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调查概念

社会调查概念

时间:2023-06-08 11:00:35

社会调查概念

第1篇

关键词:职业自我概念;职业倦怠;公务员

中图分类号:C9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45-02

职业倦怠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一个正常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国正进入职业倦怠现象高峰期,职业倦怠已经成为社会“流行病”。2004年l2月6日公布的一份由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主持完成的题为《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报告表明,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正在袭扰中国。,而网上调查表明,我国公务员队伍已经成为出现职业倦怠问题最高的群体之一,在接受调查的公务员群体中54.88%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由于公务员职业的特殊性,它不仅影响家人、同事和服务对象的健康与幸福,还会直接影响政府执政能力水平和工作质量,严重制约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目标。

职业自我概念是一个人整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是个体对职业与自身关系的认识,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将依循的生涯形态的驱动力。职业自我概念对工作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反应工作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自我认知、评价和信念情况,同时对工作者的行为具有调节、定向的作用,其中认知、评价作用的失效将导致工作者产生一种消极的行为,这种认知评价失效的过程导致心理失调,长此下去,将产生职业倦怠症状。其中公务员的职业自我概念包括专业能力、人际知觉、工作满意、创新突破、自我接纳和同事关系。国内关于公务员的职业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态的关系的研究尚少,因此借鉴国外相关研究理论及经验,有针对性的选择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公务员队伍职业倦怠问题与职业自我概念的关系进行论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在网上举行电子版问卷调查的研究办法,研究对象为在职公务员。调查为期一个月,共收回问卷183份,得到有效电子版调查问卷168份,有效收回率为91.8%。

(二)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总共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公务员职业自我概念问卷,第二部分是公务员职业倦怠表。这两个量表都出现了陈述句的形式,问卷的进行都需要被测试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以真实的情感和态度来回答。

在AurelioaVilla和EstherCalvete编制的教师自我概念量表的结构和基础上,对各个项目进行修改以满足公务员职业特征的表述,制出公务员职业自我概念问卷。本问卷主要测量专业能力、人际知觉、工作满意、创新突破、自我接纳、同事关系6个维度,共22个项目。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有点同意、同意和非常满意”,分数越高说明公务员职业自我概念水平越高。

二、结果与分析

(一)公务员职业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公务员职业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的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在表一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公务员职业自我概念的每一方面都是与所处职业的职业倦怠存在轻微或比较严重的关联性。同事关系、自我接纳和创新突破都与公务员的情绪衰竭、工作怠慢、低效能、以及职业倦怠总分分别有着明显的负相关;人际知觉和创新突破也同时跟工作怠慢、低效能及职业倦怠总分存在这明显负相关,但与情绪衰竭确不存在任何的明显相关;工作满意分别与情绪衰竭,工作怠慢、职业倦怠总分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与低效能相关不显著。职业自我概念总分与职业倦怠总分的Pearson值为-0.4038,这个数字说明我国职业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有着中等程度的负相关,表明公务员职业自我概念水平越高,相对的职业怠倦就越低。对相关公务员进行实证研究同样也表明的这一点,在职公务员其主观紧张与他的压力、怠倦的关系上、自我意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中介变量。如果在职公务员持着消极的自我概念,对事件的不良感知与评价会使在其带着压力去工作,这样很容易产生厌恶感、胁迫感;而在职公务员如果带来积极的职业自我概念去看待事情,乐观的面对发生的事件,结果会截然不同。

(二)公务员职业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从职业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职业自我概念与职业倦怠间存在显著相关,为了进一步研究公务员职业自我概念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本文对其进行回归分析,数据结果见表2。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公务员职业自我概念的不同侧面与其职业倦怠的关系。工作满意进入了情感衰竭的回归方程,表明它对情绪衰竭具有非常显著的预测效应,对变异的解释率为24.4%;工作满意、人际关系和同事关系进入了工作怠慢的回归方程,表明其对工作怠慢有非常显著的预测效应,其解释率为41.3%;同事关系进入了低效能的回归方程,表明其对低效能有显著的预测效应,但它对变异的解释率仅为2.6%;就整体而言,工作满意、人际知觉和同事关系都进入了职业倦怠总分的回归方程,表明工作满意、人际知觉和同事关系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预测效应,其解释率为30.5%;创新突破、自我接纳、专业能力没有进入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的回归方程,表明其没有预测效应。

相关研究表明工作满意会影响公务员的感受和行为,并赋予了职业生活以意义,职业倦怠与公务员工作所获得的价值感有很大的关联,如果公务员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那么倦怠就容易产生;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可以减少同事关系矛盾,避免同事关系紧张,有效的降低员工的工作倦怠,良好的同事关系可以缓解工作倦怠情绪。

结束语:本文采用公务员职业自我概念问卷和职业怠倦量表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共收回168份有效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自我接纳和同事关系以及创新突破分别同时与情绪衰竭、工作怠慢、低效能、职业倦怠总分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人际知觉和创新突破分别跟工作怠慢、低效能、职业倦怠总分有着明显的负相关,但与情绪衰竭没有存在明显相关;工作满意跟情绪衰竭、工作怠慢、职业倦怠总分有着明显的负相关,但与低效能没有明显相关。

(二)职业自我概念总分与职业倦怠总分的Pearson值为-0.4038,从这个数值可以得出在职公务员的职业自我概念和职业倦怠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也就是说自我概念越高的公务员,他的职业怠倦程度也就越低。

(三)公务员的工作满意对他的情绪衰竭有着非常明显的预测效应;同事关系、工作满意、人际知觉分别对工作怠慢有着非常明显的预测效应;同事关系与低效能有着明显的预测效应;工作满意、同事关系、人际知觉分别对只要怠倦有着明显的预测效应;创新突破、自我接纳、专业能力对职业倦怠及其各个维度没有预测作用。

作者单位:厦门市汀溪水库管理处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性别差异 概率认知 心理分析

1.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各学校相继加强数学教育,以便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概率与统计在数学知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培养学生随机性数学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的一般性的认识的思维过程[1]。用概率与统计的知识预测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界中甚至在科技领域中都有着广泛应用,它也是我们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必不可少的知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处在一个大数据时代,所以概率与统计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无论是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今后继续深造都是十分必要的。

概率认知在概率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认知障碍是高中生概率学习的障碍之一。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认识概率、认知概率的情况,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概率教学。学生只有真正了解自己学习概率统计的认知障碍才能更好地学习概率统计。所以本文通过对高中生在概率学习中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探讨性别差异在高中生概率学习认知过程中主要有哪些差异。本研究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测试对象

参加调查的被试学生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式产生,是从南宁市一所示范性高中和一所普通高中随机抽取四个班级的学生,其中高一高三均两个班,被试学生共有262名,其中男生132人,女生130人。对被试学生实施测试,回收问卷和测试卷后逐份检查,凡有漏选题项及所选题项答案为同一性者一律视为无效剔除,其中测试卷有效问卷256份,问卷有效率97.7%,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47份,问卷有效率94.2%。

(2)研究方法

为了确保选取的试题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在深入研究高中数学概率统计内容[2]的基础上,采用测试题和调查问卷。所选的题目类型涉及频率的定义、古典概型、互斥事件、对立事件、中位数、平均数、频率、数学期望、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共10道题。

(3)测试过程

测试时间为40分钟,学生统一匿名答卷。在施测过程中有任课老师的积极配合与帮助。

3.问卷结果及其分析

为了了解性别差异在高中生概率认知中的影响情况,从南宁一所示范性高中所有平行班中随机选取的两个班级学生和一所普通高中所有平行班中随机选取两个班级的学生共计四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测试。发放测试卷262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试卷256份,包括男生128人,女生128人,问卷有效率97.7%。

在测试卷中,其中第1、2、6、7、8、9题是考查概念与公式的辨析与转换障碍、概率模型构建或转化障碍的测试,第3、5题是概率模型构建或转化障碍的测试,第4题是关于言语信息中对关键词、概念表征障碍和概率事件的描述或表示障碍的检验,第9题、第10题是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3]。

第1-8题调查结果如下:

题1是一道关于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的题目。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关于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这方面的知识,高中生大都掌握得比较牢固,大多能准确地区分出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并且进行计算。从表一出还可以看出,关于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男生的整体掌握情况略好于女生。

题2是一道关于互斥对立事件的概率表征障碍的题目。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关于这部分的知识高中生整体掌握情况较差,大多不能不能正确区分出对立与互斥的联系。其中男生整体掌握水平略差于女生。

题3是一道关于概率模型构建或转化障碍的测试。从表一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关于概率模型建构的整体掌握情况较差,他们大多不能正确建构概率模型。从表中可以看出其中男生掌握的整体水平略高于女生。高中女生解题时,由于自身思维特征,不善于概括题目中的关键点和以往的学习经验,考虑问题不全面,只会生硬地套用公式、定理[4],因此更容易先入为主。

题4是一道关于考查概率统计中概念辨析的题目。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关于概率统计基础概念意义,高中生大多掌握得比较牢固,他们大多能准确地掌握到基础概念的意义。其中在基础概念意义的辨析方面女生要略好于男生。

题5是一道关于概率统计的图表题目。考查学生对概率统计的概念的理解掌握并能准确的在图形中识别出来。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关于概率统计基础概念意义并识图高中生大多掌握得比较牢固,他们大多能准确掌握概念的意义并在图中识别。其中女生掌握的整体水平略高于男生。

题6是一道关于求样本容量的题目,考查学生对基础概率统计概念公式的辨析。从表一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在对基础概率统计概念公式的辨析方面掌握得比较好,其中男生掌握的情况略好于女生。

题7、题8是关于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的题目,考查学生是否能准确区分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等概念的辨析。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生大多能准确算出分层抽样的题目,掌握情况比较好,其中女生掌握情况略好于男生。但是关于题8的系统抽样的题目,高中生的普遍掌握情况比较差,其中男生的掌握情况要略好于女生。通过翻阅大量试卷的分析,笔者发现是因为题8系统抽样的题目最后的答案计算完成之后不是整数,而正确答案是需要取整数,所以大多数学生不会取关于系统抽样的最终结果的整数,这反映出一部分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题9是一道关于中位数与平均数的题目,调查结果如表二。在第一问中,求给出的16个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从表二中可以发现高中生整体掌握水平较一般,其中女生掌握的整体情况普遍比男生好。经过对比试卷发现,这些学生大多给出了正确的公式步骤,但是最后的结果往往算错。笔者认为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因为计算能力不扎实而导致算错,或者是粗心等原因,而女生比男生细心,所以会呈现女生整体水平高于男生的结果。在第二问中,问这两种数字特征哪一种描述这个数据更合适并给出理由,从表二中可以发现,选择平均数的学生较中位数更多,其中选择中位数的学生大多给出的原因是每个数字相差太大,平均数不能正确地表达这组数据。而选择平均数的同学认为只有平均是比较公平,才能准确地表达这组数据。从表二中可以看出,男生与女生在选择哪种数字特征中没有差异,都是63.28%。

