为的重要因素,人类的情感与各种信仰形成有着重大的关联,情感本身是促成树立道德信仰的重要因素,道德信仰的树立过程同时也是道德情感的形成的过程。情感的形成不是单靠单向的“教”如宣讲、灌输、说教等方式能产生形成的,而是通过多向“感”如感受、体验、感化方式形成。所以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加强情感体验方面的教育,有情感介入才能真正树立起道德信仰。增加受教育者的情感的领悟体验,培育发展正能量的情感,才能给确立道德信仰提供可靠的情感支撑。第二,解决树立道德信仰的精神动力问题,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本能,把幸福生活观与道德信仰的教育与结合起来,可以解决树立道德信仰的精神动力问题。 因为人生信仰及道德信仰等形而上的问题追溯本源都可归结到幸福的问题,幸福对于人是一个具有终极的、本源的不可回避具有动力源的渴望与追求。我国传统文化是基于善恶相报的基础上建立起道德信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基于幸福生活的追求得出的意愿。 “善恶报应”机制把人的行为与其结果一一对应是我国几千年来普通百姓的认可的道德大厦的基石,同时也是人们树立道德信仰的精神动力源之一,也就是说在这种道德语境中,善的道德行为应有幸福的、好的结果作为报酬,反之说作恶、无德必将受到惩罚,这样会强有力地促成人们对美德的遵守、接纳直至信仰。有论者认为,当前道德信仰缺失的重要原因就是善恶因果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裂或紊乱,存在好人不得好报,恶人长命百岁这样的现象,导致人们对道德教育及道德信仰的怀疑。

当今我国道德建设的任务之一,就是重新树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和信心,重塑道德的善恶因果律。从制度层面建立起有效的道德奉献与道德回报的机制。而从德育方面看,要善于将道德教育结合幸福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教育,让学生对道德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人们的行为规范,而是推动学生树立起德性是人应该去争取努力的,有道德的人是幸福的深刻观念。虽然对于幸福的看法历来不一,莫衷一是;虽然这个世界充满声色犬马等可以使人感官产生直接的快乐感受;虽然这个世界还存在善恶不分,坏人得志现象,但是我们要分清主流看到希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有德才能获得幸福的观念,懂得真正而持久的幸福是建立在善和德行基础上。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党的十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DSBD13YB076),阶段性研究成果。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10

摘 要:德育课程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课程。教学过程缺乏科学性、教学资源缺乏生活性、学科知识缺乏系统性、德育目标缺乏导行性,是制约影响德育课程实效的主要因素。全面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切实遵循教学求实、案例求近、知识求整、目标求行的客观规律,系统构建立德树人新德育模式,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能够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广大政治老师和德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崇高使命,也是大幅度提升德育课程立德树人实际效果的希望所在。

关键词:德育课程 立德树人 实事求是 舍远求近 化零为整 转知为行

阎建平,男,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王美兰,女,山西省太原市第二外国语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今后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深刻阐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了加强中小学德育的必要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小学德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选择。”

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专门课程,如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怎样切实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效果?日益成为新形势下摆在广大政治教师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本文试就“提高立德树人实效”问题作些较为深入、系统的理性探索,期望能对广大同仁有所启迪,有所裨益。

一、求实:提高过程科学性,追求实效的首要前提

南宋学者曾敏行《独醒杂志》曾经告诫人们:“切不可闭门合目,作镌空妄实之想也。”意思是说绝不能凭空穿凿,不切实际。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更直接告诉我们,世界是统一于物质性的物质世界,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实在,意识就不能产生,更不可能发展。然而令人困惑不解的是,讲授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德育课,竟然长期未能彻底走出“离开物质谈意识”的唯心主义窝臼,也没有真正改变脱离客观实在、缺乏案例载体的“镌空妄实”式空洞说教。这正是德育课程效率不高、实效不大的首要原因。

宋代著名理学家、思想家、诗人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不朽诗作,形象道出了物质是意识之基的唯物论真谛。1963年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哲学名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则又深刻阐明了实践是认识之源的认识论道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课程设置基本理念中,一改过去多年沿用的“理论联系实际”陈旧老提法,明确提出了“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课改新理念,强调的正是德育课教学要切实建立在唯物论、认识论的科学基础之上。追求立德树人实效,必须深入学习和真正运用辩证唯物论和认识论,坚持实事求是和实践出真知的科学观点。德育课教学要尽快走出“讲课本一背课本一考课本”(简称“3K”教学法)为特征的“说教”模式,着力构建“析案例一懂道理一谈利用”(简称“3L”教学法)为主线的“事教”模式。课堂教学过程既要真正坚持以案例为载体、以故事为主线,靠探究生成、用事实说理的唯物论原理,又要努力遵循从感性材料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论路线,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分析事物本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抛弃“空头”政治,力求“实事”求“是”,既是培养和发展观察、思考、分析、探究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德育课程立德树人实际效果的首要前提。