题10是一道关于求给出4组数据求概率与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的应用题类型的题目,调查结果如表三。从表三中可以看出,高中生在关于应用题目的概率统计的题目掌握得比较差,通常他们不会解答。大部分学生不明白数学期望的意义,教师在授课应该让学生清楚数学期望,方差等都是数。它们没有随机性(分布也是如此)。它们是用来刻画随机现象的。这和样本的数字特征、样本均值、样本方差等完全不同,样本数字特征是随机的,它们是用来估计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的[5]。从表三中还可以发现男生关于应用题中的概率统计的题目的解答情况比女生好。

4.案例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为了进一步了解性别差异在高中生概率统计认识的影响,对262名学生分发了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262份,全部收回,调查问卷有效问卷247,包括男生130人,女生117人,问卷有效率94.2%。调查结果如下:

在被调查的262名高中生中,有14.17%的学生表示对概率统计非常感兴趣,其中男生有8.09%,女生有6.07%,可以看出男生对概率统计感兴趣的人数稍多于女生。有50.20%的学生表示他们能够完全理解概率统计中的一些关键名词,其中男生有51.53%,女生有48.71%,可以看出男生对概率统计名词的理解稍强于女生。有10.93%的学生表示他们完全可以灵活掌握应用概率统计中的相关公式和概念,其中男生有12.30%,女生有9.40%。有6.47%的学生表示知道概率统计的相关题目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其中男生有10.00%,女生有2.56%。

5.结论与讨论

经过上述的调查分析,不难发现高中生受性别差异影响,对概率学习的认知不存在显著差异,只是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而且男女生各有优劣。可以发现高中生受性别差异影响,对概率学习的认知存在以下差异:

(1)男生掌握的相关公式概念优于女生,而女生的公式辨析能力优于男生。

(2)男生对概率统计题目中包含的数学思想的掌握情况优于女生。

(3)在概率统计相关的计算能力方面,女生优于男生。

(4)在概率模型的转换能力方面,女生优于男生。

概率统计现在已经成为高中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特别在新课标中又有加强,首先加强了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其次是增加了一些教学案例[6]。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1)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要用现代的教育观念树立与新课程标准相符合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因为概率统计中包含了大量的生活实践内容,所以教师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概率统计中的思想。教师可以挖掘数学史,渗透数学文化,还可以应用数学软件促进课程实施。(3)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讲清概念,使学生能够把握概念的本质,懂得相近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在讲授概率公式及其应用时,力求讲清每个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以便使学生能准确无误而又合理地使用这些公式进行各种运算。(4)针对一些概率图表题目,教师可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5)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思考每一道题目中所包含的思想,动手练习每一道计算题目,做到速度与准确率都达标。对男生来讲,要多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速度与准确率都达标,还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名词、基本公式的辨析;对于女生来讲,要注重课本知识牢记公式概念,并且要多关注实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后男生与女生都要养成课后总结反思的习惯,多对学习过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逐渐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概率统计。

参考文献

[1]张德然,茹诗松.高中概率统计教学中关于随机性数学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3,9;39-42.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3(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王连国.高中生概率学习认知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4-10.

[4]何小亚.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04-207.

[5]张怡慈.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概率和统计内容的定位和教学[J].数学通报,2005,44;1-6.

第3篇

在统计学上,自由度的概念十分广泛,在对自由度的概念进行界定时,狭义上,在对总体的参数进行估计时,在样本中,能自由变化,或者自变量的个数能独立,我们称之为统计量的自由度。在社会经济的统计实践中,房地产价格变化和居民消费情况的统计等社会调查都是建立在统计抽样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只要通过样本的信息,就能够推测出总体的情况。自由度的概念涉及范围很广泛,样本的参数估计、系统的推断和统计的检验工作都会涉及到,但是当前我国对自由度产生的背景、性质和原因在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充分的解释,对自由度的概念也没有规范化的诠释。

关键词:

经济统计;自由度概念;背景和应用

一、自由度概念的产生

自由度概念的产生与与人们进行抽样调查密不可分,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解决或者较难解决的问题,在抽样调查时,先确定好研究地对象,然后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最后再抽选相应的对象进行调查,从总体上来看,抽样调查的这种方式是对全面调查的补充和完善。抽样调查的简单快捷是全面调查力所不及的,全面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节约大量的调查时间。抽样调查的特点较多,抽样调查进行时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时效性极强;在抽样调查中,能够根据调查的要求随机进行选择,这显示出了抽样调查的灵活性;在抽样调查后针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计算,最后所得数据准确性极高。虽然在许多定律和假设条件中受到限制,为了降低判断失误和调查不全面的情况,采取提高总体样本和抽样样本之间的相关性措施,在抽样样本数据的形成上必须慎重对待。于是自由度在这样的要求下应运而生。基于满足总体和样本之间的约束原因,通过对部分变量和元素的调整以达到实现抽样调查的准确性的目的,因此自由度概念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样本在选择过程中的为满足相关条件进行的优化。

二、自由度概念的界定

自由度是可以自由变换的,对于在自由度中不同的较为显著性的实验,其计算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样本自由度的正确选择是显著性实验的基础。有专家认为,自由度是可以随意变化信息的数量,其前提是没有违背总体和样本之间的约束条件。如果仅仅只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在统计中,统计工作质量的主要方面受到样本统计过程的科学性、样本的代表性和统计检验的合理性以及统计结果的真实性的影响,而统计工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统计工作的着重点,即统计样本。自由度的确定和选择,在形成统计样本的时候是十分重要的。在统计学上,界定自由度主要从把握样本与总体的关系来进行,总体样本与抽样样本的关系只是基于统计的目的,在统计方法、统计主体、统计性质和统计数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经济统计学中,统计学中自由度n-1的由来。

三、自由度在经济统计学中应用分析

自由度在经济统计学中的运用作用极其重要,其中,在抽样调查中的应用尤其常见,在抽样调查中,自由度的使用能使抽样调查结果更为精确。在统计上,自由度的运用也及其常见。

(一)统计上的自由度在统计中,对总体的方差进行估算时,离差平方和的使用是最为常见的,方差的确定由n-1的个数决定,这其中的原理是:当均值确定后,n-1个数的值也得到确定,第n个数的值便会得到确定,在统计计算中,均值是n-1的限制条件,基于这样的限制条件,在对总体方差进行最后的估计时,自由度便为n-1.在数学中,自由度是指变量的个数可以随意进行取值,举例说明:假设有4个变量,分别为x、y、z和w,其中x+y+z+w=20,因此可以得知它的自由度等于3.自由度在统计上的运用较为频繁,在热力学中,什么是分子运动的自由度?在确立了分子的空间位置时,这个位置所需要的自由坐标的数量就叫做自由度;在理论上的力学中,质点在空间上进行随意运动时,质点的位置只要三个坐标就能够得到确定,由此可知,质点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其拥有三个自由度。当然,在物体受到限制时,其自由度便会减少,如果让质点只在一个平面上运动,它的自由度便为两个,在曲面上也是如此;但是,如果让质点在一条曲线上运动,或者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它的自由度就只有一个。

(二)经济学中自由度的运用举例为证,实验者对某一公司产品的年销售量进行调查研究,该公司预计销售10万份产品,利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前半年的月销售量进行调查,在调查中,被调查产品的月销售量的平均数是总体的参数,这是较为精确和客观的。通过对公司相关负责人的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取得的数据获得前半年的产品月销售量数据,样本的平均值是在调查中取得的数据,通过计算获得的,理论上来说,调查的参数与统计量在数据的内容要求一致,由此可以看出这前半年的数据和是能够得到确定的。当前5月的数据被确定,剩下一个月的数据的精确度便十分精准。所以,在上述例子中,被研究产品年销售的情况是:在统计量中求得平均数后,其自由度为:k=6-1=5.这个解释可以归结为:将前半年的月数视作6,样本便为x=6,它的平均值假设为7,即为y=7,由于受到y=7的限制,在自由确定了6、3、7后,第6个数据只能为13,否则的话,y不等于7。因此,这里的自由度为k=x-1=3,由此推算,在所有统计量中,自由度都为k=x-y。

四、结束语

在日常社会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都会用到统计量,自由度存在于统计量的计算公式中,但不少人会产生疑惑,同样是计算标准差,为什么在总体中,标准差的自由度为n,但是样本中的标准的自由度却为n-1,其他公式中,自由度的界定为n-2或者n-3?我们知道,自由度的概念不仅仅存在于统计学中,但是在经济统计中,自由度的运用是较为全面的。例如对产品的销售数量在市场上进行的调研、人口的统计调查以及居民的月用电量等等。自由度的概念广泛存在于统计的计算公式中,

[参考文献]

[1]袁卫.从“人口革命”到重构统计教育体系———戴世光教授的学术贡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01:146-152.

[2]钟无涯,颜玮.自由度概念在经济统计中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2,19:8-10.

[3]徐强.用户友好型《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9:251-252.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生;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concept and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 Ren,Liu Xianhua. School of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lf-concept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120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TSCS) and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Result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the self-concept and the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top three factors influencing mental health were physical self, social self and self-criticism. Conclusion Cultivating positive self-concept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Self-concept; Mental health; SCL-90

1 问题的提出

自我概念(又称为自我知觉、自我结构、自我图式)是指一个人关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当个体把自己当成认识对象时,就会对自己的外表、能力、特长和社会接受性等产生知觉并形成关于自己的一般概念。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自我概念在调节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意义,客观的自我评价、自我悦纳和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1,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成为教育心理学领域中一个新的研究

热点。中学时代是自我概念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自我意识混乱的时期,中学生对自我的看法不但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也会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因此,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并且被认为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变量[3]。近10年来,在我国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不少,发现很多因素均可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家庭的抚养方式、教育方式、学校的课业负担、学业成绩、学校及家庭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事件,都可能会经过个体的认知整合而形成个体的自我概念并通过自我概念而弥散性地影响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一般状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商丘市高中生的自我概念的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试图揭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程度,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商丘市三中的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各抽取1个班,共120人,其中高一、高二和高三各40人,男生62人,女生58人。被试的年龄范围在12~18岁之间。

2.2 方法

2.2.1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用美国田纳西心理学家H.Fitts编制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4]对高中生的自我概念进行测量,量表共70个题目,包含自我概念的两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即结构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综合状况:自我总分与自我批评,前9个成分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该量表由台湾林邦杰于1978年修订,以中学生为对象,自我概念总分分半信度在0.1925~0.1945之间(P

2.2.2 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5] 该量表包括9个症状因子,共90个题目,每题采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测查时在班主任配合下,以班为单位,按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测查并收回问卷。资料统计采用SPSS 13.0完成。

3 结 果

3.1 不同性别高中生自我概念各因子得分比较 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除道德伦理自我外,男生均高于女生;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分别存在显著差异;生理自我分的差异非常显著(见表1) 。

3.2 不同年级高中生自我概念各因子得分比较 自我概念的年级差异,高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高二学生与高三学生没有差异;高三学生得分高于高一学生,且存在差异,家庭自我、自我满意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3.3 自我概念量表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3是TSCS与SCL-90各因子的Pearson相关矩阵。结果显示,TSCS 9个正向因子与SCL-90因子都呈负相关,显著水平非常高;负向因子自我批评与SCL-90因子都呈正相关,显著水平比较高或非常高。这说明两个量表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关系(见表3)。

4 讨 论

4.1 结果表明 男生与女生的自我概念存在差异,除道德自我外,前者得分均高于后者。这与以往的研究比较一致:杨雄、黄希庭(1999)的调查也发现男生的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社会取向的道德价值感则高于男生[6];苏丹妮也认为男孩会比女孩显示出更大的自我价值增值倾向[7]。本调查还发现两者的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存在差异,生理自我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是因为高中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男生在运动能力和体能上高于女生并迅速发展,拉大了女生与其的差距,因而男生更趋向于积极的评价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另一方面,“温柔、漂亮、善于打扮是对女性永久的期待”,女生也通过角色认同内化了社会对女性的这种角色期待,因而女生也更容易为自己的外表而苦恼,这使得女生的生理自我相对较低,两者呈显著差异。男生的自我概念显著高于女生,还在于高中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进行着角色认同的过程:男性期望自己独立自主、大胆勇敢、自信自强、坚强不屈等等;女性期望自己温柔、漂亮、顺服、谦虚、彬彬有礼。社会又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机会,使得两性各自的角色期待现实地分离了两性的行为。所以,男生的自我概念比女生积极,自我满意、自我行动也显著高于女生。

4.2 调查表明 高二、高三学生的自我概念显著高于高一学生,这与马什的调查结果一致:马什发现自我概念在9~11年级回升。这可以用赫米斯的“自我概念与自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思想加以分析。高一学生经历了角色的转变,从初中生变为高中生,学习环境也发生了变化,这两方面构成的自我生态系统的变化为自我概念的变化提供了条件。而到了高二、高三,学生生理上的成熟,使生理自我分值随年级上升,学习生活已全面发展和深化,高中生已熟悉了环境,产生了适应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日益提高,自信心增强,自我意识渐趋成熟,学生更多地是从个人爱好、个人特点、个人发展上去体验自我价值感[8]。因而,自我概念有所上升。而到了高二以后,环境、个体的角色相对稳定,自我概念也相应稳定,所以,变化不大。

4.3 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研究显示,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显著相关,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自我概念积极的高中生往往对事物的看法比较乐观,也比较自信,容易激发上进心,化压力为动力,更好地调整、控制各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而自我概念消极的高中生则往往低估自己、责备自己,把本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视为是自己失败和无能的结果,从而深陷于焦虑、抑郁、无望和痛苦之中,影响心理健康[9]。其中,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和自我概念总分都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个体对自身心理活动的认识与评价、对家庭的认可与接纳程度、对自身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认识与评价、对自身现状的认识、对现实自我满意与认可的程度、对个体的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的态度都是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同时,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客观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悦纳自己,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是促进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5 参考文献

[1]Bandalos DL. Effects of math self-concept, perceived self-efficacy, and contributions for failure and success on test anxie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5,87:611

[2]樊富民,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76

[3]Heine SJ, Lehman DR. Culture, self-discrepancies and self satisfa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99:25

[4]林邦杰.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订.中国测验年刊(台湾),1980:27

[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

[6]杨雄,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99,(6):56

[7]苏丹妮主编.中国独生子女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85

[8]王希永,瑞博,张雷.高中生心理素质培养(高二年级学生用书)(M).开明出版社,2000:63

第5篇

季丽红

摘要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自我概念的关系,为护理管理者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对223例颅脑损伤患者运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自我概念、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分数分别为(171.50±13.59)分,(65.40±9.31)分和(39.92±4.91)分;亲密度与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适应性与常模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自我概念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呈正相关。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自我概念处于低等水平,护士应进一步挖掘患者的家庭功能以提高其自我概念水平。

关键词 颅脑损伤;自我概念;亲密度;适应性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04

Relationship analysis between families′ cohesion-adaptability and craniocerbral injury patients′ self-concept

JI Li-hong

(Zhangjiag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Zhangjiagang2156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ies of patients cohesion-adaptability and self-concept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nursing managers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Methods:223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used the"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and "family adaptability-Cohesion Scale" to test.

Results:Self-concept,the degree of intimacy and adaptability scores were (171.50±13.59),(65.40±9.31) and (39.92±4.91),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elf-concept and family intimacy-adaptability.

Conclusion:Self-concept of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at the low level the nurse should further tap the family work pati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elf-concept.

Key wordsCraniocerebral injury;Self-concept;Intimacy;Adaptability

家庭是个体生活作息的重要环境,提供个体心理和情感支持,对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客体思想与情感的总称,是个体对自己诸多方面的看法[1]。患者对自我客体的看法和态度,不仅影响家庭,也影响其心理健康。本研究旨在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自我概念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现状和关系,为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纳入标准:(1)经CT或MRI确认为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表现与颅脑损伤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2)患者及家属对本调查知情同意,患者有能力完成量表测试。排除标准:有其他部位严重的合并伤、神经精神病史及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1.2.1.1自我概念量表测定采用林邦杰修订的《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该量表由内容维度、结构维度和综合状况3个分量表总共70个条目组成。内容维度由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和心理自我5个因子组成,从5个方面考察自我的感知、看法和胜任感等;结构维度由自我行动、自我认同、自我满意3个因子组成,从3个方面考察自我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综合状况由自我批评和自我总分2个因子组成。自我批评为消极因子,分值越高显示自我评价越差,自我概念越消极,其他9个因子均是积极因子,分值越高显示自我概念越积极。自我总分得分(70个条目)=结构维度因子得分之和。每个条目按照“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1~5级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2,重测信度为0.867。

1.2.1.2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测定[3]该量表由Olson等于1982年编制。费立鹏等结合大陆文化修订形成了《中文版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该量表主要评价2个方面的家庭功能:(1)亲密度,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2)适应性,指家庭成员随家庭环境和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问题而表现出的改变能力,量表总共3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按“不是”“总是”5级评分,每个维度的高分表示该个体此维度上的家庭功能越好。调查要求受试者个体按照家庭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21,重测信度为0.853。

1.2.2调查方法由研究者和培训后的护士负责收集资料,统一指导语。向所调查患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填写方法、注意事项和赠送的小礼物。量表发放时间为患者GCS≥8分且有自主能力时。

1.3统计学处理资料应用EpiData软件输入与核查,采用spss 15.0进行分析。对患者数据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一般资料共发放量表237份,回收有效量表223例,有效率94.09%。223例患者中男137例,女86例。年龄17~59岁,平均(35.79±11.53)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75例,中专及高中33例,专科及以上15例。职业:工人111例,农民65例,职员25例,个体工商户19例,其他3例。经济情况(以家庭劳动力人均年收入为依据):<1万52例,1~2万122例,>2万49例。有经济赔偿209例,无经济赔偿14例。损伤原因:车祸伤136例,高处坠落伤63例,摔伤19例,外物击伤5例。

2.2颅脑损伤患者自我概念调查(表1)

2.3患者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因子分及与常模比较(表2)

注:1)为t值,2)为t′值

2.4患者自我概念和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相关性(表3)

注:均P<0.05

3讨论

3.1颅脑损伤患者自我概念特点自我概念是个体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个体对自己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认知和评价。叶艳胜[4,5]综合前人研究认为,变量在常模没有建立的情况下依据平均分和一个标准差可以将测量人群分为三种类型。调查显示,颅脑损伤患者自我概念平均分为(2.45±0.31),依据上述标准,自我概念评分≤2.69(平均分减一个标准差)为低等水平,评分≥3.31(平均分加一个标准差)为高水平,其余为中等水平。颅脑损伤患者自我概念为低等水平,这可能与患者的病情有关。患者在急性创伤治疗期,一方面担心疾病的预后,如果是未婚患者,患者还担心自己头部的伤口和外观是否影响婚姻和人际关系,如果是已婚患者,他们还认为自己应尽的抚养下一代的责任未尽到以及经济赔偿方面的原因等会出现过分焦虑、抑郁等心理;另一方面,患者容易出现情感淡漠、情感障碍和人格改变等颅脑损伤后综合征[6]。患者不仅存在头痛、头晕等症状,还存在记忆力减退、疲劳、睡眠障碍等痛苦体验[7]。患者痛苦的体验让其自我评价较低、自信心丧失,从而渐渐出现否认自我,自我概念逐渐降低的心理特点。

3.2颅脑损伤患者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特点颅脑损伤患者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得分高于国内常模[3],但差异无显著性;适应性得分较国内常模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与外界和家庭的沟通并未减少,自我感觉来自家庭的支持没有减少甚至更多。家属在家庭成员患病情况下,用较多的精力来关心患者用以弥补往日对患者的疏忽,导致家庭亲密度得分过高。患者出现创伤后有很多日常生活事情感觉力不从心,致使相应的社会角色发生变化,适应性降低。研究显示,颅脑损伤患者的社会和家庭功能缺陷较大[8],同样的应激性事件,有可能激起比常人更大的心理应激,使临床结局朝不好的方向发展。家庭对缓冲心理应激、矛盾冲突具有较好的作用,功能良好的家庭,可以大大减少应激事件引起的内心冲突,使临床结局朝好的方向发展。

3.3颅脑损伤患者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自我概念的相关性特点调查显示,颅脑损伤患者家庭亲密度适应性2个维度与自我概念10个因子之间呈显著性相关。李兵宽[9]等研究显示,家庭带给每个人个体成长阶段的心理体验,包括个体对自我、他人及对世界的看法、感受和行动,从而形成个体的人格特点和价值观,本研究验证了家庭功能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特点。家庭亲密度适应性越强,自我概念就越好,说明家庭在个体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家庭作为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持久和广泛的。那些亲密度和适应性功能较好的颅脑损伤患者,家庭成员会给予患者足够的重视和认可,会为患者提供参与家庭事务及决策的机会,激发患者的潜力与信心,使患者力所能及的参与家庭事物,潜移默化地学习如何适应和处理家庭和生活中的变化,因此逐渐掌握较高的社会交往技能。在社会中,家庭亲密度适应性较好的患者能较好地与他人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因此在社交场合会降低个体的社交焦虑程度[10],体验到更高的自我价值感,自我概念较好。这就提示医护人员,颅脑损伤患者在自我概念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可能与其不健全的家庭功能有关,因此改善患者的家庭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魏彩军.独立学院大学生自卑和自控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0.

[2]吴兰花.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1874-1875.

[3]李毅,钟宝亮,崔娟,等.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2,21(3):206-210.

[4]叶艳胜.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完美主义、自信和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5]孙然.急诊科护士完美主义与专业自我概念的调查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9):70-72.

[6]朱蔚骏,成静,徐健.心理干预对颅脑损伤后综合征的疗效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4):319-320.

[7]张喆浩,杨丽,滕芸,等.康复训练对颅脑损伤患者睡眠颠倒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2):23-24.

[8]袁光辉.心理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后抑郁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4C):1084-1085.

[9]李兵宽,刘启辉.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1:81-84.

[10]柴莉颖.大学生自我分化与家庭功能、社交焦虑的关系[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第6篇

[关键词]

概念

授权法

司法审查法

程序法

裁量法

时代任务

On the Concept of Administrative Law in Specific Context

[Abstract] Concept always emerges in specific context .Take the concept of American administrative law for example ,the concept of American administrative law has developed through delegated law ,the law of judicial review , procedural law to discretionary law .So the concept of administrative law is not a unified one .It is always changing .Therefore we ought not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administrative law in the light of foreign context but our own.