二、求近:增强资源生活性,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

战国时期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在《离娄上》中曾说:“道在迩,而求诸远。”意思是说,道在近处却到远处去找,这是“舍近求远”成语的出处。大约1600年前,南朝宋史学家范晔所编《后汉书·臧官传》中的名言“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也早已直白地告诉我们“舍远求近”的好处。然而非常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德育课程始终没有真正克服舍近求远的弊端,不仅课程教材缺乏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资源,而且课堂教学案例、高考政治命题材料也至今仍在“假如木桶由长短不同的木板组成”、“假如你是经理”、“假如你是市长”等一些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远、大、空”轨道上运行。德育教材、课堂教学、考试命题资源的“舍近求远”,正是造成中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的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制约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理论观点是相对稳定的,现实生活则是常变常新的,鲜活的生活正是抽象理论的根本源泉。留意处处皆资源,用心时时长学问。重视资源的生活性,必须学习、运用新闻学,努力坚持舍远求近观。增强资源的生活性,就要坚决摒弃舍近求远,尽力做到舍远求近。教学之前,要深入学生生活,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成长故事和日常生活小事,搜集和积累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案例;教学设计,要进一步精心创作具有生活性、故事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教学课例;课堂教学,要组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分析这些日常生活“小事”,深刻理解和扎实掌握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德育知识;课后练习,也要重视分析、解决青年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困惑和实际困难。重视开发利用“近、小、实”德育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落实德育课程“以生活为基础”课程理念的有效方略,也是不断增强德育针对性、吸引力和立德树人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三、求整:重视知识系统性,增强实效的重要方略

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一般地说来,游击队当分散使用,即所谓‘化整为零’。”这是“化整为零”一词的原始出处,也是我们学校教育许多年来非常重视知识点教学的思想渊源之一。然而顽强的事实表明,长期信奉的“化整为零”式教学并未收到应有的理想效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相互联系着的事物又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在事物发展中,尽管整体由部分构成,离不开部分,部分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整体功能,但从二者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来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引领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事物整体,才能真正形成关于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全面准确的完整认识。德育课也是如此。涵盖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学科基础知识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和讲授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基础理论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概念抽象,观点繁多,内在联系非常紧密,知识结构十分复杂,更必须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如果仅仅局限于各个具体知识点的含义、内容、范围、意义等局部知识的“拆分零件”式教学,学生掌握的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片面、零散、无用的碎片化知识,也必然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很难运用的僵化知识。“化整为零”式的课堂教学,正是造成德育课程教学实效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重视知识系统性,必须努力学习和运用系统论,切实树立系统思维观,实施“化零为整”的系统化教学。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虽然关注概念、观点之间的联系,力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但对“体系”概念并不十分清楚,简单拿来英国托尼·布赞“思维导图”和魏书生“知识树”,并未真正揭示事物内部及其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实质上只是所学知识的条理化堆积,很难真正达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许多教师忽视学习方法研究,也难以实现知识系统化。事实上,唐代杰出文学家韩愈谈读书时就曾提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的“提要钩玄”读书法。我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创立的“系统构图”学习法,更是发展智力能力和系统掌握知识融为一体、同步进行、综合实现的高效方法。重视知识系统性,切实教会学生运用整体性、系统化的学习方法,既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抽象概括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系统掌握德育知识、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方略。

四、求行:加强课程导行性,提升实效的根本举措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王守仁),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就首次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行合一”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然而,无论教材、教学还是评价考试,至今仍将德育课程误当文化课程看待:教师课上讲了教材理论,学生课后背会了知识观点,考试考了及格分数甚至100分,德育过程到此结束,德育任务就此完成。实在地说,教材体系的重知轻行、教学过程的知而不行、考试评价的知行脱节,正是造成长期以来德育整体效益不佳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德育课并不只是听课背书、考试做题,而重在实际运用、生活践行。1942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著名演讲中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德育理论研究表明,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包括知、情、信、意、行的完整过程。作为德育课程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懂得做人道理,而且还应进一步要求和指导帮助学生在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在生活体验中理解做人道理,在德育理论指导下文明生活,才是德育课程真正有别于其他文化课程的本质属性和特殊之处。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教子名句,强调的就是这一道理。德育课程作为教育青年学生如何做人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德育课程不能仅仅培养只会纸上谈兵而不去践行的高谈阔论者。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修身立德贵在知行统一、效在言行一致。