[Key words] delegated law the law of judicial review procedural law discretionary law tasks in this era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他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①]

——马克思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理性的人们是通过概念运用辩证思维来认识客观规律的。所以,在哲学上,概念是认识论而非本体论的范畴。然而,“规律不是精确的,因为我们是借助于概念来表达规律的,而即使概念会发展,在将来仍然会被证明是不充分的。”[②]这就是具体概念的相对性。

我们在研讨行政法的概念时,自负的理性总是企图寻找甚至制造一种古今中外普适的行政法概念,但是这种理性的努力最终被各国行政法的实践所“证伪”(波普语),而不得不承认行政法概念毕竟是一种历史语境下的“地方性知识”(吉尔兹语),一种语境化的阐释。不同国家的行政法甚至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行政法概念均表现为一种“流变”的趋势。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而既定的模式,这同样适用于对行政法概念的把握。美国行政法概念的动态沿革最具典型意义.

一. 不同历史语境下美国法律界对行政法概念的阐释

美国和英国一脉相承,是一个典型的普通法国家,所以,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现实主义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坚持理性建构主义的大陆法系国家(在行政法领域,法国是一个特例)迥然不同。其行政法的概念既是在理论和实践的互动中也是在理论对实践的“让步”中逐步发展起来的。[③]一般认为,美国行政法的概念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形成了前后相继的对行政法概念的不同阐释。

(一).建国后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

美国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行政法一直处于潜在的萌芽状态,政府行为的合法性所以不构成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因为当时实行自由放任政策(the laissez-faire policy),联邦政府几乎没有管制的功能。联邦最高法院虽然在1803年就争取到了司法审查的权力,但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却备而不用,直到1857年才再一次启动司法审查。[④]自由放任政策的后果是导致经济滥用(economic abuses),客观上必然要求政府的管制,行政法便逐渐发展起来。行政法主要是通过议会授权的方式出现的。当时,继受英国普通法制度的美国行政法的概念必须回答以下问题:受戴雪否定任何裁量的“极端法治主义”和对行政法的误解的影响,行政法在美国的出现是否符合美国宪法;国会授权行政机关裁量是否违宪;如何为行政机关设定权力范围以使其在法治的范围内活动。

戴雪在其《英宪精义》中断言:“我们没有法国所说的行政法这种东西,这是英国人民的幸运。”[⑤]戴雪以其崇高的学术地位而对英国行政法的发展影响达一个世纪之久。[⑥]然而,戴雪的“极端法治主义”和对行政法的误解在美国并不似英国有那样大的影响力,这是因为美国人重实际而不保守的性格所致。首先起而反驳戴雪极端主张的是美国“行政法之父”——古德诺(Goodnow)。古氏认为“行政法不但可能而且有必要存在”,行政机关的裁量权更是必不可少,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适当限制行政机关行使的裁量权力。[⑦] 古德诺将立法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立法严格界定的“无条件的命令”(unconditioned commands),这种情况下行政机关的专横可能性是极小的,他只需找出违法者并执行法律即可。古德诺着重讨论了被戴雪忽略的另一种情况,立法者不可能拥有全能的洞察力将全部细节规定在行政法中,而只能列举一般规则,即“有条件的命令”

(conditioned commands)。这就为行政机关解释立法留下了余地,这也就是行政机关的裁量空间。古德诺对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的途径寄希望于立法对“无条件的命令”和“有条件的命令”的严格界定。弗罗德(Ernst Freund)亦建议授予裁量权和限制行政权的关键在于立法,国会必须更加积极的仔细的立法以确保授予行政的必要权力不致被滥用。[⑧]

可见,早期美国的行政法概念着重关注行政法的宪法依据、授权裁量的合法性以及对自由裁量的立法上的控制这几个方面。这一时期美国行政法的概念可以概括为议会依宪法制定的调整行政活动合法性的法律,即行政法是授权法。

(二).20世纪30年代

通常认为,行政权的扩张是行政法长足发展的动因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彻底粉碎了人们关于私权神圣、市场万能的神话。希望政府有所作为,对社会进行全方位干预是当时普遍的共识。因此,30年代是美国行政法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⑨]“新政”政府深入的参与私人市场,以刺激经济走出萧条。首先,银行系统和股票交易被纳入政府监控。全国工业复兴法甚至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其次,大量的管制机构纷纷设立:证券交易委员会、国家劳动关系委员会、联邦电讯委员会、民用航空委员会等等。与上一时期相比,行政法以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规定,接管对私人市场的控制;独立管制机构由于权力的混合以及不遵循任何法定程序,被时人称为不受限制的“无头脑的政府第四部门”[⑩]1932年,Beck在其《官僚主义的神话》中疾呼:“山姆大叔还没有从其官僚主义的美梦中警醒,他在我们国家进行了疯狂的试验,可能有一天他会放弃非理性的美梦,而回归到宪法所规定的古老的政府概念中。”[11]这种思潮也代表了最高法院的立场。最高法院的法官深受自由放任的经济和政治政策的熏陶,他们援引“滥用商业权力、滥用税收和消费权力”及其他宪法规定展开司法审查,阻止某些新政措施,如在巴拿马冶炼公司诉利恩案(Panama Refining Co. V Ryan)和司盖特家禽公司诉美国案(Schechter Poultry Cop. V United States)中,最高法院曾一度废止工业复兴法的实施。以后危机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政府干预政策的终结。最高法院司法审查的任务依然相当繁重。

由此可见,整个30年代就是一个司法审查的年代,这时的行政法在很大程度是司法审查法。[12]

(三).20世纪40—70年代

按照美国的一般用法,行政法排除了大量的实体规范。[13]这一时期的行政法历经三十年主要集中于行政程序的制定、运行、检测和修正。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机关权力和程序的法律。这一行政法的概念是对当时行政法状况的典型表述。

经过新政(New Deal)和二战而大为扩充的行政法,随着和平的到来,特别是反种族歧视、女权运动、反越战等民主斗争的高涨,政府行为的专断性遭到严厉的抨击。这促使人们反思行政法制必须包含一个由成文法规范的行政程序方才充实、完整。为此,司法部长委员会的报告中建议:应当出台允许公众参与的法规制定程序,行政机关在裁决纠纷中应提供最低限度的正当程序保障(包括行政裁决官员的独立地位保障)[14]。这些建议均在行政程序法中有所体现。该报告注意到当时对行政程序的两种倾向:其一是行政程序应当如司法一样达到完全的标准化,其二是主张给与行政更大的灵活性,以便运用其专长在变动不居的行政环境中完成既定目标。该委员会从调查中了解到行政法的大部分案件是同通过非正式程序而不是正式程序处理的。它甚至将非正式程序标签为“行政程序的生命线”。[15]盖尔霍恩(Walter Gellhorn)强调将行政程序过度司法化是最大的危险。行政机关和法院担任了两种不同的角色,应该根据各自的职能采纳不同的程序。而行政的优点在于专业特长、行政的自我统制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处理实际问题的迅捷。所以他支持非正式程序和正式程序中可以灵活运用的因素。[16]委员会的调查和学者们的争辩结果是1946年行政程序法(APA)折衷方案的出台:既采纳了非正式程序,以满足行政灵活性的需要;又确定了正式程序以提供最低程度的基本正义。

为检验APA的实施情况,1955年议会成立了“法律服务与程序事务组”。该组在调查报告中指出,APA的执行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行政机关总是不执行和遵守APA的要求,因此应对APA进行实质性的修改,以进一步加强它,使其成为行政法领域正当程序的宪章。”这一结论的作出是基于1946年APA对行政机关进行了广泛的授权,构建APA的理论基础就是:行政机关利用准立法和规章制定程序来形成未来的政策,运用准司法裁决程序来解决现存问题。所以,实践中基本上非正式程序已经完全取代了正式程序。[17]报告严正指出,虽然APA的制定目的是使政府通过法律程序的行政活动更加便捷,但是,便捷和效率不能牺牲程序保障,行政的目标是便捷性、有效性、和基本公正。为此,在这一期间对APA进行了几次修正。1966年国会修改APA中关于政府文件公开的规定,制定情报自由法,规定全部政府文件必须公开,任何人有权得到政府的文件,行政机关不得拒绝。1974年制定隐私权法,规定行政机关所保持的个人纪录有对本人公开的义务。1976年阳光中的政府法中规定合议制机关的会议必须公开。这几个法律构成APA的一部分。[18]行政程序法是唯一能将行政法各制度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方式,足见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地位。这也是行政程序法率先得以法典化的原因。基于此,我们便可以理解,“美国行政法更多的是关于程序和补救的法而不是实体法,由各个不同行政机关制定的实体法,不属于行政法的对象,只有当它可以用来阐明程序法时才例外。”[19]

(四)20世纪80年代至今

APA并不是行政法的替代品。因为它对既保证行政的必要灵活性同时又制约行政专断这种技术性问题无能为力。[20]这种技术性问题集中体现在不受司法审查的裁量权的行使。所以在法律授权、司法审查、正当程序均已在行政法中巩固的确立之后,行政法的焦点逐渐从“外部”转向“内部”——不受司法审查的自由裁量权。马萧教授(Professor Jerry Mashaw)主张“由于外部力量无法充分介入,所以,调整行政行为的内部行政法必不可少。”[21]

正式裁决和法规制定虽然倍受学界青睐,但实际情况却是80%—90%的行政法问题是通过非正式的自由裁量行为处理的。这些裁量行为不受正式程序制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也不倾向受司法审查。如何确保“裁量正义”是行政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22]因而,行政法的概念也就围绕裁量问题而展开。可以说,行政法即是裁量法。

首先,行政法要对裁量行为进行界定,即确立裁量的界限。传统的观念是寄希望于提高立法的质量,对裁量的授权设定明确的法律限制和有效的标准。实践证明这种外部控制手段是无效的,行政裁量权不可避免的要偏离立法标准的指导。对裁量的限定不得不委诸行政的自我统制。在立法授权没有做出明确标准时,行政被要求在尽量早的时间内,发展内部标准,并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内部的细则进一步将裁量行为予以限定。这就是立法的模糊标准过渡到行政机关的明确标准,然后迈向具体细则的一整套统制措施,是内部行政法发展的清晰脉络。这一过程是通过个案裁决来确立标准的方式展开的,被称为“明智的和必要的过程”。

其次,对裁量的内部构造。即将一个裁量行为系统化,建构起内部的秩序,把裁量的诸要素组织成有机的结构,以实现高质量的“裁量正义”。每一个行政裁量均涉及裁量目的、调查结果、说明理由、先例以及公正程序等基本要素。构造裁量的内部结构就是将以上几个要素在裁量中系统化。详言之,在裁量的系统结构中,行政目的是裁量的灵魂和总原则,是其它诸因素的纲领。“依目的行政乃成为裁量之基准”。[23]所以行政目的必须公开。调查结果公开并说明理由是裁量内部结构的支柱。他们是随意和专断裁量的重要屏障,应该贯彻到每个案件之中。遵循先例是裁量结构中基调。是否依先例行政是区分法治和专断的关键,而先例是否公开则是裁量是否受到控制的指标。因而,将裁量结构化的重要步骤遵循公开的先例。此外,贯穿裁量始终的是公正程序的要求。这里虽然没有正式听证程序,但应确保最低限度的公正:告知相对人对其不利的证据并听取申辩。

再次,裁量制衡。美国整个权力运行体制就是一个极其复杂和精致的制衡系统。在制衡裁量方面,有机关内部的层级制约。从防止专横的角度看,内部的层级制衡仍有许多无法克服的缺点。为此,在联邦、州、地方政府的体系内,广泛设置了具有独立地位的行政申诉机构,以对裁量进行控制。这些申诉机构规则简便,如费用低廉、无需律师代理、不必考虑原告资格、决定的成熟性、申诉的形式等法律技术问题。这些行政申诉机构具有独立地位,甚至象专家申诉委员会,其决定不受行政和司法的审查。可见在提供必须得制衡方面,行政申诉机构取得了“典型的高度成功”。[24]

综上所述,纵观美国行政法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行政法概念侧重点的移转轨迹。早期的行政法是授权法的观念有很强的宪政背景。它受古典自由主义的深刻影响,恪守“最小政府是最好政府”的原则,行政法致力于其合宪性的证成,时刻以宪法、法律的授权为指归,强调行政法的民主主义基础(即立法基础)。“美国的立法者当时面临的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就是要创设一种既依靠多数又有足够力量在自己职权范围内自由行事的行政权。”[25]行政法是授权法就是这一时代要求的回应。随着行政法的合宪性和民主基础这一基本问题的解决,行政法的主题必然发生转向。最高法院由弱到强的经过,使人们发现了司法对塑造行政法的积极作用,司法审查是划定行政法外部边界、明确公、私法界分的有效方法。因此,行政法是司法审查法也就成为当时行政法概念的简明概括。然而,行政法的宪法基础和司法审查的确立仍然不能确保行政公正和高效的运行,故而,行政程序进入行政法的视域并取得主导地位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程序的视角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行政法的一般规律,致使美国大法官F·福兰克弗特发出“自由的历史基本上是奉行程序保障的历史”[26]的感叹。行政法是程序法的概念,一度成为众多法学家的共识。美国行政法经过近200年的嬗变,经由宪法、法律的限定,司法审查的制约以及行政程序的规范,其外部边界已被明确标志,因而,行政的内部裁量问题便凸现出来,行政法从外部视角转入对内部裁量的关注。行政法是裁量法是美国行政法概念二十世纪晚期的最新发展趋势。可以看出,行政法概念侧重点转移的轨迹,是美国行政法概念沿革的阶段性标志,也是美国法律界逐步认识行政法任务和功能的过程。

二.启示、反思与我国行政法的时代任务

比较研究美国行政法概念沿革的启示首先是明确了行政法概念是不断流变的;其次是行政法概念的每一次侧重点的转移都是法律界在该历史语境下的新阐释,都是人们认识的又一步深化,却更趋全面,更贴近于行政法治的相对真理。诚然,行政法应当有,实际上也确实存在宪政背景。然而,宪政背景是无法将行政法的概念予以定格的。因为,宪政背景本身就是可以被不同时代的人们“任意”解说的,以便使行政法始终不致脱离合法性基础。推动行政法概念的发展以及对宪政背景的不同解释的根本动力,是行政实践领域不同时代的不同主题,以及学者们强烈的“问题意识”。这就是历史语境对行政法理论发展的限制。在特定的语境下,19世纪的美国人可以断言,行政法就是授权法;20世纪30年代的学者能够主张,行政法是司法审查法;20世纪50年代的人可以认为行政法是程序法。这表明美国行政法发展的单向维度,行政法的诸问题是相继出现并被逐一解决。这也许就是法治发达的国家普遍的“进化”规律。西方的法治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然而,若将西方行政法发展过程中特定语境中产生的概念,抽离该语境并将其泛化地指称我国行政法治发展的现状,如行政法是“司法审查法”、“控权法”“程序法”、“法即程序”则有以西方理论宰割中国行政法现实之嫌。之所以不能拿西方来比附中国,是因为我国行政法的独特的历史语境:当今中国的现实是行政法治相当落后,而现代化的任务又如此急迫。这决定了,我国行政法不可能单维度的产生“自生自发的秩序”(哈耶克语):宪政基础 司法审查 程序法 裁量权。而只能通过理性建构起全套的行政法治秩序。一维时间、三维空间的规律似乎在中国特定的语境下幻化成“三维时间和一维空间的错位”[27]:近代、现代、和后现代的问题集中在当下的中国,必须予以同时解决:我国行政法既要构造近代行政法的宪政背景,同时还需加强高效而公正的依法管理,更要对行政管理职权的行使施加全方位的控制,特别是司法审查的监控,以保持权力-权利的平衡、目的-手段的比例,还要遵循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所有这些都是我国行政法的时代任务。此外,我国对人口增长的依法控制,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强制性抢救与保护,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化等,都刻不容缓。再如,在Internet虚拟空间中,“隐形电子警察”问题,电子商务中政府的角色问题,以及加入WTO后政府的功能和利用行政法组织强有力的经济集团参与国际竞争的问题(当然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强制命令行政),都对行政法的概念产生激烈的冲击。可见,我国的行政法肩负着极其艰巨的历史使命。也许,我们一时还难以阐释一个理想的行政法的完整概念,但可以预测:它的内涵应该是丰富的,而其外延应当既涉及实体规范又涉及程序规范;既包括传统消极行政规范与措施,又包括现代积极行政规范与措施;既涉及外部行政规制,又涉及内部行政规制;既规范政府国内行为,又规范政府涉外行为;既有静态的行政法治化规范,又有动态的行政活动过程规范。总之,它应当是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的,以宪法为依据的,以信息时代最先进手段为依托的“关于现代社会环境法治国行政的法律规范。”转贴于 ------------------------------------------------------

[①]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p240

[②]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p285 转引自彭漪连主编《概念论》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p240

[③] Phillip·J·Cooper Public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2nd edition Prentice Hall Inc.1988 p69

[④] 苏力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p93

[⑤] A·V·Dicey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Macmillan 1965 p203

[⑥] 直到20世纪后半期Ivor·Jennings在Law and Constitution 中,Wade 在Administrative Law中才彻底清算了戴雪的错误。

[⑦] Frank Goodnow Comparative Administrative Law New York :Putnam 1893 chap。3

[⑧] Ernst Freund Administrative Powers over Persons and Proper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28 p145

[⑨] 王名扬 《美国行政法》(上)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 P52

[⑩] 联邦政府行政管理研究委员会报告(1937)

[11] Kenneth Culp Davis Administrative Law Text West Publishing Co.1972 p8

[12] 同上书 p2

[13] Kenneth Culp Davis Administrative Law Treatise K·C·Davis Pub。 Co。1978 p2

[14] 《司法部长委员会关于行政程序的报告》 美国第77届国会第一次会议参议院文件(1941)

[15] 同上 p35

[16] Walter Gellhorn Federal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John Hopkins 1941 p25

[17] Peter Woll Administrative Law :the Informal Proce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3 p347

[18] 王名扬 《美国行政法》 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年版 p57

[19] 伯纳德·施瓦茨 《行政法》 徐炳译 群众出版社 1986年版 p3

[20] Phillip·J·Cooper Public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2nd edition Prentice Hall 1988 p103

[21] Richard ·J·Pierce Administrative Law and Process The Foundation Press 1985 p42

[22] Kenneth Culp Davis Administrative Law Text West Publishing Co. 1972 p91

[23] 城仲模 《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则(二)》 三民书局 1997年版 p39

[24] 同上引Kenneth Culp Davis 书 p107

[25]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上卷) 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p134

第7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生 SCL-90 TSCS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个体对自我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的认知及态度体系。青年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期,其心理发展表现出自主性、过渡性、实践性等特点,自我的发展既是实现自我统一的过程,也是个体形成健康心理的发展过程。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人们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关注,因此研究高职生自我概念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促进高职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心理疾病防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拟在探究五年制高职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为五年制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 抽取徐州某高职校五年制高职学生500名进行问卷调查, 收到有效答卷486份, 回收率为97.20%,其中男生219人,占45.06%, 女生267 人,占54.94%;城镇学生184人,占37.86%,农村学生302人,占62.14%;独生子女124人,占25.51%,非独生子女362人,占74.49%;年龄范围在14~20( 17.64±3.6)岁。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资料,调查表均使用统一指导语,问卷不记名。以班级为单位, 在班级班主任(班主任事前都经过培训)的协助下,当场答卷并回收问卷。

1.3研究工具

1.3.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由美国心理学家费茨(W.H.Fitts)于1965年编制,1988年进行了修订。主量表由70个题目组成,包含自我概念的2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10个因子, 即结构维度: 自我认同(ID)、自我满意(SA)、自我行动(B);内容维度: 生理自我(PH)、道德伦理自我(ME)、心理自我(PRE)、家庭自我(FA)、社会自我(SO);综合状况:自我总分(ST)与自我批评(SC)。前9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 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 自我概念越消极。

1.3.2症状自评量表(SCL-90)

采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90 个项目组成,分别评定总均分和9个因子分。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

1.3.3 统计方法

用SPSS 17.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樊富珉,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15:76-77.

第8篇

关键词: 社会学《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提高途径

社会学是一门经验的社会学科,有着广泛的应用性,目前在国内高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为顺应这一趋势,很多高校纷纷建立了社会学专业或开设了社会学的相关课程。我院把《社会学概论》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政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它作为社会学的入门基础课程,关系着我们能否通过这门课的教学让学生立志登堂入室,对社会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担此重任,笔者不断尝试、实践以提高社会学的教学效果,在此抛砖引玉,作简要阐述。

一、转变教学观念,立足学生需求

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主义倾向。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若独自讲授教科书的内容,学生就只能被动地记载,很少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目前我国的《社会学概论》的相关教学用书都以社会学专业学生的需求为主,教材厚重,篇幅较多,所讲内容有的概念抽象,理论庞杂,学生理解困难。这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无疑增加了学习的困难。

新的立体化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主动、教师主导,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这就要求教师在根据课程要求科学地安排教授内容外,还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用心去体察学生的需求。教师要结合社会学的性质和大学生的特点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学只是为了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不能像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事相关的职业。他们关注的是了解与社会、自己的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进而能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对现行的教材进行科学使用,合理安排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比如案例教学就要多联系他们的实际需要,抓住他们的兴趣点。笔者在给人力管理的学生授课时,就尽量联系大学生就业、招聘和社会管理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并使他们在使用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拓宽知识层面,学会用社会学的观点分析社会现象。

二、首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为先,刺激学生学习欲望

虽然现在社会学的发展势头猛劲,应用广泛,但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研究什么,依然一头雾水。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让他们对该课程产生排斥心理,教师在第一次授课时既不宜讲枯燥的社会学的产生、发展史,又不宜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更不宜讲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虽然众多的教材和传统教学都把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等安排在最初讲授,但考虑到教学实际效果,笔者通常都放弃这种吃力不收效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贴近学生生活,是他们熟悉的社会学应用课题,如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家庭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青少年犯罪及自杀问题等。通过比较熟悉的社会现象,学生能提高学习社会学的兴趣,不再认为社会学深不可测。