提高德育实效,必须深入学习和遵循德育理论,切实克服知行“两张皮”,努力树立知行统一观。这就要求德育课程的教材编写,要合理调整知行内容比例,加强行为规范要求,加大行为引导力度。德育课程教学,既要教会学生做人道理,理解掌握德育知识,让青年学生明确我国政治、法律、道德方面的做人底线,努力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观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观,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现代好公民,更要切实加强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学校里尊敬师长、爱护公物,课堂上勤读善思、专心学习,宿舍里友善互助、和谐相处,家庭中尊重长辈、孝老爱亲,社会公共生活中遵纪守法、文明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德育评价考试特别是中考、高考政治命题,也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重视和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日常生活行为的考查。重视和加强行为规范指导,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帮助学生转知为行,既是落实德育课程立德树人任务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提升德育课程整体质量的根本举措。

实近整行,四者之间不可分,相联互促、相得益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课程。实事求是、舍远求近、化零为整、转知为行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四者之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密不可分的。实事求是强调的是教学过程的唯物论基础,舍远求近强调的是资源案例的生活化特征,化零为整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要求、转知为行强调的是德育课程的根本性宗旨。四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实现德育课程的育德功能,合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闻学、系统论、德育论,都是全面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和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际效果的重要理论基础。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11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广西钦州,535000)

[摘要] 中职学校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明确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内容和全面健康成长的内涵;立两德,树三风,言传身教;把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到和专业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爱学习的美德等中职学校立德树人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的路径。

[

关键词] 立德树人;中职教育;全面健康;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34?03

2013 年9 月9 日,总书记向全国1400万教师致慰问信,信中对教师提出殷殷期望:希望全国广大教师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总书记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提出,对我国中职教育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指向意义。中职学校的学生刚好处在青少年,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此时的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因此,中职学校应当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

一、立德树人的理论传承、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理论传承

“立德”为古代三不朽之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三国?魏?李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语出《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立德树人”四个字合用是中国文字的精妙也是我国历代教育经验理念的凝结。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2010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进一步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3]。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的提出,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对中职学校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科学内涵

立德树人是指(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引申到教育领域指树立德行,培养人才,其内涵为弘扬优良道德行为营造民风淳朴的社会环境培育人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创建和谐社会富国强民的有力保障。

(三)精神实质

以为首的国家领导人公开宣示“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他们的德行教化广大党员干部。立德树人不单单是教育系统的事情,全民担当、从我做起、以德育人是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学校立德树学子;家长立德树儿女;政府立德树国民;领导立德树下属;党员立德树群众。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用他们高尚的德行为我们做了立德树人的示范,同时,也为我们阐述了立德树人的精神实质。

二、中职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必要性

(一)由中职学校生源的特殊性所决定

中职学校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高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的很少。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是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学生是家长觉得孩子学习不好没出息,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年纪太小又不放心,于是送到中职学校等长大成人再参加工作。这些学生正是最需要社会和学校关心爱护、悉心教导的青少年。

中职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主力之一,承担着培养教育的重要责任,它的存在,降低了青少年犯罪率。初中毕业没进入高中的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是被人们定义为不良少年的人,如果放任自流不进入中职学校接受教育有一部分人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这部分青少年学生是非常需要良好的德育教育的,因此,中职学校的生源特点决定了立德树人作为中职学校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性。

(二)由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所决定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一定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多数是一线技术人员,从事的工作平凡而不可或缺,他们是民众的主体,其品行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民风,因此,职业道德等美德的培养极为重要,这一点决定了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三)由社会大环境需要所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也随之而来,中职学校的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如果没有好的引导很有可能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误入歧途,所以中职学校立德树人是适应社会大环境的需要。

(四)由国家的发展需要所决定

国家的未来需要勤劳、勇敢、爱国上进的下一代,试想如果一个国家的下一代都是懒散、自私、道德缺失的人,那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立德树人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确保党和人民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需要。因此,国家的发展需要中职学校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五)立德树人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是社会的需求

以往很多职业学校一味地抓技能培训和专业教学而忽视了德育工作,导致很多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不能够适应企业的严格管理,企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满意,他们迫切需要德才兼备综合素质好的员工。因此,立德树人促进中职生全面健康成长是学校的任务也是社会的需求。

三、中职立德树人的途径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后,很多学者对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论述居多,中职学校此类文章比较少见。下面就中职学校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明确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和内容

明确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是中职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首要工作。立德树人,本质在于育人[4]。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目标是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

中职学校立德树人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立德学理论、良好师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统美德等。树崇高校风、高尚教风、良好学风创设立德环境和氛围。培养全面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立两德(德学、师德)