三、注重实践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走出“书本世界”

实践教学法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将概念化、条理化、抽象化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按照社会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实践教学法就是要指导学生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知识进行各种类型的社会调查、收集处理资料和信息、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等。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的参与者,经过多年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理解社会的能力。但是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方式下,他们养成了惰性,甚至害怕与社会的一些问题“面对面”。实践教学就是要求、鼓励甚至是逼迫学生参与到调查中,学会运用社会学的思维观察、思考问题。在具体运用这一方法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讲清各种社会调查方法的特点、要求、具体操作步骤和运用方法,提出明确的调查要求和写作要求,为学生参与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非社会学专业学生自身社会学专业知识有限,掌握的调查技巧不太成熟等因素,教师在选择调查主题时要尽量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特点,选择他们相对比较感兴趣或熟悉的社会问题,这样才不至于让他们对社会实践产生恐惧心理。如笔者给学生布置的“大学生面子消费现状调查”和根据学校特点,对对接单位淮南煤矿的矿工生活、劳动保障等问题的调查,在学生中都反映不错。

四、运用讨论式教学,拓宽学生思维

笔者认为,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大讨论式教学在大学课堂中的比例。讨论式教学操作灵活,学生参与度高,不仅能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运用社会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更能在分组讨论中提高一部分同学的组织能力和团体合作的能力。当然要取得预期的效果,讨论式教学不能完全放任。教师要适当地在讨论前、讨论中加以引导,并在讨论后认真总结、评价学生的讨论成果。如在“人的社会化”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讨论前提出较为宽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比如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哪些因素对你影响最大?在社会化过程中你如何发挥自主能动性?等等。教师通过简单的提示、引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头脑风暴”,让学生更好地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概念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五、角色换位,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满堂灌式”、“填鸭式”教学注重老师讲,学生学,而在课堂结束后学生便把课堂所学束之高阁,不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笔者在给学生讲授时,在一学期中抽出两到三次课堂时间来让学生当老师,完成从备课到讲授分析的全过程。这种方法在操作前要求教师把讲授的主题告知学生,给其充分的时间备课。到了相应的时间教师让出讲台,让学生过把教师瘾。这种方法可锻炼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备课的艰辛和付出的不易。对教师而言,这种方法是教学改革的一大尝试,能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以上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有着明显的优势。对学生来讲,特别是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这种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社会学的热情,使其更好地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综合能力。对教师来讲,这种教学能促进教师加强自身学术修养,促使其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升自己。从这一意义上讲,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相长”,于学生、于老师都是值得深入开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正文.运用实践教学法,提高社会学教学的时效性[J].教育探索,2007,(2).

[2]邢援.《社会学概论》课程教改方法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第9篇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 信息素养教育 高职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47-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以虚拟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信息环境下,信息资讯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身已经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1]当前社会,资本不再是社会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知识和信息,信息已成为生产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信息技术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信息行业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信息产业也已成为社会的支柱产业。在知识经济作为时代背景的前提下,人们对知识、对信息的需求已远远超出任何一个时代,因为信息资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生产力不断革新、不断前进的强有力的动力。

那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这已然成为信息时代对人们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信息素养是一种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是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它要求人们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决定了创新的能力,也决定着能否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对信息素养教育予以充分的重视,努力提高广大高职院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推动科学技术人才储备库资源的丰富与发展,以确保我国2020年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最初发端于国外。20年代60年代起,国外大规模开展的图书馆用户教育可视为信息素质教育的前身,信息素质真正开始于70年代信息素质概念的提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从最简单的信息技能掌握演进到人的整体素质重要层面,信息素质被各国广泛传播和使用。在美国,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数量众多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和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力地推动着学校教育的变革。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信息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活动较为落后。1984年,原国家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的意见》,奠定了《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作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用户教育主要形式的地位。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国外影响,我国图书情报界对用户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逐渐演变上升为信息素质层面的研究。1993年国家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广泛关注,成为教育界热点研究课题,但研究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教育。

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学术界对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期刊论文方面,信息素养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图书馆建设与高校学生教育两个层面,比如闵红武的《十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综述》、于维娟的《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孙建军和李君君的《基于图书馆员-教师合作的信息素养教学模型》、王晓力的《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袁曦临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学习模式的探讨》等。著作方面,信息素养教育包罗的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如张厚生、袁曦临主编的《信息素养》,该书汲取了国内外图书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以信息获取和信息组织为基础,以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强调信息和信息技术在各个层次学习中的应用,特别强调信息素养在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中的作用,强调信息素养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李志河主编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一书,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注重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获得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形成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安全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从国内理论的内容上分析,相关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引进和介绍国外对信息素养概念的分析、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及方法等的文献,结合具体高校进行原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实际的调查实证研究却寥若晨星。

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来完成对高职院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论述及推理。

3.1 文献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一种效率高,花费少的调查方法,是传统的间接搜集资料的调查方法,就是通过调查文献以获得资料的调查方法。可用于访问调查、问卷调查等调查过程之前。但是文献调查存在一些局限性,它通常需要与其他调查方法配合使用。本文收集、参考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培养研究以及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等方面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问题展开研究。

3.2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典型的社会问卷调查方法是“特而菲法”。调查者基于领域专家知识,经过对专家领域知识的归纳而形成问卷,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由于受到时间、资金、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本调查问卷间接地采用了以往信息素养领域学者在开展研究中所使用的问卷题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研究课题问卷。

3.3 逻辑分析法

逻辑分析法是利用事物的各种己知条件,根据事物之间内在的相互关系,对未知事物的结果进行推理判断的一种科学分析方法。文中根据调查结果采用逻辑分析法对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目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本研究将通过对相关信息素养理论的梳理,结合新媒体语境的背景,对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其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新媒体语境的特殊背景出发,对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宏观层面的需求分析。传统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运用现成理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进行指导分析。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下,高职院校的信息素养教育面对的是更加具体而实际的需求,这要求我们的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更加贴合外界环境的变化,这也是研究的创新点之一。

第二,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本次研究将选取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力及所接受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等进行问卷调查,再根据调查数据进行推理,总结出该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所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系统提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体系,将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以及新媒体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来整体考虑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模型,将对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选择之道以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剖析。

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基于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以湖南大众传媒学院作为案例调研对象,将对其在校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依据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提出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见解和对策。

本研究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根据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的分析结果来探讨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要素和评价标准。信息素养内涵有助于更深刻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内涵的具体化就体现为评价标准。

(2)对特定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分析。根据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具体内容,通过文献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大致了解当代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真实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能力。

(3)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所开展的问卷调查及对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分析最终目的在于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高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以及如何培养其信息素养的途径。

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以及新媒体环境下高职教师、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关于信息素养概念、内涵、评价标准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概念表述仍没有统一,综合借鉴国内外学界关于信息素养的研究成果,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理论梳理,对其内涵和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逐层分析,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经验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评价标准进行阐述。

第二,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信息素养调查能准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再根据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是此次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将依据文中构建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份“关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调查问卷,对新媒体环境下该校学生信息素养的状况展开调查。对于调查结果,笔者将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

第三,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的教育能力。从新媒体语境下教师的角色转换入手,笔者将依次论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原则与目标,并提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途径。

第四,新媒体语境下高职在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根据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将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理念出发,尝试提出创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内容的策略。

第五,系统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在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在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信息化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将提出包括数字化网络环境、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以及多元信息互动社区的内容设计与平台构建策略,梳理出建设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指标体系。

第10篇

关键词:CDIO;“概论”课;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任。为了提高“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借鉴CDIO教育理念,强调“做中学”,整合教学内容、实施专题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施互动式教学,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和学习过程考核,实施“项目为主,体验导向”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CDIO及其教育理念

从2000 年起,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 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1]CDIO代表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2]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欢迎。CDIO是一种“做中学”的国际工程教育模式,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是其核心理念。[3]

二、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

教学效果决定于教学理念。是传授知识应付考试还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这是“概论”课教学改革必须首先弄清楚的问题。“概论”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党的基本理论,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尽管重要知识点的把握是必要的,但是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知识点,而是帮助学生从理论上搞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正确道路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如“概论”教材编写组的首席专家召集人吴树青教授所强调的,“概论”教学不能把大力气放在“是什么”的知识层面,强调知识点,而应当把力气主要放在“为什么”的理论层面,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实施专题式教学

“概论”综合性较强,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祖国统一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如前面所言,“概论”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解决的是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问题,如果过于注重课程的理论体系,对每一章节平均用力,势必很难突出重点,影响教学的实效性。根据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需要正确处理理论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提炼和整合教学内容。我们借鉴CDIO“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理念,以提炼和整合教学内容为切入点,着力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提出专题式教学的新思路。

“专题式教学”就是在严格遵循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的基础上,打破教材的章节体系,以把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专题”为单位提炼教学内容,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专题,一个专题一个主题,每一专题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运用案例、讨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理论呈现出来,注重调动教师和学生双向参与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思路不受具体理论的整体性、系统性限制,更加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把问题讲深讲透,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专题的设计和调整上,一定要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要体现统编教材的主要内容,而且要紧密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构建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概论”课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其教学活动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不是一种简单的结论记忆,而是要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悟、体验、践行,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原理内化为自觉的信念,提高政治觉悟、认识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进而引导学生把认识落实于行动。作为“概论”课堂教学的延伸的实践教学,是深刻理解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经过近多年的探索,我们形成了课内外实践和校内外实践多个层面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校内课堂实践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要体现出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采用多种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深刻全面地诠释教学内容。1、主题演讲。如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专题演讲,这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又让学生们在表达中加深理解;2、结合学生关心的问题,组织开展学生辩论赛。这既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增强了自学能力,教师通过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认识,给学生正面的引导,帮助学生辨明是非,站稳立场,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3、阅读原著。为达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读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邓小平、和等领导人的著作是十分必要的。教材推荐了阅读书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课下自觉去阅读的却非常少。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原著,我们根据课程进度,精选部分著作推荐给学生,不仅让学生读,还要求写出读后感或读书报告,作为平时成绩之一。4、观看资料片。结合教学内容,播放《走近》、《百年小平》、《大国崛起》和《复兴之路》等资料片,从视觉上加深学生的理解,获得震撼的效果。

(二)校外社会实践

组织学生参观和对相关的社会问题开展调研,加深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理解。1、开展社会调查。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获得第一的材料,更深刻地了解社会和身边发生的事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把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结合起来,亲身体验改革开放、社会变革给人们生活、就业、社会带来的深刻变化,加深对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参观实践教育基地。此类活动具有材料丰富、真实直观的特点,是较好的直观认识与现场感受性实践教学方式。我们每年组织学生赴邓小平故居、建川博物馆和成都市统筹城乡的典型――三圣乡等参观考察。考察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心得,并在班级举行报告会或讨论会,畅谈见闻,交流收获,同时举办图片展进一步扩大活动的教育面。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感染力,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逐步掌握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感受到了理的魅力;同时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增加了学生的社会阅历。

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典型案例、热点问题、音像资料等为项目载体,实施互动式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根本。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听中学”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和“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近学生”原则,借鉴CDIO“做中学”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亲身体验,以典型案例、热点问题、音像资料等为项目载体,实施“案例式”、“讨论式”和“情境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案例材料,使理论鲜活起来,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首先,由教师提供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主题精心选择的案例和问题;其次,学生分小组围绕案例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形成整个小组的基本观点,由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小组的基本观点,如果其他小组持有不同的观点可以提出来讨论,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既要注意以学生为中心又要适当进行引导,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最后,讨论完毕由教师进行总结,如果有学生不同意教师的总结,则继续讨论,直到基本达成共识,则案例教学完毕。

六、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和过程考核,坚持考核形式多样化

考核既是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以及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全面了解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修正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根据“概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结合教学特点,对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

考核改革以“概论”课的性质和特点为依据,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以增强考核的实效性为目标,突出“两个注重”:一是在考核内容上,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由注重“知识考核”转向注重“能力素质考核”。即在考查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这能较好地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考核更符合概论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以及素质教育的理念;二是在考核管理上,由注重“结果考核”转向注重“过程考核”。这既可避免有些学生不注意平时的学习和出勤,到期末考试临时突击过关的现象,又可避免期末学生负担过重,疲于应付,从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上。为此,我们调整该课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由以前的3:7调整为5:5。为了真实、全面和客观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考核形式应当多样化,我们坚持从知识掌握、能力素质发展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另外,在考核形式上,由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这有利于学生自觉地把精力放在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上来,有利于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第11篇

■ “杜蕾斯2001年全球性调查报告”表明:全球的人平均每年性生活次数为97次。而在中国,性生活的年平均次数为72次

■ 中国男人的性生活平均43.9岁“退居二线”,47.7岁“下岗”

■ 如何评价国人的性综合能力水平?目前缺少统一的、明确的标准

■ “性商”概念自出现以来,引起了许多争议

王河教授:长期以来,国际上性问题的认识与研究一直存在一个理论瓶颈,因此,极有必要建立和形成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其准确评价和把握,而不能满足于迄今为止模糊笼统的认识水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全新的科学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性商。

谁需要“性商”?

英国著名安全套品牌杜蕾斯去年公布的“2001年全球性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的已婚或同居的男女平均一年性生活次数为97次。其中美国人的性生活最频繁,一年平均124次;其次是希腊人、克罗地亚人、南非人、新西兰人和意大利人,年平均110多次;日本人最少,年平均只有36次。中国香港人、台湾人和内地人性生活的平均次数分别是63次、65次和72次。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的潘绥铭教授曾经带领36名研究人员,对全国城乡60个地方的3824位20~64岁的男女的性生活状况进行了了解。调查结果令人惊讶:已婚或同居的男女中,每个月连一次性生活都不到的人超过了四分之一(28.7%);在最近的一年里连一次性生活都没有的竟占到了6.2%。调查还表明,男人只能把每月超过一次以上的性生活频率保持到平均43.9岁(正负差10.4岁)。到了平均47.7岁(正负差9.9岁),男人的性频率便低于每月一次了;到了平均55.9岁(正负差8.6岁),则一年连平均一次的性生活都没有了,性生活基本停止。而女人性生命更短。

数字说明的问题让我们深思。和世界各地的男人女人相比,中国人的性状况不能不让人担忧。这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事实?

各地医疗专家的研究记录表明,国人的确实呈下降趋势,这与国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和各种疾病的发生率升高密切相关。由于自然环境恶化,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一些人刚到中年就开始患上老年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炎等。同时,青年人群的整体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性生活水平的下降。

然而,自然环境、生活压力等问题是全球性的,许多国家比中国还要严重。由于各地的人文、自然环境差异,人种差异,文化历史、生活习惯、营养结构等等差异的客观存在,使我们对这种全球性的性水平的比较很难作出理性评价。假如有一对夫妻身体健康,并没有保持较高的性生活频率,但是夫妻关系良好,性生活满意度也很高,我们凭什么说他们性水平低下呢?即使评价他们性水平低下又有什么意义呢?

看来,对性综合能力的评价并不是简单的数字就能说明问题的。

考虑到诸多影响因素,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怀疑,以这种全球范围内的数字调查来衡量中国人的性水平有失公允。我们迫切需要一种能真正反映我们的性健康水平的评价方法。

关于男人、女人的性健康水平,大概包括几个方面:性生理健康、性心理健康和生殖健康。在普通人的认识中,“性水平”等于“能力”,最直接的衡量标准诸如性生活频率、持续时间、性器官尺寸等,其标准直接来自、黄色书刊、性用品广告等。从医学角度来看,存在很多误区,有些简直就是利欲熏心的误导。

2003年年初,在“中国男性生活质量全国调查启动新闻会”上,中国性学会中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王河教授正式提出了性商的概念,给如何衡量中国人的性综合水平打开了一扇门。

就性商的概念,王河指出,性商应有其医学生理特征,但决不仅仅是纯生理指标,而应包括性健康水平、性生理能力、性心理调适及性互动能力等多个方面。就男性而言,它既包括“性渴望度”、“功能”、“持久能力”、“频度”等自身能力,也包括帮助配偶达到性愉悦或的能力,同时也包括在生活环境变化中遇到相关问题时,运用一定的知识手段和保持一定的健康心态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

可以说,性商概念的提出,使我们看到了通向正确衡量中国人性健康状况的一条充满光明的路。

同时,关于性商的争论,自这个词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

情系亿万中国人的"性"福

文/王 河

性商的概念:性商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上,人们追求性快乐的一个综合性的标准。它代表一个人的性健康水平。它不仅是医学层面上的,还以生理为基础,包含了心理、文化、社会环境等四个方面的综合判定指标。

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环境三个纬度来表现,具体可反映在性生理能力、性心理调适及性互动能力等多个方面。它既包括"性渴望度"、"频度"等自身能力,也包括帮助配偶达到性愉悦和的能力,同时也包括在生活及人文环境变化时,可以运用一定的知识手段,保持性健康心态,并进行自我调适的能力。

良好的性商是人类幸福的基础

人类从中获得无比的幸福、快乐、甜蜜、陶醉和美感,这是人类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肉体与精神的享受,它使人们的美好情感更加浓郁并得到升华。使女性更加美丽,男性更加健壮,对完美的追求也可以使人类在情感方面更加完善、更加美好。

人们深深认识到对生命、家庭、社会的重大意义。

英国作家劳伦斯说:"我相信,只有通过调整男女之间的关系,使性变得自由和健康,英国才能从目前的萎靡不振中解脱出来。"他直接将性健康和国民的精神状态联系到了一起。

弗洛伊德说:"存在于无意识之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支配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他将性与人类生活的每一部分联系到了一起。

实践表明,拥有健康的,对男女自身、对家庭和社会、对人类的完善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性商不能没有女人

著名的电影艺术大师基斯洛夫斯基在他的一部电影里,将婚姻比喻成一个苹果的两半。上帝将苹果切开后随便扔在地球上,于是人们为了婚姻的幸福,每一半都在辛苦地寻找另一半。基斯洛夫斯基用他的"苹果论"探讨深刻的人性问题。

是两性间的行为,缺少了一方是不成立的或不正常的。因此,性商当然不可能只是探讨男性而放弃女性不谈。在的双方中,健康的以双方的身心愉悦为标准,当然还有生殖和生理因素。只有双方都有愉悦的感觉,都感到对方对自己的爱意,才能够充分体现性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所在。

在性活动中男性一般是主动者,女性由于心理和生理原因,常常比较"被动"。事实上,女性同样在性活动中得到与男性同样的性愉悦与。对于一对相爱而性生活默契的男女,形式并不重要。女性同样拥有爱与被爱的要求与权利。

由于场合的原因,我提出性概念后有许多人产生了误解,认为性商只是针对男人的,于是我几乎背上了"男权主义"的恶名,甚至有女记者在会上问我:"为什么只提男人的性商,难道要将女性排除在外吗?"

在此再次申明,性商本身是包括男人和女人的,单谈任何一方都没有意义,就像一个苹果,是不能分开的。

性商不是无稽之谈,也非哗众取宠

性学研究领域有两个水火不容的流派,一个是本质主义流派,另一个是构建主义流派。前者认为性的本质是天赋的,生理的,所以也应该是自然的。而后者则认为性的本质是由社会建构起来的,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被视为"真理"的本质主义传统观念出现了危机,社会构建主义观点是其主要批判者。社会构建主义批判本质主义认为人类性冲动是天生的、自发的、异性恋的和普遍一致的观点,并将关注的重心从个人的内在本质转向外部环境。在他们看来,欲望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而不再是受到个人本质决定的生理现象。

事实上我认为,无论以上述哪种流派的理论为标准,得出的结果都是以偏概全的。无论从任何角度论述性,都离不开生理、心理、环境(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三个维度。而这三个纬度便是性商理论的基础。

从性商的核心概念出发,我们作了三个基本假设:

1. 人类一切性的现象首先来源于并且最终实现于性的生物性之中;

2. 无论性的存在多么强大或虚弱,都是经历过社会化的,都是性存在于整体中的一个系统;

3. 性商的理论支持系统为三个维度。我们的研究将把本质主义和社会构建主义结合起来,而不是用单一的理论体系讨论性。这三个维度是生理、心理、社会的三维立体结构,三维可以构成多维,并可以演绎出更丰富多彩的内容。

也就是说,性商既有其生物性,又有其社会性,并在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变化。性商的出现是有其必然原因的,是性科学发展的结果。

性商让人类更了解自己

性这个单一的概念不能衡量人类的性活动,于是人们围绕性发明了许多名词,比如性生活、性文化、性存在、性事等等。而性商是惟一能够最恰当、最准确、最生动、最全面地表述这一复杂内涵的概念。

性商作为衡量人的健康状况的一种标准,使性摆脱了神秘甚至的尴尬状态,为性学开辟了一片新的研究领域,并将成为性社会学、性医学及性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结合点。相信通过性医学工作者的进一步研究,性商会成为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人乃至全人类作出贡献。

专家简介

王河 :中国性学会中医性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性健康教育专家,性商概念提出者。

专家观点:"性商"真的能衡量性健康状况吗?