德学是学校立德树人的工具,师德是载体。中职学校立德树人必须树立德学理论和培育良好师德。

1. 立德学

立德学就是立德学理论传播美德思想。佛教以佛法普度众生,基督教有圣经,共产党人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八荣八耻等理论工具。中职学校落实立德树人也应当有理论工具,部分中职学校把《弟子规》作为育人工具,效果良好。刘幸福在课堂教学中弘扬德商理论,并将该理论编入教材《商务谈判》,创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方法。德商理论由刘幸福首次提出,是比诚信经营高一个境界的经商理论,该理论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和经商的本分,弘扬厚德载物、友善、仁义的经商思想,试图使经营者从诚信经营层次提升到仁义经商的高度。这一理论比较适合教育经济专业的学生,同时,该理论的普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商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 立师德

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师德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是立德树人成败的关键”[5]。中职学校应当认真学习领悟总书记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树立良好师德。

(三)树三风(校风、学风、教风)《孔子家语?六本》有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环境的好坏对人的影响极大,中职学校应当努力营造美德环境,以环境树人,通过树“三风”活动,用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凝聚“芝兰之香”。把校园建成“芝兰之室”,让校园充满“浓厚的香气”感召千万学子。

(四)言传身教

立德树人必须言传身教,言传身教应当齐头并进。只言传不身教和只身教不言传都是片面的,只言传学生感觉你光说不练,他们会想老师都没去做凭什么让我们做呢?只身教不言传有时也收不到育人的效果。例如:广西某职校推行弯腰行动,号召教师职工每天弯腰捡垃圾,不过,并没有在学生中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按学校规定每个班级有自己的卫生责任区,由学生每天清扫,但有些准备打扫卫生责任区的学生,看到教师在那里捡垃圾,就扭头回了教室,他们觉得老师在那里做清洁自己不用去做了。

(五)培养学生养成爱学习的习惯,促进全面健康成长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爱学习是一种美德,能使人知书达理提高素养。因此,培养学生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路径之一。

人们主观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很多人认为学习很辛苦,实质上学习是获得知识,提升自我的手段和途径,是一件快乐的事。人天生有求知欲,例如孩子很小的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几乎见什么学什么,那时候的学习一定是快乐的。

中职学校应当改进教学方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重回“童年的快乐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进而喜欢学习,养成爱学习的美德,这样就达到了立德树人的目的。同时,应把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到和专业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四、结语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顺应国内外形势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课题之一,中职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认真学习领悟总书记关于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左传[M].郭丹,程小青,李彬源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1085.

[2] 管子[M].李山泽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21.

[3]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08.

[4] 金更兴.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J].新西部(理论版),2013(7):108-109.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12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09-01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已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阶段。我们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如何将二者相得益彰,尤其是抓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件值得我们长期研究、重视的大事。笔者不度量力,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谈点浅见。

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全体公民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使我们的社会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发展意识,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引导人们用科学的、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认识社会,用科学的、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培养公民的自强、自立、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鼓励公民自主创新、努力开拓、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要树立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在现阶段主要体现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人民,引导全社会成员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对公民进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教育,使他们能够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三、要树立社会责任感。要使全体公民具有社会责任感,在履行责任中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实现个人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人都应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履行社会职责。首先对自己负责,肯定自我,立志成才,遵纪守法,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同时学会对他人负责,要有爱心、孝心、善心、诚心,对别人多一些关心与帮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次,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中国公民,要尽《宪法》规定的公民责任,自觉维护国家和公民利益,维护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支持拥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依法纳税,做一个遵纪守法,合法经营的爱国公民。

四、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人的全面素质包括: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建立。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就是要引导公民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民族利益的关系,先公后私,重义轻利。“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之”。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个人的正当利益。鼓励公民遵纪守法,热心公益,帮助他人,扶贫济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公民素质提升一小步,综合国力会迈进一大步。

五、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对于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至关重要。要想使我国由一个大国变为一个强国,一方面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本世纪前20年,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素质提高是一个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坚持以人为本,调整优化科学结构,促进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发挥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加强科学普及,努力发展教育事业,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使全社会成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社会成员必须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现代化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六、提高依法行为素质。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是个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并逐步走向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注意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以及开拓意识;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道德进步。但也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它具有趋利性,自发性等特点,容易诱发道德缺失、恶性竞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和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文化素质,抵制金钱、利益的诱惑,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很多,但重点是上述六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华民族的兴旺发展需要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改善社会的精神风貌和道德风气,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建设,促进祖国统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们真正由一个大国逐步变为一个强国,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教出版社.2007年8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