樊民胜教授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国性学会理事--

如果说,建立智商的概念是为了测量一个人的智力状态,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儿童开展教育,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这方面尚有争议)的话,那建立性商是为什么呢?什么人需要测性商?测性商又做什么呢?我不知道"杜蕾斯全球性调查报告"是如何确定样本,用什么方法抽样调查的?他们所公布的数据究竟有什么意义,对人们的性生活究竟有什么帮助?然而只根据这个调查,因为年次数"美国人高达124次。而中国的成年人年平均次数仅为63次(前面是72)"就得出"目前中国男人的性商可能远低于欧美男人"的结论未免太草率,可能与真实相距甚远。与普通人的想法正好相反,不但美国妇女的性满足程度要比中国妇女低,而且前不久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人对他们的床上能力并不十分自信,自我判分仅为"C"。俗话说,宁吃鲜桃一个,不吃烂桃一筐。性生活的和谐与满足与否并不以次数作为绝对标准。再说百家人吃百家饭、想百样事,有什么理由非给个人有充分选择自由的性生活去硬性规定一个什么数量标准呢?宣扬中国人的性商可能远低于欧美人这种不科学的概念还有潜在的坏处,比如严重挫伤中国男人的自信心,甚至引发夫妻不和睦,将夫妻性生活的不和谐都归咎为丈夫性能力的不足,暗示中国男人都要去补肾壮阳,对此类谬误可能引起的后果,我们需加以警惕。

彭晓辉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 中国性学会会员--

实际上性商概念并不是哪位专家随意提出的。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了这个阶段,从性文化、性科学建设来讲,从学科发展来讲,提出性商都是必要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是生活水平提高了,不等于生活质量提高了。性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涉及到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但是生活质量不等于生活水平。生活质量里面包括生活水平以外的内容,其中还包括怎样能够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当然这个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协调等等。所以我认为现在提出性商恰恰正是时候。

我们仅仅从性的生理层面和社会层面去界定性,还是定性的问题。真正定量去研究,必然从生理展开,这样才能到实际应用阶段。性商想定量,对人的综合性健康有一个如何定量的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来做基础研究、抽样调查、统一处理,还需要临床有实际病案的积累,用这样的方法拿出一个标准。

性商出来以后,有的人认为它有可能被一些商家利用,因为炒作性商有利于他们的性用品推销,从而有一种担忧。实际上只要我们进行正确引导,把什么是性商给大家讲清楚,即使有商家愿意去炒作,我想也没有多少空间。性商和商业没有必然联系。

钱信忠博士 前国家卫生部部长 中国性病艾滋病基金会创始人--

性科学和现代医学各分支一样,是人类还在不断认识、需要深化探索研究的年轻科学。性商概念的提出在今天仍具有自我更新性,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碰撞中不断完善。因为性商是一个既复杂又微妙的概念,它一定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停留在固有的水平上原地不动。然而,提高性商不是一蹴而就,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保持或提高。人们通过自我测验,会对自己的性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如若再加强有关的学习和训练,并推而广之,可以带动更庞大的人群性商的普遍提高。就像智商概念的普及,现在健商、性商也提出了,虽有创意,也还要继续研究、探讨、发展。总之,人们关注性商的过程,就标志着人们对性的重视,以及性科学知识的普及,这将对整个社会文明有贡献。

……

从普及性的概念来说,性商的提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它的提出,根本上还是研究如何提高中国人的性健康水平。性商的高低,实际上是性健康水平的高低。

勿庸置疑,从总体上来说,中国人的性健康水平目前还是比较低的。这首先还是一个思想观念的问题,中国人对性的问题甚至到现在也还是不愿公开谈及,这些丑陋愚昧的表现,明显地与当今时代的文明进步和开放格格不入,也与一个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不相容。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性的负面现象和问题,其原因之一也是由于自身健康知识的缺乏。现在大家能够关注性商,讨论性商,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我们要重视性的问题,重视性健康,重视性文明。我希望全社会都重视,广大学术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要担起宣传的重任。

丛中博士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

不知道有关专家为什么提出这个概念。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都应该是谨慎的,我反对使用性商这样的概念。每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必须有新的发现与之相对应。我相信专家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提升国人的性品质,改变国人的性观念,促进国人性健康。但性商概念缺乏其应有的科学内涵,没有提出任何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关于性健康的衡量标准在国外早就有了,不是新的东西。性的问题有很多是属于心理学领域的,这样的东西是很难用量化的指标衡量的,也不是科学方法能解决的。学术中对各种概念的规定是严格的,如果硬造出一个概念来会把科学搞乱,达不到普及科学的目的。这样的概念对科学来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有一个时期关于"商"的研究很多,大多属于炒作,比如情商、心商等等。他们更注重经济价值,与科学无关。我不反对人们拿这样的概念去进行市场炒作,去赚钱,但如果拿这些不科学的东西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指导,就会害人了。随便造出一个什么"商"来是很容易的,比如我也可以提出意志商、兴趣商、注意商、爱商、恋商、坐商、站商、卧商、运动商、静止商、睡眠商……同样有一大套理论来解释它,因为都是现成的嘛。可是,作为一个严肃的研究者,我不会去做。我也做科普工作,但我不会去做这样的推广和普及。

关于性健康:我们在期待

的确,无论在书上还是在医院里,都没有什么方法来衡量我们的性水平。所有的标准出自个人的知识与经验。

长久以来,"性"就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扮演着"魔鬼"与"天使"的双重角色。

生活在传统性观念里的中国男人,常常背负着强大的"性压力"。"性"等同于"力量"与"征服",是只能赢、不能输的。男人常常患得患失,害怕自己的性器官尺寸不够、硬度不够、时间不够长、不能让妻子满足等等。一个在性生活中失败的男人,常常会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会因此导致的失常。医学上认为男性阳痿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还有多种障碍与心理因素有关。

而女性在性方面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总是习惯压抑性意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她们会对产生羞耻感、罪恶感,从而会导致性冷淡、性厌恶,回避性生活,给家庭生活造成阴影。

由此可以想象,中国人对自身性水平的科学评价本身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这种评价的意义又因此非常重大,它直接关系到中国人性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千万家庭的幸福。它的科学评价结果可以减轻对性存有误区的男女的心理压力,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

第12篇

【关键词】 护理;结肠造口;应对方式;自我概念

直肠癌是我国高发病率的恶性肿瘤之一,给予患者手术切除后多进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进行治疗,其也是对低位直肠癌进行治疗的必须措施。患者术后要长期通过造口排便,故患者的自我概念及应对方式非常重要,笔者对此进行研究,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照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复查的420例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所有患者均为直肠癌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回医院进行复查。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对不清楚的项目由调查者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给予适当解释。所有问卷调查表共发出420份,收回392份,均为有效调查表,有效回收率为93.3%。问卷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

1.2.1 一般资料 问卷包括人口学资料、家庭情况和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疾病特征。

1.2.2 所有患者均应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 [1]进行评价,评价根据10个因子来完成,包括自我批评、自我总分、自我行动、自我满意、自我认同、社会自我、家庭自我、心理自我、道德自我、生理自我。前9个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概念越积极,自我批评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自我概念越消极。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此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台湾林邦杰测试此量表重测信度为0.67-0.85,折半信度为0.66-O.95,高晓翠测试此量表的信度介于0.67-0.85,效度介于0.39-0.75[2]。

1.2.3 应用肖计划等[3]研制的问卷表对患者进行应对方式调查问卷。根据各因子得分结果可以解释受检个体或群体的应对方式类型和应对行为特点。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392例患者年龄23-78岁,中位为(52.4±15.7)岁,47.9%患者为女性,52.1%为男性。55.3%患者为城市户口,44.7%患者为农村户口。婚姻状况:未婚12.8%,已婚82.1%,离异/分居2.6%,丧偶2.6%。

2.2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概念特点

2.2.1 392名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概念的评分为126-282,中位(202.02±36.06)分。所有患者自我概念评价结果,见表1。

2.2.2 所有患者均根据康丹[4]研究应用的自我概念量表进行评价,将表1中患者数据进行分组,高分组为总分大于230分,中分组为总分大于178分小于230分,低分组为总分小于178分。分组结果见表2。

2.3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应对方式特点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3。

2.4 所有患者行为应对、自我概念总分相关情况 见表4。

3 讨 论

3.1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概念分析 自我概念是个体在与其心理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的、评价性的“自我肖像”[5]。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6]。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维持和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功能[7-12]。本研究中发现,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生理自我因子和心理自我因子得分很低,说明疾病对生理自我、心理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其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疾病本身的原因。二是疾病引起的身体形象的变化。既往的研究表明,身体形象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到病人对自我的评价[13]。提示医护工作者要给予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更多的心理帮助,让患者勇敢地面对疾病,日常维护好造口,避免出现异常情况发生。

3.2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概念总分分组情况分析 根据贾娟娟对正常人群自我概念的调查结果[2],正常人群自我概念总分平均得分为258.83±19.19,自我概念总分属于高分组的占65.0%,而本次调查中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概念总分平均得分202.02±36.06,处于高分组的仅占20.4%。说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概念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下降。这一结果与国内外关于不同疾病病人自我概念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患病后个体的自我概念水平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4-18]。

3.3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应对方式分析 应对方式又称应对策略[19],是个体对现实环境变化有意识、有目的和灵活的调节行为,应对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应激事件的作用,包括改变对应激事件的评估,调节与事件有关的躯体或情感反应[20]。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的重要中介变量,直接关系到应激事件最终影响个体心身健康的程度,并且应对与情绪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情绪及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预后[21],并共同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21-22]。应对方式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应用积极应对方式会有利于对问题解决和自信心的增强;反之,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和产生自卑感[23]。

3.4 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说明,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是相互影响的。一方面,自我概念的高低,影响着应对方式的选择。总体自我概念与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应对因子呈负相关,但求助多与病人的经济因素影响较大,故与自我概念总分相关性不大。说明自我概念越积极的患者,越有可能以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的方式应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烦恼,越少使用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应帮助永久性结肠造口患者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达到较高的自我概念,其对患者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林邦杰.田纳西自我观念量表之修订.中国测量年刑,1980,27:71-78.

[2] 贾娟娟.Graves病病人自我概念与家庭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06.

[3] 肖计划,许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4] 康丹,护理本科生自我概念与应付方式相关性研究,中南大学护理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13.

[5] 张冬梅,万崇华.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的研制及考评.Chinese Journalof Behaviora lMedical Science,2002,11(3):344-349.

[6] Gaber LB.Structural dimensions in aged self-concept:a Tennessee self concept study.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4,75:207-212.

[7] 张松鹤.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21(3):27-29.

[8] 李晓东,张婕.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3:74-77.

[9] 黄希庭,陈传峰,余华.老年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6(4):222-225.

[10] 方进博,成翼娟,李晓东,等.论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3:74-77.

[11] Roy SC.Andrews HA.The Roy Adaptation Mode l(2nd Ed.).Stamford:Appleton & Lange,1999.

[12]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台北:台湾东华书局,1996.

[13] 刘建芬.烧伤患者的身体形象与自尊初步测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50.

[14] Tam SF,Tsang HWH,Yee-chiu IP,et a1.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basis of self-concept in Chinese people with mental illness.Quality of 1ife research,2004,13:497-508.

[15] Berk NW,Cooper ME,Liu YE,et a1.Social anxiety in Chinese adults with oral-facial clefts.Cleft Palate-Craniofacial Journal,2001,38:126-133.

[16] Jacobi C,Paul T,Zwacn biD,et a1.Specificity of self-concept disturbances in eating disord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eating disorder,2004,35:204-210.

[17] Macsween A,Brydson G,Fox KR.Physical self-perceptions of women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rthritis care&Research,2004,51(6):958-963.

[18] Pérez-San-Gregorio M,Mart?n-Rodr? guez A,Galán-Rodr? guez A,et a1.Psychologic Stages in Renal Transplant.Transplantation Proceedings,2005,37:1449-1452.

[19]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1.

[20] 陈虹.晚期癌症患者抑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杂志,2002,11(6):670.

[21] Janice Abbott,Anna Hart,et a1.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adults With cystic fibrosis:The role of coping[J].Journal of psychoiosomatic research,2008,64:149-157.